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舌尖上的作文【优秀20篇】

新春过年,最回味的就是舌尖上的美味。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与舌尖上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394

作文

465

舌尖上的美食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今天,奶奶开始准备做馒头了。馒头是我们家乡家家户户节日必备的传统美食,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生活蒸蒸日上。

一大早,奶奶就准备了许多萝卜和肉,还有马齿苋菜干,剁碎,加上调料,做成了美味的馅料。爷爷用温水加发酵粉发了一大盆面,然后用棉被把它们盖住,保持温度,这样是为了让它快速发酵,一切准备就绪。到吃晚饭的时候,奶奶让我们站着吃,速战速决,因为奶奶要用桌子来放馒头,我们匆匆地吃完晚饭,便和奶奶一起做起了馒头。

首先把爷爷发好的面端过来,然后用手轻轻地揉,揉好以后,切成小小的面团,然后再用手按成薄薄的皮,接着用筷子夹起馅包到皮里,然后捏成不同形状的花纹。我看了,连忙抢着也包,于是就向妈妈请教了。

我看着妈妈做馒头,我自己也学着包了一个,四不像。虽然做得不好看,但我接着一下子连做了好几个,竟然一个比一个好,有点像模像样,妈妈和奶奶都表扬了我。我们包了很多,我和爷爷把做好的馒头放进了蒸笼。

蒸了差不多40分钟,香喷喷的馒头出炉了,热气腾腾,犹如一个个胖娃娃。我忍不住抓起一个就咬,松松软软,香香甜甜,舌尖美食独它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舌尖上的无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汪曾祺爷爷说:“凡事不宜苟且,而于饮食尤甚,中国的许多菜品,所用原料本不起眼,但经过一番‘讲究’之后,便成了人间至味。”我觉得以此作为开篇,再合适不过了。

到了无锡,必须得吃蟹黄小笼包,不过吃也很讲究。我第一次吃蟹黄小笼包时,张嘴便咬,结果蟹黄小笼包送了我一个特别的见面礼——里面的汤汁喷了我一身,连嘴唇都给烫肿了。婆婆告诉我:心急可吃不了小笼包。这下,我学聪明了,小心翼翼地夹起小笼包放入小碗中,先用筷子在小笼包的头上“开窗”,那汤汁如同小溪流水一样缓缓流出,我拿起小碗吮吸着这小笼包的“甘露”,哇!味道咸咸又甜甜,还夹杂着蟹黄的鲜味,真是口齿生津啊!接下来,我要大开杀戒了,连肉带皮一口便送进嘴里,嫩嫩的皮和鲜美的肉掺揉在一起,越嚼越香,越嚼越舍不得吞咽腹中,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无锡,大家一定会想到太湖。“太湖三白”就是无锡的名菜了,分别是银鱼、白虾和白鱼。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三白”中有“银鱼”呢?原来银鱼通体透明,色泽清亮,一捕捞上岸,颜色便会变成白色,故为一白,实在神奇。在清康熙年间,银鱼还被列为贡品呢!银鱼可以烹饪出各种佳肴,可以做银鱼羹等。我最喜欢吃的是银鱼炒蛋,蛋香中透露着几分银鱼的鲜味,那味道真是妙不可言。至于太湖白虾,有诗云:“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我们福建的虾,煮熟便成了红色,娇艳得很。而太湖的白虾却纯得可爱,令人舍不得吃。白虾壳薄肉鲜,特别是做“醉虾”,虾还可以蹦跳。白虾壳好剥,几秒钟解决一只,一吃便停不下来,让人吃得非常过瘾。再来说说太湖的白鱼吧。白鱼的嘴并不大,你很难想象它是食肉鱼吧。无锡人会先将白鱼腌制后再清蒸,吃起来鱼肉细腻鲜嫩,鳞下脂肪多,特别好吃。白鱼是长江下游上等名贵鱼,以前也是贡品,因此被人们夸为无锡“第一鱼”。

中国人是最会吃的,在以前,民以食为天,而如今,我们在美食中寻找的是一分欢愉,更是一分情意。熊熊烈火烧的是人间美味,道道美食品的是人间情味。清风徐来,有美食相伴,亦有好友共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舌尖上的美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是一个与美食相会的好日子。今年的国庆节,我这个小小吃货以写作文为由,可谓是尝尽了天南海北的美食:阳澄湖大闸蟹、重庆酸菜鱼、法来利牛排、奥尔良鸡翅,还有咱如皋的蟹黄包,真是过足了吃的瘾。不过,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却是奶奶亲手做的鸭血炖豆腐,我还给它取了个有趣的名字——“红白配”。

那天傍晚,妈妈的车还没进院子,一股浓浓的香味就紧紧包裹住我,跟着钻进了我的鼻子,我情不自禁咽了咽口水,迫不及待地下了车,跑进厨房,冲向餐桌。餐桌上一道往日没见过的菜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瞧,淡黄的灯光下,洁白如玉的大白瓷碗里,酱红的汤汁,雪白的豆腐,褐色的鸭血(妈妈后来告诉我的),还有那细碎的翠绿如翡翠的点点香菜、小葱,再加上袅袅升起的热气,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好奇而嘴馋的我管不了什么三七二十一,夹起一块“红方块”就往嘴里送。我先舔舔“红方块”,滑溜溜的,软乎乎的,辣滋滋的。我忍不住轻轻咬下去,哇,真叫一个细嫩爽口!我又把筷子伸向雪白的豆腐。嗯,这豆腐由于融进了鸭血的鲜味、青葱的香味和红椒的辣味,一改往日的淡而无味,变得香醇无比,我不由得吃了一块又一块。这时,奶奶过来了,宠溺地摸着我的头说:“小馋猫,汤也不错呢!”我连忙把嘴凑到碗边,小心地吸了一小口。嘿,果真如奶奶所说,浓稠的汤汁儿咸中带辣,辣中泛香,让你喝了还想喝。我忍不住对着奶奶夸赞道:“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

