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现代中国名人成长故事【通用四篇】 作文【优秀20篇】

写作,如果很少看其它的文学作品,全靠自己埋头苦想,没有参照,没有对比,是很难提升作文水平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现代中国名人成长故事【通用四篇】 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848

作文

1000

成长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不断的经历中,我开始成长。我逐渐走向成熟,逐渐变得对周围的事物关心起来,也许这就是成长中的变化吧!但是,成长不仅仅是身体、年龄的增长,我们还需要明白许多道理,总结人生的经验。

一直以来我对“成长”这两个字的理解并不透彻。但是,有件事情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让我深刻领悟到什么叫“成长”。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中午,我和爸爸来到世纪广场,参加帅老师组织的“爱心卖报”活动。帅老师要求我们独自卖报纸,这可把我为难坏了。我吓得要命不敢说话,心里想:“别人会不会笑话我?会不会把我赶走?会不会买我的报纸?”于是我和刘小欢、田宛鑫一起卖报纸。

终于,我鼓起勇气,向一位大哥哥说:“对不起,打扰了。请问您需要一份报纸吗?我们是公益小天使,为了帮助别人而出来义卖,请您买一份吧!”大哥哥二话没说给我十元,买下了一份报纸。啊!其实也挺容易的吗。我心里暗暗窃喜。可后来不断碰钉子、摔跟头,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有人接受,有人拒绝,但过程使我“成长”。让我开心。

走在那条回家的路上,清凉的风仿佛向我点头,脚下的路也仿佛为我喝彩。路边的树也仿佛向我诉说它看到的我。

回到家中,望着窗外,我觉得自己长大了许多,因为我体会了父母挣钱的不容易。我学会了只要自信,任何事情都可以坦然对待,这会使我成长的更快、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长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知道原来成长需要这么多的代价;我不知道原来成长需要这么多的辛酸;我不知道原来成长需要这么多的泪水。或许所有的东西都是付出之后收获。现在所拥有的、失去的,都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那些之前被遗忘的瞬间,随着长大的伤感,伤感的长大,被渐渐放大、永存……

时间追溯到去年六月毕业季——那是属于我们的雨季。或许是做了太多准备,休业式那天我并没有哭,而是笑着。因为那天同学笑着,老师笑着,太阳也笑着。他们打闹着、放肆着。或许是因为毕业了,我们都长大了,摆脱了童年的稚气。我们都约定,毕业那天不会哭。很幼稚的给个理由:这是班长的命令,不准违反。谁都很清楚,这是书写六年的最后一笔,一定要完美。暗念说:不准哭。

很刻意地去做一件有意义的是,却显得很虚假。我看着他们,这些即将逝去的他们……

还记得一年级,一个个稚嫩的笑容在我心里扎了根,发了芽。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约定,我们一定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现实否定了我们幼稚的幻想。有一半多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带着种种不舍与牵挂离开这种植着我们童年的花朵。

我此刻是多么希望时光停留。在六年里,我有多少次因为作业太多,希望时间匆匆流逝;有多少次因为值日太累,希望乘上时间之马飞快离开;有多少次因为上课太烦,希望时间眼即逝。可那是,就在那时,希望时间停留。

音响停了,灯光亮了。我的小学结束了。这些最后一眼的同学走远了。

因为成长我失去了他们——朝夕相处的伙伴。不过到现在,另外一批面孔引领着我翻开崭新的一页。他们陪伴我日日夜夜,他们同样精彩可爱。——这就是我失去六年的同窗情之后的收获。

上帝在为我们关了一扇窗的同时,开启了另外一扇窗。我们永远不会孤独。

还记得,我哭着对自己说:“我长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现代名人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2889 字

+ 加入清单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走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会它。第13次终于算对了。努力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当年,张海迪作为一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自卑感。“1年多的时间里,我四处报名,八方写信,常常在招工单位的门口一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一个单位要我。在别人眼里,我是一个废人。”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自杀。

1974年7月14日,张海迪趁父母出工,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自己不愿做沸腾生活的旁观者,然后一次性吃了30片冬眠灵,又给自己打了6支冬眠灵。在静静地躺在那儿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又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自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生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用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人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医生护士,她惭愧极了,对大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生活下去。死,也要在大笑中死去。”

日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二次生命作为一个健全的人,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一次生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一个医生,这也是我从小的一个梦想,我15岁时就自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白大褂当一名白衣天使。”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手表、衣服等物品,还欠了一身的债,从无怨言,默默地尽着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称号,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人就得有勇气与生活中的不幸抗争。人的一生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言壮语,因为她将自己的生活与座右铭式的豪言壮语融合在了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成长的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故事很多,有悲伤也有欢乐;成长的岁月很长,有失去也有收获;成长的味道奇特,有香甜也有苦涩。回望过去,成长的画卷已密必匝匝。淡笑,翻检,惊叹。原来,成长早已渗透心底。

依稀记起刚升入初三时的那段适应期。繁重的课程和数不清的作业如同一波波海浪,打击、冲刷着我还未成熟的心。“惶恐无措”似成了那段时期的代名词。

不觉间,第一次月考已不由分说的迈着它那沉重的步伐悄然而至。考前的紧张备战;考中的焦虑不安;考后的成绩出炉,无一不在打压着我。待名次出现的那刻,一一往下数,心里凉了半截,最终在不起眼的位置上寻到了足以让我崩溃的名次,内心防线瞬间塌陷。

那刻,只有一个词在我脑海中反复出现——逃避。顶不住压力后,我竟开始沉沦。课前与同学们打闹;课上不时开小差;课后作业一拖再拖,颇有种破罐子破摔的节奏。老师和家长都震惊于我的堕落,整日里开导激励我,助我振作,可我那叛逆的心理却偏偏要和他们对着干,一句句苦口婆心的规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影响我分毫。

又一次争吵过后,妈妈无助的眼神,两鬓新增的白发和眼角不知何时多添的皱纹,都令我所惊诧,流泪。重新审视了之前的所作所为,瞬时有所悔悟。

课前认真预习;课上仔细思考;作业积极完成。第一次抽考,我学会了冷静;第二次周考,我悟到了坚持;第三次模考,我懂得了总结。体育测试的完美收官,使我有了坚韧的毅力;突然的换老师风波,促我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理化实验操作,培养了我的不骄不躁的心态……

周围的人都惊觉我的改变,我似又重新做回了初一、初二时那个积极向上的女孩。沉沦所带来的祸患与那些未珍惜的光阴,不禁令我后悔,好在我还没有耽误赶上初三这辆快速列车一起疾驰而行。

