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读书的故事的作文3篇 作文题目(汇集20篇)

寓言故事能对孩子的思想进行启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读书的故事的作文3篇 作文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917

作文

798

鲁迅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还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了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曾经告诉他,有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哥儿,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的书。后来,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的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账统计”,从1912年至1939年,就有九千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得井井有条。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城内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原名周树人,英年早逝,他是中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一所着名的私塾,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老师学习,在那里攻读诗书近五年。鲁迅的坐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使他用的是一张硬木书桌。现在这张木桌还放在鲁迅纪念馆里。

鲁迅十三岁时,他的祖父因科场案被逮捕入狱,父亲长期患病,家里越来越穷,他经常到当铺卖掉家里值钱的东西,然后再在药店给父亲买药。有一次,父亲病重,鲁迅一大早就去当铺和药店,回来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老师看到他迟到了,就生气地说:“十几岁的学生,还睡懒觉,上课迟到。下次再迟到就别来了。”

鲁迅听了,点点头,没有为自己作任何辩解,低着头默默回到自己的坐位上。

第二天,他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每当他气喘吁吁地准时跑进私塾,看到课桌上的“早”字,他都会觉得开心,心想:“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又一次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一定加倍努力,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父亲去世了,鲁迅继续在三味书屋读书,私塾里的寿镜吾老师,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老师的为人和治学精神,那个曾经难鲁迅留下深赢得记忆的三味书屋和那个刻着“早”字的课桌,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的继续前进。

鲁迅十七岁时从三味书屋毕业,十八岁那年考入免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来又公费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1906年鲁迅又放弃了医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教过课,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鲁迅是中国文坛的一位巨人,他的着作全部收入《鲁迅全集》,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广泛地在世界上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和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睡觉时必看书,入厕时必看书。

有一次,我无意中找到了一本书,那是我从未读过的书:《京剧彩谱作文》。我开始还以为那是京剧戏词呢!便没有再动它。直到有一天,我的身体不知怎么了,不受我的控制,居然向那本《京剧彩谱作文》走过去,不由自主的翻开了它。哇!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里面竟不是戏词,而是作文。我看着看着,着了迷,从早上看到中午,饭都没吃。不知不觉地,又到了晚上,我如梦初醒,才发现肚子早已经饿的向我宣战了。这时,妈妈端着饭,朝我走过来,笑着对我说:“佼佼,快,吃饭了!你从早上到现在一直在看书呀!”我说:“我天生的嘛!本来你就知道我喜欢看书的呀!”妈妈又笑了,说:“你呀!真是个书呆子!”

朋友们,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说来听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神话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神话故事书的内容很精彩,我很喜欢。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很多疑团都解开了,知识面也宽广了。

书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流传已久的,甚至有些都拍成电视剧了。比如《精卫填海》。书中说的月下老人、白蛇、许仙、雷神、妈祖等等,这些都可以在电视剧或者是电影上面看到。

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这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印象更深刻了。精卫虽然只是一只小鸟,但是却不畏惧艰难险阻,有恒心有毅力,能坚持不懈。夸父为了把太阳留住,让族人生活的更好,更是跋山涉水,一直追逐太阳。青年阿里为了山上的生灵,甘愿自己受罚,牺牲而死。白娘子虽然是蛇妖,但是她却有着菩萨的慈悲心肠……

他们这些神话人物虽然都是已经离我们很远,但是他们的精神却一代代流传,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给我们以借鉴。我们要努向他们学习,有理想,敢于追求。心地善良,坚持不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的读书故事作文550字

全文共 565 字

+ 加入清单

书,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火,在黑暗的世界里散发出明亮的曙光,让你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真理,让你在智慧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教我们去品味真正的人生……

那是三年级的时候,我当时不爱看书,却对漫画“情有独钟”。“哈哈哈……”,我在看一本漫画书,看到一处有趣的情节便哈哈大会起来。这一笑,可把妈妈引来了,“你看看你,好书不看,偏偏看这“大脸妹”,这样吧,我给你买几本名著看。”我合上了漫画书,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过了一周,书就到了,我并没有迫不及待地翻开它,而是像没有它一样。一天晚上,我实在闲来无事,便翻了翻,可就是这一翻,我便深深地爱上了它。

