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名人吴三桂的故事热门2篇 作文题目【推荐20篇】

导语:读书的益处书市人类进步的阶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的好处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浏览

4899

作文

1000

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伽利略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就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十分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的巴顿将军是一位典型的军人,他的家庭也是准军事模式的。儿子的卧室挂有“男兵宿舍”的牌子,女儿的卧室则写有“女兵宿舍”的字样,而厨房则写着“食堂”,客厅则写着“会议室”的大字。有人猜想他们夫妻的卧室一定会挂上“司令部”的牌子,没想到却赫然写着――“新兵培养中心”。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搞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

“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

“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故事之少年张衡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以历史风流人物为题目作文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题记

有的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的过一生,有的人在纷扰的世俗中,以华丽的姿态尽情演绎一场悲喜人生——诸葛亮亦是如此。

秋风萧瑟,一把鹅毛扇在凌空中摇曳,仿佛是最后的垂死挣扎,一双明亮的眼睛已不再有当年叱咤风云的韵色,如此悲哀,如此苍凉。但更多的是不可言语的孤寂和迷惘……

他在我的脑海里展开了一幅长长的史卷,在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

那时的他,曾在田垄之上挥洒汗水,在茅屋中吟诗作对;曾独自徘徊在江畔,惆怅乱世;也会静待夕阳垂落,感叹天下黎苦。那时的他,清高自傲却别具一格,桀骜不羁却不失救世之心。

我佩服他,为忠——为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匡扶汉室,至死不渝。多次救主并为他出谋划策,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亦有万夫不当之勇。

一生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在空城计中更为一绝。

“当时魏军压境,而城却仅有千余人,多为文将,大臣无不大惊失色,乱作一团,而亮却神情自然,巧布兵:卒皆扮为平民,城门大开,只身一人抚琴独坐城楼。魏军见状,报懿,顷刻调转马头,落荒而逃”。

这份胆识和机智,从容和镇定从古至今未有几人。他的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令人赞叹!

我佩服他,为诚——先帝驾崩之时,他许下誓言,为复汉室死不足惜!把白帝城托孤之重,天下百姓的疾苦作为自己的毕生心愿。为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竭尽全力,赤胆忠心天地可鉴。

我被他折服,为智——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显现出他惊人的天赋,而且在文学也颇有涉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是他一生的写照。

三十年的默默守护,三十年的光阴岁月,三十年的竭忠尽智,谱写了历史上最灿烂的一页,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个人,若是能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死而无憾!一个人,若是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一生,夫复何求?——诸葛亮亦是如此。

最后一片孤叶最终还是“陨落”了,耳边似乎还传来将士们冲锋杀敌的呐喊声,可却再也见不到天明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掏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几度夕阳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傅善祥名人故事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1853年,洪秀全颁布诏书举行科考选拔能士,并且打破陈规增加了“女科”,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男科的主考官是东王杨秀清,女科主考官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考试的题目男女一样,都是“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结果考生傅善祥以其独到的视角,犀利的文笔获得了男女主考官的一致赞扬,被选为当期的女状元。

傅善祥在得到科考第一名后,受到了杨秀清的看重,破格任命傅善祥为“恩赏丞相”,位列州司座次,隶属天王府六部,主要职责仍旧是辅佐东王处理政务。

傅善祥任职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替杨秀清处理了非常多棘手的问题。受到了太平天国军民的一致赞扬。当时曾有“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的说法。

在前方战士浴血奋战的同时,农民领袖们却急速的腐化堕落了起来。尤其是东王,更是以“天父下凡”自居。有六十多个老婆还嫌不够,看着傅善祥年轻貌美,于是也将她长期霸占。可怜一代才女,不能为国家百姓效力,却沦为统治阶级的玩物,真是可悲至极。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作恶多端的杨秀清迎来了他的灭亡。1856年的8月,“天京事变”爆发,洪秀全的密令昌辉连夜率3000亲兵赶回天京,在燕王秦日纲的配合下,把东王府杀了个人仰马翻鸡犬不留,二万多太平军将士身首异处,而一代才女傅善祥,也未能幸免,死于乱军之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集锦

全文共 5711 字

+ 加入清单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陈景润认真读书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较量。陈景润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沈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后,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这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找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让自己勤快起来。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醒自己。

3、苏洵发愤

苏洵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学文化迅猛发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4、八十二岁的状元

