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瓦尔登湖读后感议论文汇编20篇

导语:成功需要脚踏实地,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5772

作文

71

《不怕退稿》读后感_议论文作文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篇叫《不怕退稿》的文章,我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将了吉卜林把自己第一次写的稿件交去编缉布部,但编缉部的人没有采纳,而且还来信嘲笑他。他没有灰心,不怕失败,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继续投稿。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这样的人。

爱迪生就是不怕失败的人。有一次他为了做一个实验,在火车上由于不小心,弄到了一些化学药品使火车着了火,车长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但他仍然坚持做实验,在实验室里日以继夜地工作,累了就在实验室里的桌子休息,已过无数次实验和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

我也想到了童第周,他小时侯读书的成绩差,平均的成绩只有45分,校长要他退学,他恳求校长让他试读一个学期,他经过努力,终于把成绩赶上来了,成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

在我们班的小青同学,平时贪玩,成绩很差。后来她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就发奋读书,每天早上很早就起来朗读英语和语文;利用课间和别人去玩的时间补习数学;为加强写作能力,天天坚持写日记……经过半个学期,学期成绩慢慢提高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只有不怕失败,努力拼搏,才会取得成功,我想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他们都是在曲曲折折的人生道路上,艰苦磨练,不断进取,才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读《瓦尔登湖》后感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

瓦尔登湖》,一部描述作者在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独自生活的著作。作者亨利·戴维·梭罗,美国作家,一位环境保护主义者,一位宣传心灵独立的思想家,一位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

初识本文,忘记了是从哪里听来的这个名字,瓦尔登湖,很优雅,很幽静,很恬淡,很纯净,又得知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书籍,似乎有种不读此书,枉来世的意向,恰逢那时我的心绪不那么欢快,情绪波动很大,便去图书馆借来了。一个月,每日十页左右,伴着摘记,我读完了,没有运筹学留下的指数式增长的问题,没有数字电路给我的仰其弥高的惊叹,没有安娜·卡列尼娜带来的新鲜的写作思路与陌生的社会形态。它给我的,先是过程中的无法耐心读下去,和读完后,感觉很无聊之后的对真正独立自然的思索与体会。

故事发生在19世纪,作者哈佛大学毕业的出身,放弃了政界叱咤风云的勾心斗角,远离了商界你争我抢的投机比比,28岁的索罗,在经过考察和一系列精打细算之后,买下瓦尔登湖旁的小木屋,买来油漆,自己加工木料,耗时月余,将一座废弃的小木屋装修成了自己之后两年为之欢喜为之思考的实验室。

用实验室来修饰并不过分,因为评论都说,这两年的经历是索罗在进行超验主义实验。所谓的超验主义其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简而言之,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创造一切,“相信你自己”。好像很强硬,很压抑,很“男人”的教义。

但索罗的书却不强势,软的像水,“有东西堵住了,没关系,我还可以绕过去”;像绸,点点贴着生活的一丝一缕。但又不软不硬,一个人克服了所有困难,用体力去砍木头,自己加工成想要的原料,用智慧计算着收成怎么换成收入,用精打细算思考着怎么节省每一笔支出。在已经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考虑怎么过的更加富裕,打猎、捕鱼,休闲并且愉悦;在不能满足基本的要求时,作者轻松的忍受着饥饿,想象着明天要做些什么,已有的可以换成什么,粮食还能顶多长时间,要不要找人借一些,什么时候可以还清…这些生产中,这些为生存而做的努力中,这些自身能力的运用中,这些超验的试验中,作者思考并欢快着,挨饿却不同于书生般焦急,而像一位老练的农夫,知道事情会怎么样,什么时候要怎么做。短短两年,作者便成为农夫了。

对于书的结构,放眼望去几乎是没什么感觉的:“经济”,作者在这一章中列出了他初期的资产负债表,琐碎;“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这一章描述了瓦尔登湖畔概况,对他自称的“实验”无聊的介绍了一下,繁琐;“阅读”,作者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将书中的内容联系起来,用一系列哲学家特有的思考模式,“为什么…比如说…那么…但…”着描述着作者的思维,呵呵,不过,作者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从古到近,由近及远,典故迭出,“辩”采纷呈。只不过都是与自己的争辩,那么许许多多的话题,论证着什么?一言蔽之,瓦尔登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是充实而有意义的,比起城市生活的繁杂嘈嚷好上许多。精彩?琐碎。…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章节,章与章之间就像一块米糕上的红枣,丝毫没有一丝的相干。呵呵,我又是无奈的笑了笑,琐碎应该可以称作是整本书的构局了吧。作者写的仿佛是日志,丝丝点点,随性而发,意尽而收。

呵呵,又是无奈的笑笑,为什么呢,从小到大从未见过一本如是结构的书,从课内到课外从没有那本书令我无奈却仍旧读了下去,并越发喜欢了。

是的,内容是极其琐碎的,思辨是哲学似的,但日记似的书,作为整体,叙述的不是琐碎的事,像多嘴的老妇东长西短的絮叨,而是像密林下的日影,不再有日光那明媚与火热的感情,一点点或浓或淡的叶影夹杂了日光,琐碎的造就了那斑斓的美丽。美丽,不单单是在地上,也焕散在叶下的空气中,流连在那枝桠与嫩叶的交杂和发生。

