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汇编20篇

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下是“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浏览

4694

作文

151

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啊,我终于感受到了中华人民强烈的爱国精神:哎,清朝真不是一般的腐败!

这部电影主要说的是十九世纪末,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公然击沉我国船只“高生号”,并于一八九四年在中国领海公然挑衅生事。

北洋大臣李鸿章及亲信“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等畏惧日寇极力主和。日本得寸进尺,击沉中国商船,百姓平民们无辜遭难。以“致远”号管带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主义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对日寇的嚣张气焰,毫不畏惧,坚决要求和日寇作战。但李鸿章借口保存我军实力,多次拒绝官兵的请战要求,邓世昌还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爱国官兵和百姓住战声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被迫启用邓世昌。北洋水师总兵刘布蟾贪生怕死,在海战中故意打错旗号,使北洋舰队旗舰被日本兵击沉。邓世昌率领“致远”号代替旗舰指挥作战,全舰官兵英勇作战,击中日本军旗见“吉野”号。战事越发越激烈,但我军弹药却已用光。作战形式非常不利。邓世昌决定,直接硬撞敌舰“吉野”号。不幸遭遇鱼雷,全舰官兵以身殉国。

这部电影是我国历史上的悲剧,邓世昌爷爷的英雄本色:他忧国忧民,他可以冒着杀头的罪名向洋鬼子们开枪开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灭了洋鬼子的嚣张气焰,震我国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举白旗,我很愤怒。清政府太腐败了,方大人也丢了我们中国人的脸。邓世昌爷爷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邓爷爷一样,勿忘国耻,振我中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战争影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口碑横扫全球且有望强势问鼎奥斯卡的二战史诗巨制《血战钢锯岭》即将于12月8日在内地磅礴上映。近日,在官方发布的一组“无惧”海报中,“超凡蜘蛛侠”安德鲁·加菲尔德携手萨姆·沃辛顿、卢克·布雷西于末日硝烟中,面无惧色,凌厉前行。

加菲赤手空拳,勇闯地狱之战气壮山河,不摧信念震天撼地,将伴随这场惨绝人寰的美日终极对决,点燃大众的观影激情。日前,影片在北京举行超前品鉴,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导演吴京、管虎等应邀出席,对影片不胜赞美,更有媒体称该片不愧为“近几年最好看的战争片”。

作为梅尔·吉布森暌违十年强势回归之作,《血战钢锯岭》甫一宣布国内定档便备受期待。这部北美R级影片删减镜头不足30秒,更是令万千影迷摩拳擦掌。29日在北京举行的650人超前品鉴现场座无虚席,大量震撼、真实的战争片段威慑力十足,令观众仿佛亲临战场。看到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英勇救援战友的道斯,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

梅导用真实的镜头拍出战争残酷的本质,还原文字无法形容的地狱战场,对道斯伟大故事的铺陈扣人心弦,磅礴又温暖。“战争戏实在是太精彩,不忍移开视线”、“让人看到真正的勇气和英雄,故事很美妙”、“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么震撼的片子了”。媒体对影片称赞不绝,纷纷表示这是梅导再一次超越自我的经典战争之作。业内大佬纷纷力挺,导演吴京更是坦言观影过程中几度含泪,梅尔·吉布森将战争场面还原得“无可挑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3536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的好莱坞大片里,战争题材的重磅作品并不多见,似乎大家把重头戏都放到种族歧视和同性题材去了,焦点不再是恐怖主义或者战争场面的重现。倒回2014年,学院派有典型的老导演操刀作品《美国狙击手》,同年还有全明星阵容的坦克大片《狂怒》。到了2015年就更少了,颁奖季里只能看到《间谍之桥》这样的故事片。而2016年初,迈克尔·贝的《危机13小时》与英国的《天空之眼》,典型的代表了美国人和英国人,对于当今战争题材的不同偏好与视角。

战争场面的纵深感

今年梅尔·吉布森的回归,似乎预示着传统题材的电影,又有人回来扛大旗了。实打实的把战争场面拍得好看、拍得漂亮、拍得震撼人心,他游刃有余。《血战钢锯岭》呈现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提其中大量的镜头,用于对正面战场的刻画。电影开篇,慢镜头加上平行移动,像画卷一样为我们展开了太平洋战争期间,冲绳战场上,人间炼狱一般的场景。炮火交加,子弹飞驰,肆意的爆裂,与死亡赛跑的士兵,以及遍地的焦土和残缺的尸体。影片的定调和立意,从导演的第一组镜头里,就被明确的树立了,战争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间地狱,充满了杀戮和死亡,在其中的每个生命似乎都在劫难逃。

如果说在我们的脑海中,如画卷一般的战地镜头,还停留在《现代启示录》的开篇,那场远景的热带雨林中的连环爆炸,这部《血战钢锯岭》则用了更加近景的镜头,展现了冲绳战场钢锯岭高地上,无数军舰高射炮齐发后,密集导弹坠地的威力,方寸之间,遍地绽放着爆裂的黑雾和四溅的火花。这个固定镜头放置在影片的中段,令观众与第一次上战场的士兵们,目睹同样壮烈的战场画面,仿佛立刻凝固在原地,思绪一片空白,预想着自己爬上高地,在战火中穿梭的情景,能否有命下来,就要看上天的眷顾了。如此正面、直接的去拍摄战争场面,在现如今的电影中,并不多见了,这一次的场景还原,仿佛又勾勒起了我们儿时看战争大片的记忆,令人倍感震撼,又印象深刻。

