0

浅谈毛泽东群众观毛概论文(最新20篇)

导语:毛泽东曾说,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摘抄毛泽东的名言,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6982

作文

326

毛泽东勤俭节约的故事

全文共 2349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以下是小编跟同学们分享的毛泽东勤俭节约故事,欢迎阅读!

毛泽东一生俭朴清贫,从不贪图享受。毛泽东一生只用竹筷、木筷吃饭挟菜,坚决反对使用任何在他看来可谓高级精美的餐具。毛泽东去世后遗留于世的大量生活遗物中,餐具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就有许多普通的竹、木筷子,但未曾发现一双用名贵材质做成的金银筷或象牙筷。

1949年9月,毛泽东住进北京城不久。他的饮食依然如战争年代一样,并无多大改变。但环境毕竟变了,毛泽东的应酬多了,时常要陪客吃饭。有一天,毛泽东突然吩咐卫士:“今天我要在家招待客人,是国民党的起义将颂,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你们准备一下。”毛泽东很少留客吃饭。更少亲自吩咐工作人员提前做准备。这次如此重视,来客自然有些特别。不一会儿,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来给卫士们布置任务。他对李家骥说:“你叫厨房多加几个菜,让招待科帮助搞好一点。”他还对小李说:“你到招待科弄些好点的餐具来。”小李一听忙摇头摆手,说:“主任,主席反对摆阔呢!”杨尚昆说:“这次例外么,不然人家会笑话我们的。”杨尚昆这么说自然有其道理,因为毛家的餐具也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几双竹筷子霉变后黑乎乎的,怎么也洗不干净。

李家骥感到事关重大,于是跑到李银桥那儿汇报。李银桥是卫土长,听了他的汇报也很为难,他说:“既然杨主任这么说,我们还是服从吧!”于是李银桥与李家骥一道去招待科借餐具,招待科借给他们一套新碗筷,其中筷子是象牙做的。

开饭前,毛泽东突然来到东房餐厅,似乎是特意来巡视检查的。他见餐厅布置得井然有序,不禁微微点头。突然,他见到了餐桌上的象牙筷,于是脸色一沉,大声说:“谁让你们摆象牙筷?赶快给我拿下去!”李家骥在毛泽东走进东房时心中便一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现在见毛泽东生气,更是紧张得很。他硬着头皮解释说:“主席,这是从招待科借来的……”毛泽东未等他说完,马上大声打断说:“我叫你撤你就撤!”说完拂袖而去。

李家骥感到颇为委屈难受,他遵照毛泽东指示换上了黑乎乎的竹筷子,然后跑去向李银桥汇报。”刚才主席为摆象牙筷的事发火了。你看,我当初就说过不能摆的嘛!只怪杨主任呢,现在主席火了,怎么办?”李家骥说。李银桥听了,也感到大事不妙。他安慰小李:“我去跟主席解释清楚。”于是便朝毛泽东办公室走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小李说:“你回去准备吧,就要开饭了。”

李银桥见了毛泽东,先是自我批评一番:“主席,象牙筷是我让借的,您要批评就批评我吧!我当初考虑主席平常很少在家里招待客人,不搞好一点会让客人笑话,再说来客也不一般呢!”

毛泽东本来余怒未消,现在见李银桥来陪不是,心中火气顿时消了一大半。他用缓和的口气说:“这件事么,我也有责任,怪我没有交待清楚。不过,我今天再重申一次,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讲节约,不能摆阔气,不能大吃大喝。而且,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1956年,毛泽东去广州,真是说走便走,随行工作人员没有时间作行前准备,只得背起平时就准备好的行李跟着上路。这次外行由卫士封耀松负责打点行装。封耀松匆匆忙忙准备东西,没有时间细细思量。登上专列后不久,毛泽东开始用餐时,小封才发现忘记为毛泽东带筷子了。他感到大事不妙,大有罪责深重之感。然而,事己至此,也已无可奈何。于是,他便去专列招待部门借了一双筷子。招待部门只有象牙筷,小封心中惴惴不安。开饭时,毛泽东一眼便看到了这双象牙筷,顿时脸色阴沉,火冒三丈,对封耀松大发脾气。其他同志见毛泽东如此生气,便极力婉言劝慰,希望毛泽东能将就着吃完这顿饭。

可是,毛泽东任凭大家怎么规劝,就是不肯用餐。他开始像孩子一样赌气“罢饭”了。没有任何办法了,小封只得硬起头皮说:“主席,我去服务员那儿借吧,看能不能借到?”毛泽东听后半天才吱声,说:“你去吧!”于是,小封就如获大赦似的立刻跑到专列服务员值班室借筷子。然而,年轻的服务员们一般用勺子吃饭,很少有使用筷子的时候。他们听了小封的诉说,颇为同情,也深感为难,但还是答应想办法帮他找一找。

服务员都去找筷子,费尽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一双早已弃之不用,而且长短不齐粗糙不堪的竹筷。她们无可奈何地问小封:“这能行吗?”小封满脸颓丧他说:“有什么办法,先试试看吧!”然后转身便跑。封耀松没想到,毛泽东见了这双霉变丑陋的竹筷,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毛泽东在使用筷子方面的故事多得不计其数。据说,毛泽东使用筷子的技术十分精湛。饭粒掉到桌面上,一般人很难挟起来,而毛泽东却能一粒粒将小饭粒挟起来送到口中。此时此刻,工作人员常常惊得目瞪口呆。

毛泽东一生都用竹、木质地的普通筷子吃饭挟菜,尽管也偶尔用刀叉吃过西餐,但毕竟次数有限,他更喜欢中餐和筷子。毛泽东的家乡湖南在了解到毛泽东这一生活特点后便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些漂亮的木筷送到北京。当时,他们派了专人专车去湘西寻找一种黄羊木。因为他们听说这种黄羊木质地细腻,做出来的筷子不仅美观耐用,而且无论使用多长时间也不会长霉变色。

经过苦苦寻觅,他们终于在一个老乡家门口找到了这种木材。在这个小山村里,人们不仅用这种黄羊木制作筷子,也用它来制作梳子。他们花费几百元买了老乡家的木材运回省会长沙,由木工赶制了一批木筷,然后派人专程送往北京。毛泽东用过这种木筷后,感到很是满意。此后,毛泽东便一直使用家乡父老赠送的这种木筷。毛泽东辞世后,人们清理遗物时,发现这种木筷尚且留下不少。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噙着热泪说:“这是主席一生中用过的最高级的筷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眼中的毛泽东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带领人民奋起抗争,是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强国蓝图,是中国在世界领域上飞速奋进;他,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大挥墨毫,在历史的诗文中留下了诸多的不朽诗篇。他,就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蓦然回首,时光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目睹”毛泽东那个生活时代的艰苦岁月,就不难体会出当时的人民为何将他比作一飞冲天的苍鹰和永挂青天的红日。中外乃至全世界的那些如流星般闪过的风云人物,都只留下了瞬间的灿烂,而他——毛泽东,作为一代巨子,却能够创造出一个时代的辉煌,他创咋的宏业伟绩,将永载史册,他的精神也将永久的闪烁在人们的心中。

他,在青年时代,仰望天空,苦苦的思索着。面对着鹰击长空,鱼游浅底的大自然,人类的历史在脑海里闪过。当年万户侯已成粪土,但现实的中国却还是黑烟滚滚,不平等、不自由的规则依然遍及中国大地,人民在这痛苦的生活中正饱受着剥削和压迫。他感慨万千,心血澎湃,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慨叹。想到几千年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揭竿而起”只能又是覆没于专主得封建统治中。忽然,一丝光芒照亮了他,这就是神圣的无产阶级马克里列宁主义。于是——

