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人生七年》观后感(推荐20篇)

他运筹帷幄,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好学深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不辍探索,实现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纵横捭阖,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下面是《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

浏览

586

作文

637

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1989年3月5日,这一天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备受爱戴的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他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建国后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纵观周总理的一生,我们所能感受到最多的是这位和蔼总理的睿智与谦卑。他生的平凡,然而一颗自幼就树立着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赤子之心却不断鞭策着他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早在1953年,周恩来在出席中印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逐渐成为当时以及以后各国外交上履行的准则。1954年,作为新中国一次崭露头角的伟大外交,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着实提升了新中国的形象,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分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多边的外交斗争。在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下,会议最后终于以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而结束。同时,在日内瓦会议进行过程中,周恩来通过他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使中英、中美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955年,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著名的方针,那就是求同存异。体现求同存异方针的“万隆精神”,揭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性的新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朋友。万隆会议结束以后,同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的国家迅速增加。

1963年12月到1964年3月,周恩来用两个多月时间出访亚非欧14国,重点是非洲10国。周恩来这次出访,是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七十年代,尽管受到文革的影响,身体每况愈下的周总理还是顶住一切压力积极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通过“乒乓外交”,周恩来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效果,逐渐打破了中美隔离的坚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9月,在周恩来的推动下,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携代表团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周总理不仅有令人咋舌的外交谈判技能,也散发着常人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他为人和蔼可亲,言谈随和却不失高雅;他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却不失分寸;他身兼国家要职,形体劳损却一如既往。在好友胡志明先生——前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去世不久,周总理一袭素装前往吊唁,悲恸之状为生前之最。他交友甚广,几乎每一位接见他的领导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以诚待人,用行动在诠释着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1976年1月8日,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亲爱的周总理离开了。寒风嗖嗖,举国上下无不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之中,我们为周总理的匆忙离去而悲伤,联合国降半旗为这位伟大的外交家、总理致哀。时光荏苒,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了,留给我们新一代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我们能够循着先人的足迹,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海报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叛逆的孩子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敷衍孩子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家长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年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年又接近了尾声,人们总会迎来令人无比快乐的新春。她让久别重逢的亲人团聚在一起,它让家家户户洋溢着幸福的气息。

新年,我又长大了一岁,不应该再淘气了。新年,是个十分热闹的日子,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大街消息。新年,大红的春联挂在门前,让“年怪”不敢轻易靠近。

一早醒来,我就看见爸爸在大门外忙着贴春联呢!“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贴上大红春联,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我也希望新的一年新的气象,我们的生活可以越来越好。

我来到厨房,一阵诱人的香味便扑鼻而来。哇!厨房里可真是热闹!大碗小蝶,摆得到处都是,五花八门的菜肴装在盘子里,让人不得不馋涎欲滴!妈妈正在把一个个包好的饺子放进盘子里,“妈妈,为什么过年要包饺子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因为饺子的形状像金元宝,表示着来年财源滚滚来。”妈妈心平气和地告诉我。但是我恍然大悟。

也悄悄地来临,天色渐渐变暗,每家每户都是灯火通明。大家团聚在圆桌旁,吃着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我正要用筷子吃鱼时,爸爸制止了我:“吃年夜饭时,桌上的鱼可是不能动的,鱼象征年年有余,来年的运气。”我心想: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可谓是“处处有语文”啊!

吃完年夜饭,爸爸妈妈给我准备了压岁红包,他们希望我能够快乐地成长,我也祝他们万事如意,健康长寿。

“爆竹声中一岁除!”迎来了新的一年,祝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3月2日下午,大型纪录影片《厉害了,我的国》在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二宫首映。该片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当日,我市组织300名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于3月2日起在全国影院上映,我市工人文化活动中心一宫、二宫和全国同步放映。影片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以及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习**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论述,以纪录片的形式首次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还记录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等超级工程。

影片场面震撼恢弘,大国雄姿跃然眼前,是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思想教育的生动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空中旅程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片头一出来,大气磅礴,内心隐隐感动。

看到有人开玩笑地感谢节目组:《航拍中国》让大家看到了陕西不只是有黄土高坡,新疆不只是草原毡房。我是偶然在电视上被新疆篇的美丽街景吸引看的,觉得画面特别精致,每一帧都可以作屏保,仔细看节目名称才知道是全程航拍的。看科普《航拍中国》全部拍摄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祖国真是有颜又有钱!

