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学生写作基础: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的转换(优秀20篇)

放开心胸,去拼搏为梦想追逐。小编收集了放开胸怀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4227

作文

1000

记叙文的写作基础知识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中心事件5、时间线索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

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四、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写作基础:应用文写作

全文共 1754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对于应用文写作都比较陌生,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应用文的写作方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掌握结构的含义应用文的结构,是运用材料以表现主题的有序安排,是客观事物条理性在文章中的反映,为文章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文章的结构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宏观结构,即文章的总体构思、大体框架;二是微观结构,即对文章的层次、段落、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和主次的具体设计。2.了解结构的作用结构好比文章的骨架,是安排文章的具体形式,是将材料化为文章的手段之二。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是准确表达主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引导读者领会文章思想内容的向导。写文章只有找到恰当完美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主题和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有机的整体。其作用具体表现在:

(1)使文章言之有体。应用文大多有较固定的结构形态,它是人们在长期写作实践中经过选择,逐步找到的最适合表现某种内容的最佳形式,也称之为“程式”。如简报、书信和行政公文类文书,具有相当固定的惯用格式。

(2)使文章言之有序。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就是根据一定的思路,将零散的材料组织起来,使之眉目清楚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使文章言之有文。精心安排文章结构,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从而增强其可读性。

二、安排结构的条件

1.了解思路的含义及思路与结构的关系

在文章结构的两重含义中,总体构思是具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总体构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有序”,是指对材料的安排要有次序,这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是安排结构的条件。

2、思路的含义

思路是作者思维活动的路线,是作者在头脑中梳理、组织内容材料的过程和结果。它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自身条理性的观察、理解。

作者思路清晰,结构必然有条不紊;作者思路不清晰,结构必然紊乱。经过选择的材料,只有经过合理的组织安排,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准确鲜明地表现既定的主题。

3、思路与结构的关系

在写作构思阶段,作者的思维活动异常活跃。确立主题,选择好材料,并进而考虑如何表达主题和如何安排材料,由此逐渐形成一条清晰、连贯、独到的思维活动路线——思路。此时,文章的大体框架已在作者的头脑中“闪现”出来。等到作者用书面语言把思路表达出来时,文章的结构也就具体安排好了。因此,作者思路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极为密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思路是形成结构的基础和内核。结构是文章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要使结构完整、严谨、匀称,动笔前,就需要作者匠心独运,形成清晰、连贯并具独创性的思路,进而“外化”成纲目清晰、严谨周密的结构。但是,文章反映客观事物,决不是对其原始形态的简单搬抄和复制,而是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基础上的主观创造。因此,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思路。思路开阔而有创见,文章的结构就新颖独特;思路狭窄而落俗,会使文章的结构板滞僵死;思路紊乱,文章的条理就必然不清;思路松散,文章的结构就不可能严密紧凑。(2)结构是思路的体现和反映。结构是思路的外显形式和文字载体。思路严密清晰,文章结构才能完整、严谨、清晰,主题才能得以准确地表达;思路紊乱、疏漏和闭塞,文章则会逻辑混乱、言而无序、首尾不能圆合。

4.了解锻炼思路的基本要求及锻炼思路的方法

(1)注意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使之清晰、周密、连贯。清晰,指展开思路要有顺序、有层次,同时对材料要加以区分和归类。周密,指思路要周到、严密,没有疏漏和缺损,不要顾此失彼,自相矛盾。连贯,指思维活动过程及其表达不仅要注意外在的次序,而且要处理好各个意思之间存在的衔接、并列、转折、因果、总分等内在联系,做到气脉贯通、流畅。

(2)注意思路的灵活性、独创性,使之活跃、开阔、敏捷。活跃与开阔,是指思路的开展要打破思维定势,进行多向探索,使之灵活、新颖而富有个性。敏捷是指思路的展开、梳理直至成型这一过程应该灵敏、迅速,使文章结构紧凑、气势流转而顺畅。

(3)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一是养成有序思考问题的习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二是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应用写作主要靠逻辑思维,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认识规律。

(4)写作前要通盘思考,立足于写作意图、目的和所用文体特点,确定如何起笔,主体分几个部分展开,怎样收尾。

[写作基础:应用文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诗词的写作基础

全文共 5432 字

+ 加入清单

笔者曾翻阅过许多诗词研究者的著作,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小编收集古诗词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1 孕育阶段

大家都知道,工厂生产产品都有个产前准备阶段,即原材料供应阶段,恰好诗词创作也有准备阶段,我们把它称之为孕育阶段,这个阶段有两方面的内容要向大脑这个加工厂供应。

一是情感。诗属于那种浪漫的抒情文学,诗生于情,情成于诗。情是诗的源泉,没有情哪来的诗。而情又借助于诗,把豪壮和凄婉等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使人体会到那种喜怒哀乐的情感。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情的诗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情感的产生又是通过外界事物对大脑各种各样的刺激产生的,作为我们来说。就要主动接受外界(生活)供应的素材,孕育出或喜或悲的情感,为诗词创作做好产前准备。

二是灵感。灵感是经过长期实践积累,突然间爆发出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智慧)。这与文化层次和阅历(经验)成正比关系,文化越高,阅历越丰富,爆发灵感的机会就越多。一般艺术家的灵感都与艺术形式有关,如画家可能是构图和色彩;舞蹈家可能是动作和造型;小说家可能是情节与结局;而诗词人则是字词和语句。灵感创作往往是精华,它体现了艺术家的风采和光芒。灵感不可能时刻伴陪你,但它却隐蔽在灵魂的某个角落,一旦激发,势不可挡。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所以当来了灵感时,一定记载下来以备后用,否则就会踪影全无,后悔不迭。

2 执笔阶段

这就和工厂中加工产品一样,要进行加工生产了,这也是诗词创作的执笔阶段。这个阶段大致分三个步骤:

一是选材。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你的诗词创作。诗词的体裁的确名目繁多,有古诗词和现代诗;诗和词;绝句和律诗;还有各种词谱的选择等等不一而足。这就需要看作者喜欢什么体裁,什么样的体裁最适合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还要取决于情感内容的多少。这些都需要量体裁衣,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来选择。

二是动手。选好体裁后,就按着诗词格式的要求去写就行了。最好是按着你的习惯和方式去创作,是白天还是晚上,是一气呵成还是多天完成。最基本的条件就时,采取何种习惯和方式更适合激发你的灵感,你就采取哪种。

三是修改。诗不厌改,越改越好,越改越精。一首诗写好后,最好是放置几天后再改,因为马上修改时你还没脱离当时思路,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效果不会太好。修改时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进一步调整情感,修正偏颇不妥之处;另一个是进一步匡正格律,修复差错不适之处;再一个是进一步锤炼字句,修改疏忽大意之处。

3 发表阶段

这和工厂生产的产品需要销售到客户手里,被用户所接受一样,作品是要发表给别人看的。一般有有两个含义:一是让别人理解你的思想感情;二是便于别人批评指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如果是精品,还会起到宣传教育的重大作用。

下面就从诗词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解:

二 五言古绝押韵简介

范例:

鹿 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解释:

五言古绝即古体绝句的简称。每首四句,每句五言(字)。

初学古诗词的朋友,我建议最好是从五言古绝入手。这是因为它不用严格的讲究格律,限制也少,容易学习和掌握。最大特点是句中字没有平仄要求,只对句末字有平仄要求。而且语句短小精炼,极易成文。文风自然古朴,含义深刻。

五言古绝最主要的要求是合乎押韵,二`四句押韵,第一句多不押韵。仄声韵和平声韵都可以用,但一般不混押。须注意的是第三句句尾平仄应与相邻的二`四句相反。见范例:二`四句韵脚响和上字,押的是江阳韵,都是仄声韵,第一句没押韵。第三句尾林字是平声字,与二`四句仄声字相反。

常用格式(每句尾字):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还有拗格,因不常用,这里就不举例了。有需要的朋友可和我说。

朋友们可从五言古绝试做起,这个并不繁杂,也不困难。只要这个入门了,其他的也就快了。各位朋友快发帖作诗,千万别不好意思,只有迈出第一步,以后才会有提高和创新。我一定认真评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 五绝平仄简介

范例: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解释:

李端(?~?)字正己,唐朝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官终杭州司马。“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作律体。有《李端诗集》。这首小诗写一弹筝女子为取宠故意出错的情态,写的惟妙惟肖,委婉细致,富有情趣。

五绝指五言律诗,即律体绝句,它是唐代建立的新诗体,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也称近体诗。它讲究平仄交替配合,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律诗一般把上下两句称一联,前一句叫出联或出句,后一句叫对联或对句。一个要求是联内上下两句相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对,但在实际应用中,偶数(2`4`~~~)字平仄相对即可。另一个要求是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对联里的偶数字,和后一联出联里的偶数字必须平仄相同(想粘),。就如范例中的第2句“手”和“房”与第3句的“得”和“郎”都是平仄相同,也可参考笔者发的《送海云霞》一帖。违反了这两条,就叫“失对”和“失粘”。五律基本平仄格式: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五绝一般是仄起,首句不入韵。最后再强调一下,律诗一定要严格按照格律要求创作。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律诗。笔者用几个字把其主要要求概括一下:一是要押韵;二是讲平仄;

三是须对仗;四是有诗意。

还有一点要解释的是,按理说古律诗应按古声`古韵写作,但现代人已经极少按这个要求去做了。为了使初学者朋友方便学习,我们在本论坛一律采取今声今韵。

欢迎朋友按格律发表作品!四 七绝变格简介

范例: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讲解: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唐朝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官文安县尉,后辞官远游边塞山水,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所作之诗在当时“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惜传世之作仅六首,且都是热情洋溢的佳作。这首诗为出塞远征将士所写,道出了将士在雄奇而苍凉的境地中,凝重深沉地对遥远故乡的一种思念。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来暗喻朝廷恩泽不及边塞,却又不失豪迈悲壮之气。

