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趣味历史典故(汇集20篇)

导语: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以下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趣味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747

作文

1000

关于乐此不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6 字

+ 加入清单

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此不疲相关典故内容。

乐此不疲的意思

[释义]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语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乐此不疲。”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写作“皮”。

[近义] 乐而忘返 专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义] 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乐此不疲的成语典故

汉光武刘秀为建立东汉政权,东征西战,历尽艰辛。刘秀登基后,为巩固政权,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他每天很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宫,还要与文武公卿们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商量和处理一些问题,稍有空闲,他还要伏案读书、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儿子刘庄,见父亲每天如此劳累,满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刘庄便劝刘秀说:“父王争战半生,如今临朝秉政,又如此操劳,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儿望父王效仿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闲、宁静。”

刘秀听罢,说:“皇儿之心,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乐此道,不为疲也。”这话的意思是:我自己乐于这样,也不觉得疲劳。

用乐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会腻;再惬意的生活,过久了都会倦。但唯独“爱你”这件事,乐此不疲,始终不变!

2) 他们又最爱自创新招,四兄弟个个三头六臂,一心几用,奏乐同时又玩杂耍,我拨你的结他弦线,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乐此不疲戏弄别人,总之绝无冷场,最紧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万事如意,生活无忧无虑,没事打打太极,模样更加神气,心情保持美丽,天天乐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时的路上了山顶我们乐此不疲,我们难以抑制自己的高兴,不约而同的大喊起来。最后,我们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们在学习上劲头十足,可谓学而不厌;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悉心辅导,可谓诲人不倦;我们和老师都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啊!

6) 当别的同学问题问到我时,我都会不胜其烦地说不知道,但查田君都会很乐意地教他们,乐此不疲。

7) 不错,你现在是正当年,流连于岁的瑜伽教练和酒店服务生美眉之间,乐此不疲。但总不能永远这么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烦,她不爱出门,她常常不修边幅,她不恋爱,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她乐此不疲。

9) 人生乐此不疲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们都泪流满面,却还乐此不疲。

11) 他对这件工作倍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爱园艺,一个人在自家的后院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掘土种花的时光。

13) 世界各国乐此不疲的寻找着全球贸易路线并且不断派遣船只探路,这次他们看到了希望。

14)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总是没日没夜地搞研究,每天乐此不疲。

16) 有时,在他人看来这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地追求这些微不足道的快乐。

17) 他每天都在马戏团表演小丑,真可谓是乐此不疲。

18) 老赵天天去公园慢跑,乐此不疲。

19) 小明总是帮助同学,乐此不疲。

20) 我在家里乐此不疲的做着家务。

21) 他乐此不疲地尝试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能够应对金融崩溃,即使美国的政客们已无力回天。

22) 这个小明,管起闲事来乐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样,用户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免费为它做这项工作。

24) 有些人对麻将是乐此不疲。

25) 虽然植树很累,但同学们都为绿化我们的家园而乐此不疲。

26) 我十分爱看书,每当有书摆在我面前时,总能让我乐此不疲的乐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遥控飞机,就是玩他的奥特曼,真是乐此不疲。

28) 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

29) 父亲是一个坚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远不会屈服。但是,父亲却愿意低下头让我坐上他的肩头,而又乐此不疲。

30)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3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泰戈尔

32) 此决定对和平年代本已紧张的太平洋地区邻邦关系报道纷至沓来;穆帅自己火上浇油;记者们也乐此不疲,决心将热闹进行到底。

33) 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挂念念念不忘,官运财运鸿运运运亨通,短信真心诚心衷心祝愿你,赐福祈福祝福福福传到,重阳节欢乐喜乐快乐乐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让你心情美丽,模样更加神气,没事打打太极,生活纸醉金迷,天天乐此不疲,心底无限欢喜,开心天下无敌!老小孩们,节日快乐。

35) 由于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幸存下来,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别无选择,但是福特也同样乐此不疲。

36) 我从小便爱上了天文星相学,每每有关此类书籍摆在我面前总能让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庆是中国西南的一个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布,倩影幽幽,让人乐此不疲。

38) 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39)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猫对毛线团的喜爱众所周知,只要有机会得到,小猫就会乐此不疲的玩下去,总也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沙丘的阴谋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明摆的事儿。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高撺掇胡亥杀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致命的书法大赛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04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徽宗年间,右丞相曾布与左丞相韩忠彦在朝中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为了得到皇上的赏识,两人常常暗暗较劲。这不,眼看皇上的生日就快到了,两人想尽办法四处搜罗礼物。

这天上午,曾布得到了大书法家钟繇的真迹,他不禁暗自高兴,这礼物总算有着落了,皇上酷爱书法,除了特别珍稀的书法真迹外,还真没什么能打动他。

曾布正高兴呢,墨缘阁的掌柜来了,带来一个重要的消息,有人去他那里卖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要价千金,他实在辨不出真假,故来找曾丞相定夺。

这墨缘阁的幕后掌柜其实就是曾布,他打开卷轴,细细鉴赏一番后,不由暗暗心惊,这到底是不是真迹,他也不能确定,看来要请蔡京出马了。这蔡京表面上是韩忠彦的人,但背地里跟曾布勾结在一起。曾布立刻修书一封,让家丁偷偷去传蔡京。

很快,蔡京就来了,他只看了一眼曾布手中的卷轴,便摇头说是假的。曾布疑惑地问道:“卷轴都没打开,你如何知道是假的?”

蔡京捻须含笑道:“曾相爷有所不知,这幅墨宝正是出自下官之手。”

见曾布有些不相信,蔡京故作神秘地说道:“曾相爷有所不知,最近韩忠彦派人四下搜罗墨宝真迹,虽然没找到王羲之的书法真迹,却找到东晋时期两张空白的锦帛和古墨,他嘱咐我摹写王羲之的字,然后交给装裱店进行仿古处理,不知底细的人很难发现是赝品。原来我以为韩忠彦病急乱投医,想用赝品糊弄皇上,没想到他竟然让人来蒙骗相爷,真要是中了计,问题就严重了。”

曾布听后,脊梁骨不禁直冒凉气:这天杀的韩忠彦,什么法子都能想出来!他暗下决心,斗不倒韩忠彦誓不为人。

曾布正发着愣,蔡京突然开了口:“曾相爷,韩忠彦如此设计,真是歹毒之至,下官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知相爷意下如何?”

曾布一听,求之不得,他急忙问蔡京有何办法。蔡京故意卖起了关子:“相爷,如果这次打倒了韩忠彦,这左丞相之职,希望相爷能在皇上面前多美言两句。”

蔡京喜欢见风使舵,曾布心知肚明,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只要大权在握,他就会紧紧依附自己,于是便点了点头。蔡京面露喜色,胸有成竹地说:“相爷派一心腹去韩忠彦经营的书画店鉴赏那幅钟繇真迹,他们见后肯定想买,你让人起价千金,以韩忠彦贪财的个性,肯定不愿花这么多钱,便会指派手下跟踪抢夺,他一旦得手,咱们的计划就成功了。”

曾布听后,不以为然,抢夺钟繇真迹算不上什么大罪,他完全可以把责任推给下人,不就白白浪费了一番心思?蔡京见曾布还不明白他的意思,急忙嘀嘀咕咕耳语一番。

曾布听完,不由得为蔡京的计策拍案叫好,只不过他还有些舍不得辛辛苦苦得到的钟繇真迹。蔡京见曾布有些犹豫,便劝道:“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只要我们手中有权,就算王羲之的真迹墨宝也能得到。”曾布心悦诚服,决定按照蔡京的计策行事。

两天后,曾布派出去的人伤痕累累地回来禀报,事情已经办妥,一切都在计划之中。

三天之后,在皇上的生日宴上,韩忠彦果然拿出了钟繇真迹,进献给皇上。皇上两眼放光,爱不释手,不停地夸赞韩忠彦。曾布看在眼里,乐在心头,他故意问韩忠彦:“韩丞相真是劳苦功高,慧眼识珠,不知这幅钟繇真迹是从哪儿得到的?”

