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读中外名人故事有感(合集19篇)

浏览

7492

作文

1000

精选名人故事作文集合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我读完了《名人故事》这本书。

《名人故事》带领我们与古今中外的名人近距离接触,去看看这些赫赫有名的人们背后的故事。全书通过一个个别致、风趣、经典的小故事,讲述了名人的生活习惯、理想抱负,使我从书中找到了众多榜样,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当导游,带大家走进名人世界,去感悟名人的生活:一代“书圣”----王羲之,东晋人,我国著名书法家,被后人称为“书圣”。他自幼喜好书法,为写得一手好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在木板上写字,笔迹印到木板里面三分之深,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在衣服上比划着练字,日子久了,竟然连衣服都磨破了!他一直在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和砚台,最后竟把一池清水给洗黑了,变成了“墨池”。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1863年出生于一户农家,十五岁那年,他做木工活,在某些家具上描画雕刻图样,就是从这时起,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开始做画。在这期间他画了一万多幅画,有一段时间专门练习画虾,为了能把虾画得活灵活现,齐白石在书桌上摆了个大海碗,养了几只小虾,每天都细致观察它们活动时的各种情形……天长日久,他的虾果然就画得栩栩如生了。最终成为了国画大师。

“世纪老人”----冰心,她七岁开始读书,九岁时,有了想写东西的欲望,向老师请教,让父母帮着修改,同时广泛阅读。成了书虫的冰心,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文学基础后,开始写一些短小的文章,在当时的刊物上发表。后来,她的胆子越来越大,连续发表了许多散文和小说。不久,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这些名人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平凡、朴实。但他们成功光环的背后,却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十倍的艰辛和磨练!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毅力!俗话说得好:“有志不在年高。”名人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也鼓舞着我,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再奋斗!远远地,我望见了成功的彼岸,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传递信息的名人故事1:鸿雁传书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名人宋濂的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倔强仙人掌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的卢兹(1907-1982)并不是一位非常着名的心理学者,他只写过一本自传式心理学阐述性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这本形象而有趣的小册子里,提到卢兹儿时的一件事:卢兹的母亲擅长烹制Pizza。卢兹家境并不富裕,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是蔬菜Pizza。但不定时的,卢兹盘子里的那块Pizza下,会出现美味的腌肉,这是母亲偷偷留给卢兹的。卢兹回忆说那块薄薄的腌肉让平淡的童年充满期望和惊喜。

卢兹根据这个回忆,在自己开的餐厅内对顾客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试验。卢兹在每份Pizza里面都藏了一张写着祝福的话的纸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现出惊喜,没有人质疑这张纸的卫生状况,而这种内藏了祝福话语纸条的Pizza被称为“卢兹Pizza”,并成为意式的一道文化大餐。

卢兹通过这些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表层心理”和“转折点”两个理论。所谓“表层心理”指的就是个体最初看到的事情或者物品的表面现象以及最直观的原因等,例如上面提到的Pizza。“转折点”指的是出乎意料出现的事物,并能够改变由表层心理带来的心理感受,即腌肉和小纸条。

在我们完成一张试卷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些解答不出来的试题。绕过它们,我们会发现其他擅长的题目。如果绕不过这些,我们就会被表层心理迷惑:这么难啊!我一定做不出来的!完了完了,这次考试我肯定挂了!

在我们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小误解、小波折。如果绕不过去,它们将影响我们对一段感情的审视。

工作上也是如此。可能某一个环节的失误,会对心理产生很强烈的影响。说不定会自我否定得过早,失去了一位宝贵的客户,以及一些提高自身的机会。

“表层心理”比较容易带给我们忐忑不安的情绪,不利于生活和工作。不少心理学研究者提出找出“转折点”这种自我调整的方法。即在“转折”出现的前后,为自己也给别人找一些理由。比如当发现笔下的试题很难做,我们不妨给自己找理由,有些地方复习得不好,但是只要认真做就没有问题啊!在感情和工作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想:“感情上的小矛盾两个人都有责任啊!”“虽然我有了失误,但是也许在客户的眼里不算什么!”这样,就很容易稳定我们的心理,并克服心理逆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抗癌斗士,超越自我名人陈祖德的故事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新中国第一代棋手,中国棋院第一任院长;他曾经战胜日本棋手杉内雅男,成为第一个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中国棋手,打破了“日本九段不可战胜”的神话。他亲创的“中国流”布局,现今仍流行于世界棋坛。这是他为众人熟知的一面——“棋王”。