一场场高强度的考试频频光顾,一张张纷繁的试卷接踵而来,尽管有时成绩不尽人意,但在这繁忙的学习进程中,我心里却从未想到过放弃。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这句话一直警醒着我。随着一次又一次的磨练,成绩不断提升,直至今日的稳定发挥,我似沙砾中的一颗金子,终于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成长像回忆编织的彩带,串联着非凡的峥嵘岁月;成就像努力铺垫的彩砖,通向光明的成功之路;成长像困难组成的迷宫,只有挑战,才有出路。这便是成长的感悟,长大的感觉,渗透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数学名人故事:逆境中成长的女数学家诺德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发布第一号法令,把犹太人比作“恶魔”,叫嚣着要粉碎“恶魔的权利”.不久,哥廷根大学接到命令,要学校辞退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纯犹太血统的人.在被驱赶的学者中,有一名妇女叫爱米·诺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这所大学的教授,时年5l岁.她主持的讲座被迫停止,就连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这位学术上很有造诣的女性,面对困境,却心地坦然,因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

诺德生长在犹太籍数学教授的家庭里,从小就喜欢数学.1903年,21岁的诺德考进哥廷根大学,在那里,她听了克莱因、希尔伯特、闽可夫斯基等人的课,与数学解下了不解之缘.她学生时代就发表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25岁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女数学博士.

诺德在微分不等式、环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由于当时妇女地位低下,她连讲师都评不上,在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强烈支持下,诺德才由希尔伯特的“私人讲师”成为哥廷根大学第一名女讲师.接下来,由于她科研成果显着,又是在希尔伯特的推荐下,取得了“编外副教授”的资格,虽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实力.

诺德热爱数学教育事业,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她终生未婚,却有许许多多“孩子”.她与学生交往密切,和蔼可亲,人们亲切地把她周围的学生称为“诺德的孩子们”.我国代数学家曾炯之就是诺德“孩子”们中的一个.

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诺德被迫离开哥廷根大学,去了美国工作.在美国,她同样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同样有她的“孩子们”.1934年9月,美国设立了以诺德命名的博士后奖学金.不幸的是,诺德在美国工作不到两年,便死于外科手术,终年53岁.她的逝世,令很多数学同僚无限悲痛.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发表悼文说:“根据现在的权威数学家们的判断,诺德女士是自妇女受高等教育以来最重要的富于创造性数学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这个故事让我成长作文450字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期有个人叫陈蕃,他知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奋发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的院子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扫一下屋子,招待客人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事,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从此,他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最终成了一代名臣。

一个有理想的人,却不愿意将身边的小事做好,那也没有人能相信这个人有很高的本领,幸好陈蕃及时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只有踏踏实实的将脚下的路走好,才有可能走下千里长途;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每一滴水珠,才能汇集浩荡江海。这个故事恰恰点醒了我:如果不能掌握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怎么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呢?如果不能讲文明,怎么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呢?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少年肩负着国兴国强的重任,我们更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的积累成长,才能成为祖国需要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长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些事让人难以忘怀,总有些人让人感激不尽。我不知道让你难忘的那个人是谁,也不知道他做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事。但让我难忘的那个人叫希有,虽不是真名,但这不重要。

以前,学校每年都会举行为山区贫困孩子献爱心的活动,那时我读三年级,学校通知我们捐款献爱心。我怀着三分攀比心,带了两百块钱到学校,可没想到却将钱弄丢了。我急得团团转,昨天自己可是夸下海口,呆会儿会怎么办,怎么办?按要求是要一个一个上台捐款的?时间不等人,还没容得我想出对策已经轮到我上台了。我站在原地不停地搓着手,进也不是,退也不能,好不尴尬!旁边和身后的同学似乎看出了异样:“她是不是没带钱啊?”“哎,真是冷血啊,没有一点儿爱心”……唾沫星子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至,几乎将我淹没。我依然尴尬的呆立着一言不发,不知所措。

“你的钱掉了,章雨”,背后忽然传来希有的声音。我一低头,地下的一百元大钞正熠熠闪光,但我知道这并不是我丢的,在希有善意眼色的提醒下,我完全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捡起钱,径直走向了捐款箱,在我把钞票小心放进箱子里的一刹那,我分明感受到了它的重量。那希有呢?他怎么办?我带着几分担忧往回走,与他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我看到他温和的笑容里满是喜悦,而我的鼻尖,也一阵一阵莫名的发酸……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小学作文成长的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有许多让我难忘的事,可是最难忘的还是我第一次战胜黑暗的经历:

还记得那是在我7岁时的一天,妈妈因为有要事急于出去,并且不能把我带在身边。所以她决定留我一个人在家里。要是在往常我早已哭闹起来,绝对是要跟着她的,可是这次妈妈说:“儿子,你是男子汉,妈妈有要事出去带你不方便,你一个人呆在家里好吗?”顿时,我被妈妈的话激到了,很大方的说道:“妈妈,你去吧,我能行!”

其实你无法想象在这之前我有多么害怕黑暗,从来没有一刻敢独自一人呆在家里。可是,唯独这次,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决定试试看。于是,送走妈妈,我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赶快跑到被窝里用被子裹着身子,只留一个小口观察外面的情况。开始还是会忐忑不安,可是后来我就不知不觉的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我一早起来,妈妈就对我说:“仁铖,你真勇敢!”当时,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从此以后,每当我独自一人在家的时候,我再也不害怕了。原来许多事情,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长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每个人的成长都要历经磨炼,当然我也不例外,脑海中总是浮现出那些让我受益匪浅的事。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因工作原因不在家,我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睡觉。夜幕降临时我早早的洗漱完,躺在了床上。可不知为什么,翻来覆去得总是睡不着。心里总隐隐的透着一服不安,老是觉得屋子里藏着人,总害怕他们随时跳出来吓我一跳似的。想到这,我不禁望向了窗外。突然,窗棂上是会动的黑影,让我差点儿喊出声来不会是有鬼吧!我立刻把头埋进了被子里,尽管全身出汗,脸也涨得通红,但我还是不愿意出去。

这时,我的心里出现了两个小人:“不能出去呀要是外面鬼会把你抓走的呀!”“没事儿的,不要想。青天白日怎么会有鬼呢?”在我纠结琢磨了许久之后,最终我决定探出头来。因为在被子里实在不好受,闷的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我坐在床上翘首期盼爸爸妈妈快点儿回来,一个人在屋里真是太害怕了。

窗口突然传来一阵悉悉索索的声音,听到后吓得我跳了起来,立刻想到了鬼片中贞子的形象,立刻把所有的灯打开,这时家里灯火通明,我想窗外望去原来是一颗树呀!又习惯性的叫了一声:“妈妈!”家里却依然静悄悄的,我这才想起来,妈妈出门了,只有我一个人。这时我不停地告诉我自己不要害怕,世界上没有鬼。就这样,在安慰中开着灯,熬过了一夜。