韩忠彦洋洋自得道:“承蒙曾丞相夸赞,这幅钟繇真迹是本相半年前向一外地人买的,一直奉若至宝,珍藏在府中,今天皇上寿辰,就忍痛割爱,送与皇上欣赏。”

曾布见他中招,心中大喜,不露声色地继续问道:“不知韩丞相当时花了多少银子购得这一价值连城的墨宝?”

韩忠彦不知是计,大声答道:“卖画人狮子大开口,一千两银子,少一钱都不卖!”

几天之后,宫中传出皇上患病的消息,曾布知道火候已到,急忙进宫面圣。在他的暗示下,太医发现这钟繇真迹被特殊的药水浸泡过,这种药有一丝淡淡的墨香,不仔细闻根本发现不了。如果站在画前时间较长,人会在不知不觉中中毒,轻则茶不思饭不想,重则呕吐不止,神经错乱,变成疯子。

面对皇上的审讯,韩忠彦始终没敢把抢夺画作的事说出来,可怜的管家做了他的替死鬼。最终,皇上没有杀他,把他贬出了京城。

扳倒对手后,曾布没有食言,推荐蔡京做了左丞相。蔡京虽在职位上与曾布平起平坐,但对他言听计从。

一天上午,蔡京来访,向曾布进献一个点子,就是在京城举办一次书法临摹大赛,把皇上的字作为范本,以讨皇上开心。皇上精于书法,一手瘦金体字写得出神入化,如果举办这样的比赛,就可以让更多的人欣赏皇上的书法。曾布觉得这主意不错,当即拍了板。

随后,曾布把这个想法禀报给皇上,皇上大喜,让曾布从中评选出十佳作品,他不仅要亲自给这些人嘉奖,还要作为特殊人才委以官职。几天之后,书法临摹大赛的告示贴满了大街小巷,参加比赛的人趋之若鹜。

这可是进入官场的好机会,一些人开始投机钻营,因为最后的决定权在曾布手中,走后门送礼者络绎不绝。这敛财的好机会曾布岂能错过,十个最佳人选他早已内定,全部是他的亲戚和关系户。

决赛那天,曾布本想请蔡京当主持兼评委,不料蔡京突然派人传话说身体不适,抱恙家中,他只好亲自大张旗鼓地主持。比赛正进行时,皇上突然到访,让曾布始料未及,不过皇上并没有干涉评选,只是在考场内转了一圈就回去了。

赛后,曾布把十佳作品名单呈给皇上,皇上召见了十名入选人员,并让他们当众书写。看过之后,皇上面露不悦,问曾布比赛评选是否公正。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曾布哪敢说明真相,他一口咬定评选公平公正。

皇上十分生气,让蔡京点评十幅临摹作品。蔡京细细看过之后,语气刻薄地说:“圣上,此十幅书法,跟皇上的字相比,无论是笔法和神韵,都相差甚远,算不上好作品。”

曾布见蔡京突然反目,倒吸一口凉气,赶紧应声道:“圣上的书法造诣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个凡夫俗子写的字哪能与圣上相提并论呢?”

皇上冷冷地笑了笑,厉声质问道:“既然曾爱卿认为朕写的字好,那为什么朕亲笔写的字连前十都进不了呢?你在此次大赛中贪赃枉法,胡作非为,就交给蔡丞相去审查吧!”

很快,曾布收受贿赂、任人唯亲的罪行被曝了光,好在皇上并没有太为难他,只是让他告老还乡。直到离开京城的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是着了蔡京的道。原来,蔡京事先买通太监怂恿皇上参赛,比赛当日皇上去现场查看,其实是把写好的字偷偷交给事先安排好的人。

就这样,左右宰相先后被罢官,蔡京从此独揽大权,祸害大宋好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棋之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朱元璋平定天下,登上皇位,论功行赏。开国功臣徐达被封为中山王。有一天,朱元璋同徐达在莫愁湖边的楼上下棋,朱元璋连输了三盘,就把这座楼连同莫愁湖赐给徐达,还赐名为“胜棋楼”。这徐达有点受宠若惊,他把这座“胜棋楼”跟莫愁湖一起圈进自己的中山王府,心里顿时感激这偶像级的皇上,多么厚道多么圣贤啊。

朱元璋呢,他当初输了棋,还算口服心服,真的把胜棋楼赐给徐达,后来却愈想愈不对劲:你徐达扶助我打江山固然不假,可也并非你姓徐的有三头六臂,若不是我姓朱的洪福齐天,能坐上这金龙交椅吗?嘿嘿,我封你为中山王,把你当作第一位开国功臣,给你脸你不兜着,跟我下棋,居然毫不留情,奥步尽出,逼宫太甚,害得我连输三局。我赐给你“胜棋楼”的雅号,只是秀一秀君王的雅量罢了,你竟然接过豆包当干粮,当真做了牌匾挂了起来。你这样做,明明是让人家想到:不止于下棋,如果我跟你真刀真枪地对阵,少不得我也是你的马前败将呢。好,我跟你徐达没完,君子报仇不在一时!

朱元璋的猜忌心日重一日,刑罚越来越酷。他立下个“瓜蔓抄”的名目,若是一位大臣犯了法,顺藤摸瓜,跟他稍有关系的亲朋全抄查株连。这么一来,徐达渐渐寒心啦,心想自己虽然为国尽忠,难免有结怨于人的地方,若是有人在皇上面前进谗言加害,如何是好?徐达越想越担心,便上了个奏本告老辞官。朱元璋不动声色,只是安抚徐达说:“现在天下太平,你可以在王府里享享清福,朝廷里有什么大事,我再找你来商议办理吧。”

再说徐达回中山王府养身纳福,很少过问朝廷大事。哪晓得过了一段时间,忽然间他后背生起一种毒疮,叫作背疽。年老气虚的徐达被折腾了半年多,也不知请了多少名医,才调治得渐有起色,能够起床走动,进些饮食了。

朱元璋原以为徐达年迈体弱,一定不久于人世。听说其身体渐渐好转之后,他把御医召来,问道:“生背疽忌食什么东西?”御医回奏道:“最忌吃鱼腥。”“哪一类鱼腥最厉害?”“一吃鲜鲤鱼准会丧命。”朱元璋听到这儿,脸一沉:“好啦,下去吧。回去不许多言!”

且说这一天,徐达正在“胜棋楼”上赏景散心,忽见皇宫的内监来到,口称皇上有旨,赐中山王佳肴美味。原来朱元璋叫内监送的是鲤鱼羹一盆,要他立即吃下。

徐达心中“咯噔”一下,差点儿惊叫出声:背疽刚有好转,这不是要我的命吗?他强忍悲痛,口称:“叩谢皇上天恩!”挣扎着慢慢站起身来。内监从朱漆龙凤食盒里端出一只白玉盆,盆里装着热气腾腾的鲤鱼羹,连牙箸、银匙都一起带来了。徐达知道“君要臣死臣必死”的道理,只得忍气吞声,把一盆鱼羹连肉带汁和着眼泪,一股脑儿强咽到肚里,吃了个干干净净,吃完后还得“谢主隆恩”!

