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热门20篇)

背水一战: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小编收集了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6425

作文

1000

初中作文书包里的故事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背包,背到现在还没烂,却成为我身体另一半。

千金不换,它熟悉我的汗,它是我肩膀上的指环”。

时光太美,不忍辜负,唯有在流光略影中且行且驻。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背上的小书包里,过往的年华在里面。

我轻轻地打开书包:一本已经面目全非的语文书,一只藏在暗格里面的《名人传》,还有一袋温热的牛奶。慢慢地拉上拉链,静静听着风儿诉说我们的故事

记得我初次与它相遇时,它还是崭新的。当我初次徜徉在文海里,曾记否?《阿长与山海经》里我看到了八年前的自己。曾记否?从《背影》里我联想到了妈妈做家务时的身影。曾记否?有好几个晚上我都默默地在灯下聆听李清照的忧愁。现在,语文书早已不是以前的模样,《口技》的字里行间斟满我苦读的汗水,漫长的《社戏》排满了上课时一笔笔的心得。在这书的一字一句中,我尝到了青春的苦涩。

我也不知是在书海里泡了多久了,还是在三点一线的牢笼里呆了?总之,我想废除学习的天地,于是,我逃离家长的监控,把《名人传》塞入了书包里。综合课上,老师总把一个知识点重复成千言万语,我便早在下面打好了狙击,窗口没有校长那张严肃的脸。门缝,也未传出老师叮当的脚步声,我便怯怯地从书包中拿出《名人传》,放在课本下面,开始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交战。果不其然,一节课后,只觉得身心疲惫,在这三心二意的紊乱之中,我发现了书包里的又一个故事。

风儿告诉我,书包里的最后一则故事,便是那袋温牛奶,她靠着我耳朵轻轻地说:“是妈妈早上放在书包里的。”我发现了书包里的最后一个故事:无声的母爱。

我们总喜欢在书包中偷偷藏书,上课时小心地夹在课本后,然后笑不出声;喜欢在书包中装一些零食,和同桌伙伴一起分享。我们都知道自己不是好孩子,但仍然愿懵懵懂懂地过着一天又一天,我们总是笑着,仿佛一切都离我们很远。这时的水月、空虚、慵懒却变得十分美好。此时,小小的书包里装的是一首清新的小诗,散发着清香,芬芳了岁月。

此时,小小的书包中装的是一篇烂漫的童话,沾着泥土的芬芳,倾诉着时光的曼妙,时光太美,不忍辜负,唯有寻寻觅觅中坚定脚步。或许,这也是一种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管仲选才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雷锋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很冷漠,很难感觉到温情。老奶奶摔倒了没有人扶,盲人过马路没有人牵,小朋友一个人在路边哭也没有人过问……时代呼唤雷锋,需要雷锋精神。所以,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雷锋出生于1940年,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死了,是他的六叔奶奶把他养大的。雷锋参加工作和当兵后,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一次因公出差中不幸牺牲了。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无法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他告诉自己要永远跟党走,为人民服务。

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向雷锋学习,学习雷锋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休息天,我一定要为小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次,我偷偷地去打扫地下车库,很害怕被人发现,因为我也要像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第二次,我去撕乱贴在墙壁上的广告纸,刚撕了一张,就看见后面有人过来了,我什么也不敢想拼命往后跑,终于把他甩掉了。回家后,我告诉爸爸我做的事情,爸爸对我说:“为人民服务不是丑事情,你不用害羞,也不要害怕。如果每个人都像雷锋一样帮助别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听了爸爸的话,我点了点头。

雷锋虽然在50年前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要向雷锋学习,真心为人民服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丽!

[雷锋的爱国故事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抗日英雄阎海文宁死不屈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用配枪的最后一颗子弹拒绝俘降,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敌人。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七日,睛空万里。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一朵朵弹花象盛开的的木棉,布满天空。突然,一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面高炮击中,拖着黑烟,向西坠去。这时,一个黑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身,转眼,化作一朵洁白的伞花。

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文拔出手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几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面上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日军虹桥一带密集的高炮击中了他的座机。对此,他早有准备,本来他就是强行闯入敌火网的,当他看到地面上日军目标处升起的烟尘火海时,他觉得够本了,只是在心里有点儿为他的座机惋惜。

伞花还在飘荡着,突然,一阵逆风吹过,吹得他睁不开眼。不好,他心里一惊,这么飘下去不落到海里,也得落向敌阵地。他心里急速地考虑着,手中的左轮枪抓得更紧了。与此同时,一队队的身躯粗壮的日军从工事、掩体里,从村落、树林里也向他扑来。几天来,他们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使他们有一股武士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觉。他们急着想看到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粗野的日本大兵边飞跑边喊骂着:“活捉支那飞行士”、“让这家伙偿偿皇军战刀的滋味”、“不,让他投降,让他跪着求饶。”

土色的大兵聚拢过来,把阎海文团团围在一块坟地里。他们也许急着看看中国飞行员急着求饶的样子,也许是为了立个首功,不顾官佐们的吆喝、阻止,直挺挺地向前扑来。

砰!砰!砰!

三声清脆的枪声,三个冲前的日军扑通倒在地上,两脚急蹬急蹬便僵硬了。“捉活的,不许开枪!”一个精瘦的陆军少佐冲上来,狠狠地命令道。

捉活的谈何容易,空军的绝活就是百发百中。在天上,你要是一次敲不下对手,很可能反而成了对方的枪下鬼。为了这百发百中,阎海文不知脱了几层皮,洒了多少汗;就是在地面上,他手中的那把枪也是指哪儿打哪儿,绝不会错。

几个日兵探出头来,未待前冲,阎海文“叭!叭!”两枪又射倒两个,日兵忙又趴下,双方一时僵住了。

时间在一分一妙地流淌着。一会儿,少佐身旁的一个汉奸探出头来,对卧在坟头上的阎海文喊起话来。“空军朋友,你已经被包围了,你走不掉了,再抵抗是无谓的,如果你放下手枪,皇军一定会宽大,会好好的对待你……”砰!阎海文愤怒地咬着牙,把汉奸撂倒地。

少佐再也忍不住了。他率领的部队,自踏上中国的土地,还从未挫过锐气,可眼前这么一个年轻人,却成了他无法逾越的一座山。他扬起枪,先扣动了板机,立时,一片枪弹在阎海文藏身的坟头掀起一片尘土。

“砰!砰!砰!砰!”阎海文躲在坟后举枪射击,又有几个日兵应声倒地。这时,他检查了一下枪膛,见只有两颗子弹了,他抬手又打死一个鬼子。

敌人在一步步逼近,死亡也一步步向他走来。阎海文擦了擦枪上的尘土,缓缓地站起了身。头上,天空还是那样蔚蓝,脚下,祖国的泥土那样芳香。他最后轻蔑地扫了一眼围上来的日军,高声吼道:“中国无被俘空军!”举起了枪。

“砰!”枪响了,一股殷红的鲜血,伴着英雄洒落在脚下深情的土地上……当天下午,日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立的一座新坟,上书“支那空军勇士之墓”致敬,为敌人的勇士举行葬礼,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一个多月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支那空军勇士阎海文”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阎海文,辽宁省北镇县人,殉国时年仅22岁。他用自己的热血和正气,征服了他的对手日本人,更为一个民族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可这丰碑上,又何止凝聚着一个阎海文,而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化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中外名人故事》,从中又认识了许多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经济学家。比如才能全面的科学家张衡,他在天文、历法、文学、地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一个罕见的全才式人物。

