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锅边的历史(优秀20篇)

中国如此多的历史人物,你最熟悉谁?不如给大家介绍介绍吧。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锅边的历史,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7536

作文

1000

悠悠历史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船外,风声呼啸,碧蓝的天空让我怀疑它的真实,坐在周郎的船上,双桨划动,带我驶入历史长河。今夜,乃决胜之夜,千万赌注汇集于此,只怕那东风不与周郎情面,将那二乔双双锁入铜雀台中。

余光散落于舱中,每个人的脸上,或眉头紧锁,或摇扇深思,或怒目圆睁,或低吟浅唱。我,一脸苍白。想曹操此时是玩乐,是深思,是谋划。船越行越缓,脚下的水透过船底传给我一丝悲凉,但愿这悲凉不要预示深夜的战争。正想得出神,忽听人惊呼:“小乔不见了!”我蜷在船中,看着周郎突然紧锁的眉头,诧然。接下来,他疯狂地寻找,却再也没有找到她动人的微笑,白纸黑字散落在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拾起,生怕扯坏了这历史长卷的一角。小乔一人只身探曹营。我放下独木小舟,顺着她的船行于水上留下的痕迹,紧紧跟随。曹营中,沙尘漫天,一群孩童在踢蹴鞠,里面则是一脸沉默的曹操,他惊讶小乔的到来,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仗事已忘三分。小乔善茶道,煮了一碗又一碗,不知是茶苦,还是她离开周营的心苦,我轻端一碗,不知是为曹操悲哀而苦,还是为这残缺的历史而苦。

夜色降至,忽然间,天色大变,黑色的乌云压满天空,压满我沉郁的心。风向,转了,东风从周郎的耳边呼啸而过,周郎内心一阵狂喜。而此刻,小乔则向曹操“耐心”地讲着茶道。时机到了,天空全部黑沉下来,伸手不见五指。那碗茶,我一直捧在手心,凉了,碗碎了。随行的军师不断提醒曹操,风向大变,却被小乔一句“这茶最难的便属煮水”挡住。

曹操出了军营,来不及了,漫天的孔明灯燃烧,燃烧着曹操的雄心壮志,燃烧着他的梦想与希望。铜雀台下,小乔站在那里,一脸悲凉,等待着她心中的周郎。

走出影院,我想,这历史结束了,结束了曹操的大业,结束了征战的步伐。闭上眼睛,只见杜牧行于船上,摇扇,捋须,浅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悲壮的历史,深深触动我的心灵。为了两个美女而发动战争,深深地,刺痛心脏。这是一个王者的悲哀,时代的悲哀,历史的悲哀。此刻,悲伤与寂寞在曹操心中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学历史不简单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可真是一门不简单的功课呀!上至史上最早的皇帝——秦始皇,下至最鼎盛的朝代——唐朝,还是中国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这其中无不蕴藏着海一样深的学问。

我今年才五年级,学校还没有历史课,但有一次……

我翻阅着姐姐那厚厚的历史课本,上面密密麻麻的小字令我眼花缭乱,太枯燥了!于是我问姐姐:“学历史这么‘艰辛’,既难懂,又难记,你怎么记下来的?教我几招呗!”没想到姐姐却用目光示意我——电视呀!哦,原来有许多讲历史的电视剧,比较好记一点,但总不能全靠它吧!我非常为未来学历史课而担忧,我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甚至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更加别说什么朝什么朝的了,乱七八糟的!

但我突然想起了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呀,我一拍脑袋,原来如此!现在我要好好读,好好记,以后就什么也不怕了。哈哈,我知道了!

要是现在不努力,怎么能换来今后的美好?先苦后甜,才好!历史虽然不简单,但我一定可以去战胜它,去克服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历史博物馆初三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早耳闻藏物的珍贵和多样,我很期待今天的活动。

随着大巴的前进,博物馆雾灰色的顶部在一排松柏的缝隙间不时地显露,一会儿就到了大门口。黑底金字的长匾,白色的柱子,博物馆的壮观尽在眼前。

走进博物馆,我首先关注到的是大厅内的墙纸。鲜红的底色,有墨黑色的塔城绵延在之间,长着细长腿的仙鹤悠悠飞过,别具特色。整个厅内都显出历史的气韵。

我们跟随讲解人员前往第一展厅,开始参观。秦朝的箭矢让人惊叹,根据介绍,这些箭的剪头都做成规整的等腰三角形,更不可思议的是,磨制的痕迹是平行的,说明这箭可能是用类似砂轮的工具打磨出的。我佩服不已,早在那时竟然就有了如此巧妙的制造手艺!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