这部纪录片很让我喜欢的是不局限拍一两个大众熟知的景点,观众跟着节目地图的节奏走,配着旁白的解说,好像真的在这个城市生活过一样。祖国一直在发展且发展很快,《航拍中国》很好地让我对其他省市更新了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央视纪录片《镜子》全集观后感

全文共 1083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世上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改变。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父母改变,孩子可能因之改变,而后者影响深远。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影响,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它也关系着民族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大明宫》纪实纪录片的观后感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大唐,这一个在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朝代,这一个令世人最为景仰的朝代,这一个造就了无数传奇的朝代,如今或许只能在那泛黄的纸上依稀地探寻出往日的盛世气象。

繁华落尽,一切已烟消云散。那充满着诗人慷慨情怀的唐诗,而今只能在学堂里听着稚童读诵出来,诗中那激扬的气魄已不复寻;那罗衣飘飞的曼妙舞蹈,那盛世丝竹管弦的美妙交响,却早已经湮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或许残留了一丝的吉光片羽;那威严宏伟的皇家建筑,那玲致精巧的宫阙楼阁,都已成断壁残垣,在风吹日晒之中铭刻着世间变迁。

大明宫,那盛世大唐所最雍容大气的皇宫,那象征着大唐气度的皇宫,如今只是在西安北部残存着过往岁月的一些遗迹。三倍于凡尔赛宫,五倍于故宫,十二倍于克里姆林宫,十三倍于卢浮宫,大明宫这座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砖木结构宫殿群落,我们只能通过这些具体的数字和抽象的比较在脑海中想象那恢宏的气势,那庄严的气魄。

不过由著名导演金铁木执导的大型纪录片《大明宫》通过声色影像把我们带回了那一个美丽而奢华的朝代,那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盛世帝国。

历史总是记录在那泛黄的书画之中,画纸上那滚滚烟尘的金戈铁马,那罗衣飞扬的美丽仕女,那身着奇装异服的众多使节,那轻歌曼舞、丝竹管弦齐响的热闹筵席,那满布着皎皎梨花的瑰丽春景,使世人一下子就置身于那神奇的大唐气象中。纪录片《大明宫》就在那一幅幅充满着沧桑历史气息的泛黄古画的交错展现中开始讲述了那一段盛世繁华梦。

影片精要浓缩了大唐自太宗玄武门之变到黄巢之乱近三百年的历史,也清晰地交代了大明宫从设计、建造,完工到被毁的整个过程。大明宫这座充满着大唐记忆的宫殿,这座与大唐命运细细相关的宫殿,在现实中已难觅其往昔的惊艳景象。但影片通过精良的特效技术,用一种近乎还原真实的方法,向我们展现了那一场史诗般的盛宴。《夜宴》的美术班底,《赤壁》的特技团队,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特技专家,我国最负盛名的古建专家,把大明宫的恢弘气象展现地淋漓尽致。仿航拍做出来的特效镜头,全方位清晰地展示了大明宫的各个布景和位置,让观众从画面中形象地感受到大明宫的磅礴气势和盛世大唐的雍容气度。

