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后起之秀成语故事简述汇集20篇

名人的良心故事会给我们更多的影响力,他们的正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下面小编为你们收集了一些后起之秀成语故事简述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6815

作文

1000

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晋代的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 鸡,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毛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

虎落平阳的故事点评

【注音】hǔ luò píng yáng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解释】平阳:古称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相传中国古代尧帝建都平阳,史称“尧都平阳”,现翻译为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被犬欺”连用

【近义词】孤雁失群、蛟龙失水

【反义词】放虎归山、蛟龙得水

【年代】古代

【例句】这叫做~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点评

社会难免有现实的一面,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许多人都围绕在你的身旁,请求你帮助。但是一旦你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那群人又会十分现实,立马远离你,以防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美好的理想,但也要接受社会现实,一切都要用平常心来看到,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冰山难靠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īng shān nán kào

[成语解释]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典故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年》:“或劝陕郡进士张彖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饮醇自醉成语故事_800字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吴国的名将周瑜,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仪表堂堂,容貌美好。他自小与孙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帮助孙策向江东发展,建立了孙氏政权。公元198年,周瑜来到吴郡。孙策亲自迎接,并封他为建成中郎将。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岁。当地百姓见他年轻有为,英俊大方。都亲热地称他为“周郎”。不久,周瑜跟随孙策攻克了皖县。皖县的乔公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女儿,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由此可见两人关系之密切。一年后孙策遇刺身亡,他的弟弟孙权统理政事。从此,周瑜辅佐孙权,帮助掌管军政大事,在朝中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周瑜性格开朗,气度宽宏,待人接物谦虚和气。为此,朝中文武大臣都爱和他交往,只有程普对周瑜不满。程普也是东吴的名将,很早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后来又帮助孙策经营江南,是孙氏政权中的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地位却处于自己之上,内心不服,所以常常倚老卖老,给周瑜看脸色,借以抬高自己身价。周瑜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不愿和程普闹矛盾,所以处处克制,事事谦让,始终不与程普计较,更不与他发生冲突。

一次,周瑜乘车外出,途中正好迎面碰上程普坐车而来。周瑜赶紧命车夫将车驶到一旁,让程普的车先过。程普目睹这个情况,以为周瑜在向自己讨好,非常得意。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二十余万南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被东吴和刘备的联军击败。在这次战争中,周瑜和程普分任吴军左右都督,但战斗的策略主要是周瑜制定的。事后,程普却贬低周瑜,夸耀自己。周瑜知道后不仅不予辩白,反说指挥这次战斗时自己还年轻,没有程公的帮助是不能取胜的。周瑜一再谦逊忍让,终于使程普有所触动。为了消除隔阂,周瑜又多次拜访程普,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良好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程普终于抛弃偏见,对周瑜非常敬服,并与他融洽相处。后来,程普对别人感叹说:“跟周公谨相交,好比饮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就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假货冒充真品。教育我们做生意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鱼目混珠的成语故事解释,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汉字书写】:鱼目混珠

【汉语注音】:yú mù hùn zhū

【成语出处】:东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高不成檟林。”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用假的冒充真的。

【鱼目混珠的意思】:鱼目:即鱼眼睛;混:混同,冒充;珠:珍珠。用鱼的眼睛假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假货冒充真品。

【鱼目混珠的近义词】:冒名顶替、滥竽充数、名不符实、以假乱真、掩人耳目、偷梁换柱;

【鱼目混珠的反义词】:泾渭分明、货真价实、黑白分明、名副其实、是非分明;

【鱼目混珠的故事】

满愿和寿量是隔壁邻居,有一次满愿买到了一颗直径大约一寸的大珍珠,这颗珍珠洁白无瑕,他把它装在精致的盒子里,非常珍爱地收藏起来,也从不给别人看。寿量因此很羡慕满愿,可是他又看不到那颗珍珠。有一次寿量得到一颗很大很精致的鱼眼睛,他也把它当作珍珠收藏起来,还跟村里人说:“满愿有珍珠没什么得意的,我也有一颗呢!”过了一段时间,满愿和寿量得了同一种病一起去看医生,医生看了以后告诉他们如果要治他们的病的话需要用珍珠粉来做药引,两人听了以后都回到家里取自已的珍珠。医生看了满愿的珍珠以后满脸称赞道:“这真是一颗难得的好珍珠啊!”随后医生看到寿量的那颗“珍珠”,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说道:“你这一颗又是哪里的珍珠,这分明是鱼的眼睛啊,你这玩的真叫‘鱼目混珠’啊。”寿量站在医生旁边羞得满脸通红。

