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跑出一片天简介【汇编20篇】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跑出一片天简介,欢迎阅读。

浏览

5182

作文

918

特工皇妃楚乔传小说内容简介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特工穿越、架空的小说。作者运用众多的描写,在一片寒霜雨雪之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风雨飘摇的黄金帝国,一个穿越而来的特工少女,一群智计不凡的男儿,从很微小的地方著手,谋画了整个天下。文字强大而细腻,场景感受气势恢宏,故事情节紧凑,丝丝入扣,值得一看!

文案《11处特工皇妃》是潇湘书院A级签约作者潇湘冬儿的又一部力作,故事主人公楚乔以及冬儿其他几部作品中的女主唐小诗、李猫儿共同构成冬儿的国家特工部系列小说之四朵金花。楚乔生前为特工部军情11处的特工005,因被诬陷关进特工监狱,逃狱成功后为排除特工部的炸弹保下特工部而英勇牺牲,死后穿越到了大夏皇朝的一名8岁女奴身上,因助燕世子燕洵逃亡而与之将命运捆绑在皇宫中八年,助其增长实力一举反叛大夏王朝回到燕北领地。小说前半部分说的是楚乔和燕洵一路相伴相随,楚乔助燕洵实现梦想,燕洵一直爱着护着楚乔。但到后来,由于楚乔心性善良,与君王风格的燕洵两人越走越远,最终楚乔离开了燕洵,和一直爱护她的诸葛?在一起,两人最终成了名动大陆的秀丽王和青海王,开创了繁荣盛世。旧的制度必然被摧枯拉朽的毁去,让新的大夏在灰烬中得到重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人物简介

全文共 321 字

+ 加入清单

张飞,字益德(小说为翼德),汉族,涿郡涿县(治今河北涿州)人,身高八尺(三国一尺约23.1cm)约合现在1.85米,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史书记载张飞是贵族,有智有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是个极为典型的侠义之士。在桃园结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排名老三。死于部下暗杀,谥恒侯。民间流传张飞精通草书,擅画美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张飞是个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彪形大汉,戏曲中更是给了他黑脸的形象。但根据现在的一些名流,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有史料曾记载过张飞的爱好是练书法,并且写得非常好),生有两女均为蜀汉后主皇后,相貌应该不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巴金简介

全文共 6694 字

+ 加入清单

巴金,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巴金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巴金 - 人物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fèi,取自“蔽芾甘棠”),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著书颇丰。

巴金 - 代表作品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 、 《春》 、 《秋》 。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巴金 - 笔名由来

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

那还是在法国沙多—吉里小城,巴金写完了处女作《灭亡》,想寄回国出版,又不想用真实的名字李尧棠,就想起了一位北方同学巴恩波,相处不到一个月,他就到巴黎去了,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为了纪念他,就用了百家姓中这少见的“巴”字;这时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看到桌子上摆着巴金正在译的克鲁泡特金(1842—1921)的《伦理学》,就建议取用这个“金”字。一个很随意、很平常的署名,后来却成了巴金信仰无政府主义的“罪证”:巴是巴枯宁的首字,金是克鲁泡特金的尾字,说明他崇拜无政府主义的两个代表人物,不允许有别的解释。

巴金 - 忘年之恋

巴金的一生没传过一次绯闻,他与夫人萧珊恋爱八年,相守一生,成为文坛的楷模。萧乾曾经说:“巴金写恋爱,然而不谈恋爱。”年轻的女学生萧珊是他的崇拜者,是她主动给巴金写信,约他跟自己见面的。她一辈子称巴金为“巴先生”。“文革”期间,萧珊处处保护丈夫,受尽皮肉之苦,过早地离开人世。萧珊没能看到巴金今天的辉煌,然而她是天下最幸福的女人,因为伟大的巴金自始至终只爱她一个人。她去世时,巴金不过68岁,30多年来,他对妻子坚贞不渝,他笔下的《怀念萧珊》一文,使这位善良的东方女子的形象永远铭刻在千千万万读者心里。

相识笔墨传情

1936年的大上海,年仅32岁的巴金在文学创作和翻译两方面已是声誉卓著,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家》,深深唤醒了青年一代。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却没看上任何人。在给他写信的爱国学生中有一女生写给他的信最多,她笔迹娟秀,言词不多,落款总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这个女孩的信给巴金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他们通信达大半年之久,却未见过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巴金原名李芾甘)能答应我的请求……”信中不仅约了时间、地点,还夹着一张她的照片。

按信中的约定,那天上午,巴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约定的饭店。一会儿,一位梳着学生头、身着校服的女生出现了,还没等巴金回过味来,那女孩已像熟人似的欢快地叫起来:“哎呀,李先生,您早来啦。”巴金谦逊地一笑:“唉,你也早啊。”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看着巴金,文雅、快活地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不善言语的巴金一下子少了许多拘束,开心地说道:“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现在可以告诉我你的名字吗?”于是,18岁的萧珊(陈蕴珍的笔名)开始介绍自己。此后,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相知忘年之恋

在巴金看来,萧珊主动爱恋自己是她的权利,是她纯洁美好心灵的自然表露,而自己对萧珊的爱,却出于躲不过诱惑,甚至有亵渎感情的嫌疑。因此,巴金仍然把萧珊当小朋友对待。而萧珊对巴金的爱,是为巴金作品中对生活的真诚、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感动而产生的。

一天,萧珊高兴地来到巴金的住地,不一会儿,却泪流满面地从楼上下来。同院的朋友好心地拉住萧珊问道:“李先生欺侮你啦,我去找他算账。”萧珊不好意思地说:“我爸爸要我嫁给一个有钱人,我来请他决定,他却说,这件事由你自己考虑。”这时,随后下来的巴金解释说:“我是说,她还小,一旦考虑不成熟,会悔恨终身的。如果她长大有主见了,成熟了,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她生活在一起。”巴金一番发自肺腑的表白更坚定了萧珊追求爱情的决心。

相守风雨30载

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当时共同工作的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这使巴金顿感悲寂。体贴入微的萧珊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说过在你身边的。”

姑娘的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巴金为维持生计拼命地写书、译书、编书,他不能被经济问题所困扰,更不能影响自己的创作心境与创作质量。他写出了《火》第三卷,翻译完了屠格涅夫的《父与子》、《处女地》。这样,他的侄儿、侄女的学费有了,结婚成家的费用也没问题了。1944年5月1日,巴金在桂林漓江东岸,借了朋友的一间木板房当新房,他们没有添置一丝一棉、一凳一桌,只有巴金4岁时与母亲的合影,作为祖传的珍贵家产。也没有什么可安排的,只委托弟弟李济生以双方家长名义,向亲友印发了一张旅行结婚的“通知”。第二年,他们生下了女儿李小林,5年后,又添了儿子李小棠。

