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如果我是导演我会怎么做实用20篇

看着电视上播出的电视剧,你是不是会对导演这个职业感到浓浓的兴趣!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作文:当导演的梦想,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3688

作文

72

新海诚导演执导的最新作品《你的名字》观后感

全文共 2253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就想到一个法语词Déjà vu,,这单词意思似曾相识。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相对于梦境),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过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依据人们多数忆述,是先于梦境中见过某景象,但并不以为意,是真正到了景象该处时,便会对陌生的环境突然浮现出“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有想过,有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青春期的你们,在苦闷的考试间隙,看着各种罗曼蒂克的故事,也有过这样的想法吧。新海诚的新作,一看简介,咋以为就不过是这样的故事吧。虽然电影也的确是这样展开的,但他想说的并非仅仅如此。

高中生taki醒后发现自己成了青春少女三葉,吃惊,然后以为梦没醒。第一反应居然是揉欧派,说着真逼真,下床后的照镜子,完全就是和现实中的青春期的你我他一样啊。相比三葉,剛剛说着想要离开去东京,早上起来就发现梦想成真了,单纯的以为是过于真实的梦境。惊喜略带好奇的观察大城市,这也是青春期常有的幻想啊。三葉发现taki的手机上有日记,想起昨天书上的“你是谁”,开始认真的回覆自己的名字。

随着最初2,3次的交换身体,每次交换后,自己的留言,都得到对方的回覆,才发现这不是梦。便开始立扮演好对方的规则了,因为我们要成为彼此,所以我们了解彼此,这完全是交往中的男女在吵架时,常说的“你又不是我,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好了,现在我当过你,你当过我,我怎样你都知,你怎样我都明了,有什么事都可以和你讲,写长篇的留言交流,我的体会就是你的体会,这就是默契呀。

知道你喜欢前辈,我帮你追她吧,记得明天记得要去和她约会。和前辈约会的时候,一直很紧张。看了三葉留言,就知道你没有谈过恋爱,给你分享一下怎么从闷骚的人,变成健谈的人。看到最后,taki发现就是个恶作剧,紧张变成了舒心的一笑啊。连前辈都看出来,taki约会的时候是在想着别人。前辈这个角色,是不是很像我们喜欢过的人啊,我们都觉得我们喜欢某某,去开始追求,但当你追求的人对你动摇的时候,你们小进一步的时候,你发现原来并没有那么喜欢了。毕竟喜欢不等于真爱啊。不是还有个调查表明,人一辈子能遇到真爱的概率其实是很低的,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体验过爱的感觉,只能遇到喜欢的人。但你没遇到过真爱,又怎么能分清喜欢和爱呢?

三葉知道今天taki要和前辈约会,开始坐立不安,或喜或悲,实施了马上就要去东京见taki的决定,发现还在三年前的taki不认识自己,回来就剪短了自己的发,青春期的失恋一般都要做件事纪念吧。对的人,还要出现在对的时间,才能擦出火花啊。

taki发现自己喜欢上三葉的时候,已经不能再交換身体,重要的东西总要在失去的时候才能看清啊。便踏上寻找三葉之旅,才发现自然灾害让他们天人相隔了。想起奶奶说的结是缘,是时间的流动,是联系。在祭拜神的地方,去到那个世界,想要拯救三葉。最催人淚下的场景,就是黄昏之时的见面,taki说这是我们第二次见面,这次我们都爱着对方。历经生离死别,我们终于见面,可是一见面就得分离。奶奶之前说过,想要回到原来的世界,就得留下自己最重要的东西。taki其实在踏上寻回的路上时,他就开始失去了,慢慢地记不起三葉的名字,想不起這些美好的回憶。到后来,taki已经完全想不起,高中的他的梦。这不正像我们的成长嘛,因为要得到,所以得失去啊。

世代相传的神庙,神庙的继承人,做梦,帮助大家躲开陨石坠落的灾害。相信taki话的奶奶,只有三葉才能说服的父亲,愿意帮助三葉的小伙伴,陪同taki一起寻找的朋友......这不就像,我们被爱我们的人宠爱,守护嘛。同时taki和三葉都为了保护村子里的人好好的努力着。每个人都有想要守护的事物存在,无一不透着暖暖的温情。

长大成人的taki已经遗忘了,但他还是处在一直不停寻找的状态,因为他遗忘的是留在那个世界的他的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他必须找到,不然他就是不完整的。最后一幕的,taki和三葉异口同声的“我们好像在那里见过,你的名字是”,看到这里,我先笑了,后来又哭了。大概taki在不断的寻找,其实寻找的并不仅仅是三葉,还包括他自己青春时期的梦,带有天真的他自己,所以当他向公司说出他的设计梦想,才会不断受挫吧。正因为taki只是遗忘了经历,并没有磨平棱角真正遗忘自己傻气的幼稚,所以穿西装的他并不合适,所以他最終能够找回自己深愛的一切,从与三葉的重逢开始,想必也是找回一切的开始吧,这结局也太happy ending了。

不像秒速五厘米里的takaki只能完全成为大人的sad ending.(虽然这才现实)

新海诚年纪大了,不变的是还那么会讲故事,还是内心住个大儿童,但是真的变得温柔了。算是给还愿意去相信的悲观现代人一点念想吧。

(找我最爱的radwimps来做配乐真是太fantasy了,毕竟主唱大人真的太温柔了)

PS:曾经听过一个关于人关于爱的神话,相传以前的人,本来是有两对手同两对脚的,虽然是一个个体,但是就有两张脸孔,同埋有两个脑袋,就好似现在的人,两个人背对背黏埋一起这样。当时的人气力大得惊人,思想同精神又越嚟越不受控制,甚至有能力可以攻击天上的诸神,人的力量开始困扰到天神,最终诸神之王宙斯将人一分为二,就系咁样变成咗男人同女人。

自从人类被分成两半以后,每一个人都会不其然好想念自己的另一半,好希望终于可以搵番自己失落的另一半。但是由于人被一分为二之前,是背对背的,从来未见过对方样貌,所以就算真是有机会遇见,都可能会擦身而过。

爱情其实系一个有关于自己寻找自己的故事,你搵到你另一半未呀,你搵番自己未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假如我是导演作文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假如我是一名导演,我会拍一部名叫《星际大战》的电影。

电影写的是一个强大的星球银超蓝星,因为实力太过强大,所以就萌生了向外扩张的念头,说做就做,他们派出了三百艘,行星级母舰——有好几公里长,三百艘主炮齐发,一瞬间就能毁灭一个月球大小的星球,这些母舰在宇宙里到处游荡,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星球——五百年之后的地球,这个星球的美丽让外星侵略者都惊呆了,他们立即决定拿下这个星球。于是,这些人派出了上千个满载士兵的飞船向地球飞去,密密麻麻的像蝗虫一样,地球的人们,拿出了激光枪派出宇宙飞船来与外星侵略者作战,但地球刚研究出宇宙飞船,又怎能是外星侵略者的对手呢?所以人们不得不排出最后的底牌,恒星级母舰与宇宙飞船抗衡,那恒星三阶母舰足有一百多公里长,十几公里宽,母舰与那些星际母舰对战,终于,行星级母舰被消灭干净了,但恒星级母舰也几乎成为了一舰废铁。

人类终于战胜了外星侵略者。怎么样?好看吧!等它拍成电影时,你们可要来看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杨洁导演一路走好

全文共 2138 字

+ 加入清单

4月15日,中国第一代电视女导演、著名制片人,央视86版《西游记》导演、编剧杨洁女士因病去世,享年88岁。六小龄童发微博悼念。

说到杨洁导演,你可能比较陌生,但是说到她执导的一部作品,大概几乎人人都看过——那就是86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要问中国四大名著,哪一个被播放的最多,那一定是86版《西游记》。每年寒暑假,电视上都会重播《西游记》,而我们也看得不厌其烦,它早已成为观众心目中公认的“神剧”。

《西游记》让大家记住了唐僧师徒四人,但是幕后的导演杨洁却鲜为人知。这就是幕后人员的命运,默默无闻,全心奉献。

杨洁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位资深导演,拍摄《西游记》前一直导演戏曲类节目,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名电视剧导演。

1980年代初的中国荧屏上,正热播《霍元甲》《上海滩》和《加里森敢死队》等香港和国外电视连续剧,内地电视剧少得可怜。1978年,日本投拍了一部《西游记》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引起轩然大波,时任央视副台长的洪民生在1981年11月的文艺部会议上,决定分别部署两个人开拍两部电视剧。其一是要求王扶林开始筹拍《红楼梦》, 另一位便是杨洁,要求她担任《西游记》的总导演。

洪民生问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

杨洁当时很惊讶,因为她一直担任的是戏曲导演。但惊讶的同时她依然非常开心,因为这也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不过开心归开心,究竟应该怎么拍,她心里一点都没底。

六年磨一剑,不为名,不为利

从1982年开拍到1988年结束,《西游记》整整用了6年时间,剧组全体演职员用当年唐僧取经的精神和毅力完成了这部巨著的拍摄,真可谓是六年磨一剑。

电视剧毕竟与小说不同,如何把上百回的内容浓缩到几十个小时的电视剧中,是一个大问题。但杨洁与其他两位编剧取得了共识:忠于原著,慎于翻新。这也使得这部电视剧,汲取了原著的精华所在,不走样、不变味,成为我们乐于反复观赏的经典。