从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的会议,到主办工农兵讲习所,他趋渐成熟,在政界崭露头角;从组织秋收起义再到创建井冈山根据地,他一步步坚实的脚印,可谓“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长征那两万余里到国共合作,他更多了份毅力和坚定的意志;从三大战略战役的炮火声再到开国大典万亿人民的欢呼声,他越发的稳健,最终成为一代神话。

为了挽救祖国,建设祖国,他倾其一生,建立起自由独立的新中国,使中国这只雄狮重新站在世界之林中。他付出自己的一切,又将家庭付之其中,7位亲人先后牺牲在革命事业上,可谓“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后,谁又能想象将其子送往朝鲜战场,再续悲壮英雄歌。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举世无双?恐怕只有饱尝国耻,有一腔热血之人才能真正体会。

回顾毛泽东的一生,又留给我们多少垂青于史的不朽诗作?他,曾经遭遇“我失骄杨君失柳”的生死离别,也曾慨叹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国景;他可以振臂一呼,“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他可以挥剑长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他曾俯瞰过北国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曾发出过由衷感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毛泽东。

毛泽东,这位前无古人的伟大领袖,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青少年的骄傲。所以,让我们以毛泽东为榜样,勤奋学习,学习毛泽东的伟大精神,共同实现祖国明天的美好蓝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

全文共 1184 字

+ 加入清单

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21周年纪念日,福建红色收藏家张祖仁为了缅怀世纪伟人毛泽东以及他对毛泽东的特殊感情和思念,他在38000多件收藏品中选出2000多件精品在自己的家中办起纪念毛泽东收藏展,许多收藏爱好者和中学生参观了他的收藏展。毛泽东这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毛泽东胸怀高尚的人格和风范对广大群众和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张祖仁收藏毛泽东文献书籍图片,在全国收藏界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他自幼崇拜敬仰领袖人物,尤其是世纪伟人毛泽东更为关注。三十多年来,他为了收藏毛泽东文献书籍图片等,他收藏“红宝书”的事迹,被人们誉为红色收藏家,12月26日他在家中向记者共展示他收藏有关毛泽东文献资料、书籍、报纸、宣传画、火花、照片、纪念章、邮品、电话卡、磁带、报纸、杂志、瓷像、像章等,毛泽东凝聚了时代的最高智慧。他对毛泽东研究有着特殊的爱好,各种毛泽东辞典,他收藏了十几本,为了收藏毛泽东文献资料,他不惜将自己的钱财花光了,不惜过清贫的日子,但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他收藏毛泽东藏品,主要精品有“文革”毛泽东油画1张、“庆祝国庆二十周年、福建德化69年毛泽东瓷像1件”、“文革”杭州丝绸画十多张,解放初期的毛泽东像章10多枚,全国山河一片红“红宝书”2册,外语版《毛泽东选集》《红宝书》30多册,毛泽东各个时期瓷像1000多尊,金质像章1枚,毛泽东早期文献资料100多件(部分精品在福州市档案馆长期展出),有2尊毛泽东瓷像高1.50米,宽60厘米,一尊是白色的、毛泽东鼓掌的瓷像,另一尊是毛泽东穿军装“挥手”的瓷像,这2尊瓷像是江西景德镇产品,由于高大瓷像,在烧造过程中容易变形、开裂,保留完好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罕见的,他最满意的一件毛泽东收藏品是“红宝书”印有“全国山河一片红”字样,全国罕见,他最难收集到的藏品是“庆祝国庆二十周年”,福建德化69年造毛泽东瓷像,因为这件是福州花鸟市场一古玩店的镇店之宝,心爱之物,他游说的10多遍,最终店家满足他的要求,将这件镇店之宝转让给他收藏,他最珍贵的毛泽东文献资料是民国版《湖南农民考察报告》小册子、《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报告》(全国首届政协“毛主席讲话全文”)油印本、以及30年前报道毛泽东主席逝世的老报纸20多张等。他收藏毛泽东文献资料、图片最大感想是:“收藏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图片是一种精神寄托。毛泽东代表了中国革命的实物佐证。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举公认的事实。

正是由于他有着一份对毛泽东的崇拜与怀念,一份对历史的回忆和反思,才使他有了持之以恒的收藏,对伟人“毛泽东”的感情和怀念始终伴随着他的一生。他不仅收藏毛泽东的文献资料、图片,而且还研究毛泽东各个时期的思想理论,撰写研究毛泽东论文十多篇,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他把他的收藏品加以整理、归类、研究来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毛泽东逃学的故事

全文共 2386 字

+ 加入清单

石三伢子在10岁的时候,为了反抗父亲和老师,曾经离家逃学。32年以后,1936年的秋天,毛泽东在陕北一个窑洞里接见美国着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曾经有趣地把那次离家逃学称作“胜利罢工”。

这是怎么回事呢?

石三伢子家门口有两口池塘,有一位叫邹春培的老先生在池塘的南岸开了一个私塾,私塾建的像一个祠堂,青砖灰瓦,四个屋角上都有一个高高的风火垛子,蛮气派。私塾办在了厢房的楼上,只有七、八张桌子。

这一年是1900年,石三伢子满17岁。毛顺生把儿子从唐家坨接回家,准备送石三伢子去私塾念书。

石三伢子到了私塾见过邹先生,就对着孔夫子的牌位磕了3个头,就算拜了师。

邹春培老先生对孩子有名的严厉,经常打手板、打屁股、揪耳朵、罚站、罚跪。那时候的老师都信奉“不打不骂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好人”。可是,石三伢子因为聪明好学,从来没有挨过板子。

邹老先生挺喜欢石三伢子,可是,不喜欢他的倔劲。你看别的孩子,总是大声的朗读,声音一个比一个高。可是,石三伢子念书,总是不出声,邹老先生以为他不好好学。可是,让他背书的时候,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一天上课的时候,邹先生让石三伢子背书,按规矩,背书要站起来。可石三伢子说什么也不站起来,就要坐着背。他说:“先生坐着,我也坐着!”邹老先生拿他没办法。

1904年夏天,石三伢子10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

这一天,邹老先生要去吃生日酒,让学生们自己念书。

七八个学生坐在屋里,念着念着不耐烦了。正是三伏天,热得不行,坐在木楼上就像在蒸笼里。有人提议到树林里捉斑鸠,还有人提议到稻田里捉泥鳅,而石三伢子提议到池塘里去洗澡,又凉快,又可以学游泳。大家听了都赞成。几个孩子脱光衣服跳进了池塘。有会水的,不一会儿就游到了池塘中间,不会水的,就在池塘边洗澡。天气很热,孩子们在水里越玩越高兴。

就在几个孩子在池塘里玩得高兴的时候,邹老先生吃酒回来了。他看到学生们在池塘里玩水,非常生气。

几个学生被叫到了屋里在孔夫子像前罚跪,混身水淋淋的吓得战战兢兢。石三伢子偏偏不跪,说:“洗澡是我带的头,要打就打我吧!”

邹老先生气得火冒三丈,举起二指宽的竹篾片就要打,石三伢子一转身跑下了楼。邹老生气得混身发抖,追下了楼,学生们也跟着跑下了楼。

邹老先生一口气跑到了毛家。毛顺生正在和雇工们一起舂米,见邹老生气呼呼地跑来,不知怎么回事。邹老先生喘着气,大声地对毛顺生嚷道:“你们家石三伢子不得了啦,我教不了了!”毛顺生历来家教很严,一听儿子在私塾不好好学,带头闹事,气得大声说道:“这还了得!”他抓起一根楠竹丫子,和邹老先生一块跑到私塾,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楠竹丫子向石三伢子抽去。石三伢子一躲,回头就跑,毛顺生哪里追得上他,急得直跺脚,骂道:“畜生!你往哪跑!看我不打死你这没王法的东西!”

