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品和人品作文(汇编20篇)

母亲可谓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应如何感谢和报答这份特殊的爱呢?小编收集了2024年母亲节征文获奖作品,欢迎阅读。

浏览

1314

作文

522

作品赏析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句,“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碧砌红轩刺史家”,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独绕回廊行复歌”,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遥听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二、文学作品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1. 《繁星》 (诗集)1990,商务.

2. 《春水》(诗集)2000,新潮.

3.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0,商务.

4. 《寄小读者》(通信集)1978,北新.

5.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1,开明.

6. 《南归》(散文集)1945,北新.

7. 《姑姑》(小说集)1987,北新.

8.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2,北新.

9.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繁星春水

10.《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11.《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12.《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13.《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14.《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15.《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16.《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17.《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18.《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19.《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20.《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21.《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22.《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23.《再寄小读者》(通信集)1958年3月11日,到1960年,共写21篇 先后在《人民日报》、《儿童时代》上发表.

24.《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25.《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26.《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27.《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28.《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29.《三寄小读者》(通信集)1981,少儿.

30.《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31.《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32.《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33.《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34.《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35.《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36.《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37.《只拣儿童多处行》1981,少儿 ,编至小学语文课本中。

38《我的秘密》1957

散文方面,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2000。

《山中杂记》在美国留学期间,患病在山中修养所创。

《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说《繁星》《春水》是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编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晒出我的粘土作品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马祎阳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橡皮泥、粘土之类的东西吧?从小到大,我做过许多粘土小作品呢!其中有一件作品我特别想晒出来给大家看看。

我第一次玩粘土,是在四五岁的时候。至于当时我做出来的作品,它们都是“抽象派”的,大部分都像一团垃圾一样,根本不成形状。当我看到其中一块淡黄色的“饼干”时,想起了天真的童年回忆。那是我的第一个作品,把一块浅黄色的粘土压扁,用铅笔在上边扎了三个小洞,非说它是我做的“小笑脸”。当时的我玩粘土,只不过是小孩子一时兴起,没过多久就转移了兴趣。装粘土的盒子被我藏在柜子里好长时间。

小学时,学校组织了一次义卖活动,放学的路上,同学们都在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要卖些什么,买些什么,我可就为难了:到底卖什么东西好呢?回到家,我看到了一直摆在玻璃柜子里那个正在注视着我的惊悚的笑脸,竟然突发奇想:为何我不用粘土做几个小作品卖呢?兴致勃勃地拿出粘土盒后,我才想到,多年不玩粘土的我,恐怕作品只会停留在“笑脸”水平了吧?可当我上网一搜,竟然有那么多粘土手工教程,我边学边尝试着做出来一个,感觉还是不错的。忙活了一晚上,我越做越好,十分惊讶自己竟然能做出那么棒的作品。第二天,我的作品果然卖的很好,心中满满的成就感。

从那以后,粘土又重新回到了我的生活里。玻璃柜里的粘土作品逐渐摆满了一层又一层,有可爱的小动物,漂亮的花蝴蝶,小巧玲珑的戒指,精致的小花瓶……这些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粘土作品全是我的宝贝,随着我的一双巧手,它们就像千变万化的魔术,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不可缺少的灿烂一笔。可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大量的作业和课外班使我被迫再次与粘土们分别了。

上了中学,虽然作业更多了,但由于我悉心规划提高了效率,课余时间反而多了。一次周末做完作业,我开始做一个粘土蛋糕。做到最后,我发现淡黄色的粘土不够用了,蛋糕的最下边还差一小片。正当我苦恼之际,那个“笑脸”又把我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这一回,它似乎真的在冲我绽放天真的微笑,好象在说:“用我吧,那是给我一次新生呀!”思量再三,我终于决定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慎重地将它作为我作品的一部分。

后来,这个可爱的小蛋糕成了我最爱的作品,因为它带着我天真、活泼的奇思妙想,饱含着我对粘土的深深热爱,也融进了我温暖的成长记忆。它,便是我要晒出来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家作品之梅桑榆《宽容与智慧》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他人的过失,对冒犯、侮,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他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耐至此。”

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田甲走投无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韩安国看他如此狼狈,笑道:“死灰今已复燃,你可以尿浇灭了!何必吓成这样,公等值得我计较吗!”遂令复其官,并善待之。他的大度,不但被时人称颂,也被史家记下令后人敬佩的一笔。然而,韩安国此举,固然可以说是其心胸宽大,但又何尝不是由于他的智慧与识见使然?他历尽险恶,得以复职,地位尚不巩固,若是一上任就对田甲施以报复,必然令人厌惧,并很可能因此树敌,而对欺侮过自己的人宽容以待,则会得到世人的尊崇,对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大有好处。

