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我国建设网络强国优秀论文20篇

浏览

4659

作文

37

形势与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

全文共 3082 字

+ 加入清单

“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政策论文:“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总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正式发布,获得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响应。宣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重要进展和路线图。“一带一路”的立体布局日趋清晰,同沿线国家发展规划的对接不断取得进展,特别是我国分别同俄罗斯、欧洲签署了发展规划对接的联合声明,使“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带一路”也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作为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自贸区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与东盟在各个层面的经济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建设重点。

一、“一带一路”概念由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欧洲时表示,要把中欧合作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洲际合作倡议结合起来,以构建亚欧大市场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2014年5月21日,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做主旨发言时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2014年11月8日举行的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二、 “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

1、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2、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

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1]

3、推动多边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将是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10+1)、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合作的整合升级,也是我国发挥地缘政治优势,推进多边跨境贸易、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各种机遇

1、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

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2、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3、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四、结语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参考文献:

[1] 剧锦文 经济日报[N]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5/4/2 第13版

[2] 王义桅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 人民出版社2015

[3] 冯并著 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M] 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全文共 1789 字

+ 加入清单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我国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欢迎阅读,希望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2014年重点工作》,并研究了近期工作。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正处在这个大潮之中,受到的影响越来越深。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

习近平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要认清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习近平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习近平强调,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信息化发展水平,要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能力,更好惠及民生。

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习近平强调,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要抓紧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依法治理网络空间,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习近平强调,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习近平强调,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制定实施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更多热门文章:

1.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2.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3.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

4.中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5.2500字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

6.有关我国建设网络强国优秀论文

7.正确认识网络强国建设所面对的成就、问题和影响

8.自主创新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石

9.中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征文2500字

10.中国正在向着网络强国进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网络强国建设下的信息安全论文

全文共 3755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加强网络安全,就要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网络强国建设下的信息安全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产业怎么办

面对挑战,中国信息安全企业必须及早思考产业战略发展问题,并做如下工作。一是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以及市场需求明确定位,开拓公共系统的市场,另一方面紧跟技术发展,着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兴市场。二是加强政企合作,积极配合国家战略,一方面企业要做到可信,通过人员审查等措施不断增强自身的可信程度,另一方面根据政府部门特定需求开放定制安全产品和服务,为政府提供安全保密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务。三是应坚持掌握核心技术,应处理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坚持自主研发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本着引进、消化、吸收的原则,循序渐进,逐步做到能读懂、能配置、能修改、能裁剪、能改进、能替代,绝不能闭关锁国;同时,要毫不动摇的发展自己的技术,科学谋划最优的技术方向,集中力量攻关,避免被国外技术体系裹挟。四是要转变运营思路,应遵循借鉴IT企业一些经验,如互联网思维等,来打开企业发展新局面。要大力培育网络安全龙头企业,可以通过大力支持自主可控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和其它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介入开发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的信息安全基础产品,比如安全操作系统和安全芯片等;依托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加大核心信息技术的投入,严格管理研究资金,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加强网络安全市场的政策引导,合理利用国际规则,约束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为自主网络安全产品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要完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启动核心信息技术产品的网络安全检查和强制性认证工作,依照应用领域的安全等级设定不同的检查要求,比如对关键领域应用的产品进行源代码级检测,将安全产品的强制市场准入制度引入到核心信息技术产品领域;二是加强对国外进口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漏洞分析工作,提升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明确国外信息技术企业在国内提供产品、技术和服务时的责任和义务,对从事关键行业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业务的企业采取备案和黑名单制度;三是建立新兴技术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新兴技术的网络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关键领域或部门出台强制性标准或规定,限制新兴技术的使用方式和范围,对掌握关键领域数据的企业进行管控。

2.与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相结合

(1)制定相关战略政策,对网络强国建设进行统一指导和规划

网络强国建设是系统性、全局性工作,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战略政策,加强顶层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一是要尽快出台以需求侧为重点的资金支持政策。国际经验表明,供给侧与需求侧创新政策共同作用,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因此,我国需要建立需求侧创新政策,将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动力,也就是通过为创新增加需求、改善促进创新吸收的条件,提高对市场需求的认知等途径,刺激市场的出现或重构新的市场,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加速实现创新扩散。具体包括:加大政府对网络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公共采购,通过以技术研发采购为主的商业化采购、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公共采购,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初始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推动私人需求发展,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直接对终端用户的财政补贴,或间接进行消费者宣传等方式,提升私人用户对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认识和接受度,降低购买成本,培育本土领先市场,促进新技术产品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塑造有利于创新扩散的市场框架条件,政府应当制定标准、法规,为新技术发展提供相关规范,通过制定产品和服务集成创新的通用标准,鼓励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企业基于平台建设自己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针对网络人才的特殊性和我国网络人才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快出台网络人才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扶持高校培养、职业培训、全民意识普及,促进网络人才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为人才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弘扬网络文化主旋律,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加强网络诚信环境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网络正能量的宣传,同时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2)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共同推动网络强国建设

网络强国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应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协调机构领导下,统一思想,协调各方工作,提升网络强国建设的效率和速度。以网络科技为例,我国各部门依据自身职责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同合作较少,政策的衔接配合较弱。网络科技影响广泛,其发展也是深深内嵌于经济社会的各个系统,因此有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构建多部门协同战略体系,对科技、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中网络科技战略统一规划,组织大学、科研机构、产业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网络科技发展路线图,促进科研、产业各方达成技术发展共识,并以此为基础,明确各部门战略目标,以及各部门在网络科技创新中的协同关系,使各部门战略设计、执行相互衔接。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协商解决战略执行中的重大问题,面向网络科技发展需求,建立科研、产业政策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组合,充分发挥各项政策的支持作用,共同促进技术发展和应用。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支持基础网络科技、产品研发

应加大对网络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培养、人才队伍建设等的重视程度,设立专门资金加大支持力度,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经费支撑。一是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设立网络产业技术发展基金,由专业机构负责运营管理,加快产业技术发展。网络产业技术发展基金投资方向包括:国内企业开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由科技专家和产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决策,并由专业投资管理团队采用商业运营方式进行管理;我国企业并购海外拥有关键技术的企业,由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对相关项目进行评价筛选,以贷款、股权等方式参与海外并购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技术发展;中小企业网络科技创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衔接,完善产业组织体系。二是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应明确人才培养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有限经费的利用效益。主要包括:支持高校培养体系课程设置研究,在形成较为完备的专业理论体系的同时,引入部分时效性较强的课程,以适应新形势、新技术、新风险的需要;拓宽资金渠道,采用国家或企业奖学金的形式对专业优秀在校生进行资助,增加专业吸引力;投入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大核心技术人才培养力度,以人才教育促进自主网络科技发展,从而带动我国信息经济的整体发展。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网络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同时注重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4)以人为本,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一方面,信息产业界应当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主要包括:一是转变我国对智力资本的认识,改变金融资本价值取向,提升国家、企业等社会各界对发明、专利、新产品等技术成果的认可程度,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术、鼓励创新的人才成长环境。二是加大国家层面对网络人才的重视,设立网络人才奖项,对国家网络强国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国家级别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使他们成为建立“网络强国”的中流砥柱。三是对人才体制机制进行必要改革,提高人才的工资待遇,在事业单位科研项目中设置合理的人员经费,建立技术人才的晋升通道。四是引导IT企业提高对人才的重视,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引擎,建立管理层和技术人才联合主导的技术研发路径,在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充分听取技术人才的建设性建议和意见,给予研发人才“员工股”,调动研发人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健全网络人才的评价体系。目前大学科研机构以学术论文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从事应用研究的积极性。因此,各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必要针对科研人员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同产出特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应用研究工作。而且,教育和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制度,允许科研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到企业任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并保留大学科研机构的编制,促进科研人员流动,加强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5)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对话

目前,我国网络相关技术、产品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有必要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理论。一是通过留学方式,一方面借助国外教学资源为我国培养网络人才,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二是学习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此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话语权,推行价值观的焦点,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宣扬中国自主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理念,争取国际社会支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

全文共 4525 字

+ 加入清单

比尔盖茨曾说:“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文化已经深深注入人们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设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发明,它真的将人类一网打尽,不论你愿不愿意、知不知道,其实你都已被网络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互联网生态。互联网真的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它正在默默地、也是强行地连接一切,它的魔力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它将给世界带来更大、更彻底的变化。基于对互联网的深刻认知,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建议将网络强国战略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战略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

一、以技术创新助推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习近平在2014年发给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需要建立配套完善的技术发展战略。中国是典型的后发国家,是网络大国,但国际互联网发展至今,众多核心的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手中。我们要成为网络网络强国,必须拥有自己的网络核心技术,而要拥有核心技术就必须开展网络技术创新。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建设“网络强国”,还必须加强网络技术提升,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产品,才能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实现网络技术突破的灵魂。习近平指出: “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对不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大胆改革。习近平指出,“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企业带动创新,创新服务企业,未来企业将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未来的中国将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网络强国战略。

二、以网络文化根植强国战略

比尔盖茨曾说:“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文化已经深深注入人们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同时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文化强、国才强。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互联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互联网提供的不仅有新闻、娱乐等基本服务,还应有各类增值服务;不仅是产品信息,还是整体规划;不仅要面向大众,还要细分需求;不仅要着眼当前,也要筹划未来。习近平指出:“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标志,我们必须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并切实发展和壮大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让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根植网络强国。

三、以基础设施牢筑强国战略

建设和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是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基本前提,只有建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当今,人类已经深入融入信息社会,信息网络和服务已逐步渗入经济、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全社会快捷高效运行的坚强支撑。对于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中国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

与交通运输、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相比,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网络速度还比较慢,覆盖面还不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薄弱。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强《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技术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一举多得。”网络强国建设,必须深入推进“宽带中国”建设,只有修好了“网络高速公路”,网络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只有筑好了网络根基,网络强国才能更加牢固。

四、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护航强国战略

中国的网络强国战略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两翼齐飞战略。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网络强国犹如时代之“列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便是其“驱动之双轮”。建设网络强国,既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也要加快发展信息化,让这“双轮”协调一致,同步前进,为“网络强国”这辆列车保驾护航。