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了三年书了,每一本书都有不一样的魅力,当我读到《鲁滨逊漂流记》时,鲁滨逊流落孤岛,却抱着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我不由得深深的敬佩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他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西游记》里猪八戒好吃懒做,肥头大耳的形象,我又不由得捧腹大笑……

书里的一个个情节都叫人回味无穷,书就像一杯浓郁的绿茶,清香四溢,需要人慢慢地品尝它、感受它,每读一本书,我都置身于故事之中,每一本书都让我受益匪浅。

书籍长廊上飘满了墨香,这富有灵气的香味让我不知疲倦,沉醉于此,好书常如最精美的宝器,珍藏着人生的思想的精华,同学们应该以书为伴,做一个快乐又充实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读书故事作文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即使这样妈妈也会给我买一些书,比如有《皇帝的新装》、《格林童话》、《拇指姑娘》等,小时候睡觉的时候,都是妈妈给我读一些故事,估计就是小时候,给我养成了一个不爱读书的习惯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即使这样妈妈也会给我买一些书,比如有《皇帝的新装》、《格林童话》、《拇指姑娘》等,小时候睡觉的时候,都是妈妈给我读一些故事,估计就是小时候,给我养成了一个不爱读书的习惯。

有一次的晚上妈妈出去了我觉得非常无聊,所以就去学习桌那边看了看,想着妈妈平时老让我看书,我在心里想书有什么好看的呢?这次我要看一下书到底有什么好看的,于是就从学习桌上随手抽了一本《格林童话》,翻了起来。

看着,看着,我便入了迷,我为《猫和老鼠》里的猫的贪婪而感到愤怒,为《生命之水》里的三儿子而感到惋惜,为《小红帽》里的小红帽和外婆感到担心,为《忠实的约翰》里的约翰而感到高兴。

从读了这一本书之后我就开始喜欢读书了,从这一本书竟然发现了这么多好事,我继续读,这时妈妈回来了我没有发觉,等妈妈过来时我才发觉,我兴高采烈地和妈妈分享里面的故事,妈妈见我现在喜欢读书了,妈妈非常高兴。

从那以后我决定:每天要读一会书,这样既能提高我的习作能力又能提高我的阅读能力,还能丰富我的课外知识。

就这样,书教给我了人生的道理,读书成了我的生活中的必修课。

读书我的最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代名人读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12 字

+ 加入清单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2、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3、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4、映雪读书

晋代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境贫寒,灯已无油,尝于冬月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家境贫寒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5、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6、牛角挂书

隋朝有个读书人名叫李密,原是贵族出身,后来家境破落。但他喜欢读书,从不浪费能够用来读书的点滴时间。一次,李密骑着牛出外办事,就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边赶路,一边读,十分专注。这一情形恰巧让大臣杨素看到,杨素问道:

“你是哪儿的书生?”

“我叫李密,辽东襄平人。”

“你读的是什么么书?”

“《汉书》中的《项羽本纪》。”

杨素很亲切地跟李密详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前途无量,便鼓励他:“你这么好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杨素回家后,把情况讲给儿子杨玄感听,杨玄感便和李密结交,成了好朋友。

公元613年,杨玄感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便乘机起兵反隋,并请李密为他出谋划策,但杨玄感没有采纳李密的妙计,兵败身亡。后来李密投奔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成为瓦岗军的首领。

后来,人们用“牛角挂书”来形容读书非常刻苦努力。

7、韦编三绝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8、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9、寻章摘句、车载斗量

赵咨是吴王孙权手下有名的官员,字德度,南阳人。

在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之命出使曹魏。

赵咨见到魏文帝曹丕。曹丕用轻蔑的口气问赵咨说:“你们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赵咨说:“我们吴王空闲时,阅读各种书籍,研究历史经验,可不像那些书生那样只知抄抄写写,摘记一些词句。”(原文是“吴王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还说:“我们吴王是位仁义智慧、有雄才大略的人,任用鲁肃说明了他的诚厚;活捉魏将于禁而不杀说明了他的仁义;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说明了他的智慧;盘踞三州虎视四方说明了他的雄才,向陛下求援说明了他很懂得策略。”

曹丕又问道:“你看,我可以征服你们东吴吗?”赵咨回答说:“大国有进攻的力量,小国也有防御的装备啊!”