接着看见的是唐朝著名的工艺品——唐三彩,其名为“三彩载乐骆驼俑”。在偌大的方形玻璃罩中,一只昂首挺胸的棕毛骆驼迈着优雅的脚步,在骆驼身上有吹笛子的,弹胡琴的,吹风管的……还有一个站着歌唱的女人。他们神情欢愉,演绎着美妙的异域歌舞,迷人的音乐仿佛穿越千年历史传入我的耳朵。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身下铺着的毯子,拥有着绿色、黄色、蓝色等鲜艳的色彩,色泽光亮,变化无穷。

通过这精美的工艺品,大唐博大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特点可以最直观地被我们所感受。我回忆起从前学过的唐朝文化,温习着过去的历史知识。畅游在这文明和知识的璀璨星空中,我彻底陶醉了……

在这次参观中,我更深地体会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浩渺。

漫步在历史的殿堂,从前的古老记忆仿佛浮现在眼前,那面含微笑的胡人好像牵着汗血马,慢慢地朝盛世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古代名人励志奋斗的故事:《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管鲍之交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释义】管:管仲;鲍:鲍叔牙;交:交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很多,鲍叔牙却分到很少。人们纷纷议论管仲是个贪财之人,不讲情谊。鲍叔牙知道后,便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不讲情谊,他家里情况不好,而且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说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听说后,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他得留着命回去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啊!

后来,公子诸当上了国君,他每天吃喝玩乐,任意妄为。鲍叔牙和管仲都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内乱,就分别带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莒国和鲁国去了。不久,诸被人杀死,管仲想让纠顺利地当上国君,于是便在暗中对付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不仅没死,还当上了齐国的国王,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是!”齐桓公惊讶地说:“管仲曾经想要杀我,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便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往事时,曾说:“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成长心语】

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的友情,已成为代代流传的佳话。朋友是一种相遇,朋友是一种相互认可,朋友是一种相助,朋友是一种关爱……但是,朋友最为可贵的还是相互信任。一旦成为知己,一定是彼此了解的,或许细节并不熟悉,但观念必定是了然于胸的,对于对方的行为总是可以作出最符合其初衷的解释。

管仲在鲍叔牙的坟前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管仲一生因为有这样一个知己,显得更加有意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明成祖迁都北京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将记住荆轲高一作文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巨轮辗过一个又一个的千年,时光消磨了英雄豪杰的那仿佛亘古不变的繁华哀伤。在这些早已碎成粉尘的过往里,我多想回到两千年前的易水河畔,问那人:悔否?

也曾有过少年的潇洒,也曾不因世事而心中泛起波澜,也曾只凭一腔热血、侠义心肠而云游四方,那时的美好令人眷恋,然而在年华一刹过后,他却迎来了寒风萧萧的易水诀别。

徵音涕泣,羽奏惊心,来自远古的乐律从厚重的云层中传来,吟唱着荆轲的悲壮与豪迈,在那个时代,无数人为他白衣冠以送之,他为着心中的“义”,带着无数人的期望,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人生在世数十载,他为信义而活,亦为信义而亡。一朝刺秦,几声长笑,他的侠肝义胆终成千古英名。人们常言道:“英雄不把穷通较”。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转眼变化为尘埃。他的失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欲速则不达,后人也因此引以为戒。尽管后人对于他刺秦之事众说纷纭,然而历史的眼光是公正的,它不会妄加评论,它会记住荆轲。但是,他终究是败了,败在了秦王的剑下,也败给了自己。有人说,荆轲刺秦就是一场以卵击石的闹剧,而这个闹剧的主人公荆轲不过是个荒诞愚昧的武夫,也有人说他是个空想连篇,不着实际的政客。然而他们是用自己的目光俯瞰着这已成定局的尘埃往事,不言其它,只言成败。但是历史的双眼是明亮的,它不会妄加评论,它会记住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渐止,周遭的一切又归于平静,地图散落在桌案上,地上还有未干的血迹,炫丽的宫殿里,珠宝玉器都是暗淡的,摄人的仅有荆轲那一如清水的眸,他笑道,无悔!

