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风俗作业(经典20篇)

每逢八月十五时,家家户户都忙里忙外的,而小朋友都喜气洋洋的穿上自己的新衣。一般中秋节的夜晚,大家都会纷纷的将桌子、椅子、月饼、水果等零食放在院子里,一家人都一起坐在院子里赏月。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春节风俗作业,欢迎参考!

浏览

6114

作文

307

春节风俗年糕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吃年糕,步步高。”自家做的年糕更是好吃。

奶奶家就做了年糕。先把糯米放到锅里蒸,蒸了好一大桶。糯米蒸好后,叔叔把糯米拿到了一个小房子里,小房子里有用木头做的“设备”。爷爷先把手洗干净,然后把糯米倒进用石头做的缸里。那个设备好似一头马正在吃饭。叔叔们站在马背上,就像玩翘翘板似的,马头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头固定在木板上。做年糕行动开始了,叔叔们踩着木板,另一端的木头上的石头就捶向那缸里的糯米。一直捶当然不行,所以还要加放了盐的温水,以防米粘在缸上。

屋外的雨下着,屋檐的雨滴着,工具上的石头敲着。石头捶下的声音让我感到害怕,总有不好的预感。不一会儿,果真出现了问题,爷爷在翻转糯米时,差点捶到了手。这令更加害怕了,如果捶到了手那岂不是要断了吗!做爷爷这行可真危险,所以不是“老师傅”万不敢揽着活儿!

就在说话间,糯米已经被捶地没有米粒了。我们也应该回家了。外面下着倾盆大雨,虽然我们没有带伞,只能跑回家,但并不影响我们的心情,反而多了一些有趣。

回到家后,叔叔和爷爷把手洗了,又开始了。先弄一些茶油擦到桌子上,然后拿一些糯米团把它搓成年糕。有三角形的,有长的或短的,多种多样。

爷爷捏了几团给我们吃,大家吃得不亦乐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到了,这可是我们小孩子最向往的节日,因为不仅可以拿到压岁钱还可以放鞭炮

那天早上,我就缠着妈妈给我买炮玩,妈妈起初说太危险了,不让我玩,可经过我一天的讨好,妈妈终于给我买了炮,那天晚上我玩的不亦乐乎,其他小朋友陆陆续续地赶来跟我一块玩,我们大家决定玩一个可以放炮,又不伤人的游戏,大家左思右想,最后决定玩烟雾战。

游戏开始了,我和乐乐一队,我胆子不是很大,但他是十足的“胆大王”,我们首先埋伏了起来,静静的等待敌人“上钩”,可不料敌人用小跑来吓唬我们,让我们发出声音,然后用烟雾来扔我们,幸亏有胆大的乐乐,他把扔向我们的烟雾弹,趁不烫手之前又扔了回去,敌人暂时退了回去。

经过上一回的教训我们就捂着耳朵藏起来,任凭他们放炮也是徒劳的,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上钩”了,我们火力全开,犹如“万弹齐发”一般的扔向他们,在得知他们已经上当时,便把他们”俘虏“了。

这一晚过的很漫长,其他孩子都回家了,我还在放炮,直到妈妈叫我回家时,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名除夕。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风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

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早早的吃过年夜饭,便兴致勃勃地和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们到楼下放鞭炮,放烟花。

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手里拿着一根,让父亲帮我点燃火焰,我很兴奋,也有点害怕。烟火点燃的瞬间,“嗖”的一声,然后烟花像断了线的箭一样冲上了天空,在天空中散开了一朵漂亮的“花”。一会儿烟火又像散花,从天空中飘落下来。真是太美了。我望着这美景,看呆了。还没回过神来,一朵紧接着一朵,冲向天空。最后,父亲拿来了最大的烟花,它又大又沉。父亲让我们退后一些,站远一点。然后无数的烟火在黑暗的夜里,显得格外夺目,格外漂亮,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烟花放完了,我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风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门,那里,每年过年,市民们举行的活动可多了!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除夕,江门习俗称“过年”。