曹丕接着问道:“你们东吴害怕我们魏国吗?”赵咨又答道:“我们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的天险作屏障,有什么可怕的呢!”。

曹丕心想:这人真是能言善辩、对答如流。于是又问道:“你们东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有几个呀?”

赵咨说:“特别聪明、很有才能的大约有十人。至于像我这样的人,那真要用车子来装,要用斗来量,简直是数不清啊(原文是‘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由这个故事,后来演化成两句成语。一个是“寻章摘句”。另一个成语是“车载斗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童话类故事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那精彩的故事内容时刻告诉我:我多幸福。

这片文章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卖火柴的悲惨故事。虽然天冷得可怕,还下起了鹅毛大雪,但这个小女孩却薄衣赤脚地在地上坐着,她哀求着,希望有人能卖她的火柴。她点燃了火柴,幻想着她和祖母幸福的时刻,最后冻死街头。表现了一个追求温暖,追求光明的的小女孩。

当我读到“这个小女孩赤着脚光着头在街上走着,身上只穿着……但始终没有人理踩她。”时,我惊呆了。下着雪,光着脚走路;刮大风,穿着单薄破旧的衣裳,在屋檐下,她手里就拿了几根光秃秃的火柴,在寒风中抽噎着,苦苦哀求着,那个揪人心弦的场面,使人难以想象;那期待和恳求的双眼,为什么没有人发自内心的可怜这个寒风中的小姑娘呢?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蹲下来,买几根火柴,哪怕是一根,给她几个铜板,哪怕是一个呀!想到这,我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除夕之夜,来到了那个小姑娘的跟前,买下了她一半的火柴,给了她的火柴钱,又劝慰了那些过路的人,去买她的火柴。那个小姑娘看来孤独寂寞的夜晚成了她的丰收之夜。我和她一起玩,让她和我们,一样丰衣足食,一起学习,一起玩,和我们一样享受我们五彩缤纷的童年。可这一切只是我们美好的遐想。这时,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当我读到:“她划亮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幻想这她和祖母在一起,听祖母讲故事,和祖母一起欢笑,一起吃烤鸭……幸福的生活着”时,我已泪如雨下。这就是她想要的啊,她没有要求丰衣足食,当温室里的花朵。她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和祖母在一起,过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可见,在她眼里,幸福生活就是和家人在一起欢笑,开心的过日子不管多穷、多苦。在我们这个经济发达、兴国安邦的社会里,再也平凡不过了。我们生活在光明与温暖的社会里畅想未来,我们有美丽的装扮,有好的学习环境。过得是无忧无虑的日子。可小姑娘呢?她希望有一个完整的家啊!我被小女孩心中藏匿的美好愿望感动着。她曾和我们一样,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可是,她现在甚至不敢回家。因为严厉的父亲要是知道小女孩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有赚到一个铜板,就会不让她回家。可怜的她,只得在大街上,屋檐下孤伶伶地坐着、等着,等着有人去买她的火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阮元说过:“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古今中外有许多名人喜爱读书,书给了他们知识和力量,让他们留下了无数个辉煌的历史。在我眼中,书是一把魔杖,拥了它便可拥有知识。

在我房间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几十本书。有《我要做个好孩子》、《小王子》、《爱丽斯梦游仙境》等等。这些书给予了我许多知识。《上下五千年》让我了解了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和巨大变化;《伊索寓言》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作文大全》让我提高了自己的作文水平。关于读书,我还因此惹了不少祸呢,下面我来和大家讲一讲我读书时的趣事吧。