他身患胃癌,在病床上与癌症斗争32年,并完成自传名作《超越自我》。这是他的另一面——“抗癌斗士”。

他就是“围棋教父”陈祖德

2011年,陈祖德患胰腺癌并再次接受手术,在病房坚持撰写《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一书。2012年11月1日,病魔还是无情地将他带走,享年68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故事成功的真谛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2006年以前,郭德纲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相声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郭德纲迅速走红的同时,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他:“不少人都说,你出名纯粹是靠‘炒作’出来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郭德纲不急不恼,从容应对。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是一夜工夫。但这一夜之前我自己度过的漫长的十几年,又有谁能说出一二?中国说相声的人很多,大家可以任意挑选,我愿意花100万来捧他。甭说一夜,就一个月吧,看一个月时间内能不能把他炒成像我这样的,如果成,我立刻走人;如果不成,大家又将如何赔付?”

郭德纲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吧。我经过十年磨炼,温度已经从0度升到999度了,再加上媒体的最后一把火,所以温度一下子就达到1000度。可是,如果没有前十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前面的999度的积累,媒体能把我从0度瞬间炒到1000度吗?”听了郭德纲这番生动形象的回答,在场的人都纷纷鼓掌表示肯定,那位记者也由衷地点头表示赞许。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郭德纲的回答,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成功的真谛,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实力积累,加上百分之一的机遇垂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李嘉诚进军地产业的故事

全文共 4239 字

+ 加入清单

1958年初春的今晚,刚完成一桩生意的李嘉诚怀着难得的好心情,独自驱车前往郊外。这几天,李嘉诚心里颇不平静,他在寻求新的发展。经营塑胶花为他带来一笔可观的财富,但李嘉诚预测到塑胶花市场有限,只有几年黄金时间。该从何处着手呢?李嘉诚苦苦思索着。忽然,他眼前一亮:有了,进军房地产!他想起了连日来工厂的业主只肯签短期租约,每次续约,又得大幅度加租的情形。如果自己兴建一座大厦,不仅可以解决工厂自身的问题,而且可以做业主,将大厦空余的厂房租出。对,就向土地赚钱。直到今天,李嘉诚一直保留这种习惯,只要一有灵感,他就牢牢抓住,决不让它成为遗憾。

50年代末期的香港,经济处于突飞猛进的时期。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影响,弹丸之地的香港成了名符其实的东方之珠。特殊的社会环境使香港如同三、四十年代的大上海一样,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地域狭小、人口众多的香港,一下子变成了寸土尺金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统率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他将自己的经济发展方针订为:稳健中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尽管是小心翼翼,不劲易冒险,但他还是技高一筹地将经营塑胶花工厂所赚取的利润,以及第一幢工业大厦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全部投资到房地产经营上。

几年以后,由于香港局势的动荡不安,香港的房地产一次一次不由人意地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

在这个人心浮动、百业萧条的大动荡中,李嘉诚再一次显示出他独具慧眼、远见卓识的才能:他一方面加紧稳固大后方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继续使之在塑胶工业中独占鳌头;一方面不紧不慢、胸有成竹地用现金、用最低价格收购那些急于将牧业胶手,弃船而去的有识之士的地皮和楼宇。

李嘉诚充分掌握地产发展的大趋势,被人们赞誉为商业奇才,他总是能够因势利导地变逆境为顺境,既大展拳脚,又稳中求进,为他以后的蓬勃发展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2年7月31日,李嘉诚把握香港股市处于牛市巅峰的机会,将长江地产改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0月向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香港证券交易所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法定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酱是8400万港元,每股2元,升值1元,即以每股三元的价格开始公开上市发行。在香港股市处于巅峰期时正式挂牌的长江实业,一出台就受到股民的宠爱。

沉稳持重的李嘉诚在塑胶花、房地产经营方面显示了他的独创性之后,又在经营股票方面再一次表现出他的远见卓识,以及对事物发展规律超乎寻呼寻常的领悟力。由于对房地产业行情看好,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并用所得的钱去买股票时,李嘉诚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股票,一边用发行股票所吸收的资金成批地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1974年5月,李嘉诚领导长江实业与实力雄厚、作风稳健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合作,成立由李嘉诚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加拿大怡东财务有限公司。这个联营公司的建立,不仅为发展中的长江实业引进大量现金,而且为长江实业在接下来的拓展海外、横向发展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潜力深远的高速公路。

1974年6月,长江实业更大开香港股在加拿大的先河:

在李嘉诚的创业生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77年。这一年是李嘉诚和他的李氏财团经过20余年的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奋斗,真正脱颖而出的一年。他大开华资吞并外资之先河:著名的美资永高公司帐购战,以及力挫群雄,击败香港置地房地产公司,购得中区新地王的两次战役,成为使香港英资、外资惊诧不已、而使中资兴奋不已的热门话题。

