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边城读后感热门20篇

大家看过边城这部电影吗?下面小编整理了边城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2239

作文

40

《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2485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风雨,或许平淡的生活将继续。那刚刚萌发的爱情的念头,或许还要在曲折中前进。四十多天的假期里,我一个人闲赋在家,扛起锄头之余捧起书本,在平静中回忆着过去,淡淡的一段岁月里抚摸着那本有些苍老的书籍,我应该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边城》。

第一次接触时是欣喜若狂的感觉,读过一遍后,久久回味那故事里情节,回味着那本书的魔力,想象着凤凰的山山水水,翠翠与傩送初次见面时的那条船,满载着我的自由想象力,奔放在那条河流之上,虽然我没有去过凤凰,虽然我的家乡没有一条船,但我却沈从文先生的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无数只,那船桨很好抓却不一定很好划。

身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我们都向往着能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可是······

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 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

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或许我还没有读出其中真正深刻的东西,但是不要紧,或许我的人生走到爱情的路口时会突然明白,箭头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方向······

篇三:《边城》读后感

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如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缠绕着,声声鸟鸣,淳朴粗犷的山歌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蔚蓝的天空,构成了这美丽的茶峒,孕育了朴实善良的茶峒人······

《边城》可以说是一本净化我们灵魂的书,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早被城市的喧嚣所吞没,为自己繁忙的学业而奔波。虚伪,欺骗,功名利禄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主色调,此时就需要一本书来帮助我们找回人性的美丽与淳朴,找到灵魂深处那已经少的可怜的分别已久的宁静。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而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大,让《边城》中美丽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树木被伐,围湖造田,雾霾天气,噪音不断,垃圾成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伤痕累累,而现在的人们又非常向往空气清新,宁静安适的乡村,可惜这一美好的愿望早已被工厂的滚滚浓烟所吞噬。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但当我翻开《边城》时,沈从文用笔墨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与和平。“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读完《边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吹去我一脸的泥泞与疲惫,希望这和风继续吹拂,为更多的人带走尘世的污浊,洗刷他们的灵魂,让这世界再多一些纯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边城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作品,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边城茶峒位于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乡土气息很重,今年五一,我有幸去乡村游玩,参观了原始森林,体验了农家的乐趣。河流,山川,渡头,渡船,竹林,茅屋,小镇,都是大自然的尤物,它们平凡,宁静,毫不张扬的散发着它们独特的美。这使我看到了边城的影子,看到了它质朴的村庄。而这座质朴的边城,在作者笔下宛若世外桃源,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小城的景色,那就是——“境”。这座小城的意境,像诗一般柔美,这清新脱俗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作者用很多的笔墨来描写小城的自然风景,为小城营造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气氛,这优美的环境,烘托出了小城中的人们质朴、热情的性格。在这里,没有名利场的硝烟,没有商场的变化莫测,有的只是淡泊名利,诚恳敦厚的人性光辉。这里的小城平静,人的心情更加平静,所以用一个“静”字来形容这里的人,这个字,赞颂小城的人们美丽得心灵,他们并不像城市中的人那样,喧嚣,吵闹,而是少有的脱俗,一个“静”字,送给《边城》中美丽的人物,美丽的人格。

说到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傩送。在他的眼中,没有名和利,即便是当地团总的女儿以新磨坊为陪嫁,也丝毫没有动摇傩送对爱人翠翠的感情。当傩送得知自己的哥哥天保也喜欢翠翠时,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这足以表现傩送在爱情与亲情之间的权衡。当他得知哥哥为了自己而离家出走时,他放弃了自己唾手可得的爱情,他深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道理,这使他有很大的负罪感,从而走向他乡。他的风范,不禁使人刮目相看。傩送的淡泊名利,重情重义,兄弟俩公平,坦然地较量,令人肃然起敬。此时此刻,用一个“敬”字表达我内心地感受“敬”——赞美傩送,赞美这对兄弟,他们熠熠生辉的人格,无愧于这个“敬”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看里面的句子有多么华丽。是看它的情节是否能感动别人。我想看过《边城》的人都深有体会吧。

有着“新闻学界的魔术家”之称的沈从文,他笔下的人物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以祖孙二人相依为命为话题,对其展开了深入描写。祖孙二人虽然以渡船为生,日子过的非常艰苦,但他们生活的非常快乐。

在一个端午节,翠翠偶然遇见了傩送,这让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心里的那颗爱情种子开始萌发了。但与此同时,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于是三人便陷入了三角恋。但当傩送告诉哥哥,他也喜欢翠翠时。天保就决定成全弟弟,于是就找个借口去送货。但命运似乎在捉弄他们,天保遇难了,天保的离开对傩送的打击非常。他无心在谈感情之事,因为他觉得哥哥的离开是他惹出来的。这让渴望爱情的翠翠有点失望了。日子在一天天的流逝,就在一个下雨的晚上。门前的白塔倒了,老船夫也永远的睡着,现在的翠翠无亲无故。她依然是每天渡船。无论春夏秋冬,她都始终守在那儿,等那远方归来的傩送。

故事情节曲折而凄美,然而凄美的背后又充满了几分感动,或许我们会为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而哀叹,又或许会为翠翠的经理而产生几分怜悯之心。总之,我们的感受都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我很确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用鄙视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不是吗?