除夕前人们就忙碌各式年货了:买鸡、鸭、鹅、鱼肉、衣饰、家具、器皿、画、春联……样样都有。餐桌上摆的大鱼大肉和糖果,让人直流口水。

人们还会买柑桔、青橄榄那些象征吉祥如意的水果。

旧俗过后,男的必新理发,女的必“挽面”。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和“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过年外出的家人一定要赶回来团聚。家里还会吃团圆饭。

如果是晚农家的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年年好运气。

农历二十三晚,俗称小年夜,人们为表示灶君一年来保护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的谢意,在灶君向玉皇大帝述职时,特地给他贱行。谢灶要摆设贡品,主要有:一碗清水,一碗白米,几棵带尾叶的甘蔗,还有炒米饼、柑桔、红糖和一封利是,以及一份“灶君疏”,大意是向灶君请罪,请他上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就是谢灶。

说了这么多,也该说花市上了。

临近过年,香港人都喜欢按照习俗购买年花,取其“花开富贵”之意。

那香港的花市和江门的花市有什么不同?人们可以趁到香港过新年的时候去人潮拥挤的地方年宵花市凑凑热闹,看看那金橘、水仙、牡丹、芍药的年花,以及近年流行的“五代同堂”,据说桃花能为未婚男女带来“桃花运”,连着叶子的柑桔则代表姻缘“开花结果”……

哎!不说这么多了,喉都干了,喝点水,自己查阅吧!我们江门可是有数不清的习俗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里,我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习俗比如。

压岁钱:春节,大人都要给小孩压岁钱。这不是没有由来的。相传,古时候的中国曾经有个怪兽叫“祟”,这个怪物经常在除夕夜到小孩家里吃小孩。于是家里的大人都把钱装在红色的包里,夜晚悄悄地放在小孩的枕边。等“祟”来到床边时,红色的包就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将“祟”吓跑。因为“岁”与“祟”同音,后来,长辈就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送给小孩,这样小孩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了。到了现在,压岁钱已经变成了在新年的第一天,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长辈会拿出压岁钱给晚辈。

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原本写在桃花木上,桃花木是红色的,有驱邪避难的寓意,所以选择桃花木为春联的选材。现在的春联不再用桃花木了,而是用纸来代替桃花木。并且模仿桃花木的红色。演变成了现在的春联。

贴倒福:曾经有户人家,有个奴才不识字,春节把“福”字贴倒了,主人火冒三丈。但一个奴才急中生智,说:“我常听人说,这家的福到(倒)了!这不是意味着您家的福气大了、到了吗!”主人一听,转怒为喜。重重的奖赏了不识字的仆人和急中生智的那个仆人。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家家都贴倒福。

中国的习俗真多!中国有趣的习俗真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过春节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是有许多习俗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是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己也可以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是个十分有趣的字。一般贴福字都是正这贴,而许多家都是倒这贴,据说这里隐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是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是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同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己的喜悦!

“春节”的习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风俗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父母决定带我到云南过年。一路上我们游览了土林、抚仙湖和元阳哈尼梯田,我觉得风景最壮观的是土林景区。

在去土林的路上,爸爸一边在狭窄荒凉的山路上开着车,一边抱怨土林应该没啥好玩的,还不如直接到抚仙湖去。

当我站在土林景区的大门前,我也开始怀疑,因为从大门外看进去,除了几栋孤零零的房子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风景。但当我们走进大门,爬上一个小山坡,跨过狭窄的垭口后,眼前豁然开朗,我惊喜地发现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一座宏伟的城堡矗立在我们面前,在朝霞的映照下闪着金黄色的光辉。远远望去,那里有宽阔的城门,有高大的立柱,有好似埃及金字塔一样的建筑。我急忙向“城堡”跑去,想看看这一切是否只是我的幻觉。

当我置身其中,我才发现这些城门、立柱还有“金字塔”都是由泥沙和小石块混合而成的。我好奇地问爸爸:“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爸爸告诉我,这里的地质由铁矿、粘土、砾石等组成,经过千百年的雨水冲刷和风化,没有铁矿层保护的粘土和砾石被冲刷和风化掉了,剩下的部分逐渐形成了成群的柱状地形,因远望如林而得名“土林”。