张衡生活在东汉时期,他发明的地动仪整整领先了欧洲1000多年,他还发明了可以测定风向的候风仪,可以自己运行的自行车,能够自己飞的木鸟;在数学方面,他计算出圆周率是3.162;在地理方面,他绘制的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年;在艺术领域,除了写文章外,他还擅长绘画,是东汉时六大画家之一。

我还从中吸取了一些政治家治理国家的思想,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时时提醒我要有志气,又要刻苦努力和团结人。看了这本书,我还收获了许多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爱国名人故事:詹天佑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清朝末年,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都是些少年。有个才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毕业,回到了国内。可清朝政府对本国人才不信任,像修铁路,就都让外国人主持。詹天佑尽管有才干,也只能当助手。

1905年,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它就能控制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达成“协议”,说中国如果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也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离开他们肯定修不成这条铁路。

清朝政府这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人对他不放心,说他自不量力,说他胆大包天,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进去,和工人们一起吃住在工地,细心勘探,大胆试验,经过4年艰苦的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詹天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原来那些瞧不起中国工程师的英国人也表示对他由衷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管仲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治国贤才,齐桓公不避前嫌重用管仲,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还辅佐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这一切,使得齐桓公十分关注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君来说是多么重要。他想,光有一个管仲还不行,还需要有更多的像管仲这样的人才行。于是齐桓公决心广纳贤才,他命人在宫廷外面燃起火炬,照得宫廷内外一片红红火火,一方面造成声势,一方面也便于日夜接待前来晋见的八方英才。然而,火炬燃了整整一年,人们经过这里时,除了发些议论或看看热闹外,并无人进宫求见。大臣们只是面面相觑,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有一天,竟然来了一个乡下人在宫门口请求进去见齐桓公。

门官问乡下人:“你有何才干求见大王?”

乡下人回答说:“我能熟练地背诵算术口诀,我希望大王接见我。”

门官报告了齐桓公。齐桓公觉得十分好笑,背诵算术口诀算什么才能?于是让门官回复乡下人说:“念算术口诀的才能太浅陋了,怎么可以接受国君的召见呢?回去吧。”

乡下人不卑不亢地说:“听人们说,这里的火炬燃烧了整整一年了,却一直没有人前来求见,我想,这是因为大王雄才大略名扬天下,各地贤才敬重大王希望为大王出力,又深恐自己的才干远不及大王而不被接纳,因此不敢前来求见。今天我以念算术口诀的才能来求见大王,我这点本事的确算不了什么,可是如果大王能对我以礼相待,天下人知道了大王真心求才、礼贤下士的一片诚意,何愁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呢?泰山就是因为不排斥一石一土,才有它的高大;江 海也因为不拒绝涓涓细流、广纳百川,才有它的深邃。古代那些圣明的君王,也要经常去向农夫樵夫请教,集思广益,才会使自己更加英明起来啊!”

齐桓公听了乡下人的这一番话,被深深打动,认为乡下人说得太有道理了,于是马上以隆重的礼节接见了他。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各地贤才纷纷前来,络绎不绝。齐桓公大为高兴。

一个统治者若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名人朱德朱德“越规”抢镜头给林彪难堪的故事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1969年5月19日下午5时半,在震耳欲聋的“毛主席万岁”欢呼声中,毛主席身穿浅灰色的中山装从后台走到台前,向来自全国数省的军政干部招手致意。林彪手举语录本紧跟在毛主席身后,着意造成一个“单星拱月”的模式。他是“九大”当选的党中央副主席,毛主席的“接班人”,地位显赫。

当毛主席从台前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转过身与陪同接见的老同志一一握手时,周总理才出现在出场门一边的台角前,他与林彪保持了那么远的距离,让人深思。

当毛主席与朱老总、陈云等握手完毕,独自走至前台中央,停下脚步再次和被接见的军政干部招手致意时,不知什么原因,林彪落在毛主席身后未能赶上来。此时,预料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站在前一排中间位置的朱老总,眼疾腿快,单身一人从队列中走出,向前大大地跨了两步,站在了毛主席的身边,形成“朱毛并列”的态势。就在这一瞬间,出场门一边的台角射出一束白光,照射在“朱毛”二人身上,十位早已守候在帷幕后的摄影师完成拍照任务,弓腰疾步走进后台。数千双眼睛看得真真切切,也许是朱毛事先有约,他二人要留一张合影;也许是朱老总抢占了林彪的位置,并抢了他的镜头。回到住地,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朱老总上年纪了,站错了位置。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从朱老总“越规”占位,当众给了林彪一个难堪以后,林彪再也没敢手持语录本,紧跟在毛主席的身后在新闻纪录片上露面。由他自编自演的那个“文革”中特有的“单星拱月”模式,从此烟消云散。(摘自《老年文汇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成语故事双语版:因噎废食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In the past, there was a man who had a large appetite. When he ate, he devoured ravenously.

从前,有个人饭量很大,吃起饭来,狼吞虎咽。

Once he wasnt careful enough so that a fishbone got stuck in his throat. The food was blocked in his esophagus, and he could neither swallow nor vomit. So he called a physician, but the physician could do nothing. The people around looked at him in anxiety. Finally, as he couldnt breathe, he died of choking.

一次,他不留神,骨头硬在喉咙里,食物被堵塞在食道里,想咽咽不下,想吐吐不出。于是,他请来医生,医生也没有办法。周围的人看着他,干着急。最后,他因透不过气来而活活噎死了。

Afterwards, someone went so far as to issue a ban: Eating is forbidden as from today for the reason that no one will be choked to death if people give up eating.

事后,有人居然下了一道禁令:从今天起,天下禁止吃饭。理由是:不吃饭,就不会噎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屈原爱国的故事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屈原一生都奉献在改革上。屈原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志向。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馆教育,饱览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诗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爱国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

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让爱国活动

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屈原爱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第一个网红”沉珂,死而复生的故事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3月下旬的一天,湖南邵阳暴雨,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湿答答的。沉珂家里大灯全开,门厅的墙壁上贴着暖色调的壁纸,显得非常干净、非常整洁。她站在客厅里,穿一身黑,微微驼背,面孔醒目。

「哈喽。」她站在原地,拘谨地打了个招呼。

这是一次经历了两个月拉锯才终于达成的见面,「你一个活人站在我面前,我就没有办法这么轻松地去跟你谈我过去的一些,对我来说甚至是致命的一些事情。」沉珂说,「还有一点就是,我也不想让你看见我的表情。我不喜欢聊天的时候跟人家目光对视,我不知道怎么讲,可能就是因为以前我跟你说的,心里总有一点自卑因素。」29岁了,她在现实世界中依旧无法获得安全感。

显而易见,沉珂是个网名。名字的主人在17岁的时候跟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觉得自己是不被全世界理解的小孩,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么个名字:埋在泥土里的一块「失落的玉」。

那是2004年,互联网通讯刚刚在中国兴起,自小被父母打发去跟保姆生活、在现实中孤僻而敏感的问题少女沉珂发现了一个更有安全感的虚拟世界,她把现实中那些无人理解的情绪诉诸网络—最开始是自己创作的金属音乐和说唱歌曲,它们灵气充盈,内容暗黑大胆,沉珂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性rapper迅速在一众早期网络歌手和赶时髦的年轻人当中蹿红。

