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实用20篇

爱读书。书是知识的宝库,是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书,是人类的阶梯,是她,帮助我们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书,是快乐的源泉,是她,带给我们幸福,带给我们满足。读书,真好!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浏览

5070

作文

359

名人四字成语故事1:望梅止渴的故事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j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j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传读书笔记5000字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罗曼˙罗兰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始终贯穿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讴歌那些为理想而飞蛾扑火似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物。《名人传》是他为三位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艺术家作的简要的传记,有乐圣贝多芬、画圣米开朗琪罗以及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与一般记述名人生平的传记不同,罗曼˙罗兰在这部三人传记里运用了史诗风格的写作手法,并未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而是重点突出了对他们人生中的苦难的描述,以及面对苦难时所抱持的态度。读过才知道,在这样三位于各自领域内做出过令后辈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贝多芬的失聪,让他遭受了作为音乐家的最大的打击,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绝望,以至在成功指挥了一次音乐会后看到观众热情地向他祝贺,竟兴奋地昏了过去。

米开朗琪罗一生的悲惨命运更多来自于他软弱的性格,罗兰形容他的创作灵感就像天才爆发一样,几乎不需要特别的触动和培养,他就拥有了常流不竭的创作潜力。但米开朗琪罗除了捍卫他的艺术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别人的摆布,陷入过派系的纷争,还屈从于教皇反复无常的旨意,虽然在绘画和雕塑上都有惊人的作品问世,但就米开朗琪罗本身的想法来说,他未能将头脑里完美的构想真正地付诸实践。

个人想法的局限和外在的条件始终牵着他由一件作品的开工转向对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对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来说,草草收尾总是一种失败。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个人的际遇也没有进入到一个安详平和的境地,纵有非凡的才华,手头却时时拮据,还要经常关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们,这个天才被平常琐事占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赞誉似乎也无力将他解脱出来,临到人生的终了他也觉得留下了太多遗憾。

人生总是这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誉文坛并被同时代的读者顶礼膜拜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摆脱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后前来拜访他的崇拜者们把他随口说的一句话都奉为神谕时,托尔斯泰还没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寻求一个终极的完善。托尔斯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超越民族局限放眼人类生存命题的大家了,他甚至启发了甘地施行了20世纪震动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巨著,尽管后者的艺术水平较前者达到了更完善的境地,达到托尔斯泰成熟期小说创作水平的顶峰,但遗憾的是两部作品还是带有托尔斯泰式理想的局限性。 在作者看来,托尔斯泰是过于沉浸他宣扬的“博爱”主义的信条当中去了,因而在他晚年才会在研究基督教上花费了十足的气力,以至未能创作出更具超越性的作品。

艺术是要完全脱开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未免会变成仅具有精致的观赏价值的空中楼阁。托尔斯泰一生富足,也不愿离开他出生的那个庄园,正因他贵族的出身,对下层古难的体察未免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他对俄罗斯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认识不足,必然地与高尔基等革命作家划开了界限,类似与胡适与鲁迅之间以及鲁量了,才主张甘地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他对动摇封建主统治基础的态度也摇摆不定,索性投入到对宗教信仰的热望中去,这是源于思想基础的痛苦,同样折磨着名人在艺术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名人传》给我们展示了被视为远景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里挣扎的矛盾,一生里承受的思想纠结的压力,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挫折,有贝多芬的来自身体生理上的,有米开朗琪罗的来自性格和周围压力的,有托尔斯泰的来自内心追求与现实情形的矛盾的,困苦的形式有许多种,承受的心态却一往如常,只能解开心里的郁结,才进而可以突破强势的藩篱,由此也可见作用于内心的痛苦虽在表面上很少留下痕迹,但对这种矛盾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逐渐撤限。献身于艺术的名人可能更难做到这一点,要亲手打破辛勤建立起来的局限的确有如切肤之痛,也当然地和名人的品性有关。如何看待突如其来或悄然成长起来的苦难,也能决定名人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

罗曼˙罗兰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始终贯穿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讴歌那些为理想而飞蛾扑火似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物。《名人传》是他为三位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艺术家作的简要的传记,有乐圣贝多芬、画圣米开朗琪罗以及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与一般记述名人生平的传记不同,罗曼˙罗兰在这部三人传记里运用了史诗风格的写作手法,并未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而是重点突出了对他们人生中的苦难的描述,以及面对苦难时所抱持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名人故事: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故事一: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故事二: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故事三: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故事四: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吕蒙读书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传读书笔记大学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那天,寒雨纷飞,天昏地暗,于是我拿来了《名人传》消遣时间。不料,故事内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无法自拔,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人传》乃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著,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德国作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著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这位音乐大师是在那鲜为人知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使他的音乐更上一层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的悲惨人生到老年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快乐!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但与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总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来,直面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现在,我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时,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震撼﹑感动。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人类社会。他让人们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昨天的电脑上不去网,所以推辞了一天,希望老师原谅。