石三伢子知道,父亲的脾气比邹老先生还暴躁,他不敢回家。这时候,回到家里,肯定要挨一顿打,连母亲也劝不住。石三伢子拼命地跑,决定不回家了。石三伢子跑了出来,可是,到哪儿去呢?他想去外婆家,一想不行,父亲肯定会找到他。

他漫无目的地走着。他想如今皇帝废除科举,省城长沙、湘潭都有洋学堂,洋学堂里不读四书五经,不打板子,何不去看看。想着想着,就决定去湘潭,看一看洋学堂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石三伢子不停地走着,当空日头照着热得直流汗,也没有戴草帽,也没穿草鞋,光着脚板在发烫的碎石路上奔跑。两只脚烫得又疼又痒,一瘸一拐的,真不好受。

石三伢子不声不响地走着,也不敢问路,怕人家知道他是逃学出来的。他走了三天,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只看见崇山峻岭,青翠的松树和竹林,稀稀落落的房屋。和上屋场的一样,哪里是湘潭呢?

三天了,幸好一些好心的阿婆和大婶们给他饭吃,留他过夜。可是,什么时候能到湘潭呢?

这一天,石三伢子又奔跑了一天,眼看天就要黑了。太阳落山了,晚霞散尽,天空出现了几颗星星,很快天边也挂上了一轮峨嵋月,远处,一只猫头鹰咕咕地叫着,他有点着急了。上哪儿去过夜呢?

正在石三伢子着急的时候,他在拐弯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影。他壮了壮胆子走上前去,一看是位老爷爷,推着一辆装满木柴的木轮车,车轮子陷在一个坑里。老爷爷怎么用力车子也上不来,累得直喘粗气。

石三伢子跑过去,说:“老爷爷,我帮你推车吧!”老爷爷一看,是个孩子,说:“看你像个念书的,你有力气推车吗?”“老爷爷,你喊号子吧,试试看!”

石三伢子双手抓住木轮车前面的横梁,用劲拉着车。老爷爷喊起韶山冲的号子,终于把车拉了出来。

老爷爷十分感谢石三伢子,笑咪咪地向他,为什么天这么晚了还赶路。石三伢子一五一十说了原由。老爷爷听了哈哈大笑,告诉他,你走了三天三夜也没走出韶山冲。这儿离你们家只有8里路,老爷爷说着一指:“你看,那不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借着月光一看,前面果然是一道藏青色的波浪形山谷,那最高的山峰像一把钝刀直指天空。那不就是韶峰吗?

石三伢子帮助老爷爷把木柴推回了家,在老爷爷家里美美睡了一宿。

天亮了,太阳升起。老爷爷慈祥地说:“你快回家吧,你们家里到处在找你。”石三伢子说:“我不能回去,回到家里父亲会打我的!”老爷爷说:“不会的,你父亲已经托人带了话,只要你回家就不再打你,邹老先生也说,只要你发奋读书,以前的事就不再提了。”

老爷爷还耐心地劝石三伢子:“快回家吧!你才10岁年纪,翅膀还没长硬,是飞不出韶山的!”

石三伢子回到了家里,父亲真的没再打他。父亲和邹老先生对他的态度都温和了许多。

这就是毛泽东10岁的时候逃学的故事,他自己后来称为“一次胜利的罢工”。

不爱经书爱“杂书”

石三伢子跟邹春培老先生读了两年半私塾,为以后学习古文打了基础,毛泽东还是非常感激邹老先生的。湖南解放后,毛泽东曾打听邹老先生的下落,可惜邹老先生已经离开人世。1952年,毛泽东曾接邹老先生的儿子邹普勋在中南海住了一个多月。毛泽东与邹普勋还记起一块洗澡的故事,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梦毛概论文3000字

全文共 705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当今世界的人口大国、领土大国,理应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与其大国身份相当的角色,做一个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有能力影响世界政治发展与走向的政治大国。这就是我们对政治大国梦的最基本企求。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梦毛概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深刻指出: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体系架构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之基本内涵。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将中国梦的这一基本内涵解析开来,可以说其在体系架构上又是由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这五个具体的梦想构成的。

(一)政治大国梦。

新中国是当今世界的人口大国、领土大国,理应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扮演与其大国身份相当的角色,做一个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有能力影响世界政治发展与走向的政治大国。这就是我们对政治大国梦的最基本企求。因此,我们的政治大国梦,不是奉行霸权主义、充当世界警察的美国梦、前苏联梦,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到处侵略扩张、企图建立日不落帝国的欧洲梦,也不是简单地回归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历史荣光梦,更不是力求重现成吉思汗纵横欧亚的政治写意与广阔版图之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们的政治大国梦意味着“世界离不开中国,世界需要中国声音”。目前,中国正在努力争取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谋求有所作为,在维护联合国及安理会权威的前提下与各大国开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篇章,在影响世界格局的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向着政治大国的应然角色担当有序迈进。

(二)经济强国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梦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体现,仰赖于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因此,民族复兴中国梦必然要包含经济富强的内容。古代中国曾以世界第一富强大国屹立于世界1500多年,直到清朝乾隆末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第一位。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巨大解放,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扩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才在经济上超过了我国,并将我们远远甩在身后。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领导下开始了实现富强中国梦的不懈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三倍多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尤其是历经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以及此后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强劲发展势头仍然不可阻挡,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仍然是世界公认的。因此,一个富强中国之梦正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正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逐步演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辉煌与无限荣光。

(三)文化兴国梦。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世界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而没有出现重大断裂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伴随和包含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复兴。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来龙去脉、精神品格,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团结力、亲和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认同、思想归宿、价值依托,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表现。因此,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坚定地走文化兴国之路。坚定地走文化兴国之路,就必须在继承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血脉、充分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着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时代化、国际化、大众化,真正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品位、内涵品质、思想品格,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世界认同度,在与西方文化的抗争中不断巩固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展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机活力。

(四)天下大同梦。

与西方世界对乌托邦的追求一样,在中国政治思潮、民间社会中,对人人幸福生活、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之追求从来都是存在的。所谓天下大同就是人人幸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承载着对国家形象、民族地位宏观高远的角色追求,也承载着对人民福祉的微观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说到底就是要去着力构建一个人民群众的基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稳定和谐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天下大同之梦是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民群众幸福梦想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梦的人格化表达。民众支持是梦想实现的力量源泉。

(五)美丽中国梦。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同时也生活在自然之中。“天人合一”是我们自古以来的生态追求。因此,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人们应该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也因此,。民族复兴中国梦里不仅应有物质基础、人文底蕴之“尽善”,同时也应有自然和谐之“尽美”。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有漫长的海岸线、有连绵的群山、有清澈的河湖、有广阔的平原,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多彩的自然景观。有白雪皑皑的北国之美,有鲜花怒放的南国之美,有东部蓝色海洋之美,有西部山川秀丽之美。这就是我们的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意味着绿意盎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意味着要满足人民群众曰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环境需求。美丽中国是我们的梦想与追求,但却在过度工业化的过程中变得岌岌可危。因此,民族复兴中国梦里必须彰显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对生态之谐的呼唤,美丽中国梦也就此顺理成章地有了其现实呈现。为着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美丽中国梦,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推动我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真正步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梦之旅

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是空想。它是值得追求的、可实现的梦想。因此,有梦想就应勇敢地去追求梦想,让梦想照进现实。

古代的夸父追日,实质上就是…个追梦的故事。夸父虽然死了,但是他追着太阳跑的追梦精神却激励了怀揣梦想的中华民族,刺激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一轮又一轮永不停歇的追梦热情。怀揣着梦想的中华民族及其伟大人民,以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创造了5000年的灿烂辉煌文明,使中国长久以来一直以文明古国、东方文化中心为世界所瞩目、所仰视。但是,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领土、主权与尊严,中华民族日益陷入苦难的深渊,开始了屈辱的民族生存史。