一天下午,妈妈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挂到后妈妈对我说:“妈妈有事要出去一下,你在家看着锅里的粥,冒热气后就把电源拔了。”此时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笑猫日记》头也不抬地应了一声,妈妈这才放心走了。过了一会儿,我去厨房看了一下锅,发现没冒热气,于是又去看书了,渐渐地我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完全把妈妈说的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当我看完书后,这才猛然想起妈妈说的话,我连忙跑进厨房,发现锅早已冒起了热气,一些粥还溢了出来。我刚想拿来抹布把擦掉,这时妈妈回来了,她看见我在厨房里忙得手忙脚乱的,不禁说道:“你呀,又没听我的话,下次下许再这样了”。我默默地退到一旁,心想:唉!谁叫那本书那么好看,又被妈妈说了一顿。

我爱书,更爱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与读书的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书,古时用羊皮卷制成。书写匠门在珍贵的羊皮上书写,他们的指骨被砍下装饰封面,告诉人们此书再无第二本。中世纪,一本羊皮卷值一个大庄园。一个人拥有的羊皮卷越多,他的社会地位就越高。通常人们在羊皮卷上写的都是一些很神棍的东西——炼金术、黑暗魔法、巫术。所以又被称为亡灵书或者魔鬼书。伟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三万本羊皮卷——说不定记录了什么元精、占卜、邪术。不过却被阿拉伯军队烧的一干二净。

书,是文化的载体,记录了古老文化。书,是灵魂的寄托,寄托着作者心中之感。书,是知识,是精神,是历史长河的不朽见证者。

翻开一页书,记得那时自己是11岁。书名是“哈利波特”扉页签了一行字:别忘记了找彩蛋。很快这本书就迷住了我,魔法与现实的元素碰撞,关于此书,能谈的我只有两点来谈。记得在11岁生日晚上躲在被窝,等到晚上,想着会不会有霍格沃茨的猫头鹰——什么也没有,失望极了。到现在却还抱着这种幻想。第二点便是此书的隐喻——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党卫军为之狂热者。便是伏地魔的原型,他们信奉进化论。纳粹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会进化。而食死徒们相信纯血至上。哈利的故事可对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莫非老魔杖便是核弹?而伏地魔真是一个悲剧人物——成绩全部达到O完美当选学生会主席,天赋与法力超凡。因为家庭不幸而痛恨麻瓜所谓泥巴种。就元首痛恨犹太人。最后两次阿瓦达索命杀死了自己——“哈利什么也不用说,我念出咒语时自会终结自己。”这本书还有更多亮点等我,希望第八部书《被诅咒的孩子》也能有彩蛋伏笔。

全世界人似乎都在反法西斯。JRR托尔金所写的《魔戒》被评为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书。有人猜测终极大反派索伦也有纳粹血统。魔戒是纳粹追求力量和权力的象征。纳粹对于强大力量和终极权力的醉人追求。纳粹化身至尊魔戒,纳粹党便化身为了半兽人与强兽了,而纳粹中的精英则变成白袍巫师萨鲁曼。而索伦的魔眼便是盖世大保。

关于这些,我也是后来才知道。很早在读这些书时,其实只是觉得它们太好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读书的名人故事12则

全文共 2118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我在书的海洋里漫游,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更使我的知识面也宽广了不少, 以下是“读书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1.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

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6.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7.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9.苏东坡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11.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我看了书之后知识真的增加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从小时候我就喜欢读书,虽然不认识几个汉字,但看那些插图也觉得十分开心,慢慢地我上了幼儿园,爸爸经常给我买书,我对读书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上了小学我对小说又有了浓厚的兴趣。天天抱着书看,一年下来积累了不少知识。我最喜欢看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他的书我爱不释手,看了一遍还想看二遍、三遍、四遍、五遍……他的书让我百看不厌。渐渐地我又品味了其他作者的书,发现他们的风格一点也不同,各人有各人的想法看法,每一本都很精彩……现在我的书柜已经摆的满满当当地了,全都是我喜欢看的书

