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 作文【精选20篇】

“关爱生命,注意安全”,此话时常在我们耳边响起,开学吧小编今天为大家提供《坐井观天》教学反思范文通用4篇 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浏览

1951

作文

243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简文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某先生看了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好,有进步,这才像作文。"过些时候,看到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说:"太棒了,已经不像是在写作文了。"有学生问:"老师,‘像作文’好,还是‘不像作文’好?"

先生道:"有的人原来写文章,东拉西扯,词不达意,颠三倒四,杂乱无章。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渐渐摸到了门儿,有了章法,上了轨道,所以说它‘像作文’了,就是说,它符合了作文的规范。有的人文章越写越成熟,看上去就和常见的作文不一样:没有常规的套路,不沿袭惯用的话语;或为时而作,或为事而作,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有事理的巧思顿悟;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有章法却不死守定法。这时说它‘不像作文’,是说它对学校作文规范的超越。从‘不像作文’到‘像作文’,是进步,再从‘像作文’到‘不像作文’又是一种飞跃。"

作文可以作两种解释,一是指写文章,这里的"作文"是词组,《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此还作了一个补充说明:多指学生练习写作;二是指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这个"作文"是名词。现在通常讲"作文"大概就是指学生习作,"像不像作文"想来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我们现在教作文往往是就作而教作文,课堂上宣讲作文法,然后是出题目练作文,接下来是按作文规则评作文,有的地方还组织学生背作文选。总之,"学作文"、"像作文"的意识太强。一些学校写作教学搞得成功,或是通过读书来带动,或是通过自由创作来带动,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作文意识。

有的人能在文章中道出别人看不出、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这里面有语言上的功夫,为文技巧的功夫,更有学养上、识见上的功夫。一篇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非凡的才智,可以看出作者十年、几十年的功夫。功夫表现在文章之内,但却修炼于文章之外。

人们谈健身之道,重在营养和锻炼这两条。我们的语文教育,历来也强调多读多写,与所谈健身之道暗合。目前语文教学的手段,也还不外乎大量的摄入与大运动量的操练这两个方面。不过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学生较普遍地患有语文营养不良、发育不正常之症。病根在哪里?恐怕在于补养与练功不得法。这些年来,我们根据"科学配方",采用大剂量的按照"科学法则"提炼的补药加以喂养,丸散丹膏过量,瓜菜米面不足。现在许多学生对文学作品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虽有兴趣却苦于没有时间去欣赏,还有的学生则不敢萌发兴趣,在好些个中学里各种文学作品都成为禁书,仅有的阅读材料便是课本和作文选。另一方面,机械化的操作早已成了包括语文在内的各门学科教学的全部内容。这种教法学法,借一句练功的行话来说,属于意念太紧,训练不当,难免走火入魔。

为文当有法,然而并无定法,优秀的作文就在"有法"与"无法"、"像"与"不像"之间;教育须有模式,然而又不可死守定式,出色的教育大概也在有模式与无模式之间。规则有序的钟摆声和紊乱无序的噪声都不是音乐,优美悦耳的旋律总是存在于有序与无序的和谐配置之中。在即将迈进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正在呼唤"绿色食物",呼唤产制绿色食物的"绿色工艺",呼唤生长出绿色工艺的"绿色培育思想"。

[初中作文教学反思简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随笔化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它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优裕富足,安享着亲人的关心爱护,要什么有什么,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以为鱼和熊掌都能兼得,不懂得人生有时候需要作出取舍,甚至是痛苦的割舍。我的这个作文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取舍“我的五样”的过程中体验失去的残酷性,发现什么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从而牢记我的最爱,珍惜我的最爱。

作文一开始,我特意的导演“情境”,让他们先选择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五样?好选,喀喀喀,写完了真是五花八门,写亲情友情的有,写美食宠物的也有。他们一边写一边在嘻嘻哈哈。但我再接着宣布优秀规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改变脸色了:把所选的五样一一割舍,直到只剩下一样。割舍到最后,那种抉择的凝重,那种忍痛的酸楚,都已经溢于言表了。用这样的方式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从而产生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的灵感。

孩子们小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次的磨练后,第一次坚定的明白了什么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当然,这“唯一”也各有千秋,从“母爱”到“祖国”,从“金钱”到“健康”,从“美食”到“知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我相信,通过这个游戏,他们应该懂得了该珍惜什么,因为逝去了就不再拥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子们此时内心百感交集,恨不得一吐为快。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是真情实感的流淌,当然会情真意切。

体验无处不在,生活因体验而美好,习作因体验而精彩。实践证明,让学生在体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会“下笔如有神”。喜则笑,悲则哭,怒则骂,喜笑怒骂皆成文。体验式作文,让学生的真情在体验中肆意流淌,让学生的心灵在体验中自由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常态课《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反思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教研组的听课轮到我了。自然,教研组长而已,你不是第一个,谁是第一个?有老师来听课,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一般,自然要好好准备一下。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四班先是试讲了一下。本来四班是打算让学生们来进行复习的,但还是对自己不放心。讲了一下,果然发现课件制作的顺序有点问题,需要再次的进行调整一下。

开始上课是在上午的第二节。由于是常态课,就把常态课中的一些平常的做法拿了出来,先是对作业问题进行了点评,然后是对上一节课的复习提问。再就是进入学习新课的环节。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没有设计上教学目标,这是一个存在疑问的地方。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中,特别注重增加了一些材料题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材料题,增加对当时历史的认同感。通过出示材料,发现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的不错的。例如,本来我以为“阳光下的地盘”,学生会不知道是什么内容,结果,很多的学生回答上来了;再比如,“火星”值得是什么?本以为学生也难以回答的,结果,学生都顺利的回答上了。真是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只要教师创设好的情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学生的最大潜力。另外,一个比较得得意的地方就是让很多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这也是我慢慢的在探索中得出的一个经验,就是一定要让很多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才能保持他们上课的专注力。总体感觉还算是比较的流畅、自如。再者,对于拓展的地方,自己也算是比较的不错,例如,讲到了中国参加一战及战后中国的窘境;对于意大利参加一战的的根本原因,也是探讨的很到位的。另外,学习本课的时候,对前后知识的联系,也是尽量的做到温故而知新。例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飞机的发明者等等。

