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故事(热门20篇)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网络“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嘈杂的……”,小编收集了争做中国好网民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7290

作文

921

历史名人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故事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刘邦出身无赖,以行伍定天下,轻慢儒生,诛杀功臣,因而很少赢得历代正直文人的好感。历代文人更是耿耿于怀:“世无英雄,遂使胥子成名!”“原来刘项不读书”;“偶因乱世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在他们看来,刘邦平定海内,称雄天下,并不是靠品德和真功夫,而是由于他品性奸诈和历史提供的机遇。其实历史地看,刘邦确有过人之处和领袖魅力,并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刘邦毕竟不是一位草莽英雄,前人对刘邦最终获胜,成为汉高祖的原因多有分析。刘邦驾驭全局、举重若轻的雄才大略,审时度势、因时而动的精确的判断能力,能屈能伸、趋利避害、出生入死、大厦倾于前而不惊的大将风度,不拘一格的用人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气度,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纵观刘邦的一生,其成功的经验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名人故事300字左宗棠受挫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他喜欢下棋,而且棋艺高超,很少有对手。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在街上看到一个老人在摆棋陈,招牌上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觉得老人太高狂妄,立刻上前挑战,结果老人不堪一击,连连败北,左宗棠洋洋得意,命老人把那块“天下第一棋手”的招牌拆了,不要再丢人现眼。

没想到,当左宗棠从新疆平乱回来时,居然又发现了那块牌子。他很不高兴,就又去和老人下棋,但是这次他竟然三战三败,被杀得落花流水。第二天再去,仍然惨遭败北,他很惊讶:老人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棋艺进步得如此之快呢?他向老人请教。

老人笑着说:“你虽然微服出巡,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左公,而且即将出征,所以我让你赢,好使你有信心立大功。如今你已凯旋,我就不必再客气了!”

左宗棠叫后心悦诚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下面是关于李斯谏逐客的历史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次败仗,但是它的实力还很强。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进攻韩、赵两国,打了胜仗。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即位。

当时,秦国的朝政大权掌握在相国吕不韦手里。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富商,因为帮助庄襄王取得王位,当上了相国。吕不韦当相国以后,也学孟尝君的样子,收留了大批门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国来的。

战国时期有许多学派,纷纷着书立说,历史上把这种情况称做“百家争鸣”。吕不韦自己不会写书,他组织他的门客一起编写一部书,叫《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还派人把它挂在咸阳城门上,还发布告示,说谁能对这部书提出意见,不论添个字或者删掉个字,就赏金千两。这一来,他的名气就更响了。

秦王政年纪渐渐大起来,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宫里发生一起叛乱,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留着吕不韦碍事,把吕不韦免了职。后来又发现吕不韦势力不小,就逼他自杀。

吕不韦一倒台,秦国一些贵族、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列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打算,有的说不定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客卿统统撵出秦国。

秦王政接受这个意见,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员,凡不是秦国人,都得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着名儒家学派代表荀况的学生。他来到秦国,被吕不韦留下来当了客卿。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驱逐的份儿,心里挺不服气。离开咸阳的时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给秦王。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业。现在到大王手里,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敌国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连忙打发人把李斯从半路上找回来,恢复他的官职,还取消了逐客令。

秦王政用李斯当谋士后,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还用反间、收卖等手段,配合武力进攻。韩王安看到这形势,害怕起来,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来求和,表示愿意做秦国的属国。

韩非也是荀况的学生,跟李斯同学。他在韩国看到国家一天天削弱,几次三番向韩王进谏,韩王就是不理他。韩非满肚子学问,没被重用,就关起门来写了一部书,叫《韩非子》。他在书中主张君主要集中权力,加强法治。这部书传到秦国,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赞赏,说:“如果我能和这个人见见面,该多好啊。”

这一回,韩非受韩王委派来到秦国,看到秦国的强大,上书给秦王,表示愿为秦国统一天下出力。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还没考虑重用韩非,李斯倒先着急起来,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大王兼并诸侯,韩非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也是个后患,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有点犹豫,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准备审问。韩非进了监狱,想辩白也没机会。李斯却给他送来了毒药,韩非只好服药自杀了。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打发人把韩非放出来,可是已经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有个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找他一谈,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任用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吧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走进古代诗歌的鉴赏乐园,领略古代诗歌只可体会无法言喻的美~

古代诗歌的鉴赏技巧: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春日即事

① 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

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 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

②衬托

③渲染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1)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2)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3)杜鹃鸟

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好啦介绍这么多,可见我国古代诗歌的惊艳之处,好好品味。相信各位同学都懂的,鉴赏技巧拿去吧,不用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茶花仙子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积淀浓浓的底蕴,情意绵绵,景韵朦胧。在神州大地的各个隅落,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花仙子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一天,玉皇大帝邀请各路神仙到武夷山玉皇楼为儿子做满月。那天清晨,云雾飞舞,金鼓齐鸣,天门打开,众仙女一个个披纱戴花,轻盈盈地飞出天门。她们在宫廷里岁月寂寞,都想看看人间是个什么模样。哪晓得拨开云雾朝下一望,她们都惊呆了。只见武夷丹山碧水,九曲环绕;山上青竹摇曳,岭下绿树婆娑;七彩的山花点缀在郁郁苍苍的峰峦沟壑之间。树林里百鸟欢唱,花丛中蜂蝶翻飞,真是山青水秀,景色怡人!仙女们情思涌动,心想何不先去观赏一番,再上玉皇楼也不迟!

