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内蒙古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0篇)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与传承的生活文化。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内蒙古的民风民俗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浏览

2804

作文

619

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民风民俗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山西民风民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国庆佳节期间,我们乘坐旅游团包机,从滨城大连飞往西北高原.航程只一小时客机就徐徐降落太原机场,瞬间我们就来到了“东有太行,西有吕梁”的山西省境内.我们是第一次踏上这块陌生的土地,伴随着旅游过程才日渐对它有所了解和认识.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东缘,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它东立千里太行巍峨屏障,西伏吕梁缠绕汹涌九曲黄河天堑,北临内蒙古苍茫塞外大漠,南踞汾河两岸富饶原野沃土.这一方夹峙于黄河峡谷和太行丛山之间呈桑叶形的沃土,山河壮丽,风光无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古老的黄土地孕育了山西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装饰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佛教文化.山西竟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来旅游是难以想像到的.无怪乎有人戏言,到山西旅游脚一落地就踩着文化了.这句戏言也并非夸饰,我们到这里来旅游方知确实如此.山西从北到南,都是文化的锦绣相联结——晋北五台山佛国圣域的佛教文化,晋中晋商院落群的民俗文化,晋南洪洞大槐树的根祖文化.山西既有古代遗址,佛教圣地,又有众多的革命史迹,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风光秀丽的北岳恒山,景色如画的武当山,排山倒海的黄河壶口瀑布……自然景观也引人入胜.真是走进山西,才见别有天地.我们这次山西的旅游观光,仅仅去了晋中与晋北的一部分景区,但也初次看到了山西的“庐山真面目”.我们先后游览了豪华气派的乔家大院、气势恢宏的平遥古城、高耸险峻的雁门关、惊险奇绝的悬空寺、巍峨壮观的云岗石窟、规模宏大的五台山佛教圣地等,都在脑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无论听导游讲解,还是实地观看景物,都使我们沉浸在历史的文化的氛围之中,经受了一次悠久历史文化的熏陶.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零距离接触时,耳闻目睹其历史兴衰与现实状貌,我们思维凝结在久远而深邃的历史天空.祖先巧夺天工的非凡创造力,英勇悲壮抗击入侵敌寇的爱国精神,晋商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智慧和辉煌业绩,都使我们深感震惊和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民风民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察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新春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新春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新春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老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老妈说:“老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老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老妈说:“老妈,我要这些。”“没问题。”老妈爽快的说老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老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老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前都贴起了红红的对联,还有大灯笼。大人们还把“福”字的对联倒着贴,寓意“福到”。早上,大人们带着小孩到亲戚家走家访友,互说着吉祥祝福的话语。大人们还会给一盒年糕给我们。这一天,小孩们都分外开心,因为都穿起了新衣服,还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压岁钱。

在吃年 夜 饭 时,家家的餐桌上都摆着鱼,这吃鱼也是有讲究的,只能吃鱼腰,叫“有头有尾”。饭不能全部吃完,要留一点,叫“年年有余”。

打鬼节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做打鬼粑、长寿面。打鬼粑是用来打鬼,长寿面是用来捆住鬼的身体。

这个打鬼节也是有传说的。

传说在三月初三,有一个农夫晚上在山上砍柴,突然看见一座坟上冒起了点点火光。他走近一看,吓了一跳!这火竟是蓝色的!不仅从坟里往上冒,还会移动。农夫看了,放下锄头,撒腿就跑。回家后,他就跟村民们大肆宣扬,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全村都知道了。也有不信的人前来上山验证,结果皆是如此。

还有一个传说是这样的:说三月初三是阎王的生日,在那一夜,他会放一些厉鬼下山,有人便说要吃桃,寓意“桃过一劫”。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首先要买粽叶,然后再买糯米,还有配料。包好之后,要用绳子捆着,最后再放进锅里煮熟。粽子煮好后,就可以吃了,色香味俱全,有一种沁入心脾的感觉。尝了一口才知道。

这就是我们的节日,你们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老家的春节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春节从腊月开始,正月十九结束,是中国最长的节日,春节是中国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有趣的节日。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家乡春节的气氛就是从此展开,爆竹,烟花,米糖各种小玩意儿都会堆出来卖,你知道他们为什么在过年时卖吗?——因为过年时,人人要走访亲朋好友,哪儿有时间卖啊,为了赚点钱给小孩买玩具,就这样卖了。

