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义无反顾的典故优秀20篇

一丘之貉: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贬义词。本文是开学吧给同学们收集的义无反顾的典故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1027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武则天当女皇帝的由来

全文共 203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那便是武则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tian皇,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龙王输棋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2066 字

+ 加入清单

东海有一个著名的乘山渔场,黄鱼、鲳鱼、带鱼、乌贼,一年四季也捕不完。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海水混浊,鱼虾零落。孤岛荒礁,根本成不了渔场。

到后来,岛上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孩子,小小年纪,下棋赢了神仙,才使家乡改变了面貌,有了生机。

这个奇特的孩子名叫陈棋,从小爱下棋,不论是到海边赶潮,还是上山砍柴,总要跟小伙伴们杀上几盘。他白天讲下棋,晚上梦下棋,天长日久,下棋的本领越来越大。大伙送他一个美号:东海棋怪。谁知七传八传,传到东海龙王敖广的耳朵里去了。

原来敖广也是个棋迷,曾跟棋仙南斗学过棋艺。除了天上南北两斗,还未遇过敌手。他想:小小渔童敢称“东海棋怪”,把我堂堂龙王放到哪里去了!

他越想越不服气,摇身一变,变作一个渔夫,迳自来到乘山找陈棋。

傍晚,乘山岛的海滩边,东一堆,西一堆,摆了好几个棋摊。敖广东瞧瞧西看看,只见奕棋的有粗扩豪放的渔翁,有愣头愣脑的捕鱼人,有傻里傻气的小渔童,也不知哪个是“东海模怪”。不远处,他看到五、六个渔童簇在一块岩石上奕棋,想必那个“棋怪”也在其中,于是走上前去,蹲在一旁观望。眼看一个渔童将要输了,忍不住比手划脚起来:

“出车,快出车!”

谁知惹恼了那些渔童,七嘴八舌指责起来:

“下棋的规矩你懂不懂?谁叫你多嘴啦!”

敖广冷笑看说:“再不出车,这局棋就完了!”

这时,出来了一个粗眉大眼的渔童,笑谜谜的对敖广说:“这位老大叔熟知棋路,想来也是位棋手吧?”

“嗯嗯!”敖广见渔童相貌不俗,便问:“你莫非就是什么棋怪?”

“我明陈棋。刚才听老大叔说,这盘棋不出车就是输了?”

敖广正想找陈棋较量,便接口道:

“正是,不信我们可以就这个残局来试一试。”

说完,两人便对奕起来。陈棋一不出车,一不下士,就是用一只拐脚马,一走两走,把敖广逼人了绝路。老龙王额头出汗,眼睛也红了。

陈棋站起来说:

“不用解了,你输了!”

“再来一局,三局定胜负!”

“这位老大叔。”陈棋笑笑说:“你下棋的本领我已经有数了,不必再下了吧!”

敖广见陈棋这样藐视他,不觉火冒三丈:

“什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东海龙王!”

说着,一抹脸现了本相,两根金色的龙须高高翘起,七??八角的头颅煞是吓人。

陈棋仰面大笑道:

“哈哈哈,只怕输了,你大王脸上无光。”

敖广又气又恼,摇着头叫道:

“小渔童,你别吹牛!若是输给你,我情愿向乘山岛年年进献鱼鲜!”

“说话算数!”

“当然算数!”

“好!”

陈棋同龙王摆开了棋局。龙王求胜心切,用“当头炮”发起猛攻。谁知陈棋沉看应战,没几看,就把龙王的一只车吃掉了。龙王一阵心慌,阵脚大乱,连连失子,很快就被“将”死了。龙王又输了一局,还是不服,重整旗鼓再战,这一回他改变战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每一只都走得十分小心。可是龙王终究不是陈棋的对手,眼看又是失子。龙王急了,伸手来抢:

“不行,不行,这看棋不算数!”

“呵!”观棋的渔童拍手起闹:

“龙王赖棋,龙王赖棋。耍赖变乌龟!”