众仙女驾起紫云,飞过天河,从三仰峰飘到天游峰,顿时被山下那阵阵的山歌所吸引,便驻云凌空,尽情游览武夷那奇幻的山光水色……

众仙女中年纪最小的茶花仙子,平日里最喜唱歌,一听到那动人的茶歌,心就醉了。她随着歌声,翩翩起舞,不知不觉离开了众姐姐来到天游峰的一览亭上,见那九曲溪边郁郁葱葱的茶园里,后生哥壮如骏马,姑娘们俏似彩蝶。后生哥肩背竹茶篓,姑娘们手提方竹茶篮,穿梭在碧绿的树丛之间,一边采茶,一边对歌。欢快的歌声,清朗的笑声,飘荡着,满山满坡。茶花仙子忘情地看呀、听呵,越看越听越是心驰神往,越听越看越觉人间赛过天堂!她心里美呵,美滋滋的。甜呵,甜蜜蜜的。她也情不自禁地轻轻唱起仙曲,神荡荡地朝着峰下的茶园漫步走去,连云中仙姐们的呼唤也没有听见……

“快来看呐,天上的仙女下凡啰!”

不知是哪个茶姑呼喊一声,把来到九曲溪边的茶花仙子从遐思美想中惊醒过来,茶花仙子这才知道已到了凡间。她慌忙仰首遥看云天,已不见了众姐姐们的踪影,只看到一团镶着金边的白云朝着她闪闪烁烁,又隐隐约约地听到鼓钹笙箫的仙乐声,恍然想起,玉皇楼宴会就要开始了。她立即凌云驾雾,风风火火地赶往玉皇楼。

茶花仙子来到玉皇楼前,众仙女已在轻歌曼舞了。她匆匆上了玉阶,穿过金门,眼瞧见在绿檐红墙的大厅前,站着个仙汉,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爱发酒疯的李铁拐。她心一沉,暗自嘀咕:真倒霉,单单碰上这疯仙把门。

这李铁拐平日脾气就古怪,今天他刚到过武夷山田父家做客。这田父是知道李铁拐嗜好的,便亲自上灶,炒了几个山珍小菜,搬出一坛陈年留霞酒,放在李铁拐身边。李铁拐到田父家已经好多次了,同田父已成了至交好友。李铁拐一点也不客气,他自斟自饮,待到他把一坛酒喝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今天玉帝爷邀请他出席金童的满月宴会。他来不及向田父道别,急匆匆地赶到金童楼,这时宴会已经开始。要是往常,玉帝非治他罪不可。今天,玉帝高兴,只是罚他到门口把门。李铁拐哑巴吃黄连,不得不从。现在茶花仙子也迟到了,他刚好把气出在茶花仙子身上。李铁拐一双醉眼圆睁睁地盯着茶花仙子,责问她为何姗姗来迟。任茶花仙子怎么求情,也不让她进去。两下三下,两人就吵了起来。这时,歌舞仙女闻声赶来,怒斥茶花仙子犯了天条,不许她参加宴会,罚她与宫婢一起为众歌舞仙女递送百花,并说回到天庭后再跟她算帐……

在飘逸的仙乐声中,玉皇楼仙宴结束了。

众仙腾云驾雾各归山洞去了,仙女们也抱着各自的花束,乘着彩云向天庭飘去。

路经天游蜂时,茶花仙子见峰下茶园里依旧歌声阵阵,笑语声声,想到自己回天庭后将被贬入冷宫的凄凉情景,难过得直流眼泪。她想:我不能生在凡尘,也要为人间增添春色。她毫不犹豫地把要带回天宫供奉玉帝的茶花向天游峰哗然撒去。霎那间,那芬芳多姿的茶花在微风中散成一片片洁白洁白的花瓣,纷纷扬扬,熠熠闪闪。当这些花瓣落到九曲溪边的山垅茶园时,忽又慢慢地聚在一起,在一阵馥郁的香气中变成了一株枝叶繁多的茶树,像一把张开的大凉伞。此后,每年八九月间,这株茶树就开满了无数流芳溢彩的小白花,亭亭玉立在这一带葱郁的茶丛之中,十分惹人。从此,人们就把天游峰下这株名丛称为“仙女散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必知常识考点

全文共 266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的人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关于这些文化你知道的又有多少呢额?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核心考点。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考点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

1.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他是春秋时代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言行和思想主张收录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之中。

2.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逍遥游》。

3.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人独立创作诗歌的开始,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叫楚辞,又叫骚体诗。他用这种诗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另有代表作《九歌》《九章》《天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他的纪念日。

4.我国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是荀子,原名荀况,代表作是《劝学》

5.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八种体例,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年间约两千多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因此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战国策》是西汉文学家刘向编订的国别体断代史。

7.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8.《出师表》《隆中对》的作者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9.“三曹”是指东汉建安时期的父子诗人曹操、曹丕、曹植,曹操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曹丕的代表作有《燕歌行》,曹植的代表作有《七步诗》《白马篇》。

10.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代表作散文有《桃花源记》,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1.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是南朝宋代小说家刘义庆写作的《世说新语》。

12.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13.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

14.“初唐四杰”指王勃、杨迥、卢照邻、骆宾王。王勃的代表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

15.唐诗《回乡偶书》《登鹳雀楼》《凉州词》《春晓》《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分别是贺知章、王之涣、王之焕、孟浩然、王维。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二

16.李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仙”,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天门山》《行路难》《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17.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其中韩愈为首。

18.杜甫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9.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是韩愈和柳宗元。韩愈的代表散文有《师说》《马说》《祭十二文》,柳宗元的代表作有《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黔之驴》。

20.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21.《阿房宫赋》和《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

22.宋词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柳永和南宋的李清照(我国第一个女诗人),代表词作分别是《雨淋霖》、《声声慢》。豪放派的代表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苏轼号东坡居士,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文名作有《赤壁赋》;辛弃疾号稼轩,代表词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我国第一部也是最大的编年体通史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24.《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六国论》《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的作者分别是北宋的范仲淹、欧阳修、苏洵、王安石、苏轼。

25,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集是《梦溪笔谈》,由北宋沈括用笔记体写成的。

26.《扬州慢》的作者是南宋词人姜虁。陆游的代表诗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钗头凤》。

