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判若云泥的影评20篇

铁道飞虎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由铁路工人和平民百姓组成的铁道飞虎队巧妙击败日军的传奇故事。下面小编收集了关于铁道飞虎观后感,供大家阅读。

浏览

842

作文

107

电影天狗观后感天狗影评

全文共 2399 字

+ 加入清单

在影视鉴赏课上看了电影天狗》,但并没看到结局,于是回来后便上网找了资源重看了一遍。这是根据张平小说《凶犯》改编,由戚健执导的《天狗》获2006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赢得当代年青人的肯定。

一个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却变成了连杀3人的凶手,这里面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隐情?影片从寻找真相开始,2条主线并进。一方面是对案件的调查,一方面是对真相的回顾。

护林员李天狗和妻、子踏入村子的时候,受到了广大村民的热烈欢迎并赠之于丰厚的礼品,李天狗在欣喜中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热情和礼品的背后是为了山上苍天的古木,在李天狗发现这一事实并退回所受的礼品后,靠乱伐杀林而大发其财鱼肉乡里的孔家三兄弟又设宴再次利诱,然而正直的天狗又一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从此,热情变成了薄情,先断水,再断电。在那个西北的贫瘠之地,无水则无法生存,无奈之下,李天狗只得用自己的全部家当(700余元)高价买来可乐和蜡烛度(转 载于: :电影天狗观后感)日,并一再写信向上级组织反映,谁知信件却一直被村里人扣压不发。接着孔家3兄弟又设计羞辱其妻子桃花、并将其儿子诱入深山,借此威胁李天狗。家人忍无可忍,愤然离去。更大的阴谋展开了,3兄弟纠集一群人将李天狗暴打至昏死过去,3处刀伤、5处骨折,肠子都被捅出。从昏迷中醒来的李天狗,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以顽强的毅力,艰难地爬回了护林点。他取下那杆老枪,再次以不可战胜的信念,拖着自己的血躯赶到了山林。他鸣枪示警,在3兄弟向他扑来前,军人的本能让他只用3枪就解决了那3兄弟。结尾是

光明的,李天狗成了植物人,很多年后,他的儿子也成了一名军人并来到他的病床前,我们的英雄流下了泪水。

从内容上看,《天狗》讲述的是一个伤残战斗英雄对抗地方恶势力的简单故事。此类故事在影视艺术中屡见不鲜,“战斗英雄”与“地方恶霸”是正邪分明的两极,如果仅仅描述正邪的对立,那么影片无疑会落入俗套。《天狗》的成功在于避开了剧情上的陈规旧俗,在正邪之间注入广阔的人性空间,强调对处于正邪、黑白之间的人群及其思想的刻画与表述。张平以现实的笔触,深入又无情地剖析了当代中国民众身上的痼疾。《天狗》对此实现了影视化的完整表达,以“群像”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中国人的自私、怯弱、偷生、蝇营狗苟等特点。

从人物刻画上看,这部片子中,富大龙饰演的李天狗做为正面的英雄,他信念的源泉来自于战场,他的职责就是护林,就是保护国家的财产。作为父亲他疼爱儿子、做为丈夫他深爱妻子,但为了国家的财产,他宁愿家人和他一起受苦。朱媛媛演的妻子桃花顾小家而又明大义、泼辣而又精明的一面,在村长家和村长老婆打起来并逼出村长后,终于将上次没还的红包扔给了村长。虽然最后因为无法忍受村里的环境选择了离开。但他一直深爱这他的丈夫。孔家3兄弟,以长年累月盗伐国有山林大发横财而富甲一方、称霸乡里。上接官府、下压百姓,视村民如鱼肉。以村长为首的村民,长期在孔家3兄弟的压迫下,不敢怒、不敢言,只有在得知老3最后没抢救过来也一命呜呼的情况下才敢说出真相。全村人都满足于“吃国家公林”,安逸于自己的生活,甚至乐意活在孔家三兄弟的“地方王权”之下。村长最后“大

爆发”,说出了心中积了多年的怨气,也从侧面反射出他的敷衍、苟活之道;看水房的“老板筋”,好色轻义,唯利是图,为挣小钱而不顾公平良心;小卖部的“厚眼镜”,当狗子被断水断电时,乘机哄抬价格,为了蝇头小利,不惜趁火打劫;刘全德受天狗帮助,老实巴交却又胆小怕事。除了这些“有头有眼”的人物外,几处全村性的群众场面也将国民性中的人云亦云等弱点暴露出来。

除了思想的深刻之外,《天狗》成功留下了李天狗这一铮铮铁骨的男子汉银幕形象。就形象而言,富大龙与李天狗这个伟岸的人物有所差距,但已有的“军人”经历(他曾出演过《紫日》、《少年彭德怀》等片)使得他具有了军人的气质,让他完全融入到影片之中,将一个落难英雄的无奈与坚强演绎得淋漓尽致。李天狗并无宏图大志,只是战争的生死考验让他知晓责任与良知的意义。在孔家兄弟请客摊牌之后的回答极具真实感与冲击力,言行举止符合一个真正经历过炮火洗礼的军人形象。他在万般无助下打了不理解的妻子,站在门口呆呆地看着妻儿离开时,嘴角在轻轻嗫嚅。那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无奈让我感动不已,真可谓“此时无言胜有声”。朱媛媛在片饰演李天狗的妻子,这一角色最接近中国广大农村妇女的形象,一方面尽力维护家庭的和谐团结,另一方面又免不了世俗之气。她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与村长妻子打架的一段,将一个蛮劲泼辣的村妇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影片的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片中大多的群众演员的表演不落痕迹,配合青一色的山西方言,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偏远山村。

从台词上来看,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孔家的酒宴上,天狗豪爽的一口吞下一杯酒,直着眼说:好酒我喝过,茅台!好烟也抽过,红塔山!那是上战场前师长给的,师长说了,弟兄们,对面的山是国家的山、林是国家的林,你们给我上去守住了,那怕只剩下一个,全连128个弟兄啊,只回来54个,我丢了一条腿,可我捡了条命。林子,是国家的,这是国家的文件,以前的不说了,现在开始按国家的办。导演通过对这段台词的设计,反映了天狗的决心与无奈。以及天狗的儿子秧子对天狗说过的一句话:爸爸,那我以后做连长,帮你管着排长。记得当时看到这的时候非常感动,小孩子的话最真诚,秧子对于父亲天狗似乎有着一种天生的崇拜,这段台词既反映了孩子对父亲的崇拜与维护,体现了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似乎也为结局中秧子去当兵埋下了伏笔。秧子在病房里对着沉睡的天狗叫了一声:一班长。我觉得这是台词中最妙的一句之一,一句一班长既勾起了人们对前面那段感人对话,那个小小的承诺的回忆,同时似有若无的再次点出了天狗军人的身份,同时又有着秧子对这样英雄父亲的崇拜,敬仰以及鼓励。一句“一班长”包含了许多,许多……

最后,我想用桃花的一句台词对天狗说一句:天狗,你比他们都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大地雄心观后感影评

全文共 6476 字

+ 加入清单

(一)土地

这部影片,气势恢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西部片特有的自然景观。土地(land)一词在电影中多次出现,是一条线索。

在影片开始,男主角的父亲——一个没有土地的爱尔兰佃农在与地主的混战中中弹死,临终前告诉其中一个儿子即男主他很奇怪,当然老爷子还嘱咐了一句重要的是土地。地主与佃农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男主角约瑟的兄弟都知道不该努力耕作为别人提高收成,但他们所做的全部就是纵容自己的懒惰,给游手好闲找到了很好的理由。男主角准备杀死地主,夺回土地,为父报仇。在浩浩荡荡的父老乡亲饱含深情的脱帽送别中,他踏上了复仇的征程。夺回土地是男主角初入征程的最初原因。

他阴差阳错的结识了仇家地主的女儿。热爱冒险、接受了新鲜思想的女主角迫切渴望摆脱旧时乡绅的生活模式,尤其不能忍受淑女们不得不遵从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要逃离可以预见的像上一代女性那样乏味的人生。怀揣着美国梦的她,拿着写有“俄克拉荷马州land for free!”的宣传单,半夜爬窗子找到了男主角,要求他作为侍从同美国。杀死地主夺回他家耕作的土地所有权的希望破灭后,土地一词带着几分隐痛萦绕在男主角心头。听到土地一词,他的眼睛亮了,又黯淡了下。可能觉得女主角太不靠谱,我猜想更多的是之前二十年来在父辈们乡邻们的言行为他建构出的朴实的阶级观念:地主是恶的,地主的女儿自然也是不足信的。次日男主角在与人决斗的千钧一发时刻上了女主角亲自驾驶的马车。架!一声带着流浪与冒险的喜悦的命令,女主角载着费力跳上车的男主角出发了。 他们,分别地,要寻找自由,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土地,获得土地,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他和她分别地目标。

乘船抵达美国以后,刚一上岸,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片杂乱破败,几个招揽生意的小鬼。女主角得体的淑女服饰与那一片混乱格格不入。轻信的她遗失了精致的银匙,散落一地,被哄抢一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是一到达彼岸就有大片的土地和璀璨的前程等待着你。就算在那个美国梦的年代,也只有最勇敢最有谋略运气最好的人才能梦想成真,每个年代都是如此。他们为了攒够俄克拉荷马圈地的路费,开始用辛苦劳作赚钱,住在妓院里一间鄙陋的小屋。养尊处优的贵族姑娘成了拔鸡毛的女工,被粗俗的男人戏弄。她一直都保持着自己的尊严,显得与众不同。题外话,这就是富养女养出来的自信与骄傲罢。而且我在想,有梦真好啊,年轻真好啊,那么艰苦的工作都可以幻化成一步步靠近梦想的喜悦。自由比什么都重要。这么执着的追寻自由,享受它所带来的快乐,不惜遭受世俗的痛苦,值得钦佩。因为在此时此刻,我们就有很多人不惜牺牲自由,委身于一份他人眼中体面的工作,一种安全而平庸的生活方式,获得世俗的类似快乐的东西。后来男主角得到了拳击手的工作。其实这种残忍的活动和古时候罗马斗兽场人兽决斗没什么区别,供那些闲得无聊以暴力为乐的有钱人取乐罢了。一开始只是为积攒路费而参与角斗的男主角,慢慢被意外而来的巨大胜利及与之相伴的荣光冲昏了头脑。终于在女主角带着醋意的夸张的展示中,明白了他一直以来所做的,和她正在做的一样,都是在牺牲尊严带着虚假的荣耀走在背离真正的理想的路途中。他在决胜一击中落败了,她心疼她焦急她不离不弃,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而他早就爱上了她。可是阴差阳错了,他为了挽救她的生命,还给她他认为她本该拥有的美好安定的人生,离开了他。影片在这儿,用了煽情常用桥段:风雪交加夜,一个饥寒交迫似乎将永失所爱的落魄英俊年轻人,带着累累伤痕踉踉跄跄,拖着脚步漫步目的在漫天飞雪中踽踽独行。似乎天地间就这么一个孤独的受伤的不倒的年轻帅哥,和无尽的远方。