梁灏是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两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句话,包含了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他生逢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梁灏那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5、匡衡凿壁借光读书

匡衡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6、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悉相关的,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脑海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7、爱读书的陶行知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村叶家玩,看到厅堂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家里却无力缴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知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他听说距黄潭源村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先生在主持学馆,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挑水、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基础扎实,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之作;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所作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着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他的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素所阻碍,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8、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9、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10、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着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乐观的名人故事2:“疯女子”张平宜与麻风村

全文共 3973 字

+ 加入清单

在台湾,她是获得过大奖但不按常理出牌的“奇怪的记者”,而在麻风村,为了麻风病人子女的教育问题,她“像疯子一样作战”了十年。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直面厚重艰难的课题。是逃避,还是用力在生命的轨迹里添上厚重的一笔?

台湾女记者张平宜选择了后者。张平宜曾是台湾新闻界最出色的记者之一,12年职业生涯中,以作品《台湾艾滋病防治经验》、《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先后获得台湾地区新闻界最大的奖项“吴舜文新闻奖”和“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

另—个世界

1999年夏天之前,张平宜尚未意识到麻风村会与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紧密联系。

当时,她是台湾《中国x报》的资深记者,工作稳定,家中有一栋4层楼的依山别墅,并配备佣人,开跑车,爱时髦,生活无忧。

像一些同龄女性一样,随着小儿子的降生,她打算辞职当专职家庭主妇。在辞职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访任务——跟着国际救援组织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考察,当时她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

从1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大营盘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张平宜到来的时候,这里已经遭受麻风病侵蚀半个多世纪。

第一次从台湾深入到大陆偏远底层的农村,穷山恶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封闭隔绝的破败景象让她震惊。这些村子极为偏僻,利用自然地形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眼瞎、鼻残、五官严重扭曲变形,有人缺手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伤口的布烂了,苍蝇在周围围绕,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

“那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人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颗眼珠子,眼神空洞,”初到大营盘时,张平宜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地方的孩子脸上都长满了一颗颗的痣?直到她走近一看才知道——“天啊!那不是痣,而是一只只苍蝇停在孩子们的脸上。”

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除了集体户口外,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麻风病人尚有身份和补助,他们的子女却一无所有,麻风病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仅是文盲,更是所谓的“幽灵人口”,背负着麻风病人的宿命,他们走不出麻风村。没办法读书,个别人只好隐瞒身份到外地去上学。

麻风病人没有被安排在疗养院集中治疗,生活在最原始的山村中与世隔绝。麻风村民只能近亲通婚,一生再生,小孩也没机会受教育。出生,成长、成婚,又有新的孩子源源不绝地出生,一条看不见的线似乎圈着这些被命运诅咒却无辜的脸。

张平宜是个爱哭的人,但她认为自己并非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多年从事的记者职业早已让她给自己披上防护衣,但是她哭了。

最初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打算尽一个记者的职责,将看见的事情传播出去。但是,如今回头看,一转身的工夫,她的命运与麻风村已经紧密相连了十年之久。

“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里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转头离去。”张平宜如是说。

作为第一个进去大营盘的台湾记者,张平宜担心,以后还会有记者再进去吗?如果自己狠心离去,大营盘那些孩子的情况还要多少年才会被披露出来?一般人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并走进麻风村,也不可能会有人跑去关注这群隐藏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因为那一张张无辜的小脸蛋,张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风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开始,他们将永无受教育的机会,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被人歧视的麻风村。

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平宜已经在大营盘建立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2005年凉山地区的麻风村告别“幽灵村”的历史,在完成一轮户口普查后,大营盘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2005年大营盘小学毕业典礼,张平宜邀请了两岸媒体去采访,台湾和大陆都去了好几家媒体,“‘啪’,把这件事情一报出来,大营盘的户口普查工作就展开了”,张平宜形容当时的媒体效应。

媒体的关注,使当地政府将更多关爱的眼光投向麻风村。2007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等。

