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的长征观后感作文精选20篇

《绝命后卫师》反映的闽西子弟的长征精神非常宝贵,长征时期闽西子弟勇于牺牲自己,担当后卫师,新时代的闽西也要做好经济发展的‘后卫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我的长征观后感作文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3347

作文

228

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午时,教师带着我们在学校一齐观看了电影《长征》,这是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红军艰难地翻越雪山过草地,在翻越雪山时,有一个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沉重的行军锅,很多人劝他不要背了,可他不一样意。因为太疲乏了,他一不细心摔下了悬崖。看到那里,我悲痛地流下了眼泪。还有的红军战士在过草地时,因为没有东西吃,很多人都饿死了。实在没东西吃的时候,只能啃树皮,吃草根。我真想把我的粮食给他们,可我们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

可是,他们没有所以而气馁,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抗击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人民得解放,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不怕任何困难,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经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此刻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比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我此刻所遇到的困难根本算不了什么。我要勇敢地应对困难,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这才是真正的小男子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大戏《绝命后卫师》观后感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大戏绝命后卫师》中,实力派演员马仑扮演了一个普通的红军士兵赖老石头。从最初为了儿子去参军,到最终为了完成使命而牺牲,作为英雄部队红34师的普通一员,他的故事分外打动人心。曾在《铁齿铜牙纪晓岚》《走向共和》《我的特一营》等众多热播大戏中有过精彩演出的实力演技派马仑在采访中,动容地表示,之所以接演该剧,是因为赖老石头是一个特别真实,非常可爱的人物,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出的是长征精神,是《绝命后卫师》的魂。

红军长征是一项伟大的征程,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壮举;而《绝命后卫师》的拍摄同样也是影视剧创作中,一次动人的“铁血长征”。作为参与者,马仑在三个多月的拍摄中感受到了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是和剧组上下合作的切身感受,更是了解长征,走近红军后的自发感情。拍完《绝命后卫师》让马仑更加明白长征精神,更了解幸福的来之不易,更懂得珍惜当下。

现在中央台正在播《长征》这个纪录片,不看娱乐节目不看电视剧的我,却守在电视机前看《长征》这个节目。那些100岁、80来岁的老人在叙述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经历时,依然热泪盈眶,而我们这些看着的人能不感动吗?过草地,饿死多少人,一根皮带都要分几次煮着吃,太感人了。长征都已经被世界公认为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它是人类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行动。这种不容易用语言来形容都没有力量,只有每一个人从心里头真正的去感受,才会在内心中真正的感动,从自己做起,珍惜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2017年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2018年发射空间站核心舱、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据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我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蒋介石不顾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东北三省,侵略我们中华民族的事实,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红军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苏联来的顾问李德和中央主要负责人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初期的错误指挥,使红军连连失利﹑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领部队为红军殿后,等到大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待他们要撤退时,湘江已被封锁,他们只能退回湘西打游击。不料陈师长腹部中弹,他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在敌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牺牲是他年仅29岁。红军这种宁可牺牲自我,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遵义会议后,毛重新指挥红军作战,局面才有所好转。毛指挥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把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远远甩在后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在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调集大量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红军组织了二十二名勇士的突击队,攀着只剩下铁链的“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他们身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依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观后感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95年上下求索,67年励精图治,我们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曲折,遭遇怎样的风险挑战,我们都没有理由犹疑和动摇,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遵循的是规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我们只有时刻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我们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好,把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建设好,把改革发展的全局维护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需要我们紧扣新的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牢牢把握战略主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使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我们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确保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目标的最终实现。

伟大长征精神,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进行伟大斗争获得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我们军队不断走向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长征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长征题材淬火成钢观后感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淬火成钢》的成功经验,第一,是以自身的美学品格和历史品格吸引感染受众,赢得大家的称赞。该剧审美化程度、艺术化程度比较高,相当完整地表述了这段历史。在创作美学范畴里,它以作品自身的美学品位、历史品位去吸引、感染受众,而不是去考虑怎么迎合观众。创作者一定要负起既服务于群众,又要引领受众的历史责任。《淬火成钢》就是这样的,经受住美学的检验考量。这几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影视创作某种程度陷入处理不好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关系的恶性循环怪圈子中。因此,《淬火成钢》的价值凸显出来了。

第二,该剧是真正把长征当成一面镜子,把长征的英雄当作历史的智者,为今天的观众提供精神能量。通过该剧我们发现,党的核心也是“淬火成钢”的,是在革命实践当中自然形成的。中央电视台把它作为2016年收官之作,因为它有力度,从昔日的长征通向了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长征。我们今天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信仰真理,维护真理,捍卫真理,捍卫英雄。所以说,《淬火成钢》是真正增强我们文化自信的好作品,是给我们正能量的作品,今天的报纸、舆论应该多为这样的作品叫好。

