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经典20篇】

背水一战:原作“背水阵”;背后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小编收集了中国女童军杨惠敏的爱国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6304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作文300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这本《名人故事》,让我了解了八十三位名人以及他们的八十八个名人故事。当我一翻开它,就好象走进了名人的世界里,阅读它时,就好象在跟名人们对话……

在这么多的故事里,让我最受感动的是:马寅初为了读书而宁愿放弃经营家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这种不读书,宁愿死的精神让我感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更应该向他学习,长大对社会做出一些贡献。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更让人敬佩。大禹为了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历尽艰辛,吃苦受累了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让我铭记在心,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也要为国家出一份菲薄的力量。

正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境地”,小故事能给人启发,明白道理,它如同一抹云彩,照亮了美好的人生。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名人故事,朋友,你如有兴趣不妨一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定能让你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爱国征文600字:我们的民族团结故事

全文共 550 字

+ 加入清单

“轰隆隆”一声巨响震憾着大地,二零一零年四月十四日七点四十九分,位居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洲发生7.1级的大地震,霎那间,所有建筑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摧毁,变为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也就是在这一片废墟中发生了一个个民族团结,令人落泪的感人的故事

地震不过四十分钟,兰州人民解放军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救援现场,因为没有救援工具,他们只有徒手去救援……救援人员的手被划破,他们也顾不上这么多,还有从广州来的救援人员也顶着高原反应的困难,不畏恐惧,坚持在救援的第一线上,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救人。玉树是一个藏族自治洲,多数是藏民,可我们的救援人员从不没有一丝的民族歧视,总是竭尽全部的力量以“决不放弃,一定要在救援的黄金七十二小时里多救人”的信念来支撑着早以疲惫的身体,终于成功的救出了一千四百五十五人,从电视里我知道了有多少人累倒甚至殉职,他们是电工杜金玉,义工黄福荣……很多,很多!

全国各地的人民纷纷捐款和捐物来帮助玉树的同胞们,把当地的一个小藏民才仁旦周给感动的都哭了,他是在地震中失去父亲,他就把救援人员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帮救援人员看东西和给伤病员做小翻译,帮助询问每一个伤病员的病情,当起了最小的志愿者。

在这场地震中,灾难考验了我们,使我们更加团结了,藏族同胞与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度难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苏炳添收获了男子60米的金牌。并先后获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4×100米接力、全国田径冠军赛暨系列赛男子4×100米接力两块金牌。

2009年2月18日,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海站,苏炳添以6秒66的成绩获得男子60米冠军。5月15日,在玉林举行的第11届全运会预选赛暨全国田径锦标赛中,苏炳添以10秒28夺得男子100米冠军,并达到世锦赛B标;接力比赛中又代表广东队以39秒32的成绩夺得男子4×100米冠军。5月21日-5月30日,苏炳添踏上亚洲田径大奖赛苏州、昆山、香港三站赛,在男子100米和4×100米接力两项比赛中连夺5金。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田径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代表广东队以39秒22的成绩夺冠。10月31日,在河内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室内运动会男子60米决赛,苏炳添以6秒65的成绩夺冠。12月12日,在香港举行的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上苏炳添以10秒33夺得男子100米冠军,以全年11金的成绩结束赛季。

2010年,苏炳添受伤病困扰,上半年基本上没有比赛,主要以养伤和力量练习为主。在年底的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苏炳添与陆斌、梁嘉鸿、劳义组成的中国队以38秒78夺得冠军,并刷新全国纪录和亚运会纪录,继1990年北京亚运会摘金后,中国接力队时隔20年再度封王亚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齐王嫁女

有一个名叫吐的人,经营宰牛卖肉的生意,由于他聪明机灵,经营有方,因此生意做得还算红火。

一天,齐王派人找到吐,那人对吐说:"齐王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打算把女儿嫁给你做妻子,这可是大好事呀!"

