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舌尖上的作文实用20篇

新春过年,最回味的就是舌尖上的美味。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与舌尖上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407

作文

465

舌尖上的美味——手工挂面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李宜杰

北方人大多爱吃面,我也不例外,尤其是手工挂面。这次游学之前,我把制作挂面的视频看了不止三遍。呵呵,看着看着,我的口水就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看着真是太美味了!

手工挂面虽然好吃,但做起来可是很不容易的。听做手工挂面的老师傅讲,今天他是凌晨四点就起床和面的。选择原材料很重要,要上等的高山小麦磨成的面粉,再加上适量的盐和在一起。和好的面就放在专门做挂面的窖里进行醒面。七点左右开始挂面。先把醒好的面搓成条,并且搭好三脚梯和专门做挂面的工具。这些步骤需要两个人,一个人在厨房里搓面,一个人站在三角梯上挂面。挂面时,先用小棍把面卷一下,拉长,再拿一根小棍卷起来,左右压,挂上小铁棍等面压到最底。这样就做好了一根挂面。挂好的面一根根像头发一样细,真是好手艺!

看着这些瀑布一样的面,我垂涎三尺,如果配上西红柿炒鸡蛋,再来两瓣大蒜,哈哈,舌尖上的美味!我手疾眼快,先买三把再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根根挂面浸透着人们的辛勤劳动,我们要珍惜粮食,千万不要浪费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舌尖上的什么作文400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怪味豆,怪味豆,听名字,就觉得很奇怪。那怪味豆究竟是什么味道的呢?也许是甜味、咸味,也可能是酸味。如果你想知道就和我一起去“看一看”吧!

我先看了看怪味豆的包装,映入眼帘的是图片上满满的怪味豆,它们一个个颗粒饱满,看起来就很诱人,不过上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产品以实物为准”。再看上面那一行艺术大字——“怪U豆”,没想到标题的字体都这么怪。接着我看了看包装袋后面的配料,发现怪味豆的做法可真怪呀,怪味豆主要由蚕豆组成,再加上糖、盐、辣椒、胡椒,甚至还有咖喱粉呢。

看完包装,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品尝一下了。我撕开包装,一股清香飘满了教室的每个角落。我使劲地嗅了嗅,觉得很好闻,一种甜中带辣的感觉。

这时,老师给每人发了一颗怪味豆,我拿到的怪味豆像一条“胖胖的小鱼”,也许是因为吃了太多的“鱼食”,所以小鱼长胖了吧,真是一条“贪吃鱼”呀,我拿在手上看了看,怪味豆表面凹凸不平,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沾着粉,红色的是辣椒粉,黑色的是胡椒粉,黄色的是咖喱粉,这些小粉会沾在我的手上。我舔了舔手,真美味,还有些甜。

看了许久,我忍不住舔了舔怪味豆,刚开始有点甜,但是怪味豆似乎有魔力似的,舌头上越来越辣,不过很好吃。我小咬了一口,只听“喀嘣”一声,怪味豆被我咬下了一块,脆脆的,舌头感觉麻麻的,舌根和嗓子里有一股清香的辣味,这辣味唤醒了我的味蕾,真好吃。我一口将剩下的吃掉了。吃完后,我回味无穷,嘴里还残留着怪味豆的香味。

怪味豆,你们知道怪在哪了吗?它不仅包装怪,配料怪,样子怪,连味道都很怪嘞。怪味豆,真是名副其实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舌尖上的清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节,我和妈妈摘了许多清明菜回家,准备做我们的传统美食——青团。一路上我们边找边摘,头发已被蒙蒙细雨打湿。

回到家后,妈妈就开始忙活起来,把之前准备的食材都拿了出来,有肉、豆腐干、红萝卜、粉条……不一会儿,厨房就传出“笃笃笃”的响声。我看着妈妈把这些食材剁成细小的颗粒状,搅拌到一起成了青团的馅。做好了青团的馅,她又把摘来的清明菜洗干净,捣出汁,放入面粉中,雪白的面粉被染成青色了,最后她又把面粉揉成了一个大面团。

妈妈嘱咐我把手洗干净,要我一起包青团。青色的大面团和一大碗香气扑鼻的馅摆在桌子上,让我不知从何下手,我只能跟着学。妈妈从大面团上扯下一小块,放在手心搓,她搓得很圆很圆,面团很听妈妈的话。然而,面团在我的手里却从东滚到西,一点也不听话。妈妈看到了,就耐心地教我。妈妈一手托着搓好的小圆球,一手用食指在圆球的正上方轻轻地戳一个洞,在大拇指兄弟的帮忙下,一边捏,一边转,小面球就变成了一口小碗的形状。

开始放馅了,我舀了一勺又一勺,要把这口“小碗”装得满满的。之后,妈妈教我怎么把“碗口”给收回来,而我在收口的过程中收得很糟糕。妈妈一边笑一边说:“你怎么放这么多馅呀,太贪心了!”妈妈说着,把我青团中的馅舀掉了一些,我的第一个青团终于包好了。

我们花了一上午的时间,青团终于全包好了。妈妈开始放在锅里蒸,没过多久,青团浓浓的香味就往我鼻子里钻。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我开始渐渐喜欢这个节日里的特色美食——青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舌尖重庆作文800字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提到重庆二字,都离不开重庆火锅,经过这片土地的人都会用舌尖品尝美味的火锅,用心灵感受巴地的风俗人情。