巴金 - 兄弟

巴金说过,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都是愿意多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两个哥哥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要帮助他们,结果没有机会了。我可能不会被人忘记,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巴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的愿望不仅仅是因为兄弟之情,更因为两个哥哥对人的真情。

《巴金的两个哥哥》收录了巴金讲述他两位哥哥的多篇文章和哥哥给巴金的信件。还有亲朋好友撰写的回忆文章。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巴金三兄弟的手足之情,更是那抹不去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

巴金 - 著作书目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他人合著),1927,上海民钟社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书局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书店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书局

《雾》(“爱情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年,新中国书局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书局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书店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书局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书局

《雨》(“爱情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 良友图书公司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书局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1933,开明书局

《萌芽》(中篇小说,又名《雪》),1933,现代

《新生》(中篇小说),1933,开明书店

《旅途随笔》(散文集),1934,生活书局

《将军》(短篇小说集),1934,生活书局

《巴金自传》(传记),1934,第一出版社

《电》(“爱情三部曲”之三,中篇小说),1935, 良友图书公司

《点滴》(散文集),1935,开明书店

《神·鬼·人》(短篇小说集),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短篇小说集》(1——3卷),1936——1942,开明书店

《生之忏悔》(散文集),1936,商务印书馆

《沉落》(短篇小说集,又名《沦落》),1936,商务印书馆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合集)1936, 良友图书公司

《忆》(回忆录),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发的故事》(短篇小说集),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长生塔》(童话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短篇小说集),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短简》(散文集),1937, 良友图书公司

《控诉》(散文集),1937,重庆烽火社

《春》(“激流三部曲”之二,长篇小说),1938,开明书店

《梦与醉》(散文集),1938,开明书店

《感想》(散文集),1939,重庆烽火社

《黑土》(散文集),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秋》(“激流三部曲”之三,长篇小说),194O,开明书店

《利娜》(中篇小说),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火》(共三部,长篇小说),1940—1945,开明书店

《星》(英汉对照,中篇小说),1941,香港齿轮编辑社

《无题》(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龙·虎·狗》(散文集),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还魂草》(短篇小说集),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废园外》(散文集),1942,重庆烽火社

《小人小事》(短篇小说集),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园》(中篇小说),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中篇小说),1946, 良友图书公司

《旅途杂记》(散文集),1946,上海万叶书店

《寒夜》(长篇小说),1947,晨光

《怀念》(散文集),1947,开明书店

《静夜的悲剧》(散文集),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1,开明书店

《慰问信及其他》(散文集),1951,平明出版社

《生活书局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通讯合集),1953,人民文学出版社

《英雄的故事》(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3,平明出版社

《保卫和平的人们》(散文、通讯合集),1954,中青

《巴金短篇小说选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散文集》1955,人民文学出版社

《谈契河夫》(理论),1955,平明出版社

《大欢乐的日子》(散文集),1957,作家出版社

《坚强的战士》(散文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明珠和玉姬》(儿童短篇小说集),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

《—场挽救生命的战斗》(报告文学),1958,中国青年出版社

《巴金文集》(1—14卷),1958—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选集》(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声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友谊集》(散文集),1959,作家出版社

《猪与鸡》(短篇小说),1959,作家出版社

《赞歌集》(散文集),1960,上海文艺出版社

《李大海》(短篇小说集),1961,作家出版社

《倾吐不尽的感情》(散文集),1963,百花文艺出版社

《贤良桥畔》(散文集),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散文),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巴金近作》(第1、2集,散文集),1978—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海的梦》(中短篇小说合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烟火集》(散文集),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1979,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册),1980,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上下卷),1980,人民文学出版社

《探索集》(《随想录》第1集,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选集》(散文、短篇小说合集),1981.香港昭明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1981,香港三联书店

《探索与回忆》(《巴金近作》第3集,散文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巴金选集》(1—10卷,小说、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创作回忆录》(散文集),1982,人民文学出版社

《序跋集》(散文集),1982,花城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上下册),1982,浙江人民出版社

《忆念集》(散文集),1982,宁夏人民出版社

《真话集》(《随想录》第3集,散文集),1982,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论创作》(理论),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散文选》1983,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文学回忆录》(与老舍等合著 ) 1983,四川人民出版社

《病中集》(《随想录》第4集,散文集),1984,香港三联书店

《童年的回忆。(回忆录),1984,四川少儿

《愿化泥土》(散文集),1984,百花文艺出版社

《控诉集》(散文集),1985,海峡文艺出版社

《心里话》(《巴金近作》第4集,散文集),1986,四川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散文集),1986,人民日报出版社

《巴金六十年文选》(散文集),1986,上海文艺出版社

《巴金全集》(1—26卷),1986—1994,人民文学出版社

《无题集》(《随想录》第5集,散文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巴金》(短篇小说、散文合集),1986,香港三联书店

《当代杂文选粹·巴金之卷》1986,湖南文艺出版社

《寻找理想的少年朋友》(书信集),1987,少儿出版社

《雪泥集》(书信集),1987,三联书店

《巴金书简·新编》1987,四川文艺出版社

《随想录》(散文集), 1987 ,三联书店

《巴金散文精编》,1991 ,浙江文艺出版社

《巴金书信集》, 1991 ,人民文学出版社

《域外小说》,1992 ,上海文艺出版社

《忆》(回忆录),1994 ,中国华侨出版社

《短简》,1994 ,河北教育出版社

《再思录》(散文集),1995 ,上海远东出版公司

《巴金自传》,1995 ,江苏文艺出版社

《十年一梦》,1995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中华散文珍藏本丛书·巴金卷》,2001,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国外获奖作家出版社作品集·巴金卷》,2001,云南人民出版社

译文集

《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阿里斯著,1927,民钟社

《面包略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7,上海自由书店;又名《面包与自由》,1940,平明出版社

《狱中与逃狱》(回忆录),俄国克鲁泡特金著,与李石曾合译,1927,广州革新书局

《薇娜》(短篇小说、剧本合集),波兰廖·抗夫著,与李石曾合译,1928,开明书店

《人生哲学:其起源及其发展》(上下编,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8—1929,上海自由书店

《为了知识与自由的缘故》(短篇小说集),俄国普利洛克等著,1929,新宇宙

《一个卖鱼者的生涯》(传记),意大利凡宰特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蒲鲁东的人生哲学》(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29,上海自由书店

《前夜》(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0,上海启智书局

《丹东之死》(剧本),苏联A·托尔斯泰著,1930,开明书店

《草原故事》(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31,上海马来亚书店

《秋天里的春天》(长篇小说),匈牙利尤利·巴基著,1932,开明书店

《过客之花》(剧本),意大利阿美契斯著,1933,开明书店

《自传》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3,上海新民书店

《狱中记》(传记),美国柏克曼著,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俄国虚无运动史话》(史话),俄国斯特普尼亚克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门槛》(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等著,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夜未央》(剧本),波兰廖·抗夫著,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告青年》(理论),俄国克鲁泡特金著,1937,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