从韩信、韩安国如何对待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如何对待损害自己尊严的位卑者,不仅可以看出其有无雅量,而且可以看出其处世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蒋淇

一指流沙沦落海角天涯,一指流沙纪念天真年华。岁月来去匆匆,故事来去不断,唯有那素纸浓墨陪伴在我的身旁。

犹记得那次书法考级,那一句“很遗憾,你没能考过八级!”似一片乌云一直萦绕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挥去。我对墨海产生了动摇:我还能坚持下去吗?面对茫茫的墨海,我满怀失落,盈眶的泪水不由自主地簌簌落下,滴落在墨海中。那浓墨素纸仿佛离我渐行渐远,消失在那一片浓雾中。

那是个秋日的雨天,俗话说“一阵秋雨一阵凉”滴滴细雨无情地打击着那宽大的芭蕉叶,天气越发地冷了!我如往常一样去书法教室练书法,只是步履略显拖沓与沉重。王老师早已在等待我了,他五十出头,中等身材,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饱经风霜的他虽看起来略显苍老,但多年不间断练习书法的他身上多了一份儒雅,少了一份男人身上的暴躁。他帮我准备好用具,洒入墨汁,铺好毛毯,便拍拍我的肩。他提起毛笔,手腕灵活飞速地转动着,在宣纸上写下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恒心。我专心致志地观察着每个字的完成,完全沉浸其中了。

写毕,他让出位置给我,语重心长地说道:“小淇,书法不同于写字,书法很漫长,只有做到坚持不懈,勤奋练习,人字合一,才能称为好作品”。我坐在桌前,细心品味老师这番话,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完成一件最好的作品。

我轻轻提起笔,又缓缓落下,让笔墨倾泻,在宣纸上留下痕迹。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王羲之那“飘若浮云,矫若游龙”的秀美文字,晃动着书圣怀素那“笔法瘦劲,飞动自然”的豪放气势,手中的毛笔渐行渐佳,如行云流水般,挥洒随心,提顿按压,转折过渡,落款盖章,一副书法作品便完成了。王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此时此刻,书房一隅,古色古香,朴素典雅,韵味无穷。

踏上墨海,素纸浓墨,黑白映红尘。一路上,与古人相约,与文化相融,与历史相识。习书法,让我学会了恒心,书法,凝结着我汗水的结晶,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更是对中华文化的恒心传承。最好的作品,不过那是那素纸浓墨,行云流水,那份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824 字

+ 加入清单

常采霓

小心地将信折好,塞进信封中,像是塞进了一份回忆,塞进了两载厚厚的岁月。然后郑重地把它递给了你,心里默念着:“这可是我最好的作品啊!”

你,是我最好的一位朋友,两载时光因有了你的陪伴变得温暖。而你马上要转去一所国际学校读书。至于信,是我与另一个同学约好,各给你写封信,来回忆这份弥足珍贵的友情。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

作为一个并不善于表达情绪的人,写信成了我的一个“世纪难题”。依稀记得自己只写过两三封信,要不就是为了完成作业,要不就是不假思索草草了事。但这一次,我想认真的写一回,哪怕只能写寥寥几页,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要把它当作最好的作品来完成。

就这样,我一点一滴地回忆着往事,一点一点地想着那些美好的时光,一遍一遍地读着自己写完的片段,涂了又写,写了再涂……一面草稿纸也早已面目全非。一段一段往事从记忆中抽出,那些点滴的情节温暖着我孤枕无眠的冷清。手机中的照片被不知翻了多少次,只为不漏掉任何一个曾经任何一段过往,只为了心目中那最好的作品。

从你我那特别的初遇,到开学在班级看见你,从相知,相熟,再到成为彼此无话不说的朋友。贪婪的希望时间能够倒流,哪怕走得再慢些,再慢些,再让我们哼唱出一首歌,再让我们于走廊间散一次步,谈一次心,聊一次人生;再让我们沐浴着仲夏校园暖暖的阳光;再让我们来一次因异口同声而开怀大笑……那种感觉多好,只可惜时光匆匆,岁月不待人。

像一个人行在记忆的小巷,被杏花雨沾湿了心房。直到写完信的最后一个字,如释重负。写完这封信,忽然发现用了四五张纸。或许,是不想让自己后悔吧。“让你后悔的永远不是你做过的事情,而是那些你想做却没做的事。”