“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强调:“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在全球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关键时刻,保证网络安全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中国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兼顾安全与发展,在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发展,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谋求国家安全。

世界同用一张网,网络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需要建立科学平等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2014年习近平在巴西演讲时指出:“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网络空间以其“超领土”、“超空间”的业态存在,全面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维护网络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共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中国是网络大国,也是世界网络安全的有力维护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指出:“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支持企业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不论是网络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上有共同关切,我们愿同美方加强合作”。

五、以国际合作提升强国战略

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深化网络合作意识,通过网络空间联通中国梦和世界梦,走出合作共赢强国之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 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建设网络强国,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网相连。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为各国合作创造了基础,也将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习近平在西雅图微软公司会见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双方代表时指出:“中美都是网络大国,双方拥有重要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双方理应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就网络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打造中美合作的亮点,让网络空间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合则强,孤则弱。” 交流与合作是互联网发展的双轮,合作才能共赢,但网络合作需要新思维。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建设不了“网络强国”。习近平指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都是各国的关注,各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相互借鉴、互相促进、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十三五”时期,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互联网行业显然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浅谈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重大策略

全文共 2504 字

+ 加入清单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重大策略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据2月28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在我国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站近400万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未来中国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我想至少有三个可以思考的维度:即国家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制定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这次中央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成立网信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在于要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和领导,也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组织国家力量打信息技术翻身仗。如何借助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市场两种力量来打好国家信息技术翻身仗,不仅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所有中国I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必将在这方面采取重要举措,组织国家力量打好信息技术的翻身仗。第三,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应用等。第四,完善和建立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如果没有制度和法治体系来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从立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问题。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将为我们利用市场走向网络强国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第一,国家要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各类IT企业搭建创新竞争的平台,鼓励创新,鼓励合作,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尽量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二,要推行信息产品的国产化战略。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尽量采用国产的信息产品,逐步推进国产产品的替代战略。第三,要鼓励IT企业自主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的扶持政策。未来在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关键技术攻关时,国家的投入肯定不会少,但我以为这个投入不应该像过去完全都给国有的IT企业,要把各种资源向确实有创新能力的、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倾斜,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要走传统的老路。第四,鼓励有实力的IT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个人层面如何体现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呢?首先是用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方面要保护正常的网络表达权,引导理性表达;另一方面要打击各种违反法律的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内容的安全,发挥网络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其次,要尽快制定个人隐私权法,用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要实施网民个人素质提升战略,不仅要注重规范网络参与的行为和秩序,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网民个人素质。从长远看,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再次,要规范各种网络交易,维护网络交易秩序。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网上交易的质量,发挥网络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巨大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对国内大部分网络行业而言,还是主要靠“拿来主义”,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严峻。由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的机密信息,还有公民个人大量的敏感信息、隐私信息,许多隐蔽的危险、潜在的隐患广泛存在着,往往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事实上,我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从国内网络行业的发展来看,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效应不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空间。网络生态环境不够清朗,网络信息泥沙俱流、良莠不齐,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成为一种毒瘤和鸦片,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和信息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这次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把网络空间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浅层的社会生活问题,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战略迈出的重要一步,显示出中央高层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推进这一战略,实现这一突破,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网络安全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形势与政策论文:我国财政形势的问题探讨

全文共 5699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形势政策论文我国财政形势的问题探讨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突出表现在增长速度加快,并初步呈现出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好发展势头。同时,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涨,许多指标均创近几年新高。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除了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有所抬头,还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如有的地区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热情很高,对可能引发的经济过热警惕性不够;对加大投资力度研究得多,对启动消费需求考虑得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对策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少;对增加经济总量比较关心,对调整经济结构关注较少;对经济发展态势的正面效应认识充分,对可能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估计不足。这些新的情况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二、从头几个月的情况看,我国经济出现了几个明显的特点:

1、增长加快,首季度GDP增长9.9%,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这也是1997年以来最快的增长。

2、结构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快调整,高技术产生迅猛发展,电信、物流、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3、效益提高,前三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94%,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7%。

4、物价回升,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增长0.5%,尤其是一些先导性价格指数上升颇为明显,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甚至上涨了5.5%。

今年以来的好形势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同时,对于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

1、“非典”已经对旅游、航空、餐饮、外贸和利用外资等方面带来较大冲击,对国内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露,如果持续时间较长,还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2、一些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如房地产投资增长偏快,结构不合理。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4.9%,大大高于去年全年增长21.9%的水平。又如,冶金、建材纺织、汽车等行业发展持续升温,带动了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扬。一些重工业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加剧了一些地方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 钢铁工业投资在去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猛增153.7%,而且新增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档次低、污染重、能耗高;电解铝生产能力的扩张严重超过市场需求;国家明令禁止的立窑水泥在一些地方又死灰复燃;纺织行业投资增长65.8%;汽车生产增长54%。个别地方在政府保护下盲目发展汽车项目,汽车行业规模小、布局散和自主开发能力弱的矛盾突出。由于某些行业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势必加大金融风险。

3、重复建设问题依然很严重,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回潮。一些地方不顾国家禁令和市场供求情况,新建了一批钢铁、水泥、玻璃、铁合金、电解铝等项目。国家花费很大力气关掉的一些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小玻璃等企业又死灰复燃,部分已被淘汰压缩的过剩生产能力重新投入生产。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据了解,不少城市都已经或计划投资上百亿元生产半导体材料。这些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将大大超过目前国内市场需求量和可能出口的数量。全国尤其是东部地区光缆建设也出现了严重重复建设,国家公用通信网资源大量闲置。

三是基础设施的重复、超前建设。一些地区机场布点过于稠密,建成后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沿海、沿江新建扩建大型深水泊位码头成风,吞吐能力严重闲置。一些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地方花费巨资修建的高速公路,车流量稀少,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如果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加剧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延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

4、消费增长仍较缓慢。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7.8%。然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并不尽如人意,与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相比较,消费需求增长略显缓慢。今年1至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2%,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但比1月份下降0.8个百分点,比GDP增长低0.9个百分点,比投资增长低18.6个百分点,比出口增长低24.3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呈现下降走势,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1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消费需求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5、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比如,一些地区电力供应紧张。近年来,电力需求增速持续走高, 继2001年增长9.2% 之后,2002年又增长 11.7%,今年一季度进一步增长16%。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有关党风建设反腐倡廉论文

全文共 4377 字

+ 加入清单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

何为廉政?廉,正直;刚直;品行方正。那么“廉政”简单来讲就是廉洁从政,廉洁施政的意思。关于廉洁从政,传统说法中有一个形象化的描述,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所谓正气,是指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所谓清风,则是指不贪财肥私,不贪赃枉法,不以权谋利,不沾公家一分便宜。因为古时候的官服可用肥袖载物,两袖一抖,常常抖出赃银贿财。因而廉政的官员,正是孟子说的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实践者,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官员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人格。

那么何为廉政文化?廉政文化的内涵可分为四类:一是廉政的社会文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环境,让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去充实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和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发扬光大;二是廉政的职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克己奉公,遵纪守法;三是廉政的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国有企业等公共组织,处事公道正派、公正透明、诚实守信、廉洁高效。四是廉政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公正廉洁,淡泊名利,恪守宗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位母亲正骑自行车带着年幼的女孩迎面而来。孩子一不小心,手中的饼干掉在地上。女孩说:“妈妈,请等一下。让我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去。”可那位母亲说:“不用管它,会有人扫的。”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无论这位母亲,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人看着文明,可说起话来却都是脏话。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

一、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一)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

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员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党员素质和作用发挥在相当程度上支撑着执政党的执政,直接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的高低。政党执政“合法性”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人民对执政党活动的认可度。中国共产党上台执政的“合法性”,不仅是因为党的纲领主张代表了全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而且是靠无数党员为实现党的纲领英勇斗争争来的。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以自己的前赴后继,流血牺牲,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高度信任和拥护,确立了我们党执政的“合法性”,并具有极高的政治权威。

然而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是动态变化的,影响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因素也是各方面的。特别是其中的腐败之风,对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影响更大。所以,陈云曾强调: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说明党执政的“合法性”不可能一旦取得就永久不变,也不可能单凭经济政绩就能提高“合法性”。执政后能不能始终赢得人民的信任,完全取决于全党同志的实际行动。尽管改革开放经济上去了,但如果不能较好地解决由党风不正、党内腐败而导致的社会公平问题的话,那么同样会极大地动摇党的执政“合法性”。汲取这个教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是是否代表和能否代表,不是由党来自封,而是要由人民来认可,由实践检验,由历史评判。人民凭什么来认可?实践凭什么来检验?历史将怎样评判?一切都取决于执政党的实际活动及其成效。由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来不断提高党执政的“合法性”程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员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和实现者,党的全部理论、全部政策都要由党员来贯彻实施,没有党员,党的一切纲领和政策都无从付诸于社会实践。党员素质和作用的发挥对党的执政活动有直接影响。

执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巩固执政基础,扩大党对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力,把执政党的根基牢牢扎在社会之中。这有赖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活动与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广大基层党员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使党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党员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遍布于各个行业,生活于各种人群之中,同群众有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容易把握住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为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提供实际依据,使党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同时,党员又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使党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同、所接受,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且,党员又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政策中,更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党组织与党员的具体活动来了解党、认识党、评判党的。党员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试想,一个贪污腐败成风的党在执政期间,能有多少人去心甘情愿地去配合他干好各方面工作?这难道不影响该政党的执政能力吗?