因为作者写作风格一贯主张“人生的形式”所以他笔下的文章都是以优美、健康、自然而有不悖平的方式向人们展示的。例如:这篇文章就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自然纯朴的生活和未被现代都市商业文明污染的世俗风情画。所以我们读起来会让我们对他们的那种生活产生向往吧。

而其中的老船夫——翠翠的爷爷,给我的印象最深。虽然他没有文化,但他却懂得怎样去引导他的孙女。虽然日子过的非常艰辛,但他却从来不贪别人的便宜。虽然他年迈以高,但他却很风趣。当翠翠看到别的和自己同龄人都结婚时,心情非常的失落。于是她把笛子给爷爷,让爷爷吹给她听。爷爷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但他没有说出来。爷爷接过笛子便给翠翠吹了《娘送女》曲子给她听。欢快的节奏伴随着那张洋溢着幸福的脸,让旁观者看到都很欣慰。

虽然《边城》的结局有些凄凉,但总体给别人的感觉就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这就是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边城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风味,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别样的风情,虽然文字平淡不饰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画面,早已使我沉迷。

《边城》讲了湘西小镇上一对渡船爷孙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文章表面上平静,平凡却掩饰不住一抹淡淡的忧伤和凄凉。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胧没有结局,可悲的爱情故事一直贯穿全文,或许是年龄与阅历不够,我无法继续深入品味,但是更触动我心弦的是当地人的淳朴。

不用说,那片水乡的生活自然清贫,艰苦。但是沈先生笔下的人物却一个比一个乐观,淳朴。那些可爱淳朴的乡亲们令我记忆深刻。顺顺慷慨救济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钱。老渡者不幸逝世,乡亲们自发的帮忙……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画面,总使我不时心头一热。

相较之下,虽然我们住在大城市中,繁华喧嚣、灯红酒绿的生活却掩盖不了邻里间冷漠,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笼,隔绝了人们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嚣的都市里,真情仿佛已在人们匆匆的脚步里慢慢的流逝了。《边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净土,也越发令我向往起来,虽然日子清贫,但是那里却有着一种令我安适的东西——爱。

每次读完《边城》,眼前总会浮起那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寻觅那一幅又一幅如画般久远的岁月,去结识那纯朴的乡亲们,去享受那宁静平凡的生活。

再读《边城》,我心中涌起了一种莫明的感动,或许一个人要是真心深爱着自己的故乡的话,一定是读懂了它的艰辛,依然无怨无悔与它长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并不是华丽的,一如他笔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风光,湘西的父老乡亲们,自然淳朴,美到极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给人以一种舒适安详的感觉。

《边城》的每一句话,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难怪有人说,《边城》是一首最动人的情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边城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九年级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小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养育了一方儿女。这个名叫茶峒的山城里。在西边白塔下住了一户人家,但是,家里只有外祖父,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翠翠是孤儿,父母双双殉情而去世,在那个不惜命的年代里,死只是为情,为义。生与死的抉择,只是那一瞬间的事情。只是苦了这个被外祖父、被大自然养育成长的女孩子——翠翠。她天真善良,若即若离,并且他的外祖父非常的疼爱她,把他所有认为珍贵的东西都给了她。它们相互依存的生活,真让人无法割舍。她的外祖父淳朴善良,守信正直,重意轻利,在困苦的生活中,他们两个人相互体贴、关照,外祖父有时睡觉,对岸的人招手渡溪,翠翠不打扰他休息,小心翼翼地替他把路人渡过溪,从不耽误事。这样简单而又快乐的日子,是现在我们所向往的日子。只可惜,好景不长。先是顺顺船总家的天保意外去世,导致顺顺认为是外祖父的过错。而外祖父因为外孙女的婚事着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位淳朴的老人,因受了巨大的挫折与打击,静静地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自己的外孙女——翠翠。又是一场雷雨交加的夜晚,冲走了渡船,冲毁了白塔。外祖父去世了,心上人滩送下了桃源。整个故事到这里已完结,结局却让人心痛,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守在渡口,期盼着摊送的归来。

翠翠的爱人,或许明天回来,又或许永远都不会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边城读后感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665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本应有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然而有的人相遇相守,花落风起,相视一眼却似已缘定今生。有的人错过,却殊不知,错过了一时也许会是错过了一世。一如翠翠与傩送二老。

小说开篇便着力描写了茶峒与茶峒人家。是那样的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那样的民风淳朴,仿若世外桃源。人人都安宁祥和,乐善好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就连历来为人所诟病的妓女,在沈从文的笔下,也被渲染上了相思的情节。如梦如幻的背景,也许早已暗示了那一场最美的相遇。也只有在茶峒这样的地方,才会发生如此惊艳的相遇与如此伤感的错过。

翠翠自小便与她的爷爷——一个老船夫,以及一条黄狗相依为命。随着这山中的小精灵一天一天长大,她的秀美也逐渐为人所知。大老,二老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翠翠。知晓对方心意的兄弟俩决议以唱歌来决定这一切。但是老船夫的“张冠李戴”,大老偶然的死,却让一切蒙上了一层阴影。二老的外出不归,老船夫的雨夜身亡,更添加了一份悲剧色彩。小说以翠翠对傩送二老的迟迟等候为结尾,更令人不胜唏嘘。不知翠翠独坐窗边望江遐思时,是否会追溯到初遇的那一刻。少年意气风发,少女眉目低垂,一切的一切早已在暗中萌动。