习近平深刻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视尊严为生命的民族,而不是一个甘愿忍受屈辱的民族。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达到国家繁荣富强和实现人民富裕,为着力改变屈辱的生存状态、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荣光,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个大大的中国梦,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始了英勇的抗争史,如同夸父一样踏上了永不停歇的追梦之路。从1851年开始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历时14年,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最后被封建统治者联合帝国主义势力镇压下去了。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改良派,幻想不经过彻底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自上而下地搞些资本主义的改革,然而,即使这样的改革也很快被封建统治者扼杀了。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嘁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是一次具有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次革命虽然推翻了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革命成果还是被反动势力篡夺了,中国依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没有得到真正改变。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混乱统治之中,革命的前途依然渺茫。历史在呼唤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推翻三座大山,把国家和民族引向独立、繁荣、富强、民主、文明的新生力量。适应这种呼唤,作为中国的先进革命思想、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始终走在时代和历史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建立新中国、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促进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为己任,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长达28年的革命战争,建立了新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历经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一个历经波折依然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大力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着眼于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使…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逐渐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自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已经在追梦的路上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正如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所指出的那样: “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有梦想,才有动力。”只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天没有实现,我们的追梦脚步就一天不会停歇下来、也一天不能停歇下来。实际上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一直在路上!我们正在路上!

三、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建构路向

民族复兴中国梦如果仅止步于梦想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最为根本的是梦想的实现。梦想的实现与建构不能靠空想,必须靠行动,靠艰辛的劳动、积极的进取、伟大的创造。

(一)增强全党的民族复兴使命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党、执政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和航行舵手。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就是全党面向未来发展的崇高使命。为完成这样的崇高使命,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所谓党的使命意识就是全党对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和责任的清醒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行动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党的使命意识通常具有长远性、崇高性、正义性、紧迫性等基本特征,崇高的使命意识可以激发全党的生机活力与创造力,刺激工作热情和斗争意志,为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

一般说来,使命意识决定使命行动。为了完成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增强使命意识,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任务与责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从本质上讲,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历史使命,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执政党身份相吻合,与我们党面向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吻合,与全国人民的要求与期盼相吻合。因此,全党同志增强使命意识,就必须自觉地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辛勤工作、努力奋斗。

(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入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党成立92年来,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反复告诫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13亿多人的中国巨龙腾飞梦,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与动摇!

(三)积极行动起来实干兴邦。

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唯一路径从来都是: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内容的综合性复兴过程,是一个必将经历积累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并超越历史辉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必须靠脚踏实地、聚精会神地埋头苦干。

靠实干来兴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就要求必须真正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把求真务实的内在要求切实贯彻到治党治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真正做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第一,努力营造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通过这种工作氛围的营造,促使党员、干部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不断取得实效。第二,力戒工作中的形式主义。2012年12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从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出发,着力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八项规定说到底就是,要剔除与踏踏实实干事无关的、不必要的形式尤其是形式主义,推动全党踏踏实实地干事创业。为此,我们要自觉地从求真务实搞调研、精简高效抓会风、大张旗鼓改文风、规范出访不折腾、改进警卫联群众、新闻报道要适中、文稿发表需谨慎、艰苦奋斗在行动等方面入手,力戒形式泛滥或形式主义,推动形成全党上下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第三,努力增强工作的创新性与创造性。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为此,我们需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综合性创新的支撑。因此,实干兴邦必须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所需要的不仅是常规的体力劳动、更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

(四)有效应对外部世界与环境的考验。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辉煌再造,必然要受到来自国际领域内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考验。今天,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对我们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带来的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考验,归纳起来可以表述为“六化”态势,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多元化、文化碰撞化、科技飞速化、民主浪潮化。

如何顺应“六化”要求与时俱进地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外部环境,通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我们党要在考验面前不退缩、得满分,就必须做到:其一,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保持足够的敏感度。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努力做到放眼世界、胸怀全局、苦练内功、韬光养晦,在各种外部环境的考验面前敢直面、不退缩、有本事、巧应对。其二,统揽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要深刻认识国内大局与国际大局、内政与外交的紧密联系,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主动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其三,把握和遵循国际形势发展规律。要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规律的高度,增进对世界历史和现实情况的了解,增强判断国际形势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其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应不断深化对外的沟通交流,积极扩大包括经济、政治、政党、文化、民间、学术、思想等在内的全方位的国际沟通交流,以便在沟通交流中加深了解、化解分歧、增进共识,打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基础和舆论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人的最终结点就是死人不可能活到一千岁一万岁这是自然的新陈代谢如同毛泽东说的:“人要是不死那从孔子年代算起到现在这个地球就塞不下了!”毛泽东用自己面对生老病死的态度诠释了他的“辩证生死论”,1976年9月9日00:10分这个为亿万人民所景仰的一代伟人离开了他的群众和人民,毛泽东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指导了一次次解放战争,战争的胜利正说明他的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

今天我作为一名人民记者,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真正的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尽管我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任何人在本质上是不能拿来相比较的个体,但是我依然羡慕那位苏联记者斯诺他是毛泽东的朋友更是诸多关于让人们了解毛泽东人生的见证者是文字的记录者。

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幕:美国记者问及毛泽东相当苛刻的一个问题是你凭什么领导你的人民发动革命?毛泽东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人民信任我一直在想他所说的信任到底是他对人民的信任还是人民对他的信任呢?直至我现在坐在这里敲击这些文字的时候才恍然觉悟到这一信任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么?

“思想决定一切态度决定成败”电视剧《毛岸英》以及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打倒四人帮》《毛泽东逝世全程记录》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影像记录让我更加从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开拓和人物中得到启迪人生重要的是过程人终有一死在我看来这是相通的那不同的就是这个所谓的过程思想在这个过程中相当的重要轰轰烈烈和平淡无奇是两种人生境界就看你怎么去演绎,在许多错误面前人不必掩饰人都会犯错误就连我们伟大祖国、党的开拓者毛主席都犯过错误他发起的“文化大革命”这场错误的政治性运动制造了多少冤假错案而在事物面前要果断要持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既然选择了就开始干不去想以后会怎么样不去顾及后果如何如果不做谈何后果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

全文共 379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远近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及,原本真诚。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毛泽东是很感激的。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人作文:我心中的毛泽东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红,太阳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会想起一位叱咤风云的中华英雄-毛泽东。

他,一个毕身反对剥削压迫为伟大的民族争取解放自由民-主的伟大的人;一个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硬是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扶为新主人而把骑在奴隶头上作威作福的各式各样的奴隶主打翻在地的伟大的人 ;一个不持枪却能号令天下,统一大中国攻无不克的伟大的人;一个不出?朊湃次盘煜率拢恍鼗衬甭缘奈按蟮娜恕J敲?蠖?敲?蠖?∏?薰湃耍?笪蘩凑摺L斓刂?孑?中华之骄傲! 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

毛泽东才华横溢,尽管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艰难重重,也能写下一首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一部部战争史记,写下一篇篇让人看后热血沸腾的书籍!

