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贝多芬音乐家的故事合集19篇

浏览

2373

作文

113

贝多芬的故事1.日有进境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

“你的。”朋友回答说。

“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

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决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贝多芬故事

全文共 19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乐圣"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波昂市。贝多芬小时候的家境清寒贫穷,全家人相处的气氛也不和谐。因为他有个脾气刚烈、个性自私、又没有责任感的父亲。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亏贝多芬有个贤淑而吃苦耐劳的妈妈,多亏妈妈四处帮人洗衣打扫,家里的生计才能够免强维持。其实,贝多芬的爸爸并不是没有专长,他在音乐方面颇有才华,祇是不够踏实而已。他的嗓音浑厚、有磁性,曾经在宫廷里担任过好一阵子的歌手。

这份工作的待遇虽然并不怎么丰厚,至少还算安稳,但是却不能满足他爸爸心里那股过大的野心。贝多芬的爸爸总是这样抱怨,要他一辈子当歌手实在太没出息了,他一心梦想做个财富满坑满谷的大富翁。不过,想钱容易赚钱难,要不是真有两把刷子,想要赚到大钱,谈何容易哪!再说,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场之外,根本没有其它本领。因此贝多芬的爸爸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总是找不着一条好出路,他心里烦闷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爸爸的苦闷,妈妈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劝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听不进耳朵,他坚信,凭自己锐利的眼光,一定可以为全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是这个愿望必须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圆满实现。无时无刻不在为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呢?原来,他非常羡慕和姊姊正在德、奥、义、法等国大开音乐演奏会的莫扎特,一位仅仅十八岁就被公认为出名的钢琴家,而且收入还相当可观呢!所以,贝多芬的爸爸决定栽培才四岁大的贝多芬朝钢琴演奏的生涯迈进,因为莫扎特也是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起步。

为了满足虚荣心,向来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顾贝多芬的意愿如何,只要他大声一吼:"贝多芬!快过来弹琴!"贝多芬就得乖乖就范,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样得掀开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动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会拍桌叫骂,然后怒气冲冲的闯进房里,将贝多芬拖下床来痛打一番。总之,贝多芬从小就是提着心、吊着胆过日子的。有一天深夜,贝多芬的爸爸拎着一瓶酒,左摇右晃的走进家门。这时,贝多芬正躺在沙发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贝多芬不但没有努力练琴,还躺着睡觉,一时气上心头,原本就不够慈祥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更加严肃,他冲向沙发用力摇醒贝多芬大吼:"起来!莫扎特小时候都是熬夜练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贪睡了。"

"贪睡?"对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刻薄的字眼哪!他整夜陪在妈妈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合眼入睡,没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进家们就吵吵闹闹。贝多芬闷着一肚子气,本来想要大胆顶撞爸爸的,后来想想,反正爸爸是个不讲道理只讲权威的人,何必多费唇舌呢?算了,还是乖乖练琴吧!就这样,贝多芬表面上对爸爸的无理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暗地里却打从心底排斥爸爸的独裁作风。有时候,贝多芬实在受不住委屈了,就会都着小嘴向妈妈哭诉,甚至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妈妈说:"妈,我好讨厌爸爸喔!"不过,讨厌归讨厌,爸爸总是爸爸;况且,贝多芬也是个知道轻重的孩子,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冲突的,他只是尽量避开爸爸的视线而已。贝多芬认为,只要少跟爸爸碰头,自然可以减少被迫弹琴的机会。所以,贝多芬常常一个人躲在阁楼眺望波昂街上的大广场。波昂街上的大广场很宽阔,那里是个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到黄昏时分,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这里玩游戏。他们有的玩跳绳,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好像玩得好开心。贝多芬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听小朋友开怀的笑声,感受大伙儿轻松愉快的气氛。而整天愁眉苦脸的贝多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领会什么是快乐。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压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亲"、"钢琴"、"音乐"、"压力"等,这些东西对贝多芬来说,都是恶梦,只会带给他痛苦而已。不过,有没有兴趣是另一回事,经过了五、六年的锤炼,加上自己的优异资质,贝多芬的琴艺倒也一天强过一天;而且,在十岁那年,贝多芬的爸爸已经没办法再引领他进入更高的境界了。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剧团的指挥尼富先生担任贝多芬的音乐教师。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亲切,也很特别。他知道,如果要贝多芬在音乐界大放异彩,就非得要贝多芬喜爱音乐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厌其烦的为贝多芬解析乐曲内容,并且想尽办法教导贝多芬,让他把感情适当的融入乐谱中,细心体会曲调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弹琴,这样才会比较得心应手。有时候,尼富先生还会讲些音乐家苦练成名的故事来勉励贝多芬,而贝多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结果,不出半年,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竟然像一匹谁也勒不住的野马,向前直奔。可见,兴趣的培养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快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贝多芬故事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对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独断,藐视一世。表面看来简直是一个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贝多芬没有知交的朋友。且对于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冲突,至于激烈,故一年中必迁居数次。评论家形容他这横暴的性格,有这样的话:

"贝多芬是独自生活在无人的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的文明社会里来的人。"

这话把贝多芬的一面说得十分透彻。自来艺术家往往有浪漫不拘的行为,而贝多芬竟是一个极例。当时欧洲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有一天去访问他,看见他耳上缠着重重的纱布,蹲伏在室内。车尔尼出来对人说:

"这人不像欧洲第一大音乐家,倒颇像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

他常常用棉花蘸黄色药水,塞在耳中,外缠纱布。他颚上的须常常长到半英寸以上。头发似乎从来不曾接触过梳栉。麦束一般地矗立在头上。他曾经为了一盆汤做得不好,大动怒气,拿起来连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蜡烛的心子来当牙签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热闹的时候,穿了寝衣,在靠街的窗口剃胡须,不管人家的注目与惊讶。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盖的墨水瓶来,投在钢琴的键盘上。他弹琴的时候,因为长久之后手指发热,常常在钢琴旁边放一盆冷水,弹到手指发热的时候,就把两手在冷水中一浸,然后继续弹奏。然而他的动作很乱暴,每逢弹一回琴,必洒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这冷水从地板缝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寝床中。楼下的主人诘问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对贝多芬说了几句话,贝多芬就动怒,立刻迁出这旅舍。