(三)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执政党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很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改革的过程就是调整利益的过程,这触及到千家万户,人人概莫能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里,我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协调整合社会利益方面,执政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度,这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执政党协调兼顾利益的难度越大,越需要群众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信任。这就严重地考验着党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团结与血肉联系,检验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威信和人心凝聚力。在许多情况下,群众不是只听上面宣传怎么说,更多的是看党员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做,往往取决于党员做得怎么样。党员带头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带头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带头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处处为群众着想、为大局着想,就会在群众中产生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群众就会把党员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党组织就有活力,就有分量,有号召力。这就能够影响、带动群众理解执行改革政策,为推进改革,解决各种复杂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

二、如何进行党风廉政建设

(一)紧密结合党员思想实际,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教育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首先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党,不可能是先进的党;没有先进理论武装的共产党员,不可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当前,我们尤其要经常告诫我们党员干部,要经常性地以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们党克敌制胜,完成一切工作任务的法宝。反腐倡廉,尤其要密切联系群众,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二)把好入党关口,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监督管理,及时将不合格党员清除出党

发展新党员,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改善党员队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在发展新党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吸纳一些德才兼备的人加入党组织,而不能只顾数量而不求质量。单靠数量上的扩大并不能确保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比如说:前苏联,在拥有20万俄布党时,他们取得了反对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胜利,在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他们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当拥有2000万党员时,苏联却瓦解了。另外,我们要加强对党员队伍的监督管理,对于那些加入党组织的一些不合格的党员,我们一定要即时将其清除党外。据一些地方的抽样调查,不合格党员大体占党员队伍的3%-7%,每年受到出党处理的却只占大约0.1%-0.3%左右。大量不合格党员滞留在党内,必然会影响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党的战斗力。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必须建立正常的“出口”机制,解决好不合格党员能够及时出党的问题。有的党员虽然没有明显违反党的纪律,但不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不起党员作用,经教育又不改正,也不能留在党内。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党员激励约束机制

首先,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的原则,承认和尊重党员个人的正当愿望和物质需求,对一些党员为社会,为党和国家做出突出的劳动贡献,应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给予党员相应的利益回报。这不仅有利于激励党员发奋工作,多做贡献,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在党内和社会会上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鼓励更多的人多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从而使党内和社会充满创造性活力。

其次,严格党内的纪律约束,强化约束机制。党风不正在相当大程度上还由于党纪过宽过松所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央纪检委不断颁布新的纪律、规定,但党内违纪现象依然不少,有的甚至明目张胆顶风违纪。究其原因,就在于党内约束机制偏软。尤其对党组织的主要领导成员和党员干部不敢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约束。要真正反腐倡廉,就必须树立制度权威,建立刚性的制度,首先要管住党员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在党的制度面前,党员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违反党纪就一定要追究处罚,越是党员领导干部就越要从严处理。只有建立了功过分明、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才能在党内形成健康、积极的良好风气。

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反对腐败,是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增强其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自觉性;通过健全法制和监督机制,有效地预防、监督、查处和惩治腐败行为。将反对腐败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参与和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保证我们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党风建设反腐倡廉论文2000字

全文共 2125 字

+ 加入清单

党风廉政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关系着人心向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彻底的、完善的政治任务,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总抓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党风建设反腐倡廉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责任制的作用

1.责任警醒作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主旨目的就是责任,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细化责任,明确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身上,切实增强领导干部抓党风廉政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增强模范带头、廉洁自律的廉洁意识和纪律观念,从而更自觉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反腐败贯穿于各项业务工作全过程,贯穿于权力运行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党员干部队伍廉洁从政。通过党风廉政责任制建设,能够对党员干部起到责任警醒作用,一起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惩戒教育的作用。通过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落实,综合运用责任制考核结果,能够进一步明确责任目标,严格责任追究,能够保证党员领导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一方面可以严格对所负责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对问题责任人积极惩治,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廉洁自律,发挥表率作用。

3.标本兼治的作用。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又是一项源头治本措施,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调动和发挥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整体合力,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二、落实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责任制的对策思考

1.明确责任分解,强化目标管理。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过程中,责任分解是基础,也是责任考核和追究的前提。如果责任分解不能细化,那么就直接影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因此一定实现责任的有效分解。首先,明确责任目标。要根据港口建设的整体发展规划,把责任主体的目标和总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确定反腐倡廉的责任目标,真正做到一岗双责;其次,做好责任分解。根据责任惩防体系的总体要求,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再次,做到责任到人。要按照“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好各主管范围的反腐倡廉工作,逐步形成一个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严格考核督查,强化责任追究。为了保证公司更好的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责任制的落实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公司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加强责任追究。首先,制定完善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对考核的程序、标准进行严格的规范;其次,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追究。根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要求,并结合我公司的具体情况,细化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责任,规范责任追究程序;再次,明确政策界限。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既要分清主次领导的责任,还要分清主动查处和掩盖问题的界限,在责任追究的具体形式上,要坚持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相结合、经济处罚和提醒诫勉相统一的原则,保证责任追究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3.强化制度建设,力促责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健全制度建设。首先,优化权力运作监督机制。要对公司干部进行逐一摸排清理,强化领导干部个人的相关报告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出境的审批管理工作,对权力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网络;其次,完善责任分解制度。通过具体责任的细化和分解,保证领导班子成员及各部门了解和明确自身的工作,一方面提升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保证责任的清晰明确;再次,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重点对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定期接待员工来访、与干部员工谈心、征集员工意见、党员承诺践诺和党代表直接联系普通盐工等工作进行规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员工服务。

4.优化考核方法,明确工作方向。检查考核是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保证领导干部责任制落实的重要方式。保证考核方法的多样性,对优化领导干部工作方向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做到三结合。其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考核干部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对理论层面进行考核,同时也要对实际工作进行考核;其二,做到质量与数量的有机统一,不能光看数量,而应该重视质量;其三,做到点和面的有机结合,既然重视重点对象的考核,又要做到全面考核;其次,优化考核办法。考核要在党委统一的领导下进行,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相关人员参加,不断提高考核质量,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再次,优化奖惩措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同时要坚决兑现奖励,对于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定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出现问题的,一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党风廉政建设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干部的形象,同时也关系着人心向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彻底的、完善的政治任务,是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总抓手”。总之,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其作用在于通过责任激励和制约机制,促使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国外刊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议论文

全文共 5889 字

+ 加入清单

【内容提要】加入WTO后,外刊工作面临困境,迫切需要通过协调来建立全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文章阐述了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所取得的成就,并对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提出了建议。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我国加入WTO后,外刊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外刊价格持续上涨,而各馆经费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外刊价格的增长,各馆所订外刊种数急剧消减,而另一方面,国际交流扩大,外刊需求增加,目前从整个外刊资源现状来看,其馆藏不足以满足需求。因此,我国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任重而道远,应积极总结经验,加大协调力度,以共建我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

1 外刊资源建设面临的困境

外文期刊价格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据统计,平均每年上涨幅度超过20%。致使国外文献订购严重滑坡。1996年全国外文书刊的订购量比1986年平均下降80%。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外文期刊从5050种下降到900种,减少82%;北京大学图书馆减少74%;北京图书馆减少45%。加入WTO后,外汇并轨,外刊价格进一步上涨、虽然近年来大多数图书馆和情报机构都已增加了外刊订购经费的投入,但外刊购置经费的增加远远赶不上其价格的增长,订购外刊的品种和数量依然在减少,我国外刊资源总量不足,与世界一些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服务机构相比,我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科技期刊只占世界期刊出版量(种)的5%左右。目前我国外刊入藏总量约为2.5万种,国家图书馆2002年订购外刊9274种,不到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外刊入藏量的一半,北京大学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中订购外刊最多的,2002年订购2122种,加上中文期刊最多不超过1万种,美国收藏文献信息最多的10个大学图书馆期刊收藏数量均在3万种以上,其中哈佛大学收藏数量最多,达10万种。而2003年绝大多数图书馆和科研机构所订外文期刊数量继续下降,我国国内普通高校图书馆外刊资源状况更加不容乐观,我馆是河北省高校中藏书最多的图书馆,2003年外刊只订购了160种,比2002年减少140种。据笔者调查,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2003年订购的外刊只在百余种左右。目前世界上外刊约20万种,其中有价值的约为5万种,发达国家一般以5万种为引进目标。由此可见我国与国际公认外刊收藏种数仍有较大距离。

文献保障率进一步减弱。据调查,在266个学科和主题领域中。一次文献提供率基本满足要求的学科和主题只占30%左右。同时,由于文献信息资源分属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门,客观造成了条块分割、机构重复、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协调采购力度不够,重复采购依然非常严重。据对国家直属或非直属的74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1996年引进外刊的复本量为2.02,重复订购2122种,占外刊订购总数的40.5%。因此我国未能充分协调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化建设。

2 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国家对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重视,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国家科委成立了图书小组,协调外文书刊采购、联合编目和建立全国、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等项工作,我国外文科技期刊保障体系初步形成。80年代后期,为遏制外文书刊进口锐减,国务院采取了三大战略措施,建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高校文献保障系统、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议。1999年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其它文献信息机构共124个单位,联合发起《全国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倡议书》,提出要协调外文文献的订购,每年定期召开全国或地区性的外文书刊文献订购会,开展代订、补充订购、文献委托、国际交换等业务,实现外文文献多品种、少复本,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合理的利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文献保障体系的目标。此举掀起全国外刊共建共享的高潮。

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我国三大系统在外刊的协调采购、特色数据库建立、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2002年5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召开的全国高校外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已做出决定,高校系统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上海图书馆合作编制2003年度外刊预订联合目标。该目录对于掌握全国的外刊资源情况,合理布局、协调采购、馆际互借等,均有极大的意见。同时也标志着我国三大系统外刊协调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首次召开的全国性高校外刊会议,此次会议对于开展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研图书馆系统,农业系统,医药系统及各省市纷纷成立协调机构,使全国的外刊协调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2.2 外刊收藏单位协调意识增强,系统、区域间协调成效显著

系统与区域间的协调是我国多年来外刊协调的主要模式,协调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我国系统、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不断开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安徽等省以及全国化工系统、电子系统、医药系统等都建立了网上外刊联合目录检索系统,提供借阅、复制、传递等服务。

尤其是以国家图书馆为中心的北京地区、以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所为中心的上海地区,在外刊资源共建共享上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地区的图书馆情报单位每年召开外刊采购协调会,根据分工购藏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节约了大量资金,如国家图书馆与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交通大学等11所学术图书馆率先联合订购了荷兰Elsevier公司的1100余种电子期刊全文Web版数据库,在我国图书情报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目前已有62个高校及科研单位订购了该数据库。上海文献资源协作网已从1994年的19个单位,扩大到目前的60多个单位,1999年就规定成员馆单位订购8000元以上的高价刊原则上不出现复份,协调节约经费100余万元,新增份数近千种。