景区里的游人很少,我们信步走在迷宫一样的山路上,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土柱、山石,有的像小熊,有的像鳄鱼,还有的像癞蛤蟆。我一直走在最前面当开路先锋,因为我想第一个看到这些奇特的风景,然后开心地告诉大家。

当我们爬上山顶,我再一次被土林的雄壮所震撼。我发现自己真的爱上了旅游,长大后我要靠自己游遍全国的大好河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节日里的故事也不少。我最爱春节,因为那里有我盼望的零花钱,馋嘴的年夜饭,还有香甜的鱼丸。

“好叻,晚上过来啊!”楼下的张大爷一大早起来就出门锻炼了,顺便给大伙拜年,再拉亲朋好友吃年夜饭。再说徐嫂,一早就听到她那带着 苏北腔的“新年快乐”的祝福声。还有陈哥,他家的包子铺今天多放了几个油纸袋,他说:“年夜饭嘛,多吃几个包子也可以饱啊!”一大早就忙着调肉馅。这节日里的气氛和平常可真不一样。

至于我们家,一上午忙着做鱼,“年年有余”,大家希望过个好年。

“加少许盐,少许水,挤姜汁于其中,用筷子打,打得越久越好,打成糊状。”妈妈在厨房制作鱼丸。妈妈娴熟的技艺跃然显在灶台上,未熟的鱼丸就如珍珠一样躺在台板上。“你小时候特别爱吃鱼丸,你记不记得小时候那家卖鱼丸的店排满了长队……”

老妈不停地说着,我不禁回想起许多年前的一个春节,妈妈才会做鱼丸嚷着要让我尝尝。但是我们以前总是去楼下的鱼丸店购买食材。那家店是这条街上最红的店了,不仅为了买鱼,更为了观摩他们做鱼丸。一颗鱼丸,不大,撒上葱花,浇上清汤,出锅时如同豆腐一样。尝一尝——鱼的鲜味,汤的香味,姜的辣味交织在一起爆出无比的清香。那清香在我身体里冲撞,弥漫,让我的身体充满了能量。所以,我每周都去称上一些。那年春节老妈试着给我做了几个鱼丸。夹了一个放在嘴里,吞了下去,生一股粘中带腻的甜味。我不满的将鱼丸给了妈妈:“不好吃,下次还是买店里的吧!”那以后,妈妈便很少再做鱼丸,每次都从外面买,只要我喜欢,出处何所谓?

去年我独自在外吃了一次鱼丸。一颗鱼丸,不大,撒上枸杞,浇上鱼汤,出锅时也香气扑鼻。夹起鱼丸吞了下去,也是一股甜味。但我并没有觉得难吃。又夹起一个,暖暖的,很纯正的甜。我望着天边的满月,尝着香甜的鱼丸,仿佛看见一副江南水乡的画儿:妈妈在月光下淘洗着几条大鱼,然后揉着,鱼丸就成型了,甜的鱼丸在思念中,在爱中游弋……

“出锅了!”老妈做的鱼丸出锅了。我回过神看那鱼丸,不大,撒上枸杞,浇上鱼汤,作风清月朗状。在满桌的年夜饭中也算是锦上添花。我立刻夹起一个,生一股甜中带腻的甜味。但我不觉得难吃,因为嚼着嚼着甜味儿就钻入心中,这也是春节里鱼丸的真谛——家是温馨的,家是充满爱的,家的味道是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29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风俗的传统,“为政必先究风俗”、“观风俗,知得失”是历代君主恪守的祖训。最高统治者不仅要亲自过问风俗民情,还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风民俗,在制定国策时以它作为重要参照,并由史官载入史册,为后世的治国理政留下治理风俗的经验。小编为你整理了汉族春节的风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篇1、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篇2、春节习俗六年级作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蕴含着很多传说和习俗。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年”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人们为了驱赶年兽,年兽来到的那一天,在门前贴上红纸,张灯结彩。人们就管那一天叫春节,也就是过年。