贝多芬的姿势极为丑陋。头大,身短,面上不容易有笑容,动作又极拙劣。有一次他也想学跳舞,然而他不会按了拍子而动作。据传记者说,他的相貌的表情常常是冷酷而苦闷。身长五英尺四英寸,肩幅极广,面上多痘疮疤,脸皮作赤茶色而粗糙,鼻硬而直。指短,且五指长短略等,手的背面长着很长的毛。头发多而黑,永不梳栉,永不戴帽,常常蓬头出外散步。起风的日子,他的头发就被吹得像火焰一般。人们在荒郊中遇见他,几疑为地狱中的恶魔。

……

凡此种种强顽怒暴的习气,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怀抱的大苦闷而来的。而他的苦闷的源泉,全在于他所罹的聋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谈论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4751 字

+ 加入清单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本文谈论贝多芬的故事,欢迎阅读。

一个贝多芬,从何说起!

七十年代,为了纪念他,发行了两种唱片全集。有一套共一百十一张。不吃不睡地听,足足可以听五天五夜。

关于其人其乐的书,自从他一死便左一部右一本地出。翻开音乐词典,贝多芬这一条目后面开列的重要参考书目,密密麻麻的小字排满了五六百行。

为他作传的,并不都是专治乐学的人。我有一部译为俄文的“贝传”,“文革”中斗胆夹带到充军发配的乡间,另外还有两本九首交响乐的钢琴谱(封面上的头像用浓墨涂抹了)。这本大部头的传记,作者是曾任法兰西总理的赫里欧!

更何况,他是“乐圣”(不知谁给加的冕,可能是东邻创作再引进过来的),我辈爱好者只是凡人。

然而既然听了几十年他的音乐,竟似在他门下出入得熟了,总该说点观感。我向来以为,真正的乐人,主要是为不懂作曲的人说法的,更何况贝多芬。他之不同于前人,正在于从高贵的听赏者转向了凡众。凡人完全有资格谈谈贝多芬。

可笑得很,促使本人去叩乐圣之门的,是乐迷们乐道的那篇美妙的假报道:月光曲的故事。客里空往往很起作用,而况编得巧妙。原先我是音乐的不良导体,更不识古典音乐为何物;一读丰子恺的书,人间真有一种音乐,能兼有诗画的效用?不能不听个分晓。乐迷生涯便以这首费解的奏鸣曲为开始。

“月光”编号是“27号之二”,是他较早时期之作(绝笔编号为135),按说要比以后的作品好懂吧,其实不然。

四十八年前开蒙第一课的印象,回味无穷。一架手摇的老式留声机,上紧了弦。期待奇迹出现的心情也正如那上紧的弦。我要按图索骥,等着那唱片上幻出一幅“情节画”:湖光、月色、茅舍、盲女面有狂喜之色……

当时恍然得出一个看法:世间确有一种艺术,听不懂,但肯定不是在骗你。

硬着头皮再听。后来听得崭新的唱片都让钢针刮得变沙哑了。到目前为止,此曲听过多少遍已无从统计。然而还是觉得它费解,尤其那短短的第二章。李斯特比之为“两个深渊间的一朵花”的,有谐谑曲味的小步舞曲。

美妙的故事不足为据,行家的诠释也帮不了忙,无法与作者产生交流默契。“一篇锦瑟解人难”。但好像也不完全妨碍你去爱读《锦瑟》。

但我急于向同好者说明的,其实是“圣”门并不难入。

就在反复倾听却看不见“月光”也听不出作者的心里话的同时,借到另外两套唱片。一听之下便被俘获了。一首是《爱格蒙序曲》,一首是“田园”。一首火热如夏,一首则和煦如春。听前一首,体验到观看史剧的激动,从后一作中,读到一首田园诗。

“爱格蒙”这首压缩得很紧密的“史诗”,从那一开头几个沉重如山的和弦,到曲终的凯旋高歌,一听便“跟”上去了,一点不“隔”,虽然并不想去图解它。

没想到“田园”虽然是交响乐,却那么平易近人!虽然作者意不在刻画,也不想让听者看画,然而在第二章的《溪边》,我的确追随着他漫步所之,自在徜徉,目睹了如画又胜于画的自然风光。不止看到了什么,还呼吸到了什么,心神俱爽!既意识到那大环境,又时而瞥见诸多细节。比真画更活,比真景更多点难状之情。

作者激发了你的情绪,也便打开了你的“信息库”,记忆、联想、想像,顿然联通了,活跃起来了。作者导游,却又任你邀游。

然而我又觉得,“田园”不止是一幅音画神品。假如听来听去,只顾玩赏景物,却不曾感触到此中有种欣然蔼然、乐水乐山的情怀,又隐隐可见一人,胸襟博大,注视、谛听着造化万物;那么我说,你还是未曾得其真味。

自从听了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田园”,后来再听别人指挥演奏的,总是“若有所失”。那气度与味道的大不同,似乎常常是由于在速度、节奏、抑扬顿挫的分寸的掌握上有小出入。听卡拉扬的录音,总不解他何以要在第二章开快车,匆匆忙忙,领着大家走马观花。托斯卡尼尼的(也是作者的)那种从容,不见了!

