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参赛的自我简介(推荐20篇)

《简·爱》Jane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浏览

3859

作文

958

卫子夫简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孝武思皇后(?-前91年),卫氏,名不详,字子夫,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刘彻第二任皇后,在皇后位38年,谥号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讴者。于建元二年(前139年)入宫,建元三年(前138年)封为夫人,元朔元年(前128年)册立为皇后,征和二年(前91年)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身驻汉宫凡49年。育有一男三女,即戾太子刘据、卫长公主、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卫子夫一生恭谨克己,尽心尽力执掌宫掖数十载,令其夫汉武帝得无扰于省中琐事,为开创汉武盛世减轻了负担。其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则在汉匈战争中做出了伟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国演义》作者简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31]

毛宗岗(1632~1709),字序始,号子庵,生于明崇祯五年,中国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是现存《三国演义》的修订者,其情节上有一定的变动,有增删,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物简介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董卿,1973年11月17日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1994年到浙江电视台工作,开启主持生涯。

1998年因主持《相约星期六》受到观众关注。

1999年担任上海卫视节目主持人。

2002年走进央视,先后主持了《欢乐中国行》、《魅力中国》等多档栏目,获得观众喜爱。

2004年因主持第十一届青歌赛使其事业脚步稳步前进。

2005年,董卿首次亮相央视春晚,随即被观众所熟知,此后,连续十三年主持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连续八年被评为央视年度“央视十佳主持人”。

2016年1月,主持“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6春节大联欢”晚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内容简介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她曾经是天之骄女,骄横、臭美、美丽、张扬,却因为一场连环大案,被杀手集团带走,从此失去姓名,失去身份,也失去记忆。

她被藏于城市最普通的角落中,过着大大咧咧的生活。而他为了寻她,踏遍千山万水,从曾经张扬跋扈的京城公子哥,变成冷酷沉静的刑警。

命运让他们再次相逢。他说:“我在寻找我的未婚妻,不知姓名,不知长相,不知死活。”而她依稀只记得梦中那个挺拔冷峻的身影,却辨不清眼前的人,是否就是情根深种的他。一桩桩大案,在他们面前发生。他的传统刑侦,她的犯罪心理,互不相让,却又互为助力,就像是上辈子已经注定,天衣无缝。而他们一点点挣扎,一次次靠近……

半生残失,如鲠在喉。当他们的记忆苏醒,当他们终于相认、相聚,命运的齿轮也再次转动。前方是幸福,还是深渊?

情节上, 案情比以往两本都复杂,由个人作案升级到了团伙作案,伏笔埋得更深,人物塑造精彩,配角各具特色。即便是杀人如麻的反派也有让人动容的部分和探究的欲望。破案时传统刑侦和犯罪心理相得益彰。我猜大BOSS几乎把除了男女主之外的所有人怀疑了个遍,悬念丛生,情节跌宕。感情上,男主即便失忆也对女主放不下,守着心中影子苦苦寻找。再次对女主动情后,腹黑本质暴露无遗,女主也不扭捏,两人在一起后颇为甜蜜。在对上记忆片段男主认出对方是多年前爱人的时候,真让我看得有点想哭。多年心结,求而不得,黯然自苦。以为遇到女主是重新获得阳关温暖,没想到是曾经的骄阳。你还是你,不管过去多久,不管记得多少,我只会爱上你,唯一的你,从来不是别人。反派大BOSS对女帮助的情也让人心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门四学士的简介

全文共 3324 字

+ 加入清单

“苏门四学士”指北宋后期在苏轼提携下而知名于时的四位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苏门四学士的简介吧。

苏轼作为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享有盛誉,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宋史·黄庭坚传》记载:“(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同时也是苏轼最先将四人的名字并提,“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由于苏轼的推誉,四人很快名满天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之开山鼻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摒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然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黄庭坚主张要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主张“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论作诗文》)。他创“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也就是说写诗要善于化用前人词语、意境,推陈出新。他的诗能熟练化用前人诗意加以翻新改造,化为己有。如“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实际是从欧阳修“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别滁》)中稍加点窜翻出新意。他用典繁密,尤喜用僻典,常常使人索解为难。在语言上,他好用奇字,力撰硬语,又常常故意打破诗歌的平仄格律,颠倒句法,使用拗律、拗句,以求得生新瘦硬,奇峭苍劲的审美效果。黄庭坚的理论与创作为江西诗派的形成及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书体的启发,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