我想,这样的人,别人或许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在这世上,曾有那么一种感情长久地存在过,它超乎生死、除强扶弱、一诺千金。这种感情绚烂而长远,他用一时的行动换来了几代人长久的记忆,他的名字也曾为天下所知,为人所傲,可在如今这过分理智、各谋其利的社会里,却是遍寻无果。他就像一盏长明灯,但是在岁月的沉淀过后,这盏灯逐渐淡入风尘。可是历史的记忆是长久的,它不会遗忘荆轲,它会记住荆轲。因此,两千多年后的我,才能在历史的记忆中追逐那身影,盼望与之同行。

时间经不住流逝,岁月受不住蹉跎,年华经不住辜负,但历史经得住时间的沉淀,历史的记忆是永恒的,它将记住荆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大学生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来自白云旅行社的五星级导游,叫芬霄。芬是芬芳的芬,霄是云霄的霄,希望你们能记住我!我们的目的地是新疆的额尔齐斯河。在这期间我祝你们笑口常开,女士像花一样芬芳,男士健壮如牛。

额尔齐斯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麓的加勒格孜嘎峰,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水系的外河流,在我国境内长600公里,在阿勒泰市境内流程为148公里。额尔齐斯河两岸生长着百种树木和各种野花野草,两岸名贵中草药之多,作用之大,也极为罕见。特别是额尔齐斯河冷水性淡水鱼种类特别多,养育了河岸千千万万的人民。

游客们,到额尔齐斯河了!看!额尔齐斯河的碧水在山下缓缓流动着,真是清波荡漾人影绰绰。额尔齐斯河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额尔齐斯河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条碧绿的飘带。

如果你站在河边,远望天空飘着的几朵白云,会觉得它们时而像小羊;时而像小鸡;时而像展翅高飞的雄鹰,在清澈的额尔齐斯河上飞舞……如果你俯视额尔齐斯河,就会看见几条穿着黄金甲的小鱼在水中嬉戏、打闹。它们高兴地玩耍着;身子碰身子,头碰头,尾巴还在不停的摇摆着,像是在跳舞。偶尔有鱼会跃出水面,水上就溅起一朵朵浪花,旋即荡漾开一圈圈金色的波纹,仿佛在向我们播放优扬的音乐。游客们,这景色多美,这些小鱼多活泼可爱啊!

游客们,告诉你:额尔齐斯河中的水还能饮用呢!如果你口渴,千万别买河旁小摊上的矿泉水,而是直接饮用额尔齐斯河中的水。现在你们就开怀畅饮吧!

游客们,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到傍晚了。夕阳下的额尔齐斯河更美丽!傍晚正是太阳西落的时候。霞光照在额尔齐斯河面上,闪出一丝耀眼的光,像红宝石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如果你再向太阳走近点,然后转身,就会发现:大地、远山、树林,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都被涂上了一层红艳艳的光。游客们,现在那如圆盘的夕阳终于落在水中,形成了一幅“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9月3日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庆典。

我查了一下电脑,了解到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开始,1945年8月结束的。在这8年时间里,中国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有多少老百姓惨死在日本人的刀下。战士们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他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现在的新中国,才换来现在的胜利。没错,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荣光,也是全世界的荣光!

听说今天有阅兵式。我赶忙打开电视。一打开电视,我就看习近平主席站在插满红旗的天安门城墙上庄严地讲话:“我们万众一心,相信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宣告完毕后,阅兵仪式开始了。习近平主席站在一辆威武的车上开始阅兵。车子不紧不慢地行驶,习主席身边的战士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一旁。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像一尊尊笔直的雕像。习主席从容地向大家问好:”同志们好!”战士们又齐刷刷地回答:“主席好!”这一幕真让人感动。阅兵完后,几十个方阵手握机枪,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前进,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自信。

“呼——”天空中传来飞机的声音。先是几架飞机在空中排成了“70”的形状飞过天安门。随后,七架飞机拉着彩虹一样的烟雾在天安门的上空盘旋。周边的云朵也变得五颜六色,真像一位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飞机飞过之后,成千上百只白鸽飞向蓝天。它们扑打着翅膀冲入蓝天妈妈的怀抱。我在心里默念:“飞吧,飞吧,去把和平放飞吧!”

