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舌尖上的作文【精选19篇】

新春过年,最回味的就是舌尖上的美味。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与舌尖上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116

作文

465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舌尖上的春天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东北,在我的家乡,春天是格外的短暂。在我记忆中,只要那婆婆丁一钻出泥土,春天就算开始了。

婆婆丁是我们这里经常食用的野菜,说的更准确一点,就是春天家家必须具备的一道蘸酱菜。现在吃它的意图并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享受一下天然无公害健康食品的美好。更主要的传说吃它有对身体败火的功能。所以一到春天,日子在忙,人们也总想急着吃上第一口婆婆丁。于是人们就约上亲朋好友去山里挖,实在没时间就在市场买。拿回来洗干净,蘸着自家酿造的东北特产--大酱,那浓浓的酱香拌着婆婆丁的甘苦,既有野菜的风味,又有怀旧的情感,还能败败身火。

但没过几天,就会有人告诉你,婆婆丁都开花了,不能吃了。不过没关系,也会有好消息传来,听说老山芹出来了,都长挺高了。于是人们又是采的采,买的买,家家都飘着老山芹猪肉馅包子的味道。老山芹用开水抄一下,在配上五花肉剁成馅包包子,蒸熟后那种无法替代的野菜清香,越吃越过瘾,越吃越舒坦,到最后,用吃饱了还想吃的口气念念不忘地夸着野菜的好,那喜欢的态度就好象非要和野菜相亲似的。

然而,没过几天,老山芹也老了,但早市又传来消息,柳蒿芽都有卖的了。于是男女老少又开始上山菜柳蒿芽,有的是为了卖钱,有的是想自己吃。柳蒿芽说白了就是一种能食用的蒿子,传说达斡尔族在过去饥荒年代,经常拿这种廉价而食用的野菜充饥度日。后来人们又把它当成天然无污染的传统野菜保留了下来。每年春天这里的人最喜欢吃柳蒿芽,柳蒿芽用开水抄了,把猪排骨炖到八分熟,然后放上柳蒿芽和土豆,也有放饭豆的,不愿意放就不放,都是自己说了算。不过,这柳蒿芽吃了没几顿,夏天就到了。夏天一到,这柳蒿芽也就老了。

其实我们家乡的春天就如这野菜一样短暂、简单、草率。这里的人们就是这么质朴、坦率、耿直,没什么大惊小怪,也没有太多的向往与期盼,他们喜欢春天,就简简单单、实实在在地吃几顿香喷喷的野菜,把春天放在舌尖上舔着,然后在无声无息地咽到肚里去,这样他们才觉得整个春天都是幸福的,都是喜悦的、都是满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舌尖上的爱作文500字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吃起丸子的时候,就想起妈妈对我的

小时候,我不喜欢吃肉,爸爸妈妈便绞尽脑汁地想办法让我吃。有一次,爸爸妈妈带我去街上吃饭,突然,我闻到了一股香味,我顺着味道找,是一家丸子店,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一大碗,我飞快地将丸子送到嘴里,连连称赞。爸爸妈妈见我喜欢吃肉丸子,喜笑颜开。从那儿以后,我们经常来这儿吃饭,成了这里的老顾客。

一天,妈妈突然想亲自给我做丸子吃。早上,当我们还在熟睡时,妈妈就起床了。她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学着菜谱做鱼香丸子。她先将肉切成半圆形,放在炉子上烤,烤熟了以后,再用勺子挖一勺肉馅,将它们放在半圆形的肉丸上。妈妈拿起肉丸,小心翼翼地揉圆,再烤一下,又大又香的鱼香丸子出炉了。

妈妈将鱼香丸子放在桌子上,满意地拍拍手,叫我起床。我闻到香味,赶紧跑到桌前,迫不及待地用筷子夹起一个鱼香丸子,张开嘴,将丸子送进嘴里。妈妈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亲切地说:“慢点吃,别噎着了!”

鱼香丸子在我嘴里散发出阵阵地香味,那是一种独特的香味,里面包含了妈妈对我浓浓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舌尖上的美食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刘子超

你知道我最喜欢吃什么吗?没错,就是咖喱饭。

咖喱饭里的食物十分丰富,雪白的米饭,红色的胡萝卜丁,黄色的鸡肉,黑色的香菇,翠绿的西蓝花,这些食材堆成了一座小山。各种食材胜似山里的奇珍异宝,花木奇石,让人一看就垂涎三尺,食欲大增。褐色的汤汁,从勺里落下,浇在雪白的米饭上,给米粒们穿上了一条褐色的仙衣。一股清香扑鼻而来,经过嗅觉器官,那鲜味,那香气,使人一闻就想扒一大口。

吃上一口,香菇,萝卜,鸡肉,西兰花,携带着汤汁,进入口腔,香味瞬间爆发,味蕾霎时满足;嚼上一嚼,那种酥软的感觉,不言而喻。咽下去,食材们在食道蹦来跳去,好像在欢快地乘坐着滑梯。那美味的咖喱饭,让人一想起来就直流口水。