本节课,尚有遗憾之处,就是,练习的设计上,记得还有一些深刻的题目没有设计上。罗曼罗兰对一战的评价,一些文学家对一战的描述等。都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搜集整理。课堂气氛还是不够活跃,需要教师个人改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当然,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的话,就是对本节课的课堂设计上,基本上是按照课本内容平铺直叙的下来的,内容整合上基本没有。常态课的话还是可以的,如果进行评选的课,是需要作进一步的准备的。

常态课,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只有将常态课上好了,才能在以后的优质课评选中得心应手,遇到各种评比活动不至于手忙脚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课堂反思作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课堂反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要精心设计,悉心指导,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一套指导方法。

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细心的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大家可以根据各自的教学实际,总结出既结合学生实际,又有个性特点的教学规律来指导作文的实际教学。

二、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

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

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还可以了解到学生习作实际,作文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学生最容易犯毛病的地方又在哪里。这样就能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

三、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批改学生作文是老师最感困惑的事情,要面面俱到,教师实在感到力不从心,也难做到;要么只阅不批,只阅不改,写上批阅日期了事,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翻开学生作文,便可一目了然。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至于对运用不得法的作文大可不必求全责怪,因为训练目标比较单一,一般学生稍加提示,便会明白,因而,只须予以巧妙的点拨与鼓励,便可矫正习作的问题。至于综合性的错误,如错别字、典型病句等可用少量时间集中加以解决。

四、及时反馈评讲,让学生再生写作冲动。

农民种地有“三分种,七分管”之说,指导学生作文也应该是“三分导,七分评”,有效地评讲作文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就不难从中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作文教学法则来。

[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213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2、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4、缺乏想象力。5、题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2、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4、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想北平》教学反思

全文共 2712 字

+ 加入清单

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

基于这种思考,我在设计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撰写阅读体会并就文章内容与形式进行质疑。我希望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和质疑问题中发现教学点。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篇散文,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五花八门。相对集中的问题有“为何反复说说不出口,后面又说了很多?”“为何要落泪了?”等等。其中有个学生的阅读体会令我印象深刻,她写道:

“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

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具代表性。她其实提出了两个文本阅读的难题,一是如何理清文脉?二是如何读懂情感?对于《想北平》这类不以写景、叙事取胜的,且在行文思路、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非常个性化的抒情散文,的确有不少学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似乎读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读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读,读什么?由此,

我确定本堂课就以这个学生提出的两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落实两大教学目标,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走进文本。主要有以下两点:

1、比较品评,还原意脉。

学生阅读本文感到没有头绪,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与他们过去读过的一些散文有较大不同。在他们过去阅读经验中,散文或以叙事为主,有明确的行文线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为抓手,总之文章的意脉比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与一般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样,开头几段似乎没有在写《想北平》,这就令部分学生费解甚至误解,全然读不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妙处。而这正是本文独特性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阅读障碍,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品评的活动环节,用《故都的秋》的开头与本文开头进行比较,旨在引发学生发现本文开头与一般抒情散文开头的不同之处,进而激发思考:这看似没有直接入题的开头,与文章题目的内在联系在哪里?稍加讨论,学生很快拨云见日,理解老舍开篇的文字真实意图是告诉读者,本文要写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确定了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后文的一切内容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写的。接下去,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即以标题来观照各段内容,辨析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内在联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还原了文章的脉络。

2、揣摩联系,披文入情。

学生阅读本文最大的障碍恐怕是无法理解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作者爱北平,想北平,这是显而易见的,谁都可以读出来,难的是无法被作者的思乡情打动,无法理解作者何以想到“要落泪”。

为了帮助学生扫除这一理解障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北平究竟给了老舍什么?老舍最珍爱的是北平赐予他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4——6段,试着走进老舍的内心。在讨论环节,我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文字的细微之处,通过联想想象,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系老舍人生经历,揣摩作者的情感。学生很快就发现枝枝节节中的动人之处,比如“坐在,背后是城墙??”这一段,有个学生品出这样的滋味:“我会想到一种坐在河边慢慢垂钓的那些人,他们虽然不是做出什么大成就,但是他们内心会非常安逸,非常能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那种可以在家里感受到的安逸与快乐。”在品读第6段写瓜菜果子的内容时,有学生关注到语气词“呀”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到老舍《我的母亲》的内容谈到““人即使活到八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这是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的。在本文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北平作为一个家的象征,也是像母亲一样可以给他安全感,所以他在描写北平的时候,会在内心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大家都知道,童年象征着快乐与自由的。他认为,他在北平可以获得

这种快乐与自由,所以他在写本文时,会无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与与天真。” 最后再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聆听最后两段的录音,体会“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的含义,进而理解“要落泪”的原因。

透过文字,学生渐渐读出北平给予老舍的温暖、踏实、安全与宁静祥和的“清福”,读出老舍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母亲赐予他的,也不仅仅是家乡北平赐予他的,更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披文入情,学生不仅体会到老舍对家乡的浓的化不开的热爱,也体会到一个贫寒的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一个漂泊的游子对家国岌岌可危的现状之担忧与牵挂,读出了老舍的一片赤子情怀。