龙王脸色血红:全想如再输一盘,那就得年年进献鱼鲜。真要是这样,到底有点心痛。想来想去,只得到师父那里去讨救兵。便开言道:

“陈棋,你等一等,待大王去去就来。”

说完惊起祥云腾空而去。不到一顿饭工夫,龙王就把蓬莱仙岛的南斗仙翁请来了。南斗仙翁拄看拐棍,踏看方步,飘飘然降落云头,从宽大的袖笼里掏出一副仙山玉树雕成的特大棋盘。盘内棋子黄白两色,黄的是金,白的是银,晶莹透亮,像天上灿烂的群星。龙王有了师父壮胆,顿时来了神,有意在陈棋和众渔童面前摆威风,命两条小金龙把棋盘高高顶在头上,他自己龙头一摆,一下子变得像小山一样高,说起话来声音像打雷:

“小陈棋,你还敢与大王比试吗?”

陈棋笑笑说:

“龙王,你别逞强,等我来打败你!”

说完,领着小伙伴们登上乘山最高的一座山峰,这才刚够撩着那副大棋盘。

棋战重新开始。敖广有南斗替他出主意,果然棋艺大进。陈棋也使出平生本领,奋勇搏敌。这盘棋杀得好不热闹,但闻得棋盘上硝烟滚滚,杀声阵阵;

双方跃马跳卒,车攻炮轰,你来我往,难解难分。一局棋从申时下到卯时,还不见胜负。

这时,南斗在旁边出了一个点子,敖广走了三只妙棋,渔童们也暗暗着慌,私下里七嘴八舌乱了阵。敖广翻看白眼,好不得意,只管紧紧催促:

“小陈棋,你还有啥高招?快快服输罢!”

可是陈棋依然面不改色,托看腮帮子凝思了一会,就从容不迫的下了起来。

七走八走,谁也没料到陈棋的一匹马深入敌方偷吃了一只象,接看挺车向前,一个“闷攻将”把龙王“将”煞了。龙王目瞪口呆,气急败坏,欲摆棋重来。南斗却拍了拍高高的额头,咬看龙王的耳朵说:

“罢了,这着棋是当年北斗走赢我的一步绝招!怪不得前几天听北斗说,他的棋盘里少了一只棋,原来跑到这里来了。”

龙王的龙眼瞪得滚圆:

“啊!陈棋是北斗棋盘上的一只棋?”

南斗点点头说:

“走吧!走吧!我们不是它的对手。”

龙王实在太懊丧了!气哼哼的把棋盘一掀,跟看南斗走了。

那盘棋连棋带盘骨碌碌一古脑儿掉进东海。因为是仙山玉树做成的,到底有点仙气,滚到东海里,就变成了星罗棋布的小岛。

东海龙王输了棋,只得兑现诺言,年年进献鱼鲜。从此,乘山洋海水澄清,鱼群兴旺,一座座岛屿都成了渔民保养生息的好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轶事典故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误杀功臣

1939年5月中旬,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张云逸、赖传珠、邓子恢分别担任指挥、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叶、张、邓等人于5月22日东进八团驻地青龙厂。四支队主力除八团已东进敌后外,七、九团继续东进。高敬亭命令东进途中的七团、九团停止东进,七团团长杨克志、政委曹玉福逃跑叛变,投靠国民党桂系顽军。

叶、张、邓等人在未报请中央同意的情况下一边发动部队展开批判“杨、曹叛逃事件”,一边决定将随后到达青龙厂的高敬亭拘押审讯,在部队中展开批判高敬亭的“反高敬亭斗争”。

1939年6月24日,江北指挥部根据国民党政府军委会所谓“奉委座电令,所请将高敬亭处以枪刑照准”的电报将高敬亭处死,由叶挺带到江北的警卫班执行;高敬亭屈死青龙厂,年仅32岁。中央发现了新四军在处理高敬亭问题上的失误,对此提出了批评。主要当事人叶挺、张云逸、邓子恢在事后都严肃检讨了自己的责任。

叶项矛盾

抗日战争期间,新四军军长叶挺和副军长(实为政治委员)项英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酿成皖南事变的悲剧。叶挺、项英二人在新四军创建初期的合作还是很愉快的。他们在新四军的改编、组建、集整训等工作中,有过密切的配合。他们的分工很明确,叶挺主要管外,跟国民党打交道,争取港澳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军内工作则侧重军事训练、作战指挥。项英主要管内,与党中央、东南分局的直接上级长江局打交道,军内主要抓干部配备、党的建设等。