圆中有方,红白的汤汁在锅中沸腾,感染着一桌人的热度。当我们端起那长长竹筷,便不再是过客。

当你夹起一片毛肚,置入沸腾的红汤内,随辣子花椒颤抖着,涮一下,抬一下,涮一下,抬一下……就这样七上八下,一片毛肚由生变熟,黑里透红,时不时挂上几颗花椒,几片辣椒,冲击着你的味蕾。再被芝麻和香菜的酱汁浸泡,染上一点酱香,放入口中,回味无穷。辣入舌尖,麻入牙床,猛的,一种烫辣的东西钻入嗓子眼或鼻腔,使得你大咳几声,火热的脸上印上红润,眼角却能挤出一滴眼泪,哭笑不得,引起一桌人哄然大笑……

只是,当那热辣的食物吞入胃中,是温暖的,热情的,正如昔日巴地长江,长江中纤夫热血拼搏;好似高山流水,石阶上轿夫的大汗淋漓。但不论他们流下多少汗水,甚至血肉,这种热情终究不会屈服于生活,屈服于那些渗透于滚滚长江中的艰辛。

昔日,长江之水,波涛汹涌。一个个奋力的身影后,是溯流而上的乌船。纤夫黝黑的臂膀上,是经历过江水浸泡冲刷的麻绳,手中,是记录坚韧与执着的粗茧。但每当号子声再次穿越山川时,他门唱出朝阳,唱出晨光,唱出热情与希望,唱出人世间最淳朴的力量,唱出这片热土孕育的精神。

只是,穿过岁月的河流,多少痕迹不被淹没?哪些东西能够沉淀?只可惜,黄河之水不可溯流,山川之间再无号子的回荡。悄然间,我的思绪随浩荡长江向东流去……

那里有绿水青山,丘陵中,藏点着几户人家,青烟袅袅。那里能嗅见雨露的沁香,花草的芬芳,更能嗅到饭桌上土鸡的味道,不同的一桌人,相同的其乐融融。

不经意间,一片毛肚吞入腹中,回味无穷……

只是,这分明是重庆的火锅,又怎会吃出家乡的味道?也许,这就是食物的魅力,它们代表着一方热土的故事,又留存世间人情。

所以说,最有味道的,还是美食。而这,就是舌尖重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舌尖上的记忆作文800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家里的院子中有一棵樱桃树。

每当到了春天,光秃秃的樱桃树枝上开始发出碧绿的芽儿。新芽儿又细又嫩,伏在树丫之间,点缀着树枝。

天气转热,到了夏天,碧绿色的嫩叶颜色逐渐变深,变成墨绿,绿叶周围出现了一小圈锯齿。

经过一夜,绿叶之间赫然出现几粒小绿点。“结樱桃啦!结樱桃啦!”看见樱桃的我,兴奋地站在树下又唱又叫。

渐渐地,樱桃变红了。金色的阳光穿过薄薄的樱桃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发着淡淡的光亮。樱桃皮下,隐约能看见有汁水在流动。

看着绿叶间一个个圆圆的樱桃,我垂涎三尺。每天都拉着爸爸,一遍又一遍地问:“樱桃熟了吗?可以吃了吗?”

终于有一天,爸爸从仓库中拿出来一根长棍,长棍顶上是一把锯子。他大喊:“快来摘樱桃喽!”

听到这叫声,我和另外一些孩子们立马冲了过去,生怕落后了吃不着樱桃。

爸爸举起那把锯子,调整了一下长度,直接把锯子架到樱桃树上,选了几根樱桃结的最多的树枝,连枝带叶一起锯。枝条粗壮,爸爸锯的时候略显吃力,咬着牙关,皱紧眉头,一下一下地锯着。

“啪嗒!”树枝落在地上,绿叶四散飞扬。我们立马伸手,将一个个樱桃从树枝上摘下来,扔进篮子里,放在清凉的水下洗了又洗。

洗干净的樱桃“吹弹可破”,表面挂上了几粒水珠,散发着无限的诱惑。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樱桃放入口中,轻轻一咬,樱桃皮就破开,凉丝丝的果肉又酸又甜,汁水四溢,流进喉咙,滋润着嘴巴和发干的喉咙,清香的气息从嘴巴直通整个大脑,直接让身体放松下来。

我们一边吃,一边将洗好的樱桃兜在衣服里,一口一个,这些樱桃不仅滋润着我干燥的唇舌,也滋润着我的心。

儿时的樱桃是那么的特别。此后,不管我吃了再好的樱桃,也比不上自家樱桃树上的那些果实。这些樱桃,不仅美味,还饱含着儿时的快乐与记忆,总使我想起,以前的夏天发生的那些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舌尖上的美味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在校园食堂里,每日都供应着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鲜香美食。当中自然有许多十分符合我的口味,然而在这茫茫美食翰海中,我最为中意的还是那一层西侧食堂“美式鸡排”店家提供的墨西哥牛肉卷。

这种肉卷体积不大,擀面杖大小;外面用纸包裹着,仿佛一层面纱,在那之内便是热乎喷香的肉卷了。剥开包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肉卷的外皮儿——一层薄薄的面皮,卷两圈,把内瓤紧紧地裹挟住,只剩上头余出一截,透露出几根黄瓜,几条牛排的“小脑袋”,仿佛是在吊人胃口一般,留下一丝悬念。这层面饼细腻柔软,温润的蒸汽中还透着一丝甜意。往肉卷的末端轻轻小咬上一口,首先品到的便是这“表一层”,缓缓咀嚼,才能品出这“里一层”无穷的“奥秘”。