可怜个中山王徐达,自恃功业显赫,何况一生奉公守法,从无犯上作乱之事,今日却受皇上这么软刀子一宰。直到临断气时,他也闹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哪门子罪。他哪里想到,就是为了楸枰上的一棋之仇,为了那座“胜棋楼”,才招来今日这盆鲤鱼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一字断案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大家有听说过一字断案这个历史典故吗?一字断案的典故很精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这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的事。一天清早,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闯入广西苍梧县衙正堂,双膝跪下,举状鸣冤。县令李文正,见堂下有人告状,把惊堂木一拍,道:“你告何人?慢慢道来。”原告抬起头,呈上状子,声泪俱下:“小人余阿吕,家住西门枥木桥,告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辱骂小人。邱以诚于康熙五十九年借我父亲白银三百两,今我持邱以诚当年亲手所写借契向其讨还银两,他翻脸不认账。现借契在此,望大人给小的做主。”李公问:“三十二年前的债务为何至今才追还?”余阿吕回答:“先父本是商人,当年邱以诚向先父借钱经商,小人尚幼,未知此事,雍正七年,先父不幸暴病身亡。小人继承父亲经纪,一直做下来,只因近来生意亏本,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小人的母亲记起借出白银之事,从箱底翻出当年借契,差小人去向邱以诚索取欠债。”李公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邱以诚到案。

邱以诚五十多岁,一入堂,扑通跪下。李公大声喝道:“你如何赖账辱人,从实招来,以免皮肉受苦。”邱以诚听完原告的状词后,大叫冤枉:“小人过去虽然和他父亲有交往,但从未借过他父亲一文银子。前不久余阿吕向我借三百银子。小人乃小本经营,哪来的这笔银子借给他,他就骂骂咧咧,气愤而去。现他却咬我欠他家三百两银子,实属诬告,请大人明断。”余阿吕在旁骂他狡辩,邱以诚反驳余阿吕有意诈人。李公一时难以决断,便对邱余二人说:“你们先回家去,待本官明断后再传你们。”

李公退入后堂,呷了口茶,拿起借契反复琢磨,沉思良久,又到书案取过《康熙字典》翻阅,然后又翻开雍正某年历书,不禁大腿一拍,哈哈大笑:“这是伪造的借契,怎骗得过本官。”

第二天升堂,传来邱余二人,李公对着余阿吕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如何诬告良民,快快招来。”余阿吕抵赖道:“小人有据为证,怎说是诬告?”李公说:“借据是伪造的。”余阿吕惊了一下,随即镇定下来:“大人从何说起?”李公一声冷笑:“借契上借债人邱以诚的‘邱’姓,原来是没有‘阝’旁的。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大尊大圣先师孔夫子,因避孔夫子之‘讳’,才开始给‘丘’姓加上‘阝’旁,成为今天一直使用的‘邱’,当年的历书记录了这一‘忌’。若说此契写于康熙五十九年,那么‘邱’姓应写成‘丘’字才对,借契上却写成‘邱’字,可见这张借契根本不是康熙年间所写,而是后来伪造的。”余阿吕听毕,无言以对。李公于是追问伪契是何人所造,余阿吕还想死赖不说,李公便喝令打板,余阿吕只得招供。

余阿吕从小好吃懒做,长大吃喝嫖赌,又不善于经营,于是逐步弄得倾家荡产。余阿吕便向其父旧友邱以诚借三百两银子,说是要重振旧业。邱以诚一则怒其不争气,二则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把他教训了一顿。余阿吕借不到银子,反受训斥,非常气愤,伺机讹诈。余阿吕有一个朋友叫朱阿良,此人非常善于描摹。余阿吕从家里找出邱以诚的笔迹,串通朱阿良伪造了这张借契,望事成后三百两银子来个二一添作五,谁知阴谋败露。李公传讯朱阿良,朱见余阿吕招了,自己哪还敢隐瞒,也如实招了。李公命差人枷起两犯,待后处置,宣布退堂。邱以诚感激李县令的明断,叩头拜谢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孝顺父母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八、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九、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来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十一、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二、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三、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四、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十五、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十六、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七、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十八、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十九、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二十、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十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二、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胶漆相投的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

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沈括厚黑学

全文共 1095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宋史》的评语,沈括是多领域劈腿的章鱼型人才,头衔很多: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军事家、外交家……这些“家”加起来大概有1万平方米。将身家上亿的沈括定义为“墙头草”,不是基于他在这些领域的成就,而是概述了他在政治站队时的表现。

站队始于熙宁年间,或者说从“王安石变法”开始。

沈括是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骨干。沈王两家世交,此外,还有点亲戚关系: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娶了谢绛的女儿,而谢绛的母亲是沈括的大姨。按这层关系,比沈括大10岁的王安石,要叫沈括表叔。在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中,作为花名册排名第十五的干将沈括,为新法擂鼓助威奋力疾呼。

王安石当然投桃报李。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的推荐下,沈括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奉命前往浙东、浙西监督视察水利。回来后,他在朝廷盛赞新法:“你问我支不支持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由此成功制造了一个舆论优势,还有一个大新闻——这个新闻稍后呈上。

沈括为鼓吹王安石的新法声嘶力竭,这让王安石很受用,很飘飘然。正在陶醉的王安石没有料到蜜里调油的关系马上逆转,八竿子的亲戚拆了竿子,狠狠地给了王安石一闷棍。打棍的原因很简单,王安石失势了。熙宁九年,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沈括马上以三司使的身份向宰相吴充上书,历数新法的种种弊端,大猩猩似的举两手赞成朝廷废掉王安石:“你问我支不支持废除新法?我坚决支持!我就明确跟你讲这一点……”

沈括这次无情无义、首鼠两端的站队行径,同僚先是诧异,继而不齿。皇上也看不过眼了:“你呀,立场转变得比谁都快……”皇上不高兴,“始恶括之为人”,沈括马上被贬,“贬括知宣州”。这次被贬影响了沈括一生的仕途,此后一蹶不振。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润州。在润州,他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无耻。这一次的对象,是苏轼。

前面所说的新闻,发生在熙宁六年沈括巡视的途中,他遇见了苏轼。王铚的《元佑补录》中记载了这次会面。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尽管与沈括政见不同,但他对事不对人,在杭州与沈括诗酒唱和,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而就是这场酒局,给苏轼带来了一场几乎灭顶的无妄之灾。酒过三巡,沈括看到一句苏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暗中收录,后向皇上告密说:皇上是天上龙,苏却要到九泉下去找,实在不臣。此后,又有人搜罗了一批证据,随即引发了“乌台诗案”。

构陷苏轼的沈括的无耻之处在于,当他闲废润州时,竟又遇到了苏轼。厚黑学专家沈括的心理素质和脸皮厚度,杠杠的,他竟又和从前一样与苏轼热情亲切地谈笑风生:“我帮你搞了个大新闻,把你批判了一番。”

平心而论,沈括的学问还是不错的,23岁就中了进士,但人品确实不敢恭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囊萤映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囊萤映雪:读书莫畏难,苦中乐逍遥

【出处】

“囊萤”出自《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映雪”则出自《孙氏世录》。

【释义】

映雪:利用雪的反光;囊萤:包着的萤火虫。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历史典故】

车胤,字武子,晋南平(今安乡、津市一带)人。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庭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放在屋子里,果然亮了不少。

车胤就这样用功苦读,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溜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缝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成长心语】

“读书莫畏难”,读书必然是一件苦累颇多的事情,即使条件艰苦,也不能动摇学习的意志。读书莫畏苦,苦尽才有甘来,只有克服种种困难,才能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秦始皇与寡妇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0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三八年四月初八的那一天风和日丽,雍城中心的蕲年宫里比平时更加庄严肃穆,这一天是秦王赢政举行冠礼的日子。

仪式进行到了加爵弁这一项,突然一阵闷雷般的声音传人耳鼓,随即是一阵阵喊杀声。原来一天前秦王决心拿下跟自己生母赵姬私通的宦官缪毒治罪,不提防走漏了风声,缪毒竟然先发制人,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印玺,调集了县卒、官卫士卒和自己蓄养的数千童仆攻击蕲年宫,要造反!