腊月二十九日,那可是这快乐的日子,白天放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云霄,晚上放烟花,一支支“导弹”飞向天空,使人震耳欲聋。最痛苦也是最开心的煎熬到了——守岁。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一声声的“炮声”,使人头皮发麻。为什么高兴呢?因为我可以边玩电脑边看电视,不错过一个精彩的节目。

除夕过了,正月初一来了,那可是一个不个缺少的节日,中午随着父母来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贩可不会错过这个赚大笔生意的良机,可供吃,喝,玩,乐的东西当然一个不会少。我们小孩还能拿压岁钱的。但压岁钱不是白拿的,要叩头如捣蒜。

一眨眼,到了正月十八,回到家,我既要整理压岁钱,上报给父母,又要收拾书包。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我们该上学了,大人该上班了。只能默默地盼望下一个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描写白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要带我去她小时侯的朋友家去玩,而且那个朋友是个白族的朋友。

我和妈妈来到了这个朋友家,我就叫他叔叔。叔叔请我们坐在沙发上,然后,叔叔把茶端来了。他先给我和妈妈切了一壶很苦的茶,并且没倒满,我喝掉以后。叔叔又给我切了一壶很甜的茶,又没给我倒满,我又喝完了!叔叔有给我切第三壶茶,结果是又苦又甜而且又没倒满。我忍不住问妈妈:”这是怎没回是?”妈妈笑这说:”这就不知到了吧!这是白族的习俗!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招待!而且倒满茶就不吉利了!”

我们玩着玩着叔叔就邀请妈妈来跳白族的舞蹈。我看了看说:”可以教我吗?”叔叔说:”好呀!”叔叔开始教我了:”1234567”我说:”又跳错了”我真笨。

已经夜蹊了我一一不舍的回到了家。我自言自语下次一定还要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南,由十余个村寨连片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层层叠叠布满起伏的山峦,气势恢弘,让人惊叹为天上楼阁。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多重构建的五座风雨桥凌空飞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清晨和傍晚,袅袅炊烟,伴着朝霞晚晖云绕山寨,与闲适平淡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风景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饰,独具民族特色:银质头饰结构复杂,就像一顶多层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围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以及花卉图案,颤枝花蝶,风姿绰约;齐眉流苏,顾盼生姿。衣服以红色为主,装饰绿色、黄色的鲜艳饰带,领口、肩头、袖口都缝缀有银质团花。绞丝银项圈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平安锁,二龙戏珠纹饰惟妙惟肖,底部还垂着许多细银链,串着分为四级的坠饰,分别为:花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样式,造型饱满,工艺精湛。这一身行头上装,惹得爸爸直围着我打转儿,艳羡地直呼:“土豪,土豪,我们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还有打糍粑,把蒸熟的糯米倒进一个大木槽里,再用木锤反复捶打黏稠后,拌上香甜的调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软糯。

在苗寨里缓缓穿行,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镜头,犹如穿梭于苗人乐业生息的古朴时空里,让心灵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3民俗民风作文450字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就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就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全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就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作文傣族

全文共 3885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气候的肥美、富饶的坝子--西双版纳,德宏两州、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等地。傣族先民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为酷爱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记载了丰富的历史传说,宗教经典和文学诗歌。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

历史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礼仪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节庆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服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饮食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建筑

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禁忌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宗教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小学作文4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

你们知道纳西族的民俗风情吗?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其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

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

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每一程式都要由东巴诵唱相应的祭天经诗,合起来多达近万行,构成了洋洋大观的祭天长歌。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