美味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的。感谢奶奶给我做的人间美味——鸭血炖豆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舌尖上的鱼作文800字

全文共 1193 字

+ 加入清单

我幼年的时光是在湖南常德的乡里度过的。常德乡里的青山与水田之间分布着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乡里人称之为堰塘,没有湖泊那样广大,却也足够清深可供吃用或浇灌。自然,那里也有鱼,不过那些鱼却并不是放养的,那年头似乎还没有专业养殖的概念,它们是天然就生在那里的,不归任何人也归任何人……想弄鱼是很简单的事,连小孩子都可以“伺鱼”:由大人把旧的蚊账布或白纱布缝成一个敞开的有四方底的口袋(口子要比底子小的),用两根棍子撑起,再拿一条绳子系在两根棍子交叉处,绳子另一头挑住一杆长竹竿,伺鱼的工具就做成了;使用的时候,往口袋中间放些饭粒拌鸡杂碎之类,再放一块砖瓦渣,让口袋沉入水中,傻鱼儿们便会受诱纷纷前来入袋,这就叫“伺鱼”——我想应该是这个字:“伺”,伺机等待的意思。

那些年我长住外公外婆家“作客”,伺鱼也差不多是我惟一的“贡献”——虽然伺来的大部分鱼都是我自己吃了。我扛着竹杆,从一个堰塘到另一个堰塘,将口袋沉下,在旁边尽情玩上一阵子,等想起时——当然不能太迟——提起竹杆,口袋出水,鱼儿便在袋中了,那真是有趣的游戏!虽然伺到的多是些小鱼(还有小虾),小鱼煎炒起来那味道才好呢!这些鱼一时是吃不了的,尤其是暑假里,我几乎天天要去伺鱼的——外婆便帮我把鱼拿到太阳底下晒成鱼干,如果连着几天都没好太阳,那就只能放到锅里烧柴禾焙干了:开学后要每天包(午)饭到学堂,火焙鱼是最好的下饭菜。

有时候外公也帮我伺鱼,不过他的工具和方法都比我高级,他把竹子片得薄薄的,织成一种带空洞洞的篓子:篓子开口向内呈喇叭状,鱼儿好进,却不好出;头天晚上把篓子扔进堰塘里,第二天早上去收蒌子就行了。这样可以伺到稍大的鱼——也不会太大,野生的鱼都长的很慢,且不会长大太。这些鱼一般是现蒸了给我吃——将鱼剖洗干净,放在碗里,滴几滴茶油,撒几粒盐,什么葱姜蒜都不用——蒸饭时将鱼碗放入,稍后,鱼与饭的香气便一起飘起来。

这些鱼都是很有营养的——至少,不用担心它们是不是有毒饲料喂养出来的问题——长大后我的头发一直很好,乌黑乌黑的,我总以为是它们的功劳;另外我对我的健康状况也还满意,我也相信这是幼年打下较好的底子——在外公外婆的照顾下——的缘故。……我的这些记忆,是不是也可以成为第九频道《舌尖上的中国》:一部描述中国各地美食、间中展示风光人情的电视纪录片——的素材呢?不过,虽然我也喜欢这个节目(事实上,几乎在纪录频道一开播我便是它的忠实观众),但是我觉得这个节目对那些穷乡僻壤的生活未免有些美化,使得它多少显出一点矫情和做作来。湖南的乡里有我幸福的回忆,即使如此,我也知道,至少在那些年,乡里人过的都是很辛苦的。宁静的田园也常有危机四伏……不过,食物的美味是真实的。那甚至是可以深入灵魂,令人铭记终生的——以上种种感受,均产生于我重又吃到来自湖南的正宗火焙鱼之后——那肉质真是细实,那真是湖南乡里的风味——便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舌尖的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题记

我们常常会对某些味道念念不忘,这些味道在你的记忆里盘旋成长,渗进你的骨髓,随年华流转,躺在心底依然熠熠生辉。想起这些味道的时候,想到的更多是沉浸在味道中的自己,以及绵延在味道底蕴中的——文化……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苏东坡,不仅妙笔生花词成百篇,而且对于味道也情有独钟。一道一提名字就令人食指大动的名菜——东坡肉,相传就是苏东坡所创。“漫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对于饮食的描写往往皆臻奇妙,原因就是他在品尝食物时尝到的不仅是入口的滋味,还有淌入心间的味道文化。这些文化浸染着当地独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成为当地人味蕾上的一种独特记忆。

山西人与面食的渊源已久,可谓无面不成欢。麦饭——一种在晋南流传久远的面食,成为我对家乡风物的特殊怀念。几乎在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它在节日时端上饭桌,作为庆新的食物。小时候我最爱看奶奶将一大盆面团倒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揉搓,让面团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再擀成一张大面饼,切条,班上玉米面以防粘连,整齐地码在案上。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在经过盐、酱油、花椒的腌制后变成了诱人的糖红色,再和下锅煮好的面条搅拌后上火猛蒸。炉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响着,一帮小馋鬼就守在灶边,只等到锅沿边冒出丝丝缕缕的白汽,裹挟了阵阵麦香味扑面而来,便央求奶奶拿下蒸笼,迫不及待的品尝刚出锅的美食。