除夕在腊月三十,在除夕的时候会扫尘,“串门”,还会得到很多的压岁钱。还要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这些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完美呈现,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到了晚上,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看春晚,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来新的一年。而且也只有在春节,全家人才能够团聚在一起,共同守候新的一年的来临,共同感受亲情友情和爱情。过了除夕就是一年的头一天,也是春节的头一天,大家在一起放爆竹。爆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在当代,人们会通过发手机短信来表达自己的祝福。字虽不多,但字里行间都把我们的祝福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这世间的真情与爱。在我们发祝福短信的同时,也就将人间这一份美好传播了。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今年是龙年,也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篇3、民风民俗的作文

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我县农民都有自发舞板龙(板凳龙)的习俗。板龙由一节节板凳连接而成,每桥长1.8米左右,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肚、龙尾造型,糊以棉皮纸或丝绸,再彩绘或贴制龙鳞、云钩图案,龙身以红烛或灯炮装饰,长度超过百米。

2月14日,又逢元宵夜,勤俭村村民早早就将板龙的龙头、龙尾装扮一新,傍晚时分,全村老老少少都在翘首等待着板龙起舞。夜幕降临,伴随阵阵鞭炮声和两千余人的欢声笑语,一条巨型板龙在夜晚的风里和灯笼照耀下,来回舞动,让人目不暇接。以锣鼓伴奏,锣鼓打得慢就舞得慢,打得快就舞得快,劲舞起来气势恢弘,激情四射,令人大开眼界。

所谓“板凳龙”,由龙头、龙肚、龙尾组成,前有锣鼓队开道,还有烟花爆竹队,引路人,阵容十分庞大。表演时家家户户出一男丁扛一板凳参演,一条条板凳首尾相连,一般都有上百条板凳,200多米长,起舞时巨龙游走,威不可挡。舞龙的村民齐心协力,或抬或举,先小步走,后快步奔,再急速跑,一圈圈跑下来,龙头接龙尾,“火龙”成了个“大火圈”,熠熠发光。随着激越的鼓点,那道流动的光圈越转越快,越转越奇,时而组成了“同心圆”,时而扭成了“麻花”,时而又上下奔腾跃动……鞭炮声更加密集,白色的烟雾在夜色中升腾,那条“火龙”在烟雾中出没,神龙不见尾,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 篇4、汉族民风民俗作文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tian皇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篇5、关于过年习俗的作文:吃年糕

在田野边有一个洞,里面住着两只田鼠,一只大田鼠和一只小田鼠。一天,大田鼠从外面买来两袋小米种子,它一边和小田鼠在自己开垦的地里种下,一边兴奋地说:“这回咱们秋后就能吃上自己种的小米蒸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小声嚷了一句。大田鼠听了,有点生气,它惊讶地瞪了小田鼠一眼。

种子长出禾苗后,大田鼠满心欢喜地说:“看咱们的小米种子长得多旺,用不了多久,小米种子就会长大结子,秋天咱们就可以吃上自己家的年糕了!”“那不一定!”小田鼠又不冷不热地答了一句。大田鼠听了心里很不高兴。

小米成熟后,大田鼠辛辛苦苦把米粒的皮去掉,把小米加工成金黄的米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田鼠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咱们很快就会吃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不一定!”小田鼠仍不紧不慢地说。大田鼠没再理他,忙着挑拣米粒中的沙子。

米粒磨成了面粉,大田鼠蒸年糕,小田鼠生火,一盆金灿灿的年糕很快端上了饭桌,大田鼠兴致勃勃地说:“今儿这个年糕咱们是吃定了!”谁知小田鼠又和往常一样,仍旧说了一句让人扫兴的话:“那不一定!”到了嘴边的年糕怎么能说不一定?大田鼠顿时来了气,抡起一根棍棒就往小田鼠身上打,小田鼠掉头就跑。