我国高校系统的有志之士,多年致力于外刊的共建共享工作,全国高校图书馆工委期刊工作专业委员会代管外刊协调以来,已有百余所院校参与,节约经费2000万元。我国高校系统的文献资源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LS)的文理中心近年引进的一批在国外有较大影响,且内容适合我国文理科重点学科建设的全文数据库、参考数据库以及电子期刊,通过各地区中心向CALLS成员馆的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取得显著效果。2002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的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上,对新形势下高校外刊协调的内容、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协调、完善与扩充外刊预订目录和按重点学科分工保种、目次服务、文献快速传递等问题,达成共识,决定从2003年编制《全国性跨系统的外刊预订联合目录》,按重点学科分工收藏外刊资源,逐步建立高校外刊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2.3 外刊协调机构工作规范化,协调内容深化,目标更加明确

大多数协调机构工作渐趋规范,制定协调规章制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确立各种阶段性研究项目。同时从各个协调机构的工作目标来看,对协调的内容逐步深化,目标更加明确,以往的期刊订购协调一般是以节省书刊经费,在一定区域范围或学科范围内,多馆合作,减少复本,在馆际间进行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而当前对订购协调工作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仅仅满足于减少复本、增加品种,而是积极跟踪国际国内的研究进展及外刊出版动向,了解国内各馆的期刊订购现状,对各馆订购外文期刊复本较少的期刊,根据国内各高校的重点学科设置进行协调订购;对于国外新创办的期刊,向相应的图书馆进行推荐订购。以保证国外的重要期刊在国内不断订,国外新创办的重要期刊在国内有收藏,使我国外刊收藏体系更加科学,结构更加合理。

2.4 各图书馆外刊的采购操作更加成熟,更具科学性

各图书馆在外刊的选择上,同以前相比,减少了盲目性,注重调查研究,选择订购与重点学科以及重点研究项目有关的核心期刊和专业期刊,优先采购国内已购买版权的外刊,协调采购电子版、网络版期刊,参加集团购买,分摊经费,共同享受建设成果,同时收集网上免费资源,加强国际交流,进行国际交换等拓宽外刊来源。

2.5 网络发展迅速,服务手段现代化、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文献资源服务的网络化环境逐渐形成,一般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基础条件好的地方,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地方联网,形成了区域网络化,全国大中型图书馆对文献信息都

采用计算机管理,对文献资源的采选、分编、检索、统计等都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为外刊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如最近开通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期刊传送系统”对“上海市16所高校馆藏外文期刊数据库”及“国家科技中心馆藏11000种外文期刊”进行网上传递,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各图书馆针对以往外刊利用率偏低的问题,都更加注重外刊的开发与利用,大多数图书馆都积极参加全国范围内的外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如目前全国有499家图书情报机构的外刊文献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制作的《中西日俄文期刊目录数据库》收录,编制馆藏外刊目录,注重宣传,开展全方位的咨询服务,如开展外刊信息定题服务,选择重点研究课题,经常提供对口的外刊信息和各种专题性文摘、综述、参考资料等服务。

3 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建议

3.1 立足现实,开拓创新

随着21世纪世界科技竞争的加剧,国外信息资源对我国科技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献资源的建设中应根据我国国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既不能思想僵化,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跟进,对项目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确实的范围。在目前文献数量急剧增长、文献类型多样化、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适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更需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创新技术、创新管理,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之路。

3.2 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协调模式

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全国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在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中也表现了多模式共存的状况。然而从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从多年来我国外刊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成效来看,有两种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主要模式。一是建立全国系统内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二是建立以省、大城市为中心的跨系统的外刊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这两种模式是构建我国外刊资源保障体系的切实可行的模式。当前应积极总结这两种模式的成功经验,探讨解决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确立新形势下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推进全国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3.3 各地发展不均衡,应启动中小型图书馆共同参与

从全国范围来看,协调工作各地发展并不均衡,外刊资源共建共享发展较快的大都集中在经济科技文化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福建等,不少省市刚刚起步,尤其在中小城市,缺少协调机构,信息闭塞,一些中小型图书馆在外刊资源建设中仍然存在严重的“大而全”、“小而全”思想。有些单位至今没有加入任何一个协调组织,各自为政,从而文献保障率越来越低,这必将形成恶性循环,迫切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3.4 多渠道筹措经费,保障各级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费问题一直是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也是图书情报界人士探讨的热点之一。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各地区、各系统的协调工作也是做做停停,目前协作机构多是按经费比例收取成员馆协调费用,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协调机构的工作没有保障,曾经参与外刊资源共享、协调订购的图书馆,也很难坚持下来,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仅有益于每一个参与的图书馆,同时也对整个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益,因此,在政府拨款的同时,还应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以保障协调工作的顺利进行。

3.5 加强立法,使共建共享走向法制轨道

目前我国还没有颁布《图书馆法》无法为全国文献共建共享提供法律保障,仅靠一些图书馆之间的倡议,本着“积极参与、平等协作、承担义务、互惠互利”的原则来进行还不够,很难维持协调工作局面,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制定文献分工购藏方针,规定各成员馆的责任、范围和服务方法以及自身的利益,奖惩方式等,没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约束机制,任何共建共享也只是建立在自发的松散的结构体系上,很难维持协调工作的局面。

3.6 深入开展对外刊资源共建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外刊建设出现了新的问题,同时信息环境的改变,又为外刊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这些问题主要包括:①对我国外刊资源整体化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的研究;②如何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高效的、符合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能对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文献保障体系;③对协调机构整体利益与成员馆个体利益的研究;④如何建立协调指标体系,将协调工作进行量化研究,通过科学评估,为调整协作系统各馆的期刊订购提供科学依据;⑤如何在共建共享机制下对各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源的评估;⑥目前电子期刊资源已经成为整体文献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电子期刊资源收藏和利用的调查研究,以进行科学的电子期刊成本与效益分析;⑦如何加强电子期刊的协调共享和网上文献传递工作;⑧由于新技术在期刊工作中的广泛应用,电子期刊的大量出现,给期刊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现有期刊人员总体情况看,业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俊英等.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2):25-27

2 叶继元.入世后我国外刊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图书情报工作,2002,(10):101-105

3 同1

4 欧阳轻娥等.入世后外刊资源建设刍议.情报探索,2002,(3)

5 蔡丽萍.外刊工作研究综述.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64-66

6 王凌等.论建立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0,(3):43-45

7 2003年度全国高校图书馆外文期刊订购协调会议纪要.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89

8 朱硕峰.国家图书馆在外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国家图书馆学刊,2002,(3):21-25

9 国家科技部.关于“九五”期间文献资源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论文

全文共 2350 字

+ 加入清单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发明。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顺利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的融合、创新创业的激励是三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基础性建设;融合;创新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发明。目前,很多学者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已经开启第四次科技革命。如果这是一个真命题的话,那么互联网就是这次革命的动力引擎。

现今,在宏观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遭遇瓶颈,德国、美国等主要国家互联网与产业更新的国家战略的出台所引发的新一轮紧迫感,我国互联网的体量与地位的倒逼,以及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深度渗透不足的客观现实,激发了“互联网+”作为一项必需政策出台。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随着这场信息化革命的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到底该如何落地?本文从三个方面简单阐述顺利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关键因素。

一、网络强国的支点在基础性建设

建设和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是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基本前提,只有建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如今,我们已经深入融入信息社会,信息网络和服务已逐步渗入经济、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基础性建设已成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与交通运输、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相比,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网络速度还比较慢,覆盖面还不广,特别是广大农村 ,基础性建设还非常薄弱。

据Akamai(阿卡迈公司)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网络速度排名只有93名,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互联网的使用费用。发达国家互联网使用费用不到其收入水平的1%,而我国的比重超过1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网络。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指出,“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技术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一举多得……推动‘互联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网络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要求政府必须修好“网络高速公路”,加强“宽带中国”建设。

作为基础性建设的互联网,其核心的最终指向仍是服务。建设互联网的核心是服务,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核心也是服务。任何一项行动计划、战略决策都是以服务为宗旨,最终目的是为政府、企业、公民更好地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将持续考验政府的互联网治理能力,要求政府必须从全局式的管理者走向法制化的治理者的角色。

二、网络强国的关键在融合

“互联网+”就像是形成了一个“黑洞”,将各类行业吸入其引力范围之中,差别只是时间和程度问题。当然,互联网不会席卷一切。但是在可预见范围之内,互联网作为网络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必将与各主要行业结合,形成拉动力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产业将触角伸向各个经济领域。“互联网+”的重要突破不仅在于智能制造,还在于对传统产业运作平台和运作效率的极大提升。例如,金融领域是互联网进入的第一个行业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高效撮合资金供需双方,快速实现定价和资金配置。

目前,尽管互联网来势汹汹,但是互联网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新型服务业尚在探索之中,对于制造业而言更是很难突破。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消费概念远远大于其本身的发展实质,赚取眼球多过实际收益。产业融合成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现实难题。

网络强国战略不仅是一种行动计划,还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政府和企业都应当具备互联网思维,思考怎样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更好地进行变革,更便利地服务大众。在与互联网融合时,企业需对自身与互联网的融合方式与程度有清晰的认知,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有明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基本架构和生产流程,以更好地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政府需要将注意力着重放在社会力量难以真正推动和促进的重量级制造业部门上。一方面用政府的指导力量推进改革,一方面促进市场导向,引入互联网这一动力引擎。

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仍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中,仍需要不断评估和修正预期目标,不断吸纳新的互联网观念和方法,使这场革新成为一个动态过程。政府和企业要有勇气探索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平台新方式,也要能承受转型带来的成本和“阵痛”。

三、网络强国的灵魂在创新

技术创新,这对于正在建设网络强国、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中国来说更为重要和关键。国家对于创新和创业的极大鼓励,正是网络强国战略的灵魂所在,与“互联网+”的政策相匹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称为新常态之下的新引擎。在网络强国战略的激励之下,开放平台将为更多人提供创造的新机会。公众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而有了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力的平台。互联网时代下,80后、90后这样的年轻创业团队有很多。据阿里云的内部数据显示,在其平台进行创业的团队中,80后是绝对主力,90后正在成为不可忽视的创业力量迅速崛起。另外,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家发表言论的主要阵地。社交网络和言论重心的下移,为更多人提供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互联网的开放平台引爆的创业可能性。而在“万众”背后,协同创新的偶发事件,将可能会带来“意外惊喜”。无疑,互联网将助力这一切发展,创新则是网络强国战略的精神实质和必备的社会氛围。