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校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铭记: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4467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开始了,我们每个同学都在为迎接美好的马年准备着……到了晚上,忙碌了一天的我坐下来,一到八点,我总是要打开电视,观看央电一台正在播放的电视剧《毛泽东》……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大型史诗电视剧《毛泽东》共有100集,分上(60集)、下(40集)两部,讲述了毛泽东从韶山出生,读书求学,参加革命,建立国家,治理国家的一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部讲述了毛泽东同志1893年诞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下部讲述了1950年到1976年毛泽东带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建设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

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视剧《毛泽东》成为我晚上的必修课,并通过网络视频“查漏补缺”,越看越有瘾,感觉应该从多种视角好好欣赏这部电视剧的教育价值和艺术魅力。静心观看,能使人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年味浓郁的假期中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欣赏贺岁大片和春晚趣味的档期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一、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认识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

电视剧《毛泽东》,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引导电视观众正确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都做出过这样那样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老一辈党和国家及军队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导集体,在党的许多杰出领袖中,毛泽东同志居于首要地位,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当永远铭记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实践表明,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同志绝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比较过程。在确立毛泽东同志领导地位以前,中国革命几经曲折,这与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有关,但也与几任党的主要领导人认识水平、政治智慧、担当意识、创造精神以及个人能力不够有关。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虽然实践证明他的探索是正确的,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党的领导层认可,他在党内依然遭受排挤和打击。直到遵义会议,党和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境地,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才开始确立。后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因为有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革命才能够“突出重围”,渡过一道道难关,顺利向前发展。电视剧充分体现了这样的选择过程和历史进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我们党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进。今天,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把他和老一辈革命家历经千辛万苦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不断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

二、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活的灵魂

电视剧《毛泽东》,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全面展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就是如此。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这一切。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极其丰富的科学体系,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统战、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百集电视连续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伟大光芒,传递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三、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视角认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电视剧《毛泽东》,坚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塑造”毛泽东,“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绝大多数电视观众都不是党史专家,但一部百集电视剧《毛泽东》,却把1976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节点,以毛泽东同志为主线有机串联起来,系统而全面地给广大电视观众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党史课,客观真实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千个为什么、一万个为什么,有利于广大电视观众正确认识我们党在建国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我们党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部署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而促进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际斗争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纠正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包括“左”的和“右”的,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又指导革命实践向前发展。就这样经过多次的循环往复,中国共产党逐渐发展壮大,从一个幼年的党变成一个成熟的党。对此,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作出了贡献,而贡献最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毛泽东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贡献最大,不只是因为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根据马克思特别是列宁的党建理论,紧密联系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一套完整的党建学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方针,使我们党从根本上区别于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政党,成为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党。

我们党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集中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前两件都是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完成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党建设成为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四、电视剧艺术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学生、当先生、当领袖的非凡人生

电视剧《毛泽东》,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鼓舞炎黄子孙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38年8月22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作了《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的精彩演讲,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电视剧全景式地艺术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当学生、当先生、当领袖的非凡人生。广大电视观众可以从个人视角欣赏毛泽东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年轻的毛泽东同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毛泽东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曾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其中固然包含有毛泽东谦逊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他赞扬刘少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肯定刘少奇的学习精神和渊博学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即便晚年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我们应该像毛泽东、刘少奇这样,把终身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说到生活态度,毛泽东的一生都是非常简朴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凡是到韶山参观过毛泽东生活馆的人,无不为他的艰苦朴素、清正廉洁所感动。一件睡衣,毛泽东同志用了几十年,睡衣上的补丁有30多个!一双拖鞋被卫士当垃圾扔了,他又捡回来。他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公务活动,都是自己带茶叶。有时忘记带茶而喝了大会堂的招待茶,过后都要照价付费。

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他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同志高度的战略思维能力,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当然,不能否认,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尽管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早有定论,但电视剧《毛泽东》将如何展现“文化大革命”这段特殊历史,是电视剧在编导方面要妥善处理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党史专家和广大电视观众关注和期待的一大看点。随着电视剧情的推进,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八部书

全文共 2174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共产党宣言》:读过至少100遍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着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他还讲,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100遍。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着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毛泽东同志不但研读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而且对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也颇有兴趣。他当年的秘书林克同志回忆说:从1954年秋天起,毛主席重新开始学英语。毛主席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着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

谈到《鲁迅全集》: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毛泽东十分爱读鲁迅的着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读鲁迅作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后,他得到一套“纪念本”。毛泽东收到《鲁迅全集》后,读鲁迅着作,便成为常态了。新华社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办公桌上便放着3卷《鲁迅全集》。这套《鲁迅全集》,被毛泽东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过了黄河,带到了西柏坡、香山,进了中南海。1949年底访问苏联,他带去不少鲁迅作品,阅读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他回答说:“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点评《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

1928年至1937年,李达撰写出版了多部着作,其中最着名的是42万字的《社会学大纲》,这是一部系统讲解唯物辩证法的书。李达还给千里之外的毛泽东寄了一本,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把这本书整整看了10遍,并在书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1937年6月,李达收到毛泽东托人从延安捎来的信,信中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后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号召党的高级干部都来读这本书。

谈论《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一部难得的好书

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毛泽东读书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孟锦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他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荐读《红楼梦》: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而其中令他比较倾心的无疑是《红楼梦》。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时期,毛泽东喜欢提到《红楼梦》,也喜欢向人推荐《红楼梦》。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秘书、卫士、厨师、司机和保健医生等等,这些人的职业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毛泽东除了要求他们加强学习外,无一例外都推荐他们看《红楼梦》。毛泽东常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既然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读一遍也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评说《三国演义》: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

毛泽东一生读书无数,其中对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三国演义》更是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这是毛泽东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的话。毛泽东是个三国迷,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受毛泽东的影响,在当时中共的高层领导圈内,许多领导也都爱上了《三国演义》。1942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评价《水浒传》:从“林冲棒打洪教头”里学“以弱胜强”

毛泽东读《水浒传》,不是泛泛而读。他每次阅读这部书,都善于对书中故事进行深度挖掘。《水浒传》第九回,有一段林冲在柴进家,与武术教师洪教头比武的描写。毛泽东读这段故事,从中悟出的道理非常深刻和独到。他依此启发党和军队的干部——在斗争中,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先进行战略退却,从退却中发现敌人的弱点,进而打败敌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对垒,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的话,生动而又有趣,让干部和战士们一听就懂,并且容易记得住,得以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

盘点:毛泽东一生中爱读的八部书

《容斋随笔》:毛泽东人生终点的最后一本书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年老体衰,重病在身,早已卧床不起。当晚,他仍让工作人员借来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阅读。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的记载,毛泽东要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9月8日,弥留之际的毛泽东反复陷入昏迷状态。但每当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这天,据统计,毛泽东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毛泽东选集读后感3000字

全文共 2582 字

+ 加入清单

虽说以前也偶尔翻阅过几次《毛泽东选集》,但当时认识肤浅,并无法深刻体会伟人的思想精髓。如今再次翻开《毛选》,感受到的是比书本更厚重的东西,那是伟人大半生的思想结晶,以及附在一篇篇文章纸背的红色历史。

读了这些平时不怎么愿意碰的书之后才发现,收获远比想象中的要多。毛泽东以其清爽不输胡适、犀利不逊鲁迅的文笔,以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特有的政治嗅觉完成了一篇篇清晰透彻,鞭辟入里的文章。他总是能抓住时下的主要矛盾,原则问题不让步,凡事讲求方法、调研的重要性,并对战略战术灵活运用,最终取得胜利。随着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我们可以沿着伟人的思维轨迹体验那段历史,加深对红色革命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爱国热情。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两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仍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践论》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认识论,结论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而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矛盾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矛盾论》着重论述了了矛盾的特殊性,用来反对教条主义。从逻辑上讲,这两篇文章上毛泽东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其它著作文章是这个哲学在各项工作上的成功运用。