然后是网络日志,她在里面写除了金钱之外对她毫无抚养作用的父母,被全校同学恶意附会的与同龄女孩的恋爱,写她为了那个女孩自残、吸毒,「渴望跟男孩有精神上的恋爱,跟女孩有肉体上的交缠」。这些日志跟她血淋淋的自残照片以及化着浓重烟熏妆的哥特风自拍一起,在网上四处流传。直到现在,你依旧可以搜索到它们—「中国第一个网红沉珂」、「杀马特鼻祖沉珂」、「非主流教母沉珂」。

她的粉丝有很大一部分在二三线小城市出生和长大。10多年前沉珂最红的时候,他们刚刚进入青春期,沉珂成为少年少女心目中最酷的同龄人。沉珂在当时到底有多红?网上至今流传着一个说法:如果你是90后却不知道沉珂,那一定是因为你太乖了。

虽然不是有意为之,但作为一个偶像,沉珂的确曾给许多人带来类似的安慰。素不相识的沉珂被那些拥有灰色青春期的少年当成唯一可以理解自己的「秘密朋友」。比如宜昌女孩易樱儿,爸妈生她之前染上了毒瘾,妈妈在她出生数月后不告而别。接下来二十几年,爸爸戒毒、复吸,又戒毒、复吸,待在监狱里的时间比在监狱外面还要长。她觉得自己像同学中间无所适从的怪物,「知道她(沉珂)的事情以后,我觉得其实我这种情况也不止我一个人。虽然说我身边没有,至少说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所以说我就把她当成一个灵魂知己。」她有心事的时候就用写日记的方式跟沉珂说话。当时13岁的山东乡村少年王小成,父母关系恶劣,他也自残过,「伤心一次就划自己一刀」,沉珂的故事安慰到他,「就像是找到一个同类一样,就这么简单」。网名为「小巷麋鹿」的姑娘,「因为觉得经历以及心态都有相似,过得不如别人,觉得自己的生活糟透了……后来慢慢觉得她就是那种隐形的朋友。」

然后猝不及防,人们听说沉珂死了。铺天盖地的消息在网络散布开来:2008年2月13日,沉珂死了,死于自杀。

7年之后的这个雨天,人们口中已经死去的人站在邵阳高级公寓的客厅里。这些年来陆续有粉丝到邵阳试图寻找她的坟墓,有些人说没找到,有些人说找到了,言之凿凿,还说看到了骨灰盒。但直到去年以前,没人知道她其实一直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有3套房子,跟高中时候就认识的男人结婚,还在4年前生了一个女儿。

「都过了好几年了,你说一个死人的事,怎么可能老有人抓着不放?」巨大而明亮的屋子,小小的暗色的人。沉珂短发的发尾漂染成翠绿色,简直像个幻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大数学家陈景润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089 字

+ 加入清单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 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拳神”邹市明的故事

全文共 11346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是奥运冠军,中国男子拳击队48公斤级拳击运动员。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中国“拳神”邹市明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我们与他的经纪人李胜谈到钱的问题。没有什么比出场费更能说明一个拳手的地位与价值,“如果国内其他拳击手的出场费在这里的话”,李胜指着自己身前办公桌的位置说,“那么邹市明的位置在这里”,他把手举到齐肩的位置,比刚才那个位置大概高1000px。“国际稍微大牌一点的拳手出场费是百万级别,邹市明还差一点,不过他也快到了”,这个位置,在他的示意里,大约和头顶差不多。“至于那些最顶尖、最顶级的”,他笑了起来,“那就高高高……高到天花板喽”。

李胜并不愿意透露邹市明现在的出场费,不过这个数字并不难查询到:70万美元。而那个“最顶级”的数字,则可以参考今年5月,两位次中重量级拳王的世纪大战——梅威瑟对战帕奎奥,梅威瑟出场费1.8亿美元,帕奎奥也在1亿美元以上。1.8亿美元是什么概念?把C罗、梅西、老虎伍兹这三位的2014年全年收入加在一起,就差不多了。

拳击是一个巨大的赚钱机器,这个赚钱机器一旦转动起来,它之后的效率与疯狂,简直让我们瞠目结舌。而我们的顶级拳击手邹市明,距离天花板的距离是——1.8亿美金减去70万美金,仍然约等于1.8亿美金。

在1.8亿这座大山之前,似乎70万美金的成就根本不值得一提。就像在喜马拉雅山的8848米之前,泰山的1532米,大约可以称之为平地。然而拔地而起制造一座泰山也是一件殊为不易的事情,这里面有个人天赋,也有时代因素。所谓时也运也。

这篇稿件将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最具天赋的中国拳手,他是如何被国家选择,成为这个项目上无可争辩的第一人。然而他又是如何为了国家这个使命,放弃了更多可能性——他原本极有希望成为千万美元先生,但在此刻看来,这个目标已经迢迢而不可及,甚至连百万,都仍需要继续努力。

一场万众瞩目的比赛

让我们从一场失败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这是邹市明迄今为止的最后一场比赛,时间是今年3月7日,地点是澳门威尼斯人赌场里的金光综艺馆,对手是泰国拳击手阿泰·伦龙。如果这场比赛获胜,邹市明将获得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首条金腰带——金腰带是拳击这个行业的至高荣誉,唯有金腰带获得者,才有资格获封拳王。

这是一场被迫不及待策划出来的比赛,整个行业都在等待邹市明取得成功,获得拳王称号,然后他将唤起中国人在拳击这项运动上的民族热情,拳击将在中国迎来暴风骤雨式的快速发展阶段,金钱就此滚滚而来,再然后,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可以在这狂欢的盛宴中分得一杯羹。

WBA(世界拳击协会,国际四大拳击组织之一)为了让邹市明早日参加这场比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提高了邹市明的世界排名。拳击的排名并不像足球网球这样的项目,有着明确的排名计算规则,除了比赛成绩之外,其他因素的考虑也被计算其中。而邹市明的排名提高,在专业人士眼里,显然属于暗箱操作,国内《拳击与格斗》的执行主编贾春天就毫不讳言,“他在职业拳击中显示的实际成绩并不突出,还给得这么高,是对现有职业拳击规则的一种破坏,是完全的例外。”

邹市明的美国TOPRANK推广公司为了这场比赛也是煞费苦心。这是邹市明参加的第七场职业比赛,仅仅通过六场比赛就能获得世界拳王挑战权,同样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但因为邹市明的中国奥运冠军身份,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预期,他前进途中的所有红灯,都被手眼通天的推广公司清扫一空。

对手同样也是精挑细选。在四大拳击组织的拳王里,WBA、WBO双料拳王埃斯特拉达,WBC拳王冈萨雷斯难度更高。IBF拳王阿泰·伦龙是最容易对付的,他与邹市明一样,也是从业余比赛转到职业比赛,拥有着显而易见的弱点。在过去两人的三次交锋里,邹市明输了第一次,赢了后两次。为了说服阿泰·伦龙参加这场人人希望他输的比赛,组织者付出了高额的出场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最著名的拳台主持人Michael Buffer被请到了现场,再次证明了这场比赛组织者的不惜血本。Michael Buffer本人就是拳击比赛重要程度的最佳代表,过去几十年里,拳坛所有的重要、经典时刻,他都在场。随着他那句带着颤音的已经被注册成商标的“Lets get ready to rumble(让我们轰然向前)”,这场万众瞩目的比赛开始。