秦观的成就主要在词的创作上,他是婉约派的大家,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他的词题材广泛,以传统的相思恋情为主,也有不少感慨身世之作。其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一个别离场面把男女双方那种难舍难分、缠绵悱恻的感情表现得细致入微,在恋情的抒写中融合着对世情的感慨与悲酸。《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雾霭迷漾中楼台隐失、津渡难寻寄寓着彷徨失路之感,在凄怆悲愁的叹息中写出了由政治失意所带来的悲凉感、孤独感。秦观的词柔婉妍雅,善于在凄迷的景色烘托中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感伤情调与纤微感触表达得回肠荡气、一往情深,具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也是他的词之所以倍受称赏的主要原因。秦观的词风直接影响了后于他的周邦彦、李清照等,在婉约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元丰二年(1079)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佑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佑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其子晁公武(约公元1105—1180年),人称昭德先生,是宋代著名学者、目录学家、藏书家,所著《郡斋读书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附有提要的私家藏书目录。从弟晁咏之(生卒年不详),少有异才,深受苏轼赏识,著有文集50卷,已佚。其他,如从叔晁端淑、从弟晁说之等,皆有文名。

晁补之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其诗善学韩愈、欧阳修,骨力道劲,辞格俊逸。也有失于散缓,散文化倾向较显著的作品。题材除写景、咏花、赠和、悼亡而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有的篇章气象雄俊,追步东坡,如《摸鱼儿·东皋寓居》、《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等篇,词气慷慨,笔如游龙,为后来名家所竞效,有人认为亦是辛弃疾词所本。晁词时有健句豪语,如“牙帐尘昏余剑戟,翠帷月冷虚弦索”(《满江红·次韵吊汶阳李诚之待制》),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他的诗风与张耒接近,以乐府诗见长,乐府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

《宋史·艺文志》曾录有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毛晋汲古阁刊《晁氏琴趣外篇》六卷本、旧钞《鸡肋集词》一卷本、旧钞《晁补之乐府》一卷本、清道光十年晁氏裔孙贻端刊《晁氏丛书》本、涵芬楼刊林大椿七卷本、吴昌绶煦楼影刊宋金元明本词本,龙榆生《苏门四学士词·晁氏琴趣外篇》校点本等。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淮阴(今属江苏)人。自幼聪颖,年十三能为文,熙宁六年(1073)中进士,曾历官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迁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秘书丞、著作郎、史馆检讨,又升为起居舍人。绍圣初,以直龙图阁知润州。后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即位,起为通判黄州,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崇宁初,因遭弹劾而贬为房州别驾,后居于陈州宛丘。建炎初,赠集英殿修撰。

张耒的诗学自白居易、张籍一派,以平易浅显的语言反映民生疾苦,针砭社会现实。由于他自己早年生活穷困,颠沛流离,后又屡遭贬谪,长期任地方卑官,对社会现实体察甚深,因而特为关切百姓劳苦,如《劳歌》用对比手法描绘城市贫民的悲惨生活,《输麦行》描写农家打场交租的情形,在《籴官粟有感》和《和晁应之悯农》中,一再发出“哀哉天地间,生民常苦辛”和“力田竞岁犹无获”的深沉叹息。他的诗通俗晓畅,平易自然。“人生何用读书史,文字未补囊中阙”(《惜别赠子中昆仲》),“浮世十年多少事,风烟依旧别离愁”(《寿阳楼下泊舟有感》),“箫鼓儿童集,衣裳妇女矜”(《腊日》),“竹笼晨收果,茅庵夜守瓜”(《夏日》)等,写来似乎毫不用力,脱口而出,却自有韵味。在北宋后期的诗坛上,张耒以通俗浅易的诗风独树一帜,实际已开南宋杨万里、范成大的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作者简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传简介