大明宫以及其内的丹凤门、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麟德殿、三清殿、太液池等亭台楼阁和殿宇厅堂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建筑已消失,单纯地通过文字和语言描述又不直观,影片运用特效真实还原了各个宫殿的具体形象。朝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官员们进入那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庞大的宫门与渺小的官员形成鲜明的对比,那带着一点金色的阳光投射在丹凤门上更添一种神圣与威严。在介绍含元殿这个大明宫的主殿时,特效镜头运用地更是令人赞叹。虽然不是真实拍摄,但真的让人有种置身于盛世大唐的幻境之中。含元殿全景的展现,仰拍视角的特效的运用,更加烘托了含元殿的庞大和雄伟。含元殿栖凤阁画面上的移镜头、推镜头与特写镜头的交替使用,把栖凤阁的高大和造型的独特都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画面上的精彩展现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但是演员与剧情上巧妙地融合,也使影片增色不少。不同于金铁木曾执导的《圆明园》中的演员设置,只是作为影片的陪衬,而《大明宫》里的演员角色的安排更是有血有肉。影片没有从明星中选角,但正是这样,反而保证了盛唐人物的精神风范。霸气而妩媚的武则天,睿智开明的唐太宗,精通音律乐舞的杨玉环,文采横溢的李白,片中大多数人物,大至帝王皇后,小到宫娥士兵,都能反映出盛唐的风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杨贵妃这个形象的塑造,非常有突破性。导演打破了人们一贯认为的"环肥燕瘦",找了苗条的白雨饰演杨玉环。她那浓郁的古典美的外表与清秀娟慧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美妙的舞蹈更是让人赞叹不已。导演突出了杨贵妃的能诗善舞的诸多方面的才艺以及聪慧伶俐、善解人意的性格。玄宗与臣子下棋时陷入困境,贵妃以猫和局,挽救了玄宗的败局。这个细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真让人拍案叫绝。演员扎实的表演功底,编剧对历史严谨的考证和还原,导演对真实历史的注重,使得影片讲述的内容既有了历史的依据,避开了瞎编乱诌之嫌,同时又有了鲜活生命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斗转星移,辉煌与荣耀总是像那一江春水般渐渐消失与远去。大明宫像一个人,从婴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寿终正寝,它见证了大唐最辉煌也最落魄的时候。当那影片中响起那沉闷,忧伤,哀婉的音乐声,当长安的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窜,当大明宫被残暴的农民军洗劫的时候,当看到贪婪的官军争货相攻,纵火焚烧,宫室里坊,十焚六七的时候,一种无缘由的苦涩不由地涌上心头。在昏黄的夕阳下,残破的宫殿附近杂草丛生,日落大明宫,或许也意味着大唐的国运将近。

金碧辉煌的宫殿,万国归附的气势,海纳百川的气度,百花齐放的文明......随着大明宫的消失,大唐帝国的覆灭,这一切也俨然成了历史中那虚无缥缈的尘烟。

盛世大唐梦,梦落大明宫,回望大唐,回望大明宫,其实这份泱泱大国的情节一直萦绕着我们,这是我们历史记忆深处最绚丽的一笔。大唐,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了和平》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如白驹过隙,距1950年已过去了70周年,《为了和平》这部意义深刻的纪录片于2020年上线播出,向我们展示了抗美援朝艰苦的奋斗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如今所处的“和平”年代中,也有更多的英雄们在为我们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拼搏着。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毅然奔赴前线。他们只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他们在这,站在我们的背后,挡在我们前面。在这个2020年疫情横行的时代,也有着这么一群人——白衣天使,他们身着代表圣洁的白大褂,手上拿着各种手术刀,仿佛此刻他们也在战场上,与“敌人”所搏斗着,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们应秉承英雄精神,以英雄为榜样,让英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观后感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陆续播出。

该片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拍摄,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全片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亚历山大港、西班牙足球学校等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内容,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同时,摄制组对新疆、福建等20多个省区市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拍摄,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甲午甲午观后感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以史为鉴,回望硝烟,不禁让我想起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两句名言:“我看见了昨天,我知道明天”。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给养,只有不断反观和思考,痛定思痛,吸取历史教训,正视历史启迪,开拓走向未来,这是一个民族对待历史,尤其是对待失败历史的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不走覆辙,发展的更加稳定,强大的更加真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说,“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在桂林当兵锻炼时,我用空闲时间,把金一南少将编写的《苦难辉煌》看了一遍,结合这次纪录片的观看,对甲午战争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甲午战争前夕,清王朝经历了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原来的天朝上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为求救亡图存,开展了洋务运动,在变革军队,兴起军工,尤其是发展近代海军方面取得明显的成就。打造了号称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其中就包括被日方叹为“东洋巨擘”的“定远”、“镇远”号铁甲舰,以及先进的25艘军舰。陆军也聘请顾问,购置装备,积极促进近代化。