“爱格蒙”、“田园”消除了高不可攀的顾虑。又陆续见识了一些别的大师的作品。从比较之中越发感觉到他的磁力最强。如同在群山中,人总要注视那巍巍的主峰。

而“第九”又一下子把我领到了风光最胜处!这首作品,早就心向往之,初次见面是从广播中偶然听到。是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乐团演出实况的录音。当时还不知有慢转密纹唱片,而这个录音却是不中断的。如此庞大的一座建筑,当时幼稚的我自然不可能听明白,然而那非凡的气象,一听便产生了磁力般的效应。面对的是难以言说的庄严、深沉,可又觉得它是很可亲近的,正如初读《战争与和平》的印象。

听了慢乐章开头的一支主题,何等诚恳!只觉得五内熨贴,仿佛心房受到按摩一般。但它又是深思的音调,像罗丹的《思想者》那种深思;迫得你也要去深思。

听着整个慢乐章展开,人像是升腾到了空间,浩浩茫茫,人虽渺小了,心却在飞扬起来,令人不能自已地要俯仰今古,要“独怆然而涕下”!

自那以后,一晃十几年过去,才有机会反复细听魏因加特纳等人指挥的录音。体会当然又不同了,但初次印象所形成的基调始终起作用。

“作品101号”等几首晚年写的奏鸣曲,“作品135号”等最后几部四重奏,至今无缘细味,真是憾事!可自一慰的是其他最重要之作大部分已经见识了。可以像回想故人的性情举止音容笑貌那样来回味了。

我总觉得他是个最雄辩的大师。他的逻辑,令人信服,有时简直不可抗拒。如像“悲怆”、“暴风雨”等作,假如你能在听熟之后还能到琴上去弹弄一番,即便是像肖伯纳那样,不正规地弹;由于自己参加了创造,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那逻辑力量的势不可当。那些“动机”,短小而又密度极大,在他手下步步紧逼地展开、演进,释放出极大的能量。

听他的前人之作,是另一种逻辑,美的逻辑;而他是力的逻辑。听他后来者之作,更为精致了,但常有为文章而文章之感,再也感觉不到他那种逻辑力量了!有些人的作品并非不好听,却似一泓不肯流动的水。而贝多芬的乐流,虽不总是激流瀑布,也必是汩汩的溪泉,是活水,向前流动不息。

驱动这流动不息滔滔雄辩的音乐之流的,是一股强劲的力。我之要倾听贝多芬,主要便是这股力的吸引,这也便是他的魅力所在。

固然可以从乐理上的“和声功能”、“曲式结构”等方面作出技巧上的解析。不懂这些“语法修辞”,也不一定妨碍你去体验这股力。这种力,单凭技艺,是炮制不出的。但也决非天授。我信服罗曼罗兰的说法,那是从那个大时代汲取的。

我愿将“乐圣”想作乐界的摩罗诗人。他的音乐感人至深,正在于“摩罗诗力”。如鲁迅所云:“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劲者”,“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他是以自然之天籁,发大时代之心声!

不应该只是在听“英雄”的时候才记起那个大时代。《九三年》、《双城记》之类文学作品,只不过在遥观而已。而从巴士底之攻陷,到梅特涅的猖狂,贝多芬是狂风暴雨时代的见证人。

史书记事不尽可信,更无力再现历史情感。文字总是抽象的。却可以找到一种办法去释读历史情感:音乐中记录下的并无实在之事,却有可味之情。音乐中有历史感情的化石。听前代之乐,同时便在读史,听史中人的心曲。

照这个路子去听贝多芬精心“录制”下的彼一时代的声音,在听《雷奥诺尔第三序曲》时,自己正是被这种历史感所激动了。

早年听过,只是一瞥。那年有个难得的机会去听上海工部局乐队的演奏。迟到一脚,站在门帷之外听里面的乐声。节目单上它是第一曲。五十年代初,偶然淘到一堆半旧唱片。有勃鲁诺·沃尔特指挥的此曲,才得以细读。

瓦格纳说,同这首序曲相比,整部《菲德里奥》歌剧简直不算什么。恐怕并非夸大其词。

一部歌剧,为它一而再再而三制作四首序曲,空前绝后,谁有他这般认真?而况至少三首都是杰构?而“第三”又是三首中最精采的。它名为“序”而如此完整,实为一部交响诗;所以论者认为,放在剧前或幕间来演奏,都是荒谬的了。

听了曲中对光明的颂赞,对正义打垮邪恶的欢呼,不是冷血动物,岂能漠然?尽管该剧还是邪不敌正、善恶有报的“拯救”、“大团圆”的套子,人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听到更普遍更深的东西,永远可以同新的史实联想,注以新的激情。每一听它,便觉得置身于那个时代气氛之中,一片光华灿烂!曲中的主要主题端丽庄严,而又朴素之极。听了真是可以血脉奋张心头发热。关键处,象征着救星来临的号声响起。只用了三个音,不可能再简单了。尽管情节与此处的上下文都已听熟,可那种强烈的戏剧性屡听不衰。然后是长篇大论的欢声雷动,强音再强音,没完没了。听者如果身心投入,不作旁观,只觉得尽情尽兴,毫无多余重复之嫌。

为什么同是巨人的歌德,听了“命运”,又是惊惧又是反感?可以联想那个值得收进西方“世说”的场面:路逢一伙权贵,两人的态度一亢一卑。显出贝多芬这位时代之力的秉赋者绝无奴颜婢膝,而拖着庸人辫子的歌德,当然受不了那“摩罗诗力”的震撼了。

真的英雄诗篇,自然是英雄时代的回音壁。相形之下,勃拉姆斯的交响乐,不免外强中怯。理查·斯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技巧虽尽其能事,可那自我拔高的英雄形象,纵然声势不凡,反而叫人好笑。

贝多芬的“诗力”从青年时便已显露,听第一和第二交响乐,一种英武的气概和前人大不相似。到他晚年,饱经世变,应该“醇化”了,可是听“第九”,又何尝有衰竭之感?他胸中还是一团火。第一章惊天动地,一波一波,十决十荡,真如指挥他的音响大军打一场超过波拿巴的决死战。这当然不同于《一八一二年序曲》中的战斗场面,但是比实战有更大的震撼力。(打个岔。他也有描摹实战之作:《惠灵顿交响乐》。当年热闹过一时也就束之高阁了。人们有耳福,今天还能一赏这部庸俗之作,卡拉扬指挥的。其实,不听也罢!这岂不也可证“乐圣”不是圣人?)“第九”中感人至深之笔太多了。例如在第一章的“激战”中,忽然透出一支主题,特别感人肺腑。那是“副部”开始处的一支主题,托维说它“慰藉如歌”的。说它“如歌”,不如说它“如话”,真乃明白如话,却又感人入骨!叫人只能“不可说,不可说”了!所谓“宇宙间之至久”,“第九”等作是完全评得上的。将其录音载入一九七九年发射的宇宙船,持赠外星世界中人,也是配得上的。