咖喱饭,你真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舌尖上的家乡美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57 字

+ 加入清单

东北有许许多多的美食,如果让我来形容东北,我想便是“舌尖上的东北”,而我的家乡是便是“舌尖上的家乡”,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美食,而这些美食中也孕育了善良淳朴诚信的家乡人。

我的家乡是的一个边境小镇,这里比较有特色的菜品是东北腊月的杀猪菜——猪肉酸菜炖粉条。寒冬腊月时,小镇被冰雪覆盖,农家就会找十个二十个好邻居好兄弟一起进猪圈,把主人养了一年的肥猪抓起来,按压在案板上,刽子手拿起屠刀,向肥猪的大动脉刺去,只见鲜红的血从刀口流进盆里,一只猪能流一盆多的血呢!人们用一口巨大无比的锅,把卸下来的猪肉放进锅里煮,猪肉煮熟以后切成小薄片。此时的猪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简直是人间精品!放出的血可以做成血肠。人们用一个火炉,上面放着一个盆,加上昨晚上已经切好了的酸菜和泡好了的粉条,大约过几十钟就可以吃了。

在寒冷的冬天里,一家人可以围坐在一个火炉周围,一起吃着猪肉炖粉条,一起烤着火盆里的,驱走了寒冬的冷。菜肴虽然简单,更谈不上“秀色”,但却是劳苦里一年的农家人最幸福最甜蜜的时刻,此时一家人再拉上三五好友,一起拉拉家常,欢声笑语中的是质朴农村人的和睦之情。真的是香在嘴里,美在心上。

猪肉炖粉条最佳拍档就非酸汤子莫属了。酸汤子制作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人们在磨汤子的前半个月泡玉米粒,玉米粒泡到原体积的二倍而且闻起来有点点的酸味儿的时候,就可以用石磨把泡好的玉米粒磨成粉末。在磨制的过程中需要加水,在磨完时应该成粘稠的糊状。不过到这时还没有完成,制作酸汤子,最重要的步骤其实是“摆粉”,就是利用淀粉会沉淀的原理,让玉米糊中的淀粉自行沉淀,在玉米淀粉以上的玉米糊,再经过人们的挤压,水会被挤压到外面,而剩下的则会变成相对比较干的面团,这也就是老百姓口中的汤面。人们将汤面揉成一二斤重的面团冻上,什么时候想吃就可以拿出一块,可以制作成外形类似于面条的玉米条,再经过开水的煮制,就会变成传闻中的酸汤子。

酸汤子的制作是家乡人智慧的结晶。在磨制汤面的过程中,要的是细心、耐心,更重要的是农家人的诚信,在制作中不掺假,不省工序,不偷工减料,这便是农家人伟大的精神美。

农家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情,实在不管谁到谁家干什么,只要到了饭点,主人便会留客人在家里吃饭。不会刻意摆设酒席,就是粗茶淡饭,却吃出了人世间最美的味道。

岁月的流逝,更替了岁月,消磨了时光,却从未改变家乡美食的味道。朴实的乡亲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做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味。家乡的美食中蕴含着家乡人的优良品质。家乡人的质朴,善良,热情,流淌在舌尖上,植根在我心中,伴随着我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舌尖上的美食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我匆匆向前走着,抬起手腕看了看表,离上课还有二十分钟。

我稍稍松了口气,将手中的零钱放在台子上:“老板,来碗牛肉面。”

这家面馆坐落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尽管这家面馆占地面积很小,尽管煮面的炊具十分陈旧,尽管这是一家经营年数老到连招牌上的字都看不太清楚的小店,但这些阻挡不了络绎不绝的食客们的脚步。许多慕名而来的美食爱好者,为了品尝这里的招牌牛肉面在舌尖上迸发出的滋味,有时甚至要排上一刻钟的队。

面条不是由充满钢铁味的机器做出的,而是老师傅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揉制发酵而成。手工制作的面条弹性十足,口感筋道,若是在面上再铺上一层牛肉,啧啧,不禁让人垂涎欲滴!牛肉在红油锅中炖煮得又软又糯,老师傅秘制的味道渗入牛肉的每一丝纤维中,一口咬下去,唇齿留香。

咀嚼完牛肉,后,将碗中所剩不多的鲜汤一饮而尽,再从胃里打出一个饱嗝,那便是再舒服不过了的。咀嚼之间,焦虑的心情变得放松,紧张的灵魂得到解脱。

在这家店吃面你体验到的服务与别家可不同,老师傅从不以笑脸迎人,总是“横眉冷对”板着个脸。递面给客人时,总是将面碗往台面上一放,由客人自行拿走。也许正是因为老师傅的冷淡内向,面条的味道才能如此完美,他已将自己一身的精气神融于食物之中。