《西游记》大部分场景都是实景拍摄,杨洁在“游”字上做文章,想通过这个片子,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刹道观推介出去。6年的时间里,杨洁带领剧组人马几乎跑遍了国内各大风光景点,后来剧组还在泰国拍摄了《天竺收玉兔》《波生极乐天》等几集的外景,成为第一支到国外取景拍摄的内地电视剧组。

在拍摄技术和经费都比较匮乏的上世纪80年代,要拍摄一部魔幻题材的电视剧《西游记》可谓是天方夜谭。然而杨洁导演却克服了选景、选角、做特效、找资金等诸多难题,可谓是历经拍摄路上的“八十一难”,终将古典巨著经典呈现。

杨导在谈及拍摄特效时直言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演员在电视节目上飘不起来,拿风扇吹吧,也不像。后来到香港“取经”,才知道吊起来,就是后来的威亚。而谈到剧中特效“小扁人”,杨导也坦言,“有缺点,有粗糙的部分,达不到希望的部分。”

让人印象深刻的《西游记》片头音乐《云宫迅音》,也多亏杨洁才得以保留。这首片头曲集民乐、电子乐、打击乐和管弦乐于一体,合成器、古筝、琵琶、手鼓、吉他、贝司、女声吟唱齐上阵,给人以层峦叠嶂、气吞山河之感。

但当时,央视个别领导却对《西游记》音乐不满,说音乐里用了电声,风格与中国传统名著不符,没有时代感和地域感,《西游记》应该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的,为什么用电声?建议把作曲换掉。

当时剧组正在九华山拍戏,生性耿直的杨洁得知消息后大怒,当即口述了一封致央视领导的信,其中有这么一句:“如果艺术上要我负责,就请领导不要管怎么拍;如果不要我负责,我拍完片子全部交给领导,你们去做后期吧。”在杨洁的激烈反对下,此事最后不了了之,经典的“登登等登”也才能为我们所熟悉。

除了导演,杨洁还是《西游记》中多首歌曲的作词,《女儿情》便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代女电视剧艺术家,杨洁对“颜值”要求很高,在选角上堪称首开“海选”先河。谈到她选演员的标准时,杨导说,“我要求的是美,不管童子也好,哪吒也好,我都要求漂亮,而且要贴合他这个人物。”

《西游记》拍了6年,演员是边拍边找的。杨洁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只要符合人物形象,全都“不拘一格”悉数考虑在列。玉兔精的扮演者李玲玉是杨洁在《大众电视》上看到照片头像找来的;唐僧的第三位扮演者迟重瑞是是在楼梯口偶然碰到的;观音菩萨的扮演者左大玢是在湘剧院发现的……

感谢杨导的慧眼,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惟妙惟肖的书中人,看到了一部最像西游记的《西游记》!

当有人问:为什么《西游记》能火30年呢?杨洁导演一针见血地说:“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

86版《西游记》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部剧这么简单了,它更是老一辈艺术家用心贡献出来的一个艺术品!

4月7日是杨洁导演88岁生日,没想到,刚过完生日不久,这位老人就因病,与世长辞。

就在十天之前,“猴哥”六小龄童还在微博上为杨洁导演庆祝88岁生日:“杨洁导演不仅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艺术老师,没有央视版电视剧《西游记》就没有今天的六小龄童,观众们也不可能看到我扮演的银屏美猴王。在拍戏过程中杨导严格要求、滴水不漏……感谢杨导把《除妖乌鸡国》重新拍摄,弥补了第一次拍摄时的遗憾。今天是杨洁导演88周岁生日,祝杨导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虽然人已经不在,但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却作为一部经典永远地留了下来。杨导,一路走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王晶导演作品《王牌逗王牌》观后感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王牌逗王牌》讲述的是囧探宝爷(刘德华 饰)侠盗洛家豪(黄晓明 饰)强强联手,在A梦(王祖蓝 饰)、洛家欣(欧阳娜娜 饰)等人的帮助下与世界恐怖组织抢夺“上帝种子”,冒险夺宝拯救世界的故事。虽然片中刘德华和黄晓明是出生入死的好搭档,但彼此间也是逗趣整蛊笑不停。剧照中,刘德华头戴造型华丽的“金钟罩”,让人感叹天王不愧是天王,连防护头套都能戴出世界名牌的感觉,让人有马上掏出手机到某宝网上搜索同款的冲动。与此同时,刘德华胳膊缠满绷带,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而黄晓明拉着华哥的手,面露非常悲痛的神情。本以为是一出深情告别大戏,没想到竟然是华哥的一次调皮整蛊。在成功得手后,刘德华和好友赵英俊碰杯庆祝,手拿炸鸡大扮鬼脸的华哥,不知道是不是对韩剧的炸鸡啤酒情有独钟呢?

对于这场戏,刘德华笑着说:“虽然我演的是一个非常倒霉的侦探,但真的挺聪明的,一下子就骗到晓明了。我应该就是《王牌逗王牌》中间那个‘逗’字,在电影里面‘逗智逗勇’。”虽然戏里被刘德华骗的团团转,但两人戏外满满温情。黄晓明说,自己接演这个“无节操”角色,主要是能和刘德华合作。“他是魔术高手,下了戏经常教我变魔术,感觉特别温暖。不过和华哥拍戏还是会有点紧张,毕竟他是我一直以来的偶像。”

黄晓明生吞金鱼突破极限

剧照中,黄晓明被喂活生生的“金鱼汤”,一饮而下后面露惊恐。作为好搭档的王祖蓝和欧阳娜娜,在身后也是看得一脸懵懂。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教主当时的复杂心情。活蹦乱跳的小金鱼在体内翻滚,想必是一次令人终生难忘的体验。回忆起人生中第一次喝“金鱼汤”,黄晓明依然心有余悸,“没办法,那个汤是妈妈熬的。她记性不好,以为自己熬的是大补汤。那些小金鱼都是活蹦乱跳的,喝完我在现场真的吐了!”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喜剧效果,黄晓明一次次挑战人类极限。不仅毫无怨言的喝下“金鱼汤”,动作戏份也是亲力亲为。对此,导演赞赏有加:“晓明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员,非常敬业。这次他演一个身手不凡,而且特有英气和侠气的人,他的弱点就是他的家庭。他爱他的妈妈,爱他的妹妹,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感情,是一个有点二的大企业家。我觉得他跟刘德华两个人擦出了很好的火花,这两个型男在电影里面还是能让大家看的很开心的。”而导演同时透露,这不是黄晓明在电影中吃过的最吓人的东西。到底晓明此次有多么突破底限?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王祖蓝为欧阳娜娜卷纸擦泪

在《王牌逗王牌》中,王祖蓝和欧阳娜娜可以说是黄晓明的左膀右臂。电影里二人时而一脸恶作剧的谜之微笑,时而神情严肃,强烈的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而在电影之外,二人因为对美食的疯狂热爱同样发展出了深厚的友情。一向以乖乖女形象示人的欧阳娜娜之前就通过微博晒出过大口吃东西的视频。视频中,欧阳娜娜将食物一把放进嘴里,大口大口吃的非常的香,吃相霸气,并竖起大拇指为自己点赞,十分的可爱,也完全颠覆之前乖乖女的形象,秒变吃货。此视频曝光后,惹得众网友纷纷围观并留言,称:“娜比,没事,吃货的本能就是吃!”对此欧阳娜娜开心的说:“我超爱吃的,我应该算是‘王牌吃货’。我不光爱吃,还喜欢聊吃,拍完戏和祖蓝哥聊吃的都可以聊半天!他是很容易被收买的那种人,你给他好吃的,他就会被收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理想是导演作文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条由红毯铺就的大路上,走着一位刚刚"进军"娱乐圈的金牌导演。只要是她执导的电影,没有一部票房低过一亿。现在,她刚刚自导自演的新电影又在电影节上获得金奖提名。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所期望的多年以后的我。

成为一名金牌导演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喜欢电影,我想拍出票房过亿的电影,我想拍出让世人为之称赞的电影,我想成为像张艺谋、冯小刚一样著名的导演……自从我确定了这个理想,这些话就成了我的座佑铭,一直激励我前进。

我从小就酷爱电影,一看到电影我就会高兴得左蹦右跳。到了大一点儿的时候,我的"小导演"天赋就显露锋芒。有没儿没事儿的,就会把全家聚集起来,按照我编的"剧本"让家人去演。家人累得不成样子,我还要把他们揪起来重新拍。八九岁时,我并没有像其他小孩子一样改变儿时天马行空的幼稚想法,我还在为我的导演梦而努力。学习之余,我还是以摄像机为友,拍下身边的一点一滴。拍成的作品送去比赛,失败了也不气馁,再提起摄像机接着拍。这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少。

几年过去了,我拍的作品没有一个得过奖,我心灰意冷,放下了曾经无比喜爱的摄像机,心中的那个导演梦渐渐被遗忘在岁月的奔流中。直到有一天,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封被我忽视了许久的邮件,一封拍摄作品获奖的确认邮件。我的作品获奖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奖项,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鼓励和肯定。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又重新燃起了我对摄像的激|情,我又开始为儿时的那个梦努力。