这一段看似与土地无甚关联,我觉得如果用土地这条线索来串联的话,则展示了在找寻土地的过程中,他们的困惑与迷失。人离开了土地,失脚踏实地的安稳感,变得轻浮起来。不过更多的好像还是寻梦过程中的迷惘和挫折。

男女主角不期而遇于俄克拉荷马肥沃的土地上。在这之前,男主人公做过劳工,终日挥洒汗水,漫步目的的消耗生命。在挤满了神情木讷、眼神疲惫的劳工们的车厢中,只有男主角的眼里熠熠生辉。与他们不同的是,他还有一个土地的梦想,还有一个心中没有黯淡而越发鲜活起来的她。她回到被烧光宅邸,来新大陆寻觅土地,从头再来的,父母的怀抱。发现梦想似乎还是那个梦想,只是隐隐变了味道。原来她想要的并非土地本身,而是远方,似乎也不是远方本身,而大致是一种按自己意愿无拘无束生活的可能性。他们意外又意料之中的相逢于圈地竞赛前的一个黄昏。大海一般蔓延的荒原上,黄昏有一派长河落日圆的气质。简单交谈后两人似乎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情景已恍如隔世。我臆断在那个暴风雨前的安定的黄昏,她已经默认了父母安排给自己的生活;而从他快乐与自信的心态中,我看到了他彻底重燃了获得土地,尤其是赢得她的热情。

影片最后是全片的高潮。飞沙漫天中,无数男女老少齐策马扬鞭。摄影从多个角度俯拍、仰摄,节奏明快,音乐荡气回肠,一气呵成。(后来在上看到这部电影配乐被评上了金酸梅奖,大概是配乐有些俗套。比如该荡气回肠的时候,果然就荡气回肠了起来。)这些来自欧洲各国甚至更远的地方人们,为了一个土地梦汇集在一起,采用十分原始的方式,平等竞争。抢跑者,死。我看见野性的力量,土地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在那一时刻显得水乳交融,从未改变。原来工业文明并没有摧毁土地与它所孕育出的人类文明间的纽带。

我想,影片以土地为重要意象和线索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赋予该片一些典型的西部冒险传奇色彩。在可以看到地平线的蛮荒的原野,具有传奇色彩的牛仔跃马驰骋持枪格斗。这样激烈的场面在这部影片中虽不是主要情节,但在影片片尾的高潮之处,cowboy的称呼多次出现被用来戏谑男主角。奔马、荒原、地平线、勇敢无畏的冒险家开荒者们、地理上的西部地区这些元素都很有西部片的传奇味道。在再现历史的真是写照之上,创造着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反映美国的民族性格及精神倾向。

第二,对老移民的致敬和对逝的文明的追思。爱尔兰开荒者背井离乡来到这片蛮荒又富饶,充满可能性与生机的土地。慢慢地旧有制度被摧毁,老文明随风而逝。《乱世佳人》的开篇字幕,以火红的似血残阳下肥沃的土地为背景,滚过字体“Once upon a time, in a place called The Old South..."There once was a land of Cavaliers and cotton fields called the Old South. Here in this pretty world Gallantry took its last bow. Here was the last ever to be seen of Knights and their Ladies Fair, of Master and of Slave. Look for it only in books because it is no more than a dream remembered, A 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被称为老南方的地方......一代文明随风而逝。我认为《远离家园》这部影片也有类似的情怀于其内。不过它所怀恋的倒不是美国南方传统的奴隶制度,那种制度庇佑下骑士、淑女、富庶、安宁的白人庄园主的生活;而是一种久远的流淌在每一个老移民后代的美国人血管里的对自由、平等的向往与追求,是一种冒险、开拓的精神,从一无所有背井离乡,到丰衣足食落地生根。对,是落地生根而不是衣锦还乡。他们是抛却了过这一枷锁的人们,离开的是旧的制度、腐朽的没落的生活方式、顽固保守摇摇欲坠的阶层。他们用双脚发现,用双手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一个真正的家乡。从此乡愁只是对精神对富饶的土地,平等的机会,白手起家的野心与生命力,乐观开拓的意识的一种深重的执着的依恋。而不是对出生成长的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的留恋。我觉得这是一种很豁达的情怀,是理想主义,非常感人。

第三,爱尔兰人的土地情怀乃至人类共通的怅然的乡愁,这与第二点对逝文明的追思有一些共同点。土地带着温暖、带着爱意,哺育了大地之子,慰藉了精神。1939年费雯丽版的《乱世佳人》影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之一就是,在大橡树下,火红的天空,赤色的土地,遥远的地平线上,美国南方棉花种植的塔拉庄园的老农场主,这位老爱尔兰移民,告诫自己的女儿土地是世上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唯一留下的东西。这儿蕴藏着朴素的智慧,朴实的情怀。 亚特兰大的红土地给了斯嘉丽鲜红的心,遭到了战火、失了亲人与爱情,失了以往繁荣生活的她,手里紧紧地握着一捧塔兰庄园的红土。想起父亲的话“有一天你会明白的,只有泰拉的土地是永恒的,它永远不会背叛你。” 斯嘉丽悲伤的脸庞上慢慢又重现了往日倔强的神色,并说出那句经典的“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是土地给了遭遇沧海桑田的她勇气和力量。我认为在这一情境中,土地跟自由相关。土地仿佛赋予了人们自给自足的自由,你用双手殷勤侍奉土地,它自会回馈你以衣食。被赋予了这样的自由,人们才得以有了不依靠他人的骨气,一种不服输的信念。写到这儿我又想到了许多复杂的政治因素。土地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可土地上的人与人之间却是不平等的。比如《远离家园》中的男主人公和他的家人,在爱尔兰就是地主家的佃农,耕作的土地不属于自己,土地对他辛勤侍奉的馈赠绝大部分都要上缴给有了钱买了土地的地主。这还是在相对地广人稀的地方,完全由制度造成的不平等。还有部分人为部分自然因素造成的问题。比如在中国的土地制下,不管是农村村民还是城市居民都没有权利获取属于自己的土地。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更多的是诗化了的田园牧歌般的情怀,禁不起推敲,其中好像有许多需要深思的内容。另外,老师讲课时常常提及的诗人海子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大地”、“土地”这样的意象。在海子的诗歌生涯中,“土地”始终与这位传奇诗人息息相关,他从土地中获得灵魂的立足,从土地上洞悉劳苦大众的命运,从土地里感悟人生,知晓自然之美。当然他也为土地困惑与心痛,《亚洲铜》最具代表性。面对工业文明对大地的摧残,面对社会底层的痛楚,海子无时无刻不在土地上反思、质疑、探索与自愧。这是一种深深的、深深的乡愁,仿佛人们共同的、历史的乡愁。漫长人类历史中,我们至少经历了数千年不等的农耕文明,更不要说之前漫长的奴隶制文明,以及历史学意义上的文明产生前的漫长的百万年。在这些时光里,人们的一切都来源于土地,大地似母亲,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一切。只有从最近两百年以来,这段在漫长人类上仿佛一瞬的时间里,爆发了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发展似乎呈指数图像一样突然大幅提速。而人们还没有跟上这样的速度。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辛辣又心酸地嘲讽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失人性麻木机械的人们。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批评者与改良者霍妮撰写了大量着作,比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旨在阐释“现代人”的“焦虑”,等等。我觉得这都是一种对离开了土地的人们,在新生产关系下,新人际关系,新人与自然的关系下所产生的迷思。人类,这些大地的孩子,仿佛都成了迷路的孩子,被钢筋水泥架在了空中的我们感到一种由心发出的混乱的鼓点,一种深深的不安。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特别是北欧一些国家,人们开始慢慢回归土地,等一等被飞速发展的物质抛下的灵魂。比如芬兰,芬兰人普遍热爱自然,他们采摘森林里的野莓、蘑菇,有钱了就在森林里买下一块地,盖上小木屋。我又在想,这是不是一种安于现状使人类发展迟滞的小农意识。我们中国在近代史上就吃过这样的亏,自己自足的小农经济最终成为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之一,最后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潮。可是人类就这样漫无目的的发展下吗?我不确定这是否出自我们本心中的自由意志的选择,还是一种注定的天命中业力因果的安排。先回到发达福利制国家回归自然回归土地的问题。似乎我们都不用读书了,直接到乡下和土地在一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直接回到小农经济,或者干脆回到原始社会也不用那些现代文明下的焦虑了,那些都好像是富贵病。我又猜测,芬兰人乐于退居森林筑木屋享受祖先一样与自然同乐的快乐,和比如我国农村地区尚得不到有尊严的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区别,一是物质丰富程度的区别,二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文素养及其所赋予人的情怀。想起上课时老师提到过人在独自旅行(而不是旅游)中常能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直接对话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直接与自然对话的美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隐居避世与自然为伴以土地为亲的生活需要非常丰富的内在世界、精神储备。有了这些当你独立于天地之间时才仿佛能同古人交流给来者启示聆听自然的心声。同样的景色,在博学的游客处是一曲壮丽的诗篇,在景区售卖矿泉水的牧民的幼子那儿则是他迫切渴望逃离的藩篱。当然,我觉得这里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比如,随时抽身离的自由。它使人能更轻松自如的浸入。

土地给人以慰藉;土地给人以温暖的安全感;土地是希望的、有生命力的。它养活了我们的祖祖辈辈,是万物生长的最基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春种秋割”,这是农民纯朴的智慧。土地给我们以立足之地,以家园,以生命。

"土地死了

用欲望能代替他吗?"