27.元杂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高祖还乡》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睢景臣。

28.“明清四大奇书”(又称中国小说四大名著)是指《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29.我国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创作的《水浒》,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

30.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章回体小说是明代小说家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

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三

31.明代传奇剧《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清代传奇剧《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分别是洪昇、孔尚任。

32.“三言”小说是指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是指明代小说家凌蒙初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33.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34.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我国古典小说创作达到最高水平的标志是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是清代的小说家曹雪芹。其中后四十回由高鹗续写。

35.“晚清四大谴小说”是指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行记》、曾朴的《蘖海花》。

36.中国古代“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7.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内容上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它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38.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是《国语》,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是《楚辞》,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是南朝梁刘勰撰写的《文心雕龙》;第一首长篇叙事诗是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39.“乐府双璧”指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辞》和东汉民歌《孔雀东南飞》。  40.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是指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党员,我上!”

在医治病患的一线 在保障供应的后方 在联防联控的社区大院,这句话被重复了千千万万遍。掷地有声的背后,是一个个普通党员的身影。

他们,守土尽责,以“逆行”姿态奔赴阻击疫情的战场,与病魔殊死搏斗,不眠不休;他们,守土担责,用脚步丈量家家户户,宣讲排查不间断不停歇,落细落实。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数个他们,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筑起抗击疫情新的长城。他们也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也有温馨小家亲密爱人。是什么,让他们放下牵挂,冲向战“疫”一线阵地?是共产党员这个共同的名字,更是这个名字的背后,那在革命年代用鲜血淬炼的赤诚,在建设年代用汗水凝聚的担当,在入党时毫不迟疑立下的光荣誓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高高飘扬的党旗,就是我们战胜疫病的底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屈原发米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一、历史典故

诗人屈原在幼年时期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时正逢连年饥荒,屈原家乡的百姓们吃不饱、穿不暖,时有沿街乞讨、啃树皮、食埃土者,幼小的屈原见之不禁伤心落泪。

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百姓们见状,纷纷拿来碗瓢、布袋接米,将米背回了家。

不久,屈原的父亲便发现家中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是奇怪。

有一天夜里,他发现屈原正从粮仓里往外背米,便将屈原叫住,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屈原把家里的米灌进了石缝里。

父亲没有责备屈原,只是对他说:“咱家的米救不了多少穷人,如果你长大后做官,把楚国管理好,天下的穷人不就有饭吃了吗?”

自此屈原勤奋治学,成人后楚王得知他很有才能,便召他为官,管理国家大事。他为国、为民尽心尽力,被后世之人称颂,真正做到了由小善转为大善。

二、成长心语

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早已流传千古。他自幼怜悯他人,此乃小爱,乃人之常情的爱;而他后来的爱国情怀,乃大爱。孟子曾经说:“存其心,养其性。”意思是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我们生来便有一颗赤子之心,不沾俗尘,不染污土。佛语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他人奉献善心,为社会造福祉,他人和社会必定会以善回报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成语故事《不合时宜》中英文版

全文共 1424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State of Lu, there was a couple of husband and wife, the former being an expert shoemaker and the latter a skilled hand in wearing taffeta. One day after consultations they decided to go to the state of Yue to earn a livelihood. The neighbors advised them not to go when they learned about their plan. "Dont go there," said one neighbor, "If you go, you can never earn a livelihood."

"We cannot understand you," interrogated the couple, "We have a find command of our art, how could we not earn our living with our work? Dont make a fool of us, please."

"Indeed, you have your skill," explained the man, "But have you taken notice of the fact that shoes are made for people and the silk taffeta are for hat-making? The people of Yue dont wear shoes, for they are barefooted. Again, they like to have their hair spread out over their heads and they never use hats. To whom should you sell your shoes and hats then?" Experienced though you are in the arts, yet the arts you have mastered are useless there."

After this explanation, the husband and wife now understood that anything that was not adaptable to the objective world would be useless and unpractical.

鲁国有对夫妻,男的是鞋匠,鞋子做的很好;女的是织绢能手。有一天,他们商量想到越国去谋生。消息传到四邻后,有人对他们说:"不要到那儿去!否则你们一定无法生存的!"那对夫妇说:"我们不明白你的意思, 我们都有一套手艺,怎么 会生活不了呢?别胡说了!" 那人说:"对呀,你们虽然都有一套手艺,可是你们要知道,鞋子是给人穿的,但越国人都赤脚不穿鞋子,你们织的丝绢原是做帽子用的,但越国人喜欢披着头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本领虽大,手艺虽高,但你们做的鞋子、帽子去卖给谁呢?那对夫妇这才明白,凡事如果不合时宜,不适合客观环境就不中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名人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恩怨情仇故事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梁启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两个核心人物,他们开创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他们是革命战士,却分属两条不同战壕。

梁启超说:孙中山这个“农民”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比梁启超大6岁,比康有为小8岁。他的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距离梁启超的祖籍新会县茶坑村只有百十公里,与康有为的祖籍南海县银塘乡相隔也不太远。相近的地方同出三大名人,历史也算罕见。

1894年初,孙中山托人给康有为希望与之结交。赶巧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到北京参加甲午年的会试去了。

虽然未曾谋面,梁启超却在与汪康年的书信中提到孙中山:孙某,非哥(哥老会)中人,度略通西学,愤嫉时变之流,其徒皆粤人之商于南洋、亚美及前之出洋学生,他省甚少。

可以看出,康、梁只把孙看愤嫉时变之流,不太认同他的做法。此时,康梁寄希望于朝廷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也因此作为一大名鼎鼎人物被推向国际舞台。这令梁启超对孙中山刮目相看。