七律(四句)也称七绝,也是近体诗的一种,可以看作五绝字句在量上的增加(变形)。在五绝每句前加上与前二字平仄相反的二字即成七绝,七绝首字可平可仄,第三字和五绝的平仄是相同的。七绝有如下平仄格式:

1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参考。

七绝通常是首句入韵,不入韵的少见。它的写作特点是:语浅情深;句绝意广;音在弦外;遐思无限,好多古诗人的七律(四句)都具备这个特点,各位朋友可参考。

另外,仄仄脚的五`七言律诗还有一种较常见的变格句型,就是句末倒数第二字的仄声,与句末倒数第三字的平声对换, 形成变格句式,而且变格后倒数第五个平可仄字,就不允许变化了。 如: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变格 - - / - / + / - - / - /

五 律诗拗救简介

范例:

1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解释:

李白(701~762),字太白,好青莲居士。唐朝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附近人),生于中亚碎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多彩,语言流畅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和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细长安)人。进士出身,后来做过几任刺史,观终中书舍人。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多清丽生动。有《樊川文集》。

在律诗中,仄平脚句型(- - / / - ;+ / - - / / -)中,五言的第一字和七言的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用仄声就被认为是拗(不顺畅)。前人谓之“孤平”,意即孤单单的一个平(韵脚和七言首字+除

外),这也是犯了古今诗人之大忌,把孤平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那么既然是大忌,最好还是回避为妙,办法有两个:

一是避免出现孤平。即在仄平脚的律诗中,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子必须使用平声字。

二是想办法救孤平。如果此处用了仄声,那就在孤平后面的邻字(五言第三子`七言第五字)改用平声作为补救,这就是常说的孤平拗救,也算合律。格式为:

五言 七言

正常 - - / / - + / - - / / -

拗救 / - - / - + / / - - / -

如范例一末句的“天”字救“恐”字;笔者《五绝 谋生》末句的“情”字救“哪”字。

另外拗救字不但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还可以救上句相同位置的仄拗和其后一字(上句倒第二字)仄拗。如范例二末句的烟字救上句的“八”和“十”字;笔者《月中歌舞》常字救上句的“夜”和“挽”。

拗救处的字使用时也是比较灵活的,不救拗时也常有用平声的现象,就不举例说明了。另外律诗的平平脚(句尾两字)句型和仄仄脚句型的倒数第三字,忌讳再用平或仄声字,以避免出现三连平和三连仄现象。这都不是太常见的,也就不细说明了。

笔者在这里只是简单的把拗救间介绍一下,其实你只要按正常格式写诗,就不会出现拗救的麻烦的。所以对于初学朋友来讲,最好是正格协作,熟练后因排字遣句的需要,再适当地使用拗救`变格及其他。

六 五言律诗对仗简介

范例: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无群。

倾心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解释: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襄阳(今湖北)人。曾屡考进士不中,曾在朝廷为官,但不大。后弃官,在成都营建杜甫草堂。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见证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被后人称为“史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诗集》。《春日忆李白》描写了对友人李白的一缕相似,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李白的感佩和爱慕之情。

五言八句律诗简称五律,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莲(或承首`颈`腹`尾联),为了方便好辨认,我们就依次称为1`2`3`4联吧,中间的2`3联必须队仗(对偶)(请参考《诗词韵律简介》二—2对仗一节)。它的平仄格式是:

1 仄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平起,首句不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仄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平起,首句入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释:

- :平 / :仄 () :押韵 + :仄可平 = :平可仄

五言律诗通常是首句不入韵,一般时仄起。

对仗往往起着律诗的画龙点睛之作用,而且也是对联格式的主要来源,所以初学朋友,一定要好好掌握。律诗对联的基本要求,可参考《楹联的基本要求》一帖,基本内容差不多,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工对和宽对的概念,工对就是样样都符合对仗的要求,对的严丝合缝。宽对则可以避小就大,如名词这个大类中包括时间`地名`人物`动物方位等等小项,大项对了不管小项,这就是宽对。

另外律诗对仗还有一大忌讳。就是一定要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学生假期日记350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我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期盼着寒假的到来,我也不例外。

参加完紧张的期末考试,回到家里我将书包往床上一扔,大声喊道:“放假啰!”这时妈妈却给了我一个不屑的眼神,顿时我的心里凉了大半截,唉声叹气的我给自己在假期里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参加英语、作文辅导班……辅导班的老师们有趣的教学方式让我学到了课堂以外的更多知识,也让我明白了学习在于变通、活学,并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

业余时间,我还帮助妈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妈妈夸我是个好帮手呢。怎么样?我的寒假很充实吧,并没有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压力山大”哦!在学习当中我收获了快乐,在劳动中我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

寒假当中最快乐的莫过于大年三十晚上放鞭炮了。大年三十那一天在我们焦急的等待中勤劳的太阳公公慢悠悠的回家了,懒懒的月亮姐姐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啊。我和弟弟迫不及待的拿出准备已久的烟花,叫出正在看电视的爸爸妈妈。只听见“砰”的一声,原来舅舅已经点燃了“窜天猴”,它窜来窜去,吓得我和弟弟直跺脚。

我也不甘示弱,拿出了“二龙戏珠”,在点燃后绽放的瞬间我还许了一个愿呢:20__年即将到来,作为龙的传人,我希望中国这条巨龙永远穿越在世界的顶端!这时爸爸拿出了他的“压轴戏”——全家福,让我们一睹了烟花的灿烂,它不仅燃放了自己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还点缀了夜晚的天空,让满天繁星的天空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愉快的寒假生活转瞬即逝,寒假生活里点点滴滴的美好时光就像珍珠般串连在我的脑海里,将它们串成了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也把我的寒假生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书如人,人亦如书。

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不过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非常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后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不过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

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理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该要珍惜的人。

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校园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狼图腾》中学生暑假读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在20__的某一天,在书店看了《狼图腾》,翻了几页,就喜欢上这部书,买回来后细细的品读了两遍,作者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以“狼图腾”为精神线索,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进行了全新的梳理,令我印象深刻,也颠覆了我对狼的看法。20__年,听说要把《狼图腾》拍成电影,令我很是期待。没想到,这部电影让我等待了近6年,直到昨天我走进影院,得以如愿。

看完影片,虽然感觉故事情节不是很丰满,但对小说中的几个主要片段,如掏狼崽、追铺黄羊、猎杀马群、围剿狼等场面还是拍摄得不错,很好的反映了狼的桀骜、团结、智慧而富有灵性,对人类的无知、野蛮与残酷也进行了鞭策,体现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存的价值观。但在小说中,结尾讲述了几年以后,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来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

我觉得在影片的结尾也可以做个交代,这能升华主题,更能提示人类应当爱惜自然,明白要与万物和谐相处的道理,这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由,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学生读后感作文大全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快乐的假期即将结束了,在假期里我读了《神笔马良》这本书。这是一本非常棒的故事书,它的作者是中国作家洪汛涛。

《神笔马良》这个故事讲了从前,有一个叫马良的孩子,他家很穷,父母很早就去世了,而他就被卖到了一个商店里去。即使是这样,马良很有骨气,他非常喜欢画画,而且画得特别努力。他每一次上山砍柴时,都会利用休息时间用木棍子在土地上画一会。

马良很努力学画画的事感动了上天,上天就想送一根神笔给马良。一天晚上,在马良由于砍柴很累躺下睡着时,突然看见一道光从天上射下来,然后,一位白胡子老人出现在他面前,手里捧着一根神笔,对马良说:“这是上天送给你的神笔。”接着就把神笔给了马良,老人一下子就不见了。马良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用神笔画了一只兔子,那兔子一下子蹦了出来。从此,他就给贫穷的人画画,想要什么就画什么。

这个事情一直传到了商店的主人的耳朵里,店主就很想得到这支神笔,他就叫人把马良抓了起来,想要抢马良的神笔,但聪明的马良利用神笔摆脱了很多困难。但是,麻烦并没有结束。因为这件事也被官府知道了,官府同样把马良捉了去,要马良画他们想要的摇钱树。

但是,马良只画了一片海,然后在远远的岸上画了一棵摇钱树,他们又叫马良赶紧画一条船,马良给他们画了一条小船。他们坐在船上但却因没有风船不能动,于是又叫马良画大大的风,马良就一直画大风,最后大风把小船吹翻了,他们全部都被淹死了。从此以后,马良又可以继续给老百姓画画了……

我看到了马良的善良,他用自己的能力尽量帮助需要帮助的穷人,惩治恶人。同坏人斗争到底的勇气。同时,我从马良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向马良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作基础知识:短篇小说

全文共 10239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小编收集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基础知识,欢迎阅读。

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指出:"一开始就写大部头的长篇小说,是一个非常笨 拙的办法,……学习写作应该从短篇小说入手,西欧和我国所有最杰出的作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因为短篇小说用字精炼,材料容易合理安排,情节清楚,主题明确。"

怎样写作短篇小说呢?