吐听了,并没有受宠若惊,而是连连摆手说:"哎呀,不行啊。我身体有病,不能娶妻。"

那人很不理解地走了。后来,吐的朋友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奇怪,吐怎么这么傻呢?于是跑去劝吐说:"你这个人真傻,你一个卖肉的,整天在腥臭的宰牛铺里生活,为什么要拒绝齐王拿厚礼把女儿嫁给你呢?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

吐笑着对朋友说:"齐王的女儿实在太丑了。"吐的朋友摸头不知脑,问:"你见过齐王的女儿?你何以知道她丑呢?"吐回答说:"我虽没见过齐王的女儿,可是我卖肉的经验告诉我,齐王的女儿是个丑女。"

朋友不服气地问:"何以见得?"吐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就说我卖牛肉吧,我的牛肉质量好的时候,只要给足数量,顾客拿着就走,我用不着加一点、找一点的,顾客感到满意,我呢,惟恐肉少了不够卖。我的牛肉质量不好的时候,我虽然给顾客再加一点这、找一点那,他们依然不要,牛肉怎么也卖不出去。现在齐王把女儿嫁给我一个宰牛卖肉的,还加上丰厚礼品财物,我想,他的女儿一定是很丑的了。"

吐的朋友觉得吐说得十分在理,便不再劝他了。过了些时候,吐的朋友见到了齐王的女儿,齐王的女儿果然长得很难看。这位朋友不由得暗暗佩服吐的先见之明。

寓言启示:有些事情虽没什么直接的联系,但道理是相通的,如果吐不是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去举一反三地思考生活中的现象,那说不定就会要娶回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丑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爱国故事的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徐徐升起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祖国的新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所以他历尽艰辛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这一曲折的斗争过程,表现了钱学森那时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是非常感人的。

1950年 9 月中旬,钱学森辞去了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办理了回国手续。他买好了从加拿大飞往香港的飞机票,把行李也交给了搬运公司装运。

然而,就在他打算离开洛杉矶的前两天,忽然收到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的通知——不准回国!移民局威胁道,如果私自离境,抓住了就要罚款,甚至要坐牢!

又过了几天, 钱学森 被抓进了美国移民及归化局看守所,“罪名”是“参加过主张以武力推翻美国政府的政党”。

钱学森交给搬运公司的行李遭到美国海关及联邦调查局的检查,据说从中“查出”电报密码、武器图纸之类。移民及归化局要“审讯”钱学森,说钱学森是“美国共产党员。”后来又说钱学森在美国念书时认识的几个美国同学之中,有几个是美国共产党员。移民及归化局扬言钱学森“违反美国移民法”,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话说出口没多久,又连忙改口。因为要把钱学森“驱逐出境”,这正是钱学森求之不得的! 在看守所,钱学森像罪犯似的,被监禁着。钱学森曾回忆道:“我被拘禁的15天内,体重就下降了30磅。在拘留所里,每天晚上,特务要隔一小时就进来把你喊醒一次,使你得不到休息,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移民及归化局迫害钱学森引起了美国科学界的公愤。不少美国友好人士出面营救钱学森,为他找辩护律师。他们募集了 15000 元美金作为保金,才算把钱学森从看守所里保释出来。

1955年 6 月,钱学森写信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同志,请求党和政府帮助他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总理得知后非常重视此事,并指示有关人员在适当时机办理此事。经过努力,1955年10月18日,钱学森一家人终于回到阔别20年的祖国。不久,他便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心得

全文共 1334 字

+ 加入清单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战“疫”的生动写照。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爱国英雄的故事四则

全文共 2704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爱国英雄知多少,这个国庆,小编将提前为你们分享爱国英雄的故事四则。希望各位童鞋喜欢!

爱国英雄的故事四则

爱国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原名阎福华,河北省平山县宅北乡南滚龙沟村人,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都叫他阎二小。

1941年9月16日,二小在一个大山坡上放牛,日军300余人向南滚龙沟袭来,当日军凶狠地用刀逼着二小为他们带路抓八路时,二小非常清楚《晋察冀日报》的工作人员和战士就在四面的山上隐藏着。

他牵着牛机智地领着鬼子在三道壕慢慢地转,从上午9点多转到了下午3点多。在二道泉山顶,他猛地抱住一个鬼子厮打,想与鬼子跳崖同归于尽,不料被另一个鬼子用刺刀从背后刺穿了胸膛。这时埋伏在轿顶山的报社武装梯队发起了攻击,一举歼灭了这股敌人。二小死的时候年仅13岁。

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后来,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爱国英雄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天刚蒙蒙亮,敌人 忽然 包围了村子,把刘胡兰和乡亲们赶到了 村头的广场。

天空 乌云密布,一场 生死考验 就在眼前。

突然,几个敌人扑上来,死死地抓住刘胡兰。刘胡兰大声喝道:“闪开,我自己会走!”