全文共 1904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创作时期

《名人传》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中文翻译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对于读者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新出版的《名人传》在尊重傅雷先生原译的基础上,校订了旧版本的排印错误,对一些常见的人名和地名采用了现行译法,原来夹在文中未译的一些外文人名和地名也尽可能地补译成了中文,这是为今天的读者做了一件好事,使他们能够更方便、更好地阅读这部作品。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剧情简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一场灭门惨案,让原本逍遥浪荡的关宏宇成了在逃的通缉嫌犯。

身为刑侦支队队长的双胞胎哥哥关宏峰,誓要查出真相,但出于亲属回避的原则,警队禁止关宏峰参与灭门案的调查工作,关宏峰义愤辞职。调任了代支队长的周巡处于破案压力,也为了追寻关宏宇的下落,他设计让离职的关宏峰以“编外顾问”的身份继续参与各大重案要案的调查,而警队所有人都被隐瞒了。由于罹患“黑暗恐惧症”,白天和黑夜出现在警队的“顾问关宏峰”,其实是由孪生兄弟二人白夜分饰,性格迥异的兄弟两人在警队中马脚不断,背负着随时被周巡及各路人马发现的危险,一路侦破了各种大案要案,目的只是想伺机调阅灭门案的案卷查出真相,以还清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内容简介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天赋卓绝的年轻外科医生庄恕离开了世界最前沿的胸外临床科研机构,拿着不到从前十分之一的薪水,回到国内,来到被无数同行抱怨的中国公立医院——仁合医院。到来的第一天,他就被卷入了一起牵涉多方利益关系的医患矛盾,并由此认识了仁合医院胸外科最优秀的年轻女医生陆晨曦。

庄恕以高超的医术和庄谐并重的个性魅力渐渐吸引了陆晨曦,而陆晨曦也在与庄恕的交往中逐渐改变着自己不谙人情世故,过于骄傲任性的一面。但当他们一起并肩同担生死,两心相照后,庄恕却告诉了陆晨曦一个最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事关他的母亲。

三十年前,庄恕的母亲是仁合医院的一名护士,被质疑用错药导致病人死亡,三岁的女儿也不堪同学嘲笑走失,七岁的庄恕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一直不相信是自己的失误,坚持调查真相,却不幸因车祸而死……三十年后,庄恕成为优秀的医生,此番回来,就是为了追查当年的“事故”真相,找寻走失的妹妹,可是,他无意发现陆晨曦就是当年死者的女儿……而且,当年涉事的医生如今已经是医院院长、医学界泰斗,纵然他一步步追踪到了证据又怎能让他们去承认多年前的错误?医者仁心,但最难面对的也是人心,幸而,故事里的医生们,最终,都没有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参赛运动会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学校下达了要举办运动会的通知。何林杰知道后,就到办公室主动找到老师,想要报名参加跑步。

“你小胳膊小腿的,怎么跑啊?估计跑不了一半就累倒了。”老师在听了何林杰的话后,疑问的说道。

“老师,您别看我这么瘦小,我可是跑得很快的。”何林杰充满自信的回答道。

“那你就去试试吧!”老师半信半疑地说。

“耶——”何林杰非常地高兴,为了不让老师和同学们失望,他决定苦练跑步。

在此后的半个月里,他每天早上六点半就早早的起床,来到公园里,一跑就是十几圈,每次都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也浸透了衣服。还有几次,因为太过劳累,在上课的时候睡着了,为此,他还受到了老师的惩罚。但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下来。

经过自己的百般苦练,终于迎来了自己期盼已久的运动会。可是,让他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运动会因为天气原因,暂时取消,往后推迟。

何林杰听后,泪水打湿了眼眶。但是他,并没有灰心,第二天依然来到公园继续自己的苦练。

何林杰真是太倒霉了,在运动会的前一天,一不小心还扭伤了脚。

因为太过疼痛,他不得不来到跑道边的座椅上休息。

他坐在那,想着明天不能参加比赛,再加上自己半个多月的苦练,想着想着,泪水就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这时,一位晨练的老爷爷看到了,就来到了何林杰的身边。老爷爷皱着眉头,焦急地问道:“小朋友,你这是怎么了?”何林杰一五一十的把情况告诉了老爷爷。