一、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写作短篇小说与写作中、长篇小说一样,在写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在执笔 写小说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修养和生活积累。其次,读过较多的文艺作品,喜爱文学 创作,有一定的文艺修养和文艺理论的基础常识。茅盾在《创作的准备》开头就指出:"世 界文学史上的巨人们留遗给我们的不朽的著作,以及他们毕生的文学事业的经历,就是这题 目--创作的准备的最完美的解答。理论家们从这些文学巨人们的业迹研究分析解释, 写了很多论文,数十万言一厚册,也就是给这题目作注脚。"再次,在写作小说之前,从事 过表达方法的基本练习,并从事过一般散文尤其是速写的写作练习。"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好 多做些基本练习,不要急于写通常所谓小说,不要急于成篇。所谓基本练习,现在通行的速 写这一体,是可以用的。不过我觉得现今通行的速写还嫌太注重了形式上的完整,俨 然已是成篇的东西,而不是练习的草样了。作为初学写作者的基本练习的速写,不妨只有半 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这应当是学习者观察中恍有所得时勾下来的草样,是将来的 精制品所必需的原料。许多草样斗合起来,融和起来,提炼起来,然后是成篇的小说。"(《茅 盾论创作》第358页)所以,我们要学习写作小说,必须从思想、生活、技巧各个方面下 苦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绝对化。这并不是说,我们要等思想、 生活、技巧三关都完全过好之后再进行创作。不少青年作者的经验说明,初学写作者就是要 勇于创作实践,写是最好的基本训练。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小说创作和其它文体 的写作一样,没有什么捷径,小说的技巧只有自己从多次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别人的技巧, 只能作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 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 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 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 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 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 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 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经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 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 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 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 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 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 1931年,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 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quot;"两位是可以各就自己现在能写的题材,动手来 写的。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 丰富自乐。" 高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 其是不应该有多余的零件。" 这就告诉我们,写作短篇小说必须严格选择题材,深入开掘。那末,短篇小说怎样进行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开掘呢?

短篇小说的选材要做到:

(一)撷新去陈,根据时代需要选材。短篇小说的题材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凡是人类涉 足的领域、产生的事件,都可以经过选择作为作品的题材。但是,从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来 考虑,我们就必须撷新去陈,尽量选择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需要的题材来写。

(二)以小见大,根据体裁特点选材。短篇小说这种体裁的形式特点,要求作者不能象 写长篇小说那样写人生的纵剖面,而必须写人生的横断面,就象是横着锯断一棵树,察看年 轮可以知道树龄一样,短篇小说虽写人生中的一角、一段,也就可以窥见整个人生。鲁迅、 茅盾、巴金等作家为了在短篇小说中反映他们所处的时代,在写作短篇小说时,都是选取主 人公人生道路上的某一段作为题材的。因此,有经验的小说家在谈创作经验时就指出,创作 短篇小说必须善于"截取"、"选择"。如王蒙在《谈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中就说过,短篇 小说构思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广阔的、浩如烟海的生活事件里,选定你要下手的部位。 它可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它可能是一个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物,它可能是一个美好的 画面,它也可能是深深埋在你的心底的一点回忆,一点情绪,一点印象,而且你自己还一时 说不清楚。这个过程叫作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你必须选择这样一个小,否则,你就无 从构思无从下笔,就会不知道自己写什么。"

(三)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生活选材。一般来说,作者应该写自己熟悉的题材,因为这 些题材是在自己的生活中积累的大量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写起来容易驾驭,而且能写 得生动、深刻。当代小说家中的佼佼者大多是从写自己生活经历中的人和事开始走上小说创 作道路的。 选材是短篇小说写作中的第一个重要的环节。选材的目的在于从大量的素材中选取可以 写入小说中的题材--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具有从纷纭的 生活现象中"捕捉"题材的能力。这种"捕捉"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片断的能力,对于小说 创作极为重要。茅盾在他的《短篇小说选集后记》中指出:"在横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 活的各样环节茫然无知;在纵的方面如果对于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看不清,那么,你就很少 可能在繁复的社会现象中,恰好地选取了最有代表性、即具有深刻的思想的一事一物,作为 短篇小说的题材。"所以,短篇小说在选材时,不能只着眼于事件的故事性和吸引力,而要 着眼于把生活的侧面、片断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上去考察,要把握住社会的"纵"的和"横" 的两个方面,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住不平凡的东西,从而由时代和社会的一角 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从生活海洋中的一朵浪花看出奔腾澎湃的大海。

对于短篇小说题材的"开掘"--主题的提炼同样要十分重视。"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 作家心中首先想到的总是小说的主题,或者说思想内容。他构思小说的情节是为了表达这一 主题,创造人物也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好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好的主题的。"([英]《小说家的 技巧》) 衡量一篇小说的美学价值,重要的并不是看题材本身,而是看作者对于题材所开掘的思想的 深度--主题提炼的程度。所谓开掘,就是要深入发掘生活素材所内涵的本质意义的东西; 作者对生活素材的本质意义开掘得越深入,主题思想就越深刻,作品的教育作用也就越大, 美学价值也就更高。所以说,一篇没有好的主题的小说,是无法登上大雅之堂的。 李师东在《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中评论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时指出:"八十年代的 文学,是以对表现疆域的拓展的掘进、对表现手段的探索和实验为其显著特征的。与前几茬 作家相伴随的是冲突和对抗、张扬和摒弃、试验和沿袭、超前和滞后、创新和守成、反拨和 建立等源远流长的话题。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感受到来自不同思 想观念、文化背景的冲撞和对举。""在九十年代新的时空下,这一茬更为年轻的青年作家得 以走上文坛,正在于他们明显疏离了前几茬作家习惯关心的话题,而与社会的新的变化和进 展保持了同步相向的趋势……把个人的情绪与时代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处境勾连在一起,谋求 与九十年代社会的契合,体现中国社会新的进展,这正是他们的努力。以一种消解的姿态, 达到对文学的整合,以反先锋的方式,回归到朴素的情感姿态,以个人化的方式,进入到文 学创作之中,这正是这个新生代作家群的文学用心。"(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新 生代小说系列"总序) 应该指出:小说写作中对材料的分析与科学研究中对材料的分析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一个文学作家应当走的创作过程的道路,是和社会科学家研究过程的道路相反的。""社 会科学家所取以为研究的资料者,是那些错综的自然的现象,文学作家的却是造成那些现象 的活生生的人。社会科学家把那些现象比较分析,达到了结论;文学作家却是从那些活生生 的人身上,--从他们相互的关系上,看明了某种现象,用艺术手段来说明它,如果作 家有的是正确的眼光,深入的眼光,则他虽不作结论而结论自在其中了。"(《茅盾论创作》 第466页)因此,小说作者的分析工作是与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观察、感受,对生活的体 验、理解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分析是理性的,但是它是融化在形象思维中的。

许多小说作者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有的作品的主题是在人物之前产生的,而有的主题 是在有了人物之后才确定的。例如茅盾创作《春蚕》,是先有了主题,"其次便是处理人物, 构造故事。"(《我怎样写〈春蚕〉》)而王蒙说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并不是先有了主题然后再去 写的。他说:"《夜的眼》是什么先行呢?是感觉先行,感受先行,是对城市夜景的感受先行。 这里头有我个人的感觉,但又不全都是。……《夜的眼》就是写一个长期在农村、在边远地 区的人对大城市、对我们生活的感受。……这个感受饮食着深思对我们生活的深思,这个深 思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但是它充满了深思。"王蒙又说:"《夜的眼》还有一个主题,这 也是我在最近才明确的,就是写了我们生活中的转机。……所谓转机,充满了艰难,充 满着历史的负担,但又开始有了新的东西,大有希望。《夜的眼》里既有负担,又有希望; 既有伤痕,又有跨越伤痕向前进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 当清楚的地方。我觉得《夜的眼》里包含的东西是比较多的。"(《漫话小说创作》)

总之,我们对小说的材料必须深入开掘,对主题必须刻苦提炼。而在构思时、写作中, 是不能将主题提炼、人物刻划割裂开来的。可以是主题先行,也可以是人物先行,还可以是 感受先行。而且,主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即写成多主题的小说。

四、刻划人物,塑造典型

人物的刻划和典型的塑造,是小说写作中最重要的工作。茅盾指出:"典型性格的刻划, 永远是艺术创造的中心问题。"

怎样才能写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呢?我们当然要充分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等表 达方法,采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等修辞手段,使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栩栩如生。但是,仅仅这样还是很不够的,小说写作与一般记叙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 处,就在于小说要进行艺术概括,运用虚构、想象的典型化方法刻划人物性格,从而创造出 具有个性的又体现时代精神、社会牲特征的典型形象。为此,就"必须使现象典型化。应该 把微小而有代表性的事物写成巨大的和典型的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高尔基《和青 年作家们的谈话》)

典型化的基本规律就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使"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 的单个人"。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实现恩格斯提出的要求:"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 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所谓典型环境,一般指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即现实环境,其实,它"更应该包括特定 的种族环境、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环境等各种稳态的以及动态的大环境要素。一个具有永恒 意义的艺术典型,正是诸种直接的现实环境以及全部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深度环境和综合 环境所共同培育而成的。"(郝雨《在典型创造上用力》,1997年10月14日《文艺报》) 所谓典型性格,指的是人物必须是充分的共性和鲜明的个性的高度的统一体。人物的共性要 从人物的个性中体现出来。"人们常说,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故事情节的枝干上并没有结了多 少人物之果,即是指作品重在把握围绕事件所交织起来的复杂的社会现实,但缺少栩栩 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恐怕就与缺少有深度的、富于个性魅力的性格刻划有关。因 此只有在深刻把握现实关系的同时,深刻地把握人物内在灵魂,使身份与性格有机 结合而不能偏废其一,才能达到现实主义创作所要求的典型化高度。"(任玖珊《现实主义话 题再热评论界》,1997年10月14日《文艺报》)