第一回合在双方小心翼翼的互相试探中结束。第二回合,邹市明主动出击,用一套组合拳蹭倒了泰国人。然而优势并没有持续多久,第三回合面对邹市明的进攻,伦龙使出泰拳中的招式,用手肘夹着脖子将他凌空摔倒在地。尽管裁判随即提出了警告,观众席上也一片嘘声,但邹市明明显被摔懵了,这一回合结束后,他径直走向了对方的休息区,经伦龙提醒才面无表情地闷头走回去。

情况急转直下。一直到12回合打完,邹市明再也没能夺回主动权。对方经验老道,精于躲闪,让他的拳头无处可落,甚至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给他以反击。观众席上,“邹市明,揍他!”“邹市明,加油!”的喊声先是越来越大、越来越急,然后渐渐沉寂——眼看胜利无望,不少拳迷选择了提前退场。

最终,三位裁判一致宣布邹市明以111:117的点数不敌对手,冲击金腰带失败。

那些仅仅出于朴素的爱国主义而观看球赛的观众,难免对这个结果有所意见。不过在专业人士眼里,邹市明这场输得并不冤枉。无论是数据还是场面,泰国人都牢牢占据着优势。

关于这场失利的后果显而易见。他的赞助商之一安踏早已经为他提前准备好了“我的时代”纪念T恤,因为他的意外失利,这些T恤全部积压无法销售,或是捐赠或是销毁,提前买好的报纸宣传版面也都白费了心机。

邹市明并没有迎来他的时代。

梦圆与梦碎

这大约是一个令人难过的开头,英雄在距离他人生最璀璨的皇冠前止步倒下,而他通往这个皇冠的道路,本就是在商业之手操纵下的速成之路,这让这个故事听上去并不是那么光彩。

然而邹市明的人生故事,原本可以不是这个讲述方法。

在关于这篇稿子的周边采访里,记者向接触到拳击这个行当所有从业人士们提出过同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拳击”?答案五花八门,经纪人李胜认为拳击就像哲学,而另外一个现担任WBO裁判的前职业拳手陶振东,则认为拳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一个拳手必须不断的自我突破。

不过,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二十年前刚刚接触拳击的邹市明,他一准儿什么也说不出来。那个时候,拳击在国内被认为是一项过于残忍的运动,因此被禁了28年。直到邓小平在北京第三次接见世界拳王阿里,一句“多来中国带带徒弟”才让禁令解冻。在总书记的规划中,这次解禁兼具体育和政治意义:在奥运会比赛中,拳击有十几个级别的比赛,这意味着,这项运动有十几块金牌和几十块奖牌的可能性。

这是1986年,这一年邹市明5岁,他的拳击天赋尚未被发掘,在贵州省遵义市的一个小县城里,他是一个那么不起眼的小男孩,不仅生得瘦小,还性格懦弱,甚至经常被女同学欺负。他的父亲是一名技术人员,母亲则是一名教师,深信棍棒教育的成效。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像其他男孩一样追逐打闹,最好只是安安静静地学习读书,将来做一个文化人出人头地。她的期望很快就落空了,邹市明除了体育成绩不错之外,文化课成绩一塌糊涂,为此邹市明没少挨打。在课堂里实在坐不下去的邹市明央求父母送自己去体校——对于一心望子成龙的母亲来说,这个选择几乎有着某种放弃的意味。

在体校里,他接触到了拳击,几乎是立刻就迷上了,“转到体校以后,我就觉得任何动作我都领会得比我的同伴要快,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比他们快。”训练条件差也觉得不是问题,他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痴迷的热爱。

二十多年后,邹市明坐在腾讯娱乐的记者面前,仍然感激自己当年与拳击的相遇。“我小时候非常瘦小,差不多可以说是弱不禁风。性格也比较老实,做什么都是唯唯诺诺的样子。我妈经常说我,你是个没出息的孩子,长大以后怎样怎样。接触到拳击以后,这给了我很多自信和快感。”他又补充道:“我现在回忆,我都热血沸腾,如果没有这份执着和爱,我不会20年每天都做一件事,坚持到今天。”

别无所有,除了天赋。打拳的邹市明是另外一个人,体校和家之间是当地最热闹的马路,每天放学,他要么像燕子穿越丛林一样穿过人群,练习灵活的步伐和闪躲,要么坐在公交车里,把车窗上流动的影子视为假想敌,练习出拳的灵敏度。他不再唯唯诺诺,而是敢于挑衅对手,他果断坚毅,出拳迅猛,那个在小学教室里被女同学欺负的瘦小男生一去不返。

但光有天赋毫无意义——还得拥有被国家需要的价值,才可能得到发光的机会。1997年,他入选贵州省拳击队,1999年,他又被选入国家队——作为陪练。邹市明并没有接受自己陪练的身份,训练中他处处琢磨对手的特点,2000年全国拳击锦标赛预赛,邹市明一举击败由他陪练的种子选手,成为了国内48公斤级的“黑马”,也摆脱了陪练的命运。天赋成了使命,他逐渐成为了中国拳击冲击第一块奥运奖牌的希望所在。

身高1米64,体重48公斤。这个体重对于女性来说,都能算是维持得不错的身材。邹市明维持了这个体重很多很多年——拳击比赛的级别以体重区分,48公斤是奥运比赛的最轻级别,也是中国最容易取得突破的级别,于是邹市明被牢牢按死在这个体重上,和维多利亚秘密的模特一样,长期与自己成年男性的胃口以及体重秤做寸土不让的搏斗。

但别无选择。2004雅典奥运会上,邹市明得到了一枚铜牌。与此同时,他的天赋也被职业拳坛所看到,曾一手打造阿里、福尔曼、泰森、霍利菲尔德等世界顶级拳王的美国拳击最知名推广人唐·金把一张100万美元的支票递到他面前,他看上了邹市明敏捷的出拳,“只要你签个字,我带你进职业拳坛,这100万就是你的了。”

哪个拳手能不向往职业拳坛呢?就像哪个演员能抵挡得住库布里克这样导演的召唤?哪个裁缝不想登上巴黎时装周?那是理想所在、激情所在,也是财富所在。但邹市明没签。他很清楚,必须用奥运金牌才能为自己从这个体制“赎身”,铜牌什么也不是。那年他23岁,他把所有赌注,都推到了下一个四年上。

从雅典回国后,邹市明和教练张传良双双将手机尾号换成了2008,包括他的车牌号。他披着金色的披风拍照,躺在金色的床单上入睡,还把金牌的照片下载到手机里,不时看一眼。

2008年8月24日,那个奥运金牌梦实现了,邹市明在领奖台上“哭得一塌糊涂”。

几天后,邹市明再次哭了。

在国家拳击队场前所未有的豪华庆功宴上,邹市明脖子上挂着中国的第一枚拳击奥运金牌,笑容满面地接受在场所有人的祝贺和敬酒,心里一遍遍默念着准备好的致辞:“谢谢领导对我这么多年的关心和支持,我做到了,从今以后我可以放心地去完成我自己的梦想了。”

但这番话胎死腹中。领导赶在他前面开了口:“市明呀,我们不能只在家门口拿一个冠军,要是下一届丢了就是昙花一现,我希望你再坚持一下——市明呀,我们是国家培养的,我们是中国的党员呀,我们还是党员。”酒杯送到面前,他来不及反应,条件反射地接过来一饮而尽,然后偷偷别过脸去,“心情就完全没有了”。

梦圆与梦碎,就隔了几天的时间而已。

失败的习惯

那个时候,唐·金仍然在等他。从他23岁到27岁,虽然唐·金不无遗憾的认为,邹市明已经错过了一个职业拳手的黄金年龄,但仍然有一搏之力,未来仍然有机会摘取金腰带。

但……但,再一个四年?