以上是本堂课可取之处。当然本堂课也有不少的遗憾,最大的遗憾在于课的整体感略显欠缺。比如教学设计中除了梳理文脉,体味感情之外,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关注写法。目的是让学生发现作者如何表达深切难言的情感,感受语言大师高超的表达技巧,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但是从授课情况来看,这一环节显得生硬,没有很好地与前后环节融为一体,和情感的体会有割裂之感。另外,品读完4——6段文字之后,其实作者丰富复杂的情感就有了依托,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前文哪些情感浓烈的词句。如果最后能够再回扣前文,读读品品,那样的话,整堂课的逻辑性或许会更强,学生也能对本文建立起更为完整的认知与体验。

[《想北平》教育教学反思作文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对联教学反思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设计总是落后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或许就是课堂之所以美丽的真正原因吧。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教学本课,我的初衷是把它 设计定位为一节关于对联知识的普及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鉴赏对联,学习基本的对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循序渐进,重点突出。贯彻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有序、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以教师为主导,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习。

亮点为:

1 、教学引入部分,设置情境,联系生活,且富有语文气息。从学生关注的社会大事——高考改革说起,先引起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再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方向性。选取焦点话题引入,内容新颖,学生处于轻松、好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对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兴趣,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 、拟写对联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学情,先示例,再做基础练习和能力提升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对联“读——补——改——写”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一步步感知对联的特征,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把死的知识转化为灵活运用的能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设题难度较小且循序渐进,好比低处的果实,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从而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习热情,人人参与,享受课堂。 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非一朝一夕练成,对对联,先入门是关键。在能力提升环节链接高考,以引起学生重视。

我的不足是课堂评价较为单一;对名联趣联内含的传统文化涉及不够,欣赏部分可稍加大比重,拟写部分稍稍压缩,或可尝试,这将又是一个新的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雨沙沙教学反思作文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处处生机勃勃,而小雨又是春天来到的一个标志,所以,在教唱《小雨沙沙》这首歌曲的时候,创设情境“美丽的春天”,让学生描述以下你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柳树绿了”、“小草发芽了”……在此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踊跃发言,表现积极,学习兴趣高涨。通过情景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

在学唱《小雨沙沙》时,指导学生用自然、亲切、活泼的声音来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如:怎样唱出种子说话时的亲切感?先让学生想一想,你和好朋友说悄悄话时的声音是怎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小雨和种子说悄悄话时的声音该怎样去唱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歌曲的意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雨沙沙》是一首很适合歌表演的歌曲。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首先启发学生根据歌词展开丰富的想象,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和想象,自己创遍动作。在进行歌表演的过程中,我注意发现和选拔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请他们到前面带领大家一起表演,这样做更刺激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我还采用了分组表演的形式,一组人扮演种子,一组人扮演小雨,这样做,增强了学生表演的趣味性,使其体验表演中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歌表演这一环节,大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歌曲创遍出动作,而只是跟随老师或其他同学一起做动作,少数学生能够自己创遍。

[小雨沙沙教学反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英语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高二的几位老师都有同感:学生的作文越来越难改,批改一篇作文花上的时间要比写一篇作文的时间还要多,而学生也越来越害怕作文,不喜欢写作文,甚至讨厌、不写作文。这个既令学生又另老师伤脑筋的问题还真不容忽视。为此,我们几个一起查询资料、讨论,以求找到解决的办法。现简单小结一下,以促进今后的英语教学

一、 向学生解释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二、指导学生写作时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求所有学生至少每周写一篇作文。而不少学生因为英语基础太差,写作相当困难。因此作文迟迟交不上来。基于这种情况,后阶段作文我们对于部分学生适当放宽了要求。

2.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同样,不少学生,尤其是对英语不感兴趣的一些男生每次写作时总是以“不知道”为由不写。我找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哪怕是先写自我介绍。第一次就写出自己的姓名,出生年月和出生地。第二次你还可就自己的爱好写一两句或者介绍自己的家庭也可。学生哈哈笑了:这个容易。但事实上就这么简单的他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这使我更明白了对于学生不能急于求成。

3.分程度要求。当今的素质教育主张分层次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而沾沾自喜,而有些学生却无从下手。

4.注意讲评。任何人都喜欢听好话,学生也一样。因此我们要经常指出学生的优点,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委婉地指出缺点和错误,避免以后重犯。

5.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听说读和写并举。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6.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宁简勿误,不能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要养成严谨推敲的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一封信教学反思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识字是非常重要的,在这篇文章中,有学生容易弄混的字,比如"修"和"鲜"这两个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将两封的内容画出来并完整的读出来。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谈话趣味导入法,问大家有没有写过信,你们一般会告诉亲人什么事情来揭示课题。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字,不足的是,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后来我请教了师傅,他告诉我说好的方法应该一起分享,一个人说出了不一定其他同学都会,一定要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记忆的更牢固,我想了想确实是这样,熟能才能生巧,让学生动嘴给自己深刻印象在以后的书写过程中会立即反应出来这个字的构架。

在讲到"珠"这个字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可不可以换一个偏旁组成一个新的字的时候,有一个学生说出可以换成"铢"这个字,我当时直接说了一句没有这个字,就过去了,下来我查了查字典确实有这个字,顿时发现自己备课的时候不够充分,没有认真查阅相关资料,自己的语文功底也不是很足所以犯下了这样的错误。这也给我了一个警钟,应该多阅读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和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那我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明确: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歌颂母爱)

二、同学们说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红莲跟荷叶到底有什么关系,它们又是怎样牵动了作者的心?

