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故事【优秀20篇】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网络“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嘈杂的……”,小编收集了争做中国好网民征文,欢迎阅读。

浏览

7109

作文

921

亲益友远损友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竖刁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他少年时进宫伺候齐桓公,深得齐桓公的宠爱,后来成为乱政祸国的奸臣。

竖刁出身贫寒,入宫后,他想尽办法进内廷做近侍。他由外廷做起,处处谨慎,加之他天资聪颖,渐渐受到桓公的注意,不久就把他调为近侍。在桓公身边,他处处留心观察桓公的生活习性和内心活动,事事投其好,恒公非常满意。天长日久,他就成了桓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了。

竖刁深知桓公有两大嗜好:一是喜食美味、奇味,二是好女色。于是,竖刁就着力从这两方面下手。宫中有一个叫易牙的人,为人奸诈,精于烹调之技,竖刁就设法与其结为朋友。易牙也深羡竖刁显赫之势,两人沆瀣一气。有一天,竖刁向桓公举荐易牙,桓公听说易牙擅长烹调,就随口问易牙:“我对人间的鸟、兽、虫、鱼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味道如何?”这本是桓公一句戏言,易牙便把这件事牢记心里,想着怎么才能给桓公做顿人肉宴,他忽然眼前一亮,用自己儿子不正好吗?几天后的一次午膳上,桓公吃到了一盘嫩如乳羊、鲜美无比的菜。当桓公知道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觉得易牙爱他胜于爱自己的亲骨肉。此后,桓公不仅宠信竖刁,对易牙也恩宠有加了。

宫中有一个叫开方的大夫,也是竖刁的好朋友。为了得到美女,竖刁就和开方计议要把卫懿公的女儿荐给桓公,果然,桓公得到这个美女后非常高兴。竖刁通过这些手段博得了桓公的宠信,在宫中身价日增。

后来,齐桓公病倒在床,三人乘机作乱,易牙更是将宫门堵死,筑起高墙,最后将齐桓公活活饿死。

【成长心语】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交为人坦率、讲究诚信、博闻多识的人为朋友很有益处;交为人善于逢迎谄媚、当面柔顺讨好、以花言巧语取悦于人的人为朋友则有害处。的确,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学博的好朋友,即可得到帮助和提高个人素质;交了品质恶劣的坏朋友,就有可能跟着走上歪路,害人害己。因此,一个人择友一定要在“益”字上下工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篇篇动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华历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赵光义是个比较关心穷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突然想起了穷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木炭取暖,让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别人处于极端困难和危险的境地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不时让我想起在四川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灾区人们送去温暖。

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战胜困难,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灾区人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故事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唐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求解驿站】指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愚昧不明。明,清楚;暗,昏暗,糊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描写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1、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血战到底: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3、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4、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5、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6、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7、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8、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9、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10、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11、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12、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4、连战皆捷: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15、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16、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17、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18、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19、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20、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2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2、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23、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24、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5、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26、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古代民间谚语大全

全文共 473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谚语中很多老道理,都含有古人对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值得我们去学习参考,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民间谚语大全。

1.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閒看。

2.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难。

3.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4.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5.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6.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7. 饱了肚,卖了屋。

8. 他人睍睍,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9.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锺粟。

10. 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11.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12.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13.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4. 河狭水急,人急计生。

15.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16. 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17. 人不劝不善,钟不打不鸣。

18.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19.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20.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21.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22.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23. 昔时贤文﹐诲汝谆谆。

24. 集韵增广﹐多见多闻。

25.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6. 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27.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28.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29.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底终无怨恨心。

30.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1. 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32.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成金。

33.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34.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35.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36.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37.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38.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

39. 当时若不登高望﹐谁信东流海样深。

40.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41. 两人一般心﹐有钱堪买金﹔

42. 一人一般心﹐无钱堪买针。

43.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44. 马行无力皆因瘦﹐人若风流定必贫。

45.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便不饶人。

46.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47.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48. 莺花犹怕春光老﹐岂可教人枉度春。

49. 相逢不饮空归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50. 红粉佳人休便老﹐风流才子莫教贫。

51. 在家不会迎宾客﹐出外方知少主人。

52. 黄金无假﹐阿魏无真。

53. 客来主不顾﹐应恐是痴人。

54. 贫居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

55.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56.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57.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58.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59.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60. 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趱旧人。

61.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62.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63.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64.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65.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66. 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67. 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

68. 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69.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

70.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71.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72.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73. 宁可负我﹐切莫负人。

74. 积善成名﹐积恶灭身。

75. 再三行善事﹐第一莫欺心。

76. 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77.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78. 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79. 有钱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80.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81. 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

82.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83.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84. 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85. 士者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86.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87.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88. 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盃不如无。

89. 久住令人贱﹐贫来亲也疏。

90. 棋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91. 出家如初﹐成佛有馀。

92. 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

93. 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

94. 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95. 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

96. 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97. 人不通古今,马牛如襟裾。

98. 茫茫四海人无数,那个男儿是丈夫。

99. 白酒酿成延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100.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10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102.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103.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104.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馀。

105.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106. 善化不足,恶化有馀。

107.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

108.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109.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110. 痴人畏妇,贤女敬夫。

111. 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

112.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馀。

113.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114. 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

115.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116.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

117.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118. 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

119. 但看三五日,相见不如初。

120. 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捲舒。

121. 会说说都是,不会说无理。

122. 磨刀恨不利,刀利伤人指。

123.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人己。

124.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125.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26. 有福伤财,无福伤己。

127. 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128. 若登高必自卑,若行远必自迩。

129. 三思而行,再斯可矣。

130. 使口不如自走,求人不如求己。

131. 小时是兄弟,长大各乡里。

132. 妒财莫妒食,怨生莫怨死。

133. 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

134. 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135. 牆有缝,壁有耳。

136.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137. 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138.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139.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140. 不以我为德, 反以我为仇.