位于香港中区地下的中环和金钟站段,是香港中区最繁华的地段,也是世界上最值钱的地皮之一,每平方米的地价高达1万港元如果能在这块享有地王之称的地皮竞争上夺标并成功地发展物业,不仅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夺标公司还可由此增强信誉且名声大振。

早在1976年,李嘉诚就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为购得中区邮政总局旧址地皮,曾与香港政府磋商多次,希望部分用香港地铁公司的股票部分以现金支付,但是港府坚持用现金购买。于是既精通经营之道、又精通金融之道的李嘉诚,再次利用出售偻宇和发行新股的方式,集资数亿港元现金,以打有备之战。

不仅如此,李嘉诚还获悉香港地铁公司与政府达成有关九龙湾车厂及邮政总局旧址的批地协议:地铁公司必须耗资近六亿港元现金购地而急现金尽快回流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将两块地盘设计成一流的商业中心和写字楼相结合的综合型商业大厦的建议,而且一反地产界只租不售的常规。为了稳操胜券,李嘉诚还相继抛出了两个诱饵。其一是为了满足香港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要求,长江实业主动提出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二是将商业大厦出售后的利益由地铁公司和长江实业公司分享,并且再超平时分红各五成的常规,由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1979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中环邮政总局旧址公开接受招标竞投。素有地产皇帝之称的置地公司,一度盛传是夺标呼声最高的公司。消息传到长江实业,李嘉诚听后淡淡一笑,说:传说总最是传说,到底名花谁主现在尚无法定论。在这次地王公开招标竞投活动中,香港地下铁路公司先后收到30个财团以及地产公司的投标申请。

1977年4月5日各家报纸以大标题报道:长江击败置地,夺得旧邮政总局地段。

这块平均地价每平方米1万港元的地王,早为大财团觊觎,卒为长江投得。据地下铁路公司透露,主要原因是长江实业所提交的建议内列举的条件异常优厚,终能脱颖而出,独得与地铁公司经营该地的发展权。

李嘉诚终于力挫多家竞争对手,一举击败一度呼声甚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子——香港置地有限公司,被人们誉为长江实业扩张发展中的重要昊碑,乃华资地产的光辉,值得开香槟庆贺,并一致认为此举意义重大,算得上三级超升。

1978年5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环球大厦开盘,总价值约5.92亿港元的物业,于广告刊登后8小时内全部售完。

1978年8月,李嘉诚投标所建的海富中心开始拍卖,交易总价为9.8亿港元,创造开盘售楼一天交投最大的记录。

耗资近2.5亿港元,以豪华、庄重、典雅的面貌呈现于香港人面前的华人行新大厦,雄踞于港岛中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地带;并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联手合作,对半出资成立华豪有限公司,以全新的香港速度,重机关报创建华人行商业大厦,可以说是李嘉诚又一杰作。

1978年李嘉诚与包玉刚达成协议,他放弃对寻龙仓控制权的争夺,从而改善了与汇丰银行的关系。以此为契机,他于1980年蛇吞大象式地收购了汇丰手下的和记黄埔,轰动整个香港并令股市狂升。香港新闻界轰动到极点,各报刊杂志纷纷用醒目的标题,形容李嘉诚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购,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其石破天惊的能量,不仅轰动整个香港而且令股市狂升。

1986年,李嘉诚所统率的和记黄埔捷报频传。在李嘉诚的揉和中,在西方之精华的高科技管理之下,和记黄埔成为除银行业之外的香港最大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及贸易公司,是香港规模最庞大、获利最丰厚的桂冠集团之一。正如李嘉诚在1986年度和记黄埔的业务报告中所言及的:

本集团坚持不渝之目标是不断茁壮成为一家基础广大,而主要业务以及控股权利中心仍牢固植根于香港的国际性集团。

这一年,和记黄埔属下的和记电话,通过28处无线电发射,接受台通达全港各地,成为香港分区讯号系统式手提及流动电话的最大经销商。同时,早在1986年就着手收购的和记传呼有限公司,动用港币2亿港元收购香港20家传呼公司,成为占有率达4O%的全港最大的传呼公司。

1986年11月,李嘉诚部署和黄与长江实业重新组织一家公司,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7.8亿元的可兑换的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通过这次变相批售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和记黄埔与长江实业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获利高达2.5亿港元。

1987年9月14日,大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之气势的李嘉诚在记者招待会上兴奋地宣布:其控制下的四家上市公司已经集资1O3亿元,并且动用其中的29亿收购英国大东电报局4.9%之股份,其余用于扩建第六、第七号码头,以及兴建四号码头货物分发中心。