网络强国是一项符合未来趋势的战略,但是并不会天然地走向成功。顺利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的融合、创新创业的激励是三个关键因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

全文共 1894 字

+ 加入清单

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一系列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稳步向前发展,中国的网络大国地位随之愈加稳固。互联网基础资源持续壮大、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创历史高位、网民数量超过人口半数等信息化建设最新硕果令人鼓舞,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信息社会进程中最具活力的力量,国际网络强国目标正逐步实现。

一、中国信息化成果惠及国际信息社会建设

从基础资源、企业应用、个人应用三个方面,《报告》客观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全面展现了中国信息化建设成就和国际影响力。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中国必须对国际社会有所贡献,《报告》正显示出中国对全球信息社会进程的巨大推动力。首先,中国信息化建设提升全球信息社会水平。《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几乎同期,2015年11月30日,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年度《衡量信息社会报告(2015)》显示,全球网民已达32亿。可以看出,中国网民已经占据全球网民总量的21.5%,意味着全球每五名网民中就有一个来自中国,中国对国际信息化水平总体提升意义重大。其次,中国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全球信息化健康发展。作为发展中的网络大国,中国信息化成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例如,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总数已达1636万,超过德国国家顶级域名“.DE”,成为全球注册保有量第一的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这有利于均衡发达国家对互联网资源的占有优势,增强发展中国家信息化建设信心。第三,中国信息化建设与国际信息社会进程相向而行,相互促进。例如,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与国际信息社会进程的共同趋势,未来中国相关举措将进一步推动国际信息化进程。《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90.1%。同样,据国际电联《衡量信息社会报告(2015)》数据,目前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比例达到47.2%,高于固网宽带的10.8%。

二、政府网络强国战略引领中国信息化建设

中国互联网事业不断进步,信息化进程一往直前、硕果累累,得益于政府网络强国战略、政策、法律建设的持续推进。从中央高层到职能部门,“网络强国”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共同目标,并积极付诸实践。第一,战略上,领导层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等重要论断,这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工作确立了指导思想和方针路线。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政策和规划,明确“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第二,政策上,职能部门务实推进。近年,国务院及工信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推出一系列信息化建设举措,务实推进各项工作。2013年8月,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国发〔2013〕31号),确定了发展宽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技术路线、时间表和重点任务,这推动了中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强化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2015年,为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全面建设网络强国和支撑制造业强国建设,工信部制订了实施“宽带中国”专项行动。

三、妥善应对网络强国路上的挑战

《报告》展示了中国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良好势头,增强了中国网络强国建设的信心。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头脑,正视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挑战和风险。首先,信息化发展存在薄弱环节,综合实力仍需提升。我国网民总数全球第一,但在国际电联2015年“ICT发展指数(IDI)”的综合排名中,中国大陆仅居第82,过去5年排名只上升了5位。第二,网络安全水平落后于信息化发展。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中国的网络安全建设滞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成果面临脆弱性风险。第三,国际信息化竞争日趋激烈。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国在此领域竞争异常激烈,研发超强的美国、联合自强的欧洲、战略明确的韩国等都积极谋求信息竞争优势,国际信息化态势瞬息万变。未来,在《报告》展现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成果基础之上,我们还需从更广阔的视角、更长远的目标审视中国信息化进程,苦练内功、踏实进取,争取早日圆网络强国之梦。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浅谈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发展策略

全文共 2337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技术在我国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站近400万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发展策略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据2月28日人民日报)

可以说,第三次科技革命最突出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在我国也得到蓬勃发展,在短短的20年时间内,我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网站近400万家,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超过3000亿美元,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未来中国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我想至少有三个可以思考的维度:即国家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制定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这次中央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成立网信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在于要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和领导,也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要组织国家力量打信息技术翻身仗。如何借助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市场两种力量来打好国家信息技术翻身仗,不仅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所有中国I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必将在这方面采取重要举措,组织国家力量打好信息技术的翻身仗。第三,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宽带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应用等。第四,完善和建立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如果没有制度和法治体系来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从立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问题。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将为我们利用市场走向网络强国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第一,国家要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各类IT企业搭建创新竞争的平台,鼓励创新,鼓励合作,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尽量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思考和解决问题。第二,要推行信息产品的国产化战略。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尽量采用国产的信息产品,逐步推进国产产品的替代战略。第三,要鼓励IT企业自主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的扶持政策。未来在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关键技术攻关时,国家的投入肯定不会少,但我以为这个投入不应该像过去完全都给国有的IT企业,要把各种资源向确实有创新能力的、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倾斜,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要走传统的老路。第四,鼓励有实力的IT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个人层面如何体现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呢?首先是用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方面要保护正常的网络表达权,引导理性表达;另一方面要打击各种违反法律的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内容的安全,发挥网络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大作用。其次,要尽快制定个人隐私权法,用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要实施网民个人素质提升战略,不仅要注重规范网络参与的行为和秩序,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网民个人素质。从长远看,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再次,要规范各种网络交易,维护网络交易秩序。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网上交易的质量,发挥网络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巨大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网络技术作为一种“舶来品”,对国内大部分网络行业而言,还是主要靠“拿来主义”,自主创新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严峻。由于计算机存储和处理的相当一部分是有关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军事、国防的机密信息,还有公民个人大量的敏感信息、隐私信息,许多隐蔽的危险、潜在的隐患广泛存在着,往往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的攻击目标。事实上,我国已成为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从国内网络行业的发展来看,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效应不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空间。网络生态环境不够清朗,网络信息泥沙俱流、良莠不齐,网络谣言等有害信息成为一种毒瘤和鸦片,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乱,对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推进这一战略,实现这一突破,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网络安全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浅谈实现网络强国的三大布局

全文共 1596 字

+ 加入清单

共同构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实现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的国际部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有关实现网络强国的三大布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当今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深深融入各项社会生活,并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和网络治理能力的强弱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的中国,已成为网络大国。同时,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在互联网技术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网络发展的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网络安全问题也亟待加强,国内互联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瓶颈。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把我国由一个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成为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的重要任务。所谓网络强国,有“网络方面的强国”和“以网络强国”两种含义。建设网络强国,偏重于第一种含义;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偏重于第二种含义;两种含义都指向网络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和拥有全球互联网治理话语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网络化发展走在世界前列、拥有全球互联网治理话语权的网络强国,对于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功不可没。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主持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并结合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网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体会:对于实现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主要强调这三大布局:一是提升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二是保障网络安全;三是共同构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作为实现网络强国的一体两翼和驱动双轮,提升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保障网络安全是实现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的国内部署。网络信息技术水平主要涉及有关网络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所谓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作为一个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的网络大国,提升网络信息化水平和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担任2014年2月27日宣告成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组长,并在主持在当天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主持关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始终强调把提升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和保障网络安全作为不可或缺又紧密联系的一体两面。

共同构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是实现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的国际部署。当今时代,网络信息跨国界流动,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全球化特征。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理应成为网络化时代各国发展中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7月在巴西国会发表的《弘扬传统友好 共谱合作新篇》的演讲中,在2014年11月致以“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以及在2015年12月出席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多次强调“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时代意义,他还具体指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应该坚持的四项原则,即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和构建良好秩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路径在哪里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中国互联网抓住机遇,快速推进,成果斐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路径在哪里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任副组长,再次体现了中国最高层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的意志,显示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中国互联网抓住机遇,快速推进,成果斐然。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截止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占80%;手机用户超过12亿,国内域名总数1844万个,网站近400万家,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中我国有3家。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达到3亿,全国信息消费整体规模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8%,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

但是另外一些数据却显示,大不一定强,中国离网络强国目标仍有差距。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还相对落后,区域和城乡差异比较明显,特别是人均带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内互联网发展瓶颈仍然较为突出。以信息化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不同地区间“数字鸿沟”及其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问题都需要尽快解决。同时,中国面临的网络安全方面的任务和挑战日益复杂和多元。中国目前是网络攻击的主要受害国。仅2013年11月,境外木马或僵尸程序控制境内服务器就接近90万个主机IP。侵犯个人隐私、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我国网络管理体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明确表示,“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

放眼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截至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仅美国就颁布了40多份与网络安全有关的文件。美国还在白宫设立“网络办公室”,并任命首席网络官,直接对总统负责。2014年2月,总统奥巴马又宣布启动美国《网络安全框架》。德国总理默克尔2月19日与法国总统奥朗德探讨建立欧洲独立互联网,拟从战略层面绕开美国以强化数据安全。欧盟三大领导机构明确,计划在2014年底通过欧洲数据保护改革方案。作为中国亚洲邻国,日本和印度也一直在积极行动。日本2013年6月出台《网络安全战略》,明确提出“网络安全立国”。印度2013年5月出台《国家网络安全策略》,目标是“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环境”。因此,接轨国际,建设坚固可靠的国家网络安全体系,是中国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新设立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2014年是中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开局之年。毫无疑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的“破题之笔”将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一些工作将摆在重要位置,如:制定一个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成为维护网络安全主体。通过建立新的体制,实现军民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制定立法规划,完善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法律法规,对重要技术产品和服务提出安全管理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特别提到,汇聚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团队,培养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网络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会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领导小组将围绕“建设网络强国”,重点发力以下任务: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会议还强调,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推进这一战略,实现这一突破,就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把网络安全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信息化保障。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浅谈我国的建设网络强国战略

全文共 4674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内容,欢迎阅读!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大的发明,它真的将人类一网打尽,不论你愿不愿意、知不知道,其实你都已被网络其中,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互联网生态。互联网真的有改变一切的力量,它正在默默地、也是强行地连接一切,它的魔力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它将给世界带来更大、更彻底的变化。基于对互联网的深刻认知,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建议将网络强国战略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战略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伟大品格。