据说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做事一向表情严肃,全神贯注地做事的人鲜少有笑容满面的时候。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气神融进了做事当中。这样看来老师傅用工匠精神做舌尖上的这点事了。就这样,我更加敬佩老师傅,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那家面馆吃面。

其实老师傅偶尔也会流露出点点温情,随着我去店里次数的增加,老师傅与我也渐渐熟悉了些。现在只要我一到店里,不用点餐,老师傅就已经开始做我最爱的面了。当我从口袋中拿出钱递给他时,他已经将面放在了台子上。整个过程中没有说一句话,也还是那个表情,可是我却被感动到了,在每个来来往往的食客中,我能被一个普通面馆老板记于心中。

吃完面,怀揣温情继续踏上我匆匆的学习之路,我暗暗告诉自己:我也要以工匠精神对待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舌尖上的螺蛳肉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放暑假了,我和妈妈回到了老家平顶山,住在二姨家,二姨家就在水库旁边。最近,水库的水少了,妈妈见岸边有人摸螺蛳,对我说:“我们也摸点螺蛳回来,炒炒,让你尝尝螺蛳肉。”我说:“好呀!”于是,我、妈妈还有二姨一起去摸螺蛳,我在浅水区摸,妈妈和二姨在较深的地方摸,螺蛳生长在水底的石头缝里、淤泥里、沙土里,需要用手在水底一点点摸索,有时会摸到空壳。我这里摸的比较少,而妈妈那里摸了整整一袋。把螺蛳拿回来,放在一个铁盆里接上水,让它们吐身体里的脏东西。

第二天早上,二姨发现水污浊不堪,赶忙倒掉脏水,换上清水,她还发现很多螺蛳上面都有一层绿锈,很不干净。这么脏,可没法吃呀。二姨用手使劲搓,也搓不掉。怎么办呢?二姨左思右想,想出了办法,就是用磨铁用的砂纸一个个把它们打磨干净,这种砂纸二姨家正好有,妈妈和二姨磨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把螺蛳都磨干净了。淘了好几和,泡在清水里,又在水里撒了点盐,给它消毒,让它继续吐脏东西。

第三天早上,水里只有一些脏东西了,说明螺蛳体内的脏东西基本吐完了。为了让炒的时候好入味,还需要把螺蛳的尾部剪掉,这可费了姥娘、妈妈不少功夫,螺蛳的尾部又坚硬又光滑,剪起来费劲极了,姥娘手上都磨了一个大泡。最后把螺蛳反复淘洗干净,一切就准备妥当了,这就可以炒了,二姨在锅里先倒油,烧热后放入姜、蒜、辣椒、大茴香、八角等调料,炒香了,就放入螺蛳,翻炒几分钟后,再添两碗水,开始炖,等水差不多熬干了,就炖好了。

中午我如愿以偿地吃上了美味的螺蛳肉,说起来螺蛳肉真是小得可怜,只有黄豆粒那么大,但吃起来却鲜美异常。我不住嘴地吃了个够。一家老小齐上阵,忙活了三天,只为了这舌尖上的美味,值得吗?我说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舌尖上的故乡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地方总有那么几种引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我的老家也不例外,老家的糍粑是让我不能忘怀的物事之一。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回老家,也只有在那几天尝得上这一点心。到达姑姑家时大多已是下午,这时吃中饭太晚,吃晚饭而又太早。此刻,姑姑便端出一碗糍粑来。白嫩嫩的糍粑配着青绿的菜叶,朴素的颜色正如乡间的景色,在雨后未干的小路上,一旁是高山白云,一旁是菜地田野。好不畅快!再咬上一口,坐车的疲惫一扫而空,只余嘴里软嫩的糯米味儿和那清淸的菜叶香,一碗下肚,心旷神怡,令人充满了干劲。

老家是山清水秀的,有山有水有牛羊,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诞生了这么好吃的糍粑吧。

时而我在河边散步时,常带着一块用叶子包着的糍粑,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挑一个干净的大石头坐上去,双手捏着糍粑,看着这片美景:河水哗哗地流淌,浪花像是马匹,英勇地朝着小礁石撞去,溅开来的水花,如白花花的米粒又没入河中流走了。附近的小山也添了不少乐趣,绿油油的树叶摇曳着,叫人不时看到那些叽喳的鸟儿们,它们不知在谈论些什么,没准是为了我手上的食物呢。身后的林荫成了极佳的疪护所,量太阳再猛也射不过来,附近还有一块花田,淡淡的花香衬着浓浓的米香,让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糍粑,食欲倍增。

回屋后,跑到厨房里,有几个大瓦罐,不用想,里面全都是白嫩嫩的糍粑,为了防止长霉,都用清水泡着哩。

糍粑不似别的小吃,只有单一的做法,它可谓是花样百出,百搭美食,或煎或炒或煮,或甜或咸或淡,都别有一番风味,更别说加了馅的了,就如老家的青山绿水,虽说本质不变,但每一点每一处都各有风味。