《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反对自由主义》《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篇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在当时的形势下,毛泽东同志将革命重心从阶级矛盾转移到民族矛盾,准确地把握住了革命的唯一出路,那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争取抗战的胜利。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历史证明,“团结就是力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发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他们没有看到杨利伟凯旋归来,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的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载人航天精神”正是对毛泽东伟大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如果说《毛选》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虽说这篇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的文章或许只是应景之作,但这样的文字还是让人很不舒服。坦白的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个性。还有,不少文章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两字,总让人联想到毛泽东晚年的个人崇拜。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作为一名从事航天领域的工作者,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理论经验,更是主席的一种态度,对人对事,对待学习,主席都一贯谦虚谨慎,有着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主席指出: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万万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一代领袖对于学习的孜孜不倦的态度。在学习中主席完善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次飞跃,今天我们在《毛选》的学习中要学习的正是主席的这种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学习会使一个人拥有制胜的法宝,拥有聪明的头脑,在学习中我们会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主席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祖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值得去学的有很多很多。对于历史,主席教导我们经验要给予总结,珍贵的历史遗产要继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们要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更好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以完成历史交给我们党的使命。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出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毛选》里的睿智之思,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纪念毛泽东诞辰优秀征文

全文共 1758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为何总是让人怀念?因为他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热爱他,天经地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纪念毛泽东诞辰征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谈到毛泽东,人们挂在嘴边的无非是一串口号式的称谓: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诚然,于党、于军、于国,毛泽东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假设,当他从万人之上的神坛走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应当怎样评价这位伟人呢?在此我想借用某篇文章的说法,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理想主义者”,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毛泽东走出了韶山冲,也就走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大世界。这个世界就像一件艺术品的原胚,虽然五色斑斓,却瑕瑜互见,总需要一双灵巧而有力的大手来雕琢。毛泽东也许不知道,他就是这双大手。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参与创建了中国***,开始构建与两位19世纪的伟大德国人遥远的回应。他秉持着自由的理想,领导中国人民反击党国政府的围剿,抵抗日寇的入侵,拯救中华民族于瓜分豆剖之际。理想的旗帜挥舞在他的前面,这是最博大的民族理想,革命的人生理想,并在他热情的诗歌中赞美了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就是这样一个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堪称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

毛泽东诗词中诸如此类讴歌人生革命理想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风雨欲来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种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奋勇杀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种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正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正是在生命最后的十多年里,毛泽东陆续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带来十年动乱,十年的伤疤,用了几十年也没有完全医好。据此,有人意图对毛泽东做全面否定。早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毛泽东已经得到了客观的评价:“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毛泽东后期的错误,也是缘于他的理想主义信念。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追求的确是真诚的,尽管是失败的。大同世界,人人勤勉快乐,大家没有私心,共生共荣,这就是共产主义的远景浮现在老年的毛泽东心头的点点滴滴。于是他像年轻人一样***地掀起社会的造反运动,想从根本上颠覆这个与理想社会相距甚远的世界。但是他是一个卢梭式的人物,可是卢梭在文学和思想上受到后人景仰,而他却因此而备受诋毁。只有西方世界站起来为他说话,那个年代青年人的偶像除了存在主义的萨特,便是共产主义的毛泽东,连智商只有75的阿甘也知道从中国带回印有毛泽东头像的乒乓球拍以作纪念。而中国学者们依然用所谓的权力欲支配欲来歪曲毛泽东的追求,纵然深得西方文化精髓宽容和自由精神的浸染,他们不但不允许毛泽东向往理想社会,甚至都不许毛泽东喜欢鲁迅。

美国着名学者费正清在其名着《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号称不朽,可能主要是由于他力图粉碎自古统治阶级的传统。他对特权和城市官僚的种种弊病深怀朴素的反感。这种反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敲响了警钟,触动了久远以来就有的感情;因为旧中国是世界上以上层阶级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一大典型。”可以说,对理想的追求造就了毛泽东,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一个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一个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毛泽东。

对这样一位不以同志也不以主席相称,而纯粹以一名理想主义者身份出现的毛泽东,我愿意致以一个90度的鞠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适合建党95周年歌曲: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

作词:任桂举 作曲:时乐蒙 彦克

演唱:中国武警男声合唱团

抬头望见北斗星

心中想念毛泽东

想念毛泽东

迷路时想你有方向

黑夜里想你照路程

黑夜里想你照路程

湘江岸你燃起火炬冲天亮

号召工农闹革命

井岗山你率领我们打天下

红旗一展满地红

抬头望见指路星

心中想念毛泽东

想念毛泽东

困难时想你有力量

胜利时想你心里明

胜利时想你心里明

瑞金城你首创革命根据地

工农掌权好威风

赣江边你率领我们反围剿

杀败蒋匪百万兵

啊...

红军是你亲手创

战略是你亲手定

革命战士怀念你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革命战士怀念你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毛泽东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伟人毛泽东,小时候因无钱买书,竟然徒步走了二十多里的路,到亲戚朋友家去借书读。白天出去放牛,晚上就在昏黄的豆油灯下苦读。就是这种追求知识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使他有着宏大的理想和抱负,才使他后来成为中国杰出的人民领袖。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美国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家里买不起书,买不起做实验用的器材,他就到处收集瓶罐。一次,他在火车上做实验,不小心引起了爆炸,车长甩了他一记耳光,他的一只耳朵就这样被打聋了。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缺陷,并没有使他灰心,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终于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26 字

+ 加入清单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就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取得娄山关之战的胜利之后。那么娄山关战役是怎样得胜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红军主力第二次过了赤水河,奉中央领导的命令,要在桐梓县,娄山关,遵义城沿线打几场漂亮仗,给蒋介石点颜色瞧瞧。

当时,除了挡在前方,根本不被我们放在眼中的王家烈部队之外,还有自出发时就一直跟在屁股后面猛追的周浑元。在战士们眼中,周浑元也是小菜一碟。他跟在红军身后,除了摸不清情况地乱追之外,连红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消灭王家烈!消灭周浑元!”这个口号每天都挂在战士们的嘴上。

二渡赤水河后,二郎滩战斗也取得了胜利,离遵义近了,战士们干劲十足,恨不能立刻就进了遵义县城。

沿途的百姓们成群结队站在大道两边欢迎红军的到来。乡亲们实在被国民党折腾得不像样,全身上下都破破烂烂的。不知队伍中谁喊了一句:“来当红军吧!打白狗子!过好日子!”

人群中的小伙子们就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了。每天都有几十个新兵入伍。红军的队伍一天天扩大。中央领导把当地的情况摸清之后,惩治了当地的坏地主,好好休整了队伍,然后继续向前方进发。

这次去遵义路上必经的桐梓县和娄山关,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两个重要地区。从乌江沿岸逃走的王家烈,在这两处都留派了大批军队,但在英勇红军的进攻之下,桐梓县没能守多久,就被拿下了。接着就是攻下娄山关,那么再次夺取遵义就易如反掌了。

娄山关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仰望山峰,峰上云雾弥漫,山径曲曲折折,像一条土黄色带子从云间飘落下来,人走在上面,就像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带子上。

两边的山头也都又高又陡,关前的山路弯曲不平,就像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

这座关卡平时通过都要万分小心,更不用说此刻有大批军队驻守了。

1935年2月25日早上,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并命令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红一和红三军团,以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彭德怀同志接到任务后,思索了一会儿,把红三军团的第十三团的团长找来。

“抢夺娄山关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和政委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主攻的任务交给你们十三团,有没有问题?”

十三团团长听了一下跳起来,十分高兴军团长将这块“硬骨头”交给自己,急忙说“谢谢团长!谢谢政委!”

连道别都忘了,一路跑回营地报告这个好消息。

彭德怀看着他的背影,和杨尚昆相视一笑。不禁感慨万千:“党给我们培养了多好的同志啊!”

“是啊,这个十三团可是咱们红军的一把尖刀啊!”