叛军很快大败,秦王车裂缪毒,灭其三族,他和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活活摔死。太后赵姬被强行迁住城外的械阳宫,秦王跟她断绝了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可他的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大臣的异议,他们竞相进谏,批评秦王此举无异畜类。秦王大怒,把这些大臣全都处死,短短数日,就有27位大臣血染秦王宫外。

百官们不敢再进谏了,秦王的怒气却还没有平息。这天早朝,一名御史大夫奏报,在巴郡新发了一件大案,一个以经营丹砂为业的女人,居然蓄养近万兵丁,日夜操练习武,意图谋反。这女人年纪40来岁,守寡多年,名字叫清,因为她出生在巴郡,当地人都称呼她为巴寡妇清。

这还了得!一个没名分没地位的女商人,也敢谋反!这天下的女人是怎么了?都想牝鸡司晨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本就没有熄灭的怒火又熊熊燃烧起来,秦王立刻下令,把那个什么巴寡妇清押解到咸阳宫,他要亲自审理此案,从重处置,也好震慑天下。

最近朝中动荡,百官们栗栗危惧,丞相李斯也处处小心。这一天他下了朝,车子驶到在离府门前不远的拐弯处,一个男人突然直冲过来,扑通一跪,以头触地,连呼“大人,冤枉啊”!

马夫惊慌失措,还好及时勒住了马缰。李斯见那男人20多岁的年纪,相貌英俊,斯文儒雅,不由得心生好感,于是微微点了点头。

男人膝行几步,又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开口说道:“丞相大人,小民名巴邑,是那进京受审的巴清的小叔。大人,小民的嫂嫂有莫大冤情啊!”

巴清?李斯想起来,这个经商的女人被押进咸阳城两天了,据说她虽然年届四十,却美貌异常,成了满京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斯吩咐随从把这个巴邑带进府里,再行讯问。

在李斯宅邸那幽深的后花园书房里,告状人巴邑说出了一番话。

那女商人巴清18岁嫁到了夫家,一年后公爹身亡,四年后夫婿也一病不起,两人并无子嗣,而小叔子巴邑当时只有六岁。就在族人们纷纷密谋巧取豪夺他家的丹砂矿时,巴清却牵着巴邑出现在丹砂矿里,宣称从此后巴家的生意全部由她接管。巴清对婆母十分孝顺,对巴邑更是视如己出,除此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经营上,厂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她都一手操持,还率领工匠改良水银的提炼技术。等到巴邑长大,巴清做主为他娶了大户秦家的女儿秦氏,而巴家的产业,也已经滚雪球一样壮大,吞并了很多小的厂矿。因为竞争产生的矛盾,才招致了泼天大祸,被人诬告。

李斯默默听着,这时问道:“如你说来,那巴清蓄养兵丁,是不属实的了?”

巴邑含泪说道:“丞相大人,所谓的蓄养军队,其实不过是雇佣了千百个看护厂矿的童仆。附近山中盗匪如毛,经常下乡劫掠,巴郡的大户之家,家家蓄养家丁,操练习武,所用兵器也不过就是木棒、棘枝之类,也不止我一家啊。经商人家,哪有蓄养军队、逐鹿中原之野心?请大人明察!”

李斯心里明白了大半,他正在拈须沉吟,那巴邑已经探手入怀,从贴肉的内衣里掏出一个小小锦盒,递了过来。李斯狐疑地打开,立刻耀眼生花,满屋子都明亮起来。

原来盒子里是一颗小鸡蛋般大的夜明珠,珠体呈现出罕有的粉红色,就算是那大秦王宫里,也未必见得有这般宝物。

俗话说拿人手短,李斯接受了巴邑的重礼,心里已有了主意。

第二天朝堂之上,多位朝臣都在奏本那巴寡妇清的案件,都建议从严处置。最后,李斯才不紧不慢地奏道:“蓄养军队何等大事,此事真伪,一查即明。据臣所知,那巴清的水银提炼技能在当世可算第一。所以巴家售卖的丹砂、水银质量之佳,为大秦国之冠。倘若真的杀了此女……”此话一出,秦王脸上就是一动。李斯知道切中了他的要害,接着把昨天听来的那些话舌灿莲花般说了一遍。一切都如他所料,在听到那巴寡妇清为亡夫守贞、孝敬婆母、抚养小叔、殚精竭智操持夫家生意时,秦王的脸色更加和悦。李斯趁热打铁,说道:“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巴寡妇清贞孝节烈,倘若蓄养军队一事不实,实该旌表!”

话音刚落,秦王已经下令:“查证此案事实,倘若的确是有人诬告,严惩不贷!”

李斯心中狂喜,脸上却不露声色。

要说这秦王的心事,李斯是摸得准准的了!要知道当其时秦国人在男女之事上极为随便,有作风大胆的妇人,居然离异六次之多。太后赵姬出事以后,带动得国内风气更加开放,淫奔案屡出不穷,各国都拿这作为秦国的笑料,秦王深以为耻,却无可奈何。正是因为母亲的淫行给秦王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所以他后宫嫔妃无数,却绝不立后,在他眼里女人都是淫贱下流、败坏纲常的。等到知晓世间居然还有巴清这样的女子,不由得百感交集,生出了敬重之心。李斯正是摸准了他的心理,这才放胆一搏,当即奏效。

经过调查,证实所谓的巴清蓄养万人军队纯属扯淡。巴清被释放后,秦王传令她后宫觐见,温言勉励。巴清当场承诺,日后秦王宫所需的丹砂、水银等,全由巴家供应,价格保证业内最低。

秦王13岁即位,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王陵地宫,王陵的设计者正是丞相李斯。陵寝内的墓室里灌注大量水银,棺椁要漂浮其上,营造出在地下扬帆出海遨游巡视的阵势。地宫穹顶则镶嵌大量的各色宝石夜明珠,形成日月星辰的样子。这个工程需要大量的优质水银,秦王痴迷冶炼长生不老药,也需要数量极巨的丹砂,而连年征战,国库并不充盈。所以听了巴清的承诺,秦王心花怒放。

那以后来自巴郡的丹砂、水银就源源不绝地运进了咸阳。有了秦王的支撑,数年过后,巴清的商业帝国已经垄断了整个大秦,时人称她为“丹砂女王”,实为天下第一商。

十几年后,秦王统一六国,号称始皇帝。他的人生迎来了巅峰时期,也就更加惧怕死亡,迷恋长生之术。他多次派遣童男童女去海外求取仙丹,同时秦王地官的修筑也加紧进行,对巴清的宠信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朝堂之上,后宫之中,他的身边总是摆放一只矮凳,巴清来到咸阳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的身边叙谈,这种礼遇,天下仅此一人。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一天李斯被皇帝宣召进宫,发现皇帝的脸色极为难看,说有人状告巴清犯了欺君之罪。告状信上说她表面三贞九烈,骨子里却淫奔无耻,早就跟一个随从人员有了私情,还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已经十五岁了!