项英在军事上不尊重叶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式上,对叶挺也有不满。新四军的前身是项英、陈毅领导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作为中共六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项英成为新成立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军委新四军军分会书记,同时兼任新四军唯一的副军长。在实行党委负责制的新四军军中,项英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权威。而作为国共两党商定的新四军军长人选、非党军事干部叶挺,无法参与党委的决策。叶挺、项英二人的矛盾就此产生了。

死亡真相

在1945年国共商国是的时候,国民党反动当局没有诚意,不仅在军事上破坏合作,而且在各个领域派了大量的特务破坏党开展工作。1946年4月,党将博古、叶挺等一些重要的人物从重庆送往延安。国民党当局得知这次飞行有党重要的领导人物,为了破坏党的工作,打破国共两党谈判的和谐氛围,制造事端以麻痹党的谈判,军统特务就对这次飞行进行了精密的暗杀行动。结果搭载党和军队众多高级领导的C-47在一个特意的阴谋安排下发生了事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红拂夜奔的典故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二十四年后又帮助太子杨广弑父弑兄而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以后,拜杨素为司空,封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躲在东都洛阳的西苑中,醇酒美人,声色犬马,享受人间的奢华快乐;杨素留守西京长安,几乎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

杨素权高位尊,必然讲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银堆积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见宾客,总是大模大样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着出厅,两旁还排列着许多美艳的侍女,负责薰香、打扇、捶腿及驱赶蚊蝇等工作。这种豪奢尊贵的排场,许多人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后来看在李靖眼里,却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饱读诗书,通晓天下治乱兴国之道,还练就一身好武艺,精于天文地理与兵法韬略,心怀大志却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隋朝稳定下来,他决定从家乡投身长安,以图施展抱负,为国效命。

奔经长安路途中,在风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身为北朝官宦之后,见解不凡却在隋庭无法施展,准备前往太原投奔李渊父子。两人交谈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结为挚友,约定日后一旦谁有发展必定提挈另一方。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长安。

李靖到了长安,由于国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杨素手中,于是他准备先投到杨素门下。好不容易进入司空府拜见了杨素,杨素却半躺在椅中,眯缝着眼睛,一付根本不把来客放在心上的神态。李靖心想:这样的排场,这样的待客之道,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贤纳士,振兴国道!于是他不悦地直言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竟起。明公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罗豪杰,扶济艰危,而专以踞傲示天下士,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杨素一听这话大感吃惊,心想:这等无名之辈,竟敢在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他想发火,但转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与眼前这位初生牛犊计较,实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转怒为喜,起身夸赞李靖的胆识,并请他落座,宾主畅谈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治国安邦之道,见解精辟,头头是道;杨素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最后结论却说:“老夫来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时不我予,奈何?”

这话仿佛给李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让他失望之极。

这天,红拂女正侍立在杨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又谈议风生,见解出众,不同凡响,心中大为倾慕,不由得闪动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不断地瞟向李靖。待李靖告辞出门时,她不露声色地暗中嘱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为询问李靖的住址;小童问得结果,回报红拂女,红拂女默默记在心里,望着李靖大踏步出门远去的背影,有一种奇妙的牵挂之感升在心中。

当天里,李靖独坐客栈,面对孤灯,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叹:不可一世的司空杨素毕竟是老了,守业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有所发展了,自己看来还得另谋途径。这时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红拂尘的美丽侍女,她那一对写满睿智又充满柔情的大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杨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发现了她,总觉她有些什么与众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荡漾。

夜深了,万籁俱静,李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耳旁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李靖披衣起身,点亮了灯。拉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阔边风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绣花布囊的年轻人。

李靖不料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长安,竟有客人深夜来访。正在狐疑之际,来客自动解释说:“妾乃杨司空家红拂女,今夜特来相投!”烛影摇动中,红拂女卸下了绣花布囊,摘下阔边风帽,脱去紫色大氅,变成一个秀发蓬松,明眸皓齿,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鲜灵的一个女孩。李靖对红拂女的来意仍有些不解,红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询问,就盈盈下拜,并轻声说道:“妾侍杨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计其数,但从来不曾见过象李公子这样英伟绝伦的人;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来投奔,请公子不要推辞!”

