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1399

作文

131

抗日英雄的故事

全文共 1151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乡有一位既可爱又凶猛的抗日英雄他已经有八十几岁了,他是国民党,我以前对国民党的第一印象不是太好,我也不知道。每当我想起他我就会哭也会笑。哭是因为他已经牺牲了、笑是因为他是我心中的抗日英雄。前年去他家的时后,他就向我们提起了长征和抗日的这一段经历。

他先给我门讲了抗日。听他说他杀了好多的鬼子,他每杀一个鬼子都是勇敢、坚强、冲满仇恨的。他向我们提起他的父亲时他就回哭,他的父亲死的冤枉,是死在鬼子的刺刀下。他的父亲是某游击队的队长。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和自己的父亲吵了一次很大的架,他没有告诉我们,冲气去当国民党和他父亲对立。他父亲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错啊。最后他听说他父亲死在鬼子的刀下。经过他反复的思考才知道自己错了。听说他的父亲特别的勇敢,每一次都是冲锋陷阵,因为冲前锋是特别危险的,每一次都是和鬼子实打实的交战。有一次在和鬼子打仗时双方的子弹都用完了,就并刺刀。在拼的时当、当、当,后来他父亲一不小心就给鬼子一个好机会。鬼子向他的父亲的胸口一刀,他的父亲就倒了下来,后来他的父亲又起来捅了鬼子一刀,鬼子当场自命。他的父亲的后面的鬼子趁他不注意,就捅他一刀。他的父亲叫了一声中华人胜利就英勇的牺牲了。所以他每杀一个够是充满仇恨的。

他的脸瘦的像一个剥了皮的香蕉,嘴巴大的跟鲨鱼一般,头发白的和乳胶一样,他有很多的皱纹,皱纹跟大海的波浪一样,他手上的劲都一条一条的鼓了起来,他的手里经常拿着我爷爷给50年代给他的一根烂木棒,到今却成了他你宝贝。他经常包这他父亲的游击队发的一件游击队的军衣,是他父亲的遗物,他用父亲的遗物来唤起对父亲的怀恋。他的衣服是不断换这穿的,鞋是解放鞋。

虽然他和鬼子交战的时候厉害。东杀一个西杀一个的。但是和共产党交战的时候却害怕。我想和他的父亲有很大的关系。他不愿意伤害父亲的军队,也是和当时那个局面有关系,蒋介石的军队不断的被共产党打,蒋介石的军队开始腐败。每一次和共产党交战的时候就装死要不就打自己的军队。共产党还以为他是卧底就不杀他了,所以他才活到现在。

有一次他的军队和共产党交锋时,他的军队先是在后面做后盾,他高兴的跳了起来,心想我不用和共产党交战。后来是在前面的部队被公产党打的伤亡巨大,这时军长就派他的部队冲前,这时他的脸立马跨了下来。他上去就装死,他装死还有一本装死的秘籍。就是在自己的胸口放上一可真的子弹,假装被子弹打死了。就这瞒过好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军队还赢了。原来他们的后面还有一个共产党军队。共产党原来是想用搞的是车轮战来打他们一个绰手不及。就在他们在清理战场时,共产党的军队就从后面偷袭。他看见事情不对头,又用他常用的装死秘籍来装死。最后他看见国民党的士气下降,知道是打不赢共产党。就趁他们不注意就跑了。

他就把他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后面的我就不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抗战英雄故事

全文共 1642 字

+ 加入清单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建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最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后来,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最高当局再三考虑,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沈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军营内,突遭四名汉奸持刀刺杀,当场倒地殉国。一代民族英雄与世长辞,但他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光荣战绩,震惊中外,名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英雄人物的故事的作文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邱少云,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其中一发落在他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实践了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写:“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战后,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抗战英雄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瞭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

全文共 696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伴我成长这个暑假就要来了,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是18世纪初期英国作家笛福的经典小说。

读完之后,我是感慨万分。不满于安逸生活的鲁滨孙,毅然离家出海航行,途中大风暴将他的船只打翻,海浪把他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

在岛上,鲁滨孙利用船上仅的干粮和几件简单的工具,以难以想象的毅力和求生意识,自己搭建房子、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晾晒葡萄士,他还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就这样,鲁滨孙在荒岛上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面对人生困境,鲁滨孙进取、实干的精神令我佩服,让我惭愧。跟鲁滨孙比起来,我和他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每次上艺校,我都要爸爸妈妈陪着,有时过马路还让他们领着,虽然有时候我比别人的自立能力强一些,但与鲁滨孙相比可就差远了,要知道,鲁滨孙可是自己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在28年时间里,即使是生病了,他也没人照顾,也没有药,但他硬是熬了过去。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向他学习,学习这种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