自从中国知道有其人,不同的译名出奇的多:悲多汶、裴德芬、贝德花芬(徐志摩用过)等等,最怪的是“白提火粉”,王光祈译的。现在又有“悲多愤”,好!他悲天悯人,他为人间的不平而愤,他自己是个悲剧人物而又发愤著乐。

悲与愤,长燃他心头之火,这两字,为巨人画像点了睛。

巨人常被圣化神化,他也在劫难逃。刚解放那年,收到远地邮来的一本大书,不胜惊喜。是友人费了大劲帮我借来的《音乐的解放者悲多汶》。可惜没啃完便只得寄还了。译文实在艰深!

美国人夏弗莱这部大著,据说是继《创造者贝多芬》《战胜者贝多芬》两部“贝传”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贝多芬神话”的“里程碑”!其后,“贝多芬学”发展,神话热降温,学者们要让圣者返朴归真。可怪者,力图做到这点的泰耶尔,以寻根究底的精神搜罗抉剔了大量资料之后,发掘出他不愿正视的某些史料,正写着的“贝传”,中途搁笔了。

可见我们还是以凡人之心去平视他为妙。不但可以直道所感,又为何不可议论其所失?“惠灵顿”这种作品大可不写。即使是那些杰作,难道就完美无瑕?《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末章,我有时略去不听。“皇帝”钢琴协奏曲,自是辉煌,但多听便觉得有欠深刻,还不如第四首协奏曲。“命运”了不起!也总感到末章终曲无乃把话说得太长了,前三章的咄咄逼人反而淡化。即使对神圣的“第九”,也不是“无毫发遗憾”的。前三章立起了三座山,到了压卷的一章,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高度。为何作者始终有个想法,要改写最后这一章?可知他还是不完全满意的。只可恨这也许更善更美的一章,连同他酝酿的“第十”甚至“第十一”交响乐,一同入了土!如其要排一排古来有哪“十恨”的话,这无论如何是一大恨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贝多芬的小故事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2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爱慕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和音乐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有的喜欢高昂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有的喜欢舒缓清悠的《月光曲》;有的喜欢热情奔放的《High歌》;但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是《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首曲子虽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名曲,也不是催人奋进的国歌,但它是我生命中的第一首歌曲。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妈妈就经常放给我听,这注定我和它会有不解之缘。

今天,我再一次打开播放器,聆听这首我熟悉又久违的歌曲,还是那样优美的旋律。置身于悠扬的曲调中,我仿佛进入了一片新天地,月光下的凤尾竹林映入眼帘,清澈的溪水从我身旁缓缓地流过,潺潺流水,让我感到心情愉悦,欢快舒畅!有一种在妈妈怀里的感觉。

音乐带给我快乐,轻松的感觉,它仿佛是我的一个小伙伴,我们的故事温馨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贝多芬的成就故事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当音乐家去的童话故事

全文共 2156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家去的童话故事

从 前,一个农夫养了一头驴。这头驴为他辛勤劳作已经有许多年了,但无情的岁月加上多年的劳作,使他现在衰老了,干活一天不如一天,越来越难以胜任以前的工作 了。因此,他的主人不想再留着他,准备将他杀掉。可是,驴子却看出了主人的心意,于是悄悄地跑了出去,一路向城里行进。

他想:“到了那里,我也许能当一名音乐家了。”

走了一段路,他发现路边躺着一条狗,像是极度疲劳一样,不停地喘着气。驴子上前问道:“朋友,你怎么气喘成这个样子啊?”

这条狗答道:“哎!因为我老了,气力也不足了,再也不能随我的主人一同出去打猎,所以主人准备把我打死。我就跑了出来,可现在我靠什么来谋生呢?”

驴说道:“这样吧,我准备到城里去当音乐家,要是你愿意和我一起去的话,我们倒是志同道合,你愿意吗?”狗马上说他愿意一起去,这样,他们成了同路人。

走不多远,他们看见一只猫蹲在路中央,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驴上前说道:“这位女士,请告诉我们,你这是怎么了?你怎么这样一付没精打采的样子。”

“我嘛!”猫叹了口气说,“谁的生命有了危险,他的精神还能好得起来吗?就因为我老了,只想躺在火炉边休息,不想去抓房里的老鼠,我的女主人就抓住我,要把我淹死。尽管我幸运地从她那儿逃了出来,可我不知道这以后靠什么维持生计。”

“好吧!你就和我们一道进城去,晚上你是一个很好的歌手,当一个音乐家会带给你好运的。”猫听了这一建议,愉快地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走不多久,他们经过一个农庄,看见一只公鸡栖息在一扇门上放开嗓门啼叫着。“妙啊!”驴子说,“你的声音挺不错的,能说说这是唱的什么吗?”

“唉!”公鸡回答道, “我现在是说今天是个好天气,正好是洗衣日,我的女主人和厨师不仅不感谢我这番苦心,还准备明天把我杀了,给星期天来的客人煨鸡汤喝。”

“但愿不会发生这样的事!”驴子说道,“雄鸡,与我们一起到城里去吧!不管怎样,总比待在这儿等着杀头要好得多!再说也没人知道。要是我们轮着来唱歌,我们就能组织一场音乐会了。加入我们的行列吧!”