审讯刘胡兰的 是 敌人的头目——张全宝,他奸笑着说:“哼哼……刘胡兰,有人说你是 共产党员。”

刘胡兰把头一扬,自豪地说;“我就是 共产党员!”

“你为啥 要参加共产党?”

“因为 共产党 为穷人办事!”

张全宝万万没有想到,共产党的一个小女孩,竟如此厉害。

他见硬的不行,就换软的,于是 贼眼一转,哄骗着说: “刘胡兰哪,只要你 以后 不为共产党办事,我就马上放了你,还给 你们家 一块好土地,怎么样?”

刘胡兰轻蔑地说:“你 痴心妄想!”

张全宝恼羞成怒,边敲桌子边嚎叫:“难道 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斩钉截铁地说:“怕死—— 不是共产党员!”

敌人还不死心,打算用 血腥的屠杀 逼迫刘胡兰 投降。

一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开始了,敌人先用乱棍将地下交通员等6位同志打昏,再用铡刀一个个 铡死。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大地,锋利的铡刀也卷了刀刃,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为了祖国的解放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张全宝指着6位烈士的遗体嚎叫着;“刘胡兰,你看见了吧,这就是不投降的下场!”

刘胡兰痛斥敌人:“要杀就杀,要砍就砍!”

张全宝发出了绝望的嚎叫:“快用铡刀 铡死她!”

这时,乡亲们向刑场涌来,这情景把敌人惊呆了。

张全宝恶狠狠地叫道:“快,快把机关枪调过来!”敌人的机关枪立刻指向了 手无寸铁的乡亲们……

在这 千钧一发 之际,刘胡兰挺身挡住了枪口,大声说:“住手!要死,我一个人死,不许伤害乡亲们!”

刘胡兰 昂首挺胸,向着 被烈士的鲜血染红的铡刀 走去——

“永别了,乡亲们,战斗吧,同志们,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 万岁——”

刘胡兰 壮烈 牺牲 了, 那年 她才 15岁。

1947年春天,毛主席为她亲笔题词:“生的 伟大,死的 光荣——”。

爱国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在家乡当民兵时,就机智勇敢。曾抓到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杀敌立功。

他常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的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迅员。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迅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在战友负伤牺牲,自己所携带的弹药用光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道路,身上被捅了很多下,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的最高荣誉——“特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工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后来,黄继光长眠于沈阳市北陵烈士陵园。

黄继光的这几件事让我深深的感动。他可以为祖国奉献生命,我们更应为祖国好好学习,将来做祖国栋梁!黄继光这位大英雄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黄叔叔呀,我们以后一定会像你一样,好好报效祖国。

爱国英雄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怀来县人。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中共龙(关)延(庆)怀(来)联合县第3区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3年春,被选为怀来县南山堡村第一任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45年春参加抗日自卫队,7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9月在延庆地区同国民党军作战中英勇顽强,受到领导的表扬。1947年初的一次战斗中,在班长牺牲、副班长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挺身而出代理班长,带领战友们出色完成作战任务。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东北民主联军某部副班长。1948年1月,在延庆县大胜岭战斗中,他率领全班坚守青云顶阵地,在弹药用尽的情况下,和战友们打退了敌人的反扑。随后,连队采纳他的建议,采取正面佯攻、侧面突袭的战术,迅速攻占敌人据守的制高点。部队发起追击时,他奋勇当先,只身俘敌10余人。

董存瑞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和1枚“毛泽东奖章”。3月,董存瑞所在连队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第32师第96团第6连,他被任命为六班班长。随后,部队进行了50天的大练兵运动。因为训练成绩优异,六班被授予“董存瑞练兵模范班”,他本人被授予“模范爆破手”光荣称号。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从朝阳地区西进,兵锋直指热河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隆化城。25日,隆化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长。在全连战斗动员会上,董存瑞代表全班表决心:“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们把隆化拿下来。”

战斗开始后,他带领战友们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此时,离发起总攻仅15分钟。在这关键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他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呀!”将暗堡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爱国心,中国梦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们的脚步那么轻?

为什么我们的队伍那么静?

为什么我们的心情那么沉重?