曾想过许多次告别的情景,但当告别真正来临时,仍觉得措手不及。梅子味的夕阳与蓝白相间的教学楼融为一体,也暖暖的照在了你的身上。递给你信的那一刻,看见了你眼眸中潮湿的水意。

少年情怀总是诗。这封信,记载了我们曾经的儿女情长,见证了花季少年的青春梦想。这封信,是我最好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主要作品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停云 其四》)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冰心作品中的好段摘抄

全文共 1713 字

+ 加入清单

四年前的今晨,也清早起来在这池旁坐地。

依旧是这青绿的叶,碧澄的水。依旧是水里穿着树影来去的白云。依旧是四年前的我。

这些青绿的叶,可是四年前的那些青绿的叶?水可是四年前的水?云可是四年前的云?——我可是四年前的我?

它们依旧是叶儿,水儿,云儿,也依旧只是四年前的叶儿,水儿,云儿。——然而它们却经过了几番宇宙的爱化,从新的生命里欣欣的长着,活活的流着,自由的停留着,

在别人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

然而在心灵脆弱者,

已经反复而深深地

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索性凭着时刻的印象,

将这件往事

移在白纸上罢——

再回忆时

不向心版上搜索了!

——冰心《往事》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大大小小的镜子,重叠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就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如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能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的眼中,消失了它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的小朋友,有谁知道?

不但相似相同的人格,容易成为朋友,而朋友往往还是你空虚的填满,缺憾的补足,心灵的加深——你自己率直豪爽,你更佩服你朋友的谦退深沉;你自己热情好动,你更欣赏你朋友的冲淡静默;你自己多愁善病,你更羡慕你朋友的健硕欢欣。各种不同的人格,如同琴瑟不同的弦子,和谐合奏,就能发出天籁般悦耳的共鸣。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过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May there be enough clouds in your life to make a beautiful sunset)

有谁经过这样一种痛苦?你的最爱的人,抱着最苦恼的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要从你的腕上臂中消逝;同时你要佯欢诡笑的在旁边伴着,守着,听着,看着,一分一分的爱情恐惧着同在的光阴!这样的生活,能使青年人老,老年人死,在天堂的人,下了地狱!世界有这样痛苦的人呵,你们都有了我的最深沉极厚的同情!——冰心《南归》贡献母亲在天之灵。

苦难中的朋友!在这黑黢黢的长夜,希望在哪里?你们这样Q达Q达往哪里走呢?

这里记下的都是真人真事,大部分也许都是凡人小事,(也许会有伟人大事)但这些小事、轶事往往总使我永志难忘,我愿意把这些轶事自由酣畅地写出来,只为怡悦自己,但从我作为读者的经验来说,当作者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的怡悦自己的文字,也是往往怡悦读者的。

夫妻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密切最长久的一种。

夫妻关系是婚姻关系,而没有恋爱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恋爱不应该只感情的注重“才”和“貌”,而应该理智地注意到双方的“志同道合”,然后是“情投意合”(这情和意包括生活习惯和爱好等等)。、、、、、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更亲密的灵肉合一的爱情的开始。

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言论的花儿开的愈大,行为的果子结的愈小。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何用写呢?诗人自己,便是诗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记忆树创新等奖作品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核心提示:——本文系第二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赛季一等奖作品一江边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一棵古。已经很

——本文系第二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赛季一等奖作品

江边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一棵古树。已经很老很老的银杏树。据说是隋唐时期种下的。

小时候去看过一次。秋天。落叶时节。风过时,那些小扇子似的银杏叶就飒飒地飘落下来,像满天飞舞的金色羽翼,很美。但,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挥之不去。抚摸着粗糙的树皮,竟让我小小的心里充满了一种模糊的沧桑感,像穿过林间的风。

后来就再没去看过了。时间像流水一样温婉地逝去,转眼又是一年秋天。无穷无尽的落叶总是让人伤感。风里面掺杂着些许莫名的情绪,像落叶一样在我们面前打了个转,转眼又飘逝在无边的岁月里。

还有冬日午后暖暖的阳光。洗完头发,任其披散在肩上,懒懒地沐浴在难得的和煦阳光底下。不觉有些困倦。

不知怎么想到了树,想到了森林。暖暖的午后,却似有冷风拂过。怵然发觉,冷风的来源不在外界,而在心里。心里。

想起以前看《幽灵公主》后对森林产生的一种奇怪印象。诡异又神秘。那里面有太多太多孩子无法理解的深刻意象。

身处满眼绿意的森林,爬上山顶,向远方极目远眺。

山的那一边,到底是些什么呢?