虽然在官员们的进谏下,始皇帝已经和太后赵姬母子和好,可这举报信一下子撕开了他心里的伤疤。喊李斯过来,正是要让他主持审理此案。

巴清再次被押到了咸阳,她这时已经五十几岁了,容貌依然美好。她的身边只带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叫子兰的童仆。

这类风化案件如果没有捉奸见双的话,也就只有滴血认亲能审理清楚了。

滴血认亲的那一天,咸阳城百姓倾城出动,都跑来看稀奇。

巴清和那孩童的手指被刺破,鲜红的血珠冒了出来,被滴进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碗里,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血珠滴进去,沉到了碗底,隔了一会开始荡漾开去。还好,两缕血线各自氤氲,却一直没有交融。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巴清眼眶含泪,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

始皇帝大发雷霆,立刻令李斯破获此案,务必找到真正的始作俑者。

几天后,诬告者被挖了出来。据他的口供,还是那些跟巴家有生意竞争的丹砂业者联合起来出巨资买通了人诬告的。案犯被车裂而死。而那巴清从始至终都不怎么说话,也不为自己辩白。

案情大白,最开心的是始皇帝,他迫不及待地下令,敕封巴清为“贞妇”,立白玉牌坊,彰其功德。并且下令,巴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携带武器刀具。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民间所有私藏刀具武器者,都是灭九族的。

巴清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带了子兰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乡。满城的百姓们倾家出动,迎接给巴郡挣了大面子的丹砂女王归来。巴清的眼睛一直在人群里巡视着,可她露出了失望的面色。

巴清回到府邸,仍然没看到那个迫切想见的男人,不由得怔忡不安。子兰劝道:“夫人,您这次出去两月之久,二爷始终随在京都,上下打点营救,这件事才得善果。案子一定,二爷立即马不停蹄返回家乡,主持建牌坊的事。此刻定是在外奔波呢。”

巴清神色恍惚,过了很久才命令子兰随她一起出去走走。

出了家门,往上走数百步就上了一处斜坡,夕阳西下,斜坡上很多工人正在劳作,那里已经有一座贞妇牌坊竖起了半截。天黑了,工人们陆续收工,工地上空空荡荡,看不见一个人影,巴清慢慢走了过去。一个中年男子靠着牌坊底部正在发呆,听见声音回过了头,男子慢慢站了起来。他是巴邑。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巴邑先开口:“嫂嫂,你吃苦了。”

这一句话,巴清的泪水瀑布一样喷洒出来,她突然投身进巴邑的怀抱,两个人抱在一起吞声饮泣,很久很久。

巴清低声说:“邑,我没能面见秦王说清我们的事。我虽然在商场无往不利,可在情感上,就是个懦夫!”

巴邑轻拍她的肩膀:“我知道你的难处,别自责了。可这样下去,我们的事就要深埋心底,永不能见天日了!子兰怎么办呢?”

巴清惊恐地回头看了看,小声说:“这些年的确是委屈子兰这孩子了。母亲是富可敌国的巴清,他却要做低三下四的佣仆,也不知道身世之谜,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巴邑一把抓住巴清的手,说:“所以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件事,如果当年我们就公开了,也没什么大逆不道的,就算得不到皇帝的宠信,可是我们一家人甜甜美美生活在一起,总好过这样做贼一样偷偷摸摸!我决定了,立刻上奏秦王,坦承我们的欺君之罪,然后把所有财产都进献给国家,皇帝修筑长城,国库正空虚,我们一定能得到特赦,求个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巴邑毕生的心愿!”

巴清惊恐地掩住他的嘴:“别乱说了!”

刚说完这句话,她忽然弯腰干呕起来,巴邑急忙给她捶背,突然惊喜地问:“清,你是不是……有喜了?”

巴清喘息了几下,艰难地点头说:“孽障,这些年都平安无事,我就大意了,没想到,年到五旬,还怀上了孩子!在秦王宫时我就万分焦急,唯恐被皇帝发现……”

巴邑抱住她,痛惜地说:“我们都老了,还能活几年?难道让这个孩子一出生也像子兰一样,交托给他人抚养,到最后回到家里当仆人吗?这世间第一商的家业,要我们的孩儿去承继啊!”

原来巴清年轻守寡,她貌美如花,精明强干,实在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当巴邑成年后第一次跟着她巡视遍地厂矿时,目睹她处理事务时的智慧果决,她女王一般高贵绰约的风姿,令他的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这唯一的女子了。巴清把他的一厢情愿只当作是小孩子任性,一笑了之,张罗着给他娶了秦氏为妻。可秦氏嫉妒暴躁,偏狭执拗,夫妻俩一直不和。就连秦氏生下的三个儿女,他都淡淡的不太理会,一颗心完全扑在巴清身上,协同她创立了世间最大的商业帝国。

俗话说日久生情,在巴邑无微不至的体贴呵护中,巴清的一缕情丝终于牢牢种在了小叔子身上,他们秘密结合后不久,巴清偷偷生下了儿子子兰。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得不把心爱的儿子送给他人抚养,到六岁时让他回家来做了贴身侍从,对待他当然是关爱备至,可名分上子兰只是一个佣人。巴邑最大的盼望就是休妻再娶巴清,但造化弄人,这贞妇牌坊一立,只怕是这心愿终生不得实现了。

又是二十几天过去,巴清的孕期反应更加严重,两人计议很久,还是畏惧秦王的残暴,无奈只能做打胎的决定。为此巴邑遍寻名医,可巴清已年届五旬,身体再健壮,打胎也是个性命攸关的事,一般郎中哪敢动手?

这一天黄昏时分,巴邑回到家中,突然家丁来报,始皇帝有旨。

巴邑大惊,始皇帝对巴家极度宠信,可一向的圣旨或者赏赐,都只针对嫂子巴清的,这次居然为自己下旨,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匍匐在地面,听宣旨官宣读圣旨,说巴家为国有功,巴邑随同嫂子创立家业,功莫大焉,特赐美酒一壶,要和夫人一起喝下。

赐酒?看着那个镶宝嵌玉的酒壶,巴邑心里直打鼓。宣旨官亲自斟酒,送到巴邑和秦氏面前,声称皇帝有旨,要亲眼看着他们喝下赐酒,才能回去复命。此时此刻,也由不得巴邑抗拒,只得一饮而尽,片刻之后就腹痛如绞。

宣旨官率人冷笑离去,巴邑奄奄一息,奋力吩咐家人去通报巴清,想临死前再见一面。秦氏疼得满地打滚,突然扑过来死死卡住巴邑的脖子,咆哮着:“死到临头了还想着那个老淫婆!实话告诉你吧,是老娘给始皇帝写了告发信,告发你们这对欺世盗名的奸夫淫妇!那天我就躲在牌坊后,你们的淫词荡语我都听见了!既然你们想休掉我,让你们的野种继承家业,我还客气什么?哪知道……哪知道皇帝不降罪于她,倒来让我陪你们死……”

秦氏的手渐渐没了力气,瘫在地上死去了。巴邑苦苦撑持着,终于巴清赶来了,她抱起爱人的头,泪如雨下地哭喊着:“邑,我带来了解百毒的奇药,能够起死回生的,我马上给你服用!等你好了,我们私奔吧!”

巴邑死死抓住她的手,眼神里露出一丝笑意:“别费事了。皇帝既然决意赐我死,活了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放过你,我想一来是需要你的水银和丹砂,还有就是……他自命天子,慧眼如炬,刚封了你为贞妇,又怎能当着天下人承认自己看走眼了呢……这泱泱大国,他需要一个贞妇为一众女人的表率啊。所以你和子兰是平安的。我,知足了……”

他在巴清怀里,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巴邑死后,巴清过于悲痛,三个月大的胎儿也流产了,缠绵病榻足有两年之久,等到她能够起床处理事务,已然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密布,状如老妇了。

巴清盘点资财,把巴家数代累积的堆积如山的财富,遍布国内的厂矿企业,除了秘密留给子兰一小部分成家以外,其余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修筑长城。她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就算自己再有钱,也仅仅是秦皇庞大财库的守门人而已,巴邑死后,她本就一无所有。

当巴清病体支离时,始皇帝命人把她接进成阳宫里,为她建造了养老的宫殿,每隔三五天,必要亲临她的住所,促膝相谈。巴清病了,他还亲手调了药羹喂她服用。始皇帝对巴清的礼遇厚待,对贞烈节妇的敬仰尊崇,天下人人皆知。于是女人们争先恐后效仿巴清,谁家女人能挣得一块旌表的牌坊,往往能引得方圆数百里内的人们争相夸耀,引以为豪。