那么,便不能说作者是有意的构思了,没有一丝的斧凿的痕迹,便将这份淡淡的没化开的作品草草的交给了我们,将瓦尔登湖的明丽与恬静交给了我们,将林中鸟兽的生机勃勃送给了我们,将小木屋的青苔小心栽培着,拿给我们看,将初来的没有经验的农夫如何精打细算,如何种豆耕田,如何品味新的生活的两年内的故事编成了一本书也一同留给我们了。同时,这些景色、人物与鸟兽,被作者以抽象派画家的笔法,连同映像派画家的画风,用红色、绿色与蓝色,用一支白鹅正羽做成的画笔,流云出岫般呈现在我们面前。

读完,我只能说真正平静的人生不仅如同作者所描绘的事与景,而且如同书的构思一样,像瓦尔登湖的四季交替,颜色虽五色交杂,但如一的那般宁静,像一个始终在思考的思想家,身体虽丝毫未动,心已走的很远很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瓦尔登湖》散文集读后感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瓦尔登湖》很像是指导人做人的教科书。

中学时代听说这本书陪伴海子走完了他最后的岁月,便好奇地看。断断续续,没有兴致,没有耐心。直到这个夏天,迫于某种任务的压力再把非剧情的文字串起来时,竟有种敬佩的感动。

作为一个哈佛毕业生,梭罗的归隐似乎比很多人都更有资本。正如有人说没拥有过名利的人没资格谈淡薄名利一样,梭罗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一种真正对内心的追随。远离喧嚣寻求安宁的话被多少人整日挂在嘴边自我标榜或是其它,但是真正能放下的却寥寥无几。我扪心自问,两年时间在一处绝对静谧的地方,绝对自食其力生活。我诚实地告诉自己,我做不到。

梭罗的归隐是不脱离现实的。这是我最为佩服的一点。他开篇从经济谈起,从对自己的家园的建设谈起,稳扎稳打地生存,生活并赋予精神以全副的生命。而非高屋建瓴,空中楼阁似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于是,抛开遁世的消极,逃避的懦弱,瓦尔登湖畔的思考便是过滤后纯粹的宁静。

梭罗是个伟大的说教家。通篇的劝诫与教诲,从始至终,却不叫人厌烦。他的诸多理论如今依然被人们反复念诵着。若挑其一而论,那便该是对自己的忠诚。

不被理解时,我们习惯抱怨周遭,习惯自我怀疑,习惯抱歉生活,习惯心灰投降。于是,每个人都变成了一样的模样,遵循着一样的轨迹,过着类似而攀比的生活,活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中,被烦恼束缚着,不得抽身。倘若某一个契机,你试图问过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并愿意勇敢地去为它拔足而奔,也许生活将颠覆,你将成为自己的主人,于是你将享受其中。

人生苦短,为何不为自己而活,为何不敢走别人不走的路。多难得,有了想法,有了想做的事,有了想要的世界,有了想过的生活,发现了想生活的地方,找到了想相守的人,那就去追寻。别让遗憾成为碌碌余生的间奏。就算有人不解,就算有人质疑,又怎样。

因为,当你与身边的人步伐不一致时,也许那是因为你心中听到了别样的鼓声。

而这鼓声,有时候,就像神旨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学生瓦尔登湖读后感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好书就如同一杯香茶,在冥冥之中给你带来心里的喜悦,以及精神的解忧!一本好书也如同一架天桥将丽和成功之路联系在一起,更好更便捷的通向你理想的目的地,一本好书更如同一位尊师一位益友,带你在人生的路上心走得更顺畅,在带你在人生的路上为你指明缺点,照亮未来,照亮那通往成功的路!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便是梭罗写的瓦尔登湖了,这本书虽然听起来并没有什么太新奇特的地方,不像中国的那些科幻小说,比如三体一般名字就恢弘大气,其实这段代表了一种梭罗的人生观,在平凡之中也可以用聚美,在平凡之中也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未来。

端详书的封面,便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自然的田园之美,那书中,描写的不正是这样一种意境吗?错了!书中描写不纯粹是作者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写照,更是他的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以及对混过社会的不满,这本书的封面上画着夜孤舟,孤舟上坐着一位老翁,在四周,鲜美的桃花源里,他正品尝着这一棵棵桃子,也看着这一朵朵绚丽的桃花,仿若在天地之间,只剩孤舟蓑笠翁一般,独钓寒江雪错了,应该是独钓着桂花一般美好的景致吧!

瓦尔登湖这本书中也孕育了许多人生的哲理,比如作者说,真正的美并不是索取,而是付出,因为付出的美更是你感受到了这美是来之不易的,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美并不是丑儿丑也有可能转化成美,因为丑的物体它执行的是外表丑,而他的心灵,这些人是看不到的,只有慢慢的品味,慢慢的体味,才能真正感受到她那一颗纯洁而高傲的心灵。

细细的品读瓦尔登湖,也会感觉世界变静了,周围变静了,一切一切都变得安静了起来,仿佛是夜里你在沉思,人生在短暂品尝,乡民一再端详那一颗星星,微火在,点点的草原上,迸发出!虽然为不起眼,但足以引起人,对于来深思考和启迪的,一点点,火光。

慢慢的合上书,闭眼,满满是哪娃儿?灯湖,的景色以及梭罗头脑中,那深邃的却又富有哲理的语句,这就像一盏明灯,虽然,他没有多么高贵,多么豪华,却能成为,你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指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瓦尔登湖读后感小学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站》读后感_议论文作文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小站》这篇课文。它主要讲了一个地处山区,无人注意的小站,由于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这是一个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它不像太原火车站那样华丽,只有一间红瓦的小房和一排白漆墙。我很奇怪,这样一个小站,怎么行把作者吸引住呢?老师讲完课文,我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是被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感动了。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是为了让旅客们注意安全;出站口旁的宣传画;是为了让旅客们注意讲卫生而设计的;小黑板为旅客们了解国家大事带来了方便;喷泉和杏树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一切不都是小站工作人没设计的吗?他们用汗水换来了旅客们欢乐。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活着就要有意义,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为别人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_议论文作文

全文共 610 字

+ 加入清单

一本书展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灵魂让所有人都震撼。

——读海伦·凯勒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是一个度过了生命的88个春秋,却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无语的女子,然而,是这么一个幽闭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

海伦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饶的心和笑对人生的精神。她凭坚强的毅力战胜了病残,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5种文字。她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难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是海伦·凯勒!