除了单独的大全景战场画面的表现,影片中,对于战场上气氛的烘托也是十分的到位。梅尔·吉布森不仅仅单纯的用爆炸和鲜血去表现惨烈,而是完美的把影片宗教的主题,渗透到镜头的氛围当中。电影开篇长幅画卷一样展开的杀戮场景,堪称地狱的投射。这组画面作为倒叙的开篇,到了影片中段,再一次上演了这段地狱杀场的镜头,变得更加冗长繁复,之后还有更多尸横遍野的悲惨画面,为观众勾勒出战场上最黑暗的一面。

有地狱就要有天堂,在影片尾声的最后一组镜头里,男主角手握圣经,奄奄一息的躺在担架里,在空中的索道里飘荡,成为了云雾之间,那个仿佛置身天堂的人。他在枪林弹雨里穿梭,总计营救了75名伤员,竟然没有受到任何的致命伤,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你说他没有神的庇佑,现实又是那么的令人难以置信。更多的仪式感镜头,还有男主角从战场回来后,站在户外淋浴下,冲洗满是鲜血的身体,仰视的镜头角度,让观众充满了观看英雄洗礼的庄重感。

西方人的信仰与暴力,常常被拿来当做戏剧冲突的重点。而在战争时期,人们已经无力再谈及信仰了,价值观将立刻转化为保卫国家,守护亲人,以及自我防卫,让自己、战友、以及更多的人活下去,无论用什么的手段。欺骗、谋杀,都成为了间谍和行刺等特殊时期的伟大任务,但实质上人们还是进行着人骗人、人杀人的粗暴举动。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在上帝的眼里,这些都是一样的劣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esmond T. Doss,也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秉承训诫,无论在世间经历什么,都不曾妥协、不违背自己信仰的人。

在2014年的影片《狂怒》里,同样也没有离开信仰这个话题。在坦克小队迎来新成员时,老兵炮弹填装手第一句问向他的,就是他信哪一种基督教。而新兵诺曼则是典型的还游离在信仰与现实间的孩子,高射炮手博德干脆外号就叫做“圣经”,而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队长“战爸”,最后也不再掩饰自己深知每一句祷告在圣经里的出处。他不是没有信仰,也不放弃了信仰,而是把一切情感都隐藏起来,伪装坚强。作为队长,他从不参与士兵之间的信仰争论,在战场上他只相信武力,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炮弹打来时,祈祷并没有任何的作用,你需要依靠的是你的反应和你的战友。影片给我们看了一系列真实的个案,面对战争时,有人更加需要信仰的寄托,有人则可以隐藏自己的信仰,因为在战场上,不需要柔软的个人,要想活下来,你只能把自己变成战争机器,也就是杀人机器。

而在《血战钢锯岭》中,男主角Doss一直坚持做一位战地急救人员,而不是持枪杀人的士兵。救人和杀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难得的是他有机会坚持自己的信仰,就算在一个看似无法坚持的时代和环境下,他用行动为自己创造出一条,在战场上同样双手占满鲜血,但是却可以拯救他人的光辉道路。于是Doss变成了一个特别的存在,更加人性化的存在,他甚至是冷酷战场上,唯一的暖流和众人回家的希望。当士兵们看清战场上的现实,无数人的生命都只是铺路石,无数个倒下,又会有无数个跟上,直到攻占高地成功,剩下最后一人为止,他们微弱的生命,都只会掩埋在焦土之下,无人问津。

而Doss成为了那个,当个士兵们被战争、被集体抛弃后,躺在地狱的边缘无人理会时,他选择上去拉你一把,只要你还想坚持活下去,他就会把你送回家的那个存在。你前一秒还在英勇的拼杀,下一秒你可能就需要Doss的救助。而他会对你说:“你要相信我,我会带你回家。”,他还对上帝说:“请再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就像得到了神的旨意,疯狂的穿梭在敌军占领的高地上,捡回一条又一条残缺的生命。以至于,第二天的冲锋前夕,大家都要等着Doss祷告结束才能出发,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下一秒的生命,可能就要靠他来挽救了。毕竟大多数人,在这一刻,选择了放下信仰,拿起武器,而只有令人羡慕的Doss,坚持不碰武器,手握圣经。只能说,用信仰做武器的人,不想

影片131分钟的长度,给了导演相当大的空间去控制情节的发展。以至于故事的前半部分,有着充裕的时间交代男主角:Doss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以及恋爱过程。只有把这些都交代清楚,一个人何以有那么强烈的信仰根基,才能被人们所理解。Doss坚持不碰武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个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影片从Doss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他与哥哥的兄弟之情,他父亲的酗酒与家暴,以及他在童年时期的一场打斗中,知道了暴力与死亡的关系。在成年之后,又在一次救人的经历中,认识到了生命的重量。