【鱼目混珠例句】

宋.司马光《稷下赋》:“珷玞乱玉,鱼目间珠,泥沙涨者其泉慁,莨莠茂者其穀芜。”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一十七回:“痴珠他道你是鱼目混珠,你该罚他一盅酒。”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

【鱼目混珠造句】

现在的市场商品品质参差不齐,以次充好鱼目混珠的商品大量存在着。

人们现在经常说的山寨所指的就是那些鱼目混珠的假冒伪劣仿制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呆若木鸡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dāi ruò mù jī

【出处】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

解释】獃:傻,发愣的样子。獃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呆板。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呆头呆脑、目瞪口呆。

【反义词】活泼可爱、神色自若。

【押韵词】间不容息、寸阴可惜、同休共戚、跂行喙息、旰食宵衣、二者必居其一、百无失一、发昏章第十一、以防万一、感今怀昔。

【年代】古代

【谜语】最愚蠢的鸡

成语故事】西周时期,纪渻子专门为宣王养斗鸡,宣王一再催问纪渻子养的斗鸡如何样了?40天过后,纪渻子养的斗鸡像一只木头做的,不惊不动,别的鸡见它都吓跑了,这只鸡天下无敌。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成语造举】

1、旁边的光绪呆若木鸡,面如土色。

2、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往往能处危不乱,急中生智,化险为夷,而那些心理素质欠佳的军人则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常可能手足失措,目瞪口呆,呆若木鸡、或者乱作一团。

3、阿明坐在前座,一副呆若木鸡的样子,范学锋几次想叙述我们昨夜如何把阿明架回酒店的经过,均被阿明厌烦地打断,范学锋又提到他跟BAR里的某小姐约好了如何再见面,阿明恶狠狠地说:"白给也不要!"又说:"那二锅头肯定是假酒,以前上学喝个半斤八两的一点事没有。"

4、如果面对一个缺乏想像力的人,音乐也只好呆若木鸡地矗在那里。

5、王强被闪电击中了,呆若木鸡。

6、蒲松龄听着呆若木鸡,待髭神停口后,蒲松龄似被彻底摧垮了,突然,他拍案而起。

7、这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使小青蛙呆若木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汉字书写】:耳闻不如目见

【汉语注音】: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成语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意思】:闻:听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耳闻不如目见的近义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耳闻不如目见的反义词】:道听途说;

【耳闻不如目见的故事

战国初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名斯)建立了魏国。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今河北磁县南),临行前,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以后要深入调查,讲求实事求是,不要轻信传闻,他推心置腹地说:“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乃治,治乃行。”西门豹到邺地后,到当地百姓中明察秋毫,了解情况,严厉打击了一批胡作非为的达官贵人,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当地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

【耳闻不如目见例句】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自古失道破国亡家者,口説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臣请以陛下所目睹者言之。”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传》:“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耳闻不如目见造句】

早就听说小区有个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总是觉得不以为然,今日一见果然是耳闻不如目见。

她长得再漂亮,身材如何婀娜多姿我也只是听人说,耳闻不如目见,我只有亲眼见到才能去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公正廉洁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词目】公正廉洁

【读音】gōng zhèng lián jié

【释义】指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故事】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 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息尚存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一息尚存

【汉语拼音】yī xī shàng cún

【近义词】:奄奄一息、气息奄奄

【反义词】:寿终正寝

【成语出处】

1、《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朱熹注:“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

【成语解释】一息:一呼一吸。还有一口气儿,指生命的最后阶段。

【一息尚存造句】只要还有一息尚存的机会,我就是要活着走出沼泽。

【一息尚存的成语故事

一个有志之士,(其志向和意志)必须弘大刚强,因为他担负的责任很重并且达成目标的道路很长远。把仁义当做自己的担负,还不算不重吗?这个担子必须一直承担下去,到死才可以放下,还不算不远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情意绵绵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情意绵绵

【汉语拼音】qíng yì mián mián

【近义词】:深情厚意、情深意重 、情有独钟、情真意切、开诚布公

【反义词】:虚情假意

【成语出处】周恩来《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

【成语解释】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情意绵绵造句】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首歌,或长歌当哭,或情意绵绵,或伤心情歌。

【情意绵绵的成语故事

过南京,见着述弟;想象中下关车站,黄浦江畔,一刹那的别离难。同在世界上,说什么分散。何况情意绵绵, “藕断丝不断。”两月后,新大陆又见了述弟的足迹。大西洋的波澜,流不断你们的书翰;两个无线电杆,矗立在东西两岸,气通霄汉。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不常见的励志的成语故事:歧路亡羊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杨朱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着名学者,人称杨子。杨子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这个邻居的全家人都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一块儿去找。