刚蒸出来的麦饭蓬松香软,每一根面条上都均匀的沾着米花,肉片上闪着的油光盈盈润泽。用筷子挑一碗出来,淋上麻油蒜酱,带着麦子的醇香,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狂欢。这种味道直达心底,氤氲成一种平实的幸福。倘若正值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飘出麦饭的香味,混着家门口点燃的松枝味,夹着红红火火的鞭炮声,掺着家长里短的闲唠声,年饭热闹开幕。纵使鸡鸭鱼肉满桌,却依然少不了那道已经在大家记忆里生根的麦饭。一大盆麦饭上桌,透过蒸腾的雾气看见全家老少舒展的笑颜。这一刻,团圆的幸福,美好的期许,都化成了碗中最朴实的美味。而这一刻,也必将带着这种味道埋在心灵深处。不论到了哪里,这种家乡味都会牵着你和那片家乡土,带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文化不只有字字珠玑的诗词,也不只有笔墨丹青的卷轴,也不只有千回百啭的乐曲……味道,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可以美得这样具体,这样朴实,这样深刻。它所拥有的,不只是对味觉的冲击,更激荡着对心中情感的共鸣。舌尖上的文化,像一支漂浮着的旋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传唱了千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舌尖上的记忆

全文共 145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周末初冬的晚上,华灯初上,天空中星光闪烁,晚云被灯光星光折射,如笼起的轻烟,朦朦胧胧,使一切变得神秘起来。万达逛完街,走在这样柔和的夜色中,有如入仙境的感觉。

走近小区入口,在门口的右侧,见有几个人围着个火光,叽叽喳喳,随即闻到了煤炭燃过后的特殊香味,“是爆米花”!我马上反应过来,走到跟前,见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正在忙活,没爆上的挨个排着队,于是决定赶紧回家拿米也来爆米花。

等我拿好米过来,还有三个人在候着,老人说,你现在来马上就能轮上了,刚才人多的时候有人要等一个多小时呢。话毕,不再言语,见他左手拉风箱,右手摇着熏得乌黑的装爆米花的圆铁锅,不时用火钳捅捅炉子让火更旺些。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在大家焦急的期盼中,老人终于用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看了看仪表说“好了”,接着就直起身,支起一个用到处都是小孔的油桶做成的接爆米花的筒子。惶恐中,只听“嘣”的一声爆响,烟雾弥漫,香喷喷白花花的爆米花出炉了,顿时空气中弥漫着爆米花的诱人香气。

这个爆米花的人还要做米花糖,老人把米花锅换成炒菜锅,放上白沙糖熬上,来回用铲子搅着,等熬成糖稀,倒上米花,麻利地搅拌,然后迅速倒在推车上一个浅木框里,用一根宽木板用力压平,再用刀切片,一块块长方形的米花糖就做好了。

终于轮到我了,老人把我的米装入米花锅里,不紧不慢摇着风箱,这是一个饱经风霜满脸满手黝黑的勤劳者,脸上泛着黑黝黝的亮光,因为长时间的忙碌,嘴唇已干裂,晚饭还没顾得上吃……正想着,老人起身说好了。等到我把米花装入袋后,迫不及待抓上一把滚烫醇香的爆米花放到嘴里,慢慢含化,那香甜的味道很快传遍全身,升腾起一种幸福的满足感。

回家后,激动地把米花送到孩子跟前,让她赶紧尝尝,孩子怪异地看着我,摇摇头,说了句我才不吃这个呢。我悻悻地走出她的房间,90后哪里懂得,我吃的不是爆米花,是对我儿时零食的记忆

那些我孩提的日子,食物奇缺,小小的肚子有无限容量,只是能装的食物实在太少,一日三餐后,更别说零食了,就是有,也不过是煮熟的农产品,如山芋,土豆,黄豆等,就这些也是不常有的,不似现在那五花八门的零食。没有选择的,我喜爱上了爆米花。

爆米花也不常有,只在临近春节时,才会有一位老人拉着装有爆米花锅的架子车到村里来。老人在村头支起爆米花锅时,小伙伴们便飞快地跑回家,然后向大人要一毛或两毛,舀上一碗大米,飞奔到老人身旁,自觉地排起长长的队伍。老人随身带着一个缸子作为计量器具,一毛钱便可爆一缸儿的爆米花。当然可爆的还有蚕豆,黄豆,玉米。因为年关临近,大人也特别大方,由着孩子多爆几锅。年三十晚,母亲还会用米花糖熬稀,做一些米花糖,我因不喜甜食,更爱米花。

米花除了干吃外,也可以冲开水泡着吃,遇热水后米花便变的柔软起来,吃在嘴里糯糯香香的,更有饱感。

后来分田到户后,粮食比原来多起来了,每年吃爆米花的次数也多起来了,每次总能吃个够,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痛快。

高中上的是寄宿制学校,晚自习结束后常常肚子饿得惶惶的,又没有多余的钱买零食,一日上街发现街上有爆米花的,于是常常带上大米上街爆米花,带回宿舍当夜宵。因此晚自习结束大家回到宿舍躺在床上集体吃爆米花是一大奇观。高中三年到底吃了多少爆米花已无法统计,但爆米花解了我的饥饿倒是真真确确的。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爆米花也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了。如今,大街上也已很少看到传统爆米花的身影。商店里出售的爆米花,颜色虽然好看,闻着有一股奶油的甜香,吃起来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是因为一切来得太丰富,来不及品尝和消化?还是一切来得太简单,少了那份等待和憧憬?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舌尖上的美食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脆骨是我很爱吃的一种食物,鲜香美味。

脆骨的做法最常见的是干煸,先把脆骨放在盆子里,锅中把水烧开,放入脆骨,直至煮到水有一点点变色的时候,滴一点料酒进去去腥,继续煮至脆骨微微卷起,上面有一些白膜的时候便捞起来,过冷水洗去上面的白沫。准备一些姜丝,蒜末,葱花,孜然等佐料,辣椒可根据自己口味加或不加。