公鸡说道:“好吧!我一定会尽心尽意的。”他们四个一起高兴地踏上了进城的路。

然而,城里不是一天能走到的,所以当天黑下来时,他们只好走进一片树林去安歇。驴子和狗睡在了一棵大树下,猫爬上树睡在树杈上,而公鸡则认为待的地方 越高越安全,因此他飞到了树顶上,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在睡觉前要看看周围的每个东西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他挺直脖子一看,发现远处有光线射过来,马上对 他的同伴们叫喊道:“不远的地方一定有一所房子,因为我看到了灯光。”

驴子说:“如果真有房子,那我们最好还是换个地方睡吧。现在睡的地方太糟糕了。”

狗又接着说:“而且,说不定还能在那儿找到几根骨头或是一些肉哩!”

于是,他们一起向公鸡看见的方向走去。随着他们走近,灯光变得越来越明亮了。最后,他们来到一座强盗住的房子前。

他们当中驴子的个头最大,他走到窗户跟前偷偷朝房子里看去。

公鸡问道:“驴儿,你看见什么了?”

“我看见什么了?”驴子重复说道,“我看见一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好吃的东西,强盗们正高兴地坐在桌子周围。”

公鸡说道:“但愿这是为我们准备的”。

驴子也说道:“是啊!只要我们能进去就成。”

接着,他们一起商量怎样才能把强盗赶走。最后,他们想出一个办法:驴子后腿站立、前腿搭到窗台上,狗站在驴的背上,猫又爬在狗的背上,而公鸡则飞起来坐在 猫的头上。他们站好后,约定了一个信号,然后一齐鸣叫起来。驴子哇呜哇呜地吼叫,狗汪汪狂地吠,猫呜呜呜地叫喊,公鸡尖声啼鸣。他们又同时打破窗户,翻进 了房间里。玻璃的碎裂声,可怕的喧闹声,把强盗们完全吓坏了,惊慌失措中,以为是可怕的妖怪找上了他们,拼命地逃了出去。

一切归于平静后,这几个闯荡江湖的不速之客坐了下来,匆匆吃起了强盗们留下的食物,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像他们已经一个月没吃东西似的。他们吃饱之后, 把灯灭了,各自依自己的习惯找到了休息的地方,驴子躺在院子里的一堆草上,狗趴在门后面的一个垫子上,猫蜷曲在仍有炉灰余热的壁炉前,公鸡栖息在房顶的屋 梁上。他们走了这许多路,已相当困倦,不久就睡着了。

到了半夜,强盗们从远处看见房子没了灯光,一切都显得很安静,想到自己在惊慌中是否逃得太匆忙了。其中一个胆子大一些的强盗准备去看看。当他走进厨房 时,没有发现异案情况,便摸索着找到了一盒火柴想把蜡烛点燃。偶然看见了猫那双闪烁着火焰般的亮光的眼睛,他误认为是没有熄灭的炉中炭火,便将火柴凑上前 去想点燃它。

但猫却不懂得开玩笑,起身猛地向强盗的脸上扑去,又是啐又是抓。那强盗吓了一大跳,急忙撤腿就往门外跑。可到门口却被那条狗扑上来在腿上咬了一口,穿过院 子时驴子又踢了他一脚。公鸡此时被吵闹声惊醒了,拼命地叫了起来,那强盗被唬得连滚带爬地跑回了树林中同伴的藏身处,心有余悸地对强盗头子说:“多恐怖 啊,一个可怕的巫婆待在屋子里,她向我的脸上吐唾沫,又用那长长的,瘦骨伶伶的爪子抓我的脸;门后面藏着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刀,一下子刺在了我的腿上; 院子里站着一个黑色的怪物,他拿着一根大棒向我乱打;房屋的顶梁上还坐了一个恶魔,他大喊道:‘把那个恶棍扔到这儿来!’”

从此,强盗们再也不敢回那屋子了,而那些音乐家们也就高兴地在里面住了下来。我敢说他们现在仍住在那里面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著《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贝多芬弹钢琴的故事

全文共 59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

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 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间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交谈。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连忙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弹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与音乐的故事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我听过无数优美动听的歌曲,但有一首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前几十天,每天的作业都堆积成山,星期六星期天就更别说了,不仅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里妈妈给买的各种卷子,把我压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真是叫苦连天。我每天都睡得很晚,没几天我就干什么都无精打采的。爸爸妈妈见了也是很心疼,最后爸爸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把我拉到电脑跟前,让我听了一首《明天会更好》,想来调节一下我的心情。“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明天会更好!”我静静地听着,心情好了许多,突然,我好想领悟到了什么。不就是紧张这几天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忍一忍, 考个好成绩,过年不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了嘛。对!没什么大不了的!

从那天起,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了一下学习时间,这样我不仅再也没有感到这么累,而且速度也提高了不少,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跟着提高了。

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我如临大敌,心里有些紧张。这时,我耳边又响起了那首《明天会更好》,紧张顿时烟消云散。在家等成绩的时候,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害怕自己得不上特优生,这时我耳边又响起了那首歌熟悉的歌,我想:这学期的努力不会白费的。最后,我考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

现在,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首歌,没事的时候我总爱哼一哼。它让我学会了坚持,使我找回了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贝多芬的故事6:贝多芬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着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作家口中的“他”就是指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这段话出自于世界名着《名人传》。

《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一生,其中我最崇敬的伟人是贝多芬。

贝多芬于1770年 12月 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家里贫困交加,展现出音乐才华的他被父亲视为“摇钱树”,父亲不惜打骂,使贝多芬有个不幸的童年。贝多芬长大后更是痛苦万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都没能使他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止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我想,即使没有人看到、听到贝多芬的努力雨艰辛,但是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正如晚年多获好评,至少受人尊敬的贝多芬成功了。

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今天的我们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是为什么要假装造作地在一旁“痛苦呻吟”呢?贝多芬的毅力、顽强不惜的斗志、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把他深深烙印在心中。

“用痛苦带来欢乐。”没错!这个人就是音乐巨人——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贝多芬最著名的故事

全文共 2123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家对于贝多芬都很熟悉,他是著名的音乐节,是来自德国,我们只看到了它表明上的东西,他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贝多芬最著名的故事,欢迎阅读!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一个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海顿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和萨利耶里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着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讯速。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着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侮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着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贝多芬作曲的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他的《命运交响曲》是惊心动魄的。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可见,贝多芬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只为了人类的欢乐、自由与平等!