就在清政府沉浸在师夷长技的蜜水中时,日本这个数次犯境无果的蕞尔小国却让这个貌似强大的东方睡狮一败涂地,水军陆军几近覆灭,想到这不得不令人痛惜。

正如欧亨利式结尾那样,一切意料之外,早在意料之中。对于清政府而已,失败是必然的,但失败得如此落魄和滑稽,发人深思。

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军风败坏,政治内斗,外交孱弱,缺乏军事思想种种弊端与恶习也不可避免地束缚、影响着北洋舰队。

究其根本,政治上的腐败,体制上的落后是导致 甲午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一步步加深,主权逐步沦丧的根本原因。面对日本等列强的进攻,腐朽的清廷或是盲目主战消极防守或是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丧失优势。国难当头,慈禧为庆生享乐,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极尽骄奢淫逸,翁李两党勾心斗角,派系林立。军队更是浮夸堕落,军风殆尽。试问有这样的统治者有这般的军队又怎能不败?

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一个民族只有从这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中不断自省和反思才能进步强大。随着中国梦,强军梦的提出和实践,中国的发展推向历史的新起点,从严治军,从实训练,正气正风。正如27日习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的,当初拿破仑说的这只会令世界为之发抖的睡狮,正以一个和平、可爱、文明的姿态醒来。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逐梦发展的路上,我们这些时代青年、后备军官更要练就本领,成为军队高素质高技能的军队现代化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英雄儿女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战斗下去,人在阵地在”,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发出的铮铮誓言,鲜明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打仗从来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抗美援朝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当时所有新式武器和战争手段,战争异常激烈、残酷。面对强敌,志愿军将士充分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气概亮剑杀敌。他们敢于近战夜战、迂回挺进,以各种轻型武器对付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他们即使身负重伤,也要从血泊中爬起来同敌人血战到底;他们冒着密集的轰炸和严密的封锁,建成了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他们同敌人“空中拼刺刀”,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奇迹。“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志愿军将士发出“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以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打败了侵略者,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在我国由大向强、将强未强之际,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人民军队必须做好随时打硬仗的准备,继承和发扬我军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砥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血性胆魄。把培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融入练兵备战各方面全过程,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形成练兵不懈怠、备战不松劲、打仗不怕死的昂扬士气,确保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全文共 1154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有人说:“他是诗人,也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自我却从未开过一枪。”因此,又有人说:“毛泽东是用笔杆子打天下的。”

前段日子,我观看了一部描述毛泽东的影片——《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生命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刻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走进毛泽东》这部影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一句平凡而有力的话,使在座的委员们的心里都在流泪……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咱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正因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就应节省点,不好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

我看了这一系列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他的“做事果断,善于分析,目光长远,用兵如神”使我一向不能忘怀。想想自我,真是感到惭愧:自我平时做事犹豫决,目光短浅,只顾眼前一时之快······

毛主席的生命是不断领悟的生命,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钟爱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领悟,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

亿万人民满怀深情,眼含热泪,无比怀念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为他的亲民、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