巴金爷爷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对啊,我应该加倍努力,不能让理想变为泡影和空想,不要让追随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我坚信,辛勤的汗水会浇灌出成功的果实,我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的导演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拉斯•霍尔斯道姆导演的《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乍看片名《一条狗的使命》不经让人有感这又是一部人与狗的老生常谈,但拉斯·霍尔斯道姆这一次却赋予了这部作品以未曾料想的新颖,电影一面用狗的视角思考为切入引人入胜,另一面用生命轮回所构建的剧情,更是将狗对人那种生生世世源于爱的使命展现的淋漓尽致。

电影以一只狗的轮回为引,在五世轮回中,其最为着重的一世近乎占据了过半的篇幅,而最短的一世作为开头又仅只有寥寥数笔,但不论是占据了最大篇幅的一章,还是如白马过隙的伊始,却都巧妙的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拉斯·霍尔斯道姆展现出了他比《忠犬八公的故事》还要强大的野心,他所寄望的不仅只是想讲好一段感人至深的人狗奇缘,而是真正让人能在感动之后关注到这个对人类最为忠实的群体。

整部作品虽然是五世轮回,但实际却将了六个故事,而六个故事的组合又是以悲喜剧交替进行的方式来与之呈现,相比于电影用来营造幽默感人至深的喜剧主线,这部电影的悲剧在我眼中有觉更有深度,第一世的狗狗才刚刚出场便匆匆谢幕,这并不是一段没事找事的拼凑,而是非常隐晦的在告诉观众,每年其实都有大量的猫狗在宠物收容所面对安乐死的命运,包括第二段贝利与伊森的相识,其实都是在点出领养代替购买的重要性,而第二段悲剧,其让世人感到了狗狗并不单是宠物,他们迄今为止仍旧也是人类最好的助手,最后一个悲剧导演则是将镜头直指那些只是因为一时喜爱,却对宠物没有丁点责任感的人,如果你想要一条狗,那么请你一定要认真考虑是否能真正善对它,因为狗并不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玩具。三场悲剧所赋予电影的是狗在完成自己使命的同时,人的使命又是什么?这耐人寻味的沉思,成为了电影尤为出色的情感沉淀。

说完了不免让人沉痛的悲剧,在回看电影三段占据了主要篇幅的喜剧,其最为核心的便是伊森与贝利一生两世的情缘,在这段故事中拉斯·霍尔斯道姆可谓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极为细腻的情感勾勒形成了其厚重的奠基,也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缔结使电影在第二段故事中即让人看到了人与狗间共同成长的美好,同也成就了电影最终夺人泪目的所在,而穿插在整个故事中部黑人女孩与柯基犬的故事,电影则又用一份饱含可爱元素的幽默,写满了人与动物间温馨的幸福,三段幽默与感动共存的展开,使喜剧在这部电影中有着治愈灵魂般的魅力。

《一条狗的使命》将六段故事合聚为一的方式,虽然使电影在衔接上可能并没有那么强,但时而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让人潸然泪下的感动,写满的是一位年逾古稀导演的诚意,而这种诚意的突显即有着他对何为生命的顿悟思考,更也是那万变不离其宗的爱之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当导演的梦想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条由红毯铺就的大路上,走着一位刚刚"进军"娱乐圈的金牌导演。只要是她执导的电影,没有一部票房低过一亿。现在,她刚刚自导自演的新电影又在电影节上获得金奖提名。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所期望的多年以后的我。

成为一名金牌导演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喜欢电影,我想拍出票房过亿的电影,我想拍出让世人为之称赞的电影,我想成为像张艺谋、冯小刚一样著名的导演……自从我确定了这个理想,这些话就成了我的座佑铭,一直激励我前进。

我从小就酷爱电影,一看到电影我就会高兴得左蹦右跳。到了大一点儿的时候,我的"小导演"天赋就显露锋芒。有没儿没事儿的,就会把全家聚集起来,按照我编的"剧本"让家人去演。家人累得不成样子,我还要把他们揪起来重新拍。八九岁时,我并没有像其他小孩子一样改变儿时天马行空的幼稚想法,我还在为我的导演梦而努力。学习之余,我还是以摄像机为友,拍下身边的一点一滴。拍成的作品送去比赛,失败了也不气馁,再提起摄像机接着拍。这就像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少。

几年过去了,我拍的作品没有一个得过奖,我心灰意冷,放下了曾经无比喜爱的摄像机,心中的那个导演梦渐渐被遗忘在岁月的奔流中。直到有一天,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封被我忽视了许久的邮件,一封拍摄作品获奖的确认邮件。我的作品获奖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奖项,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鼓励和肯定。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又重新燃起了我对摄像的激|情,我又开始为儿时的那个梦努力。

巴金爷爷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对啊,我应该加倍努力,不能让理想变为泡影和空想,不要让追随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我坚信,辛勤的汗水会浇灌出成功的果实,我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我的导演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台湾导演吴子云的处女作《六弄咖啡馆》观后感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六弄咖啡馆》最终还是没有免得了这个俗套。

但是该片还是有着它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闪光点的。

首先演员们的演技,不知道是不是我带着有色眼镜(因为女主的人设,我实在不喜欢)我觉得除开女主的演技不谈,其他演员的演技都表现的不错,尤其是我们的董子健,影帝不是说当就当的,真的演很出彩。

再来是剧情,它有着和大多数青春片一样的剧情走向,一个配置赶超沈佳宜的的女主,一个比徐太宇还要讲义气的男主基友,一个生活充满波折的男主,但是结局的轻描淡写,让这部电影有了它自己的深度。

最后,一句话,阿志才是小绿的真爱好吗,一生一知己足矣,是时候甩开绿茶婊,找个真的的好基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内地导演作品评分出炉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内地导演作品评分榜》出炉,其中居于榜首的是姜文导演,其作品平均分最高,而令人意外的是,一些高产的知名大导演,比如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等都没进前十,排名十分靠后。

据悉,《内地导演作品评分榜》榜单是基于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机制制作出来的。将每位导演的作品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相加再平均,得分前十的导演分别是姜文、宁浩、贾樟柯、张扬、管虎、王全安、张猛、曹保平、陆川和娄烨。

姜文位列榜首,张艺谋未进前十

姜文秉承“少而精”的原则,以8.01分的高分位列第一。十年间他只拍了5部作品,除了《一步之遥》口碑遭遇滑铁卢外,《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都获得极高评分,可谓口碑与票房齐飞。

出乎意料的是,产量极高的几位大导演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却没能进榜单前十。原因是作品多而杂,得分起伏很大,平均下来的得分还不如一些小众导演的得分高。比如张艺谋的处女作《红高粱》在豆瓣和时光网上打分都超过8分,评分最高的《活着》更是达到9分,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等的得分均没超过5.5,其中《三枪》的评分更是惨跌到4.6。

榜单分析

据分析,在进入2000年后,除了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少数导演还在艺术电影阵地坚守外,许多导演纷纷投入商业电影的大潮,但是大多水土不服。姜文的《一步之遥》就是在剧本不成熟的情况下,为在火热的市场上捞一把的应景之作,结果口碑票房双双失利。

反观近几年层出不穷的新导演作品票房纷纷大卖,赵薇的《致青春》,徐峥的《泰囧》以及最近火热上映的《捉妖记》不断刷新此前的票房记录。而这些现象,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大导演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在强调自己想呈现的,而新导演们直接上的就是观众想吃的菜。或许,能够讨好观众才是高票房的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程耳导演最新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全文共 1466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曹保平导演的新片《烈日灼心》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本届 金爵奖竞赛片的该片迎来了面对媒体及观众的首场放映,影片无论从故事结构、场面调度、演员表演上,都属近年来华语片中的佳作上品,也是一部在大陆刑侦犯罪类型电影中的一次风格化突破。

今年的国产片我最关注就是曹保平的《烈日灼心》和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可以说这两位导演比国内绝大部分的电影导演都要出色。程耳的上部片《边境风云》,虽然票房一般,但是在业内可是好评如潮,可以说,这部片真的是最近10年国产片类型中的翘楚。在现在讲究票房至上而导致烂片成堆的国内电影市场,实属难得。不然,程耳新片也不会是葛优和章子怡主演了。曹保平的上个片《李米的猜想》也是在业内颇受赞赏。他们的片子,特别是程耳的片子真的是在保持商业性的同时,具有很强的个人特征,可以说是国内少见的作者型导演。

程耳的片子具有很强的好莱坞经典黑色电影、甚至CULT片的形式与风格,在国内真的是独树一帜。程耳和我一样,绝对是个超级的科恩兄弟影迷,他的影片中有大量的拍摄手法,和科恩兄弟以及其他黑色电影高手类似,却又具有极强的创新意味,每个镜头都具有潜伏在平静下躁动的气质和黑色诡异且让人思考的张力,这一点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先行预告和《边境风云》就能看出。而身为电影学院文学系老师的曹保平,他的电影在剧作上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在电影的导演手法上,也具有一种平淡中潜藏着巨大爆发力的特征。程耳和曹保平真的是国内电影届真正的顶级选手,都有成为大师的潜质。这两部片,到时我绝对会去影院支持!

