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孔子的作文【精彩20篇】

中考结束后,哪些满分作文就会变成人们热议的对象,小编收集了家有孔子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702

作文

433

参观孔子庙的作文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五,老师带领我们去春游,地点是孔氏家庙,参观孔氏家庙。一路上,我蹦呀跳呀,别提多高兴呀。

我们来到了孔氏家庙正门,抬头望去,门上方的匾雕刻着古色古香的四个字:“孔氏先宗”。

走进大门,向右拐,来到了庭院。地上铺着鹅卵石,小路的两旁有几棵扇形的与众不同的古树,据了解,这是棵银杏树,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走出庭院,我们走进大成殿,空间视觉豁然开朗起来。大成殿的房门上方的“生民未有”四个大字跳入眼帘。我想可能是孔夫子教育后代的意思吧。大成殿外面两旁有一棵古老的柏树,听导游讲解,这棵柏树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教师,小学四年级作文《参观孔氏家庙》。走上台阶,有三尊塑像:正中是孔子,左右两侧是孔的儿子和孙子。门口是香炉,让人们拜祭孔子用的。

我们又来了厢房。右面是孔子后代的雕像和介绍;左面是孔子家族的介绍和变迁。导游说:孔子世家是‘天下第一大世家’。金兵入侵,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八代世孙孔端友把家迁到了衢州。

我们走进了思鲁阁,看到了先圣孔子遗像,这是一件宝物,还有楷木像(孔子夫妇)。进了孔府后花园,这里绿草如荫,草地上的孔雀姿态多样,水池里的小金鱼快乐地游来游去。

啊,孔氏家庙真美呀,孔子用他的思想教育了后人,真不愧是古代的教育学家啊!

····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电影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1191 字

+ 加入清单

在看《孔子》之前,我猜想,导演也许会犯这样一个毛病——她为了显示自己的创作功力,毫不手软地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她用力过猛,一把扯掉了供桌上孔子神圣的画像,换上一张彩色的普通相片。我想,孔子毕竟是个圣人,如果这样做,恐怕会伤害到我们中国人脆弱的神经。直到看完影片,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自作多情。导演如果真的犯下我所说这个毛病,那就好了。在《孔子》中,孔子就是孔子,他依然是个气势磅礴的圣人。而且,导演还企图把他打造成一个超人,文武双全,料事如神。可惜导演的这种企图未能贯穿至影片末尾,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就半途而废了。我想说的是,正是缺少了那种敢作敢为的气魄,《孔子》才不那么好看,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我看过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诱惑》,还有梅尔吉普森的《受难》,他们所拍得耶稣,也是一个圣人,和孔子各有千秋,与之比肩毫不逊色。西科塞斯和吉普森的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有一股气贯穿始终,这股气保证了影片自觉地带着一种狠劲儿。《孔子》就缺这一种狠劲儿。难道是因为导演的女性身份吗?不是,而是态度的问题,她太过担心,自己拍出来的孔子不是我们心目中的孔子。所以她把《孔子》拍成一部温情脉脉的电影,以至于有些滥情。在我看来,这些来路不明的情感就像女人肚皮上的赘肉,如果减掉,无疑会赏心悦目一些。

如果说,孔子的三千弟子是他庞大的粉丝团的话,那么颜回肯定算粉丝团的团长,他简直是孔子的头号粉丝。他对孔子的疯狂追随,保证了自己沾染上圣人的光辉。可惜对于这份难得的情谊,影片没有丝毫铺垫。这和影片的长度有关,也和影片前半部分过分地关注于官场斗争有关。颜回的死,竟然是出于对书的热爱。这也没有丝毫铺垫。观众不会对颜回的死报以任何同情,反而觉得无比雷人。

还有南子,她为什么会那么喜欢孔子呢?难得仅仅因为生性如此吗?她是个胸有城府的女人,怎么会被孔子的三言两语所打动,而对他顶礼膜拜呢?既然南子已经被孔子教化,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要逃跑呢?他的逃跑,只能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终有一天会把持不住,这又和他的君子理论相悖。