——1987.6 海子

(二)其他

a.远方

片名为Far and Away,主要译名有《大地雄心》、《远离家园》。一种远走高飞的洒脱和故事感呼之欲出。这部影片很浪漫,男女主人公得以到达他们理想的彼岸,开始自由快乐的新生活。可是现实生活中,你想要的远方很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我发现年代越靠近现在浪漫的理想的影片就更少,而更多的是带着些现实主义的寒光,温情里都透着残酷的影片。也许观众都看透了,没有哪儿就是世外桃源,让你到了那里就能获得想要的生活。比如2008年出品的,凯特温斯莱特与莱昂纳多主演的《革命之路》,比如2009年出品的《成长教育》。这两部影片其实没什么共同之处,有趣的是都提到巴黎,仿佛巴黎是全世界人的故乡。可是巴黎本身并不能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幸福感只能来自你的内心。和你的梦想有关系的,和你所想象的自己有关系的,才是你的故乡。 这样的电影使能使人思考,让可怜的主人公做了你想尝试的生活方式的小白鼠,不过让人心情沉重。生活已经够使人纠结了,所以我更爱看八九十年代,人还透点纯真的傻气的浪漫的理想主义的电影。

b.生命力

《远离家园》这部影片中随处可见的野性与生命力是最使我感动的。不管是爱尔兰荒原森林,还是刚建国不久的美国,亦或西部被夕阳余晖染红的一色天地,或者年轻美好的男女主人公,等等景物人事都展现出充满希望而激动人心的勃勃生机。全部值钱的行囊一下船就丢了?没关系,我们再挣!更不用说男主角在搏击场上的健硕身姿、灵活反应、展现的似乎即是生命本身的强度和力量。

c.人物

我觉得影片中主要人物的刻画都比较立体,虽然立体化得稍显刻意。开头时并未出场的老地主似乎是十恶不赦的形象,然而与前来报仇的男主角酒吧相会时,却又出人意料得显得亲和、受人敬重。老地主是剥削他人劳动的地主,也是慈父;他是圈地时作弊的狡猾的小老头,也是勇敢的创业者和冒险家。其他人物也有类似的立体的刻画,只是在描写他们性格多个侧面的片段里观众容易一眼就看出导演的意图。另外这位老地主的角色使我想起1942里张国立饰演的财主。他在现世不安稳的情况下,失了前半生的全部,但逃难路上只是说,到了那儿买一块地、种上庄稼、盖上小房子,咱又是当家的了(大意)。不得不说或许这些处在剥削阶层的人是凭借自身的一些有优秀特质获得了更多资源。

d.幽默

《远离家园》中有许多使观众笑的片段,有会心一笑、开心地笑、得意地笑,尤其是笑中带泪,很难能可贵呢。

e.前后呼应及重复的手法(不知道专业术语怎么表述)

像是枪质量太差,以至于男主角开枪时果然竟然弄伤了自己,使他临行时兄弟的调侃一语成谶。许多这样的的小插曲使得影片显得构思巧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追击阿多丸》人物影评

全文共 1947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追击阿多丸》讲叙的是,1945年一群中国人追踪一批将要被日本军人偷运出国的中国文物,最后他们在日本油轮“阿多丸”号上与以日本大佐为首的邪恶势力斗智斗勇的故事。这部影片场面宏大,取景多样,其中激烈的海战惊心动魄。追踪的是什么文物呢?影片中那个装文物的箱子虽然多次出现,但始终没有正面拍摄里面装的文物。不过在影片中郭大叔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那是我们中国的祖先,早晚会回到我们中国来的。你们的罪恶,我们中国人的子子孙孙都不会忘记的。”据此可以确定,片中追踪的文物就是影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41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中国失踪。1977年,中国政府在福建海域打捞日本沉船“阿波丸”号时,并没有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所以影片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文物。

影片重点塑造了厨师郭大叔、女兵小刘、赵小姐三位爱国英雄的形象,中村下等兵“罗圈腿”这个反面人物是由翻长江主演的,为影片增加了不少笑料。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赵小姐”。在此我要大声地对她说:“赵小姐,你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

赵小姐是位爱国的女英雄。虽然影片中的赵小姐是以日本谍报组织人员的身份来追踪文物的,出场时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年轻、漂亮、冷艳而又神秘。当她把八路女兵劫持到车上时,女兵小刘问她:“你们是什么人?”她严肃地说:“中国人”。可见,她虽然是日本打入重庆谍报组织的人,表面为日本服务,实际上她并没有忘记她是一个中国人,她仍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影片后半部分当她公开背叛日本时,那位日本大佐惊讶地问她:“你到底是什么人?”赵小姐再次铿锵地回答:“中国人”。

赵小姐对祖国的热爱还表现在对日本人的痛恨上。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杀害了她的亲生父母。后来她被一个日本军官收养,但是这种收养只是想把她培养成一个忠于日本的间谍。赵小姐在片中怒不可扼地说:“不错,你们是养了我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供我吃穿,供我读书,可学的是什么?你们教我杀人,杀中国人。你们从没想把我养成一个正常的女孩,而是要我变成一个和你们一样的魔鬼。”所以在日本人要把女兵小刘以及郭大叔当作毒气弹的试验品时,她毅然举起手枪对着日本毒气专家说:“现在我就代表那死于毒气弹下的八万多中国人送你下地狱。”接着她抠动扳机,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日本人的邪恶教育显然并没有让赵小姐变成“杀中国人的恶魔”与“汉奸”。一方面因为她本来就是中国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爱国的传统,不管日本人怎样教育,她血管里流淌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血脉。这种血脉里的爱国基因只要遇到适合的“土壤”就会发展壮大。这种“适合”的土壤就正如赵小姐亲口说的:“幸亏,我遇到了一些好人。那些在你们(指日本人)的监牢里和刑场上都没有失去信念的中国人。他们告诉了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善良和爱。然后走向你们的屠刀。”赵小姐说的“好人”,“没有失去信念的中国人”应该是指誓死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使赵小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赵小姐是爱国的,也是善良的,内心充满爱的。当日本人要把“妞妞”这个女孩与郭大叔、小刘、美国飞行员一起送到日本毒气实验室做人体试验时,她命令把“妞妞”留下。当时,郭大叔还不理解赵小姐为什么这样做。其实,赵小姐不想让“妞妞”这么小的孩子看到即将出现的血腥场面,她是在保护“妞妞”美好的心灵。这表现出了赵小姐对小孩子的关爱和她善良的一面。

在赵小姐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她非凡的勇敢与智慧。这场战斗,赵小姐这边不过几个人,而敌人却多许多倍。这是一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战斗,要想取胜,不但需要勇敢的精神,更离不开智慧。赵小姐身手敏捷,枪法精准,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她们胜利地乘上了热气球,安全地离开了正在沉没的代表日军彻底失败的“阿多丸”号。

赵小姐她们是为追回中国的国宝文物而战斗的,在文物还没有拿到手的情况下,赵小姐为什么允许美国飞行员炸沉“阿多丸”号呢?其实,“阿多丸”号执行了两项任务,一项任务就是偷运中国文物去日本,另一项任务就是执行“风”字号计划,而这个计划一旦得到执行,将使成千上万的美国人死于日本的毒气弹。在文物与美国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相比,赵小姐选择了后者。赵小姐是爱祖国的,但她也考虑到了与中国一起反法西斯的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啊!正如赵不姐最后所说:“不管怎样,我没让日本把它(文物)偷走,让它沉在咱们中国的海底下了。”

影片中的赵小姐是一位勇敢机智,善良正义,并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爱国英雄。当我看完影片时,我真想对她说:“赵小姐,你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当我还在黑暗中摸索时,是你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你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当我不知所措时,你为我树立了一个终极的人生目标;你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虽然你只能给我一点点的温暖,但那也是一种鼓励与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潜伏影评观后感

全文共 2519 字

+ 加入清单

余则成:沉稳,机智,胸有韬略,处世不惊

陈翠平:性格刚烈,爱的彻底,

吴敬中:老谋深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最适合形容他,官僚形象

吴太太:典型的官太太形象,有爱心,也爱财;

马奎:鲁莽,蛮干,

陆桥三:贪婪,眼光狭窄;

李崖:最近看了潜伏,非常精彩的一部谍战片,之前就看到很多人说除去谍战元素,这是一部办公室政治的片子。

不过在那之前,我更愿意从信仰开始讲起。

信仰

信仰,绝对是这部片的第一主题,作为主角,余则成的信仰是一个逐渐培养并补完的过程,其过程甚至有些残酷和扭曲,

余则成作为青训班的成员,无疑是受过三民主义的教育的,但是他并没有什么坚定的政治信仰,简单的说,他只是那个时代青年所有的理想主义,所以他信仰良心,信仰生活,所以他对左蓝说,抗战胜利之后,我们会发现的生活中并没有政治,我们就是两个普通老百姓,这时他对政治信仰是排斥的,但是恋人为了信仰和他分开,再加上面对自己发现高层中饱私囊所带来的无力感和愤怒,让其投奔了延安,与其说是投奔,不如说是随波逐流,他只是为了能和恋人在一起。延安明白这一点,于是在他去履新的过程中带他去根据地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思想灌输,这里,他的信仰开始发轫,但是,我觉得他并不是坚定的相信这点,只是开始向往这种理念所描绘的世界。在天津站的工作也是按部就班,组织派来了翠平作为他的假妻子,于是他的生活开始改变,与左蓝的意外重逢让其分外欣喜,也让他与恋人的相同信仰而骄傲开心,这催生了他信仰的成长,联络站长咬舌自残带来的震撼而进一步补完这种信仰,翠平在生活上的支持和其懵懂的理念也感染了他,而左蓝的牺牲所带来悲愤算是给这种信仰的一个补完,但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信仰坚定,不如说是其立场坚定,如他对晚秋所说”你知道我们战死的时候,坟头上是鲜花还是狗屎“他对于信仰并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他的本人是略带点洁癖和布尔乔亚的知识分子,因为对国府的反叛导致的立场的坚定,这种立场和对新世界的向往构成了他的信仰,我不觉得他完全接受了那种系统的意识形态,他只是因为种种因由自然的走到这一地步,加上翠平几年来的陪伴让其结成了患难与共的伙伴,种种羁绊巩固了他的“信仰”甚至可以说是扭曲了他原本朴素的价值观。面对自己的使命,他只有像殉道者一样,“梦想光明,心中覆盖悲伤”,面对组织交代的使命,不断牺牲和抛弃多余的东西,一步步走下去。所以,我觉得他的结局有其必然性,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复杂,敏锐,谨慎,心思深沉,只有面对自己的恋人时才卸下包袱,但是命运的偶然和必然让其休息片刻之后必须继续上路,直到死去。

里面信仰坚定的人物大约就是是左蓝和李涯了,他们的信仰都是一以贯之的。

左蓝出场的戏份并不多,但是她身上闪耀的理想主义色彩宛如太阳般炫目,演员精彩的演绎和剧本准确的刻画,让这位女革命者以近乎完美的形象出现在剧中,她不像以前作品中样板式的单薄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也是我剧中最喜欢的女性角色。她为了信仰,和恋人分开,重逢之后的忐忑犹豫,发现对方身份之后的激动都是非常纯净的情感,也印证了剧中那句话,革命的爱情,分外浪漫,作为女人,她虽然对翠平和余则成有疑惑,但是她保持她的分寸,为了保护恋人同时也是同志冒险行事结果牺牲。用毛为人民服务中的话就是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左蓝同志就是我们队伍中的一个同志,观后感《““潜伏”观后感”》。

