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实际讲启发(推荐20篇)

导语:我爱枫树,就是因为它这种不张扬自己美丽的高贵品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枫树的优秀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2443

作文

395

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叙述了在大年夜时,有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孩被她凶狠的父亲逼出来在清冷的大街上卖火柴。

小女孩赤着脚,冻得发紫的小手拿着几盒火柴在四处叫卖,然而街上的路人却十分冷漠。那个小女孩冻得浑身发抖,只好坐在墙角边,希望高大的墙壁能为她阻挡一些寒风。

然而这显然是没有用的,小女孩无奈用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小手擦亮了许多火柴,看到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为她带来温暖的火炉、能填饱她肚子的美味的烤鹅、带有节日气氛的美丽的圣诞树、还有她日思夜想、疼她爱她但再也回不来的已经过世的奶奶。当最后的火柴再次擦亮时,小女孩终于和她的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去了天堂。

当我读到小女孩独自一人穿着破洞的衣服,赤着脚在清冷的大街上卖火柴时,我是多么同情她啊!我很想知道那时候穷人家的孩子都要遭受这么大的痛苦?在资本社会里,富人有钱,而穷人却只能挨饿受冻。而且可怜的小女孩每天卖不出去火柴还要被她凶狠的父亲毒打,房子是破了洞的,穿的是破破烂烂的,反观我们,要比小女孩好一千倍一万倍。现在的社会条件这么优越,而我们还不好好学习,回想往事,我非常懊悔当初的行为。

读了这则故事,让我觉得,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别等到失去了再后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用实际行动来感恩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不仅要感恩父母,还要感恩我的姐姐。父母给了我生命,而姐姐的不幸给了我生命的机会。如果没有姐姐的重病,爸爸妈妈就不会生我。我今天就不可能与老师同学们在这里一同学习。

姐姐八岁时,身患重病。她至今坚持与病魔抗争了14年。他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时刻在激励着我。我两岁那年,为给姐姐治病,爸爸妈妈把我留在湘乡,偷偷地带着姐姐去了北京,这一去就是一百天。这段时间,我两次生病。妈妈两次从北京回来照顾我,而爸爸一个人留在北京守护手术后生命垂危的姐姐。一百天后,姐姐冒着生命危险回到湘乡继续治疗。经过一年多的治疗锻炼,姐姐身体才基本恢复。

我上小学前,姐姐重病复发。不满六岁的我跟着爸爸陪姐姐到北京解放军307医院治病。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无论什么时候都陪伴姐姐,为爸爸分忧,帮姐姐做事。我第一次用实际行动感恩爸妈和姐姐。

最近,我发现爸爸有心事,经常睡不好觉。问爸爸才知道,爷爷在去世的前十天电话里要我们回去一趟,看看他老人家。可当警察的爸爸因十九大安保任务重不能请假。我们没有回老家让爷爷看我们最后一眼,这是爸爸心中最大的遗憾。我理解“忠孝难两全“的道理,更理解做父母的不容易,做警察爸爸妈妈的更不容易。我的爸爸妈妈,从今天起,您陪我长大,我伴你变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读书,《木偶奇遇记》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科诺迪,里面讲了杰佩托老头没有孩子,他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人,给它起名叫匹诺曹。匹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个好孩子,但是难改身上的坏习性。他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几次上当还屡教不改。后来,一个有着天蓝色头发的仙女教育了他,每当他说谎的时候,他的鼻子就长一截。匹诺曹经过一番挫折开始醒悟,最终,匹诺曹变成了真正的男孩。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能说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一件事:那天,我在家里的草地上玩,玩着玩着,一只小猫正慢悠悠地散步,我想把它捉住,小猫看见我的脸色,连忙狂奔去,我一刻不等,也追了上去。可我只顾着追小猫,没看到前面正有一盆花,我接着跑,一不小心把花盆踢碎了。当时我很害怕,但我不想说谎,便把花盆碎片打扫干净,等奶奶回家后,我连忙说:“对不起,奶奶,我把你的花盆踢碎了。”

奶奶高兴地把我搂在怀里:“你的诚实比花盆更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论语》读后感和启发1500字

全文共 1697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一本书的启发

全文共 29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我们在阅读的籍中有没有一本给了自己很大的启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本书的启发作文四篇,欢迎借鉴!

篇一:一本书的启发

“啪”的一声,我把房间的门重重的摔上。嘴里还不停的抱怨着妈妈不让我看最心爱的电视节目。我满心不满,眉头紧锁,撅着嘴,趴在桌子上。毫无写作业的心情。

我随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很薄的书,《孟母三迁》,四个大字在我眼前。我的心中不免有些激动,因为,那是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给我买的启蒙读本。我早已把它淡忘了,即使就放在书桌上,我也不曾再看过它。一层薄薄的灰尘遮住了它往昔的样子。我用手擦去书上的灰。虽然这个故事我已经听过了很多遍,但还是带上了好奇,翻开了这还带着汉语拼音的《孟母三迁》。

每一页都是由一大张图片和简单的几行字组成,使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故事还是一样,可我读书的心情有了变化。我不再是以前的新奇与快乐,更多的是理解与体会。当我看到孟母因孟子因贪玩不读书而剪断织好的布时,我的内心不禁为之一振。这是母亲恨铁不成钢啊。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宁愿付出这样的代价来教育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时,书本仿佛变成了一面镜子。我就是孟子,妈妈就是孟母啊。突然,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能从书里读出孟母的用心良苦,而我却麻木到不能感觉到妈妈对我的那份希望。我突然觉得妈妈刚才对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而我摔门的那一刹那,是多么伤母亲的心。我显得那么不懂事,连对我真正好的妈妈,我都拒绝。这简直是个笑话,甚至,这简直是不孝。当读完《孟母三迁》后我真的清醒了,这薄薄的一本书,像是给我复习了一次母爱。让我又一次发现了这人间最平凡又最伟大的爱。

当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时,一行歪七扭八的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是我在儿时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所写的“我永远会让妈妈快乐。妈妈最伟大!”我早已忘了写这句话的时间。我也很愧疚我在儿时定下的这简单的想法却没达到。我又让妈妈失望了。但是,我从今天开始,再也不会忘记我许下的这最简单的承诺,更要用我的行动来完成这项作为子女应有的责任。

于是,我又在书上郑重的填上了这样一句话“我会用我的行动来回报妈妈对我的爱,直到永远!”这两句话不仅写在了书上,也刻在了我的心里。

篇二:一本书的启发

童年,像一串珍珠,光滑,圆润。每一颗,都犹如一盏明灯,每一颗,都是那样的珍贵。

它们,从内心引导着,启示着我。这些,在长大之后,都会成为抹不掉的童年记忆。

记得第一次读到杨红樱阿姨的书,我就被吸引住了。随着几次短暂的时光,我终于将这盘散落的珍珠连成了一串。这段故事,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

在一套书中,《能闻到孩子味儿的乌龟》给了我更多的思考与启发。是啊,看到杜真子被她的妈妈强逼迫着看那些看似有用的“必读书”时我们怎能不生气?尤其是杜真子的妈妈说的那句:“你们爱看的肯定不是好书!”更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为什么我们爱看的书就不是好书?再说了,就算我们爱看的书不是好书,那些必读书又怎能看得下去?

看到安琪儿在万年龟的背上做着属于她的梦,和她在梦中那甜蜜的笑脸,我心里也甜甜的。笑猫和万年龟的一次深夜长谈,更给了我充分了理解。现在,真正有童真和快乐的儿童太少了,因为像杜真子的妈妈一样的家长太多了。她们,把我们的童真与乐趣逼走了。

杜真子的妈妈每天让他们这样学习的确不对,就像马小跳的爸爸说的那样:“暑假上这个班,上那个班,给孩子留这么多的作业,还不如不放假呢?”但是,有些家长说这是对孩子的爱。可乌龟说:“有些家长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天天学习,这样孩子会失去许多童年的快乐。”所以,乌龟说现在的孩子味越来越少了。我觉着乌龟大师说的很对,很有道理,孩子就是孩子,不能为了学习而失去童年的快乐!我们要学会合理的运用时间,既要好好学习又不能失去童年的快乐。希望家长能理解我们孩子的心情,帮我们找回更多的孩子味来

她们是以爱的名义。”万年龟说,“这些大人常常会以‘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为借口,理直气壮地不尊重孩子,肆无忌惮地去做伤害孩子的事情。”确实,很多老师、家长都会说:“这都是为了你好啊!”之类的话为由去逼迫孩子学习。

在这个金钱泛滥、功利遍野的高速发展的时代,“童心”的同名词恐怕应该儿童的是“痛心”了。就看笑猫日记也能看出端倪,比如杜真子的妈妈,就是功心急切,要求立竿见影;还有安琪儿的妈妈,童心的缺失将是未来一大社会问题。杨红樱阿姨靠自己的敏锐抓住这一点,很策略地展开故事情节,虚构了一个近似“仙”的老乌龟,他神奇地靠吸入“孩子味儿”延年益寿,寓意多么深刻。

万年龟是靠得马小跳身上的孩子味儿才能带着笑猫来到马小跳的家。你可能会问,孩子味儿是什么味儿呢?其实孩子味儿是什么味儿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有孩子味儿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孩子的眼睛里有一种纯纯的感觉,而且真正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而那些小秘密是天真无邪的,是小孩子们心里不能对别人说的一些事。

马小跳的妈妈是他姨妈的姐姐。虽然杜真子的妈妈每天去美容院,可她还是没有姐姐年轻。那是因为马小跳的妈妈懂得:心不老,人就不老。杨红樱阿姨的这套书,写出了我们所有儿童的心声。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梦想;指引了我的方向。它就像一盏明亮的灯,照耀着我,引导着我,是我童年的第一个里程碑!