在写作中,小说人物典型化的具体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以生活中的某一个原型为主,加以概括、想象和虚构,从而创造出典型人物。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原型是他的一个表兄弟。鲁迅结合平时对黑暗社会的 多方见闻,改造了这个疯人形象的内容,赋予人物以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塑造出了狂人这 个艺术典型。

第二种,在广泛地集中、概括众多人物的基础上塑造出典型人物。这就是鲁迅说的"杂 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巴尔扎克在谈人物塑造时指出:"为了塑造一个美丽的形象, 就取这个模特儿的手,取另一个模特儿的脚,取这个的胸,取那个的骨。艺术家的使命就是 把生命灌注到所塑造的人体里去把描给变成现实。如果他只是想去临摹一个现实的女人,那 么他的作品就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读者干脆就会把这未加修饰的真实扔到一边去。"

鲁迅笔下的人物大多是这样的。他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 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 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有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中的人物都是指不出生活原型的。这种作品中的典型人 物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比用某一原型塑造人物形象更为困难,然而,一个真正的小说作者是 必须掌握这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方法的。 以上两种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有时可以在一个作品中同时运用,即可以用一种方法塑造 某一人物形象,而用另一种方法塑造另外的人物形象。

在刻划小说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小说中的人物和真实人物不同。他是作者虚构的,而这种虚构的人物来自小说作 者的心灵之中,是融有作者的血肉、灵魂、性格、气质的"臆造"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生 活在小说的国度里,这个国度是一个叙述者与创造者合而为一的世界。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 《小说面面观》中指出:小说人物在人生中的五项主要活动--出生、饮食、睡眠、爱情和 死亡等方面,都有不同于真实人物的特点。只要他了解他们透彻入理,只要他们是他的创作 物,他就有权要怎么写就怎么写。这就说明:小说人物由于是作者展开想象、通过虚构创造 的,因此他不同于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学习小说写作,不能不首先明白这个问题。

(二)小说人物与作者自我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告 诉我们:作者写的不管是什么人物,"我们所表现的终究是我们自己","我们要使人物各各 不同,就只有改变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我们自我的生活情况,这自我是 大自然用不可越逾的器官限制所形成的。""要使读者在我们用来隐藏自我的各种面具下 不能把这自我辨认出来,这才是巧妙的手法。"

同时,莫泊桑又指出:我们作者"如果对人物进行了充分的观察,我们就难免相当准确地确 定他们的性格,以便能预见他们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动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说:一个具 有这样性格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决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 能够一个个地确定人物自己的非我们所有的思想中的一切最隐蔽的活动,那些与我们不同的 本能所产生的一切神秘的希求,他那器官、神经、血液、肌肤和与我们特殊的体质所决定的 暧昧的冲动。"这就是说:作者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塑造着人物,但人物却对作者保持着相 对的独立性;作者三番五次地进行艺术构思,修改自己的人物性格,要人物活起来站起来, 是典型又是个性;人物性格一旦形成,一旦活起来站起来,他就要顽强地按照他的社会地位、 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个人气质来思考,说话,做事,行动,抒发内心情绪。这时候,他常 常要跟他的作者发生争执,提醒作者应该怎样描写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的笔就只好顺 着人物自身的行动进行写作。当然,这种情况是只有在进行认真、深刻的艺术构思后才会出 现,草率从事是写不出真正的小说人物的。

(三)小说人物的个性特征需要通过真实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在小说写作中,细节描 写对人物的个性化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真实的典型的细节首先是行动方面的,也可以是语 言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活动方面的,以及其它方面的。作家刘真从创作中体会到:"作品中 的细节,就象活人身上的细胞,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谓作品的高度,深度,是由它的细部 来决定的。""一个细节很难构成一篇小说,可它常常是一篇小说的引线或基础。"(《首先要 攻下的难关》)

学习小说写作,一定要下功夫寻找这样的细节--看似无所谓却有重要意义的细节。因 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正是由许多适当而具有力的典型细节来完成的。唯有把许多有典 型意义的细节有机地贯串起来,组织起来,才能达到从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性格的目的。

另外,有的作者还常常通过写人物小传分析人物性格。这种人物小传对作者掌握人物性 格有一定帮助,初学者也可在习作小说时采用。

五、构思故事,安排情节 "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 (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小说家的技巧首先在于会说故事。"(伊莉沙白·鲍温《小 说家的技巧》)

故事是什么呢?"故事是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早餐后中餐,星期一后 是星期二,死亡后腐烂等等。就故事在小说中的地位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使读者想要知 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故事虽是最低下和最简陋的文学肌体,却是小说这种非常复杂肌 体中的最高因素。"(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第22页)

然而,初学写作者必须了解,小说的故事和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是有很大区别的。小说的 故事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臆造由于作者充分发挥了想象,并进行了巧妙的组织, 读者会觉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还要真实可信。当然,发挥想象构思故事绝对不是毫无根据 地胡思乱想,胡编瞎造,而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作 为构成作品情节的基础,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形形色色的生活事件中,选取最能展示人 物性格的事件,经过提炼的加工改造的功夫,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情节。这种提炼的加工改造, 就是情节典型化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根据提炼出的主题,从人物性格出发虚构故事情节, 这是小说构思的基本原则。 学习写作小说必须懂得情节及其与故事的区别。情节是什么?高尔基认为,"文学的第三个 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屿、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各种不同的性格、 典型成长和构成的历史。"(《和青年作家的谈话》)也就是说,情节是环绕着人物性格以及人 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展开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爱·摩·福斯特指出:"情节是小说中较高 级的一面","情节是小说的逻辑面","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 了。"(《小说面面观》)

传统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破题、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五个环节。当代小说的情节安排 已经不受这些环节的限制,如有的没有破题,直接写开端;有的可在高潮中暗示结局。

在写作时,情节通常是由场面和线索构成的。场面,指小说中被处理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点的具体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关系,它是比事件更为具体的生活画面。线索,指把 人物活动贯穿起来完成情节发展的事物或事件。短篇小说多为一根情节线索,也有两根的, 一是主线,一是次线;一是明线,一是暗线。 安排故事和情节需要使用"大纲"。一般来说,"大纲"包括:1、主要人物表;2、故事 要点;3、重要场面;4、作品主题;5、篇章结构。这样的"备忘录"式的大纲,虽然在实 际写作时会有修改,但是它比没有大纲要好得多,尤其对初学写作小说的人更为重要。 六、精于首尾,善于叙述 一篇好的故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必须简单;二是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兴趣;三是要有一 个好的开头。所谓好的开头,不仅仅是个结构的问题,实际上是小说如何截取生活片断、恰 当地"切入"的问题,是小说的总体构思的问题。好的开头必须直截了当,引进人物,展开 故事。 至于结尾,在短篇小说写作中同样重要。这是因为好的结尾可以提高和深化作品的的思 想意义、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优秀短篇小说的结尾,或给人以人生哲理的思索, 或给人以希望和鼓舞,或使人掩卷深思…… 对于整个作品的叙述的技巧--写的技巧,同样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王蒙指出:"构思得差 不多了,靠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造的最重要的阶 段。正是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内心活动才空前活跃起来。" 那末,怎样来叙写?可以像写章回体小说那样去叙写,也可以像书信那样去叙写;可以连贯 性地叙写,也可以间断性地叙写……应该看到,短篇小说的叙写是十分自由的。

叙写中的时间如何安排是个技巧问题,这是因为:"时间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的重要的地位。"(伊莉莎白·鲍温《小说家的技巧》)

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小说家的时钟":讲故事的要则之一是能同时天南海北,无所不知地讲,不但精 通历史,通晓当今,还能洞察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作者的叙述中,所有已知的和预期的 时间都集中在即刻发生的事件上。在这个过程中,"小说家的时钟"同时报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时间说明:无论故事起初是怎样构思的,叙述总是象花筒似地把各个时间牵连在一 起。最简单的叙述就是将各种感觉、回忆和推测的过程混为一体。 小说作者安排故事的方法之一就是他可以调整各事件所占的时间比例。一个重要的事件 可以写得比它实际发生的过程更长一些;而漫长的历史用一段文字就可以概括叙述出来。这 种叙述的灵活性正是小说作者使用的主要手段之一:用时间比例来表明每一事件的相对重要 性。从某个角度上看,小说家在写作时可以象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既然每一 篇故事根据自己的轻重缓急都需要一种特殊的计算时间的方法,那么作者如何计算时间就是 非常重要的。

(二)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在叙写中,小说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把时钟拨快,有 时把时钟拨慢,有时把指针倒回或拨前,但是,没有一个作者能全然不顾时间的顺序。福斯 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在小说中,对时间的忠诚极为必要,没有任何小说可以摆脱它。" 这是因为,"日常生活同样的充满了时间性……不管什么样的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是由两种 生活合成的--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而我们的行为也显示出一种双重的忠诚。我只看 了她五分钟,但那是值得的。这个简单的句子里就含有这种双重的忠诚。故事是叙述时间 生活的,但在小说中--如果是好小说--则必须包含价值生活。"所以,叙写故事不能忽 略自然的时间生活,但是更要注意社会的价值生活,必须匠心经营,写好价值生活。

(三)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小说的叙写应使读者有历史感。为此,小说作者在把自己 的故事安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的同时,他就应对历史负起责任。这就是说,小说场景 的每一个细节,对话中的每一个片断以及书中人物的每一个行动都必须合乎小说发生的时代 背景。这样,在写作中就有了微观叙述和宏观叙述。所谓微观叙述,是指"按时序组织起来 的一连串事件";所谓宏观叙述,是指"历史的一个片断"。这两种叙述使得作者能够正确处 理"小说范畴里的时间安排和小说结构与历史前景间的关系。"(乔纳森·雷班《现代小说写 作技巧》)