而李涯,作为主角的强大对手,有很多人喜欢,他的形象有点像是悲惨世界中的沙威,同样,他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他相信三民主义,卖力工作,就是希望“为党国消灭所有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作为潜伏者,他在延安做小学教员教书,做一个教书先生,可能正是他渴望的生活,也算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吧,当他回来之后,面对上级和同僚的排挤受尽委屈,始终勤勤恳恳,几乎就住就在办公室,有人说他心机深,其实之所以他对主角威胁最大,是因为他的纯粹,他坦荡的说”我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调查“,而他的强大是由对勤奋和才干带来的,而他本身对于政治权力之争并不在行,或者说不屑,加上一无背景,二无后台,也不结党营私,所以经常被人利用和陷害。他说”我运及国运“很悲壮,自己幸苦多年指望晋升军阶却被主角给穿小鞋让其悲愤,最后,陪同他的三民主义理想(廖三民暗喻)死去,悲惨。顺便说一下,他是保密局几位大将里面唯一没有带太太的单身汉,真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同样用为人民服务这篇中的话就是,李涯同志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可惜生不逢时,有才干之人报国无门,也政治正确的指出国民党失败的必然。作为他的前任,马奎同样工作勤恳,却是对国府的愚忠,但从另一个角度,他是一个很有职业道德的家伙,不问是非,做事勤恳,也算是个人材。

说说谢若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坚持信仰的人有一套自己的生存哲学,他说”我信仰生存主义“纯粹而赤裸裸的为利而生。他说“我现在放这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儿是高尚的,哪根儿是龌龊的?”,他的信仰有点像尼采所论述的权力意志,就是追求自身的强大,非常纯粹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追求,因此他不在乎余是共党还是国党,他只在乎能否得到有价值的情报,甚至说出“你要是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我还会继续和你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让我们觉得特别有趣,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当道,信仰的时代远去的今天,我们周围有太多这样的人,也许是编剧想借他之口来对我们现在的信仰缺失做一个批判吧。

而站长,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洞察力办公室政治玩的炉火纯青,可谓老奸巨猾,却是典型的信仰缺失,年轻时候意气风发,有过信仰,有过追求,还喜欢哲学,但是现实终于将他的理想主义击垮,他变成了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通过政治手腕把一个天津站经营的很不错(若非出了主角这个大内奸,还真是各司其职,井井有条)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政治正确的同时能捞就捞,一副犬儒主义做派。站长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一个人,他就像你我身边的人,贪财,精明,幽默,有人情味,也有手段,是对我们这个信仰缺失年代的众生的一个写照,所以很多人很喜欢这个人,我也很喜欢,因为真实。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到位。

这部片让我们重新记起"信仰",这个似乎已离我们远去的词,也难怪广电总局那群老头子大加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影评写作注意事项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不要写成观后感

写好看片分析文章,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体裁。考生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审题不当,完全不符合考试要求,体裁不合,把它写成心得体会、观后感了。这样,哪怕文章再有文采,哪怕你"自我感觉良好",得分也不会高。所以有必要弄清观后感于看片分析有何不同。

首先是文章的体裁不同。观后感、心得体会一类文章基本属于抒情文范畴,抒情色彩浓;二看片分析则是文艺评论,属于议论文范畴,理论色彩浓。前者重

在 感,而后者重在议。前者常有喜怒哀乐的句子,如"看了这部作品后我很感动"、"我很气愤"、"我心潮澎湃"之类;而后者态度比较冷峻,一般用各种议论手 段,夹叙夹议,分析阐述,而不追求情感和"文采"。

其次是作者的身份不同。写观后感时,作者的身份是普通观众;而写看片分析时,作者的身份却变成了"评论员"和"业内人士",至少应是个"准电视人"即 将来可能进入电视行业的后备队。既然来报考,就应该有一定的准备,有潜在的素质,就应该培养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意识。他们在看电视时,就不能把自己混同 于一个普通观众,而必须多一个心眼,多一番思考:假如我是专家、评委,我该如何评价它?假如我是同行、同事,我该向他学习什么?假如让我来拍摄,我该怎么 做?总之,你必须寻找电视内行人的感觉,逐步培养专业眼光,逐步完成角色的嬗变:观众--准电视人--电视人--专家。

再次是针对的目标不同。观后感针对的是"这件事",即作品的内容;二看片分析针对的则是"这部片子",即作品本身。前者回答的问题是:你知道这件事后 有什么感想?这件事给你什么启示?而后者回答的问题是,这部作品该怎么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如《难圆绿色梦》,这部片子讲述一位植树造林模范的事,他 辛勤种树几十年,数却被人砍光了。如果写观后感,应针对这件事,当然表示痛心、谴责。而写看片分析时,则针对这部作品,分析它获奖的原因,成功的经验,应 表示出赞叹、欣赏。这二者的基调是明显不同的。

最后是文章的侧重点不同。观后感重在作品的思想内容,重在教育意义;而看片分析则重在作品的创作经验,包括艺术形式。前者要求紧扣主题,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而后者要求紧扣创作特色,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它的形式是如何为内容服务的。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简而言之,所谓看片分析,就是要你以"内行"的眼光,讲出作品的"门道"来。

明确看片分析是议论文这一定位后,接下来就是谋篇布局的问题了。常见的毛病有以下几种。

全文只有一段。有些根本没有段落概念,不会分段,往往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天马行空,东拉西扯,思维跳跃,胡子眉毛一把抓,这当然不行。

"串讲式",或曰"赏析式"。它往往从电视片第一个镜头讲起,然后第二个、第三个……一边叙述内容,一边作些评点,还美其名曰"夹叙夹议"。这好比语 文老师串讲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这种写法缺乏宏观的锻炼,没有形成小论点,没有上升为理论,没有总结,也不符合要求。它还带来另一个后果,就是叙述太 多,议论太少,往往头重脚轻,开头十分啰嗦,结尾又草草收场。

"杂文式"。这经常发生在擅长写作的同学身上。他们不满足议论文的一般套路,斥之为"条条框框"、"八股文",很想展示自己的文采,于是把它写成文艺性论文,即杂文。当然不排斥少数尖子可以写出优秀的杂文来,但在考试时一般不要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全文共 2270 字

+ 加入清单

描写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但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名单》必在其中。一向惯用特技效果的斯皮尔伯格,却在这部电影里用灰白的底片和手提式摄影机重现了那一段令全人类痛心和不堪回首的历史。这部1993年的黑白影片以它的真实,它的感人,触动了人类心灵的底线。

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在低声吟唱着圣咏曲,随着镜头推近,蜡烛越烧越短,微弱的烛光渐渐熄灭,画面转向黑白色,一缕白烟缓缓升起,最后变成火车轰鸣的烟雾……这是影片的开头,熄灭的烛火,黑白的色调,似乎都已早早地向我们暗示着,犹太人的生命正走向终点。

酒会中,伴随着悠扬的小提琴乐曲,高大俊朗的辛德勒优雅的抽着烟,望着不远处邻座的女子,眼光深邃。其实,他是在打探着女郎身旁的德国纳粹军官,作为一名德国企业家,辛德勒无时不刻不在寻找着挣钱的机会。此时的辛德勒,是一位唯利是图的标准商人,除了赚钱,没有什么是他想做的。这也与影片后半部分,辛德勒竭尽全力,倾家荡产救出1100多个犹太人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更直观地看到辛德勒未曾泯灭的人性并为他折服。

一个犹太家庭在德国军人的监视下,默默地收拾细软。这是个富裕的家庭,然而等待着他们的是什么呢?街道上非犹太种族的孩子们挖起地上的污泥向犹太人扔去,一个小女孩眼里充满了仇恨与轻蔑,嘴里大声地喊叫着:“再见,犹太佬!”,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多数犹太人选择了沉默。这个家庭刚刚融入街上被迫搬家的犹太人潮中,路边停下了一辆车,辛德勒出现,当他在街上愤怒的喊叫声中躺倒在这所刚刚换了主人的房子中央柔软舒适的大床上时,他发出满足的叹息:“It could not be better.”镜头立即切换到搬出这个家的犹太人,他们到达了犹太城,面对简陋的屋子,男人愤怒地大吼:“How could it be worse!”又是个对比强烈的镜头,辛德勒作为一名德国纳粹,住进了被赶走的犹太人的豪华别墅内,享受着荣华富贵。看到这里,观众们更加深了对于辛德勒这个角色的理解。

辛德勒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大量的犹太人不是为了使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辛德勒毫不关心。他只考虑自己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欣鼓舞。他感谢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

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在山头上骑马驻足的辛德勒静静地看着下面异常混乱的街道,在黑白颜色的人群中,一个衣着红色的小女孩儿在其中快速地毫无目地穿梭着。值得一提的是,全片只有两种色调,黑与白,所以,这个红衣小女孩儿显得特别的醒目。在由童声合唱组成的低沉背景音乐中,小女孩儿身上的红色代表着生命,尽管它看上去是那么的脆弱。辛德勒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这个小女孩成为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打字机飞快地打出一长串的犹太人名单,大箱大箱的马克被送往歌德上尉手中,辛德勒将1100多个犹太人转移到自己的家乡。影片中打字机不断出现,跳动着打出犹太人的名字,那些跳动的人名也是跳动的生命啊,每个名字,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It says 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这是希伯来圣经中的一句话:“它说,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这一句话是那些为辛德勒所庇护的所有犹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们以自己最神圣的经文中的一句来赞颂辛德勒,一个德国人,一个纳粹人。他们对他只有无尽的感激,没有丝毫的民族仇恨。他们知道他有着仁慈的心,他有怜悯,有同情。在他散尽家财援救了1100多个犹太人后,还在为自己未能再多救几个人而感到痛心。当他在大雪中远去时,他已被所有犹太人铭记于心。

旷野中行走的人们黑白群像渐渐变成了彩色,这是影片第一次出现了全屏的彩色画面,阴沉了近三个小时的银屏陡然放出绚烂的光彩,象征着受尽苦难的犹太人们来之不易的自由。影片的这处出人易料的色彩变化,体现了制作者非凡的构思,同时带给观众们极大的艺术震撼力。

《辛德勒名单》是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93年拍摄的一部轰动世界的伟大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疯狂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以其极高的艺术性成为1994年全球最为瞩目的一部影片,其思想的严肃性、非凡的艺术表现力都达到了几乎难以超越的高度。影片获得了金球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并获得了美国导演工会奖。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辛德勒名单》一片更是毫无争议地夺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以及最佳电影剪辑等6项金像奖。

作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将个人所得全部捐献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整部影片时间长达3小时15分钟,将近两个标准商业片的长度,可是,并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冗长与拖拉,因为其中的一个个真实的片段深深震撼着观众的心灵,对我亦是如此。

德国前总统罗曼·赫尔佐克这样说道:“它让德国感到震惊,让世界感到震惊,它真实地再现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它让我们重新回忆和审视那段历史,我们愿以真挚无华的追思,共同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天水围的夜与雾影评观后感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让我产生如此压抑和恐惧的情绪。看完整部电影后,感觉人要窒息了。我好像有些无所适从,一度想要寻求心理疏导.