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人生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心是静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静的;心是不安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不安定的,心是颓废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颓废的,心是忧伤的,音乐呈现的也是忧伤的。

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振奋,贝多芬的精神更让人敬重,坚强不屈、乐观、激进、热爱生活、不拘小节、不受束缚、随性、独立、安静。

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与音乐的故事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徐羽你知道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课是音乐课,最佩服的是弹着琴向我们问好的老师,最向往的是当一名音乐老师。

每当老师坐在钢琴旁,手指敲动那黑白相间的琴键,美妙动听的音乐传入我的耳朵时,我总觉得手痒痒,那时觉得当个音乐老师真好,每天都能弹钢琴。音乐课一下课,还没等老师合上琴盖,我已站在了钢琴旁,用一个细小的手指,去一个一个地敲打着琴键,陶醉在钢琴发出的"叮叮咚咚"的响声中。回到家,我时常学着老师的样子,在桌边像模像样地边弹着琴边说:“小朋友们好!”非要爷爷当我的学生一遍一遍地回答:“你好!你好!徐老师你好!”

从那时起,每次过生日时,妈妈问我要什么礼物,我总是对妈妈说:"我要当老师,我要一架琴。"每次妈妈去商场买东西,我总是拉着妈妈第一个跑向放着各种各样乐器的柜台,嚷着:"妈妈,那儿有琴,快帮我买嘛,快帮我买嘛!"还没说完,我已在样品琴上,自娱自乐起来。多少次以后,妈妈终于答应给我买一架电子琴,“啊!我可以弹琴啦!”我高兴得跳了起来。电子琴跟着我来到了家。可是这个陌生的家伙,我一点儿也不会弹。我用手指敲着各个琴键,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我焦急地叫:“妈妈,妈妈,这琴怎么没有声音,难道这琴不会像幼儿园的琴一样唱歌吗?”这时候妈妈来了,帮我插上电源,开关一开,鲜明的节奏声传了出来。在妈妈手把手的教导下,我终于知道了每个键还有自己的名字,你只要轻轻地一按,它就会告诉我它的名字。

音乐家族成员“哆、来、咪……”名字可真好听。我学会了弹奏最简单的曲子了,我向当音乐老师的梦想迈进了一大步。可惜的是后来我去上了美术班,没有学电子琴。

上小学了,音乐课上,老师有时会请会弹钢琴的小朋友,在老师的钢琴上弹奏一曲,那时我是多么羡慕他们!三年级开始我们要学口风琴了,这让我又惊又喜,口风琴一发下来,我就让妈妈帮我做了个美丽结实的花布套子,我背着我的口风琴去上学,多神气呀!我每天盼望着上音乐课,盼望着老师能教我们弹口风琴。

学会了基本指法后,我每天捧着这个宝贝疙瘩,吹呀弹呀,没多久,我就能吹弹出《音乐之声》插曲《哆来咪》了。

现在我还是想当一名音乐老师,这,永远是我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与音乐的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似水,淌于心间,洗净纤尘,沉淀月华。音乐若诗,萦绕耳际,美如天籁,跌宕有致。 ——题记

没有音乐的佳景是荒芜的,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乏味的,就好比李白的人生中不曾有月亮。我爱音乐,影子爱主人般挚爱。

它走过的每一处,都有我亲吻的痕迹。与音乐相随,更多的体会是心灵得到宁静,情感得到升华。

它并非摇滚,那种灵魂躁动而被放逐在感觉顶端的叫嚣;它并非流行音乐,像一阵风吹过,泛起一圈涟漪,之后悄然隐去,有时,听着歌,在午后清闲时光里品茶。身心融化在这淡淡的茶香中,莫不是人生中一大乐事?我对音乐,心醉神迷。然而,一次和朋友的谈话,让我和音乐的相处变得尴尬。她说:我不喜欢轻音乐,因为没有歌声的歌永远无法唱出来,它是不完美的。尽管我极力反对,然而却找不出辩解的理由,心中深藏此疑虑,便对音乐久久不能释怀。终于一日,老人的话让我大悟。那晚,月华如水,又像是透澈的泪。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街上的灯火渐次熄灭,之后都归于宁静。耳畔,传来一曲飘渺的音乐,浮动于月光中,每个音符都那么沉重,沉到心灵谷底的悲伤。是谁,在夜深之时奏一曲《二泉映月》,让泪水染湿月色,让情感一发不可收拾?站在窗外,看屋内晕黄的灯光,隐约地,勾勒出一位老人苍老的面孔。我静静的当听众。待此曲结束,老人抬头看见了我,我察觉到他眼角闪着泪光。老人冲我微笑,表情却很安静。闲聊一会儿,我终于忍不住问:“此曲动听,却无歌者,莫不是一大缺憾么?”老人望着我,开怀大笑。“不遗憾。音乐就如同水上一叶扁舟,无人掌控,自由自在,才能游出最自然最原始的航程啊!”老人话毕 你也可以投稿,又接着拉二胡。此时,月光洒在我身上,摊开手掌,多么明亮的月光啊……此后,我更加心醉神迷。音乐进入了我的心,和它融为了一体,音乐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生活在世尘之中,也不怕迷失方向,因为音乐会洗涤心上的污垢,明亮前方,说好,形影不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贝多芬背后的故事内容

全文共 2309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小编整理的贝多芬的故事,供参考!