自80年代后半期以来,李嘉诚一改从前在香港所进行的长期策略性的收购活动,重新着眼自身结构与业务的整顿和进一步加重业务国际化的比重之有关政策。

首先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活动:1987年将港灯集团的非电力业务分拆成为嘉宏国际集团有限公司;1988年长江实业进一步将青州英坭私有化;1989年和记黄埔将属下的安达区大亚集团售予长江实业。

李嘉诚这一系列调整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等措施,不仅仅便于理顺集团内部的业务分工和利润分配,而且也为今后新的投资创造条件。接下来,李嘉诚还通过加强对和记黄埔的货柜码头和电讯业务等方面的投资,促使业务进一步多元化。

1986年,李嘉诚财团趁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时期,收购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其中李嘉诚家族占9%;和记黄埔和嘉宏国际各占互成权益的Union Faith占43%,共耗资32亿港元。

1986年,李嘉诚进军北美能源业的同时,并没有放过欧洲能源市场。同年12月初,李嘉诚私人斥资港币1000万元,收购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

1988年4月,李嘉诚联合新世界发展主席郑裕彤、恒基兆业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诚持有股份1O%的加拿大国际商业银行,在加拿大成立协和太平洋公司,获得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旧址的发展权。

1988年6月,李嘉诚将扩张的目标回首注目于腾飞之中的亚洲地区。

李嘉诚联合香港商界巨亨李兆基、邵逸夫、周文轩、曹文锦等,投标获得政局稳定、深具潜质的亚洲四小龙之——新加坡的展览中心发展权。

1989年,李嘉诚统率和记黄埔成功收购英国 Quadrant集团的蜂窝式流动电话业务,成为和记黄埔通讯业务进军欧美市场的起点。

1990年6月,和记黄埔又以1.6亿港元收购美国通讯器材制造业AT&E集团的可换优先股。

李嘉诚流洒自如地挥舞着集资收购战的魔棒,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

统率李氏王国内外并举、纵横驰骋的李嘉诚,为他呕心沥血的大半生所奠定的宏伟基业,在激动人心的全球大商战中进行着令人为之振奋的全面出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重要的是心境名人故事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心走到哪里,人就会去哪里,因为我们都是跟着心走的!

一位哲人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看他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那么多人挤在一起,有什么可高兴的?”哲人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但他每天仍非常快乐。又有人问他:“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有什么好高兴的?”他说:“我有很多书哇。每一本书都是一位老师,和这些老师在一起,随时请教怎不令人高兴?”

几年后,这位哲人成了家,搬进大楼,住一层,仍是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有人便问:“你住这样的房子还能快乐吗?”哲人说:“一楼有多好啊!进门就是家,搬东西很方便,朋友来访很方便……特别让我满意的是,可以在空地上养花、种草。这些乐趣真好呀!“

又过了一年,这位哲人把一层让给一位家里有偏瘫老人的朋友,自己搬到楼房的最高层,而这位哲人仍是快快乐乐的。朋友问他:“先生,住顶楼有哪些好处?”他说:“好处多着呢!每天上下楼几次,有利于身体健康;看书、写文章光线好;没有人在头顶上干扰,白天黑夜都安静。”

柏拉图说:“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奋斗的故事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兔年春节前夕,体坛“一姐”李娜轰动了世界网坛。2011年1月29日,在阳光明媚的澳大利亚墨尔本,这位来自湖北的个性女子一路过关斩将,历史性地获得澳网女单亚军,成为首次闯入四大国际网球赛事决赛的亚洲人,书写了网球新的传奇 ……

少年成名却突然退役

29年前,李娜出生在武汉一个普通市民家庭。因为父亲早年的“羽毛球运动员情结”,李娜5岁时开始参加羽毛球训练,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结缘网球。凭借过人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付出,李娜15岁就跨进了国家队大门。

2000年,年仅18岁的李娜获得了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联赛)第134位的年终排名,成为国家网球队的新星。2001年的九运会上,她一举拿到女单、女双和女团3个冠军,以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单、女双和混双3枚金牌。然而,就在外界坚信李娜将有一个美好前程、将为网球赢得国际地位的时候,她却在2002年底韩国釜山亚运会前,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宣布退役,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和同为网球运动员的男友姜山一起读书。

当时,在韩国釜山,曾有教练说:“这个湖北丫头是不是疯了,说退就退,也太不负责任了!” 然而,了解李娜的朋友则感慨地说:“李娜就是这样的人,太有个性了。敢想敢做,说得出做得到!”至于那次退役的原因,有人猜测是因为“刺头”李娜当时与国家队有矛盾;也有人猜测是因为与姜山“早恋”遭到国家队反对,李娜为了坚持爱情才退役。无论何种原因,以李娜的个性,她宁愿不打球,也不能唯唯诺诺、委曲求全。