当年章太炎曾经问旬梁启超孙的为人,梁回答: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流也。

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可他能把孙中山比作陈胜、吴广,也说明了他对孙中山已经有了非常钦佩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追溯一下中国历史,似乎“靠左行”的历史更为悠久些……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正式“靠右走”的历史远不及“靠左走”长远,这个简单的规则蕴含着很多历史典故与渊源。

在古代中国,“以左为尊”还是“以右为尊”,不是一成不变的,朝代不同树立左右尊卑的观念和规矩是不同的,它们经历了多次来回的演变。周、秦、汉时,是“以右为尊”的,从东汉至隋唐、两宋,逐渐形成了“左尊右卑”的制度,元朝又规定“以右为尊”,到了明清复改“以左为尊”。

当然,“以右为尊”的传统即使是在某朝个某个地方,也不是适用于各个方面的。比如,乘车和走路之时。古代出行乘车之时,如果是日常出行,多人同乘一车,那么坐在左边的人一定是尊长。如果是战车,那么靠右边的人一定是长官,而靠左边的人只能是车夫,还有就是马车夫都是右手执鞭,自然坐在马车的左侧也为方便驾驭马车。

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为了安全。因为古代车行靠左,在战场上坐在右边安全系数相对较高。

同样道理,如果几个人一同步行出行,那么,尊长要走在前面,如果尊长需要在行进中与人交谈,那么,地位稍低的人就要靠在右边,这样做同样是为了保障尊长的安全。宋代大儒朱熹曾对弟子说:“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来左去右”,在我国古代首个“交通习惯”始于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颁发了《唐律·仪制令》,不过当时只是出现于文书中。其中有一条内容是:“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城市逐渐兴起,每天进出城门的人数很多,仅靠“交管人员”每天的疏导,往往无法及时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唐太宗时期,特别颁布法案规定出入城门必须按照“入由左,出由右”的规定进行。这是我国第一个对交通“来左去右”的规定,对后世影响极大。到了宋代,仪制令被刻在木板上,竖立于大街要道,以规范道路上的行人与车辇。后世不仅出入城门按照此规则,其他诸如出入宫殿、房屋、校场、庙宇等也都按此行事。

当然,这些规则对皇帝并不适用,因为皇帝自古以来都要走“专用道”,进出“专用门”,如果有他人误闯或僭越,那等待他的就是“十恶不赦”中的“大不敬”罪名,轻则流放处斩,重则全家受到连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名人故事:周恩来和他日本弟弟的故事

全文共 1579 字

+ 加入清单

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周总理第一次接见我们。

因为我跟贸易访华团无关,所以我排在最后。周总理同来访的每一个人一一握手后,站在我面前,第一句话问:“会不会说普通话?”我说:“不会。”第二句用法语问我:“会说英语吗?”我讲:“英语会说一点儿。”然后他用日语说:“我的日语忘光了。”清清楚楚的日语,使我吃惊。他说完哈哈笑了一声。我并没问他会不会日语,他自己用日语这么说的,其后我问他会不会广东话,他就笑着不答而叫了廖承志先生。当然他是会说广东话的。

当时,我父亲站在周总理身后,他显得特别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最尊敬、最喜欢的人正在和自己的儿子交谈,我父亲那带点儿羞涩的天真的脸,说实话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就在这一刹那,我明白了父亲之所以要我请假陪他到北京的用意。

周总理对我说:“你父亲自己不会说,他为我们,为我做了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中国对他是怎样评价的,所以我来替他说一说。我非常依赖你父亲,这种信任体现在牺牲自己利益为他人尽力的行为之中。你父亲为了日本和中国,牺牲自己,尽心尽力,所以我们非常信任他。”

当时我30多不到40岁,可算是青年人,因为平生见过很多地位高的人,在国外如总统,在美国也见过国务卿等人,可是周总理却是和那些人不一样,首先他不给人以威力,那炯炯有神的眼睛,放射着柔和的视线,他对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像和朋友说话一样亲切。毕竟是12亿人口中的拔尖人物,与众不同。

晚上开了一个盛大的宴会,会上聆听了周总理的讲话。那次讲话,对我来说是影响深远的讲话,因为它成为我了解中国的基础。这个讲话概要地说是这样的:日中邦交的历史,在史籍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没有记载的恐怕更悠久。

我从小就知道,日本的文化其源泉在于中国文化。听了周总理的讲话后,使我认识到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也是天理。

我父亲对我说过:世界上有四大圣人:基督、释迦牟尼、孔子、穆罕默德。而周总理应列入圣人之中。我父亲这时候笑着对我说,如果圣人中有两个是中国人,可能别人会有意见的,只好委曲一下孔子,把这个地位让给周总理。

我听父亲说:他和周总理的正式会谈就有18次,但非正式的会见不计其数。有时候还到周总理的办公室去会见。正式会谈时周总理穿着笔挺的中山服,在日常工作时,他穿着有补丁的衣服。这件事对我父亲的影响很大,从此我父亲再也不添置新衣服了。年纪大了以后衣服显得肥大,但他照样穿着旧的直到去世。我想父亲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更接近于周总理的缘故吧。我母亲看着父亲那肥大的衣服,几次劝他做新衣服,可他怎么说也不听。

我父亲经常说,人一般来说,得到权势后,不管这个人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总不免在某些方面会流露出傲慢来,表现在态度上,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人,地位高了就会流露出来的,可是在周总理身上半点儿都找不出来。

我父亲是1989年发病住院后8小时安然去世的。整个葬礼结束后,包括我母亲在内,我们几个弟兄围坐在一起交谈时,我母亲就说:“不太悲伤。”我们都惊呆了!这是为什么?我母亲心平气和地说:“你父亲活到了92岁,又能到周总理身边了。我倒是高兴他能够去周总理的身边,这怎能说是悲?是高兴。”

当时我忘了是谁提醒的,反正不约而同的,将周总理相片放在父亲遗体的胸上,送去火葬场。因为我父亲平时总是把周总理的照片随身带着。骨肉之死当然是悲痛的,但想到我父亲到了周总理的身边,无拘无束地交谈,他们在天上保佑着我们,这样,心情缓和了许多。