鲁滨孙还让我想到了另外一种精神:遇到困难永不退缩。期末不是快要到了吗?我想给班里的同学抄点题来补习,我抄完一个黑板的时候,老师让我加一个小红旗,而我并没有加,别人反而加了,我不觉得委屈,因为我是在为班级做事,是想让同学考高分,如果真的考了高分,那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了。但是,别人并不理解我,好几个同学都说我是为了加红旗才抄的题,我上去就说“你们说我为了红旗而抄题,但是我加了吗?从昨天抄完的黑板,到现在我一个红旗都没有加”。他们几个人鸦雀无声,我看到了他们惭愧的表情。

我建议,每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鲁滨孙漂流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抗日英雄任常伦的故事

全文共 1306 字

+ 加入清单

任常伦1938年就加入了胶东抗日自卫团,参军后,他先后参加过120多次与日伪的大小战斗,9次负伤。每次战斗,他都是冲锋在前,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叫苦痛,一直坚持战斗到底。因战功卓着,1944年8月,任常伦被胶东军区授予“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1944年11月17日,在山东海阳长沙堡,5连的前身——胶东军区主力第14团5连随团参加了对日伪的伏击战。

这时的任常伦刚刚参加完山东军区英模大会,当时还没有给部队作传达报告,再加之他身上的伤口没有完全愈合,肩膀里还嵌着弹片,部队领导不想让他去一线,但任常伦坚决要求参战。

战斗中,大股的日军向14团指挥所附近的5连阵地扑过来,5连迅速截住敌人,与日军展开激战。团指挥所设在5连左后方,由于通信员来回奔跑,指挥所位置暴露,敌人组织起两个小分队,向团指挥所袭来。5连3排立即组织反击,激战中排长负伤,情况十分紧急。这时,任常伦站了出来,他把第九班编成两个组,向日军两翼迂回发起攻击,在连续打退日军4次冲击后,全排弹药用尽,望着蜂拥而来的日军,任常伦端起刺刀带头冲向日军,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连续刺杀5名日军后,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任常伦的牺牲激起了战友们满腔怒火,在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后,官兵们发起反攻,从不同方向夹击日伪军,敌人最终仓皇逃窜。这次战斗,共击毙日伪军258人,俘虏12人,缴获武器、物资一大批。这是日军侵占胶东以来遭遇的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得知任常伦牺牲的消息后,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悲痛万分。这一天,他汤水未进。为了纪念任常伦,许世友司令员亲自组织召开胶东军区扩大会议,授予任常伦所在5连为“任常伦连”,确定英雄牺牲当天11月17日为建连纪念日,并号召广大指战员奋勇抗敌、坚持到底。

胶东军民将任常伦的事迹谱写成《战斗英雄任常伦》之歌,这首歌成了5连的连歌,长沙堡战斗中,任常伦用鲜血铸就的“轻伤仍杀敌、重伤不叫苦、舍命杀顽敌、坚持干到底”的“任常伦精神”成为连队的连魂。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5连官兵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始终保持着打仗赛猛虎、冲锋在前头的优良作风,不断努力前进。

1948年10月,在举世闻名的塔山阻击战中,5连担负一线守备任务,官兵在阵地上打出“寸土不丢、寸土必争”的战斗口号,地堡打塌了,跑到战壕打,战壕打平了,再转到弹坑打,打光了手榴弹就拼刺刀、拼石头,最终将国民党最精锐的独95师打得溃不成军,用生命扞卫了“任常伦连”的荣誉。战后,5连分别被纵队和师授予“英勇善战连”和“英勇顽强”锦旗,并荣立纵队集体一等功。

进入新时期以来,5连官兵先后参与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支援国防光缆施工、98抗洪、20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大项任务,他们像任常伦一样,用血肉之躯扞卫着祖国的疆土,用牺牲奉献书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用行动践行着人民军队的崇高宗旨,连队再次被集团军授予“攻如猛虎”锦旗,并先后两次荣立集体一等功。

2009年,任常伦被中组部等11个部委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模人物”,这一喜讯让连队官兵倍受鼓舞,给连队全面建设增加了新的动力,2009年以来,连队先后5次被上级评为“全面建设先进连队”、“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近代爱国英雄赵登禹的故事:为兵请“饭”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赵登禹随冯玉祥到一家赴宴,见酒宴极度奢侈,锃亮的红漆八仙桌上放着雕花彩色细瓷碗碟,晶莹如玉;象牙筷子,银调羹,山珍海味多有冯玉祥见没见过的,而主人竟还满口谦词:什么“敝舍寒酸”,什么“切莫见笑”,并请妓女相陪。席间,主人特意让一个身戴珠光宝器的妓女向冯玉祥投怀送抱,又问:“冯旅长,这个妞儿可中您的意吗?”