再深一点,牙齿“抓住”的一定是一片清新,一股来自植物组织的紧密口感。挺倔,揪出来一瞧——一片生菜叶。咬断,叶儿上还透着莫名的香甜。入口慢咽,还不罢休地在齿间留下几丝细细的残余,不由得用舌去舔,好像故意叫你去仔细回味一番。当然,在这叶片当中,还混合夹杂着两样鲜香主料的味觉享受——当你轻咬一口时,定能隐隐听闻一声清脆的“咔嚓”声,那便是黄瓜在轻吟进入嘴中,在上下齿间磨合的瞬间,不停地发出那清脆的音响,伴着清清的香意与汁水,鼻腔里荡漾着、在口齿间滋润着,简直沁人心脾!另一样便是那鲜嫩Q弹的牛排啦!肉质柔软但颇有嚼劲,劲嚼至末,又是十分细密,还加杂着零星的胡椒味——是的,这么多不同种的料材,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口感。此刻便需要这两种酱料来穿针引线——一甜一辣,让我们尽享酸甜的同时仍有微微火辣刺激着味觉——这便是我最爱的美食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舌尖上的生活作文600字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我品味过京城烤鸭的鲜美多汁,享受过川菜中食材的辛辣可口,沉浸在那柔软的蛋糕的甜腻中,嘴里留下的不只是美味,更是一种生活

阵阵香味从小树林的课堂里飘出,走进一看,同学们的两眼发光,对着面前的美食,口水可谓是“飞流直下三千尺”。我像一只“泼猴”似的穿梭在各个班级。只见大家嘴里含糊不清地嚼着美食,脸上尽是满足的神情。我开始“觅食”了,在茫茫的美食中,一道菜吸引了我的目光——酸辣牛肚!只见盘子里躺着几个肥美的牛肚,散发着辛辣诱人的香味,它色泽光亮,青葱的香菜点缀在其之上。我拿起一块,蘸了蘸酱汁,放入嘴中,满是劲道!我沉浸在欲罢不能的境界中,抬眼看看几个欲试吃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丰富的美食,是由每位同学精心准备的,大家一起共享美食,不仅是一种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来自于生活的品味——共享精神。

学会共享,你也能尝到被分享的快乐。分享,等于融入一个集体,在集体里共同享受一份快乐,快乐的情绪会传递给每个人。分享是广泛的,它不限于物质分享,它也可以成为精神分享。而生活中,处处充满了你忽略的分享:在班级上,大家互相交流想法和见解。与他人交流,你知道别人的看法,或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思维。而分享也不局限人群,你可以和任何素不相识的人进行。

分享能使你自身快乐,也能改变别人心中关于你的形象。做一个懂得分享的人,你就能拥有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我看着眼前同学们开心的笑靥,嘴里充满了美食的香气,相信,这场分享之旅也充溢在生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舌尖上的那个年代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就像那母亲烹煮的菜,五味陈杂……

母亲从那个伤痕累累的年代走来。她的童年,在我看来,便是那道不尽的陈年往事。如今时光流转,回忆也被冲淡、消磨。唯独曾经一日三餐,茶米油盐的平凡味道,却深深烙在她的记忆中,磨不掉,洗不去。

那个年代,虽苦,却还能品味到其中丝丝的甜……

那时候,母亲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难以吃饱。每当这时,外公便会去泥泞的菜地中挖来几株地菜子,做一碗鲜美的野菜汤给母亲。将摘来的蔬菜清洗干净,洗去腥涩,却保留了泥土的芳香。往诺大的锅中舀上几瓢冷冽的井水,添足了柴,看火光肆意挥舞。那个年代的孩子,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被柴火点亮的平凡生活。越烧越旺的炉火,像极了心中燃起的期待。等到水开始冒泡时,便抓起大把的碧绿投入其中。随后便开始翻炒。沸水浸湿了叶,将那绿染得更深,仿佛托起人们的愿景。撒入大把的蒜末,豆豉,小火焖上几分钟。揭开锅盖,一股鲜香便升腾起来。盐巴也没加,抡起筷子便开吃。吃了个底朝天后,口中会慢慢的回甘。

这样一碗野菜汤的甜,萦绕舌尖,甘味鲜美。

那个年代,虽难,却也能偶而尝尝零嘴,感受其中的别种滋味……

那时候,母亲在炎炎烈日下劳作后,总能得到一两分钱,去街头买盐水冰棒。母亲至今还仍钟情于此。踮着脚尖,揭开泡沫箱上的棉布,从箱中取出一根棒冰,看着上面结成的丝丝缕缕的清凉丝网,凉意直冒。小心翼翼地揣在怀中,回到家后,将棒冰掰成三截,和自己的哥哥一起分享,吮上几口,酷暑的火气便一扫而净。那样的味道,母亲至今还常常念叨。曾经的日子虽苦,母亲却乐得回忆。那时生活中少有能寄托童年快乐的物件,而老冰棒却是其一,是泡在盐水中的念想。

这样一根盐水冰棒的咸,冰凉沁心,令人想念。

那个年代,虽艰,却有辣能动心忍性,让人勇敢面对险阻……

那时候,母亲每天都要步行去离家十几公里的高中,风雨兼程。母亲家境贫寒,只能带上一瓶自家做辣椒来应付午饭。学校的米大多都是发了霉的,但即使再难吃,也要吞咽下去。那火红的辣椒,拌着并不剔透的米饭,囫囵吞下一口,氤氲的热气夹杂着辛辣在喉咙中翻滚。母亲说,每当这个时候,她总会勉励自己。“咬咬牙就过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正是如此艰难的生活,练就了母亲坚毅的性格。

这样一瓶辣椒的辣,使人警醒,让人坚毅。

时代很快变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图景,随之一同渐渐消逝。那样拮据的生活,在它被人们抛弃之时,本没有什么可以惋惜的。可那个年代的遗民,却总对此念念不忘。大概回忆就是回忆,它随着人心一同保留下来。柴米油盐,酸甜苦辣,这些最平凡的,有谁能够逃得脱?那个年代的人们,包括母亲,正是把这些味道当成了生活的象征。

时代已去,人的心里总要留些什么。母亲的记忆不曾消散,它化作了唇舌上的念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舌尖上的世界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7月12日,我到国际会展中心参加了东南商报组织的进口食品博览会小记者活动。