李靖既惊又喜,他对红拂女早已有好感,这时又见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这般自作主张的胆识,甚是爱怜。但转念又忧虑道:“杨司空权重京师,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寻,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红拂女胸有成竹地说:杨司空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不足畏也!他府中姬妾时常有人溜走,他也无心过于追究,何况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会在意,所以大胆前来,请公子不要担心!”

李靖仔细打量红拂女,见她肌肤细嫩,面带红晕,仪态从容,嘘气如兰,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气,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飘泊不定,那能给她一个安定的家,深觉愧对红颜,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红拂女见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犹疑,于是坦然陈述自己的心意:“既然来投公子,就已深思熟虑,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难相随,一片诚心,苍天可证!”

话已说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这夜,一对患难之交同入罗帐,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们自作主张,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司空府中不见了红拂女,也曾派人出来追寻,但数日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待风声过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揽四方豪杰、待成大业的李渊父子。红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声不响地从绣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银,委托店家买来了两匹俊马和一些衣物干粮。一切准备停当,两人装扮成行商模样,趁着天色微明之际,悄悄离开了隋都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典故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东汉·班固(编撰)《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原文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yin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胶漆相投的经典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雷义和陈重的感情比亲兄弟还要好。

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胡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的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您说笑了,都是您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变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

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陽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陽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陽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一问三不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儿皇帝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儿皇帝,五代时石敬瑭借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之助建立后晋,与其他政权抗衡。他虽为皇帝,仍向契丹称臣,石敬瑭虽然比耶律德光年长十岁却称耶律德光为父,自称儿皇帝。此后北汉附辽,则称侄皇帝。后世因作为叛臣的代称。关于这个的典故故事你知道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拼音】ér huáng dì

【典故】学士以先君之命为书以赐国君,其书常曰:‘报儿皇帝云。’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一》

【释义】五代时期石敬瑭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对契丹主自称儿皇帝。后泛指投靠外国,建立傀儡政权的统治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卖国求荣的人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攻瑕蹈隙、踪迹诡秘、哀毁瘠立、负薪之议、雨蓑烟笠、书生气、汗马功绩、兔角牛翼、忘形之契、耕耘树艺、......

【年代】古代

【谜语】孩子王

【英语】boyemperor

【成语举例】伪满政府曾经成为日本统治下的儿皇帝。

【典故故事】

唐末五代是一个叛卖的时代。朱温先是叛变黄巢起义,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后又叛变唐朝,自立后梁。

李嗣源本来还不想背叛晋王李存勖,被他的女婿石敬瑭说动,背叛和消灭李存勖后,自立为后唐。

石敬瑭背叛后唐,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向契丹求援。9月,契丹军南下,击败唐军。石敬瑭在11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认契丹主为父,自称"儿皇帝"。

石敬瑭灭后唐后,按约定将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自称为"儿皇帝",奉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的儿皇帝,病死了。

[历史典故:儿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邹忌谏齐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30 字

+ 加入清单

西元前356年,田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

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自称是高明的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侍臣禀报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音,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听大王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

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

邹忌谈智

邹忌被封为国相,齐国重臣淳于髡认为他那么容易得位,不免怀疑邹忌是否确有真才实学,于是,淳于髡在几个徒弟的陪同下亲自去拜访邹忌,想试探一下邹忌的才能。

邹忌彬彬有礼地迎接他,而淳于髡却狂妄无礼,一进门不打招呼就径自座了上位,语含轻蔑地说:「我今天是有几个问题来问问邹国相。」

邹忌恭敬地回答道:「洗耳恭听!」

淳于髡说:「自古事君周全者昌,不周全者亡。」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将此言时时放在心上。」淳于髡又说:「木头做的车轴,涂上猪油就非常顺滑,但如果孔是方的,即使涂上猪油也转动不了。」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小心侍奉君王,不敢肆意妄为。」

淳于髡又说:「两个分离的东西可以暂时用胶粘在一起,但时间长了,不可能总是黏合得天衣无缝。」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不会对礼法生搬硬套,一定心系民生,了解民意,再行其政。」淳于髡又说:「如果狐皮大衣破了口,不能补上一块黄毛狗皮。」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慎重选择贤能君子来参与国政,不让小人夹杂其中。」