3月中旬,张平宜再次回到麻风村,她每次回去一般会呆上一个月左右。

像疯子—样作战

最初的开天辟地是艰难的,因为民间社会的歧视,以及长期的隔离政策和落后的经济措施,导致大营盘与地方社会结构的断裂,麻风村成了一个“刻意被遗忘的黑暗角落”。

凉山大营盘村对她这位来自台北的都会女子来说,真是一个化外之地。但最让她感到心力交瘁的不是环境的恶劣,而是和当地官员的斡旋,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里,当地官员们认为她大老远地从台湾来到四川凉山,一天到晚在麻风村帮助别人,铁定是为了要投资获利,要不然就是来这儿搞特务工作。

“张小姐很难缠的”,张平宜说当地官员这样评价自己,她甚至被称做“台湾来的女特务”,虽是玩笑之说,但天外来客的尴尬,没少让张平宜吃苦头。

“用他们的想法就会这样解读,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人道救援,也不懂得人道关怀。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你张平宜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拿钱出来,难道这个女人疯了吗?”

她刚到的那几年,由于汉族和彝族的文化差异和冲击,张平宜和官员更是经常起冲突,推展工作处处碰壁。她无法和那些刁难她的官员谈所谓的人道关怀,所谓的生命价值,相处过程中却不乏斗智斗勇之处。

为了申请学校用地、经费,最初张平宜对当地政府寄予了很大希望。2006年时,张平宜说自己已经发誓再也不跟官员打交道了。“我咬着牙做就是了,我不想跟他们再去争什么。我们把自己封闭在麻风村里,在自己的学校里,带着孩子成长,孩子们没吃、没穿,我们就自己去找,不再指望当地官员。”

“像疯子一样在前方作战”,张平宜这样形容自己在大营盘的经历,“如果我是个男人,早就被赶走了。人家以为你去行善,结果我们要跟他们作战。但我们争的是当地人的利益,结果是选择了跟孩子们一起走这条路,一走就十年。我知道我一放手他们就会回到原点。我觉得这是最笨的方法,可也是最实在的方法。我有时候想想,真没想到我的人生竟然会转去那做这个事。”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当年征战新闻战场的惯病,你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得把选题做回来,我就不可能这样做。”张平宜说,但她还是慢慢学会了更有耐心,留心观察当地的文化,请教当地学者,从学者们对彝族麻风村的田野调查中,考察了疾病之于村落的生活影响,才渐渐地抓住了对凉山的感觉。现在,大营盘小学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学点,老师人数已经有12个,学生30人。

中国有800多个麻风村,光云南就有200多个。之所以选择在大营盘这个地方奋斗,张平宜说,是因为我想在这里做一个样板,让后来者比照。

张平宜的新书《台湾娘子上凉山》在台湾出版,她说希望通过这本记录了自己十年凉山经历的书,帮助孩子们把大营盘中学建立起来,“这也许是我最后一次替他们这样的发声请求”,她说的是跟当地政府的“最后一搏”。为了建立大营盘中学,她甚至给温x宝写过信,向凉山政府申请30亩地盖学校用。后来,在政府主导下,大营盘中学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但仍未有老师到位,“出这本书真的很希望能够帮孩子们把中学建立起来”。

为了募集资金,张平宜在台湾成立了“希望之翼协会”,不定期向社会募捐。目前,在学校的运营上,协会尚能解决资金问题。但如果需要大笔费用,协会会跟其他一些基金会合作,或者向台湾企业家筹集。

一个奇怪的记者

她的朋友评价她是个疯狂而执著的女人,她则说自己是个脾气很大的人,以前在报社工作时,她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记者。很多记者喜欢跑比较抢版面的“立法院”政治或财经新闻线,对社会边缘的题目根本不感兴趣。但张平宜从入行开始就在做社会关怀的议题。

“这样的议题很少有编辑会感兴趣,因为没有卖点,但好在我文笔还可以。张平宜在报社是一个没有专属版面的记者,她的文章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版面,可又不隶属于哪一个版。报社的同事早已知道她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记者。

1992年的某一天,张平宜在高雄的精神病院采访精神病患者选举投票,有人过来跟她说,“平宜,你采访艾滋病的报道得了吴舜文新闻奖”。在此之前,张平宜对艾滋病的关注已经有七年了,对于不同的艾滋病群体、艾滋病酒吧、保险套等问题,她都会去观察。

1996年,张平宜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则是对731人体实验部队和南京大屠杀的问题有了长期跟进后,凭报道《终战五十年省思日本三大反人道罪行》而获奖。