我来到九号楼二楼的签到处签上了自己的大名。一位阿姨笑容满面地递给我一份礼品。我一看,哇!是一盒五子棋画板和一张5D电影票,我开心极了。

活动开始了。首先是画画比赛,主题是想象中的家或水果。我画了一座海上的家。它像个圆圆的大苹果,两边插着一对雪白的大翅膀,十分美丽。

画完画后,我和小伙伴们每人领取了一杯牛奶和一根草莓味饼干。饼干长长的,闻起来香香的,一口咬下去甜滋滋的,味道好极了。我一边吃着饼干一边参观世界各地的美食。我看到了法国的果泥、果粒和果蔬泥。有土豆味、木瓜味、桃子味……口味重多,品种丰富。我看到了各国的果干,有美国的蓝莓果干、智利的西梅国干、土耳其的无花果干……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我还看到了美国的水果糖。有柠檬味、樱桃味、石榴味。五彩缤纷,颜色各异。

世界各国的美食真让我大开眼界,大饱口福。不知不觉就11点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展览馆。真是令人难忘的一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舌尖上的年味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已然岁末,大街小巷随处都是置办年货的人们,突然有种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感觉。春节,中国老百姓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上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而每每到这个时节,就是家家户户就开始做年货的时候。说到做年货,最具代表的当属是年糕,俗语讲“吃年糕,步步高!”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节高升。

年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舌尖上的年味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88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看来,年味是凝结在舌尖上的,一年又一年,我们就在这样的年味中,慢慢长大了。

“进了腊月门,就是过年”老话虽是这么说,但在现在,过年的热闹喧腾,似乎是从小年开始的。在小年这个春节的盛大开始中,饺子第一次揭开了她的面纱。

饺子永远是过年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无论这一年过得怎样,春节的饺子永远是一家人的年终盛宴。“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美味,饺子馅更是变化多端,令人多吃不厌。

在我的老家,饺子馅总是经典的韭菜猪肉馅。韭菜是新下的,鲜嫩多汁,刚买来摘来的韭菜更是青翠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地上铺着几张报纸,一起摘韭菜,年味与家的味道就在这里,慢慢升华。猪肉最好是手切的,可以一粒粒清晰地嚼到,最好有些肥肉,猪肉的肥而不腻与韭菜的鲜辣融合在一起,正是对年味的最完美诠释。

韭菜猪肉饺子本是最佳组合,可年三十晚上子时要吃的饺子却是素馅。老一辈人说这象征着来年朴素平淡、平平安安。我对这种说法不太相信,但素馅饺子的确也别有一番风味。

把胡萝卜、粉条、豆腐切碎,摊一个蛋饼切成小块,有时加些木耳,素饺子馅基本上脱不了“这一套”,但就是这几味简单的食材,却能调出美味的馅儿。素馅没有了肉馅的那种浓烈的肉滋味,多了一股清淡的感觉,也可以对春节期间的大鱼大肉起到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不过令我疑惑的是,有时素馅里也加些海米虾仁,这还叫素馅吗——也许素馅只是人们的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尝鲜的满足罢了。

饺子皮也颇有讲究。必须要用死面的那是一定的,放了酵母就变成煮包子了。这几年新出了一种“饺子粉”,据说是专门用来做面皮用的,其实味道嚼劲与一般的饺子皮没什么差异。擀面皮真是门手艺,擀面皮讲究中间厚,边上薄。要想擀得又快又好,挺不容易。现在,肉店里有卖机器压的饺子皮,两片皮之间扑上点面粉,显得死气沉沉,口感也一般。

每当吃完饺子,总要喝上一碗煮饺子的清汤,说是“原汤化原食”。其实抛开营养不讲,清汤的味道品相还是不错的:清汤的色泽是有着谷物气息的淡黄色,味道既有一种饺子皮的清淡,也有露馅饺子肉馅的鲜美——所以煮饺子时,露馅饺子还是必不可少的呢!喝下一碗汤,感到周身热乎乎的,寒冷驱散殆尽,也冲淡了刚才吃饺子的咸味。

在吃饺子时,总少不了几个翠绿色的身影,那就是腊八蒜。吃一口饺子咬一口腊八蒜,感觉那种辣味在鲜味里散开的感觉,缓解了肉饺子的油腻以及腊八蒜的辛辣,可谓是两全其美!米醋、绵白糖、大粒蒜,把它们种在玻璃瓶子里(原来是用瓷罐子以及玻璃罐子的),小年时便可收获一瓶翠绿腊八蒜。今年我家的腊八蒜是翠绿色的,可醋却成了草绿色,没达到老舍先生“色味双美”的标准啊。

说到小年,似乎还有一种沉寂已久的习俗:祭灶、吃关东糖。在济南城区里,祭灶的习俗早已无影无踪,关东糖、糖瓜也越来越少。不过我今年有幸寻觅到了杆状的关东糖。关东糖很脆、很酥,有时咬一口还会迸溅出许多渣渣,不过那甜味是沁人心脾的,与厨房里柔弱无骨的绵白糖是没法比的,多了一层过年的香气,让人很是舒畅。

我在福建吃过一回白年糕:味道虽不错,可口感是单一至极,好像在咬糯米团子。山东的黄米年糕就不一样了。原材料是黄糯米面,和面时直接把洗净的大枣整颗放进去,正好随着和面被绞碎一部分,进到黄米面里面,捏成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吃黄米年糕时,离大枣越近,枣味越浓,还要时刻提防着,别被枣核咯了牙,多么有趣!