虽然海伦·凯勒的生活充满了磨难,可她却那样乐观的对待,她说:“忘我就是快乐。而我要把别人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看了海伦的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上个学期,学校组织我们看录象的事情。在录象中我看到了法轮功导演了一起起惨剧,特别是12岁的小学生刘思影被灼烧的惨象更让我目不忍睹。他们一点儿也不知道珍惜生命,而是受李洪志的迷惑,要升所谓的天,真是愚昧、可悲。

我想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有美丽的校园、明亮的教室、亲切的老师、健全的身体,我们真该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不要怕,要乐观对待,我要以海伦·凯勒为榜样,在顺境中学会珍惜已有的一切,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快乐。

同学们,学会珍惜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瓦尔登湖》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在书店看到《瓦尔登湖》这本书时,我还小,大约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沉迷的是富有情节的故事小说,对散文式的文章,统统不屑一顾,所以乍一翻看,觉得很是乏味,想也没想就把它扔回了原处,再说,封面上都是灰尘的书,想必是不值得一读的吧!

多年后,我上大学了,学校图书馆里的书可谓琳琅满目,看着远比小书店多好几倍的书,从一个书架移到另一个书架,脚都挪不动,无意间,又看到了这本书,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梭罗是美国的著名作家,哲学家了,大概人就是这么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带出了图书馆。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书,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须得听其言,观其行,而要了解一本书,不仅要了解书的作者,也要了解此书创作时作者所处的境况以及当时大的社会背景。脱离了这些,书为死物,你既无法深究什么,也无法获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卫——梭罗,美国著名作家,自然主义者,哲学家,改革家,16岁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其思想受爱默生影响,提倡回归本心,亲近自然。1845年,梭罗26岁,正是青年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于名利追逐的年纪,可是梭罗却挣脱了俗世的枷锁,独自在瓦尔登湖湖畔建立了一个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为自给自足,《瓦尔登湖》便是他在湖边两年生活里大小琐事的记录和思想的随笔。

19世纪的美国,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独立的美国文化诞生和生长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思想家爱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而梭罗较之而言,注重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在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记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笔开销,除去原木,石头和沙子,他一共花费了28。125美元,这个花费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来说简直不可思议,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同样难以置信。人们总是说,赚这点钱够干什么呢!于是又继续拼死拼活的劳动赚钱,等到钱攒够了,却发现物价又涨了,只能望洋兴叹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十六岁即进入哈佛大学就学的高材生在他二十八岁那年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撇开金钱的羁绊,在瓦尔登湖自建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两年有余。这种人是梭罗,他对两年林中生活所见所思所悟的记录即是后人极力推崇的《瓦尔登湖》。

细细读完《瓦尔登湖》,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现了一个在月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湖,那湖水慢慢涌上岸来,漫过我的脚尖,没过我的膝盖,将我的一整个身心温柔地包裹,我的灵魂被它浸润着变得丰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于梭罗的隐居生活我是极为向往的。舍弃浮华,放下繁复,渡船去赏一湖春水,信步去看一场花事,“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任那天鹅绒的坐垫有多么柔软,他也不去寻那拥挤,而只守着一只南瓜简单地快乐。这样的生活不禁让人们由衷慨叹: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可是书本之外是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人们总是在努力把“惹眼、闹腾、勉强自己”,把外在的华丽看作一切成功的标识,把拥有的东西看作一切苦难的出口,于是人们无休止地粉饰自己,让心灵承载了太多的东西。为什么不选择放下呢?

泰戈尔有言:“尘世之物如昙花一现,对于这类事物迷恋不舍是愚蠢的。”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露如电,似雾似烟。昨日风暖菩提绿,今宵霜染枫叶红。生命就是一场鸿雁的远行,待到春潮消退、秋风乍起之时,一世光阴,了无痕记。空空而来,空空而去。

真正的勇士和智者,有苏格拉底于集市中“原来这里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泰然,有季羡林文革时期于牛棚之中翻译吐火罗文的安然,有林逋于庐山云雾中拥着梅妻鹤子生活的超然。他们都因舍弃浮华而得到了纯粹。

何必求取一世浮名?且去浅吟低唱。何必执着一路繁华?且去逍遥山水。

作家白落梅曾说:“每个人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我想梭罗是幸运的,他出生的地方便是他心灵的原乡,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宁静。

他对瓦尔登湖有一种奇特的占有:在他看来,喜欢某处风景,你不必用金钱买下它,而是要经常在心里想着它,经常到那里去兜圈子,你去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喜欢它,你就越可以说是它的主人。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不管瓦尔登湖今天是否变成某一个人的产业,我们总是可以说——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我想,总有一天,我也会如卢梭一样寻到一处属于我的“瓦尔登湖”。那时,安然于小小的旧宅,坐在阳光下,接春水煮一壶新茶,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宠辱不惊。