战争是一面镜子,它能让我们体会到和平的珍贵,所以我们要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陽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陽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陽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行将就木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重耳是春秋时晋献公的大儿子,因为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骊姬想把自己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于是她接二连三地设下阴谋,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后来申生被逼死,重耳和夷吾先后逃奔出国。

重耳带着许多忠心的臣子一起流亡外国。他们先逃到晋国北方的狄国,在那里住下来。狄国人攻打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和季隗,把她俩送给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鲦(tiáo)和叔刘两个孩子。就这样,他在狄国生活了十二年。

这期间晋献公死了,太子奚齐也被大臣里克所杀。在外逃亡的夷吾继任为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一上任,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重耳回来夺他的君位,于是他派人去狄国刺杀重耳。

无奈,重耳又要继续逃亡了。

临行时,重耳向季隗告别道:“你等我二十五年,那时我如果还不回来,你就改嫁吧!”季隗流着眼泪答道:“我今年已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是五十岁了,已经行将就木了,还嫁什么人,请容许我始终等您吧。”重耳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后来,他终于又回到晋国,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文公。

“行将就木”是指人寿命已经不长,快要进棺材了。行将,将要;木,指棺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退避三舍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89 字

+ 加入清单

退避三舍就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历史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啦,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

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

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末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

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

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

【成长心语】

进与退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如果面前是一条康庄坦途,你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条荆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闯,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后退一步,也许反而会海阔天空。正如列宁说的:“为了更好地一跃而后退。”退避三舍便体现了这种智慧,这里的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让而寻找进的机会,积累进的力量。后发制人应相机而动,不可拘泥于一法。所以,适度退让不仅能够让自己在道义上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而且能够挫败敌人的锐气,从而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人物传记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传记一般是写名人的,记录名人成长的轨迹,战士名人的生活风貌,皆是命人的内心世界。读人物传记,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名人、了解名人,从名人身上涉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毛病,不免让人为他们感到遗憾。因此,我们对名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求全责备。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只是他们可能在某一个方面为社会做出了比较多的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生的各个方面都是值得我们可。比如,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某某个性偷逃税款、某某主持人所要高额出场费,等等。

或许是学校生活的酸甜与苦辣;或许是学习生涯中的苦涩与辛酸;或许是朋友交往的枯燥与烦闷;也或许是同学之间的互为影响。我迷上了追“星”。

贝多芬,我所追之“星”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走过历史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62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埋藏在地底最深处的珠宝,是蚌里晶莹透彻的珍珠,是海底深处沉船内金灿灿的黄金。它外表的朴实却也挡不了内在的万丈容光。诸位,让我们走近历史之中去领略其中的美吧!

我想历史应该是在仓颉创字的上古时期,伴随着文字的发明而出现的。那时的它告诉我们的只是部族战争间的胜与负,部落某位酋长的贤明和巫师占卜得来的结果。而到了春秋战国时历史让我看见了中国当时治铁业的发达,诸子百家那让人应接不瑕、叹为观止的思想与文献。接着历史又带我走到了秦汉时期,让我看到了秦始皇帝一统天下时的威武、楚霸王乌江自刎时的凄凉悲伤。而有落雁之容的王昭君毅然出塞和亲让我潸然泪下、唏虚不已,而汉武大帝的雄心壮志和他的那句“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的气势让我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无疑,秦汉时期是个英雄倍出的年代。

正当我还在回味时,历史又悄然把我带到了隋唐时期。在隋朝我看见科举制的开创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赵州桥与由于炀帝的腐败导致一个朝代的结束。在唐朝,我看见了科学制的完善和唐太宗看见无数学子入长安参加考试时的感叹“天下英才尽收其中。”看见大唐的繁荣昌盛、科技繁华。可以说“唐朝,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骄傲!”

可能,每一个民族都会经历落后带来的灾难吧。中华民族也不倒外,当历史走到清朝末年时中国的屈辱史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带来了科技的落后,而当时的统治者竟然还以为自己是天朝上邦。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无情的打碎了他的美梦。随着战争的失败,清王朝的懦弱逐渐显现。这极大的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列强让大好河山支离破碎、让人民苦不堪言,而清朝的软弱却让人们寒心。