(四)三项基本选择:在对待时间的安排上,作者通常有三项基本的选择:一是按"时 间一致"的原则来叙述,使小说里的事件在前后顺序上同阅读的顺序大致一样。二是用缩短 或概述时间的办法去叙述,在故事的开端或结局之间略去若干年月。这样,读者的阅读时间 和小说人物的行动时间是不一致的。三是用时序颠倒的方法 进行叙述,阅读时间和行动时间有时一致又有时不一致。

(五)叙述时间的距离:时间在小说里除了起着"导演"的作用之外,又起着引起"悬念" 的作用。"在一本我们称为严肃的小说中,我们同样也感到,或者应该感到时钟一小时又一 小时地在轰响,日历一页又一页地掀过去。此外,时间还把读者牢牢地系在宏大的现在 --如果你愿意的话,叫它场景也未尝不可--,而这些现在是由一些中间性的情节连 系起来的。我们可以在时间上前后移动,但是现在这一时刻必须牢牢地抓住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简爱》读后感_《简爱》中学生读书笔记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读《简爱》时,当时也只是粗浅的看了一点,只是觉得简是一个追求爱情自由的人,而如今真是常读常新。

简是一个贫穷低微、长相平平、性格倔强、感情丰富,而且多才多艺的人。她会绘画、弹钢琴,印象最深的还是她与别人对话时,你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多说。

简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过,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而她在绝望中振作,沉沦中重生。这是一个小女孩人格的力量。她离开了姨妈,在慈善学校中遇到了他的好朋友海伦,一个放弃现实高傲的天使,他的生命又像落日一样短暂、壮美,默默的离开了简。简的失友之痛,加上罗可赫斯特的诋毁,简倔强不屈,用她一张平凡的脸面对一切。简长大了。

作为一个家庭教师,罗切斯特来到了桑菲尔德,在某个下午,简穿着那件青黑色的风衣,在路边遇到了罗切斯特,相见时,像罗切斯特说的那样,是简的魔力,把他的马摔倒了,罗切斯特在简的身边摔倒。于是简的严肃、自重、认真、自强,深深的吸引了他。在某个夜晚他道出了他的心声:“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怪的感觉——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地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内心就会流血。”而正要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有了妻子,自尊自强使她绝然离开了他,最后得知罗切斯特为救跳楼的妻子,双目失明,她再次全身心的来到他身边。

简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可能这就是简人格的写照,也是我喜欢简的原因,罗切斯特也曾说过这可能就是简的特殊之处。我曾经看到有一个人写道:看完了《简爱》,让我对简爱这么个人也充满了敬佩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楼梦中学生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名著是熠熠生辉、光芒耀眼的璀璨明珠;名著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名著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传典。今年寒假我就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他学识渊博,精于诗词,绘画和工艺美术。红楼梦是他从北京城移民到西郊香山创作的。

红楼梦讲的事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庭的大小故事。主人公是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是女子,自然而然他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所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边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以身亡,贾宝玉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爱情,在我眼里是美好的。可在古代皇族是没有爱情的,指腹为婚是家常便饭,而婚姻又是帮助男人升官、关系到官禄、爵位。如果婚姻不幸福,再大的官,再多的钱也是虚有的。现在都提倡自由恋爱,我觉得挺好的,自己的白马王子自己找,而不是父母‘包办。’

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或许事就像人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基础

全文共 10062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小编收集了电影剧本的写作基础。欢迎阅读。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 、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 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呎数。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对拷贝作检查,看看它的损坏程度,并据此进行修复。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在口语中,我们又常常习惯地把电影文学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认同这种习惯式的说法,把电影文学剧本称为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

可以肯定地说,电影剧本不象写信或打电报那样有个固定的文字形式。它的文字形式甚至比话剧剧本更自由。譬如话剧剧本大约总是先在起首写上时间,地点,人物表之类,然后再写内容----台词,和写在台词缝隙里,用括号括起来的情景说明。电影剧本却没有这一套成规。一个电影剧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或剧本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在此,我只能根据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粗分为两大类。

一 、可读性较强的剧本

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苏联和我国较为流行。它们的文字形式大都有如下几个特点:(1)剧本不但是可供拍摄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而且也很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直接阅读欣赏的文字读物。例如《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归心似箭》、《巴山夜雨》等等;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苏联电影剧本《夏伯阳》、《红莓》、《恋人曲》等等,即便作为读物阅读,它们所给予人的审美快感也不亚于小说。(2)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点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内容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住情绪的连贯性,不被"5.县城火车站。寒冷的冬夜。"之类的文字打断。例如《夏伯阳》中的这一段:

小县城的火车站上,停着客车。司令部车厢的车窗里,灯火辉煌。传来断续的铜号声,火车头调度的汽笛声,缓冲器的铿锵声,挂车员的口笛声…… 在司令部华丽的车厢里,一个穿着卡别列夫中尉军服的军官站在一大幅标着战线的地图前面。

如果按照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这两段前边都会标明时间,地点,比如第二段文字起首可能专用一行文字写上:"6.司令部车厢内景。夜。" 甚至有这样一些剧本,编剧为了不打断读者在阅读时情绪上的连贯性,索性不以场景的时空转换来划分文字的段落,而是以情节发展相对完整的阶段来划分。例如美国电影剧本《克莱默夫妇》在同一文字自然段落中写下了一系列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场面:先写父亲特德带儿子在公园里玩,同女邻居聊天,再写他在办公室给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而后又写俩人一同在家中用晚餐…… (3) 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比如注明什么"特写"、"推"、"淡出"之类),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那些内容暗示出来。例如苏联电影剧本《应该为她辩护》(又译《辩护词》)的开头这样写道: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站着一位面目清秀的青年,他身体斜倚、臂肘撑住铁栅栏,正在等待什么人。我们从裁缝店里偷偷地注视着他,仔细地打量他,简直出了神。那女裁缝干脆凑在玻璃窗前看。后来,她终于转过身来对我说:

这段文字虽未写明用什么具体方法拍摄,但有经验的导演却不难想象出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例如被我加了着重号的那句话,暗示出摄影机是由屋内对准街窗方向拍摄的,而且会出现女裁缝的近景。最后一句则暗示出境头里该出现正试穿衣服的女主角了。这样的写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使导演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不使读者因被那些技术术语干扰而破坏了阅读时的情绪。

二、 可读性不强的剧本

这类剧本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比较流行。它们大致有如下几个正好与前一类相反的特点:(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准备使自己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采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例如日本影片《裸岛》的剧本:

2. 黎明

海还在沉睡。

人也在沉睡。

晨雾中传来橹声。

一只小舢板靠近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妇,那是千太和阿丰。

千太是个三十五、六岁动作笨拙的矮胖汉子。

阿丰是个二十六、七岁,脸色微黑肩膀很窄的妇女。

船上放着四只木桶。

两人各自用扁担挑起木桶,走上岸边。

象这样的剧本,普通读者是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2)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以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或镜)号,场面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等。例如上面列举过的《裸岛》中的那段文字,一开始就标明了场号和时间:"2.黎明"。后面的段落又有标明地点的,如:"22.梯田"、"23.干旱的大地"。而"24.海滩上的松球"就写下了镜头内容,这一文字段落是一个仅仅包括一个空镜头的场面。(3)这类剧本经常明确地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甚至详细地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摄、录、美……)也做出许多的较为具体的指示。例如法国电影剧本《广岛之恋》开头的这一段文字的描写:电影开始时,两对赤裸裸的肩膀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对肩膀拥抱在一起---头部和臀部都在画外,上面好像布满了灰尘、雨水、露珠或汗水,随便什么都可以。主要是让我们感到这些露珠和汗水都是被飘向远方、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过的。

剧作者在这段文字里十分明确地在拍摄方法上、镜头的距离上、画面构图上、人物造型上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由于这类剧本看上去较接近于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故而人们又常常称其为镜头记录式剧本或技术剧本等等。

当然,这两种不同文字形式的剧本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有很多剧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们既追求文字语言的文采,又在必要的时候对摄法作一些简要的提示。这种剧本在今天的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祝福》就采用了这种文字形式。我见过不少初学者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行文之间加入了很多技术术语,诸如"特写" 、"淡出"、"推"、"拉"之类。由于他们尚未弄懂那些导演术语的内涵和使用时的逻辑根据,而仅仅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剧本,让人读来似乎很有点象个电影剧本似的,其实,那些术语常常让内行人看了以后不免皱眉摇头,有时甚至感到有些画蛇添足。例如有个青年写道:"一缕轻烟从铜烟锅上冉冉升起(特写)。"其实,稍有点电影常识的人看了这句话就知是个特写镜头,这时再标明"特写",就显得多余了。

我以为,初学者不宜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文字形式。那种文体应建立在你对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反倒会弄巧成拙的。

03 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不同?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颇有水平的小说家对写电影剧本发生了兴趣,但在他们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写出的东西却常常无法拍摄,或者即使拍摄了也不是什么好作品。这使他们非常恼火,因为若把这部分生命用来写小说,成果要比这大得多。于是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地去写什么电影剧本,并告诫别的小说家也不要去写电影剧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原来,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是用笔在纸上写故事,但叙事的方法、手段和构思的规律却是有差别的。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但电影的形象思维特殊一些,它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时时刻刻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视点展开艺术想象。他的脑海里总是张挂着一个银幕,构思中的一切生活都只能在这个四方框框里出现。这就好像戏剧家在构思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一个舞台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凡是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一切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一辆车迎面驶来,那就一定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火车,不可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或随便什么车。这一特点与小说相去甚远,小说的文字描写需通过读者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变成形象。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同的读者就可能想象出不同长相的贾宝玉来。但一旦把《红楼梦》拍成电影,贾宝玉就只能是具体地由一位演员扮演的贾宝玉了。正因为电影有这么个特点,所以电影思维也就要比小说思维更为避虚就实。