翠翠与二老的初次相遇,竟是有些好笑。两人的初次对话,是因一场误会引发的玩笑般的口角。短短三言两语,却暗暗撩拨了两人的情意。翠翠得知对方是二老后的羞怯,恰恰印证了她早已暗生的情愫。一朝相语,一夕相牵,说是一见钟情想来也不为过。少年与少女于月下的码头相遇,一颦一笑,摇曳开了心头团簇的星云。

自初遇后,两人不断的相遇,也不断的分别。直至二老为翠翠唱出那一曲纤歌。是夜,夜间河上的氤氲,阻隔了人们眺望对岸的视线,却阻隔不了少年清澈的歌喉与热情的希冀。歌声飞向彼岸,也飞入了少女的梦中。梦外山泉清冽,芳草葳蕤。也许在这场芬芳的梦里,佳人于一场落花中绝世而独立,柔软的虎耳草紧紧簇拥着这山间的公主。恍惚之间,一曲笙箫在她身后吹响。她粲然回首,一笑倾城。远处,他站在飞舞的花瓣间,呜呜地奏响相遇的惊喜。她追着落花翩翩起舞,再是一笑,已倾人国。尽管二老和翠翠此时隔着山泉与清梦,但我相信,他们此刻的心紧紧相依。当歌声暂歇之时,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无形帘幕却有意隔开了两人的命运。谁能想到,如此一曲竟成离殇。

最美的相遇之后是错过的开始。老船夫为人摆渡了一辈子,却没能摆渡好自己孙女的命运。一连串的误会,使翠翠最终只能等待。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但也不失为一个浪漫的结局。二老什么时候回来,甚至会不会回来,都不得而知。但即使归期未定,翠翠也愿意守韶华向远。只因不愿再重复因害羞而导致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悲剧,只因不愿再错过自己一生中最爱的人。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也许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念想后,少年会乘一支轻蒿,从少女的梦中,跳入少女的身畔。相信所有读者,在读到小说结尾的时候,都会默默为翠翠与二老祈祷祝福。

品读这样的爱情故事,是对心灵的一种洗涤,也更会令人相信田园牧歌般的爱情。如今在浮躁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步履匆匆,恬静安然的心灵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再难寻得翠翠与二老这般浪漫而永恒的爱情。多少人对待爱情时只一次碰壁便心灰意冷,就此罢手。可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芳华?其实《边城》中从头到尾,翠翠对二老从来都是因害羞而故作冷漠,而二老却始终以笑相迎,以情相待。春花开落,春风来去,正如一时的冷落,并不会了却芳华与真情。也许在以满腔热情相待以后,心之所向终会悄然而至。况且生活中的爱情少有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更多的是耐心陪伴的细水长流。纵使二老与翠翠这样翩若惊鸿的一见钟情尚且需要坚持与等候,那我们寻常人的感情不就更需要这样的热忱了吗?都说前世几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难道值得你前世众里寻千百度的她,就不值得你今生奉之为旗向永恒开战?往往,最痛恨的不是错过,而是让爱情从指间划走的遗憾。

有时,短暂的错过、离别,是为了更好的重逢。陌上春雪,花开复又醒,人间真情,离别复重逢。“君言未有归期,正如花开无期。但因为我知道,花一定会开,所以,我一定会等你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翠绿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着茶峒小镇一班厚实而又朴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们惺惺相惜,过着平淡而又闲适的生活。

生活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摆渡的依然来回于河岸之间,打牌的依然喧闹着……然而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发慌。也许这真的应验了那一句话:暴风雨来临之前总是平静的。翠翠跟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个男孩的身影闯进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与山歌有关系的秘密。这个属于她的秘密在她看来是甜蜜的,因为在她睡觉的时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蜜快乐的样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个转变都充满着变数,你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就好似那属于翠翠的爱情,最后还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这是上天对纯真的她开的一玩笑,还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平静的后面,暴风雨来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顾一个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爷爷在一次暴风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着是伴侣的出走,只留给翠翠漫长而又无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头,一切弥漫的雾气皆以散去,远去的某只船只,是他归来的标志,蹦跳,挥手,落泪,知道紧紧相拥……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过客,不是归人,还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泪,伤感地低泣……

但生活并不会因为我们而停止不前,在经历过青春这个“美丽的忧伤”后,生活还要继续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年级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读过《边城》,便不由自主地想到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去看一看,让那里清凉的微风吹过脸庞,然后坐在翠翠曾划过的那条小舟上,看看那的端午龙舟赛,看看那儿的大白鸭和绿油油的菜地,还有古香古色的建筑,吊脚楼。翠翠是一个在自然中长大,清秀活泼美丽的女孩。她从小跟着摆渡的外祖父,祖孙俩过着不富足但幸福的生活

随着翠翠的成长,慢慢认识了两兄弟:天保和傩送。天保是大哥,他忠厚老实,傩送是个阳光又有能力的年轻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岳云”。天保找了媒人去翠翠家,而傩送在前一天晚上对翠翠唱了很久的山歌,翠翠本打算在清晨告诉祖父。当知道哥哥也喜欢翠翠时,傩送决定跟村人出外经商以成全大哥。天保知道后去追弟弟,不料出了意外,死掉了。傩送因为内疚,还是走了。不久,外祖父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去世了。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在渡头守望着。“那个人可能明天就回来,可能永远不回来。”这是最后的一句。