程耳对于欧美犯罪悬疑片的拍摄模式、镜头语言和剧作结构吃得非常透,风格上与科恩兄弟、大卫芬奇、甚至昆汀等极为相似,《边境风云》也是一部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强烈,略带文艺口味的犯罪悬疑片。全片节奏并不快、镜头切换不多,但是每个镜头都相当精准、有着形式上的准确感和心理上的隐喻性,该片的镜头设计堪称国产片中的典范。片中利落果敢的节奏、大量低角度镜头、缓慢移动的运镜方式、低调阴郁的照明色调、主要靠动作行为推动故事发展、大量的细节交待、对白极少的精彩段落以及一些略带血腥的冷冽画面,等等这些都和科恩兄弟的经典影片如《老无所依》、《血迷宫》、《缺席的人》等非常相似。个人觉得,程耳导演绝对是受了科恩兄弟的极大影响。我也是个科恩的超级粉丝,所以对于这种节奏不快、但是表现人物内心、同时风格阴郁、沉稳的犯罪嫌疑片尤为钟爱。说不定,我今后自己拍的第一部长片电影也是这种类型。

而曹保平作为电影学院编剧系的老师,在剧本的建置上自然有其独树一帜的地方,对于演员表演和场面调度极为严格,在《李米的猜想》中,周迅就经常为了一个动作而重复几十遍,只为了追求导演想要的完美感觉。曹保平在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结合上的考虑比国内绝大多数导演要高出许多,他的电影既有艺术片的思辨性,又具有商业片的观赏性,在大陆电影圈实属难得。

所以,不管你之前的片子票房高不高,就像这部《边境风云》,12年全国上映后,票房也就3000多万,的确算少的。可是,这片水平的确高,在电影圈内是有口皆碑的。这不,程耳导演的新片《罗曼蒂克消亡史》由华谊与英皇联合重磅投资,葛优、章子怡领衔主演,即将于今年10月份全国上映,看了《罗》片的预告,个人觉得该片应该比《边》更精彩,风格也是很独特的,貌似更加有些传统欧美黑色电影的元素在里面。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票房更低,可是口碑一致好评,新片《烈日灼心》近日也获得龙标,年内也将上映。到时候,我觉得绝对会去影院支持这两部片子,支持国产电影的良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胡雪桦导演的《上海王》观后感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刚看完电影回家,本人没有其他网友想的什么隐藏剧情解读,我只是提一下本人两个感到有漏洞的地方:(原世界我称为彩,穿越世界我称为黑白)

1,程在黑白世界醒来,居然没有换电话的情况下,还是从原来的衣服里拿出自己从彩世界拿出的电话就接听。(就算是蝴蝶效应也不会电话号码一摸一样吧。)

2,在黑白世界,拉着自己“铁铁哥们”,上私人飞机,可惜露馅了,等飞机驾驶员和空乘上飞机后,一个镜头,飞机的起落架和轮胎都被锁在跑道上。

其他的不说的,大家会比我看的清楚,魔鬼藏在细节里啊!(本来还是满带希望去看本片的,感觉是披着奇幻皮的文艺片,还是细节不到位的。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青春由我导演作文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意味着什么?青春意味着我十五岁的花季。

青春意味着什么?青春意味着我小心维护的梦。

青春意味着什么?青春意味着小草般的成长路。

“青春”这个词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它是我们成长的过程,谁没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谁没有过自己辉煌的年代?

在新的社会,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时期,一批90后,他们有着独特的潜能,独特的个性,独特的青春。是的,作为一个90后,当然要有90后必备的独特。

我的青春不会由别人决定,我要在青春时期种下那朵最美的青春之花,在我的人生中灿烂的绽放。我要做那青春的种子,在大地上快乐的生长。

童年埋葬着我过去的泪水,和我孤独的悲伤。那是我过去的身影,我摆脱了“恶梦”。终于摆脱了童年的一个曾经,是的,现在我的青春由我做主了。

是的,21世纪的我们本应该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应该拥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应该向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方向而奋斗,但现实恰恰相反:我们当中许多人没有理想,没有主见,没有叛逆,从而逐渐形成”父母老师的话都是对的,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我们”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

当然,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会质疑:我们难道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力吗?未来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用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因为,青春很短,很珍贵,只能拥有一次。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青春需要付出,需要成长,需要敢于承担的心。

我们怎会不明白这浅显的道理,只是我们有时太脆弱了。我们有时会被这纸醉金迷的世界诱惑,我们有时会被这样那样的束缚迷失方向,我们有时会被这充满荆棘的成长之路而吓倒……而我就在这些“我们”当中。

“我的青春,我做主”这句誓言,顿时让我觉得那么苍白无力。

是的,我困惑了。我可以做主么?

当我面对家庭的困境时,我会不会向命运妥协,随便找个人依靠?

当我面对努力后的失败时,我会不会向命运妥协,出卖自己的理想?

当我面对信任后的背叛时,我会不会向命运妥协,贡献纯洁的灵魂?

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但身边的现实不时地向我提醒着,这是真实存在的困难。有的女孩在没有好好地品尝青春的滋味,就当了少妇。

也许,有人会说那也是自己做主的青春,自己做出的选择。

但我所理解自己做主的青春,并不是叛逆,并不是不需要援手,并不是放弃理想的妥协。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品味这段经典的话,我能确定的是,自己做主的青春也需要那种飞蛾扑火的精神。

面对家庭的困境,我选择用稚嫩的手来寻求帮助;面对努力后的失败,我选择用结实的腿来踹开烦恼;面对信任后的背叛,我选择用灿烂的笑来支持遗忘……

也许,最后我会输。但我相信由自己做主的青春,即使在布满荆棘的路上鲜血直流,我也会很满足地呐喊一句:青春无悔!

那样,我也会借着我的输而赢了!

我的青春,就该由我做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王一淳导演处女作《黑处有什么》观后感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晦暗不明的地带,人类永远有一种交织着好奇与恐惧的心态。电影史上的恐怖片、科幻片、悬疑片等皆导源于这种心理。影片《黑处有什么》就可以看作是以一个少女成长的经历与体验,表达和传递这一遍布于生活中和生命里的隐隐的不安、惘惘的威胁的感受。

不过,本片有一个相当成熟而高招的表达方式,使其主题脱离了一般的悬疑片、青春片等简单类型的程式化演绎,又不流于晦奥艰涩。

《黑处有什么》里有两条并行的叙事线索:一条是显而易见的破案的情节主线,另一条是相对隐蔽的成长副线。因此,在故事外观上,本片具备一个清晰可辨的类型框架——涉案题材的悬疑片,奠定了一个基本的认知模型和叙事动力。但是其内核却是少女青春期躁动下的困惑与迷茫,带有典型的女性创作视野与经验(本片系70后女导演王一淳的导演处女作)。而将类型片的通用模式和女性的个人化经验不落痕迹地糅合在一起的,是影片中精心营造出的气韵生动、细节丰富的时代环境。后者为前两者提供了必要的现实依据和逻辑合理性。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初二女生曲婧所生活的小县城里接二连三发生的离奇奸杀案。作为直接的涉案人员,曲靖在公安局工作的父亲成为追踪案件的参与者、“知情人”和叙事上必不可少的线索式的人物。曲婧的父亲是当地公安局唯一大学毕业的法医,对待案情一向注重科学依据与逻辑推理:勘察现场时,照相机是他最倚重的取证工具;而在日常生活中,亦如影片开场(曲靖父亲在猪肉摊前对死猪的死亡时间、原因、方式的质疑、推测、分析)所示,是个“三句话不离本行”、不谙柴米油盐、严谨刻板、不苟言笑的男人。但在当地百姓、甚至同行看来,这种有板有眼、煞有介事的“书呆子”式的破案方式却近乎迂腐可笑,因此,曲婧的父亲常被人戏称为“曲神探”。在某种意义上,刻画曲婧父亲的特立独行或“呆”是为了反衬出小县城思想观念的落后。影片同样巧妙地利用一些并不起眼的细节精准地提示出这些讯息:例如群众对于“出事了”的围观热情或“看热闹”的心态,刑警保护现场的意识也不强等等。然而,面对接踵出现的作案手段相似的奸杀案,这个“曲神探”和其他惯于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同事(比如曲婧的同桌、留级生张雪的刑警父亲)一样毫无头绪、一筹莫展。经历了前后两次波折——错抓(第一个疑犯显然是被张雪的父亲屈打成招,后被“曲神探”偷偷放掉),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特别是影片临近尾声,透过曲婧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一张寄给她的印有海南风光的明信片,这个信息同此前赵飞的小跟班们无意间透露过的张雪对海南的向往遥相呼应,暗示出第三具经虫叮鼠咬已不辨面目的女尸很可能并不是失踪的张雪,从而给整个事件增添了愈发诡异的色彩。影片在此也娴熟利用了悬疑片惯用的叙事技巧——“知情权落差”(让观众知情而让故事中的人不知情)造成的悬念———充分调动起了观众的紧张感和参与感,从而悄然完成了对观众参与推理的叙事编织。

应该说,影片对于悬疑片类型的借用是自觉的。片名“黑处有什么”首先唤起的是观众(和剧中人一样)对于奸杀案凶手和真相的关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影片用一个悬疑片的类型包装吸引观众,并且充分利用了悬疑片的叙事技巧(破案屡次受挫、真相不断延宕、观众参与推理等)将这一核心情节讲述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制造出紧张、刺激、惊险、诡异的叙事效果,有效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和吸引力。

但与此同时,本片对于悬疑片固有类型模式的突破与丰富也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观后感