据说,当时大家都以为这个获得大奖的张平宜应该是个老头子,他们不会想到,写这种东西的人其实是一个三十岁的女记者。

“我管你有没有版面,我觉得我做的是我自己。所以说大家说我是一个疯狂执著的女人,没错。”

她在医生丈夫的眼里,原是个又娇生惯养又脾气不好的千金大小姐,除了做记者外什么都不会,也从来都不会做饭,现在却可以在学校给几百个孩子做饭。她先生总是说自己做梦都没有想到她可以吃那么多的苦,并且在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还能够苦中作乐,看到了她崭新的另外一面,所以他很支持。

好多人看到她书封面的照片,都说照片和本人有差异。不是五官上的差别,而是神采,10年后的她,过度的操劳的脸上已浮现了沧桑感。

她笑说,她也很想有充足的时间休息,然后像其他女人一样去做做美容,把脸上的一些斑点去掉。

她形容自己这一辈子的感情跟大营盘是割不下的,因为已经内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会掌控着她的悲欢。接下来,她很希望角色上可以有点改变,她可以跟一般的女人做一样的事。

为了让孩子理解自己,张平宜曾带两个儿子去麻风村,她认为这是最好的言传身教。小儿子小学三年级第一次去那里,背了一袋恐龙玩具,教麻风村的孩子认识各种恐龙。现在两个儿子每年都会去做义工,她希望两个儿子能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在爱自己的同时也懂得爱别人。

这个内在非常感性,说话和行事却风风火火的女人,在听到中央电视台记者要和她一起从成都一路跟拍到大盘营村,她立马打了回票,旁边的助理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劲爆得让记者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她说:“我才不要,我还要保持我挖鼻孔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禹少年治黄河名人故事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从而他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水英雄。然而,他的分流治黄方案,却来自他少年时代的胆识和勤奋。

据说在舜做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庄稼,冲塌了房屋。为此舜心中很是忧虑,便任命一个叫鲧的人做治水官。由于鲧治水不得要领,九年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毫无成就,被舜处死。禹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禹,是鲧的儿子,幼而聪慧,善动脑子。鲧被处死前,其属下就曾多次议论鲧只堵不疏的治水方法不对,禹听到后,感到有道理,便去劝说父亲改变治水方法。他说:“大家都说治水应修河道,把水引走,您光堵不疏,方法不对。”

但鲧固执己见,就是不听,并对禹大加训斥:“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于是鲧被处死了。

鲧死后,禹自告奋勇要求舜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他。舜见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如此有志气,很为感动;但又觉得他年龄幼小,担负不起治水重任,便让众大臣讨论决定。参加讨论的四岳(即分管四方的官员)认为,禹年龄虽小,却胆识非凡,对治水的设想也很有道理,建议让禹去试一试。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也就同意了。

禹接受治水任务以后,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带领几个人,沿着黄河经过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认真分析他父亲治水时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这就是: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水量又大,故多次漫过堤岸或冲决河堤成灾。于是,一个新的治水方案在禹的脑海中形成了,这就是修筑堤坝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治水方法。这年,禹只有十五岁。

治水方案形成后,经报舜批准,禹便带领大军,在沿黄河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按方案开始治水了。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经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范县,途经山东临沂、滨县等地入海,水患终于被治服了。

由于治水成功,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为“大禹”,并被推荐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部落首领,并逐步大权独揽,行使了王权,后来史家称其为“禹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经典历史成语故事1:穷兵黩dú武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政(zheng)腐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wo)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艰苦奋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大部分人知道陈鸥估计还是他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词:“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选择;你否定我的现在,我决定我的未来;你嘲笑我一无所有,不配去爱,我可怜你总是等待;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年轻,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我是陈鸥,我为自己代言。”

不仅因为陈鸥的青春帅气,这则广告更吐露了年轻人的心声,展现了年轻人的梦想,“陈欧体”意外走红,引无数网友众效仿。一时间,网络上出现了各种版本的陈欧体 “我为自己代言”。“我是**,我为自己代言”、“我是学生,我为自己代言”、“我是单身,我为自己代言”……

2011年初,董事会要求陈欧出来为公司做代言的时候,他还是非常犹豫的。

“2010年做过一些采访,但是没有正式说一定要我豁出去,后来董事会讨论,尤其是徐小平老师希望我站出来,但也有其他投资人说不要我站出来,希望我花更多的精力在业务上,但是徐老师说一定要发挥优势,后来我就站出来了。”陈欧说,他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还给他举了张朝阳的例子,这位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通过打个人品牌,以极低的代价成功带动了搜狐的知名度。