当早上的阳光射进窗子的那刻,我舒心的笑了……

这件事让我成长,成长之中让我懂得了如果每个人愿意去想,愿意去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中国名人故事:莫言陪女儿高考

全文共 3016 字

+ 加入清单

带着书、衣服、药品、食物等诸多在这三天里有可能用得着的东西,搭出租车去赶考。我们很运气,女儿的考场排在本校,而且提前在校内 培训中心定了一个有空调的房间,这样既是熟悉的环境,又免除了来回奔波之苦。信佛的妻子说这是佛祖的保佑啊!我也说,是的,这是佛祖的保佑。

坐在出租车上,看到车牌照上的号码尾数是575,心中暗喜,也许就能考575分,那样上个重点大学就没有问题了。车在路口等灯时侧目一看旁边的车,车牌的尾数是268,心里顿时沉重起来。如果考268分那就糟透了。赶快看后边的车牌尾数,是629,心中大喜,但转念一想,女儿极不喜欢理科而学了理科,二模只模了540分,怎么可能考629?能考575就是天大的喜事了。车过了三环路,看到一些学生和家长背包提篮地向几家为高考学生开了特价房间的 大饭店拥去。虽说是特价,但每天还是要400元,而我们租的房间只要120元。在这样的时刻,钱是小事,关键的是这些大饭店距考场还有一段搭车不值的步行 又嫌远的尴尬距离,而我们的房间距考场只有一百米!我心中蛮是感动,为了这好运气。

安顿好行李后,女儿马上伏案复习语文,说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劝她看看电视或者到校园里转转,她不肯。一直复习到深夜十一点,在我的反复 劝说下才熄灯上床。上了床也睡不着,一会儿说忘了《墙头马上》是谁的作品,一会儿又问高尔基到底是俄国作家还是苏联作家。我索性装睡不搭她的话,心中 暗暗盘算,要不要给她吃安定片。不给她吃怕折腾一夜不睡,给她吃又怕影响了脑子。

终于听到她打起了轻微的鼾,不敢开灯看表,估计已是零点多了。

凌晨,窗外的杨树上,成群的麻雀齐声噪叫,然后便是喜鹊喳喳地大叫。我生怕鸟叫声把她吵醒,但她已经醒了。看看表才四点多钟。这孩子平时特别贪睡,别说几声鸟叫,就是在她耳边放鞭炮也惊不醒,常常是她妈搬着她的脖子把她搬起来,一松手,她随即躺下又睡过去了,但现在几声鸟叫就把她惊醒了。拉开窗帘看到外边天已大亮,麻雀不叫了,喜鹊还在叫。我心中欢喜,因为喜鹊叫是个好兆头。

女儿洗了一把脸又开始复习,我知道劝也没用,干脆就不说什么了。离考试还有四个半小时,我很担心到上考场时她已经很疲倦了,心中十分着急。

早饭就在学校食堂里吃,这个平时胃口很好的孩子此时一点胃口也没有。饭后劝她在校园里转转,刚转了几分钟,她说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搞清楚,然后又匆匆上楼去复习。从七点开始她就一趟趟地跑卫生间。

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当年闹日本的时候,一听说日本鬼子来了我奶奶就往厕所跑。解放后许多年了,我们恶作剧,大喊一声:鬼子来了!我奶奶马上就脸色苍白,把提着裤子往厕所跑去。唉,这高考竟然像日本鬼子一样可怕了。

终于熬到了八点二十分,学校里的大喇叭开始广播考生须知。我送女儿去考场,看到从培训中心到考场的路上拉起了一条红线,家长只许送到线外。

女儿过了线,去向她学校的带队老师报到。

八点三十分,考生开始入场。我远远地看到穿着红裙子的女儿随着成群的考生涌进大楼,终于消失了。距离正式开考还有一段时间,但方才还熙熙攘攘的 校园内已经安静了下来,杨树上的蝉鸣变得格外刺耳。一位穿着黄军裤的家长仰脸望望,说:北京啥时候有了这玩意儿?另一位戴眼镜的家长说:应该让学校把它们 赶走。又有人说:没那么悬乎,考起来他们什么也听不到的。正说着蝉的事,看到一个手提着考试袋的小胖子大摇大摆地走了过来。人们几乎是一起看表,发现离开 考还有不到十分钟了。几个带队的老师迎着那小胖子跑过来,好像是责怪他来得太晚了。但那小胖子抬腕看看表,依然是不慌不忙地、大摇大摆地向考场走。家长们 都被这个小子从容不迫的气度所折服。有的说,这孩子,如果不是个最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最坏的学生。穿黄裤子的家长说,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他的心理素质绝对好,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可以当军队的指挥官。

大家正议论着,就听到从学校大门外传来一阵低声的喧哗。于是都把身体探过红线,歪头往大门口望去,只见两个汉子架着一个身体瘦弱的男生,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那男生的腿就像没了骨头似的在地上拖拉着,脖子歪到一边,似乎支撑不了脑袋的重量。一个中年妇女(显然是母亲)紧跟在男孩的身后,手里拿着考试袋,还有毛巾药品之类的东西,一边小跑着,一边抬起胳膊擦着脸上的汗水与泪水。

一群老师从考试大楼里跑出来把男孩从那两个男人手里接应过去,那位母亲也被拦挡在考试大楼外。红线外的我们一个个都很感慨很同情的样子,有的叹 气有的低声咕哝着什么。我的觉悟不高,心中有对这个带病参加考试的男生的同情,但更多的是暗自庆幸,不管怎么说我的女儿已经平平安安地坐在考场里,现在已 经拿起笔来开始答题了吧。

考试正式地开始了,蝉声使校园里显得格外安静。我们这些住在培训中心的幸运家长,站在树阴里,看到那些聚集在大门外强烈阳光里的家长们,心中又是一番感慨。因为我们事先知道了培训中心对外营业的消息,因为我们花了每天120元钱,我们就可以站在树阴里看着那些站在烈日下的与我们身份一样的人,可见世界上的事情,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譬如这高考,本身也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但它比当年的推荐工农兵大学生是公平的多了。对广大的老百姓的孩子来说,高考是最好的方式,任何不经过考试的方式,譬如保送,譬如推荐,譬如各种加分,都存在着暗箱操作的可能性。

有的家长回房间里去了,但大多数的家长还站在那里说话,话题飘忽不定,一会儿说天气,说北京成了非洲了,成了印度了,一会儿又说当年的高考是如何的随便,不像现在的如临大敌。学校的保安过来干涉,让家长们不要在校园内说话,家长们很顺从地散开了。