从中国朋友那里听说,在淮安,在周总理的故乡,有我父亲留下的字迹。写的是:“访问周总理的故乡泪流不止。”落款是:“弟冈崎嘉平太。”

那里常有很多中国友人去采访,常常问起,周总理哪来日本的弟弟,我也尽力作些说明。其实,我父亲比总理的年龄要大一些。

但是从人格来说,他认为他只能是弟弟。我看,周总理面前的我的父亲,只能认自己为比他小很多的弟弟。一生中,能遇到这样的朋友,总算是没白活在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古代廉洁小故事六:丹心要学月月红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后苏东坡虽赋闲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惩贪除恶的好名声却在民间永远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30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39 字

+ 加入清单

守株待兔

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 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

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 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 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 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三万,用船八十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吕蒙作战勇敢,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手不释卷:手里不离开书本,形容读书勤奋。

家喻户晓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间茅屋里,她身边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哥哥的儿子一起生活。平时吃果子她总是捡大的给侄子,儿子见了不高兴,她说:“这是做人的规矩。”一天,她刚出村口,家里茅屋失火烧了起来,儿子和侄子正在家里睡觉,大火弥漫,浓烟滚滚,她一头扑进大火中,浓烟烈火中,她先抢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她惊呼道:“岂能户告人晓,让人骂我自私?”为了侄儿,她又冲入火海,最后不幸丧生了。户告人晓:家家传告,人人都知道。后演变成家喻户晓。喻:明白。

价值连城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他去金山采石,路上捡到一块璞玉,这是没有打磨过的玉石,他拿去送给楚厉王。楚厉王左看右看,是块石头,他十分恼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脚。厉王死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武王,武王也断定是块石头,又把他的右脚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识别这是稀世国宝,于是把它称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 战国时,秦王对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对赵国说愿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形容极有价值的东西称价重连城,或价值连城。

闭门造车

古时候,山里住着一个老头,他上山去砍柴,太阳下山时才回家。第二天,他背着柴去镇上卖。 一路上,他走得满身大汗。突然,一辆独轮车从他身边悠悠驶去,他寻思:这东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里砍来木头。他关上门,独自在家里又锯又刨。 邻居问:“你在干嘛?” 他说:“我在闭门造车。” 老头把造好的新车推到门外,小车立刻飞跑起来。 成语本意是赞扬闭门造车,出门可以合辙。现在却与愿意相反,讽喻这样做不符合实际。

画饼充饥

曹操有个孙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国时魏国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卢毓。一天,曹睿把卢毓召去,他告诉卢毓,朝中有个人要当中书郞,他问卢毓,谁配做这个官。卢毓先不回答,问: “这人选有什么条件?” 曹睿笑笑,他叫待从取来纸和笔。他在纸上画了一支笔。边上的人相觑而望,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曹睿说: “那人选徒有虚名,就像画饼充饥啊!” 有名无实,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称画饼充饥。

呆若木鸡

从前,一个叫纪渻子的,专给齐王专门训练斗架的公鸡。过了十天,齐王问他:“鸡训练好了吗?” 纪渻子答:“没有,它放纵又自负。”又过了十天,齐王再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听到一点声音就急躁。”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纪渻子答:“没有,它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齐王又去问他,他说:“差不多了,它不会变化无常了。” 齐王去看他,只见他呆头呆脑的,像只木头鸡。

汗马功劳

古时打仗离不开战马。出征时,战马驼着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饮的是水,吃苦耐劳;打仗时它跟随主人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它仰天长嘶,腾起前蹄将敌人踩成肉泥,敌人纷纷溃逃,战马穷追不舍。岔路口敌人设下陷井,战马纵身腾起,犹如天马行空,飞驰而过。它直捣敌人巢穴,配合主人一举歼灭敌人。忽听鸣金收兵,战马跟随主人凯旋而归。战马在鏖战中立下了功劳,这时,它已大汗淋漓。成语汗马功劳现常常比喻为在各行各业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劳。

专心致志

孟子说,下棋在技艺中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专心不致志地学,也是学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联想到要吃天鹅肉。 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就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 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两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吴王执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谁在劝谏,立刻处死。”于是想直言相劝的人只好闭口不言。 这事让宫里一个侍从官的儿子知道了,少年带上弹弓,悄悄溜进宫后花园去打鸟,他接连去了三次,终于让他碰上了吴王。吴王见他满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干什么么?” 少年说:“一只蝉在欢叫,却不知螳螂就在身后。螳螂也十分可悲,没防备身后的黄雀要吃它。” 吴王听后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范后患啊!”于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图眼前得益,而不顾防范后患,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或“螳螂捕蝉”

杯弓蛇影

晋朝有个叫的乐广的人爱喝酒。一天,他邀请朋友到家里来对斟对饮。忽然,朋友看见酒杯里有条蛇影在游动,他受了惊吓,回去就一病不起,请医服药,都无起色。 乐广跑来看他,问明起病的缘由。他让朋友坐在原处,斟满酒问:“有蛇影吗?” “杯子里还有‘蛇影’!”乐广随手取下墙上的弓。这次, “蛇影”不见了! “杯子里原来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顿时好了! 杯弓蛇影比喻把虚幻当成真实的恐惧心理。

打草惊蛇

古代十国的时候,南唐有个叫王鲁的人,在当涂县当县令。王鲁贪心很重,到处索贿受贿。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涌进县衙来,王鲁暗暗吃惊,以为百姓们找他算账来了。原来,百姓联名递状,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鲁接过状纸,只见上面列举了这个主簿很多罪状,百姓们强烈要求王鲁把他的主簿依法严办。这个主簿的罪状几乎与王鲁的所做所为一模一样。他一面看,一面浑身发抖,不知该怎样处理这个案件。王鲁不由自主地在状纸上批道:“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百姓们怎能知道,他们告发主簿,也使王鲁受到了警告。成语打草惊蛇由“汝虽打草,吾已惊蛇”简化而成,现比喻做事不严密,反使对方有了防备。