如果没了书,我就会像饥渴找不到食物,如果没了书,我就会像鸟儿没有翅膀,不能飞翔。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我离不开让我增长知识的好老师——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心目中的书;"书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书;"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这是藏克家心目中的书。而在我心目中,书就是一把金钥匙,帮我打开文学之门,开阔我的视野;书就是一叶扁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就是我的良师益友,告诉我一个个人生道理。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最喜欢看的是漫画书。我常常会到读书馆里去借书,妈妈希望我多看一些作文选、名著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而我却对漫画书"情有独钟"。《蜡笔小新》,《多拉a梦》,都使我爱不释手。

有一次,妈妈送我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书。一本《爱的教育》足以让我陶醉,书中讲的是一位意大利小学生写的日记,一个个鲜明形象的人物,其中母亲与父亲,还有哥哥写给"我"的各封信以及姐姐雪维尔写给我的各封劝告我的信。还有安利柯与同学的争吵事迹,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渐渐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一定得看一会儿书,所以,在我的床头柜上,总会有几本小说、漫画和笑话书。进入中学后学习比较忙,但还是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

书,它给我知识;给我力量;给我乐趣。它是我最敬爱的导师,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是我最亲爱的伴侣。要问我为什么喜欢书?我会说,因为书给了我很多,很多,因为有它在,我是最幸福,最快乐,最自由的!同学们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从现在开始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西湖民间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西湖民间故事》讲了很多西湖传说。传说西湖是一颗明珠,是玉龙和金凤啄出来的,王母娘娘把明珠抢去,掉落在人间变成了西湖。玉龙和金凤为了保护西湖,玉龙变成玉龙山,金凤变成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你看那一山浓一山绿的山峦,那是玉龙和金凤在望着他们的明珠呢。

还有那美丽的三潭印月,传说是鲁班用一座大山造成一个石香炉,把黑鱼精压到湖底,只露出了三个脚,人们给三个脚都装上了灯。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月亮倒映在水中,显得更加秀美典雅。

西湖周围有很多亭子,传说是鲁班造的,人们可以在雨中欣赏西湖的美景。鲁班的妹妹根据亭子的结构造了伞,人们可以一边漫步,一边看景。

虽然我没去过西湖,可是看了这本书,我好像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州。等有一天,我去西湖的时候,一定把这些传说给大家讲一讲。

[西湖民间故事读书笔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读书故事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落叶有情,流水无意。在梦里我曾颂扬过你的名字。与此相欢。花开倾城,以此不败,不曾与你分离,容我唤你之名:书。——题记

时光蹉跎,往事如烟。画面反转,那是与你第一次的相遇。

我并不知道这无聊的世间竟还有你这般有趣之物。

从小,我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调皮捣蛋全有我当头目。身为一位语文老师的女儿,我却并没有母亲那么才华横溢,知书达理。恰恰反之。由于我闯祸过多,母亲忍无可忍,把我关在家里,让奶奶把我管住,不准我出去。当时的我,望着窗外那湛蓝的天,渴望自由。就在那无意间我瞟向了奶奶的书房,便屁颠屁颠的跑进去。

打开门,一股书香扑鼻而来,古色古香的书柜吸引着我,这是奶奶发现了我一直盯着书柜,就对我笑着说:“童娃,你如果能在今天读一本《儿童阅读》,我就给你做你最喜欢的蛋炒饭。”当时的我对奶奶做的蛋炒饭已经垂涎许久,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谁料,缘生,红绳相缠。

我在那古色古香的书房里不知待了多久,看着那布满图画的《儿童阅读》,有趣而生动。“这可比出去玩有趣多了。”我在心里想着。当我把书读完了交给奶奶,并汇报读了什么故事的时候。奶奶欣慰的点着头,转身去给我做蛋炒饭。虽然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蛋炒饭,但我并不是那么开心。