因为我们要去那片神圣而庄严的土地:王东仓烈士之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天清明,我们排着长龙般的队伍,走在集市喧嚣的人群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到了!我们到了!这里是英雄先烈们安息的“家”。

肃立在墓碑前,我仿佛看到了七八十年前英雄先烈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画面。细细瞻仰着每一块墓碑,浮想联翩。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青春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幸福。我们今天来纪念革命先烈,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听着老师讲述英雄先烈的故事,我情不自禁泪湿了眼眸,他们那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深深震撼:七八十年前这片土地上还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为了保家卫国、人民安宁这一伟大使命,英雄们舍身赴死,在所不惜!爱国心,中国梦,革命先烈铁肩支撑!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英雄们也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他们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从他们身上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奋力前行。

祖国的明天要靠我们来创造,就像前人梁启超鼓励我们的那样:“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我们就是响当当的少年!我们就是祖国的希望,未来的栋梁,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的繁荣富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为了不负先烈们的重望,为了我们的爱国心,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宣誓:人民为先,祖国至上;诚实勇敢,自律自强;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振兴中华,奋发图强!

让我们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共同喊出我们的心声:“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爱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文天祥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书,在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咸:“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吴玉章

老革命家吴玉章,年轻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元旦,因清朝末年中国贫弱,日本帝国看不起中国,在悬挂的万国旗中,故意不挂中国国旗。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吴玉章挺身而出,代表留日学生向学校当局严正提出:必须立即向中国学生道歉并纠正错误,否则,就要举行ba课和绝食以示抗议。学校当局在中国爱国留学生的强大压力下,只得认错道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的几则寓言故事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相貌、才情出众的少年,摆出美味佳肴来宴请客人。一个道人入坐不久,突然笑了起来,少年问他:「请问法师在笑什么?」

他回答:「我看到五万里外的山,山下有条河,有只顽皮的猴子掉入水中,所以忍不住笑了。」

少年知道他在吹嘘,也不说破,只让人在其它客人的碗上盛满各种好菜,却将饭盖在菜上端给他,因而他的碗中,只见饭不见菜。

这位道人看了,发脾气索性不吃了,少年问他为何不吃呢?他发怒瞪眼说:「碗里没菜,怎么吃?」

少年反问:「你看得见五万里外的猴子,怎不见眼前饭底下有菜呢?」

这位道人又羞又怒,赶紧跑了。

智慧小语:见远不见近,是一般人的通病。但是为了炫耀自己外在的能力,反而给别人知道自己内心的肤浅。爱炫耀的人实在应该好好反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爱国人物董存瑞故事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董存瑞是一个战斗英雄,他舍身炸毁敌人碉堡,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看完董存瑞的爱国故事,我想到了许多,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养成了不良行为,如不听父母的话,不认真学习,懒惰等。如果先烈们知道,他们一定不会原谅我们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中华。

我还明白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祖国能有今天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全文共 124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博闻强志,明於治乱,娴於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因为他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兰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楚王汏而逐渐疏远屈原,而且也不采纳他的谏言,最后甚至将屈原放逐。屈原满怀愤怒,落拓江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怀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死后数十年,楚国终因谗臣误国而为秦所灭。但是屈原这位忠而见疑的悲剧英雄还活在楚国百姓的心中。下面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楚人爱戴屈原的心情。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的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还拿出事先准备的粽子,鸡蛋等食物,扑通的往江里面丢,说是鱼甲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另一说是鱼就看不出来了,屈原就能吃到了)。

一位老医师则拿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了蛟龙,使它不能伤害屈大夫。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这些小孩子。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午节在门上插菖蒲和艾草,这固然是因为蒲艾有解毒的功用。

不过,关于这项艾习俗的起源,民间则有一种说法。插菖蒲,艾草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麽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弓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328 字

+ 加入清单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中原,直逼南宋都城临安。1275年,时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为响应朝廷“勤王”的号召,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了上万人的义军,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投身于抗击元军入侵的战斗之中。

1278年,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五坡岭,当即吞服冰片,自杀未果,却在昏迷中被俘,被押往厓山。

张弘范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安置在接待投降者的“会同馆”的高级房间里,里面摆有美酒佳肴。南宋亡国之君前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说:“圣驾请回!”南宋亡国之君无话可说,怏怏而去。

被扣押北营时,文天祥便明白地告诉伯颜:“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1279年,元平章阿合马来到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