在离开球场整整两年后,2004年3月,湖北队邀请李娜出山。在老公姜山的鼓励下,李娜重返网坛。同年10月的广州公开赛,李娜连胜8场,成为第一个赢得WTA巡回赛单打冠军的球员。2006年,李娜打入了温网八强,又一次创造了网坛的“第一”。

“单飞”成就“国际娜”

复出之后的李娜,虽然已经晋升至国内网坛“一姐”的行列,但她一直对国家队训练比赛僵化的体制感到不满。另外,国内网球比赛的现状也让她感到失望,网球这种国际化和职业化的比赛项目,在却变成了“国内死磕,国外练兵”。所以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排名,李娜却越来越向往自由地、职业化地参加国际比赛,尤其是以大满贯为尊的四大网球赛事。

终于,随着国家队的改革计划,李娜在2008年底得以“单飞”,自己聘请教练、组织团队,“自负盈亏”闯荡国际赛场,由此开启了自己的国际之路。李娜此后的成绩证明,这条路走对了。

单飞之后,对李娜来说,最重要的是团队组织和建设。瑞典著名教练托马斯作为外教加入了李娜的团队。李娜原来的弱项发球技术,在托马斯的重点训练下,突飞猛进,足以傲视众多世界巨星。托马斯还积极“教唆”李娜要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成为她在“单飞”后的引路人。

为避免在比赛中无谓的受伤,李娜还请来了德国人阿莱克斯作为体能教练。自从有了他,李娜之前的腿伤也很少在比赛中出问题。

不过,在幕后团队中,最最重要的还是李娜的丈夫兼教练姜山。由于长时间在生活和球场上的合作,了解与默契让他们配合得格外顺利。李娜说:“很多人觉得我的想法与众不同,但姜山总能明白我在想什么。我们心灵相通,这是最大的优势。”

同在湖北网球队的李娜和姜山早在1995年就相识,当时李娜才13岁,姜山已是网球国青队的主力。那时,李娜将谈吐不凡的姜山视为偶像,并展开了追求,之后他们就顺利地“早恋”了。2008年单飞后,姜山成为李娜的私人教练。

李娜从不掩饰对丈夫的依赖,“有姜山在,我容易得多”,“他就像我的父亲和兄长,不时为我梳理情绪上的变化。只有他在我身边,我才能发挥出全部水平”。李娜表示,姜山给自己最大的帮助就是让自己心里踏实。如今,李娜在国内外打比赛,姜山几乎“全程陪同”。赛场上,李娜一有不顺,就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姜山。

虽然在比赛现场,经常会看到脾气急躁的李娜对姜山不加掩饰的怒吼,但在李娜内心深处,她对姜山是心存感激的。“不管你是胖还是瘦,是帅还是丑,我都会永远跟随你,永远爱你。”这是李娜在今年澳网决赛后的一段真情告白,通过电视转播,感动了无数人。

有了三大金刚护法,“单飞”后的李娜成绩插翅高飞。2010年年初,李娜闯入了澳网4强,又在伯明翰草地赛中折桂,WTA排名也逐渐稳定在TOP15以内。

2011年1月29日,李娜获得了澳网亚军,成为首次闯入四大网球赛事决赛的亚洲人,成功地帮助军团率先达到了亚洲网坛的制高点。李娜也因此有了一个新的外号——“国际娜”,成为体育界继姚明和刘翔之后又一个“国家形象”。

一个“非典型”的明星

“她不是个典型的女人。”有媒体曾这样评价李娜。李娜显然不是西方媒体心目中的明星的样子,不仅因为她胸前的刺青玫瑰,还有她的直率脾气,以及不常见的幽默感。

在体坛普遍缺乏个性的时代,李娜早早就以特立独行作为自己的标签。甚至在李娜小时候,这种“个性”就已初现端倪。因为李娜的父母都姓李,就有邻居故意逗她:“你是跟爸爸姓还是跟妈妈姓?”不想,年少的李娜却回答道:“他们都随我姓。”

熟悉李娜的人,也或多或少知道李娜的几个叛逆故事。在网球界,李娜是第一个公开批评举国体制的队员。在2005年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李娜将矛头直指国家队,“我在国家队没有任何进步,国家队的教练对我也没有任何帮助。”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李娜还曾在比赛时,戴着看上去有些沉重的耳饰,让教练感到愤怒。对于自己叛逆张扬的性格,李娜感到骄傲,她觉得这是自己的真性情,没必要去掩饰。