山的那一边,其实还是山。只是山间不再是一片绿海,取而代之是人类活动的痕迹,比如开垦过的荒地,比如废弃的厂房。

这样的森林,应该不会有神兽出现吧。

再后来,就长大很多了吧。每天的任务,就只有学习而已。而且远离家乡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城市。

再没有时间每天到后山上去欣赏朝霞日落以及满天星晖,再没有闲情时常步行很远去品味那一江东去的的水,再没有逸致偶尔到森林里去呼吸那神秘自由的空气。

慢慢地,山被挖空了,土被烧成一块块垒墙的砖,堆砌起了新增人口一个个住家的梦;水被污染了,那些漂浮物和泡沫争先恐后地在江面上耀武扬威,马达声隆隆,惊碎了小鱼小虾的美梦;森林被砍伐了,那些光秃秃的山上,只有萧索的风如空漠的记忆般回荡。

后来的某一个黄昏,我踏着如血的残阳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在回家的路上,不经意间听到一个消息。

银杏树死了。

站在教学楼上望着落尽叶子了无生气的梧桐树,和它随风飘零无所寄托的黄叶,却有些漠然。年年如此吧。

想起小时候。门外有一片梧桐树林。把几片好看的梧桐叶捡起来,捧在手心里上上下下地看,然后小心地把它们擦干净,和自己最心爱的小玩意儿--隐约记得有一颗彩色玻璃珠、几片好看的画片和一枚尾端弯成心形的毛衣针,一起埋在了家门前那棵最高的梧桐树下。当时还特地插上几片树叶作为标记。可后来再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它们藏起来了。

那之后很快就搬家了。搬到一个门前没有大树的地方。抬头向上望去,只有高楼林立中一线狭窄压抑的灰蒙蒙的天。

最近再去看,那一片梧桐树林已荡然无存了。

银杏树是被烧死的。

村里小孩玩火,不小心引燃了树旁的柴草堆。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树有灵魂的话,它会感觉到痛苦吗?

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树都没有了。我的记忆树。

有时候会梦见坐在风里的银杏树下。想一些事情。一般与现实无关。譬如是否真有那样一个奇幻美妙的世界存在。

风过处,如低语。在我心里留下一些不着边际的痕迹:比如一些莫名的惆怅和感伤。

但背靠着粗糙的树皮坐着,举一片叶子到鼻尖,嗅着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便会感到一点慰藉。

《穿越时空的思恋》中的时间树。是否这棵银杏树和它一样,经历的时间与我们不同?不管有什么变迁,这棵树将会保留我们的过去,保留我们一颗不变的心。

因为在现实中总是经历那些日复一日的繁杂琐碎,所以我们在心灵麻木之前会选择用别人的故事来感动我们。当哭过笑过沉思过后发现自己的心还是软软的,还能被某些东西打动,感觉真的很好。这就是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固执地看《犬夜叉》的原因所在吧。

[记忆树创新作文一等奖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作品呐喊读书笔记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是我一直都挺崇拜,挺欣赏的文学家,他的每一篇作品我都读过,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

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鲁迅的小说,我感觉他的小说很真实,批判了当时旧社会的丑陋面目。

《孔乙已》是我在《呐喊》中比较喜欢的一篇,可能是这篇学生,所以对这篇所有的细节都比较了解。我第一次读这篇是在初中课堂上,那时老师让我们自己先读,当时,我读得很认真,因为我对这篇挺感兴趣的,因为是鲁迅写的。当时读得不太懂,听老师分析后,感觉明白了很多。

孔乙已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读书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他唯唯喏喏她活着,他一生都在寻求功名,一直考,一直考,可都考不上,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中,他成了一个行尺走肉,一个麻木而不任的人,正像他所说的“窃”书不为“偷”,因此在一些丑恶的人心中成了一个“小偷”,可在孔乙已的心中,他并不这么想,在与他同龄中,只要是见到他,除了笑,没有话讲,因此只好向孩说话,他也只有在孩子面前,他才会有受到蔑视的笑,后来有人说他又去偷书,结果被打断了腿,当他再一次来到客栈时,讽刺的笑声就没有停过,此时的孔乙已更偈一个行shi走肉,只靠着两只手来行走,终于,在人们的笑声中,消失了。过了几年,终于没有再见孔乙已,有人说的已经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结果,给人无尽的思考与想象到底孔乙已这个人物时,运用了大量的手法,在人物外貌,动作,语言上都有很多的描写。作者笔墨越多,所想表达的人物形象越明显。