比方说肖像描写吧,你写"一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一看便知是个善良和气、讨人喜欢的人。"这就不符合电影剧本避虚就实的要求。因为"善良和气、讨人喜欢"只是对性格抽象的、虚泛的形容,导演无法得知这些性格是具体通过什么形象一看便知的。你不如这么写:"一个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种颇有感染力的心满意足的微笑,他不断对身边走过的人点头打招呼,那些熟人们---不论年长年轻--都亲切地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甚至刮刮他的后脑勺。"当然,这不一定是段好文字,但至少它是可拍的。

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外表特征有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对肖像作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时,这种肖像描写甚至是连篇累牍的。电影剧本中的肖像描写虽求具体,但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细,因为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还要由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师等一系列创作人员的合作实现在银幕上,规定得过于具体是没多大意义的,只需抓住关键性的、能从某一侧面反射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具体地描写出来就行了。

电影剧本中的景物描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语言尽可能简洁,但又绝不能虚泛、抽象。比如,"夜,甜蜜而温柔的夜。"这样的写法就要不得。你必须把"甜蜜而温柔"这层意思通过视听形象表露出来才行。比如你可以写:"街道旁的垂柳隐退到暮色里,街灯向路面喷洒下金红色柔美的光,一辆洒水车从街上缓缓驰过,湿湿的路面便映出灯光,象是闪光的河。一对情侣相偎而来、飘然而去。晚风里远远传来隐约的圆舞曲声……"这样,你就通过具体的视听形象所体现出的舒缓的节奏和韵律,把那种"甜蜜而温柔"的情绪传导出来了。

在一部电影剧本中,最重要的还是写好人物的行动。电影剧本中的行动描写与小说中的行动描写之间的差异也许是最突出的。小说家写人物行动,常常用很多抽象的语言直接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却不一定直接描写这些内心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信手从中篇小说《万元户主和猫》中摘来这样一段:他家的大花猫病得厉害。按理说,他不能去开会,要想办法抓紧诊猫病。但他怕人家说他装大、装阔,发了财就喊不动了。他之所以能混到眼下这步田地,当初离不开干部们呢。人在得意的时候,引人注目的时候,千万不可傲慢哩。

第一句就不符合电影的要求。在电影剧本中不能只写"猫病得厉害",要具体写出"厉害"成什么样子才行,否则就等于把编剧的责任推给了导演。后面的句子就更无法拍了,他们都是写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直接介绍,至于这时的人物是站着还是蹲着?是坐在炕沿上叹气还是准备出门?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当然,机械地要求电影剧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具体的形象也是不对的。其实,在不少时候,编剧对自己设计的人物动作加上一些解释,也是必要的和允许的。例如《裸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1. 村里的路上

阿丰挑着空木桶边走边向来往的行人恭敬地行礼。因为阿丰一家在村里所处的地位低于村里所有的人,所以不得不走向对方恭敬地行礼。

"因为……"后面的这句话,就是对阿丰前边行为的解释性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性语言与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不一样。它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前提,即这种解释是依附于具体的动作描写的,是能通过那个动作表现出来的。创作者之所以写入这类句子,一定是他认为有必要让导演和演员知道自己前边写下那个动作的用意,以使他们更好地把那层意思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上边这一例中,如果不作解释,"阿丰对人行礼"这个动作的意义可能会被导演和演员忽视。经编剧一解释,他们得知剧作者如此设计的苦心,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就会掌握恰到好处的心理依据,通过行礼表现出因地位低下而露出的卑谦来。但又要注意,如果导演和演员通过行动描写完全可以看出人物做出这些行动的内心动机和内心依据,编剧如再用一些话语把它们解释一番,就是不必要的了。电影剧本的行动描写还不允许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对动作过程的"虚处理"。例如,"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兰兰已长成了大姑娘。""他找遍了大街小巷,可就是寻不见小佳佳。""他夜以继日一连苦战三天,终于攻克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这些句子都是无法直接搬上银幕的。例如中间那一句,除非你把他写成这样:

"人群熙攘的公园里,他焦急地寻找、呼唤着小佳佳。

街头,他焦急地向警察询问。

他在百货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地寻找着……

他精疲力竭地坐在街头一家商店的台阶上。

电影剧本与小说的又一不同之处是它不允许写入视、听以外的内容,比如肤觉、味觉、嗅觉等。"他和她走在一起,她身上散发出的香味使他迷醉。""脸孔开始象针扎般发痛。"这些句子如果出现在小说里不算稀奇,可是一旦你把它们写入电影剧本,人家就会说你是外行,因为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把它们表现清楚。

最难办的是,小说作者只管写他要写的一切,完全不必顾及自己与被表现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之类的问题,而一个电影剧作家却不能这样,在他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随心所欲的漫无边际的生活场景,而是一个又一个有着具体的方位、具体的视句和拍摄方法的镜头。他在稿纸上写下的,实际就是在他的大脑银幕上由这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影片。而这部影片的包括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等一切制作过程,都是由剧作者一个人预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的。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思维,写出的东西也往往只能读,不能拍。我们从下面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一:"车身上,北京开往C市直快的白牌。"

也许,我们在小说中写什么"M君"、"S市"尚无不可,但如果表现在银幕上,这块牌子莫非写成"北京--C"吗?这不是苛求,这暴露出作者在写它的时候头脑里没有画面感觉,而这对写电影剧本的人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例二:"在场的三人,眼光对视着。"

如果我们在写的时候考虑到了演员的表演,就会发现,要么是其中一人与另外两人对视着,要么是其中两人对视着,而第三人左右地观察他们。三人对视是不可能表演的。

例三:"从海边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果实累累的树枝。真奇怪,这棵被无花果树紧紧环绕起来的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成熟了啊!累累的苹果!你看!这面是粉红色的,那面是金黄色的,仿佛被太阳射透了似的。本可以靠近来看它们,糟糕的是,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描写下的形象都是十分具体的,但由于作者缺乏电影场面调度的知识,仍然无法拍摄。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苹果的两面颜色和"被太阳射透了似的"形象,要想把它表现出来除非使用近景拍摄。然而,作者又告诉我们这苹果是被一圈无花果树环绕着的(且不说这环绕不好表现),无花果树挡住了镜头的视线。何况在最后一句里,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我们靠近拍摄的可能性,让"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综上所述,一个电影剧作家的电影思维水平是建立在他对电影总体制作工艺的全面了解之上的,而这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小说家已经习惯于不受限制地在纸上纵横驰骋,他不习惯把目光限制在镜头的取景框里,不习惯以镜头组接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作品,所以才会出现作家害怕写电影剧本的情形。

04 "人"是银幕形象的主题核心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人与环境

任何一部电影剧作都少不了对环境景物的描写。那么,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才算得上是好的呢?标准很简单,就看那描写是否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或者直接成为人物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从这点来看,倒与我国古典诗词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古诗里常有对景物的描写,但最终那描写要落在人的身上。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边写景的句子都在最后一句上找到了归宿。电影剧作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例如《城南旧事》的结尾处,影片充分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台湾义地里,灰色的坟茔静卧于凄凄芳草之中,一团一团火红的栌叶在秋风中瑟索,霜天里传来乌鸦苍凉的叫声,再伴之以令人神伤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义地特有的情调。在此,剧作者显然不是在单纯地描绘美丽的秋天景色。对于全剧来说,这里是一个情绪高潮: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人世不少风雨了,她的性格至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她再不是那个无忧无虑,只知道唱"小麻雀"的小姑娘了。除了快乐之外,她明白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和痛苦,她学会了忧伤。影片结尾的这一系列景物描写,恰恰是通过画面的内涵、色调、节奏和韵律,将小英子那种与亲人(死去的父亲和离去的宋妈)、也是与自己的童年告别时那种凄切的离愁和怅惘的心绪外观化了。它折射出小英子的性格和情感,因而也才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从这景物描写之中对人生思索和品味一些什么……

由此可见,在剧本中景物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离开了人,景物写得再美,也会令人生厌。这种毛病在今天的国产影片里还是较为普遍的。一些影片中的景物描写很多,也很美,但它们仍无法吸引观众。说到底,就因为人们在欣赏不同艺术的时候是采取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的。欣赏话剧,没有人会抱怨听不到唱腔:欣赏歌剧,听不到好的歌曲就不行了。观众欣赏电影,要看的就是人生--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如果要看风景,他们就会去看摄影展览或风光旅游片去了。我们很多初学编剧的同志往往不懂这一点,片面地追求景物描写的文词华美,却忽视了多写人于人的关系,这是不对的。

二 、人与动物

确实,有不少影片直接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例如苏联影片《白比姆,黑耳朵》中很详尽地写了一条狗的生活经历。表面上看,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对象是条狗,但实际上剧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狗在人类中的种种遭遇,揭示了苏联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道德情操。又如美国影片《大白鲨》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鲨鱼的凶猛残暴,从片名看,大白鲨成了影片的主角,而人倒反而成了辅助因素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从头到尾,这部影片的诱人魅力都仅仅来自一个原因:观众在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他们期待着人能战胜这一灾难。如果这部影片不是以这些"人的问题"为核心的,这部影片就与电视系列片《动物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是一部纯粹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又怎么以"人"为核心呢?这样的影片确实是有的,比如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美国影片《海鸥乔那森》,前者只写狐狸,后者只写海鸥。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对它们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寓言式的。其中的动物分明是人的化身,是拟人化了的。剧作者赋予它们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它们的生活就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影片就与普通科教片无异了。