杨子说:唉,不过是丢掉一只羊而已,何必要让那么多人去找呢?丢羊的人说:因为岔路太多了。

那些找羊的人回来后,杨子问道:找到了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杨子问:为什么找不到呢?他们说:岔路中间又有很多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

杨子听了,很有感触,脸上露出了很不愉快的神色,沉默了很长时间,整天都没有笑容。人们觉得特别奇怪,便对杨子说:羊又值不了多少钱,更何况丢的也不是你家的羊,你为什么这么闷闷不乐呢?杨子没有回答。

有一个名叫心都子的人在一旁边听了说道:道路因岔路多了,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不能专心致志,可能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原文是: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杨子闷闷不乐的原因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

歧路亡羊这一成语由大道以多歧亡羊演变而来,比喻事情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歧路,岔路;亡,丢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披坚执锐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项羽本纪》。

意思:比喻手执武器,投身战斗。坚:坚固的铠甲。锐:锋利的兵器。

秦朝末年,各起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后来,他们被秦大将章邯攻灭,起义失败。此时,项梁和项羽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继续与秦军作战。项梁因作战胜利而骄傲自满,被秦军打败,死于军中。

章邯打败楚军后,又去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被章邯指派的王离、涉间的军队团团围住。怀王对此很着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怀王还将卿子冠军的称号授于宋义,命他统率其他各军。

宋义把军队带到安阳后,接连四十六天不进军。项羽对他说:“如果秦军已将赵王围在巨鹿城里,我军应迅速渡河,赶到那里来个里应外合,必定能大破秦军。”

宋义摇摇头,说:“不行。牛虻固然能惹牛,但不能咬死虱子。如今秦军攻赵,就是取胜了,也已经筋疲力尽,我军可等它疲惫不堪时进兵;如若秦军不能取胜,让它胶着在那里,我军可乘机西进把秦国攻下来,为人处世。所以,还不如让秦、赵两军打下去。说到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锋利的兵器冲杀敌军,我宋义不如你;而坐在这里运用计谋,你可不如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割肉自啖

战国时代,在齐国有一个无名小镇,镇上住着两个自命不凡、爱说大话、喜欢自夸为全世界最勇敢、最顽强、最不怕死的人。他们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这两个自诩为最勇敢的人碰巧同时来到一家酒楼喝酒。他们一先一后进了酒楼后才互相看见对方。两人相互寒暄了一番后,便选中kao窗的一张又干净、又明亮的餐桌相对而坐。不一会儿,酒保送上来了一坛陈年老酒。店小二又替他们剥去坛口上的封口泥,打开了酒坛盖子,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店小二替他们各自斟满了一碗酒后,把酒坛子放到桌子上,很客气地退了下去。

这两个“最勇敢”的人喝了一会酒,聊了一会天,边喝边谈,渐渐觉得有酒无肉实在是有点乏味。其中一个“最勇敢”者提议说:“老兄,稍等一会再喝。这样光喝酒不吃肉也不是味,我到菜市场去买几斤肉来,叫这酒店厨师加工后端上桌子供我们下酒。咱俩难得在一起,今天喝个痛快。”另一个“最勇敢”者答道:“老兄,不必到菜市场去买肉了。你我身上不都长着有肉吗?听人说腿肚子上的肉是精肉,我们将自己随身带的刀在自己身上割下肉来下酒,又新鲜、又干净,不是更好吗?只叫店小二端盆酱来蘸着吃就行了”。第一个“最勇敢”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勇敢”,只好同意了对方的提议。不一会儿,店小二将一盆酱端来了,放在桌子上面。他们每人喝了一碗酒后,各自抽出自己的腰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血淋淋的放在酱盆里蘸了一下,然后送到自己嘴里咽了下去。就这样,他们每喝一大碗酒,就在各自大腿上割下一大块肉来吃。当时在场的人看到后又惊讶,又害怕,但谁也不敢上前干预。这两个“最勇敢”者在酒楼里一边喝酒,一边吃着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他们两个人都自称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谁也不肯在对方面前认输。就这样,酒一大碗一大碗地喝下去,他们身上的肉也一大块一大块地被割下来;鲜血不断地从他们身上流出,流到地上,流了一大片……不多久,这两个自诩为最勇敢的人都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

“(dan)”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本来是很好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困难。但盲目的逞勇斗狠却是无聊的行为,是愚蠢而可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声色俱厉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声色俱厉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赵璘的《因话录》卷一《宫部》。