就在大田鼠追打小田鼠时,一群蚂蚁把年糕抬起就跑。小田鼠看见了,边跑边说:“我说了不一定就是不一定!”大田鼠见小田鼠如此不争气,干脆把小田鼠赶出家门,自己重新蒸年糕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风俗作文的结尾

全文共 894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辞旧岁,转眼之间xxxx已经离我们远去,崭新的xxxx正在向我们招手。

夜,清冷清冷,窗外白色点点似是雪在飘,转眼之间地上的黑暗已被一片银白所笼罩,在这年尾时分,整个大地都被这浓浓的年味所吸引,而展现出一种靓丽的红色。爆竹的颜色。雪,还在下,在这大年夜里使出了自身所有的力量,想要覆盖这层浓浓的年味。那点点的红。

红色,是吉祥如意的颜色,中国的春节正是因为这一抹红色才显得热闹,喜庆非凡。但那万红从中的一点白似乎有点刺眼。

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风吹着我的头发。雪花飘飞,落到我的脸上,引来丝丝凉意。冬天的夜本来是很寒冷的,春节热闹的气氛把温度都提升了好几度,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着xxxx年的春晚,屋外的人们正在点燃一串串鞭炮。噼里啪啦之声涌入我们的耳朵。是啊,这就是过年。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过年的传统,而各个民族的过年方法各有不同。但总结来说无外乎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穿新衣……到了我们这个时代,21世纪的新时期,过年的方式似乎正在转变,以前的过年春联都是自己买好红纸自己写或找人代写,现如今街上随处可见卖春联、年画的小摊。现在的人们追求新奇,年夜饭不再自己做而是出去品尝各种异域风情。结果往往在年三十晚上,西餐饭店爆满,中餐饭店人数寥寥无几。

古代也有传说,年是一种怪兽我们正因为赶走了年从而才开始过年的,但是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应该知道年这种古代人想象中的怪兽是根本不会存在的。我们过年的习俗却从未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认知面更加宽阔而消失。这是为什么呢?请听听我的看法。

结尾:过年,就是度过农历的腊月三十就算是过了一年,因此我们会在大年三十这一日举行许多的庆祝活动从而营造一种过年的氛围。过年这一思想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根,它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神圣的一种象征,每当到了这一日无论人们身在何方都会尽自己所能赶回家中和父母、亲人团聚。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推动着人们,正如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是龙的传人一样。春节也同样是在肩负着这样一种使命。

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着无比重大的特殊意义,正如外国人疯狂的过他们的圣诞节一样,再看我们的春节就不会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疯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风俗的经典

全文共 1439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蓬莱位于胶东半岛,黄海和渤海交界处。这里濒临大海,气候宜人,风景优美,自古就被成为人间仙境。这里不但有着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民俗。

从年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大家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了。过小年又叫“辞灶”要祭灶神。

这天开始,年味就越来越浓了,过后就开始除尘,蒸饽饽、做年糕、炸丸子、做“团圆饼”和“圣虫”等面食。据说小年这天是灶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饽饽味道很特别,最香最好吃。

自农历年二十三后,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面鱼、寿桃等面食,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

年前要蒸许多特大号的“大饽饽”,大的有两三斤重,用红色的颜料来装饰,一月里作为主食招待客人。蒸馒头时,开口的馒头,要说馒头笑了。还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面团剪成小刺猬、小燕子、小猪等各种形状,蒸出来之后,用颜料画好,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面塑。通常除了大馒头之外,面鱼和“圣虫”做的最多,不仅可以吃,还可以用来装饰呢。

“圣虫”谐音“剩虫”,又被叫做“神虫”。 “圣虫”的前身被认为是龙,用面团来做“圣虫”祈求每年都能够风调雨顺,希望家中能够粮食满仓。先将面团搓成一头粗一头细的长条,粗头朝上作头,细的一端绕着头盘成两圈,然后用剪刀剪出“圣虫”的嘴,把一枚硬币放进“圣虫”嘴里,接着剪出神虫身上的鳞片,最后便是用绿豆安“圣虫”的眼睛。做好的“小圣虫”要一对一对地分别放在面缸、米缸、菜盆、冰箱里,意味着来年米缸、面缸不招虫子,寓意天天有菜吃。面鱼通常用木头模子做出来,蒸好后用颜料画好眼睛和鳞片。放置在窗台、柜头,意味着年年有余。