惊弓之鸟

战国时代,魏国武将更羸是个神射手。一天,他陪着魏王出游,只见几只鸟在天空飞过。更羸说:“我只要拉响空的弓,不发箭,就能把鸟儿从天空摔下来。” 魏王半信半疑,说:“射箭的技术可以达到这种地步吗?” 过了一会儿,有只大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就拉满弓,用力扣动弓弦,弦声直冲天空,那只大雁真的从空中落下来。魏王又惊又喜说:“啊,奇怪,空弓虚箭怎么能射下雁来?”更羸说:“不是说我的本领高,而是这只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问:“你怎么知道它有毛病?” “因为这是一只孤雁,飞得慢,叫声又凄惨,显然受过惊吓。所以一听到弓弦声就下得摔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特别胆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时,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乖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乖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乖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杀我!” 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宫里养着一头大象,国王常常到花园里来玩耍。有一次,国王请来几位盲人,国王说:“你们摸一摸,猜猜它是什么东西?” 第一个盲人摸摸象牙说:“它是大萝卜!” “不对!”第二个盲人摸到象耳朵,说,“是个大簸箕。”第三个盲人摸着尾巴说:“不是簸箕,是绳子。” 第四个盲人摸摸象肚子说:“是堵墙!” 第五个盲人摸着象腿说:“明明是柱子。” 五个盲人争辩不休,都说自己讲得对,国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 比喻不了解全局,以偏概全,称盲人摸象。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书生叫孙敬,他勤勉好学,读书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灯下夜读,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没有珍惜时间,于是他用绳子系着头发,另一头拴到梁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头发惊醒过来,这就是悬梁。战国时苏秦为了做官,便涉足书海,他如饥似渴,日夜攻读。晚上他手里拿着一只锥子在灯下读书,瞌睡上来,他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这就是刺股。两个故事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好学的精神。

画龙点睛

梁朝时有个著名画师名叫张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乐寺画龙,当地人听说他在画龙,都赶来观看。他画了四条栩栩如生的龙,观众突然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画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问他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推辞不了,只得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刹时,电闪雷鸣,点上眼睛的两条龙离开墙壁飞走了。等大家定下神来一看,地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了。 成语画龙点睛现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处点明主题,使全文格外传神。

孟母三迁

战国时代,孟子小时候的家靠近墓地,学会了许多祭奠动作。“不能让孩子在这个地方住下去。”于是孟家就搬到城镇里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边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买卖,你吹牛,我夸口,把商人的模样学得维妙维肖。 “这里也不行,还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迁到书塾附件,书塾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很有礼貌,孟子都学会了。他和小伙伴们玩时又遵守秩序又讲究礼貌。 “嗯,这才是我的孩子最适合居住的地方。”后来,孟子成为一位大圣人。 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三次搬家。成语孟母三迁由此而来。

囫囵吞枣

古时候有个自作聪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闲逛,走过集市,看到几个卖水果的担子。卖梨的老头对他说:“我的梨益齿而损脾。” 他想,这不难,便买了一只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说:“这样不是对齿有益,对脾无害了吗?” 一个壮汉对他说:“我的枣益脾而损齿。” 他拍拍胸脯:“这好办。”他买了枣,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里。 旁人笑道:“你这样囫囵吞枣不是办法啊!” 后来比喻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称为囫囵吞枣。

南辕北辙

战国时,魏国出兵伐赵。消息传开,正在外国出使的季梁也听到了。消息传开,他立即调转马头赶回魏国都城,他进宫谒见安厘王,安厘王问:“你进宫有何事?” 季梁道:“我是给您讲故事来的。” 前不久有个人赶着马车到楚国去,季梁碰到他说:“你走错了,到楚国去应该往南走。” “没关系,我的马快。”那个人还是往北走。方向弄错了,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于是季梁对安厘王说:“您仗势欺赵,不是也错了吗?” 安厘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 比喻违背常理,往往事与愿违,称南辕北辙。

塞翁失马

长城的城墙根下,住着一位老翁,别人都喜欢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饲养了一群壮马,一天,一匹马走失了,邻居都来宽慰他,他笑着说:“这兴许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领着一匹新马。邻居都来祝贺,他说:“马回来了,不一定好。” 果然,他的儿子骑马,跌断了腿,邻居又来安慰他,塞翁道:“也许,这是一件好事。” 打仗了,村里的年青人都被强征入伍,离开家乡,只有跛脚儿子留在家里跟塞翁做伴。成语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不一定坏,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叶公好龙

叶公,春秋时楚国人,他原名沈储梁,父亲分封于叶。后来他继承父业,自称叶公。叶公生平最爱龙,他吃饭用的碗筷都画着龙,睡觉用的床和被褥也镂刻和描绘许多龙,连门窗梁柱都雕着张牙舞爪的龙,他还常给邻居讲龙的故事。大家问他: “你见过龙吗?” 他说:“当然见过。” 天上的龙听说叶公爱龙,心诚一睹,便下凡相见。不料叶公一见天龙,吓得抱头鼠窜。比喻言行不一,称叶公好龙。

拔苗助长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长势。他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长的办法。忽然他欢叫起来:“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 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节。他站在烈日下欣赏着长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这下我算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啦。”他又在田边走了一圈儿才回家去。 他见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心里更加高兴。他说: “今天,我帮秧苗长高了一点儿,人可累坏了。” 他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稻田边儿去看。他儿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 成语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杞人忧天