这几天我的情绪已经和以往差不多了,在家里过年时的野心收回了不少,没有那无人管教而疯狂的玩。现在已读起了《名人传》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听别人说读《名人传》时候,我还愣了一下怎么还要读《鸣人传》,让我纳闷,当我看见是《名人传》的时候松了一口气,我还一位学校疯了,让人读漫画,呵呵。

此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刻家、画家、诗人,另一个是俄国的作家,各自处于不同的领域,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我一读我还是发现没意思,虽说是罗曼。罗兰这个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和评论家。我还以为就写这样,当我马上放弃的时候,我还是坚持了下来,当读到《米开朗琪罗传》的时候马上吸引了我。当我往后读的时候才发现往后越来越精彩,原来《贝多芬传》是一盘开胃菜。我越来越喜欢上了这篇小说,这个作者也让我感到欣慰。

当我读到《米开朗琪罗传》时,发现米开朗琪罗这个人很可怜,他的性格影响因素竟然是人生的残暴与精神的孤独。他对于他的国家,并无达。芬奇般的微笑的冷漠。远离了菲冷兹,就要为思乡病所折磨。又因为他是菲冷兹的故族,故他对自己的血统与种族非常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古代名人亲情故事一:拒淫示淫过高中状元郎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书生谢迁,明朝浙江余姚县人,在昆陵街上开设书馆,日间教学,赚取路费,夜里攻读,准备明年赴京应考,才貌双全,远近闻名。

有一天晚上,隔邻的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的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诃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与你淫乱,岂不是毁了你的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辞严的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免犯下遗恨终生的错事,眼泪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的训诲,惶恐地回家去。

谢迁光明磊落的高尚人格,以及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着名的贤相,声誉卓着,其子也官至侍郎。这是他拒淫处女,所得之善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传读书笔记初2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碎石不可与高山相提,水滴也难以与大海并论。但,前辈的“脚印”告诉了我:大海来自涓涓细流,成功全靠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多少个香甜的梦中,我骑在骏马上挥舞着战刀,率领千军万马驰骋在疆场上;多少次难以自抑的想象中,我又仿佛成了报社的记者,漫步在异国海滨沙滩上。多么甜美的梦幻啊,她虽然浸透着童年的幼稚,却是我生活、学习的原动力。

我怀着渴望的心情读完了《名人传》,书中的名人贝多芬:一个不幸的人,他贫穷、残废、孤独、几乎所有痛苦都找上了他。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成功的背后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以前,我总是羡慕他们出生的那个时代,以为只有那样的时代,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想象只有那样的时势,才能造出他们这辈英雄。

今天,前辈的“脚印”告诉了我并非如此。

当我慢慢地长大,对美好的理想还沉醉在梦幻般的追求中时,前辈的脚印告诉了我。海市蜃楼,不是现实,不付出血汗的代价,不经历艰辛的努力,理想是不能实现的!

当我慢慢地长大,智慧老人赐予我更多的聪明才智,因而,每逢一道难题解出来了,一次测验得满分了,或一次竞赛得奖了,我便沾沾自喜,飘飘然起来,沉湎于自我陶醉中。这时,前辈的“脚印”告诉了我——骄傲将意味着失败,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向成功。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并不能代表今天,更不能代表将来。

当我慢慢地长大,学习的担子越来越重时,意志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学习遇到一点困难,生活遭受一点挫折,便像泄了气的皮球,甚至感到前途一片灰色:我还有望吗?这时,又是前辈的“脚印”告诉了我——任何时候都决不向命运屈服,经不住考验,受不起批评,自暴自弃,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坚韧不拔的开凿,刻苦勤奋的进取,才能铺平通往理想的道路。

我们的前辈迎着暴风雨走过来了,他们成了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文学家……他们身后留下的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他们这种无论是掌声、荣誉和演出的空前成功,还是经济上的极端困窘和体质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进、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面前充满阳光,难道不能踏着前辈留给我们的脚印,走向理想的明天,让青春发出耀眼的光芒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传读书笔记800字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传》读后感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而《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的成语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读书破万卷] 破:突破;卷:书籍册数。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改变旧习,发愤读书。

[映月读书] 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映雪读书] 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十年读书]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徒读父书] 徒:只。父书:父亲之言论。白读父亲的兵书。比喻人只知死读书,不懂得运用知识,加以变通。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骑牛读汉书] 形容刻苦攻读。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古代名人故事:蔡伦造纸

