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国有关成语故事【经典20篇】

小故事大道理,肚肚这些小故事你就会明白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就能见微知著,察暗图明,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搞清楚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三国有关成语故事,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3179

作文

1000

欲罢不能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成语繁体:功惪無量

成语简拼:GDWL

成语注音:ㄍㄨㄥ ㄉㄜˊ ㄨˊ 一ㄤ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功德无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子: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彻底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鲁迅书信集 致孟十还》)

英语翻译:meritorious works

俄语翻译: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е заслуги

其他翻译:bienfaits sans bornes

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一叶障木】是个成语,它所说的故事是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一天从书上看到‘‘如果得到螳螂扑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就在树林转,寻找螳螂遮身的叶子。终于他看到了螳螂遮身的叶子了。他扑了上去,但是那片叶子掉地上和其它的叶子混在一起了,找不到那片叶子,他只好把全部叶子带回家了。怎样才能找到那片叶子呢、他只好一片一片放在头上问老婆看不看的见他,最后,他老婆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他乐坏了。就用叶子遮住自己,来到街上。当着店主的面拿店里的东西。店主奇怪极了。就把他送官府了,当官府知道了原因后,就哈哈大笑,把他给放了。

读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感到很有趣。这么一个故事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让我们一看这四个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故事。这个成语用我们现在的解释是指一个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个成语都是一个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所以让我们一起去看成语故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篇篇动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华历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赵光义是个比较关心穷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突然想起了穷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木炭取暖,让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别人处于极端困难和危险的境地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不时让我想起在四川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灾区人们送去温暖。

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战胜困难,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灾区人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引导语: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 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 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 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 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 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 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 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 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成语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晨钟暮鼓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洛阳附近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在长约一公里山崖上,共雕刻佛像近十万尊,艺术水平最高的是奉先寺,寺内供奉的是卢舍那佛,高17米。杜甫作《游龙门奉先寺》描写僧侣的晨钟暮鼓生活:“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典故】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唐·李咸用《山中》诗

【释义】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

【近义词】暮鼓晨钟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频繁更换皇帝,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统元年)就更换36个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权臣摆弄下诏或颁布诏令。皇帝成为傀儡,不能决策大事。宫廷纷争连续不断,尔虞我诈时时出现。再加上经济落后,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原地区农民尤其悲惨,饥寒交迫,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这样,人民群众被迫起来反抗,农民举行起义,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口号,将矛头指向元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时了了成语故事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嗟来之食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典故】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礼记·檀弓下》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带有侮辱性的

【相近词】盗泉之水、残羹冷炙

【押韵词】詈夷为跖、砥平绳直、溢美之辞、情见乎词、设官分职、蚌鹬相持、支吾其辞、朝夷暮跖、心动神驰、危而不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墙倒众人推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墙倒众人

成语拼音:qiáng dǎo zhng rén tuī

成语用法:作谓语、分句;用于官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比喻一个人一旦失势,就遭到众人的非难和攻击。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

成语造句:朱自清《笑的历史》:“他们也要帮衬几句了!用人们也呼唤不灵了!总之‘墙倒众人推’了。”

墙倒众人推的成语故事

唐明宗时期,董璋在四川叛乱,唐明宗派安重诲亲自去押送粮草,受到凤翔节度使朱弘昭的陷害,被调任河中节度使。唐明宗派翟光业与李从璋去河中观察他的活动,说如果发现有叛乱的迹象就处死安重诲。李从璋借机杀害安重诲一家。

墙字开头的成语

墙倒众人

包含有墙字的成语

赐墙及肩 宫墙重仞 祸发萧墙 墙倒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惊弓之鸟的意思及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战国策·楚策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奉公守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几本书,有《爱的教育》,《贝丝的快乐农场》,《父亲的城》,其中还有我最爱看的《中国成语故事》。

虽然,书还没看完,但是从已经看过的故事中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如;“半途而废中”的乐羊子,在贤惠妻子的劝告下,做到了路不拾遗,明白了一块布要一寸一寸,一尺一尺才能织起来,如果剪断,那从前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需要日积月累,才能成功,如果半途而废,和剪断这块布有何不同呢。而我有时候就听不进老师和爸妈的劝告,没有耐心,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常常受到老师和爸妈的批评。

还有,“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为了继续求学,放弃做官,千里迢迢冒着大雪去拜访老师,正巧遇到老师在睡觉,他就恭恭敬敬的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老师醒来,但他已成了雪人。杨时这种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和他相比我是那么的渺小。

看看我,经常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在讲课,而我在东张西望,做小动作,不认真听,既对老师不尊敬,又没学到知识。最后还得受老师和家长批评;夏天,爸妈怕我学习热,于是就把空调打开,而我却在里面玩,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看这本书,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曹冲称象”里的曹冲的机智;“愚公移山”里的愚公的恒心……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更是我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没完没了成语故事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éi wán méi liǎo

【出处】没完没了的苛捐杂税不算,还他妈的乱抢乱夺。 郭澄清《大刀记》第二章

【解释】无穷尽。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无穷尽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无休无止

【相反词】到此为止

【押韵词】奇珍异宝、犁生骍角、一笔勾倒、若要好,问三老、如获至寳、锦花绣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伏低做小、雪中鸿爪、神魂颠倒、......