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一篇散文,即是一篇美文,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洗涤了人们干涸的心灵。梭罗的《瓦尔登湖》,就像这尘埃之中那一颗闪耀的明星,微微的光亮却可以照亮整个世界。

“我独自漫步在这久违人间的瓦尔登湖,海天一色,沙鸥翔集,白光点点。这里并没有尘世间的喧嚣,更没有心灵中的浮躁,是一片世外的净土,精神宁静之所……”一点一滴对于瓦尔登湖的描写,让人们从平华无实的语言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和伟大,这片不为人知的世外净土其实是另有所指。在当时那个乌烟瘴气的浑浊的社会,梭罗在这一方,更能寻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和目标,找到前进的价值,不去混淆那浑浊的社会,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选择。

审视现在的社会,心中颇有感慨,有些现代的作家,写文章并不讲求质量,只是一味的追求效率和速度,甚至三天就能出一本书,一个月能出五六本书!而梭罗,为了写这本举世闻名的瓦尔登湖,在那里安静想一的生活了整整五年,才用一颗沉着淡定的心,在宁静之中做出了这部旷世之作!带给人的不仅仅是精神的震撼,更是美景在平凡中的伟大和在人们心中的印象。

细细的品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脑海中是一片鸟语花香的感觉。望着海天一色的天气,有几朵白色的云彩在那里无忧无虑的飘荡着,沉静的海面如同一块蓝色的宝石。也如同欧洲人深蓝色的眼睛,静静地注视着这个心灵宁静的一方净土。在这个地方生活,没有喧嚣,也没有任何的浮躁,只能静静地拿起笔,用内心的情感来静静地写出人与自然相依相偎的美好感情……

这是一部书,更是一部画,在平凡的语言中,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伟大,在朴实的描写中,感受的是人生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学生瓦尔登湖读后感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 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_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 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 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

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来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来。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瓦尔登湖英语读后感

全文共 2345 字

+ 加入清单

Read through some of the more than half of the Walden Pond, to be honest look at a lot of paragraphs do not really understand, but say it is fun sections of animals that people read fresh.

The first animal is the rooster attention, and that the most common birds, however the author"s pen in the air all of a sudden and very poor. Thoreau is the author described them this way: the rooster, pheasant was originally, and their chirping is 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music, better than all the other animals, but most of the time to fill the gaps in their voice is their wife - the mother chickens are noisy, it"s no wonder that they ultimately can only be the poultry, not to mention what kind of a chicken egg. These words can not help people desperately want to remember the music Chenming rooster, the result was a loss, except in writing from the mechanical oo sound. As for the hen, they can only remember them after the end of each time it is under the giggle to stop the Called.

Walden Pond, how can there are so many wild animal? Every day it seems that the author and not the name they say hello. Are familiar with Ant, but where the ants are like the soldiers how to ah, make that an ant war was afraid to read the small bio of contempt. Lovely fledgling partridge destitute people, they only obey the instinct of mothers and their own Oh, the fullness of their long feathers of the body of small branches and leaves together to maintain the same posture, where to stay motionless, It picked up when a stranger or follow it, it continues to stay as motionless, or take your eyes clean. Scary, of course, most diving birds, and it always sent laugh, when it is from this lake first dive, the observer much hunting or after a lot of fun. what it is, you can go to the bottom of the lake to fish in the bird.

After all the human animal is, ah, just high-level animals. The author predicted that the result of human progress must be to give up meat, as the savage to the civilized around after people give up bad habits, like eating. I do not know human beings are not one day give up meat, it is very curious about the rabbit call. In the book, the author said: rabbit to the end, the truth was a child cry. On rabbits, the most profound impression that the tree hit a hare, but there is no written record of our had been a poor hunt rabbi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瓦尔登湖读后感小学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当夜幕笼罩大地,远处灯光依稀,闪烁在建筑工地,我的心灵也随之渐渐超凡脱俗于喧嚣的世俗,回归于一片沉寂。无论白天的事物多么纷繁难解,它们都会沉积,铺在瓦尔登湖之底。每个人心底都可以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瓦尔登湖》带给我的是这种心境,一种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思考方式,以及将实物升入精神的思想境界。《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故事情节,有的是自然的事实和深沉的思考,但它值得细细思读,理解出自己的哲学体系。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凝结了作者的感悟与思想,描摹出生活的本味模样。

《瓦尔登湖》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中的湖边隐居生活。他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美好,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他将两年的观察与思考合成一年来写。自然的规律是恒久不变的。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他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使作者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等。他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蓝色湖水旁,那幢他亲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凭直觉和自己的意愿,来到这里进行他的生活实验。整整三百页的纸张,都透露出对“我”这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固定的习惯。作者在湖边隐居的确——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是一个生活的实验。并且带领读者同他一道,在情节的发展之中,获得无法言喻的启迪。

限于人生阅历和学识的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我都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结论都会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很难读,凡是浮躁的心情都不得不抛弃这本书。另一方面,唯有沉静的人在沉静的时空中方可与这高尚的思想共鸣。一旦沉静的心读进来了这本书,必获益匪浅。