几年后,巴清病死在咸阳宫。临终对始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是,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巴郡归葬,那边有她的丈夫和全部家人。始皇帝痛快答应了,为巴清举办了举世皆惊的宏大葬礼,并在巴郡修建了一处“女怀清台”,用以表彰巴清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据说,在巴清的葬礼上,始皇帝还哭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在家里到处找都没有找到,于是,他就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没有证据不能乱讲,他就仔细地观察邻居的儿子:看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过了几天,这个人要到地窖去储存物品。当他挖开地窖门,下到地窖里的时候,发现自家那把不见了好多天的斧头正躺在地上。到了第二天,这个人再去看邻居的儿子的时候,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连笑的神态,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头的样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卧薪尝胆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卧薪尝胆后演变为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最后果真可以苦尽甘来。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卧薪尝胆:将屈辱变为一种动力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释义】卧,睡;薪:柴草;胆;苦胆。睡在柴草上,品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卧薪尝胆【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公元前496年,吴国征讨越国,吴王阖闾亲率大军前去征战,双方大军在今浙江嘉兴一带展开决战。越兵背水一战,以死相拼,结果大败吴军。吴王也被毒箭射伤,阖闾临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为王,一定要为父报仇。夫差励精图治,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逐渐强大起来。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亲率大军进攻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战,在夫椒对阵。结果,吴军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被夫差团团包围。勾践无奈,只好派大臣文种带着大量的礼物向吴军求和。

文种来到吴军阵中,跪在夫差面前说:“我奉亡国之君的命令冒昧地向您转达勾践的心愿,勾践情愿当您的臣子,他的妻子当您的仆人,服侍大王。”夫差没有同意。勾践和他的臣子们又想了个办法,他们把绝色美女西施送给了夫差,夫差这才同意勾践的请求。

勾践在吴国给夫差当了三年的仆人,才得以回到越国。回国后,勾践一心致力于复国大业。为了使自己不忘耻辱,他决心在打败吴国前不睡床铺,只睡柴草,并在睡处悬挂一个猪的苦胆,每天在就寝前都要先尝尝这苦胆。这就是卧薪尝胆的由来。

同时,勾践放下国王的架子,谦虚对待百姓,热情地接待四方宾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招募了大量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就这样,经过十年的耐心等待和发愤努力,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并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亲尝汤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今天,小编特意为大家推荐亲尝汤药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亲尝汤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处】

《二十四孝》。

【释义】

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长心语】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全文共 448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是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小编整理了常见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1):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万赵兵,除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3)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4)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5)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实现了统一,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yu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6)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7)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8)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9)请君入瓮: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10)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11)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12)蜀汉建兴年,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后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病逝,年仅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

1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孙),公元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有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14)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宦官黄皓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15)八王之乱:公元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太子(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16)十六国:从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17)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18)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地生存。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时多年完成了《史记》,共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19)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字昭君,因未行hui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昭君出塞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20)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终未成功,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21)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22)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歃血为盟,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23)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24)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25)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袁绍派军万,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时降于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献计不被采用,许攸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便将袁绍击败。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26)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27)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哙赴宴,席间项庄(项羽的堂弟)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樊哙的保护下得以逃脱。

28)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9)“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30)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3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32)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范蠡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33)“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34)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35)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36)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消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7)屈原名平,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38)将相和: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有功而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应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颇听说后,便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39)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女娲升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女娲历尽辛苦,好不容易把天补好、把地填平了,使灾祸平息,人类又获得了新生。大地上欣欣向荣,春夏秋冬依序而过,天气随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世界上的恶禽猛兽相继死去,剩下的也都改变了性情,非常驯善,成了人类的朋友。

人们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人们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田间地头,根本无须放到仓库里,因为人人都有,谁也不会去拿别人的。刚生下来的婴儿,人们干脆就把他们放在树上大鸟的巢里,孩子和鸟儿一起玩耍,睡在鸟巢里,树被风儿吹得摇来摆去,就像天然的摇篮一样。老虎豹子也不伤人,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扯着它们的尾巴玩。就连人们踩在大蟒身上,它也只是打个滚翻到一旁去,根本不会对人的行为动怒。那时,可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得如此美好,很是欣慰。为了让人类能更快乐些,她还制造了一种叫芦笙的乐器。这种芦笙一吹便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它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个葫芦里面。女娲把芦笙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吹起它,便会禁不住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有了芦笙,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了。

女娲制造的芦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吹奏着。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这种芦笙与青年男女们的纯真爱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的春天,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月光明媚、天朗无云的夜晚,人们便来到平坦的地面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起悠扬的芦笙,围成圈子,唱歌跳舞。他们或是两人对舞,或是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跳到情投意合的时候,便成了最亲密的人。

女娲看到人类安居乐业了,忽然感觉到了劳累,需要休息休息了。于是,她登上雷车,驾起飞龙,让白螭在前面开路,让腾龙在后面跟随,黄雀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神灵前呼后拥地围在她车子周围,护送着他上天去了。

女娲这时十分欣慰,她回想着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用黄泥创造了人类,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使自己不再孤独寂寞,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填地、杀黑龙、收洪水……在回忆中,她乘龙驾云,不知不觉间已升到了九重天顶。进了天门,来到天廷,向天帝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报告了一遍。

从此以后,女娲便在天廷住下了!她像位隐士一样悄悄地生活着。她从不居功自傲,更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大自然,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顺应着自然的意愿,为人类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毕歆与王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华歆(xin)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

全文共 642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成语是人类智慧与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与结晶。而成语故事是陪伴我们成长的朋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1:哀鸿遍野

解释: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游离失所的灾民。哀鸿:哀鸣的大雁.

《诗经·小雅》中有一篇题为《鸿雁》的诗。其中有两句是:“鸿雁于飞,哀呜嗷嗷。”

它的意思是说: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形容流离失所的难民呻吟呼救的凄惨景象。

由于这两句诗,后来人们就把不得安居的难民叫作“哀鸿”;形容受难的人民极多,几乎到处都有,就说是“哀鸿遍野”或“遍地哀鸿”。

原诗中“哀呜嗷嗷”的“嗷嗷”两字,后来还常常用来形容啼饥叫饿的嘈杂之声,例如“嗷嗷待哺(哭哭嚷嚷地急切盼望给点吃的)”。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2:安如泰山

解释: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3:安然无恙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4:安步当车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 正以自虞。”

释义 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 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 “颜蜀,走过来!” 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 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 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 怎么行呢?” 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 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 玉礼贤下士的好。”

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 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 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 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 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 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 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 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 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 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大 卑鄙了!” 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 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 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

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 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 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 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 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 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 个个会衣着华丽。” 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 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 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 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 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 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 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 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5:爱屋及乌

解释: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君(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很多办法才得以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后,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又将都城东迁至丰邑(今陕西省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迁都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shì ](即召公)是武王的两个得力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武王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于是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因此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议。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原文中所谓“余胥”,是指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战》里也有类似的记载: “纣死,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写作“胥余”,两者的含意也不一样。“胥余”已不属胥史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有人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zuo“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是:“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中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中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个成语典故。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6: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

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7:竭泽而渔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援助宋国,和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打了一仗。当时,论实力楚国占着明显的优势。晋文公见楚军来势汹汹,就问他的舅舅狐偃说:“楚兵多,我兵少,这一仗该怎样打才能取胜呢?”狐偃回答说:“我听说善于打仗的人,不厌欺诈。你就用欺诈的办法对付楚军好了。”

晋文公又去征求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不大赞成这样做,就打了个比喻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蔽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意思是说:把池塘里的水弄干了才捉鱼,哪还有捉不到的?但到明年就没鱼可捉了;把山上的树林烧光了再去打猎,哪还有打不到的?但到明年就将会没有野兽可打了。欺诈的办法虽然可以偶尔用一下,但以后就不能再用,这不是长远之计啊!