一、以技术创新助推强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习近平在2014年发给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需要建立配套完善的技术发展战略。中国是网络大国,但国际互联网发展至今,众多核心的技术,基本都掌握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手中。我们要成为网络网络强国,必须拥有自己的网络核心技术,而要拥有核心技术就必须开展网络技术创新。习近平指出:“要准确把握重点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先方向,通过高效合理配置,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构建高效强大的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体系,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建设“网络强国”,还必须加强网络技术提升,掌握核心技术,不断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产品,才能不受制于其他国家。在此过程中,“创新”是实现网络技术突破的灵魂。习近平指出: “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大力鼓励企业创新,对不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大胆改革。习近平指出,“要制定全面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发展战略,下大气力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问题。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企业带动创新,创新服务企业,未来企业将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未来的中国将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网络强国战略。

二、以网络文化根植强国战略

比尔盖茨曾说:“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文化已经深深注入人们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他同时强调:“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文化强、国才强。网络强国同时也应该是网络文化强国。习近平指出:“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和丰富的文化产品是互联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互联网提供的不仅有新闻、娱乐等基本服务,还应有各类增值服务;不仅是产品信息,还是整体规划;不仅要面向大众,还要细分需求;不仅要着眼当前,也要筹划未来。习近平指出:“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标志,我们必须树立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意识,并切实发展和壮大中国网络文化产业,提升我国网络文化的影响力。让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网络文化根植网络强国。

三、以基础设施牢筑强国战略

建设和普及信息基础设施是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基本前提,只有建好信息基础设施,才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正如习近平所说:“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 “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当今,人类已经深入融入信息社会,信息网络和服务已逐步渗入经济、社会与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全社会快捷高效运行的坚强支撑。对于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中国而言,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

与交通运输、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相比,信息基础设施的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的网络速度还比较慢,覆盖面还不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非常薄弱。习近平指出:“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强《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宽带网络是国家战略性公共技术设施,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一举多得。”网络强国建设,必须深入推进“宽带中国”建设,只有修好了“网络高速公路”,网络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只有筑好了网络根基,网络强国才能更加牢固。

四、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护航强国战略

中国的网络强国战略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两翼齐飞战略。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 网络强国犹如时代之“列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便是其“驱动之双轮”。建设网络强国,既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也要加快发展信息化,让这“双轮”协调一致,同步前进,为“网络强国”这辆列车保驾护航。

“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习近平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习近平强调:“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在全球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关键时刻,保证网络安全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做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要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努力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中国实施的网络强国战略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兼顾安全与发展,在保障国家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发展,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谋求国家安全。

世界同用一张网,网络安全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需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需要建立科学平等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2014年习近平在巴西演讲时指出:“在信息领域没有双重标准,各国都有权维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网络空间以其“超领土”、“超空间”的业态存在,全面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维护网络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共识。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认真应对。虽然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但每一个国家在信息领域的主权权益都不应受到侵犯,互联网技术再发展也不能侵犯他国的信息主权”。中国是网络大国,也是世界网络安全的有力维护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指出:“中国是网络安全的坚定维护者。中国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中国政府不会以任何形式参与、鼓励或支持企业从事窃取商业秘密行为。不论是网络商业窃密,还是对政府网络发起黑客攻击,都是违法犯罪行为,都应该根据法律和相关国际公约予以打击。中美双方在网络安全上有共同关切,我们愿同美方加强合作”。

五、以国际合作提升强国战略

互联网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深化网络合作意识,通过网络空间联通中国梦和世界梦,走出合作共赢强国之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 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建设网络强国,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网相连。网络空间的互联互通,为各国合作创造了基础,也将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习近平在西雅图微软公司会见出席中美互联网论坛双方代表时指出:“中美都是网络大国,双方拥有重要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双方理应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就网络问题开展建设性对话,打造中美合作的亮点,让网络空间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合则强,孤则弱。” 交流与合作是互联网发展的双轮,合作才能共赢,但网络合作需要新思维。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躲进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建设不了“网络强国”。习近平指出:“一个安全稳定繁荣的网络空间,对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如何治理互联网、用好互联网都是各国的关注,各国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相互借鉴、互相促进、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十三五”时期,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互联网行业显然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

更多热门文章:

1.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2.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3.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

4.中国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2500字

5.2500字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论文

6.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7.正确认识网络强国建设所面对的成就、问题和影响

8.自主创新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基石

9.中国正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征文2500字

10.有关我国建设网络强国优秀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走向网络强国的路径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未来中国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我想至少有三个可以思考的维度:即国家层面、市场层面和个人层面。

首先应该制定国家网络强国战略。这次中央为什么下这么大决心成立网信组,其重大战略意义就在于从组织领导层面,加强对未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决策、设计和领导,也为中国走向网络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其次,要组织国家力量打信息技术翻身仗。如何借助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市场两种力量来打好国家信息技术翻身仗,不仅是摆在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所有中国IT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建立,必将在这方面采取重要举措,组织国家力量打好信息技术的翻身仗。

第三,加大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应用等。特别是宽带建设。

第四,完善和建立与网络强国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如果没有制度和法治体系来保障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不管从立法还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要系统考虑如何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问题。

第五,发挥的企业市场主体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突破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将为我们利用市场走向网络强国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国家要营造良好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给各类IT企业搭建创新竞争的平台,鼓励创新,鼓励合作,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尽量用市场化方式和手段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推行信息产品的国产化战略。在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要尽量采用国产的信息产品,逐步推进国产产品的替代战略。要鼓励IT企业自主创新,用市场化手段实现国家的扶持政策。未来在国家组织力量进行信息关键技术攻关时,国家的投入肯定不会少,但我以为这个投入不应该像过去完全都给国有的IT企业,要把各种资源向确实有创新能力的、有可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的企业倾斜,不管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用市场化手段体现国家的扶持政策,不要走传统的老路。第四,鼓励有实力的IT企业进行重组兼并,培植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第六,个人要积极顺应和支持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转变。要用法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一方面要保护正常的网络表达权,引导理性表达;另一方面要打击各种违反法律的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内容的安全,发挥网络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巨大作用。要尽快制定个人隐私权法,用法律保护个人隐私。同时要实施网民个人素质提升战略,不仅要注重规范网络参与的行为和秩序,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升网民个人素质。从长远看,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规范各种网络交易,维护网络交易秩序。在扩大网上交易规模的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网上交易的质量,发挥网络经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巨大作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优秀论文

全文共 474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一个重大战略。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相关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2014年是我国网络强国战略的开局之年。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会议把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了不同以往的国家战略高度,将其作为强大的战略思维和创新动力,服务于建设网络强国的国家任务。

一、网络强国战略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意义

1.媒体融合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加强网络安全,就要构建清朗的网络环境。这个过程中,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网民有近七亿人,网络空间信息冗杂,舆论生态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媒体解决最根本的网络舆论引导问题,坚守网络强国建设的主阵地,通过融合发展提高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力、服务力和舆论引导力。

首先,全球化的进程和媒介格局的改变,使网络空间的舆论疆界日渐模糊。为了适应这个传播的新常态,传统主流媒体需要把重心转移到网络空间的舆论阵地,但传统主流媒体受到自身局限性的制约,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只有基于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才能强化主流声音、高扬正确导向,让主流媒体掌握舆论战场的主动权,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其次,受众在哪里,思想宣传工作的重心就要在哪里。建设网络强国,维护互联网安全,需要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来创新、改进网络宣传,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从顶层设计开始推动,引导受众在思维和观念层面进行转型。

再次,在我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的征途中,可以通过媒体深入、全面、通俗、正确的地阐明国家网络安全政策,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网络安全。由此可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促进国家间网络安全交流与协作,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网络强国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媒体融合是繁荣网络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不仅要成为网络强国,还要以网络来强国,繁荣网络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一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网络强国战略出发做出的重大部署。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媒体本身就属于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需要一些综合实力强、影响力大的媒体集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媒体融合发展来建立一个更加成熟的平台和渠道,去创作、生产、传播更多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的网络精品文化。因此,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实现网络强国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梦显得尤为重要。

3.媒体融合是落实网络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也成为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内容。在2016年4月19日的网信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释疑惑。”要想用心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就要充分利用好媒介载体。

第一,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充分参与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中,通过网络“问事于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政治权利。第二,政府可以通过媒体“问计于人民”,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使行政事务透明化,接受群众监督,了解舆情民意,汇聚民智,实现科学民主决策。例如一些政府部门,顺应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积极发展电子政务处理,为公众提供了排忧解难的新途径,也为政府创建了了解群众、贴近群众的新渠道。由此可见,充分重视媒介生态的变化,以媒体融合为契机,是落实网络群众路线的必然选择。

二、网络强国战略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网络空间竞争激烈,我国在网络空间所面临的威胁也日益严重。网络空间漏洞频发、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剧增、冲突不断升级,使媒体融合承担更大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首先,目前网络空间主要的媒体、互联网巨头都属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国家战略,从而把握国际网络空间的主流话语权,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一些西方的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传播手段制造并传播虚假信息、反动言论,丑化我国国际形象,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渗透分化、西化中国。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提高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既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的覆盖面等方面的硬件能力,也包括所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改变或扭转其态度和行为,产生对我国有利的舆论氛围的力量。

其次,我国虽然积极发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但在基础的核心技术与设备方面仍然受制于人,这就给我们在网络空间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2013年6月,美国前中情局职员斯诺登向媒体揭露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指出他们通过微软、谷歌等网络巨头的服务器,对多国实行监控。这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和安全,同时使受众对互联网这些新兴媒体平台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在这样的形势下,媒体融合面临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另一方面也要使受众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媒体融合仍然抱有信心。随着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我国主流媒体和民间舆论两个舆论场被打通了,大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由于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的不同,在网络强国战略下推动媒体融合必须要解决资源如何分配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考虑,需要通过媒体融合为网络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产业视角考虑,媒体融合发展还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公众利益方面考虑,媒体融合要给予大众表达意见强有力的平台和渠道,保证大众最根本的利益。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想要通过互联网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实现网络强国梦,一定会遇到很多障碍。同样,媒体也正处在融合发展与变革的重要节点。所以,在网络强国的背景下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更要拓宽视野,积极地应对国内外的不同挑战。