紧接着,他就在医院遇到了自己的挚爱,美丽的护士:Dorothy Schutte。同时,他也找到了自己想做医护人员的志向,并向女友索要相关的知识书籍,在哥哥参军后,自己也决定加入战地医疗队。直到他发现自己被错分部队为止,导演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塑造Doss的童年阴影,单纯的兄弟情,以及同父亲之间的隔膜等等。当Doss一个人在坚持信仰和体制抗争时,家庭永远是他背后的支柱,善解人意的未婚妻,重整旗鼓的父亲,一向柔弱的母亲,但每个人都是站在他那一方的,一家子虔诚的教徒,让Doss最终得以坚持了自己的信仰。

当Doss进入了军营,影片又呈现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语言去讲述军旅生活,教官与战友,排挤与欺凌。老牌导演:梅尔.吉布森,可以用几个场景,就刻画出严厉的教官排场,痛苦的军事训练,以及新兵宿舍里的明争暗斗等等。影片从几个角度,显示出Doss优秀的体能和聪明的头脑,他对于武器与众不同的态度更是很快就被展现了出来。从他拒绝碰枪开始,剧情就转入了紧张压抑的阶段,饱经虐待也没有选择退出的Doss最终获得了大家的尊重。而那一本夹有未婚妻相片的袖珍圣经,也成为了他的象征,一直陪伴他走到最后。

这部《血战钢锯岭》在信仰的主题下,兼顾了战争片的全部要素,完成的超级漂亮,战地大小场景一个都不少,大场面和小空间的追逐戏并重,人物性格与情感戏表现十足,期间还不乏对于敌军,也就是日本人的刻画。吊死的士兵,无助的逃兵,切腹的将军等等,满足了大家对日本人在战场上的各种想象。虽然Doss在枪林弹雨中,主角光环加身,无论是跪地祈祷、逃入敌人堡垒,还是脚踢手榴弹,都可以全身而退。但是这个真实的故事,还是令人感动,影片的尾声字幕,是Doss晚年,以及当年被他救助的老兵访谈,这样的故事真的太适合梅尔.吉布森来拍摄。

今年几位老导演:奥利佛·斯通的《斯诺登》、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都是正常水平发挥,作品完成度都很高,而梅尔.吉布森的这部新片《血战钢锯岭》,令人感觉更加的饱满,血脉喷张,又十足的煽情,让人又找回了十年前,观看老派美国大片的感受。而下一个值得期待的战争题材电影,可能要等到2017年7月,克里斯托弗·诺兰即将为我们带来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了,相信那又会是另一番,对于战争片的新尝试。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日本战争剧情影片《春妇传》观后感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1.美琴这个妓女有目的,不掩饰,又野又烈,有情有义,她看的清楚,我就是想要体会不同男人的身体,嫁人什么的老娘不做那个梦。她的心目中只是男人,是否跟你有身心灵的交通,你多大的官职关我何事,我只看你们脱光了衣服后的能力。2. 妓女如果都是好的写作者,那就真的不得了,绝对比书斋里研究什么社会学,人类学,性别比教学来的真切,踏实。

2. 妓女尤其是这种军妓,更是观察男权社会里的阶级,命令服从关系,男性心理学等的绝佳训练场所。估计如果妓女从良,把所学应用到今后生活中,至少会是个成功的人,懂了男人,不就懂了世界吗?就不用从男人那里去索取一些东西,而是,站在他们上面,看的更多,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战争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有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当代,这段革命历史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正成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力量重要源泉。近日,我观看了革命影片《地道战》,

这部影片讲述了1942-1944年间,日本鬼子在冀中平原上进行“大扫荡”,冀中平原人民团结一心,利用结合了冀中人民智慧与力量的地道战来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他们毫不畏惧,利用百里长的地道和冀中人民的智慧、勇敢和力量,把鬼子打得惊慌逃窜、片甲不留。通过学习观看抗日战争时期影片,折射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冀中平原人民倾其所有的奉献智慧和胆量,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团结一心的民族魂、爱国情,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党员干部要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研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而工作是否“深入”,主要看问题抓准了没有,实质性问题解决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了没有。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群众谋利益。树立群众观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具体表现。要以群众是否答应、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是否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重要标准。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的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75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该片以孙北川为主角,他带领的九连是志愿军中的一支勇猛的队伍。在赶赴战场的火车上,他与干练又耿直的文工团团长孟三夏相遇,身为同乡的两人由斗嘴开始产生交集,孙北川对孟三夏一见钟情,而孟三夏则看不上这位"大老粗"。然而,孙北川没有多少时间用来追女孩,他带领着自己九连的弟兄沿途作战,在火车上躲过了美军的空袭,在五义亭追击美军的坦克部队,误入美军地雷阵陷阱之后又要与兄弟们拼死突围,最后还要领着兄弟们完成攻下537高地的任务。孙北川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可靠的男人、勇猛的战士。孟三夏对孙北川的感情也产生了变化。

小人物刻画温情场面

整部电影中儿女情长的元素所占比重不多,但能起到让孙北川的形象更为立体的作用。他追女孩子的招式都是直截了当地说"想和孟三夏亲嘴",这种看似直接的对白,刘烨却还能将其演绎出可爱又率真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的国产战争片不同,《我的战争》从小人物的出发,重点没有描绘朝鲜战争的宏大和历史意义,而是放在了一个个鲜活的战士身上。大胆的再现了在战争这台绞肉机中生命的渺小,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升华了最真实的人性,着实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真实场景展现血性精神