家有女儿的人家要做团圆饼,也叫“太阳饼”,形状像太阳花,层层叠叠做成太阳状,每一层都涂上蜂蜜、芝麻,外围折成盘叠交错的花瓣状,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纹,再用红枣镶嵌。大年初三姑娘回娘家时,除了要吃初一早上的饺子之外,临走还要带走一块团圆饼,意味着幸福团圆,生活甜蜜。

年三十这天,除了贴春联挂灯笼,主要就是包水饺了。这天要准备两顿饭的水饺。晚上一般是白菜水饺,寓意发财。初一早上的饺子里更热闹了,有些水饺里包有钱(硬币)、红枣、鱼、豆腐、花生仁、糖块等,有各种含义呢:吃到硬币意味着来年会发财,有钱花;糖意味着甜甜蜜蜜;鱼意味着年年有余;豆腐寓意有福气。吃到者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吉利、如意。为了吃到的好东西,这天早上,大家吃的比往常都要多。

一月初一凌晨三四点钟要起来拜年,拜年是按照辈分拜,到辈分比自家大的人家里,男的还要对着家谱磕头,然后到桌子上喝几杯。晚辈拜年,收红包,放鞭炮,各家各户灯火通明,路上只听见相互问候的拜年声,这时年味是最浓的了。

初二开始,便是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了。一月里,有扭秧歌、划旱船、踩高跷等各种表演队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可热闹了。

农历一月十五元宵节,俗称“过十五”。一月十二、三,家家户户皆用萝卜、胡萝卜、大白菜根茎做成许多小油灯,中间挖空,里面倒进融化的蜡油,用棉花做灯芯。十五傍晚送到坟前、祠堂点燃,称为“送灯”。傍晚,房间、院内各角落、门两侧、马厩、猪圈、厕所、锅底洞都点上油灯。这天早饭吃糕、元宵,晚饭吃水饺,饭前开始放烟火炮竹。晚上小孩都要放“点门”、小烟花,奶奶说这天放“点门”,以后眼睛不疼,有好兆头。

一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辰,也是蓬莱阁庙会,好多景区免费游玩。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有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便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直至尽兴而还。这天过后,年味就渐渐褪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我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到来了。

晚上我们一家人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完饭,妈妈洗后。

到了春节晚会直播的时间,一家人便围坐在电视旁听着宋祖英那动听婉转的声的是刘谦两枚硬币的魔术。这一个魔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知道魔术要耍一些把戏,但是我想知道刘谦是用什么东西让两枚硬币穿透玻璃的。然后魔术开始。

先让人检查,是普通的硬币,没疑问。后来我知道玻璃对面的助手伸过手。将硬币按在玻璃上,(助手袖子中,藏有一枚磁铁硬币。)

刘谦将手中的硬币按在玻璃上,再把自己手中的硬币藏在袖子里。此时他手中已经有一枚,手拍桌面瞬间,已有四枚,弹起后两枚合一,仔细看两遍厚度不一样。没想到这个魔术还暗藏这么多的玄机。

好了不说了,明天我还得起早床去拜年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风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风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风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风惯。

守岁风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六年级第一单元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今年过年这几天,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妹妹吟诵的这首春节童谣。这首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也让人兴奋不已。

这首童谣中“三十晚上熬一宿”是我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呢?哈哈,因为年三十,又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吃团圆饭可比吃普通的饭要热闹多了!不仅家人团聚,而且样样都有着美好寓意,又有营养的菜纷纷摆上了餐桌。

今年,我家团圆饭中有着美好寓意的才就有许多呢!你瞧!有鱼!它代表年年有“鱼”这边的柿子饼也有着美好的寓意,它代表“万事如意”还有我们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年糕。在除夕夜把年糕摆城宝塔状,可以表示来年生活步步高升呢!把年糕白城大圆盘,还可以表示团团圆圆,大吉大利,寓意可多了!还有海鲜、牛肉......还有许多我人都不认识的一些“老”菜。

虽然餐桌上的菜诱惑着我们,但我们仍不忘我们家的老规矩——先把年纪最老的太婆请上了桌,你们瞧,太婆乐呵呵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嘴咧牙在笑呢!我们吃了许多菜,我感觉肚子都快装不下了!