第三,中央电视台功不可没。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资源,要深入开掘,优化配置,反复播出。国家电视台多播这些东西,能让下一代知道长征究竟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红军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511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长征观后感(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去观看电影《我的长征》的路上,我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这首诗词。一连串的问题涌入我的脑海: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一路上又有什麽样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的红军战士,回忆起当年长征的故事。那年他才16岁,就参加了红军,大家情切地叫他“瑞纳子”。在渡桥的时候,敌人的炸弹夺去了他爸爸的生命。在长征路上他摔倒了,是毛主席亲自扶起了他。一路上,大家互相帮助,一包豆子还分着吃;寒冷的冬天,大家紧紧地围着火堆取暖……想想我自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确不懂得谦让,真的很惭愧。毛主席的妻子在长征路上生下了一个孩子,可部队要打仗,怎么能把他带在身边呢?他们只能狠狠心,把孩子留在一间房子里,希望能被好心人收养。

一路上,瑞纳子还结识了少数民族青年达尔伙,他用那颗真挚善良的心打动了达尔伙,使红军和少数民族兄弟结成了亲密的伙伴。最使我感动的是,连长为了救瑞纳子,自己却跌入了无底的深渊。瑞纳子在长征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爸爸、姐姐、姐夫和新朋友达尔伙,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回程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30万人,而到达终点只剩下了2万人,28万人永远倒在了长征途中。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报效我们的祖国。没有革命战士,就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哪有我们美好的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让我们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求金色的理想和灿烂的明天。

我的长征观后感(二)

在飞机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忆着说道:我最幸福的回忆是我的长征,我最痛苦的回忆也是我的长征。这是电影《我的长征》开始的画面。说实话,我很奇怪,这位老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没容我多想,我已跟随主人公走进了他的世界里。

那一年,他,王瑞,小名瑞伢子,还是一个在父亲和姐姐百般呵护下的孩子,跟着父亲四处躲藏敌机的轰炸。这时,幸运的他在度过湘江时,遇见了从未谋面的毛主席。从此,两人便结下了一段深厚的情谊,并且,瑞伢子开始了他最幸福又最痛苦的长征生活。

看到湘江战役时,我突然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文字来描述曾经的长征?长征是伟大的,因为他见证了一个内忧外患的民族的成长史;但同时他又是沉重的,因为他让许多人失去了生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由于某些人的错误指挥,湘江边上尸体成山,其中就有瑞伢子挚爱的父亲的尸体。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眨眼之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回头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还有资格抱怨吗?曾经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人在民族大义面前果断献身,毫无怨言,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当然,长征的胜利,除了因为士兵的献身精神,还有党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我心里,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所以,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党的地位永远无法替代。现在,虽然有很多的党员干部贪污腐败,但这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能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在这部影片中,有三个字让我很感动:跟着走。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包含了无数人的信念与力量;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瑞伢子的父亲说过,瑞伢子说过,毛主席说过,曾连长说过-----无数的人都说过。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跟着共产党走永远是正确的。所以,尽管党内有不和谐的音符在,我们也不能一口否决了整部曲子。我们要始终相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的,在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在过赤水河和娄山关时都取得了大捷。这给我党我军将士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在娄山关大捷后,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是能打仗的队伍,还是一只团结的队伍。当彝族兄弟拿枪对着他们时,他们坚决不抵抗,就怕不小心伤了这些无辜的人,接着他们用代表友好的歌声化解了一场误会,让他们认识到了共产党与其他党不同的地方。且看今天五十六个民族拧成一股绳,把中国推向更美好的明天。作为汉族的我们,绝不歧视少数民族,我们做到了。

两万五千里的长征注定是艰难的,它充满了无法预知的劫难。冰山雪地沙漠永远伴随着将士们。这部影片最让我感到的地方就是渡过大渡河的场面。那时候,要想过河必须先抢回泸定桥,而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是,所有将士在接到两天的路程要一天走完的命令后,没有任何的抱怨,就这样穿着草鞋跑到了泸定桥。为了让大部队安全过桥,将士们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往铁桥上铺板子。面对不长眼的子弹,谁也没有退缩,只是前进,在枪林弹雨中前进。铁索上的斑斑血迹,河里数不清的尸体,但是一拨一拨的士兵从未间断。为民族献身的集体荣誉感在他们身上一直延续着。虽然历史不断发展,但我希望这种精神会历久弥新,永不消亡。

到此,影片结束了,我感觉自己又重新认识了长征,并且被主人公王瑞感动着。就像影片开始时他说的那样,长征是他最幸福的回忆,因为他在长征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奉献;长征是他最痛苦的回忆,因为他在长征中失去了父亲,姐姐,姐夫,好兄弟,好连长,那个为了救他失去生命的连长。我无法想象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我也无法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长征会永远在他心里,永不消失。