对于影片中的战争戏份,着重凸显了场面的真实性和残酷性,许多观众表示"如同置身于战场"、"炸弹似乎爆炸在身旁"、"第一次这么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场",而对于影片战争戏之外,更多人表示"战争太残酷"、"庆幸自己活在和平时代"、"影片中残酷的战场上却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是有许多人在观影后,被影片所感染泪眼朦胧。并且在表现战争残酷性的基础上,影片注重刻画中国军魂,展现了中国军人能打胜仗和保家卫国的血性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鸦片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一向都忘不了那一组镜头:虎门炮台的守将关天培在开战之前,先拔下自我的一颗牙齿,让手下人带回祖坟,然后散尽全部家产,以鼓励战士们死战。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王朝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无法击沉敌人的舰船。将士们只坚持了五个时辰,炮台便失守了。士兵们全部战死沙场。浑身是血的关天培应对敌寇,微微一笑,毅然点燃炸药,英勇就义。

朋友,应对此情此景,你有何感想?是否被关天培的爱国精神所感染?是否会在脑海中产生“舍生忘死、精忠报国”等字眼?然而除此之外你是否也感觉到了关天培应对敌人坚船利炮的无奈与悲哀?是否明白“落后就要挨打”?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应对横冲直撞的英国战舰,手握大刀长矛的中国士兵尽管神勇无比,却仍然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据历史记载,在160多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中,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爱国将士英勇抗敌,以身殉国。定海守军4000人在城中军粮匮乏,士兵每一天每人仅有极少口粮(约200克)的情景下,仍然浴血奋战五昼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但在英国的现代工业面前,我们毕竟太落后了。

然而、比物质落后更可怕的则是精神的落后。

当时清朝那此熟读经书、善作八股的官僚十大夫们的御敌之策让人看了都不禁喷饭,他们认为洋人的腿直不能打弯,纷纷提出用木棍“扫堂腿”就能让英军倒地不起。多数人还主张“火攻”,援引的依据竟是周瑜、诸葛亮火烧赤壁。这些荒诞落伍而不堪一试的奇谈,只能说明他们的军事思想与社会制度样停留在古代。在广州指挥防御的湖南提督杨芳,见英舰炮火猛烈准确就认为是妖术,便照民间污秽物能够避邪的传说,在全城收集猪羊血、妇人便桶摆在城墙上。惨败之后,昏聩的统治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畏敌如虎,视其长技如神物。这种洋奴思想,一向延续到现代。

中冈近代的历史充满了耻辱,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它不但记在历史中,更应永远铭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热血战争巨制《建军大业》观后感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建军大业》作为建国三部曲的最终篇,目的是献礼建军90周年,听起来就红又专、伟光正。

而且我一直没想通,为什么前两部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第三部不叫“雄业”或者“霸业”,而是又叫回了“大业”?

之所以会认为《建军大业》能走上主旋律正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的监制和导演。

每次我提到黄建新这个名字,就忍不住想要安利一下他在九十年代作为导演拍摄的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

这些电影的现实讽刺性之强放在今天都令人瞠目,比如《背靠背,脸对脸》对中国官场生态的讲述,连之前火爆的《人义》都相形见绌。

既然启用了刘伟强这样的香港商业片导演,我十分希望《建军大业》能一改《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平铺直叙“数星星”的独特风格,像《湄公河》与《威虎山》那样,能打磨好电影的情节和主题。

《建军大业》讲的是南昌起义,而这段故事里包含政治阴谋、血腥清洗、黑帮暗杀、斗智角力以及战场与炮火。

更重要的是,从直接结果来说,南昌起义并不算彻头彻尾的成功。

这点上恰好又与《敦刻尔克大撤退》所讲述的故事不谋而合,都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失败。

说实在的,这样一波三折、高潮迭起的好题材,放在好莱坞肯定是要抢破脑袋的。

如果这么一个可以深挖的好IP被浪费了,先烈们的棺材板只怕都要压不住。而让我最担心的是,《建军大业》被拍成历史课本。

历史课本是什么?是记述,是给过去下一个口号般的结论。

好电影,要看到鲜活如在你我身旁的人物,而非一个个人名。

好的战争电影,要看到战场的血腥残酷和斗争的艰苦卓绝,而非手撕敌人。

好的主旋律电影,是要让观众心甘情愿的信以为真,而非“阅读并背诵全文”。

这是我的理解。

刘伟强拥有港式商业片的拍摄思维,但又爱在作品中引用“毛主席语录”,且他的几部优秀作品都有着强烈的价值观传达。

所以,刘伟强完全有可能拍出一部既有娱乐性,又有思想表达的《建军大业》。

同时,他在以往的作品中也很擅长处理群戏,总喜欢拍几组人之间的斗智斗勇,能把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

所以,真希望刘伟强能把《建军大业》按照《无间道》的套路去拍,这才有可能获得观众青睐。

《建军大业》从选角曝光开始,就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因为片中有众多的小鲜肉加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6月9日,局里组织我们支部书记、委员等参观了平北抗日战争纪念馆,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的践踏蹂躏,历历在目。想起许多年前的记忆,至今令人痛心。

我在读报时,曾读到在恢复中日外交关系后,田中首相访华时,当周总理在致祝愿词后,田中首相致答词,他轻描淡写地说道:“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这一表态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第二天,中日会谈时,周总理对此发表意见,他严肃指出:“在昨天的宴会上,田中首相讲添了很大的麻烦。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田中用添麻烦一词,中国人民是通不过去的。”

对日寇侵略中国人民的罪行,凡经历过这场侵略战争的人,都有刻骨切肤之痛,怎能用“添麻烦”这样无关痛痒的词语来形容呢?