我们高高兴兴地吃完了饭,坐在电视机钱,看春节晚会,爷爷和爸爸一边看春晚一边聊着2020年一些美好的事情,奶奶贺太婆则一边看晚会,一边拍手叫绝。那我呢?其实,我和弟弟妹妹也在“表演”呢!你瞧,妹妹在表演螃蟹走路,弟弟在表演陀螺......我们也玩的不亦乐乎。

在这个团圆祥和的除夕夜,我们精彩的2020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个喜庆的日子,我们期待来年全家身体健康,平平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960 字

+ 加入清单

《贴春联》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相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春节的习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然后走亲访友啦,贴春联啦,吃饺子啦,简直是多的数不胜数。但是对于我这个美食爱好者来说,最最期盼和喜爱的,当然还是吃汤圆咯!

汤圆味儿好,做法很重要!这不,今年的春节,我们家又要准备吃汤圆了,我也不时会在厨房中打打下手。

其实汤圆的做法也很简单。这第一步,当然就是和面了。面和好以后,就能够取下一块,或大或小都能够,然后将它捏成一个厚度中等的小饼子,然后再将原有的汤圆馅儿放一些在小饼子的中央,之后将小饼子慢慢地团起来,先团成碗状,最后团成球状。而第二步,就能够将这些做好的汤圆放在有着开水的锅中煮,直到煮熟为止。

汤圆一出锅,顿时就香气四溢,让人闻了就垂涎三尺。

最后能够吃汤圆啦!此时的我,情绪可真的是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这天的汤圆。过了一会儿,餐桌旁的人都到齐了,汤圆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来。我手里拿着筷子,看着碗里那又鼓又热的汤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我从碗中夹起一只汤圆,然后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这味道简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软软的面皮,还有那又香又甜的馅儿,直朝我的喉咙奔去。这滋味,可真是给人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汤圆,在某些地方又叫团子,让人有一种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团团圆圆的完美期盼。

怎样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我喜欢的这个春节习俗有种一种期盼的感觉呢?心动不如行动,此刻就开始做汤圆吧!期望今年的春节,然后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汤圆。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风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风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贴春联的风俗。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风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在春节里贴春联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赶走邪灵,把我们带向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贵州春节风俗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春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

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

啊,春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风俗节日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窗花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开心的节日。而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爆竹,我们家也不例外。

记得年前,爸爸给我买了一些爆竹,我超极高兴,爸爸给我买的爆竹,各种各样,有的像火箭,有的像小花儿,有的像木棍,还有的像手x雷。这些炮不仅形状不同,颜色也多种多样,有的是葡萄紫,有的是西瓜绿,还有的是苹果红。

我高高兴兴地拿着一堆爆竹,准备开始放。我左手拿着炮,右手拿着打火机,可是导火线在哪儿呀?我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导火线。我按下打火机,我超快扔了出去,我跑到很远的地方,用手捂住耳朵。我一看过了半分钟了,炮还没有爆,我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看了看,没有烟,我一小步一小步的走近一看,“唉……”原来火灭了。我再一次点燃爆竹,我超快跑,用手捂住耳朵。只听咚---咚---咚---几声响,炮爆了!我高兴极了,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后来我又放了“圣诞树”,它燃放的时间最长。它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别的小朋友都过来看热闹,高兴地拍着手叫着好。随后都把自己的鞭炮和礼花一起放起来。天上顿时五颜六色的为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每一朵礼花绽放时,我们都会发出惊喜的欢呼声。我们围着五彩的焰火,又蹦又跳,高兴的心情也像焰火一样热烈而多彩!

春节放鞭炮真好玩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