篇三:一本书的启发

暑假的时候,哥哥帮我买回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让我知道了人生的路就是要坚强勇敢的走下去,遇到挫折也不要轻言失败。这本书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起初,我刚看到书名,就以为讲述的是刚铁冶炼的过程。没想到随手翻开一看讲述的却是一个人--保尔。柯察金,他经历了许许多多人都意想不到的磨难,忍受了平常人都不能忍受的痛苦,只为了要赶走侵略他们国家的敌人。他曾经多次受过重伤,差点失去生命。

生活当中人都难免经历磨难,受过伤痛。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像他那样坚强!有多少人能像他那样勇敢,遇到挫折不退缩呢?

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久久不能忘怀,它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不退缩,不畏惧,遇到困难要勇敢坚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家阅览群书就会有很多的收获,也回从中受到启发,明白道理。

篇四:一本书的启发

书是全时间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盏灯;书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智慧的一座桥。每一个人都应该读书,应该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书会给人新的启发,给你新的感受,书会使人通向成功之路。

记得有一天,我闲着无聊,随手从书柜上拿起一本书,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咦!这本书好特别哦,里面写些什么呢?我带着好奇心看了起来,只看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情节深深吸引。我迫不及待往下看。原来,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聋哑盲的残疾人。她那种不屈不饶,渴望学习,向往光明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在她身上我看了一个身残志坚的人对生活的信心,对光明的无限向往。海伦凯勒只要老天给她三天光明,仅仅三天,她可以做很多我们正常人每天可以做的事。我们正常人每天都能拥有光明,每天都能用双眼看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而她呢?每天生活在黑暗之中,都可以学习,而且取得了成功。跟她比起来我们真的好幸福,我们正常人不是更应该珍惜光明,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吗?

看完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有新的感受,新的启发,让我从主人公海伦凯勒身上学到了很多。我们应该多看书,让书滋润你的心灵,让你变得更充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蚯蚓给了我启发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外出游玩归来,手里还兴致勃勃地拿着一片刚刚从玉兰树下捡来的叶子。

“咦?蚯蚓!”我在院落的墙角发现了这个小东西,心里也觉得奇怪。“好好的蚯蚓,怎么跑到墙角来了?”

带着疑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它是一个第一次从土里“冒”出来的“年轻人”,它虽然没有眼睛,但还是感觉到了周身温度的变化,它被这种奇妙的感觉吸引住了,它爱上了这种感觉,它再也不想回到那阴暗、潮湿的地底了,它奋力一跃,跳出了地面,根本顾不上身后家人的呼唤。几经波折,它误打误撞地来到了墙角,它前进的路途受到了阻拦,它也顾不上转弯了,它就这样爬上墙面,还没爬到它全身的三分之一,便又重重地摔了下去,可它不放弃,又卷土重来……就这样重复了不知道多少次。

我呆呆地望着眼前的这条不足10厘米的、微不足道的小蚯蚓,它盘曲着身子,奋力一跃,好了!大约2厘米的身子跃上了墙面,它的后半身努力的拱动着,推动着它那跃上墙面的,可怜的一小半段身子,可当它才拱动了几下,那好不容易“建”起的“山峰”便像没有了支撑一样,“啪”这平常极不注意的一声轻响却扣紧着我的心弦。“加油啊!”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它加油。

可当我一次次地看到它跌落在地,心中便不免一阵酸楚。终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再也不想看到它摔倒了!没有意义的坚持这没有希望的梦想有何用?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摔倒,摔倒……土地才是它“飞扬”的战场!

我轻轻第用玉兰树叶拨动它,它却像受了惊吓似的,突然像触了电似的乱动起来,它蜷缩着身子,好像在对我说:“我不,我不!”我狠了狠心,把它放到玉兰树叶上,它又重新回到了土地的怀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吧,但应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要好高骛远,它突破自我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毛流浪记》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迷上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

《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名叫三毛的小男孩,由于家里贫穷,过着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流浪生活。吃不饱、穿不暖不说,还经常被富人们嘲笑、蔑视,简直苦不堪言。但三毛用他积极乐观、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来化解生活的痛苦,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欢乐。

三毛在流浪的时候,也遇到很多好人,给衣服他穿,给他米饭吃,寒冷的时候让他在屋里取暖。但也遇到很多对他不好的富人,欺负他、嘲笑他,我认为富人没有权利欺负弱小的三毛,也不该那样做,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除了那些得过且过、想不劳而获的人之外。在社会上人人都应该做到人人平等,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况且,处于社会上的一份子,富人在困难的时候也是需要穷人的的帮助呢。

任何时间,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我们不能恃强凌弱,要保护弱小,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小时候也有亲身经历: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楼下用木板做跷跷板玩,突然倾盆大雨,我们用多出来的木板搭了一个临时的“避风港”,结果一个哥哥一把把我们拽出避风港,他自己跑了进去。这个对我和我的伙伴心灵触动非常大,我们长大以后,不能欺负比我们弱小的,但也不能被人欺负。

平等是富人的良药,是穷人的曙光。希望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和平共处、互助友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学习赵德光论实际心得体会优秀

全文共 11783 字

+ 加入清单

实际是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是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习的方法论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新理论体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新思维方式、推动实践的新思想武器。这些科学理论、思维和方法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三严三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严三实”,这既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也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武器。掌握了它,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背离了它,我们就要遭受挫折,乃至失败。

坚持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着力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求真务实,最重要的就是从科学全面真实的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坚持“三严三实”,最重要的是把客观的“实”和主观的“严”紧密地结合起来。总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谈得上我们的主观与实际相符合,才能谈得上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相符合,才能谈得上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是因为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相符合;工作中受到挫折,是因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不相符合;工作难以推动,是因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不切实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实际掌握的好坏和深浅。掌握好,工作好;掌握差,工作差;了解深,工作好;了解浅,工作差。因此,了解实际,掌握实际,应用实际,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第一课,也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工作之所以取得成绩,源于对实际的科学掌握;工作遭受了挫折失误,源于对实际掌握不准、不实。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类教训不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农村为中心和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的争论,深刻反映了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问题。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据说毛泽东生动地批评过王明,说王明是“三不懂”:不懂人肚子饿了要吃饭、走路要用脚、子弹可以把人打死。毛泽东的批评,指的是王明不懂常识,不了解实际,进而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的成功和王明的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书读得多少,而在于对实际掌握的深浅和好坏。王明读的马列著作并不比毛泽东少,甚至还多。许多回忆录上讲,王明对马列原著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倒背如流,但王明失败了。王明的失败在于本本主义,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从实际出发。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理论不重要,科学不重要。而是说,读书要学以致用,同实际相结合,理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能推动发展。

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它们融会贯通,自觉地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共产党人都是为人民办事的,都应该是唯物论者。但在掌握实际中,有的对实际情况掌握得很好,有的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个中原因,除了我们主观努力不够之外,关键还在于“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发展的概念、变化的概念、纵横的概念、时空的概念。也就是说,要掌握科学真实的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真实的实际概念,除了从静止的角度分析以外,还要从运动的角度分析;除了从现实的角度研究以外,还要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研究;除了纵向的角度比较之外,还要从横向的角度比较;除了从空间的角度综合以外,还要从时间的角度进行综合。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问题仅从静止的角度分析就不清楚,从运动的角度一分析就清楚;从现实的角度研究就不清楚,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一研究就清楚;从纵向的角度比较就不清楚,从横向的角度一比较就清楚了;从空间的角度综合就不清楚,从时间的角度一综合就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等,都是对这种观点的高度概括。诚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认静止的重要意义,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诡辩论。我们之所以强调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综合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形成科学的实际概念,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一朝一夕实现不了,轻而易举不能做到。那种把问题简单化的做法,最终也会贻误人民的伟大事业。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我们做任何事情,既不能脱离实际的超前,把将来要做的事,搬来现在做;也不能甘于落后,现在应该做的事,因为有种种困难而不为。脱离实际的超前,尤其是耽于享受的超前是错误的;自甘落后,尤其是因为怕承担责任而造成落后也是错误的。为享受而超前,是要犯众怒的;怕承担责任而落后,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把市情分析透、把握准,这是我们制定战略、确立思路、明确重点的前提,是我们制定政策、措施、方法的前提,是我们改革、开放、创新的前提。