贝多芬作品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他著名的《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却瞎了。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异常安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从音乐中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他的《命运交响曲》是惊心动魄的。一支《命运交响曲》,诉说的就是一个顽强的生命力,从黑暗悲苦的深渊中走出来,迎向命运不可驱避的威力,而最后奏出的还是人类得胜的凯歌。《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虽然耳聋后的贝多芬曾一度将自己形容为“上帝最可怜的造物”。但他清楚他的意志所在,他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他在笔记薄上写道:“勇敢啊!虽然身体不好,我的天才最终会获胜……二十五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就在这一年里,整个的人应该显现出来了。”可见,贝多芬就像《命运交响曲》表达的一样,他并没有放弃,他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

英雄交响曲中的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只为了人类的欢乐、自由与平等!

我们熟知的《欢乐颂》其实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贝多芬几乎花了大半生的时间来酝酿、来筹划。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渴望。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人生的不幸遭遇,让贝多芬转而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心中复杂的情感,从而创造出多部旷世佳作。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心是静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静的;心是不安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不安定的,心是颓废的,音乐呈现的也就是颓废的,心是忧伤的,音乐呈现的也是忧伤的。

贝多芬的音乐让人振奋,贝多芬的精神更让人敬重,坚强不屈、乐观、激进、热爱生活、不拘小节、不受束缚、随性、独立、安静。

贝多芬他那高贵的品格,善忍的德行,升华的灵魂,以及稀世的人生价值亘古永存!贝多芬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去勇攀知识高峰,共创辉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不关音乐的事哲理故事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从来就不是一个阳刚的朝代。到了晋安帝时期,这个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尚书殷仲文因为朝廷音乐设施不完备,向大臣刘裕请求重建。刘裕说:“现在没空做这样的事,况且我也不懂这东西。”殷仲文说:“如果你喜欢它,自然就会懂了。”刘裕说:“正因为懂了就会喜爱,所以我才不去学习这东西。”刘裕是当时东晋朝廷的“实力派”。在这前两年,晋安帝的皇位一度被大臣桓玄夺去了,是刘裕等人打败桓玄,把皇位还给了晋安帝。刘裕当然不是所谓的“忠臣”,十多年后,他亲自将司马家的江山改为姓刘。

武将出身的刘裕,小时候是个穷孩子,读书都成问题,家里绝对不可能培养他琴棋书画的爱好。更何况这时的刘裕不再满足于给人家打工,所以他没时间听音乐,而且连这种爱好也懒得培养,以免浪费时间牵扯精力。从这一点来看,这是个不容易沉湎玩乐、玩物丧志的人。《资治通鉴》在刘裕当了皇帝去世后,也评论他“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被服居处,俭于布素,游宴甚稀,嫔御至少”。可见,这是个清心寡欲,不怎么爱玩的人,当了皇帝之后不但应酬少,后宫也不热闹,这种皇帝在史上不多见。

刘裕拒绝重建音乐设施,这事载于《资治通鉴》第114卷。而翻到下一卷,开头又是一件和音乐有关的事:晋安帝义熙五年正月初一,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南燕的国主慕容超在会见群臣时,感叹御用音乐不完备,商议掳掠一些晋人来充实歌伎力量。马上有一位大臣出来反对:“陛下不计划让天下士民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以便向魏国报仇,恢复失去的国土,反而要再去侵扰南方的邻国,增加仇敌,这怎么行呢!”慕容超说:“我的计划已定,不必和你废话!”二月,慕容超即出动军队进犯东晋,然后从掠夺的俘虏中挑选了男女青年2500人交给管理王室音乐的部门培训。

事情当然没有就此了结。很快,不爱音乐的刘裕为了这事和热爱音乐的慕容超干起来了。这样的战争是没有悬念的,第二年慕容超被东晋将士抓获,押往东晋都城建康斩首。

(重点部分)刘裕和慕容超,对待音乐的迥然态度真有意思。正处于创业时期的刘裕,不愿学习音乐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如果想做一番大事业,兴趣太广泛未必是好事,特别是对于玩乐方面的兴趣,太多的话肯定要影响办正事。许多玩乐项目,你没接触时不知它的乐趣,一旦接触,陷进去了,如果没有相当出色的自控能力就可能难以自拔了。避免这种后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本不去懂它。

很多事情陷得太深就容易让人头脑发昏,以致本末倒置,做出傻事。尤其对于娱乐之事,当今这样的人也是屡见不鲜,甚至为了追明星可以放弃谋生、放弃生命,“爱”到这个份上就太可悲了。

人生在世,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爱有所不爱。正确对待娱乐,摆正业余爱好的位置,把握好度,轻松的娱乐就不会反过来成为沉重的负担。从这个意义来说,刘裕和慕容超他们的事,其实不关音乐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国外音乐家舒伯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470 字

+ 加入清单

毕生与贫困相伴的作曲家,莫过于舒伯特了。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于1797 年1 月3 日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教师,也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乐器。他常常在业余时间里聚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以消遣自娱。舒伯特因此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薰陶。在家人的演奏中,小舒伯特还要随时纠正父兄的错误。

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舒伯特11 岁时,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廷歌手学校。入校不久,舒伯特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代理指挥。1812 年,又开始从著名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习理论。

舒伯特在寄宿学校时,名为免费,其实度日极为艰难。隆冬时,房内没有火炉,每日两餐也难以为继。舒伯特受冻挨饿,更没钱买谱纸用来作曲。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了难题。

在校期间,舒伯特的作曲长进很快,1813 年为学校乐队写出《第一交响曲》,但不幸即在同年因变声离开了学校。为了分担父亲的家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刻板的教书生活令舒伯特十分厌烦。他希望能辞去工作一心作曲,但辞职后便无以为靠,因此,只好勉难为之,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讲解拼音、文法。即使如此,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仍然硕果累累,这时他又有四部交响曲告竣。1817 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

年轻天真的舒伯特哪曾想到,此时正值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后最黑暗的年代,维也纳的奥地利梅特涅政府更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那里暗探密布,军警如云,稍有不慎,动辄获咎。舒伯特于一文不名中来到维也纳,无依无靠,只好做家庭教师谋生。不觉之中,结交了一群朋友。