淳于髡又说:「大车如果不时时修整,就不能总是运载那么多东西;琴瑟之弦若不加调校,就不能准确地奏出五音。」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一定慎重地修治律法,严格督查官吏。」说到这里,淳于髡没有再说下去。他向邹忌行了跪拜大礼后,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淳于髡的徒弟疑惑地问:「老师,您刚与相国见面时对他十分鄙夷,而告别时却又对他非常恭敬。前后变化怎么这么大呢?」淳于髡说:「邹忌确实才能不凡,我用隐语的方式问了他五个问题,他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回答得很到位。我对他没有怀疑了。」

门庭若市

邹忌身高八尺,长得非常俊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听人说,城北有一位徐公,是天下少见的美男子,于是心里始终记着这件事。有一天早晨,他起床梳洗之后,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站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满意。他看见太太在旁边,就问太太:「夫人,听说城北的徐公长得很美,我要是跟他比起来,你觉得谁比较好看?」「当然是你长得好看啊!」虽然自己的太太这么说,但他却不太相信。

于是有一天,他又问姨太太:「你觉得我比较美,还是城北的徐公比较美?」「城北的徐公啊,那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趁这个机会,又问来访的客人:「到底城北的徐公跟我,那一个人比较美?」「城北的徐公我见过,他长得就像大家所说的,非常俊美,可是…」「可是什么?」「跟您比起来,还差一大截呢!」「哈哈哈!」

过了一些日子,城北的徐公刚好有事来找邹忌,邹忌见了徐公之后,就觉徐公长得比自己好看;等徐公走了以后,邹忌偷偷的一个人照镜子再比较,更得自己的长相比徐公差远了,于是他心里开始有了疑问。「奇怪了,为什么太太、姨太太,甚至于上门的客人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可是明明…我明白了,太太说我漂亮是对我偏心,姨太太说我漂亮是怕我,而客人这么说是有事想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

邹忌明白以后,立刻上朝去见齐威王,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齐威王。「大王,我的太太、我的姨太太,甚至来找我的客人,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可是,当我见到徐公的时候,我才发现,他长得比我漂亮多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太太是对我偏心,我的姨太太是怕我生气,而我的客人是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了谎。」

「哦,你的意思是…」「大王,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就受到这么多欺骗,何况是大王呢?我的身边有太太,有姨太太,还有宾客,而大王身边有多少人呢?大王所听到的不实在的话,恐怕比我还多!」「要不是你提醒我,我不晓得还要被欺骗多久。传令下去,在全国各地贴出告示,凡是能够老实说出国家和我的缺点的人,有赏!」就这样,有许多人提出了对国家跟齐威王个人的意见,改善了许多的缺点,使齐国强盛了起来。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相反词︰门可罗雀

汉朝翟公官居廷尉时宾客盈门,失官后门前冷落,可张网捕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2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喝酒总是带有一份诗意,,而往往英雄壮士总能喝酒。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藏着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1、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2、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3、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4、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5、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6、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7、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8、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9、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10、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悬梁刺股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悬梁刺股:发奋刻苦,求学始成

【出处】《战国策·秦策一》暨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释义】股:大腿。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瞌睡。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

悬梁刺股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曾与张仪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希望各国的君主可以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始终一无所获。最后,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嘲笑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从此,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常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倦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终于成为一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一个像苏秦一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如饥似渴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想了很多办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当他读书疲劳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马上清醒,再继续读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学问家。

悬梁刺股的【成长心语】

拉美特利说过:“大海越是布满暗礁,越是以险恶出名,我越觉得通过重重危难去寻求不朽是一件赏心乐事。”在逆境中,只有懦夫才会一蹶不振,视此为人生的终结。综观历史,强者都是在大苦大难中取得成就的。求知也是如此,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到美丽的彩虹?没有百转千回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又何来“柳暗花明又一村”?要想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便要经历“华山天险一条路”,要有百折不回的韧劲、闻鸡起舞的苦干、悬梁刺股的志气和奋发,这样才能够“破壁”,一定能够“走通”,一定能够华山登顶、一览众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间典故:老二行医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这么兄弟二人,老大是个医生,老二只会种地。

哥哥一天到晚给人治病,回来总是喝得醉醺醺的。弟弟呢,终日粗茶淡饭,爱吃不吃。

老二觉得不公平,就对哥哥抱怨道:“你不用出力,却净吃香、喝辣的。我呢?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累个半死,也混不上口好吃的。”

哥哥说:“你眼馋,下次再有人求医,你去。”老二说:“去就去。”

第二天,果然有个人家的媳妇难产,来求医生。哥哥也打怵扎古难产,就“钢”他弟弟:“你去?”