我们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的实际”和“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两个案例为典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的实际来看,从空间上讲是离昆明近,区位优势好;从呈贡的特点讲,是有菜、有花、有果,特色鲜明。改革开放以来,呈贡区委、区政府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全区人民的聪明才智,立足实际,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抓成了菜、花、果三大支柱产业,富裕了农民。这是呈贡广大干部群众的成绩,也是呈贡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但凡事有利有弊,呈贡在农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给呈贡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呈贡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供了可能。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作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突破口和先行区,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转变势在必行。因此,高度概括和总结呈贡的实际,就是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农向工转、村向城转。

农民相对富裕,财政却是穷的,源于农业相对强,工业相对弱的实际。这是过去一段时间形成的实际。农向工转、村向城转,这是当前呈贡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源于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民富县穷、农强工弱是相对稳定的实际,农向工转、村向城转是在变化着的实际。看不到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就叫不懂呈贡的过去;不知道农向工转、村向城转,就叫不懂呈贡的现在和将来。

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农向工转、村向城转四个特点,在呈贡突出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人地高度紧张的矛盾,即人多地少;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即相对于农村的快速发展来说,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这些特点和矛盾都集中表现在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上。解决当前呈贡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能否把握、运用、发展好已经到来的昆明呈贡新城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新城建设的快慢、好坏,直接影响这些特点的演变和矛盾的解决。

深入地、充分地、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好上述呈贡区的“四个特点”“三个转变”“两对矛盾”“一大机遇”,是把握呈贡区情、科学掌握实际的需要。

我们再以“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市规模农业发展上,要坚持搞十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企业;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要坚持搞“三个万亩工程”,这就是从保山最大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保山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小、散、弱,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发展链条,农民得不到土地流转的钱、在农业庄园打工的钱,更得不到规模农业的效益分成的钱。我们现在搞十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规模农业,就是要解决农民“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问题:即土地流转的钱,到公司打工的钱,效益分成的钱。以施甸县万家欢公司为例,每亩土地的租金是400—600元钱,农民到公司打工的钱为每天60到100元,效益分成会在4到6万元之间。龙陵县的褚橙基地也是如此,每亩租地的钱为600元,农民到公司打工的钱为每天60到100元,效益分成也是在5到6万元之间。北京庆安集团在昌宁鸡飞和卡斯种植柑桔也是如此,公司计划自建柑桔园区3万亩、在隆阳区杨柳等地自建示范基地2万亩,带动怒江流域100万亩种植,加工成汁以后,出口到俄罗斯和东欧,从种植到加工、到市场一体化。

分析研究“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概念的形成,既是基于对保山当前实际的清醒把握,也是基于对保山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保山地区志》的概述中,有几段精辟的话论述了保山的实际:“当人们还在为悠久的历史和值得骄傲的辉煌欣慰的时候,新一代保山人早已看到了在悠久和辉煌光环下的历史困惑。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中的奉献。一面是三分之二人口已经摆脱贫困迈向富裕,另一面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贫困中寻求温饱;一面是丰富的资源沉睡大地,另一面却是有赖于资源开发的骨干企业寥若晨星;一面是大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渴望与科技‘联姻’,另一面却是科学技术待嫁闺中,千呼万唤不出来;一面是面向南亚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另一面却是对外贸易的跌宕起伏;一面是开发开放需要大量招商引资,另一面却因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外商投资举步维艰;一面是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另一面却是企业产品的传统依旧;一面是各种人才的奇缺,另一面却是基础教育的落后;一面宁让妻子儿女熬苦受穷,另一面却不愿冲出家门闯荡天地;一面常守空枝发慨叹,另一面却惧树头落凤凰;一面常常临渊羡鱼,另一面却不思退而结网……总之,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滋生着许多的不协调。然而,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和滞后并存,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保山人从历史的反光镜里看透了自己,开始和着时代的脚步,从全方位开放的高度,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两张王牌。”“永昌绵延了几世纪的吉祥名字,将凭借历史给予的机遇,永承昌运,再创辉煌”。这些话,把保山的实际说得何等准确生动形象深刻,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作风优势和交通、产业、教育、体制、观念短板是一致的。该志为建国50周年而作,即断代断时于1999年,至今已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十七年前分析研究保山实际得出的结论,至今都是正确全面科学的,至今都有教育启发指导意义。真正体现了“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民之有魂”。这些话,为我们今天认识市情、研究市情、推动发展、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从保山历史发展的镜鉴和对现实的研判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短板突出;跨越发展、开放先行;高速发展、金融为要”的实际概念和基本市情。优势明显分析了保山的优势和长处、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可能;短板突出则分析了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矛盾,也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跨越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的召唤;开放先行则回应历史上保山辉煌的动因,也指明当今保山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高速发展和金融为要则说明全球化的时代,支撑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金融和科技,而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我们只有深入地、充分地、正确地分析了和认识了六个方面的市情,我们的工作思路、目标、措施,才能紧紧围绕这一实际来确定、来制定。

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涉及到“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

以呈贡形成“昆明呈贡新城建设”这个机遇来说,就是“下”具备这个条件,“上”作了这个决定;“内”有这个条件,“外”有比较优势;“远”必须如此,“近”别无选择。也就是说,呈贡具有作为昆明新城的条件,因而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在现代新昆明建设中,把呈贡作为先行区。从比较优势看,开发成本比较低;从近期看,选择呈贡作为先行区是正确、可行的;长期看也是如此。

再来看“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就“上”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发展指明的方向,是省委、省政府对保山工作的新要求;就“下”来说,这是保山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去年全省上半年经济工作汇报会暨园区建设会议在保山召开,就是对保山跨越发展的肯定,对保山跨越发展的鼓励和鞭策。“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这两个实际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典型案例。

我们在掌握实际概念中,常常犯的错误是注重“下”,忽视了“上”;注重“内”,忽视了“外”;注重“近”,忽视了“远”。或者只强调下面的具体情况,而不管上面的具体情况;只强调内部的具体情况,而不强调外部的具体情况;只强调眼前的具体问题,不强调长远的具体问题。在“上”“下”联系中找不到联系点,在“内”“外”结合中找不到结合点,在“远”“近”兼顾中找不到兼顾点。我们讲实际出发,往往形成了从“下”的实际出发,从“内”的实际出发,从“近”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上”“下”联系的实际、“内”“外”结合的实际、“远”“近”兼顾的实际出发。是从静止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运动的实际出发;是从固定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一句话,是从“死”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活”的实际出发。从一个不全面、不科学、不真实的实际出发,就会导致工作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事倍功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好事做不好。因为这个“好”建立在不全面的实际上,不科学的实际上,不真实的实际上,也就是说,是建立在不可能的实际上。因此,要把好事做好,我们必须从“活”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死”的实际出发,就要在“上”“下”联系中找到联系点,在“内”“外”结合中找到结合点,在“远”“近”兼顾中找到兼顾点。联系点、结合点、兼顾点就是全面、科学、真实的实际。这既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也有合二为一的辨证法。从一分为二中实现了合二为一,在合二为一中包含了一分为二。

注重“下”,不能忽视“上”,否则好多事就做不成,工作推动不了。以呈贡为例,这几年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改善,但是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有的机关和部门工作、生活条件依然很简陋,特别是教师队伍住房比较紧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解决好这些问题责无旁贷,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和全区的改革、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就是注重“下”的问题。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必须从全区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循序渐进,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严格依照法律、政策办事,这又涉及到了“上”的问题。以我们保山解决干部公务员待遇为例,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们干部和公务员的待遇在全省16个州市中是较低的。要逐步解决待遇提高问题,不仅我们自己下面要有钱,还要上面政策允许,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加快发展,解决自己有钱的问题,还要找到上面的政策依据。否则,下面有钱也无用。在具备了“下”的条件之后,此时“上”的情况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是“下”决定“上”,“上”决定“下”也是由“下”的情况决定的,但“上”制约“下”、“上”限制“下”、“上”禁止“下”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从实际出发,不仅仅是从“下”的实际出发,也包含了从“上”的实际出发。就是既要从“下”的实际出发,也要从“上”的实际出发,更要从“上”“下”联系的实际出发。“上”和“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注重“上”而忽视“下”,干部职工有想法,不利于工作的推动;只注重“下”而忽视“上”,就会犯自由主义,导致好事不能办好,上面领导批评,下面群众埋怨,就像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上”“下”结合点找准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好事就能办好,良好的愿望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通常情况下,“下”处于主要矛盾方面。《荀子·劝学篇》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三国时代魏人王肃注在《孔子家语·困誓》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也就是说,不亲眼观看高高的悬崖,怎么能知道颠倾坠落的危险呢?不亲身游近深水旁,怎么能知道沉溺淹没的危险呢?不亲自看看浩瀚的大海,怎么能知道狂风恶浪的祸患呢?这充分说明深入第一线掌握“下”对形成科学实际概念的重要性。在工作实践中,上级要求我们做的,做不好没有道理;我们做好了的,上级没有道理不承认,也反映了“上”“下”联系形成实际的科学观点。“上”不可能制约、限制、禁止所有的“下”,“下”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在同样的政策下,同样的要求下,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做不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以“下”促“上”,以“下”求“上”,以“下”感“上”,即促进、请求、感动,才能做好工作。