我没有经历过长征,我无法确切地了解那些经历过长征的人的感受。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觉得自己懂了很多。突然发现,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有时候,我会抱怨生活中的不公平,批判现实中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比如,看到政府官员的负面新闻时,会忍不住说几句,觉得共产党并没有那么好,可是现在,我发现我错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承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用血和泪换来的。借用影片中的一句话,跟着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永远不会走错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将长征精神永远记在脑海里,刻在心里,并用它来时刻提醒自己:好好珍惜现有的生活,并且为美好的明天不断地奋斗,争取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的长征观后感(三)

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观看《我的长征》这部革命影片,它让我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有更多的反思。同时,革命中红军先烈们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一路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也让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影片中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革命,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同时王瑞也从一个胆小的孩子长大成为一个能一口气杀六个鬼子的英雄,想想自己都已经是二十多岁的成人,有些事情却还依赖父母,很是惭愧。战争仍在继续,但王瑞又在红军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苦难与艰险,磨砺和刺痛着少年的心,但他依然坚信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使他变得更加坚强与勇敢。毛主席同志的关心抚慰和激励着王瑞,使他在炮火硝烟中真正成长了起来。伟大的红军长征,改变了王瑞的一生,更翻开了马克思主要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

在长征途中,革命先烈们不畏个人的生死,誓死效忠共产党。革命的胜利是他们用血肉换来的!是他们那种永不放弃,明知死亡却依然向前的精神让敌人吓破了胆,是他们震撼了中国人民,震撼了全世界的人。是他们唤醒了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剥削与压迫,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他们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然而,整个过程是多么的触目惊心啊!影片中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自己刚刚出生的女儿,甚至连名字都没取,忍受着骨肉分离之痛。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信正义事业必胜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共患难、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应,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最高表现。长征精神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影片中红军由各个阶级的群众组成,在通过凉山彝族区时,红军与彝族的父老兄弟,结下了骨肉情意,更有彝族小伙加入了红军,这一切正体现出了长征精神中的依靠人民群众。长征是艰苦的,但红军在长征精神的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程,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红军长征胜利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进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在回首人民“跟着走”的选择没有错,那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跟着什么走也不能跟着错误走,这是它给我的启示。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一定会有坎坷,会有迷茫,最关键的是让自己心中有一盏明灯。新时代我们没有面临枪林弹雨,我们无需忍耐,但挑战无处不在。我们一样需要认清航向,心中要有指引的明灯。

随着影片中瑞伢子的入党誓词,我的血液又一次沸腾了:“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严守党的记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当然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是这么做的。但看到瑞伢子的好姐姐被敌人杀害时,我恨不得敌人都死掉,然而,瑞伢子却严守党的记律,不虐待俘虏,将军队的利益纪律放在第一位,让人深思。不禁自问,如果换做是我的利益受损的话,我会像他一样,集体利益在前吗?

最震撼我的是飞夺泸定桥。当接到“在29号早晨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时,红军便开始了长途跋涉,与时间赛跑,瓢泼大雨更是雪上加霜!恶劣的天气,泥泞的小路,艰难的地形------,终于,他们在29号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想想自己在明亮的大教室里学习,轻松的享受着生活,不愁生活费,但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自己还是抱怨不公平,害怕挑战,然而和红军战士遇到的险阻相比,自己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遇到困难自己就退缩,但是自从看了《我的长征》之后,自己明白了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勇敢面对困难自己就变得强大无比。向着一个目标去做,坚持不懈,再困难的事我们也能克服,只要有像红军战士一样必胜的信念。

泸定桥桥高十几米,全部由铁链组成,即使铺上木板人走在上面也是摇摇晃晃的,也有掉到水里的危险,更何况现在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敌人已经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了工事,然而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战士依然是冲了上去,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即使是大火也挡不住他们的步伐!最终,英勇的红军战士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又一次的胜利!

然而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同学,羞愧难当。上网玩游戏聊天看视频通宵达旦,逃课迟到攀比炫耀,浪费挥霍等等。是的,或许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自由,但这仅仅是在享受,是在浪费父母的血汗钱。扪心自问,我们在幸福中学到的知识有多少?我们或许会迷茫,会不知所措,就像红军当年那样不知往何走,但我们不能跟着错误走!不轻言放弃。只有不动的目标最容易被找到。在我们这个最需要知识的时期,我们不要怀疑自己的价值,往哪走,跟着走,跟党走,用党先进的思想不断武装自己,承担起我们大学生背负着的铁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我们大学生不用流血也不用牺牲,但我们要用铁的意志要求自己,完成铁的使命。