弟弟一声不吭,跟了来人就走。

老二到了病人家,看了产妇一眼,说道:“这个好治。”

病人的婆婆说:“快请先生开方。”

老二说:“你们去拿一面锣来就行了。”

弟弟拿着锣,悄悄来到那产妇的窗外,冷不防“当当”地敲起来。产妇受了惊,一抽搐。婴儿竟生了下来。

主人家大喜,连忙烫酒炒菜,让老二吃了个酒醉饭饱。

再说老大在家中,心想老二去了也是白搭,人家过一会儿肯定还得回来另请他。

谁知等到日落西山,只见兄弟骑在马上,由人家送了回来,而且喝得红光满面,心中又惊又纳闷儿,连忙问弟弟是怎么看的病。老二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老大不明白:“敲几声锣能治了难产?”

老二洋洋得意地说:“你想想,连大人听到热闹都想往外跑,何况是小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天将救人间神话典故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有一天,玉皇大帝在天宫呆烦了,便命手下打开天门,想欣赏一下人间景象。他向下一看,只见大地上山青青,水绿绿,百花争艳,处处传来欢歌笑语。

玉皇大帝看着看着,竟吹直了胡子,瞪圆了眼睛,气愤愤地说:“原先,总觉得天宫是最美好的,哪里想到,下界竟超过了我们天上。”于是,他连天宫也没有回,便发出一道圣旨,命手下的一员天将,速速去放一把火把人间烧光。那位天将怎敢违背玉帝的旨意,只得离开天宫,直奔人间。

他来到人间一看,人间的生活和天宫截然不同。人们的美好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血汗获得的,而是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的,他非常羡慕过这样的日子。但这位天将知道,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就有被杀头的危险。他反复地想了又想,最后他决心牺牲自己保住美好的人间。

他拿定主意后,便回到天宫禀明玉皇大帝说:“已经遵照旨意把人间放火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了,哈哈大笑说:“谁最幸福?只有我玉皇大帝;哪里最美好?只有这超越人间的天堂。”

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坐得气闷了。他忽然想起了被毁灭的人间,就想看看大地上的一片瓦砾,来解除内心的烦闷。随从们扶他来到天门前,打开天门一看,只见大地比原来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更加美满了。玉皇大帝气得快要疯了。大吼着:“胆大的东西,难道你吃了熊心,吞了豹胆,竟胆敢违抗我的旨意!”立刻吩咐左右侍从们,把那位天将押上天庭,不问青红皂白,推出去砍了头。

那位善良的天将虽然被玉皇大帝杀了,可是,他那拯救人间的心并没有死。他的一滴鲜血掉在大地上,被一个老和尚看见了,于是用大红色的绸子把这滴血包了起来。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傍晚,那滴血变成了一个小娃娃,他痛哭着告诉人们:“明天晚上,专横不讲道理的玉皇大帝要派一员天将来到人间,把人间烧毁。快去告诉所有的人们,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点起火把,要接连不断地点三个晚上,这样就能迷住玉皇大帝的眼睛,逃过这一次大劫难。”

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普天下,大家都知道了玉皇大帝要派人来烧毁人间。于是,人们都按着那个小娃娃的指点,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用松树枝扎成的火把;火把一点着,便发出了熊熊的火焰。一天、两天、三天,人间大地上,烈火熊熊,一直烧了整整三个夜晚。

专横的玉皇大帝,亲眼看到人间燃起了大火,才“满意”地笑了。回到天宫睡觉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八: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癸辛杂识》(续集下):“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予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会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带着三个孩子过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对岸,然后带第二个过去,同时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带第三个老虎到对岸,最后才把彪带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黄河的民间典故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之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摇摆的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月亮已经升起。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以后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穿绸的着缎的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塔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行似的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员外年轻是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连声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大家都替黄河抱不平,忿忿地嚷了起来。