《一个家庭的戏剧》(传记,又名《家庭的戏剧》),俄国赫尔岑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叛逆者之歌》(诗集),俄国普式庚等著,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父与子》(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迟开的蔷薇》(短篇小说集),德国斯托姆著,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处女地》(长篇小说),俄国屠格涅夫著,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散文诗》(散文诗集),俄国屠格涅夫著,1945,文化生活出版社

《快乐王子集》(童话、散文诗合集),英国王尔德著,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回忆托尔斯泰》(回忆录),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回忆屠格涅夫》(回忆录),俄国巴甫洛夫斯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草原集》(短篇小说集),苏联高尔基著,1950,平明出版社

《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国屠格涅夫著(与肖珊合译),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译文全集》,1997,人民文学出版社

巴金 - 人物评价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后人评论巴金为中国的良心》

曹禺先生说:“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数十年前,曹禺先生书下此言,赞美巴金,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正是以自己全部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并且长达数十年之久,无人可以替代,没人可以撼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相关阅读:春节简介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大年30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七月与安生小说简介

全文共 6190 字

+ 加入清单

安生,原生家庭破碎冰冷,学业很差,性格桀骜、敏锐、叛逆,被公认为是“不健康的颓废”,而七月,原生家庭温暖幸福,学业优异,性格平和、宁静、宽厚,被公认为是“温良恭俭让的乖乖女”。但两个生活和性情迥异的少女却互相吸引,情深意长。

然而,安生默默爱上了七月的男朋友家明,因为家明温厚、淳朴,“能够让所有的喧嚣都失去声音”,家明虽然喜欢七月的温柔贤惠,却也被安生的特立独行所吸引。因为她俩仿佛是彼此的影子,让他看不分明。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是非善恶观,只是爱永远是道难题,失去分寸太容易。一场异地相逢使独居的家明与流浪的安生走在了一起。七月得知真相后,在痛苦中狠狠打了安生一耳光。

然而,即使深深受伤,七月仍然看到安生的孤寂与家明的内疚,于是,因着内心深处的怜悯,她原谅了安生,也原谅了家明。此后,当安生带着身孕走投无路之际,七月主动收留并悉心照顾安生,而安生最后在难产中带着深深的负罪感死去。

七月和家明结婚后则收养了安生的孩子。七月在梦中会经常怀念安生——那个穿着花瓣一样的白裙子,坐在操场大樟树最高处,寂寥地看着远方铁轨流泪的小女孩子。

其实,这种“闺蜜爱上同一个男孩”情感纠葛的叙事模式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并不少见。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出彩的,当属徐晓斌的小说《迷幻花园》和李碧华的小说《青蛇》,都以冷峻批判之姿,将友情中的争竞与算计,爱情中的残酷与执迷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世间情谊不寒而栗。

但与之相比,安妮宝贝的叙事视角则柔细而温暖,且充满对人物软弱处的悲悯与救赎意识,令我深深感动。多年后,安妮宝贝自己在微博中回忆说:“原著中的七月,不断在承担和接受,她有坚定的灵魂。安生与之相比,漂泊、逃避,是脆弱而透明的灵魂。最后安生死去,她的叛逆不容于世。七月存活,代表一种拯救。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灵魂中两个面彼此对抗与和解的故事。回头看,那一切是过往。是你与我走过的曾经。

是的,那的确是我走过的曾经。在21岁读小说《七月与安生》,会觉得七月象征家与烟火,而安生象征诗与远方,于我却是两难选择;会在七月身上看到梅兰妮,而在安生身上看到郝思嘉;也会觉得自己时而像走在路上虚无而孤寂的安生,也时而像等在家中笃定而温情的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安生望着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七月望着安生。

也许,在青春时代,每个文艺女生心中,都有一个七月,也有一个安生,她们彼此倾听,彼此对话,彼此对峙,彼此凝视。

七月与安生,互换成了对方?

16年后,人到中年的我终于等到了电影。

电影画风唯美干净,情节也精巧迷离,不过,我个人觉得,电影更接地气,而小说则更飘逸空灵,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哀伤。难怪有人说,原著是少女看青春,电影是成人看青春。

最触动我的却是电影中人物性格的深化,安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孤傲冷峻、动荡不安、具有攻击人格的女孩,而七月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柔慈怜悯,先人后己、全是圣母情怀的女孩。

或者说,七月和安生的关系不再是小说中家园守望的母亲与异域放逐的女儿的不对称关系,而是懵懂成长过程中一个女孩和另一个女孩之间的对等关系。而这一视角正好呈现出人性更多的复杂面和真实面,也为成长这一主题提供更深度观照与聆听的可能。

综观不少影评,解读还停留在“常规与自由”、“安定与漂泊”、“独身与婚姻”等女性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辨上。仿佛促成七月和安生之所以从对抗走向和解,是她俩终于互换生活方式成为了对方——因为安生停止漂泊生活后选择结婚嫁人,终于得到踏实平稳的幸福,因为七月放弃安逸环境后选择浪迹天涯,终于得到自由轻灵的幸福。

这种评论过于美化了外在的生活方式本身,而忽略了人内心的突破才是根本——毕竟,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利弊。家与烟火的生活,有其踏实平稳的一面,也有其固步自封的一面,诗与远方的生活,有其自由轻灵的一面,也有其颠沛流离的一面。

一个人的内心若没有通透澄明,即使去了远方,也未必活得海阔天空,即使结了婚有了家,也未必活得气定神闲;同样,人的内心足够宽广丰盈,即使没去过远方,也会在寻常风景中乐山乐水,即使没有结婚没有成家,也会安于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在影片前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颠沛流离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固步自封的一面,而在影片后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踏实平稳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自由轻灵的的一面,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所以,我个人觉得,安生从未变成之前的七月,七月也从未变成之前的安生,她们只是在努力变成未来更好的自己。

七月:自以为义的拆毁与重建

七月曾是那么掏心掏肺的对待安生。

13岁开始,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养小松鼠,一起谈论少女情怀的小秘密。

直到有一天,她在山上看到男友家明试图拉住安生的手。但她故意装出天真浪漫一无所知的表情。因为她笃定家明是自己的。

为了成全七月与家明,安生为了避嫌毅然选择离开。站台上,七月送别火车车窗口渐渐离去的安生。两人都是依依不舍,安生最后哽咽着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尽管七月流着泪,但并没有挽留。因为她留意到家明的家传玉坠被安生戴在脖子上。七月知道,安生如果留下,会威胁到自己和家明的“爱情”。她有嫉妒,有恐惧,做不到放手与豁达。