一个淒清的结局,但是却深深地感动了我。故事中那份厚重的感情,是那么朴实,是我们在现在这个浮躁不安的世界里找不到的。

因此,推荐沈从文老师的《边城》给大家,它的文字清新,明快,没有华丽的词藻,每个字却又像是经过精雕细琢,丝毫没有文字的堆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曾用了一星期的时间,每个词、句都没漏下,中间没有停顿,很尽兴地读完,爱不释手,也激发了我读更多书的欲望。希望它也能带给你们更多感触,更多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边城读后感精编

全文共 5279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是一首诗,诗一般的山,诗一般的水,诗一般的湘西苗家人。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因战乱而千疮百孔,但是湖南湘西的茶峒如白河之水一般平静,没有当时战争带来的硝烟。这里依然是触目苍翠的青山,青绿的竹林迫人眼目,清澈透明的河水,游于水中的船只,沿河的吊脚楼还有白塔......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质朴,如同世外桃源,没有丝毫雕琢,不染一点尘埃。“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白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沈从文《边城》)。

边城读后感500字

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那同一片蓝天下别样的桃源,没有都市的喧嚣。边城是淡的,很美,很纯,很远,像缥缈的白云,若隐若现;边城里发生的事也是淡的,它经不起大风,受不住大浪,只能有杨柳风轻;边城里的情还是淡的,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在似有若无中发生,结束,蒙着一层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淡淡的羞,淡淡的情不自禁,淡淡的无可奈何……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份无以言状的情,而是那份如诗如画,如痴如梦的景。边城的山水是隽秀的。山是不能没有竹的,边城的竹是深翠的,带有几分天然的灵气。还有开篇的“……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一种纯粹,简单的小城,“一”是其中纯净的主旋律。边城也是声音的世界,这里有草虫的清音,有傩送唱的把灵魂轻轻浮起的歌,有竹篁深处竹管清脆的小调,有竹雀杜鹃的鸣唱,有爷爷雄浑充满沧桑的古腔……这声音是属于边城的,起于淡,归于纯。它在边城的昨日响起,或许它将永远留在茶峒的文化里,是今日的茶峒,抑或昨日的茶峒?

茶峒还在,只是茶峒里的人变了;茶峒的山水还绿,只是渡口的船飘逝了;茶峒里的白塔还立着,只是经历了一场暴风雨,那重修而成的不再是曾经的白塔了。一切发生,结束,留下的是淡淡的物是人非,或许,物也非物了。

边城读后感600字

茶峒,小溪,溪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不由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在这宁静而悠然的小镇上,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从弥漫的雾中缓缓走出,有生命刻画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与悲伤. 主人公翠翠的母亲与一个军官私生下她后,父母双双离开了人世。从小相伴翠翠的是黄狗,爷爷,渡船,渡口以及对母亲依稀回忆。成年累月感受的是临溪石头,天光日月,河风。边城以其特有的妩媚和柔美孕育了翠翠。山教会了她坚强,水赋予了她柔美。在清澈见底的溪水的眷顾下,翠翠的心灵纯洁无暇。在一次偶然的相遇,她遇到了傩送,彼此相爱,然而一切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爱情而归属于一个美好的结局,傩送德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在兄弟二人比赛为翠翠唱了一夜的情歌之后,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对手,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爷爷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是二老唱的情歌。几天后无情的洞庭湖吞噬了天保,……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冷落了翠翠爷孙俩。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一半的热情随着哥哥的死而消逝了,内心的自责又将另一半隐去。在某个寂寞的早晨,二老悄然离开,带着满心的伤痛去寻找自己的命途。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带着不舍与为翠翠未来的忧郁离开了翠翠,留下她一个人孤独的守着渡口,她所爱的那个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作者从从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灵世界,融入湘西这片纯朴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温良率直的人们中,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轻声述说着整个民族的悲哀,召唤我们炎黄子孙本性的良知,正是因为爱得这般深沉才孕育了这些带着哀思的文字。天保因为弟弟而放弃了翠翠,傩送爱着翠翠放弃了新磨坊的陪嫁,这一切是源于边城善良而又纯朴的民风,固然翠翠失去了傩送,只能痴痴的守候着他的归来或是不归来,他们的爱情之花还没盛开就凋谢了。但是我想也许没有开始的爱情才是最完美的.正因为错过,才会刻骨铭心,没有结局,也就意味着永恒的存在。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座属于自己的美丽的边城,只是书中那座悲天悯人的城已经随着历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思考。二现在我只想寻找我的边城,寻找心灵的那份宁静,我想我会有一座边城……毕竟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既是主角又是编剧,故事的精彩程度、结局如何,全由我们自己决定。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边城读后感1000字

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如一条洁白的围巾在青翠欲滴的山中缠绕着,声声鸟鸣,淳朴粗犷的山歌为流水的叮咚伴奏,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蔚蓝的天空,构成了这美丽的茶峒,孕育了朴实善良的茶峒人······

《边城》可以说是一本净化我们灵魂的书,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早被城市的喧嚣所吞没,为自己繁忙的学业而奔波。虚伪,欺骗,功名利禄是这个黑暗社会的主色调,此时就需要一本书来帮助我们找回人性的美丽与淳朴,找到灵魂深处那已经少的可怜的分别已久的宁静。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而如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迅速扩大,让《边城》中美丽的景色早已不复存在。树木被伐,围湖造田,雾霾天气,噪音不断,垃圾成堆……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伤痕累累,而现在的人们又非常向往空气清新,宁静安适的乡村,可惜这一美好的愿望早已被工厂的滚滚浓烟所吞噬。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但当我翻开《边城》时,沈从文用笔墨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与和平。“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这一系列的描述都让我们感受到茶峒的人是美的。

读完《边城》我仿佛感到有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吹去我一脸的泥泞与疲惫,希望这和风继续吹拂,为更多的人带走尘世的污浊,洗刷他们的灵魂,让这世界再多一些纯真,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吧!