黄河挤出人群来到山上,他并不是怕员外来抓他,自己从来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练好后再去救姑娘。过了一年,黄河把武艺练得更好了,于是动身去救那姑娘。中午时分觉得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大鸟开口说:“好汉你不要害我,我能告诉你那姑娘的情况。”黄河一听,忙把箭从大鸟身上拔了下来。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

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第一女皇武则天

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第一女皇武则天,欢迎阅读!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做了又一件震动朝野的事,那就是他执意废掉了原来的皇后王氏,改立他宠爱的武昭仪为皇后。这位武昭仪后来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则天是她退位后,唐中宗给她上的尊号,也是她死后的谥号。

武则天十四岁时,被唐太宗召入宫,封为才人(唐代一种妃嫔的称号),赐号武媚。她称帝后,又特地造了一个“瞾”字作为自己的名字,表示日月当空的意思。

唐太宗病死后,武则天等妃嫔被遣送到感业寺当尼姑。高宗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在太宗宫中见过武则天,彼此倾心。高宗即位后,有一天到感业寺拜佛,与武则天再次相见。武则天一面跪接,一面禁不住哭泣起来。高宗很感动,就想找机会把她接入宫中。

高宗的皇后王氏性情高傲,对上不肯奉承皇帝,对下人也不知体贴,再加上没有生育皇子,已被冷落多年。高宗的淑妃萧氏生有一子,封雍王,深受皇帝宠爱。当时后妃之间的争斗越演越激烈。王皇后知道高宗思念武氏,就想利用武则天来打击萧淑妃。她派人让武则天留起头发,后来又把武则天接进宫中。高宗见了正合心意,就将武则天封为昭仪,越来越宠爱她。

武则天从小就聪明,有智谋。当年她被征召入宫时,母亲为她送别,哭得很伤心。武则天却神色自若地说:“我去见皇帝怎知不是福分呢,何必像小儿女那样悲伤。”她母亲倒不好意思再哭了。武则天还有很好的文史知识修养,爱好文学、书法。她出众的才华,使得只知道为争宠而争斗的皇后、淑妃,在她面前相形见绌。高宗便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心思。

高宗知道,改立皇后是件大事,必须听取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太宗临终时托付过后事的顾命大臣。为此,他还亲自到长孙无忌家去说明心愿。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是太宗皇帝为李治迎娶的,不能轻易废掉;就是要改立皇后,也应当从名门望族中选择更好的女子。武则天的父亲,当年只是一个木材商人,只是因

他们的意见,代表的是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武则天代表的则是庶族地主阶级。从南北朝以后,士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就在不断跌落,庶族地主阶级的势力则在不断上升。而唐高宗当时又想摆脱顾命大臣对他的控制,这就使他必然要依靠有才干的,但是庶族出身的武则天。

一天,属于元老派的李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便问他:“朕想立武昭仪为皇后,可是褚遂良很固执,坚持认为不可。他是顾命大臣,事情弄到这样,该怎么办?”

李回答说:“改立皇后是陛下的家务事,何必去问外人!”

听了李的回答,李治便下定了改立皇后的决心。公元655年,高宗李治下诏,将王皇后和萧淑妃都废为庶人,打入冷宫;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又将那些反对此事的大臣或诛杀,或放逐,连他的舅父、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高宗在公元660年以后,头晕病日益加重,使他不能正常地处理朝政。武则天对政治很有兴趣,而且权力欲也很强,因此百官的奏章常由她代批。从此以后,武则天便参与国政。她极力树立自己的权威,不久就凌驾于高宗之上。高宗心里很不痛快,西台侍郎上官仪便对高宗说:“皇后专权,有失民心,请陛下废黜她。”高宗就让上官仪起草废后的诏书。

不料,此事立刻被人通报给武则天。武则天闻讯赶来,厉声责问高宗。高宗吓得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不久,武则天就找了一个罪名,杀掉了上官仪。

从此以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并坐。不论大小政事,都由武后说了算。公元674年,高宗称天x,武后称天后,朝廷内外,将他们二人并称为“二圣”。

公元683年,唐高宗病亡。武则天先立儿子李显为帝,就是唐中宗。但中宗只是个傀儡,所有朝廷大事都由武则天说了算。中宗很不甘心,便自作主张,把皇后的父亲从小小的参军提升为刺史,并打算再把他提升为侍中。