红十三团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一九三三年就曾经打败过国民党军,有着光辉的战绩。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有一场有名的“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就是十三团打下来的。

那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由于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敌人的六个主力师,在大炮轰鸣、敌机环绕的配合下,向着我军防守薄弱的高虎脑阵地轮番攻击。

七架飞机在空中连续投弹,几十门大炮不停地发射,阵地上浓烟滚滚,炮声震天。而我们十三团的第七连,仍然坚强地守着阵地。等敌人接近了,首先用机关枪扫射,然后用手榴弹投击,最后怒吼着冲出去,把敌人拦阻在山下。

同样的冲锋,同样的轰炸,同样的喊杀;红军战士们也同样的坚强,同样的投手榴弹,同样的出击。这样连续了六次之多。每一次都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敌人的官兵死伤无数,我们的七连也只剩下七个人了。敌人吓怕了,躲起来好几天不敢出战,十三团在这一战斗中英勇顽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而今天,对十三团来说,拿下这个娄山关根本不在话下。

彭德怀和杨尚昆不约而同地回想起那段光荣岁月,对十三团充满了信心。接着又派遣了一军团的第一团向娄山关东侧的石炭关绕行,从两侧攻击敌人。而其余部队就随着前锋,迈开大步向娄山关挺进。

消息传回十三团,同志们立刻兴奋起来。宣传队的同志在队伍中来回穿行,把上级的部署(shǔ)通知到每一个战士。

“同志们!鸦片烟鬼王家烈,轻轻松松就拿下!”众人嘻嘻哈哈地仍在谈笑,回想着战场上见过的烟鬼国民党兵。原来贵州出产鸦片,王家烈的队伍中有许多都是烟鬼。

“湘江走过了!乌江闯过了!苗岭爬过了!一个娄山关,同志们,难道飞不过吗?”

“飞过去喽!”听到的战士都大声回答,大家兴致高昂,越走越轻快,好像已经都长了翅膀了。“多缴枪炮多捉俘虏!补充我们的弹药库!”

大马路上,人声鼎(dǐnɡ)沸,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直奔娄山关。

突然,从娄山关的方向来了一群老百姓,他们都提着破旧的包袱,逃难一般地走来。一个红军干部上前询问,原来,王家烈怕桐梓县不保,想从娄山关派兵增援,援兵正从娄山关往这边赶呢。

十三团团长思索了一下,发出命令:急速前进,先跟增援的部队打一仗!战士们一个传一个,行军的速度立刻加快了。

远远地,已经能望见娄山关上的一个个山峰了,白云朵朵,环绕在半山腰。苍翠欲滴的参天古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好像在呼唤着正义的红军战士:“快来吧!欢迎你们!”

走到红花园地区时,终于遇上了王家烈派来的援军。

这是预期中的战斗,由于红军早有准备,这一场遭遇战占尽了先机。

十三团想从中抓几个俘虏,了解一下关中的防守情况。于是,一向以敏捷迅速著称的第三营战士们,立刻爬上了左边的高山,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占了敌人企图占领的最高点。在三营的掩护下,红军战士英勇无畏,飞速向前推进。

虽然敌军是王家烈部队的主力之一,但在红军战士的攻击下,这些平日耀武扬威的国军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一边战一边退,沿原路返回,又退回了娄山关。

十三团的战士们个个英勇,一边向前推进一边审问刚刚抓到的俘虏。有些俘虏早就不满国军的管理方式,见红军们向上冲锋,也跟着冲锋。红军战士们很高兴地接纳(nà)了他们。

他们熟悉关中的情况,知道王家烈的主力昨天晚上已赶到板桥地区去了,另外两个团出了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去支援桐梓县,已被红军打了回来;另一个团散布在四周,巩固娄山关的阵地。

转眼已到了娄山关下,主攻开始了。十三团的主力不顾一切地沿着马路跑步前进。指挥阵地响起冲锋号声,那激昂的曲调推动着战士们努力抢关。

从形势上看,对红军较为不利。红军虽然是进攻的一方,但地势较低,而且娄山关控制在敌人的手中,有一个团的兵力在固守着。而被红军打回去的支援部队虽然有伤亡,但仍有不少人逃了回去,也依据有利地势牢牢把守着。想要抢关,就不得不“仰攻”了,这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的十三团来说有很大困难。

但猛虎一般的战士们抱定了一致的信念:无论如何都要夺取娄山!

指挥员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右边的山都是悬崖绝壁,唯一的路被敌人用重火力封锁得严严实实;而左边的山上虽然本没有路,却可以爬过去。

可以先派一支队伍从左边爬上山去,抄小路到守娄山关的敌人的背后。然后其他部队从关前猛攻,牵制敌人的注意力,来个前后夹击!

计划定下来之后,指挥员叫过一营的营长,命他带领一营从正面进攻,最好攻下娄山关最高的一座山——点金山来,这座山可以俯视整个娄山关地区,是必须争夺的地方。

一营营长部署好了兵力:第一小分队从正面冲锋,第二小分队在不远的死角——敌人在关上看不到的地方隐藏起来,准备集中火力向敌人冲击。

指挥员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喊着“杀呀——”向着敌人的阵地扑过去。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有的干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地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很快,点金山就掌握在红军手中了。

登上了点金山顶,漫山遍野都是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身影,隔着两个不太高的山头,娄山关里的防御(yù)部署也清楚地摆在眼前。这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据着。红军战士们正在向上冲锋。

天色渐晚,已近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小雨。此时战士们都是又累又饿,团长给同志们打气:“同志们!我们累了,敌人比我们还累!我们跟他们拼的就是体力!”

“大家冲啊!到娄山关里开晚饭!”

在团首长直接领导下,同志们的斗志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大家喊着各种口号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这里的敌人异常顽固,刚刚打下去就又冲了上来,一次又一次,反复了四次之多,令红军战士觉得十分奇怪。

团长站在点金山最高点看得清楚,原来有一个军官站在后面,他的士兵被打退了,他就严厉地赶回来,杀了几个逃在最前面的,士兵们没办法只得又攻回来。

团长眼睛一转,让几个宣传队的队员冲着对面的阵地大声喊:“白军兄弟们,你们的长官自己躲在后面,让你们上来送死!”

“弟兄们,打死压迫你们的长官啊!”

“看看我们的长官,冲在最前面!你们这么拼命,为的哪个呢?看看你们长官,再看看你们自己!”

指挥员大声命令“打死他!”

几个神枪手瞄(miáo)准了那个军官,一击毙命!军官倒下了,敌人如潮水一般四散奔逃,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占领了两个山头。

娄山关里驻守的敌人,一见前面的阵地都丢失了,吓得枪都不会打了,“砰砰”乱响就是打不着人。这时,从后面摸上山的同志们也喊声震天地冲了出来,敌人更是不敢再战,纷纷从小路逃走了。

就这样,娄山关被神勇的红军战士顺利地攻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读毛泽东选集读后感

全文共 1248 字

+ 加入清单

读过《毛泽东选集》后,其中对《愚公移山》这一篇章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受益匪浅!