说到年糕,就不能不说豆包了。豆包讲究心里美,其实也是馅料的重要性。做豆包前一天晚上要把大红枣以及红小豆放糖放水,煮沸了再焖。第二天上午馅料已焖得差不多,甜糯软香,直接吃更是美味无比,即刻用发面包了放进蒸笼里,还要一同做些馒头。蒸出来的豆包外表普通,里面却是红彤彤的,煞是好看、煞是美味。

最后要介绍的,也是我最为喜爱的,就是酥锅了。酥锅这手艺,我的亲人里只有我姑姑有,而奇怪的是我奶奶却不会。酥锅之做法,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把喜欢的食物煮熟了加某种香料炖吧。最后收了汁,放凉以后,每种食物既保存了些许原味,也有一种互相联通的不可名状的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酥锅凉了才好吃,可地冻天寒的,不免令人不太适意,也是春节美食中的特色一员了。我们小区来了个卖酥锅的,掀开锅盖,冒出的竟是阵阵热气,这算什么酥锅!他那酥锅还有哩啦的汤水,味道一般,竟然还有人买!于是我便决定再也不吃他家的了。

酥锅有酥白菜酥豆腐酥鱼酥鸡酥豆角酥海带酥肉酥口蘑酥木耳等等,什么都可以往里放,我最爱的是酥海带。

过年,其实不仅是一个盛大节日,也是亿万中国人的心灵寄托。我衷心希望这些美食,凝固成舌尖上的年味,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一年又一年期盼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舌尖上的味道作文9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葱、姜、蒜,快点,快点”“来喽”,伯娘和妈妈在厨房忙活了一阵,一大家子那香喷喷的年夜饭就做出来了。小巧透明的饺子在蒸笼中散发出诱人的肉香味,让人迫不及待的想要品尝。

吃饺子,是我们的传统。那馅儿,有白菜肉馅、牛肉馅、羊肉馅……肉必须是五花肉,加点蛋清,加入面粉,和上切细的姜末、蒜末,撒一点盐,和好的饺子皮,皮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将馅料放入饺皮中,包好,放入高汤中煮。而饺子上面的褶子是最讲究的,九个,不能多也不能少,因为中国人讲究九九归一。而用高汤煮的汤饺,轻轻一咬,汤汁的香味便在口腔中溢开,再去细细一嚼,白菜的清甜,与肉的滑嫩融合在一起,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第二个。

当然中国的饮食并不止这些,在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中,一道小小的菜肴便需要十几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如“茄鲞”先把摘下来的茄子刨了皮,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干,各色果子,都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在瓷罐子里封严,吃时,用炒好的鸡爪子一拌就行了。这小小的一道菜便需要十来只鸡,从这便可看出中国饮食的悠久。

而中国饮食一样如历史般的悠久,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重庆的火锅,又叫暖锅,在战国时便兴起,只是后来在各种菜肴多了起来,才减少吃火锅。火锅又分为红汤与清汤,红汤由重庆的朝天椒、先锋的麻椒为主料,以五香料为辅料,所炒制成的,表面是一层红通通的麻油,往桌子上一放,你便可以闻到麻椒的香味,嘴便会不断分泌口水。清汤又分别有几种,但大多时候是以红汤为主。重庆人不仅喜欢冬天吃火锅,夏天也喜欢。重庆虽然有许多家火锅店,但老牌子也只有那几家,他们祖祖辈辈的手艺,祖先传下来的方子。每一次,都得提前订位子,还得早去。一家好的火锅店,不仅得看汤锅,还得看调味料。好的调味料是先将姜末、蒜末放入碟中,盐、味精各放一点……麻油或者香油一小勺,再用热油一浇,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将烫好的肉沾上调料,放入口中,麻椒的味道,便在口中散开。先是一阵麻,后是一阵辣,其中还伴有香油的香味,下了肚,你可以感受到如重庆人的火辣热情,但红汤的火锅最好别放叶子菜,叶子菜吸油,一入口,就是满嘴的油。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国美食的根本。没有它们就没有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舌尖上的美味作文600字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哈哈……你看你包的‘手榴弹马上扔锅里都能炸开……””啊,王孟秋!我怎么运气这么不好,又吃上你包的‘魔鬼饺子啦?”一阵阵欢声笑语从教室中传来,嘘!大家猜猜我们在干嘛呀?对!就是包饺子!

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我们翘首以盼的包饺子活动终于开始啦!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早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我们就算开始行动起来。我熟练地拿起一张饺皮,用勺子三下两下的舀了一勺饺子馅,将它平稳地放在饺子皮中间。好嘞!接下来就是关键的一步了!只见我小心翼翼地将饺子皮对着成半月形,包住里面的馅料,可总那么几团漏网之鱼想要溜走。可我会给“你”机会吗?没门!我飞快地用手指粘了一些面粉,在饺子皮周围涂上一层“特有光环”,随后使劲一捏,饺馅哪能跑的掉?只能像一只诱骗失败的狐狸夹着尾巴回到了它们应该待得地方。

到最后一步啦!我学着老师的模样,轻松地捏起一边,从右向左折起一个个漂亮小巧的褶子。第一个“实验品”完美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面前的饺子越来越多,我的手法也越来越细腻、熟练。

“可以下锅煮啦!”随着老师一声喊到。我们一窝蜂的涌上去,都希望快点吃到自己包的饺子。不一会儿,饺子就出锅了,一个个雪白的饺子像一艘艘小船一般漂浮在水面上,老师笑盈盈的递给我一碗饺子。哇!饺子静静地躺在盘子里,宛如娇羞的少女一般,她有着晶莹的身体,吹弹可破的肌肤,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口吃掉。我轻轻尝了一口,醇厚的浓汁顿时冲击着我的味蕾,在我的舌尖上舞动,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遍尝美食,惟饺誉扬。食之香口,嚼之恋乡。”这次,我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但我尝到了我们大家那口温暖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舌尖上的年味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当然,我也不例外,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妈妈亲切地叫我“吃货”,无论是西餐还是中餐,我都想尽办法尽量满足自己的食欲,不肯让自己的嘴巴受一点委屈。可是,没有想到有时候吃也会带给我难以泯灭的记忆。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喜欢吃各种小吃,在妈妈的眼里都是垃圾食品,那是需要严格禁止的,可是在我的嘴里都是美味。每当放学之后我就背着妈妈走一路吃一路。