前几天看了许鞍华的另一部电影《天水围的日与》看完影片后,内心一直沉浸在柔软温馨的剧情里。无论是表现孤寡老人的生活,还是单亲母亲的坚强,影片为我们呈现出明亮而温情的氛围,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部饱含人情味的电影。所以一直很期待看她的第二部电影《天水围的夜与》而两部电影表述的主题与氛围却截然不同,前者展现人性善的一面,后者展现人性恶的一面。看后令人毛骨损然。每一个家庭背后有常人所不知道阴暗,每一扇紧闭的门窗里,有别人所看不见的罪恶在滋生。

电影里任达华表演的男主人公堪称凶残,饰演的人物逼真而到位,你完全想象不出他是影帝任达华,在你的眼里,他就是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与变态狂的结合体,观后感《电影《天水围的夜与雾》观后感》。而张静初饰演的女主人就是可怜的过阜新娘,善良,懦弱,忍耐到毫无选择。她与她家人共同表现出对欺凌者的忍耐,惧怕,铸就了日后他成为一个杀人狂魔。她们的善良,软弱,可欺,培养和激发了他内心的恶,终于他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

电影里如果女主人公不贪恋香港的生活,完全可以远走高飞去他乡生活,完全可以带自己的父母离开恶魔熟悉的地方;如果女主人公一家第一次看见恶魔活活打死自家狗的时候,就与他划清关系;如果女主人公家在二女儿第一次被恶魔凌辱的时候,不选择忍让,也许故事就是另一种结局。可是故事的悲惨结局无法避免。这就是黑暗角落里某些人的命运。

看完影片后我上网搜索剧情介绍,了解到影片的故事来源于2004年震惊香港的灭门案。许鞍华导演想通过电影让公众了解到过阜新娘悲惨而真实的生活状态。

某一年当你去香港时,路过一个叫天水围的地方,可以在风里拜祭一下女主人晓玲,愿她在天国里安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前任攻略》影评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前任攻略》是一时兴起突然跑影院看的一部片子,也就是在前两天,距离上映的时间应该过了十几天了,所以影院的人并不多,我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常常在电影上映许久之前的一股热潮退却的时候再看,再说我家处的位置不在繁华段,影院的人更少,所以我花很少钱就享受了包场的感觉,虽然还是团购的票,突然觉得自己真的很屌丝。

影片故事的梗概和桥段想必大家也都已经是见怪不鲜的感觉了。但我不习惯给差评,毕竟在现在这样看起来苦大仇深的现实生活里,能够博你一笑已经是难能可贵了,我们又何必锱铢必较呢。影片里出现的前女友们无疑也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至少不论演技的话,这些脸蛋已经足够养眼了。

看完电影,不自觉的想起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最经典的语句,那段大多数人都可以倒背如流的字句:一个男人的一辈子都有这样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了,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成了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电影的结局非常的圆满,有人因为爱情而在一起,有人能够找到相互制约对方的那个人,从此摆脱红尘,过起平淡如水相扶相持的小日子。男女主角也收获了爱情。女主角在订婚典礼上的那段话大概能够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其实我不大认同,我们觉得自己选择了不是那么爱的人结婚了,可是如果不是爱,你哪来的勇气要和你身边的这个人共度余生呢?能让你死心塌地愿意结婚的人怎么能就是你不爱的人呢?只是我们常常把年少那种过于激烈的表达和爱意误以为比王侯日子深沉的爱更爱罢了。

后来女主角说如果当时我们真谈了恋爱的话,可能没过几个月就分了,我们之所以如此念念不忘,不过就是因为没得到。人总是如此,对于自己为得到的东西而有一种迫切的想要得到的希望和冲动。

对于前任有人说应该感恩,譬如关于人渣的言论。而在我的观念里真的是什么样的你便能招来什么样的他,当然也免不了有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谁都不想把现任变成前任,但具备成为现任的一大要素是要能够有足够的胸怀包容他或她的前任。具备这种大将之风的才能艳压群芳,稳坐交椅。

红玫瑰如果还想自己是朵玫瑰而不至于感慨凋零之苦,这其中有运气,但更多的是修行。而个人有异,还是自行参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影评_1000字

全文共 966 字

+ 加入清单

在1976年间,文革刚刚结束,全国还被笼罩在十年浩劫的阴影中,各族人民饱受痛苦。人们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灭!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道闪掣云霄的蓝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紧接着大地开始疯狂的抖动起来……

现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去看了首映。它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便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一个看似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急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与怨恨,还有解放军的博爱无私,这种种惟妙惟肖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泪下的场景,无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生死抉择。这时,我的心也似乎跟着碎了,一个母亲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哇!

当心灵开始刺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无奇的感情是那么弥足珍贵!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让主人公愧疚了一辈子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含义。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可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珍惜现在,恐怕这也是此影片真实意义所在。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选择有信心战胜困难,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世界才会更美好!

其实,《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拍摄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人群混乱,采用了电脑特技。与演员动作相结合,看起来惟妙惟肖。这可与大型科幻电影《2012》的制作效果相同。在其中,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了大自然无穷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可看出,这部影片的主创工作人员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我十分欣赏这部大片!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影片,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正如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产生的巨变,却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理的创伤!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仅此影评向所有《唐山大地震》的主创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去看了《少年的你》,理由是昨天看到一些影评说不错。赶巧有个空余时间就去看了一下。看看曾国祥导演的作品是不是那些评论里说的那样好。

先说结论,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一看,无论是学生、父母、还是教师等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去看看,写写自己的感受。同时,我对曾国祥导演有更多的期待日后会很关注他的电影。

电影主要讲述校园欺凌事件。以___饰演的高三学生陈念为主线开始讲述她所受的欺凌,在这之前被欺凌的另外一个小姑娘胡小蝶跳楼自杀了。因为陈念在胡小蝶求助下没有给予帮助,她很内疚。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在碰到一个小混混(易烊千玺饰演)被打时主动报警结识了这个小混混刘北山。之后,陈念在被多次霸凌、嘲讽、排挤后求助一个警官无果,只能求助于小混混刘北山保护。在他俩共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搀扶、互相情愫。某次,在刘北山不在的情况下,陈念为帮助同学再次遭受欺负,被一些人拿手机拍下裸照。之后,欺负人事件的主要人物魏莱害怕陈念报警去求陈念原谅,一番言论之下陈念误伤了魏莱。刘北山为了替陈念顶罪,帮她把后面的事情处理完并教陈念如何面对警方。之后,快到判刑的时候,陈念自首跟刘北山一起坐牢了。

主要故事包括第一个:陈念受到集体的排斥、霸凌、和嘲讽,除了陈念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情况。那么那些霸凌者、嘲讽者、排挤者为什么会这样做,同时也说明了那些少年的冷血和失去理智或者无理由的残忍。

第二个故事:剧中有句台词:生活在阴沟,也要记得仰望星空。两个少年,无依无靠,只能够依靠他们自己,相互依靠相互搀扶走过成人的丛林。想要走出现在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第三个故事:这两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一个为爱自我牺牲的小混混。刘北山为了帮陈念洗脱罪名自己抗下所有的罪。同时那段杀人的镜头也是拍的有点悬疑的感觉。

第四个故事:警察在没有任何实在的物证下说服陈念去自首,挽救了这两个少年。

一些思考如下:

家庭对少年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环境时刻影响着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状况。请父母们除了工作以外,尽量多多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和技巧,不要除了打骂和批评。应该在ta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能够帮助提供一些解决方案。强烈建议父母能够帮助孩子一起成长。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话“孩子是成人的祖先”。单身家庭应该要比以前更加关注和关爱孩子,比普通孩子给予的关注和认可要更多一些。

对于学校,请不要把学校的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同时希望能够真正切切的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关注他们是否每一天快乐。只有在健康的环境下才能孕育出心理健全的人才。衷心的希望学校能够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能够训练或者教一教这些在校生父母如何去跟孩子沟通,如何能够让父母关注到孩子真正需要关注的地方而不只是成绩和好大学。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亲密关系。

对于社会,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心。包容度更大一些,切实的去关心和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即使那个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未来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每个人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

对于少年,我衷心希望你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我建议你们多多能够理解他人,去帮助他人。有问题能够主动找长辈们、大哥哥大姐姐们、老师、警察等。希望你们从小就可以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主动结交一些知心的朋友,也要寻找一些能够帮助你发泄不良情绪的途径承受不了的要发泄出来。学会运用现代方法保护好自己。

那么通过这个电影,我觉得未来在心理学这一类的专业可能会越来越受欢迎。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解决好未来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这部电影很赞的地方是陈念去看监狱里的刘北山,两个人面对玻璃一段没有话语的表演。___与易烊千玺的那段表演真的很精彩,开心、难过、惋惜、鼓励、坚持、等待、爱怜、希望、痛苦、不舍等等一系列的情绪都在那段表演。你真的可以好好欣赏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捉迷藏影评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家伟(霍建华饰)和苏红(秦海璐饰)贫富悬殊的对比贯穿影片始终

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微博]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而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可以说,演员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元素。

有句老话叫做: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或许这句话反向也是成立的。越安全的地方,我们对于他的防备和警惕性越弱,而更容易遭受到威胁。现实中警察办案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就是熟人作案。《捉迷藏》设置的作案背景就是所有人最不设防的地方:家。而当家都不再安全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毛骨悚然的恐惧,因为世间将再也没有任何“安全”的地方。

作为一个发生在现代都市的惊悚悬疑片,《捉迷藏》力图去给我们营造一个相当恐怖的心理暗示:你以为自己住在有门禁、保安、监控的商品房小区,做一个小富即安的中产阶级就很安全了吗?在你不经意间、某个时刻会不会已经让陌生人进驻家中?而一旦你被取代,又是否会有人知道?在全民都在关心房子和房价的今天,这部影片无疑有极强的代入感。

“鸠占鹊巢”的故事其实并不新鲜,而《捉迷藏》特殊之处在于贯穿始终的对比。将哥哥、苏红(秦海璐饰)呆的破楼和男主的高档小区进行对比。影片中秦海璐偏执地说:“女儿要上小学,在此之前必须搬到更好的地方去。”这些对于贫富差距的暗指,以及事件背后试图消弭这种差距的深层次社会原因,似乎才是“秦海璐”不满的源头。说到底,疯子到底生而为疯子还是被逼疯的,这才是电影所要影射的真相。

电影其实是改编自韩国同名电影《捉迷藏》,导演刘杰此前其实更多着力于艺术电影,而以翻拍来进行商业转型尝试,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国内观众对于翻拍似乎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更不吝于冠以抄袭之名,委屈自己看完之后还要与原著比较,然后得出一个“翻拍都是垃圾”的被预设的结论。同时,由于惊悚悬疑多出烂片,剧情、逻辑不被诟病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作为翻拍,对于原版来说实在是没有太大突破,很多人吐槽的剧情和逻辑硬伤、哥哥的剧情线突兀、警察的无能、妻子的智商下线等问题其实都是在韩版《捉迷藏》中就为无数人诟病的地方,无论是韩版编剧的能力和中国版编剧的改编能力,都让人实在不敢恭维。而影片最后对于偏执型人格的解释则太过画蛇添足,弱化了电影的惊悚感,可谓是败笔。