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

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

今天,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幕了。十里渔港,彩旗飞扬,礼花飞溅,掌声雷动。

披红挂绿的渔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海面上,“绿眉毛”仿古船成为领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龙衣龙裤擂响了舟山锣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锵。”。鼓声敲响了海港节日的喜庆气氛,敲出了渔民心中的喜悦。紧随其后桃花岛的“黄药师”仿古船带来“射雕”武术表演,一个个“射雕英雄”尽显风采,让观众仿佛走进了金庸笔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的队伍慢慢地开过来了。有舞龙舞狮,渔歌,高跷,秧歌,跳蚤舞,俄罗斯民族舞蹈,还有济公向“火神爷”嬉耍取乐,人群中不时爆出阵阵笑声。尤其是渔家姑娘组成的铜管乐队吹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得棒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东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我的家乡在东北,现在生活在大连,不管去怎么理论,我也应该是个东北人了吧!有句俗话说的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过话说回来,东北那里和其它地方还真是有点不一样吧!首先,东北地区民居就与其它部分地有所不同。在东北那里,住的绝大部分都是平房。东北人在住房上从不拮拘,从不去认认真真地分什么卧室、什么客厅、什么厨房的。他们所做的,仅是一墙之隔而已。东北的厨房有一口地窑,不太大,用来存放土豆之类的食物。东北的厨房还有一口生活的炉子,烧出的热气通过一根铁管子给输送到卧室,用来取暖。再看,就是两口镶在大水泥中的锅,当然,要一个通口来生火用。中间56个民族,恐怕百分之七十水的都是软软的床(我现在也是!)而东北那,睡得却是“炕”,所谓“炕”其实是一种又长又硬的床而已(我老家的炕足足有两三米呢!)。床下有一条空洞,是用来连接厨炊的。这样一来,当外面在做饭时,你做在热炕头上,如果是冬天,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呀!东北民居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客厅,从正门进去,先是厨房,再就是有炕的卧室了。富裕一点的人家,还会有一间小屋子。如果有客人来了,他们就会毫无拮拘地坐在人家的炕上,倍显亲切!其次,东北人家的口味也与其它地方的口味有所不同。东北人尤其爱吃炖菜。什么猪肉炖粉条什么小鸡炖蘑菇什么土豆炖排骨,都是东北人的最爱。再说,东北哪里的文化习俗也与其它地方的文化习俗有所不同。其它的地方唱的几乎都是哼哼呀呀的歌的舞。而东北的二人转却是不同凡响,清新脱俗。二人转在当地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小到十几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随时随地那么来上一段,既不需要舞台,又不需要服饰。可以一边哼哼歌曲,一边载歌载舞,又养眼有养心,不开心时来上一段,说不定心情会多云转晴呢!

最后,东北人的性格也与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东北人爽朗、大方、不拘小节,表现出中华民族的特样风情,让人顿生亲近之意。有句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就是东北这些独特的民风、习俗养育了像东北人这样大方、豪爽、不拘小节的民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族工艺——鼻烟壶

鼻烟壶是我国的一种民族工艺。鼻烟壶除了实用,在清代曾作为国际国内交往的重要礼品。

中国鼻烟壶的制作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中国鼻烟壶制作精美,其中最出名的是内画鼻烟壶。内画鼻烟壶是一门巧夺天工的民族工艺。因是在鼻烟壶内书写绘画,为了让人能看到正确的画面,内画大师们必需掌握好内画技术、在鼻烟壶内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反着绘画,制作难度非常大。但是,画面上的景物栩栩如生。所一具很高的收藏和保存价值.

我爷爷家也收藏着一个内画鼻烟壶,它长14厘米,宽12厘米。它的两面都是画“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一面画着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碰上就要碰上那对轿子。就在这紧急时刻,那个骑马人一下子拽住了马笼头,这才没碰上那对轿子。不过,这么一来,倒把马左边的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头过来赶小毛驴。另一面是画“清明上河图”中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好像打完架后在吵架。旁人连忙给他们讲道理。但是,一个人不讲理,一下子就走了,眼睛盯着另一个人。

我国民族工艺品鼻烟壶的制作是多么精美、大方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风民俗600作文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吴川的民风民俗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蒂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吴川真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

全文共 2146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夏日,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希望你会喜欢! 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一