把脆骨切丝,在锅中放入少许油,加姜丝,蒜末炒出香味,倒入脆骨,加盐翻炒直到把脆骨的水分炒干,喷点酱油、加孜然继续翻炒均匀,这时候孜然脆骨的香味就从锅里飘出来了,放入芝麻和葱花迅速翻炒几下,一盘香喷喷的脆骨就可以出锅了。

夹一条脆骨一口下去,“咔嚓”,脆骨发出了一种声响,十分有趣,嚼一嚼满口都是香味。把脆骨放在饭里,就着一大口米饭又别有一番滋味,让你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虽然干煸脆骨的过程很复杂,但你吃上脆骨的那一刻,觉得一切劳动都值得。干煸脆骨成了我童年生活中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如果你没有吃过那就太遗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舌尖上的美味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家的怪味鱼,那是方圆百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美味

先说说鱼吧。它是被誉为"长江第四鲜"湖北清江库区的清江鱼。它身上没有一片鱼鳞,而且杂刺极少,颜值也是极高的,长着一颗可爱的娃娃头,嘴巴特别大,最搞笑的是它的鼻孔两边还长着两根长长的八字胡,就因为这两根胡子,有很多人会误认成鲶鱼。它的皮肤光滑细嫩,如同刚出生的婴儿。鱼身呈米白色,尾部有淡淡的粉色。

再说做法。首先,开膛破肚冲洗干净。再在背上划上两厘米间隔的口子,方便入味儿。然后放入烤箱烤四到六分钟,直到表皮呈金黄色,在锅底垫上洋葱,把鱼放上,开始炒制调料,它可是画龙点睛重中之重关键的一步。先烧油放入葱、姜、蒜煸黄,再放入辣椒、麻椒、调料包,然后加入料酒和适量开水,最后加糖和醋,炒好的汤汁从鱼尾浇至鱼头,使鱼刚好没入汤中。再放上一两根香菜当作点缀,远看红红的辣椒上面,点缀着一抹绿色,真是像万花丛中一点绿呀!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要先煮上十分钟,入味后才能吃哟!请耐心等待……"爸爸笑眯眯地说。我直勾勾地盯着锅中的美味,不住地咽口水。不一会儿,锅中开始沸腾,香气四溢,香味扑鼻而来,把我肚里的馋虫都勾了出来。终于等到开吃了,我拿起筷子,夹起一块塞入口中,嗯,鱼皮酥脆,鱼肉又Q又弹,鱼肉不仅很光滑而且还很细嫩,入口即化。味道也是超棒哒!一入口,舌尖上麻麻的辣辣的,麻辣过后微微还透着一股酸甜,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酸甜麻辣,交相辉映配合得天衣无缝,不住地挑动你的味蕾,让你一点不觉得油腻,反倒是很清爽可口。香味越煮越浓,鲜味抢占主场,它的鲜香会一点一点渗透到你的血液和细胞。

"太好吃了,妈妈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鱼刺卡住我喉咙啦!"妺妹俏皮地说。弟弟的嘴巴里塞得满满的,“嗯嗯嗯”地不住地点头。

这就是我家的招牌菜——秘制怪味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舌尖上的中国英语AbiteofChina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There are many TV programs on Chinese cuisines, but few are like A Bite of China. The latest seven-part high-definition documentary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what Chinese eat.

Filled with mouthwatering images of food ranging from haute cuisine to local delicacies, the docu captures the beautiful and refined process of food-making. The program is sure to attract both food buffs and ordinary audiences.

The bonus is, the show is not only about dishes. Every episode will highlight different people, who will tell stories about their adventures with food.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舌尖上的童年作文600字

全文共 544 字

+ 加入清单

一盘盘热气腾腾的佳肴在桌上散发香气,一双筷子在之间穿梭,时不时地发起进攻,夺来几个战利品送入口中,一咬,一嚼,香味四溢,令人流连在几道小菜间而不舍得走下饭桌去。

“这囡很馋,能吃得很。”这日大人对我的评价。我听到时便在边上傻笑,脑子里想的,便是妈妈和外婆的菜肴,口水不觉滴了下来。

放假时,妈妈常带我去乡下外婆家,我很乐意,终于能再吃到美食了。

外婆总是知道我来的消息,提早在厨房忙活开了。刚进屋,便听到炒菜的声音,闻到闷在锅里仍挡不住的稻米香,看到一屋的白气,温馨、可爱。

“来喽,吃饭喽!”来不到一会儿,饭菜便好了,外婆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喊着,听着格外亲切。

雾气中,外婆笑着端出菜肴,“哇!”我惊叫一声。清蒸鲈鱼!顺滑的肉质,富有弹性的鱼胶,一想起这美味的鱼肉,我不禁口水四溢。

又是一盘。这次是花生酱,酸醋的味道,香脆的花生,虽然只有一小碟,但足以让我配下一大碗饭了。

山药排骨汤、蛋黄霜白菜……一个个盘子在浓气中出现,一道道菜肴被放上饭桌,并且在每人面前摆一碗散着稻香的饭,菜香混着稻香扑鼻而来,让我的舌头开始蠕动,胃开始尖叫。

一口白菜,一口汤,一口花生,一口饭。在香气的伴随下,我们品尝了一顿大餐;在香气氤氲的小屋中,我们陶醉在舌尖的盛宴。

美味中,童年在流逝,但是那味儿,永远不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与饮食有关的纪录片。播出之前,并没有人对这部片子寄予厚望。因为整个拍摄在资金、技术、经验等多方面都受到制约,相关的宣传也寥寥无几。