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他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他开创了今后一千年咱们民族兴旺发达的历史局面。咱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人,永远铭记毛爷爷的教导,为祖国的未来发奋。作为21世纪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职责和使命,肩负毛主席为后人留下的重任,好好领悟、关心国家大事,在领悟生活上严格要求自我。未来祖国和人民以及自我的完美生活不断发奋前进!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咱们永远铭记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打击贪腐,肃清风气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从廉政的角度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历朝历代廉吏实践探索的突破、攻坚克难的壮举、心系社稷关注民生的情怀,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出文化对时代的回应、对实践的关切、对民众的贴近。也正因此,它让很多人感到廉政富有温度和情感、更有活力和魅力,从而增强人们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凝聚力。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之清廉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巨大而深远,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世界显示和证明了,这个政党同国民党领导下的军队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军队的战力要强悍得多,其对国家的领导力与凝聚力也要强大得多,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诞生了!西方强权靠武力已经无法扼制这个共产党国家在世界东方的兀然矗立。西方列强从朝鲜战争的失败中意识到,中国一百多年任人宰割的历史结束了,他们从此再也不能向中国颐指气使了,那个架起几门大炮在海上轰几下就能让中国政府吓得哆哆嗦嗦从而签下屈辱城下之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站稳了脚跟!从此,西方列强再也不敢武力进犯中国。并不漫长的若干年后,越南战争使美国人又一次领教了中国的厉害,美军始终不敢越过北纬18度线一步,忌的就是一旦靠近中国会引来解放军直接参战,朝鲜战争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美军出道以来,也就仅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作战时或有中国背景的战争中败北,这使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心理上留下浓重的阴影,同时,本能似的对中国军情特别关注、特别敏感。也就是在这几次与世界最强军事大国较量中都取胜的战绩,使世界都对中国军队,特别是中国陆军刮目相看,其强悍战力得到公认。当年的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后来在访问东欧几个国家的时,得到了超乎规格的隆重接待,实在是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击败以美军为核心的联合国军的由衷肯定与褒扬,同时,这一战,也使西方再也不敢轻易武力干涉东欧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让这几个国家一扫阴霾、扬眉吐气!

志愿军都是英雄,他们的巨大牺牲与付出让新中国得到了应有的地位和尊重,使新中国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不管这种尊重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向那些为祖国英勇战死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英雄们致敬!

笔者虽然出生时就与那个年代有一段时间上的距离,但喜好军事与历史,在阅读与了解那段历史后,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是以写下这段文字,记录一下对志愿军英雄的无上崇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1921点亮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2220 字

+ 加入清单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电视专题片《1921点亮中国》将于6月27日至7月1日22:30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6月28到30日、7月2日到3日20:30在东方卫视播出。

《1921点亮中国》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历时半年拍摄制作。专题片共分5集,总计150分钟,讲述了1919年到1921年间,在中国风云大势之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创立于上海的那段艰辛历程。

全片5集分别为风起、潮动、选择、曙光、星火。第1集“风起”解析厚重的时代背景,从辛亥革命开启中国革命年代开始,聚焦一代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寻找救国之道。在本集中,上海以响应五四的“六三运动”登场亮相,展现其孕育社会革命的天然气质。第2集“潮动”,详细阐述上海之所以成为党的诞生地的历史文化基因,这里不仅有繁荣的报刊出版业,更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镇。第3集“选择”表现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经历了工读互助团、地方自治等种种尝试,与改良主义者、折衷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第4集“曙光”放眼国际,描述苏俄和共产国际从外部帮助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始末。在第5集“星火”中,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诞生后,先后推动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宣传、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自此,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独立建党进程。

在真实展现历史发展脉络同时,本片在以下方面作出了创新探索:

一、专题片突破传统党史叙事模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学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解读党的发展历程,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从上海的城市特质等角度切入,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艰辛成长之路,解读上海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基因。另外,由于吸纳了近五年党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本片在内容选取上有别于以往党史片,把陈独秀、共产国际等在中共建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真实还原,还展示了《新青年》杂志的变迁历程。

二、本片采访了国内外近70位专家学者,覆盖面广,视野宏大,研究机构包括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法兰西学院、荷兰皇家科学院、日本京都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

除了党史专家,本片将汉学、历史学、新闻学、工人运动史、中外关系等诸多研究领域的学者都纳入采访范畴,使得视角更加多元、国际、公正。此外,一些党史人物的权威研究者也在本片亮相,如研究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荷兰马林纪念委员会主席迪克•德•温特、著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石川祯浩教授,为本片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五四运动的见证者、106岁的周有光老先生讲述他在1919到1921年间的亲身经历,也是本片一大亮点。