我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有两点,一对封建社会制度的抨击,作者在每一篇小说里,运用了不同的手法,将现在的人物与过去的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对周围人物的形象描写,以及周围的环境的描写,有力地反映了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统治制度,但在另一方面,我觉得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希望在他文字的激励下,人们能够奋发有前,能够从麻木不仁中清醒过来,使这个社会能振作起来,这是他一种爱国的表现,他并没有去用语言激励人们,而是用文字,在文字的背后是他一颗爱国的心。也许他的文字并没有激励到每一个人,但不可否认,还是有一部分人,还有一些知识文化的人都能在他文字的激励下而清醒觉悟过来。

现在,有许多文章,作品都表达了爱国之情,但我比较情有独钟,只喜欢鲁迅先生的,因为他朴实而强有力的文字中,人们看到了当时丑恶的面目,我觉得孔乙已那篇比较明显,通过对孔乙已人物形象的描写,从颓废,每一个文字,从直接到间接,从明显到不明显,让读者真实地看到了像孔乙已那类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的从善良、爱面子的人转变成颓废,麻木不仁封建的人。

这样的文章没有用华丽的文字,但字字都像利刀像一样直插人心,这就是我喜欢鲁迅先生的原因,他的爱国情怀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作出献,这也就是我爱国的表现。

所以大家一起来《呐喊》吧!为我们赖以生存的中国来呐喊吧,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作为工作,要好好工作,大家都尽一份力,使我们国家更家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793 字

+ 加入清单

徐媛媛

我很平凡,又那么特殊:暴躁的脾气,古灵精怪的性格。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像糖融化在水里一样,去和同学们共同玩耍。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我不能适应新环境,所以我非常孤独和恐慌。

第一节美术课的到来,使我改变了自我。

我们这节课学画人,我们拿起画笔,开始认真地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许多同学画好了,牛老师拿着他们的作品看了看,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并把优秀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

我也画好了,正当我想把画交给老师的时候,我却犹豫了。我当时并没注意到老师所展示的同学们的作品,我想:“我画的应该是最差的那一幅,到底交不交呢?”

正当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我脑海里突然响起两种声音:“放弃吧,你万一被人嘲笑呢?”“不行,不能放弃,不要再胆怯了,勇敢地做最好的自己吧!”天哪,我居然陷入了动画片的情景里:一个看不见的恶魔和一个看不见的天使在我身旁争吵,我却分不清哪个是天使,哪个是恶魔。思考了许久之后,我鼓起勇气,带着有点害怕又有点激动的心情,把画交给了牛老师。这时我才注意到同学们的画,“原来,我的画是在优秀作品中数一数二的。”

“太棒了!”一句突如其来的赞叹把我从沾沾自喜中扯回了现实,“同学们看徐媛媛同学的作品……”牛老师对同学们大声说道。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霎时倍感骄傲。

如同寒冰在春天逐渐被温暖而流下了第一滴珍贵的水滴一样,我好似捉住了一只代表光明的蝴蝶,心中霎时明亮起来;我如同天上的繁星中闪烁的一颗——那么高,那么亮;我找到了第一盏指路灯,它使我不再迷茫。

我发现了我有许多长处:跳舞在班里无人能及;体育成绩女生第一;学习成绩超过大多数人;空间力也是全班第一。

每当我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时,我感到自豪,因为我又进了一步。

是什么使我变化?是那些嫌弃的目光,那些讽刺的目光,那些冰冷的目光——它们使我在严寒中勇敢地生存。

这第一幅画,就是我最好的作品,而完成这幅作品的不是我,而是——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福楼拜只写第一行——对作品要求再严格也不过分

全文共 281 字

+ 加入清单

福楼拜是 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天,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着厚厚一堆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一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地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只写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福楼拜是一位对作品要求严谨的作家。他曾经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表现它的运动,惟有一个动词;要表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反复思索而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爱上一个作品中的人作文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诸葛亮正襟危坐、羽扇纶巾的风流倜傥;没有关云长横刀立马、美髯飘扬的雄壮英姿;没有孙仲谋弯弓射虎、驭驹提箭的豪情万丈。曹操,在《三国演义》的斜阳阡陌中,只是一棵背阳的古松。我他在苍劲中袒露的一颗琥珀般坚强虽伤痕累累、老而弥坚的心。