三 、人与技术

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个同志写了一个反映炼钢工人的剧本给故事片厂送去,编辑看过之后却把它转到科教片厂去了。因为那个剧本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描写炼钢的技术问题,却忘了塑造人物,忘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致编辑误以为它是部有关如何炼钢的科教片脚本。可以设想,一旦把这样的剧本拍摄下来,其结果会怎么样。

在故事片剧本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绕开它。比如你写石油战线的故事,其中写到井喷,你就没有必要通过人物之口详细讲解井喷的原因,只要暗示出它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就行了。因为观众要看的是井喷以后人们的不同表现,而不想听那一大堆技术术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电影剧作家应时时刻刻把自己创作的目光对准人,他所感兴趣的只能是和人物的性格揭示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与此无关的他都不屑一顾。

05 性格

所谓性格,即指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构成性格的因素是很复杂的,研究性格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要用大量的文字去分析、推论、总结、归纳它们。我们学习编剧的人在构思人物性格的时候更多地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的。没有必要象心理学家那样去一一剖析人物性格的构成因素。真那样去做,反而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弄得冷漠、机械。所以,我们只要从主要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就行了。

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倾向性"和"气质"这两个因素。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烈焰正在吞噬着国家的财产。面对此情,有的人公而忘私、奋勇救火,有的人则贪生怕死、逃之夭夭。决定人们采取不同态度的,就是性格中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即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立场、政治态度等等。它是性格结构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目的、意志、情感、生活计划,以及他的生活积极性的程度。很显然,性格结构中的倾向性是后天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的社会经历、遭遇、家庭、阶级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两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国家财产。但其中一人简单鲁莽,一下子冲进火海,反被烈火烧伤;另一人从容冷静、机智灵活,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两人的倾向性是相近的,这时决定他们行为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性格结构中的气质(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对于救火知识是否了解熟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脾气火爆、容易激动;有的人沉静稳重、动作迟缓;有的人性情脆弱、内向娴静等等。这就是不同的气质表现。气质受先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改变着人的生理素质,所以人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在人的性格中,倾向性和气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人的这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倾向性,而那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气质。人的任何行为都同时受着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同时体现着这两个因素。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人物怎么做,而这些都是由人物性格中的倾向性、气质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气质等等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倾向性,却能使倾向性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

文艺作品中真正活生生的人物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我在这里着重讲了"倾向性"和"气质",并不是说只注意这两个因素就够了。要从多方面去把握性格的各种因素和复杂表现,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丰富的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学生名著简爱读书笔记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寒风吹进屋子中,一抹淡淡的花香扑于鼻间,那香气清新之中混合着土壤的清香,沁人心脾,格外的舒适。合上书,转身,寻香。站立于窗前,想起最为浓郁。抬头,发现时门前的一株梅树,心中为之一震。寒风吹拂着桌上的书,发出“沙沙——”地声音,望着书桌上的书,有些出神。思绪渐渐飘去……

在茫茫人海中,曾经有这样一位女孩:寄人篱下,父母双亡,饱受煎熬;长大后,身份低贱。这个女孩命运坎坷,但她从未认输过。她坚强,勇敢,也在努力着。她,就是《简?爱》的女主角——简?爱。我很钦佩她,自然钦佩之中有一丝丝的同情。

她的坚强似乎就像门前的那一株梅树一样。在寒冬中独自开放淡淡,暗香。生活中的所有苦难似乎就像狂风,暴雪一样,在磨练着她的意志。始终不放弃,坚持直到永远,心中不禁为之一震。转身,坐下,不禁加重了握笔的力度,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

我,似一粒沙砾般的女孩。一吹,便与大地亲切地融合在一起,在世上有无数个似我般的人——普通,却拥有与生俱来的倔强,但并不是执着,想成为耀眼的钻石。从小,最拿手的便是那写作。因为我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笔尖的摩擦,描绘与纸上。我爱那淡淡的墨香。

可是,班里转来一位新的同学,写作的水平在我之上。老师讲她的作文作为范文粘在教室的墙壁上,但自己的呢?早已被自己仍在校外的垃圾桶中。我是个要强的女孩,所以从那是起,我更加的勤奋,努力。只为打败她,满足自己内心的倔强罢了。

最后,结果自然大家都可想而知。我便更喜欢写作,接近于疯狂。我每次将自己的作文信心满满的投入了报社,但每次结果都是——让自己失望到伤心。虽然一次的失败,代表不了什么,但是次次的失败使想过放弃……

望着眼前的梅树,又望着桌前风吹开的《简?爱》,心中的信念更加的坚定,手中的笔,更加重了力道。在那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力量,使我内心的恐惧一点一点的消失,逝于天际。至今,梅和简?爱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在遇到困难时,勇敢,坚强。化作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在我迷茫时,指引着我;化作光明,驱散心中的黑暗,引领我走向光明;化作温暖,在我寒冷时,给我一点温暖。

梅花仍然在寒冬中,傲然盛开;简?爱在困难中大步向前,仍然坚持,似乎他们的品质是相同,似梅——默默地坚强,困难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四级英语考试写作基础知识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1.用形容词"very","single"等表示强调

eg.You are the very person Im looking for.

你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

Red Army fought a battle on this very spot.

红军就在此地打过一仗。

Not a single person has been in the office this afternoon.

今天下午竟然没有一个人来过办公室。

2.用反身代词表示强调

e.g.I myself will see her off at the station.

我将亲自到车站为她送行。

You can do it well yourself.

你自己能做好这件事情。

3.用助词"do/does/did+动词原形"表示强调

e.g.The baby is generally healthy,but every now and then she does catch a cold.

那孩子的健康状况尚好,但就是偶尔患感冒。

Do be quiet.I told you I had a headache.

务必安静,我告诉过你,我头疼。

4.用"...and that","...and those",等结构表示强调

e.g.They fulfilled the task,and that in a few days.

他们在几天内完成的就是那项任务。

I gave her some presents,and thos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前天我送给她的就是那些礼物。

5.用双重否定结构表示强调

e.g.There is no reason why this new immigrant should not have the same success.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些新移民应该拥有相同的成功。

A man can never have too many ties.

一个男人有再多的领带也不为过。

I cant thank you too much.

我无论怎样感谢你都不过份。

A mother can never be patient enough with her child.

I am not unfaithful to you.我对你无比忠诚。

6.用短语"in every way","in no way","by all means","by no means","only too","all too","but too","in heaven","in the world","in hell","on earth","under the sun"等表示强调

e.g.His behaviour was in every way perfect.

他的举止确实无可挑剔。

The news was only too true.

这消息确实是事实。

Where in heaven were you then?

当时你到底在哪里?

7.用倒装句表示强调

8.用强调句型表示强调

It is that或 It is who

e.g.It was the headmaster who opened the door for me.

正是校长为我开的门。

It was yesterday that we carried out that experiment.

就是在昨天我们做了那个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学生十一假期日记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叮叮叮,下课了,我去厕所时一边走一边想“明天就是国庆节,学校放7天假,我可以在明天上午写一会作业,晚上看电视看个通宵,第二天上午睡上一个上午,下午打电脑。”……叮叮叮。上课铃声响了,我这才回过神来,赶紧进教室,这时,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慢慢走上讲台说:“明天就是国庆节,我们的作业是1、同步改错2、12可同步写完。看来上午睡觉时不可能了,后来班干部又把数学、英语作业也都留好了,这有是个很苦的假期

今天是放假的第二天,妈妈说放我半天假,时间由我自己支配。我和院里的小朋友约好,下午一起去滏阳公园玩,到了2:00,小朋友们如约而至,我们进了公园的大门,哇,人山人海,公园的人真多呀,大门口有六百一十盆鲜花拼成的“国庆快乐”四个大字,寓意我们祖国成立61周年,我们往里走又看见很多让小朋友玩的游乐器具,有“旋转木马”“疯狂老鼠”“海盗船……”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太幼稚,我们大家直接去了属于我们的天地“快乐大本营”那的小孩也特别得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就去后我直奔大网子,爬大网子时,有的小朋友不小心,脚都伸到了网子的外面,有的不敢上,有的去啊的很快,就像蜘蛛侠。过了一会我又去了独木桥,我们比赛,一对在一边,看谁先掉下去,谁就输,就这样我们在大本营里跑来跑去,赛来赛去,一直玩到6:00左右,呀,玩也很累,不过我们大家都很高兴。

明年十一,我们还相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学生说明文优秀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我觉得生活中最伟大的发明是手机,为什么是手机呢?因为我觉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带来了许多的便利,而且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手机的长相和功能也都变化了不少,例如:以前的手机是使用案键,可是现在的手机就是使用触控型的智能型手机了,可说是科技上的一大进步。

现代手机的好处就是非常方便,它的功能远远的超过一般的手机,它有许多的应用程序可以帮你解决一些疑难杂症,或着你也可以用来娱乐,降低你烦燥的心情,而且还有一种应用程序不用电话就可以和别人聊天,甚至你只要用手机就可以到电脑上的一些网站浏览或者看新闻等资讯,就觉得手机是非常好用的一个产品。

但手机也有个坏处就是常常使用的话可能会造成我们视觉上的伤害,也可能害我们变成低头族,所谓的低头族就是因为许多人常常滑手机而头低低的看着手机萤幕,所以才叫做低头族,而专家发现低头的这个动作可能影响到脖子,所以建议大家不要长时间的低着头看手机,以免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我觉的手机是很好用没错,但是不要太过度使用,因为它有可能会是我们的身体受到伤害,所以我建议大家用玩手机后可以做个眼球运动让自己的眼睛可以休息一下,顺便转转自己的脖子不药让他一直摆着同样的姿势,相信做完之后就不会再让自己的眼睛和脖子受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中日记和写作教案

全文共 2336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学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

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

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晴天”。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

因为在祖国的语言文字里,有黄河的不羁和刚强,有长江的奔放和潇洒,有泰山的威武,有草原的粗犷,有彩陶的古朴典雅,有花椒的芳香四溢。有先秦的繁星明月: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庄子的逍遥游,是孔子的颠沛流利,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三百》,是魂兮归来的《楚词》,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工具,而且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人类的文明。有了这些,我们写作文怎么会难写呢?何愁写不好呢?这就要我们平时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写好读书笔记。因为书到用时方恨少。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作文中的一个难题:如何使作文具体化?