舒伯特这般朋友都是具有民主思想、憎恶黑暗统治、热爱艺术的贫困青年。他们出入相随,在一起无所不谈。对于反动统治当局,更是大加抨击,毫无顾忌。舒伯特才华出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深遭梅特涅政府忌恨。舒伯特与这些穷朋友,他们有饭同吃,有屋同住,不分彼此,相濡以沫。舒伯特是近视眼,11 岁起就戴起了眼镜,眼镜盒也是随身携带,须臾不离。有一天,突然发现眼镜盒失踪了,仔细一找,原来一位朋友拿去改成了烟斗,正用来吐雾喷云。

朋友之中有位画家,他的画室内有台钢琴,答应舒伯特可以使用。但画家本人也要在画室作画。为了互不干扰,俩人约定,凡画家不作画时,便张一面白布窗帘为号,舒伯特始得入内用琴。不想画家灵感一来,常把舒伯特的事情置诸脑后;或者虽未作画,也不免忘记践约。舒伯特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位可怜的音乐家只好踟蹰街头,磨炼自己的耐心。

政治环境的险恶,生活条件的窘迫,都未能阻遏舒伯特坚持音乐创作。有关舒伯特写作歌曲的几件轶闻,似乎都与小酒馆有关。或许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小酒馆正是舒伯特和朋友们常爱光顾的好去处。

第一件事是说舒伯特独自出行,饥肠辘辘之下,不觉进了一家酒馆。就座后,他才忽然悟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有一张报纸,随手拿来浏览。不想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优美,动人心弦。诗中写道:“睡吧,我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抚着你??”。舒伯特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而出。他掏出纸笔,顺着思路,一气呵成。他坐在那里,反复吟唱,已浑然忘我。酒馆老板忙乱之中,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寻声而至,才知道是一位青年在作曲。老板很喜欢这首新歌,希望青年人抄一份给他。舒伯特提出交换条件:一盘烧土豆。双方痛痛快快达成协议。谁能料到,这份用一盘土豆换来的手稿在舒伯特百年之后竟卖到四万法朗!

另一件事是说他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句之间:“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泉边铺满了鲜花??”见诗生情,旋律悄然而至。舒伯特不禁说道:“多美的旋律,可惜没有谱纸!”一位朋友闻声便在菜单上画上五线,递给舒伯特。于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写成了。它就是当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听、听、云雀》。也有人说这次写的是另外一首歌:著名的《小夜曲》。既是传说,不深究也罢。

关于《鳟鱼》这首歌也有轶闻。

据说这首歌是他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构思的。当时,他推敲已定,未及点灯便立刻探身起来,不料在黑暗中将墨水洒在谱纸上。这首乐谱的原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大块墨水痕迹,可为佐证。

舒伯特一生作品颇丰,其中歌曲多达600 多首以上。他是18、19 世纪以来的第一位以优秀歌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家。他在歌曲中所表现的对被欺骗、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正和当时处在封建复辟巨大压力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通,这些歌曲又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性,所以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很快在维也纳广为流传。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水乳交融、配合密切,为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称舒伯特“歌曲之王”,毫不过誉。他还写有许多其他作品,包括9 部交响曲。因为作曲家过于贫困,这些交响曲在他生前一直未能有演奏的机会。

舒伯特与贝多芬都住在维也纳,长达30 年。贝多芬长舒伯特27 岁,舒伯特在宫廷歌手学校就读时,贝多芬早已名及遐迩,成为一代大师了。舒伯特非常崇敬这位伟大的前辈,但碍于腼腆,一直未敢登门拜望。后来,为了使作品出版顺利,出版商鼓动他去请贝多芬出面推荐。生计要紧,舒伯特终于壮胆而去。但时值贝多芬外出,他只好留下带去的作品怏怏而归。贝多芬在病中看到了这些作品,高兴地说:“这里有天才在闪光!”舒伯特闻讯后,大喜过望,连忙去拜见贝多芬。贝多芬这时已心力交瘁,极度虚弱,他握住这位年轻作曲家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说完,便溘然而逝。在贝多芬的送葬队列中,有一位青年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因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已。他就是才华横溢的贫苦作曲家舒伯特。

翌年,即1828 年的11 月19 日,年仅31 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间。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墓碑上刻道:“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贫苦为什么总是与才华结有不解的缘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只有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他在 30 岁时耳朵便聋了,随着耳聋的加重,脾气越来越暴躁,内心世界与外表行为产生强烈的矛盾。他从不让任何人接触他的房间,房内乱得一团糟,椅子上到处是纸张,墨水洒到了钢琴里,纸头下面是装着剩菜的盘子。有时候,他脾气发作,很可能把一盘食物、肉汁和所有的东西,朝侍者的脸上摔过去。贝多芬从来不肯换衣服,他的朋友们怎么劝说也无效,他们只好在夜间偷偷地溜进他的房间,把他穿破了的衣服取出来,把新衣服悄悄留下。

他常常发牢骚,说人家不贫识他,说他的钱不够用。事实上,贝多芬已名扬天下,极受人尊敬,经济状况也比他伪装的要好得多。在他死后,有人发现他桌子底下的一只抽屉里藏有一笔数目不少的钱。耳聋使贝多芬变得多疑。他无缘无故地谴责他的朋友、他的发行人和剧院经理欺骗他,但第二天又会觉得过意不去而向他们道歉。他曾答应把一部重要作品卖给六位出版商,结果却卖给了第七位。他还把自己的一首旧曲子,冒充为新作,卖给伦敦音乐协会。

贝多芬喜欢读柏拉图与莎士比亚的书,但却对数学一窍不通,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他写信时往往正文很短而附注很长,附注往往比原信长四、五倍。他每天有远途散步的习惯,每次要走五英里的路,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贝多芬生性孤做,蔑视权贵,对不尊重他的人狠狠回击。在他故居的书桌玻璃板下现在还保存着两张字条:一张是他哥哥写来的:我请你到我家吃饭。土地的所有者卡尔上。另一张是贝多芬的回复:我不屑去。音乐的所有者贝多芬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