然而随着片子的播出,那些诱人可口的美食、深厚的人文情怀、丰富的饮食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成为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优秀纪录片。其实,这部片子我们都不陌生,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的成功,归结于中国人对于饮食文化的喜爱:食物的滋味不仅仅局限于舌尖之上,它可以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传统、风俗文化,它反映了人们的偏好,也反映着人们的性情。人们之所以对饮食的话题乐此不疲,除了满足口舌之快,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人间百态,家常世情。

诚然,将饮食作为拍摄的视角,是这部片子立意上的高明之处。但是,没有摄制团队背后的付出,也很难有制作如此精良的作品。在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里,导演组特意增加了一集花絮内容,向观众们展示了这部深受欢迎的纪录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在我们的想象中,拍摄美食节目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寻遍祖国大好河山,品尝名扬四海的各大菜系,探访几近失传的民间秘制。但真实的情况是,为了拍摄到最为壮观的捕鱼盛景,摄制组需要忍受零下30度的严寒;为了记录下葡萄成熟最新鲜的一刻,他们只身穿越酷热干旱的荒漠;为了寻找难得一见的野生食材,他们更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除了旅途的艰辛、环境的恶劣,摄制组还面临着各种技术上与设备上的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呈现壮观的全景,团队反复调整航拍的方式,克服技术条件的限制,精益求精。我们看到的每一帧精美的画面,就如同新鲜的食材,只有经过千万道工序、“煎炸烹煮”,最终才能呈现给观众一道生动的文化大餐。

观看这个纪录片的花絮,让我感触颇深。摄制组的一位导演曾说:“一切成功的秘密,都来自于笨拙的探索。”做好一道菜是这样的,拍好一个片子也是这样的。其实,在我看来,做好任何一个工作都需要不畏艰辛,反复尝试。

我们都知道煤炭行业目前处于相对低迷状态,市场供过于求,企业效益下滑。面对这种严峻的行业形势,许多人工作的积极性也大不如从前。实际上,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失去对工作的动力,失去对企业的信心。越是在这种困难的环境下,越不能选择消极逃避。不论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还是在管理岗位上的员工,都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反复摸索,精益求精,改进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效率;学会如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应对各种压力,这样我们才能在岗位上有所收获,帮助企业从细节提升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使企业走出低迷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舌尖上的记忆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临海举办“美食节”啦,这可乐坏了我和妹妹这两只小馋猫。星期天下午,我和妹妹就缠着妈妈带我们去美食街吃美食。我们一到望江门,就被热闹的气氛包围住了,“20xx年台州临海风味美食节”鲜红的大字映入眼帘,门口的大红灯笼格外醒目。

我们来到热闹的美食街,恨不得马上挤进人群,吃个痛快。可是这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想很快挤进去不容易,我们只能在人流中挤来挤去。走进美食街,街两边的店铺连成一片,每个摊铺前的广告五花八门,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摆满了柜台,应有尽有。刺鼻的烧烤味, 滚滚而来的炊烟弥漫上空。人们随着人流一边慢慢地移动脚步,一边品赏着美食。这时,我听见有“卖炸薯条”的叫卖声,便挤了进去,只见厨师把土豆切成丝,洗净后放在淀粉中一泡,它的全身便裹上一层白色的浆,像穿上白棉袄一样。他把薯丝放进油锅炸,“哧”一条条土豆丝一边唱着,一边在油锅中快乐地游着,好像一群鸭子。厨师不停地用漏勺搅来搅去,随着薯条慢慢地鼓起来了,变得胖胖的、黄黄的,厨师用漏勺捞起金灿灿的薯条,浇上鲜红的番茄酱,让人谗涎欲滴。我们买了很多的东西,我们来到了休息区坐在椅上开始吃美食。妹妹一手拿着鸡腿,这边啃一下那边咬一口,狼吞虎咽地吃着,一手拿着果汁,咕咚咕咚地喝着,津津有味地品尝。

“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想不到今天,天上的美味也成了我们百姓的风味小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舌尖上的爱作文700字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偶尔几许的微风里也是热浪滚滚,聒噪的蝉鸣中也透露着不耐烦,太阳在天空中耀武扬威,我也只能困在房间里做题。

突然,鼻尖传来阵阵清香与微辣碰撞的味道。于是我循着香味走到了厨房门口,看到了妈妈忙碌的身影,汗水已经将妈妈的后背打湿。我看妈妈小心翼翼的用筷子在锅中搅拌着,生怕一不小心把什么东西戳烂了。我上前问道,“您这是在做什么菜啊?这么香!”“这是茄子煲啊,你不是前几天和我说你想吃这个吗?”妈妈随口答道。我这才想起前几天好像是提起过这件事,但后来就不了了之了,没想到妈妈却记在了心里。

不久,开饭了。最吸引我注意的就是那个还盖着锅盖的锅,这就是妈妈刚才说的茄子煲吧。一揭开锅盖,就能感受到茄子独特的香味,把空气中所有的憋闷与燥热全都替换了。再仔细一看,我不禁感慨万分,原来茄子煲材料这么丰富啊,先是茄子肉沫,还有一些葱和大蒜混合在一起,最上面一层就是辣椒和佐料了。我赶紧夹了一块丢进嘴里,口齿不清地问妈妈,“您什么时候买的菜啊?我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啊,我出去的时候你还在睡觉呢!”又是那种轻描淡写的口吻,一切好像都是很轻松、很简单的。

蝉,又在不知疲惫地叫,痛诉天气的炎热。一扭头,窗外明晃晃的太阳刺得我眼睛发酸。这么早就出去买菜,不外乎是为了保证食材新鲜!我呆在空调里房里都觉得憋闷,妈妈却来不及休息就一头钻进闷热的厨房为我烹饪美食。要是换成我,连一秒都不想呆在厨房里……