以史为鉴,想着我们的革命先烈在我们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用血肉换来我们的幸福生活,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付出所有为国家?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贪、不沾老百姓的一分钱?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像他们一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同志和战友?看看他们的故事想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无疑会为我们浑浊的灵魂注入道道甘泉,而且这也会给我们如何走未来的路指明方向,往哪走,跟着党走,跟着我们的人生目标走,只有这样我们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感恩的生活,感恩我们的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在改革开放后这短短的30几年时间里就已经发展的让全世界都为之赞叹,由衷的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在今后的人生中,自己要做一个好人,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勤恳的人,一个认真的人,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前山只等闲……”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还记得吗?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何等的艰难困苦呢?周末,我观看了电影《我的长征》,在长征胜利70周年的今天,跟随电影走进长征,走进炮火纷飞的岁月……

少年红军王瑞一家四口全都参加了长征,湘江之战的惨烈炮火夺去了他父亲的生命,王瑞被毛泽东救起。战争给王瑞内心留下了创伤,但他依然坚定着父亲和连长说过的话,“跟着走!”跟着走的王瑞随着红军的胜利转折,从痛苦和阴影中更加坚强勇敢起来,但他又在红军过彝区、强渡大渡河中失去了自己的姐姐、姐夫和最敬重的连长。继续长征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毛泽东、贺子珍为了坚守红军的纪律,在紧急环境中被迫丢掉刚刚出生的女儿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悲痛激发了王瑞和红军战士们更加强烈的战斗意志,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红军抢夺安顺场渡口的泸定桥。飞渡大渡河,二十二位红军突击队员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人类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王瑞在硝烟尚未散尽的泸定桥头再次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轻轻地为“瑞伢子”梳理着被烟火烧焦的头发,轻声感叹:“有红军这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呢?”王瑞经受了艰难困苦、血泪战火的磨砺后成长起来了。

长征红军完成人类历史纪录上第一次的伟大长征。漫长的征途,我们的红军战士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一路披荆斩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红军面对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险峻艰苦的环境,用了一年多时间,走了两万五千里路,主要靠着坚强的信念,英勇作战,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来完成了长征。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苦耐劳,在艰苦环境中,意志坚定,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这一切,让今天的人们,长久地发出神奇的感慨。这种精神,可以养成人们高尚的情操,可以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可以完成一切艰难困苦的任务。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体会长征的存在和坚难,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长大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精神。

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今天这幸福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有的人却不珍惜用革命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你们想想看,多么不应该呀!

我们要把这段历史,把这种精神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转化为振兴祖国、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652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略转移。当年,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为主力的各路部队,从南方转移到北方。各路红军部队经过了十几个省,经过的地区往往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翻雪山、过草地,还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最终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长征的胜利。

“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宋学民说,正是在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官兵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逐渐凝聚成为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群体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中国工农红军肩负着民族希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实践而磨砺形成的结果。”石家庄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冯荣说。

转战过程中,红军长期处于无根据地外线作战的困境,不仅基本后勤保障难以维持,而且几乎天天遭受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极度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实现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红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广大指战员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靠的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必胜信念。“当时,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革命的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征途,进而凝聚成为长征精神。”冯荣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纪念红军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习大大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一种信念:“跑完二百四,拿下泸定桥!”这种信念就是勇士精神。

攀爬铁索桥的艰险是这部电影中最具看点的桥段之一,生死关头勇士们的刚烈与机智一步一步的击退了敌人的攻击力,那个不幸被炮弹击中的勇士在掉进大渡河的瞬间,时间都凝固了,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掉下了眼泪,活生生的死的代价换来的今日美好的生活,足以令人感动泪流。这个勇士用牺牲告诉人们,胜利是需要牺牲的。

是的,最后战争胜利了。战争的胜利是全体幸存的和已牺牲的战士们共同奋战的结果。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还原了当年长征的诸多场景和事件。草鞋、铁索、森林穿梭,所有的元素都是课本中文字的真实还原。主演李东学更是把一个团长应有的顽强、果敢、足智多谋和纠结等各种情绪传神演绎,一个队伍的重点就在于有一个好的领导者,他需要顾全大局,需要指挥整个队伍的进退,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李东学这个团长是合格的。

今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有很多,这部《勇士》算是打响了第一炮,厉害了,我的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长征电影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在大屏幕上去看长征题材的电影,几度热泪盈眶——精神不灭,勇士长存!时代需要这样的电影!

电影制作给4分半,半分给这个档期上演的电影院。十分感谢这些正能量!万分崇敬先烈勇士们!!

心动不如行动。电影事业在进步,电影的叙事和表达在日新月异,电影艺术折射出的民族之魂要发扬,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支持!

尽管都是主旋律片,本片在豆瓣的评价明显低于湄公河,但在其他主流平台上却差别不大。一些不负责的评价,以贬低别人为快,不过是自以为是的短视和无知。恶语相向的中伤,暴露出的是鄙陋不堪的嘴脸。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勃沙特的长征观后感700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这个原来卑微的两个字,但在红军眼里。是与众不同的是唯一的是,珍贵的。有了生命,世界才不会孤单,生命为我们增添色彩,让我们能够领略世界的风采。

八月的桂花,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勃沙特长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勃沙特帮助红军战胜了国民党,但张排长和张大狗却因此而阵亡电影语言幽默诙谐,生动形象,常常能够有引发我们笑声的情节。

电影中,情感色彩浓厚,特别是部队粮食缺乏,不得已而杀掉“张二狗”。看到张大狗的悲痛和张排长不得已而为之的表情是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有时人们为了大利益而舍去自己,舍小家为大家。张排长这样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生命这个曾经卑微的词,红军,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生命是可贵的,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可贵!