“围绕自己做CEO营销,不太好意思,别人会说我得瑟。我这个人挺好面子的。”陈欧称自己本质上是一个低调的人,不是特别喜欢出来炫,“而且,中国有句俗话枪打出头鸟。但是到后来一想,我是CEO,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陈欧坦言为自己代言的广告迅速爆红网络,给自己和聚美优品带来的带来了知名度的巨大提升,而且节省了很大一笔广告费。“真是省了不少钱,估计省了1个亿的广告费。”陈欧说,聚美优品的营销费用比例在行业中是非常低的,几次广告营销下来,聚美的销量几乎翻了十几二十倍。陈欧甚至自夸,“这是电商圈内,继韩寒的凡客广告之后,最好的一个电商广告。”

“为了公司,还是得牺牲自己。如果公司到了一定阶段,作为CEO我就能淡出舞台退居幕后,就交给代言人去做。我不能保证企业和陈欧都永远辉煌下去,我唯一能做到的是尽全力去努力。”陈欧说,他现在每天加班到很晚,下了班就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国外音乐家舒伯特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470 字

+ 加入清单

毕生与贫困相伴的作曲家,莫过于舒伯特了。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于1797 年1 月3 日诞生在维也纳近郊赫田塔尔。父亲是一位教师,也略懂一些音乐知识,会演奏一些乐器。他常常在业余时间里聚集一群音乐爱好者在家中举行音乐会,有时,还和家人一道演奏,以消遣自娱。舒伯特因此从小就受到了音乐的薰陶。在家人的演奏中,小舒伯特还要随时纠正父兄的错误。

家里子女众多,生活困难。舒伯特11 岁时,投考了食宿免费的康维特宫廷歌手学校。入校不久,舒伯特就担任了学校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代理指挥。1812 年,又开始从著名作曲家萨利埃里学习理论。

舒伯特在寄宿学校时,名为免费,其实度日极为艰难。隆冬时,房内没有火炉,每日两餐也难以为继。舒伯特受冻挨饿,更没钱买谱纸用来作曲。多亏同学斯邦慷慨相助,才为他解了难题。

在校期间,舒伯特的作曲长进很快,1813 年为学校乐队写出《第一交响曲》,但不幸即在同年因变声离开了学校。为了分担父亲的家累,舒伯特来到父亲所在的学校任教。刻板的教书生活令舒伯特十分厌烦。他希望能辞去工作一心作曲,但辞职后便无以为靠,因此,只好勉难为之,为小学生们一遍一遍地耐着性子讲解拼音、文法。即使如此,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上仍然硕果累累,这时他又有四部交响曲告竣。1817 年,舒伯特终于铤而走险,毅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

年轻天真的舒伯特哪曾想到,此时正值欧洲封建势力复辟后最黑暗的年代,维也纳的奥地利梅特涅政府更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那里暗探密布,军警如云,稍有不慎,动辄获咎。舒伯特于一文不名中来到维也纳,无依无靠,只好做家庭教师谋生。不觉之中,结交了一群朋友。

舒伯特这般朋友都是具有民主思想、憎恶黑暗统治、热爱艺术的贫困青年。他们出入相随,在一起无所不谈。对于反动统治当局,更是大加抨击,毫无顾忌。舒伯特才华出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深遭梅特涅政府忌恨。舒伯特与这些穷朋友,他们有饭同吃,有屋同住,不分彼此,相濡以沫。舒伯特是近视眼,11 岁起就戴起了眼镜,眼镜盒也是随身携带,须臾不离。有一天,突然发现眼镜盒失踪了,仔细一找,原来一位朋友拿去改成了烟斗,正用来吐雾喷云。

朋友之中有位画家,他的画室内有台钢琴,答应舒伯特可以使用。但画家本人也要在画室作画。为了互不干扰,俩人约定,凡画家不作画时,便张一面白布窗帘为号,舒伯特始得入内用琴。不想画家灵感一来,常把舒伯特的事情置诸脑后;或者虽未作画,也不免忘记践约。舒伯特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这位可怜的音乐家只好踟蹰街头,磨炼自己的耐心。