141. 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14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43.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144. 晴乾不肯去,直待雨淋头。

145.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146.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147.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148. 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149.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150.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151. 白髮不随老人去,看来又是白头翁。

152. 月到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

153.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把儿孙作马牛。

154.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155.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156. 路逢险处难迴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157. 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158.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159. 一家养女百家求,一马不行百马忧。

160. 有花方酌酒,无月不登楼。

161.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162. 深山毕竟藏勐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163. 惜花须检点,爱月不梳头。

164. 大抵选他肌骨好,不敷红粉也风流。

165.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166.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反为仇 .

167. 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

168. 休别有鱼处,莫恋浅滩头。

169.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170.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171.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将近寻死路。

172.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

173.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

174. 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175.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176.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177. 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

178.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179. 黄河尚有澄清日, 岂可人无得运时.

180. 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181. 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

182. 英雄行险道,富贵似花枝。

183. 人情莫道春光好,只怕秋来有冷时。

184.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185. 但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186. 见事莫说,问事不知。

187. 閒事莫管,无事早归。

188. 假饶染就真红色, 也被旁人说是非.

189.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190.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191. 龙生龙子,虎生豹儿。

192.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193. 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194.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195.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96. 养儿待老,积穀防飢。

197.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飢矣。

198.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思有时。

199. 时来风送滕王阁,运去雷轰荐福碑。

200. 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

201. 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

202. 息却雷霆之怒,罢却虎狼之威。

203. 饶人算之本,输人算之机。

204.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205.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206. 道吾好者是吾贼,道吾恶者是吾师。

207. 路逢险处须当避,不是才人莫献诗。

208.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

209.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10.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11.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212. 莫喫卯时酒,昏昏醉到酉;

213. 莫骂酉时妻,一夜受孤凄。

21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15. 见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

216. 宁添一斗,莫添一口。

217.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

218.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219. 一日夫妻,百世姻缘;

220.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221.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222.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223.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224.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225. 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226. 富人思来年,贫人思眼前。

227. 世上若要人情好,赊去物件莫取钱。

228.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229. 击石原有火,不击乃无烟;

230. 人学始知道,不学亦徒然。

231. 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我。

232. 但能依本分,终身无烦恼。

233.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234.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235.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36. 一人道好,千人传宝。

237.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238. 若争小利,便失大道。

239. 年年防飢,夜夜防盗。

240.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

241.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242.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243.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244.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245.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246.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247. 强中自有强中手,恶人自有恶人磨。

248.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

249.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5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51.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252.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253.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佔多。

254.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255.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256. 你急他未急,人閒心不閒。

257.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258.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259. 既坠斧甑,反顾无益。

260. 反覆之水,收之实难。

261. 人生知足何时足,人老偷閒且自閒。

262. 但有绿杨堪繫马,处处有路透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缘木求鱼的历史故事及相关内容

全文共 178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你相信这世界上有会爬树的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缘木求鱼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拼 音】 yuán mù qiú yú

【寓 意】 方向或办法不正确,无法达到目的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上》

【用 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外文名】 Climb trees to catch water from a flint

【类 别】 成语,典故

【结 构】 连动式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 南辕北辙 守株待兔”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押韵词】:将奋足局、卸磨杀驴、骑驴觅驴、骑马找马。

【典故】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译文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缘木求鱼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中国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

其他相关

会爬树鱼的弹涂鱼

孟子也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会爬树的鱼!

弹涂鱼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在中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边都可以见到弹涂鱼。

弹涂鱼的大半生都在陆地上度过。它可真是鱼中的另类。弹涂鱼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盘,可以紧紧吸住树皮,所以爬起树来毫不困难。弹涂鱼上岸前,先用鳃吸满水和空气,就像背上了一个氧气筒和一台饮水机。这样,它在陆地就能逗留好几个钟头。看看弹涂鱼矫健的身影,你有没有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心得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疫情没有国界,病魔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中国的“大考”,也是世界的“大考”,需要各国政府坚持以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为价值基点,共建共享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机制,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不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作为负责任大国,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中国始终本着对本国人民和国际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全社会动员控制疫情蔓延和向外界传播,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通报分享中国疫情防治情况,为维护和健全开放合作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援助中国政府抗击疫情,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向中方表示慰问支持,60多个国家向中国捐赠了疫情防控物资。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中国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积极同各国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欧盟、非盟等组织和有关国家建立了技术沟通机制,及时提供中国疫情防控和诊疗技术指南的更新版,通过视频会议、电话会议等形式支持中外专家交流分享疫情防控经验技术,共同提升相关国家疫情防控和诊疗、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向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塞尔维亚等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专家团队,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2000万美元,向有关国家捐赠口罩、药品、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向一些国家出口急需的医疗物资和设备,等等。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中国强有力的举措为全球疫情防控赢得了时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认为,中国举国动员应对严峻挑战,以巨大的牺牲为全人类作出了贡献。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认同与赞赏,以大国担当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充分彰显了团结合作、命运与共的新时代担当精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天下一家,心手相牵。当前,人类生活的关联度之高前所未有,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多也前所未有,世界各国正日益形成利益交融、安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全球性问题需要有全球性解决方案。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错误做法,在展现负责任大国道义担当的同时,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团结合作、共享共赢,切实担负起各方应尽的责任,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把人类的前途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文献筑梦中国心得体会