注重“内”,不能忽视“外”,否则好多事做不了,工作也推动不了。比如说产品推销,在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在最昂贵的地方销售。什么地方是生产最便宜的地方,什么地方是产品最昂贵的地方,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生产地是“内”,销售地是“外”,从实际出发,这个“外”的重要性不亚于“内”,这个“内”要更多地兼顾“外”。以呈贡的招商引资来说,由于现代新昆明建设,呈贡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昆明市委、市政府将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有着明显的优势,对有的项目可能还有选择权。但不能因为有优势、有选择权,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抬高门坎,坐等招商。而是要从服务、政策、机制创新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就是“内”的问题。拿保山的招商引资来说,要注重研究国家、省、市的政策动态,如土地政策的调整,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投资者的实力、优势、心理等,这又是“外”的问题。在推进跨越发展的实践中,保山工贸园区招商还是比较有成效的,以山东恒丰纺织集团为例,“外”的因素是电价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他们,“内”的因素是我们的服务感动他们,“51+49”的股份合作制,又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就显示了内外结合才有的实际效果。“内”和“外”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外”,“内”就不成立,“内”就不成其为“内”。只有既重视“内”,又不忽视“外”,招商引资才能取得实效。从实际工作来看,对“内”不重视,搞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对“外”一无所知,不了解别人的情况,还抱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老观念,势必犹如盲人骑马,夜半临池,非栽跟头不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少见多怪,不见全怪的现象,存在以老经验、老眼光看新事物的现象,就深刻地反映出我们掌握的“外”不多,掌握的“外”不全,掌握的“外”不准的问题,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盲干,要么不干。诸葛亮在《便宜十策》中指出:“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意思是说,将微弱的声音当成大声,以小见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从音乐的规律也生动地说明了内外结合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道理。因此,眼睛既要向“内”,也要向“外”;头脑要向“内”,也要向“外”,不仅要把内部的事情看清楚、问清楚、想清楚,也要把外部的事情看清楚、问清楚、想清楚。如果在农业文明时代因地域的封闭而可以在一个小小区域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实际概念,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空间的扩大,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实际概念,信息文明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对外部的市场不了解,对外部的先进技术不了解,一句话,对外部的一切不了解,怎么可能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呢?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工具不断更替,因此,要掌握科学的实际概念,我们还要掌握科学实际概念的工具,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际。农业文明时代的工具是铁器和铜器,工业文明时代的工具是大机器,信息文明时代的工具是电脑。善于利用这些工具,既有利于掌握“内”,也有利于掌握“外”,进而形成科学的实际概念。例如,中国掌握美国市场,应用现代化的工具,掌握的情况会既快又准,既多又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去做,就是过去任何时代的工具无法比拟的,充分说明新工具对掌握实际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工具就是新思想、新观点的物化形式。

注重“近”,不能忽视“远”,否则,不仅得不到未来的西瓜,还会丢了到手的芝麻。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和保山跨越发展为例,发展城市就要占土地,土地占了就必然出现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使他们自愿地离开土地,顺利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对推进新城建设至关重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从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这就是“近”。但是根据当前的土地政策,征地费偏低,直接兑到农民手里的安置费用不多,失地农民利益的保障还需要通过发展城市经济来逐步实现,这就是“远”。再如征地费一次性兑付给农民,工作是好做了,但也留下了“后遗症”,由于失地农民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懂经营、善管理,可以以财生财;但有的则不然,几年后征地补偿费用完了,这部分人还会来找政府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只重视“近”,忽视了“远”,没有考虑到用好用活这笔款项,通过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使失地农民的利益有一个长期的保障造成的。“远”和“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近”是“远”的现实反映,“远”是“近”的发展结果。在处理“近”和“远”的关系上,要找准兼顾点。只有既重视“近”,又不忽视“远”,新城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失地农民利益才能得到长期保障。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急功近利,顾了眼前丢了长远,做了今天不想明天,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眼前的工作也做不好。在远近兼顾中,涉及到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总是相互关联而又互为条件,现在既是过去发展变化的结果,又是向未来发展的起点。过去不好的东西会反映到现在,过去好的东西也会影响到现在;现在不好的东西会反映到未来,现在好的东西也会影响未来。处理好现在,既是对过去很好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很好的开辟。一味地埋怨过去,并不能很好地从实际出发;一味地幻想未来怎么做,那一定是脱离实际的。

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在注重“下”时,不能忽视“上”;在注重“内”时,不能忽视“外”;在注重“近”时,不能忽视“远”。同时,要牢记“下”、“内”、“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上”“下”要有机地联系,“内”“外”要紧密地结合,“远”“近”要有效地兼顾。只注重“下”、“内”、“近”,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狭隘主义的错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都是对这种错误现象生动形象的概括。只注重“上”、“外”、“远”,容易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夸夸其谈,粗枝大叶;口若悬河,不着边际;心中无数,无所适从等等都是对这种错误生动形象的概括。在解决下面的具体问题时,要懂得上面的政策;了解内部的情况时,要懂得外面的世界;在做好眼前近期工作时,要兼顾长远的工作,这样才算基本了解了实际、弄清了实际、掌握了实际。

如何才能做到“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呢?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胡锦涛的求真务实、习近平的“三严三实”。它们是战胜经验主义的武器,对付教条主义的克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严三实”的思想路线,就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会从开放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从创新的角度看问题。思想就会解放而不会守旧,观念就会创新而不会落后,思维就会开放而不会封闭。我们就会有一种创造的动力、创新的欲望。一个科学的战略的确定、思路的明确、重点的确立,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例如,呈贡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培育、特色农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中,不抓菜、果、花特色农业,农民过不上好日子;不发展工业,县域经济实力强不了。这都是对发展中的实际、变化中的实际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从呈贡这几年的抓特色农业富民,到现在的抓新型工业强区,抓新城建设富民强区,既是对实际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保山在跨越发展中,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进军,再向信息大市迈进,都是对实际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也是我们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过程。

其次,要不断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才能丰富知识,学习才能提高能力,学习才能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区、这个人停止了进步。进入知识经济年代,学习型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学习型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学习型的地区才是有希望的地区,学习型的人才是有希望的人。对实际的掌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变化的实际,必须用学习的态度、探索的态度、谦虚的态度去对待,切忌对变化的实际熟视无睹,对变化的实际自以为是,对变化的实际无动于衷。不怕对实际不掌握,就怕不去掌握;不怕对问题不了解,就怕不去了解;不怕对矛盾不认识,就怕不去认识;不怕存在困难与问题,就怕不去解决困难与问题。

第三,要努力实践。实践之树常绿,实践之树常青。无论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其它一切创新,并不是人们在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只能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当现有的理论不能解决某一自然现象,这对自然科学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意味着经过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将产生新的理论。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当如此。当某些社会问题用原有的理论不能解决的时候,不应当消极悲观失望,而应当抱着积极的态度,在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回到实际中去,积极实践,探索方法,创新理论,寻找更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马克思有一句精辟的话:当问题产生的时候,也就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与方法是一对矛盾,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同时消失。有了问题而不能解决,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为我们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不掌握,或者是没有掌握问题的实质。虽然掌握了很多材料,但都是表面的、不真实的材料,不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和方法的材料,因而找不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市委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提出“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办法、什么人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人”的干部导向,也是根据这个科学原理而来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论根据的,只不过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要找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要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现代新昆明率先启动呈贡新城建设的战略决策,就是在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生的,是多年来昆明城市发展的经验积累,是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举措。我们正在进行的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就是这一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省委、省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讲话精神,作出“云南要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把云南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区”,既是云南省发展的理论创新、更是云南发展实践的结果。这是我们党领导云南人民发展的历史结晶,这是云南人民创造创新精神的体现,这是云南人民共同的心愿。没有跨越发展就不会有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发展是靠不住的。没有物质基础的发展最终会被人民唾弃。就保山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危机感!要有被唾弃感!要有被抛弃感!离开了实践,我们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思想在实践中产生,战略在实践中产生。我们的责任,就是善于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善于用从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地实践又实践。

对实际的掌握,从而得出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思考的过程,不断实践的过程,非下苦功不可。懒汉是入不了门的,凭聪明的脑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愿意学习、探索、思考、实践,就永远只会游离在全面、真实、科学的实际大门之外,永远入不了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期待党内监督多多立足实际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云南省红河州河口县委政研室 何浩民:党内监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期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贪腐不会写在个人脸上,评价一名干部是否合格,是否真正德才兼备,不能仅靠外部感观,而是真正要扩大监督范围,多听取其他同志不同的声音和意见,通过党内监督充分发挥上下级、同级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作用,同时不断完善八小时外监督,让监督阳光能够全方位、全天候照射,让那些蒙蔽组织,“人前是人,人后是鬼”的干部无处遁形。

云南建水县委组织部 黄菊: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但笔者认为现在的党内监督更倾向于形式,没有更多的实质内容,开展民主生活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内容都是依葫芦画瓢,形成了“做做样”“动动嘴”的模式,对自己与别人的不足之处可能没有进行深刻剖析,可能剖析了也是秉着不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没有真正达到“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治治病”的效果。要想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第一必须立足实际,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时候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问题为导向,从而引出不足与提出相关的意见建议,而不是说一些框框条条,毫无建设性。第二党内民主才会有发言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线,只有真正的实现党内民主,才能有话语权,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团结统一,才有利于党内监督。第三完善制度保证能够监督。党内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减少党内监督的局限性,就要靠完善的制度保证,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就要力求从制度、体制、机制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党内监督的执行,减少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动物的启发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从蜻蜓、鲸身上有所发现,而在人人讨厌的苍蝇身上竟然也有发明!