季孙斯对于孔子的情谊明显过火。他有必要冒着大雪在荒郊野地里等待孔子吗?这只能说明,季孙斯因为常吃生肉,而丧失了基本理智。

在《孔子》的编剧一栏里,几个人名赫然在列。有时候,编剧多了,真不是一件好事。平心而论,《孔子》的前半段还是挺好看的。可惜从孔子周游列国开始,支离破碎的剧情陆续展开,不着调的细节也接踵而至。从这一点上,《孔子》和《梅兰芳》是一样的,都只有半部好戏。导演胡玫驾驭宫廷官场戏,真是得心应手,毕竟拍那么多此类的电视剧。可是她没有拍好公路戏。一提到孔子,我首先想的就是周游列国。这是孔子一生中最牛逼的事迹。所以我一直觉得,拍孔子,应该拍成一部古代公路片。可惜导演浪费了这样的题材,她最终把《孔子》拍成了宫廷片,甚至孔子周游列国的事,也只是宫廷官场斗争的插曲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给孔子的一封信1000字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

我是一名与您相隔两千多年的初中生。您的《论语》我虽不能完全悟懂,但随我的成长还是可以感受到那朴素文字的力量,它陪我一路走来,教我如何快乐地生活,甚至改变了我以前所谓的理想观。

您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对于我这个生活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时代的孩子来说,最大的理想就是挣最多的钱,买大房子,过有钱、有面子的生活,因此,我在读书、考试时,只在乎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快乐和意义,慢慢地缺失了那种幸福快乐的感受。我的思绪是混乱的,内心充满不安,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带着怀疑和矛盾,我铺开稿纸给您写

记得在《论语·先进》中,您问弟子们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的态度一个赛一个的谦逊,可您却没有给予什么评价,而是问曾皙“点!尔何如?”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尔归。”您却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很是吃惊,这叫什么宏图大志,哪比得上子路,可您对“率尔而对”的子路回以微微冷笑。我看到这时十分不解,老师难道不希望学生有大的抱负么?可现在,我竟也好想在春天穿上春装,在这个大地复苏的季节与好朋友们去开冻的沂水中洗涤自己,在云雾台上和春风自然相融、共舞,然后唱着歌回家。可这对于今天这个高科技反季节的时代来说很奢侈,而我的“理想”哪里称得上是理想,不过是一种违背内心的物质至上的自私思想的体现。多年后,住上大房子的我能得到心灵的快乐安逸和满足吗?如果每个人都为了金钱和物质拼搏,又有什么意义呢?学习和生活的快乐在乎于过程的体验,在乎于方法的掌握,对知识的运用,想到此我自己竟也释然了,学习的动力反而如泉水一样涌了上来。

学习和做人,是我这个年龄的少年一直在困扰的问题。看到您回答子贡的三个问题时把“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是“不辱君命”;第二级是“不辱祖先”;第三级是“言必行,行必果”。审视自己,竟连第三级都做不到。

于丹在解说《论语》时讲过,一切高远的理想都建立在朴素的起点上,了解心灵的愿望,一个有担当、有信念的人才会在这个社会上有所建树。《论语》传递出温柔的力量,它鼓励我们关照内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对我而言,只有养成好的品德、习惯,才会更好地去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服务于社会。而您朴素的语言足以令我在成长之路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两千多年的距离,我以文字向您阐述一个初中女生的烦恼,假如可以穿越,我会与您席地而坐,去倾听曾皙宁远的琴声和您的谆谆教导。看着您恬淡的眼睛,用心去感悟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舞台剧话剧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下午,在教育局号召、学校带领下,我们观看了话剧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孔子》这部话剧,介绍了孔子一生的经历,从年少时胸怀大志渴望强盛国家,中年终获赏识身居要职却在胜利前被迫止步,到后来辞官周游列国,故事里包括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自己的思想以及学习方法,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被后世传颂也确实值得被尊重的伟人。

孔子青年当官时,在深山从虎口中救下一位老妇人,震惊于“苛政猛于虎”的他,从此决定尊礼乐、行仁政、铸杏坛传道授业。在讲学过程中,接纳了一位贫穷却好学的奴隶,主张“有教无类”,凡好学者不分贵贱。话剧中还演了“两小儿辩日”、“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等蕴含了很多道理的故事,映射孔子的思想。

后来不得志的孔子终于被委以重任,被派去与齐国开战。而后方,昏庸的君王却在宫中日日享乐,甚至叫停了即将到来的胜利。失望痛心的孔子辞官了。但是没有放弃他的理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整整十四年,开展讲学,推行仁政思想,渡济苍生。