边城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云者,虽阅书堪众,仍没有个清晰的概念,单只一个“感”字就难以把握。感触?感想?又或感慨?我想这也是不一而足的,比如读了一册悲情的小说,那便不免感慨良多,若是喜剧味重些,则感慨又无从谈起。说了这许多废话,言而总之是想阐明:对不同类的书读来的“感”是不同的。而同种书,不同的读者,大约“感”也要有许多差异。我大概是感情泛滥的读者,而能感动人的,悲情总要胜于喜剧罢。也因此,我对饱含了深情的书情有独钟,《边城》便是其一。以上是浅谈些个人的见解,文笔有限,颇多冗赘,勿怪。

第一次接触《边城》,大约是在青涩的初中时期。那并不懂爱情的年龄,却为《边城》那纯净的文字深深打动了,它是一本文浅而意深的书,读之如捧了一杯香茗,入口淡雅却沁人心脾,回味悠长。

创造出具有如此灵性的文章的沈从文先生是无可争议的大家,观其文想见其为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让我敬服的又远非是他对文字的驾驭能力,我想受过系统训练的智识者,造出更奇曲的文字也不是难事。难能可贵的却是一个作家的超凡心性。

先生一生丰富而曲折,富于传奇色彩,幼年的无悠之乐,青年的军旅生涯,壮年的踌躇高格,晚年的深思淡远。那个黑暗的军阀割据年代,动乱流离的生活、贪婪阴险的人性充斥了整个中国,可我们看到的边城,却那样和谐宁静,那样的生活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无法断言,但它却真正反映出了先生的心性,那便是:即使身逢险恶与诡诈,仍保有纯净恬淡的心境。

他的文字,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正因如此,先生作了《边城》这样一个近乎童话的书,构造了一种太过理想和奢侈生活状态。写了一段不会再有的纯美爱情……而这种“童话般虚幻的完美”也正是一味心灵的良药,给人勇气和信心,去战斗去创造如此的美好。 接下来就说说《边城》中真正吸引我而能发我深思,动我心魄的东西吧,也许与大多评论家的观点相左,但既是“感”总得先是由自心而发的方可吧。

《边城》吸引我者有三:一、灵动文字。二、所展现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三、纯美的爱情。文字的灵动让我沉迷,诗意的生活让我向往,然而真正让我心生感慨的,是翠翠和傩送那纯美的爱情……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中国甚至世界上的爱情故事从来就不曾少过。中国人追求圆满,所作的爱情多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作结。从《诗经》到《西厢记》,从刘兰芝与焦仲卿到梁祝,近而推之现在的爱情题材的影片电视剧,多以圆满告终。悲恻如《孔雀东南飞》、《梁祝》不是最终也以连理枝、双飞蝶的传说实现了圆满吗。 西方的爱情我是不懂的,听闻的也不过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总觉得那样的爱情,太过激荡直白,甚至是野蛮与专横,总不如东方含蓄温婉的爱情更让人回味。当然,我是东方人,看法不免偏颇。

之所以对《边城》特别的钟爱,便是因它把东方那种含蓄的纯美的爱情心理表现到了极致。

湘西山水钟灵毓秀,造物似乎对它有特别的偏爱,在这片天地中成长的人儿,纯朴得就像天上的白云,墩厚的如溪滩的磐石。两个命中缘定的人便在这方土地培育着他们的爱情。翠翠的似水柔情,傩送的俊朗阳刚,两人直如天造地设一般。可“一切又都那么的不凑巧”。翠翠无人诉说的情愫,傩送的手足情与爱情的纠结,渡船与磨坊的抉择,长辈世界的关系纠葛……让他们的爱情最终成了一曲离殇……

故事结尾的悬念其实不过给翠翠一个自我安慰的借口,给读者一个美好虚无的幻想而已。悲情却已注定。“那个人或许永远不回来了,或许,明天就回来。”这无疑是个谎言,却是个让人宁愿相信的谎言……

而这正是《边城》的魅力所在,悬而不绝,似已无望又给人希望的艺术魅力。 理想的爱情大约就是这样,说《边城》写出了爱情的真谛一丝都不为过,拿摩登点的话说,爱情便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天长地久的爱情真的存在吗?至少我不敢相信,如果你要反驳,我也无话可说,只能呵呵了。两个人相偕到老便是真爱吗?我觉得未必,能相偕到老更多是两人能懂得忍耐与妥协。因为有了担负家庭的责任。而在那样的忍耐与妥协中,爱情早就不存在了。

一直以为,爱情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就像翠翠相遇傩送时的羞涩,傩送夜晚为翠翠唱歌时那种勇气。