全文共 4640 字

+ 加入清单

冯小刚导演电影芳华》在我们熟悉的旋律声中展开了。不同的故事情节,伴随着不同的旋律。不同的旋律,烘托着不同时期主人公的情感。《芳华》的故事是平淡的,旋律是优美的。优美的旋律不仅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也勾起人们内心深处某些难以言表的柔情。

在此,小编整合了观影人比较有感触的观后感,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电影《芳华》不一样的理解体会,以及对岁月、对人生的感悟。

《芳华》观后感目录

一、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二、芳华过后说“芳华”

三、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四、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五、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篇一——

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芳华》把最后的画面定格在刘峰和何小萍在车站座椅上相拥而坐,悠扬唯美的歌声《绒花》和画外音同时响起......我突然间觉得这画面是那么美,美得不忍心让它逝去。

这是两位历经了岁月风霜经受了生活折磨而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刘峰的好,何小萍懂得;何小萍的苦,刘峰懂得,两个相依为命的人不需要更多的言语,这是刘峰和何小萍最好的结局。

“他们话不多,但是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知足,待人也更加平和”,片尾那段画外音诠释着一个好人内心的温暖,这是上天赐予好人的礼物,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暖,物质上贫瘠,但内心富裕、温暖有力;于他们而言,他们的灵魂属于自己,属于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自己想要的美好。 他们抓住了自己能够抓住的幸福,拥有了自己所能拥有的生活,也并没有放弃自己不该放弃的坚持。

因此,片尾曲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把眼泪忍回去了,在我看来,这是他们最好的人生,平和知足内心富裕有尊严。

《芳华》是一部把很多人都看哭的电影,《芳华》拍的是谁的人生,为何能赚走这么多眼泪?

刘峰,一个愿意付出的人,一个愿意帮助他人成全他人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却命运波折生活困顿。一个处处帮助他人的好人一次次错过机会,一次一次地被社会大潮推着向前行走,接受一次又一次并非自愿的改变,用尽了全力,却并未得到常人眼里所谓成功的人生。电影看似在表现好人刘峰的命运,实则是拍出了所有普通人的人生。《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写实的电影击起大家的共鸣,这便是冯小刚的厉害之处。在时代大潮面前,文工团不想解散也要解散;在工作安排面前,你不服从也必须服从,让你上战场,让你下医院,让你当英雄......普通人没有能够扭转趋势的大潮,也没有能够对抗强大的团体,唯一能够保存的或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坚持。

人生的芳华时代,理想飞扬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梦想;年轻的特点就是对社会认知不够,幻象美好。可历史的现实是,在时代大潮面前,没有多少人能够先知先觉,也没有多少人不会迷失,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完美转身,绝大多数的人都要接受普通人的命运。《芳华》温暖平和是岁月之礼

所谓普通人就是,总有梦想遥不可及;比如林丁丁,梦想可谓破灭了一次又一次;比如萧穗子,心爱的人最后成了闺蜜的老公;又比如刘峰和何小萍,现实生活里的种种艰辛和不易。这些普普通通的人,这些现实生活里的你们和我们,都在经历着冯小刚镜头下的人生,只是时代不同而已。

冯导对人生的感悟入木三分,他永远会站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指着前方告诉你,这才是生活。《芳华》的创作是贴近生活真实的,不同于陈凯歌的作品。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把他俩比作画家,冯小刚是写实派,陈凯歌则是抽象派,写实派的作品比较容易被读懂,更易被接受,但要出精品确也需要厚实的功力,而冯导在我眼里是功力深厚的一位。

篇二——

芳华过后说“芳华”

群中众同学先我看了电影“芳华”,多有评价。今日中午我特意买票一睹“芳华”,领略到编剧导演的确大手笔,不同凡响的震撼!

我已是过了芳华之年的人,也曾有过青春和梦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令我懂得了人生乃美丑并行的真谛。

冯小刚的过人之处,便是将丑恶的时代与美丽的年华相交织地去表现使人欲哭无泪,观者虐心的史实,即有深层次地挖掘:一尊雕像,一手遮天的年代,影片开始诱人眼球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子们的优美舞蹈,演绎的却是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以强欺弱的故事。

刘峰,一个学雷锋的楷模,因表达纯洁的爱情被看若大逆不道,受诬告而下放至伐木连,文工团长利益之间可以慷慨激昂地鼓励女主人公的斗志又因其“不听话”可以翻手将其驱赶下卫生院。

试想,如今于众目睽睽下跪地求婚的年轻人,会怎样去理解那个无法理解的事实呢?

无厘头的时代就会产生幼稚可笑的行为,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冯导的出手也为着票房的利益考虑,手法隐晦却刺痛人心,令各类观众自我揣度而争奔走焉。从这部影片,人们会嗅到时代的丑味道,美丑并行派生出善恶同举。如战争的残酷无情,在血淋淋的战场九死一生,失去一条手臂的英雄,归来生活困苦,工资无保障,在社会上还要接受不平等待遇,这究竟是好人无好报的谶语还是某方面的不作为呢?政策,待遇关系到民心民意,人性,权利,令人深思。这是否也是影片的鞭挞之处呢?

主人公的结局让人略有欣慰,但影片的主题带给人们的是莫大的悲伤!这也可以说是冯导的用心所在吧。

至于影片的艺术手法还是风格独具的。色彩鲜艳,对比度突出,中近景的拍摄,画面设计大胆创新。

冯导的“芳华”以成功告终,但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告诉人们,要抑恶扬善,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篇三——

每个人都要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篇四——

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很久没看电影了,闲来无事,正好有空看正在各大影院热播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

《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和因时代的变化而充满了变数的人生命运。

影片中的两位主人翁善良且乐于助人的刘峰(黄轩饰)和从农村来的被女兵歧视和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的离开了浪漫的文工团。

刘峰是文工团的活雷峰",文工团的什么事都少不了他,吃饺子他吃煮破了的饺子皮,好的饺子留给别人;战友结婚买不起沙发他给战友做;甚至文工团的猪跑了也要他去追回来。在抢险中腰受了伤,队里为了照顾他让他进修的名额他也让给别人了,然而就这样的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却因为抱了下喜欢的人就被调到边远的滇越边境,这样他也没有一点怨言。在战场上失去了右臂,但他仍自食其力,活出自己的尊严。他的善良终究有好报,二十年后重病在身仍有何小萍照顾,相伴终身。

何小萍从农村到的文工团,在家里,母亲和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欺负她,亲生父亲在她六岁那年再也没有见过。她以为来到队里就没人会期负她,然而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因想早些拍照片寄给自己六岁后再也没见过的父亲,所以偷穿了室友的军服照像,之后确被室友所排斥,甚至没有人愿意和她跳舞,嫌弃她身上有汗味。在文工团里,只有刘峰一个人对她好,所以在刘峰被发配到伐木连时她去送他,当刘峰被发配"到代木连之后她对文工团的所做所为不满,因此在此之后她有机会出演A角机会的时候确故意装病放弃了。因此而被调出了文工团。

影片除了至真善良的刘峰,明白的何小萍,当然还有利已的刘灿,只看好处的林丁丁等等。独白声中影片落下了帷幕:“每次同学聚会,别人都是一脸沧桑抱怨着生活,而只有刘峰和何小萍,却显得平静温和,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

也许这就是看完电影后的应该思考的吧。刘峰和何小萍看起来比别人更幸福。人活着有几种:善良地活着;明白的活着;幸福地活着。我们虽不能象刘峰那么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极度善良地活着,但可以象何小萍那样明明白白地活着,对自己好的人好。每个人的命运取决你自己做人的原则。

电影《芳华》确实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它没有对历史与现实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将历史与现实如实地再现在观众面前,通过对人物行为的描述,让观众自己去辨别,去分析在不同背景下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与错,真与假。

篇五——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铮铮硬骨绽花开;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滴滴鲜血染红它。

人生,就如这首《绒花》所唱的:

青春时期的年华,就是生命这颗种子的花开;

无论遇风还是雨,它都铮铮铁骨般地绽放着;

随着风吹和雨打,总会被岁月的滴滴鲜血染红、受挫、变老。

《芳华》让我想到了《芳菲天涯》四字。

那是1998年暑假,18岁的我在南京读中专期间留校打工、帮老师收拾旧书去卖给废品回收商贩时发现的。

封面上的“地质”学校和“芳菲”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很好奇:芳菲二字最初给我的感觉是一幅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美丽烂漫的画面,这与艰苦的野外地质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芳华》又一次让我深刻地领会到了《芳菲天涯》的真意,那些从事野外地质勘察测绘工作的校友们的人生,正是绽放在海角天涯的人生芳华。《芳华》中的每首插曲,都能唤醒我的青春记忆。我的母亲就是那个年代那群“文革学生”中的一员,小时候天天听她唱那些歌。

《芳华》中何小萍的经历,也是我自己有过的经历,在我初二那年转学到另外一所中学的时候,新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像电影中一样对我围攻、恶搞、嘲讽、看不起,在那一年多里,但凡对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帮过我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忙、认真地把我当人看的那几个有着善良之心同学和老师,我是最难忘的,就像电影台词中所讲的:经常被人欺负的人才更能感觉到善良的存在。