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作文动物启发。当它飞行时,平衡棒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是保持苍蝇身体平衡的导航仪。科学家据此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大大改进了飞机的飞行性能LlJ,可使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在机体强烈倾斜时还能自动恢复平衡,即使是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万无一失。

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能看清几乎360。范围内的物体。在蝇眼的启示下,人们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的蝇眼照像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上被广泛应用。

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并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应,小学四年级作文《作文 动物的启发》。科学家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把各种化学反应转变成电脉冲的方式,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潜艇和矿井等场所来检测气体成分,使科研、生产的安全系数更为准确、可靠。

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俗世奇人》500字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俗世奇人》是由冯骥才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短篇小说。素材均是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吸引了大部分读者的喜爱。

故事中写了很多清末天津的民间人物,他们各有各自的特点,各有各自的本领。比如苏七块、刷子李、泥人张、酒婆等等等等的传奇人物。

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要数刷子李和泥人张了。

刷子李是一位粉刷匠,还荣登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刷子李的技艺可是天津城里的人们有目共睹的,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活得利索,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人家就是这么任性就是这么厉害。当然了这本领也不是天生就会的,是他一天一天练出来的,手艺不是吹出来的,要从一撇一那开始,好好学本事。

泥人张原名张明山。他的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厚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品。他只要和人对民座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栩栩如生。他的故事那可是有趣的很。

有天,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面喝酒,这时走进来一个阔绰、大脑袋、架势挺牛的人横冲直撞往里走,那人就是海张五。泥人张并没有理会这位张五爷,只是自管自吃饭。但不一会儿,海张五那边就开始议论起了泥人张,海张五用他那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欢笑,纯属在找泥人张的乐子。可泥人张也不是好欺负的,第二天就摆出一个摊子,摆的都是海张五的泥像,还贴个白条上面写着:贱卖海张五。最后还是海张五派人花大价钱买下了这些泥人。

当然了,还有很多好看、有趣的故事都蕴藏在这本书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毛流浪记》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我看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孤儿三毛的悲惨故事。

为了填饱肚子,他给一个凶恶的老板娘当童工,负责把东西送到摊子上。每次老板娘都要他背很多很多东西,他总是走不到几步就气喘吁吁了,更别说还有这么长的路了,一天下来常常累得腰酸背疼。瞧瞧老板娘,悠闲自在地坐在马车上,前面的小车夫也受尽虐待,牙齿紧咬着嘴唇,脸上一副委屈的表情,原先他只要哭出来,老板娘就把他往死里打,他是想哭而不敢哭。再看看三毛,在烈日下努力向前走,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最终到了摊子上,别以为这样就完了,还得把钱带回去,交给老板娘。完成任务能够吃饭了想得美,听:“你这个懒东西,这么晚才回来快去把盆里的衣服洗了。”三毛已饿得头昏眼花,可还得强打起精神,洗完衣服才能吃饭。

总算能够吃饭了,小童工们在一口又烂又小的锅子里舀了些糙米饭,就着咸菜吃,还经常吃不饱,他们也只能忍受着。多可怜啊!

想想我自我,有时候看到餐桌上没有爱吃的菜,就噘起嘴,满脸不高兴地嘟嚷道:“又没有我喜欢吃的菜!”爸爸听到了说:“有些孩子饭都吃不饱,你还挑三拣四的。”我还不相信呢。

再说上学去吧,要么是坐公共汽车,要么是小汽车接送。而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零食应有尽有,水果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一比三毛,我们是不是应当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呢

我多么期望三毛和小童工们也能和我一样享受欢乐的童年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赵德光论实际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718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月23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告诉我们,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中国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形成了自己的新理论体系、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新思维方式、推动实践的新思想武器。这些科学理论、思维和方法的精髓,毛泽东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解放思想,江泽民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求真务实,习近平同志把它高度概括为“三严三实”。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严三实”,这既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也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是我们战无不胜的武器。掌握了它,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背离了它,我们就要遭受挫折,乃至失败。

坚持实事求是,最重要的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主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着力把握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求真务实,最重要的就是从科学全面真实的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坚持“三严三实”,最重要的是把客观的“实”和主观的“严”紧密地结合起来。总之,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谈得上我们的主观与实际相符合,才能谈得上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相符合,才能谈得上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是因为我们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相符合;工作中受到挫折,是因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与实际不相符合;工作难以推动,是因为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措施不够科学,不够严密,不切实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实际掌握的好坏和深浅。掌握好,工作好;掌握差,工作差;了解深,工作好;了解浅,工作差。因此,了解实际,掌握实际,应用实际,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修好的第一课,也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工作之所以取得成绩,源于对实际的科学掌握;工作遭受了挫折失误,源于对实际掌握不准、不实。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类教训不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农村为中心和以城市为中心夺取政权的争论,深刻反映了是从本本出发还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问题。这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据说毛泽东生动地批评过王明,说王明是“三不懂”:不懂人肚子饿了要吃饭、走路要用脚、子弹可以把人打死。毛泽东的批评,指的是王明不懂常识,不了解实际,进而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的成功和王明的失败,根本原因不在于书读得多少,而在于对实际掌握的深浅和好坏。王明读的马列著作并不比毛泽东少,甚至还多。许多回忆录上讲,王明对马列原著中的许多经典著作倒背如流,但王明失败了。王明的失败在于本本主义,毛泽东的成功在于从实际出发。这并不是说读书不重要,理论不重要,科学不重要。而是说,读书要学以致用,同实际相结合,理论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能推动发展。

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轻而易举的。既需要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反对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它们融会贯通,自觉地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共产党人都是为人民办事的,都应该是唯物论者。但在掌握实际中,有的对实际情况掌握得很好,有的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个中原因,除了我们主观努力不够之外,关键还在于“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发展的概念、变化的概念、纵横的概念、时空的概念。也就是说,要掌握科学真实的实际情况,形成科学真实的实际概念,除了从静止的角度分析以外,还要从运动的角度分析;除了从现实的角度研究以外,还要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研究;除了纵向的角度比较之外,还要从横向的角度比较;除了从空间的角度综合以外,还要从时间的角度进行综合。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有些问题仅从静止的角度分析就不清楚,从运动的角度一分析就清楚;从现实的角度研究就不清楚,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一研究就清楚;从纵向的角度比较就不清楚,从横向的角度一比较就清楚了;从空间的角度综合就不清楚,从时间的角度一综合就清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等,都是对这种观点的高度概括。诚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否认静止的重要意义,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诡辩论。我们之所以强调从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分析、研究、综合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形成科学的实际概念,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一朝一夕实现不了,轻而易举不能做到。那种把问题简单化的做法,最终也会贻误人民的伟大事业。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我们做任何事情,既不能脱离实际的超前,把将来要做的事,搬来现在做;也不能甘于落后,现在应该做的事,因为有种种困难而不为。脱离实际的超前,尤其是耽于享受的超前是错误的;自甘落后,尤其是因为怕承担责任而造成落后也是错误的。为享受而超前,是要犯众怒的;怕承担责任而落后,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把市情分析透、把握准,这是我们制定战略、确立思路、明确重点的前提,是我们制定政策、措施、方法的前提,是我们改革、开放、创新的前提。

我们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的实际”和“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两个案例为典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的实际来看,从空间上讲是离昆明近,区位优势好;从呈贡的特点讲,是有菜、有花、有果,特色鲜明。改革开放以来,呈贡区委、区政府依靠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挥全区人民的聪明才智,立足实际,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抓成了菜、花、果三大支柱产业,富裕了农民。这是呈贡广大干部群众的成绩,也是呈贡最值得骄傲的成绩。但凡事有利有弊,呈贡在农业上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第二产业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够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给呈贡的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为呈贡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提供了可能。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作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突破口和先行区,农民向市民、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转变势在必行。因此,高度概括和总结呈贡的实际,就是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农向工转、村向城转。

农民相对富裕,财政却是穷的,源于农业相对强,工业相对弱的实际。这是过去一段时间形成的实际。农向工转、村向城转,这是当前呈贡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源于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民富县穷、农强工弱是相对稳定的实际,农向工转、村向城转是在变化着的实际。看不到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就叫不懂呈贡的过去;不知道农向工转、村向城转,就叫不懂呈贡的现在和将来。

民富县穷、农强工弱、农向工转、村向城转四个特点,在呈贡突出表现为两对矛盾:一是人地高度紧张的矛盾,即人多地少;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即相对于农村的快速发展来说,城镇化发展较为缓慢。这些特点和矛盾都集中表现在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上。解决当前呈贡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能否把握、运用、发展好已经到来的昆明呈贡新城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新城建设的快慢、好坏,直接影响这些特点的演变和矛盾的解决。