全文共 1248 字

+ 加入清单

风雨如磐,我们默默积聚能量;正道沧桑,我们铸就苦难辉煌。

在中华民族历经深重苦难和至高辉煌发展前进的伟大征程中,实现民族复兴无疑是最广博厚重、最具穿透力、最能凝聚正道人心的伟大梦想。当珠江口外的外国炮舰惊醒了我们“天朝上国”的梦呓,当日寇的钢铁战争机器让我们“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当日新月异的世 界经济科技发展形势让我们审时度势改革开放„„在筑梦中国的道路上,我们从被动“睁眼看世界”,到主动打开国门、改革开放。

历史的底蕴是厚重的。从嘉兴南湖的画舫,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从三大战役的摧枯拉朽,到1949 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从“十年浩劫”中的砥砺坚忍,到改革开放的奋起直追;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这个成立时只有50余名党员的政党,如今一跃成为拥有8779.3万名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政党,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史册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无论是风雨如磐的彷徨迷茫,还是中流击水的激情豪迈,无论是正道沧桑的苦难辉煌,还是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只有与历史融为一体,才能显出中华民族在追求复兴梦想、构筑复兴梦想道路上的波澜壮阔、宏远豪迈。

有梦想的人才能走的更远,有梦想的民族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中华民族走过的曲折历史,有繁荣一世的辉煌,也有屈辱没落的沉沦,然而随着今天我们归家实力的上升、经济的繁荣,我们的文化却在逐渐没落,我们的心也慢慢没有了归属,追求变做了物质、金钱、权利,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空虚,没有了精气神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梦”这个重要指导理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便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激励华夏儿女执梦前行、走向更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年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时而出,着眼于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又兼顾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逐梦想。 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梦想不变,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带领我们走向繁荣、走向昌盛;信念永恒,永远无悔、无愧于我们红色信仰的誓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633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成语是不可缺失的一堂课程,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成语的意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亦作“拔山扛鼎”。

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5)【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6)【精卫填海】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7)【自坏长城】

自己损坏御敌的长城。比喻妄自损坏国家力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朝廷召檀道济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说:“世上突出的勋功,是道家所忌讳的。今日无事召他进朝,祸事就要来了。”

元嘉十三年春天,檀道济即将受朝廷派遣回到自己镇守的地区,因为水道停聚还没有出发,彭城王刘义康假传诏命,将檀道济召去说要饯行,结果把他逮捕交给了治狱官。

当时人们曾有一首歌谣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道济!”

檀道济被捕后,非常愤怒,眼睛里像要喷出火来,只一会儿,就喝了五斗酒。

他把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说:“这是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北魏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了,吴人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从此以后连年向南方攻伐,大有饮马长江的野心。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打到了东临长江的瓜步镇。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满面忧虑,慨叹说:“倘若檀道济在世,怎能弄到这步天地啊!”

(8)【助桀为虐】

帮助暴君桀(jié)做残暴的事。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桀,夏朝末年的一个暴君。也作“助纣(zhòu)为虐”,纣,商朝末年的一个暴君。虐,残暴。

秦朝末年,刘邦击破秦兵,攻入咸阳。

他进入秦宫,只见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数不胜数,就想留下来住在那里。

从起兵就跟着刘邦的樊哙,劝他住到宫外去。刘邦不听。

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因为秦皇荒淫无道,您率众反抗他,才能到这儿来。要为天下人推翻酷虐害民的暴君,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咱们刚入秦,如果就要安享秦皇吃喝玩乐的这些东西,这就像人们所说的帮着恶人夏桀干恶事了!而且谚语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谏言。”

于是,刘邦领兵回到了霸上。

(9)【枕戈待旦】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天亮。

晋代刘琨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性格奔放而富有才干,喜欢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又较爱张扬。

他和范阳的祖逖是好朋友,听到祖逖受任用北伐去收复失地,刘琨在给亲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时刻盼着去消灭来犯之敌,也时时担心祖逖会跃马扬鞭飞奔在我的前面啊!”

从他的信里,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志趣和期望。

(10)【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11)【游刃有余】

宰牛技术十分熟练,刀在牛的骨缝里自由移动碰不到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游刃,运用刀子。余,余地。

有个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哗哗有声。刀插进牛身,也嚯地一声响。这些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太美妙了,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样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规律,这远远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没有不是浑然一体的全牛的;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整个的牛了。现在,小臣凭心神来领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将心神作用施展出来,就能依顺着牛的天生结构,劈开那自然的缝隙,循着那骨节的空窍,按照它本来具有的情况自如地运刀。经络、肌腱、连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况大骨头呢!好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厨师一月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好几千头了,可是刀刃就像从磨刀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那些骨节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什么厚度,用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一定是大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刚从磨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虽说这样,每当碰上筋肉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刀,就总是惊恐地戒备起来,目光集中在一点,行动慢慢地缓下来,用刀非常轻,待嚯地一声那关键已经分解开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里,向四周环顾,为完成这活儿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极了!我听了厨师的话,从中懂得了保养生命的诀窍了。”

(12)【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巧,巧妙,技巧。

北宋时曾经获得朝廷谥号“康肃公”的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陈尧咨也以此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头儿只是微微点头赞许。

陈尧咨问他说:“你也懂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吗?”