芳华,1980年出生的我,已近不惑之年,按正常的人生长度,已经到了年华绽放的高峰顶端,接下来,将会有“滴滴鲜血染红它”。

芳华易逝,青春会老,岁月会去,时空难曲。

《芳华》让我们深切地重温了一下过去,那个年代,那个社会,那个生活,那段年华,那段永远也回不去了的、却又已成为既定事实的刻骨岁月。未来,充满希望、幻想、美好、期待,但,未来是不确定的,从这一点上看,《芳华》中的点点滴滴,更值得我们珍惜、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台湾导演吴子云的处女作《六弄咖啡馆》观后感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与成长,永远在后知后觉中发生,距离,永远被生活拉得越来越远。

小绿的出现对于心蕊来说,就如店里的卡布奇诺--太甜了。而两地相隔的车程,不是距离,两人相差异的想法,才是那致命的距离,这或许是门当户对的一种吧。

所谓的不离不弃,大概是陪在你每个重要时刻,支持你,开导你,安慰你,对于小绿而言,萧柏智如是存在,以至于达成小绿的愿望。

片中展现了许多有关青春气息,轻松欢快的节奏,整个基调的颜色都是生气蓬勃,沉重的死亡用巧妙的方法去呈现另一种希望,这不是你我的故事,但却是你我在青春中那一缕的温暖阳光。

很喜欢董子健的表演,京式台湾腔有继承马景涛衣钵的能力,情感的抒发比《德兰》中自如,期待《少年巴比伦》中的董子健。

颜卓灵的水灵,和《寻龙诀》冷血的角色相差甚远,造型带动人物性格,表演僵化,倾注一些感情,少一分空灵,心蕊可能会更“血肉”。

有关于删减掉的片段,无需参杂与电影无关的愤怒,既来则来,这也是命中注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观王一淳导演的《黑处有什么》有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个人总结本片为一个未熟少女的半熟日记,可以算是别树一帜的青春片,丰富的年代元素也值得品味,只不过导演为了更有代入感而刻意加入了太多可有可无的东西,让人看了觉得拥挤却空洞(比如时不时的经典粤语歌、课堂上的各种老梗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是最喜欢的一幕是女孩在养老院为老头念金瓶梅那段,感觉影片所要表达的荒诞于之漫长枯伐的叙事还不如这场简介有力的戏来得强烈。

王导作为非科班出生的导演处女作确实值得赞赏,但还可以更好,影片的摄影剪辑配音、场面调度、叙事结构、各种轻重拿捏等等来说确实算得上中等,(也有可能因为我们现在看的与First的原版有出入)在简短交流会中能感觉到王导的谦虚与平易近人,而我的愤怒来源于营销号的各种吹嘘与盲目宣传,平日里常看的大V也在各种高潮,也许我get不到点,是否有“奸杀”两字就能满足你们对大陆电影发展的意淫?评分不会受这些因素影响:6.5分,些许时间以来,说到处女作,果然让我惊艳的也只有国外多兰和国内毕赣,天朝电影还有好长一段路要走呢,别急。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东南互保”抗旨大戏的总导演

全文共 3158 字

+ 加入清单

从风云骤变的1898年到1900年,大清帝国的政治中心弥漫着血腥气息。短短两年间,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轮番上演。

作为信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官员,盛宣怀对康梁一党的维新主张没好感,对顽固守旧的后党也不赞同,所谓“更新不求实际,复旧又似太激”。作为帝后都要争取的人物,他几次被召入京,几次又借故匆匆离去,避开了政治风暴。

在之后“庚子国变”中,盛宣怀却导演了一幕联合抗旨的“东南互保”大戏

戊戌政变后,慈禧着手废黜光绪帝的计划。她册立端郡王载漪次子、15岁的溥儁为“大阿哥”。溥儁之母是慈禧的亲侄女,慈禧的弟弟桂祥之女。按计划,预备于庚子年元旦举行光绪的让位礼,并改元“保庆”。

1900年1月25日,一向热心国事的上海绅商、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联合章太炎、蔡元培、黄炎培等1231名旅沪维新人士致电总理衙门:反对另立皇储,恳请光绪帝亲政。慈禧闻之大怒。有御史参盛宣怀,说经元善是盛宣怀所用之人,慈禧谕令他追查,否则唯他是问。

盛宣怀早已抢先一步暗示郑观应等人通知经元善远避。经遂携家眷辗转逃至澳门。然后,盛宣怀上奏慈禧,详说此事与己无关,并提议对经元善先行革职处理。在李鸿章的“通缉”合作下,盛宣怀得以开脱。这就是清末轰动一时的“经元善案”。

一个小小洋务企业经理的反对,自然无法撼动慈禧的意志。让她真正如鲠在喉的,是公开阻扰她废帝立储的驻京各国公使们。他们同情光绪和他失败的变法尝试,帮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干维新党在政变中得以脱逃。在流亡日本期间,康、梁继续着他们的维新活动。

外国大使们的公然干涉,加之自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列强们不断提出领土和权利的要求,让慈禧这个善于权术、身居深宫的女人有充分理由怨恨洋鬼子们——“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她后来事败西逃时自行解释说。

端郡王载漪此时开始频频进宫面见慈禧。他力主清廷对外宣战,并大肆鼓吹发源于山东的排洋民间组织——义和团如何“刀枪不入”、“枪炮不伤”,怂恿慈禧借助义和团排外。慈禧“因召入面试”,“亦信矣”。载漪所统率的虎神营开始练习义和拳术,随后他又在自己的王邸设立神坛,朝夕必拜。

朝廷中,以端王载漪、军机大臣刚毅为首的极端守旧派占了上风。在慈禧授命下,载漪一时间几乎集军权、政务和外交权于一身。4月10日,他调董福祥的甘军从南苑进驻北京城,作为抚拳灭洋的依靠。在他和刚毅的主持下,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进入北京城内“勤皇”。他们沿途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袭击神父、牧师和中国教民,攻进天津租界。

不知所措中,各国公使多次照会清廷,要求取缔义和团,但未获回应。5月,英、法、德等国组成联军,从渤海湾登陆,自行镇压义和团。

慈禧一开始举棋不定。朝中高官们就义和团是“剿”是“抚”发生严重分歧。就在这时,联军攻陷大沽口,局势骤变。军机处给慈禧呈上一份列强的外交照令,内有4条要求:“一、指明一地由光绪居住。二、代清政府收取各种钱粮。三、代清政府掌全国军队。四、归政给皇帝。”

后来证明,这份外交照令是载漪指使军机章京连文冲伪造的,目的是让他的儿子溥儁顺利坐上大清龙椅。

如载漪所期,慈禧果然勃然大怒,立即召开御前会议,随即下诏宣抚国民。6月20日,清廷正式向11国列强“宣战”。为显示决心,慈禧下令将主“剿”的高官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斩首在菜市口。

在混乱、失控的1900年春夏,盛宣怀一直密切关注着时局。6月5日,他电奏朝廷,请求降旨严饬“剿匪”,以杜绝外患。紧接着又分别致电张之洞、刘坤一,希望两位封疆大吏联手上奏,向朝廷推举李鸿章来处理不断升级的危机;他甚至致电时任直隶总督的荣禄,请他出面,让朝廷调李鸿章来督直,“限十日到津,平内乱、劝阻洋兵进京必能做到。”

对于盛宣怀的频频来电,已坐冷板凳数年的李鸿章此时犹豫不决,回复以时事“似非外臣所能匡救”,而且“内意主抚,电奏无益”。张之洞、刘坤一虽力主剿匪,但在由谁来处理此事上,表现得彼此推诿。

6月24、25日,清廷连下诏书,命各省督抚“联络一气保疆土”和“招义民御侮”。情急中,盛宣怀再与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电报相商。他声称“朝政皆为拳党把持,文告恐有非两宫所自出者”,一旦列强们以保护公使的借口出兵,“全局瓦解”,“将来必如咸丰十一年故事方能了事”,“北事不久必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似非从权不可。”

为使东南诸省联合“抗旨”之举师出有名,他特意从清廷的诏书里抠出了“联络一气保疆土”的字眼。

盛宣怀的陈情和劝说,加之形势的紧迫,终于得到一直处于观望状态的地方大员们的应和。湖广总督张之洞回说,自己愿意“列敝衔”其中,“敢恳杏翁(盛宣怀)帮同与议指授沪道,必更妥速”;两江总督刘坤一复电说,“欲保东南疆土,留为大局转机”,非照杏翁方案办不可;江苏巡抚鹿传霖说,“此时江海各处,惟有力任保护”,才能有所补救;李鸿章干脆直接说清廷的宣战诏书是“矫诏”、“乱命”,不予奉行。

上海是洋人聚集的首要之地。在盛宣怀的指导下,上海道台余联沅与西方各国驻沪领事签订《东南互保章程九款》,内容包括: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随后,盛宣怀又四处活动,联络各地巡抚,把“互保”的范围扩大到西南、中南和山东,以及教堂、教民甚多的四川等地。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后妃和一小部分王公贵族仓皇出逃,开始她人生第二次“西狩”。

这个精明强硬的女人再次显示了她的韧性。她一边西逃,一边陆续发布几道上谕,命庆亲王返京准备与联军议和,命“全权大臣”李鸿章北上收拾残局。待第二年和谈结束,作为拳民之乱的“首祸”,载漪父子被流放到新疆伊犁。

1900年的这一场义和团运动席卷了华北、内蒙古和满洲。据《剑桥晚清史》统计,在高涨的排外骚乱中,共有231名外国人士(包括神职人员、外交使节和一般外籍平民)被杀,成千上万名中国教民丧命,教堂、铁路、电报设施被毁。

在盛宣怀一手导演的“东南互保”政策下,中国最富庶的东南半壁江山安然无事,避免了义和团的灾难和外国列强的入侵。

内外乱稍平,论功行赏。之前联络“抗旨”大逆不道的盛宣怀,成为保下大清江山的头等功臣。

1901年3月,西安,仍在“西狩”的慈禧与军机处大臣们商议和谈事宜,说起“东南互保”之功,在座者都认为如“无盛某维持策划,刘(坤一)、张(之洞)亦无所措手,何论余(联沅)道了”,慈禧“深以为然”。同月,她还对荣禄说:“今日看来,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自追随李鸿章以来,盛宣怀一直做的是办洋务的经济实务工作,并不直接卷入政治。在庚子国变中,他何以如此“出格”,策划、导演这一出联合抗旨、“东南互保”的戏码呢?