政治环境的险恶,生活条件的窘迫,都未能阻遏舒伯特坚持音乐创作。有关舒伯特写作歌曲的几件轶闻,似乎都与小酒馆有关。或许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小酒馆正是舒伯特和朋友们常爱光顾的好去处。

第一件事是说舒伯特独自出行,饥肠辘辘之下,不觉进了一家酒馆。就座后,他才忽然悟到自己身无分文,正要离去,看见餐桌上有一张报纸,随手拿来浏览。不想报上有一首小诗清新优美,动人心弦。诗中写道:“睡吧,我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抚着你??”。舒伯特心中的旋律随着诗句飘逸而出。他掏出纸笔,顺着思路,一气呵成。他坐在那里,反复吟唱,已浑然忘我。酒馆老板忙乱之中,忽然听到一阵歌声,寻声而至,才知道是一位青年在作曲。老板很喜欢这首新歌,希望青年人抄一份给他。舒伯特提出交换条件:一盘烧土豆。双方痛痛快快达成协议。谁能料到,这份用一盘土豆换来的手稿在舒伯特百年之后竟卖到四万法朗!

另一件事是说他和朋友在郊外一家小酒店聚会。一位朋友随身带着一本莎士比亚诗集,舒伯特便顺手拿来翻阅。在大家的谈笑声中,他已沉迷于诗句之间:“听、听、云雀在天空唱,太阳之神升起。他的马群在泉边饮水,泉边铺满了鲜花??”见诗生情,旋律悄然而至。舒伯特不禁说道:“多美的旋律,可惜没有谱纸!”一位朋友闻声便在菜单上画上五线,递给舒伯特。于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写成了。它就是当今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听、听、云雀》。也有人说这次写的是另外一首歌:著名的《小夜曲》。既是传说,不深究也罢。

关于《鳟鱼》这首歌也有轶闻。

据说这首歌是他半夜醒来躺在床上构思的。当时,他推敲已定,未及点灯便立刻探身起来,不料在黑暗中将墨水洒在谱纸上。这首乐谱的原稿至今仍然完好无损,上面还留着当年的大块墨水痕迹,可为佐证。

舒伯特一生作品颇丰,其中歌曲多达600 多首以上。他是18、19 世纪以来的第一位以优秀歌曲闻名于世的音乐家。他在歌曲中所表现的对被欺骗、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正和当时处在封建复辟巨大压力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息息相通,这些歌曲又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性,所以一经面世,便不胫而走,很快在维也纳广为流传。舒伯特的歌曲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词、曲、钢琴伴奏三者水乳交融、配合密切,为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人们称舒伯特“歌曲之王”,毫不过誉。他还写有许多其他作品,包括9 部交响曲。因为作曲家过于贫困,这些交响曲在他生前一直未能有演奏的机会。

舒伯特与贝多芬都住在维也纳,长达30 年。贝多芬长舒伯特27 岁,舒伯特在宫廷歌手学校就读时,贝多芬早已名及遐迩,成为一代大师了。舒伯特非常崇敬这位伟大的前辈,但碍于腼腆,一直未敢登门拜望。后来,为了使作品出版顺利,出版商鼓动他去请贝多芬出面推荐。生计要紧,舒伯特终于壮胆而去。但时值贝多芬外出,他只好留下带去的作品怏怏而归。贝多芬在病中看到了这些作品,高兴地说:“这里有天才在闪光!”舒伯特闻讯后,大喜过望,连忙去拜见贝多芬。贝多芬这时已心力交瘁,极度虚弱,他握住这位年轻作曲家的手说:“我的灵魂属于你!”说完,便溘然而逝。在贝多芬的送葬队列中,有一位青年手持火把走在前面,因巨大的悲痛而不能自已。他就是才华横溢的贫苦作曲家舒伯特。

翌年,即1828 年的11 月19 日,年仅31 岁的舒伯特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间。人们按照他的遗嘱把他安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墓碑上刻道:“死亡把丰富的宝藏,把更美丽的希望埋葬在这里了。”

贫苦为什么总是与才华结有不解的缘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1、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鲜明的告诉我们: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2、科比是一个在篮球界让人畏惧的男人。他在接收记者采访时,记者他为什么能如此成功,他反问道:“你知道洛杉矶凌晨四点钟是什么样子吗”科比挠挠头,继续说:“满天星星,寥落的灯光,行人很少。”“每天洛杉矶早上四点仍然在黑暗中,我就起床行走在黑暗的洛杉矶街道上。一天过去了,洛杉矶的黑暗没有丝毫改变;两天过去了,黑暗依然没有半点改变;十多年过去了,洛杉矶街道早上四点的黑暗仍然没有改变,但我却已变成了肌肉强健,有体能、有力量,有着很高投篮命中率的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明白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以前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之后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3153 字

+ 加入清单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毛**未了的黄河情结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伟大领袖的黄河之行,曾使多少人心潮激荡,夜不能寐!