窗外的蝉,又整齐响起,想赢得所有人的注意。我突然想起《昆虫记》里的蝉,在土里酝酿十几年,只为来到地面上吟唱一个夏天——就像我的妈妈,所有的付出,只为我的康健我的。为此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留守家庭,让自己成为一个全年无休的家庭主妇,而我却常常连一句感激的话都吝于给她。

这个夏天,热浪依旧,蝉鸣依旧,可舌尖上的爱,心灵上的爱,却越来越深刻。不要以为西装革履就是战袍,不要以为浴帽围裙就是渺小。这是这个夏天,我深刻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节的关于六一儿童舌尖作文上的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咦,今天的校园内真热闹啊,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洋溢着开心的笑脸。猜猜,为什么呢?告诉你们吧,今天是快乐的六一节,将会有美味的食品等着我们品尝,光想一想,都要垂涎三尺了。

首先我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我们学校长小之星的颁奖典礼,一位位各方面表现十分优异的同学,获得了长小之星称号,看着台上受到表彰的同学,我内心有小小的失落,暗自下决心,我也要继续加油,努力学习,争取有一天也能站在领奖台上。

带着一丝丝遗憾,参加完颁奖仪式,我们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快速回到了我们的教室,每位同学都兴奋的拿出自己带来的美食,教室里顿时弥漫着浓浓的香气,同学们带来的美食样式丰富多彩,有:炸鸡翅、寿司、热狗……光看外表,就已经忍不住要吃了。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我们开始互相品尝美味的食物,有的同学眼急手快,拿到了自己喜爱的食物,有些同学动作慢,大家也都分给他食物。最好吃的要数梅允馨带来的迷你热狗了,第一个同学品尝完时,眼睛笑得弯弯的,嘴半天合不拢,还不停的小声嘀咕:“真是太好吃了,太好吃了!”听到她的话,靠近的同学都迫不及待去抢迷你热狗,生怕吃不到,一不小心,仅剩的一小块,由于大家的“争抢”,掉到地上了,看着掉地的热狗,没吃到的同学有些郁闷,心想:怎么动作不快点呢?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有滋有味地吃了。

美味的食品真是太多了,吃不到这个就吃那个,同学们都在埋头“苦干”,时不时还听到评论:“鸡翅有点太硬了,咬不动。”“这个真好吃,怎么做的啊?”

这个美味的六一节,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中我不仅吃到了美味的食物,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纯洁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舌尖上的童年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是个讲究“吃”的国度,英国人一见面就谈天气,而我们打招呼则是问:“您吃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舌尖上的这些美味吧。尤其是童年记忆里那舌尖上的美味,不管长到多大个子多高的时候,都会印象深刻,永远难忘呢。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哦。

诗歌里的舌尖美味

清扬姐姐记得形容刀削面的一首民间顺口溜:“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当然,这个顺口溜可比不得名人的诗作啊,古代很多诗人、文人就用诗歌记录下了当时的饮食文化,我们一起去尝尝吧。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明·郑板桥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唐·杜甫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北宋·苏轼

白水豆腐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舌尖上的情思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盛产各种美味。我的家乡也是如此。家乡是一个鸟语花香,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除了山山水水美不胜收的风景外,还有形形色色的美味特产。

我的家乡的特产很多。如水果:八月瓜,野小葡萄,毛桃子等,美味佳肴:湘西腊肉,茶峒米豆腐,稻花鱼等各种特产。此刻在这么多特产中,我最爱的还是湘西腊肉了。

腊肉的制作方法就比较麻烦了,先把肉切成小块儿,准备陈皮,小茴香,山奈,白蔻,桂皮,八角,干花椒,香叶,干辣椒。锅内下盐,倒入刚刚准备好的香料翻炒,然后倒出来。在热快上抹上高度白酒,香料也放在肉块上,盖起来腌制五~七天,把腊肉晾起来,用筷子刮一下,挂在火坑上熏烤15~20天就可以食用了。

梁秋实先生在大哙湘西后,用满嘴的油腔大呼道,“湘西腊肉,天下第一。”腊肉并不是什么高档美食,宫廷大菜,也没有精细复杂的制作工艺,只靠等。等猪仔长大,等肉入盐味,等烟火撩去多余的水分,一条肉就是一个冬天。

从入冬到过年,就是我们家乡腊肉飘香的季节,这样的腊肉虽然其貌不扬,但经过时间的烹调,散去烟味,化去了油腻,肥的瘦的咬在一起,香嫩丰腴,如咽酥酪。它可是我们家乡逢年过节家家饭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百吃不厌哦!

每次想吃腊肉,就会想到外婆家的炊烟袅袅,小时候过年就会去外婆家,外婆家一个大火坑,烧一炉大火,一家人围坐谈笑风生,火坑上挂的全是腊肉,外婆心疼我就会把烤熟了的腊肉用小刀切一小块一小块直接放我嘴里给我解馋。外婆的去世,腊肉成了我舌尖上的离愁,也更成了我更多感情的依托和钟爱。

我爱家乡的各种美味,但是我更加钟情于家乡的腊肉,正可畏“雾霾难散目光迷,腊肉飘香最可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描写舌尖上的美食五年级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重庆的特色有很多,有江边的吊脚楼,也有市中心繁华的摩天大楼,更有棒棒的扁担,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也不过是那重庆的美食

说到重庆,每个人想到的也不过是那鲜香的火锅吧,可是重庆的美食只有火锅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重庆美食有三点。