回家后,她意识到一件事:她长大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掏心掏肺的爱安生。逼视到内心中的自保、设防、虚弱,使得18岁的她又内疚地哭了好久。

然而,再过了几年,23岁,当家明北上告别她而去,安生南下投奔她而来,她不再内疚,甚至在漂泊无定流离失所的安生面前不知不觉显出自己的优越感:是啊,她学历比安生高,职业比安生体面,收入比安生优渥,外表比安生漂亮,原生家庭比安生幸福,生活方式比安生正常……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安生大大咧咧地说起流浪时骗吃骗喝的把戏时,七月却觉得很丢脸。她自以为义地鄙夷安生:“你怎么就这么贱?”之后,又含沙射影地讽刺安生:“为什么你每次给我写信,最后一句都时问候家明?”两人第一次争执起来,七月气冲冲回到酒店,安生则默默离开。友情开始出现裂痕。

又过了几年,26岁,七月发现苦苦等待的家明还是选择和安生在一起后,拿着花洒朝着安生怒吼:“你一无所有,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除了我!家明才不会喜欢你这种风格!”她所有的苦毒、傲慢、愤怒、阴郁在瞬间爆发,突然令我想起浪子回头故事中大儿子对小儿子的冷嘲热讽………

直到有一天,七月突然醒悟到,爱不是强求,而是放手,放下掌控欲、放下外在看得见的安全感,放下做迎合世人期待值的乖乖女,也许自己内心能够活得更放松。

她本以为的未来就在那个从不曾离开的小镇,做一份稳定但未必要深爱的工作,找一个合适但未必要深爱的男子,结婚生子,直到终老。

但现在,她能够平静地对家明说:“我无法忍受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一辈子。”就这样,她辞了工作,也放弃了家明。也许,她并不是那么深的爱着他,只是想证明他爱她,只是想证明自己不会输,只是活在主流价值观的寄望、期许和设定中而已。

其实,摆脱父母的寄望、社会的期许和自身的设定,是很艰难的,但七月愿意走出第一步,她不仅开始学习对爱情不强求,也开始学习对友情不傲慢。离开家乡后,七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住安生曾经住过的旅馆,她尝试去理解安生,体会安生,也发现站在甲板上时,自己其实也喜欢摇晃和飘荡的感觉。

她慢慢成长为一个勇敢、宽广、谦和、不再患得患失,并真正能给予爱的能力的自己。

安生:在漂泊中给出爱

在好朋友的世界,很多是可以分享的,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睡觉、一起读书,但似乎唯有一样事情无法分享,那就是爱上同一个男孩。这似乎是一个很纠结的伦理困境。

安生表面洒脱不羁,桀骜不驯,但内心其实是重情重义的女孩,她并不像很多青春片中喜欢上闺蜜男友的女孩那样,高调标榜:“只要没结婚,大家都是自由人,完全可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当她发现家明对自己的情愫,也意识到自己对家明的情愫后,立刻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所以,在影片细节中处处可以看到,安生单独面对家明时,表情总是漫不经心的,语言总是划清界限的,“七月在等你回去呢!”“我最近交了新的男朋友!”安生那种大大咧咧的,潇潇洒洒的,满不在乎的微笑,让人看得心疼。

然而,她必须这样,因为家明是七月先喜欢上的男孩子,她要好好保护七月不受任何人的伤害——包括来自家明的伤害,更包括来自自己的伤害。

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小城,离开七月和家明,离开了一份温暖的友情和一份朦胧的爱情。在她看来,放逐自己,成全他们,让友情不至撕裂,让爱情不要萌芽,是最好的选择。

“七月,在家明和你之间,如果非要做选择,我自然会选择你。”

然而,当她重新回来,感受到七月变了,那种居高临下和小心设防的优越感。最后,七月当着众人嘲讽道:“你这些年在外闯荡,都是靠男人骗吃骗喝吗?你就那么贱?”安生彻底受伤了。

友情出现深深的裂痕,安生再次离开了七月。此后,际遇的不顺,加上家明的援助,这一次,她到底没有克制住自己压抑的情感,终究和家明走到了一起。

影片并没有展现她与家明相恋这段时间的心态,有没有对七月的罪疚感——那种第三者插足的挣扎和懊悔,也许会有吧,但更多的可能是她自身长期漂泊状态的软弱与疲倦,无力去成全更高的伦理标准。那时的她,只想有一个陪伴她渡过难关的男子。

终于,影片中最残酷的一幕发生了。七月发现男友和最好朋友在一起后,备受打击,对着安生大吼大叫,歇斯底里。

但即使,这一幕的残酷中依然也看到温情,七月发泄完怒火后,随即又懊恼地蹲下去,抱住安生哭:“安生,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而安生也抱住了七月,紧紧的,充满泪水的。

爱恨恩怨的交织,演绎得生动而缠绵。

最后,安生建议家明回到七月身旁,而自己,却嫁给了另一个对她很好的男人。在她看来,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和谁不都是过一辈子?

安生从小缺乏爱,没有家。所以,她渴望爱,也渴望家。就像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所唱的那样。但渴望归渴望,现实归现实,她看得很清醒——

似乎,七月爱她,但七月对她的爱是有保留的,遇到利害关系会放弃的;那一天,当她在列车上对流泪的七月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七月的颔首。但七月只是沉默。

似乎,家明爱她,但家明对她的爱也是软弱的,遇到重大选择究竟是茫然无措没有主见的;那一天,当她在操场上对奔跑的家明说:“你不能一直跑,终于要有停下来的一天。”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家明的承诺,但家明只是沉默。

但她还是选择了原谅人性的软弱,正如她知道自己也曾有软弱一样。原谅之后,是给予,是担当,是付出。

当七月走投无路找到她后,安生给出的是拥抱、接纳、家的温暖,以及少年时代最熟悉的那一句:“七月,躺在我臂弯里吧。”

当七月难产死去后,安生始终没有告诉家明七月死亡的真相,以免加重家明的负疚感。

最后,安生以七月的笔名,把七月写进小说,让七月在小说中自由自在的走着,笑着,海阔天空着……作为自己最独特的怀念。

我和兰:分道扬镳十几年后,彼此饶恕

很多女性观众看完电影,都难免想起自己少女时代某些刻骨铭心的友情。

或许那段友情中没有与闺蜜同时爱上一个男孩的尴尬与痛苦,但一定会有欢笑、眼泪、痛楚、误会、猜疑、争执、饶恕、和解。我也不例外。

我生命中第一个最要好的女友叫兰,我的同班同学。

那时,我大约11岁,就像安生一样,总是从冰冷压抑的家里逃跑出来,到兰温暖自在的家里,一呆就是一天。而兰的父母总是表情宽厚,面带微笑地冲我打招呼,给我们做饭吃,就像影片里七月的父母一样。

我们在小房间里一起看同一本书,一起睡同一张床,一起迷恋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一起尝试办一份文艺手抄小报,一起谈论将来长大后的梦想。

我对她说:我将来会去很远的远方,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不要结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对我说:不结婚怎么行啊,一个人太孤单了!