老爷爷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每天早上起得这么早,还坚持苦练,这些啊,咱们公园的爷爷奶奶都看在眼里呢,都给你竖起了大拇指。虽然,你不能参加比赛了,可爷爷觉得你这种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都去学习的呢。大不了,咱们下次再参加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窦太后简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孝文窦皇后(?—前135年),清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皇甫谧言,云窦后名猗房。

汉文帝刘恒的皇后姓窦,本是宫中的秀女,后被分赐给代王刘恒。刘恒一见到她就喜爱不已,很快窦氏就成了代王的宠姬,生一女二子。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后,大臣周勃等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文帝,当时刘恒的正妃已死,便立窦姬为皇后。由于窦氏出身寒微,常劝文帝节俭,轻徭薄赋。

公元前157年,刘恒病死,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窦氏为皇太后。第二年,窦氏便双目失明。

窦氏崇尚黄老的“清静无为”之道,但后来太子刘彻(汉武帝)即位后,重用儒生,推行儒教。窦太后为此大发雷霆,逼着汉武帝罢免了一些官员。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逝于长乐宫,终年七十五岁,葬于霸陵。她的一生是极其幸运的,从秀女到宠姬再到皇后,她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风浪,这与她谦让律己,宽容豁达是分不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白居易简介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世界名人林肯的简介及故事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国籍:美国

出生地:肯塔基州哈丁县

生卒年:1809—1865

身份:政治家

(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马克思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为总统,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1、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2、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伟大的解放者”、“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司马迁简介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迁,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时任郎中、太史令、中书令,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撰写的《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称他称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

司马迁、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

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一生只写了《史记》,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早年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后,汉武帝罢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这便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元朔二年,司马迁从夏阳[念"假"] 迁居长安,后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

随后他继承父业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笔写《太史公书》。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他因为“李陵事件”,为投降匈奴的李陵求情,因此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遂遭受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发奋图强,自强不息,忍受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继续编写《史记》。

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公元前87年,司马迁逝世,终年56岁。对于司马迁的死因,因史料无明确记载,至今仍为未解之谜。

夏阳,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内容简介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七天》选择一个刚刚去世的死者"我"(即杨飞)作为第一人称叙事者,由"我"讲述死后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我"力所不及的一些故事或故事片段则蝉蜕给与"我"相关的他者,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所遇、所见、所闻之事与往事。

主人公杨飞是主环,这一主环分别连套一些不同的次环,次环又连套次次环,从而形成多重连环式结构模式。分别是杨飞--李青--李青的后夫,杨飞--杨金彪--生父生母一家,杨飞--杨金彪--养父兄弟姊妹,杨飞--鼠妹与伍超--肖庆,杨飞--李月珍夫妇--杨金彪,杨飞--李月珍夫妇--二十七个婴儿等均构成一个个三连环结构。三连环结构涉及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所谓第一人称蝉蜕叙事是指由第一人称叙事者"我"蝉蜕到下一个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叙事者的叙事方式。杨飞到"死无葬生之地"后不久,遇到"我"出租屋的邻居"鼠妹",她认出新到的防空洞地下室的鼠族邻居肖庆,肖庆为大家带来了"鼠妹"的男朋友伍超在阳界的消息。于是,故事的讲述者就由杨飞蝉蜕到"肖庆",然后"肖庆"以第一人称为大家讲述"鼠妹"到"死无葬生之地"后大家所不知道的关于伍超的故事。

2014年5月,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在《第七天》里,用一个死者世界的角度来描写现实世界,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以后可能不会有这么近了,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找到这样既近又远的方式。"余华塑造的近景世界是现实世界,远景世界是死者世界,其现实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冷酷的世界;死者世界是一个至善的、温暖的世界。

正如他所言,"在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也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想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他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通过这两个世界的描绘,作品呈现出复杂丰富的社会生活画面,以揭露各种社会矛盾冲突,给予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体现作者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和鲜明的理想主义情怀。于是,余华借助于《旧约·创世纪》开篇的方式,尽管中国有头七的说法。

余华写作的时候"不让自己去想头七,脑子里全是《创世纪》的七天。"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作者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段引文告诉表明,小说《第七天》的外在形式借助于《旧约·创世纪》的"七天",其七个部分分别以"第一天"、"第二天"乃至"第七天"命名,但其内容不是机械地与《创世纪》的七天一一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林徽因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380 字