当然,我还与一个志同道合的舅舅,他对吃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所以我免不了跟着他享口福。有一次我到他家去玩,他兴高采烈地说,舅舅带你去吃好的。我自然很开心,他也知道我妈妈对我吃外面的食物很反对,他就三令五申,吃过之后不许告诉妈妈,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没有想到舅舅把我带到了卖小吃的摊点上,居然要了两份炒拨拉,这可是当地的一道特色小吃啊,我还从来没有吃过,因为妈妈对这样的小吃是坚决抵制的,其实我早就想品尝下那个铁板上烟雾缭绕中的美味了。我吃了一块,味道很鲜美,据舅舅说,炒的都是动物的内脏,我也早就把妈妈的叮嘱丢到脑后了,尤其是孜然的味道更是激起了我的食欲,再加上舅舅的殷勤,两个人可是吃嗨了,也许那时候的开心更是衬托了日后的伤心吧。

晚上回到家,对白天的所作所为闭口不提,谁知道到了半夜我的肚子疼得直打滚,妈妈一直给我揉着,以为吃坏了肚子,到了后半夜腿上居然陆陆续续起了好多红色的小点,这可是把妈妈吓坏了,她质问我是不是乱吃了东西,开始我还想守口如瓶,可是面对妈妈的眼睛,我还是乱了阵脚,最后忍痛出卖了盟友。妈妈一听很是生气,打通了舅舅的电话就是一顿痛骂,舅舅自知理亏,连夜开车把我送进了医院。

到了医院,妈妈和舅舅连忙挂号,带我做各种检查,舅舅的眼里也写满了内疚。经过医生的诊断我得了过敏性紫癜,第二天做了过敏原,我居然对好多调料过敏,我才知道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随便吃的。

妈妈的朋友的女儿得过这种疾病,已经是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几年都没有治好。妈妈每天晚上抱着我脚丫子长夜漫漫彻夜难眠,有时候我醒来,还看到妈妈在灯下双眉紧锁,我心里也说不出的悔恨。

这种疾病,医生对饮食严格限制,我不能吃任何肉类,不能喝任何饮料,于是我的伙食每天只有孤零零的土豆丝和单调的素面条,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三个月,素食吃得让我反胃。当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上一碗牛肉面,吃一个鸡腿。妈妈说,有一天晚上睡梦中居然喊着牛肉面,妈妈都听得心酸了。

病情好转之后,我去吃牛肉面,尽管还不能放葱花,不能吃蒜苗,可是我感觉确实是美味,我像是一个饥民一样,横扫了整碗牛肉面,连汤都一点不剩。那一瞬间,我才知道健康是多么重要。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忌口了,因为我的健康就在妈妈的心上。

在中国,黑心商人如此之多,今天是毒大米,明天是假羊肉,舌尖上的美味,同时也是舌尖上的隐患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舌尖的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题记

我们常常会对某些味道念念不忘,这些味道在你的记忆里盘旋成长,渗进你的骨髓,随年华流转,躺在心底依然熠熠生辉。想起这些味道的时候,想到的更多是沉浸在味道中的自己,以及绵延在味道底蕴中的——文化……

“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人——苏东坡,不仅妙笔生花词成百篇,而且对于味道也情有独钟。一道一提名字就令人食指大动的名菜——东坡肉,相传就是苏东坡所创。“漫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苏东坡对于饮食的描写往往皆臻奇妙,原因就是他在品尝食物时尝到的不仅是入口的滋味,还有淌入心间的味道文化。这些文化浸染着当地独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成为当地人味蕾上的一种独特记忆。

山西人与面食的渊源已久,可谓无面不成欢。麦饭——一种在晋南流传久远的面食,成为我对家乡风物的特殊怀念。几乎在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它在节日时端上饭桌,作为庆新的食物。小时候我最爱看奶奶将一大盆面团倒在案板上,用手反复揉搓,让面团渐渐变得柔软而富有弹性,再擀成一张大面饼,切条,班上玉米面以防粘连,整齐地码在案上。切成薄片的五花肉在经过盐、酱油、花椒的腌制后变成了诱人的糖红色,再和下锅煮好的面条搅拌后上火猛蒸。炉膛里的干柴噼里啪啦响着,一帮小馋鬼就守在灶边,只等到锅沿边冒出丝丝缕缕的白汽,裹挟了阵阵麦香味扑面而来,便央求奶奶拿下蒸笼,迫不及待的品尝刚出锅的美食。

刚蒸出来的麦饭蓬松香软,每一根面条上都均匀的沾着米花,肉片上闪着的油光盈盈润泽。用筷子挑一碗出来,淋上麻油蒜酱,带着麦子的醇香,每一口都是味蕾的狂欢。这种味道直达心底,氤氲成一种平实的幸福。倘若正值正月里,家家户户都飘出麦饭的香味,混着家门口点燃的松枝味,夹着红红火火的鞭炮声,掺着家长里短的闲唠声,年饭热闹开幕。纵使鸡鸭鱼肉满桌,却依然少不了那道已经在大家记忆里生根的麦饭。一大盆麦饭上桌,透过蒸腾的雾气看见全家老少舒展的笑颜。这一刻,团圆的幸福,美好的期许,都化成了碗中最朴实的美味。而这一刻,也必将带着这种味道埋在心灵深处。不论到了哪里,这种家乡味都会牵着你和那片家乡土,带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文化不只有字字珠玑的诗词,也不只有笔墨丹青的卷轴,也不只有千回百啭的乐曲……味道,作为文化的一种,也可以美得这样具体,这样朴实,这样深刻。它所拥有的,不只是对味觉的冲击,更激荡着对心中情感的共鸣。舌尖上的文化,像一支漂浮着的旋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传唱了千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舌尖上的中秋作文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月圆人团圆的佳节,也是我最为期待的一个节日。妈妈常说,她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平时生活节俭,逢年过节时家里才会有一些好吃的。而对我来说,鸡、鸭、鱼、肉、虾……已是平时餐桌上的常见菜,唯有月饼每年就只能在中秋节那几天才能好好享用一番。