让我们一起一看红莲,请同学们一起带感情朗读一下这个部分。

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主人翁红莲首次登场。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瓣儿散飘在水面,如浮萍,无所寄托无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烦闷,无处宣泄。只是忽然之间,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请同学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围绕亭亭鉴赏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样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红莲,有没有让作者的心情好一点?仍是不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全文共 1212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即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对这种类型的文章,大部分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但说明文历来又是要求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因此,在教学时无疑成为了一个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极力寻找一些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现将针对说明文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兴趣培养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启成功大门的最为有效的一把钥匙。”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的《核舟记》(这篇文章比三四单元的说明文先讲授)时,我便提前一个星期找了两位画画画得比较好的同学和平时比较爱动手制作的同学,提前让他们明确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梳理了文章的大意,要求其在周六时画一幅《苏轼泛赤壁》的图画,并制作一个“核舟”的模型。这样,在教授课文时,这幅图画和核舟模型对整个课堂教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仅让学生快速地了解了核舟的特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背诵课文,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学习说明文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与说明文的要点

阅读一篇说明文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朗读文章的标题,从标题中猜想文章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等,对说明对象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再细读文章,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然后将自己猜想的与细读后的加以分析,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的基本要点易于进行梳理与分析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怎样介绍我们的教室,比如可以采用哪些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可以抓住哪些特征进行介绍等。在学生对教室的介绍有了初步感知后,再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对“故宫”有总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起枯燥的说明文时,也会觉得很有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结合法

学生在对说明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后,在课堂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知识进行理解与巩固。遇到一个知识点时,教师适当进行阐释,然后再找一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析,教师便可了解学生对说明文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对学生还未充分掌握的知识加以复习巩固。如在讲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时,我采取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再把那些用得准确的词删掉(换掉),重新组织成文,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学生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体会就深得多了。

此外,在教授说明文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感觉我有些过于强调教师的中心作用。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说明文,怕学生不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每当提问问题学生无动于衷时,我便代替了学生,枯燥地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有些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对每篇文章都满堂灌。既想把说明文的知识点全部传授给学生,又想让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说明文的知识,能够自主地对一篇说明文进行分析,由于对学生要求较高,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作文课教学反思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马山中学 张芸

上周我给学生们上了节作文课。因为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初三年级的特别害怕写作文的孩子们,所以在上课前,我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们对“写作”的畏惧感呢?我打算认真地倾听一下同学们的心声。因此在这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向同学们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写作文难吗?具体难在哪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学生们也许也许也是感受到了我的真诚,也许是少了课堂的约束,表现的特别积极。有的说:“没有内容可写”。有的说:“不知道怎么把要写的内容表达出来”。有的说:“写出来的内容像白开水,越写越没信心了”。听了学生的发言,我心里有底了。学生们在写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生活中不是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是同学们很少留心观察生活中值得记录的小细节,缺少了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忽略了对写作技法的归纳和演练。

三、缺乏必要的文辞积累,文章缺乏文采。既然找准了病根,那就得趁热打铁,对症下药。

在上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标题:“三句话写好作文”。学生们这下可炸了锅。有的人表示怀疑,有的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那三句话。在学生的“千呼万唤”中我板书了这三句话并作出了简明的解释: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及格)二、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文采。(优秀)把要写的事情写清楚了,并有自己的感悟。(高分)。公布答案后,学生似乎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于是,我拿出了事先准备的两篇中考考场作文(《怀念葱油饼相伴的日子》、《那一刻我长大了》),请学生们当一回“小老师”评判一下文章写得怎么样。接下来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同学说:两篇文章的作者都从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真情。有的同学说:《那一刻我长大了》这篇文章,作者观察很细致,用词也特别准确,也很有文采。譬如,作者写因为天气热,补鞋子的老爷爷额上渗出了汗珠。用“渗”而不是“流”。待学生评判完毕,当我告知学生这两篇作文就是今年中考的高分作文时,学生终于信服了写在黑板上的三句话。最后,我给学生们提出了有关写作的两点希望:一、多观察,多练笔。二、从身边的小事写起,记小事,书真情。

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些写作上的启发。但课堂有限学习无限,要想让学生们真正地爱上写作,写好作文,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会学生立足生活,感受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兴趣爱好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4992 字

+ 加入清单

近30年的中国作文教学改革史,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其显著标志是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作文教学流派。

重视“模仿”的作文教学流派

这一作文教学流派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上世纪初,以美国现代修辞学家希尔为代表的英美学者的“文体学”传入中国,自此以后,我国的作文教学基本上以“文体为序”、以“文体为中心”。这种以“文体为中心”的写作教学模式,其结构基本上是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并相对应于初中、高中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初一以记叙文为主,初二以说明文为主,初三以议论文为主;高一以复杂的记叙文为主,高二以复杂的说明文为主,高三以复杂的议论文为主。“文体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着重培养学生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及模式的把握能力,通过训练掌握每种文体的写作知识、写作方法,从而形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写作规范。

至上世纪80年代,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等以“文体中心论”为指导,创造了“模仿---创造”的作文训练体系。这一体系着重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能力培养进行探索,其基本程序是“模仿——改写——仿作——评析——借鉴——博采”

这样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系列。这一训练模式在我国当代作文教学界有普遍影响,其优点是学生写作文体意识强,作文也容易入门,效果明显。但“文体中心”训练模式对我国作文教学的消极影响也较大,整个中学语文教学基本上围绕这些文体知识转,淡化了学生写作整体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也是“文体中心,模仿为主”这一流派中有影响的教法。不过,与“模仿---创造”不同的是,“快速作文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是学生作文的速度问题。杨初春把自己的体系概括为“五步四法两课型”。“五步”即基础训练、思维训练、技巧训练、速度训练、综合训练。“四法”即写作限期限时法、指导先“实”后“虚”法、评阅浏览自改法、训练分步达标法。

“两课型”即写作实践型课和理论指导型课。尽管这个体系很强调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但是这个体系真正落实的是技法模式训练,概括出的写作技法有数十种。例如,在写作的“一般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了“快速审题15法”、“快速构思10法”、“快速行文4法”、“快速修改4法”。在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的写作技巧模式方面,他提出“快速写景状物3法”、“快速抒情达意4法”、“快速记人记事3法”、“说理议论4法”、“快速给材料作文3法”等。这一训练模式广受学生欢迎,但受到理论界一些人士的质疑,认为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并且“缺乏理论依据”。