秦海璐和霍建华都演出了“变态”

幸而,演员给力。毋庸置疑,秦海璐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直以来,秦海璐都是当仁不让的演技派,无论是《榴莲飘飘》还是《钢的琴》,无论是《到阜阳600里》还是《红高粱》,从电影到电视剧,每部戏中的角色都能感受到她在表演中的张力和生命力。但我没想到演变态,秦海璐也能这么像,最后一幕在大火中发疯的戏,秦海璐完美诠释了这个角色的偏执。不过这个人物的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归功于角色和剧本本身——这个反面人物的出彩。她的癫狂、疯魔以及背后,是这个高压社会下无数个“秦海璐”的诉求,使得人物本身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在戏骨秦海璐的光彩下,很多人忽视了霍建华。不同于秦海璐,老干部出道多年其实很少接电影,更多的还是扎根于电视剧发光发热。多数人结识他缘起《海豚湾恋人》中的完美配角钟晓刚,他面部棱角突出,长相书生气、适合古装。但受限于外形,这些年来也一直难以有突破,电视剧角色大多也是古装,或浪子或公子。最接近这个角色的可能就是去年年末在《他来了,请闭眼》中搭档马思纯[微博]饰演的犯罪心理学家,善于观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轻微洁癖。

《捉迷藏》中霍建华饰演了一个过着体面生活,妻美女甜,住在高档商品房,但内心惶惶不可终日、有点强迫症和偏执的所谓中产阶级。比起韩版的演员孙贤周,霍建华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多了一丝克制,但却更能让人感受到角色本身的精神紧绷:他不能忍受任何事物脱离控制,即使是一个排列的不整齐都会让他崩溃。数次梦到哥哥闯入自家的家中、睡在妻子身旁、以至于半夜醒来抽打床铺。他内心的不安源于一个童年的误会,他不能放过自己,纠结于过去,质问哥哥为什么不放过自己,最后才明白不放过自己的正是他自己。

可能是因为对于“国产惊悚悬疑片”形成了后天的防御和抵抗机制,看到这样一部虽有硬伤,但稍微用心的作品,竟也不忍苛责了。只是即便有了演员的光环,《捉迷藏》还远称不上是一部成熟的悬疑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你和我一样,会不经意地看一下评分。最近一部影片以“豆瓣8.7”在网上引起强烈关注,该片就是于2019年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根据玖月晞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曾国祥执导,___、易烊千玺、尹昉、黄觉、吴越、周也、张耀、张艺凡、赵润南主演 。该片讲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场校园意外改变命运的两个少年,如何守护彼此成为想成为的成年人的故事。

并没看过小说,我只是单纯的被网络高分所吸引,有点不敢相信的我又去核实了一遍,嗯,豆瓣评分8.6分,那是相当的高了。如此高评分,不去观看实属可惜,于是乎你心动化作行动。

影片一开始出来的便是本片主角___ 饰演的陈念,以她的青春成长记忆为我们讲述一个动人故事。涉及校园欺凌题材的影视作品,乐思资大叔我看过一些,这部影片同样也涉及该题材。电影的前半段情节紧凑,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事件的起因、经过,各人物之间的关系。看完前面一大段,我是服气的,简明扼要,把我们带入到了活生生的校园欺凌之中。生活远比电影更残酷,影片中的欺凌场景我认为是很必要的,对于校园欺凌问题,首先就是该正视它。

影片后半段乐思资大叔我就有点看“累”了,以下为个人的吹毛求疵,纯属娱乐。

一、情节节奏感觉不太对,有点“慢”,而在一些关键点又把握不好,剪辑得突兀,比如欺凌者突然得求饶。what?还没发力呢,你就倒下了?

二、想展现的内容线有点多。前面主要讲述欺凌事件,嗯,挺好的,后面感觉其实是讲爱情故事,再后面又似乎是犯罪推理悬疑……感觉就是线很多,处理得好就是艺术,处理不好就会给人感觉看得累。与其每条线雨露均沾,不如主次分明突出重点,个人觉得这不是纯粹的社会题材片,也不是爱情片,更不是悬疑片,可能我看晕了吧。

三、片中其实还有个人物我认为也是很关键的,那就是欺凌团伙里的跟班,这种角色就是害怕被欺负而被动地加入团伙中的。观看前,原以为会将这种人物与主角面对欺凌时采取不同的处理态度来进行个对比,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结果是这个跟班她真的只是个跟班,没有伏笔,而主角最后却输了,输得很彻底很无奈,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压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染病影评观后感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我非常喜欢这个片子,即使导演因为太多主线,而混乱了剧情的重点;即使导演有丑化中国人的嫌疑,然而这部片子瑕不掩瑜。

恐怖源于未知,人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手段获取信息,在网络的作用下,谣言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正如里面的博士所说,谣言本身比传染病更可怕。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谣言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几乎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

诚然,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发言权,尤其是在主流媒体集体失语,官方信息不畅的情况下,为谣言的散步铺平了一条绝好的道路。

当然,我的意思绝不是要政府就大肆禁止网络上人们自由的发言行为(至少就最近zf最近的某些条令而言),我所述的理念,是基于个人出发。

我也绝不认为里面那个SB专栏作家配得上公民新闻这几个字,新闻首先要做到的是独立、客观、公正、全面。就是因为他的恶意报道,夸大了疾病的影响。但是,在电影的结局,我郁闷的发现,贱人多作怪是一天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多少人借尔以作恶。

至于里面美帝黑化中国的部分嘛,我觉得也没有这么夸张。当然了,这种报道手法肯定是极大的影响了中国普通人的形象。不过我到更觉得,这是一个对我国对外宣传的警告。此例可以参照WK中境外媒体对我国的黑化。

至于香港人那种近乎黑社会的做法,这的确是中国特色。毕竟中国5000年来形成的农业文明,强调的就是宗族、家庭的团结,以应对外界的未知情况。在社会环境对小团体极端不利的状况下,宗族的确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不过也随着民主的进程,宗族也难以发挥家天下的作用,它也需要同民主选举相结合。(此例同样的参加WK)这才是中特社嘛,有传统文化的沿袭、马义理论和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

不过,另我感受最为深刻的,还是影片里的普世价值,爱和善永远是大于恶的力量。这不分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这恰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

正是因为有爱和善,有心中美好的愿景,才会有一代代人为自由、进步而作的努力,才会有甘地,才会有《大公报》,才会有WK。

我喜欢导演最后的结尾,无论遭遇何种陷阱,始终相信,爱长存于我心。

好吧,这不是一篇影评,只是一个看书已经入魔的人的碎碎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金刚川电影观后感个人影评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多年后走进电影

其实我是想看《夺冠》的,女排在国人心中的位置无可取代,郎平这个名字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是需要仰望的。为了儿时的全民偶像,我带着儿子走进了我们这个8线小县城的电影院。

结果我的消息应该是滞后了,《夺冠》已经下了。在当天放映的电影目录里一眼看到了《金刚川》,近期在网上刷到不少此片的消息,也看过几个版本的预告片,恰逢抗美援朝70周年,就想和儿子一起感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几位主演也有比较喜欢的,也想看看他们在主旋律电影中的表现。

买的票是个不到二百人个座位的小放映厅,进到里面竟然发觉空空荡荡的没有一个人。周末下午2.30我不知道算不算上座率高峰期,空无一人有些让我出乎意料。是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主旋律的影片,还是说在7、8线的县级城市大多数人们和我一样,电影院还是游离于主流生活之外?那年年暴增的票房纪录多是由4线以上的城市贡献?如果能让更多的老百姓走进电影院,那这片电影的蓝海市场将会把中国电影票房推高的什么地步?

灯逐渐暗了下来,片头音乐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

《金刚川》,我仿佛看了一个美国大片。

不可否认少年期间的那些经典红色电影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并且到现在我也认为只有那个时代的电影,具备最接近所拍摄的电影里的人文气质、生活环境。毕竟很多电影的拍摄年代也仅仅只是离开战争的几年或者十几年,从导演到演员很多都是战争的亲历者,很多群演部队就是参加过战争的部队,经历过战场的硝烟和只是去现在的部队体验一段生活绝对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这只是我不公平的对比,无论如何谁也不能重回那个时代。

但是,这个电影有几点让我不停地出戏和意外,以至于看完以后我总觉得是看了一部中国导演拍的,大多是中国演员的美国大片。

现代生活气息的肢体语言:这一点也许带有我的偏见,老电影里的演员纵然很多动作有些舞台剧的夸张,但不需要的多余动作绝对不做。包括一些通讯员、警卫员等小角色,肢体语言精准干练,站相、走路一看就是军人的模样。片中第一次修好桥,我军工程兵撤离桥面,魏晨饰演的工兵连长最后撤离桥面时候走的那几部路,让我瞬间有些出戏,抬臂的动作怎么看也不像是身处敌军不断轰炸的战场,几个为数不多的正面镜头充满了大秀身材的模特气息。张译在吴京面前的唯唯诺诺,让我看到了《士兵突击》里在高连长面前不断夸许三多的史今班长。直到最后的时刻,才看到不一样的张译,后面的表演是真的好。吴京的嗓音尖且薄是硬伤,有几句声调拔高的台词有些破坏气氛。邓超感觉是最中规中矩,也和他扮演的是连长这个角色有关系吧。方言是个加分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整容日记影评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古语有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美丽一直是所有女人孜孜追求的目标,于是乎,整容整形医院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受到万千女性的追捧。诚然,内在美受誉无数,然而没有所谓的外在美又有谁会去关注你的内在美?我们是否应该为了我们想象中更美好的生活去整容呢?

这部电影中的三个主角,郭晶,薇薇,雷蒙,刚开始对整容这件事的态度不一:郭晶认为美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太重要了,必须整;薇薇保持中立;雷蒙持否定态度。最终郭晶通过整容手术,提升了自己的外在形象,获得自信,得到了事业爱情双丰收;雷蒙因为车祸不得不整容,对其慢慢释怀,与郭晶步入婚姻殿堂;而看郭晶整容成功后奔赴整容一线的薇薇似乎没有那么幸运,经历过整容失败,最终还患上了“幻丑症”。

整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如郭晶),但若超过一定限额,一般人都承受不了后果(如薇薇),因此,不能对整容这件事报以全盘否定的态度,而应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如雷蒙)。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无论是郭晶的父母还是薇薇的父母都不喜欢自己的女儿整容,甚至哭闹打骂。或许这就是老一辈的人群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差的表现之一。因此,当我们与长辈的意见相左时,应该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我们的想法以及普及一些相关的科技成果,以求得他们的理解,方便将来更好地相处。

电影的最后,是整容后的郭晶、雷蒙以及他们的“丑儿子”一起拍全家福,以这种恶搞的方式让人会心一笑。说明基因是不可变的,以此告诫整过容的各位不要对下一代的长相报以太多的希望。

这部电影也影响了我的一些想法,比如之前我也是持否定态度。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说,如果你没有看到它的好,只能说明你的眼光太狭隘了。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应依样画葫芦,最终像邯郸学步里的主人公一样,忘了怎么走自己的路,最终被人耻笑,毁了自己的幸福。

[整容日记影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抗疫剧最美逆行者观后感影评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注定让人难以忘怀,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肺炎的重灾区是武汉,多少人想逃离这个恐怖之地,而有这么一群人放弃休假时间,放弃与亲人团聚时刻,毅然决然的踏上离乡之旅,与别人背道而行,来到疫情的最前线,他们不为辛劳,不计生死,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与担当,为我们守卫着一方净土。他们就是最美的逆行者!