中秋节当天下午,大伯伯、二伯伯和我们三家人一起回到六合老家,与爷爷、奶奶团圆。大人们帮着爷爷、奶奶一起忙碌,精心准备了一桌异常丰盛的中秋菜肴。一大家人围坐在桌边,一边品尝议论着一道道菜肴的味道和营养,一边互相问候、互聊家常;时而举杯互敬,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大人们暂时忘却了工作和生活上的烦心事,而我和姐姐、弟弟则在嬉笑中已然将节后月考的压力抛到了九霄云外……现在家里的条件好了,生活富裕了,中秋满桌的菜肴也难有什么特别的新花样,但每年总会有一种味道在舌尖生香,在心头留味,深深地印在记忆里,永远不会淡去!前年是汤鲜味美的龙袍蟹黄汤包,去年是香气扑鼻的东沟老鹅,今年是黄多肉嫩的高淳固城湖大闸蟹。

晚饭后,圆月已跃然半空,奶奶又为我们端上来切好的月饼,共有三种:广式豆沙月饼、苏式五仁月饼和六合瓜埠赖月。虽然满肚子的美味菜肴还未消化,但我仍迫不及待地拿起了叉子。第一块是苏式五仁,轻轻地一口咬下去,立刻满嘴五仁的清香,舌齿间到处是一层层酥脆的饼皮……;第二块是广式豆沙,饼皮只有软软的一层,吃在嘴里很快就和绵软的豆沙馅融在了一起,舌尖上感觉到的是豆沙馅的香甜和细腻……;第三块是赖月,它比一般的月饼要大很多,有一股清香扑鼻,吃起来也是酥甜可口,舌尖上留有芝麻的余香……。

舌尖上的中秋,不仅仅是美食的味道,更是一份美满团圆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舌尖上的饸烙面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我的家乡—河北,很多人都会翘指盛赞。美丽的山水、诱人的美食、淳朴的人们都是家乡“招牌”。作为吃货的我自然对家乡的美食如数家珍,赵县的缸炉烧饼、河间的驴肉火烧、保定酱菜、正定八大碗等等都令人垂涎欲滴,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姥姥家吃饸烙面的情景吧!

姥姥家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外有棵葡萄树,虽然只有一棵,可是藤蔓已经覆盖了半个院子,夏天藤荫下非常凉爽,坐在藤蔓下,吃着姥姥亲手为我做的饸烙面,绿叶相映,香气四溢,深深地吸一口,感觉整个身体都沉浸在饸烙面浓郁的香气之中,口水已经忍不住滑了下来,姥姥在一旁笑盈盈地看着我那小馋样儿,让我赶紧吃,解解馋。面做得十分劲道,因为面煮熟后,过了一遍冷冷的井水,吃起来温度正合适,而且有股井水的香甜,赶紧夹上一筷子,塞入口中大嚼起来,有一根面漏在嘴外,“滋溜”一声被我吸进嘴里,汤汁儿溅了我一脸,吃饱了,心满意足地舔了舔嘴巴,真的好过瘾。

怎么样?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听这美味的饸烙面的由来了吧?姥姥对我说,饸烙面在河北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她从小也最爱吃饸烙面,饸烙面是用荞麦面,高粱面混在一起和的面,然后把和好的面揉均匀、光滑,再用一个专门的工具压出来,这样面就做好了,接着是做饸烙面的汤,酱汤是在水里放上花椒,大料,酱油,醋煮开,待饸烙面下锅煮好后,过一遍凉水,这也是很关键的哦,可以让饸烙面吃起来不粘牙,而且口感好,又滑又劲道,将过了凉水的面盛到碗里,放上香油,葱花,黄瓜丝,豆芽,浇上酱汤,一碗香气扑鼻的饸烙面就做好了,简单吧?此时如果你在,准会被厨房里的香气吸引过去!大家可以跟我一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有没有感觉到有一股浓郁的香气隐隐地传来!

说到这里,你一定被馋得流口水了吧?那还等什么,赶快来我们美丽的河北品尝吧,让我们共同体验美食带来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舌尖上的家乡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南水乡。那里的特色美食有很多,让我回味无穷的那可要算我们塘栖的茶糕了。

茶糕是一道普通的家长美食,但在家乡人眼中,它是最特别,最亲切的。茶糕历史悠久,它的工艺也代代相传。它的材料很简单,有面粉,叶子和豆沙。先把叶子捣碎,再与面粉揉成的面团和在一起,就成了特制的青团子。再把青团子分成许多大小相同的小团子。这个大小很有讲究,大了,就很笨重。小了,便有失精神。接着把小团子捏成碗状,在里面放上豆沙,记着一定要把它封上口,可别让小团子露了馅!然后,可要请出我们的大功臣——糕板了。把小团子在糕板的模子里,印上花样,便可以去蒸了。

新蒸好的糕,方方的,软软的,绿绿的,色泽诱人。闻一闻,在叶子素雅的清香中,夹着豆沙甜蜜蜜的香气。用筷子夹起一块,咬一小口,面团苦涩的香味在口里蔓延开来。这时,浓稠的豆沙已经迫不及待地露出脸来了。吮吸一口豆沙,甜味像一朵花,在我的味蕾里绽放,回味无穷。吃茶糕,可真有一番“苦尽甘来”的趣味呢!