故事接近尾声,孔子回到故土,他已经老了。

回顾孔子的一生若是用一句话概括,那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为社会的混乱情形忧心忡忡,为国君的昏庸无度失望痛心,所幸他怀有大爱、怀有志向,一生都在推行礼乐仁政,努力担负着济世的责任。他深深地记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想,我们也一样担负着责任。即使如今是一片太平盛世,没有那许多济世救人的需求,但我们同样需要时刻警醒自己,居安思危,以学习为途径、报国为目标,勇往直前,定能迸发出千军万马之力。或许这便是教育局与学校组织我们观看话剧《孔子》目的和用意吧,我们确是该好好了解孔子,传承并发扬孔子的精神,让中华文化真正地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用我们的能力,为历史的长河也添上如孔子这般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33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由于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事一:孔子误会了颜回

全文共 457 字

+ 加入清单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全文共 1498 字

+ 加入清单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代苏雅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处处不得志,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他饱尝忧患遭受了太多非议和世人的误解,也承担了太多责任,但精神从未磨灭……这位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这一生处处碰壁,历经沧桑,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不断升华。

开篇时,他用巧妙的语言和他的机智将漆思弓救下,运用计谋与他国抗衡,展现出他的智慧和过人的本领。却也因此受害,从此开始周游列国。孔子依旧坚持以礼治国的信念。他十分执着。

在雨中离开,历经风霜雨露,却又仰天大笑。颜回等其他弟子的忠心跟随令他感动不已;在列国间传播思想却也天不随人意;弟子不断离开选择从政,颜回的是逝去使他痛心不已……十几年的漂泊之旅,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事态世态,使孔子明白更多。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从始至终,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这令我感触颇深。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支撑着他的精神世界?我明白了,是信仰!他从未放弃。我们所缺乏的正是此般精神,对于信念摇晃不已,经受不住磨难,没有耐心。孔子的精神感染了我,每个人都应不忘初心。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您错就错在过于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鲁君系身上。”

“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么就应当改变自己的内心。”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终于回到故土鲁国。他须发皆白,当他跪在故国国门前呐喊:“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我听到了,那是来自颤抖的灵魂内心的呼喊。这声呼喊使我如此真切的感受到孔子这十几年的痛苦。从此不再过问政事,致力于整理文献、从事教育。他这一生背负太多,坎坷磨难无一不施加,纵使遭受世人误解唾弃,依旧初心不改。他希望通过教化影响人们。他是伟大的。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弟子遍天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先生:

您好:学了您的《论语十则》我受到许多启示,对您的高尚品质与为人我十分敬佩,想向您学习探讨。

学而不思责罔,思而不学则殆。数千年前的您就十分注重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可见思与学的关系密不可分,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只学不思。就拿我来说:相同的课上时间,相同的老师讲课,有些认真思考的人总是课下也把老师的课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却把老师讲过的课程看一遍,再熟悉一次,我却不在乎此,结果往往是我的成绩远在他们之下,我总是很迷惘,为什么呢?学了您的话,才恍然大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很复杂的数学题,讲完后还特意问我,会了吗?我敷衍了事,说会了。然而在考试时,面对基本相似的题,却一点思路都没有,只得望题兴叹。我十分后悔,当时为什么不求甚解?这才是我体会到诚实的重要。尤其是在学习上: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才是智慧。而明明不会,却也不懂装懂,只会害了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由此可见,自我反省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可以帮助人们找出并改正许多错误。孔子先生:您知道自我反省的好处,可像我一样的许多人,多是犯了错才明白您的观点的。我以前朋友很少,却不知道为什么,因此每天都很苦恼,学了您的话,我开始冷静下来反省自己,虽不是每日几次,却也有颇多的收获,我渐渐的认识了自身的不足,也努力加以改正,相信不久便会有更多的朋友。吧。

孔子先生:说了这么多都是在您的启发下才明白的,相信您的话作为我的座右铭,时刻牢记。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践行您的思想,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按您的经验为人处事,少走弯路,更要找到自己的不足,尽力做到三日三省吾身,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具有更多长出,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

孔子先生愿您的理论学说得到更多的认可!

敬佩您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爷爷:

您好!

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您那诚实守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秦时明月》等。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我会买一台电视机送给您,当然是纸做的了,不然您会收不到的。通过电视您会更加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代我向那里的人们问好!请勿给我回信!