笔者认为,随着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快速作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作文教学界需要重新认识“快速作文教学法”的价值。

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

“文体中心,模仿为主”的作文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解决提高学生实际作文素质、水平和能力的问题,因为决定文章成败的并不是文体和文章模式的模仿,而是学生的写作智能,也就是作文所需要的观察、思维等心理习惯和能力。于是,作文教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其中常青、刘胐胐、高原、章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常青很早就提出了“作文分格训练教学法”。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单一的基本训练单位,具体地说是把说话、写话、片断训练到篇章训练,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观察能力到发展语言、思维能力,把众多的作文难点分解成一个一个具体训练的基本单位---“格”。例如,把一年级的说话训练分成两大格、若干小格。两大格:第一大格,说一句完整的话;第二大格,说几句连贯的话。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分成五个小格:第一格,敢说;第二格,说顺;第三格,说实;第四格,说活;第五格,说准。也就是把某一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具体小要求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为命题作文综合训练准备好“预制件”。

对每一格训练都提出了要求,说明了道理。他把每种文体按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等五条线索系统组织成256格,每一格就是一种“语段写作公式”。例如,分格训练中的“加格”语段,有这样三种格式:

人+动作+话,人+动作+表情+话,人+动作+心理活动+话。这样的“语段写作公式”实际上是用概括出的文章内容的思维语法或一般思维模式来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思维、想像、表达的能力。从主观上看,分格训练法已经注意到写作智能的培养,也有利于推动作文教学的科学化,但是,它关注到的写作智能只是一种表层的语言思维模式,而不是写作思维过程的深层思维操作模型,因此从客观效果来看,也一定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北京著名特级教师刘胐胐和首都师大教授高原提出的“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侧重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培养。三级训练体系的总体结构是:观察是基础,分析是核心,表达是结果,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初中一年级着重进行观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方式是写观察日记、观察笔记,这一阶段侧重练习记叙和描写。观察又分为一般观察和深入观察,前者指定向观察、机遇观察、科学现象观察、日常生活观察、人物观察、内心世界观察;后者指比较观察,反复观察,观察与体验、联想、想象、调查的关系。初中二年级进行分析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训练方式是写分析笔记,这一阶段侧重进行议论和说明的练习。

分析训练又分为“分析起步”和“分析入门”两个阶段。前者是指提出问题、给予解答、了解情况、实事求是、分析角度(条件分析、因果分析、演变分析);后者指多角度分析、特点分析、本质分析、意义分析、分析和知识、分析与联想、分析与情感。初中三年级进行表达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方式是文章结构的训练,后来增加了语感训练,采取的训练方式是进行语感随笔和章法训练,侧重于语言运用和文章结构训练。表达训练也分为“语感训练”

和“章法训练”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训练,后者主要包括角度、裁剪、层次、衔接的训练。这一训练体系符合写作“物——意——文”转化规律,是写作规律“双重转化”与“三级飞跃”的具体运用,比较符合学生的写作学习规律。

“语言与思维结合”训练模式是由北大附中章熊提出并成功实验的作文教学模式。章熊认为,各种不同的文体在语言上要求有所不同,而思维的条理性则是相同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结合。他认为写作训练应该包括语言练习、形式逻辑训练、想象与联想、综合与概括的训练、写作技巧的局部练习、阅读与分析练习等五个方面。这种训练体系的特点是:它不是以语言知识和思维知识为体系的核心,而是以思维训练为手段,并通过思维训练来设计训练系列,通过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能力。这一模式符合心理学、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语言与思维对应,以语言表达思维,以思维寻求语言,语言思维同步共进,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

上世纪80年代,许多有远见的语文教师意识到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不重视“写作过程”的结果,如果重视“过程训练”,必能快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于是出现了许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方法,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模式。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个模式以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他们的做法是: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为纬线,以写作的一般能力——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为经线,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单元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但是在这种训练体系中,写作基本能力及写作过程能力的训练还处在手段地位,它仍以训练文体写作能力为基本目标。

“文体、过程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1-6册)所设计的写作训练体系。这套作文教材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来安排初中第一、第二、第三学年的作文基本训练,同时又按“作文过程”---列提纲、写初稿、修改、打开思路、收集积累作文材料、语言和文风、审题和构思等的训练项目来组成初中作文的另一训练线索,故可称“文体、过程平行双轨”训练模式。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式的作文过程训练体系。

“三线并行”写作训练模式。这是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设的一种写作训练体系。所谓“三线并行”是指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三线索的并列安排。第一条线索是“写什么”的由简到繁的序列---单纯的一事、一人、一景、一物、一番情、一种理,复杂的一事多人、一人多事、多人多事、由物及人等。另外两条线索是关于“怎么写”的:一条是写作手法---结构手法、表达手法等;一条是写作过程---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表达、修改和思维能力。这个体系完全消解了文体中心论的作文教学观念,在把训练方向转向写作过程的同时,还将思维能力的训练纳入了作文训练的视野。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流派是对“熏陶模式”、“模仿模式”的超越,它形成了以“过程为中心”的训练模式,是对“文体中心”作文教学思想的反思,为新课程改革提出“淡化文体,重视过程”开了先声。

重视“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

针对学生大都怕作文、恨作文的心理,许多优秀教师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文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于是诞生了一批以增强作文兴趣、作文乐趣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产生较大影响的体系。

“兴趣作文”教学法。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央教科所中学语文教研室申报的一个题目为“农村兴趣作文教学训练体系研究与实验”的课题。这个训练体系的目的就是运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改变目前农村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这一课题在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实验。