翠翠没能与傩送走到一起,这是一种遗憾,却又未尝不是一种完美,我想,真实而略带遗憾的爱情要好过一个人造的圆满结局很多很多。

爱情更应该是纯净的,心有所属便不应犹豫的,是要懂得拒绝与反抗的。傩送最后选择的离开,不是对爱情的背叛,因为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法面对,他不想怀着对哥哥的愧疚与翠翠生活,有了愧疚的爱情也失去意义了。他把爱情变成了回忆,而也只有回忆中的爱情才能成为永恒。。。

我们有理由想往那样的爱情,如今的所谓爱情不再纯净,沾染了金钱的污秽。当把爱情也放进市场,贬值将是早晚的事。这是我们无法拒绝和逃避的现实。

然而我依然相信爱情,虽然不懂,却依然可以在自我的小小空间中畅想那样纯纯的爱恋,而文字与书,无疑是心灵飞舞的天堂。如此才是《边城》这样的书的价值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边城》读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沈从文的《边城》的确写得很漂亮,把小说当散文来写,意境非常美。

看过《边城》的一些介绍,其中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把整个时代都写出来。但作为一般的读者,我承认自己没有办法看得太透。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边城》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两三寸斜斜的太阳柔和地撒在书页里,光斓在我的手指间挪移,我沉浸在《边城》波折的海洋里,思考的波澜掺杂着书中优美的文字在我脑海里激荡。

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边城》,它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老船夫和渡船,翠翠和黄狗,天保和傩送……翠翠与老船夫的相依相守,天保与傩送的手足之情,屠夫卖肉时的刻意挑选,以及那个宛如“世外桃源”的茶峒,无一不让人回味无穷。《边城》就像一股清新的风,而其中的善良更让人温暖,这样的暖流抚摸着我的心,在我的心田悄悄地种下了善良的种子。

书页间的酸甜苦辣让“种子”得到了滋养,它让我看见了世间百态,今天的暖阳似乎让它有了窸窸窣窣的萌芽迹象。《边城》,你在呼唤着我吗?

记忆中我做过许多好事,可它们都不像今天这样让我感慨。同伴们呼唤着我,我也呼唤着自己。阳光带着六个少年,带着他们最淳朴的愿望,来到萧山区半爿街老年过渡房,去看望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们。

这家老年过渡房坐落在居民楼中间,大概有七八间平房,这里设施简陋,院子里没有一点绿色植物,一些老人坐在房子门口的凳子上,院子到处都是一种冷清的感觉。我曾无数次幻想过敬老院里面的场景,那里应该是白色的大院,微笑着的老人,每个人都充满了晚年生活的快乐,春天的季节,那里应该是春风荡漾。看到这种情景,让我心里很是失落。

我们走进院子里最旁边的房子,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坐着椅子上,她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也写满了辛劳。屋里清炉冷灶的,只有些许的阳光从不大的窗户照进来,看到我们的到来,老奶奶先是惊讶,进而双眼有了一些欣喜,我们坐下来和奶奶聊起天来,奶奶告诉我们平时她的儿女由于工作很忙不经常来看她,她只能和这些同龄老人为伴,谈起儿女时老奶奶言语中充满了遗憾和失落。为了让老奶奶开心,我和同学们还一起表演了一个小节目,老奶奶开心的笑了,我们的欢乐笑语仿佛勾起了她年轻时的活力,笑容如碧波荡漾在老奶奶的脸上,看到老奶奶笑盈盈的样子,冷清在我心头荡然无存。在阳光的沐浴下,老人脸上的慈祥让我感到十分温暖。

为了让老人们居住环境更好一些,我们还帮忙打扫了院子的卫生。短暂的活动结束了,我们要离开这里,老人们不舍地望着我们,他们的眼里充满了渴望,充满了期待……这是一双双怎样的双眼,他们都经历过世间的风风雨雨,而现在却是那样需要陪伴,我不禁在心里期待,期待每一个儿女能多陪陪自己的父母,期待社会能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期待有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听听老人们的诉说。今天的经历,也让我更加明白了善良的力量,今天在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种下的这颗“种子”,一定会在爱的温度下茁壮成长。

一寸寸阳光照进我心田,在《边城》中我感到善良的温度在书页间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1497 字

+ 加入清单

开始接触《边城》还是从小学课本上的节选文章看到的,当时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为里面对湘西生活的描写,可是限于各种原因,直到前几天在图书馆里才看完这本书。现在想写写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欢的是沈从文先生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尤其是以写景衬人心。如“黄昏照样温柔、美丽、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看,这简单的两句话就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了进去。黄昏美丽,也伤感,湘西的黄昏又何尝不是呢?翠翠的爷爷凄凉、翠翠凄凉、整个码头都凄凉。于是,在他的描写下,我喜欢上了湘西,不用去亲身验证,我知道,她是美丽的。因为可以让一个作家花笔墨描写的东西肯定是有意义的,就像美丽的湘西有她独特的魅力一样。湘西的儿女很淳朴,他们的生活很淳朴,却不幸福。