古代有个小国叫杞国。杞国有个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风吹落树叶,他十分担忧,一只鸟从天上掉下来,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说:“这头上的天会不会掉下来?”别人都不理会。他寻思:“这些人都疯了。”他成天躲在家里不出门,怕天掉下砸到头上。后来有人告诉他天是不会往下掉的,他这才稍稍放下心,从家里出来走走,但不敢走远。 晚上他看见一颗星星从天上陨落,他又忧心忡忡:“有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该如何是好啊?” 形容不必要的忧虑,称为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战国时,楚襄王是个昏庸的国君。秦国时时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却不闻不问,成天吃喝玩乐。大夫庄辛直言进谏,劝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听,还训斥庄辛是“老胡涂”。庄辛无可奈何,只好离开到了赵国。 不久秦国果然发兵强占了楚国许多城镇。这时,楚襄王才省悟庄辛当初的话是对的。他立刻把庄辛请回国。 他虚心请教庄辛:“现在这种局面怎么办?” 庄辛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亡:丢失。牢:关牲囗的圈。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差错,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卧薪尝胆

春秋时,毗监的吴越两国交战不息。吴王夫差越即位,发兵攻越,结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只得俯首称臣,到吴国去服待夫差。 夫差叫他勾践和他的大臣范蠡去喂马。夫差出行,勾践为他驾车御马,夫差生病,勾践为他端水喂饭。勾践忍辱负重八个春秋,才回到越国。他立志发奋图强,报仇雪恨。他派文种治理国事,让范蠡操练军队,他睡柴草,尝苦胆,不到十年越国强盛起来,一举打败吴国。比喻发奋自强、报仇雪恨称卧薪尝胆。

望梅止渴

汉献帝时,曹操当了丞相。曹操骜傲专权,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一天他来到菜园看刘备种菜。他望见枝头上的青梅,得意地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带士兵征讨张秀,路上翻山越岭,士兵累得汗流浃背,大家嘴巴又干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没有河没有井,曹操寻思,这样下去岂不误了大事。他灵机一动,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该熟了。士兵听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来纷纷朝前赶路。比喻而虚妄而不能实现的愿望,称为望梅止渴

刻舟求剑

有一次,楚国人出门去走访朋友,临走时才记起要佩戴宝剑。他蹒蹒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风急浪高,渡船上下颠簸,客人前后摇晃,一个趔趄,把剑掉进江里了。船上的人大惊失色,楚国人却不动声色,大家叫他赶快去寻剑,楚国人却说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记号,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来摸去,始终找不到那把剑。比喻办事刻板,不能随着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做法,叫刻舟求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范滂进监狱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4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汉灵帝刚即位的时候,窦太后临朝,封她父亲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窦武和陈蕃是支持名士一派的。他们把原来受到终身禁锢的李膺、杜密又召回来做官。

陈蕃对窦武说:“不消灭宦官,没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经是快八十的老人了,还贪图什么?我留在这里,只是想为朝廷除害,帮助将军立功。”

窦武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两人一商量,就由窦武向窦太后提出,要求消灭宦官。可是窦太后跟汉桓帝一样相信宦官,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陈蕃又向窦太后上奏章,举出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几个人的种种罪恶。窦太后仍旧把奏章搁在一边不理。

这一来,倒是打草惊了蛇。曹节、王甫来个先下手为强。他们先从窦太后那里抢了玉玺和印绶,把窦太后软禁起来;又用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把他们杀了。

这样一来,宦官又掌了权,凡是窦武、陈蕃提拔的人统统被撤职。

李膺、杜密被撤职回到家乡,一些名士、太学生,更加推崇他们,也更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们看作死对头,找机会陷害他们。

有个名士张俭,曾经告发过宦官侯览,侯览一心想报复。正好张俭家赶走了一个仆人。侯览利用那个仆人,诬告张俭跟同乡二十四个人结成一党,诽谤朝廷,企图造反。

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再一次下令逮捕党人。

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问曹节:

“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

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想推翻朝廷,图谋造反,乱编了一通。

汉灵帝当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又骚动起来。有人得到消息,忙去报告李膺。李膺坦然说:“我一逃,反而害了别人。再说,我年纪已经六十了,死活由他去,还逃什么!”

他就自己进了监狱,被拷打死了。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杀了。

汝南郡的督邮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范滂。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他关上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直哭。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消息传到范滂那里,范滂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

他就亲自跑到县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人,他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他说:“天下这么大,哪儿不能去,您到这儿来干什么?”

他打算交出了官印,跟范滂一起逃走。

范滂感激郭揖,他说:“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许能把抓党人的事停下来。我怎么能连累您。再说,我母亲已经老了,我一逃,不是还连累她吗?”

县令没有法子,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他的儿子跟范滂来见面。

范母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

范滂跪着听他母亲说完,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

旁边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一共有一百多人;还有六七百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至少也是禁锢终身。

只有那个宦官侯览的对头张俭,却逃过了官府搜捕。他到处躲藏,许多人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来抓他的时候,他又躲到别处去。于是,凡是收留过他的人家都遭了祸,轻的下监狱,重的被杀,甚至整个郡县遭到灾殃。

经过这两次“党锢之祸”,朝廷里的比较鲠直的官员遭到沉重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们的门徒包下了。

1.关于惩恶扬善的历史故事

2.范滂进监狱的历史故事

3.有关兄弟相残的历史故事

4.历史故事:王子献桃

5.三国名将张飞的历史故事

6.10个关于毒品的历史故事

7.关于创新的6则历史故事

8.有关于菊花的历史故事

9.姜太公钓鱼的历史故事

10.有关吕布的历史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合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集合,欢迎大家阅读!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名人柳宗元除蟒的故事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很久以前,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时子夜时分,就有一座天桥从河西那边伸过潇水河面,搭在大西门码头,两盏灯笼把大西门码头照得雪亮。人走上这座天桥,就可以上天成仙。于是,每年到了这一天,许多善男信女就沐浴斋戒,梳妆打扮,登上天桥去成仙。