+ 加入清单

林徽因,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小时候故事

爸爸的掌上明珠

林徽因生于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的长女,生得清秀可人,因此她从小就受尽宠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小名“徽徽”便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1912年,林徽因的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林徽因进入爱国小学读书。1914年,10岁的林徽因又随祖父到北平,与父亲林长民住在一起,三个月后祖父去世。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徽因随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的红道路,在天津生活了一年。从杭州到上海,到北平,到天津,童年的林徽因可谓大开眼界。

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女孩儿,总是会用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她那幼小的心中,也许正在一点一滴地学会如何看待美,追求美,创造美。这一点,恐怕最了解女儿的爸爸林长民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吧。

尽管看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优秀的建筑瑰宝,年幼的林徽因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还未深刻理解,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样式,却使她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诱人魅力。

1916年,林徽因又随全家返回北平,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在这里,林徽因开始了解到西方文化以及英国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宗教的一般人生意义,见识到多种西洋乐器,也学会了一点钢琴演技,特别是跟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地道而流利的英语,使她受益匪浅。

此后,林徽因那才情勃发的诗作,眼光独到的审美,还有她对中国建筑学的卓越贡献,使她的名字永远地被后人所铭记。同时,她还是一个优雅、美丽、生动,而又与众不同的女子,而正是年少时光的点滴积淀,才造就了魅力长存的林徽因。

体会欧洲建筑的艺术魅力

1921年初夏,17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到了欧洲。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岸。浪涛日夜不息地拍打着船舷,林徽因一直有一种眩晕在梦中的感觉。

按照出访计划,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

一处处文化名胜,一个个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林长民都带着女儿一一走过。16岁的林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太大兴趣,但父亲林长民却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作参考,故“不可不观”。

游览之外,父亲林长民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应酬。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的有关人士晤面,他应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顾不上林徽因。林徽因常常一个人在伦敦的寓所里发呆。

林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汲取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驳杂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地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谨严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林徽因拿着一本书,随她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林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林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建筑事业的朦胧愿望。

海边的细沙堆起梦想的城堡

林徽因在那结识了许多朋友,柏烈特医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一天,林徽因和柏烈特医生一家到海边度假,柏烈特医生有5个女儿:吉蒂、黛丝、苏姗、苏娜、斯泰西都亭亭玉立。其中黛丝与林徽因同年,她就在浅海区教林徽因游泳,照应着三个妹妹。黛丝给林徽因做着示范动作,林徽因浮在橡皮圈上,按照黛丝教的要领,手脚并动,不停地划着海水。黛丝一面纠正着动作,一面鼓励她:“别怕,这海水浮力大,不会沉下去的。”

上岸休息的时候,她们躺在阳伞底下,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最小的妹妹斯泰西用沙子堆一座城堡,快堆成的时候,一下子又塌了下来,于是她又重新去堆,堆到一半,城堡又塌了下去。她喊着黛丝:“来!工程师,帮帮忙。”

黛丝一会儿就给妹妹堆成了一座沙子的城堡。林徽因问:“为什么叫你工程师?”

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看到你身后那座王宫了吗?那是中国风格的建筑,明天我要去画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顺便也给我讲讲中国的建筑。”

林徽因问:“你说的是盖房子吗?”

黛丝说:“不,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林徽因的心又动了一下。

后来,这个令她怦然心动的职业,就这样陪伴了她那粲然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内容简介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她是相府三小姐,却过着爹不疼妈不爱的日子,只因她是出生在二月的庶女,是命定的灾星。八年卧薪尝胆,终让她一朝为后,凤临天下。然而世事难料,自己的至爱却是伤自己最深的人,辛苦付出却换来毒酒收尾。

幸好老天给了她重来的机会,她怎能辜负这大好 时机?谁说庶出活该被人欺?我命由己不由天,这一次绝不重蹈覆辙!