冯玉祥大怒,拍案而起道:“我不干你们这种肮脏事!”愤然离去。随后,他痛苦了好几天,决定也设宴“回报”,治治这群搜刮民膏、声色犬马的官僚、军阀们。于是请来高手厨师,购买名贵酒菜,又让赵登禹到街上找来十几个叫化子。

冯旅长大宴宾客,官场无不好奇,接到请贴议论纷纷,但一入席见酒宴丰盛,也就放心,准备大吃大嚼。冯玉祥说:“有来无往非礼也,我请客也不能没人陪酒。”众官僚、军阀喜出望外,只听冯玉祥说了声“请!”字,赵登禹将客厅门咣啷一声拉开,便见一群叫化子涌了进来,一个个骨瘦如柴,蓬头垢面,拎着烂瓦罐,拖着打狗棍,狼狈模样目不忍睹。众宾客一见,仿佛掉进了冰窑浑身发冷,全傻眼了,只能耸着肩,缩着头,听冯玉祥教训:“请诸位看看吧,都民国了,我们的国民还提着要饭棍!民国民国,民是主人,我们应该是老百姓的奴仆。可我们的主人却提着要饭棍,我们的脸往哪儿搁?”说罢,又掏出两块银元,用命令的口气说:“请人陪酒,得给工钱,每人两块,都放在这儿吧!”众官僚、军阀唯唯诺诺,只好掏钱……

这件事给赵登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明白了时刻不忘百姓疾苦,关心国家的兴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1088 字

+ 加入清单

从1931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九一八”,一直到“对日寇最后一战”的1945年,在这场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战争中,为着民族大义与救亡真理,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董存瑞1929年生于河北省怀来县的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中华民国政府军驻守的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负责守军防御重点隆化城,据说,在冲锋时,遭到一个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封锁。董存瑞便抱起炸药包,准备进行爆破。冲至桥下后,发现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也没有地方可以旋转炸药包。董存瑞便用手托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暗堡同归于尽。他的行为,使得他成了中国共产党宣传的著名战斗英雄。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有董存瑞的墓地和纪念碑,碑上刻着朱德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赵一曼1905年出生四川,原名李坤泰。1926年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1932年春,她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更名为赵一曼,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翌年,为掩护与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假称夫妻。1934年7月,她赴哈尔滨以东的抗日游击区,任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任珠河区委书记,一度被抗联战士误认为是赵尚总司令的妹妹。1935年秋,她兼任东北人民革命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群众亲切地称她为“瘦车”、“李姐”,被当地战士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日伪报也为之惊叹这位“红枪白马”的妇女。1935年11月,因养伤而不幸被捕。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远离家乡的白山黑水间。被捕期间,敌军对她用尽了酷刑,也没探露出半个字!赵一曼的精神永垂不朽!

……

逝去的不会再回来。点燃一支蜡烛寄托随风飘去的思念。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行列,仁人志士,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英勇战斗,直到战争的胜利,永远长眠在我们脚下的热土上。先烈用自己的身躯铸就了中国的铁长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因而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烈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贡献。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 个人被迫着发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每当唱起这首歌,我的心中便充满了感慨!

此时此刻我只想说一句话:“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你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材小用的成语故事:爱国英雄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父亲在他童年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辛弃疾却回答 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今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景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六十六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铁血显英雄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90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面时间铸就的筛子,在暴风骤雨后,留下的都是一个个忠心爱国的壮士身躯,他们把热血奉献于了祖国大地,浸染了每个爱国者的心灵,他们用智慧与勇气给我们铺垫了美好的今天,他们在用生命铸造辉煌。

我想,自古至今那些为保卫国家而英勇牺牲的人,他们并不是有着一副美丽动人的外表而是有着一颗赤热的红心,为了祖国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幸福,他们用生命去冲锋,这样的他们应该是最美的。

因为忠勇爱国,梁维亚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当他投第一营前队当兵时,他已经坚定了报国的步伐,参加武昌起义更加涌动了他那颗赤心,而后的他自告奋勇,指挥进攻兵工厂的部队。沪军都督陈其美发现他勇于任事便派他赴苏州活动。苏州同志以梁维亚新从武昌来,派他住说苏抚程德全,他手按枪柄大声喊出他内心的狂热: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公素识时务,只有应天顺人,方为上策。事毕回沪,他又被会为敢死团营长。他肩负着使命,凭借着自己的意志力英勇抗敌。1913年起他又开始参加反袁活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他从不言弃,一直对祖国忠心耽耽,直到北伐战争,他都站在革命一边。把自己与国家系以一起,时刻视解救国家危难为己任,这样忠勇的革命战士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然而,爱国者不仅仅只有那位革命战士。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又涌出了以屈子厚为首的有志青年,他们成立救国团,谋图以武力反帝、反清,但未能付诸行动。虽然如此,他并没有放弃他最初的信念,救国刻不容缓。他先以兴汉排满,伸张民权为旨召集同学组织质学会,后来又旨在保全中国自立权,创建新自立国建立了一支自立军,在各个重要地区起事。屈子厚先后创立的组织的主旨皆不同,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加快中华复兴。在1908年他们起义没能成功,他改变计划,从此开始教育事业,可在当时的那种黑暗昏庸的社会背景下,他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魔掌。