“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的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大摆威风,要文天祥下跪,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天祥说:“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孛罗问:“你们丢掉君王,先后另立二王,算什么忠臣?”文天祥答:“社稷为重,君为轻。”孛罗再问:“那你干出什么功绩了?”文天祥答:“做一天臣子尽一天责,谈何功绩!”又说:“现在只有一死,不必再说什么!”孛罗叫道:“你要死,我偏不叫你死,要把你关押起来!”文天祥凛然答道:“我为国死都不怕,还怕被关押!”被关押期间,文天祥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至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1282年,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忽必烈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

“那你究竟要什么?”文天祥回答:

“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出了方向,文天祥面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经典成语故事:凿壁借光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

全文共 2743 字

+ 加入清单

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新中国涎生的消息传到美国以后,已是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华罗庚,享有优厚的薪俸、汽车、洋房、荣誉,但这一切再也羁绊不住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毫不犹豫地响应祖国的号召,回到自己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当他路过香港时,他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公开信,情真意切地呼吁爱国知识分子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投入祖国的怀抱。他在信中说: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的工作基础,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

在公开信问世后的二十五年漫长岁月里,无论是天空晴朗的时光,还是在风雨如晦的年月,他都始终恪守着自己的诺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奋斗不息,向人们展示了他“祖国中兴宏伟,死生甘愿同依”的爱国热心。

初露锋芒

1910年11月12 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他刚入校的时候,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击这种偏见!从此,华罗庚全身心地钻到数学里,如同着了魔似的.他的脑袋里装满了数学公式,攻克数学难题成了他最大的乐趣.白天,他连走路时都在思索着解题方法;夜里,他守着小油灯不知疲倦地演算着……就这样,华罗庚攻下了一道道难题,并从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勤奋成才

华罗庚家境贫寒,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在家.他已对数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辍学之后,更懂得用功读书.可怜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及一本从老师那儿借来摘抄的50页的微积分.

为了抽出时间学习,他经常早起.隔壁邻居早起磨豆腐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点着油灯在看书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凉,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学习.严冬,他常常把砚台放在脚炉上,一边磨墨一边用毛笔蘸着墨汁做习题.每逢年节,华罗庚也不去亲戚家里串门,埋头在家里读书.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 “罗呆子”.

他的志气与行径,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难愈多,克服困难的决心也愈坚.没有时间,他养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善于心算的习惯.没有书,也养成了他勤于动手、勤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残志坚

华罗庚十九岁那年,染上了极其可怕的伤寒病.这场大病,几乎毁了他的一生.从旧历腊月廿四日开始,他足足病了半年,从此因病左腿残疾,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经过了几年的自学,华罗庚开始在杂志上投稿.一开始,他的稿件不断被拒绝.原因是他写的问题已被国外某个专家给证明过了.这反而使华罗庚增添了信心,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自己钻研出来的,并没有看过别人的解题方法.

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让熊庆来惊奇不已,迅即作出决定:“这个年轻人应该请他到清华来!”这时华罗庚只有21岁,他终于离开了杂货店的“暗室”,来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

天才出于勤奋

来到清华工作,是华罗庚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数学生涯也真正从这儿开始.

从初中毕业生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时间.他后来对友人说:“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须用加倍的时间以补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时的工作,我要工作 12小时以上才觉得安心.”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4年中,在数论方面发表了十几篇论文,自修了英、法、德语.25岁时他已成为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华罗庚迅速由助理提升为助教、教员,以后又被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聘为研究员.

华罗庚从不迷信天才,认为:“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他提出“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的名言,作为对自己的告诫.直到他逝世前不久,还这样写道:“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向未来,勤能补拙是良剂,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虚名求真学

1936年,华罗庚26岁,由清华保送到英国留学,就读的是最著名的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写了20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的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写成是无法改进的,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华罗庚被认为是“剑桥的光荣”!

在剑桥大学的两年中,华罗庚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写了18篇论文,先后发表在英、苏、印度、法、德等国的杂志上,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这篇有名的论文.按其成就,已经越过了每一条院士的要求,但在剑桥他从未正式申请过学位.他拥有的唯一一张文凭,就是初中毕业文凭.