三、网络强国战略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1.坚持技术创新与利用

现阶段,在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中,我们要想掌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只有在技术上领先于人,在某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为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做出战略性安排。目前,主要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基础设备,如根服务器、域名服务器等,都放在美国,处于美国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商,无论是骨干网的路由器,还是服务器、终端的芯片和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商店等,基本由思科、英特尔、谷歌、微软等美国公司绝对主导。这就要求我们在核心技术的建设上取得更大的进步与突破。

一方面,对待国外安全、先进的技术,我们要以虚心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并且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转化为有利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尤其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要敢于应用。不能单纯从研发角度谈技术,要注重技术成果的转化,更好地为网络强国梦服务。

2.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了我们在网络强国战略下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首先,网络安全是整体的不是割裂的,维护网络安全需要靠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要转变我们传统的安全观念,更加重视互联网企业和大众的作用。让网民对自己的网络言行进行把关,同时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监督。网民不仅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的主体,也是维护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有些网民自愿成为论坛的“版主”,义务对论坛言论进行管理,“自治”成为许多大型论坛的主要形式。新浪网、新华网等网站就专门开通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暴恐音视频举报专区等举报平台,充分发挥了网民的积极角色。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在推动媒体融合中承担更多的责任,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例如,中国移动建成的覆盖全国的自动化、智能化拔测体系。对于拔测出的可疑不良信息,公司组织专人进行人工复核,对于复核确认的信息实现实时的自动封堵。

其次,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推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树立与之适合的动态的、综合的防护理念,不断健全舆情监测预警反应机制,在网络热点舆论进一步发酵之前做出及时的反应和控制。例如人民网就建立了自己的舆情监测室,定期发布舆论地图和舆论报告,对舆论并非采取压制和回避的策略,而是针对敏感问题进行解读,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因此,对待网络安全,媒体要持有未雨绸缪的积极态度,提高网络安全敏感度,时刻感知安全态势。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宣传我国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将网络安全内化于心。

3.升网络治理法治化水平

随着媒体融合工作的深入,我们必须要完善互联网法制建设,不断提升互联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2015年6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草案)》,包括保障网络运行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安全等内容,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呼之欲出。同时,我国也把涉及互联网的诸多规定纳入了刑法修正案中,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履行的义务,完善防范和惩治网络犯罪的相关规定。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首先针对网络中某些问题严重的领域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如《电子商务法》《未成年人网络空间保护法》等。但要想真正建成融合共享的开放平台,不能仅仅拘泥于一部重要法案,还要找到国家、社会、商业三方的利益平衡点。对国家而言,互联网发展、媒体融合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在法制建设方面,需要保障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舆论场,有效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社会而言,不能一味用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公民自由表达的权利,要保障公民基本的传播信息、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的渠道畅通;对商业而言,和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鼓励和促进互联网企业的发展。

4.注重媒体融合相关的人才建设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吸引、培养一批面向市场,综合素质高的媒体人才,为媒体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首先,我们传统主流媒体要起带头作用,重点培养一批集采、编、摄、播于一体,具有互联网思维,能适应融合大环境的跨界复合型人才。同时,强化媒体队伍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舆论导向,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本着为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进行客观的新闻报道,始终做好信息安全的把关人。其次,重视和发挥不同领域权威专家的作用,提升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与影响力。

总之,网络强国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与之对应,媒体融合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因此,基于互联网思维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快更好地向网络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网络时代带给文学的危害论文

全文共 2687 字

+ 加入清单

这种震荡最终将达到何种程度,今天无法预料也许它根本没有最终。它对教育已经产生的影响,人们评价各异,褒贬不一。比如,对于学生接触网络的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素质教育应该提倡的,并将其视为信息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但是相当多的人却认为这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而且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将有害于学生的成长。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我注意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一些教师一方面赶时髦似的将电脑多媒体技术生搬硬套地强加到语文教学中以体现其现代教育气息,而一方面对学生上网忧心忡忡,甚至竭力反对,担心学生网络技术在一天天增强的同时各种能力却在弱化(比如不再接触社会生活,不再读经典名著,传统书写和写作技能下降等等),于是呼吁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回归传统。

网络时代如何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而读写又离不开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交流。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说的读写与交往的关系。因此,多年来我们提倡学生多读多写并走向生活,的确是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的,而且这个特点至今仍然未变。但是,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思考语文教学如何在保持其特点的同时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固守被僵化了的所谓传统必然取消语文教学本身。

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研究,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我认为,对语文教学而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

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在这样的阅读中获取精神养料,提高读写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得有个前提,就是不学数理化,不学外语,也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娱乐方式和媒体的诱惑。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这中诱惑的包围之中,这正是孩子们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也是网络对阅读方式提出的挑战。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面对网络,读者更多的不是诵读,而是选择。我当然不是说要用网络阅读完全代替传统阅读,如果这样也是很可怕的,因为这就将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乃至终结。但是,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中,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如何选择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现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尝试,而网络阅读则为研究性阅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网络将带来写作方式的革命。写作需要真情实感,而真情实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这一写作原则我想永远也不会变。但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电脑(网络)写作在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也许书写方式的变革远不止这些,但仅仅是这几点,就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电脑(网络)写作,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根据我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网络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效率很低,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我们可以让学生交软盘,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另外,不少人对学生的网上用语很是忧虑,担心造成语言文字污染。我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特定环境下使用特定的语义符号,只要不影响思想交流,就应该予以宽容。如果这些文字妨碍了交流,自然会被淘汰。

网络将带来交往方式的革命。语文离不开交往,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只有在交往中才有意义,才有生命。今天,我们对交往方式的理解不应该太狭隘,以为只有同一时空面对面的交往才是交际。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互联网时代,这已经不是少数人才能达到的境界了。近年来,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语文教学应该正视交往方式的变革,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对于网上聊天,现在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副作用,而不知道,这些副作用恰恰是我们由于没有加以引导、放任自流才产生的。许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着误解,以为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拟的,是不真实的。其实,以我的感受,虚拟世界除了交往者之间的身份姓名等因素可能是虚假的之外,思想感情往往(注意,我说的是往往)是很真实的。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没有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起来。另外,网络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革命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就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网上,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电脑之间信息交换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

网络所带来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引起语文教学的革命。语文教师不应该无视这一趋势,而应积极地迎接这一挑战,以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最后,我还想强调的是,网络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主要是方式上(技术上、形式上)的变革,而非内容和精神的变革,更不是要将语文教学导向技术化的工具主义。虽然,它可能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内容,而且也必然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所蕴含的语文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则是不会变的;而语文教育的宗旨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则依然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

全文共 3697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举措、战略方法、战略主张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思想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事关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认真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来源上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释中国互联网发展实践的结果。

从生成上来,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升华为理论成果的过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既来自互联网治理实践,同时又不断指导着实践。

从组成上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中国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系统思想、观点和论述。

一、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任何一个思想理论体系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生成发展的渊源和过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也是如此。它不是突发奇想、主观臆造,而是“具体时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腾讯公司时曾指出,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可见,习近平同志对互联网时代的认识,充分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没有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也没有留下关于互联网发展的点滴论述。但其论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互联网作为一种新技术力量,通过改变生产力诸要素的形式,从而促使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实现人类社会的时代转型。众所周知,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者、生产资料(其中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对象。互联网时代,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劳动者逐步转变成为知识型、信息型、数字化的脑力劳动者,仅靠体力的劳动者逐渐被取代。以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重要生产工具,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发动机。劳动产品也相继发生转变,从农耕时代的农产品、工业时代的工业品逐步转向信息产品、数字产品。劳动对象则从实物型为主转向信息型为主。生产力诸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基于这种唯物历史观的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让世界变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地球村,使人类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互联网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发生“时代转型”,化入互联网时代,产生新的形式。一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需要化入时代,彰显其生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形成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互联网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果。

二、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互联网治理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的过程。简言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它既来自于中国互联网治理实践,同时又不断指导着中国互联网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述他的网络观,包括发展与安全并重的互联网发展观,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发展,做到安全与发展两不误,相互促进;自由与秩序辩证统一的网络秩序观,既要尊重网民自由表达的权利,同时又通过完善立法,建立网络秩序,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相互协调的大网信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自主与开放统一的开放合作观,既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技术研发能力,真正破解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又不故步自封,而是积极开放合作,参与到全球互联网治理中去,主动搭平台,建桥梁,开展互联网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他指出了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破解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问题;阐述了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一体两翼的关系,提出了“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尤其是提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提出“让网络空间日益清朗起来”的总目标,“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的总要求,网络舆论生态日趋好转,网络空间日渐清朗。

通过不断完善互联网治理体制,总结凝练互联网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做法,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网之道,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核心,坚持依法治网的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坚持开放合作的基本方针,统筹谋划,总体布局,科学安排,努力实现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正是这条治网之道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

三、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组成上来看,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寓于整体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的根本方法,在多个国际场合申明我国的治网理念和主张,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构想。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讲话中,初步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描述了建设网络强国的基本构想。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将“网络强国”战略写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由此吹响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号角,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生成从最初的目标发展成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开幕式并做主旨演讲,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四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向世界阐述了“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本质及“共享共治”的全球互联网治网理念,从而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建设网络强国不仅仅要技术强,还要拥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繁荣的网络文化,雄厚的信息经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更为关键的是国际话语权要强。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正是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互联网话语体系,在参与全球互联网规则制定上发挥主动,抢占先机,逐渐实现由被动到主动转变,由“规则制定好了,我们加入”,到“主动成为新的规则的制定者、主导者”转变。增强互联网国际话语权,是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

综上可见,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战略目标、战略举措、战略方法、战略主张等,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一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又是遥相呼应,相互激荡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建设网络强国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中国梦是一体的,是一个过程的不同侧面。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学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网之道,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分析网络强国建设所面对的成就、问题和影响

全文共 3731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的提出及其战略路线、步骤、举措的逐渐明晰,网络强国建设进入以执行促实效的新阶段。中国网络空间建设在经历了跟随、参与之后,正在进入主导阶段的新起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分析网络强国建设所面对成就问题影响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从网络大国走向强国,不仅是一个关系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也是世界发展的福音。经过20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网络用户大国。世界前所未有地关注中国,既看重中国网络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也评估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在全球形成的深远影响。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网络强国道路,提升执行力,就必须清醒地看待成就、问题和影响,从而保证看得远、走得正、踏得实。