NO.1

小面,重庆人说到小面都口水直流,这当然也是重庆人最自豪的。虽然这次全国十面没有重庆的小面,但重庆人不会服输,拍摄了《嘿,小面》让所有人都想尝一尝重庆的小面。小面是有什么魅力,让重庆人赞不绝口呢?首先,重庆小面调味料非常讲究用料不高档但都是辣味的,并且面条很有嚼劲,配上水烫青菜,便更是鲜美无比,价格实惠,谁都可以吃的上。

NO.2

小吃,重庆的小吃种样繁多,最多的也就是酸辣粉了,麻、辣、香、鲜、酸且油而不腻,简直色香味俱全,并且十分健康,方便且物美价廉,是街头上一道常见的美食。还有重庆的陈麻花,最好吃的,是磁器口的一家,这麻花味道酥软,品种丰富,口味独特,原味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各种各样的口味,喜欢吃甜的,可以试下蜂蜜、香芋、草莓等口味。

NO.3

这自然就是大众皆知的火锅喽,这既是一种美味佳肴,也是一种烹饪方式,是饮食文化的一个内容。火锅有五大特点:

一、烫,各种各样的燃料,热传导方式也各有不同,但都又充分保证了原料的热度,并于味碟的调味品结合,又热又鲜,十分可口。所以,厨师与品尝者总结一条经验“一热当三鲜”。

二、鲜,重庆火锅的汤卤调制十分讲究,汤汁都是用鲜香原料和调料做成的。卤汁用料鲜,火锅烫料鲜,可谓鲜上加鲜,鲜浓味美。

三、符合大众口味,近年来,利用原料的变化,产生了多种味道的火锅,适应了人们不同口味的需要,以麻辣为基础甫以其他众多味型。有较广的适应性,是重庆火锅的一个新特点。

四、什么都可以吃,重庆火锅选料广泛,独具一格,回味无穷。

五、乐在其中,亲戚相聚,朋友小酌,围着火锅边吃边聊,无拘无束,浓香热气与和睦的气氛交融,其乐无穷。

也就是这三点,让重庆的美食那么多,且都独具一格,我爱重庆的美食,也更爱酝酿美食的重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舌尖上的年味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倏地心头涌起一股温暖的感动,突然想起过年这个老话题,在我的记忆里占据了多少分量。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原本只是家长们的一句调侃,却也是个大实话。不过,和现在的孩子相比,除了玩得更加自由,便是从此有了打牙祭的盼头。

不必是名贵的吃食,那些家家户户必备的手工制作各色干粮足以担当。进入腊月,围绕过年的准备便开始了。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母亲学会了熬糖,不再需要请邻居帮忙便能完成。一家人围着一口大锅乐呵呵地涎着脸,盼着锅里翻起的浪花快点凝结成糖饴,也好先入口为快,早些感受到逼近的年味。

母亲用大大的锅铲捞起浓厚的糖饴,看那流动的线条,确定灶膛里该留什么样的火候。差不多了,母亲退下锅台,由父亲顶了上去,盛出部分糖饴,直接往锅里倒入早就炒好的胖嘟嘟白花花的泡米。

这是熬糖和切米糖同时进行。以前母亲不会熬糖时,有时是用买来的白糖块作为粘合剂。自己熬糖可能要费些柴禾和功夫,但这些在乡下人眼里算不上成本,却能省下点钱。而对我这样的孩子来说,最大的收获便是从头至尾亲眼见证不起眼的麦芽和大米怎么变成了令人垂涎的白糖。当然,最后会每个人轮流品尝一下锅里盛出的糖饴,那浓烈的甜味以从未有过的冲击力直达心底,感觉到全身都在享受着那一刻的快意。

除了熬糖切糖,准备其他的炒货吃食也是等同视之的隆重和热闹。炒泡米的时候,一定会一同炒些玉米、蚕豆、花生、山芋角等干粮。这些吃食,花生数量较少,算得上过年吃食中的上品,一般不给小孩子任意搬弄,而只在有客人来时才端出来,这时倒可以趁机吃到一些。

乡下人没什么营养保健方面的讲究,过年里对孩子吃零食基本不加干涉,从除夕之夜起,那些准备已久的零食正式对孩子们开放。有了这些精灵般的东西,孩子的小嘴总是没得闲着,早晨出去便不见了踪影,家人也不急着喊回来,反正口袋里装得满满的出去,定不会饿着。时常在暮色里赶回家,才发觉中间少了一餐,却奇怪怎么不觉得饿呢?这是年饱。母亲笑着说道。本来是想趁过年多吃些鱼啊肉的,却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粗糙的零食占据了胃的大部分,总有心不甘情不愿的一丝悔意。可出门前总还是不忘带上一些,那可是一年里只在这个时候才有的。

白花花的米糖,干翘翘的玉米,黄澄澄的山芋角,放进嘴里得先用力嚼,过足了嚼头这股瘾,甘味才开始像泉水一样渗透开来。土得掉渣的山芋貌不惊人,却总是乡下人不忍舍弃的老朋友,不只是加工成山芋角吃得有味,听父辈们常说,当年就是因为它,才使无数的乡民得以度过食不果腹的年代。

这些硬邦邦的吃食,大人们似乎并不在意。跟着他们到村里串门,常有主人端出一碗香甜的米酒让人品尝。这是父亲的最爱,手工制作这种米酒也是父亲的拿手活儿。虽然也很喜欢那股浓烈的酒香,可总是吃不到几口就觉得腻味。

年关临近,从家人的问候里渐渐察觉到淡淡的年味。对于已届中年的我来说,年味就像一支接力棒传给了孩子。现在的孩子不再追求过年吃点什么,那些或许早已经麻木了舌尖上的味蕾,但在我的心里,永远还流淌着以吃为代表的年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舌尖上的浪费作文350字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舌尖上的浪费,我们也是议论纷纷。虽然各国都开始了光盘行动,但是仍有人浪费粮食,而且人数越来越多,我现在要对浪费粮食的人讲讲浪费粮食有啥坏处。