我们所阅读的,并非是褒贬“仁义道德”之流,而是真理。书中描写的全部是真实的大自然,与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嘈杂迥异,湖边的鸟兽虫鱼鸣叫的喧嚣更接近于自然的真理。更广义地来讲,作者竭力强调的心灵和精神上的宁静和探索,并非简单的远离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样,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林。这显然不符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尔登湖是一种生活方式,存在于作者以及每个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变仅存在山林中的,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尔登湖边始终是一位占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样能够凭自己的意愿,到内心的海洋中探索。

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可惜地感觉到,城市离真理太远了。城市在人们的意识中建造起来,早已被人类狭隘的观念充满了。作者逃离都市,隐居湖畔;同样他也逃离固定的思维模式,隐居到自由、孤独的思想中去。作者因为贞洁,以至于他都感到自己永远不能拥有绝对纯洁了;来不及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类更高的天性去生活。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于我们顽固的思维方式。有时你感到他在颠倒是非,其实每次都有一个思维敏捷的人紧跟他的思想,跃过腐朽思想的栅栏,体悟到其中真正的含义。因此,贫穷可以是富有,劳动可以是苦役,虚度光阴、野蛮可以是高尚,聪明可以是愚蠢,购买可以不花费任何钱财,最终复杂也可以是简单。要想做到这一切,就得回归到最基本的精神实质。

水的简单赋予了它最丰富的内涵。就好像科学家合成出的物质,无论多么复杂,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简单一样,《瓦尔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巅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歌德曾说过:“读书,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说话。”诚然,读上一本好书比一座灯塔,指引人们在汪洋大海中安全飘过惊涛骇浪。

現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美丽、纯洁……

《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先驱梭罗的作品。梭罗于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就是因为茶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个小镇,他亦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一书。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它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死仍然极为痴迷。

在我还未接触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前,我从有关书刊上了解到这本书作为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不管从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考、沉思。 现在,仿佛我就站在瓦尔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了,沉醉于瓦尔登湖的意象中。 我的目光开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对于明亮而言的,是瓦尔登湖那幽蓝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显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谓的目击,正是因为如此,才具有威慑力。而对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犹如利箭遇到了柔软的藤盾,无声息地被弹了回来,力量锐减了不少,我对梭罗的看法也许正如此,所以我内心的愧疚和难为情渐次增多。在幽暗中阅读这个世界,将失去许多能够感人的东西,也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曲解和变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瓦尔登湖》后感

全文共 2871 字

+ 加入清单

读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在前几年。对我来说,这来自遥远国度、有些年代的作品,而且还不是英文原本,当然不是很入味。但是我还是要感谢徐迟先生,他的推介让我们读到了这部旷世作品,而其译作之明白晓畅,大大化解了我和作品之中的“隔”。

但是读着读着,我“没来由”地想起中国古典隐逸作品。

以前读中国古典隐逸作品,也是山林,也是孤独,也是那种颇为自得的生活模式,让人感受到了别一种自在而悠远的情调。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苏舜钦 《独游辋川》:“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白朴《渔夫》:“……点秋江白鹭沙鸥。傲煞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都表现出自我的肯定与情感的放逸,心不为役、志存高远。——当然中国隐逸作品再怎么隐逸、都有着不一样的压抑的味儿,让人感受到并非真正的超脱,书画乐曲也一样的。

李白当过官,他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当路无人”,便只好还归故园。白朴因家国变故、不复有仕进之意,是另一种境遇。

《太平广记》引《逸史》:卢杞遇到仙女太阴夫人,夫人谓杞:“君合得三事,任取一事:常留此宫,寿与天毕;次为地仙,常居人间,时得至此;下为中国宰相。”杞曰:“在此处实为上愿。”待朱衣少年奉帝命前来确认时,卢杞情急之下大呼:“(愿做)人间宰相!”小说家之言虽是虚构,但反映了当时读书人在隐逸与做官之间进行抉择的真实内心运作。

中国传统读书人烬其心不愿“入世”的大多已皈依佛、老,除此之外一般来说,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包括那些放浪山水的,他们并非不想当官。当然这些有意仕途、或执着于仕途的,也并不全是仅仅为了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升官发财,他们更主要的应该是想做些事、要做些事,有所作为,他们有理想有情操有着终极追求,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者。

在古希腊古罗马以至近现代西方,知识分子有着独立发展空间,对社会对政治生态可以发挥其重要影响力。而在官本中国,知识分子不得不依附于某个统治集团而生存。元代高明《琵琶记》:“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秀才,你这般才学,如何不去做官”?

也因为读书人不得不依附的社会地位,注定了中国历代读书人天然的悲剧性格。在严酷的政治生态中,当读书人不得志、或个人理想与现实产生极大冲突而为了保全个人人格的时候便很容易萌生隐逸情绪、在精神上或行动上逃避于“山水”之间,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追求,退为“独善其身”、作最后的人格固守。齐己《闭门》:“外事休关念,灰心独闭门。”孟浩然《自洛之越》:“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酒,谁论世上名!”很超脱,但任谁也看出沉浸其中的那种无奈与无力感。

中国传统的隐逸是一种被动的逃避与拒绝。梭罗《瓦尔登湖》也是同样的避世同样的“山水情结”,却有着不一样的大自然的气息与天边朝阳的蓬勃,而感受不到丝毫的“官场”味儿。

1817年7月12日梭罗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年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年住到了作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伐木,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梭罗将他所找到的了他所追求的理想生活,他的感受、他的一点一滴的经过,都记录在他十多万言的散文集《瓦尔登湖》里。

随英国及法国德国之后,19世纪初,美国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开始起步。梭罗对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人类自由发展空间、侵蚀人性心怀忧虑,他认为人类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人们终日惶惶不安,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中,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最终只是物质占有了他们,这就是人的物化。人们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工具,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活的美果。”