全文共 1310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的励志成语故事字卧薪尝胆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hé lǚ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chāi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yā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cì hòu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rù,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分享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贯穿古今中外,名人都是爱阅读的。大家知道名人阅读的故事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关于名人阅读的故事分享,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匡衡借光阅读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鲁迅先生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阅读,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阅读。由于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阅读。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阅读,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阅读,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高尔基先生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先生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列宁的阅读故事

他读起书来,对身边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阅读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张广厚的阅读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闻一多先生醉书

闻一多先生阅读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阅读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世界名人列宁不耻下问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214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是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中,除了其他原因外,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他和几个小朋友挖到了一个屎克螂的窝,里面有很多圆圆的粪球。有个同学问:“屎克螂为什么要把粪球滚到窝里去呢?”大家都答不上来,他把列宁给问住了,他答应第三天把答案告诉大家。他回家后,先是向哥请教,又找来好多书籍查找。

第二天,他带来了答案:原来是屎克螂把狼卵产在屎球上,幼虫孵出来后,即把屎球当食物。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考素材积累:读书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2464 字

+ 加入清单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通过的读书名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1.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4.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8.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9.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0.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1.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4.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5.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9.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1.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3.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4.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0.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2.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3.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4.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5.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36.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

37.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8.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3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4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41.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42.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43.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 ——德伯里

44.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 ——尼克拉耶娃

45.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46. 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47. 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像。——哈兹里特

48. 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科尔顿

49.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50.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51.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5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55.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56.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7.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 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58. 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5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60.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谓

61.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62.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63. 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64.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6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6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67. 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6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韩愈

69.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70.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71. 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72.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73. 书读得多而不去思考,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又思考,你会觉得你不知道的很多。——伏尔泰

74. 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

75. 书,要算要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高尔基

76. 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赫尔岑

77.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78.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

79. 书作为人类的财富保存了下来。——弥尔顿

80.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81.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83.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描写有关读书的成语

全文共 4620 字

+ 加入清单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白面儒冠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四:“白面儒冠已问津,生涯只羡五侯宾。萧萧黄叶空村畔,可有摊书闭户人?”

白面儒生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二年》:“温详之徒,皆白面儒生,乌合为群,徒恃长河以自固;若大军济河,必望旗震坏,不待战也。”

白面书郎 犹白面书生。指只知读书,阅历少,见识浅的读书人。有时含贬义。亦泛指读书人。

【出处】唐·白居易《重过秘书旧房因题长句》:“昔为白面书郎去,今作苍颜赞善来。”

白面书生 指缺乏阅历经验的读书人。也指面孔白净的读书人。

【出处】《宋书·沈庆之传》:“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闭户读书 关着门在家里埋头读书。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第三卷:“盖须切磋起明也。见闭户读书,师心自是。”

闭门读书 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原意是独自学习,而不与别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专心埋头苦读。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出处】《周书·庾信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博览五车 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真个是:才过子建,貌赛潘安。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布衣韦带 原是古代贫民的服装,后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出处】《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于内,成名于外。”

才贯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出处】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敢则是朝经暮史他可便广览群书,多知故事。”

穿壁引光 穿:凿通;引:引进。凿通墙壁,引进烛光。形容家贫读书刻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春诵夏弦 诵、弦:古代学校里读诗,只口诵的叫“诵”,用乐器配合的叫“弦”。原指应根据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泛指读书、学习。

【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唇腐齿落 比喻读书讽诵极为勤苦。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今子大夫修先生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不可胜记,著于竹帛,唇腐齿落,服膺而不可释。”

刺股读书 比喻刻苦攻读。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箪食瓢饮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道学先生 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仲友喜的是俊爽名流,恼的是道学先生。”

读不舍手 舍:舍得,愿意。读书读到有兴趣时舍不得放下。

读书得间 间:间隙。比喻窍门。读书得了窍门。形容读书能寻究窍门,心领神会。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飏翁!你真可谓读书得间了!你说的一点不错。”

读书君子 旧时称有志操有学问的人。

读书三到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读书三余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读书种子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

【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焚膏继晷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滚瓜烂熟 象从瓜蔓上掉下来的瓜那样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含菁咀华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同“含英咀华”。

【出处】明·张居正《赠吴霁翁督学山东序》:“今世学者,含菁咀华,选词吐艳,盖人人能矣。”

含英咀华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画荻教子 荻:芦苇。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积雪囊萤 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集萤映雪 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出处】南朝·梁·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拥书成学,至乃集萤映雪,编蒲辑柳。”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出处】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据鞍读书 在马背或驴背上读书。后多形容学习勤奋。

【出处】《渊鉴类函·驴三》:“江邻几调蓝山尉,骑驴赴官,第据鞍读书,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觉。”