可毛**本人似乎对于这次黄河之行并不太满意,  “那次考察,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看出多少东西。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毛**几次对有关人员如是说。

特别是对于那座三门峡工程,毛**更是牵念有加。早在当初批准这个项目开工时,他就明确表示“要修水库,不要泥库”。可是工程建成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念及此,这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毛**想千里骑马走黄河,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黄河之行,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阻隔,重新沟通自己与中国社会实际层面的联系。战争年代里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在赣闽苏区,只要有几天时间,他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个调查会。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谁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盐和“洋火”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各种人都和他打招呼、聊天,大到边区政策建议、甚至农民说他的一句闲话,都能声声入耳。那时候,外有强敌围剿,内有路线斗争,并不时夹杂着共产国际“太上皇”指手划脚的声音。但不管多么艰难曲折,如何荆棘丛生,在“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拥戴下,毛**都出神入化地挺了过来,玩数万敌军于股掌,而且每走一步都感到很踏实。

如今,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怎么找不到了?曾几何时,全国各地还是一片莺歌燕舞,各行各业“卫星”频升,捷报频传,为何突然间就变得天灾人祸,怨声四起,饥荒死人的报告纷至沓来

为此,毛**很感困惑,决心到基层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1964年12月26日,是毛**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订了几桌菜,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少数劳动模范、科学家一起过生日。宴前,毛**即席讲话“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什么四清四不清,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们什么事情都不给我讲,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不过,即使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也没有忘记黄河的事情。1972年他大病初愈,在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还曾风趣地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去了一趟。他俩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不用来这么早了。你先回去吧。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黄河啊,这是毛**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外国名人励志故事二: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

全文共 828 字

+ 加入清单

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得知这一消息,把刻有“最伟大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赠予了他。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以来,又一名学员登上了如此高的门槛。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它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体现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员去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个题目: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可是,最后都无功而返。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鉴于前八年的失败与教训,许多学员知难而退。个别学员甚至认为,这道毕业实习题会像克林顿当政期间一样毫无结果,因为现在的总统什么都不缺少,再说即使缺少,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再退一步说,即使他们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的时候。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一位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认为,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那里长着许多树。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长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这种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按这封信所留的信箱,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乔治赫伯特成功后,布鲁金斯学会在表彰他的时候说:金靴子奖已空置了26年,26年间,布鲁金斯学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推销员,造就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翁,这只金靴子之所以没有授予他们,是因为我们一直想寻找这么一个人,这个人从不因有人说某一目标不能实现而放弃;从不因某件事情难以办到而失去自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小马迷名人故事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刘继卣是一位功力颇深的丹青高手,尤以画、牛等动物见长。他小的时候,还曾被人称为“小马迷”呢!

刘继卣画马,是从临摹开始的。他父亲有很多印有外国名画的明信片,这些名画捕捉物象的精湛技巧,深深打动了刘继卣幼小的心灵。他临摹最多的是英国一位女画家画的《牧马图》。画面上八匹骏马各具神态,牧马人十分得意地骑在马背上,周围青山绿水,景色迷人,生动极了。刘继卣终日把这张明信片带在身上,想瞧了就拿出来瞧一瞧,总觉得瞧不够。有一天,他和弟弟闹了点小矛盾,弟弟为了报复,趁他睡觉的时候,把他的《牧马图》偷走了。他发现后,急得团团转,又哭又闹,简直快要发疯了。弟弟万万没料到,这么张小画会给哥哥带来那么大的痛苦。他心软了,赶忙把明信片又还给了哥哥。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刘继卣又开始练习写生的真功夫了。他几乎每天都要跟着马群走一殷路,细细观察马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形体和神态,然后把这些都画下来,旁边还写上许多说明文字。有一天,他和弟弟一块去东楼村买东西。他走在前面,弟弟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弟弟傻眼了:哥哥不往东楼村走,却离开大路,跟在两匹马后边,朝一条羊肠小道上走。他活像个机器人,两眼盯着马举足蹬蹄的动作,一直走出十来里远,累得弟弟直叫苦,而继卣心里却乐滋滋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立志故事