她摇身一变,不再是丞相府里任人欺凌的善良淑女,那些曾经陷害她的人,她一定要让他们加倍奉还。

治了欺压她的嫡母,镇了伪善的嫡姐,皇子的爱也接踵而至。她重活一世只想低调做人,这些人却恨不得拉她接受万民膜拜。这对她来说可不算好消息,她得远离这些发光体。

可惜男人心,海底针,捞不上,猜不透。

发誓要彻底远离的男人为她要死要活,曾经的死敌表示暗恋她很多年,而她还不幸被一个天底下最俊俏的无赖缠上。

都说好女怕男缠,她这个恶女怎么也怕缠?

撒娇、卖萌、玩深情。她怎么没看清她那名义上的弟弟竟是个披着美人皮的腹黑男?

完了,完了!敌人还没扫干净,自己又要陷到情网里,这可让她如何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简介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是由著名作家海伦·凯勒所写。在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海伦·凯勒的一生,写了她的奇迹般的生活,她遇到的不幸,她的不屈不饶精神,她的爱心等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变成盲聋哑后的生活。刚开始的海伦·凯勒对于生活是失望的,用着消极的思想去面对生活,情绪非常的暴躁,常常的发脾气,她感觉现实生活中没有爱等等,她是多么希望从新得到光明。在她父母的寻求下,帮海伦·凯勒找到了一位老师——安妮·莎莉文,这为老师成为了海伦·凯勒从新生活的引导者,使海伦·凯勒重新对生活充满着希望,充满着激情。在莎莉文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海伦·凯勒学会了阅读,学会了许多的字,也让她知道了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伦·凯勒在老师和亲人的陪同下体会到了许多不同的事物,比如:过圣诞节、拥抱海洋、体会秋季和冬天等等。

后来是介绍了海伦·凯勒的求学生活。在海伦·凯勒的求学生活中,海伦·凯勒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同时她也结识了许多的朋友等等。海伦·凯勒在学习中,由于她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她学会了说话,写作,虽然在这过程中海伦·凯勒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但她并没有放弃。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她成功的实现了她的大学梦想,她进入了哈弗大学。在她的而大学生活中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所以在繁重的功课中她非常的吃力,在老师的帮助下和她非常努力,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还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大学毕业后她也遇到了悲伤的事,比如:慈母的去世。海伦·凯勒后来介绍了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伟人比如:爱迪生、马克·吐温等等。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后来写了她的慈善活动等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在她的世界只有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但她却顽强地认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一天:我要透过“灵魂之窗”看到那些鼓励我生活下去的善良、温厚与心怀感动的人们。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去看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我将怀着敬畏之心,仰望壮丽的曙光全景,与此同时,太阳也唤醒了沉睡的大地。第三天,我将在当前的日常世界是中度过,到为生活而奔忙的人们经常去的地方,去体验的他们的快乐、忧伤、感动与善良。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记录了她的一生,从而引起我许多的感触,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无奈,但我们可以去努力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和把握好自己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作者简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生于北宋元封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二岁。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甲午战争简介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1877年,一批少年学子怀着强国之梦登上海轮远赴英国,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那里他们登上了最新式的军舰,学习到最先进的知识,并亲自驾驶着清政府用重金购买的铁甲巨舰驶回祖国。而他们的同学中就有一批日本留学生,同样带着强国之志,同样驾着日本政府购买的军舰向遥远的东方驶去,年轻的日本天皇正等待着他们,以加速他同样是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

古老的紫禁城里,年轻的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强国,但慈禧太后才是真正的统治者,公然在朝廷上“垂帘听政”,整个中国充满腐败。

中国的海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强大的舰队,这些舰长大多是英美留学生,巨大的舰炮可以倾刻将目标轰成碎片……日本长崎、日本舰长们阴沉的目光迎来了到访的中国舰队,仇恨的日本民众与中国水兵发生血腥的冲突,双方炮口都迅速瞄准对方,战火一触即发……

长崎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天皇率先捐款,全国一心发展海军,尤其发展新式的快速炮,使海军实力迅速提高,而在隔海相望的中国,为了讨好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一座富丽堂皇的园林——颐和园已近完工,用来修建颐和园的钱竟是中国海军的军费!