我曾见过姑姑做糍粑的片段,是包馅的那种,把一盆盆的馅料拌好,有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的,用勺挖到一个个面饼里再包上,个个都做得十分讨喜,姑姑脸上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仿佛她做的不是隨处可见的糍粑,而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实际上也是易碎的艺术品。这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民族荟萃上不可忽视的珍品。

这一个个糍粑,一清二白,朴实无华,不正如老家人一贯的性子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山清水秀人心齐的地方,连糍粑也是十分的细腻美好.这就是我老家---湘西的糍粑,在我脑海里刻下深刻印记的老家的糍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舌尖上的回忆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一叶知秋,露白为霜,那一地的月光,就是一地的凄凉,那没有叶子的老树,粗壮突兀的枝杈在雪亮的月光里,清冷寂寞的月夜,吹凉了世间的繁华,却没有吹凉老屋中那碗暖暖的面。

我依记得姑姑的面,不是气味浓郁,也不是沁人心脾。素的汤,白的面上搭个煎鸡蛋,朴朴素素,却入我心,暖我心。

我童年的记忆中,大多都能见到姑姑的身影。姑姑丢下家中的几亩薄田,来照顾蹒跚学步的我,用她因耕作而粗糙的手,操起了家中的事务,用她心中的柔情,浸染我幼稚的心。

不久,我便被送进了幼儿园。每个傍晚,我伴着霞光走在归途,一只稚嫩的手紧紧地握着一只粗糙的手,一路行吟,一路欢笑,把劳累挤压进味蕾,让美食将其绽放。

回到家中,姑姑嘴角上扬,说道:“今晚吃面,好不?”我点点头,兴奋地跑入厨房,看姑姑煮面。待水沸腾,姑姑随手抓了一把宽面丢入锅中,面条上的粉末悄然在水中融化,面条缩起身子,放弃了它坚硬的外壳,展现它最柔软的本质,洗涤周围的白汤,撒盐少许,便别有风味,加蛋亦可,有蛋的香醇,也有素面的清芬。

吃一口素面,素色的面条滑入口中,清淡朴素,却把劳累洗涤,绽放出独特的芬芳。刹然让面条在口中充斥着香甜,感觉满口留芳,再吃一口鸡蛋,让少许的蛋汁将味蕾填满,轻轻咽下,似有幸福洋溢在心中,是朴素,是香甜。

我一点点长大,姑姑一点点变老,我上了小学,姑姑也回了老家。在这繁华的城市,林立着各种各样的面馆,我浅尝过几次,却都失望而返,没有一处有着跟姑姑的面相似的地方。

一日日的等待,我在素面的回忆中渐行渐远。偶得机会,与父母一同返乡,一路思念,一路回望。如今,我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吃一口素面,呷一口白汤,这是别样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思念如歌,萦绕在耳畔,童年如画,荡漾在心头,回忆如面,融化在味蕾,融化于舌尖,融入血脉,让回忆盈满霞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舌尖上的记忆作文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总会在闻起一些熟悉的味道后,唤醒沉睡的记忆,在脑海中浮现那些久违的画面,心中总是难忘那些甜甜暖暖香香的味道。

记忆中,那舌尖总是甜的。

小时候,过年时去给左邻右舍拜年,两个口袋被塞得鼓鼓的,里面全是糖。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总是你把糖分给我,我把糖分给你。那时候总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总想去尝一尝。有时候,还会从储蓄罐里掏出几个硬币,跑到一个对于小孩子来说有点远的商店买糖吃,嘴中的甜似乎驱走了双腿的劳累。吃完的糖纸一般都不会扔掉,我会把把它们一张张铺平,收集在一个盒子里,心中满是欢喜。走在街上,我总是缠着大人给我买各种造型的糖人,那汤勺舀起的金灿灿的糖汁,或浓或薄地流淌在暖阳中,放在舌尖上,那甜而不腻的味道,至今我还记得,记得那有童年的味道。

记忆中,那舌尖是暖的。

温暖的春风拂过时,我和外婆会一起去村外挖荠菜。喜欢和外婆一起包荠菜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千姿百态,引发大家的一阵哄笑,但我还是十分开心的。咬一口外婆包的饺子,心里暖暖的,如春风拂面而过,如暖阳相照。吃过外婆包的饺子,喝过清香的荠菜饺子汤,闭上眼睛便是怎么也忘不掉,忘不掉那春天的味道了。

在记忆中,那舌尖是香的。

当金黄色的落叶缓缓地落下,脚下是软软的枯叶,微凉的秋风吹动着奶奶的发梢。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奶奶会煮玉米给我吃,因为她知道我最喜欢她做的玉米。她煮的玉米,总有颊齿以外嚼之不尽的清香。我总是拿着刚刚出锅的颗粒丰满的玉米,就要咬上一口,当然,那滚烫的玉米把我的舌头都烫麻了。奶奶在一旁看着我,不停地笑着。但我仍能感到一阵香浓浓的,一股甜滋滋的味道涌入心田,一股清香直碰鼻尖。秋天的舌尖不仅饱尝玉米的清香,还会遇到柿子的香甜。忘不了奶奶在门前种的柿子树,丰收时,那红红的柿子宛如一个个小灯笼,惹人喜爱。摘一个尝一尝,软软的,香香的,甜甜的,那是秋天的味道。