当时也想不出更好地制胜楚军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采用了狐偃的计谋,假借遵守自己流亡时向楚庄王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之名,连续三次后撤,以避其锋芒,为自己选择了有利的时机和歼敌的地形;而楚军呢,见晋军一退再退,误以为晋文公胆怯,不敢与之交战,就紧逼不舍,结果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这场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终以楚国的失败,其领兵大将成得臣被迫自杀而告结束。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出“竭泽而渔”的成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故事篇8:箪食壶浆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公元前313年,燕王把燕国的政权交给了相国子之,然而,将军子被、太子平等均不服气,想杀掉子之。于是,子之率军反攻,杀了子被和太子平,燕国大乱,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这个时候,齐国军队趁机取得了燕国百姓的支持,只用了短短五十天的时间,就一举击败了燕国军队,攻占了燕国的大部分领土。

齐宣王非常得意,想借这个机会完全占领燕国,便对孟子说:“有人劝我占领燕国,而有人不同意我占领燕国。

我想,燕国并不比我们弱小,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胜利,光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恐怕是天意吧!看来,天意是要我们吞并燕国,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上天恐怕要降下灾祸惩罚我们。我想,我们还是彻底占领燕国吧。你认为怎么样呢?”

孟子听完齐宣王的一番话,说:“占领不占领燕国,要看燕国老百姓是否欢迎我们。如果他们欢迎我们,那么可以占领。古人也有这么做的。比如武王灭商就是如此。如果燕国老百姓不欢迎我们,就坚决不能占领。古人也有这样做的。比如文王不灭商就是这道理。

现在,燕国老百姓用箪盛着吃的,用壶装着喝的,来欢迎齐国的军队,这还能有别的原因吗?无非是想结束原先那种水深火热的沉重生活。如果您占领了燕国,使水更深,火更热,老百姓就会避开这更为痛苦的日子,离您远远的,那么即使您占领了燕国,统治时间也不会太长的。”

“箪食壶浆”即从孟子的言辞中引申而来。此外,还引申出成语“水深火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天师钟馗驱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28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开元盛世时期,国泰民安。在那时的终南山下,住着一个人称“钟学究”的秀才,钟秀才虽然勤学苦读,无奈仕途不顺,到了五十多岁还未曾中得举人,所以也没有什么功名。但是他的妻子因梦见天上的魁星下凡,而生下一个儿子。钟秀才极为疼爱儿子,并依照妻子的梦给儿子取名为钟馗,这取名的寓意也很明显,就是把自己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期望他日后独占花魁,考中状元,以实现自己一生的抱负。

钟馗生下后不久,父母就先后谢世了,只留下他和年纪更小的妹妹媚儿相依为命。兄妹俩过着非常穷苦的日子。然而,钟馗虽然很穷困,但是志气很高,从小就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刻苦攻读,学得了满腹的文才和武略,一心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干一番大事业。

十年过去了,钟馗已经长大成人了,秀才和举人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年就可以进京参加进士殿试了。可是,钟馗家贫如洗,没有丝毫的盘缠,眼看就快要耽误考期了。这时正好得到一个好心人杜平的慷慨救助,杜平给了钟馗二十两银子。钟馗非常感激,拿了盘缠就立即赶考去了,决心不考取进士决不回家。由于赶路太急,加上天气暑热,钟馗不小心在途中染上了寒热病。他不敢误了考期,辜负杜平和妹妹对他的期望,就跌跌撞撞往前赶。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来到一个破庙里过夜,夜深时被一群野鬼碰上了。野鬼看到他气宇不凡,文才武略,非常嫉恨,就围着钟馗一顿乱打,把钟馗打得人不人鬼不鬼的,钟馗自己却一点没觉察到,只感到浑身剧烈的疼痛,但是他还硬是撑着来到了京城参加殿试。

钟馗毕竟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文章做得极好,终于名列榜首,得中状元。但等到皇帝殿试完召见状元时,看到钟馗面目丑陋,狰狞难看,就不肯点他为状元。大臣们努力进谏,极力为之争取。钟馗也向皇帝讲述了途中的奇遇。然而,皇帝龙口已开,决不肯更改。

钟馗是个性子很急的人,他看到皇上因为自己长得面目难看而不肯点为状元,气得连声大叫:“屈死我了!屈死我了!”说完就一头往旁边的一口大铜鼎拼命撞去,一下就丧了性命。皇上见到如此刚烈的场面,心中有些后悔,如是下令把钟馗厚葬了。

再说,钟馗的冤魂带着满腔的怨气,飘飘悠悠地来到了阴曹地府。他一进阎王的森罗殿就指着阎王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是阴间的青天,本应公正无私,为什么纵使恶鬼来毁我容貌,害我丢了功名,让我没有脸面见我那可怜的妹妹和救助我的杜平。人间的皇上不讲情面,怎么你也这样昏庸!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道啊!”

阎王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见钟馗不容分说,在森罗殿上随手操起一根金光闪闪的狼牙大棒,在森罗殿上乱舞起来。这可不得了,这狼牙大棒可不是一般的木棒,这是森罗殿上的镇殿的宝贝,是天上的玉皇授予阎王的,只要把它拿在手中,一切阴间的大鬼小鬼,包括阎王也都会不敢拢身。

钟馗拿着这根镇殿的神棒,在森罗殿上左挥右舞,到处追打大鬼小鬼。连阎王也被他吓得急急退朝,躲藏了起来。后来,钟馗看到殿上有一座大钟,冲过去就轰隆隆地敲打起来。这一敲不要紧,这本是通天钟,一敲就惊动了天上的玉帝。

玉帝忙问身边的太白金星。太白金星掐指一算,便对玉帝说:“这是有人在森罗殿闹事,这人本是天上的天魁星,现在在冥界叫冤。”于是又把钟馗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玉帝转念一想,当年孙猴子因为不服天庭管束,闹得鸡犬不宁,如今钟馗又在闹事,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好。便马上将阎王召来,吩咐道:“这钟馗本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因在人间遭受了很多的冤屈,才闹到这步田地,也是情有可原的。你回去之后,照我的意思,封他为驱鬼将军,专管人间的大小妖魔,这里有一把青锋宝剑,你就代为转交给他吧!”

阎王领了玉帝的旨意,急忙回到地府。把钟馗叫到跟前,传达了玉帝的旨意,并把宝剑交给了他,自己还送给他一个化鬼的葫芦,作为他的随身法宝。

就这样,钟馗便成了人间的专管驱鬼和捉鬼的神。但是,真正使他名声显赫还得归功于他替唐明皇捉鬼和一代画圣吴道子为他作画这两件事。话说天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巡察完校武后回到宫中,一直闷闷不乐,一会儿就昏昏睡去了。睡下之后,唐明皇就梦见一个小鬼: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脚穿着草鞋,腰上又还吊着一只鞋,同时还别着一把破扇子。他看到这个鬼走到龙床边偷走了贵妃的香袋和自己的玉笛。明皇见此,大着胆子斥骂。小鬼却笑嘻嘻地说:“我是名叫虚耗的小鬼,虚就是说偷人家的财物来取乐,耗就是要使人减喜添忧,把人的好事变成坏事。”明皇见它说话如此无理,怒不可遏,正想叫武士前来捉拿这个小鬼。忽然,看见一巨大的鬼,手持一把宝剑,腰间挂着一个葫芦,蹬着黑靴,不费吹灰之力,一把抓住小鬼,就折成了两段,并把小鬼塞进了腰间的一个葫芦里。明皇大惊失色,问他是何人。那大鬼恭敬地说道:“我就是钟馗,现已被封为人间的驱鬼神,因感激皇上的厚葬之恩,特来报答皇上的。”唐明皇听了,感到很羞愧,就加封了钟馗。

这样,等到唐明皇醒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全好了,并兴致极高地召吴道子上殿,要吴道子依照他的梦境把钟馗的像画出来。吴道子身为画圣,自然手笔不凡,一会儿就如亲历了梦境一般,把钟馗的像惟妙惟肖地画了出来。明皇看着画像,赞不绝口,并赏给他黄金一百两。明皇还立即下旨,诰喻天下:往后,每到除夕之夜,家家必须挂上驱鬼大神钟馗的画像。