差不多也是在那几天,隔壁的国家网球队,李娜向网管中心主任孙晋芳发出了“最后通牒”:不给自由就走人。她在“出走”两年后被劝说归队,并在四年后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女子单打第四名,这是当时中国网球在奥运会女单项目上的最好成绩。

为了避免顶级球员的流失,抑或帮助她们挖掘自身潜力(就像后来被证明的那样),孙晋芳推出了石破天惊的“单飞”政策,允许李娜和其他三名球员在仍需为国家队和省队效力的情况下,自己找教练,并制定训练和比赛计划。尽管她们需要自行承担出行、训练和教练的费用,但仅需上缴个人收入的8%到12%,而非之前的65%。这被视为李娜挑战举国体制的一次重大胜利。

但邹市明从来都不是一个叛逆者。这个小时候就被女孩子欺负的拳击运动员,在拳击台之外的世界,性格都相当内敛与温和。作为贵州迄今为止唯一的奥运冠军,他沉默咽下了这个“再打四年”的指令,“我反过来一想,算是拳击改变了你的命运,国家给你这么多年的支持,才能有今天这样的舞台,所以说我再坚持一届,一届,四年。”但这个指令仍然让他郁郁寡欢,在其后的两年里没有参加任何世界大赛,只打了一届全运会和一届亚运会。他用这种沉默隐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甘。最终还是恩师张传良说服了他。“他说,如果你实在练得不开心,那就算了,我不想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但我把你的技术打造得这么细致、这么刁钻,你突然不练了,我真的觉得很可惜。”

邹市明承认自己吃软不吃硬,“被需要”这一点打动了他。“我一咬牙,不就两年吗?第二天我就去跟领导说,我要做三件事:结婚,生孩子,拿金牌。然后我就结婚,生孩子,拿金牌。”两年后,一岁零一个月的轩轩在伦敦看到邹市明拿下了奥运金牌,“我觉得还蛮圆满的”。

那四年过得是如此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被全面监督着为下一块金牌奉献出全部,“我都31岁了,门口给装了个监视器,每天看我去哪儿了,10点钟回房没有。真的,这就是个牢啊。”在奥运会决赛的前一天,李胜去探班邹市明,他向记者回忆,“市明一看见我又开始说奥运完了要转职业,我说,你先把明天的金牌拿下来再说。”伦敦奥运会的最后一天,一岁零一个月的轩轩在现场见证了爸爸第二次成为奥运冠军。

从伦敦回来,邹市明立刻打了一份退役报告,想了想,又打了一份辞职报告——当时他还兼任贵州体工大队副队长的职务,如果不出意外,十年后也许会成为某地方体育局的局长,大部分时候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偶尔下基层视察项目。这些对于一个想要保持安逸又体面的生活的人来说相当重要,但对于一个从小搬着小板凳坐在黑白电视机前梦想着拳王金腰带的拳手来说,根本什么也不是。“这是我的生活吗?这是我的工作吗?”邹市明不敢想象。他很清楚一个奥运冠军下面拉着多长的利益链,但他不想再这么活了。恰如在记不清哪一次庆功宴上,他抄起脖子上的金牌看了一眼,发现绶带上都起了毛球,往旁边一瞄,另一位奥运冠军的金牌带子已经从鲜红变成了绛红,他顿时觉得不能忍受:“揣个金牌到处骗吃骗喝,这种生活太没有意思了。”

半年后,邹市明和妻子冉莹颖一人一个行李箱,奔向拉斯维加斯。2013年4月7日,他击败了墨西哥选手瓦雷祖拉,职业首战获胜。这一年他32岁,创下了奥运拳手转职业的最大年龄纪录——阿里18岁成为奥运金牌获得者,同年角逐职业拳击;霍利菲尔德22岁拼得奥运铜牌,同年签了职业拳击合同;德拉霍亚19岁荣膺奥运冠军,同年迫不及待地踏入职业赛场。

推广公司知道该怎么说话才能引起中国这个并不热爱拳击的市场的关注,所以教练罗奇会说,“邹市明职业初期好于帕奎奥,我认为邹市明会成为下一个帕奎奥”,很巧,帕奎奥也是罗奇的弟子之一。有必要介绍一下帕奎奥的传奇人生,他出生于菲律宾的一个贫困家庭,少年的时候开始在马尼拉凭借打黑拳来养家糊口,在这个伤亡无数的地下世界里,帕奎奥活了下来,并且被美国经纪人发现,带到了美国,然后就是火箭般的崛起。他从最次轻量级(49公斤级)打到次中量级(69公斤级),一共获得过8个级别的金腰带,创下了拳坛记录——拳击的含金量和体重成正比,体重越大,就意味着出拳更加有力,比赛更好看,选手也就更有商业价值。

罗奇的这句“好于帕奎奥”在中国媒体上被频繁转载,人们似乎真的开始认真期待起另外一个亚洲拳王的冉冉升起。不过,读者并没有同时获知,帕奎奥第一次参加职业比赛的时候,才刚满16岁,20岁时就已经拿到了人生第一条拳王金腰带。

年龄不是桎梏邹市明未来发展的唯一因素,还有一个因素是——习惯。有人把邹市明在职业拳坛上取得成绩的意义,等同于姚明在NBA,李娜在四大网球公开赛,或者丁俊晖在台球一样——这样的对比看上去相当合理,然而实际上则远远低估了邹市明的难度——无论是NBA还是CBA,奥运会网球比赛还是四大公开赛,篮球和网球的比赛有着一致的规则,胜负也有着统一的标准。姚明不会到了NBA之后,自己过去的经验完全被推翻,曾经被认为是杀手锏的技术动作变成了错误的坏习惯。但从奥运拳击到职业拳击,区别就是这么大,几乎是从“画圆形”变成了“画方形”。

对于一个拳击爱好者来说,奥运拳击几乎全无观赏性——比赛规则充分保护拳手,身上防护齐全,击中便可以算做得分,不用考虑有效重击和对手受伤害情况,只打三个回合而职业拳击最多可达十二回合。采访中,前职业拳手陶振东轻蔑地对记者说,“看奥运拳击还不如去看击剑比赛,不就是为了看谁的点快吗?”