开卷有益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晋·陶潜《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匡衡凿壁 后以之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琅琅上口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出处】清·王韬《淞隐漫录·凌波女史》:“自幼即喜识字,授以唐诗,琅琅上口。”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出处】《宋史·吴时传》:“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出处】《宋史·吴时传》:“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成,两学目之曰立地书橱。”

两脚书橱 指读书很多但不善于应用的人。

【出处】《南史·陆澄传》:“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磨穿铁砚 把铁铸的砚台都磨穿了。比喻读书用功,有恒心。

【出处】宋·陆游《寒夜读书》诗:“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

目不识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目不知书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同“目不识书”。

纳士招贤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囊萤照读 用口袋装萤火虫,照着读书。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囊萤照书 囊萤:把萤火虫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贫寒,勤苦读书。

【出处】《晋书·车胤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牛角挂书 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牛角书生 比喻勤奋读书的人。

【出处】《新唐书·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七行俱下 读书,同时读七行。比喻非常聪明。

【出处】《南史·宋孝武帝纪》:“少机颖,神明爽发,读书七行俱下,才藻美甚。”

穷愁潦倒 穷愁:穷困愁伤;潦倒:颓丧,失意。穷困愁苦,失意消沉。形容读书人境遇困苦,意志消沉。

【出处】清·无名氏《都门竹枝词·教官十首》:“盘费全无怎去家,穷愁潦倒驻京华。”

然荻读书 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

三余读书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出处】《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出处】明·郎英《七修类稿》卷十六:“因仍苟且,多为惜财之小而忘大义,奈何诗礼之家亦如此是耶!”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

【出处】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十年读书 指长期努力于学业。

十年寒窗 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出处】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十行俱下 眼睛一瞥就能看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极快。

【出处】《南史·梁本纪下》:“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梁书·简文曾纪》:“读书十行俱下,九流百氏,经目必记。”

士农工商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世代书香 世世代代都是读书人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林家虽贫到没饭吃,也是世代书香人家,断不肯将他家的人丢给亲戚,落的耻笑。”

书读五车 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书生之见 指读书人不切实际或不合时宜的见解。

【出处】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予谓议者以本朝养兵为大费,欲复寓兵于农之法,书生之见,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2027 字

+ 加入清单

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头一次回到故乡,重见故乡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慨。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把酒临风,喜气洋洋。正当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奇怪,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转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头道:“皇爷恕罪。今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店主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耽搁,……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听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领!高祖暗暗拿定主意,连忙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没等县令回答,高祖就已离开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量敢在皇帝面前审案?何况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二十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买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店主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作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店主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谁知那店主没有害怕,听到喝声就扑通跪在地下,连忙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久备鹅二十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如今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下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镜!”县令听完,觉得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结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怎样,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面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么,想到这里,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

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破绽,高祖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天下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多少冤狱啊,俺这汉室江山,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手里……高祖忍着怒气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了?”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气,知道不妙,吓得浑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如何了?”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下,连连叩头。高祖抬头环视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回复,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店主岂能逍遥?”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战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万万岁,恕小民无罪,俺愿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不免一惊:“这不是书生李良吗?”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送上,俺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是审鹅!二十只全审——请备二十管笔,二十块帛,要鹅一一招供!”李良说得如此平平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天下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招供?李良依然不慌不忙,转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店主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还有不少人等候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回头高声吩咐:“将二十只鹅的招供呈来!”

话没落音,二十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象一对对铜铃,目光“唰”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可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招供”!许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心啊。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的,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如今真象大白,你开黑店,霸占民鹅,二十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说!”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叫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现在物归原主,把你的二十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开荒地,好生过日子……”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里,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呀,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赞道:“好,好!你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让李良任沛县县令。

李良治沛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刘邦选贤的佳话,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古代描写中秋节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235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小编收集了古代描写中秋节名人名言,欢迎阅读。

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6.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7.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8.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0.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1.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12.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3.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14.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5.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6.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17.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王建 (唐) -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18.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杜甫 (唐) -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19.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 白居易 (唐)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0.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 辛弃疾 (宋) -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21.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 - 陆龟蒙 (唐) - 《中秋待月》

22.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 孟浩然 (唐) - 《秋宵月下有怀》

23.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 李商隐 (唐) - 《霜月》

2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宋) - 《水调歌头》

25.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晏殊 (宋) - 《中秋月》

26.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 王昌龄 (唐) -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27.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辛弃疾《满江红》

28.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29.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30.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1.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32.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3. 何人为校清凉力,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34.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35.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7.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38.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39. 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0.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4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2.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43.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44.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

45.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4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47.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48.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9.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50.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齐已《中秋月》

51.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52.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5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54.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55.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李商隐《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6.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读书的名人警句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6、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8、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9、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10、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11、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12、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1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14、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15、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16、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17、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18、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19、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20、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2、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2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4、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