在球场上,李娜是第一个甚至是唯一一个刺了文身的国内球员。“我十几岁那年就文了这个玫瑰文身。”李娜谈起自己胸口的那朵玫瑰,很是得意。那一年李娜刚刚开始和大她4岁的姜山配对打混双,就毫不避讳地用刺青的方式向姜山示爱。一开始,文身还被藏着,后来不在乎那么多了,因为“它见证着我的爱情”。

李娜干过的出格的事远不止于此。在比赛中,她会对姜山大叫大嚷,会对着卖力为自己加油的球迷怒吼“闭嘴”;在采访中,会让媒体记者尴尬——问:“2011年你想要什么?”答:“我想要钱。”问:“这能写进文章里吗?”李娜瞪大了眼睛答:“谁不想要钱啊,这是事实啊!”

赛场外的李娜却有着柔软的另一面,她会默默进行慈善工作。去年一年,她给青海玉树和武汉孤儿院送去善款共计近百万元。

真正让世界媒体注意到的,是李娜直率幽默的性格,尤其在她讲英语的时候。在澳网第三轮,她当着数万观众直率承认,自己打球的动力是老公兜里的信用卡。在半决赛取胜后,当被问及“面对这样的局面是否紧张”时,李娜又拿自己的老公开起了玩笑:“我昨晚并没睡好,我丈夫睡觉时总是打呼噜,我大概每个小时都会醒一次。”用老公的呼噜将激动的泪水轻轻带过,相信所有人在这一刻都会被娜姐的举重若轻“秒杀”。

从当年初涉巡回赛时不敢和对手打招呼的青涩,到现在一口流利的英语、时不时吐露的幽默,李娜面对国际媒体开始驾轻就熟,有了偶像的范儿。这样的李娜处处迥异于举国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金牌杀手”,改写了人不自信的“典型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体育界的新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故事:左思立志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着,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着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

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外名人幽默故事——《胡适》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现代着名学者胡适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有“PTT”三个宇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

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

“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现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

“胡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的点子的故事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朋友告诉了我一件生活中的趣事:如何让他的两个儿子将蛋糕平分为两半?“我告诉他们,两个人都享有特权。一个人负责切蛋糕,另一个人可以先挑自己喜欢的那半块。这样,切蛋糕的孩子肯定总是将蛋糕在中间线上笔直地切开,而挑蛋糕的人也占不到便宜!”

我不由叹服:“这个点子真是太完美了!”然后我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是一个有关国际谈判的电视节目启发了我。”他笑着说。

其实,变得更具创造力也就这么回事儿。

但是,一个好的点子就像一只兔子,它“嗖”的一声跑出来,有时没等你反应过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要抓住它,你必须做好准备。那些富有创造力的名人时刻准备着行动,这可能就是他们和我们唯一的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经典简短的励志名人故事4:99分的人生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他从小就有个理想,就是做玉雕师傅,把那些最不起眼的石头雕刻成精美的工艺品。

1958年,他有幸进到玉雕厂。

第一天上班,他看到师傅们正打着赤膊站在一块大石头前汗流浃背地打磨,他于是明白,做玉雕不单单是专注地雕刻那么简单,而是需要体力与脑力的结合。他心里暗暗发誓,要做就做到最好,终有一天,要雕出众人瞩目的作品。

3年后,他出师了,考级作品,他用尽了全身的心力,雕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无可挑剔的作品。好些高级工艺师围着他的作品微微笑着,看得出来非常满意。他很自信地期待着评委们打出全场的最高分——满分,可是分数打出来,却只有99分。他很气愤地质问评委:明明可以打100分,为什么要扣掉我1分?

面对他的质疑,评委们却心平气和地微笑着。

最后一个高级工艺师,终于忍不住对他说:扣掉你1分,是为了你好!为我好?他很不解,继续追问。人家告诉他,只有99分,你还有前进的余地,要是给你100分的满分,你就走到尽头了,明天也就根本没有希望了。

他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人只有不满足现状才能不断地进步。

从此,他不再沾沾自喜,也不再自以为是,而是更加积极地投身工作。

虽然前辈们的优秀作品早已经深深地印入他的脑海,但他并不局限于那些已经定好的条条框框,而是推陈出新,勇于开拓和创造,执著地走更加艰辛的探索与创作之路。

他永远记得那位工艺师说过的话:给自己99分,才有进步和希望。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30岁那年,他终于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干,进入国家顶级玉雕大师的行列。

他就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他的许多作品,都被作为国宝级礼品送给尊贵的外宾。他的玛瑙作品《无量寿佛》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