老头儿说:“没有别的,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老头儿说:“是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说着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

油从钱孔中流进葫芦,钱却没有沾湿一点。

老头儿于是说:“我也没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13)【世外桃源】

世间之外的桃花源。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宁、民风淳厚、环境优美的地方,也比喻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的地方。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靠捕鱼为生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见两岸几百步以内,没有一棵杂树,遍地芳草鲜美,林中花雨缤纷。渔人很惊异,便把小船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到了桃林尽处、溪水源头,发现有一座山,山峰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走进去。刚进去,里面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再向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等等。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人们来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和外界一样。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他们看见渔人,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全都告诉了他们。人们就邀请他回到家中,摆酒杀鸡来款待。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客人,都来问候和打听消息。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于是和外边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到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渔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惊叹感慨。其余的人也都相继邀请渔人到家中,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一连住了几天,才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叮嘱他说:“用不着对外面的人说起。”

渔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顺着来时的路,一处一处做了标记。回到郡里,便到太守那里说了这个情况。太守随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趣高远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打算去寻访,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14)【玩物丧志】

沉湎于所玩赏的事物,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打通了和四方各个民族的来往。

西戎族来献给他一只獒,武王很喜欢。

太保担心武王溺于玩乐,就写作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在文章中,太保写道:“啊!圣明的君主重视修养德性,四方的民族都来归顺。远友近邻竞献异玩奇珍,请将这些东西只做日常使用。且不可奢费耳目身心,万物的安摆都要把正分寸。欺辱和捉弄人是丧失道德,迷醉于玩好的东西将把志气耗尽。思想的追求要专注于大道,君主的言语要传达大道的声音。万勿使无益之事妨害正事,天下的功业才能建成;万勿偏宠稀奇古怪而轻贱温饱日用,百姓的富足才有保证!”

(15)【刮目相待】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人。刮目,擦拭眼睛。

当年,吴王孙权曾经对手下的将领吕蒙和蒋钦说:“现在你们都当权掌管政事了,应当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吕蒙说:“在军队里常常苦于繁多的事务,怕是不允许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哪里是想让你们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啊?但是应当要求你们粗学粗知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你说你们事多,能多过我吗?我年少的时候,遍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读过。到统管国家的事务以后,深深思考领悟《诗》《书》《春秋》三史、诸子百家和各类兵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益处。像你们两人,悟性很好,学必有得,为什么不好好学起来呢?应当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孔子说:‘即使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去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光武帝统帅军队而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己说老了更加爱学习了,你们为什么不自我勉励呢?”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起来,而且心志专一,不知疲倦。他所览读的书籍,连一些老文人都比不过。继任周瑜职务的鲁肃,曾一直看不起吕蒙,后来看到吕蒙的变化,很快改变了态度,他拍着吕蒙的背说:“我一直以为老弟你只会打仗,现在看来,你学识精通广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东吴地区的阿蒙了!”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啊!”

(16)【两袖清风】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着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17)【名不副实】

名声和实际不一致。副,相称,符合。

有个人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二儿子,叫“殴”。

叫“盗”的大儿子拿着衣服在外面除草,他的母亲喊他时,直叫他:“盗!”

官衙里的差役听见了,以为这个儿子是盗贼,于是上去把他捆绑了起来。

那个母亲赶紧叫二儿子“殴”去给差役说明白,因为喊得急,嘴里只能蹦出一个字:“殴!殴!”

结果差役死命地打已经抓住的“盗”,几乎被打死。

(18)【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19)【招摇过市】

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我一向没有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个车,还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走过,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有见过重视德行像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招摇”,是张扬炫耀、故意以引起别人注意。后来人们就用“招摇过市”,形容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吸引别人注目。

(20)【行尸走肉】

像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比喻没有思想、无所作为的人。

汉代有个学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岁求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箱,不怕山高路远,四处拜师。

他每每说起,人如果不学习,那末怎么能够成功呢?

平日,他常常依倚在树林下,用茅草编缀成小屋,削荆条为笔,割树取汁当墨,刻苦学习。到夜晚,他就以星月为光苦读,如果光线太暗,就绑一小捆儿麻蒿点着来给自己照明。每逢读到书上有特别契合自己思想的内容,就随手写到衣服上,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得。他的弟子们对他勤学的故事很喜欢了解,轮流拿干净衣服换他那些有题写内容的衣服。

任末还坚持一条,不是圣人的经典不读。

在任末临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弟子们说:“只要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树仍会长存人间;不学习没追求的人,虽然活着,也只能说是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历史经典典故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绣针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曾这样评论过大诗人李白写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意思是说,李白要是提笔写诗,风雨都惊动了,诗写成之后,连鬼神都感动得哭泣。

那么,李白是不是天生就那么聪明?是不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学习?都不是。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

有一天,李白在学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妈妈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很奇怪,不明白老妈妈磨这根铁棒干什么,于是他就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老妈妈,您磨这根铁棒干什么呀?”老妈妈头也不抬,还在一个劲地磨:“我的绣花针丢了,我要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一听吓了一跳,说:“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妈妈抬起头来:“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

铁杵磨成针,李白想到了做学问。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做得到。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自己的学问就一定会有长进和建树。以后,李白再也不逃学了,他每天苦读诗书,终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大使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932 年8 月初的一天,希特勒及部分纳粹党头目兴致勃勃地出席有各国驻德使节参加的大型宴会。在不久前举行的国会选举中,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党再次获胜,夺得了320 个席位,使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希特勒及纳粹党头目们也由此陷入极端狂热和亢奋之中。