从此以后,钟馗名声大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驱鬼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宋朝奢靡之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宋朝,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宋徽宗特别舍得花钱,甚至专门成立了国家机构,一个叫苏杭造作局,另一个叫苏杭应奉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要说奢侈消费,在宋朝首屈一指的得数宋徽宗。

为了让日子过得舒服,宋徽宗特别舍得花钱,甚至专门成立了国家机构,一个叫苏杭造作局,另一个叫苏杭应奉局,造作局归太监童贯管理,应奉局归“六贼”之一朱勔统率,这俩局是徽宗奢侈消费的主要代办机构。

苏杭应奉局负责搜罗东南各地奇花异石、名木佳果,就是人所共知的花石纲,凑足一拨便通过大船往京城运输,那场面相当浩大,号称“舳舻相衔于淮、汴”,比春秋齐国大街上摩肩接踵的场面强上好几万倍。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诸位王公大臣都不是省油的灯,起初在家里奢侈一把,还偷偷摸摸,玩些雾里看花的把戏,后来在皇帝的模范效应下,一个个干脆堂而皇之,坦然面对,将本来令人咋舌的奢侈消费变成了顺理成章。拿担任过宰相的王黼来说,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王大人家里“堂阁张设,宝玩山石,侔似宫禁”,无论是房屋还是园林,都堪比皇宫内院。宋徽宗听说之后都赶来参观,转了一圈之后连连感叹:“此不快活耶!”

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恶名远扬,但追求豪宅并非他所在时代的专利,勇于推行改革的神宗在位时,大臣们也热衷盖大房。比如宰相陈升之,家里“极为宏壮,池馆绵亘数百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应俱全,景致美到大科学家沈括不得不在专著《梦溪笔谈》里予以专门记述。

早在宋仁宗在位的时候,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享用奢侈品的端倪。作为宋朝早期的皇帝,仁宗本人在生活上颇为简朴,吃美食、住豪宅在他这里是行不通的。但据《邵氏闻见后录》记载,有一次仁宗举办宴会,发现“有新蟹一品”,每枚“直一千”,一只螃蟹价值1000钱,惊得仁宗连连感慨,舍不得下筷子。

浪潮之下,除了帝王将相将奢侈消费搞得有声有色,普通百姓之家也纷纷效仿,比如“后宫朝有服饰,夕行之于民间矣”。老百姓出门“必衣重锦”,你要穿一身麻布衣服,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东海龙王塌东京

全文共 866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派敖广治理东海,派妙庄王治理东京。那时的东海只有现在的一半大,靠西的大洋都是东京辖地。不知过了几世几劫,东海龙王敖广的龙子龙孙虾兵蟹将已多得不计其数,偌大的东海即显得十分拥挤。

敖广早想扩展地盘,无奈北有北海,南有南海,都有玉皇大帝的界碑,界碑上还盖着玉玺印,分毫挪动不得。

唯有东海与东京的壤界,因海陆分明,玉帝没有立碑。东海龙王偶掀风浪,东京就会有干百亩土地塌陷,倾刻间变成沧海,那妙庄王也不理论。只是敖广怕妙庄王去向玉帝告发,所以不敢多骚扰东京地界。

一日,龙王巡察西界,在镇西将军七须龙王处痛饮灵芝仙酒。两人杯来盏去,说东道西,不知不觉中凑出一个并吞东京的计策来。

此后,东海龙王一反常态,与妙庄王亲近起来,不时派人送些奇珍异宝、琼浆玉液到东京,还将第六个女儿送给妙庄王做妃于。妙庄王迷恋龙女的姿色,渐渐不理朝政,多少年以后,东京辖内盗贼横行,怨声载道。东海龙王得知东京衰败的消息,好不欢喜,暗中上奏天庭,恳请玉帝下旨塌掉东京,澄清玉宇。

玉帝当即准奏,正要派大臣去东京行事,即被上八洞神仙吕洞宾挡住了。

另洞宾奏道:

“玉帝将东京全部陷为东海,岂不冤屈了个中善者?”

敖广插言道:

“目前东京辖内,哪有什么善者好人?”

吕洞宾朗声说:

“想龙王终年居住水晶宫,从未涉足陆地,不知凭什么断定东京没有好人?”

敖广一时语塞。吕洞宾又对玉帝道:

“容老朽即刻下凡,去东京看看有无善者。”

玉帝准奏,钦点吕洞宾为检察大臣,三年后来天庭复命。

另洞宾变个老者模样,悄悄来到东京,在一僻静处变化出几间茅屋,屋里有几个大油缸,门口挂了块招牌,上写“勿过秤油店”。门上贴了幅对联,上联为“铜钱不过三下联为“香油可超万”,横批为“心安理得”。凡是来买香油的人,吕洞宾一概收三个铜钱,至于油舀多少,悉听买主自便。这般油店谁见过?东京人把这当作奇闻,一传十,十传百,都到“勿过秤油店”来买油。有的抱只大瓶,有的捧只瓦??,有的提只茶罐,有的甚至挑来两个水桶。吕洞宾只管收三个铜钱,其他一概不问。原来,它的油缸是通长江的,只要长江水不乾,油缸也不会见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巨鹿之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36 字

+ 加入清单

项梁在整顿了军队以后,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项羽、刘邦带领另一支队伍,杀了秦将李由。项梁骄傲起来,认为秦军没有什么了不起,放松了警惕。章邯重新补充了兵力,趁项梁不防备,发动了猛烈的反扑。项梁在战斗中被杀了。项羽、刘邦也只好退守彭城。

章邯打败项梁,认为楚军大伤元气,就暂时撇开黄河以南这一头,带领秦军北上进攻赵国(这个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

章邯派秦将王离把巨鹿包围起来,自己带领大军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他还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给王离军运送粮草。

赵王歇几次三番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楚怀王正想派人往西进攻咸阳。项羽急于想为叔父报仇,要求带兵进关。

怀王身边有几个老臣暗地对怀王说:“项羽性子太暴躁,杀人太多;刘邦倒是个忠厚人,不如派他去。”正好赵国来讨救兵。楚怀王就派刘邦打咸阳,另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带领二十万大军到巨鹿去救赵国。

宋义带领的大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东南),听说秦军声势浩大,就命令楚军停了下来,想等秦军和赵军打上一阵,让秦军消耗掉一部分兵力,再进攻过去。

宋义按兵不动,在安阳一停就是四十六天。项羽耐不住性子,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

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将士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就得按军法砍头!”

这道命令明明是针对项羽的,项羽气得要命。这时候已经是十一月的天气,北方天冷,又碰着大雨。楚营里军粮接济不上,兵士们受冻挨饿,都抱怨起来。

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喝酒作乐,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

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

将士们大多是项梁的老部下,宋义在将士中本来没有什么威望。大伙见项羽把他杀了,都表示愿意听项羽指挥。

项羽把宋义被处死的事,派人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虽然很不满,也只好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杀了宋义以后,先派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的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然后,项羽率领主力渡河。

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子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文言叫做“破釜沉舟”,釜就是锅子),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把秦兵打退。”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把王离的军队包围起来,个个士气振奋,越打越勇。一个人抵得上十个秦兵,十个就可以抵上一百。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了王离,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

当时,各路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几路人马。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这回儿,听到楚军震天动地的喊杀声,挤在壁垒上看。他们瞧见楚军横冲直撞杀进秦营的情景,吓得伸着舌头,屏住了气。赶到项羽打垮了秦军,请他们到军营来相见的时候,他们都跪在地下爬着进去,连头也不敢抬起来。

大家颂扬项羽说:“上将军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没有第二个。我们情愿听从您的指挥。”

打那时候起,项羽实际上成了各路反秦军的首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