“那我们俩在一起过好了。”于是,两人咯咯咯的笑成一团,

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然而,没想到,突然有一天,我俩发生了争执,起因是我无意中看了她的日记。在缺乏界限感的我看来,两人那么那么要好,什么东西都应该是可以分享的,然而,兰却坚持认为日记是最私密的东西,不可以分享给我。

兰沉下脸来,要求我道歉。我性格勇敢顽强、大大咧咧,但比较粗枝大叶,情感不够细腻。虽然道歉了,但依然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兰性格敏感细腻,对我这种满不在乎的道歉感到非常愤怒。最后,两个小姑娘,谁都不理谁。

那天是她的生日,结果不欢而散。我走的时候故意发狠地说:“我再也不来你这里了。”她也发狠地说:“不来就不来。你可不要以后又反悔。”

我那脆弱而强大的自尊心受伤,发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兰彻底一刀两断。我还记得离开她家那天的黄昏,独自走在大街上,微微下起了小雨,流着自怜自怨的眼泪,伤感而迷离。那是1994年。

从此,我再也没有踏进她家门半步;从此,两人在学校见到也如同陌路;从此,这一分道扬镳就是14年。

2003年我信了主,常常想起这些年人生路上都对谁有过亏欠,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兰,特别想和她郑重其事的道歉,并表达对她的牵挂与感激。然而,却不知她现在何处,现况安否?

奇妙的是,主垂听我的祷告,2008年,她突然在我博客上留言,说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找我;后来,意外搜索到我写的信仰见证,而其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她,再后来,她也因为上帝的奇妙带领,信了主,受了洗。

我惊喜交加,连忙向她道歉,而她说:“未联系你之前,心中那份未被你知道的深深歉意及或许没有被面对的怯怯恨意始终在心中,多年不散,信主不久,我一次做梦,我们相逢在峡谷,我向你道歉,然后你冷冷拒绝了。我伤心不已,直至醒来。我特别感谢上帝,若不是他的爱给到我安全感,我这生可能都没有办法来跟你联系 ,也无从有被释放的机会。虽然我前半生有惊涛骇浪般的苦难。但回首,我却又看到自己有如此多的幸运……”

少女时代的种种嫌隙在坦诚、道歉与宽恕中灰飞烟灭。炼净的却是在基督里更深的故人情谊。就像七月和安生一样。

我们俩重新成为交流最深的朋友,一如当初。我们回忆各自的原生家庭故事,回忆各自在应试教育中所经历的阴霾,回忆各自这些年不同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回忆信仰给自己带来的各层面改变……

不仅回忆过往,也分享当下。她参加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的课程后,会不遗余力地推荐我;我有了什么传福音的奇特经历后,也会激情澎湃地告诉她;她在主内书店举办读书会后会把感想发给我;我则把我在深圳的福音朋友介绍和托付给她,她总是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在他们身上。更会倾听彼此的软弱与创伤。甚至我难以和丈夫交流的某些话题,梅总是最忠实的倾听者、关心者、代祷者。在温柔谦卑这点上,她远远胜过我。

回首,从2009年到至今又是7年,虽然她在深圳,我在北京,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的友情总是在互补和互动中成长……

兰身体一直不太好,记得一次,她发邮件给我:“……我想,我会先于你走。多年来的情绪折磨,已经给我身体留下诸多隐患,也在近年来,逐步呈现。但我内心恐惧之外,更多时候是平静。包括我曾担心不能为父母养老的痛苦,现在也放下了。人生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承受的……”

“我会先于你走”这几个字眼让我重重地震了好久,却久久说不出话来。

前几天,我将小说《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看哭了;我又将电影《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又看哭了。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而在你的故事中,谁是七月,谁又是安生?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懿简介

全文共 1440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司马懿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个人年表

公元179年出生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曹操征讨张鲁。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操进封魏王后,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不久,转为丞相军司马。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次子司马昭同年,曹丕登皇帝位,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黄初二年(221年),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令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八月,孙权出兵攻魏。司马懿击败诸葛瑾,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

太和四年(230年),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八月,司马懿从西城沿沔水直达朐腮,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四年(230),上表倡议建立上邦军屯。

太和五年,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两军对峙。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八月,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蜀军撤走。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征公孙渊,破襄平。屠戮七千多人筑京观。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司马懿与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曹芳。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共执朝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孙权攻魏,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吴军退。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正始四年(243年)九月,司马懿在率军征吴。

正始八年(247年),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司马懿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

嘉平三年(251年)四月率军讨伐王凌。

嘉平三年(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另一说法为司马懿是被箭射死的),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政史地教研组简介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大王庄中学政史地组是一个年富力强、年龄搭配合理、团结奋进的教研组

组内现有12名教师,其中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6人,二级教师5人;本科学历10人,专科学历2人。组内既有从教达30年以上教龄的老教师,也有刚刚参加工作不几年的年轻教师。我们在工作中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教研组内有省级课题主持人,市级优秀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优质课获奖者,市、区级优秀班主任,市、区级教学工作先进那个人,区级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可谓是人才齐备,他们都是专业的人才,也是业务的骨干,又是教育教学的排头兵。

近一年来,我们教研组教科研成果丰富,省级以上论文10余篇,市区级论文20余篇,有多人次在上级组织的各级各类评选活动中获奖,区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近10篇。课题方面:政治备课组探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课题成果斐然,已经结题,并获得好评;历史备课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大王庄地名考》已经出版并获得良好的赞誉,他们组的省级课题《农村中学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探究》获得一系列成果,并于2015年6月结题;地理备课组立足大王庄实际,深入各村庄,正在组织部分教师进行《大王庄旅游资源调查》的探究工作。目前,取得很大的成效。

展望未来,我们教研组准备在市教研室的领导下,开拓进取,努力钻研,扎实工作,积极开展教研组的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者简介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十七岁时写下了《幻城》,而后这部不经意的小说面世获得市场以及文学评论界的双料丰收,也使得作者的人生发生改变走向了作家的道路。从十七岁到二十七岁的十年间,郭敬明虽然创作不断,但是一直没有再碰过奇幻题材。