三、本片全部由高清设备拍摄完成,画面优美、制作精良,以更为广阔的叙述空间,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

上海拍摄中,摄制组寻找了许多新角度,往往一个地点反复拍摄,力求镜头表现更契合文稿、更具感染力。以新老渔阳里为例,作为中共建党的重要地点,它们几乎保持了老弄堂昏暗、潮湿,甚至简陋的原貌。为了达到更好的拍摄效果,摄制组在清晨四五点、上午、黄昏、深夜两三点、下雨、晴天……驻守在新老渔阳里;单机、摇臂、轨道、甚至航拍,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光明的、美好的、紧张的、幽暗的,不同情绪、状态的现实镜头,最终得以成功诠释90多年前那段沧桑历史。

上海之外,摄制组还前往北京、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境外包括法国、荷兰、日本、俄罗斯。如荷兰的马林纪念活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等鲜活、珍贵的镜头,都为本片增光添彩。此外,摄制组还首次启用电力升降车、遥控直升机,拍摄一大会址、外滩等重要地点,这些手段为本片带来全新的观察视角,镜头冲击力、震撼力也更强。

四、为了解决历史资料稀缺的难题,本片资料采集团队前往俄罗斯,发掘了一批珍贵历史资料,像陈独秀早年历史影像就是在国内首次披露。

摄制组自身也发挥主动性,搜集具有电视表现力的素材,比如列宁、孙中山原声录音,李大钊、马林、罗素、杜威等人物影像,都丰富了本片。另外,摄制组在日本拍摄中,专程到李大钊早年留学的早稻田大学取材,不仅搜集了早稻田大学20世纪早期的珍贵图片,还获许拍摄了李大钊入学时的学籍簿真品。

6月11日,广电总局、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在北京审看。审片后,专家领导给予本片高度评价,认为《1921点亮中国》立意深远,视角独特,在观点提炼和史料挖掘上有新的突破,画面语言的表达极具感染力,体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专业且精良的制作水准。

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金德龙评价说,此片很好反映了建党历程,反映了我们党怎么建立,它的时代背景,它的历史渊源,它的一些重要因素——反映了共产国际对共产党的支持,反映了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反映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反映了工人阶级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要素在片中都得到很好的反映。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认为,本片的研究角度比以前深化,第一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的不同层面,第二比较突出上海,回答党为什么在上海建立的问题。从这两个角度来看此片很有新意。相比建党80周年、70周年电视片,此片内容有所深化,这一点值得肯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长征的观后感

全文共 1061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纪录片《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一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时代文化与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开放与包容。融汇着历史启示与历史智慧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铭刻着历史的记忆,更回应着时代的呼唤。

丝绸之路,绵延数万公里,横贯亚细亚腹地。它曾将一个个璀璨的文明相连,让各色面孔彼此微笑、各种语言相互交谈。然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古老的丝路似乎早已遥不可及。它的繁荣,抑或是它的荒芜,一切的描述,都只存在于古老书本的字里行间。那里现在是什么样子,那里的人们如何生活?这一切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谜。

“一带一路”并非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完全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回望梁启超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第1集

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从一个中世纪的国家迈出了走向现代国家的步伐,1898年的戊戌变法距今整整110年。有一位青年,他从戊戌变法开始登上中国思想、政治舞台,成为了新时代的启蒙者,他就是梁启超。

第2集

梁启超来到日本后,曾一度希望与孙中山的革命派联合,但遭到了老师康有为的阻止。美国之行也让梁启超感触颇多,相对于革命的道路,他认为,改良可能更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3集

1911年,武昌起义在意外中爆发。中国的历史规律告诉梁启超,改朝换代将带来多年大乱,他希望利用自己在上层和军队中的人脉组织和平政变,免国家于兵火,实行立宪。但袁世凯出山,打乱了他的部署。