“奶奶,你的书我下次还能看吗?”我小心翼翼的问,期待着奶奶的答应。

“当然可以。”奶奶笑着,正如清风透过了青帘一样舒爽。

不知是喜欢奶奶的蛋炒饭,还是单纯的喜欢那些书,我在书房里不知过了多少个春秋,随着年龄的增长,奶奶的身体也渐渐不好。直至那古色古香的书房里只有我一个人静守,我最终还是失去了我的第一位带领我遨游读书海洋的人,是的,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我最亲爱的奶奶去世了。我和父母也搬出了那座房子。

不知过了多久,当我再次踏入书房,已经上初一了,柜子上已经蒙上了灰,我看着那些有些发黄的书,落下了眼泪。忽然,我看见了一本没有封皮的厚本子,带着好奇心,我轻轻地打开了它。上面赫然写着:“给我最亲爱的孙女童娃。”

本子上一篇篇美妙的古诗文,一段段优美的古风句子吸引着我,我如痴如醉的读着,不过此刻我的身旁没有了奶奶,但我终于又一次踏入了书的海洋,不知这次书等了我多久。

那天,我一口气把奶奶留下的本子上写的句子全部读完了,我累得昏昏沉沉。冬阳透过西栅,我都没有发现。便憨憨的枕着书本睡着了。

我与书的故事,太多太多,在记忆的长河里并不是那么清晰了,但我与它的相遇和最后重逢却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时光荏苒,奶奶虽已离开许久,但我相信,奶奶肯定是像我从前一样调皮,和我玩着捉迷藏,藏在每一本书的角落里,等着我去找她呢。或者说,她把自己的灵魂注入了那本赠给我的本子呢?不管如何,我一直相信,奶奶并没有离开,她化作书陪伴着我。灯火星星,人声沓沓。路无归、霜满天。

曾几何时,有美人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风飞翱翔兮,四海求凰。奏琴啸,不得于飞兮,是我沦亡。书,可否与我相伴?携手相将,往后之路一起走,可好?你与我的故事永远是未完待续,永远没有句号。

我与书的故事,不曾在话下,也不曾少,只是惊鸿一瞥,溅起阵阵微波,恰似一只蜻蜓点水。恍若间,步入书的圣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张之路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我小时候的阅读视野挺窄的,可看的书奇缺,基本处于抓到什么就看什么的状态。但家里一直有一种敬惜字纸的氛围,比如爸爸用毛笔写稿时我总是静静地走开,不闹,就经常被大人夸奖为懂事。妈妈经常给我讲民间故事,爸爸讲华盛顿的故事、瓦特的故事,讲北京的赵登禹路的由来,这大概是我认字以前读的无字书吧。那会儿一切都学苏联,我还为蒸汽机究竟是苏联人发明的还是英国人瓦特发明的和爸爸争论呢。

说起识字,常来我们胡同捡破烂的老头儿在一沓用各色废纸裁的方块纸上写了毛笔字,送给我的母亲,成为我的启蒙教材。那老头不知什么来历,毛笔字写得好极了,因为我妈妈常给他点馒头煎饼什么的,他有一天就送来这么一沓纸。我妈妈用一个类似胭脂盒的小铁盒装着,教我认字,于是我有了一套独一无二的识字卡片。

印象中我的大量阅读开始于我们家胡同口的小书摊。那儿的书大部分是武侠小说,坐在那儿花一两分钱就能看一本,《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小五义》都是在那儿看的,当然也有些现代内容的书,但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了。

我的另一个阅读起点是父亲的朋友李大叔寄存在我们家的一个柳条箱。那箱子老放在走廊里,我路过它时总有一种发现秘密的好奇心,有一天我终于把它打开了:里面全是书!