此致

敬礼

二十一世纪中学生

二0一五年五月十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并不是以暴治暴。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有孔子

全文共 1591 字

+ 加入清单

许多人都为母爱歌功颂德,赞美如山般的父爱,可又有谁会想起在背后默默付出的爷爷奶奶,如雪的白发,颤抖的身影,浑浊的双目透露出一副看破世情的沧桑。他们在你迷茫的时候送来了曙光,循循善诱将你引入了正道,而我们还嫌他们唠叨、没文化、什么都不懂,当真正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发现长辈们是多么含辛茹苦的爱着你和关心着你,我曾经就犯过类似的错误,现在想想就后悔。

“多吃点,再喝口牛奶,学习要用心,别和同学打架,听老师话,再吃点”奶奶又在唠叨了。“我不吃了,你烦不烦啊!每天都这样我走了”我不耐烦地说。“走好啊,慢点,要注意啊……”没等他话说完我的身影已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每天早晨的必修课,后来的一个小序曲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天因为我课文没背出来,所以老师理所当然的把我留下,要等长来接。我真的好无奈,可又能怎么办呢!父母这几天都出差去了,因此我在爷爷家住,我如何向我爷爷交待啊?要来的早晚要来,避也避不了,躲也躲不过。

爷爷来了,我的心变得像十五只吊水桶――七上八下。老师将我的学习成绩、缺点全都一五一十地说了,爷爷对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不停的对老师说好话,看到他为了我而对老师表现的那种神态,我的心里可真的不是滋味,想早点背出课文,竭尽全力要为爷爷挽回面子。终于我背出来了,可以回家了。

一路上爷爷一言不发(我爸爸生气也是这样的),使我原来忐忑不安的心更加不知所措了。爷爷回到家后,却并没有责骂我,他神态自若,让我跟他来到书房,拿出了一副“饱经风霜”的中国象棋,这下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爷爷让我和他下棋,我这下更犯迷糊了。爷爷下象棋可谓是“久经沙场”了,而我只是个毛头小子,上阵必败无疑啊,爷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真让人费解。爷爷见我疑云未展,神秘地笑了笑道:“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这么犹豫不决”,我也下了决心,不管他用什么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吧!过了一会儿,胜负已分。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只剩个光杆司令了,不得不臣服。爷爷终于开始讲正题了:“人生其实就是一盘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只有从小打好扎实的防御工事,才能进行坦荡的攻击”。爷爷喝了口水接着又语重心长的说:“你现在就像楚河汉界中的项羽籍(即项羽),小时候他叔叔项梁先让他学字读书,他不认真没学成,再练剑,又不成。项梁问他了:‘那你要学什么?’项羽说,“学习写字有什么用,以后摆个摊代写家书吗?学剑一人敌,我剑术再好,也就杀人,我要学就学敌万人。”项梁说“那好我就教你学敌万人吧。”学兵法项羽学了一阵子,不成器,又不学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到,最后项羽死在乌江。你可以吸取什么呢?”我点了点头,爷爷接着说:“只有从小打好基础,长大了才能有用武之地啊!张良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小的时候刻苦学习兵法,后来辅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皇朝,功立千秋万世。”爷爷还说:“我和你奶奶那代,是很艰苦的,没有好的条件读书,我小时候上学路很远但都是自己走路去的,没有吃的常挨饿,放学了,还要帮做家务,可是为了学习为了改变人生,多大的苦我也不怕,也终于有今日的成就。你是看见的哦,你们不同了,赶上好的时代,衣食无忧,可以安心读书。现在是信息时代,你不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就会被时代淘汰掉的,这是个务实的时代,讲求真正的实力,才能立足于世哦。”听了爷爷的话,感悟到爷爷讲得果然字字珠玑,是金玉良言啊!我不禁簌簌的流下了眼泪。我说“您放心,我懂了……”我重重地点下了头。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家人,绝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经过沟通,消除了隔阂,我们祖孙俩的感情从此更加深厚,我也开始懂得体谅老人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谁会去关注已过花甲老人的用心良苦呢?他们并不需要儿女的物质馈赠,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够孝顺、听话,把那自己一生未了的牵挂和愿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让我们学着体谅他们的用心良苦,爷爷奶奶如此,那对父母我们也该有更深的思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不只是指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是他时时刻刻教育着我们中华儿女,是他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他让中国的文化变得格外灿烂。