那一年,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任司马。听到老百姓的这种传说后,心里很怀疑,哪有这样的怪事,决定探个究竟。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柳宗元吃了晚饭,来到大西门码头。这时,明月从东山升起,把个永州城照得象白天一样。只见大西门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男女老少,穿红戴绿,熙熙攘攘,好象赶庙会一般。柳宗元很随和地与百姓们谈着白话,问他们往年成仙的人以后有无音讯。百姓说,只见有人上去,却不见哪个下来,也不曾听说哪个有过音讯。说话间,子夜时辰已到,人们向着河西指指点点,柳宗元顺着人们手指的方向一看,只见对河的小山上,一道天桥突然直伸而来,连接在大西门河边,两盏灯笼高挂桥顶闪闪发光。这时,有些人便踏上桥头,往上面走去。柳宗元伫立一旁,仔细观察,只见连着“天桥”的那一头,是一条大蟒蛇,“天桥”是从蟒蛇的口中伸出来的,肯定是蛇的舌子,两盏灯笼那是蛇的眼睛了,这哪里是什么“天桥”,分明是这条恶蛇作孽作怪。他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决定要为百姓除掉这一大害。为不惊动恶蛇,他立忙叫随从回法华寺拿来一把大弓箭,对准蟒蛇的亮眼一箭射去。蟒蛇大叫一声,顿时地动山摇,它缩回舌头,“天桥”断了。蟒蛇瞎了左眼,伤了右眼,现出原形,滚滚爬爬,逃进了树林。百姓看得真切,这才知道上了当,往日已经“成仙”那些人的亲属,禁不住嚎淘大哭起来。

柳宗元知道蟒蛇虽然瞎了一只眼,但还没有死,估计它还会出来求药治眼,便连夜通告了永州城内所有药铺,对瞎眼人前来买药的都要严加注意,只许给它毒药。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上午,一家药铺里走进一个老头,手拄拐杖,蒙了左眼,要买眼药。药铺老板见了,想起柳司马的嘱咐,知道这老头定是那蟒蛇所变,便照着柳司马的话做了。老头拿着药,急忙回到河西的树林里,急忙把药往眼睛里抹,这一抹,痛得它满地打滚,把那些碗口粗的树子滚倒一大片,逃到一个山洞里去,右眼很快也瞎了,不久就死了。

后来,有人从这个岩洞边过路,老远就闻到一股臭气,直冲鼻孔,原来这是蟒蛇的尸体腐烂了。人们还从这个岩洞里搜出来好多铜扣子银扣子,这是被蟒蛇吃掉的人衣服上的。谁知这蟒蛇吞害了多少人的性命。

从此以后,永州太平了,个个都感激柳司马为民除害的大恩大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21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虎门销烟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道光1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经过两个月的旅程到达广州,成千山万的人挤满了珠江两岸,人人争睹钦差的风采。整个广州都在等待和倾听钦差大臣的声音,林则徐的回答是第二天在辕门外贴出的两张告示《收呈示稿》宣明钦差大臣道广州的目的使查办海口事件。另一个《关防示稿》无异于钦差大臣此行的第一个宣言,是采取禁烟行动的先声。这个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广州官员、百姓和外国人的首次公开亮相,它不仅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而且是为了驾奴极其复杂的局面。林则徐的日记记载,他当天住在越华书院。

广州处在暴风雨的前夕,不管是欢喜还是惧怕,期待还是仇恨,它总归要伴着雷鸣闪电,铺天盖地的来了......

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两个谕贴。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

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

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到来,矛盾自然转移道他身上,他到达当天,林则徐下令停泊在黄浦江上的一切外国船只封舱,当天晚上封锁商馆,并且撤走一切差役和中国雇员。但是义律是一个十足的大流氓,面对林则徐的命令,出尔反尔,采取无赖、讹诈、欺骗、撒谎的卑鄙手法交替使用。义律狡猾多端,但不是林则徐的对手,3月28日,向林则徐呈送了《义律遵谕呈单缴烟二万零二百八十三箱禀》。

从林则徐1839年3月10日到达广州,到义律3月28日被迫同意缴出全部鸦片,总共18天,这充分说明了林则徐收缴鸦片第一回合的胜利。

林则徐与邓廷桢等人会商后,就收缴的地点、验收、押运、存储、看管、守卫等各个环节做了无懈可击的指令和安排。

4月10日林则徐、邓廷桢邓亲赴虎门检查收缴前各项准备工作。

4月11日开始收缴,林则徐亲自监督收缴全过程。

5月18日,实用了34天,共收缴烟土19187箱,又2119袋,总重量1188127公斤。

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的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

林则徐下令在虎门将鸦片公开销毁,并带领大、小官员亲自监督。他令人将鸦片放入挖好的两个大池子里,池中放入卤水,鸦片浸泡半日后,再加上生石灰,生石灰降生水煮沸,就把鸦片销毁了。经过22天,才把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

硝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情形,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钦佩。

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于数十年来外商贩运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

缴烟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但如此巨量的鸦片如何处置,外国人推测中国可能对鸦片实行专卖,从而使鸦片买卖合法化,但他们想错了。林则徐报告道光皇帝,要求验明实物数量,然后焚毁。道光对林则徐表示了很大的信任,他让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

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150年前,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他不断的在世界各地疯狂的掠夺殖民地,还企图用鸦片打开中国的大门。

广州是外国烟贩子的贩毒中心。1838年广州地方政府处决一个中国的鸦片贩子,英国烟商竟然出来阻挠,激起了广州人民的义愤。1839年2月,一万多名群众到外国人民居住的旅馆前示威,声讨外国烟贩干涉中国内政的罪行。

1839年3月,林则徐到了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他一面加紧整顿海防,严拿烟贩;一面限令外国烟商交出鸦片。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是被迫交出鸦片2万多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阳书院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历史上的宽容故事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站得高,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