曹操篡夺了刘家的天下,历史称之不忠。曹操为人奸诈、阴险,还策划了“挟君子以令诸侯”的大计。连京剧里的曹操,都是白脸奸臣。但在我看来,他其实更是英雄。

他有任人唯才的博大胸怀。首先,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一种气度和自信。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白手起家到扫灭北方?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发檄文骂他的陈琳;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百般照顾他。

他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官渡之战就是他写下的神话,或许赤壁的云未能散尽,但半壁江山是他智慧的结晶。曹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很渴。曹操就说:“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兵士们听说有梅子吃,口里生出了口水,感觉上也不那么渴了。这便是后人所引申出来的成语“望梅止渴”。从中不难看出曹操的谋略。

他还有飘逸洒脱的诗人风度和气质。我们还记得他的很多名篇。我最爱他的《龟虽寿》,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仿佛一阵春风,吹散了无限伤感的情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成为激励人生进取的千古名句。

曹操不仅在军事、政治和文坛中展现着他的光辉,还在他对江山社稷、芸芸众生的不朽贡献——北方人民得到了长久的安定生活!

《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化身。然而,即使是“尊刘抑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操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功与过留与后人评说,曹操只管把酒临风,歌以咏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优秀作品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我们开了一个美食会,大部分同学把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带到学校,同学们兴趣盎然的谈论着,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随着上课铃响,大家期待的美食会终于开始了。

老师先让我们介绍自己做的美食,李姝瑶和朱玉鑫等同学先后发言,介绍他们各自食物的制作过程、方法、和美食特点及味道。李姝瑶的蜂蜜核桃仁制作给我印象深刻。

第二节课上,老师让我们品尝美食,评出这次活动的美食王。看着同学们的脸上,都笑着,朱玉鑫拿起勺子,舀一些美食,慢慢的放在嘴里,生怕美食掉了,细嚼慢咽,大家上去,都像一个美食专家。终于轮到我们这一组,我早已迫不及待,几步就冲了上去,看着一道道色泽喜人,香味扑鼻的美食,真让人垂涎欲滴,我尝了几道,感觉都不错,但是,我还是觉得李姝瑶做的蜂蜜核桃仁好吃,颜色是咖啡色的,亮亮的,放在嘴里甜丝丝的,他们真的都用心去做了。大家品尝之后,老师让我们发言,大家兴高采烈地发表各自的看法,对每道美食品头论足。最后李姝瑶凭借“蜂蜜核桃仁”当之无愧的成为美食王中的一个。

好让人回味的美食会啊!(作者:王璐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作品赏析

全文共 3293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全篇分为三部分:开篇至“惊破霓裳羽衣曲”是第一部分,诗人用三十二句的篇幅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并讲述了由此带来的荒政乱国的情形及安史之乱的爆发;第二部分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共四十二句,写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以及此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尾,是全诗的最后一部分,讲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诗人开篇即借“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交代了唐朝祸乱的原因,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后面之事皆由此而来。之后诗歌逐步展开,层层叙述:先讲唐玄宗重色,百般求色之后,终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揽入怀中。接着,对杨贵妃的美貌进行刻画,写出她如何的妩媚,并因此得宠于后宫之中。“姊妹弟兄皆列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因杨贵妃而变得权势逼人,不可一世。得到杨贵妃的唐玄宗,过上了纵欲、行乐的生活,终日沉迷于歌舞酒色之中,以至于“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人对此进行了反复地渲染,从而点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整个爱情悲剧的基础,是“长恨”的内因之所在。“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在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这正是杨贵妃致死的原因所在。“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说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这里,诗人用六句话对二人的生离死别进行了描写:“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悲伤之情溢于言表。特别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把玄宗那种极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能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心情形象的表现出来。

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相思之苦,诗人并未直接描写,而是抓住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来抒发婉转凄凉的相思之情。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人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月:“魂魄不曾来人梦”。“长恨”之“恨”,动人心魄。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人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馀”,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人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美蓉花和未央宫的乖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貔。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人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雨到奏凯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对鲁迅作品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绪片论》认为,《呐喊》诚然是一部悲愤控诉旧文化、旧礼教,热情鼓吹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之作,但某些篇章如《故乡》、《社戏》等其实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反顾。江业国的《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认为,鲁迅描述阿Q之死的“仪式感”,既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辨的艺术符号。

不少研究鲁迅小说艺术形式的成果也颇具新意。严加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发现鲁迅小说是有着多种声音的复调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多义的美学意蕴。张直心的《神思会通: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印证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并非势不两立,恰恰相反,它蕴涵着集合诸种方法冲突作用力的开阔性。李春林的《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特别一反那种认为鲁迅只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观点,提出了“平行”说:“他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现实主义,而又融入了新的‘文学趋势’——现代主义”。