在我看来,坚强是孔子的化身。孔子年少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始终坚强乐道。他任然开开兴兴地过着每一天,这就是坚强乐观的表现。

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每一次做一件事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孔子的某一句话,这才会指引我正确的方向,是我做好每一件事。孔子的一言一行教育着我,是我一步步向前走,并且逐渐懂得了世界。孔子的品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孔子的巨作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孔子这个人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这就还是我心中的孔子,这就是我喜欢他的理由,这也会社我要学习他的地方。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是那时候社会的最底层。但孔子性情开朗,是一个充满人情的人。

我们心目孔圣人已经不在了,他已经永远离开我们,但他依然存在,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失去色彩的哲人的世界。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孔子之死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走进孔子作文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任凭你叱咤风云,终究逃不掉历史的烟尘湮灭。可有一个人物,却完全不一样,不仅没被历史的长河淹没,反而越来越深的影响着后人,他就是我们的儒学大家——孔子

孔子,生长于乱世,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处处碰壁,可他永不言弃,让自己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

今天,我们重读历史,孔子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更是永不磨灭。

走近国学,走近孔子。我们不仅要把它作为一个口号,更要向两位同学一样,付诸实践,把自己的体会活跃于纸上。

走近国学,走近孔子,更是我们每个华人的义务与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周游列国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柄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也有糊弄人的时候名人故事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孔子出游,途中他的马儿偷吃了农夫的庄稼。

农人很生气,捉住了马儿并把它关了起来。子贡知道后,就去恳求农人放了马儿,但任凭他好话说尽,低声下气,农人却理都不理。

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野兽享用太牢(祭祀时所用的牛、猪、羊三牲,是最丰盛的牺牲),请飞鸟聆听九韶(古乐名,相传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优美音乐)一样。这是我的不对,并非农人的过错。”于是命马夫前去。

马夫见了农人便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之滨耕作,我也不曾到过南方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个模样,马儿怎知那是你的庄稼不该偷吃呢?”

农人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马儿还给了马夫。

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便来问孔子,既然你早知此事非子贡之力所能解决,为何不直接派马夫去呢?

孔子笑道:“我若不让子贡去,他必定心中不服,如今不但子贡毫无怨言,也使得马夫有了表现的机会。”

圣人能通达人情事理,所以才能人尽其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电影小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给孔子的一封信1000字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爷爷:

您好。

我是一名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与您相隔着比银河还远的距离。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可我知道您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你虽离我们远去,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仁爱的种子”依旧在我们心中蓬勃生长。包含您思想的《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孔爷爷,您知道吗?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为自己的未来铺上红地毯。而我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成绩也一塌糊涂,看着同学个个都“节节高升”,而我却一落千丈,心中也似打翻了五味瓶,直到《论语》,走进我的生活,孔爷爷您的谆谆教导是我如沐春风,您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让我深深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温故而知新”后,让我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学习的动力,当我在控制不住自己时,您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让我自觉的整理好思绪,一头扎进书海。当我成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您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当头棒喝,让我自觉制定了好的学习方法……您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我、启迪着我所追寻的。

孔爷爷,您是世人心中的“大圣人”,您知道你在生活中的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是多么重要吗?正因为有了你当初的宽宏大量,才有了今天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纽带,您的思想也曾深深教育过我。

那一次,学校组织卫生大扫除,我和一个同学被安排打扫教室,面对外面大好春光,我竟昧着良心对那个同学说我生病了,需要她帮我扫一下,那个同学二话没说就答应了。我在外面玩的痛痛快快后走进教室时,发现老师在对她训斥。原来她先帮我打扫好了卫生。而自己的区域却未来得及打扫,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种负罪的念头让我愧疚不已,当孔爷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映入眼帘时,如一只利剑深深刺痛了我的心脏,是啊,自己都不愿承受的事情,为什么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呢?如果那样,我和那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又有社么么区别呢?感谢您,孔爷爷,是您给我的人生上了生动的一课,终身受用的一课。

其实,孔爷爷,您教给我的何止这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会了选择朋友,“不耻下问”让我攻克更多难题,学习更上一层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君子……孔爷爷,您的闪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孙后代的茫茫路途,指引着他们的衣食住行,您的一言一语都是我们人生的课堂。孔爷爷,看到这些,您一定感到很欣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孔子仁爱的议论文

全文共 1632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的使命。提供了有关孔子仁爱的议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05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07.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4.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04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09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08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09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00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