时间划破我们的脸颊,历史沧桑,多少不知名的英雄为了保家卫国,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那么多忠勇的人们,感谢你们的大无畏。岁月总是经不起磨炼,这种忠勇的精神在漫漫长河中逐渐流失。现代文明社会并不是不需要这种精神而是太需要,但却无法得到满足,社会要进步,中国要富强,就请唤回这种可贵的精神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革命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一个贫苦家庭。14岁就担任了南山堡第一任儿童团团长。18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5月,董存瑞所在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奉命向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的大门——隆化城挺进。“打隆化”的消息传来时,战士们热血沸腾,为什么?因为我军曾在隆化血战十天十夜,而没能攻克。为什么打隆化如此困难?因为隆化是承德的屏障,国民党军在这里驻有一个团的兵力,周围筑有40多个永久性碉堡,由母堡、子堡组成碉堡群。在碉堡群周围,还设有很多副防御工事,如铁丝网、陷井、梅花桩、外壕等,各碉堡群之间都有火力联系,构成交叉火网。这些工事与隆化城依托的苔山、龙头山的有利地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相当坚固的防御体系。因此,国民党认为隆化“固若金汤”。当解放军包围隆化之后,国民党军十三军军长石觉还在承德吹嘘:“共军能打下隆化,我就把承德白送给他们。”

十三天后,战斗开始了,董存瑞爆破组的任务是炸开隆化中学东北角的五个碉堡和四个炮楼。“爆破手出击”一声令下,挟好炸药包的董存瑞应声跃出战壕,带领战士向敌人的炮楼冲去,“嗒嗒嗒”张万才倒下了,孙永德也倒下了,愤怒的董存瑞带着满腔怒火冲了上去,一股作气的把四个炮楼、五个碉堡全炸上了天。隆化中学的“铜墙铁壁”被撕开了个大口子。战士们正要冲时,几条火舌从旱桥上的桥型碉堡冒了出来,郅顺义说:“连长,我去炸了他。”

“不,我是连长,应该我去。”

“不”,指导员按住他。

“我熟悉这里的地形,我去!”李振德已抱着炸药包冲向暗堡。他机智的跃进,眼看就要冲出火力网了。不料,一颗子弹打在雷管上“轰”李振德牺牲了。

“老李”董存瑞伤心极了,他说:“我去,隆化不解放,就是我没完成任务。”指导员沉思了一会儿,答应了,于是,董存瑞给了指导员一个小包:“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交党费。”“不!”指导员眼里含着眼泪说:“你的党费还没交到头,我等你回来。”其实他知道凶多吉少。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和郅顺义一前一后配合着,虽然密集的子弹从耳边飞过,但是董存瑞带着愤怒,带着仇恨,带着一腔热血,冲出了火力网。到了桥下,这里桥底光滑得很,放低炸不着,又没有支撑点,眼看总攻的时间就要到了,一分一秒是那么珍贵,董存瑞使劲用枪把,在桥底凿啊凿,头顶是敌人狂扫的机枪,远处是心急如焚的战友。

总攻的号角吹响了。董存瑞毅然举起炸药包,用他的血肉之躯做成了支撑点,坚定的拉响了导火索,董存瑞使用浑身的力气,高呼着:“为了新中国,同志们,冲啊!”随着一声天崩地裂地巨响,火-光-四-溅,浓浓的黑烟弥漫天空,好像在为董存瑞-哭-泣,为了新中国,董存瑞献出了他那年仅19岁的生命。

中国人民永远铭记这个日子——1948年5月25日,这是一个董存瑞用生命擎起的火红的日子,这是一首共产党人用鲜血谱写的生命之歌,朱总司令亲自为他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这位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抗日英雄“谢晋元”的故事

全文共 1806 字

+ 加入清单

谢晋元(1905-1941),字中民,汉族,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历任国军排长、连长、营长、师参谋、旅参谋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著名抗日英雄,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被国民政府授予抗战最高荣誉奖章“青天白日勋章”(第69号)。本文是关于谢晋元的抗战故事,欢迎阅读!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上海女童子军杨惠敏在苏州河畔眼见对岸日旗遍布,独四行仓库屋顶未竖国旗,便决心要将青天白日旗送进四行仓库去。二十九日天未破晓,谢晋元团长率领所属肃立天台升旗,上海市民于一片烟尘火海中,争睹巨幅青天白日国旗,迎风招展,无不喜极而泣,感奋万状。当天全世界各大都市之午晚报,都报道四行孤军奋斗和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全体市民,冒险潜入仓库向孤军献旗种种细节。

自四行仓库屋顶悬挂国旗后,全国人心振奋,并且轰动世界。日军当局见全球舆论赞扬国军,痛愤之极,所以向公共租界当局提出严重威哧,要求迫令孤军投降,或撤入租界缴械。一方面向孤军发动猛攻,自早到晚,连续四次进攻,但均遭孤军击退,敌人伤亡甚重。