大年三十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很多医务人员、官兵等逆行者坐上离乡的车,他们有的都没见家里人一面,甚至有的还来不及跟家里人告别,就踏上抗“疫”征程。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背影是坚毅,是无悔,是抗“疫”胜利的信念!

八十三岁的钟南山先生,本来可以避开病毒的危险,安度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站了出来,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发的时候一样。十七年前,他曾坚定的说:“把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这斩钉截铁的话语,带给全世界无比的震撼。十七年后,这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始终未改,为人民安全的志向,始终未变。他的出现安抚了我们大家的心。

除了钟南山先生还有很多医护人员,为了方便穿戴防护服,她们剪下了秀美的长发;重症隔离病房的护士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最小的刚满20岁。即使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出了一身汗,闷到不行,累到低血糖,也要坚持为患者治疗;即使他们明白自己可能会被传染,也要用尽自己全力为患者治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病毒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最后一道防线。当看到这些穿着防护服,戴着防护口罩的护士们走出隔离病房摘下口罩的那一刻,脸上被勒出的一道道印痕,手上的一道道疤痕,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心疼!

平安中的我们,与逆行在前线的他们,虽然我们在不同处,但我们的心是团结一致的,我们在远方,尽自己所能,尽量去做到——自觉居家隔离,不给逆行者们添麻烦,保护好自己就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努力学习,是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我们会珍惜最美逆行者给我们创造的安全,绝不让他们的血汗白流!

万众一心,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没有跨不过的坎。凝心聚力,众志成城。人人奉献担当,从我做起,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敬畏自然,守护生命;众志成城,共抗疫情!致敬所有逆行者!中国加油,武汉加油,我们一起迎接春暖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五年级优秀作文《家庭小药箱》影评

全文共 33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视频《家庭小药箱》,我有深深的感受。

《家庭小药箱》告诉我们要正确使用药品。家庭药箱备用药品一般分两大类:内服药和外用药。这些药的储存很有讲究,有的药品怕热要低温保存,最好放在2至15摄氏度的地方,而有些药品则要储存在干燥的地方。

我感到“是药三分毒”。药物有它治治病的一面,也有不良反应的一面。为了您的身体健康,生病时一定要明确诊断,服用药品要遵守用药剂量和时间,要防中暑,不可乱用药,要及时清理药箱,用药要先看说明书,老年人和小孩子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药。“药用得多,好得快”这是错误的说法。如发现药品发生变色、爆裂、霉点、班点等千万不要服用。

大家一定要牢记正确的服药、用药观念,如不按说明书乱用药发生副作用,反而伤害了我们的身体!

[五年级优秀作文《家庭小药箱》影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捉迷藏影评

全文共 2798 字

+ 加入清单

刚看完韩国电影《捉迷藏》,其实个人感觉在人物刻画上面流于脸谱化,人物张力小,“惊悚”手段也没有大的突破,而且楼主对这类片子也不甚感冒,纯粹是陪着老婆“交作业”,可是看到最后紧张快速推进的剧情还是比较耐看的,也有很多惊喜和意外存在。可是看完之后心中对一些电影中的细节耿耿于怀,总有一种被牵引到剧情之外的力量主导着。闲来无事上网翻了一下想看其他影片对证一下。但是只看到看了一些简介,现在引述一下最具代表性的“《捉迷藏》在Naver上的观众评分为7.83,很多网友的评论都集中于形容影片的恐怖程度,随处可见"吓得无法入睡"、"有着鬼片的惊悚刺激"这样的清凉评论。然而,与鬼片的故弄玄虚相对的,《捉迷藏》的故事则源于发生在韩国冠岳区新林洞的真实事件。那么观众被成功"吓"到,一方面当然得益于成功的惊悚氛围塑造,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的现实恐惧,即中产阶级隐性的对于来自底层陌生人生活侵入的恐惧。”

以上的简介我是无法认同的,我认为导演把这个片子起名叫《捉迷藏》应该有两种意义的,其一是头盔对男主而言,其二就该是导演对观众而言了。

也许是我打开搜索的姿势不对,但是实在无法找到一篇于心解惑的,在下只好把自己所感写下来抛砖引玉。

片头从一个酱油女开始,把气氛和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更是把姑且称为“鬼楼”的案发现场种种后来的剧情做了很好的铺垫。这个开头其实很有迷惑性,一开始就是一个单身女性通过了几条小巷,小巷盘踞的人群也都有侧面描写,一看就是那种蛇鼠混杂的,这样开始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把阴暗的气氛烘托出来,另一个却是很大的“陷阱”,让观众下意识里认为“头盔”就是住在隔壁,因为他是从外面回来,更像是回家,再加上后来每个房间门口的记号和杀人过程像有计划一样,很容易给人一种,“头盔”是居住在这个房间,而有计划杀人一样,对于另外一个可能性——这个房间其实是第一受害者的可能性进行屏蔽。而这个细节对于全片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是解开整片主旨的最重要的钥匙。

一阵提心吊胆,阴暗死亡之后,开始用很大的篇幅塑造男主和男主家庭,对于男主家庭而言一看就是精英人士,而且是韩国现代最高看的一种人——有美国关系,还有韩国传统最偏爱的一种人——儿女双全。可谓典型的高富帅,但是这个高富帅却有一个特点——洁癖,当然这样的人没有洁癖更不可思议。不过这里用大量的镜头通过特写交代了一个细节,男主怕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污点一个却是水,这两样东西对于后面是很大的一个伏笔,对于整个电影而言是一个突破口。

大家应该知道有洁癖的人很多是因为心理缺陷,随着片子的开展,男主的身世展现了出来,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需要仔细品味,可以说电影主旨会因为这个细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很大的细节是,男主开始回忆自己被领养的细节,被很老的一个男人带下奔驰车,房子里一个女人带着另一个男孩,在男主还在迷茫的时候对面这个男孩主动说了句你好

。好了我们开始细细的说这段情节,第一带来男主的男人很老,开着这个时代也是身份象征的奔驰轿车,停在了一个不错的多层别墅前,这说明这个领养者很成功,有了男孩为什

么还要领养?有钱有儿子还怕没人养老送终?还怕事业无人继承?为什么领养要在自己这么大的时候领养?好了镜头一转一切都有了答案,对面的男孩一脸的红斑,很显然领养者

的心思被解剖了,这样形象不佳的孩子作为继承人是有缺陷的,父母的“原罪”有了,而这是后面一系列伤害的开始。当然还有一个镜头细节,领养妈妈指着男主告诉亲生男,让他认识自己的弟弟,亲生男露出了阳光一般的笑容,可以看出男主已经5,6岁的年纪,实际上后面有个剧情细节专门交代了男主当时是7岁。已经可以自己拿着一个大大的纸箱子了,亲生男已经十岁的摸样,看不出任何的痴傻,这样的年纪应该懂得领养的意义,明知道这个是多出来的弟弟,还是展现了阳光的一面。我认为这段不仅仅是交代剧情,而是很重要的隐喻,为什么要把领养的时机选择在这里,我认为有这很大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后面相印证才有了我开始的疑问。

接着就是男主探查亲生男的下落,开始接近“鬼楼”发现记号,完全按照电影的明线在叙述剧情和堆积气氛,没有什么特别讲的。

到后来男主家人开始遇袭,加上开始的铺垫,电影的明线开始指向“亲生男”的作案动机,酱油警察说了句“哥哥本人好像有什么很冤的事情,虽然哥哥也有错,但是爸爸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弟弟,父亲做的也有点太过分了”,通过后面的强x诬告,让观众都开始理解“头盔人”的作案动机了。在讲完合理的推论的时候,也把开始的两个细节一一对上了,男主最讨厌污点和水,污点对应的应该是“亲生男”脸上的红斑,水对应的是诬告时那双水淋淋脚部的特写。

好了,电影是艺术吗?是的,但是艺术越来越像科学一样严谨,科学也越来越像艺术一样需要想象力。在电影完成寻找罪犯这条明线真相大白的时候,电影除去片尾,正好用了一半,这部片子更像一步精密的齿轮契合的。

我理解这部片子是由于看到这里的一种巨大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折磨我到片子结束,这种不适感,来自于“亲生男”这个永远不露面的迷雾之中,片子里面的“亲生男”面目全非,一会是带着头盔的杀人犯,一会是第一次见面的阳光少年,一会是面对污水愤怒的反抗者,一会是“有三项强x罪史”的变态者。

电影让最无存在感的一个龙套说了一句惊心动魄的话“三项强x犯罪史,2年前出狱”,一个富家子一个阳光少年堕落成至少三次在案的强x者——这是隐藏在第一个捉迷藏之后的捉迷藏。如果你还有疑惑,请再看一个细节,男主和另外一个哥哥一起去上坟,看见那个哥哥的打扮了吗,身边只有男主开来的奥迪,男主穿着西装带着一家人,那个哥哥呢?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家人,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头乱糟糟的白发,这个靠阴谋继承了所有家产的寄居者并没有回报身边的人,再想想前面儿女吵闹时他的病态,再想想开始高调的老婆一直强调的美国关系,贯穿始终面无表情的男主一下子苍白起来。

后面的剧情就不剧透了,个人感觉有点老套,直到最后有个细节很经典。男主第二次上坟,这次是给亲生男上坟,这个时候剧情明显已经全部完结,很多人认为男主是良心发现对吧,呵呵,记得男主怎么出现的吗,一个人拿着小小的纸箱子被人从奔驰接出来,看看他怎么走的吧,导演来了个大大的特写,几个大大的箱子放在奥迪后备箱里面,男主放了一束鲜花就走,继续的面无表情,男主老婆又开始联系去美国的事宜,男主双眼无神的打开车门眺望了远方一阵,更像是要告诉所有人,他还要继续的冷漠走向前途。

到此,我一直觉得《捉迷藏》的题目就是在暗示,其实电影在和观众捉迷藏,你以为你看懂了这个片子,在片子里面捉完了迷藏,其实片外的捉迷藏才干刚开始。电影一头一尾的像鬼故事一样的奇怪传闻,越听越是像在诅咒这种人性寄居者,虚荣的父母把善良的孩子逼疯(领养者),受挫的孩子自甘堕落变成惯犯(亲生男),一贯的冷漠者有惊无险的寄居着(男主),普通人人云亦云的苟且(二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追梦赤子心影评