在我的记忆中,还留着很多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此陈述一二,以证历史。

在我的记忆中,日寇于1938年前后侵入中国华北我的家乡,在立足未稳之际,恐慌胆怯,深怕人民武装袭击,故此,每占领一地,先派出汉奸队到处抓人派捐,修据点、深挖沟,闹得民不聊生、度日如年。读书的学生很快藏起了往日的课本改读私塾,时日不长,大多就弃学务农,我也扛起锄头干起了农活。农民以农耕为生,日寇哪管你以何为生,他们只忙于修据点、抓民夫,派粮派捐,把自己喂肥了。

日本鬼子到处抓民夫、修据点,深挖围沟。老百姓在沟内一锹一锹地挖土抬出沟沿,小鬼子在沟沿上监工或耍弄百姓。时不时地就用铁锹挖起土来,给每个挖沟的老百姓劈头盖脸地撒上一把土,弄得沟下的老百姓满脸灰土流泪,小鬼子便哈哈大笑,以此取乐。

日本鬼子杀人如同儿戏。我亲眼目睹有十多个鬼子在经过我村回其据点时,有一个高个的鬼子见村边池塘内有一野鸭子,举起枪来想打这只野鸭,没打着。不幸的是,一位经过池塘边的妇女被这一枪打死了,这些鬼子竟笑嘻嘻地扬长而去。还有比这样更为残忍的暴行,因为日寇深知他们的侵略行为,定会引起人民反抗,而朝不保夕,他们终日恐慌胆寒。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加固、抢修据点,这时必须放大火和泥浆。所有民工要跑步加速运柴和泥。有一个60多岁的老汉经不起如此劳累,想躲在一个草垛后面休息片刻,哪知被鬼子发现了,跑上前去对老汉拳打脚踢,最后扒掉他的衣服,把他吊在树上活活冻死了!当时我也在据点干活,怎能不心惊肉跳?暗自痛感被鬼子凌辱的苦楚。

我村解放时间不长,大约在1943或1944年间,日本鬼子和汉奸队又疯狂对解放区进行大扫荡。此间有邻村许多妇女本想躲避危险,躲藏到我村,哪知恰遇大队鬼子和汉奸。他们兽性大发,竟把这些妇女赶到无人的空房里,任意蹂躏,其残忍手段令人难以启齿。

这些都是我个人在一个地区的所见所闻,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种.种罪行,罄竹难书。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令世人发指。时至今日,日本还有一部分人不承认这段历史,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是可忍孰不可忍!

回首往事,再看近来。日本政府仍与美国结盟,同谋遏制中国的发展。比如在钓鱼岛的问题上,还有东海油气田开发的问题上,长期与中国纠葛不休。在国际上联合一些其他国家,企图在外交事务上给中国制造麻烦,挑起争端。日本的所作所为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我国多次强调的那样,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只有友好交往,才能双方共赢。地区的和谐稳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但愿两国能携手向前,为两国人民造福,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反法西斯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上午我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一抹微弱的红色照亮了还未苏醒的天空。在宣布庆祝仪式正式开始后,镶有国徽的礼炮齐放70响,伴着战士们的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朝霞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接着,习乘坐检阅车驶出,检阅44个地面方队,让人感到如此震撼,威武庄严。“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受阅方队喊出的口号声,字字句句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分列式检阅开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整齐的脚步让人心旷神怡。他们意气风发,展示了我们祖国的强大。华夏儿女被凌辱的日子,已经过去了,迎接如今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0年前,我们胜利了。而70年后,历史的警戒仍然存在,我们华夏儿女的心聚集在一起,钓鱼岛只属于它真正的主人,日本屡次公然企图为侵略历史翻案,让我感到无比愤怒。而今天,我们不为仇恨,只为铭记历史守望和平。尽管我作为一名学生,感到由衷的光荣和自豪,可是一想到我们泱泱大国,却沦落到被日本一个小岛国欺负的份上,我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愤愤不平。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兵式是为了警告那些妄图篡改历史的人,让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

今天的胜利是无数反法西斯同盟同胞流血流泪换来的,“勿忘国耻,圆梦中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建设和平近一份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战争巨制大片《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05 字

+ 加入清单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鸦片战争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19世纪中期,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也具有了征服世界各地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当时,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而它本身具有扩张的本性,它需要足够大的活动空间,注定要征服世界落后地区。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在亚洲扩张的基地,从而英国成为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其根本目的是想要打开中国的经济以及原料市场,对中国掠夺廉价原料,并且对中国倾销商品。因为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误差,就开始对华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期间,面对西方列强先进的武器装备,清政府中的一些先进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落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也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化的主流。

19世纪的中国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封建的闭关政策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一个弱国,而且面积广大、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成为西方工业国家觊觎的目标。在鸦片战争中,双方的较量就突出的彰显出了中国的落后地位。中国的落后,表现在军事科技和经济上的落后,认为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重科举而轻实用,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而其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最关键的是思想意识落后——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外国是蛮夷,是番邦。所有这些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因此,落后就要挨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知道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返回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可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悲剧,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抗日战争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影片记叙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五月、八月这对姐妹俩在亲人相继逝去的情况下背井离乡,独立生活,经历重重困难,得到了磨炼。