终于,一些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他们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虽然经常失败,但他们不放弃,因为他们明白:“黎明前的黑暗固然恐怖,但终究挡不了黎明的到来,挡不了光明的到来。”在无数次的失败后,一部分坚韧的中国人终于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于是,他们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坚持以民为本走群众路线。最终,他们取得了胜利在人民的拥护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10月1日的那一天,举国欢腾,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一个时代不出英才?如今我们安稳的生活难道不就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吗?我们不应该尊敬他们吗?而他们早已是历史,所以我们不应该尊重历史吗?而前几年的几件事让我感到很不解。一是几年前在网络上盛行恶搞名人风!许多值得我们敬仰的历史人物被恶搞,如“杜甫很忙”等,二是有二个省市竟然因为古人祖籍而少的不可开交。这两件事都让我惊诧!我们的历史竟然是被这么对待的吗?这么对待历史是对的吗?走近历史亲近历史是这么个走法、这么个亲法吗?我只能说:“走近历史就是尊重历史,而尊重历史就是尊重自己。比如: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总理跪倒在犹太人受害者的墓前,他们尊重了历史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不尊重历史就是不尊重自己。比如:日本由于他们不尊重历史所以亚洲各国人民都比较厌恶他们。而这种行为终将会付出代价!”

历史是过去,是现在也是未来。走近历史,走近过去;走近历史,做好现在;走近历史,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肆意的恶搞历史,而是正确的面对历史、尊重历史!各位,让我们再一次的走近历史,在历史的大海中邀游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将记住李清照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擎一盏灯,挽一缕清风,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李清照的诗集,感受着诗词的古典美,目光轻扫书页,这是何等的精神盛宴?

易安,这是你的号,仅是两个简单的汉字,却有种刚强的味道。皎月清照,有些清冷的光辉,更有柔和而明亮的色彩。婉约的词句述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年少时的你活泼又无忧无虑,字句间是说不尽的欣喜。这时的我多想握住你的手,陪你写下《点绛唇》,又伴你度过这美好的时光。放下一湾秀水,一黛青山,只为和你邂逅在这“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藕塘下,你深邃的目光深处是数不尽的哀愁,幽怨而凝重,愁苦的滋味侵袭了你的思绪,这时的你已没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的幽雅情趣。目光在金兵南下的铁马中慌乱迷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你的一叶扁舟轻轻,载不动忧郁的愁绪,忧郁的清泪跌落在泛黄的诗页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战乱纷争已使你家不能回,心无处归。你的思绪被这漫天的愁所包围,我多么想握住你的手,陪你面对物是人非,品味断香残酒。

凛冽的寒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心坠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开放,溢出芬芳的清香,学富五车的你一定是一朵奇葩,不曾枯萎凋谢。“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你人格的真实写照,你一副柔弱身躯,却有着男儿般的刚强;你虽有小女子的多愁善感,却也有着大丈夫的博大胸襟。兵荒马乱、改朝换代、国破家亡没有击垮你,塑造了一个坚毅顽强的你,诗词是你满腔热血的载体,道出了你无尽的爱国之情。

朦胧的烟雨是美丽的,可终究会被骄阳蒸融;绚烂的烟花是美丽的,可终究会消失在茫茫黑夜中;你的词却是最美,永恒无暇,让纯洁的心灵在诗词中升华,你的忧愁快乐就这样随着诗词飘到了二十一世纪。

朝花夕拾,岁月更迭,你那千年的眼神,跨越了金国的金戈铁马,跨越了那“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惆怅,跨越了千年的风雨,尽管容颜不再艳丽,人们却会永远记住你,你那满腹诗书的才华也会凝在历史的长河中。

那个清晨,有幸读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铭记历史圆梦中华

我们都知道,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过黑暗、煎熬的一段时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

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开始遭受到严重破坏,之后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已经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身为中国人,我们绝不能忘记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灾难和耻辱,不能忘记我们被八国联军摧毁的圆明园,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牺牲的爱国志士的灵魂!

历史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改变,我们须牢牢记住这段耻辱历史。我们也必须明白,自身的弱小是导致耻辱历史的重要原因。这警示我们要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

历史是发展的,如今中国已经从任人宰割的弱国发展成为世界大国,这个过程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成功的背后洒满了多少伟大英雄的鲜血,是老一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如今辉煌的中国。历史是发展着的,尽管我们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仍需要不断前进,只有不断前进,才可能不被超越。只有成为一个强国,在面对很多事情时我们才有自主权。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需要我们努力发展自身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未来,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付出自己的力量,努力推动中国梦,推动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实现,让中国梦不只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要付出行动的伟大实践。身为学生的我们,现在只能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为推动中国梦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回望历史,中国之所以成为列强侵略的对象,是因为中国太过落后,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如今中国已逐渐强大,我们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让中国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品味历史的芳香高中作文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翻开历史的画卷,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透过那泛黄的纸面,向我们缓缓走来。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有“将相本无种,男儿自当强”的坚韧;有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我的生命,因这些偶像而光彩焕发。