英文的数学课本,《北京风物志》,还有好多神怪小说。

我们住的院子很大,有一个邻居是发明制造蜂窝煤机器的教授,我们一群小孩看他用模型做出的“迷你蜂窝煤”,还以为是玩具呢。他家有很多书和期刊,《小朋友》、《儿童时代》、《连环画报》我都是从他家借来看的。现在还记得里面的好多故事,如《活人塘》、《白毛女》,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富人大吃大喝把家底折腾光了,后来一个和尚送给它一筐救命的米,却是用他原来倒掉的剩饭晾干的。这个故事中蕴涵的人生道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父母亲似乎没有刻意要求我读什么书,我上四、五年级时狂热地喜欢《水浒传》、《说岳全传》、《说唐》。《水浒》当中108 将的姓名和绰号全能背下来,还特别愿意背给大人听,但往往背到四、五十个时就被打发走了。

上中学时把《唐诗三百首》背会一多半,也纯粹是出于兴趣。父亲买了一本《臧克家诗选》让我读,爸爸说我们山东诸城老乡中有两个名人,一个是刘墉,另一个就是臧克家。所以我上小学以前就会背臧克家的《有的人》,懵懵懂懂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诗句,似乎给我的人生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地阅读是在大一些的时候,跟着哥哥姐姐看前苏联的《古丽雅的道路》、《卓娅和舒拉》,高尔基的作品,以及《铁流》、《家》、《春》、《秋》等名著。上中学以后,《爱因斯坦传》、《居里夫人传》等伟人传记和《红岩》、《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成了我最爱读的书。在那段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我把这些伟人当作自己钦佩、学习的对象,并对书里那些英俊的少年英雄尤其喜爱。比如现代的少剑波,古代的岳云、罗成、赵子龙,念着赵子龙的名字比念赵云要响亮的多……

我深深地感到,读书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快乐!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读书还应该是一种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爱好和活动,不论你用什么方式读书。

[读书的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的读书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书对于我来说,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也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

从小,我就酷爱看书。从幼儿读物,到经典童话,最后到一些小说、名著。每当有一本书到我手里,我都会高兴一整天。可到我升到四年级时,妈妈就开始反对我读课外书了,说是到了中高年级,学习紧,只等看正课。妈妈还想方设法地把我的课外书都藏起来,但每次都被我这个“书迷”给全找到了。

这不,妈妈又催我睡觉了,可我还沉浸在故事的情节里呢!妈妈夺过书一看,是《路野仙踪》,便生气地把书扔在地上,瞪着眼睛大骂道:“叫你别看这些野书!你怎么就是不听呀!唉,你呀你,真是没救了!”我委屈极了,大声驳斥:“这是好书,不是什么“野书”!它是好书,好书!”妈妈却把头扭过一边,哼了一声:“我不管,就是不准看。书名都有个“野”字,怎么不是野书呢?你快去睡觉!”说罢,妈妈转身回房间,而我的心里也盘算着点儿什么……

好不容易等妈妈睡熟了,我马上钻进被窝里,把四周盖得严严实实,然后打开手电筒,翻开《绿野仙踪》,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我越看越入迷,仿佛我已经变成了故事的主人公。不知不觉,我睡着了,手电筒开了一夜也不知道。结果,我被妈妈逮到了,先是把书撕了个粉碎,又把我臭骂了一顿,最后,在我的屁股上烙上几个“大烧饼”。虽然疼,但是能看书,我觉得值!

好书是人类最纯洁的精华,没有了书籍我们的灵魂也将是空虚的。让我们在宝贵的童年里,迎接书籍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日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

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

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

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

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读书,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吸收知识的方法。而莘莘学子一心苦读,谈及读书,酸甜苦辣便会涌上心头。

读书自是“苦”字当头,古时即有“十年寒窗苦”之说,除了头悬梁、锥刺股者,更有凿壁偷光、映书以观者。读书虽有些苦,却也其乐无穷。读一本好书,或为之喜而付之一笑,或为之悲而感慨万千,细细品味,真是妙不可言。读文学历史如此,学数理化亦然。每遇难题,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经学友稍加点拨,恍然大悟,顿感快乐无比。学术之精深、学友之情谊,让人不禁对读书更为钟爱。