《愚公移山》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后胜利、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关头发表的。从此,“愚公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愚公移山》中流传最广的名言就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句话已经成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座右铭。愚公精神集中而形象地展示了我们党吃苦在前,冲锋在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向全党指明:“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他把人民大众比喻为帮助中国共产党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上帝,“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这种贴切的比喻富有说服力、感召力和鼓动性。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在于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他们艰苦奋斗、不惧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才得以胜利和辉煌,我们要永保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也曾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毛泽东赋予了这个寓言故事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在这抗日战争的紧要关头之下,毛泽东以这种大智若愚的“愚公移山”精神,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文章发表后,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一鼓作气,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愚公移山》的精神主旨有二:一是依靠人民这个上帝,二是要艰苦奋斗。我们现在头上没有三座大山的压迫了,但我们面前仍横卧着大大小小的“拦路虎”,要一个一个打死,才能向前进,向前发展。这仍然需要动员、团结、依靠亿万人民,而且还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也就是要艰苦奋斗。在《愚公移山》中,不仅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做“感动”上帝即感动人民群众的工作,使全党和全国人民都能建立起必胜的信心。不断挖掘创新愚公移山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探索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途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正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继承发扬了浩然之气,带领亿万人民推倒了三座大山,又在建设新中国的途中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典范,我们更加应该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指引,脚踏实地的向我们的理想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1972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通过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我纵览了伟人毛泽东的一生,对毛泽东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丧失了信心,而他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坚定目标的伟人。但毛泽东的伟大,远不止如此。

从政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毛泽东把一个支离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改革为一个新兴的、基本统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

从军事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毛泽东指挥一支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军队,转战南北,通过“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彻底打败了蒋介石领导的八百万军队。现在仍然是美军西点军校教科书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就是毛泽东军事理论的代表着作。

从民心上讲,毛泽东是中国绝大多数低层民众的“大救星”。毛泽东一生坚持自己的理念:“为人民服务”。至古帝王为自己,顶多为了江山社稷。毛泽东却为了不让“资本主义复辟”,不让“工农群众再吃二道苦”,始终高举“为人民”的大旗,发动文化大革命,遏制正在萌芽的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官僚主义的苗头,这是任何一个帝王所望尘莫及的。

从胆略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有骨气的领导人。毛泽东一身正气。敢于对苏、美两霸说“不”!敢于扞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敢于勒紧裤带,顶住苏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威胁,搞出了“两弹一星”,让后人在毛泽东撑起的“核保护伞”下过太平日子。

从廉洁上讲,毛泽东是中国最廉洁的领袖人物。毛泽东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廉洁勤政。作为最高领导人能够艰苦朴素过一生,最奢侈的食物也就是一碗“红烧肉”。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高级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而且要求自己的子女和后代廉洁奉公。

从教育上讲,毛泽东是比孔夫子更伟大的教育家。毛泽东重视教育。明确指示学校:“教育必须为工农兵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义务教学”。在毛泽东时代,大学全免学费,而且师范、石油、铁路、航空、邮电等大学还给大学生发工资。这样的免费教育体系在今天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从经济上讲,毛泽东是务实的经济学家。毛泽东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既有“帝国主义封锁”,也有“修正主义”压迫。在这种特殊环境下,毛泽东坚持发展经济,亲自写下了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论十大关系》,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一举改造成为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逐步走向繁荣的新中国。//毛泽东甚至对农民的种地也亲自提出了着名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方针。即使在文革动乱期间,毛泽东都一再向全国发出“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重视发展经济。

从民主上讲,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民主运动的领导人。毛泽东历来重视民主和支持民主。早年参加了着名的“五四运动”等民主运动,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相信群众、要依靠群众”的民主作风。在文学艺术领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从外交上讲,毛泽东是高明的外交家。毛泽东重视外交战线和改革开放。对待苏联的无理要求,毛泽东敢于说不。毛泽东在关键时刻,利用着名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合作的大门。创立了“第三世界”的理论,成为第三世界崇拜的领袖。第三世界国家用轿子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驱逐了台湾代表,恢复了中国安理会成员的资格,种下了一棵为子孙后代遮风档雨的外交大树。

从民族利益上讲,毛泽东不愧为民族之魂。毛泽东高度重视国家的统一和主权的完整。毛泽东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自治”,同时有果敢的维护国家统一。面对西藏叛乱果断命令解放军进藏平叛;面对印度对中国的领土入侵,果断的开展了中印边境反击战;即使面对陈兵百万,拥有数万辆坦克,数千架飞机的苏联强大军事压力面前,就是一个小小的珍宝岛也不轻易放弃。毛泽东说:“宁肯再次上山打游击,也不放弃一寸土地”。他既明确发出了“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代最强音,也在晚年向蒋介石伸出了和平统一的橄榄枝。

从才华上讲,毛泽东集“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为一身的多才领袖。毛泽东博学多才。既是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战略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我认为尽管毛泽东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做出无数贡献的伟人来纪念。中国特殊的历史成就了毛泽东,中国的历史离不开毛泽东。不管后来者怎样评价毛泽东,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巨人,他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无论如何,毛泽东个人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毛泽东诞辰123周年

全文共 1629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1921年7月,他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了革命期间里的伟大领袖人物。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这次长征给了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念念不忘那些为了革命而献出生命的人,不忘那些支持共产党的各族同胞们。他们不惜把自家的粮食全都给了共产党,把中国的未来、希望都交给共产党来完成。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 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毛泽东五赞习仲勋的故事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习仲勋毛泽东的交集发生于毛泽东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1943年,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习仲勋等22人受到了表彰奖励。奖状是一幅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毛泽东在上面题了词。给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幅题词习仲勋经常带在身边,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评价习仲勋。

1945年秋,原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高岗奔赴东北,开辟东北根据地,谁来接替高岗成了毛泽东慎重考虑的问题。毛泽东说:“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同志担任西北局书记——就是习仲勋,他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1952年,青海昂拉叛乱平息后,毛泽东见到习仲勋说:“仲勋,你真厉害,诸葛亮七擒孟获,你比诸葛亮还厉害。”昂拉平叛是习仲勋成功运用统一战线政策的经典案例。

1952年初的一天,毛泽东看完习仲勋从西安发来的《关于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会全体会议情况》,问前来汇报工作的薄一波:“你讲讲,习仲勋这个同志怎么样?”早在延安时期,薄一波就知道毛泽东赞誉过习仲勋年轻有力,就回答说“年轻有为”,毛泽东说“如今他已经炉火纯青。”

在习仲勋进京被正式任命为中宣部部长之前,毛泽东对胡乔木和林默涵说:“习仲勋同志到你们宣传部来当部长,他是一个政治家,这个人能实事求是,是一位活的马克思主义者。”又说:“仲勋是位很好的同志,延安时期他就是一位模范的地委书记。”

习仲勋晚年和原《人民日报》总编辑秦川在一起散步,谈到自己时说:“我这个人呀,一辈子没整过人,一辈子没犯过左的错误。”这是习仲勋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的夫人齐心说:“仲勋英雄一世,坎坷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毛泽东同志谈共产党员的标准心得体会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下发的《关于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和邓小平同志、陈云同志的通知》请各单位结合我局和本单位“两学一做”实际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学习中,要重点注意把握以下3点:

一、充分提高认识,分层组织学习。各级党组织要以党委、总支(支部)会议等方式分不同层次组织学习讨论,要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刻理解领导人的思想内通,牢记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老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我局各项工作中当尖兵、做先锋。

二、找准问题症结,解决突出问题。专题学习会要紧密结合 “两学一做”教育方案中提出的教育主题和教育主线。抓住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制约我局改革发展的深刻思想问题,用改革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破解问题,调动员工改革的积极性,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争当改革先锋,做合格党员。

三、采取多种形式,力戒形式主义。各级党组织要引导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真学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要通过多种灵活措施,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学习教育,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不深入、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不能简单的传统的记多少笔记、开多少次会议、写多少体会来衡量学习教育效果,坚决防止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各基层党组织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的整体情况以书面的形式于7月4日下班前报党委组织部邮箱(llzzrsb@126.com)。局党委拟于7月上旬开始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从当时的写作背景看,全国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党内两种错误思想又不断的冲击着革命道路,险些把中国革命带向危险的地步。作为当时的明眼人毛泽东审时度势,写下这篇实践论(以及后来的矛盾论)。重点其实是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统一,把革命带向正路。而事实上,文章一出,也的确获得不错的效果。

另外,这篇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伟大的着作,在现今的社会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继承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如今,它仍旧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难以忘记它和它的作者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