将近十一点半时,家长们都把着红线眼巴巴地望着考试大楼。大喇叭响起来说时间到了,请考生立即停止书写,把卷子整理好放在桌子上。女儿的年级主 任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莫先生,有一道18分的题与我们海淀区二模卷子上的题几乎一样!家长们也随着兴奋起来。一位不知是哪个学校的带队老师说:明年海淀 区的教参书又要大卖了。

学生们从大楼里拥出来。我发现了女儿,远远地看到她走得很昂扬,心中感到有了一点底。看清了她脸上的笑意,心中更加欣慰。

迎住她,听她说:感觉好极了,一进考场就感到心中十分宁静,作文写得很好,题目是《天上一轮绿月亮》。

下午考化学,散场时大多数孩子都是喜笑颜开,都说今年的化学题出得比较容易,女儿自觉考得也不错。第一天大获全胜,赶快打电话往家报告喜讯。晚 饭后女儿开始复习数学,直至十一点。临睡前她突然说:爸爸,下午的化学考卷上,有一道题,说“原未溶解……”我审题时,以为卷子印错,在“原未”的“未” 字上用铅笔写了一个“来”字,忘记擦去了。我说这有什么关系?她突然紧张起来,说监考老师说,不许在卷子上做任何记号,做了记号的就当作弊卷处理,得零 分。她听不进我的劝,心情越来越坏,说,我完了,化学要得零分了。我说,我说了你不信,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你的老师,听听她怎么说。她给老师打通了电话,一边诉说一边哭。老师也说没有事。但她还是不放心。

无奈我又给山东老家在中学当校长的大哥打电话,让他劝说。我说:退一万步说他们把我们的卷子当成了作弊卷,给了零分,我们一定要上诉,跟他们打官司。爸爸认识不少报社的人,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把官司打赢……

凌晨一点钟女儿心事重重地睡着了……

我躺在床上暗暗地祷告佛祖保佑,让孩子一觉睡到八点,但愿她把化学的事忘记,全身心投入到明天的考试中去。明天上午考数学,下午物理,这都是她的弱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长的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事情像星星多的数也数不清。每经历一件事,便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闪烁。在那满是星星的天空中,随便摘下一颗,便是我成长中的一个小插曲……

那是在我八岁时,我还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妈妈在打电话:“好的,正好今天是星期六,一会儿我就去。”什么呀!去哪呀?妈妈推开我卧室的门,说:“阳阳,今天你姥姥家送果子,我去帮忙,你去不去!”我一听,高兴极了,“去!”一会儿功夫,我和妈妈就伴着微微的风一路到了姥姥家。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地里去,一看!我的天啊!果树一片片,枝头的果子你挤着我,我挨着他……那就宛如无边无际的大海,要到猴年马月也收不完呀!妈妈二话不说,便立即投入了“工作”,当然,我也随着他们干了起来。可是,还没摘完几个,就已经烦燥了。我扔下果子,跑到树底下,捡起几个大叶子,展平放在了地上,我一屁股就坐在了上面,拿起一个小树枝,玩起了泥巴,妈妈和姥姥姥爷在那里辛勤地干活。我看见豆大的汗珠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了下来。我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真辛苦呀!”又无所事事的玩了起来。妈妈看见我在一旁玩得正高兴,“阳阳,你干嘛呢!让你来不是玩,是让你来帮忙的。”妈妈说完又去干活了。“哦”!我随口一说,拿起桶里的果子,又在一旁吃起来了,我贪婪地吃着,太阳光越来越强,天气越来越热了,我坐在阴凉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果子,妈妈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坐在地上,姥姥姥爷已经累瘫了,只有我一个人精神饱满。他们真厉害,还剩一点儿就收工了,但他们已经干不动了。我心想:我刚才是不是有点儿过分了?反正就这一点儿了,我去吧!我换上鞋,像一位冲锋的战士,什么也不顾,一心只想把剩下的果子摘完,我大汗淋漓,像洗了个澡一样,带着自己的成果向他们走去,可他们笑的直不起腰来了,妈妈把手机递给了我:“看看你的脸。”我的脸呀!光顾着干活,没有注意,我都成“泥人”了。同时,我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偷懒,要勤奋,有付出才有回报。在家里的时候,也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和事情!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这颗星星在我的天空中,是最闪耀的,我一生都不会忘,这颗星星伴我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长的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列宁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过“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同时艾迪生也说过“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不知何时,书已经溜进了我的生命中,变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认为书籍不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还是我的导师,我人生的伴侣,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幼儿园的时候我会看图画书,刚入小学我会看一些童话书,到了后来我常常看经典名著,对学习有益的书籍,不过我和书的故事从我一出生就已经开始了。

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我的姑姑是一位教师,而我的姑父也是一位教师,受到他们的影响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喜欢拿着一本小图书“咿咿呀呀”地说着里面的内容,虽然谁都没有听懂,但大家都知道我是在读书;在我开始学说话的时候,姑姑常常会教我念一些简单的字、词,如“一”、“二”、“元”比较好记的字,久而久之会念的字也就多了;在我进入幼儿园的时候,一下课就会钻进角落的“书木屋”中念出一个个简单、充满童稚的拼音和字;在我步入学堂的时候,会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一本本有趣的童话书,激励自己的小故事;在我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懂的知识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会自己用零花钱去买一本本作文小报刊、名人故事、经典名著以及对学习优异的小说,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男生贾里全传》、《老人与海》……多种类型的书来弥补我在课外不懂的知识。

书伴随着我的成长,它见证着我从刚开始的牙牙学语到了现在知识越来越丰富,读的书籍越来越多;书领导着我的方向,它教会了我怎么做人,怎么来尊重别人;书医治着我的不足,它让我知道了世界上各种有趣、著名、奇特的历史文物、文化以及一些人和事。

教育家说“书是智慧的钥匙”,史学家说“书是进步的阶梯”,政治家说“书是时代的生命”,迷惘者说“书是心中的启明星”,探索者说“书是通向彼岸的船”,奋斗者说“书是人生的向导”,求知者说“书是饥饿时的美餐”。而对我来言,书是会给予我们丰富知识的老师,书是会告诉我们前方的明灯,书是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书是我世界中密不可分的家人!