梭罗崇尚自然的美内在的美,他认为:“美来自他的不知不觉的真实感和崇高心灵,至于外表他一点儿没有想到;这样的美如果必然产生的话,那他先已不知不觉地有了生命之美。”他借助中国古代哲人孔子的话阐述生活的本质:“孔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一个人把他想象的事实提炼为他的理论之时,我预见到,一切人最后都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筑起他们的生活来”。

“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时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么浅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这让我想起孔子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跟那些怡情于山水的中国传统读书人一样,大自然总是最好的朋友与伴侣:“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郁的人也一样。”不过,我觉得,同样都是大自然中的天使,梭罗是自由自在的,他属于无边无垠蔚蓝的天空;而我们的、包括陶氏情结是折翼的,也在飞翔,可是被局促在官本社会的有限空间里。

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适宜人们在其中进行观察与思考。作者在瓦尔登湖畔与孤独结伴,简单、宁静,真实的活着,无欲无为无牵无挂:“我的短处和前后不一致并不能影响我言论的真实性,尽管我有不少虚假和伪善的地方——那好像是难于从麦子上打掉的糠秕,我也跟任何人一样为此感到遗憾,——我还是要自由地呼吸,在这件事上挺起我的腰杆子来,这对于品德和身体都是一个极大的快乐;而且我决定,决不屈辱地变成魔鬼的代言人,我要试着为真理说一句好话”。“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就是亨利·戴维·梭罗。

爱默生:“真正的美国人,非梭罗莫属”。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我无意列举一二三将李白孟浩然等与梭罗做比较,当然如果一定要进行比较、则先得比较两地迥异的社会背景及文化背景。这必须的。

况且我觉得我并没真正读懂这部《瓦尔登湖》。

上世纪80年代初读金圣叹评《莺莺传》,金圣叹说,读《莺莺传》须沐浴读之,焚香读之(大意如此,我当年是在福建省图地方文献阅览室读的民国印行旧书,以后没再看到该著述)。同样的态度,我们接触任何人类创造的精神产物,既不该俯伏,也不应傲视,不妨排空任何预设立场及既有印象、长拜之后认真阅读。对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一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与地坛读后感议论文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在夏日炎炎里,《我与地坛》这本书给了我一段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

书的作者,也就是史铁生,在人生中最狂妄最血气方刚的时候失去了行动能力,只能终日在轮椅上度过。碰上这事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绝望,抱怨,不知不觉伤害关心自己的人。史铁生一开始也是这样,他急于找一个地方躲避,那就是地坛。

首先,史铁生想表达的有对母亲的歉意。如文中所述,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与儿子交流的母亲。可惜那时他沉浸在自己的迷茫,愤怒里,没有顾及母亲。他已经无法弥补这个,但我们可以。事项我们是否也曾这样,遇到过挫折,只哀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注意到母亲不知如何安慰我们,怕一开口又伤到我们的痛楚,只得在一旁默默关注,安慰自己“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母亲面前,我们可以放下一切,不要倔强羞涩,倾诉对象不是自己的心,彼此交流,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好好珍惜?还有那么多可以让母亲为我们骄傲的日子,为什么不好好珍惜?

其次,书中说道“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可以看出,史铁生认为命运是十分强势的,只能按照他说的走下去。但有句话说,命运只有一条,选择却有无数。史铁生自己也做出了选择。面对瘫痪,他最终还是找到了生命的美,释然了。要知道,面对挫折许多人选择的是扼杀自己的生命。通过他我懂得了,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要学会为在乎自己的人着想。一心想着死亡就是不尊重生命。

最后,我认为让史铁生冷静下来的还有地坛的那一群人。看着从风华正茂的情侣一起走向年老,听着年轻人练的歌,长跑男人交谈,感叹同样受命运之苦的兄妹……这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接触到的事,实在没必要悲叹,活着已是最好。我想,这些景象我们不必在遇到困难时再发现,在生活间隙中,我们应多留意生活的美好,在真正受难时激励自己。

感谢这本书给我的其实,也让我更加尊重史铁生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古井》读后感_议论文作文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古井是我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它主要写了许多人都到这儿(古井)取水,和村里的人经常帮助两位孤寡老人挑水的事情,不要报酬,赞扬了古井对人们一无所求,无私贡献自己全部力量的高尚品格,同时赞美了故乡人民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读了《古井》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

每一次,大家都吃完了饭,爸爸妈妈总是对对方说:“上班累了吧!快点去休息一会儿吧!”或者会说:“快去工作吧!这里的事,你不用操心,我一个人来做就够了!”可是有一次,大家都吃完了饭,爸爸妈妈都累了,我对爸爸妈妈说:“今天,让我来洗碗吧!您们不用操心了!”我就高高兴兴地把碗捡到厨房,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把碗洗的干干净净,把碗摆地整整齐齐。我再看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已经在甜美的梦中睡着睡着。不一会儿,爸爸妈妈一看碗洗的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爸爸妈妈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的孩子真棒!”