张箭飞的《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和段落都契合了变奏、复格段、回旋曲、复调等音乐的旋律结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赵卓的《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认为,鲁迅的小说大都属于心理小说,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圆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邹贤尧的《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把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文学的语境中,仍然发现了其形式的先锋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晰而鲜活”。朱寿桐的《〈呐喊〉:叙事的变焦》认为,《呐喊》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三种。

对下层社会不幸者精神状态的批判和鞭挞,基本上建立在鲁迅改良社会、民族进步的宏观视野上,属于“宏观叙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改造国民性的呐喊:“中观叙事”则指作品将叙述的背景移到比较封闭的、日常的人生场景,将主人公移向一些准“不幸”者,即被抛离了上流社会轨道而直接堕入下流社会的读书人,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人性善的呼唤;而另外一些作品如《社戏》、《兔和猫》等,则主要是鲁迅自我情感的微波细流的寄托与抒发,属于“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共同构成了《呐喊》的“表现的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征集《奈曼旗文化志》分卷文学作品的启事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奈曼旗文化志》已初步完成主体卷编纂工作,现就分卷文学作品方面进行征集,望给予高度重视。

一、征集范围

奈曼籍人创作、整理、发表以及奈曼籍外各界人士所反映奈曼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歌词、戏剧、传说、故事、报告文学等。

二、具体要求:

(一)中、长篇小说需提供作品名称、作者、作品内容摘要、发表刊号和日期。

(二)征集的短篇(包括微型小说、小小说)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须是在各类报刊已发表过的;歌词、戏剧、传说、民间故事等不限。

(三)结集出版的作品集需提供作(编)者,书名、刊号、出版时间。

(四)除长篇小说提供电子版外,其余各类非结集文学作品及相关信息均提供一份纸质(a4纸仿宋三号字)和电子版资料。

三、截止时间:

从2015年8月20日开始至2015年10月30日结束。

四、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奈曼旗委宣传部1310室

联系人:侯显峰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作品赏析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老舍简介及主要作品

全文共 2422 字

+ 加入清单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老舍简介主要作品,欢迎阅读。

老舍,中国小说家、剧作家。生于1899年,卒于1966年,满族,祖籍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的思潮,把他从“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的人生信条中惊醒;文学革命的勃兴,又使他“醉心新文艺”,由此开始生命和事业的新起点。

1924年,老舍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自1925年起,陆续写了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对乌烟瘴气的教育界作了生动的揭露;《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二马》的主人公是旅居英国的北京人,讽刺的仍是在封建的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培植出来的“出窝儿老”的畸形心态——都以清脆的北京口语,俏皮的幽默笔墨,渲染北京的民俗风情,通过闭塞守旧、苟且偷安的民族心理的剖析,申述对于祖国命运的忧虑,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和思想视角。3部作品陆续在《小说月报》上连载后,引起文坛的注目。1926年老舍加入文学研究会。1929年夏,绕道欧、亚回国。在新加坡逗留期间,为当地高涨的民族解放要求所鼓舞,创作反映被压迫民族觉醒的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30年7月起,到济南齐鲁大学任教。1934年秋,改任青岛山东大学教授。在这两所大学,相继开设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课余继续从事创作。沿袭原来的艺术取向的,有长篇小说《离婚》和《牛天赐传》等,都写得富有生活情趣和喜剧效果。比之早期作品,描写从浅露趋向含蓄,相当圆熟地形成他作为幽默作家、北京人情世态的风俗画师、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独特的艺术风格。面对愈来愈严酷的社会现实,创作出现两种新的趋势:一是日益关切国家大事,由此触发写作的灵感,如受到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五三惨案的刺激,写了《大明湖》,九一八事变引起他“对国事的失望”,遂有寓言小说《猫城记》的问世;一是更加关怀城市贫民的苦难,以此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月牙儿》叙述母女两代沦为暗娼,《我这一辈子》诉说下级警察的坎坷经历。在《骆驼祥子》中,以农村来到城市拉车的祥子个人的毁灭,写出一场沉痛的社会悲剧。把城市底层暗无天日的生活引进现代文学的艺术世界,是老舍的一大建树。

《骆驼祥子》是他个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品。他从30年代初起 ,开始写作短篇小说 ,作品收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其中如《柳家大院》、《上