爱国情深

1938年,抗日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英国人要华罗庚留下来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们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会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特别是数学研究事业之中.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华罗庚

[华罗庚的爱国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楚国有一家人,祭完祖宗之后,准备将祭祀用的一壶酒,赏给帮忙办事的人喝。参加的人很多,这壶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够的,若是让一个人喝,那能喝得有余。这一壶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静下来,这时有人建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又画得好,就把这壶酒归他喝。大家都认为这一个方法好,都同意这样做。于是,在地上画起蛇来。

有个人画得很快,一转眼最先画好了,他就端起酒壶要喝酒。但他回 头看看别人,还都没有画好呢。心里

想:他们画得真慢。又想显示自己的本领, 他洋洋得意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啊!我再给蛇画几只脚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着酒壶,右手拿了一根树枝,给蛇画起脚来。

正在他一边画着脚,一边说话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已经画好了。那个人 马上把酒壶从他手里夺过去,说:"你见过蛇吗?蛇是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添上脚呢?所以第一个画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个人说罢就仰起头来,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陽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 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耳闻不如目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汉代刘向的《说苑·政理》。

意思: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候在位50余年,以善于用人而著称,曾任用李悝为相国,吴起为大将,打败秦国,夺取了秦国的河西(今黄河与北洛水之间)。魏文侯十分讲求实际,奖励耕织,兴修水利,进行改革,从而使魏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有一年,大学生励志,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城(今临漳县西)。临行的时侯,魏文侯嘱咐西门豹到邺城以后要多调查研究,不要听信传闻,他说:“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把事情办好。”

西门豹到邺城后,便深入到当地百姓中了解情况,严厉打击和铲除了一批为害多年的巫婆、乡绅,鼓励群众发展生产,把邺地治理得很有成绩,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励志哲理的经典小故事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现今的人们拥有高学历高知识,却往往过度仰赖高知识,而忘了让自己在智慧上成长。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连孔圣人也会对自己最信任的弟子起疑心,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你想,这里边会有多少误会,会有多少误解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你是否又觉察到真正的你你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对方的需要又是什么呢你曾经多少次误解了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2235 字

+ 加入清单

晚年朱自清有一件事为人称道,这就是"不领美国救济粮"。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的始末,王彬彬先生有一文作过精细的考证,这里不赘。但有意思的是,因为此事,又因为一篇名文对此事格外论列,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毛泽东那篇名文《别了,司徒雷登》关于朱自清的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和民主个人自由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这篇名文在革命史上、思想上的意义不必多论。但有一个直接后果实在出人意料,这就是人们对朱自清之死的臆测。自朱自清1948年辞世至今,关于其死因,权威的说法是他"贫病交加而死",而在不少仅仅读过像上面这篇名文这样文字的读者印象中,朱自清居然是"饿死"的。不必奇怪,笔者当年束发读书,也是这么认为的。

那么朱自清"饿死"的印象从何而来?那篇名文的巨大影响力是一个因素,因为那段话从形式逻辑上讲,的确可以理解为"朱自清要么领救济粮,要么饿死",二者必居其一,既然朱自清最后没领救济粮,当然就只有"饿死"一途了。但文章的艺术不能硬套逻辑,事实上朱自清拒领美国"救济粮"是真,拒领也肯定会给他的家庭生活带来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就没饭吃了。从根本上说,容易让人生出朱自清饿死印象的缘于另外一些大判断。什么样的大判断呢?朱自清所处的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的时代。这个判断当然是对的,在那个黑暗时代里,岂止是知识分子,可以说除了达官贵人以外的几乎所有中国人的生活都颇为艰辛。但是在这样的大道理的下面,在主流和大局之外,应该还有支流和个案,比如像朱自清这样全国有名的文化人,他的生活似乎还不会沦落到要被饿死的地步。

朱自清实死于严重的胃溃疡。这种病的起因与生活的颠沛流离有关,日寇侵华中朱自清所服务的清华大学曾几经搬迁;战时教授们的生活水准大大降低,这也是容易引发胃病的重要因素。但教授们的生活水准究竟低到了何种程度?是否瓶无储粟屡告断炊?恐怕也不尽然,查阅朱自清的日记,可以看到,即使是在被公认生活最困难的西南联大时期,他还是经常会有饭局,而且隔三差五就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打打桥牌,很难想象,一个空着肚子的人会有心思和闲暇去斗这样的巧智。可以认为,虽然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境不佳,但和大多数底层百姓相比,他们的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更不用说像朱自清这样名牌大学的教授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看不清世界大势,集中资源于内战,国统区的知识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许多学生愤然冲出校门,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一时如火如荼。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所谓币制改革使经济接近崩溃,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不能不大受影响,知识分子也一样,但揆诸现实,我们就会发现知识分子所受的这种影响肯定要小于一般底层群众。