书伴我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有一位“厨仙”,她会变戏法似的给我们做吃的,家常菜、寿司、饺子、火锅,样样都是她的拿手好菜。她就是我妈妈。虽说她会做那么多菜,但有时,她做菜的动机却很奇葩,比如最近这一次……

一天早上,妈妈刚起床,穿好衣服,就对我们喊一句:“我去菜场啦!”留下我和爸爸面面相觑。不一会儿,妈妈就拎着面粉、笋和肉回来了,对我和爸爸说:“昨晚我做了个梦,梦里有一个白发老人跟我说,你老公和儿子很爱吃包子,并传授给了我做包子的秘籍。”说完,她就动手了。我好奇地站在她身边,想看看到底有什么秘籍,但看了好久,也没看出什么门道来,于是便去看书了。

过了一会儿,我前去“探班”,听见她嘴里嘀咕着:“发包子要放多少酵母啊?”一看,她手里拿着手机,眉头紧紧地锁着。我调侃道:“那位白发苍苍,垂垂老矣,学识渊博,拥有包子秘籍的老人没告诉你怎么发面啊?”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那人说,我们家的面包机可以发面,但我忘了放多少面粉和酵母。”面包机做包子?我无言以对。面对这么个“厨仙”,我只好在一边坐等吃包子了。只见妈妈将在面包机里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放在撒有面粉的案板上,一阵揉压,再将揉压好的面团搓成一长条,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小团子,然后将小团子搓圆压扁变成一张稍薄的面皮,放入馅料,褶折收口,完美的包子就完工了。再经二次发酵后,包子就上锅开始蒸了。蒸了约有十来分钟,热气腾腾的包子就出炉了,我十万火急地奔向餐桌,抢了两个包子,吃了起来。虽说是妈妈首次做的包子,但味道确实不错,形状和店里的一样美观,包子的上方是一道道褶折,十几道纹路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突起的小圆圈。吃一口,满嘴肉的鲜嫩和笋的清香,还流出了些许汤汁,一吮,味道鲜美,鲜咸适中,清香爽口。这一餐,我吃了四个大包子。

这就是我家的“厨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成长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成长故事,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现在,我来给大家讲一颗最闪亮的星吧。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报了硬笔书法辅导班。起初,我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屈服了妈妈的“威逼利诱”。记得第一天上课,老师就给我们教了“横”和“竖”这两个笔画,老师告诉我们,写得时候要做到横平竖直。别看这两个笔画很简单,但要写好真的很不容易。无论我怎么努力,“横”就是写不直,“竖”也写得歪歪斜斜,笔拿在手里仿佛有千钧重,怎么也不听使唤,汗水顺着脸颊滚了下来。我心想:妈妈,你可害苦我了……。好不容易挨到下课了,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后继续练写这两个笔画。我垂头丧气的回到家,像泄了气的皮球躺在床上,嘴噘得像油瓶。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轻轻走了过来,和蔼的说:“别灰心,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写好的!让爸爸来教教你……”于是爸爸手把手教我写这两个笔画。虽然依旧写得不好,但爸爸在旁边不断鼓励我说:“不要急,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你看,这一笔就比刚才有进步了……”在爸爸的鼓励下,我把这两个笔画写了十多页。

第二天,老师检查前一天的作业,当老师走到我面前时,我心里忐忑极了,但出乎意料,却听到老师兴奋地说:“你真用功!写了这么多!写得很不错!”随后老师一手抚摸着我的头,一手在我的练字本上画了一个笑脸。听了老师的表扬,我别提有多高兴了!我抬起头,看到老师那双明亮和善的眼睛里充满慈爱和鼓励,我顿感信心倍增。

整个暑假,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烈日炎炎,我都坚持练字。在辅导班课堂上,我认真聆听老师每一句教诲,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好每一笔每一画,写好每一个字。每天回到家,我刻苦练字。八月的天气,屋子热的像蒸笼,但我都坚持练习。当爸爸妈妈看电视时,我在练字;当同伴在文化广场嬉戏玩耍时,我在练字。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爸爸鼓励的话语和老师那满是慈爱和鼓励的眼神,一想起他们的鼓励,我就觉得精神振奋,信心满满。

爸爸和老师的鼓励令我刻骨铭心,正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的钢笔字才有了很大的进步。感谢爸爸!谢谢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名人孙中山与梁启超的恩怨情仇故事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孙中山梁启超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两个核心人物,他们开创了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的历史,他们是革命战士,却分属两条不同战壕。

梁启超说:孙中山这个“农民”

孙中山出生于1866年,比梁启超大6岁,比康有为小8岁。他的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距离梁启超的祖籍新会县茶坑村只有百十公里,与康有为的祖籍南海县银塘乡相隔也不太远。相近的地方同出三大名人,历史也算罕见。

1894年初,孙中山托人给康有为希望与之结交。赶巧的是,康有为与梁启超到北京参加甲午年的会试去了。

虽然未曾谋面,梁启超却在与汪康年的书信中提到孙中山:孙某,非哥(哥老会)中人,度略通西学,愤嫉时变之流,其徒皆粤人之商于南洋、亚美及前之出洋学生,他省甚少。

可以看出,康、梁只把孙看愤嫉时变之流,不太认同他的做法。此时,康梁寄希望于朝廷能自上而下进行改革。

1896年,孙中山伦敦蒙难,也因此作为一大名鼎鼎人物被推向国际舞台。这令梁启超对孙中山刮目相看。

当年章太炎曾经问旬梁启超孙的为人,梁回答:孙氏主张革命,陈胜、吴广流也。

在梁启超眼中,孙中山的所为也就是“农民起义”,梁启超的少年中举,学富五车,是有名的才子,有着士大夫的优越感,自然对不把“农民起义”放在眼里。可他能把孙中山比作陈胜、吴广,也说明了他对孙中山已经有了非常钦佩的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26 字

+ 加入清单

接到乔羽的宝贝女儿国子的短信,我心里一动:多年不见,乔老爷和夫人佟琦,还有他们三个懂事的早已成家立业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国子在短信上说:“亲爱的妈咪,一切都好吧?9月12日上午9点在新闻大厦举办老爷子歌词研讨会,央视来录制现场,特请您作为嘉宾发言。您能来是我们全家人的愿望。请回复!爱您的国子。”

我立刻兴奋起来。这些年我年纪大了,过去常联系的朋友,渐渐地疏远了。而且,对方也一样,好像大家都躲在自己的世界里静静地老去。就连名气很大,过去经常抛头露面的人,比如乔羽乔老爷,也陷进了这个怪圈。想到此,我连忙给乔羽的女儿国子回短信:“亲爱的国子,我正盼望见到你们,谢谢你们全家人想到我,给我这个机会。你父亲乔老爷的歌词研讨会,我一定参加,雷打不动。”

但是,那天我还是食言了。问题出在我老眼昏花,把9月12日上午9点的研讨会,看成9月17日上午9点。偏偏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我还接到了冯牧先生逝世20周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纪念活动的邀请,也指定我在会上发言。当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深情追忆冯牧先生的时候,新闻大厦乔羽歌词研讨会给我安排的那把椅子,却让乔老爷全家人失望地空着。回到家再看国子的短信,我蒙了,不禁十万火急地向孩子道歉:“亲爱的国子,实在对不起,我把乔老爷的歌词研讨会误记成9月17号了!今天我去开完冯牧逝世20周年纪念会,再看你的短信,才发现我记错了日期。看来,我是真的老了,日子过得稀里糊涂。不过,老爷子的歌词有口皆碑,万众传唱,这比开任何研讨会都珍贵。而我不懂歌词艺术,即使参加研讨会也说不出什么来。但对老爷子及你们全家给我的情谊,我铭记在心。为此,我准备认认真真写一篇文章,倾心说说老爷子和你们全家人对我的关爱。”