事隔经年,每次忆起舌尖的味道,嘴角总是扬起一抹微微的笑。那儿时甜滋滋的糖,暖暖的饺子和香甜甜的玉米柿子,让我思念到如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803 字

+ 加入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高考最新时事作文素材: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一部名为《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受到网友热捧,以此为话题的内容频频“刷屏”,当年5月21日悄然登上了微博话题搜索的榜首位置,单日搜索超过15万次,是位列第二话题的将近两倍;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环比增加了13.54%。大多数网友表达了丰富的观看体验——“口水和眼泪齐飞”;“美食里蕴含着中华文明,能够感受到民族的伟大。我不仅饿了,也流泪了”;“大半夜的放这种电视,完全没办法睡觉!口水流满床!”;“帅成渣了!文化,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无须刻意创造”;“我所有的童年美好记忆,都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微妙和谐、亲情和吃”;“现在一吃鸡腿,就会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鸡腿,想起爱我的奶奶”……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4年的活动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农业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非常珍贵的东西,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埋藏在大地上的遗产、记录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文化遗产,不再只是远离生活、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成为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吃”一口的精神食粮。同样,对于每日三餐的饮食文化也是我们亟需关注的话题,我们有必要反思现代工业文明给农业带来的危机,探讨通过对传统农耕方式的恢复与借鉴来确保我们的食品安全,捍卫舌尖上的文化,确保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范文】

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

舌尖上的中国,深夜播出,却火遍全国。舌尖上的中国“很美很诱人”,可“嘴边上的中国”是不是这个味儿?这是摆在老百姓面前的严肃话题。反观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无论是粮食危机问题,还是食品安全问题,都成为考量政府智慧的考题。做好“舌尖上的中国”这篇大文章,破解粮食与食品安全问题,需以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为切入点。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吃得饱”。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调和无味,味道不仅仅关乎食物的烹饪,还关乎自然哲学。中国历来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民族,历朝历代都有过和饥荒作斗争的历史,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温饱得以解决,短时间内解决了一个历史顽疾,而百姓也就由过去求温饱转向求美味。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做到“吃得好”。享誉全球的科学家袁隆平培育出杂交稻,解决了国人的温饱问题;即使引起广泛争议的转基因作物也确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每一硬币都有两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百姓吃得饱的问题,但是这些粮食品种的迅速普及,也给物种多样性、粮食品种多样性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带来巨大挑战。要在思考并解决让全国人民“吃饱饭”的同时,为解决让人们“吃好饭”的问题做好技术以及农作物上的准备。将祖先历经千百年培育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及相关技术,最大限度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为人类未来高质量生活、多口味需求,保留下更多的物种、技术与人力资源。

舌尖上的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要“擦得亮”。从烹饪精细的贵族美食,到技法各样的市井百姓饮食再到各具特色的民族、宗教饮食,古老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如何才能发挥出中华饮食文化的优势与特色?《舌尖上的中国》将人与美食的关系阐释得淋漓尽致。《舌尖上的中国》制作团队满怀诚意,不仅带来了视觉盛宴,同时传承了民族文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的文化产品一样可以取得成功,而这背后正是强大的文化产业作为支撑,只有产业化,市场化,才能真正地激化活力,擦亮舌尖上的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

事虽难,做则必成。捍卫舌尖上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既要保障粮食安全,留好我们的口粮,也要保障我们的食品质量,让我们在吃得饱的同时,更要吃的安心、舒心、放心,更要吃出健康、吃出增长、吃出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保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惟有如此,才能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舌尖上的家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不管脚步有多远,在我们的脑海里,却只有的味道熟习而又固执,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不管家在何方,永久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味道。而在我的记忆中,家的味道就是外婆和姑姑的味道,一直在我舌尖上缭绕。

儿时是在老家和外婆一起度过的,而如今,很久没有回去了。再次走在那个熟习的楼道,再次推开那扇熟习而又陌生的、锈迹斑斑的铁门,亲人的味道扑面而来。外婆看到推门而入的我,恍如有些措手不及,忙不迭地又是搬板凳,又是拿碗筷:“来啦,快来吃饭吧!”外婆用一口隧道的安徽话招呼着我。我换好鞋,坐在饭桌前,抬头一看,一顿丰富而朴实的午饭摆在我的眼前:一碗米饭,米粒在碗中安静地熟睡着,肉嘟嘟的小脸洁净无瑕,而饭上,外婆总会事前摆上一只鸡腿。鸡腿油光锃亮,肉质鲜嫩爽口,鸡汤中的五剂调味与鸡的肉质相克相通、完善融合。品味一口,调味的香气和鸡肉最真实的味道一起迸发,给味蕾带来最大的满足。这是我的最爱,也是外婆最拿手的菜色。饭桌上,外婆总会自得洋洋的向我夸赞她自己的手艺,我也只是笑笑。有时,她会不停地向我碗里夹菜,而我却总想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她总会说:“你平常能吃到这些吗?还未几吃点!”是啊,这不单单是外婆做的菜,而是外婆给我的家的味道,在外婆这里,家的味道就是红烧鸡腿的味道,浓郁,厚重,余味无穷。