全文共 1631 字

+ 加入清单

有梦就去追

《追梦赤子心》,一部90年代的励志片。在那个经典如潮的年代,《阿甘正传》等一系列励志片盛行的时期,它却以另一种方式,真实地刻画了平凡人的追梦之路。

它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主人公鲁迪从小梦想着进入诺特丹大学并为其橄榄球队效力,经过一路坎坷仍矢志不渝,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得到了27秒的上场机会。可以说这部电影感情基调十分平淡,没有史诗般的画面,没有轰轰烈烈的场景,甚至连人们的激励和赞美都几乎没有。然而这或许就是影片要向我们展示的逐梦路上真正的样子罢。

电影全篇情节不够紧张刺激,也谈不上跌宕起伏,大部分时间充满的是似乎无止尽的失败,是沉闷的忧伤。更多的镜头落在了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刻画上,不厌其烦的细节使得电影真实还原了追梦的过程:在你目光所不能及的前路上,不要奢望所谓梦想光环带来的幸运,你所有的依靠只能是自我的决心与毅力。

可是,正是这些细节片段让我感动。

在平安夜时,孤身一人回到家的鲁迪,携着奋斗一年获得的成绩单,却遭到兄弟们的冷嘲热讽,“痴人说梦”、“妄想”,各种标签被无情的贴上。在他们看来,鲁迪的梦想如泡影般一击即碎。打击接踵而至,接下来他看见他的女友和他的哥哥依偎在一起,镜头下的他冲出家门,背着他的行囊,亦或是梦想,在缓缓飘落的雪花中,他孤独的身影消失在圣诞夜的灯火阑珊的街头。

在圣十字学院学习的时候,一段蒙太奇镜头记录着他在学院中鲁迪一天又一天奋斗的日子。他重复着做过无数遍的练习,奋笔疾书;他在学校邮箱中查收信件,一封接着一封,录取却杳无音讯;他的兴致从高涨到低落,他眼睛里的光从满怀期待到逐渐黯淡,虽然他依然在持续每天的努力。最后一次他将信件随意的夹在书页中,走过学校那幽长的走廊,独自彳亍于湖畔,不抱任何希望的撕开了信封。霎时,他的眼神凝固了,“您已被诺特丹大学录取。”这几个字满载着他梦想实现的喜悦与激动,更是对他不懈追求的肯定与褒奖。

最后一幕鲁迪上场的镜头使我热泪盈眶。仅仅上场27秒的他,被队员们当作英雄一般高举过头顶抬出球场。历史上未曾有过,至今也还没有另一个诺特丹队员被如此抬出场。一生的努力换来仅仅27秒的辉煌足以让他永生铭记。尽管他从此不再会出现在橄榄球的赛场上,或许他从来都不是一个球技精湛的伟大球员,但这一切都足以证明,追梦的路上,他没有辜负自己,他也向那些嘲讽、冷落他的人证明了毅力与梦想的力量。有梦还是要去追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是一部很不典型的励志片,它不像往常的励志大片一样充满了“鸡汤”,追梦路上每一个人的冷眼旁观,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的残酷。鲁迪身边的亲人,每一句话,或许都有些冷漠,有些刻薄,但是真实的追梦过程中往往就是如此。父亲在鲁迪小的时候就深知,他的天资不高,他或许不适合,也不能完成这样的梦想。车站分别前那一句:“即使你足够努力,你也不一定能成功。”在现实中不知道寒了多少追梦赤子的心。付出而没有回报,有多少人在苦苦追寻的路上无功而返,又有多少人付出了汗水和青春,却没能有所作为。或许你曾相信“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和百分之一的灵感。”,殊不知,现实是残酷的,成功可能就如他的父亲所说的一样遥不可及。然而也正是这残酷迫使我们去面对生活的真相,追梦的路上,没有一个人有责任去安抚你,勉励你。你只能依自己的梦去拼搏,而非在意他人的看法。

就像电影中那位黑人管理员所说的那一句令人深思的那句话“人一辈子不用对任何人证明什么,除了你自己。”或许你曾试着为证明给他人看而去努力,但这并非人生的意义,除了超越自我以外,无需多做给他人看。流血流泪,八年拼搏换27秒上场时间,他真正要证明的不是他有多强大,能够将橄榄球打的多好,而是向自己证明,他不会因为他人的嘲笑与冷落而平庸的过一生,他为梦想付出的努力足以慰藉一生。

整部电影描绘的是一个很美国式的个人奋斗的故事,为自己的荣耀与梦想而执着拼搏的过程。导演成功的在这部电影中以特殊的立意与构思还原了追梦路上真实的坎坷,它真正教会我们的就是,不论成功与否,有梦,就去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功夫熊猫英语影评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Gongfu panda is a lazy panda, he worked in a samll shop ,one day he went to a temple to take part in a choose of the dragon contender , unexpectedly the lazy panda was choosen as the dragon contender, at first everybody doesn’t like the panda ,because he is very lazy ,a few days later the mob master die ,the panda study at the palm civet master .The panda is dragon contender!at first he doesn’t like to study anything of the Gongfu, the palm civet master had no way to do with him .

A few days later palm civet master discover the panda only like one thing -------eating, the panda was very very like eating . for eating he can do anything, he can break xylograph and then palm civet master using eating to induce the panda study gongfu .Finally the panda became a gongfu master and then he beated depravity white leopard and be the best of the gongfu master and be the first of the gongfe.

Watch theI thought everybody can be the first as long as make great effor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美食总动员的观后感《料理鼠王》影评

全文共 2083 字

+ 加入清单

小鼠追梦

——《料理鼠王影评

看过《料理鼠王》之后,绝大多数的人想必也想到了很多出自皮克斯的动画,比如《玩具总动员》、《虫虫危机》、《怪物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汽车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飞屋环游记》等等作品。因此《料理鼠王》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美食总动员”,说实话名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当仍然是这部动画电影的内容、情节以及所有的技术问题。

我喜欢这个喜剧电影的内容,会让人看了几近忘了生活的烦恼,同时也给了我们激励:当我们面对梦想时也许会有一个个几近无法跨越的沟壑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你想实现自己的梦吗?我们知道原来老鼠也有“军事化”的管理啊,原来老鼠也有兄弟情啊。多么人性化的电影,这不正是从另一方面告诉人类档他们遇到种种事情时所应有的反应吗。这也是皮克斯从《玩具总动员》开始就不曾丢掉的情怀,有些时候,只想被希望,亲情,友谊这些人世间最俗套、最永恒、最不能缺少的东西温暖一下,为什么不把自己暂时变成一个孩子,坦诚的去接受呢。 最可乐的当属老鼠们的军事化“管理”了,那个老太太把天花板打下来之后,发现无数只老鼠随着天花板一起“降落”了下来,老太太几乎要发狂地大叫,鼠窝的头头,雷米的爸爸大喊一声:“走!走!走!上船!”然后所有老鼠极为迅速但毫不混论的集体冲出屋子,奔命而去。最后,数百只老鼠们帮助雷米抓坏人,帮助雷米做菜的时候,也听从雷米的组织,分开行动,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料理鼠王》的复杂程度,早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玩具总动员》可比。当年的玩具是各种规整的形状,材质也不过是塑料,而《料理鼠王》中的五花八门的食物本身,就已经有各种软硬不同肌理不一样的材质了。要用3D将这些东西做得让人感觉可以吃,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而食物正是这部电影的技术重点,据电影上映前的一些采访花絮看,皮克斯公司的员工们为了食物看起来比真的还好吃,跑到一间餐馆的厨房接受了烹饪课程。所以,当雷米拿起一颗面包屑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面包里面一丝一丝的质感,你会觉得那就是面包,而不是数字堆砌来的代表面包的形状和颜色

食物之外的各种技术问题,在这之前的各部电影中都看到过皮卡斯的天才发挥。毛发的表现是在《怪物公司》中的怪物身上解决的,《料理鼠王》中雷米和他的兄弟的毛,林奎尼的卷发、克莱特的直发都各自真实的让人想摸一把。肢体的柔韧感是在《超人总动员》中解决的,《料理鼠王》中,林奎尼在厨房中拽着到处跑的动作更是丰富自然;水的技术早在《虫虫特工队》中就有涉及,到《拯救莱莫》中到达顶点,《料理鼠王》中雷米进入下水道之后被卷入汹涌澎湃的水流,然后水流由湍急到平稳的过渡,比《海底总动员》里海洋的一大片的水更细腻;金属材质在运动中的管线色彩变幻则在《赛车总动员》中被重点对待,这让《料理鼠王》中锅碗瓢盆,以及不锈钢的灶台能够看起来赏心悦目。人们在看电影时不会想到“这些是怎么用电脑做出来的”之类的问题,这边是技术的神奇之处。

《料理鼠王》最让我感动的话来自一开始凶神恶煞的评论家艾格为艾米的菜写的评论,但不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但伟大的艺术家可能来自任何地方”,也不是“但有时候,评论家也会冒险,那就是在他们发现并维护新生物的时候,世界对新的天才和新的创造总是不友好的,新生事物需要人们的

包容”,而是“很多时候,评论家的生活很简单,我们的风险很小,我们也很享受可以随意品评厨师和他们厨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肆意地做出批评,随心所欲,哗众取宠,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许多情况下,即使是在普通不过的垃圾食品,它本身都要比我们的评价有意义得多”。这是一种可贵的生活态度,所有人都需要被尊重我们可以口无遮拦的对任何人或事物品头论足,但人们应该有的是给予这些被评价人或事物身上哪怕一定点价值的尊重。

毫无疑问,迪斯尼在人物刻画上是绝对成功的,他改变或创出的动画角色伴随了每个孩子度过了最美美好的童年时光,也勾起了大人们的美好回忆。他的原则上看上去异常简单,人物仿佛就好人和坏人两种,谁好谁坏税征税写看的明明白白通通透透。《料理鼠王》中角色的性格一如既往的典型、突出,但有趣的就在于,整部电影里完全找不到真正坏到极点的大恶人,所谓的几个反面角色却也不仅带给人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感受。冥冥之中,仿佛在电影中的每个主要角色身上,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此幸福的生活下去”是无数童话的结尾,也是在这个愈发乌烟瘴气的世界,一些动画片愿意保留的段落,你尽可以说这是一种掩饰现实的无稽之谈并对它嗤之以鼻,但有时候,这就是随着时间改变人心中没办法改变的最真实的愿望。一些“幼稚”的动画片勇敢地把愿望说了出来,你却还要嘲笑这种勇敢,简直是差劲较劲以及没劲极了。

《料理鼠王》没有忽视现实,没有试图改变“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状态,没有把老鼠变得多么伟大,电影里人们依旧会恶狠狠地骂雷米是“恶心的东西”,但这些不是重点。我们知道这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知道现实有多么不可理喻,我们知道很多事情不可能改变,但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也一定要让真相和现实统治我们关于美好的期望和想想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