现在的生命是十分珍贵的,2014年,为了寻找失联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共有26个国家提供了支援,中国,澳大利亚,日本等数个国家在印度洋个中国南海海域上的搜救上投资了4400万美元。打捞专家表示,实际花费可能是官方发布的3、4倍。

人活着,要有价值,要有理想。怎样的一生是有意义的?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将个人追求建立在人类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生命,一个多么美丽的词啊!当人的生命遭遇的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时,人为灾难时,不可预知的生命的结束时……我会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渺小,如此脆弱,我又体会到生命是坚强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生命,要有价值,向张家父子一样为人民做出贡献,做出帮助,即使因此死亡或结束生命,回头看自己做到的事,你会因此而觉得自己是多么伟大,因此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371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以下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由语文迷网整理提供,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王瑞,小名叫瑞伢子的孩子从一个少年变为一个优秀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在这个影片中,我最难忘的镜头是敌军的飞机在红军过湘江时对战士们的狂轰乱炸。一枚枚炸弹投入水中,溅起的水花有几丈高。一枚枚炸弹射在房屋上,房子一座接一座地轰然倒塌。残存的几面颓墙上,挂着几十个伤员,他们浑身是血,衣服已经如乞丐服般破烂不堪。看得我毛骨悚然。

在飞夺泸定桥时,红军们一边在十几根铁索上艰难地攀爬,一边机警地躲避着对面的敌人的枪林弹雨,随时就可能降临的危险让人不寒而栗。不好!王瑞的姐夫在攀爬中被敌人的子弹射中了,但他双手紧握着铁索,看起来好像摇摇欲坠,我害怕地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下去。

结果,王瑞的好几位亲人和几名胜似亲人的战友,都在长征途中牺牲了。

正是在长征途中的耳濡目染,才使得王瑞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中国解放后,每当回忆起长征,王瑞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落,他是百感交集啊。

看完后,我的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平时的所作所为。学习的时候,一遇到困难我首先就想到了退缩,而不是想办法克服。一遇到挫折,我就抱怨,有时候甚至一蹶不振。

今天看了《长征》的电影我明白了,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血泪史相比,我们现在遇到的挫折又算什么?我决心,从今往后,我要学习红军战士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的精神,学习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做一个勇敢而坚韧的新少年。

而且,通过看这部电影,我也知道了如今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要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感恩并回报给予我们幸福生活的先辈们,英雄们!

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长征》中的镜头,我的耳边又响起了毛主席的诗句: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毛主席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毛主席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

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红军长征电影观后感三:

前言:展开历史的长卷,我们看到在那条蜿蜒崎岖的长征路上,破险阻重重,越关山无数,在那里他们拒危难险阻于不顾,在那里他们万众一心重新撑起一个古老民族不屈的脊梁。诚然,毛泽东是这场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创造奇迹的好舵手;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着这漫漫长征中红军前进的步伐。

看到那湘江激战、四渡赤水、抢渡乌江、飞夺泸定、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险阻的情景,见到那一个个为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倒下去的革命先烈,心灵深处受到一次次的震撼,那《十送红军》的旋律,那马蹄急促声仍在我耳际萦绕,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一、审时度势,力挽三万士兵于危难之中。

当时在党中央居于统治地位、支配革命战争全局的,仍是照搬外国经验、唯“国际指示”是从的教条主义军事路线。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国民党军设置的层层包围圈,毛泽东认为对付国民党军的有效方法是:“应该使用红军主力突破敌人围攻线,转入我之外线即敌之内线去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却被博古和李德等人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排斥。战争的检验是无情的,由此而造成了1933年至1934年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大失败,中国革命战争的命运危在旦夕。为了挽救革命挽救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红军毅然决然踏上了遥遥的长征之路。

红军在仓促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撤离,开始长征,因此,处于被动的境地,显然被动就挨打,处境险恶。但是红军战士们凭着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必胜信念,经过数日浴血奋战,终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几乎是毁灭性的:中央红军由开始出发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伤亡惨重的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的“追剿”,未作任何休整,马不停蹄继续西进。这时,蒋介石为阻挡红军会合,又集结40余万大军在湘西摆兵布阵,欲在此全歼中央红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博古、李德仍然不顾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固执地坚持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这无疑就是让革命成为国民党军刀俎下的鱼肉。