与外婆不同,姑姑是皖北人,现在也算是位“下岗”语文教师,在家照顾爷爷,顺便照顾我们的每日三餐。她平时在家总爱揣摩一些美食。最令我垂涎的,还属她制作的沙拉。细碎的木鱼花洋洋洒洒落在西兰花、花菜、四季豆交织的绿色上,柠檬汁经过姑姑的指缝,闪烁落下;两种色采的小番茄娇俏明亮,让人想到疏松的、旋转的裙裾;小萝卜被切得非常薄,几近半透明了。然而当你把大口沙拉送入口中时,脆爽的口感依然清楚。正是由于薄,带点辛辣的脆爽就变成了潜藏在番茄中的小欣喜,通透清澈,带着微小爆破般的欢愉。看姑姑做沙拉是件非常舒服的事情。边喝着她泡的红茶,边看她行云流水般一样样地洗、切、拌,偶然尝一下调好的酱汁,脸上露出欢愉的笑脸。这时候,在姑姑这里,家的味道是清新的,闲适的,就像这沙拉,满口留香。

家在哪里?家在天地间,在屋檐下,在一家三口的笑脸里,在祖孙三代的温顺里,它是每个人把爱和一切美好寄托的空间。家是温馨,是***,是舌尖上的浓浓淡淡,是口齿间的回味无穷,让我们舍不去,离不开。家,我舌尖上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舌尖上的年味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2月4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俗称“小年”,一大早母亲便在厨房忙活起来。随着排气扇的声音一停,母亲端上来了一盆冒着热气的年糕,喷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嘿嘿,没想到我也成‘糕富帅’了啊。”我开起了玩笑,夹起一块蘸了糖的年糕就往嘴里送。热气腾腾的餐桌、柔软黏牙的感觉,顿时让我回忆起童年那些百吃不厌的“年味”来。我的童年是在平江县城度过的,每到岁末,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糖果、炒货、红薯干、炸肉、酸萝卜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酒心糖和炸肉。我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酒心糖了,它是一种空心的巧克力糖,空心部分灌满了果露酒。由于平时很少吃到这种高级糖,所以我们吃酒心糖时,都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金色的糖纸,顺便将粘在糖纸内面的巧克力屑添干净,然后舔着巧克力,当快要舔到里面的空心部分时,将糖塞入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酒味四散,甘甜的酒汁顺着舌尖流入喉咙,好不痛快!

炸肉并不是把肉放入油锅炸,对于80年代的小县城来说,大块吃肉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大人们把加入鸡蛋的面粉揉成团,里面包裹一些碎肉末、葱,再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出锅。我最喜欢在大人们做炸肉时,站在一旁看着,一旦有炸肉出锅,我便手疾眼快一把抓过来,一边吹着烫手的炸肉,一边咬着炸肉最外面那层脆脆的金色面皮,吃完脆皮,里面的面团又白又嫩,就像鸡肉一样,再加上碎肉末和葱香,那感觉,比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炸鸡好吃多了。

“小年来到炸馓子放炮”,拿到压岁钱了,我们男孩子就喜欢买些香烛鞭炮,跑到外面燃放,运气好的可以碰到挑着担子卖炸馓子的老头。炸馓子是筋面粉放油锅里炸出来的,我没见过怎么做,但是卷起来像铁丝一样一大盘,咬起来嘎嘣嘎嘣的,非常脆,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有炒米,将晒干的米饭放入油锅内炒,加入黄豆、芝麻、盐巴等,香气逼人。看春晚时,左手一把炸馓子、右手一把炒米,可以吃通宵不停嘴。

不知觉间,我眼镜上已是雾蒙蒙一片,我连忙用手挡住年糕的热气,擦干净眼镜。而那舌尖上的年味,那过年的回忆,却永远无法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看舌尖上的中国作文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次听到“舌尖上的中国”是在两年前的一堂语文课上。从老师的口中我得知《舌尖上的中国》是记录中国各个地区的不同寻常的美食。对于我这样的吃货,听到老师详细的描述,早已垂涎欲滴。我回家立刻上网搜《舌尖上的中国》。六个红色的字眼映入眼帘,一道道富有民族特色的菜肴像浮云一样在我眼前飘动。我的每一个味蕾都在颤动。从此看这档节目成了我的必修课。