宴会开始后,希特勒兴致勃勃地来到席间给外国使节敬酒。当希特勒来到中国国民政府驻德公使刘文岛面前时,一向狂妄自大的希特勒忽然想起,中国是一个很贫弱的国家,国民政府经常派人向德国方面学习,并不断向德国政府求援,因而非常看不起中国人,竟然不给刘文岛敬酒。

刘文岛

希特勒的这一举动,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刘文岛深受刺激。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举起一杯酒,主动走到希特勒面前说:“我是中国公使刘文岛,到贵国已经一年了,你们的纳粹党虽然蒸蒸日上,不断壮大,我们却没有机会在一起举杯饮酒,今天这个机会千载难逢,特敬你一杯。”

德国人虽有饮啤酒的习惯,但在宴请客人时,也常用昂贵的烈性酒,当天的大型宴会上就有高档烈性酒可供饮用。希特勒见刘文岛主动过来敬酒,十分鄙视地盯着刘文岛说:“你敬酒,我可一干而尽,我敬你时,你能一口喝下去吗?”

刘文岛经历过无数次酒场饭局,饮酒的功夫早已练得炉火纯青了。于是,他不慌不忙地回应:“可以,可以。”

希特勒见刘文岛一副轻松的样子,爽快地拿起酒杯,将一杯烈性酒倒进了嘴里。刘文岛也不示弱,毫不犹豫地举杯将酒一饮而尽。

站在一旁的另外一名中国外交部官员知道刘文岛的酒量很大,因此不断用眼神示意刘文岛继续喝。

于是,两人你来我往,互不示弱,竟然各自一口气儿喝了20 多杯烈性酒。

在场人注意到,越往后喝,希特勒的脸、脖子越红,而且出现体力不支的迹象。此时,希特勒的亲信劝他就此打住,以免醉倒丢丑,但争强好胜的希特勒坚决要与刘文岛一喝到底。刘文岛则像个亢奋的斗士,越喝越精神,声音也越洪亮。

很快,希特勒开始坐不稳了,嘴里嘀嘀咕咕着什么,而刘文岛则若无其事。

希特勒仍不服输,他高声吼道:“我希特勒喝酒从未输过人,我可以输给我们德国或欧洲的任何一个人,但绝对不能输给一个中国人!!我今天非要让中国派来的公使醉倒趴下!”说完话,又拿起酒瓶倒了一满杯酒,一口灌了下去。

终于,希特勒支撑不住了,屁股坐不稳,身子往右侧倒。他的部下连忙用手拉他,但未拉住,他一头栽倒在地。

在场的各国使节见希特勒丑态百出,无不捧腹大笑,有的人还跑到刘文岛面前,伸出大拇指称他是中国好汉。

希特勒被灌醉后,很快被人抬出了宴会厅。据希特勒的部下说,直到第二天上午,希特勒还未完全醒过酒来。这是他第一次喝酒败在外国人手下。

刘文岛灌醉希特勒的故事,据说曾一度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但刘文岛本人却极少谈及此事。他认为,在酒桌上逞能不是好汉,没必要拿出来炫,那次灌倒希特勒,主要是出了口恶气,让这位狂人以后不再小瞧咱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学常识普及:中国古代四大丑女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以其美艳绝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流传千古。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丑女,虽然相貌丑陋,但品德高洁,同样值得人们敬仰。相对四大美女,有四大丑女。

第一位丑女:远古时代的嫫母。

相传,嫫母长得形同夜叉,丑陋无比,因此被后人看成是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首。但若要论起嫫母的德行,则是中国女性的楷模。

屈原在《楚辞.九章.惜往日》中赞美嫫母智慧超群,因而她得到了我们的始祖——轩辕黄帝的赏识,并娶她为妻。嫫母果然不负黄帝的厚爱,她对妇女们实施德化教育。

当她看到当时人们冬衣兽皮,夏串树叶时,就发明了养蚕缫丝,把丝织成绸子后,又染上各种颜色,用来做衣服。这样就解决了人们赤身裸体,有伤风化的难题。后人为了感谢嫫母的这一重大发明,尊称她为“先蚕姑娘”。

嫫母不仅是位实施德化教育的典范,而且还是黄帝的“贤内助”,协助黄帝打败了炎帝,杀死了蚩尤。

第二位丑女:钟离春。

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这“无盐”指的是战国时代齐国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部)的丑女锺离春。书上说她“四十未嫁”,“极丑无双”,“凹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顶少发”,而且“皮肤烤漆”。但她关心国家大事、志向远大。

当时齐国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钟离春为了拯国救民,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劝谏齐宣王。齐宣王初见到钟离春时,还误以为是怪物来临。可是当钟离春陈述了齐宣王的种种劣迹,指出若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国破人亡时,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娶她为妻并立为王后。

第三位丑女:东汉时期的孟光。

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孟光长得又黑又胖,模样粗俗。因为生得丑,30岁出头了,还没有嫁出去。可这个孟光却对父母说:“我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男人都不嫁!” 梁鸿是当时的大名士,是位儒雅倜傥的美男子,当地不少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所以当地人听了孟光的话后,都讥笑她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梁鸿却看中了孟光的品行,断然娶孟光为妻。 梁鸿虽然很有学问,却不愿为官。因此与孟光结婚后,便隐居在霸陵深山里,后又迁居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

两人共同劳动,相敬如宾。梁鸿每天劳动时,孟光总是早早地将饭菜准备好,等梁鸿回家,孟光便双手托着盘子,举得与自己的眼眉一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两人就这样患难与共,白头偕老。后人用“举案齐眉”这句话来形容夫妻之间的敬爱。