在决定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在转兵西进贵州,士气空前高涨,一举攻克了黎平。在蒋介石屯兵湘西准备大“围剿”的危急关头,是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正确军事主张,避免了中央红军全军覆没的厄运。

二、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伟大历史转折

周恩来精辟概括:“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由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屡遭重创后,红军官兵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更换领导的情绪不断滋长,在湘江战役时达到了极点。

敌数十万大军层层封锁,步步紧逼,而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笨拙指挥不仅不能使红军脱险,反而导向绝境。虽然当时毛泽东已经被解除军事领导权,他凭着对革命对红军生命的高度负责精神,痛中思痛,他知道要想挽救革命就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突破共产国际教条主义的革命战争模式。在毛泽东的努力下,王稼祥、洛甫等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严重危害,得出“领导问题不解决,我军就难以彻底地由被动变为主动”的结论。中央红军智取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毛泽东继博古等人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后,作了重要发言。他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精辟地分析和客观地批评,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正确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指明了今后的正确方向。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与会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他考虑到当时一些中央领导人的觉悟程度和所处的战争环境,在会上没有谈及“左”倾政治路线的错误,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超人的领导才华。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而且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和里程碑。周恩来是这样高度评价毛泽东的---由于毛主席拨转了航向,使中国革命在惊涛骇浪中得以转危为安,转败为胜。

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想必看过《长征》的同学都会有这么一种感觉---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打得真的太妙了,太漂亮了。

在中央红军撤移到扎西的同时,蒋介石仍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他一面加紧对长江重要渡口的兵力部署,一面调重兵对扎西进行合围。毛泽东和中革军委依据避实就虚的战略原则,乘贵州国民党军兵力空虚之际,果断挥师东进,重返贵州,二渡赤水河,把敌人远远甩在长江边。

毛泽东按照“实行机动并迅速略取与控制赤水上游的渡河点”的作战目标,在派中央红军主力围攻鲁班场未克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斗,摆出欲再渡长江的姿态,以迷惑、调动国民党军。

果不出其所料,国民党军中计了,毛泽东又指挥红军突然急转东进。在此期间,红军在数十万国民党军的“缝隙”中穿插,挥师南下,突破乌江,把疲于奔走的国民党军抛在了乌江以北。接着,毛泽东又声东击西,吸引国民党注意力向其他地方转移,自己则指挥中央红军主力以不可阻挡之势相继攻克其他地区,向西直逼昆明。此时蒋介石惊叹之余,匆忙飞往昆明,亲自调兵遣将。此时,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已经爆破,毛泽东见机行事决定率中央红军折转西北疾进,终于率第一、第三、第五军团全部渡过金沙江。至此,国民党数十万“追剿军”被甩在金沙江以南,中央红军终于跳出了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处境恶劣的条件下,红军迂回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巧妙地牵制、拖累、打击国民党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这是多么漂亮的一战,足以显示了毛泽东作战的智慧。

四、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促成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毛泽东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到接近抗日前线的川陕甘地区建立新根据地。“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封建军阀思想作祟下,张国焘却把8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看成他个人谋权的资本,他鼓动自己部下的队伍来进行反对。张国焘在卓木调成立所谓“第二中央”,在分裂党和红军的罪恶道路上越滑越远。在此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张国焘仍然采取说服教育、耐心等待的方针,做到以诚相待,仁至义尽。这对后来实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正确处理党内斗争树立了榜样。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劝导、督促下,经过朱德等人的坚决斗争,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又强烈要求北上与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进至会宁县,同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红二方面军冲破国民党军的重重阻拦,在隆德县将台堡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终于实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革命的出发点。

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却是决定性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红军谱写出壮丽的史诗,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生存与发展。

结论: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维和态度,要坦然、泰然看人生、看挫折,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永远的长征第一集《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在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有过一段精辟的概括:“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探索进程中凝聚的历史经验,也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同非洲青年代表谈话时就曾谈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要相信,但一定要同各个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我们这样“结合了,就灵了,就胜利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实践与探索确是自“遵义会议”起始走向自觉的。这在“长征”本片学习中加深了更为牢固的确定。

特别可喜的是,“长征”纪录片对遵义会议进程客观准确表现了系列会议关联的发展经过。既突出了遵义会议的旗帜标志作用,也交代了前期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及猴场会议对遵义会议起的累进合力作用,也表现了随后而来的“鸡鸣三省”等后续会议累积进程的推进。政治路线决定着军事与其它,是灵魂。为此,遵义会议成为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所以隆重纪念,其指导意义在当下同样是意义非凡的。“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进程中始终有着不可或缺的鲜活生命力。