十月三十日,敌军又大举进攻,用小钢炮及机关枪向四行仓库密集射击。并有敌机数架在上空助战。孤军沉着应战,逐一歼灭。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少将,因见我军英勇作战,深受感动,除了购赠粮食送给八百壮士充饥外,他更亲自进入四行仓库拜会谢晋元,建议孤军自租界撤出,英国驻上海领事愿给予最大协助,但谢团长答道:"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即使撤走,也得要有我们蒋委员长的命令,否则我们宁愿战死。"

后来,各国使节团透过外交关系,正式提出照会,要求我政府下令撤离孤军,以免日军重炮射入公共租界,危及各国侨民。中国最高当局再三考虑,以八百壮士已完成掩护国军主力撤退的任务,决定电令仓库守军撤出并转进租界,四行仓库守军只得服从命令,挥泪撤离。

三十一日凌晨,谢晋元率部冒死突围,日军水陆射击,八百壮士且战且走,英军司令在桥头接应,数万市民隔岸声援,情绪沸腾,幸而谢团长沈着应变,于密集炮火中迅速抢越桥头,虽有伤亡,但安抵英租界者尚有三百七十多人。孤军们成功奋守四行仓库,完成了掩护五十万国军撤退的任务。

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谢晋元在上海租界军营内,突遭四名汉奸持刀刺杀,当场倒地殉国。一代民族英雄与世长辞,但他与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的光荣战绩,震惊中外,名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英雄人物的故事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的一本书是《英雄人物故事》,它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像董存瑞、江姐、小雨来、刘胡兰等等,这本书深深的触动了我。 我最喜欢书中的人物刘胡兰。

毛主席曾经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以纪念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一个暴风雨的日子,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是个长女,不是男丁,旧社会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刘胡兰不受奶奶喜欢,妹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从小没了娘,在奶奶的埋怨、唠叨声中,刘胡兰养成了倔强的性格。

英雄人物的故事作文(5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

卢沟桥事变,日军得寸进尺,快攻到山西了,阎锡山一路溃退,还欺压百姓,明火执仗、打家劫舍,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来了共产党八路军,对待老百姓和和气气,帮助老百姓干活,挑水、磨面,象一家人一样,与阎锡山的败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刘胡兰接触到队伍里的叔叔、伯伯和姐姐们,跟他们学知识学文化,并且悄然接受了革命救国的思想。抗战的第七个年头,14岁的刘胡兰秘密加入了妇救会,后来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她把自己当正式党员一样,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解放前夕,阎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村子,黑名单上的刘胡兰不幸被捕。被捕时她只有15岁,当时阎匪军官慢悠悠地说:“你不怕可惜了你15岁的年纪吗?”

刘胡兰顶得更硬,说:“我活了15年了,再过15年,又是这么大。刘胡兰——好样的,你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昌盛英勇献身,你的形象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鼓舞了我,你真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革命英雄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积极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大量征兵。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另一特级英雄是杨根思);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黄继光最后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抗日英雄熊寿明忆往昔的故事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随即占领昆仑关和武鸣高峰坳两大要地,并派重兵把守,企图困守南宁。当时驻守在广西的中国军队奉命攻克昆仑关进而收复南宁,总攻前,第16集团军170师奉命攻击武鸣高峰坳牵制敌军主力,防止敌人支援昆仑关。

中国军队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攻下高峰坳就只有派出一支敢死队直接冲上峰顶摧毁掉日军的据点。战士们听到要组建敢死队攻击高峰坳,争先恐后的报名,很快350人的敢死队伍就满员成立。当时在腾翔指挥作战的白崇禧非常感动,他吩咐伙房做了一顿有鸡、鸭、鱼肉的饭菜,并将最好的酒端上了,让战士们好好吃,好好地喝。

敢死队队长冯和刚举起一碗酒对战士们说:“弟兄们,打下高峰坳,就是昆仑关的胜利,就是我军的胜利,让我们奋勇杀敌,为胜利干了”, 第二天,敢死队员每人领了两支手枪,6枚手榴弹后,便向高峰坳进发。

高峰坳地势高险复杂,从峰顶可直接看到山下,日军就是利用高峰坳地势高的优势,在坳顶及周边一带相连的重要山头挖战壕,建立碉堡群,并配上重炮机枪,企图以这样“坚不可摧”的防御阻击我军。

12月19日凌晨1时,敢死队穿山林、攀绝壁、越深涧慢慢地摸进大高峰坳顶日军堡垒的对面,在日军看不到的另一侧山头布置阵地。凌晨3时许,随着机关枪“达达达达”地声音响起,敢死队员们就像听到了冲锋号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举起战刀,怒吼着冲向敌人前哨阵地。日军在梦中惊惶失措四处乱窜,趁着日军混乱,战士们的大刀狠狠地劈向敌人,经过近2个小时的血战、肉搏,战士们占领了高峰坳碉楼附近的山峰。