在他给张之洞、刘坤一的电文里,可一窥他的心之所系:“自北方匪乱以来,长江各省商货停滞,市面敝坏,于今几及三月。不独中国商民吃亏,即各国商民亦受其害……而和局一日不定,人心一日不宁,商务愈难振作……恐非十年不能规复。”

作为一名毕生从事实业和建设的经济官僚,盛宣怀深知经济发展由来不易,对破坏性的社会运动有着本能的恐惧和反感。5月,义和团运动蔓延开始时,当他得知“拳匪”拆毁卢保铁路几半,已是痛心疾首。8个月前,卢保铁路刚刚竣工,当时盛宣怀身患重痢,依然带病北上验收工程。他随即电告李鸿章,指责山东巡抚毓贤是祸乱的源头。

1900年的南方,一名“亡命之徒”在勾画他的新共和国蓝图,他把盛宣怀列进了他的“新政府内政官员名单”。

他叫孙中山。庚子大乱时,他一度想策动李鸿章“两广”独立,并得到香港总督卜力的支持。被李鸿章拒绝后,他在香港洋面的一只船上谋划了10月8日在惠州三洲田山寨的武装起义。起义很快失败。这次起义又称“庚子惠州之役”。

在孙氏所列的名单上,盛宣怀是惟一一位清政府高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胡雪桦导演的《上海王》观后感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胡雪桦导演的《上海王》,根据作家虹影同名小说改编,在叙事结构上讲述了20 世纪初期中国上海滩的演化,改成洪门三代上海王常力雄、黄佩玉、余其扬与传奇女子筱月桂之间的爱恨情仇,形象的来说就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上海王》通过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向当前观众描写了上海何以成为上海的奥秘,通过李梦和余男饰演的筱月桂的眼睛,我们看到了现代之光。

三代上海王,三种王者风范,因为篇幅宏大,所以《上海王》分为两部系列跨月连映,2月17日公映的的上部中,主要讲述了两代上海王的命运交割,分别是由胡军饰演的常力雄和秦昊饰演的黄佩玉,他们从传统保守的黑帮到与革命和大时代共同前行的近代史。

先说第一代上海王常力雄,他是中国式的草莽英雄,侠肝义胆、潇洒不羁。常力雄以身作则,得人心、服众,对待兄弟情同手足,甚至当自己喜爱的女人筱月桂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常力雄也是充分尊重她的意愿,显示出男人的大度、气量。常力雄驰骋于十里洋场是凭借的是他的江湖道义和豪侠本色,在他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江湖规矩,所以他很在意黄佩玉坏了规矩登门造访。然而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他的侠骨柔情是显得如此不合时宜,最终命丧于小人之手。他的个人悲剧正如他在影片中的自白“看来我与枪无缘,我不是这时代的人”。虽然常力雄最终被巧于心计的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的同伙杀死,但常力雄并没有败,他的精神、人格魅力长青,师爷、三爷、五爷、阿其、筱月桂等浦江商会的全体还生活在他的影子里,在他们的心目中常力雄是最值得敬仰的英雄,因而在结尾,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也同样走向了死亡的道路。

再说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他是一代乱世枭雄。他是一个能忍辱负重、有胆有识、聪明能干、工于心计,却心胸狭窄、贪婪成性、狡猾阴险的人。与常力雄相比,黄佩玉的智慧与能力不在其之下,他留过洋,眼界开阔,他审时度势,打破传统与外国人合作,使得商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壮大。因此,单纯以商会的发展为评价尺度,他是成功的。但他的成功手段有悖于浦江商会的宗旨,他杀人无 数,破坏了道义,违背了良心,失去了民心,他完全是靠暴力和伎俩来获取利益。为了与常力雄相见,他从宋守备手中苦心救出筱月桂;为了斩草除根免除后患,他不惜杀了军官的儿子,做事不留余地,最终陷入到失控的状态。但在他身上至少还保有道德的负罪感,因而在结尾踩上了死亡的音符。

导演胡雪桦借筱月桂之眼“目睹”了洪门三代上海王的传奇经历,以比较、反衬的叙事手法诠释出了不同人格的魅力,身为上海王的洪门帮主要平衡各方势力,与帮派、清军、租界、买办、同盟会、北洋军阀展开博弈,在血雨腥风中要能黑白道通吃、只手遮天。无论谁做上海王,都需要担当起历史责任,从近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三代上海王终究成就了上海和筱月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吕逸涛任2024央视春晚总导演

全文共 314 字

+ 加入清单

10月12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正式宣布,2016年央视春晚总导演吕逸涛担任。哈文转发此微博,称“祝贺,期待,辛苦”。

据悉,猴年春晚的创作原则仍然是央视台长聂辰席提出的“开放办春晚”,春晚剧组现已启动面向全国征集作品,热烈欢迎社会各界推荐优秀节目资源。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官方微博、微信账号“央视文艺”也已全面开通节目征集通道。2016年春晚主题正在确认中,节目方案也在进行中,节目组暂时未向任何演员发出春晚邀约。

哈文也在网上恭喜吕逸涛,称“祝贺,期待,辛苦”。哈文曾于2011年、2012年、2015年三度担任春晚总导演,吕逸涛多次予以辅助,担任过2012年、2013年、2014年春晚执行总导演及2014年元宵晚会总导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程耳导演最新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观后感

全文共 1082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在民国时期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世界各国不同身份的人汇集与此,谱写了一段光怪陆离的上海滩史话。当提及“上海滩”这个名词时,又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个名头响亮的人物——杜月笙,被称为上海皇帝,一度控制着整座魔都的黑帮人物。关于他的电影更是多不胜数,耳熟能详的《上海皇帝》、《中国教父》、《杜公馆》等影片更把杜月笙塑造成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观众喜欢上海滩,好奇杜月笙,导演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近期即将上映的影片《罗曼蒂克消亡史》便是要带领观众重回上海滩,再度感受动荡时局下各色人物的生活,以及深藏在他们内心之中的被成为恐惧的猛兽。

而今天,导演程耳更是带着片中的两位主创杜江、王传君来到了上海——故事的发生地。提前跟观众分享这部影片,也同样分享了对于片中葛大爷塑造的黑帮大佬的形象的理解。

当葛优身披长袍,肩搭尼大衣出现在银幕前的一刻,观众很难想象那个前一阵还被调侃“北京瘫”的葛大爷会呈现出这般的姿态,谨慎温和却寒气逼人,是否有些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气质?是了,这便是导演要带给观众的,以杜月笙为原型塑造的黑帮老大。在光影作用下,他阴沉凌厉、敏锐凶狠,不自觉就带着一股混迹江湖的狠劲。

导演程耳不愧为华谊兄弟倚重,被英皇电影当家杨受成欣赏的新生代导演,全片掌控持重到位,人物也拿捏适宜。凭借喜剧走红的葛优,大部分作品中饰演的都是小人物,他善于打破传统,把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但他平易近人,温和友善,与大众心目中的黑帮形象大相径庭。不过,程耳敏锐捕捉到了杜月笙与葛优身上的共有特质,善用演员,成功打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知名人物。

杜月笙虽然名头响亮,做事果决,是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但其人绝不像一般影视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全身充满戾气。相反,真实的杜月笙为人低调、做事圆滑,行走江湖人缘奇好。不止在“道上”颇有声望,与政府亦是关系良好,蒋介石与他私交甚笃。

在中国历史上,杜月笙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看上去文质彬彬却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对国家有着赤胆忠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又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超级财阀。细数杜月笙的一生,跌宕起伏尽在上海。而上海那几十年的命运也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讲述上海滩的爱恨情仇,又怎能绕得过这位乱世大亨?