“广义发表”作文教学法。这是将学生的作文用多种形式发表来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发表方式多种多样,有全班宣读、学校广播站广播、利用手抄报或校园报刊发表乃至公开出版,等等。

“活动作文”教学法。“活动作文”训练模式又称“现场演示”

作文教学法或“题型作文”教学法。它是由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提出的一种作文训练模式。李白坚在2000年第1期《写作》杂志上介绍说:

“演示作文教学法是一种以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在作文课上设计可记叙的生动、活泼、有趣的游戏演示活动为作文内容,通过游戏演示活动,激发学生情绪,诱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并大规模提高思维创造力及写作水平的作文教学法。”李白坚的作文教学体系是一个“大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其中小学部分称“快乐大作文”,初中部分称“趣味大作文”,高中部分称“创新大作文”。

在教学方法上,小学的“快乐大作文”运用的是“现场演示”的作文教学法,而在初中和高中的训练则运用“题型作文”教学法。所谓“题型”,就是“题目类型”,相当于问题、话题,是复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概念。题型作文向生活汲取素材,更依靠课堂现实活动创设情境。题型作文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活动写作、写作活动”式的作文,或者“游戏性”作文。“活动作文”模式主张“训练大于理论”、“训练先于理论”、“活动大于技法”、“活动先于技法”、“实践大于理论”、“实践先于理论”。这一模式的最大价值在于真正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产生了写作的动力,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写作的心理思维活动,从而完成了写作任务,符合“趣味性”教学原则,符合“活动课程原理”。

除了以上四大流派之外,颇值得一提的是“新概念”作文。1998年由上海《萌芽》杂志社等发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催生了新世纪新的写作训练模式。“新概念作文大赛”组委会《征文启事》中说,“新概念”提倡“二新一真”:“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爱、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这一模式是“新时期”作文教学改革的“先声”,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扬弃”。它为中小学生写作学习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表达真情性、真感受,自由写作,放飞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教学反思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一、课程资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为课堂所用,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需要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优先性原则。这样,我们就可以灵活地在生活中选取语文课所需要的材料,而不仅仅停留在语文教科书上。一段音乐,一个故事,甚至一道数学题,一副画,都是课程资源。

二、小学阶段不一定只遵循写整篇作文的模式。适当地给学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练习。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于记叙文,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填宋词。形式多样化的同时,学生的兴趣也日渐浓厚。

三、现代教育更充满人性美。重视了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中如果没有了“人”,就是毁灭的教育。本课中学生精彩而质朴的灵气是这堂课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四、因时间关系,本课只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语言魅力。还要靠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利用课程资源,增加练习机会,以加深学生对排比句的印象。巩固学生运用排比句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鸡蛋漂浮作文教学反思

全文共 2352 字

+ 加入清单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哎,又要写作文了!”“我不知道写什么。”“要是语文学习不要写作文,那该有多好啊!” 中年级孩子写作文时,总是不知该如何下笔,更不懂如何谋篇布局。在接受写作文的任务时,免不了怨声载道。有的孩子甚至对父母说:“我最怕写作文了。”怎么把孩子们这种畏惧作文的情绪排除掉,让孩子们充满激情地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来。这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困惑的问题,更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在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做实验、做游戏。我想如果把实验引进我们的作文课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借此题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呢?于是,我进行了“实验作文—鸡蛋浮起来了”的作文研究课,从学生的反应和交上来的习作效果分析,这样的作文形式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和表达能力。

现在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这节作文课进行一次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在下面的地方做得比较好:

1、课堂的流程比较顺畅。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评一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经常在习作中会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不住重点,也不会具体写。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和同学的反应,再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结合学生的说话内容进行指导,如可以用上哪些好词好句等,从中让学生知道如何具体地写出实验的过程。

3、片段练习,落实写作。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往往会说上一大篇,结果习作的时间就没有了落实。以往我都是一节课指导,一节课写作。在这次作文课上,我在课堂上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出重点片段,扎扎实实地进行习作训练。

4、自评、他评结合,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结合实际,设计好评价要求,让学生对照着里面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课堂上教师示范指导,课后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二、不足之处。

1、个人素质方面。 在《鸡蛋浮起来了》这节课中,我能明显地感到自己在作文指导方面还需要加强,由于平常都习惯于两节课进行作文指导课,(一节指导说话、一节习作)而现在一节课里面包含了说、写、评,结果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显得很拘谨,不够灵活,简单说就是课堂调控能力、个人综合素质还要加强,在以后的作文教学效率提高方面还要加强和研究。

2、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在这节课中,由于我之前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结果在课堂上,我顾着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忽视了对学生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和训练。从录像上,我看到很多的学生都没有集中精神参与,特别是在评讲这个环节。甚至还有一个学生还在自顾自地搅拌鸡蛋,而没有参与到课堂上。

三、感悟之处。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开展实验作文的效果是不错的,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1、实验作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是儿童的特权,是儿童健康发展自己身心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还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发挥自己的潜能,陶冶情操,增进学识,锻炼能力,发挥创造的学校。只有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兴趣,在他们喜闻乐见的玩乐游戏中,经常有新奇感、有兴趣、有激情,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才不会害怕和恐惧,才会有倾吐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愿望和内容。科学实验式作文与其他作文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玩起来。

今天,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当我说出要求后,每位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实验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积极性?一个字,那就是"玩"。实验开始了,放盐的学生小心翼翼,非常认真;搅拌的同学满怀希望,观看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充满了好奇。由此可见,实验式作文课对于提高学比的写作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正如他们在习作中所说:我真希望下次继续上这样的实验式作文课。