【年代】当代

【灯谜】豆腐渣擦屁股

【歇后语】滴水崖上滴水止

【英文】endless

【德语】endlos

【语文同步】不知为啥换成了京剧,咿咿呀呀的,唱个没完没了。 《看电视》小学二册·课文·5

成语故事】清朝咸丰年间,李鸿章因为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受到慈禧太后的重用,他组建清朝的海军,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一条游船,送到昆明湖,湖水太浅,李鸿章命人再修建一个更大的湖泊及宫殿,老百姓说“李鸿章修致敬阁——没完”

【成语示列】他总是没完没了地缠着我。

【成语例句】

◎ 秦歌几年前,我们家庭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就像是没完没了的"胡子工程":先是全家省吃俭用攒够了钱去专卖店买回一台名牌国产电脑,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打印机实在不方便,又去商店买台打印机,本以为万事大吉了,没想到没有扫描仪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再到中关村买台扫描仪回来。

◎ 玉英每天一见金枝在面前如醉如痴地想儿子,说儿子,她心里就难过,就内疚;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要带着这难过、这内疚过一辈子!想到这里,她突然忍不住朝张全义喊起来:"哼,干妈!我还不如……不如不当这个'干妈'!我干吗要自找一把刀子,没完没了地戳自己的心!"

◎ 二婶,你是该学习学习了,这城乡几十里,你是第一名多产户,这样没完没了地生下去,要是再生一串女孩……"唐二婶大怒:"什么?怪不得我老生不出男孩,原来都是你咒的!你给我出去!去杀你的马吃吧!"

◎ 再者说了,老夫老妻的了,离什么婚哪!您这么大岁数儿啦,再想找一个还得登征婚启事,找电脑红娘,等儿女同意,再互相考验两年也麻烦着哪!行啦!行啦!全看我啦!不许没完没了的!两口子过日子,得互相谦让,互相谅解,古人云:"夫妻本是同林鸟,一日夫妻百日恩"嘛!

◎ 中小学生负担很重,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不能玩,不能接触大自然,更不能怀疑书本上和老师讲的那些"绝对真理"。

◎ 快速约会所还规定初次约会不得向对方索取电话号码,以免给对方带来压力;也不能问对方的职业,以免话说起来没完没了。

◎ 这不也省得你没完没了地看西医,熬中药,还不知盼到哪年哪月才见送子娘娘的信儿呢。"

◎ 现在农场的两派不是已经联合起来了吗?据说要走上正轨了,为什么对我们还是这样没完没了?真让人不能理解!实际我同他分别是从去年七月就开始了的。

◎ 这时,一个好心人为了能使顾青从没完没了的"深挖"中解脱出来,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 生活于都市的现代人,每天所要面临的,以及明天将要面临的似乎永远都是没完没了地充满着物质追求的欲望。

◎ 会说话的石头会说话的石头周绍义甘肃的冬天冷得早,一冷起来就没完没了。

◎ 因为你很快就会发现,你需要不断地加大剂量,没完没了,所有的一切开始无聊,到最后你整个人会被彻底偷走。

◎ 当时,他直言不讳地问我,你们这些当作家的是怎么了?居然没完没了地在报纸、杂志上讨论作家需要不需要有责任感、使命感?他说这简直就像在讨论学生应该不应该学习、农民应该不应该种地一样,如此荒谬和不可思议。

◎ ,就是借助于圆的一串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的数列定义了的圆的周长———当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这一串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将无限地趋近于该圆周,即它们的极限位置就是该圆周,这就是极限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引导人们看到,无限过程是没完没了的,永无终结的,同时它又使人们看到无限变化过程飞跃式的“终结”

◎ 张大民蹲在地上算账,把钱没完没了地扔给美国的牛奶公司,不如把钱一次性地扔给自己家的奶牛。

◎ 如果知道我肚子里有她的孙子,那会没完没了地要我这,要我那,我就没法动弹了。"

◎ 萧芒再也不夜以继日地浏览宁羽的照片没完没了。

◎ 和妻子的性生活对于他已越来越是一场折磨,一次无休无止的战争,并且没完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53 字