李博生说,人要活得有激情,有动力,就要为自己找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中外名人故事》,从中又认识了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比如才能全面的科学家张衡,他在天文、历法、文学、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罕见的全才式人物。

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发明的地动仪整整领先了欧洲1000多年,他还发明了可以测定风向的候风仪,可以自己运行的自行车,能够自己飞的木鸟;在数学方面,他计算出圆周率是3.162;在地理方面,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年;在艺术领域,除了写文章外,他还擅长绘画,是东汉时六大画家之一。

我还从中吸取了一些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时时提醒我要有志气,又要刻苦努力和团结人。看了这本书,我还收获了许多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

十分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资料。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取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描写名人的智慧小故事

全文共 2703 字

+ 加入清单

人,缘何能在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具有复杂思想、规则语言的生命存在,描写名人智慧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冰制输油管——妙法解难题

日本南极探险队第一次准备在南极过冬,便设法用运输船把汽油运到越冬基地。由于准备不充分,在实地操作中发现输油管的长度根本不够。也一下子找不出另外备用和可以替代使用的管子。再从日本运来,那时间需要近两个月。怎么办?这下子把所有队员给难住了。

这时候,队长突然提出一个很奇特的设想,他说:“我们用冰来做管子吧。冰在南极是最丰富的东西,但怎样使冰变成管状呢?很多人还是糊里糊涂的。队长又说,我们不是有医疗用的绷带吗?就把它缠在已有铁管上,上面淋上水让它结成冰,然后拔出铁管,这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吗,然后把它们一节一节连起来,要多长就有多长。”

队长的聪明之处在于,以已知的东西为参照,将许多毫无关系的要素组合起来,再制造出新的物件。

爱迪生测灯泡——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阿普顿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才生,对带他一起工作但没有大学文凭的爱迪生有点瞧不起。有一次,爱迪生让他测算一只梨形灯泡的容积。于是,他拿起灯泡,测出了它的直径高度,然后加以计算。但是灯泡不具有规则形状,它像球形,又不完全是球形;像圆柱体,又不完全是圆柱体,计算很复杂,即使是近似处理,也很繁琐。阿普顿画了草图,在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和算式,也没算出来。正忙于实验的爱迪生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阿普顿报告结果,他走过来一看,便忍不住笑了起来,“你还是换种方法算吧!”只见爱迪生略一沉思,快步取来一大杯水,轻轻地往阿普顿刚才反复测算的灯泡里倒满了水,然后把水倒进量筒,几秒钟就量出了水的体积,当然也就等于算出了玻璃灯泡的容积。这时,羞红了脸的阿普顿傻呆呆地站在一旁,恨不得找条地缝钻下去。

炒毛栗子——治理国家有法可循

辽圣宗是辽国的一代明君。登位后,曾巡视天下。在一个地方,他发现一个叫萧朴的臣子把自己的领地治理得非常好,就叫过来询问其施政经验。可萧朴却非常谦恭地说:“我哪里有什么经验啊!臣下到这里之后,只不过学会了炒毛栗子。臣下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盛产毛栗子,就在同一个锅里炒,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小的炒熟了,大的还生着,而当大的炒熟了的时候,小的又炒煳了。后来臣下就把大的小的分开炒,只要火候掌握得好,大小毛栗子都能炒得一样香甜可口。所以,臣下办任何事情,就像炒毛栗子一样,既注意层次,又注意火候。除此之外,臣下再无其他的能耐了。”辽圣宗听了,哈哈大笑说:“你这炒的哪里是什么毛栗子,分明是在教寡人如何治国啊!”后来,辽圣宗就把萧朴调到自己身边,发现他处理事情,无论大小都能做得恰到好处,不久就把他升到了宰相的位置。

萧朴的比喻,犹如一盏闪耀着光辉的智慧之灯,表面上是说自己只学会了炒毛栗子,可“炒毛栗子”的哲学中,却深藏着治国的真谛。国中有这样的智者,哪会不让充满雄心壮志的辽圣宗看到希望呢?