笑眯眯的,那个几年前常在电视里出现的如同弥勒佛的乔老爷,没有多少人不知道。他写的歌词,可谓点石成金,广为流传,说他是中国歌词界的泰斗,是没有人持疑义的。不说他在“**”前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写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为电影《上甘岭》写的插曲《我的祖国》早已家喻户晓,成了中国歌坛的经典,只说20世纪80年代后,乘着改革开放大潮,他写的《牡丹之歌》《爱我中华》《难忘今宵》《思念》《夕阳红》《说聊斋》等等,哪一首不风靡一时,久唱不衰?郭兰英、李谷一、彭丽媛、毛阿敏、宋祖英,这些在国内风光无限的一线歌手,都是唱着他的歌红起来的。不过,我如此强烈地想写写乔老爷,却不是因为他的歌词,而是因为他的为人,因为他对我的滴水之恩。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我对他虽然没有涌泉相报之能,但涌泉相报之心还是有的。

乔老爷的滴水之恩那是4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比我大8岁的乔羽还年轻,才40出头。除了私下里,人们决不敢像现在那样开口闭口叫他乔老爷。既然叫了,他也会环顾左右,不敢答应。因为,那是个人鬼颠倒的年代,他和许多文艺界的著名人士一样,活得灰头土脸的。

清楚记得是1972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我们这些因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北京的人,陆续回到北京。城里没有我们的窝了,都靠投亲访友过日子。我算幸运的,经胡华先生引荐,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容。这是我一生中最窘迫也最狼狈的时候:父亲的冤案没有平反,年迈的母亲下放在江西鲤鱼洲,不知何时是归期,三个孩子因我和丈夫的感情破裂而处在骨肉分离中。难以启齿的是,国家经济萧条,商品奇缺,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还有煤球票、肥皂票、白菜票什么的。我带着两个孩子,不仅没有这些票证,即使有,也买不起。因为我很久没有领到工资了,口袋里几乎不名一文。为了不饿着两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节衣缩食,连午饭都省了。外出很少坐公共汽车,多远的地方都走着去。偶尔也使坏心眼,自己做一张假月票,趁人多的时候挤上车,拿出来远远地向售票员晃一下。售票员通常半睡半醒地趴在台子上,看都不看一眼。古人说一文钱逼死英雄汉,我是真正尝到了被钱逼死的那种感觉。可是,我还死要面子,怕人们知道指着我的脊背说:看,贺龙的女儿落难了,到了这种地步!

那年七八月的一天,天非常热,脚下的柏油路都被晒软了。我去给住在西便门附近的一个同事送药,不知不觉走到我母亲下放前住过的西便门国务院宿舍附近。忽然,一个高大的身影立在我面前,随后听见那人对我说:“这不是捷生吗?大中午的,天这么热,你去干什么?”我茫然抬起头,眼睛一亮,认出对方是大音乐家郑律成。他和我母亲住在同一个院子的同一栋楼里,母亲下放前我们在楼道或路上遇见他,还有他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的夫人丁雪松,常打招呼。

“吃饭了吗?”郑律成在确定站在他面前的真是我之后,不等我回答,又问。我望着他苦笑笑说:“郑叔叔,我没有吃午饭的习惯了。”郑律成看见我这副落魄的样子,明白我处境不好,叹息一声说:“不吃午饭怎么行?走,我带你去吃。”说着,他拽着我的手不由分说往既定的路上走。我个子小,身体弱,拽在他手里没有任何分量,只能由他。这样勉强走了几步,他松开手,自己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西便门国务院宿舍当年住着不少名人,有写过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的周而复,有截取过日本偷袭珍珠港情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立下大功的红色特工阎宝航……再就是郑律成,他大名鼎鼎,是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前身)的专业作曲家。整个院子里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因为他是朝鲜人,还因为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到了中国,在上海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他背着从朝鲜带来的小提琴到达延安,投身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请女诗人莫耶作词,谱写了著名的《延安颂》;请公木作词,写了更著名的《八路军进行曲》(1988年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与冼星海、聂耳和田汉齐名。抗战胜利后,经过中央特批,他带着曾是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女生队队长的妻子丁雪松回到了朝鲜,又写了朝鲜人民军军歌。要知道一个人能为两个国家的军歌作曲,在世界举世无双,因此享有“军歌之父”的美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经周总理批准并征得朝鲜金日成首相同意,他随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任外交官的妻子丁雪松一起回国,正式加入中国籍。人们津津乐道的是,1943年他与丁雪松结婚后,上了抗日前线,怀着身孕而留在延安的丁雪松不慎在雪地上滑倒了,引起早产,生下一个女孩。孩子生下后因为没有奶,丁雪松把他从朝鲜辗转上海带来的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卖了,换回一头刚下崽的母羊,每天给孩子挤羊奶喝,这才把孩子救活了。郑律成从前线回到延安,有感于他的那把提琴救了他的孩子,给孩子取名为郑小提。后来郑小提也成了音乐家,在总政歌舞团创作室任创作员,也和大家一样,在西便门国务院宿舍进进出出。

这是在十年“**”中,社会乱哄哄的,文艺团体像郑律成这样的大作曲家,都被打入另册。郑律成更因为历史复杂而受审查,要求他每天去团里报到,中午在那儿吃一顿样板饭。因为中央乐团是样板团,团里的饭也叫样板饭。那时他50多岁,身体很好,从西便门去地处和平里的单位路不算近,每天骑一辆破自行车来回。

那天郑律成没有骑自行车,看来不是去团里,也不是从团里回来,他说带我去吃午饭,可是,既不往他家里带,也没有往街边的小餐馆带,更不可能带我去路途遥远的样板团吃样板饭。当时在小餐馆吃饭也要用粮票,我猜想他家里不开火,上餐馆也囊中羞涩,不知这顿饭怎么吃,吃什么。因此,跟着他在烈日下走,沿路我犹豫不决,走不是,不走也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好像穿过了半个北京城。

当他带着我穿过大街小巷,敲开大柳树一个破败院落的一扇普普通通的门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把我带到了他的好朋友乔羽家。

乔羽的名字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简直如雷贯耳。因为我也是文学青年,喜欢“**”前的电影、小说、诗歌和歌曲,唱过乔羽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和《我的祖国》等电影插曲,还知道他是人人皆知的电影《红孩子》和《刘三姐》的编剧。在我心目中,这两项占一项就不得了了,而他两项都占了,太了不起了。