在战火中成长的五月过早地变得成熟,担起照顾妹妹的责任,年龄尚小的八月也懂事了不少。

战争中的儿女是坚强的。影片中有一个令我深受震撼。1937年12月,惨无人道的日本军队在南京肆无忌惮地扫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五月的爸爸出门以后惨遭杀害,于是五月的妈妈把生活用品搬上阁楼,打毁了楼梯。一天,日军又来扫荡了,妈妈与奶奶顾不上逃命,让姐妹俩爬上阁楼,自个儿留在了楼下。日军一冲进来,就把奶奶杀害了。妈妈也被强奸了。五月、八月眼睁睁看着奶奶妈妈遭到日军的毒手,心痛不已,恨不得冲下去保护妈妈。但五月知道,妈妈宁可受屈辱也不愿姐妹俩受到伤害,只要一发出声音,妈妈的苦心就白费了。五月强忍着心痛和眼泪,咬紧了牙关,连一滴眼泪都没流下来。八月年龄小,呼之欲出,五月马上就捂住了八月的嘴。看,五月多么坚强啊!她不会被一点儿困难吓倒,仍然镇定地思考,为大局着想。她的这种坚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战火中磨炼出来的。

这使我想到了我在报纸看到的一件事。黑龙江省的一个小男孩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与爸爸妈妈的百般呵护中,经不起一点儿打骂。他在家里,要什么就有什么,就像一个小皇帝似的。再加上他的爸爸妈妈是干部,家里有的是钱,更使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娇生惯养的他靠着爸爸妈妈的关系当上了个中队长,无论什么事都是由爸爸妈妈替她安排好的。有一次,他向他的哥哥要糖吃,哥哥告诉他:“这是要留给爸爸妈妈吃的,你不能吃!”那孩子听了,还是不肯罢休。他一气之下,竟用红领巾上吊自杀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这一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经过磨炼,从小在要风就风,要雨就雨的环境中成长,才会经不起一丁点磨炼。他和五月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

五月、八月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她们永远是我的好榜样。我相信,我也会在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成为真实生活的五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抗日战争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2639 字

+ 加入清单

抗战胜利70年了,但是我们该拿什么纪念抗日战争呢?大道理不用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抗日战争除了纪念这场战争的数千万牺牲者外,更重要的是重新解读这场灾难留给中国人的历史。那场战争留下的历史不仅仅是惨痛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这就需要国人铭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从那场战争中思考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

铭记历史,还原历史。 那场战争的硝烟虽已消失,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却妄想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为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鸣冤叫屈。他们故意歪曲历史,胡搅蛮缠,试图通过重复一千遍的方式让谎言成为真理。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方式“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让那段尚未被“历史化”的历史昭彰天下,成为无需辩驳的常识,让日本右翼的种种歪理邪说在国际上不再有生存的空间。

铭记国难,珍惜和平。在八年抗战中,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及其中国经济实施了灭绝人性、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破坏,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间接财产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中国人饱受战争之苦。抗日战争的胜利向世人昭示,中国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去换来的。中国人珍惜这份和平,珍惜这眼前的大好局势,这也是中国人在“崛起”前面冠于“和平”两个字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深明大理,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于是中国人向世界摊开心胸地讲: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只会给别人带来机遇,不会给别人带来威胁。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卓越创造力的源泉。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富于创造智慧、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披荆斩棘的伟大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成为锻造民族创造精神的大熔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空前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智慧。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以卓越的创造力催生出独特的战略战术,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充分展示了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面对军事上敌强我弱的严峻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持久战战略方针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指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弱胜强的抗战道路。浴血奋战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我抗日军民,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坚持军事斗争与非军事斗争相结合、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而且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些变化无穷的战法,使强大凶残的日本侵略军在人民战争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而又无可奈何,最终遭到可耻的失败。

铭记国难,发愤图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日本法西斯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弱民穷、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正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部署,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势必崛起。

铭记惨痛,提高警惕。有一句名言:宽恕,但不忘记。一方面,在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关系上,恩怨之事无所不在,如无宽恕之心,就会化为冤冤相报。另一方面,历史的事实和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历史不会简单重复,新的国际关系构架下,国界集团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可能再在21世纪重演,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所追求的经济垄断和单极政治因二战的胜利和冷战的消解,被证明它不可能成为国际政经关系的主流形态。然而,70多年前的战争离我们并不远,导致战争和灾难的文化基因、利益驱动仍然存在,国人还需提高警惕。

那场让中国人不堪回首的战争虽已过去整整70个春秋,但在那场战争中,正义与邪恶、理智与狂热,均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后人恒久的思索。战争灾难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需要后人反观和阅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拿什么去纪念我们的抗战胜利?应该还原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提高警惕。