福特谨慎捐款——金钱的价值在于使用的方法

汽车大王福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但他却很少捐款。他顽固地认为,金钱的价值并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使用方法。他最担心的就是捐款经常会落到不善于运用它们的人手里。有一次,乔治亚州的马沙·贝蒂校长为了扩建学校来请求福特捐款,福特拒绝了她。

贝蒂就说:那么就请捐给我一袋花生种子吧。于是福特买了一袋花生种子送给了她。福特后来就忘了这件事情。没想到一年以后,贝蒂女士又上门了,交给了他 600 美元。原来学生们播种了当初的那一袋子花生种子,这就是一年的收获。福特什么都没说,立即拿出了 600 万美元交给了贝蒂。

福特的担心绝不是多余的,太轻易得来的金钱往往很难让受施者感受到金钱后面潜隐着的苦与智;我更赞赏贝蒂对点滴施与的至高的尊重,她带领孩子们撒播下的其实是足以证明他们有能力领受他人恩惠的资格。

英国政府的困惑——妙法挽救生命

18世纪末期,英国政府决定把犯了罪的英国人统统发配到澳洲去。

一些私人船主承包从英国往澳洲大规模地运送犯人的工作。英国政府实行的办法是以上船的犯人数支付船主费用。当时那些运送犯人的船只大多是一些很破旧的货船改装的,船上设备简陋,没有什么医疗药品,更没有医生,船主为了牟取暴利,尽可能地多装人,使船上条件十分恶劣。一旦船只离开了岸,船主按人数拿到了政府的钱,对于这些人是否能远涉重洋活着到达澳洲就不管不问了。有些船主为了降低费用,甚至故意断水断食。 3 年以后,英国政府发现:运往澳洲的犯人在船上的死亡率达 12% ,其中最严重的一艘船上 424 个犯人死了 158 个,死亡率高达 37% 。英国政府费了大笔资金,却没能达到大批移民的目的。

英国政府想了很多办法。每一艘船上都派一名政府官员监督,再派一名医生负责犯人的医疗卫生,同时对犯人在船上的生活标准做了硬性的规定。但是,死亡率不仅没有降下来,有的船上的监督官员和医生竟然也不明不白地死了。原来一些船主为了贪图暴利,贿赂官员,如果官员不同流合污就被扔到大海里喂鱼了。政府支出了监督费用,却照常死人。

政府又采取新办法,把船主都召集起来进行教育培训,教育他们要珍惜生命,要理解去澳洲去开发是为了英国的长远大计,不要把金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但是情况依然没有好转,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一位英国议员认为是那些私人船主钻了制度的空子,而制度的缺陷在于政府给予船主报酬是以上船人数来计算的。他提出从改变制度开始:政府以到澳洲上岸的人数为准计算报酬,不论你在英国上船装多少人,到了澳洲上岸的时候再清点人数支付报酬。

问题迎刃而解。船主主动请医生跟船,在船上准备药品,改善生活,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上船的人都健康地到达澳洲。一个人就意味着一份收入。

自从实行上岸计数的办法以后,船上的死亡率降到了 1% 以下。有些运载几百人的船只经过几个月的航行竟然没有一个人死亡。

胡佛入圈套——沟通也需要方法

美国第三十一届总统赫伯特·胡佛,很少在公共场合发表自己的政见,也很讨厌记者无休止的纠缠。在胡佛就任总统之前,他坐火车外出考察时和随行的记者同坐在一节车厢里。有位记者想探寻胡佛的政见,他想了很多办法,但这位未来的总统却一言不发。失望、沮丧的情绪笼罩着这位专门探听政界要人言论的记者。

这时,奔驰的火车窗外出现了一片新开垦的土地。这位记者灵机一动,故意自言自语地说:“想不到这里还是用锄头开垦土地呢!”

“胡说!”坐在一旁沉默得可怕的胡佛终于开腔了,“这里早就用现代化的办法来代替那乱垦滥伐了!”跟着便大谈起垦殖问题来。

就这样,这位记者终于如愿以偿,满载而归了。不久,《胡佛谈美国农业垦殖问题》的消息就见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哲理故事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的价值》

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着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起一张20美元的钞票。应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之后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件事。”说着,他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而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此刻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好处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正因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

哲理: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但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生命的价值不因我们身份的高低而改变,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自身!永远不好忘记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爱因斯坦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欧姆与欧姆定律的故事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

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着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名人故事》。其中,另我最震撼的一位名人就是黄道婆。要想知道她的故事,得听我细细得道来。

黄道婆出生于一个穷苦的人家,由于样不活她,只能被迫卖给富人家。这家主人每天都让她干非常重的活—一天要拔几百个棉花球上的刺等一些脏物。有一天,黄道婆实在忍受不了这个重活。偷偷地溜出去,她跟随一位好心的船夫流浪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了。她住在了一位好心人的阿婆家。她在阿婆家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一个织布的架子。黄道婆虽然没有完全靠自己的灵感而想到了改进那种织布架已经是一个超群的女孩子了。她回到家乡后,制作出了不用手的织布架,还靠自己的努力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织布坊。从此,她久远大名。

像黄道婆这种年名气十足的名人不止有一个,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希望同学们也看看这本书,一定会对你们大有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