2、实验式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科学实验式作文所选的实验往往与儿童已知的知识反差强烈,在做“鸡蛋浮起来了”这个实验前,让学生猜测:鸡蛋放到水中会沉下去还是会浮起来呢?根据经验学生不经思索的回答:“沉下去。”当看到鸡蛋浮起来的时候,大家不禁感到了疑惑:为什么呢?于是我顺势问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做一做吧。”我就给他们分好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试试自己的办法,小组合作就这样自然产生了。在做的过程中,一开始学生放下了盐,鸡蛋还是没有浮起来,但他们不气馁,一人倒盐,一人搅拌。就这样,学生一步步探究,最后果然成功了。我想,实验成功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增加了,使他们明白了遇到难题要共同协商,积极探究。学生在这样的亲身经历中,不仅进一步体会到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含义,而且也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将继续研究,让我们的作文课堂更美丽、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1794 字

+ 加入清单

我所讲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4课《散文诗两首》中的《荷叶母亲》,该篇文章的作者是冰心。授课结束,我受到老师的鼓励、称赞,也得到校领导的肯定,评选结果我获得一等奖。

这堂课的亮点主要有:一、课堂开局比较好,在正式上课前,我让曾在校级朗诵获奖的两位男女同学齐诵《慈母吟》,考虑这首诗和本课的氛围吻合,之后我让学生点评他们的朗诵,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而且全班同学喊出“我自信!我成功!我是最优秀的!”的口号,激励学生自信参与课堂。

由此,我在学生良好状态的情景下导入新课:“一个世纪老人在年轻时曾给她远方的朋友写到:在去年一个月朗星稀、秋风萧瑟的晚上,你的一本书将你介绍给我,你的思想,你的存蓄,你的言语和我的思想合成一缕缕琴弦,奏出飘渺神奇的音乐,这音乐就是爱的音乐,这思想就是爱的思想,请问同学们这个老人和她的朋友是谁?”学生能够猜到冰心,但是她的朋友却不能说出,我就询问《金色花》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是泰戈尔。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教师诵读《荷叶母亲》,让学生读之前,我配乐背诵了整篇文章,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一定要解读文本,背诵课文就是解读文本,这一点也赢得了大家的赞赏,普遍认为我很下功夫,我总是要竭尽全力,我天资愚笨,只好自己多下点功夫,背诵课文花费了我4个多小时的时间。

三、简笔画的应用,课堂板书我画了一个荷叶护着一朵荷花展现主题,比较直观形象。为了画好荷花和荷叶,我请教了我校的两位美术老师,我掌握了一点技巧以使板书更接近逼真。

四、表现手法“借物抒情”难点的处理。在过渡到这一要点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毋庸置疑这是篇表现母爱的文章,那么怎样表现母爱有新意?我们平时同学的文章常常是“母亲送我去医院,雨中送伞接我上学”等等题材。但是用荷叶比喻母亲新奇,主要是冰心文学素养深厚,莲花这一事物在中国文化里富有传统文化意蕴,冰心对莲花进行联想、想象,用荷叶表情达意,借物抒情,从而达到讴歌母爱的主题。同时板书“借物抒情”,而且我制作课件解释补充了“借物抒情”的特点。

五、课堂比较紧凑。这一点我没有意识到,后来我询问老师时认识这一点。比如,学生读课文时,我让一学生到黑板写下重点字的注音。在学生没有完成时,我同时让学生谈谈读课文的感受,时间安排紧凑。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配乐声音效果不理想,在进行诵读时,所设计的配乐声音声响过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及时调控,主要是自己不够熟练,这以后要做好充分准备,计划赶上变化。

二、课即将结束时,《母亲》的歌曲也没有释放出来,声响又太小,也是我操作不熟悉。结果也没有升华成对母亲的爱。总之,多媒体的使用我没有充分使用好,没有使电教手段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令我惋惜!

三、授课结尾不够完美。最后,看着不多的时间,心底上还是不够镇静,不能从容自如,临时应变。让学生写作可放到课下指导,准备好的语言应展示。

四、我在让学生赏析4—7小节时,曾让学生先赏析精彩之处,再谈自己的疑问。这里,在教学预设时我没有让学生谈自己的疑问,但是,课堂上却让学生谈这一点,但最后,学生的疑问没有展示,这样的细节问题我处理得不够严谨,这以后要注意!

五、前面解释词语时,一个学生解释“荫蔽”说是遮蔽,这说出了本意,但在课文里的意思还应该解释得确切。这个关键的词语在赏析课文时应再深化。

六、我的普通话虽然有很大进步,但是还不够优美,我应继续练习,语文课应该是美丽的语言,不止在语言内容上,还要在形式外壳上。

七、口语要消失。我没怎么意识到,但是要达到课堂的完美,凡是应该注意的一定要消除!、

这堂课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我要吸取经验,改正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同时,语文教学要有一种“语文味”,但是我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虽然,我很有激情,语言不错,但是还不够有自然的魅力。只是,我的课比较真诚,稍稍丰富点。我深知老师丰富的语言对学生是一种滋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是一种召唤,洋溢着智慧的妙语更是对学生心智的启迪。以后我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我非常感谢薛主任,在他的博客里,我看到一个多彩丰富的世界。杜郎口的教育模式给我的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窦桂梅和孙双金两位专家更是给我丰富的指向。而且在这次讲课的体验过程中,我也在自己的博客里向武风霞老师请教了“创新”的问题。我认识到语文要在丰富的文化底蕴上才有所创新,细读文本,才能解读出与众不同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散文诗两首》教学反思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过程中,如果朗读形式单一,课堂上即使再多的朗读,效果也会打折扣,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笔者在教《金色花》时,注重了朗读,形式多样,学生范读,配乐全班读,选择喜欢的段落感情读,男女配合分角色读,然后体会感情,效果很好。因为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课文,理解内容,品味感情。