任》、《老字号》、《断魂枪》诸篇,绰约多姿,精致完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奔赴武汉。1938年3月 ,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任总务部主任。抗战8年中,对文艺界的团结抗日多有贡献。他写于抗战时期的作品,也多以直接为民族解放服务为题旨。战争初起,他热情提倡通俗文艺,写作宣传抗日的鼓词、相声、坠子等小型作品,供艺人演唱。随后,转向直接向群众宣传的话剧创作,连续写剧照了《残雾》、《张自忠》、《国家至上》等10余个剧本,颂扬民族正气、表彰爱国志士,批判不利于团结抗日的社会弊端,在当时起了积极的宣传作用。自1944年初开始,进入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创作,回到所熟悉的北京市民社会和所擅长的幽默讽刺艺术。小说刻画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市井平民,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内心冲突,于苦难中升腾起来的觉醒和抗争,自然也有消极逃匿和无耻堕落。《四世同堂》是他抗战时期的力作,也是抗战文艺的重要收获。1946年3月,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和将自己的作品译成英文。

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老舍立即启程回国。新社会的新气象使他极为振奋,不久就发表以艺人生活为题材的剧作《方珍珠》。1951年初创作的话剧《龙须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剧本通过大杂院几户人家的悲欢离合,写出了历尽沧桑的北京和备尝艰辛的城市贫民正在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献给新中国的一曲颂歌。《龙须沟》是老舍创作新的里程碑,他因此获得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50~60年代,他在文艺、政治、社会、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担任多种职务,但仍然勤奋创作。作品以话剧为主,有《春华秋实》、《西望长安》、《红大院》、《女店员》等,以刻画北京市民告别旧生活、迎接新时代的精神历程的作品较为成功。他还写有散文《我热爱新北京》。自50年代后半期起,老舍在话剧《茶馆》、《义和团》(又名《神拳》)和小说《正红旗下》(未完成)等作品中,转而描绘近代北京的历史风云。《茶馆》以一座茶馆作为舞台,展开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盘踞时期、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3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和历史动向,写出旧中国的日趋衰微,揭示必须寻找别的出路的真理。老舍的话剧艺术在这个剧本中有重大突破。《茶馆》是当代中国话剧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剧目,继《骆驼祥子》之后,再次为老舍赢得国际声誉。

老舍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思想上艺术上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他写作勤奋,孜孜不倦地涉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是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文化大革命初期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自溺于北京太平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最好的作品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陈巧艺

知道期末成绩前,我站在高山之巅看云海。

天色并不完全阴郁也不完全晴朗,在层层云翳之上的太阳并不热烈,滚滚起伏的涛涛云波翻出苍白的言语无法描绘的壮美,阵阵泡沫在无声中泛起,脚下的陡岩怪石突兀,裸露的岩层甚是苍劲。

令我遗憾的是,我却在此时知晓自己糟糕的成绩,那一刻,所谓的高山流水云海带来的欣悦荡然无存。

再回想这个学期的努力,期末备考的认真,还是全抵毁在这几个数字中。我愤恨又埋怨。上个学期我也是得到这么个成绩,我偏执地认为这是人生的污点,档案上的黑印,于是我把自己投身于一种忙碌之中。可是……在迷离的光影中,周遭壮美的所有,都在变形。脚下的大地崩塌了,旋转携带着内心的阴郁,漫过高山,漫过云海……最终,湮灭了。

我迫切的想下山,回到忙碌的车水马龙之中,将自己回归到能慰我心的忙碌之中。可是我还是沉默了。把自己永久地放置在不真实的忙碌之中,真的有意义吗?

于是我静默地屹立在高山之巅,望着汹涌翻卷的云海。此时的云海苍白,无力。我总是追求完美,不顾一切前进,可这真的可行吗?一味地前行,真的可以换来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是不是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倏地忆起王冕的《千里江山图》,不正是松弛有度,疏密有致,他的山峰并不是堆积在一起的,而是有高处的巍峨,低处的流畅,留白与重叠齐存。再回想齐白石的《虾》,偌大的画面只有几只简笔勾勒的虾,大面积的留白反而衬出虾的灵动。

也许,我应当为人生留白吧?人生作为一幅宽广的长卷,作为画家的我们真的可能将它填满吗?想来也不可。为人生留白,不是懈怠和放纵,而是在前进的路上驻足思考,然后更好的奋力前行。

人生正是作品,不同的人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画派,但无论是形象派还是抽象派或是写实派,都不是一味的忙碌于为人生填色。

适当的留白,再配上绚烂的色彩,或许能成就最好的人生,最好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者及作品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1、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