“君不见花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幕成雪。”一代诗仙李白,以他独有的气质高吟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向我们走来。让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在当时这是何等等的耀眼;功名利禄,唾手可得,游山玩水,把酒干杯,这又是何等的任性。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顔”,一个小小的长安怎容得下这位“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仙人,他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造就了无以复加的诗仙之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历史终究将他记住,记住了这位铸就中国文学巅峰的偶像。“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秋天的黄昏,西风夹杂着蒙蒙细雨向我们袭来。落在鼻尖,落在脸颊,寒冷彻骨,一代诗豪杜甫向我们走来。如果说“文章憎命达”是一种时尚,那么这位衣衫褴褛的糟老头儿似乎永远走地时尚的前沿,不管是因居长安,、奔走求官、不管是随众逃难,陷贼被俘,也不管是长年多病,还是漂泊客旅,杜甫始终心忧天下,始终惦记的是“戎马关山北”,日夜期盼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顔”。

这位既未做到兼济天下也没能够独善其身的偶像,以其大慈大悲的仁者胸怀,以其沉郁重拙的至诚歌咏,显示出了君子忧道不忧贫的高贵与超然。“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非要给曺雪芹安一个职位,非“酝酿师”莫属。悼红轩中苦酿着他那“千红一窟,万艳同杯。”人们都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却是个例外从少时的风柳繁华到如今的“绳床瓦灶,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依然那么从容。苦心人,天不负,他终于酿成了芳香甘冽的艺术之酒,在那行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芳香;大量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和明星,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轻轻合上书本,这些偶像,仍然那么清晰的浮现在脑际。他们伴我成长,引我深思,启我智慧,开我心扉,让我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中学会自信,让我在“零落成泥碾作尘”中学会奉献,让我在“质本洁来还洁去”中学会了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将记住圆明园作文800字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走近了被称为东方奇迹的圆明园,没有传说中的美轮美奂、奇山秀石,只有残存耸立的石柱仿佛在诉说着它曾经的伟岸。初冬的冷风肆意妄为,面颊冰冷,而我的眼眶却一阵温润。

手指轻轻地拂过冰冷的石柱,粗糙的纹理是它受伤的灵魂,它们仿佛在对我大声的诉说它们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冰凉的触感把我的思绪带入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圆明园曾经的美丽仿佛就呈现在我的眼前,历史慢慢地向我翻开了那沉重的一页。

我看到了两个强盗在圆明园中的肆意妄为;我看到了圆明园那冲天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美轮美奂的宫殿化为一片废墟;我看到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落入沙俄的口袋;我看到了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再次洗劫圆明园,万园之园终于未能免于劫难;我看到了列强们逼迫清政府签下《北京条约》,《辛丑条约》时的洋洋得意;我看到了那可恶的强盗趾高气昂,懦弱的清政府低声下气!

寒风在我耳旁呼啸,我听到了当年大沽口炮台汹涌的炮火声咆哮;我听到将士们舍命报国的悲呼,听到了马革裹尸的决绝;我听到圆明园被践踏地破碎的声音,楼宇倒塌的轰鸣;我听到了北京城百姓们的哭喊,人们绝望的啜泣让我痛彻心扉;我听到了卖国求荣的慈禧谄媚的说出“聚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我听到了皇宫深处传来的乐声袅袅的苟且之音;我听到了社稷的悲鸣,我听到了江山的倒塌!

一股悲凉煽动着我的鼻翼,我嗅到了圆明园中散发出的阵阵焦炭味;我嗅到了北京城外的硝烟弥漫;我嗅到了报国志士们洒落在泥土中未涸的鲜血;我嗅到了皇城深处弥漫着的腐朽的气息。

曾经能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以及巴黎的圣母院相提并论的圆明园,如今只剩下残缺的石柱在寒风中耸立。也许来年这里会开满鲜花,长满碧草,也许时间也会风干了记忆,褪色了血迹与焦痕,但谁也不会忘记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圆明园虽已不在,但历史将记住,我们不能让圆明园的悲剧再次上演。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更应该居安思危,守护自己心中的那座圆明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十面埋伏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你知道它的历史典故吗?下面是十面埋伏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_1500字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腐败,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诋毁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