在长达13年的奥运拳击手训练中,邹市明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习惯。这套习惯为奥运而生,由他的恩师张传良结合中国武术而设计,但对于职业拳击来说,这套习惯几乎是处处破绽。比如防守中,邹市明习惯于放低手架,以获得更为灵活的转身和步伐,但同时这也让他的头部更多地暴露给对手。同样出于得分的目的,他习惯于击打高位,对对手腹部、肋部的击打以及勾拳的使用频率非常低,防守架位也很高,这样的打法既没有杀伤力也影响身体的旋转,同样,不容于职业拳坛。

也许邹市明的确是一个天赋高到可以射下太阳的运动员,但他已经对着自家后院的那棵柿子树练习了13年的瞄准拉弓射箭,然后再来试图射日,这真是太困难了。

而他的确怀抱着那么强烈的射日梦想。过去、现在、未来,都是。

制造速成拳王

从体校接触这项运动开始算起,邹市明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在拳击上感觉挫败过。

转战职业刚开始的感觉还不错——那种整个世界都在加紧制造一个中国拳王的氛围,让当事人自我感觉甚为良好。2013年2月,乘坐TOPRANK公司安排的私人飞机和加长林肯,邹市明在“超土豪”的阵仗下抵达拉斯维加斯。“你想想,拉斯维加斯啊,整个城市都是灯火通明,晚上比白天还漂亮,我们飞得又低,哎呀。”邹市明眼角上扬,沉浸在回忆中,“觉得这就是梦想的地方”。在妻子冉莹颖的叙述中,这种幸福感还要更强烈一点,“从窗户往外看,那个星星就在你旁边,那么大一颗,好像伸手就可以抓住。”

未来的教练罗奇在酒店门口等他。罗奇是WBC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培养过多达 27 位世界冠军,好莱坞巨星米基·洛克和篮球明星大鲨鱼奥尼尔,想学拳击的时候也是拜入他的门下。这位神奇教练,是邹市明的公司为他尽快登基所开的支票之一。

两年后,罗奇这样评价自己的这个中国弟子,“当我第一次接触邹市明的时候,我真的很兴奋,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进步非常快,在与布赖恩·维拉利亚这样出色的选手对抗中,居然也可以压制、甚至主宰比赛,我甚至认为他可以在任何时间获得冠军头衔。”但是,一旦到了真正的比赛,“所有业余拳击的东西、所有我想从他身上剥离舍弃的东西,全都回来了。不只是一半,而是这一切都回来。”

2013年10月,邹市明随帕奎奥前往菲律宾进了一次训练营,而他与教练的关系也到了紧绷阶段。“虽然翻译没译出来,但我能从他的表情、语气和手势感受到他的愤怒。”罗奇甚至对邹市明说过“go home”,妻子冉莹颖回顾,“这可不是让他回房间休息,而是让市明回中国算了”。经纪人李胜也记得,当他去菲律宾看望邹市明的时候,两人长谈到深夜,邹市明情绪低落到差点哭出来。

“邹市明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也训练过很多业余拳手,但是他们都没有像邹市明这样打过3届奥运会,所以他的很多习惯确实很难改变,不过从第一场职业比赛开始,他到现在已经进步了很多。”最柔软的时候,罗奇会这么说。最激烈的时候,罗奇会对邹市明说“fuck”,在邹市明的第六场职业赛里,因为邹市明无法贯彻教练要求他尽快KO对手的要求,老教练爆了粗口,这一幕被摄像机拍下。

连过去的吃饭习惯都不对——在国家队的时候,每餐饭只允许吃到半饱的邹市明可没有想过,这样的饮食习惯会成为他转成职业选手后的遗毒。如今他被要求补充营养,狂上强度,而他却咽不下蛋白粉,胃打不开,这导致了营养跟不上去,肌肉练不出来。至于像帕奎奥那样升重升级别?怎么可能。

邹市明不得不付出加倍的努力。为了改动作,他在房间挂了一个弹力球,“半夜睡着,一想到动作,马上爬起来做”。这样的训练强度加上推广公司为他精挑细选的对手,他以火箭速度冲刺到金腰带挑战赛——梅威瑟成为职业拳手的时候才19岁,推广公司为他安排了18场比赛,经过充分的锤炼后,才让他走到金腰带挑战赛的位置。

但谁都知道邹市明时间不多了。TOPRANK的老板阿鲁姆一方面欣喜于邹市明在中国掀起的拳击热潮,“邹的比赛在中国有3亿观众,超过了超级碗在美国的观众三倍,围绕着一个民族英雄来推出一个项目,这种机会可不是每天都有的”,但另外一方面,他也深知时不我待,“我会请求邹再打几年,不过我猜肯定打不到20场比赛。”

所以一切不得不以速成的方式展开。

但速成或许可以造就一个拳击话题明星,却难以造就一个真正的金腰带拳王。

在邹市明输掉了本文开头所提到的那场金腰带挑战赛之后,国内媒体出现了尴尬的沉默,但在国外,人们不留情面得多。著名拳击专栏作家托马斯·豪泽尔在《太阳报》的专栏里,标题简单直接地写道“邹市明被高估了”。

罗奇说,“我们没有对他的这种打法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比赛计划被强奸了。因此,我们必须回到体育馆,使邹市明变成一个技术更全面的拳手。”

但邹市明何时才能成为一个技术更全面的拳手?他下一次挑战该级别世界冠军将是什么时间?对手是伦龙还是其他三大拳击组织的拳王?……要不,降级别试试?

邹市明甚至并没有回到体育馆——他来参加《爸爸去哪儿》了。几个月的时间内,五对父子辗转陕西、云南、新疆乃至澳大利亚的八个村庄,完成节目组设置的层层生存任务,并通过电视屏幕将自己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他做了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是没有再打比赛,8个月过去了。

年轻的时候邹市明周末不用训练,在宿舍里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幻想,如何给自己拿了金腰带之后设计一系列的庆祝动作,要酷,要炫,要帅气,要个性。

现在他说自己已经不太想了,“越靠近的时候,就觉得越难,可能是需要实现的东西太多了。”

虽然邹市明并不承认,但参加《爸爸去哪儿》了,对于职业陷入困境的他来说是一种逃遁,然而这样的逃遁终有期限。节目中有一期,他与妻子冉莹颖都画了老妆,两个人执手相看泪眼的时候,邹市明再次提到了拳击,“也许我们多年以后,都老成这样,但我们也别忘了现在的追求,拳击也许是我的追求,我希望我的人生再去为它搏一次,我答应你,就一次。”

无论邹市明做出怎样的选择,妻子冉莹颖一直在背后给予支持。无论邹市明做出怎样的选择,妻子冉莹颖一直在背后给予支持。

最壮丽与最残忍的运动

拳击的魅力到底何在呢?对于生活在中国这块拳击贫瘠土壤上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容易理解。但在欧美,这项运动的名人粉丝可真不少,福克纳与海明威一生都互相看不顺眼,然而他们都热爱拳击。诺曼·梅勒觉得这项运动里有一种文字所不能描绘的壮阔,他曾写道,“我一生中看到过很多壮景,而当一名拳击手挨到重拳却岿然不倒,溅起的汗珠和血滴瀑布水雾般从天而降,我彻底被这项勇敢的运动征服了,我现场见证了最壮丽的场面。”