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培育时代精神有机统一起来。任何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都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赋予民族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倾听实践的呼声,反映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就是要把握历史方位,培育世界眼光,既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适应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培育开放精神、竞争精神、兼容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使民族精神富有时代气息;研究市场经济讲究效率效益、要求公正公平、强调创新竞争、注重诚信秩序的特点,培育平等精神、诚信精神、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等,使民族精神适应时代要求。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也对世界各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宣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着力宣传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着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历史功绩,着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激励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和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的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战争》跟传统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相比,更像是严格意义上的战争动作片。电影中黄志忠张弛有度的表演深得观众喜爱,没有了英雄主义,还原到人物与人性本身。他举重若轻的表演,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革命年代至真至纯的父子情。在民族大义和个人私情的选择面前,拿捏十分到位,多层次多角度把握人物,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普通且有血有肉的老兵。电影上映后,更有观众发文表示:"李顺良最后哼唱豫剧的时候,他就那么哼着、唱着,我的眼泪就忍不住的掉了下来,就是这样的哼唱却远比慷慨激昂的口号更让我心酸"。

在电视荧屏上,黄志忠主演的电视剧无一例外都获得过超高收视和良好口碑,因精湛的演技,黄志忠在第16届上海电视节和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分别获得最佳男演员奖,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料视帝"。而此次,黄志忠转战大银幕首演小人物,角色虽小但是份量很重,浓浓的父子情、无私的战友情打动观众。而在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黄志忠的敬业精神,在北京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黄志忠还在冰天雪地里负重,在冰水里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刺骨的寒冷都是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在这样的真情实感,更是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残酷的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甲午战争观后感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到了根据清朝中日战争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里面讲了许多爱国人士的努力奋斗,和当官的迂腐。在那些爱国人士奋斗时,大官在那里胡乱出馊主意,害得无数人冤死。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本来在一些人的努力,英国终于答应卖给中国舰船——广乙号和济远号。中国北洋舰队的实力大增,已经名列世界第五强的舰队。但在开战时有人却来报说我们八门大炮只有三发炮弹,最终导致了中国的失败。

这让我们后人知道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获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战争影片《荡寇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节奏不行,前面略显拖沓,但是从开打开始全是高潮,层层相叠,很精彩,看完出来的时候稍微有点腿抖站不稳,当然不免略有心累之感。

历史及历史剧了解不深,不做评价,但是总觉得从声音方面来说,需要浑厚有力的声音才符合,而赵文卓和洪金宝的声音,一个丹田气力不足,一个是略带港腔,不免略添逊色。或许不是重点,只是我太敏感。

但以仓田和小出为首的日本阵营,不管从声音、眼神、语调哪方面都是相当精致老练,日语台词也是认真的,不像抗日神剧里只会喊八嘎。(我承认是为了小出去看的,一开始沉迷美颜无法自拔以致于无法跟上剧情,不免带有粉丝滤镜。但是就我而言日方的演出除了浪人头儿有点浮夸以外,是无懈可击的)

武打动作和战略战术很精彩,是全局的亮点,即使是我这种专注小清新说理片二十年的人也看的畅快淋漓。有些地方简直机智。双方都是非常走心地在打啊,虽然没看懂明军后来是怎么反围剿的,是因为提前料到了于是让虎什么炮殿后了吗?(抱歉有记名字苦手症,全剧人名只记住了戚继光)

制作、服装、镜头美学等从我这一介素人的角度来看也很棒。有几个镜头的构造映象很深,很好看,色彩也很舒服,具备印象中历史剧应有深沉稳重。虽然被中间有个地方和结尾突然出现幻灯片字体雷了个措手不及……

bgm也很棒,豪迈沉重的乐章里壮士们英勇赴死,疲惫追击,妇女老人顽强守城,简直泪目嘤嘤嘤。相比之下,苟且于世的在下是如此渺小。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一介庸民何尝能有勇气面对这样壮烈深沉的人生?_(:з」∠)_遂叹之。

总而言之,觉得是一部很真诚的作品,历史剧也越来越少了,应当鼓励不是嘛。去看吧!不会太失望的。但是感觉自己观点很弱,有不足之处恳请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照亮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绝好的一部爱国主义教科书。历史不容我们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不容忘记,我们只有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才能深刻了解并牢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是不变的真理。

历史不容忘记,自1931年起我中华民族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九一八”事变、“镇江屠城惨案”、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生化战等无不造成我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同胞死在日本刽子手下。逝者安息,生者亦不可忘记!

历史不容忘记,我中华民族饱受磨难的日子正是我中华好儿女们奋起抗争的日子,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我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涌现了马占山、杨靖宇、赵一曼、佟麟阁、张自忠、戴安澜等等一大批抗日英雄人物,可谓不胜枚举。他们的所作所为足以惊天感地,这也正是中华儿女抵御外辱不屈灵魂的所在,他们是黑暗中的烛火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胜利。

历史不容忘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不容忘记,日本一些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的行为是可悲、可耻、可恨的!也是值得中国人民以及曾经受日本长期迫害国家人民警惕和反省的!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真正激发我们内心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就是要我们铭记这特殊的日子,勿忘国耻,化耻辱为悲愤,化悲愤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奋斗在幸福的大道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日本战争剧情影片《春妇传》观后感

全文共 1104 字

+ 加入清单

1963年拍出《野兽の青春》,1964年拍出《肉体之门》的铃木清顺,以其现代性的思维和手法,早于大岛渚、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昭示了日本新浪潮的到来。但这似乎也注定了铃木清顺的命运,无法如新浪潮猛将那般颠覆一切,却也回不到传统中来。