敢死队必须在峰顶日军反应过来并采取行动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峰顶日军据点附近建立防线并与日军交战。19日拂晓,在没有挖掘战壕的情况下,敢死队与日军一部发生遭遇,双方随即交火。日军占据高地优势,在山上架起以几挺机枪为主的火力防线,压制我军前进。将士们冒着弹雨、顶着炮火不断地向敌军阵地发起一波波猛烈地进攻,战况十分激烈,迫击炮和山炮发出的响声震耳欲聋,双方冲锋近战的叫喊声响彻云霄。

很多战士负伤,满脸鲜血,但是依然紧绷着脸,举起手枪不停地向敌人射击。有的战士凭借着矫健的身体,在山林里来回穿梭,使出浑身的力气把手榴弹扔进敌军阵地。敌人始终不能往下走一步,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尸体。

战士王乃英拿着手枪对着战士们说:“兄弟们,胜利就在前方,哪个有种的就和老子冲上去把山头夺回来,要死大家也死在一起好有个伴!”将士们的热血一下就被点燃,纷纷向敌军阵地发起冲锋,在付出巨大的牺牲后,终于撕开敌军的防线。战士们随即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前面的战士刚倒下,后面的战士马上补上。敢死队员个个视死如归、十分勇猛,敌人心生畏惧狼狈地逃离战场,敢死队成功占领了高峰坳。而此时敢死队仅剩27名战士站在峰上,而且个个带伤,峰上四周的沟壑坡坳里布满了尸体,有敢死队员的,也有日军的。看到昔日的战友永远的躺下,幸存下来的敢死队员相拥在一起,恸哭不已。

高峰坳战役结束后,当地军民到山上收殓尸体时,看到有的战士牺牲时依然目瞪敌方,有的战士手里还紧握住大刀欲做劈砍,有的战士还压在敌人身上,双手紧紧地掐住敌人的喉咙。收殓队伍忍住哭声,慢慢地把323名牺牲战士收殓起来。

高峰坳战役是我军以沉重的代价换取了战斗的胜利,不仅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而且成功地牵制住了敌人的主力部队,使日军借道武鸣支援昆仑关战役的希望破灭,为昆仑关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五.一九三八年十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一师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经过连日奔袭,抗联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翌日早晨过河。十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露营河畔的部队燃起几堆篝火取暖,却被日伪特务发现。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伪军将露营的抗联战士包围。 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日军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在此危急时刻,冷云果断组织女战士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得更加猖狂:“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冲出日军包围圈的抗联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突围出来,多次组织营救,终因日**力强大未能成功。

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二十五岁,最小只有十三岁。

当年投江的八名抗联女战士和那个广场上晨练的女孩年龄相仿,但因为身处国难当头的时代,她们毅然决然地举起钢枪反抗外来侵略者,并在最后时刻选择了舍生取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名人赵一曼抗日女英雄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928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之初,在五四运动的浪潮冲刷下,反动、腐朽的封建制度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抨击和摧毁。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推翻封建社会的统治,尤其是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封建制度下提倡的封建礼教、男尊女卑、女子贞节以及“三从四德”等,仍然在严重地束缚、压迫和摧残着中国农村妇女。赵一曼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封建地主家庭里,也就必然逃脱不掉当时操持家业的兄长像“阎王”似的以封建礼教严厉地管束她,使她失去自由。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

在赵一曼十二岁那年的腊月二十五日,赵一曼的父亲李鸿绪因为咳嗽痰涌昏迷不醒后死去了。按世俗规矩,大哥李席儒便名正言顺地成了当家人。

父亲病死后,小一曼失去了父爱,家里的生活更是沉闷极了。大哥不仅没有父亲那般行医抓药的本事,反而成天赌博、抽鸦片,还要天天摆着家长的派头。大嫂也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之人,两口子三天两头吵嘴闹气。在这种家庭环境里,赵一曼受到了极大的憋屈,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有一天她便向大哥提出:“这样活着实在太没意思了,我要出门读书去!”大哥只顾抽烟,耷拉着眼皮,头也懒得抬地哼道:“不行,我没钱供你!”

赵一曼已经十几岁了,李席儒不仅不叫她上学读书,还让母亲严格地监视着她。

母亲虽然慈祥善良,却受封建思想禁锢,既然丈夫死了,“长子为父”,儿子的话也是要听的。她不让赵一曼再出院门,不让赵一曼像小时候那样到草丛里捉蝴蝶,也不能到竹林里去挖幼笋,自然更不能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耍了。

赵一曼的母亲按着老辈留下的规矩,要给赵一曼扎耳朵眼儿,要给她缠足。

按封建传统,女人“三寸金莲”被认为是一种美。赵一曼母亲的脚就是姥姥给裹的,穿着一双尖尖的小鞋,走起路来一步三摇的,实在是活受罪!在少年时期的赵一曼看起来既可怜又可笑。

一天上午,母亲把赵一曼叫到八仙桌前,拉住赵一曼的一双小手郑重地说:“淑端哪,你该裹脚了,再不裹,大脚丫子会被人笑话的。长大了也是没人娶你的!”