从那以后,我一有时间,帮着爸爸妈妈洗碗洗盘子`````````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要乐于助人,互相帮助。我想在家里,要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在校园里,要帮助老师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瓦尔登湖读后感

全文共 258 字

+ 加入清单

梭罗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他看多现在有很多人被世俗琐事所牵绊,活得很累。为了活着有干不完的事,但是作者看来,其实活着可以很简单,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现在社会很多“必需品”,都不是必不可少的,更多的是为了迎合时尚的方式。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人们可以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本书比较晦涩,对于文学底蕴不太深的我来说,有很多地方还不是太理解,也许是生活经历不太丰富。不过静下心来阅读这本书可以对现代社会有一个新看法,现在周围环境充斥的浮躁,阅读本书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反思一下生活的意义,调整一下重新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_议论文作文

全文共 2366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谁动了我的奶酪》是全球第一畅销书,几个星期前我终于拿到了一本,便迫不及待地翻开。故事很简单:

从前有两只小老鼠与两个小矮人每天都在迷宫里寻找奶酪。有一天他们同时找到了一大堆奶酪,小老鼠细心地注意奶酪的数量。小矮人却把家搬到了奶酪旁边,过起了舒服的日子。有一天小矮人发现奶酪没有了,大怒:“谁动了我的奶酪!”

大怒过后,一个小矮人经过长时间思考后,决定出去寻找奶酪,另一个坚信奶酪是被人偷走,顽固地留在这里。后来出发的那个找到了一大堆奶酪,同时遇见了两个耗子朋友,但他此后仔细观察奶酪的数量,以便在奶酪吃完后尽快行动。

作者用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要注意观察事物的变化,随着变化而变化。如果引用一大堆道理说明这个道理。那么读者只要翻几页,就会把书扔在一边。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写,他写了一篇童话,让人们边读边领会这个道理。

我读到两个矮人吃完奶酪后固执地认为奶酪被偷走时,心里很替他们着急。我想对他们说:“赶快去找新的奶酪呀,老呆在这个地方等人送奶酪是不可能的,不要浪费时间,去找奶酪吧!”当我读到其中一个小矮人已找到奶酪,并决心仔细观察它们每天少了多少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我也希望另一个小矮人快点出发寻找奶酪,不要再呆在原来的地方了。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中的道理不光适用于社会,还适用于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时也要注意学习内容的变化,并适应这种变化。一道习题用一种解法,另一道习题可能不是这种解法,如果你不注意,生搬硬套上一题的解法,就会做错。相反,你注意这题,就会换一种思路,换一种解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不仅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十分喜爱这本书。

范文二

最近,我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感触颇多。

书中有四个主人翁,老鼠嗅嗅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对变化迅速地做出行动;小矮人哼哼面对变化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埋怨天地,唧唧因对变化的恐惧而停滞不前,最终冲破了恐惧的束缚,重新寻找新奶酪。

奶酪只是一个代用词,它代表着生活中的层层面面人类所需要的东西。例如:金钱、工作、幸福、友情、爱情等等。而在遭受了“奶酪”不见了的残酷现实后,我们的做法大多像小矮人哼哼一样,恨天怨地,并盲目地期待着“奶酪”自己跑回来的那一天。并碌碌而无为地在等待中度过每一天,抱怨老天的不公。但在这些变化中我们知道了升华迷宫是需要我们亲自探索的。我们是不能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的。

那么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呢?我想首先考虑的是老鼠嗅嗅和匆匆。它们具备了几个条件:

一、仔细留心观察身边周围所发生的变化,并为此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

二、能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做事的方向,不能墨守陈规。

三、敢于冒险。在各种条件因素的压迫下,敢于继续在人生迷宫中冒险探寻自己需要的东西。

第二人材我们应考虑像小矮人唧唧那样知错就改的人。它具备了以下几个条件:

一、面对变化,虽然做错了一些事,但由于自身的思想斗争,愿意突破重围,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面队自己的错误思想,愿意汲取别人的方法做出调整。

三、用轻松简单的想法看待人生,知道自己迟做总比不做好。

像哼哼这样的人理应被社会所淘汰,它只愿意一辈子享受安乐,沉湎幻觉,停滞不前。我们生活在这样世界上,只能承认变化,并尽力地去适应它,这样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奶酪”。虽然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辛苦,但从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变得更加稳重、成熟。

社会变化本无常,想要存活在这个社会当中,我们必须做好变化的准备,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范文三

世界上最流行的管理方法带给你面对改变与危机的新视角。运用这种方法,你就可以获得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书中的“奶酪”——无论它是一份工作、健康、人际关系,还是爱情、金钱……

故事中虚构的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用来代表我们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的一面和复杂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这些不同的方面,不论我们的年龄、性别、种族和国籍如何。

有时我们的行为像:嗅嗅——他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

或者像匆匆——他能够迅速开始行动。或者像哼哼——他因为害怕变化而否认和拒绝变化,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或者像唧唧——当他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

不管我们选择哪一面,我们都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需要在迷宫中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帮助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一个关于“变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中,有四个可爱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奶酪。故事里的“奶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或许它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甚至还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如马术、高尔夫球等等。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故事里的“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效力的机构,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工作与生活就像不断翻滚的浪花,各种变化都在时时发生。生活在其中,的确使人感到紧张不安,除非有一种办法能使我们关注到这些变化,并且能够从中得到启迪。有一条找到这种办法的途径,那就是走进“奶酪的故事”。请相信我,这则简短的寓言只需花费你不多的时间,但它带给你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我希望你们能欢欣于你们从故事中所发现的道理,并能享受到这一发现的乐趣。祝你们一切顺利。请记住一句话: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

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学生瓦尔登湖读后感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瓦尔登湖》的文字是晦涩的,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作者是否有意在炫耀其文字功底;《瓦尔登湖》的文字又是浅显的,只要我们足够安静地去阅读和体会,只要我们能够放下世俗的偏见。