出现在我面前的乔羽,却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高大,那么英俊。他个子不高,微胖,穿着一身颜色单调的衣服,才40多岁,但没有这个年纪的干练和锐气。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郑律成这么大一个音乐家来访,他也不特别热情,甚至有些无所适从。站在他身边明显高出他一头的妻子,反而气质高雅,衣着光鲜,头发梳得纹丝不乱;30多岁的人,还可以用亭亭玉立来形容。后来我才知道,乔羽从他工作的中国歌剧舞剧院下放在张家口,那天是偶尔回家的,碰巧被郑律成和我遇上了。而郑律成顺便带上我去找他,是给毛主席写了一封申诉信,反映他历史问题的清白,但他的汉字写得不好,想请乔羽给他抄一遍。

乔羽的妻子佟琦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她是满人,贵族出身,祖辈曾是朝廷的高级将领,人们在私下里都称她格格。据说顺治皇帝的佟妃,就出自他们家族。由于出身高贵,又有良好的家教,她言行和衣着与众不同,即使在那样极端的年代,也敢于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在山东济宁故乡当过小学教员的乔羽,纯粹一介平民,1946年参加革命后,虽说上了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但那也是土大学。他之所以有今天,是一路吃苦耐劳走过来的。因此,当他站在佟琦身边,形成明显的对照,也因此他们戏剧性地过了一辈子。

看见大音乐家郑律成带着我在午饭时间走进家里,女主人佟琦表情木然,站在那儿不动,没有给我们做饭的意思。我又猜,她肯定有难言之隐,那时粮食定量,她家三个孩子,老大老二是男孩,正是胃口大开的年龄,多招待客人一顿饭,自己就得饿一顿。也是后来才知道,佟琦是中国文联医务室的医生,虽说有皇家血统,但她在单位仍属群众行列,再说,她的医生职业又是人们得罪不起的。因此,乔羽被下放了,她还能带着三个孩子留下来。但要管好这五口之家,她也得量力而出,精打细算。因为在文艺界听多了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她特别痛恨男人拈花惹草。

郑律成和乔羽坐在狭窄的客厅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完全成了多余的人,那种气氛让我尴尬极了。郑律成突然意识到什么,指着里面的房间对乔羽说,老乔,我给你说几句话。两个人进去后,声音压得很低,嘀嘀咕咕一阵,乔羽冲着门外大喊,佟琦,你进来!女主人进去三两分钟,声音突然高起来:你个死老郑,有话怎么不早说呢?人家是公主啊!你看慢待她了。然后斩钉截铁地说,我出去买菜,割肉割肉!说话间,她已大步流星走回客厅,刚才还表情木然的脸春风荡漾。我惊惶地站起来,她风一样刮到我面前,压住我的两个肩膀说:你坐你坐,和老郑、老乔好好聊天,我去给你们割肉包饺子。

同样也是后来我才知道,郑律成和乔羽进到里屋,是向他解释,我并非佟琦痛恨的那种迎合男人拈花惹草的女人,而是贺龙元帅落难的大女儿。在命运上同样经历了颠簸的佟琦,听说我的身份和处境,大吃一惊,一股侠胆柔情油然而生,对我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还未从愣怔中回过神来,她已经提上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了。当时乔羽的供给关系不在北京,她和三个孩子每月每人只有二两肉票,她一口气全买了。回到家,不要任何人沾手,一个人在厨房里丁丁当当包起饺子来。我进厨房去帮她,她举起两只沾满面粉的手,用臂弯把我推了出来,说请你都请不来,哪能让你动手呢?

这顿午饭,我是含着泪水吃完的。八两肉包出的饺子,乔羽和郑律成基本上是蜻蜓点水。两个人只顾对付乔羽从床底下搜出来的一瓶酒,你一杯我一杯,装出很陶醉的样子。佟琦则坐在我对面,痛惜地望着我,不断地催促说,吃啊吃啊,老郑老乔喝酒,你不管他们。她还说捷生,你父亲贺龙是开国元帅,国家的大功臣,不会整死就整死了,总有一天要给他平反昭雪。今后的日子会好起来的。郑律成和乔羽也附和说,是啊,是啊,苍天有眼,将来一定会还贺龙元帅公道。然后劝我想开一点,把心放宽,先把孩子养大,把难关渡过去,相信总有云开雾散的时候。

听着这些暖心暖肺的话,我真想趴在桌上,放声大哭。

从此,我和乔羽成了心心相印的朋友,和佟琦更是亲如姐妹,她叫我公主,我叫她格格,两个见面无话不说。他家的三个孩子,对我以妈妈相称。当然,我父亲的冤案也很快被澄清了。1975年6月9日,在父亲含冤逝世6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召开的“贺龙同志骨灰安放仪式上,周总理抱病从医院赶来致悼词。20世纪80年代,我回到了部队,老伴李振军担任武警第一任政委。乔羽的小儿子乔方(歌曲《红旗飘飘》的词作者)中学毕业后,没有工作,我和老伴想尽办法把他招到了部队。

可惜郑律成没有活到让我报答的这一天。那是1976年12月,刚刚粉碎”**“,张家口复排反映我父亲领导南昌起义的京剧《八一风暴》,邀请南昌起义将领的亲属和孩子们去观摩,郑律成也在邀请之列。从张家口回来的第二天,12月7日,喜欢撒网捕鱼并写过《川江号子》的郑律成带着侄孙女银珠和6岁的外孙剑锋去昌平京杭大运河捕鱼,突发脑溢血,栽倒在河边。偏僻的运河边根本没有出租车,两个年幼的孩子边哭边艰难地把他弄到岸上,拦了一辆三轮车往昌平城里送。但终因耽搁太久,我们的大音乐家再也没有醒来。得到消息,乔老爷极度悲伤。几年后,他在矗立在八宝山郑律成墓前的墓志上写道:”郑律成同志是一位将自己的生命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结为一体的革命家。人民是不朽的,律成同志的歌曲也是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长的故事中学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经历了许多事情,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痛楚;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又有寒风雪霜的相伴。每次想起都是满满的回忆和感动。最难忘的便是我和爷爷爬山的故事

在我三岁的时候,爷爷第一次带我去爬山,他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顺着山上的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那时的山路似乎特别陡峭,我没走多远,便累得气喘吁吁,撒娇要爷爷背我,他总是乐呵呵地蹲下身子,让我爬到他宽阔的背上,再稳稳地向山上走。那时,我觉得爷爷的背又温暖又舒服。不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山顶。