排骨莲藕汤、煎焖鱼头泡饼、腊味飘香腌笃鲜……可能看到这些每一个吃货的灵魂都升华了。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视觉的真实感受以及味觉上的虚拟体味。古人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从一锅米饭,一个馒头,从粗茶淡饭演变为今日的各色美食,从简单到丰富。《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示了各地的特色美食,还展示了中国从古至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物与人永远是一个整体。食物的多样化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使得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浙江的竹筒饭,山西的羊肉泡馍,哈尔滨的锅包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菜系。蒸煮炸炒,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不同的味道有不同的感受。从云南到内蒙古,从浙江到西藏,不论是纬度或是经度的变化,不同的地域,总会有不同的风土人情。美食只是《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各民族地区人民淳朴的民族风情。在这种淳厚的风情下,山有山的味道,水有水的味道,阳光有温暖的感觉,花草有自然的芬芳。勤俭坚忍质朴是每个人民的信念。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信念早已和土地混合,打造出特色的美食。美食的味道中蕴含着深刻的乡土情怀,停留在我们的舌尖,刻在我们心底。

确实,《舌尖上的中国》无时无刻不向我们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能把对土地的眷恋和对上天的景仰,如此密切系于一心的唯有农耕民族。一位作家这样描述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舌尖上的故事初中作文

全文共 973 字

+ 加入清单

我喜欢去姑姑家,喜欢住姑姑家的大房子,在大方厅里看大电视,在卧室里看国外动画片,坐在一体机电脑前查资料。可我最喜欢的还是让姑姑领我吃北京的特色小吃、美味佳肴。有廉价的,也有昂贵的。家里人都说我是个好吃的美食家。

我喜欢那家小馆的宫廷菜——皇坛子、砂锅居的焦溜丸子和砂锅白肉、正宗东来顺的涮羊肉、旺顺阁的鱼头泡饼、星期五餐厅的西餐——斜管面和鲜榨柠檬汁、宇宙韩餐的韩式排骨、百慧尚饺园的煎饺……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北京烤鸭。

北京有好多烤鸭店,我去过全聚德烤鸭店前门的店,王府井的店,那个店还有一盘栩栩如生的“小鸭子”哪,羲和雅居的合和烤鸭,我觉得还是大董烤鸭店的烤鸭最好吃。

北京大董烤鸭店(原北京烤鸭店)成立于1985年4月28日。大董烤鸭店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总经理董振祥被朋友们昵称为大董,由此而得名。听人们说大董是个奇才,不仅是因为他的烤鸭店门庭若市,还因为他在烹饪行业有着很高的声誉与地位,更因为他还是中国餐饮圈内唯一一位获得MBA学位的厨师兼餐饮管理者。

大董烤鸭店布置的富丽堂皇,餐厅的装修很有主题性,是以四库全书为主题的,非常文雅和人文化。烤鸭店的生意每天都红红火火,若不是提前订桌,还吃不上呢!

那儿的烤鸭比全聚德的好吃多了,我最爱吃的是鸭皮沾糖,太美味了,很酥,不觉得油腻,入口即化,滑而不腻,鸭肉质瘦嫩却不涩,还有小饼,跟其他地方的小饼不一样,似乎是加了糯米还是什么,成色均匀,薄厚适当,卷很多鸭肉汁酱也不会漏,很有嚼劲,比很多地方吃起来像春卷皮的那种饼好多了,另外还有那个空心的饼,不知道怎么做的,那么薄又不碎掉。这里的烤鸭“有八个调料、八种吃法”,鸭皮“蘸糖”,“入口即化”;鸭肉“蘸蒜泥”,也是“一绝”。盐水鸭肝“做得嫩”又“入味”,值得尝试。烤鸭吃法的挖掘和保留也是大董烤鸭店的特色,每桌上都有一份关于烤鸭吃法的指导小册子,让顾客感受到文化的关怀。其它的菜品做的非常精致,每道菜都有各自的特点,每道菜都很艺术,造型“别致”,摆盘“像一幅画”,味道也“有特色”,而且能把菜做出一种意境,给人以惊喜。有机会一定要尝尝董氏烧海参!价钱也是很贵啊。正像奶奶说的,看价格,吓你一跳,尝味道,也吓你一跳,前者是胆战心惊,后者是心满意足。

除了这些,北京还有很多好吃的,像:驴肉火烧、无量羊汤、糖葫芦、驴打滚年糕……更多好吃的等你们去发现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舌尖上的荆门作文

全文共 1245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对人们十分重要。古往今来,美食以“色、香、味”俱全著称,风味多样。我的家乡——荆门,北通京豫,南达湖广,东瞰吴越,西带川秦,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在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美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是对生活独特色的品味。