二、活动一:

(一) 、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

(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2)、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摘录例句:

(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

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最好?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

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

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如“绿色”、王羲之“之”字写法、“台阶”你可以想到什么?

4、学生讨论总结:

由“绿色”想象到:“水、植物、春天、军人、生命、和平、希望、朝气、青春……等”;

由王羲之“之”字写法想象到:“要有个性、不要墨守成规、行行出状元……等”;

有“台阶”想象到:“一切从零开始、成功的道路的不平坦的、人梯精神、永不止步……等”。这样以来我们的思维变的活跃了,视野开阔了,作文变得好写了。

5教师点拨:我们每天生活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之中,生活在亲人、老师、同学的关爱之中、生活在亲情之中,其乐融融。要我们去刻画一个人物的肖像,同学们想想,上面两种方法是否可行?显然以上两种方法是不不够的,我们必须对一个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的描绘,才能表现出这个人的优秀品质,我们不妨叫它“局部雕刻”。举例:《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形象。

三、活动二:根据以上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一)、练习话题1:我惭愧。

1、公式:具体心理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

2、注意:

(1)、是什么原因惭愧?

(2)、惭愧时是什么表情?

(3)、惭愧时是什么心理?

3、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

我惭愧。我站在老师跟前,耷拉着脑袋,脸火烧火燎的,两只手没处放了,只是无意识的拧着衣角,两脚无力的支撑着身体。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什么滋味儿都有。同学们信任我,选我当班干部,我却做出这等丢人现眼的事儿,我对的起谁?是家里的父母,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我的目光在地面上搜寻着,如果有个缝儿的话,我一定会钻进去。

(二)练习话题2:既喜欢又讨厌的同桌。

1、公式:具体人物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雕刻

2、注意:

(1)喜欢到什么程度?

(2)讨厌到什么程度?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两重情况?

(4)特别注意人物刻画。

3、学生练笔、师生互动、交流分享成果。

4、教师范文:

1、大胆夸张,来点叛逆。

范文:

已知:数学卷2张,语文卷2张,物理、化学卷各1张,英语卷2张, 求:能否在眼皮打架之前做完?

解:因为:一天24小时,在校上课学习时间9个小时,睡觉休息时间8个小时,吃喝拉撒、路上时间2个小时,数学卷2个小时,语文卷2个小时,物理化学卷2个小时,英语卷2个小时。

所以:总共需要27个小时。 结果:在眼皮打架之前不能完成。

2、巧妙悖论,来点幽默。

范文:

3、准确扑捉,画一副漫画。

范文:

4、学以致用,历练身手。

范文:

五、总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所以除了引人眼球的标题,一锤定音的开头,回头百媚生的结尾外,还要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文体立意等诸多方面。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生活中学会语文。

六、作业:以“他在娘的脸上亲了一下”为话题,写150字左右的片段。

七、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小说写作的基础知识:小说概述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小说是什么?理论上的定义是: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 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映和 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而作家们对小说有着自己的认识,如贾平凹说:"小说是什 么?小说是一种说话,说一段故事,我们作过许许多多的努力--世上已经有那么多的作家 和作品,怎样从他们身边走过,依然再走--其实都是在企图着新的说法。"(《白夜·后记》) 这种"小说是一种说话"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初学小说者认真思索。

小说的特点主要有三点:第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第二, 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第三,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因此,人物、情节和环境被称 为"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的类别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在写作上,这四类小 说各有不同的要求。如短篇小说,它的篇幅和容量比较短小,一般二万字以下,两千字以上。 人物集中,故事单纯,结构紧凑。往往截取生活中富有典型性的某一侧面或片断加以集中描 绘,以提示社会生活的意义,"它往往只有一个主人公,一条线索;往往只写几个小时或几 天之内集中发生的事,但却使读者盾了以后可以联想到更远更多的事。"(茅盾)由于它借一 斑而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把它譬之为"大伽蓝"中的"一雕栏一画础"。如他的 《狂人日记》、《风波》、《祝福》等。再如微型小说,它的篇幅更短,几十个字、几百个字至 一千多字。情节单一,人物很少。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寓有褒贬或哲理。如日 本现代作家星新一的《宝子姑娘》和我国当代一些作家的微型小说作品。小说家沙汀说:"我 以为小说之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主要的差异并不在于字数,而在于表现方法。"这个说 法对初学写作者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要从事不同类别的小说写作,不能不仔细研究并熟练 地掌握它们不同的表现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哈姆雷特》中学生读后感通用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基础写作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19 字

+ 加入清单

基础写作心得体会思考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而思考之后的收获又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与欣慰,就在这种痛苦与兴奋交织之中,基础撰写已经尘埃落定,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也将接近尾声。回想基础撰写的那些日子,一切都历历在目,在实验室挑灯夜战,在宿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有过山穷水尽疑无路困惑,有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也有过拨开乌云见日出的喜悦,基础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我痛苦并快乐着,这是一个一边思考和一边探索的过程,难免也走了一些弯路,我蓦然回首,基础的文献综述、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各个环节还记忆犹新,深有体会,下面谈谈对基础撰写的几点体会,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学习交流。

一、选题要准确。俗话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基础写作也是一样,选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写好基础的关键之一。万事开头难,就是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这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朝三暮四,犹豫不定,切忌中途换题,临阵换将,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中途换题,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基础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

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基础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基础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这根据自己基础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基础的一个把握,不会让基础写作偏离主题,做到形散神聚。根据研究的思路,我们可以列出基础的各级标题。

三、观点要鲜明。

基础写作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基础的三级标题之间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体现,切忌把观点隐藏在正文中间,要做到读者看了你的纲目,就知道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服务的。

四、论据要充分。

基础基础,重在论证。这与我们编写教科书有很大区别,教课书的重点在于解决“是什么”,而基础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基础不需要像教课书一样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我们可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古今中外,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可以用来论证,论据充分了,我们的基础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五、找准自己基础的创新点。

基础的创新点或进步点,就是你基础的闪光点,也是你基础中最核心的地方,硕士基础的创新点一般为3-5个即可,这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基础质量,也是你基础答辩时必须重点汇报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专家教授眼球的东西。

六、合理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当看到几个相似的观点时,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得出它们的规律,那就是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研究的一个内容,我们可以进行联想和演绎,是不是对我研究的东西也可以引申,可以借鉴。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要遵循一个原则,引用了人家的论点,就不能引证人家的论据,引用了论据,就不能引用论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七、详略要恰当。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篇幅不在长短,有新意就行。在基础写作中,千万莫以字数论英雄,字数只是个门面,关键是内容,在基础创新的地方,应该重点论述,基础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详略恰当,有张有弛,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相关内容,蜻蜓点水,切忌一碗水端平,我们要学会弹钢琴。真正一篇好的基础,就像你见到的一个美女一样,添之一分太肥,减之一分太瘦,恰到好处。而不是在凑字数,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坚决删除,别留着占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

八、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大多数军事学学基础,基本上具有理工科基础的特征。有了定性的研究往往是不够的,就是讲的天花乱缀,它的说服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借用数学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出结果,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精神,用事实说话,切忌伪造数据,篡改数据,这是学术道德不允许的。

九、巧妙运用图表。

图标的功能就是简明扼要,能形象的反应出研究的问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把我们的基础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图标就是电影的插曲,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图标的基础,通篇纯文字的基础,让人看了就是有点不过瘾,就像只有一种纯颜色,没有色彩,就像看黑白电视一样,显得有点沧桑,基础中的图表的作用相当重要。

十、文中脚注和参考文献要全面。

在基础写作中,不可能不引用别人的观点,不过基础写作中标注出来了,这是研究的需要,不能算抄。但一定要有下注,要标明文献的出处,具体到页码,不然很容易有抄袭的嫌疑。一般在引用中,不能出现大段的引用,最好是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意思表达出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基础撰写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的去完成,在基础的字里行间凝结着导师和作者的心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预祝在一起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顺利通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作基础知识:半命题作文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综观2004年各地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占有相当的比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写作基础知识:半命题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什么叫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

二、半命题作文的特点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的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作些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三、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方法

1弄清题意

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它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目前还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2004年四省国家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题)。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2004年辽宁大连市中考作文题)。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员即可。

再看2004年江西省中考作文试题: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该题的提示语中可以看出,触动了“我“的心灵的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或是特殊的人或情感。

此外,在几乎所有的文题后面都有具体要求,如“将题目补充完整”,“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等等,这些在审题时也应引起重视,否则会影响作文的质量和得分。

2选好材料

补写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3补好文题

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如“我和(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2004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要确定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2004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文若作记叙文写,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作议论文写,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

3.要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的滋味”(2004年云南省中考作文题),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自杀”等词语,让阅卷者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我们在这方面应引起注意,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了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议论文写作基础知识

全文共 3711 字

+ 加入清单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 议论文的要素:

详细说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论据: 证明论点成立的材料。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考场如何写好议论文

1.写好字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2.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3.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4.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5.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7.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