不过这血色诗意,可能恰好是中国人难以接受它的原因之一。李胜总结,中国体育界长久以来有一个“隔网”的概念,隔着网的、不与人直接冲突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总能出奇制胜,“刘翔100米跑不过别人,放两个跨栏在中间,拼技术,就赢了”,主要靠“斗心眼儿”的业余拳击也是如此——“孔夫子的性格决定了我们血液里几千年沉淀下来的DNA就是避免冲突”。职业拳击则不是,要的就是硬碰硬,180到200公斤的重拳打在人身上(健康男子一般情况下的出拳力量是40公斤,李小龙生前接受过测试,快速出拳的作用力是181公斤),瞬间肿胀、出血、倒地,乃至再也爬不起来,扔出一条代表投降的白毛巾,胜者则高举双臂,接受观众狂热的欢呼。

而一个拳击手,要在一生中,一次又一次的,用脑部去接受180公斤重拳的击打。每一次击打都可能会在45岁以后跳出来报复这具肉体:邹市明的偶像阿里得了帕金森,颤颤巍巍;他的教练罗奇得了帕金森,颤颤巍巍;他的亲戚,一名爱好拳击的体育老师,也得了帕金森,颤颤巍巍。

始终无法爱上拳击这项运动的冉莹颖,一直活在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里。在生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她留下了脐带血,说万一邹市明将来帕金森了可以用。“哎,你说她想这个干嘛”,在曾经的采访中,他叹着气对记者说。

如果不是怀着巨大的热爱,这项运动很难坚持到底。然而在中国,哪怕是有着十二分的热爱,愿意为此冒着十二分的风险,坚持这项运动仍然是太困难了。

“中国的职业拳击是脱节的,只有几个最顶级的选手,下面就没了”,李胜说。现在他和他的公司正在做一项叫做“拳力联盟”的职业比赛,“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让很多好的拳击苗子有比赛可打,把这个体育项目做起来。”

“你是怀着责任感在做这件事吗?”记者问。

他一愣:“不,这是生意。”

但对于李胜来说是生意的事情,对邹市明而言,却是使命所在。他见过太多师兄、师弟、同辈迫于无奈放弃拳击,文化成绩好的考上公务员去做特警,更多人分散在超市、酒店、停车场做保安,挣着微薄的薪水。曾经的同行现在已经变成了两种人,“一种是羡慕我吧,自尊心强,不好意思。他们有做苦力的,有做打手身体冒险的,有灰色收入的,没什么尊严。练了这么多年,没打出来,只有卖一身力气。还有一种,会找我借点钱啊,请我去他们那边单位走一走,看几眼啊,那样他们就能在单位里抬起头来,少被欺负,有点地位。”邹市明告诉记者。

就在接受腾讯娱乐采访前一个月,他的一个师弟被人杀死了。师弟也是贵州人,退役后摆了一个路边摊卖凉粉,结果在夜晚的一场街头斗殴中丧生。

冉莹颖是趁邹市明不在时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她说,在他面前“不能提”。“这个事发生以后,他跟我说,我能够实现什么?这个拳台上之前是没有中国人的,那我就代表我们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拿一个金腰带,让全世界对我们中国人刮目相看。还要推广拳击文化,做一个连锁的拳击馆,让这帮师兄师弟们有饭吃,不用去看场子、当保镖、拿灰色收入,要让他们堂堂正正、体体面面地过日子。”

“他转职业拳手之后,让很多人看到了一条路,这个市场开放了嘛,原来很多想放弃的或者已经退役了的选手,都回来打职业比赛了。”牛忠杰对腾讯娱乐记者说。

2006年,17岁的牛忠杰进入贵州省拳击队,在贵阳清镇市与国家队一起训练,偶尔能看到从训练馆走出来的邹市明。“那时候他已经拿到奥运铜牌和世锦赛亚军了,都是第一块啊,我们小孩子只有膜拜的份,一直膜拜到他拿了两块金牌。”

牛忠杰的业余拳击生涯算不上辉煌,只打过一些市级、省级比赛。体制内比赛选拔严苛,每省每个级别只能报一个人,换句话说,只有省队的第一名才有资格参加全运会,有机会拿奖牌、奖金、荣誉,其他人永无出头之日。

2013年再次落选全运会后,牛忠杰走了一条折中之路:他一边保留着队内身份,一边在上海帮朋友经营拳馆,打算“从拳台一线转向幕后推广”。直到“拳力联盟”在上海举办,他跑去看了两场比赛,感觉“这个市场好像起来了”,于是又回到了拳台,目前已经在“拳力联盟”超轻量级选手中排名第一,并且接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正式采访。

被问及“接受采访的感觉如何”,牛忠杰笑了:“感觉挺好的。以前没有人关注我嘛,现在有机会出来讲讲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些回忆,蛮好的。”他今年26岁。

非常艰难的,但仍然有一些人发芽了。这些人或多或少,都和邹市明有关——无论是受他的奥运拳击生涯影响,还是受职业拳击生涯影响。

这是一个热爱牺牲故事的国家,我们是一个重视意义的民族。记者将邹市明的故事说给身边很多人听,问他们觉得这个故事如何,答案基本可以分成这几类,“我不了解拳击,但我尊重邹市明在奥运会上给中国带来的荣誉”;“职业拳击在中国哪有什么人看,还是奥运金牌的意义大”;“我坚定的认为,如果不是邹市明获得了两次奥运金牌,那他现在什么也不是。”

什么也不是吗?那些所有的,理想、努力、牺牲、挫败?

邹市明可能没有想过这些。比起金腰带,如今他对自己职业生涯更大的期待是:安全落地。他说:“如果有一天我遇见你,没有跟你打招呼,不是我不尊重你,是我看不见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4文天祥爱国故事作文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我每天都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书中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故事让我享受,也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令我感到敬佩。书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做事;知道了许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的人生格訁;知道该怎样孝顺父母、对待朋友、尊重老师、报效祖国;知道了要知恩图报,不可以做损人利己的事。

在书中,使我深受感动的是“留取胆心照汗青”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军队大规模入侵,很多朝廷官员都望风而逃,文天祥却捐出全部家产作军费一直顽强抵抗。皇帝派他到前线抗战,一度率领士兵收复了很多失地,但是由于其他官员贪生怕死,不肯帮助他,最后吃了败仗,被元兵俘虏。

文天祥是有名的忠臣,元朝皇帝十分欣赏他,多次派人到牢中劝降,但是文天祥始终不肯背叛宋朝。为了表明决心,他还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胆心照汗青”这样慷慨激昂的诗句。元朝皇帝得知后非常愤怒,下令将文天祥处死。最后,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英勇就义。

文天祥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我国的千古名句。他的这种爱国精神和坚强意志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文天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他深深地活在了人们心中,被后人歌颂。文天祥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生命并不是像古代君王所希望的那样不老不死、与天同寿,而是以光辉的形象永远的活在人们的心里。

时代在变,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在改变。但文天祥的经典名句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文天祥用自己的生命教会了我们做人要有志气,不可以贪生怕死,也不可以唯唯诺诺,要忠实与自己的国家,不可以做卖国贼。

我也许不能像文天祥一样气壮山河,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哲理的故事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二、开灯的故事

有一个盲人住在一栋楼里。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楼下花园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盲人回答道:“开灯能给他人上下楼带来方便,也会给我带来方便。”邻居疑惑地问道:“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盲人答道:“开灯后,上下楼的人都会看见东西,就不会把我撞倒了,这不就给我方便了吗。”邻居这才恍然大悟。