理想铸就了坚定的信念,信仰突显出始终如一的乐观,大局意识决定了坚如磐石的团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方向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这是万里长征事业薪火传承的永恒守则。有了这些理想信念,就有了彪炳史册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催奋出人民共和国当今屹立世界的大国风采,这是本片得以生发而出的现实意义。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壮丽伟业正进行着新的长征,这是凝聚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毛泽东等老一代先辈对长征万里征程必须不断步步奋进的前瞻判断,是艰巨而伟大的壮丽事业。为此,也是“长征”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观后感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远征二号上面级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首次使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1号工位成功实施发射。文昌发射场是中国第一个滨海航天发射场,具有纬度低、发射效率高、射向宽、运输便捷等优势,能够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飞行控制中心由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承担,全程负责对火箭基础级、上面级进行跟踪测量,以及载荷在轨测试和长期管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荏苒,七十年前的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壮举,更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前程万里,不改初心。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当沿途的风景从荒芜变成繁华,我们依然行进在新的长征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繁重,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时不我待,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任在肩……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新的历史赶考的考场中,硬仗会应接不暇,难题会接踵而至。拿出当年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魄,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前进的步伐才会铿锵有力,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不断抵达梦想的远方。

走好新的长征路,团结才有力量。众志成城,无惧山高水长。万里长征千回百折,没有全党的上下一心,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的紧密团结以及始终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不可能赢得胜利、创造奇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尤其需要凝心聚力,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弘扬长征精神,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就能万众一心,奋力跨越前行中的“雪山草地”,征服改革进程中的“娄山险关”。

走好新的长征路,实干成就未来。长征是走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在浴血奋战中开拓向前,在攻城拔寨中闯出生路,红军长征所展现的奋斗精神惊天动地、永不磨灭。今天,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肩负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无论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还是实现“十三五”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真抓实干。新的长征路上,始终保持勇毅笃行的定力、艰苦奋斗的干劲,以钉钉子精神一锤一锤接着敲,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一步一步朝前走,我们必能积小胜为大胜,以实干为阶梯不断抵达新的发展境界。

十月的江西,秋意正浓。当年红军搭起浮桥开始长征的于都河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桥横跨两岸,连通着人们脚下的幸福之路。“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重温长征历史,传承长征精神,让我们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用我们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写下民族复兴伟业的崭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观后感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勇士》讲述红军长征过大渡河与泸定桥的事情。此片在某些网友打分网站,评分极低。暂时抛开电影内容不谈,本片的拍摄水平,至少在《港囧》、《美人鱼》这样的闹剧之上,而于枪战一面,大约也可以致敬一下近期的《我的战争》和《湄公河行动》。

那么,还得回到内容本身去谈这部长征题材的电影。在战略战术层面上,这部电影略有长进,红军和国军形成对峙局面,一个奔袭,一个围堵,算是各自打牌,有来有去。战争戏的好看之处,就是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排兵布阵打调度。

这是技法方面。情怀上呢?《勇士》继承的,是十七年文学时期(更早可追溯到延安文学时期)养成的一种对战争小说和战争电影的创作态度——革命的乐观主义。什么叫革命的乐观主义呢?就是,也展现死亡,展现正面战场,但不把死亡搞的那么悲观,相反,在战斗中,实现一种昂扬与积极向上,在牺牲中寻找快乐。我们以往的很多此类题材,都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比如,《小兵张嘎》,当战争喜剧看,都行。

《勇士》,显然也是革命的乐观主义,对牺牲的痛苦尤其是个体的肉体与精神痛苦,不多着墨,相反,把这些痛苦变为一种对牺牲的乐观向往,成为一种革命精神。这种战争片的指导思想,一直充斥在中国此类电影的创作指导第一线。

同袍兄弟杀红眼,红军还是国军,几十年后再看,都没什么可骄傲的。内战,素来是各大民族都不愿意正面歌颂的。即使美帝这样的没文化的民族,在涉及南北战争题材的影片的时候,也不愿意过分歌颂胜利者,更不愿意贬低南方政权。韩国这边,在讲述内战的电影上,更是有很多例子。

《欢迎来到东莫村》,算是韩国内战电影中比较典型的。该片对朝鲜战争的讲述,不是韩国这边多威武,或者多无辜,更不是朝鲜那边多无耻,或者多蠢猪。相反,电影将韩国军人和朝鲜军人置于一个孤岛山村,这里世外桃源,如此美景与淳朴民风之下,竟然要被美帝飞机轰炸。朝鲜和韩国军人联合起来,对抗轰炸,保护平民。

这是韩国战争片对于内战的一种态度。大量的韩国战争电影,都致力于弥合南北关系,并且致力于构建一个民族之间的地缘血脉。基于此,这类电影很少有革命的乐观主义,更不会以战争为乐趣,甚至于不会把会打仗当做炫耀与歌颂的桥段。这类电影,已经从歌颂某类精神,发展成为对整个民族的人文关怀。

我有一点思考,我们的长征戏,能不能也致力于弥合两岸关系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理念,能否更多地进驻到这类电影中去?比之于对战争和战争英雄的歌颂,是否弥合自己民族的内部矛盾更有价值?