《人民日报》的著名女记者金凤当年在燕京大学读书,她回忆了1947年底参加"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的情景,"中午时分,学校食堂送来白面馒头和菜汤,一旁监视我们的国民党特务嘲笑我们:你们吃得那么好,还成天喊反饥饿,你们挨饿了吗?我们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们是为老百姓反饥饿。全国老百姓不是被内战拖入绝境了吗!" 学生们对特务的反击自然是有力的,但从中也可反证我上面的判断:在校学生的生活是像金凤描述的这样,教授生活如何岂非不言自明?

具体到朱自清,其实他应该是最不容易被联想到"饿死"这一凄惨图景的。不仅因为他的声望、地位和收入水平,也由于他的病。稍有常识的人就都知道,胃溃疡这种病对进食有很多顾忌,既要禁吃某些食品,更不能多吃,稍不注意,就会呕吐,使胃大受折磨。朱自清的日记也证明了这一点。翻开1948年的日记,我们没有看到他为食物短缺而苦的记载,相反,多的倒是下面一些文字:"饮藕粉少许,立即呕吐";"饮牛乳,但甚痛苦";"晚食过多";"食欲佳,终因病患而克制";"吃得太饱";……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领美国"救济粮"宣言上签名后的第11天,他还在日记里提醒自己:"仍贪食,需当心!"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辞世。

朱自清的辞世引发了国内的纪念热潮。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杨晦、冯雪峰和以香港《大众文艺丛刊》(邵荃麟主编)"同人"名义刊发的三篇纪念文章。这三篇文章的最大亮点是强调朱自清作为"自由主义作家"向"民主战士"转变的意义——于是晚年朱自清成了一个标本,他的选择被提升为"知识分子的道路。“

晚年朱自清究竟有无"转变",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各有各的说法和理由,相形之下,讨论朱自清有没有"不变的"也许更有意义。什么为朱自清坚守如一始终不变?通过阅读他那些私人化的文本,窃以为,还是他自己那句"爱平静爱自由的个人主义者"的评价可以当之。他预感到了旧时代即将终结,自己也的确在努力去适应未来新的时代,但他是否就丢弃了一直被他所认同并坚守的某些终极价值?值得探究。

1948年的朱自清有几分真实几分幻影,虽然人们喋喋不休,其实于逝者已经是无谓的事了,岂不闻"身后是非谁管得"么?

1.古代名人的爱国故事四则

2.著名文学家的爱国故事三则

3.著名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六则

4.空军战斗英雄王天保的爱国故事

5.革命先烈李硕勋的爱国故事

6.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7.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

8.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爱国故事

9.“娃娃司令”萧华的爱国故事

10.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爱国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爱国主义征文:中国梦,我的绿色梦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一个梦,一个绿色的梦。

梦中,我看见了校园里的花坛里长满了鲜嫩的小草(纯天然地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人工种植的),在绿草当中点缀着朵朵鲜花,一片生机盎然。时不时还有小鸟飞下来,给小草捉虫,蝴蝶亭亭玉立的站在小草之上,展现着她那优美的身姿,蜜蜂懒洋洋的趴在花上,接受阳光的洗礼。

但,这些也只会出现在我的梦中,现实是如此的残酷。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处处都是垃圾,河水早已浑浊不堪,散发着恶臭。听说以前非常非常清澈,甚至可以当纯净水喝的小溪,现在也变成了臭水沟,而水面上真的是什么垃圾都有,而这些垃圾则都是人们自己扔的。

还记得去年接近年底,宣城连续好几天都是在雾霾中度过的,街道边停的车子,上面都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灰,用手一摸,手上就会有一层黑黑的灰……而上班、上学的人们,全都带着一个厚厚的、大大的口罩。一整天,天都是阴的,街道上漫天的尘埃,如果没有戴口罩的话,随便吸一下,嘴鼻里就会有沙土。

这些到底预兆着什么?

一连好几天的雾霾的天气,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宣城将会成为环境最为恶劣的城市?

是不是预兆着,宣城将不适合人类的居住?

曾经鸟语花香的园林城市——宣城现在去哪儿了?

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宣城,也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