茶糕不仅好吃,它在“非常”时期,也有独特的用处。比如,在婴儿满月时,娘家人就要做糕,要分给邻里乡亲吃,让大家一起甜。办丧事,也要做糕,形态花样都以猪、狗、鸡等为主。婚嫁做糕,得做成圆形的,象征着圆满、百年好合,有心形的,也会在馅中加一些红枣肉,当然是许下了“早生贵子”的心愿。老人家大寿,更得做糕,要做成寿桃样的,再印一个“寿”字……茶糕的寓意,也是几百年来老百姓们智慧的结晶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塘栖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茶糕的,我们爱茶糕,也更爱我们亲爱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舌尖上的年味

全文共 1616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一过,意味着年味更近了,我们家的年味是南北混杂型。

腌制咸肉

不管是新疆还是南京,冬天家里都要腌制咸肉。肉面上扒着花椒和盐霜,挂在晾衣架上,随手切下几片,炒菜或入汤。

过节吃得太复杂,有时想吃简单点,就切几片咸肉焖在白饭里,米粒上都沾着些咸咸的肉味,那肉也连肥带瘦的一起吃下去。家里有人来拜年,若正赶上饭点,得快速凑齐一桌菜,切一盘咸肉,也能救救急。

汽水

过年过节,爸妈才会主动问:“想喝什么饮料啊?”然后怀揣着他们给的钱,到小店捧回几罐健力宝。那还不是可乐和雪碧的时代,小伙伴们的首选是这个罐上画着运动员形象的橙味汽水,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和体育竞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喝了能活力充沛。新疆过年,桌上摆的都是大盆大盆的肉,吃得火气直升,便大口大口灌健力宝,豪迈地打个嗝,都是带着气泡感的橙子味。

去年还是前年,在南京郊区上班的同学兴奋地打电话说,她竟然在那的小店里发现了健力宝!虽然包装不一样,但味儿还是那个味儿。于是周末回家的时候,就重腾腾地给我们背了几罐回来。

高粱饴

其实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是高粱饴。不似奶糖那样甜得有些发齁,用舌头的温度化掉那层细腻、神奇、薄如蝉翼的纸,就能咬到又软又糯的糖果啦!明黄的包装纸,透红的糖果色,高粱饴咬在齿间筋筋道道,觉得热闹得很。而且,“高粱饴”这个名字,太有场景感!仿佛能让人看到开阔的田地,庄稼有力生长,生机勃勃,自然的属性,植物的气味糅合在糖果的甜香里。

后来看冯唐的小说里写到“饴糖厂的臭味”,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在自己的经验里只有“造纸厂的臭味”,那臭味随着厂门口河沟里泛着诡异颜色的污水,把那一块空气浸得臭烘烘,那是一种洗不掉吹不散、浸透了一方空气的臭。

饴糖这么甜香的食物,怎么会散发臭味呢?

年年有余

除夕夜,家里拗不过父亲,不管白天在哪,饭点到了,都要回家吃。这一天晚上不按北方习俗,而是听父亲的——吃米饭。桌上一定有条鱼,且不能吃完,最好留着鱼头鱼尾。父亲对取意“年年有余”这一点很固执,也许是一辈子过得勤俭节省,便一辈子都抱着这个美好的夙愿吧!

酸辣白菜

腌制酸辣白菜是母亲的任务。这是每年必做的功课,到南京后也不例外。大白菜码好,佐以配料,入缸,用大石头压着,同样存储在阴凉低温的地方,时不时检查检查,腌制不好,面上会起一层白毛。

新疆的冬天寒冷,也耐不住我们一片一片撕扯下腌好的大白菜,拎起来,一仰头,从菜叶吃到菜帮,沁凉透心。肉吃多了来上一口,别提有多爽了!

有时候也会用酸辣白菜配着咸肉炒着吃,可还是偏爱直接从缸里撕扯下来的那一片,原生态的野蛮和快乐。

什锦菜

什锦菜应该是父亲带在家中的习俗,因为新疆其他人家里未曾见过。每年过节,父亲要准备一盆什锦菜,黄花菜、腐竹、木耳、萝卜丝……豆芽菜表如意,红萝卜寓意满堂红,豆腐干又称平安干……追究起来炒制的顺序其实也有讲究。初三或初四,有南京的支边青年到家里拜年吃饭,端上一盘什锦菜,大家纷纷说好吃。

我还没找到这道菜好吃的点,因为觉得实在没什么味,要是为了解腻,我可以扯酸辣白菜吃啊!大人们说这菜健康有营养,可为什么有营养的菜要难吃要么没味呢?回南京后,每年依然要拌什锦菜,叔叔阿姨之间还会相互赠送。倒觉得互赠什锦菜实在比赠那些包装精美硬梆梆的礼盒要有年味得多。

饺子和汤圆

过年,饺子和汤圆当然还是少不了的。饺子最爱猪肉白菜馅,蘸着醋和辣椒,一口气能吃一大碗。辣椒一定得是自家用热油浇在辣椒面上泼出来的,才辣得够香。吃完后母亲都坚持让我们喝几口饺子汤,说原汤化原食,于是我喝得总像完成任务。可现在不用她要求,都自己找饺子汤喝,开始理解原汤化原食的那种感觉。饺子这种比较大个滞涩的食物,吃完后来口热汤,才觉得化解了食物,无比舒畅,否则就吃得不够畅快。

汤圆最爱黑芝麻馅,豆沙馅太腻,芝麻馅虽甜,但有细细沙沙的颗粒感,和软塌塌的面团混在嘴里,便吃出些层次感。

正月十五吃完一碗汤圆,年味才慢慢结束啦!

虽然现在过年的感觉越来越难找了,记忆里的倒还清晰得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