“致远”管带邓世昌是北洋舰队中一个不嫖赌不贪私的舰长,右翼总兵刘步蟾的表妹早在英国时就爱慕他的一表人才,而邓世昌坚守着传统的忠孝伦理,不为其所动。这次小妹从英国带回一个喜讯,英国愿将一艘最新式的军舰卖出,但众人的喜悦很快化为泡影:朝廷因修颐和园早已无钱购舰,而修筑颐和园的费用足以买上二十艘新式军舰。当日本知道这一情况后,天皇再次带头捐款,抢购下了这艘新式军舰,并命名为“吉野”号。

侵略扩张的野心终于使日本发动了战争,邓世昌在生日前一天告别了赶来相送的小妹,毅然驾着“致远”号随舰队驶向茫茫大海……黄海大东沟,中日双方海军主力展开队形,爆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铁甲舰队的大海战。海面上炮声隆隆,水柱冲天,在这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日本的快速炮显出绝对优势,而中国海军的炮弹却经常命中敌舰而不炸。北洋舰队的军舰连连被击沉,而日本军舰却没有一艘沉没。关键时刻,“致远”号突然冲出层层弹雨,裹挟着浓烟烈火,挂起冲锋旗直向日本海军的主力“吉野”号冲来,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但是在敌舰队上百门快速炮的集中轰击下,“致远”号终于爆炸沉没!悲愤交加的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致远”号同沉,但他的爱犬却死死叼住他的肩头不放,邓世昌仰头长啸,狠狠心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波涛……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被后人敬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第一英雄”。日军大举入侵中国,并在旅顺进行了灭绝全城的大屠杀,全城只剩下36人。而此时的北京颐和园里却是一片欢歌,慈禧太后的六十寿典进行得如火如荼。

刘公岛,北洋舰队在港内进行最后的苦战,日军攻占了陆上所有炮台,将炮口转过来猛轰港内的中国军舰,所有人都望眼欲穿地盼望陆军的救援,然而几路援军全推托不前,甚至转头逃跑!……孤守一个月的北洋舰队终于弹尽援绝,军心遣散,刘步蟾等人拒绝了日本同学的劝降,亲手炸沉了自己的军舰后自尽身亡,一支曾威震东方的强大舰队灰飞烟灭……

1895年1月14日,日本在明知钓鱼岛属于中国领土的情况下,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将钓鱼岛改名为尖阁群岛,归为己有。

1895年,日本马关。李鸿章被慈禧派往日本求和。李鸿章屈辱地踏上码头,昔日威风的总理大臣如今却低头俯首的哀求对手,却不知日本早已破译了中国的电报密码!而且自己的国力也早就空虚,打不下去了。历史就这样把中国推向了更加苦难的深渊。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又提出了赔银两亿五千万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通商口岸等一系列条件。李鸿章愤然离去,却被日本民众袭击,子弹打入脸部。不久后身在医院的李鸿章收到软弱腐败清政府的答复,同意日本提出的全部条件。

4月17日,李鸿章颤抖地在耻辱的条约上签下耻辱的名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关条约》。

直到五十年后,中国以三千五百多万人的牺牲换来日本在二战中的无条件投降,台湾及附属岛屿才回归祖国。

又过了六十七年,一艘海轮驶过平静的海面,一幅当年少年学子的照片飘落大海。而在那深蓝色的海底,静卧着一艘铁甲舰的残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者简介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罗广斌(1924--1967年),四川成都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运工作,并利用其家庭关系进行统战和策反工作。1948年9月因叛徒出卖在成都被捕,先后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其兄罗广文(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的保释,宁愿坐牢,也不写悔过书,和难友一起秘密制作五星红旗,迎接解放。1949年11月27日大屠杀之夜,策反看守杨钦典,带领难友集体越狱成功。解放后历任共青团重庆市委常委、市统战部长、市文联作协会员等职,积极从事宣传烈士革命事迹的工作,是《红岩》小说主创人之一。1967年被诬为叛徒,迫害致死。

杨益言(1925-),四川武胜县人。1940年在同济大学读书,后因在上海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1948年8月被捕,囚禁于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重庆解放前夕被营救出狱。解放后在重庆市委工作,先后 任科长、办公室主任、常委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四川省重庆文联专业作家。1979年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80年曾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