深入地、充分地、正确地分析和认识好上述呈贡区的“四个特点”“三个转变”“两对矛盾”“一大机遇”,是把握呈贡区情、科学掌握实际的需要。

我们再以“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市规模农业发展上,要坚持搞十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企业;在中心城市建设上,要坚持搞“三个万亩工程”,这就是从保山最大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保山农业最大的问题是小、散、弱,没有形成规模效益、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发展链条,农民得不到土地流转的钱、在农业庄园打工的钱,更得不到规模农业的效益分成的钱。我们现在搞十个土地流转上万亩的规模农业,就是要解决农民“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的问题:即土地流转的钱,到公司打工的钱,效益分成的钱。以施甸县万家欢公司为例,每亩土地的租金是400—600元钱,农民到公司打工的钱为每天60到100元,效益分成会在4到6万元之间。龙陵县的褚橙基地也是如此,每亩租地的钱为600元,农民到公司打工的钱为每天60到100元,效益分成也是在5到6万元之间。北京庆安集团在昌宁鸡飞和卡斯种植柑桔也是如此,公司计划自建柑桔园区3万亩、在隆阳区杨柳等地自建示范基地2万亩,带动怒江流域100万亩种植,加工成汁以后,出口到俄罗斯和东欧,从种植到加工、到市场一体化。

分析研究“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概念的形成,既是基于对保山当前实际的清醒把握,也是基于对保山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保山地区志》的概述中,有几段精辟的话论述了保山的实际:“当人们还在为悠久的历史和值得骄傲的辉煌欣慰的时候,新一代保山人早已看到了在悠久和辉煌光环下的历史困惑。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期望中的奉献。一面是三分之二人口已经摆脱贫困迈向富裕,另一面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贫困中寻求温饱;一面是丰富的资源沉睡大地,另一面却是有赖于资源开发的骨干企业寥若晨星;一面是大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渴望与科技‘联姻’,另一面却是科学技术待嫁闺中,千呼万唤不出来;一面是面向南亚前沿阵地的区位优势,另一面却是对外贸易的跌宕起伏;一面是开发开放需要大量招商引资,另一面却因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外商投资举步维艰;一面是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另一面却是企业产品的传统依旧;一面是各种人才的奇缺,另一面却是基础教育的落后;一面宁让妻子儿女熬苦受穷,另一面却不愿冲出家门闯荡天地;一面常守空枝发慨叹,另一面却惧树头落凤凰;一面常常临渊羡鱼,另一面却不思退而结网……总之,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还滋生着许多的不协调。然而,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和滞后并存,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保山人从历史的反光镜里看透了自己,开始和着时代的脚步,从全方位开放的高度,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两张王牌。”“永昌绵延了几世纪的吉祥名字,将凭借历史给予的机遇,永承昌运,再创辉煌”。这些话,把保山的实际说得何等准确生动形象深刻,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作风优势和交通、产业、教育、体制、观念短板是一致的。该志为建国50周年而作,即断代断时于1999年,至今已十七年。弹指一挥间,十七年前分析研究保山实际得出的结论,至今都是正确全面科学的,至今都有教育启发指导意义。真正体现了“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民之有魂”。这些话,为我们今天认识市情、研究市情、推动发展、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教材。从保山历史发展的镜鉴和对现实的研判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优势明显、短板突出;跨越发展、开放先行;高速发展、金融为要”的实际概念和基本市情。优势明显分析了保山的优势和长处、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可能;短板突出则分析了面临的种种问题、困难、矛盾,也指明了我们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跨越发展既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的召唤;开放先行则回应历史上保山辉煌的动因,也指明当今保山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高速发展和金融为要则说明全球化的时代,支撑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金融和科技,而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我们只有深入地、充分地、正确地分析了和认识了六个方面的市情,我们的工作思路、目标、措施,才能紧紧围绕这一实际来确定、来制定。

由此可见,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涉及到“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

以呈贡形成“昆明呈贡新城建设”这个机遇来说,就是“下”具备这个条件,“上”作了这个决定;“内”有这个条件,“外”有比较优势;“远”必须如此,“近”别无选择。也就是说,呈贡具有作为昆明新城的条件,因而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在现代新昆明建设中,把呈贡作为先行区。从比较优势看,开发成本比较低;从近期看,选择呈贡作为先行区是正确、可行的;长期看也是如此。

再来看“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就“上”来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为云南发展指明的方向,是省委、省政府对保山工作的新要求;就“下”来说,这是保山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去年全省上半年经济工作汇报会暨园区建设会议在保山召开,就是对保山跨越发展的肯定,对保山跨越发展的鼓励和鞭策。“昆明呈贡新城建设”“保山跨越发展的实际”这两个实际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的典型案例。

我们在掌握实际概念中,常常犯的错误是注重“下”,忽视了“上”;注重“内”,忽视了“外”;注重“近”,忽视了“远”。或者只强调下面的具体情况,而不管上面的具体情况;只强调内部的具体情况,而不强调外部的具体情况;只强调眼前的具体问题,不强调长远的具体问题。在“上”“下”联系中找不到联系点,在“内”“外”结合中找不到结合点,在“远”“近”兼顾中找不到兼顾点。我们讲实际出发,往往形成了从“下”的实际出发,从“内”的实际出发,从“近”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上”“下”联系的实际、“内”“外”结合的实际、“远”“近”兼顾的实际出发。是从静止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运动的实际出发;是从固定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一句话,是从“死”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活”的实际出发。从一个不全面、不科学、不真实的实际出发,就会导致工作要么半途而废,要么事倍功半,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好事做不好。因为这个“好”建立在不全面的实际上,不科学的实际上,不真实的实际上,也就是说,是建立在不可能的实际上。因此,要把好事做好,我们必须从“活”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死”的实际出发,就要在“上”“下”联系中找到联系点,在“内”“外”结合中找到结合点,在“远”“近”兼顾中找到兼顾点。联系点、结合点、兼顾点就是全面、科学、真实的实际。这既有一分为二的辨证法,也有合二为一的辨证法。从一分为二中实现了合二为一,在合二为一中包含了一分为二。

注重“下”,不能忽视“上”,否则好多事就做不成,工作推动不了。以呈贡为例,这几年干部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改善,但是由于客观历史原因,有的机关和部门工作、生活条件依然很简陋,特别是教师队伍住房比较紧张。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解决好这些问题责无旁贷,也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新城建设和全区的改革、发展,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这就是注重“下”的问题。但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必须从全区的实际出发,量体裁衣,循序渐进,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严格依照法律、政策办事,这又涉及到了“上”的问题。以我们保山解决干部公务员待遇为例,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们干部和公务员的待遇在全省16个州市中是较低的。要逐步解决待遇提高问题,不仅我们自己下面要有钱,还要上面政策允许,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努力加快发展,解决自己有钱的问题,还要找到上面的政策依据。否则,下面有钱也无用。在具备了“下”的条件之后,此时“上”的情况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是“下”决定“上”,“上”决定“下”也是由“下”的情况决定的,但“上”制约“下”、“上”限制“下”、“上”禁止“下”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从实际出发,不仅仅是从“下”的实际出发,也包含了从“上”的实际出发。就是既要从“下”的实际出发,也要从“上”的实际出发,更要从“上”“下”联系的实际出发。“上”和“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注重“上”而忽视“下”,干部职工有想法,不利于工作的推动;只注重“下”而忽视“上”,就会犯自由主义,导致好事不能办好,上面领导批评,下面群众埋怨,就像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上”“下”结合点找准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好事就能办好,良好的愿望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通常情况下,“下”处于主要矛盾方面。《荀子·劝学篇》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三国时代魏人王肃注在《孔子家语·困誓》中说:“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泉,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也就是说,不亲眼观看高高的悬崖,怎么能知道颠倾坠落的危险呢?不亲身游近深水旁,怎么能知道沉溺淹没的危险呢?不亲自看看浩瀚的大海,怎么能知道狂风恶浪的祸患呢?这充分说明深入第一线掌握“下”对形成科学实际概念的重要性。在工作实践中,上级要求我们做的,做不好没有道理;我们做好了的,上级没有道理不承认,也反映了“上”“下”联系形成实际的科学观点。“上”不可能制约、限制、禁止所有的“下”,“下”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在同样的政策下,同样的要求下,有的地方做得好,有的地方做不好,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善于以“下”促“上”,以“下”求“上”,以“下”感“上”,即促进、请求、感动,才能做好工作。