随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的提出及其战略路线、步骤、举措的逐渐明晰,网络强国建设进入以执行促实效的新阶段。中国网络空间建设在经历了跟随、参与之后,正在进入主导阶段的新起点。在这种关键时期,我们既要看到已有的成就,立足世界网络用户大国的基础,也要看到与网络强国的巨大差距,将其转化为不断奋发图强的巨大动力,更要正确认识网络强国建设的世界性影响,为中华民族崛起营造更加良好的全球网络环境。

一、看到“成就”,网络大国地位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基础

从1994年正式全功能接入互联网,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网络大国。就网民数量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和移动用户数均居世界首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了2.4个百分点。就网络活跃度来看,中国网站访问流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在中国最常使用的25个网站中,中国自身网络公司产品已高占92%;在全球网络访问量排名前20的网站中,中国有7家上榜;全球使用最广泛的10个社交媒体网站中,中国就占据了6家。就网络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网络经济发展成绩喜人。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G网络,拥有全球最大的用户规模。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2万亿元;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互联网企业中,中国占有四席,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价值创造、模式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在短短20年时间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是政府主导下市场配置资源的现代化发展结果,是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科技发展道路的结果,也是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结果。如果说超大的网民基数以及不断提升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网络空间技术水平构成了网络大国的基本要件,那么随着中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提高以及对网络空间技术投入的不断加大,中国在网络空间还将获得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直面“问题”,现实差距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巨大动力

网络大国并不等于网络强国,网络强国需要的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不仅仅意味着网民数量的超大规模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意味着将网络应用转化为经济生产与国家治理的超强能力,以及为维护自身安全而享有网络治理规则和治理目标上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目前,中国距离网络强国还有不小的差距。

首先,从网络空间发展平均质量上来看中国只处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之列。根据国际电信联盟2014年《衡量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全球排名86位;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信息科技报告》显示,中国网络就绪指数(NRI)全球排名62位。联合国经社部2014年《全球电子政府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全球排名70位。透过国际网络空间发展水平的三项权威指标不难看出,中国在网络整体质量上与发达国家还相距甚远,仍属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其次,中国网络核心技术能力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网络安全保障任务艰巨。一方面,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较晚,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核心技术长期依赖西方技术,没能形成完备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产业优势,通过研发和定制各种网络攻击武器实现网络监控、网络攻击和网络威慑。试想,如果在核心技术无法自主可控的情况下,我们所建的网必然是“没有防范的网”,是易窥视和易被打击的“玻璃网”,加之我国网民个人信息素养发育的不够成熟,我国个人、企业(社会组织)、政府无不处于被窃听、干扰、监视、欺诈、泄露等多种信息安全威胁之中,网络安全处于极脆弱的状态。仅就网站来看,2013年,我国被篡改的中国网站数量为24034个,较2012年增长了46.7%;被植入网站后门的中国网站高达76160个,其中政府网站有2425个。面对国家网络安全、网络经济安全、网络社会安全以及个人隐私权保护等如此广泛的信息安全威胁,我们尚没有形成足够的安全保障手段和能力。

此外,中国在有关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以及全球治理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握的关键技术与标准,一方面,在话语上高调宣扬“先占者主权”原则下的网络自由行动,以期为其信息战、网络战开辟道路和提供法理依据;另一方面,在国际战略上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涵盖网络空间战略、法律、军事和技术保障的网络防控体系,以期不断巩固并改善其自身对全球网络空间事实上的绝对控制。2012年美国发布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明确提出如果美国的网络受到攻击,可以像政治、军事和经济受到国外攻击一样动用武力对对方进行打击。同时,西方国家还频繁启动贸易保护安全壁垒,2012年美国对我国华为和中兴进行的长达一年的安全审查,问题的焦点无关产品价格也非质量,而是信息安全。我们在网络强国建设过程中将始终面临着网络监管与网络自由的价值对立、既有大国的战略猜疑甚至抵制,以及我们在网络空间的能力尤其占领网络空间制高点的能力和实力还非常有限的严峻现实。

三、正视“影响”,网络“中国梦”是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网上“新丝路”

显然,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需要既有的物质条件支撑,更需要主动构建和积极争取。中国超大的经济体量和网民规模,决定了我们成为网络大国的前提条件,也决定了中国的任何一项决策变化都会对世界造成事实上的影响。中国离不开全球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也离不开中国贡献。2014年初,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时,小组组长习近平明确提出把我国从网络大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之后,习总书记在中美元首会晤、巴西国会演讲等多个国际场合明确提出建设构筑“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网络治理体系。中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在“中国-东盟网络空间论坛”、“首届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一系列世界级网络盛会上接连发出“中国声音”,进一步阐释中国网络治理的立场和主张。

建设网络强国,有助于推进民族复兴大业,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中国要建设网络强国。这是今天中国政府对网络社会的科学判断,也是中国政府对当今世界的庄严承诺。这样的判断与承诺彰显了中国正在改变内向型的政治视野,中国正在“由一个注重经济利益和传统安全利益的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家转向一个注重发展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对内负责,就是要让全体中国人都享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承诺有助于提高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有助于赢得国内民众对国家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外负责,就是要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网络安全与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安全与共同发展。这一视野转向不仅有利于中国掌握对外关系的主动权,改变过去在网络空间一味机械应对的被动局面,而且有利于消除国际上将中国网络政策和行动视为“中国威胁”的疑虑,从而为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尤其是和平、安全、可靠的网络安全环境。

建设网络强国,有助于改变网络空间不均衡现状,创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当今世界网络空间的基本现状却是,一边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制度、战略等综合优势在全球网络空间治理中占据着中心位置,收获着巨额经济利益和强大政治影响力,另一边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网络空间处于边缘地位,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其信息主权、网络安全还时刻处于被侵蚀和攻击的危险境地。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网络空间的后起之秀,中国建设网络强国,首先会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网络空间能力差距逐步缩小,一方面消解网络空间目前这种不均衡发展现状,改变美国在网络空间的一超独霸现象,另一方面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坚定他们对网络空间后发优势的信心。其次,建设网络强国,中国必将更有力量团结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推动网络空间治理秩序的全面变革,更有效地参与网络空间价值观的建构、网络空间行为标准的制定以及网络空间国际议程的规划,将“和平、安全、开放、合作”这些中国珍视的价值原则和“多边、民主、透明”这些中国政府一直强调的政策主张纳入新秩序构建之中,规划一个让多数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技术、软硬件资源暂时处于劣势的行为体都可以从中受益的全球网络空间。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全文共 2113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同时网络环境的强大交互性也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

【关键词】网络;作文;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如今,电脑已经进入千家万户,网络环境以其强大的信息量和快捷的传递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网络环境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网络环境也同样影响着这个时代的学生,他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感受到的与网络环境息息相关。因此,需要真实反应现实生活的作文教学是不可能对此漠不关心的,实践证明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网络环境的丰富资源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源源不断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同时网络环境的强大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

一、在线阅读,激发写作兴趣

平时学生订阅各种作文报纸、杂志,以汲取写作营养,但对于网络来说,报纸、杂志仅仅是一条条小河,网络则是汪洋大海。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内容来看,网络信息资源除文本信息外,还包括大量的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等信息,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跨地域、跨语种等特点,一改传统文本信息单一的面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从效用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和时效性。所有这些特点和优势,构成了网络迷人的风采。因此,我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扩大阅读面,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如在指导作文《多彩泉州》,上课时,我借助多媒体网络,让同学在线阅读有关泉州景点的文章,查找泉州的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边观看图文音像资料,边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然后我带领同学们到泉州去参观、游览,他们兴趣盎然,很多学生叫出了泉州各种景点的名字。在这个环节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参与,把现实生活的场景搬进了课堂,清清楚楚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有了明确地观察和描写对象,并且有了感性认识,使教有所凭,写有其景;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诱发了写作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们甚至从网上下载图片与文字相配,交给我一份图文并茂的作文,正所谓:“给我一次充分发挥的机会,还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下载资料,获取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往往为材料所困,尤其像说明文的写作,例如学生要写一篇介绍一种动物或植物的说明文,常常苦于难以找到相关的资料,因而无从下笔。而网络则为我们提供了有大量的介绍动物和植物的信息资源,有文字资料,有图片资料,甚至还有声音和动画。通过上网查询写作的相关资源,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了要说明的对象,而且通过对资源的选择,拥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样,写作就不愁了。

学生上网查资料、读文章、欣赏词句、片段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如果不及时将素材记录、储存起来,时间一长,也就模糊、淡忘了。这就需要对信息进行梳理,建立资料库,将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地储存。一是视频图片库,主要内容为网上下载的和平时班级存入的图片和视频;二是记事库,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周围的人和事或网上的一些信息,记录时要求记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点;三是文字素材库,从网上汲取的一些名句、好段、好篇,分别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分类归档。

三、在线作文,师生共同评改

学生确定了作文的主题,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布局,并可以快速的把想好的话通过键盘打在屏幕上,形之于文字,形成完整的文章。在网络环境下利用WORD写作,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用WORD内的文字修改工具辅助自我修改,非常方便,绝对不会影响卷面的整洁。

作文写好后,作文评改又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利用计算机评改作文,能大大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改作文时,我有时在多媒体网络监控系统中对学生操机监控,发现存在问题,及时通过网络反馈给学生,进行针对性评改;有时将有代表性的作文从网络上发送到学生机上,显示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对文章内容、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进行修改,实现多向的实时交流,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的多元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四、网上发布,实施资源共享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受的信息源,可送出或接收电子邮件,可以和别人建立联系互相索取,也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还可免费享用大量的信息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共享性,把学生辛辛苦苦,并通过各种途径修改后作出的文章装入网页,然后通过校园网或Internet上传,把自己的成果与大家共享。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经常进行网上写作,网上投稿,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是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实行作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搜集到更多的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实效,所以说,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具有广阔的前景,只要我们深入研究,一定会丰厚的收获。

[在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