+ 加入清单

《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宋·释普济

邓州丹霞天然禅师,不知何许人也。初习儒学。将入长安应举。方宿于逆旅。忽梦白光满室。占者曰:“解空之祥也。”偶一禅客问曰:“仁者何往。”曰:“选官去。”禅客曰:“选官何如选佛。”曰:“选佛当往何所。”禅客曰:“今江西马大师出世。是选佛之场,仁者可往。”遂直造江西。才见马大师,以手托幞头额。马顾视良久曰:“南岳石头是汝师也。”遽抵南岳,还以前意投之。石头曰:“著槽厂去。”师礼谢入行者房。随次执爨役凡三年。忽一日石头告众曰:“来日铲佛殿前草。”至来日,大众诸童行各备锹镬铲草。独师以盆盛水净头。于和尚前胡跪。石头见而笑之,便与剃发。又为说戒法,师乃掩耳而出。便往江西,再谒马师。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僧颈而座。时大众惊愕,遽报马师。马躬入堂视之曰:“我子天然。”师即下地礼拜曰:“谢师赐法号。”因名天然。马师问:“従什么处来。”师云:“石头。”马云:“石头路滑,还弛倒汝么。”师曰:“若弛倒,即不来。”乃杖锡观方。居天台华顶峰三年。往余杭径山礼国一禅师。

唐元和中。至洛京龙门香山。与伏牛和尚为莫逆之友。后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曰:“吾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师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师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曰:“在即在不见客。”师曰:“太深远生。”曰:“佛眼亦觑不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侍者以告。国师乃鞭侍者二十棒遣出。后丹霞闻之乃云:“不谬为南阳国师。”至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师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师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师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还难得。”师访庞居士。见女子取菜次。师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篮子敛手而立。师又云:“居士在否。”女子便提篮子去。

元和三年。师于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起。吏问其故。师徐而对曰:“无事僧。”留守异之。奉束素及衣两袭。日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至十五年春告门人言:“吾思林泉终老之所。”时门人令齐静方閤南阳丹霞山。结庵以奉事。三年间,玄学者至。盈三百众,构成大院。师上堂曰:“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吾往日见石头和尚。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不是你谭话得。阿你浑家各有一坐具地。更疑什么禅。可是你解底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阿你自看善巧方便。慈悲喜舍不従外得,不著方寸。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趁逐什么物。不用经求落空去。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一饮一啄各自有分,不用疑虑。在在处处有恁么底。若识得释迦即老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

有僧到参。于山下见师乃问:“丹霞山向什么处去。”师指山曰:“青黯黯处。”僧曰:“莫只这个便是么。”师曰:“真师子儿,一拨便转。”师问僧:“什么处宿。”云:“山下宿。”师曰:“什么处吃饭。”曰:“山下吃饭。”师曰:“将饭与阇梨吃底人。还具眼也无。”僧无对。长庆举问保福:“将饭与人吃感恩有分。为什么不具眼。”保福云:“施者受者二俱瞎汉。”长庆云:“尽其机来又作么生。”保福云:“道某甲瞎得么。”玄觉征云:“且道,长庆明丹霞意,为复自用家财。”师以长庆四年六月二十三日。告门人曰:“备汤沐,吾欲行矣。”乃戴笠策杖授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化。寿八十六。门人斫石为塔。敕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在寒假里预习、复习很重要,读书写博也很重要。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在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故事分别是:毛遂自荐和精卫填海。

《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曾说过:“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從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真为毛遂的胆量佩服。如果是我,肯定会想“你不选我,我还懒得去呢”。才不会像毛遂那样。

在生活中,如果胆子小,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有一次,班里要选出五个领读员,我非常想当领读员,可是我不敢跟老师说,结果没选上。以后我要学毛遂自荐。学他那毛遂自荐的勇气。

《成语故事.精卫填海》

精卫原来是炎帝最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去东海边玩儿,可是突然风暴来袭,将她淹死了,于是精卫化身为鸟,立志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大海填平。

精卫的力气很小,大海一望无际,怎么可能被填平呢?可我觉得,不管是谁,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会有所成就。虽然精卫的力气很小,不可能填平大海,但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可以鼓舞我们奋发向上的。

《精卫填海》这成语故事使我受益匪浅,我们一定要学习精卫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下无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

黄香是湖北江夏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 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在 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 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一点,再请父亲睡 下。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 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黄香拿出自己的俸 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因为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 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当时在京城里流 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出处《史记·信陵君列传》

始吾闻夫人弟公于天下无双

释义 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悬梁刺股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二、凿壁偷光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三、映雪囊萤

“映雪”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官至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朝三暮四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朝三暮四故事

从前,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他家里养了一大群。时间长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气秉性,猴子也能听懂他说的话。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愿减少全家的口粮,也要让猴子吃饱。