程耳拍上海滩,大篇幅讲述的杜月笙的人生,并以他作为中心展开全片,刻画出各色人物的悲惨命运。葛优饰演他其实是最恰如其分的,且不说他于形与杜月笙有相似之处,即便性格,言谈举止都有几分模样,而葛大爷演技过人,那看似不瘟不火的态度下隐藏的冷酷,若非是他,恐怕就得是另一番模样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全文共 3265 字

+ 加入清单

雁儿——渴望

她过早的成熟了。她的纯真过早的衰竭。

看到颂莲挽起袖子洗手时,她觉得这个新来的女孩与自己如此的相似。同样年轻。似乎同样的家境。在一瞬间她们甚至有成为朋友的可能。

可是当“四太太”的喊声响起的时候,她几乎自卫的把她隔绝在外。

她很可怜。她觉得她的命运是这一个又一个新来的太太造成的。像《上阳白发人》中的女子,把一生未见君容归咎为杨妃之过。

她的幻想一次又一次的被这些新来的太太打破。

她觉得这个新来的太太和她如此相似。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不能代替她。

她最鲜明的标签是渴望。

她的渴望如此直白。跟老爷偷欢的时候看到颂莲进屋,她眼睛里甚至没有恐惧。直入人心的目光好像在做一件大义凛然的事。

她的渴望如此真实,即使是因为点灯被当众处置,她仍毫无悔意,她倔强的跪在雪地里,始终不肯认错。

她渴望。没有任何羞愧,因为她觉得她的渴望是正当的,几乎像一种理想。

自己点灯笼,想象捶脚的感觉。当太太们的捶脚声响在院子里的时候,她陶醉的想象自己。

她真的还太年轻,所以轻易地被卓云拉拢,并作为牺牲品。

她因为渴望而不得将愤恨转嫁于颂莲。

她至死不知道她该怪的是谁。如果真要怪,怪的是“府上多年的老规矩”;她至死也不明白,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颂莲——徘徊

颂莲刚出现的时候,还是两只粗粗的大麻花辫儿。脸上带着烈女的表情。她是个心里有成算的人。也是在乎爱情的人。她的话仿佛是说,她想嫁一个她爱的人,可是如果不能嫁一个她爱的人,就干脆嫁一个有钱人。哪怕当小老婆。这是种宁缺的态度。为了保住爱情的纯度。

她嫁入一所大宅。气派端方。

她走进大宅的时候,眼角全是自尊和不屑。可是镜头中她被挤压在墙根。又的确太渺小了。

她甚至避开了去接她的花轿。也不让管家帮她提东西。她反感这一切。

她各色。她还那么年轻。

大宅幽深。端庄森严。不见人影。一路走来只有脚步声。

她在其中穿过一扇又一扇的门。这些是她要走一辈子的路。

进入之初,甚至不知如何融入。

抬灯入院,点火,燃灯,悬挂,一干人等面无表情,空荡的院子响着每一个动作的回音。几个女人走进来,进屋说“照府上的规矩”。

洗脚,捶脚,梳头,更衣。这是一个完整的仪式。未见男主人,只见男主人的红灯笼。她脸上带着惶恐。

院落的幽兰色,其中有灯笼的红。像一个暗藏杀机的洞穴。

她觉得老爷很温柔,不管是问捶脚是不是舒服还是要她过来仔细看看都是温声细语,只有聪明人能窥视背后的杀机,把一个人慢慢磨蚀掉棱角的力道,而她尚年轻,相比这大宅。

她仿佛看见了她长长的寂寞,像镜子里自己的泪,只有灯笼陪自己欣赏。

空间和人都是这样封闭。即使读过书,那些学问在这里也是用不上的,聪明和学问不成正比。她以为自己很聪明,却不知道自己不通世故,只是凭直觉先入为主的接受卓云排斥梅姗,在受挫时毫不掩饰自己的不满;她无法洞悉这里的哲学,她只知道自己忽然成了太太,似乎应该是主人,起码应该高过一个丫鬟,却不知道她的地位远远没有稳定,随时可能坍塌;她也无法接受老爷和雁儿的偷欢,她还在徘徊中,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她不知道既然能够有四位太太,那么和一个丫头偷欢并不是不能容忍的大错。

直到捶脚的声音如筛子般响在大院里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她开始需要这件东西。

她甚至发现,不能点灯吃不到想吃的东西。她终于有些明白。于是当有人再问起为什么大学没有读完的时候,颂莲的回答已经不再是家父病了供不起,而是念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老爷身上的一件衣裳。而当她发现布偶上自己的名字时,并且是卓云的字,她终于知道她的生存是如此的需要争斗。她慢慢开始蜕变。

假孕。这是她并不高明的手段。可当长明灯点起来的时候,她还是自我欣赏的迷醉其中。她终于开始欣赏这种争斗。

这种不高明的手段终于了解了她的徘徊。

她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雁儿和梅姗的生命。

她并不像卓云那样暗喜。她悲伤。她的不扯定性决定了她即使没有被封灯,也始终处于徘徊的境地。

梅姗——抗争

梅姗是陈府的一颗痣,长在最敏感的部位。

这种抗争并不是卓云式的用尽手段,而是不屈就于一个封建姨太太的位置。

梅姗历经了颂莲式的徘徊,以独有的方式坚强的在陈府中存活,不管是自我沉迷的在院子里自唱自赏,还是和高医生偷情,她都像她身上一件件色彩艳丽的衣服一样,张扬凌厉,棱角分明。

因为她尚存资本,老爷仍然保持着对她较强的兴趣,因此她不用像卓云那样因为惧怕失去而费劲心机;她漂亮,嘴角暧昧的笑带着隐晦的性欲味道;她有自己的生活;她为陈府生有一子,这是她基本的保障;她聪明,是对陈府的规矩和本相最知根知底的一个,正因为此,她不会耗尽力气去抗争;她也尽可能多的保留了她的真纯:她的真诚和刻薄都露在外面,她的抗争太肤浅,她在梅姗的新婚之夜把老爷叫走,在叫不走的时候在清晨的院落大声的唱戏,

在不想客气的时候毫不掩饰,连招呼也懒怠打,也不会在饭桌上像大太太和卓云都在老爷面前给颂莲夹菜,在点灯的时候,不会像卓云那样殷勤的笑。

她不爱老爷,她也不缺少爱。她的抗争并非自己的需要,只是成了她在陈府中的一种必要习惯。

她毫不掩饰她的寂寞,也毫不掩饰她惊人的美丽。

她是大院里最真实的人,在空旷的楼台上唱戏,不会因为颂莲上来挑衅停住,铿锵嘹亮,神采飞扬。戏唱完了,脸上的哀怨无奈也一并裸露;她不会客气的停下说话,戏也是如此。

“你想听,可我不想唱了。”这是她的生活态度。

这就是梅姗,她在和她自己的定位抗争,她还有力气。

她在规矩之中,又在规矩之外。她不是规矩的恪守者,只是在沿着规矩的边缘小心翼翼的走。

她看得最清楚,戏做得好能骗别人,做得不好只能骗自己,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就只能骗鬼了。

她原来想一直能骗别人,至少也能骗自己,但最后真的连鬼也骗不了,抗争的结果是,香消玉殒。

卓云——臣服

她的欲望很大,她一直在挣扎中,可这种积极的挣扎实际上就是一种臣服,对自己姨太太身份的臣服,她沉湎与其中不能自拔,这是她毕生的事业。

和大太太比起来,她更像一个当家太太。

她懂得这个院子的处事哲学,笼络新人,孤立排挤。

她活在外面的是一张假面。

只有她一个人,在点别院灯的时候知道谦和的对笑。但只有她一人,心里真正的难受。

她是最真心在乎老爷的人,她会在老爷面前给颂莲夹菜,因为老爷说大家要好好照顾她;她会带着一点炫耀去找颂莲剪头发,因为老爷说头发短了会显得年轻。

但在乎并不意味着她爱。她并不懂得爱。是她需要。她除此以外一无所有。但是她懂得,哪院点灯哪院就可以点菜,点灯的太太连下人都会高看一眼,点灯就意味着能在陈府中得到真正的地位。

她是最锲而不舍的一个人。她臣服于作为男人衣服的定位,并把一切努力当成理想。她不但像大太太那样保全自己,还要争取更多。

她默不作声的解决了所有的障碍。

到底谁真正的聪明呢?颂莲?梅姗?如果论争斗的技术,只有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只是她不知道,她马上就要垂垂老去,无论她怎么挣扎,她最好的结果,不过是成为大太太。

大太太——心死

她甚至没有名字。眼睛里没有光彩。她是唯一一个听到哪院点灯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丝毫没有变化的太太。

因为她知道不可能是她。

她毫发无伤的在陈府活到那么大年纪,早已经被磨砺出坚硬的心。

还有,没有人知道她有多大年纪,是真的垂垂老暮之人,还是因为丧失了希望。

她脸上的皱纹更多的只能依稀让人想到老爷的岁数。

话很少。表情很少。她最为深切的反应,也不过是承认自己早就是老古董了,预言陈家早晚败在这一代手里。

有意思的是,在她一字一句缓缓慢慢与颂莲对话时,背景中的两个丫头也缓缓慢慢的擦拭着房间里的物件,虽是年轻的女孩,却像是慢动作。

有意思的还有….身份确认,字里行间的话,大太太更像是一个母亲。

在这个中国封建时代的浓缩院落,大太太艰辛的母仪天下。这时我们想想,其实为什么皇后总那样尊严神圣,是因为她屏蔽了人的正常欲望。

她从颂莲式的徘徊,进入梅姗式的抗争,经过卓云式的臣服,欲望已经磨蚀。

当她不能占有自己的丈夫时,最好的心态莫若把他当作儿子。这时欲望消失。她得以保全自己。

当颂莲厌恶她的老气时,她并不知道,在这个院子里,最好的生存法宝就是,心死。

五太太

如同春夏秋冬又一春。

从渴望到进入,从徘徊与抗争到臣服与心死。又是新的轮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