逛花街,是广州市民过年的传统习俗。今年大年三十,我们吃完了团圆饭后,一家三口来到了越秀区的西湖路花市逛花街,体验一下热闹的过年气氛。

走进花市,通往花市的大牌坊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两边牌坊有一对对联。顶上横写着”越秀西湖花市”几个醒目的大字,上面还挂着很多大红灯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光芒透过灯笼罩着灯笼的红纱,射出昏暗的红色灯光,射到了地面上,成了不经意间的“投射灯”。 灯笼上面还有几条拱形光柱,光柱里面还有水在不停的流动呢!牌坊前面还有两只大大的幸福兔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走入牌坊内,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西湖路花市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快就融入到欢乐的人群中。我们看见路边有许多花档,鲜花鲜艳夺目,美丽极了,那里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各式各样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你看,水仙花正含苞欲放;各色菊花仰着灿烂的笑脸;百合花在低头私语;一阵阵芳香味扑鼻而来,吸引了许多顾客来买花,花市除了鲜花外,还有许多盆桔,桃花和工艺品等,多么艳丽;多么魅力四射!周围许多人的手里都举着漂亮的风车。我也不落后呀,也赶快去买了一个大风车,风车的页片五颜六色的,可漂亮了!一阵风吹过,风车开始转动,发出“呼呼”的声音,寓言在新的一年里,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气的!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点多钟了,于是我们一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了,今夜花市中我所看见的鲜花令我难忘,我真高兴,因为逛花市既让我大开了眼界。我要把买回来的花布置在家里的客厅里,使它生机勃勃,多么有新年的气氛啊! 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二

北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逛庙会,今年,我来到了南方过年,这里的人每缝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去逛花街。

听说广州花街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花街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几十里、几百万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壮观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舍弃与家人一起团圆的机会,从各地赶来,特地来目睹广州花街的气势。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们也来到越秀花街来沾沾喜气。看来传闻是真的,还没走到花街入口,只见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着桃花、水仙、小柑橘树、兰花。我问爸爸:“为什么游人买的都是这些花呢?”“这是人们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图!”爸爸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来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粉红动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态的菊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压群芳的郁金香、有红色美玉之称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绽放出一个个笑脸,像在夜风中向你问好;一枝独秀的大花惠兰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无瑕的马蹄莲迎着微风翩翩起舞;蓝紫色的兰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风吹拂下向我们飞来。实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长得这么古怪?”爸爸说:“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寿。”哦,原来每种植物人们都给它蕴寓了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卖花,还有各种卖小工艺品的档口,我自己买了一个迷你五彩小风车,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陶笛,我一直吵着要买一个肉肉小植物,爸妈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给我买了一盆内内小植物。这次逛花街我们真是满载而归。

耳边听着喜庆的新年歌声,鼻子闻着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工艺品,我不由得唱起妈妈教我的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三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民风民俗的作文5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新年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今年的元宵节母亲让我独自购买汤圆。我兴奋地来到了超市,看着冰柜里琳琅满目的汤圆,我从中精挑细选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汤圆。

回到家,母亲将汤圆片刻煮熟了。我们一家人边吃汤圆,边欣赏仲秋节晚会。

团圆饭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父亲母亲带着我出门看礼花。

我们来到楼区花园中心,抬头仰望天空,天空中接连不断的礼花给无边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个个彩灯在我眼前闪过,我定睛仔细看,许多人家门口都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元宵节为什么要挂彩灯笼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后,我在网上阅览了元宵节相关的资料。

原来元宵节挂彩灯笼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啊。

以前,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迫降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百姓无辜受难,就冒险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过了好久,有个老人想出了办法,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积极响应。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驱邪避鬼神。

看来元宵节还有这么多的习俗和传说呀,真令我大开眼界。元宵节这一天让我懂得了很多课外知识和文化习俗,中国是个文化古国,还有更多的奥秘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它,探究它,把祖国传统的文明的文化习俗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长白山奇特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

(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民俗民风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四、五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中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开斋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我们习惯称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为什么要封斋呢?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泉州民风民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泉州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个习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泉州习俗》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珍珠项链,供人们观看。《泉州习俗》主要讲泉州的习俗、节日、游艺与工艺等习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体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主要习俗。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节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在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在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享通、红火)。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则要收拾桌面,洗刷锅灶碗筷。接着,长辈晚辈压岁钱(有的是春节早上发),亦称“分年”。诸事完毕后还要守岁,俗谓守岁的父母或长辈可以延长益寿,故又称“坐寿”。

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等节日,但有的泉州节日我们都遗忘了,如“浴佛节的重要节日。

《泉州习俗》使我了解了我们泉州这里特有的节日,使我明白了许多风俗习惯和工艺名俗,让我更加明白这个美丽的泉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