全文共 3240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读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名人立志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1、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最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2、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样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3、厉归真学画虎: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忙下,最后见到了真的老虎,透过超多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刻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最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4、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此刻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向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5、曼德拉:从小就追求正义和理想: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他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几十年不屈不挠的斗争,赢得了全世界人的支持和喝彩。因此,有人说,曼德拉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曼德拉的反抗精神对正义和理想的追求在童年时期就已初露端倪。曼德拉出生在一个小村庄,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从小曼德拉就经常目睹当地大酋长在解决部落争端过程中被白人政府的法律所约束,他逐渐萌发了寻求正义和平等的理想。年纪更大一些后,他多次领导同学抗议学校的白人法规,甚至因领导学生户外而被除名。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曼德拉逐渐立下志愿:要为南非的每一个黑人寻求真正的公正。武林外传游戏名字

6、希拉里:有领导潜质的小姑娘: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潜质。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必须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7、沈括上山看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那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8、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向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自动回复搞笑

9、欧阳修:欧阳修晚年,每一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好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我?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10、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用心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发奋弹出他以前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齐回家,看到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好处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11、牛顿:牛顿研究学问十分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我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我的怀表。

12、卓别林: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但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之后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13、邓亚萍:苦练球技: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正因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发奋最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户外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仅为她自我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户外员的传统观念。

14、华佗拜师学艺: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  药,比西方的麻  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十分巨大。不好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15、约翰逊: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但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我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此刻我跪在那里忏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艰苦奋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45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是因为《非诚勿扰》,才认识了孟非。然而在众人瞩目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的辛酸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复读,可是学校看到他的高考成绩,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几个同伴含泪离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最终都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运工。而且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孟非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南京,决定继续学习。他选择了成人高考。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

1994年8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但是至少他可能会与记者搭上边于是就去报了名。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照片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

之后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这些节目,对于孟非来说,都是如鱼得水了。

《非诚勿扰》更是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以历史风流人物为题目作文

全文共 760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流逝,历史一页页翻过,就象苍茫的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任由时间的大海吞噬、遗忘,但总有一些人可以让那无情的大海卷起雄伟壮阔的万丈波澜,虽然自己仍旧会被吞噬,但永远不会为人们所遗忘,这样的人实可谓屈指可数,少之又少,但诸葛亮必是其中之一。

诸葛亮的智慧,化作一颗永远闪烁的星星,在漫漫的历史星空中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时至今日,也没有多少人能与其争辉。

那时你高声吟唱《梁父吟》,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虽身处隆中茅庐,于天下之势已知其三分,于是才有了刘备的那段传诵历史的隆中对;那时你指挥将领,镇定自若,于取胜之道已胸有成竹,于是才有了大败曹军的初出茅庐第一功;那时你联合孙权,携手周瑜,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为后世传下了经久不衰的佳话;那时你端坐城楼,双手抚琴,虽城门大开,仍无惧意,于对手的思想已摸得一清二楚,于是才有了令后人永记不忘的空城计。战场胜负,国家存亡,天下大势,无一不在你的算计中,孔明之智,震烁古今,直似鬼神。

诸葛亮的忠诚,有如太阳一般,照耀着忠实者的前路:“看吧,他就是你们最好的榜样!”炙烤着不忠者的良心:“这样做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他人,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天下百姓!”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你无论何时,都辅佐,佑护着这位危主,正因如此,蜀国方成,汉室方兴。刘禅即位后,你便更加勤奋,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几个字发挥到了极致,此时的你无日无夜地操心于国事,终致体质日下。

诸葛亮的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平定三国,一统天下,正如杜甫所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六次北伐,虽有挥泪斩马秈的公正,火烧上方谷的计谋,借尸还魂,吓跑生仲达的谋略,但最终郁郁而终,实令人无限伤感。他的人虽然死了,可是他的智慧,忠诚却不会为我们所忘记,他的事迹会被我们一代代传唱,他亦永生在历史的长河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