武则天对此十分愤怒,立刻把中宗贬为庐陵王,另立豫王李旦为帝。但只过了半年多,她又把睿宗李旦废了,改元为光宅,亲自掌握朝政,并重用武氏家族。武则天随便地废立皇帝,是对封建社会男权的挑战,也是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不能容忍的;加上武氏家族仗着她的势力横行霸道,李唐皇族人人自危,因此引起一些人公开反对她。

先是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揭竿而起,他们公开提出口号:****武太后专权,拥护李显复位。不几天就聚集了十万之众,攻占了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淮阴等地。为了号召全国响应,作为唐代着名文学家的骆宾王,还亲笔写了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篇檄文是一篇文采飞扬、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檄文中,有些文字把武则天责骂得非常厉害,但武则天看了以后却赞不绝口。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认为朝廷没能任用骆宾王,实在是“宰相之过”。由此可见这位女皇帝的胸襟肚量。

武则天派大将军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镇压了徐敬业。此后又有唐宗室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但也被武则天镇压了。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将国号改为周,自己加尊号“圣神皇帝”。就这样,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登上皇帝宝座的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典故9、《孙敬悬发》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典故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0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本文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与酒相关的历史典故10篇,希望大家喜欢!

1、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2、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3、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4、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5、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6、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7、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8、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9、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10、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瑶姬仙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西天王母生了二十三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名为叫瑶姬,她是最二十三个里最美丽和最聪明的一个,因此深得父王母后及众仙们的喜爱。

王母娘娘怕瑶姬在外受了委屈,便不准她外出游玩,要她留在西天瑶池中。但生性活泼的瑶姬却不甘寂寞,时常的偷偷出外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王母娘娘虽然多番教训她,但瑶姬却毫不理会,于是王母娘娘便决定把瑶姬送往紫清阙,交给三元仙君管教。

三元仙君见到瑶姬标致可人、且又聪颖过人,领悟性高,十分高兴,于是将变化无穷的仙术全部教给了她。瑶姬学成仙术,被王母娘娘封为云华上宫夫人,主管教导金童玉女的事情,并有一群侍女和六位侍臣伴在身旁。瑶姬不但把仙术全数授予金童玉女和众侍臣,更经常与他们出外游玩。

一天,瑶姬带领着金童玉女与众侍女侍臣出外游玩,他们来到巫山上空,忽见巫山上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巫山一带房屋损毁,人畜着死伤无数。瑶姬仔细一看,原来是巫山上十二条恶龙在兴波作浪。瑶姬看见恶龙胡作非为,便轻身上了云顶,施放轰雷之术,把十二条恶龙打得筋骨碎裂,坠入山涧。

于是,巫山又回复平静。但,十二条恶龙的尸骨却堵塞了长江里头的水道,变成了三峡两岸的崇山峻岭,如此,江水汇积了三峡,引致水患频生。在人间的大禹闻讯赶来,指挥人们开道疏水,但山高石坚,水势十分勐烈,治水方法毫不奏效,大禹苦无对策,只好坐在山上,看着滔滔洪水叹息。

瑶姬见状,便派遣了六位侍臣下界来帮助大禹。六位侍臣与大禹相见后,告明原因,和大禹提出对策,便施法召换来天兵天将,用雷去炸开山石,用电去推来泥沙,用火去烧掉海藻,而大禹则泒遗部属去挖河床。终于,凿成了三峡河道,使滞留的洪水得以消退。

大禹为了答谢瑶姬的恩德,为向她求教治水的方法,便来到巫山拜见瑶姬。瑶姬看见大禹言辞恭谨,又充满了拯救万民于水患的热诚,便取出了一本黄绫宝卷送给大禹,书中不但记载了疏渠凿道的方法,更有驱使虎豹、制服蛟龙的秘诀,瑶姬又派遣了两位侍臣助大禹治理洪水。

瑶姬在巫山逗留多时,正想继续西去游玩,岂料王母娘娘驾到,要瑶姬回宫成就终身大事。瑶姬不愿依从,立意留在人间为世人造福,她更化作了一座山峰,王母娘娘见勉强不来,只好独自返回天庭。而瑶姬所化成的山峰,被后人称作神女峰,她的侍臣亦变成了巫山十二峰的其他诸峰,永远守卫着瑶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