是革命的乐观主义更超前,还是弥合民族内部矛盾更超前?我受教育的程度低,想不通这个问题了。《勇士》里边,国军将领在是否炸毁泸定桥的问题上说,这是给老百姓修的,炸毁了,咱们就是千古罪人。这个桥段,在片中,只是给国军为何没有毁掉泸定桥以理由,但是,这个无心一语,却能带来不少感动——为百姓着想,才是最大的社会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征体验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纪录片对遵义会议进程客观准确表现了系列会议关联的发展经过。既突出了遵义会议的旗帜标志作用,也交代了前期通道会议黎平会议及猴场会议对遵义会议起的累进合力作用,也表现了随后而来的“鸡鸣三省”等后续会议累积进程的推进。政治路线决定着军事与其它,是灵魂。为此,遵义会议成为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所以隆重纪念,其指导意义在当下同样是意义非凡的。“长征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进程中始终有着不可或缺的鲜活生命力。

理想铸就了坚定的信念,信仰突显出始终如一的乐观,大局意识决定了坚如磐石的团结,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的方向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忠诚,这是万里长征事业薪火传承的永恒守则。有了这些理想信念,就有了彪炳史册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也催奋出人民共和国当今屹立世界的大国风采,这是本片得以生发而出的现实意义。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壮丽伟业正进行着新的长征,这是凝聚几代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是毛泽东等老一代先辈对长征万里征程必须不断步步奋进的前瞻判断,是艰巨而伟大的壮丽事业。为此,也是“长征”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9月1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主播的大型节目《开学第一课》如约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1】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晚,我观看了2016年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最想大声疾呼:“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今天,我们重温悲惨壮烈、史无前例的长征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途,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面对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去传承去发扬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进而培育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新时代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你可曾想过,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同学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2】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的《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我听着这首歌,想起了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的过程中,不因为自然的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

长征,不光是靠自己的双脚从漫漫征途中走过来的老一辈人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史册,在世界史中,它同样也是永远不可忘记的重要一笔。

长征的开始,是被国民政府逼迫的。国民政府以各种各样的袭击,使我们的红军伤亡惨重。红军在长征的途中,一路上要面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考验,更要防备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使红军有了许多作战经验。特别是在面对着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围剿”,红军立刻掉头,于1935年3月21日至22日晨,神速地再次东渡赤水河。红色政权巍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同国民党政权对峙。他们强渡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飞夺泸定桥,实现胜利的第一天。

最后红军长征于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中国历史永远保留着,中国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

此时,我感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我感谢那些长征中的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坚持到底,永恒的长征精神!

【3】9月1号开学第一课传承长征精神观后感

9月1日晚上八点整,我和妈妈一起坐到电视机跟前,准时收看了继《焦点访谈》之后的节目为《开学第一课:先辈的旗帜》,看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觉我们今天得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

伟大的红军战士,他们强渡大河,飞夺泸定桥。想想当时的情景是多么艰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是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诗句,不就是红军长征生活的写照吗?

漫漫长征路上,革命烈士倒下了,又有战士站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路,路有多长,红军撒下的汗水就有多远!巍巍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埋葬不了他们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掩藏不住他们坚定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那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长征精神。

此时,我感觉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因历史而越发令人臣服的力量。历史再次向我们证明:长征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争做红军后人。感恩长征

我感谢那些先辈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这就是永恒的长征精神。我们应该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观后感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6月28日,为纪念建党92周年,弘扬“长征精神”,会宁所全体党员参观了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六盘山主峰之上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此次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当会宁所党员到达宽阔的纪念馆广场上时,眼前赫然竖立着由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组成的影壁墙,在阳光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题字显得更为闪亮。拾级而上进入的是长征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分别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红军长征中的遗物、图文资料,以及行军路线图……一一展示出来,带给每一位党员的不仅仅是长征途中生命谱写胜利的震撼,也让党员们身临其境的进行了一场身与心的洗礼。

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图片、文字和讲解中了解那段艰苦而又雄壮的历史,观者自可以云淡风轻、“置身事外”,走到群楼街道中又是一种为现实的生活,但是半个世纪前祖辈所经历的战争与磨难是应当一遍遍去重温,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接力。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那些熠熠生辉、充满力量的字眼——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严守党的纪律、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在今天的时代里同样值得我们坚持和发扬。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我们值得怀念于颂扬的精神,更是一面洗涤和净化心灵的“镜子”,教会每一个党员如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中国长征五号成功首飞观后感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获悉,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长征五号是无毒无污染绿色环保型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基本型,火箭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长征五号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实现了中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实现了中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填补了中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代表了中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为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化、型谱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工程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制,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牵头组织实施,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遵循“发展航天、运载先行”,“运载发展、动力先行”的理念,2000年,中国先行启动了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液氢液氧发动机研制攻关,其科研成果直接转化支撑了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等新型运载火箭研制并首飞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