第四位丑女:东晋时期阮德尉的女儿。

阮女之丑,从她洞房花烛夜的故事中就可以得知。阮女的新郎是当时的名士许允,许允满以为凭自己的名气,娶到的一定是个大美人。可当他揭开头帕时,竟被吓得拔腿跑出了洞房。友人劝说许允:不要只看阮女的相貌,还是要以品行与学识为重。于是,许允又硬着头皮再次来到洞房,但一瞧阮女的那副可怕模样,又吓得要往外跑。

正在此时,阮女一把拉住许允说:“女人四德,我只是没有漂亮的容貌。读书人应有百行,你可占了几条?”许允说:“我百行都有。”阮女又说:“据我所知,百行以德第一,而你只喜欢女人漂亮的面孔,怎么能说条条都占有呢?”许允无言以对。此后许允慢慢感到阮女的品行决非一般女子所能及,于是两人相亲相爱到终生。

小编结语: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容貌与心灵是不能划等号的。农村有句俗语:丑妻薄地家中宝。就是说丑妻使人放心其操行,其因丑必然勤于家事,不去参与飞短流长的巷闾之事,不去“斜倚门儿立,行人侧目随”,不会勤施脂粉招摇于市。薄地者,可以使人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万卷书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安徽亳州有书生,名叫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在宦官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动天地之神。” 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为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来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主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名人列宁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列宁小时候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孩子。 列宁在学校里,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老师讲课,他用心听。老师留的作业,他认真做。 列宁做完学校里的功课,还读许多课外书。他常常把书里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爱书里那些勤劳勇敢的人,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列宁十分爱护书。他从来不把书弄脏,也不把书到处乱扔。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在生死较量中要敢于斗争,斗出中国精神气。伟大抗疫精神不仅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而且是对我们取得抗疫成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在这场抗疫中牺牲烈士的崇高致敬和对遇难同胞的最深切怀念。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以生死时速考验着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新型政党,考验着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考验着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在这场较量中,以“生死”对抗“生死”,一批批党员干部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入战斗。不仅在国内,还有一大批中国抗疫队伍主动参与到全球抗疫中,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实践再次证明了: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再次带领英雄的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再次取得了让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重峦叠嶂,战斗如歌。有此伟大的政党和英雄的人民,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满满;无论挑战困难如何艰巨,我们都将始终勇往直前。以9191.4万名党员之引领,以__亿人民之聚力,以共和国之名义,深植伟大抗疫精神,面对任何斗争,我们都能斗出中国精神气!

在披荆斩棘中要敢于胜利,走出中国和平发展路。在斗争中敢于胜利不仅是发展的要求,更是人民的期待。尤其是在生死关头,除了胜利我们无路可走。因此,我们不能心存侥幸,更不能抱有幻想,只有迎难而上急流勇进,才有踏出大道一帆风顺。敢于胜利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心中有信仰做“压舱石”。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信仰之基,带领人民更加深植信仰。敢于胜利就是要能点亮光明灿烂的希望,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复兴路,共筑中国梦,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敢于胜利就是要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力量,要坚定不移地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让制度优势迸发出更宏伟的国家力量。“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内心愿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乘风破浪的“航向”,实现互利共赢是我们砥砺奋进的初衷。今日之中国早已与世界融为一体,未来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开得更大,也必将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与世界共创更美好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名人的经典励志小故事东方朔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东方朔叫老百姓点面灯,救了一方百姓。第二天,上神一看,这一带百姓好好的,知道有人识破了天意,太白金星掐指一算,知道是芳方朔泄漏了天机。玉皇大怒,立即降旨,差五爪神鹰,去把东方朔的双眼抓出来。

东方朔这时正坐在洞中养神,只觉得耳热眼跳,一算不好,有大祸来临。立即出了洞,找了一个人对他说:“你到我洞里坐一个时辰,我给你很多银子。”这个人很高兴,觉得过一个时辰就给很多银子,这是个便宜事。就和东方朔换了衣裳,坐在他洞内。过了一会儿,神鹰来到,没细看面目,上去就是一爪,把这个装东方朔的人的眼睛抠下来飞走了。

东方朔知道神鹰飞走了,这才回洞。这个瞎眼的人疼痛难忍,就哀求东方朔给他治好眼睛。东方朔说:“我只能给你治得不流血,不疼了,反正是看不见了,你就跟着我学徒吧。”于是东方朔就把他的眼止住血,不疼了,给了这个瞎眼的人一个长杆子,就是瞎子手里拿着问路的明杆子,叫瞎子终日跟着他学算卦,所以现在的瞎子,很多都会算卦。他们都敬服东方朔,因为东方朔是他们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买椟还珠

A man from the state of Chu wanted to sell a precious pearl in the state of

Zheng. He made a casket(小箱,棺材) for the pearl out of the wood from a magnolia(木兰)

tree, which he fumigated(熏制) with spices. He studded the casket with pearls and

jade, ornamented it with red gems and decorated it with kingfisher(翠鸟) feathers.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bought the casket and gave him back the pearl.