粮食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没了我们就无法生存。有些人因为菜做的不好吃,就不吃,最后就倒了,有些人因为点的菜太多才吃完一盘菜就不吃其他了……而有些老人特别节约,就吃剩菜,吃已经过期的食品……照这样的速度,一年大约浪费2000亿吨粮食,足够20亿人一年的粮食了。现在梁浪费的数量还在上升,最后可能我们的粮食已经用光了,到时候我们就会无法生存,而且粮食少了,其他生物也由于没粮食导致死亡,最后人们一点粮食也没了,植物也死了,地球也会毁灭。现在各中介绍美食的节目上还出现,“光盘行动”所以我们也要节约粮食。

粮食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如果没了,我们就会毁灭。让我们珍惜并节约粮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舌尖上的家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脚步有多远,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只有的味道熟习而又固执,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不管家在何方,永久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味道。而在我的记忆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缭绕。

儿时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而如今,很久没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个熟习的楼道,再次推开那扇熟习而又陌生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亲人的味道扑面而来。外婆看到推门而入的我,恍如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来啦,快来吃饭吧!”外婆用一口隧道的安徽话招呼着我。我换好鞋,坐在饭桌前,抬头一看,一顿丰富而朴实的午饭摆在我的眼前:一碗米饭,米粒在碗中安静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脸洁净无瑕,而饭上,外婆总会事前摆上一只鸡腿。鸡腿油光锃亮,肉质鲜嫩爽口,鸡汤中的五剂调味与鸡的肉质相克相通、完善融合。品味一口,调味的香气和鸡肉最真实的味道一起迸发,给味蕾带来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的最爱,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饭桌上,外婆总会自得洋洋的向我夸赞她自己的手艺,我也只是笑笑。有时,她会不停地向我碗里夹菜,而我却总想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她总会说:“你平常能吃到这些吗?还未几吃点!”是啊,这不单单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给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这里,家的味道就是红烧鸡腿的味道,浓郁,厚重,余味无穷。

与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现在也算是位“下岗”语文教师,在家照顾爷爷,顺便照顾我们的每日三餐。她平时在家总爱揣摩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还属她制作的沙拉。细碎的木鱼花洋洋洒洒落在西兰花、花菜、四季豆交织的绿色上,柠檬汁经过姑姑的指缝,闪烁落下;两种色采的小番茄娇俏明亮,让人想到疏松的、旋转的裙裾;小萝卜被切得非常薄,几近半透明了。然而当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时,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楚。正是由于薄,带点辛辣的脆爽就变成了潜藏在番茄中的小欣喜,通透清澈,带着微小爆破般的欢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边喝着她泡的红茶,边看她行云流水般一样样地洗、切、拌,偶然尝一下调好的酱汁,脸上露出欢愉的笑脸。这时候,在姑姑这里,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闲适的,就像这沙拉,满口留香。

家在哪里?家在天地间,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脸里,在祖孙三代的温顺里,它是每个人把爱和一切美好寄托的空间。家是温馨,是***,是舌尖上的浓浓淡淡,是口齿间的回味无穷,让我们舍不去,离不开。家,我舌尖上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描写舌尖上的美食五年级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终于有机会让妈妈带我去吃菜煎饼了。

到了店门口,只见“陈记菜煎饼”的招牌分外引人注目。还没走进去,菜煎饼特有的香味已经钻进我的鼻子。走进店里,客人们可真不少呢,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空座。客人们多数是在吃煎饼,那副津津有味的样子,让我更加迫不及待想要一饱口福。

菜煎饼店铺不算大。做煎饼的食材盒子整齐地排放着,里面盛放着各种蔬菜。收银台就在离煎锅不远的位置。靠近最里边的地方,三个煎锅整齐地排列着。其中有两个煎锅上的煎饼正在加工,散发着热气,伴随着特有的“滋滋”声,煎饼的香味逐渐弥漫开来。

我和妈妈拿起选菜的盘子开始挑选自己煎饼的配料:金针菇、生菜、木耳,这是妈妈的最爱;韭菜、海带、土豆丝,我也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装满了盘子,我把盘子递给做饼的阿姨。阿姨接过我的菜,倒进一个大碗里,然后开始加佐料:食用油、食盐、鸡精……再把这些配料搅拌均匀。阿姨接着就拿了一张饼放在煎锅上,再打一个鸡蛋均匀地摊在上面,又把搅拌好的配料倒在饼上,再接着又拿了一张饼盖在配料菜上,最后锅盖盖上去等饼煎好了就可以了。

煎饼终于做好了!只见阿姨一刀下去,把卷好的筒状煎饼切成两段。阿姨把煎饼递给我。我的食欲已经无法控制了,赶忙伸出手就想抓着煎饼吃。手刚碰到饼,烫得我赶忙缩回来,再一看,手都被烫红了。阿姨笑着对我说:“饼刚煎好,会有点烫,吃的时候要小心。”于是,我耐着性子等,煎饼终于可以吃了。

我一口咬下去,满口生香。看着自己咬过的煎饼,哈哈,绿色的菜叶,黄色的土豆丝,银色的鸡蛋白,青黑色的海带丝,真是色色俱全。我细细地咀嚼着:又脆又香,又腻又滑。我一大口赶着一大口地吃着,已经狼吞虎咽了。妈妈不住地提醒我:“慢点吃,慢点吃,别噎着!”我一边点头应承,一边不住地夸奖说:“真是太好吃了!陈记菜煎饼果然名不虚传!”

走出“陈记菜煎饼”店,看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我心想: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陈记煎饼果然是一道舌尖上的美食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