这十年间他虽然有过许多光怪陆离的想法,但是始终没有将其写进书中。他想等到他的“文笔和技巧再成熟一些,成熟到足以让绚烂的幻想变成磅礴的史诗”再写。

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他认为“自己现在的小说技巧和创作经验足以支撑起这个故事,创造出更为绚烂的奇幻世界。”为了不辜负读者们的期待,为了倾泻出这些年脑海中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了这部《爵迹》的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黄香公简介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黄香(约68年-122年),字文强(一作文疆),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年方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又升任尚书令,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赠刘景文》作者简介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龙的简介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近七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崇拜龙的图腾。

上下五千年,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继承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引人注目的还是龙。

龙象征着正在腾飞前进的伟大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红楼梦内容简介

全文共 3809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内容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红楼梦》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女娲炼石补天时,所炼之石剩一决未用,弃在青埂峰下。此石已通灵性,大小随心,来去任意,因未被选补天常悲伤自怨。和尚茫茫大士、道士渺渺真人见其可爱,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旅、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走了一道”。不知多长时间以后,空空道人经过这里,见石上刻着它那番经历,便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以下便为石上所刻内容。姑苏阎门外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庙旁,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带妻子投奔岳父,遭白眼,随跛道人出家。

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财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的女儿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林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赦之妻邢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迎春、探春、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无玉,便砸自己的通灵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姐姐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胡乱判案,放了薛蟠。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荣国府住下。

宁国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睡午觉,住在贾珍儿媳秦可卿卧室,梦游太虚幻境,见“金陵十二钗”图册,听演《红楼梦》曲,与仙女可卿云雨,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关系。

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打秋风。王熙凤接待,给了二十两银子。

薛宝钗曾得癞头和尚赠金锁治病,以后一直佩带。黛玉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贾珍之父贾敬放弃世职,离家求仙学道。他生日之日,贾珍在家设宴相庆。因林如海得病,贾琏带黛玉去姑苏,他的族弟贾瑞调戏凤姐,被凤姐百般捉弄而死。

秦可卿病死,贾珍恣意奢华,不仅东西都选上等,还花千两银子为儿子捐龙禁尉,以便丧礼风光。送丧途中,凤姐贪图三千两银子,拆散情人,使一对青年男女含恨而自杀。

林如海死后,黛玉只得常住荣府。一种寄人篱下的凄凉感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也更加病弱。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荣府。元宵之夜,元春回娘家呆了一会儿,要宝玉和众姐妹献诗。黛玉本想大展奇才,但受命只作一首,深感遗憾宝玉说将来不放袭入,袭人趁机规劝宝玉读书“干正事”。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二人常吵,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

宝钗过生日唱戏,小旦像黛玉,贾母娘家孙女史湘云口快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阻拦、结果惹得二人都生宝玉气。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和这些女孩子厮混;书童将《西厢》等书偷进园,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

贾政妾赵姨娘所生子,宝玉庶弟贾环嫉妒宝玉,抄写经书时装失手弄倒蜡烛烫伤宝玉,王夫人大骂赵姨娘。赵姨娘又深恨凤姐,便请马道婆施魔法,让凤姐、宝玉中邪几死。癞和尚、跛道人擦拭通灵玉、救好二人。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写《葬花辞》。宝玉丫环晴雯失手跌坏扇子,宝玉说她.她顶撞,袭人劝,她又讽刺,气得宝玉要赶走她。到晚间晴雯乘凉。宝玉又让她撕扇子以博她一笑。有一次史湘云劝宝玉会官员,谈仕途,被宝玉抢白,并说黛玉从不说这种混账话;恰巧黛玉路过听到,深喜知心。王夫人丫环金钏儿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赶出投井而死,贾环告贾政。宝玉又结交一位王爷喜欢的伶人,使得王爷派人来找。贾政大怒,将贾宝玉打得皮开肉绽。王夫人找袭人,要她随时报告情况。并决定将来袭人给宝玉做妾。

大观园中无所事事,探春倡导成立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林黛玉压倒众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被贾母知道,便留她住下。在大观园摆宴,把她作女清客取笑;这位饱经世故的老妇也甘心充当这一角色。贾母又带刘姥姥游大观园各处。在拢翠庵,妙玉招待黛玉、宝钗饮茶,宝玉也得沾光。

为风姐庆生辰,从贾母起,各人出分子办席。凤组饮酒过多,想回家休息,撞到贾琏正勾引仆妇。凤姐哭闹。逼得仆妇上吊,贾母迫使贾琏向凤姐赔礼。

由于行酒令黛玉引了几句《西厢》曲文,被宝钗察觉,并宽容了她,二人关系好转。黛王承认宝钗为好人,自己多心。黛玉模仿《春江花月夜》写出《秋窗风雨夕》,抒发自己的哀愁。贾赦垂涎贾母丫环鸳鸯,让老婆邢夫人找贾母。鸳鸯不肯,贾母也不愿意,斥责邢夫人。贾母与贾赦母子关系更加不好。薛蟠在一次宴席上调戏会唱戏而又豪爽的柳湘莲,被柳毒打,柳怕报复,逃往他乡。薛蟠无脸,也外出经商。其妾香菱(即英莲)到大观园学诗。又有几家亲戚的姑娘来到,大观园中作诗、制灯谜,空前热闹与欢乐。袭人因母病回家,晴雯夜里受寒伤风,身上烧得烫人。宝玉为舅舅庆寿,贾母给他一件俄罗斯裁缝用孔雀毛织的雀金裘,他不慎烧个洞。晚上回来、街上裁缝不敢修补。晴雯重病中连夜补好。 年关到,宁国府庄头交租,送的东西数量惊人,贾珍还嫌少。由于过年操劳,凤姐小产,无法理家,便由探春、宝钗等人协同理事。探春为赵姨娘所生,赵姨娘弟弟死,探春按例不多给钱,母女大闹一场。探着又在园中实行一些改革,将各处派专人管理,既交公一些财物.又给管理人一些利益。

黛玉丫环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真心,假说黛玉要回姑苏,宝玉相信而发病精神失常,由此,黛玉更知宝玉心理,众人也以为他们定成美满姻缘。黛玉又要认薛姨妈为干妈,钗黛二人达到关系最融洽时期。