故事围绕翠翠和爷爷的生活展开。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父母长什么样,更没有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善良慈祥的爷爷,也有爱她的大佬和二老。于是,所有的波澜就在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发生了。和爷爷相依为命的日子是恬静幸福的,高耸的白塔、一条不怎么宽却挡住行人过路的溪水、美丽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还有午后的一片菜地、当然还有那条忠实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条渡了数不清多少个行人的小船,这些,是翠翠的伙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爷爷以渡人为乐,一袋烟,一支浆,是他的行头。当然,还有小孙女甜甜的呼唤“爷爷,爷爷……”这便是老头生活的乐趣,有孙女的陪伴,日子永远是甜。让人心生羡慕这样平静的生活。夕阳西下,小女孩在对岸呼唤自己的爷爷回家吃晚饭,流淌的溪水上,爷爷微笑着将行人送到对岸,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图景。

然而,人终究是要长大。翠翠长大了,该面对的还是来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涩懵懂的年华,有了娇羞。她不在单纯的不想任何事,烦恼来了。同样烦恼的还有她的爷爷,害怕同样的悲剧发生在翠翠身上,也不舍得陪伴自己身边的孙女一下子离自己而去,于是,很复杂,很难理得情绪缠绕着他。想让孙女幸福,于是,他让喜欢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换得翠翠的应允,所谓的“车路”“马路”,无论哪一条,总之是要真心来。可是,年轻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不仅仅是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二老也钟情于翠翠,翠翠也对他产生了情愫,但年轻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对,不懂得怎么处理。于是,互相猜测,互相折磨。我想,那个时代,大概都是这样,不像现在这样开放,所谓的“爱就大声说出来”。兄弟二人也说开了彼此的想法,他们很理智。选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爷爷是太重视孙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犹豫,也不能果断决定,毕竟还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将翠翠带入美妙梦境的歌声不再想起,这一场在两个兄弟之间的“战斗”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结束了。于是,本来一场年轻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却演变成种种误会。二老对大佬的死无法释怀,他始终觉得翠翠爷爷不够真诚,至少,他认为大哥的死和这个老头有关系。于是,他对他也不冷不热,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于是,看似顺利的事突然间变得生硬,让人惋惜。而那个少女,始终没有清楚这一切。

最终,老头带着没有完成的心愿、遗憾、说不出的痛苦在一场大雨中悄然离世。他走的平静。可是一场暴雨带走了他,带走了白塔,连同他的船只也带走了,冲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园。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孤单无助的翠翠。她恐惧,她无助,她还没明白,至少爷爷最终没有告诉她怎么回事。可是,爷爷还是走了。

“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就在这样的结尾中结束,让人在黄昏中莫名的感伤、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边城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这本书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祖孙和一条黄狗相依为命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讲述了他们那平凡又宁静的人生。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最后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青山、绿水、老艄公和翠翠,住在旁边江流木排上的天保,以及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所展示的农村生活,就像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只有一个老头,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偏汇入茶峒大河。人若穿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20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使深到一篙也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但在今天,科技飞速发展,一栋栋大楼出现在我们眼前,科技发展迅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利有弊的。虽然科技让我们生活得更加便捷,但在环境问题上,树木被伐、垃圾成堆、噪音不断、空气干燥等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了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全球变暖的现象。这样的环境会使人感到压抑。所以人们十分向往农村那种宁静、和谐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沈从文写的《边城》的思路吧。

在《边城》中,我还看到了人们的互相帮助,朴实,和谐的画面。在他们的眼中村民可能比自己还重要。好的东西会奉献,邻居相处的非常友好,就比如说发生在翠翠身上的一件事吧。有一次祖孙和黄狗一起去很远的地方看龙舟比赛。由于祖父约好了与他人喝酒,于是他在翠翠不知情的情况下离开了,回到了自己家里。而当龙舟比赛结束后翠翠着急时,许多村民在帮助她,最后帮助她回到了家中。在我们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房门紧闭,邻里关系并不融洽。有时只是擦肩而过,或者从猫眼中认识对门,并不像农村那样和谐。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向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边城》,不知是喜还是悲。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若加个结尾,又似乎是狗尾续貂,毫无意义。

人生在 沈从文 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了悲剧,这大概是带了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翠翠一出生便是悲剧,她是畸形恋情的产物。不久,翠翠的父母便相继死去,这成了翠翠人生悲剧的基础。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悲剧的产生,而是悲剧的永恒。翠翠平安地度过了人生开端的十几年,然而一连串的人和事触动了翠翠敏感的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姑娘的心。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三角恋结成一个结捆住了翠翠。但这个结实际上又拉住了翠翠,前面就是悬崖,让她在甜蜜和矛盾中享受人生最大的快乐。不久,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边折断了,翠翠的命运已无法稳定。她像坠入深渊,天保遇险丧命,外祖父的离世,傩送的出走,点动成线,悲剧似乎具有了延续性。 沈从文 先生也许心里也不好受,给了故事一个幻想。虽然是这样,悲剧的惯性仍然冲击着我的心,使我不得不猜想着傩送再也没有回来。然而看惯喜剧的我又不忍而想着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让人同时产生两种情感,这大概就是《边城》的魅力。

我喜欢《边城》,但我更喜欢书中的边陲小城。人若是能在一个淳朴的世界里生活,何尝不是一件乐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也飞速发展,边陲小城无法容纳那样淳朴的民风,再也无法成为边城了。我无法再接受一个只在空间上是边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进象牙塔里,躲进《边城》,享受人生难得的安静。可是为了生存,我又无法逃避现实中的世界,我只想认同在某一空间某一时间,有一个边城,能容纳人的多余情感。只有在书中,只有在心中。