声色俱厉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赵璘的《因话录》卷一《宫部》。

唐德宗时,翰林学士韦绶忠于职守,成为德宗非常信赖的大臣。翰林学士是皇帝最亲近的顾问秘书官,经常住宿于内廷,奉命撰拟有关任免将相等的文告,有“内相”之称。韦缓担任这个职务后忙于公务,时常一个月也不能回家一次,自然也无法照顾老母。

韦缓因自己不能对老母克尽孝道,因此内心感到非常不安,几次向德宗提出辞呈。但是,德宗少不了他,一直没有予以批准。直到他一直干了八年,身体越来越差,德宗才同意他辞去职务回家休养。

韦缓的儿子韦温,是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孩子。他十一岁就考试合格,被补授咸阳尉。后来他升迁到监察御史。他很孝顺长辈,父亲因病辞官回家后,他也跟着辞职回家,一心服侍父亲,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

韦缓临终前,谆谆告诫韦温说:“内廷是一块是非之地,你千万不能当翰林学士。一不小心,就会遭致杀身之祸。”

韦温含着眼泪表示,一定牢记父亲遗训。韦缓去世后,韦温担任过许多官职,当时文宗皇帝执政,他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韦温为翰林学士。

韦温铭记父亲遗训,几次恳切地向文宗辞让这个官职,文宗不理解,韦温为什么如此固执地辞让这个对旁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官职。经过再三询问,韦温才表示,他不能违背对父亲许下的诺言。

后来,文宗对身旁的大臣说:“我想重用韦温,他每次都坚决回绝,难道没有他就不行了吗?”

文宗说这话时,声色俱厉(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在旁的一位大臣见他这样发怒,怕对韦温不利,便劝谏道:“陛下,韦温虽然如此固执,但他是遵承父亲遗命,也是一片孝心请陛下成全他。”

文宗不以为然地说:“韦缓不让其子当翰林学士,这种遗命是乱命,怎么能成全呢?”

那位大臣再次解释说:“韦温连父亲的乱命也能遵承,这说明他的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文宗听他这样解释,才渐渐平下气来,并取消了对韦温新的任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分庭抗礼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25 字

+ 加入清单

分庭抗礼”这则成语的“抗”原作“伉”(kang),是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这个成语来源于《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子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

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

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

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是非常可贵的。从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事奉亲人则慈孝,事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

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递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的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伥地上车。

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

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伏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

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

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铁杵磨针的故事及启示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铁杵磨针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铁杵磨针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口废弃的井里,居住着一只青蛙。这只小青蛙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可满意啦,一有机会就要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喝足后,蹲在井栏上闲得无聊,忽然瞧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起话来:“喂,海鳖兄,快过来,快过来啊!”于是,海鳖来到枯井旁边。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住处。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一瞧,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汪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

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昆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我过得快乐呢!我独自一人占据这口废井,自由无比!海鳖兄,为什么不进到井中观赏游玩一下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感到盛情难却,便走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好慢慢地退了回去,反问青蛙:“你见过大海吗?”青蛙摇摆头。海鳖接着说:“海的广阔,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个年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个年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也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享受快乐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据此,后人演绎出了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井底之蛙”和“坐井观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2:一言九鼎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秦国的军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出处】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汉书·丙吉传》

【解释】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句】

◎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想到这儿,钱胸中汩汩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自己确实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莫不终生受其覆盖庇荫,可谓功德无量,故为之郑重作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与狐谋皮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办一席丰富的筵席,需要大量的羊肉,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他认为既然羊肉长在羊的身上,为什么不和它们商量呢?于是,他走到羊群的前面,客气的说:“羔羊们,我想办一席美味的羊肉宴,请你们让我割几片肉好吗?”羊群听了,大惊失色,便一窝蜂似的逃到森林里去躲避了。结果,那个人一无所得。又有一次,那个人想做一件皮裘,他知道制裘的原料是狐狸皮;他想,狐狸皮出在狐狸身上,去跟狐狸们商量一下,或许会有办法。想着,想着,他便跑到山上去找狐狸,对它说:“狐狸,我知道你身上的皮,制起皮裘来,是相当值钱的,请你剥下一层皮给我好吗?”狐狸一听,怒目而视,然后掉头不顾,一溜烟的跑回深山重谷里头去了。当然,那人想制狐裘,也没成功。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符子”这一本书,把一定不会成功的事,或者是向恶人求施舍,向强者求怜悯,而绝对不能如愿的情形,用这句成语来形容,所以它在应用上,是非常的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