读书的时间因个性、习惯等而不同,有人喜欢沐浴朝露清风早读,有人喜欢在午后或落日余晖中感受读书之趣,而我认为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夜读。夜深人静,灯火阑珊,面对窗外点点繁星,扭亮桌上的台灯,手捧一本好书,轻轻翻动,实乃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一杯热茶在手,心便融入了那份淡雅的香气之中,进入了奇妙的书之世界,任由思绪在时空里尽情徜徉,分享书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书是一片夜空,让我的梦自由飞翔,在书里,我认识了许多中外名人,了解到许多科学知识,更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正是在读书中,我们一天天长大。“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同心境有关。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共识。雨天读书,心无旁骛,窗外,蒙蒙细雨飘飘落下来。这时,坐于窗下,摒弃一切杂念,捧读一本好书,在茶香与书香的相融交映里,你会感到一种别样恬静的人生。

我一直认为雨天是读书的佳日。如今暑意已去,于是开窗纳新迎雨。雨飘飘而来,轻灵动听,洗涤了浮躁的尘埃秽物,消除喧嚣的市井杂音,使读书有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氛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有时燕子穿飞的窗外,从屋外树枝或淡淡的烟雨中不时传来几声动听的鸣语。春天到时,我和书的距离似乎更近了。感觉更加亲切。带着春雨的暖意,燕的呢喃飞进窗口,余音绕梁,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这时,似乎眼前的每一个字都生动鲜活起来,书便读得更有韵味情趣了。

书,使一个人由无知变为渊博;书,给一个人正确的思想观点。读书,使躁动的心变得宁静;读书,使枯寂的生活变得润泽;读书,使贫瘠的生命变得丰富多采;读书,使平庸的人变得多姿多彩。书像一壶浓茶,苦而微甘,而读书则与品茶一样,当耐下了性子忍受寂寞之后,那书中的丝丝香味就会慢慢地给你带来无尽的欢乐,永恒的欢乐。

读书,同样需要执著。王云五先生,家境贫寒,自幼失学,但是,求知的渴望却在他的心中生根。为购买一套百科全书,他做了许多苦力的工作,以换取薪资。他不断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最终成了一个饱学之士,发明了四角号码而受人敬仰。他虽饱尝了读书之苦,却因执著而获得成功。

朋友们,请不要因为尝到了读书的痛苦,而放弃读书最终的甜美,只要坚持,只要努力,读书便能引领你获得成功。有这么一句话:“含泪播种,必欢笑收割。”这用在读书中,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我想,只要勇往直前,我必能抹掉嘴角的一丝苦味,采撷诱人的甘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童话类故事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本长篇童话小说,它出自于奥地利的作家萨尔腾的笔下。里面讲了一只叫班比的小鹿从出生到衰老的整一个生命周期,其中作者把动植物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主人公班比在一间小屋子里诞生了班比那时眼睛还特别的模糊不清,他只知道紧紧得偎依在母亲的身旁,口渴地到处找生命之源。

偶尔有一次,班比的妈妈走了,他顿时被前所未有的恐惧和镇住了,在找妈妈的过程当中,他遇见了鹿王,鹿王说:“你就不能一个人呆吗?”这句话是他顿时无地自容。于是他羞愧地走开了。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学会独立,自己解决难关,不要只遇到一点小难关就让别人帮忙,要自己去动脑筋解决。童年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童年时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谈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44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1)精其选。

(2)解其言。

(3)知其意。

(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天也念不完。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划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罗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罗嗦就可以了。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文章写得罗嗦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罗嗦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好,我笑笑,那都是书的功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离不开书,这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多看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书籍,有助于我们的写作。同时,它也令我们回味无穷,在学习的海洋里,它使我们穿梭在精彩的文章中,带我们散步在优美的句子里,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飞进了记忆中的某个角落,让我们笔下的文章更加优美流畅。

小时候我就爱上了读书,那些古老的传说,感人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难以忘怀。刚开始,我对作文是一窍不通,妈妈给我报了作文班,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不能只去读,还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体会心得,才能写好作文。我听老师的话,作文成绩果然直线上升,成了班上写作的一把好手。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篇精彩的文章,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上朗读,但是现在想起来还有些不自在,因为里面的几个句子是我看了别人的文章,念念不忘的词句。

可见读书对我们的学习有这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