荣国府矛盾重重。贾环在宝玉处见到擦癣的蔷薇硝,想要些,宝玉丫环芳官却给贾环一些茉莉粉。赵姨娘到宝玉处大闹一场。芳官又给她干娘一些玫瑰露、引出她干娘的侄儿偷茯苓霜。几件事闹得大乱,险些打破仆人间的平衡。正当宝玉生日欢宴时,贾敬吞丹丧命。尤氏国丧事繁忙。请母亲和妹妹尤二姐、尤三姐来帮忙。贾琏见二姐貌美,要作二房,偷居府外。二姐和贾珍原有不清白,贾珍还想搅浑水,贾琏又想把三姐给贾珍玩弄。尤三姐却正气凛然,将珍、琏大骂,她已有意中人,即毒打薛蟠的柳湘莲。贾赦派贾琏外出办事,贾琏路遇薛蟠、柳湘莲。薛蟠遇强盗,被柳搭救,二人结为兄弟,贾琏为柳提媒,柳答应。到京城后,柳先向三姐之母交订礼,遇宝玉闲谈尤氏一家而起疑,又去索礼退婚,尤三姐自刎,柳出家。凤姐知道贾琏偷娶之事,装成贤惠。将二姐接进府。请贾母等应允。贾琏回来,因办事好,贾赦赏一妾。凤姐借妾手逼使尤二姐吞金自杀。粗使丫鬟傻大姐在园中抬到绣有春宫画的香囊,王夫人大怒;在一些仆妇撺掇下抄检大观园,迎春懦弱,听凭丫环被赶走;探春生气,怒打仆妇;惜春这时和哥哥嫂子断绝往来。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恨而死;贾宝玉无可奈何,写《芙蓉诔》祭她。薛蟠娶妻夏金桂后,贪陪嫁丫环宝蟾美色,金桂为除香菱,答应了。在夏挑唆下。薛毒打香菱,薛姨妈不准。夏和婆婆吵闹。薛蟠无法在家。只得外出。

宝玉年纪渐大,贾政逼他上学,迎春出嫁,宝钗被家事缠住,大观园冷清起来。黛玉思想终身之事无人可求,做噩梦而染重病。奉承贾母意思,凤姐提出将宝钗娶给宝玉的想法。宝玉见晴雯补的雀金裘,怀念亡人。黛玉听丫环谈论宝玉婚事,病得不能吃饭;后来听说议而未成,病即痊愈。

薛蟠在外饮酒,打死店小二,入狱。金桂和宝蟾要勾引薛蟠堂弟薛蝌,其他方面倒安静下来。十月里,海棠开花,大家以为喜事、置酒庆贺。就在夜里,宝玉的通灵玉不知去向,人也痴呆了。祸不单行,元春这时死去。。由贾母做主,决定为宝玉娶宝钗,怕宝玉不同意,告诉他娶的是黛玉,并不让黛玉知道消息。黛玉在傻大姐处知道实情,梦幻破灭,迷失真性,焚烧诗稿;在宝玉成亲时,她孤苦而死。洞房之夜,宝玉见是宝钗也大惊,人也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探春远嫁之后,大观园更凄清,凤姐月夜见鬼,尤氏又得重病,众人搬出园,请道士在园中作法驱妖。薛蟠案子要重判,夏金桂大吵大闹,因为调戏薛蝌被香菱撞见,她想毒死香菱,不料自己误食毒药而死。

荣宁二府种种作为惹恼皇帝。终于被抄家;革去二府世职,贾赦、贾珍被逮。凤姐由于突来大祸,病得奄奄一息。由于权贵帮助,荣府世职恢复,让贾政继承,正逢薛宝钗婚后第一个生辰,便摆宴庆贺,可是席间一片悲凉。不久,贾母病死;鸳鸯惧怕报复,也自杀殉葬。凤姐主办丧事,力不从心,大家怨恨。她支持不住死去了。一群强盗打劫荣国府,妙玉被奸污、劫走。惜春看破红尘,小小年纪出家。

宝玉再次梦游太虚幻境,见到鸳鸯、尤三姐,秦可卿等薄命女子及为首的黛玉,醒后更心灰意冷。癞和尚、跛道人送回通灵玉,实则要宝玉弃绝尘缘。宝玉终于在应考之时出家当了和尚;尽管他中了举人,宝钗也已怀孕他全不管了。

贾雨村犯法被解职,在觉迷渡口碰见已成仙的甄士隐;甄士隐向他剖析、解释了这一切,也就结束了这部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全文共 1401 字

+ 加入清单

**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啤酒”)的前身是1903年8月由德国商人和英国商人合资在**创建的日耳曼啤酒公司**股份公司,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啤酒制造厂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赞助商,目前品牌价值631.68亿元,居中国啤酒行业首位,跻身世界品牌500强。

1993年7月15日,**啤酒股票(0168)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同年8月27日,**啤酒(600600)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两地同时上市的公司。

目前**啤酒在中国18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6家啤酒生产基地。2011年青啤公司共完成啤酒销量715万千升,同比增长12.6%;实现营业收入231.58 亿元,同比增长16.38%;实现净利润17.38 亿元,同比增长14.3%,是中国啤酒行业品牌溢价能力、盈利能力最强的公司。

**啤酒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网络遍布中国全境。全球啤酒行业权威报告Barth Report依据产量排名,**啤酒为世界第六大啤酒厂商。

**啤酒几乎囊括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所举办的啤酒质量评比的所有金奖,并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评比大赛中多次荣获金奖,主要获得奖项如下:

1906年,建厂仅三年的**啤酒在慕尼黑啤酒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20世纪80年代三次在美国国际啤酒大赛上荣登榜首;

1991年、1993年、1997年分别在比利时、新加坡和西班牙国际评比中荣获金奖;

2006年,**啤酒荣登《福布斯》“2006年全球信誉企业200强”,位列68位;

2007年荣获亚洲品牌盛典年度大奖;

在2005年(首届)和2008年(第二届)连续两届入选英国《金融时报》发布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其中2008年在单项排名中,**啤酒还囊括了品牌价值、优质品牌、产品与服务、品牌价值海外榜四项榜单之冠;

2009年,**啤酒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治理专项奖――2009年度董事会奖”、“世界品牌500强”等诸多荣誉,并第七次获得“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殊荣;

2010年,**啤酒第五次登榜《财富》杂志“最受赞赏中国公司”、“首届中国绿金奖”、“2010中国最佳雇主企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百强榜”;

2011年,**啤酒六度荣获“最受赞赏中国公司”、“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十年成就奖”、“最佳企业公民”、“中国2011年度最佳雇主”等殊荣。

**啤酒,跨越百年荣耀,携手开创历史。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确定了未来三年实现销量突破1000万千升的发展目标,营销中心作为**啤酒开拓市场的先锋部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啤酒营销中心作为**啤酒统一的品牌与销售运营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啤酒在国内及海外市场的营销工作。营销中心下设7大职能部门,26家省级销售机构以及海外业务总部,在职员工达到14000多人。目前公司建立了“品牌溢价+基地市场”的商业模式,贯彻“三位一体”(产品销售、品牌传播、消费者体验)的营销模式,全面落地“1+1”(主品牌+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打造狼性营销团队文化,以文化力系统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市场策划能力和团队战斗力,全面保持中国啤酒行业领导者地位。