渐渐地,我长大了。我还是会和爷爷去爬山。每当精疲尽的时候,爷爷总会轻轻抚摸着我的头,鼓励我说:“孩子,坚持就是胜利。你已经长大了,不需要爷爷背你了,要靠自己的坚持和毅力到达山顶,加油!”,听了爷爷的话,我在心里给自己鼓鼓劲儿,又信心满满地出发了。这一次,我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和爷爷一起到达了山顶。

在去年的暑假,我和爷爷如约又去爬山,一进山里,我就像一只敏捷的猴子一样,一口气蹿出去好远,爬完了好多级台阶,正当我得意地回头遥望时,却发现爷爷正在远处吃力地挪着步,走一脚,停一脚,我立即跑过去,搀着爷爷的胳膊说:“爷爷,让我来扶你吧!”爷爷欣慰地说“你长大啦,懂得关心人啦!”,于是,一路上我一边扶着爷爷,一边和他开心地聊着各种有趣的事情,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这一次,我感到好开心,我终于是爷爷爬山的小帮手了。

是的,爷爷变老了,我长大了。我开始学会了坚持,也开始懂得感恩。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有许多的人在扶持我,帮助我,教育我,就像爷爷一样。我要像每个人学习,不管我的成长道路是怎么样的,路上的每个时刻都是我宝贵的人生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名人故事:成吉思汗之死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公元1161~1227年),名铁木真,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曾一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建立了统一的大蒙古国。本文介绍的是他在临死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治理和汗位继承的故事

西夏投降以后,成吉思汗从六盘山避暑地移到清水县的西江(今甘肃省清水县)避暑。这时天气炎热,年老体衰的成吉思汗连年征战,已很疲劳,此时又染上了斑疹伤寒,病情一天天严重。他估计自己活不长了,于是把窝阔台、拖雷和其他儿子叫到身边,沉重地说:“我的病情很重,眼看无法医治了。你们当中需要有一个人来继承汗位,支持这个坚实的宝座。如果你们个个都想当大汗,当大王,互不相让的话,就会得到一头蛇和多头蛇’故事中那条多头蛇的下场。”

这个“一头蛇和多头蛇”的故事是成吉思汗经常对儿子们讲的:在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卷地的夜晚,一条多头蛇为了御寒,想钻进洞去。可是,这条蛇身上的每一个头都想先钻进去,互不相让,争斗了一夜。结果,这条多头蛇竟冻死在洞口。而另一条一头蛇却很顺利地爬进洞里,度过了严冬。成吉思汗用这个故事来教育他的儿子们要同心协力,服从指挥。

窝阔台等人听了成吉思汗的话,都跪在地上说:“我们俯首听从您的命令和吩咐。”成吉思汗说:“很好。如果你们想过幸福的生活,享受权力和富贵,就应该拥护窝阔台继承我的汗位。因为他不仅足智多谋,而且有雄才大略,他在你们中间尤为出众。我想让他统率全军和百姓,立他为我的继承人,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这个意见?”他的儿子异口同声说:“谁有权力反对您的意见?谁又有能力拒绝它?”成吉思汗接着说:“假如你们的愿望和你们的话是一致的,你们必须立下文书,我死后你们要承认窝阔台为汗,把他的话当作肉体的灵魂,不准更改今天当着我的面决定的意见,更不许违反我的法令。”窝阔台等弟兄们遵照他们父亲的圣训,立下了拥护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文书。

汗位继承的问题解决了,但成吉思汗的病情却愈来愈恶化。临死前,他对拖雷和诸大将嘱咐了他思考很久的灭亡金国的方略:“金朝的精兵在潼关。潼关南据华山,北靠大河,难以一下子攻破。如能借道南宋,宋金世仇,必能同意,然后出兵直捣开封。潼关数十万金兵必然千里赴援,虽赶到开封,然兵疲马乏,不能作战,开封城指日可破。”后来,窝阔台遵循这一方略,终于在公元1234年灭掉了金国。

成吉思汗又嘱咐左右诸将,在他死后要严密封锁消息,等西夏国王来朝拜时把他杀掉,再把西夏都城的居民全部杀光。后来,诸将都按成吉思汗的嘱咐办了。公元1227年秋天,成吉思汗在清水县西江去世,终年68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良拜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高祖刘邦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张良只是谋士,未担任军政要职,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录张良的生平。汉高祖评价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名人故事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疫情狙击战奋进青年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中国各地的复工复产方兴未艾,我在厦门亲身体验到当地政府对这一工作的重视。厦门市专门成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推进建设项目开复工领导小组、推进工业企业有序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服务业企业有序复工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全盘统筹,确保防控疫情与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真正用心用情帮扶企业恢复生产,全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支持和保障。

厦门市委办公厅专门出台“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推动建设项目有序开复工若干措施”,这一措施针对各行各业提供帮助,包括帮助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包车返厦、各领域防疫措施费补助、 建材供应保障等十几项措施。这些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中急需问题,为企业正常、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广大市民响应号召,科学防疫,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共同保护着城市安全复工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充分体现了厦门的文明底色和大爱精神。

在我所经历的抗疫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一切都是以人民安危为中心。我们海外华侨华人从来都是与祖(籍)国的命运紧密相联,我深信,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打赢这场阻击战。让我们团结抗疫,再一次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长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有许多事。而这么多数不胜数的事情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去钓鱼。

一天下午,爸爸准备去钓几条鱼回来吃,我正好无事可做,便大喊大叫着也要去。爸爸嘲笑道:“你想钓一条空气鱼吗?待会你自己吃吧!”我很不服气:“我一定会钓一条大鱼的,到时候你可别吃!”“一言为定。”

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夏日炎炎,骄阳似火,小河清澈见底,旁边树木郁郁葱葱,河里还时不时冒出一个小圆晕。我心想:“这里的大鱼肯定多,钓一条大鱼并不是何等难事。”于是我拿起鱼竿,装好鱼饵,然后一甩,紧张又刺激的钓鱼开始啦。

可是,半个小时过去了,竟然没有一条鱼肯看一眼我的鱼饵,更别提吃钩了。它们仿佛存心和我作对似的,还时不时吐几个泡泡,好像在说:“就不吃你的鱼饵。”再看看爸爸,他“唰唰唰”连钓了五六条鱼,只不多不是很大,但是我一条小鱼都没有钓到啊。看来我今天真的要吃空气鱼了。我正灰心丧气要回家时,爸爸问到:“怎么啦,打退堂鼓啦?”我知道这是他的激将法,但还是乖乖地坐了回去。

又过去了十五分钟,鱼竿突然猛烈地晃动起来,我赶紧手忙脚乱地把鱼竿一提。哈哈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条大鱼上钩了。我把这条白花花的大鱼在爸爸面前晃了晃,爸爸定睛一看,看着我神气活现的样子,只好无语地带我回家了。

那次钓鱼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除了要有耐心,还要讲究技巧,否则你什么也做不了,更谈不上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