Too luxuriant(丰富的,奢华的) decoration usually supersedes(取代) what really

counts. This man from Chu certainly knew how to sell a casket but he was no good

at selling his pearl. And the man of Zheng didnt know which is really

valuabl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新疆还停留在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停留在一曲羌笛、几声胡笳的凄美音色里,而如今的的新疆早已不是故人眼中的模样。高楼林立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农村,四通八达的公路,让所有来过新疆的人惊叹,然而更使他们赞叹的是这里奇特壮美的景色和独具一格的异域风情。

我爱我的祖国也爱我美丽的新疆。“我们新疆好地方呀!天山南北好牧场。。。。。。”这悠扬的歌声飘过草原,穿过了沙漠戈壁。天山南北到处瓜果飘香;草原上牛羊肥壮,马儿奔跑;宽阔的田野上,金灿灿的麦浪翻滚着。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新疆是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瓜果品种繁多,一年四季干鲜瓜果不绝于市,如:石榴、葡萄、无花果、核桃、甜瓜等。

我们新疆还有“歌舞之称”,不管在节日喜庆的广场、街心,还是在田间、牧所,或是在普通人家的葡萄架下,只要琴声一响,手鼓一敲,在场的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翩翩起舞,那响快的节奏,轻盈的旋律,常常会让你心荡神驰,情不自禁的投入他们的行列中。学着他们边唱边跳,饱赏这歌舞之乡的乐趣。

我爱我的祖国,也爱美丽的新疆更爱养育我的这片热土——乌鲁木齐地区。

作为全国第一洼地,多年来,在丝绸之路边上的家乡在迅速发展,已成了新疆重点旅游胜地,每年引来许多国内外的游客。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今天的我区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看到祖国一天比一天富强,看到家乡一天一天美丽,我暗自下定决心,从现在起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为祖国做贡献,让世界所有人都惊叹。让我们的祖国展翅飞翔,祖国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美好!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新疆,我更爱我的祖国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海南历史文化名人唐胄的故事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中,丘濬、海瑞最为人们所熟知。而被《明史》誉为“岭南人士之冠”的唐胄,人们了解得还不多。这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尤其发人深思。

唐胄(1471-1540),字平侯,号西洲,琼山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明史》有传,称其“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前面三句话都切合实际,说得很实在。最后一句话,评价之高,则超出了一般人的意料之外。

“岭南人士之冠”

《明史》的修纂,始于清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方告竣工。康熙年间编纂的徐乾学本《明史》、王鸿绪本《明史稿》(实为万斯同所纂)和乾隆年间作为最终定稿的张廷玉本《明史》对唐胄的评价是一致的,均有“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这一句话。

笔者翻阅《明史》之前的一些早期文献资料,并未发现有称唐胄“为岭南人士之冠”这样的说法,故而基本可以认定,这是由《明史》修纂者对唐胄作出的评价。现存最早的唐胄传记资料,出自唐胄生前故交钟芳之手。钟芳《祭唐西洲文》(见《钟筠溪集》卷十六)有一句“岭海精英,公评端在”,这大概就是《明史》所本。而此后钟芳为唐胄所作《墓志铭》、王弘诲所作《神道碑》,均无类似评语。自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修纂的《广东通志》、《琼州府志》、《琼山县志》等各类地方志中,对唐胄的评价一般是“耿介有器识,尤孝于亲。服食澹泊,足振靡俗。为文尚理,不事浮华。”也没有“为岭南人士之冠”这句话。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琼州府》中对唐胄的评价是“胄耿介有器识,立朝执义不挠,海南推为冠冕。”这与《明史》的论断已经比较接近了,应当是受到了《明史》稿本的影响。而乾隆之后重修的地方志中,在评价唐胄时,有的就直接援引《明史》的论断了。

“海南推为冠冕”

岭南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地区,包括了现在的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虽然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岭南在历史上文化相对落后,但也出了不少名人。略举几例,如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崔与之,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所以,在《明史》对唐胄的评价中,大概省略了一个时间定语,即“为岭南人士(一时)之冠”。清代光绪十九年,来海南督学的徐琪作《西洲侍郎像赞》,文中便称唐胄“耿介孝友,一时之冠。”然而,就算是在唐胄同时代的岭南人物中,也有像陈献章、湛若水这样的大思想家,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他们的知名度都在唐胄之上。所以,我们似乎还得把空间范围再缩小一些,就像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琼州府》中对唐胄的评价那样,“海南推为冠冕。”

即便如此,恐怕仍然有人会提出异议。明代是海南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海南产生了64名进士,举人数量约有600名左右,占海南历代举人总数的四分之三强,可谓人才济济。《明史》为之立传的海南人,共有5名进士和1名举人,分别是:薛远、邢宥、丘濬、廖纪、唐胄和海瑞。另外,有一个名叫荣瑄的琼州普通老百姓,也因为孝义事迹而有幸跻身国史。荣瑄属于特例,姑且不论。就其他人物而言,薛远、廖纪、王弘诲等海南人均官至尚书,丘濬更是入阁为相,地位都在唐胄之上。海瑞与丘濬并称为“海南双璧”,邢宥与丘濬、海瑞并称“奇甸三名贤”,其思想影响和文化意义都不容小觑。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对于邢宥就有很高的评价,他说:“论者谓公(邢宥)与丘、海二公,为奇甸三名贤,他人之贤弗及……而其德功言三者,俱得先文庄、忠介而合称为一鼎之三足,此决非偶然矣。”

邢宥、丘濬的生活年代较唐胄为早,海瑞、王弘诲则比唐胄略晚一些。如果我们将时间范围再缩窄一些,仅就与唐胄同时代的海南人而论,也有不少人可以和唐胄媲美。例如,比唐胄年龄稍长的临高举人王佐虽然没能考取进士,官做得不是很大,但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世人对其评价都相当高,唐胄本人也对王佐十分尊重,以师事之。还有钟芳,官至户部右侍郎,被《广东通志》称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虽然《明史》只提及钟芳的名字,没有单独为他立传,但其才学和功名与唐胄相比,也不遑多让。