在提倡有效教学的当下,教师的有效朗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激发出学生的情感,读出课文的真正味道;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相信它将会将会是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通过有效朗读指导,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一定能得到同构共生。让有效朗读指导成为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作文的教学反思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本人执教了四年级一篇作文课《未来的笔》,要求同学们打开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弄清楚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未来要怎么改良这个缺点,所以本次习作自然也就要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要上好一节作文课,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要想在作文指导课上使学生获得作文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必须精心地设计作文指导课的上法。因此,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及水平,教师必须在作文指导课上下功夫。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的一种最好的方法。由于小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较差,虽然有时他们经过持续观察后占有的材料十分丰富,且富有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但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这些材料是零乱的、分散的,没有大小轻重之分,尤其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小学四年级,他们不会根据中心思想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所以大多学生写起来思前不想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这就难免出现词不达意、详略不当的毛病,比如:未来的笔,他们的素材就很少,可能被现实生活中的笔给禁锢了。因此,教师有必要采用“问题”导向使目标明确。因此本人在进行《未来的笔》作文指导课的时候,问到:“现在的笔有什么缺点?你

想怎么改良成未来的笔呢?”使学生能按照一定的重点和顺序,有意识地边想象边思考,循序渐进。

我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提出的要求:1 、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大胆、合理。2、语句通顺、生动。3、能把故事写具体,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首先要让学生在互相的讨论中想到自己要变的未来的笔的样子,有点和缺点,这样的前提是要自己喜欢的事物或者感兴趣的事物,从学生的内心入手抓住他们可以发挥的想象,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去说变成了该事物之后自己该做哪些对社会和人类有益的事情,这样做就能很好地对学生的“变成后做了什么事”引导比较到位。目前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素材可写,或是不知从何想象。其实呢,不是生活中没有作文素材,而是学生缺少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缺乏实践活动,还缺少文化知识。所以我用了大量的图片、故事……等各种设计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学生把目光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不断发现,捕捉在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即使是平常的小事也可写出新意来。老师要选择最佳的观察对象,安排合理的观察顺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这样,学生可用一个简单的生活情节来想象一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可见作文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生活开拓思维,想象一个新的境界。

想象性作文凭借儿童的想象展开,但儿童在想象时,情节较为抽象、模糊,可能只是一个大概的过程和结局。所以,在

学生的想象有了大致的轮廓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围绕情节想具体。除此之外,由确定材料到下笔成文,中间需要一个说的过程,我口写我心,我心写我口。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想象的情节说出来。在此过程中,语言与思维呈互动状态。说的收获与启发也促成了写的酝酿,将积累材料与化成文字之间的梯度大大缩小。尤其是教师让学生示范说,个别说,同位说,小组说,既是个体一次写的酝酿和尝试,也是不同个体间的一种互相启发,能使学生互相影响,不断补充,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内容。

我认为“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途径是很多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潜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使学生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学会生存》教学反思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本次评选活动我执教了习作《学会生存》这一主题的作文教学,有很多启示,下面我将从“导语、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引导方法、课件制作等方面来说说我的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内容:一是写一件关于自我保护的事,二是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学生可以任选其一。由于本单元没有学过,所以我选择了第一个内容。

这是一堂如何去引导学生习作的课,重在引导。我在设计导语时,是经过多方考虑的,旨在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写作方向,特别设计了与主题有关的“学会生存”的语言表达,情节的描写。除了用生动的语言,还采用了相应的画面创造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灾难中,从而受到感染、熏陶,为学生在后面的习作中做好铺垫。

习作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本次习作进度上没有跟上,所以采用陈述故事、分享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或从其他途径上了解到的关于学会生存的故事详细地说出来,重点介绍主人公是如何生存及你从中的收获或启发,为了避免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敢讲、不愿讲的情况,我设计了两个小故事与同学们分享:一个是《鲁滨孙漂流记》,另一个是《血色母爱》,让学生从这两个故事中体会到学会生存的重要,懂得学会生存是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足够的智慧的,从故事中感受到语言的熏陶,学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描写等描写方法,学会在叙事的过程中表达内心真实感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两个故事看似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在学生还没有学习本单元文章,不了解本单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的情况下,对学生的习作无论是内容上、方法上,还是在感受和情感的表达上都取到了引领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习作指导,要求学生用刚才学到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有学会自我生存的故事情节写清楚,在引到习作时我还精心设计了一个板书,板书内容除了有主题“学会生存’外,还有展现了我们只有靠智慧生存、靠知识救人,才能让生命之树常青,生命之花灿烂。或许,我的教学设计很普通,但我崇尚的是为学生提供开放式习作,通过生动的导语,分享故事的环节,即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懂得了学会生存的重要性,并在这些环节中明确了本次习作的要求,叙事的文章不仅要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还要用丰富的人物形象来烘托,在分享故事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写作手法,写作中只有运用相应的写作方法,使用恰当的修辞,有时还需要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能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更完整。通过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将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激情“哄”出来,让学生在自由畅想、自主选材中完成习作片段。

在学生习作过程中,我不断巡视,针对个别写作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短短的近1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同学已能写出一两百字的小片段,甚至有几位同学的文章已接近完整。在学生写完小片段之后,让学生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进行初步的自我修改,通过指名或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学生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之后师生共同针对所叙述的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感情是否真实,运用的写作方法是否恰当作出评价。

再谈谈我的课件设计,为了让学生把事情说清楚,我应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一部分播放的是无情灾难,添加了凄惨背景音乐,第二部分为故事分享,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掌握写作方法,体会语言,感悟故事,从而为写作做好铺垫的部分,第三部分为感受生命灿烂,我要求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懂得要珍爱生命。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地方从学生的习作中是可以呈现出来的,当然也存在不足。由于过多的考虑到学生没有学习本单元课文,也缺乏口语交际的基础,所以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作文上,如能在前面部分再节约出4、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写作,可能会更好,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