"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形接近。"是的,即便是我们有幸身处瓦尔登湖边,而心灵却远在千里之外,也很难感受到瓦尔登湖的美,也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心意。实际上,我们并不一定要真的理解作者的心意,就像作者所言,"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文章本不是说教,而是作者生命感悟的分享。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努力地探索生命的意义,而每个人探索的过程并无一致,因而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也只有这样,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别样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读《瓦尔登湖》后感

全文共 1887 字

+ 加入清单

很早以前就想拜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倒不是因为其作者身为美国超验主义运动代表人物的灼灼之名,也不是受名家名流、媒体和读者对该书铺天盖地的好评之影响(我读书向来不喜欢跟风,读书如同做人,自然、发乎于心最真实,理解越深刻),而是源自我对诗人海子的喜欢,海子的诗意向空旷、诗意朦胧,然而在他诗意人生风华正茂的时候,他选择了卧轨自杀,随身携带的四本书中就有《瓦尔登湖》。从那时起我就充满好奇与疑问,这是什么样的一本书,在诗人执着地走向生命最后的尽头一直不忍割舍,是它给了诗人以死亡的意向还是给了诗人对生活、生命以新的诠释?我心存疑惑。

今夏,我从网上购得此书。拿到书时,我如获至宝,急不可耐的读起来。然而一个夏天过去,我读读停停、停停读读,三百多页的书我只草草看了十来页就读不下去,脑海中留下的似雪泥鸿爪,看似清晰却不具体,除几句只言片语,别无它获。我终于明白该书的翻译徐迟老先生在书的译者序言中给读者以善意的提醒: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诚然如此,我坦然自己在读此书时是心是浮躁的,对徐老先生的提醒满不在乎。我自负的以为,以我通常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力,一周内读完它不在话下。然而对于《瓦尔登湖》我却第一次遭遇阅读尴尬,在阅读此书所需要的特定心境面前我惯性的思考方式和率性而为的阅读态度不堪一击。徐迟先生似乎有先见之明的洞穿了像我这种生活、成长并长期浸淫在快餐文化时代里对读书抱着大而化之、囫囵吞枣、颇不以为然的读书态度,而给我们以重要和温馨的提醒。由此看来,有些时候是我们在挑选读什么书,但也有些时候书也在挑选读者。

而只有在深夜里,我才能读进去这本书,我决定静下心来,重新品味。

于是一个冬天,每日晚饭后,我匆匆洗漱完毕便把自己藏着温暖的被窝里,依着暖暖的台灯,手不释卷的读着、品着。这是一个人的书,一个人的世界。窗外寒意切切,而我在瓦尔登湖的世界里,在梭罗为我构置的森林木屋里,在瓦尔登湖潋滟的湖面上,温暖而舒心的徜徉……实际上,这本书并不难读,只要你静下心来,抛开一天工作中、生活中的烦恼,清洗一天以来被物欲充塞的心灵,给自己腾一块思想自留地,你就会发现此书的内容波平如镜、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自然你就会进入到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怡然自乐而颇不愿意离开。因为这本来是一本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作“加法”的书。当你真正沉浸其间,你会发现它是难以抗拒的!

梭罗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以教书为业后来转为写作,他于一八四五年春在瓦尔登湖畔建起一间木屋,开始过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种自食的生活,并对世界进行深刻思考。《瓦尔登湖》记叙的就是作者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活动。作者崇尚简单纯朴的生活,追求理性空灵的精神境界,在瓦尔登湖两年离群索居、孤单却丰富的生活中,他真正地体会到了回归自然的本真。在这个冬季每夜的悦读中,透过小说的字里行间我也体会到这种本真:伴随作者一起聆听大自然的声响,体会他的孤独,和他一起快乐的狩猎捕鱼,为他辛勤的耕作、自给自足而欣慰,为他不畏艰辛、千方百计欲测量出瓦尔登湖湖底的举动而会心的微笑,并与作者一样深深沉浸于瓦尔登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换的美丽景色之中。而合上书,闭上眼睛,流水一般的文字便静静地流过我的心田,轻易的撩起我心中关于童年的怀念,那么柔软,那么温存的接近着幸福。思绪随着晚风开始飘荡:我有多久没有回到过儿时那充满欢声与笑语的梧桐院子看看刻在那斑驳树干的痕迹还是否依然清晰,有多久没有和玩伴爬到小镇上那片郁郁葱葱的山岗,看满山野花在黄昏的风中自由的摇曳,有多久没有走过那洋溢着泥土芬芳气息的乡间田埂,信手摘下几支蒲公英,哈上一口气,轻轻地把它送到海角天涯……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留给自己些许时间出去走走,走出钢筋水泥的森林,走出欲望无边的都市,走出去,去真正看看这个世界,看看那些真实存而我们却一直无暇顾及的一切。我想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在自己的心田开辟一片宁静的港湾,那里不需要繁琐的劳累,不需要欲望的光临、不需要压力的捧场,非物质的社会一样可以逍遥自在。

然而,在缺少瓦尔登的现实世界里, 忙碌工作中的我们不可能脱离实际而学梭罗那样超然的走入丛林,在蓝天白云倒影的湖边建造一间木屋并过一种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但这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我们心中要有一片湖——一片真正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瓦尔登湖!只要心中有湖,即使不能富甲天下,我们仍可有意义地生活。毕竟,通过清澈的湖水濯洗过的心灵,在除去表面的浮华与空虚后所换来的宁静是无价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