读了《边城》,让我放弃一切复杂的人际关系、一切繁杂的考虑推理,享受那份独特的淳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梦,是沈从文在都市里的梦,梦幻这边城的宁静,安详。哪里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没有都市里冰冷的现代科技的气息,有的,只是一群淳朴的人。

边城淳朴,淳朴到不用日历来记录时间的流逝,而靠庄稼的成熟,民间的节日,人们的纪念日。而翠翠,就是随着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成长,蜕变。她的感情随着龙舟的飘荡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养下,她如山,坚强,如水,温婉,在湘西的小城里,她像一只百灵鸟,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窦也在这里初开。她淳朴,然她的淳朴却让她胆小,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达爱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终,总也躲不过那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初读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完美的乡野爱情故事,却没想到她的凄婉,沈从文残忍的剥去了这份爱情里的美,却用这份不完美的爱情成就了《边城》的完美。

一切的凄美让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样的,但两情相悦却未能善终让人不忍。我只记得傩送说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决定要碾坊吧。说的那么淡,那么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遗憾,有些事,要说出才会有结果。翠翠得爱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灭,她的命运,就如同一片在波涛上的羽毛,本以为靠岸时会有温暖,但却在到岸时零落,母亲的悲惨命运烙印在了她的身上,这仿佛是一种必然。

我以为,所谓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一句安慰罢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属,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泪。

等待不是悲剧,翠翠至少还有期盼,这样的结局,终究不是完全的破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边城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边城》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这也是那艰苦生活中的一种美。

然而作者在为我们描绘着人与自然相处得相融、优美和谐时,却无法不体味到爷爷和翠翠这一老一小单纯生活中的孤单与悲凉。“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阳染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是一种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

翠翠爱情的悲剧,并不具有戏剧性,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不见,就像生活中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爷爷的木讷和犹豫,源于没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解,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翠翠与大老,二老还未展开就仓促结束的爱情,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

而他们却是那样的美好。二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大老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他们都胸怀宽广,光明磊落。

而这般对乡情世态的叙写,对乡土的感情,对生命的爱,总是令人忧愁。这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们却不仅仅是“优美”,也有人在命运的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2000字

全文共 2025 字

+ 加入清单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在这里,也让我想起两句话,作为结束:

“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怀中,便不会安宁。”——奥古斯丁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边城读后感55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手捧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从头至尾,一抹淡淡的愁云萦绕在心头。小说以真挚的感情、优美的语言、诗化的意境,把我们带入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时空里,使我们陶醉于一曲清新悠远的牧歌。

小说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翠翠在满眼葱茂的山林中,无知无觉地长到了15岁,她的世界里除了爷爷,黄狗和渡船,如今中心竟涌出了“薄薄的凄凉,“翠翠和二老之间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为作家娓娓道来,点燃着清风白月,浸润着流水淙淙,青春的梦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玻璃球,被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碰撞得破碎之离——梦的碎片。却留待主人公用她稚嫩的双手在余生里日复一日地捡拾!这样的结局怎不令善良的读者为翠翠的命运起到:青春的梦幻请你驻留!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当“水鸭子”的老大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老二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有人说,世界最痛苦的人是艺术家,因为他们最敏锐地看见美的逝去,可时间最快乐的人也是艺术家。因为他们可以活在自己编织的梦境里,而我要说,今天最幸运的人是《边城》的读者,因为这些人在心底留存了一个梦,塔驻留在湘西的一座边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边城小说读后感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着他的承诺等着他的回头/等到了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这曲子为什么要叫做等等等等?许是因为翠翠最终的结局是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只是那时候,极不愿意承认,这念头。于是我转身后,转身了以后,那背影在这么多年以后,还能够鲜活的,在我的眼眶中,微微颤抖。”——这许是翠翠心中的歌吧,她明知这等待将会是无疾而终的,但她还是坚定的选择等待。她选择用等待这种神圣之至的仪式来默默地发泄自己内心浓郁之至且又积淀许久的情爱。

其实在我看来,无论是傩送还是天保,都是可爱至极的人,可爱到盲目,可爱到极端,可爱到消沉,可爱到悲哀。

他们是如此的鄙俗,鄙俗到像所有人一样在一份爱面前不知所措;

他们是如此的简单,简单到用决斗来解决毫不遮掩的感情,却不知这决斗背后蕴含的其实是浓情;

他们是如此的纯粹,纯粹到用离开来面对纠葛,却不知这离开伤害了更多。

这鄙俗、这简单、这纯粹,却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吧。

沈从文先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好了,这便是了,这便是我们看到这本书之后对其顶礼膜拜且又难以割舍,心痛不已却又如骨鲠在喉的原因了。这书里写的就是最本真的我们。

佛洛依德先生把人的外在表现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分别解释为本身内心的自己,现实中我们表现出的自己,和想要成为的自己。

但佛先生在多数情况下认为所谓自我大多是贪婪的、物欲的、不断索取的。

我认为其实不然,若我们也有桃花源,那贪婪有何用?

年少的翠翠便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她教会了我们何为情,何为爱。

让心,留在少年,是多么的美好,关于未来,让它切莫走近。

切莫走近/让它是云烟;

到我的梦里来/到你的梦里去;

我爱过的人/爱过我的人;

让他永远是云烟/永远是少年;

永远永远是梦幻。

愿你我,永保一颗,少年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