第4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启超力主中国应该通过参战改变自己的孱弱的国际地位。他说服总理段祺瑞力主参战,但总统黎元洪却反对参战,参战问题后来竟成为政治筹码,黎元洪调张勋的辫子军进京“护驾”,辫子军一进北京却拥立12岁的逊帝溥仪复辟大清国,北京的政情乱成一团。梁启超与段祺瑞在马场誓师讨伐逆贼,第二次挽救了共和。

第5集

1919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他决心不再参政,好好做点学问。但他在家里也清闲不了,总有一些屁股很沉的客人,他规定,每次见客只给5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全文共 881 字

+ 加入清单

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看望报告团成员,向高德荣表示亲切慰问,对学习宣传高德荣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提出要求。

雷锋在日记中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高德荣就是这样的一滴水、一线阳光、一颗粮食、一颗螺丝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一些人眼里,高德荣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扎根基层、心系群众,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主动返乡扎根独龙江,全身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一心扑在群众脱贫致富上。这种“舍小我顾大我,弃小家顾大家”的思想境界,的确感人至深。

高德荣曾任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县长。身为一个厅级干部,他颇有些传奇色彩。他最珍爱独龙江的山山水水、喜欢穿一件“独龙族褂褂”、出行总是带着“N件宝”、经常住在老乡家里、三十多年几乎顾不上家……试看今日的官场,像高德荣这样无官气、“接地气“的官员还有多少?“一心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当之无愧。

高德荣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实在行动上,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展现出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与他相比,那些专向群众“口袋”下手的干部、拉帮结派混“圈子”的干部、擅长送往迎来吹牛拍马的干部,能不惭愧吗?

“见贤思齐焉”,弘扬高德荣精神、争做“四有”好干部,党员干部不仅要内化于心、更要践之以行。既要保持政治定力、坚守法律制度的底线,把清廉作为立身之魂,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老百姓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既要守纪律、讲规矩,学会为欲望设定底线,又要为官有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用实干苦干惠及群众。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怎样学习焦裕禄、杨善洲、王瑛、任长霞、高德荣的公仆精神、走好为政之路,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深思。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7 字

+ 加入清单

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志愿军某部三连接替了友军的防务,上了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美军不甘心938.2高地被我友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前沿和纵深实施狂轰滥炸,隔一两天就以数十人或百余人的规模,在炮兵和坦克掩护下向刚接防的三连等阵地反击。那时,处在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即使在夜间,也是三天两头有伤亡。不要说一天三餐,一天一餐也难保证,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战友们回忆说: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可以啃几口,抵一阵子饥饿,但饮水难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接防上阵地那天早晨,每人都背了一壶水。有的战士在通过炮火封锁区时,水壶就被敌人机枪打中,水漏光了。多数人在炎热的夏天打了一天仗,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到了晚上,大家渴得唇干舌燥。上阵地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跑到三排十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战士们快渴死了,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你负责的活动小分队,除了到敌前侦察敌情抓‘舌头’(俘虏)外,要加一项任务,就是到山沟里找水源。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钟樟彩时年24岁,入朝后在烟台峰打坑道中光荣负伤,刚立过功。

指导员走后,他随即就叫战士到各班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背上冲锋枪和水壶,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他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一段。

当跑下80余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声音。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两段东西走去。待走近了,才看清那是两具尸体,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上喷涌着一股清水,水量还不小。他高兴极了,随即将靠近泉边的尸体移开几步,看清楚了那是个穿志愿军服装的年轻战士,身上背着枪和一些水壶,手里拿着一个军用水壶伸向喷涌的泉水。他判定这两个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遭敌人封锁水源的机枪扫射而牺牲的。

他怕美军机枪再次射击,不敢怠慢,连忙趴下喝饱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很快将所有水壶灌满。水背回之后,看着连里战士轮流传递水壶,喝着那甘甜泉水时的高兴劲,钟樟彩也乐了。

自从那天背水成功以后,他又每隔一两天去背过三次水。每次都遇到定向、定点打到泉水附近的机枪子弹和炸弹,但钟樟彩都根据美军打枪打炮的规律避过去了。他也因背水荣立了三等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