后人眼中的“全能冠军”

那么,《明史》对唐胄的评价,是否有些夸大其辞呢?并非如此。应当注意到,《明史》在得出唐胄“为岭南人士之冠”的判断之前,有三句话作为前提,即:“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这三句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耿介孝友”是立德,“好学多著述”是立言,“立朝有执持”是立功。儒家有“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之说。如果单就某一方面而言,唐胄也许不是最突出的。但如果将上述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来看,则很少有人能够超过唐胄,他是一个各方面实力都比较均衡的“全能冠军”。

例如“耿介”,这几乎可以说是海南人出外为官者的一个共性,至海瑞而造乎其极。《明史》中海瑞的传记超过三千字,其中批评嘉靖皇帝的《治安疏》占了一千三百字。但《明史》称海瑞“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对海瑞也不是完全肯定的。

再比如“好学多著述”,丘濬在这方面一直被视为海南人民的骄傲。万历《广东通志》引何乔新语,称“唐张九龄,宋余靖、崔与之,及濬四人,为岭南人物之首”。在何乔新眼中,明代只有丘濬才是真正的“岭南人物之首”。何乔新之语曾经被广为引用,然而《明史》却没有转述,这颇耐人寻味。《明史》中丘濬的传记近千字,赞美之余,也不无微词,称其“议论好矫激,闻者骇愕。”

《明史》中,薛远的传记附在其祖父薛祥的传记之后,不足百字。邢宥的传记全文二百余字,主要是赞其“廉介”。而唐胄的传记有一千一百余字,扣除引用的唐胄《谏征安南疏》近七百字后,还有四百余字。文中对唐胄几乎全是正面赞美之词,没有任何非议。

唐胄考中进士之后,因遭逢父丧,同时不满于明代正德时期的黑暗政治,加之母亲又年迈多病,回故乡隐居了前后长达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淡泊自守,侍亲至孝,和睦亲族,对乡人的孝行义举也大加揄扬。说起来,荣瑄能够进入《明史》,也得感谢唐胄。《明史》记载的荣瑄孝义事迹,采自唐胄主持修纂的正德《琼台志》。这是他“耿介孝友”的一面。

唐胄博览群书,注意向岭南先贤学习,整理出版过岭南人崔与之、余靖、白玉蟾、王佐等人的诗文别集,修纂过正德《琼台志》等多部地方志,文章力求经世致用,不务浮华。这是他“好学多著述”的一面。

嘉靖元年(1522),唐胄应召复起,在各地为官期间,政绩卓著。在京期间,屡屡上疏纵论天下大事,显示出卓越不凡的器识。同时,唐胄还很注意进行政治斗争的方式、方法,平时不为矫激之举,但在原则问题上却也毫不退让。这是他“立朝有执持”的一面。

综合起来看,唐胄在各方面都堪称典范、楷模。前人评价唐胄时,也屡以“典型”称之。如明人黄表衷《唐西洲公石像赞》中有“典型在兹”之语,民国时期王国宪在《敬题唐西洲公三父子诗集》中也用“百代奉典型”来称赞唐胄。

《明史》为何如此高评?

在《明史》早期的编纂者中,徐乾学是顾炎武的外甥,黄百家是黄宗羲的儿子,万斯同是黄宗羲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都受到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影响,具有一种文化反思精神,一方面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将心学视为招致明代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心学以陈献章、王守仁为代表。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主要在广东一带流行,其弟子湛若水热衷于讲学,与王守仁齐名,对传播陈献章的心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明史·儒林传》的序言说:“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有明诸儒,衍伊、雒之绪言,探性命之奥旨,锱铢或爽,遂启岐趋,袭谬承讹,指归弥远。……经学非汉、唐之精专,性理袭宋、元之糟粕,论者谓科举盛而儒术微,殆其然乎。”对明代心学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正因为如此,《明史》在品评岭南人物时,没有将在当时思想界影响巨大的陈献章、湛若水举作代表。海瑞的思想也受到心学的影响。丘濬则著有《大学衍义补》,自成一家之言。

唐胄在科举考试的省试、会试当中两次夺得“礼魁”,在经学方面有所专精。唐胄与当时思想文化界的名流如湛若水、何景明等交往密切,但他在思想上不趋时逐新,不标新立异,而是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履行传统的儒家思想。不论是用“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标准,还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唐胄都堪称弘扬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表率。或许,这就是《明史》将唐胄视为“岭南人士之冠”的真正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喜欢学成语,因为成语都是四个字,也不好理解。妈妈为此总生我气。

几天前,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妈妈与你一起阅读此书,而且非常肯定的告诉我,你肯定会非常喜欢此书的,喜欢学成语的。今天妈妈抓我一起阅读《成语故事》书,翻开书妈妈给我一边读成语一边讲成语的故事,我发现里面有许多我没学过的成语和没有看过的故事。

让我难忘的是《专心致志》这一篇讲的是:两个人拜著名棋手弈秋为师,学棋的时候,认真地听讲,乙却心不在焉。结果,甲的棋艺越来越高,乙的棋艺还是一样。

弈秋语重声长地对两个学生说:“下棋如果不专心致志,也是学不好的!”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至。

还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的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还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

没想到,我真的喜欢上了成语,原来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精彩的世界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