到了1965年,铃木清顺改回黑白,拍摄了战争题材的《春妇传》,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神奇地完成了先锋与传统的转承与平衡,因而从他此前和此后的众多杰作中脱颖而出。

《春妇传》的思维向度,在传统的反战思潮中加入了女性主义的现代命题。一方面,电影的反战主题与优秀的日本战争片异曲同工,既对引发战争的军国邪恶进行批判,又对传统的愚忠报国进行反思。这一对矛盾体构成了日本战争片的核心题旨,《春妇传》并无特别之处。但《春妇传》借助一个因情堕落,自愿成为慰安妇的女主角琴美(野川由美子饰)来表述,却凸显了现代性的特质。黑泽明的《我对青春无悔》,虽然也以女主角的思想转化完成对战争的控诉,但黑泽的态度明显是上扬的,他不惜以原节子的理想主义的虚假形象来反衬战争的彻底的恶,也是传统电影观念摆脱不了的思想局限。而琴美不是这样,她自甘堕落,享受男人,对贞操无所谓,却是个痴情种。她认准了三上(川地民夫饰),便以不容置疑的言行来否定情人的愚忠,逃跑、做俘虏也在所不惜。在此铃木清顺明确地表达出“只知道死,是懦夫的举动,活着才是最艰难的”(结尾处的对白)这第一层主旨,又通过琴美随三上一同自杀表现了琴美(作为女性)比三上更深刻、更值得钦佩的人性价值。堕落引向真实,真实成就伟大,似乎正是铃木清顺女性主义的逻辑。

《春妇传》的影像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前提是不要拿新浪潮中某些纯粹的影像实验做比较。铃木清顺一直以来被冠以“异色”之名,却并非如神代辰巳、武铁智二等纯以情色取胜,倒更像是“奇异之色”。比如电影中常被提及的一幕:琴美幻想副官成田见到她与三上缠绵时的情形,定格的成田如照片被撕碎。既表达出琴美内心的怨恨之情,又暗含了铃木清顺乖戾的影像风格,他最乐意在电影陷入传统情绪的瞬间,插入“戏作”作为抽离。又比如面对琴美一次又一次的“真情”嘶嚎,铃木的影像竟然让人感觉到女主角的惺惺作态和厌烦。《春妇传》细节上的现代化影像还有很多,如定格正反打、曝光过度、声画分离等手法,早已被新浪潮的导演们用烂。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本就少之又少且不厚道的剪辑下,电影中的情色镜头非常漂亮,一方面,借助局部肢体(尤其是手)的特写来表现性爱的烈度;另一方面,几帧接近静止的半裸画面,透过神奇的打光(加之野川完美的肌肤),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效果,丝毫不见猥琐。此外,琴美穿行夜战中炮火纷飞的一幕,黑白的影像竟然让我想起了《现代启示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战争的意义《血战钢锯岭》观后感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可以说血战钢锯岭的宣发做的很差吗?如果不是捋这个月的片单,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片子。作为梅尔吉布森导演,安猪加菲尔德主演的电影,卖点还是有的,但是周围人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个片子。

不知道是因为梅尔吉布森离开主流太远了还是咋滴,电影的前半段爱情故事就闻到浓浓的土气味儿,俩人的发展太俗气,护士和军人,梅尔吉布森应该看两眼太阳的后裔。这段爱情故事里的安猪一直在傻笑,我都怀疑他的演技是怎么在好莱坞混下去的了,明明蜘蛛侠里和石头间的爱情让人觉得很可爱很甜蜜呀,这里也是个甜姐儿,就完全没有和艾玛一起的甜蜜感。

军营里的故事,很多人说就是学习全金属外壳,又是被队友各种看不上,各种欺负,然后谁都能猜到欺负他最狠的肯定会被他救……

上了军事法庭,还上演了一直不想让儿子参军的老爹的最后营救,话说老爹是雨果维文主演的,是整部电影里唯一感觉演技在线的。

电影的后半部是很多人的燃点,战争场面真的拍的太真实了,坐在后边儿的冯小刚导演不知道有没有把这场战争和集结号里的对比一下。看电影时候还着实被安猪的梦和坑洞里的日本人吓了两跳,据说战争场面被剪了一些特别血腥的镜头,不知道是啥样,不过梅尔吉布森连耶稣受难记都能拍出来,还有啥不敢的。

当安猪将一个又一个伤员送下钢锯岭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是艺术夸张,但是最后,人物原型出来了,再救一个就是他当时自己不断念叨的话,总共救下75名伤员的事实,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一位坚决不拿武器的人,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救走这么多伤员,多么不可思议,不知道他的故事有没有写到美国小朋友的课本里,这就是我国的董存瑞黄继光呀!而且电影里还有段炸碉堡的描写,就让人想起抗美援朝了……其实钢锯岭在冲绳,美国是为了报珍珠港的仇然后去占领冲绳,这难道不算侵略吗?额,历史不讨论了。

同期上映的两部关于战争的片子,在美国,钢锯岭明显比起比利林恩的口碑高很多。如果说比利林恩赤裸裸的揭开了美国人的战争伤痛,钢锯岭就是典型的美国征兵宣传片,绝对更合美国人的口味,但是我不知道以后两部电影都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只能说我还是更喜欢比利林恩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