一听裹脚,赵一曼的心就像被蜂蜇针扎似的缩紧了。村里的小脚女人她看得多了,本是一双天然脚,却被一条长长的白布缠成了“尖辣椒”,有的连脚趾骨都被勒断了。尖尖小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快。她低头看看母亲那一双只有三四寸的小脚,心头涌起一股酸楚。小时候,她常常看到父亲一不顺心就要拿母亲出气,连踢带打,母亲总是颤巍巍跌倒在地,为躲避丈夫只能满地爬行;有时候,遇到天阴地湿,母亲要到山间拔两棵青菜,也要爬着去。一次,她随母亲一起下田,正好碰上下雨,妈妈脚下一滑摔倒在地,满身满脸的泥巴……想到这些,赵一曼不寒而栗,她打内心深处不愿意像母亲一样活受罪!

她倔强地对母亲说:“妈,我不裹脚!”

“女孩子大了都要裹脚,这是祖辈留下的规矩!”

“裹了脚走路都走不稳,我不裹!”赵一曼坚持说。

“不裹也得裹!”母亲也强硬起来。

“不,我就不!”赵一曼一边说着一边就从母亲眼前溜出了门外。

赵一曼还能跑到哪里去呢?晚上她小心翼翼地又回到了家里。母亲似乎已经心平气和了,给她用辣椒油烧了两个菜。赵一曼一边吃饭一边用两眼观察着母亲的脸色,看母亲若无其事,她以为已经闯过了这一关。

然而,赵一曼猜错了。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请来村里一位老婆婆当帮手,对她实行强制裹脚。两个人把小一曼死死摁倒在木床上,紧紧地压住她的双脚,母亲将她的脚趾使劲捏拢,老婆婆用一条白粗布将她的脚一层一层地裹紧,每裹一层,老婆婆就使劲勒一勒,赵一曼痛得号啕大哭,眼泪“刷刷”地直往下掉。缠呀,缠!裹呀,裹!一层一层又一层,赵一曼拼命抗争着、挣扎着,嗓子也哭喊得嘶哑了,直到哭喊不出了声,也挣扎不动了,两只脚也已被裹成了像母亲那样的“尖辣椒”。

母亲满意了,她又给女儿双脚套上了两只尖尖鞋,板着脸儿对她说:“从今天起,不准你出大门、上大街,所有男人都不能见!”

赵一曼看看自己被缠了足的双脚,嘟囔着说:“这样的脚咋走路啊!”

母亲安慰她说:“慢慢习惯就好了,来!站起来走一走,让妈看看咋样儿。”

赵一曼试着慢慢地站了起来,抬起身却根本站不住,两只脚麻痛麻痛,还没有迈步走路就一下子跌倒了。她一阵懊悔,索性在地上打起滚来,哭闹着把两只小鞋甩得远远的。

母亲没有发火,弯腰把她甩远的两只小鞋捡了回来,又要给她穿上,她说啥也不穿,母亲就哄着她穿。

这一次,赵一曼被关在屋子里,躺在床上却烦躁得难以入睡,她透过窗棂望着朦胧的月色,发痴发呆。满山的竹林在夜风中呼啸着,如涛似浪,她家的小屋就像一叶扁舟在夜雾茫茫的大海上颠簸着,一会儿被推拥到浪尖上,一会儿又被埋入浪谷下,好像随时都有可能在夜海中被吞没。她想在船上站起来,但两只小脚痛得钻心,说啥也站不起来。她便大声呼救。没有人理睬她。母亲就坐在屋门外,她睡得很晚,却装作没听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英雄人物故事的

全文共 625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其中的一本书是《英雄人物故事》,它讲述了在抗日战争中的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像董存瑞、江姐、小雨来、刘胡兰等等,这本书深深的触动了我。

我最喜欢书中的人物刘胡兰。毛主席曾经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以纪念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一个暴风雨的日子,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是个长女,不是男丁,旧社会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刘胡兰不受奶奶喜欢,妹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从小没了娘,在奶奶的埋怨、唠叨声中,刘胡兰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卢沟桥事变,日军得寸进尺,快攻到山西了,阎锡山一路溃退,还欺压百姓,明火执仗、打家劫舍,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来了共产党八路军,对待老百姓和和气气,帮助老百姓干活,挑水、磨面,象一家人一样,与阎锡山的败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刘胡兰接触到队伍里的叔叔、伯伯和姐姐们,跟他们学知识学文化,并且悄然接受了革命救国的思想。抗战的第七个年头,14岁的刘胡兰秘密加入了妇救会,后来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她把自己当正式党员一样,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解放前夕,阎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村子,黑名单上的刘胡兰不幸被捕。被捕时她只有15岁,当时阎匪军官慢悠悠地说:“你不怕可惜了你15岁的年纪吗?”刘胡兰顶得更硬,说:“我活了15年了,再过15年,又是这么大。刘胡兰——好样的,你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昌盛英勇献身,你的形象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鼓舞了我,你真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故事10:《王二小》——抗日英雄