由于猴子的食量太大,老头儿家里的存粮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一下猴子吃食的数量。就向猴子宣布:“从今天早饭起,你们吃的橡实要定量,早上三个,晚上四个,怎么样,够了吧?”猴子听了一个个都呲牙咧嘴,乱蹦乱跳,显出很不满意的神色。老头儿见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们嫌少,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够了吧?”猴子听说早上从三个变为四个,都以为是增加了橡实的数量,一个个摇头摆尾,伏在地上,咧着大嘴直乐。

朝三暮四的寓意

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变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总数还是七个,猴子却高兴得眉开眼笑,以为吃的东西增多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整体,要看本质,不要被不同的形式迷惑。

“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批评反复无常的行为。

朝三暮四文言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②,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④。

俄而匮焉⑤,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朝三暮四的意思

①狙公——养猴子的人。狙(jū),猴子。

②解——理解,懂得。

③损——减少。家口——家中人口。这里指家中人口的食粮。

④充——满足。

⑤俄而——不久。匮(kuì)——贫乏。

⑥诳(kuáng)——欺骗。

⑦若——你,你们。芧(xù)——橡树的果实。

朝三暮四打一生肖

其实看了原文,大家应该也知道谜底了把,答案就是"猴"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揽辔澄清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376 字

+ 加入清单

"揽辔澄清"典故出自:"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一句,比喻一个人有匡时济俗、澄清天下的抱负.不仅具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而且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表示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抱负。也比喻人在负责一件工作之始,即立志要革新这件工作,把它做好。

【典源】揽辔澄清:语出《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汉宣帝励精图治:事见《汉书·魏相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昭帝刘弗陵没有儿子,他死后,手握朝政大权的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拥立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为皇帝。但霍光很快就发现,刘贺生活放荡不羁,成天只知道寻欢作乐。于树又将刘贺废黜,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

刘询的祖父刘据,本来是汉武帝的太子,由于卷入一次事变,全家被诛杀。当时还是婴儿的刘询被一位狱官营救,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刘询在民间的外祖母家中长大成人。

霍光借拥立汉宣帝的功劳,把自已的亲朋好友安置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汉宣帝心里明白,但也知道自已的命运完全掌握在霍光手中,对霍光的权势十分惧怕,只得百依百顺。

尽管霍光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但他的妻子霍显并不以此为满足。她为了把自已的小女儿纳入宫中,用重金买通了一个女医生,把许皇后毒死。霍光得知这件事后,利用权力竭力为那个女逸生开脱罪责。

后来,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向宣帝建议,鉴于历史教训和霍氏家族专权胡为,必须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权力。霍显毒杀许皇后的罪行败露,真相大白于天下,宣帝借此罢免了霍氏的官职,并重用魏相,将他提升为丞相,封为高平候。

霍氏对魏相被重用十分仇恨,很想将他除掉。于是假托太后之命,准备先杀掉魏相,再将宣帝废黜。不料,宣帝事先得知了这一阴谋,先发制人,采取果断措施,将霍氏家族满门抄斩。

从此,汉宣帝亲自上朝处理国事,振作精神,力图将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他直接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对各级官员严格考查和要求,并且提倡勤俭节约,降低盐价,鼓励发展农业生产。魏相也尽心尽力辅佐宣帝,很得宣帝信任和赏识。

宣帝在位二十五年。在此期间,他在大臣们的配合之下,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减轻百姓负担的有效措施,使西汉王朝兴旺发达起来,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解析:

“辔”,意为马缰绳;“揽辔”是说手拉着马缰绳。“揽辔澄清”指在乱世之中初拿大权而有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宏愿。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它的意思近于“新官上任三把火”。开头的“三把火”烧的效果如何,毫无疑问要影响新上任者的威信和权力效益。宣帝的“三把火”首先烧掉了专权妄为的霍氏,为新政扫除了障碍,廊清了道路,后来的施政措施才得以顺利进行。这种正面效果的“三把火”,犹如打仗中一开始就使出的下马威,可以立即稳住自己的阵脚,增强自信心,从而鼓足勇气一拼到底。“火”不可乱烧,必须烧到点子上,也就是说,要总观全局,弄清楚要害在哪里,从哪个地方下手,才能收到牵一动万、纲举目张的效果。烧不到点子上,或者切入点不对,不但不能立刻稳定阵脚,反而会使原来的问题复杂化。除了准确之外,烧“火”的速度还得快,闻风而动,让风助火势,便会收奇效。速度慢了,犹豫不决,拖拖拉拉,还不如不放火。放火过后,也怕没有后劲儿.本来放火烧荒意在清除前进的障碍;障碍既除,理应顺势推进,获取全胜。若不顺势推进,就大可怀疑了:或者是做表面文章给人看,或者是另有所图。当然,也不排除有昏愦者坐失良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