注重“内”,不能忽视“外”,否则好多事做不了,工作也推动不了。比如说产品推销,在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在最昂贵的地方销售。什么地方是生产最便宜的地方,什么地方是产品最昂贵的地方,两者往往是不一致的。如果生产地是“内”,销售地是“外”,从实际出发,这个“外”的重要性不亚于“内”,这个“内”要更多地兼顾“外”。以呈贡的招商引资来说,由于现代新昆明建设,呈贡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昆明市委、市政府将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招商引资有着明显的优势,对有的项目可能还有选择权。但不能因为有优势、有选择权,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抬高门坎,坐等招商。而是要从服务、政策、机制创新上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就是“内”的问题。拿保山的招商引资来说,要注重研究国家、省、市的政策动态,如土地政策的调整,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投资者的实力、优势、心理等,这又是“外”的问题。在推进跨越发展的实践中,保山工贸园区招商还是比较有成效的,以山东恒丰纺织集团为例,“外”的因素是电价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他们,“内”的因素是我们的服务感动他们,“51+49”的股份合作制,又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这就显示了内外结合才有的实际效果。“内”和“外”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外”,“内”就不成立,“内”就不成其为“内”。只有既重视“内”,又不忽视“外”,招商引资才能取得实效。从实际工作来看,对“内”不重视,搞不清楚自己的优势;对“外”一无所知,不了解别人的情况,还抱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老观念,势必犹如盲人骑马,夜半临池,非栽跟头不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少见多怪,不见全怪的现象,存在以老经验、老眼光看新事物的现象,就深刻地反映出我们掌握的“外”不多,掌握的“外”不全,掌握的“外”不准的问题,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要么盲干,要么不干。诸葛亮在《便宜十策》中指出:“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意思是说,将微弱的声音当成大声,以小见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从音乐的规律也生动地说明了内外结合才能得出一个正确结论的道理。因此,眼睛既要向“内”,也要向“外”;头脑要向“内”,也要向“外”,不仅要把内部的事情看清楚、问清楚、想清楚,也要把外部的事情看清楚、问清楚、想清楚。如果在农业文明时代因地域的封闭而可以在一个小小区域内形成一个封闭的实际概念,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空间的扩大,就不可能形成一个封闭的实际概念,信息文明时代就更不用说了。对外部的市场不了解,对外部的先进技术不了解,一句话,对外部的一切不了解,怎么可能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呢?此外,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现象的工具不断更替,因此,要掌握科学的实际概念,我们还要掌握科学实际概念的工具,才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实际。农业文明时代的工具是铁器和铜器,工业文明时代的工具是大机器,信息文明时代的工具是电脑。善于利用这些工具,既有利于掌握“内”,也有利于掌握“外”,进而形成科学的实际概念。例如,中国掌握美国市场,应用现代化的工具,掌握的情况会既快又准,既多又全,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去做,就是过去任何时代的工具无法比拟的,充分说明新工具对掌握实际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新工具就是新思想、新观点的物化形式。

注重“近”,不能忽视“远”,否则,不仅得不到未来的西瓜,还会丢了到手的芝麻。以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和保山跨越发展为例,发展城市就要占土地,土地占了就必然出现失地农民。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使他们自愿地离开土地,顺利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对推进新城建设至关重要。高度重视失地农民问题,从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社会保障等方面确保失地农民的利益,这就是“近”。但是根据当前的土地政策,征地费偏低,直接兑到农民手里的安置费用不多,失地农民利益的保障还需要通过发展城市经济来逐步实现,这就是“远”。再如征地费一次性兑付给农民,工作是好做了,但也留下了“后遗症”,由于失地农民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懂经营、善管理,可以以财生财;但有的则不然,几年后征地补偿费用完了,这部分人还会来找政府解决新的问题,这就是只重视“近”,忽视了“远”,没有考虑到用好用活这笔款项,通过壮大集体经济等方式,使失地农民的利益有一个长期的保障造成的。“远”和“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近”是“远”的现实反映,“远”是“近”的发展结果。在处理“近”和“远”的关系上,要找准兼顾点。只有既重视“近”,又不忽视“远”,新城建设才能顺利推进,失地农民利益才能得到长期保障。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是急功近利,顾了眼前丢了长远,做了今天不想明天,不仅不利于长远发展,眼前的工作也做不好。在远近兼顾中,涉及到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总是相互关联而又互为条件,现在既是过去发展变化的结果,又是向未来发展的起点。过去不好的东西会反映到现在,过去好的东西也会影响到现在;现在不好的东西会反映到未来,现在好的东西也会影响未来。处理好现在,既是对过去很好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很好的开辟。一味地埋怨过去,并不能很好地从实际出发;一味地幻想未来怎么做,那一定是脱离实际的。

因此,要形成一个科学的实际概念,在注重“下”时,不能忽视“上”;在注重“内”时,不能忽视“外”;在注重“近”时,不能忽视“远”。同时,要牢记“下”、“内”、“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上”“下”要有机地联系,“内”“外”要紧密地结合,“远”“近”要有效地兼顾。只注重“下”、“内”、“近”,很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狭隘主义的错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都是对这种错误现象生动形象的概括。只注重“上”、“外”、“远”,容易犯教条主义、主观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夸夸其谈,粗枝大叶;口若悬河,不着边际;心中无数,无所适从等等都是对这种错误生动形象的概括。在解决下面的具体问题时,要懂得上面的政策;了解内部的情况时,要懂得外面的世界;在做好眼前近期工作时,要兼顾长远的工作,这样才算基本了解了实际、弄清了实际、掌握了实际。

如何才能做到“上”“下”联系、“内”“外”结合、“远”“近”兼顾呢?

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武器。这个武器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邓小平的解放思想、江泽民的与时俱进、胡锦涛的求真务实、习近平的“三严三实”。它们是战胜经验主义的武器,对付教条主义的克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人永葆青春,具有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严三实”的思想路线,就会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就会从开放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从创新的角度看问题。思想就会解放而不会守旧,观念就会创新而不会落后,思维就会开放而不会封闭。我们就会有一种创造的动力、创新的欲望。一个科学的战略的确定、思路的明确、重点的确立,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例如,呈贡在抓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培育、特色农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中,不抓菜、果、花特色农业,农民过不上好日子;不发展工业,县域经济实力强不了。这都是对发展中的实际、变化中的实际不断深化认识的结果。从呈贡这几年的抓特色农业富民,到现在的抓新型工业强区,抓新城建设富民强区,既是对实际认识的过程,也反映了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保山在跨越发展中,从农业大市向工业大市进军,再向信息大市迈进,都是对实际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也是我们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过程。

其次,要不断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才能丰富知识,学习才能提高能力,学习才能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学习,那就意味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区、这个人停止了进步。进入知识经济年代,学习型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学习型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学习型的地区才是有希望的地区,学习型的人才是有希望的人。对实际的掌握,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我们面对变化的实际,必须用学习的态度、探索的态度、谦虚的态度去对待,切忌对变化的实际熟视无睹,对变化的实际自以为是,对变化的实际无动于衷。不怕对实际不掌握,就怕不去掌握;不怕对问题不了解,就怕不去了解;不怕对矛盾不认识,就怕不去认识;不怕存在困难与问题,就怕不去解决困难与问题。

第三,要努力实践。实践之树常绿,实践之树常青。无论是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还是其它一切创新,并不是人们在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只能在实践中产生,只能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产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当现有的理论不能解决某一自然现象,这对自然科学来说,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意味着经过人们的探索和创新,将产生新的理论。社会科学作为一门科学也应当如此。当某些社会问题用原有的理论不能解决的时候,不应当消极悲观失望,而应当抱着积极的态度,在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回到实际中去,积极实践,探索方法,创新理论,寻找更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马克思有一句精辟的话:当问题产生的时候,也就同时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与方法是一对矛盾,同时产生、同时发展、同时消失。有了问题而不能解决,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为我们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不掌握,或者是没有掌握问题的实质。虽然掌握了很多材料,但都是表面的、不真实的材料,不是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和方法的材料,因而找不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市委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提出“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办法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办法、什么人能解决问题就用什么人”的干部导向,也是根据这个科学原理而来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理论根据的,只不过是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要找到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要源于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建设现代新昆明率先启动呈贡新城建设的战略决策,就是在科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产生的,是多年来昆明城市发展的经验积累,是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大举措。我们正在进行的昆明呈贡新城建设就是这一战略决策的具体行动。省委、省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讲话精神,作出“云南要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道路、把云南建设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心、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民族团结和谐的示范区”,既是云南省发展的理论创新、更是云南发展实践的结果。这是我们党领导云南人民发展的历史结晶,这是云南人民创造创新精神的体现,这是云南人民共同的心愿。没有跨越发展就不会有物质基础、没有物质基础的发展是靠不住的。没有物质基础的发展最终会被人民唾弃。就保山来说也是如此,我们要有危机感!要有被唾弃感!要有被抛弃感!离开了实践,我们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思想在实践中产生,战略在实践中产生。我们的责任,就是善于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善于用从实践中产生的思想指导实践,不断地实践又实践。

对实际的掌握,从而得出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思考的过程,不断实践的过程,非下苦功不可。懒汉是入不了门的,凭聪明的脑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愿意学习、探索、思考、实践,就永远只会游离在全面、真实、科学的实际大门之外,永远入不了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20岁的时候读此书,只为少安与润叶,少平与晓霞的爱情静静地流了好多眼泪。

20多年过去了,重读又是别样的思绪。剧中的孙少平,不管周围的环境如何,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里,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走出去是他最大的梦想,尽管他最后还是一名平凡矿工。他有责任担当,不怕困难挑起家庭重担,照顾上学的妹妹;他是勇敢的追梦人,离开双水村去闯世界;他敢于审视自己,解剖自己,接受晓霞的爱,婉拒秀的深情。他是一个为了自己理想不停奋斗的年轻人,谁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么样,但是却从没停下前进的步伐,默默无闻的奋斗着,虽然最终仍成为了一个平凡的人。