**啤酒以“成为拥有全球影响力品牌的国际化大公司”为愿景,将不断创新,“用我们的激情,酿造全球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生活创造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物简介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秋瑾出生在1875年的福建厦门,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官宦家庭子女,秋瑾无论是胸怀还是气度都和平常女子不同,其眼界也要高于普通女子,看有关秋瑾简介的资料里,我们可以知道秋瑾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反对封建礼法,而且提倡男女平等,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可以拥有这样的胸怀以及气魄,想必她必是人中之龙凤。

而且,秋瑾还喜欢以花木兰和秦良玉来比喻自己,由此可见秋瑾真心是比较豪爽的,另外在鲜有的秋瑾简介里面还有一个信息,那就是秋瑾能文善武,还曾经自己孤身一人东渡到日本留学,之后又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不断的努力并且奋斗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了民族的觉醒,国家的自立自强。

秋瑾就是这样一个不甘平凡的女子,甚至在众多的秋瑾简介之类的书籍里,还把秋瑾称之为一代女侠,她身负着女权崛起以及革命火种的重大责任,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真是巾帼不让须眉,真是让人想不到的是,秋瑾虽是一介女流之辈,但也能拥有男子汉般的大丈夫情怀,顶天立地,大义凛然,以死报效国家。

秋瑾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纪念以及缅怀的一位女英雄,女诗人,秋瑾的故事可以说是相当感人,而她的英名也应该永远被世人所牢记,她用自己的血肉和牺牲来使民族觉醒,促进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1895年从父母之命嫁与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生一子一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物简介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李自成(1606.09.22—1645.05.17),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1]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扩展阅读:复活的内容简介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玛丝洛娃原来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儿,玛丝洛娃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是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轻薄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作陪审员。当他认出她肘,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得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地名誉地位面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汤姆索亚历险记内容简介

全文共 1285 字

+ 加入清单

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莉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芬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他甚至喜欢上了名叫蓓琪·撒切尔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来“追求”她。

一日半夜,汤姆和哈克贝利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罗宾逊大夫、印第安乔和酒鬼波特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印第安乔把罗宾逊大夫杀了,并把杀人罪赖到了被打晕的波特身上。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发誓,要对此事严守秘密。但汤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由于蓓琪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埃·哈波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蓓琪也在不久之后与他重归于好……

不久后,法院终于要审理那场凶杀案——大家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时,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第安乔,但乔却当场逃走了。汤姆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 。

一天,汤姆和哈克走进河边的一所“闹鬼”的老房子。他俩上了楼,不一会儿,看到楼下来了两个人,原来正是印第安人和他的同伙。这两人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了不少钱,正往地里埋。没想到竟从地里挖出一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钱。这时印第安人听到一点响动,他怀疑楼上有人,就想上去看看。汤姆和哈克正在不知如何是好时,早已朽烂的楼梯塌了,印第安人没能上楼。

后来,汤姆侦察出印第安人乔住进了一个客栈,他和哈克合计趁印第安人乔外出时,搬走钱箱。几天后,蓓琪、汤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野餐会”,他们来到了麦克杜格尔洞——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蓓琪光顾着玩耍,脱离了大伙儿,迷路了。他们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着无助的他们。过了好几天,他们也没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印第安乔……

同一天晚上,哈克发现印第安人乔和他的同伙挟着东西上山了,哈克想他们肯定是转移财务,就远远地跟踪。印第安人来到一个寡妇的山庄,要对寡妇下毒手,哈克忙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在这家人的帮助下,救出了寡妇。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死在洞中了,波莉姨妈和撒切尔一家都悲痛极了。直到一天半夜——镇上突然喧闹起来——汤姆和蓓琪被找到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一个出口。最后被几个好心人送了回来。

由于这件事,洞口被封了。汤姆知道后,便把印第安人乔在洞里的事告诉了蓓琪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法官便带人去查看,洞门被打开了,但印第安人乔早就饿死了。

后来,汤姆经过分析,判定宝藏已经被印第安人乔藏到岩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描述,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万两千余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汤姆和哈克平分了这笔钱。哈克救过庄园主寡妇,寡妇很喜欢哈克,变收下哈克作自己的养子。

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仅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他们俩的小传还登在了镇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ISIS简介

全文共 888 字

+ 加入清单

简单说,ISIS这个组织,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分支合并演变而来的。

2001年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基地组织在阿富汗遭到打击,部分头目开始另打主意。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摧毁了萨达姆的统治,却引起了普遍的反美武装斗争,整个伊拉克一片混乱。基地头目扎卡维(约旦人)趁机带领部分党羽进入伊拉克,会合当地的一些反美武装组织,正式扯起了“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的大旗,频频袭击美国和伊拉克的安全部队。2006年,扎卡维被美军炸死。2006年底,他们和一些逊尼派的部落联合建立了“伊拉克伊斯兰国”。2010年,继任者马斯里也被美军击毙。但基地伊拉克组织并没有因此被消灭,反而在新首领巴格达迪领导下愈加发展壮大。

2011年,美国挑动叙利亚内战,巴格达迪当即派出大批骨干趁乱潜入叙利亚,与叙利亚的逊尼派极端分子会合,建立了叙利亚“救国阵线”,其实就是基地组织的叙利亚分支。叙利亚救国阵线吃着美国人的军粮,领着美国人的装备,一边与巴沙尔的政府军大战数年,一边频频进行恐怖袭击。

在2013年4月,这个组织突然公然宣布效忠基地。之后,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这两拨基地分子合流,正式建立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S)。其中,所谓“黎凡特”,大致指的是地中海东部沿岸的叙利亚、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约旦等地区。这群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要在上述广大地区,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逊尼派国家。

目前ISIS的主要势力还是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部分地区。不过这个组织的人员来源却相当杂。其创始人是约旦人,据说头目主要来自沙特,而实际当兵的大部分则是来自利比亚和伊拉克,也有很多是在叙利亚招募的兵。此外还有来自车臣、欧洲和美国的伊斯兰极端分子。此外,由于ISIS组织的行为过于血腥,以至于连正统基地组织都慌忙出来和他们撇清干系,宣布以后ISIS做的事儿,基地组织不再承担连带责任。

原本ISIS的主力部队是在叙利亚向巴沙尔政府军作战,但随着叙利亚政府军的攻势加强,ISIS逐渐将主力移至伊境内,并于2014年初一举攻占安巴尔省,轻取费卢杰和拉马迪等大城市,现在已经控制了伊拉克北部大片领土,兵锋直指巴格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作者简介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主要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中国大陆艺人徐静蕾曾自导自演过该书改编的电影。斯蒂芬·茨威格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企业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独与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者简介

全文共 878 字

+ 加入清单

韩非

韩非韩非(约前280—前233),华夏族,河南西平县人(故土在西平县出山棠溪北岸的韩堂村),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

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韩非还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韩非子·问田》),“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他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韩非的这些主张,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内容简介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弟兄》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