哲理: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方便了他人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方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成语故事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全文共 34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周恩来爱国的故事2:周总理唯一的一次“国骂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在愤怒至极时骂人、摔东西、甚至打架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采用最多的方式是骂人,但这些方式为谦谦君子所不齿,基本不用。周恩来总理无疑是人们心中的谦谦君子,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日月可鉴,没有出格的事情,但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一生中也有一次“国骂”。

周总理身边最后一批秘书之一纪东,在《难忘的八年》一书中披露了周恩来在文革中同“四人帮”斗争时唯一的一次“国骂”。

1973年前后,毛泽东共三次点名批评周恩来。“四人帮”趁机火上浇油,对周恩来进行了疯狂密集的围攻,大有把周总理打倒踩在地上之势。

林彪事件之后,周恩来讲到他的处境,他说,“我难呐。”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关于林彪集团到底是“极左”还是“极右”?周恩来认为林彪团伙是“极左”,所以要清除“极左”势力。但是“四人帮”反过头来说林彪不是“极左”,是“极右”,反过来批评周恩来清除“极左”的做法。

当时周恩来手中拿着一个文件,看了以后,把文件啪地朝侧右后方摔去。纪东随后听到周总理骂了一句:“妈的,怎么不是极左,就是极左嘛。声音不大,但每个字我都听得清清楚楚。我看到总理双眉紧缩,两臂放在椅子扶手上,上身靠着椅背,两眼怒视着窗外。”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批评周恩来后,“四人帮”借机对周总理进行所谓的“帮助”,实际上是一个围攻。周总理一言不发只向他人要了一支烟,大家都知道总理他从不抽烟,难道他要破戒吗?

大家看到,总理把拿在手里的烟揉的粉碎,揉的粉碎。这时总理揉碎的不仅仅是这一支香烟,而是他那颗滴血的心,他的心有多么悲怆。

在“文革”的特殊时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和屈辱,他都默默忍受了,他的信念是舍身忘我,要把国家带出浩劫。

周总理曾经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不入苦海,谁入苦海。”

当年中央办公厅的秘书一说到总理所受的委屈,许多人都是谈到一半,就谈不下去了,眼泪就下来了直至泣不成声。这样的一种情绪、感情,包含人们对总理无可比拟的崇敬爱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照片里的故事初中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流转之间,逝去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脑海里都能印成一张照片,每张照片都诉说着一个故事,我也有了我的那张……

——题记

旧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是谁,长廊上的脚步声惊扰了专注的目光?是谁,课堂上被老师的笑话逗得前俯后仰?

当年喧闹踩影的我们,转眼就各奔东西。似乎什么也没留下,但当我偶然间翻开相册,看到那一张张满是笑容的照片时,那些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就如同电影般一帧一帧放映在我眼前了。

再次系好鲜艳的红领巾,扣好了衬衣最上端的纽扣。临近毕业的我们端正坐在课堂浅蓝色的桌椅前,准备好要照一张小学毕业照,面对相机的我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可是在相机最后一次闪光灯余光散尽时,压在心底的离别愁绪已无法抑制。

眼光又略过坐了六年的教室,熟悉的黑板上似乎还有着老师留下的板书,熟悉的书柜里似乎还放着同学们捐给班级的图书,粗糙的桌面上还有一些调皮的同学刻下的小洞洞……教学楼垂下的爬山虎是不是会越爬越高?校门口的凤凰树是不是还会每年开出鲜艳的花朵?明年的今天,喧闹不停的蝉儿还会如约而至吗?

我们要毕业了,我们也要分开了。不不不,我们没有分开,我们的心紧密相连了六年,以后也会继续紧密相连,这是我们人生中无法抹去的印迹。擦掉眼泪吧,亲爱的同学,挚爱的朋友。

因为我看到了眼泪后坚定的笑脸,未来像光一样指引着我们向前。恰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看那树荫下筛出的点点阳光,斑斑驳驳,不也是最好的记忆吗?

赏飞花,品芳草,镜头前的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祝福。不用过多修饰,不用太长的抒情,一张普通的照片,用五十张青春飞扬的笑脸填充,就是那样好了。

这张照片,看完了。这个故事,也讲完了。这是一个自由奔放,精彩纷呈,结尾有点小忧伤的故事。

光阴且含笑,年华渐结香。

星星在海洋,你在我心上。

毕业也疯狂,青春不散场。

如此,足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拔苗助长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书,我在里面学到了很多成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成语故事是《拔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是个急性子,老是担心自己的禾苗长的不够快,于是他就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了。第二天早上,他的儿子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不会得到成功。故事里的农夫就犯了这样一个思维错误。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避免犯这样的.错误,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像种禾苗一样,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踏踏实实的学习,最后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这个成语造句: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经典短篇寓言故事

全文共 938 字

+ 加入清单

虢(guo)国的国君平日里只爱听好话,听不得反面的意见,在他的身边围满了只会阿谀奉承而不会治国的小人,直至有一天虢国终于亡国。那一群误国之臣也一个个作鸟兽散,没有一个人愿意顾及国君的,虢国的国君总算侥幸地跟着一个车夫逃了出来。

车夫驾着马车,载着虢国国君逃到荒郊野外,国君又渴又饿垂头丧气,车夫赶紧取过车上的食品袋,送上清酒、肉脯和干粮,让国君吃喝。国君感到奇怪,车夫哪来的这些食物呢?于是他在吃饱喝足后,便擦擦嘴问车夫:

“你从哪里弄来这些东西呢?”

车夫回答说:“我事先准备好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会事先做好这些准备呢?”

车夫回答说:“我是专替大王您做的准备,以便在逃亡的路上好充饥、解渴呀。”

国君不高兴地又问:“你知道我会有逃亡的这一天吗?”

车夫回答说:“是的,我估计迟早会有这一天。”

国君生气了,不满地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过去不早点告诉我?”

车夫说:“您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如果是提意见的话,哪怕再有道理您也不爱听。我要给您提意见,您一定听不进去,说不定还会把我处死。要是那样,您今天便会连一个跟随的人也没有,更不用说谁来给您吃的喝的了。”

国君听到这里,气愤至极,紫涨着脸指着车夫大声吼叫。

车夫见状,知道这个昏君真是无可救药,死到临头还不知悔改。于是连忙谢罪说:“大王息怒,是我说错了。”

两人都不说话,马车走了一程,国君又开口问道:“你说,我到底为什么会亡国而逃呢?”

车夫这次只好改口说:“是因为大王您太仁慈贤明了。”

国君很感兴趣地接着问:“为什么仁慈贤明的国君不能在家享受快乐,过安定的日子,却要逃亡在外呢?”

车夫说:“除了大王您是个贤明的人外,其他所有的国君都不是好人,他们嫉妒您,才造成您逃亡在外的。”

国君听了,心里舒服极了,一边坐靠在车前的横木上,一边美滋滋地自言自语说:“唉,难道贤明的君主就该如此受苦吗?”他头脑里一片昏昏沉沉,十分困乏地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这时,车夫总算是彻底看清了这个昏庸无能的虢国的国君,他觉得跟随这个人太不值得。于是车夫慢慢从国君头下抽出自己的腿,换一个石头给他枕上,然后离开国君,头也不回地走了。

最后,这位亡国之君死在了荒郊野外,被野兽吃掉了。

如果一个人只爱听奉承话,听不进批评意见,又一味执迷不悟,一意孤行,那后果将是十分可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励志哲理的经典小故事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