全文共 257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 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 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 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抗日英雄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用配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拒绝俘降,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敌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一朵朵弹花象盛开的的木棉,布满天空。突然,一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面高炮击中,拖着黑烟,向西坠去。这时,一个黑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身,转眼,化作一朵洁白的伞花。

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文拔出手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几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日军虹桥一带密集的高炮击中了他的座机。对此,他早有准备,本来他就是强行闯入敌火网的,当他看到地面上日军目标处升起的烟尘火海时,他觉得够本了,只是在心里有点儿为他的座机惋惜。

伞花还在飘荡着,突然,一阵逆风吹过,吹得他睁不开眼。不好,他心里一惊,这么飘下去不落到海里,也得落向敌阵地。他心里急速地考虑着,手中的左轮枪抓得更紧了。与此同时,一队队的身躯粗壮的日军从工事、掩体里,从村落、树林里也向他扑来。几天来,他们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使他们有一股武士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觉。他们急着想看到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粗野的日本大兵边飞跑边喊骂着:“活捉支那飞行士”、“让这家伙偿偿皇军战刀的滋味”、“不,让他投降,让他跪着求饶。”

土色的大兵聚拢过来,把阎海文团团围在一块坟地里。他们也许急着看看中国飞行员急着求饶的样子,也许是为了立个首功,不顾官佐们的吆喝、阻止,直挺挺地向前扑来。

砰!砰!砰!

三声清脆的枪声,三个冲前的日军扑通倒在地上,两脚急蹬急蹬便僵硬了。“捉活的,不许开枪!”一个精瘦的陆军少佐冲上来,狠狠地命令道。

捉活的谈何容易,空军的绝活就是百发百中。在天上,你要是一次敲不下对手,很可能反而成了对方的枪下鬼。为了这百发百中,阎海文不知脱了几层皮,洒了多少汗;就是在地面上,他手中的那把枪也是指哪儿打哪儿,绝不会错。

几个日兵探出头来,未待前冲,阎海文“叭!叭!”两枪又射倒两个,日兵忙又趴下,双方一时僵住了。

时间在一分一妙地流淌着。一会儿,少佐身旁的一个汉奸探出头来,对卧在坟头上的阎海文喊起话来。“空军朋友,你已经被包围了,你走不掉了,再抵抗是无谓的,如果你放下手枪,皇军一定会宽大,会好好的对待你……”砰!阎海文愤怒地咬着牙,把汉奸撂倒地。

少佐再也忍不住了。他率领的部队,自踏上中国的土地,还从未挫过锐气,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却成了他无法逾越的一座山。他扬起枪,先扣动了板机,立时,一片枪弹在阎海文藏身的坟头掀起一片尘土。

“砰!砰!砰!砰!”阎海文躲在坟后举枪射击,又有几个日兵应声倒地。这时,他检查了一下枪膛,见只有两颗子弹了,他抬手又打死一个鬼子。

敌人在一步步逼近,死亡也一步步向他走来。阎海文擦了擦枪上的尘土,缓缓地站起了身。头上,天空还是那样蔚蓝,脚下,祖国的泥土那样芳香。他最后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举起了枪。

“砰!”枪响了,一股殷红的鲜血,伴着英雄洒落在脚下深情的土地上……当天下午,日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一座新坟,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一个多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支那空军勇士阎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阎海文,辽宁省北镇县人,殉国时年仅22岁。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对手日本人,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可这丰碑上,又何止凝聚着一个阎海文,而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英雄雨来故事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在这个清明假期,我重温了一本叫做《小英雄来》的书。这本书着重写了雨来和他的小伙伴们,八路军们与敌人斗智斗勇,雨来因此成为了一个八路军小战士的事。赞美了中国人民应有的民族气节,全国内外同仇敌忾,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美好品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万千,那时的旧中国,是黑暗的,自私的,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可是人们却能够意识到要抵御外敌。真让人惊讶:原来中国是有希望的。

这本书写了很多内容,如:……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这一篇.主要内容是:雨来被日军逮到了,要求他引路,去找八路军。聪明机智的雨来把敌人引到了地雷区,结果,几百人的队伍被地雷炸得和被埋伏着的八路军打的只剩三十多个人。你说,这不能反应雨来的聪明机智么?

其实,雨来不仅是一个,他的形象代表绝大多数参加儿童团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这么聪明,让中国强大起来还没有希望么?

但是,在现代的浮躁的生活中,大家不觉得少了些什么吗?如果你生活在过去,想见你的朋友,你即使会越过千山万水,你也回去,而不是随意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糊弄一下就过去了;在以前,你想做一名科学家,你会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得出,而现在,你会用一个数学算式糊弄下去。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