路遥先生所说的平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平凡,它是经历过艰苦奋斗之后的一种释然的心态,即使是平凡的人,也应该有梦想,并为之不懈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平凡并不适用于一个没有追求,每天混日子的人,那只能算是平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绿野仙踪》读后感启发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绿野仙踪》讲述了一个叫多罗茜的女孩和她的小宠物托托被突如其来的旋风吹到了神秘的奥芝国,然后开始了一段奇妙的冒险之旅。

多罗茜在路上结识了三个好朋友,分别是:想要一个脑子的稻草人、想要一颗心的铁皮人和想要获得胆量的胆小狮。他们一路上勇往直前,不管是遇到什么危险都齐心协力地去克服,最终经过了千辛万苦、重重磨难,最后都实现了各自的愿望。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广交朋友,帮助朋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朋友之间应该伸出友爱之手,互相帮助,齐心协力,不被困难所打到,不轻易放弃,而应勇敢面对,共同战胜困难,走上成功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及启发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整个故事叙述的就是关于一个遭遇命运捉弄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的故事,故事中还有关爱他的一个男孩。

老渔民年轻过,爱过、出众过、幸运过,岁月带走了主人公饱满健硕的肌肤,却无法带走他英武的体格,带不走他内心的高贵,更带不走他的勇猛顽强。镇上小男孩对他的深情和关爱,这人间宝贵的真情是老渔夫挑战生命极限生存下来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运的老渔民在近海一直无法捕到鱼,于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决定勇敢地独自一人去更远的海域捕鱼。历经了常人无法容忍的千难万险,老渔民不断地挑战自己身心的极限,终于捕获了一条巨大的“登多索鲨”—他有生以来见过的一条。

他这么喜爱这条鱼,觉得他们之间有那么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鱼维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那样,只知道游来游去满足食欲。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这些话勾勒出老渔夫所欣赏的为人准则: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贵。

正如老渔民所想的:每样东西都杀死别的东西,不过方式不同罢了。捕鱼养活了老渔民,同样也快把他害死了。现在,我们人类大量地开发自然资源,假若我们不带着对自然的爱任意开采,结果会不会也害死我们人类自己呢?

老渔民的所作所为不正代表了人类在自然界的行为吗?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们人类精神经常所至的吗?

虽然,最后人们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鲨鱼的大尾巴直竖在小船船梢的后边,鱼赤露的脊骨像一条白线,还有带着突出的长嘴的黑糊糊的脑袋,而在这头尾之间却一无所有。但是,人们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条鱼的伟岸和捕鱼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最后说的这句话富含哲理。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这些不能被打败的是勇气,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贵。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来!“爱”是人类生存下去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观后感或启发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年少读书时,虽每天摇头晃脑地念着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可每至如此,脑海中总是能浮现一位暮年的老者,手拿教鞭神情威严的矗立在讲台之上。而思绪则飘到了青春的天空……

仿佛看到还是青年时的日本堀越二郎,穿越时空,与意大利飞机设计师卡普罗尼对话,从这位大师那里汲取勇气和创造的灵感,并远赴重洋前往德国学习,即使飞机设计失败也不轻言放弃,最终因开发零式舰上战斗机等多架二战期间著名的机种而为人所知,并保护了自己的祖国不被欺负;仿佛又看到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放弃自己的学业后纵身跃入了信息网络的海洋之中,尽管在探索的道路上艰难险阻,最终扼住命运的咽喉,让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改变了整个世界,为自己的祖国带来了手机软件难以撼动的地位;仿佛还看到阿根廷的切格瓦拉,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只身来到古巴丛林,成为了一名彻彻底底反抗暴政的革命者,最后为了革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为古巴的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祖国明天的光明拨开了云雾。

这些是对“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最好、最完美的诠释。

在今天,中国也有一批这样的青年缓缓地站起来,用行动肩负使命,用青春彰显力量。

曾经是长辈眼中的孩子,如今拿起了接力棒,像曾经奋斗过的前辈一样,不惧风雨,让青春在人们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鲁迅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脊梁。”

在2020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90后、00后不再是父母怀中撒娇的孩子、不再是温室里那中看不中用的花朵。我们披上“战袍”,拿起手中的“武器”,坚定信念,自发自愿走上战“疫”前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在何地,我们都在听从党的号召,努力为疫情防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已经逐渐变成了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对“少年强则国强”有着更深刻的认知。

疫情防控期间青年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撰写着时代青年勇敢、担当的模样,回信带给我们温暖而肯定的精神力量。我们定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当代共青团员的关爱与期待,也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时代担当而努力。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由蜘蛛游泳受到的启发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咦?水中的那个黑点儿是什么?”我忍不住问道……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妈妈去外婆家吃饭。忽然,我无意间发现了池塘中有一群小蝌蚪,这可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

我顺着小路来到了池塘边,刚想仔细观察小蝌蚪时,一只黑乎乎的虫子爬到了我的脚边。“去你的!我踹死你!”我一边皱眉瞪眼大喊大叫,一边对着虫子狠狠地踹了一脚,但是,没有踹到。我蹲下来,不去理会它,继续观察小蝌蚪。

一个黑色的小点儿突然又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睁大眼睛,仔细地“扫描”着它。是一只黑蜘蛛!那只黑蜘蛛正跑向池塘。“他要干什么?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蜘蛛居然跳进池塘里了!

它像一艘黑色的小舢板,在池塘中漂荡。令我感到奇怪的是,它在水面“游泳”时竟不会摇摆不定!我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它,那时,空气仿佛凝固了。蜘蛛并没有“靠岸”,而是在一株水草旁停下了,犹如一辆车子没油了,停在加油站加油似的。它背倚着“凉亭”的杆子上,舒服地半躺在无色的“椅子”上。

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中一闪而过,我想都不想,就开始行动了。我先找了一片宽大厚实的叶子,再飞快地跑到岸边,缓缓蹲下,接着,把叶片小心翼翼地悬在蜘蛛上,然后,“啪”地松开了手,那叶片就把蜘蛛压进了水中……

我原以为蜘蛛会永远沉在水底,但是,事实证明我想错了。不一会儿,黑蜘蛛便慢悠悠的浮上来了,并且,它马上用“轻功水上漂”漂走了。看见这个情形,我呆住了,好久才回过神来。

回到家里,我查看了《科学实验王》才知道,原来那只蜘蛛和水黾一样,都是利用脚部的细毛,以表面张力游走在水面上。只不过,那只蜘蛛的游走技术比水黾稍逊色了一些。

知道这个原理后,我不禁想道:如果我以后利用这个原理,创造出一辆既能在陆地上疾驰如飞,又能在水中自由畅游的车,那该多好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论语》读后感和启发1500字

全文共 1700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最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一首歌给我的启发作文500字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下午,申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首歌《心愿》,同学们都在静静地听着,后来有一位同学听着都哭了。这首真的好感人,真是天赖之音啊!

听着同学们的交谈,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人。我的妈妈每天下班都很晚,回到家后还要做家务。早上妈妈六点不到就起床忙碌着,为我准备早餐,准时喊我起床。可是我就是不想起,妈妈一遍又一遍地喊我,我听烦了,还跟妈妈发脾气,觉得妈妈太坏了,为啥不让我多睡会儿。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人,他很忙,但他每天都会帮我辅导功课,每天早上跟我说的话就是“陆雨菲,上课要认真听讲”。这无数次嘱咐,令我很厌倦,很讨厌,觉得爸爸太唠叨了。

我的奶奶每天放学了来接我,问我饿不饿,给我买包子、烧卖等,可是有时我心情不好,对奶奶不理睬。

听了这首歌后,我明白了许多。他们都是为我好,他们给了我很多关爱,而我却不领情,认为这是他们应该做的。我错了,我真想向爸爸、妈妈、奶奶说声“lamsorry”!

以前,我经常看见妈妈、爸爸的头上有白头发,并不在意。现在我明白了,心里酸酸的,很难过,我应该感谢他们。我祝愿妈妈爸爸、奶奶永远快乐,不会变老,我不会让他们生气、伤心了,我一定要改掉坏毛病,让他们开心,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一件事的启发作文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意思是,世上没有难事,只要坚持,就可以成功,我对这句话有很深的体会。

记得我5岁那年,爸爸给我买了一辆超酷的自行车,这辆车的颜色是黑红相间,可折叠,可变速,简直酷毙了。第二天,爸爸就开始教我骑了,“先把手放在方向盘上,再把右脚放在踏板上,然后左脚用力一蹬,迅速把左脚放上来,记住要保持平衡,不然会摔跟头的。”爸爸喋喋不休的指导着,我说:“哎呀,别说了!让我自己来试一试!”

我按照爸爸的说法,一步步来做,结果,一连两三次,我都失败了,我的手和脚都不听使唤了,最后我放弃了,爸爸却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最后我决定再试一次,这次,我先深呼吸一次,我先把自行车放到离爸爸十米的地方,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向前骑,当我刹车时,居然骑到了爸爸身边,我成功了,我学会骑自行车了。

这件事让我明白:只要坚持,什么事都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