如果你来过荆门,正赶上盛夏时节,就铁定吃过荆门的“米茶”。米茶最好在夏天食用,俗称“区米茶”“炒米茶”。做法十分简单、方便。先把大米放到锅里用大火炒制,然后用水洗干净后,滤去水份,再用锅放水煮直至大米开花便可以吃了。米茶汤色淡黄,香气浓郁,滋味微甜而不淡,略涩而不苦口,可以代替米饭做为主食食用。夏天热时,回到家中,喝一口冰米茶,顿时神清气爽,十分爽口。米茶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米茶,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佑杬封为兴王,他的妃子蒋氏身怀六甲,吃什么都没味口。兴王十分焦急,又无可奈何。一厨师急中生智,从家里端来平民食用的米茶,蒋氏果然食欲大振。兴王顿时龙颜大悦。从此,米茶便从民间传入宫廷。

说起米茶,又不得不谈起家乡的蟠龙菜了。蟠龙菜是钟祥的特色佳肴,俗称剁菜、卷切,是我国的“皇菜”。蟠龙菜造型优美,油而不腻,这道传统佳肴背后还有一段历史呢!相传明武宗朱厚熜进京继承皇位时,郢中名厨用瘦猪肉和鲜鱼剁肉馅,拌入肥肉丝条,加上淀粉、鸡蛋清、葱姜末,食盐等拌成馅料,裹熟鸡蛋皮之后做成扁卷筒形,放置蒸笼内蒸熟,然后再把它切片,摆成龙形,回笼蒸热,便可以吃。朱厚熜吃了赞不绝口,蟠龙菜便由此成“御菜”。吃蟠龙菜大多在秋冬时节,一般人家自己便会做。每当过年时,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热腾腾地蟠龙菜,真是别有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

再说八角的雪枣吧!雪枣并不是一种枣子,它外皮白如玉,无杂质,肉瓤银丝满腹。吃起来入口即化,清甜爽口。八角雪枣是荆门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在冬天食用。这道传统食品已延续了四百多年了,它的食材主要有黄豆、麻油、石膏粉及白糖。它裹以酥衣,色白如玉,雪亮晶莹,外形如枣,内似银丝镂空,为男女老少喜爱之品。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贵为瑰宝。饮食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素有“烹饪王国”“美食王国”之称。舌尖上的中国风味多样、用料精细、刀工精巧、火侯独到、技法各异、五味调和、讲究情趣、食医结合,这些为中国美食的八大特点。中国饮食文化还有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看似乎简单,但在餐桌上,却有挑、拨、夹、拌、扒等的功能。许多欧美人看见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荆门的美食,可以说是十分特别的。荆门人主要讲究情趣与外表,如此次介绍的蟠龙菜、外表似龙,不仅勾画出了华夏子民身为龙凤之子的形象,也让人联想到龙凤生辉的壮丽景象和祈求太平的美好心愿。

舌尖中国,美食荆门。各种食物流传至今,蕴含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追求美的执念。北京“驴打滚”天津“狗不理”、山西面食、山东煎饼、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它们以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绝美的味道,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文化增添了无限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舌尖上的记忆作文800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家里的院子中有一棵樱桃树。

每当到了春天,光秃秃的樱桃树枝上开始发出碧绿的芽儿。新芽儿又细又嫩,伏在树丫之间,点缀着树枝。

天气转热,到了夏天,碧绿色的嫩叶颜色逐渐变深,变成墨绿,绿叶周围出现了一小圈锯齿。

经过一夜,绿叶之间赫然出现几粒小绿点。“结樱桃啦!结樱桃啦!”看见樱桃的我,兴奋地站在树下又唱又叫。

渐渐地,樱桃变红了。金色的阳光穿过薄薄的樱桃皮,晶莹剔透的果肉,发着淡淡的光亮。樱桃皮下,隐约能看见有汁水在流动。

看着绿叶间一个个圆圆的樱桃,我垂涎三尺。每天都拉着爸爸,一遍又一遍地问:“樱桃熟了吗?可以吃了吗?”

终于有一天,爸爸从仓库中拿出来一根长棍,长棍顶上是一把锯子。他大喊:“快来摘樱桃喽!”

听到这叫声,我和另外一些孩子们立马冲了过去,生怕落后了吃不着樱桃。

爸爸举起那把锯子,调整了一下长度,直接把锯子架到樱桃树上,选了几根樱桃结的最多的树枝,连枝带叶一起锯。枝条粗壮,爸爸锯的时候略显吃力,咬着牙关,皱紧眉头,一下一下地锯着。

“啪嗒!”树枝落在地上,绿叶四散飞扬。我们立马伸手,将一个个樱桃从树枝上摘下来,扔进篮子里,放在清凉的水下洗了又洗。

洗干净的樱桃“吹弹可破”,表面挂上了几粒水珠,散发着无限的诱惑。我们迫不及待地将樱桃放入口中,轻轻一咬,樱桃皮就破开,凉丝丝的果肉又酸又甜,汁水四溢,流进喉咙,滋润着嘴巴和发干的喉咙,清香的气息从嘴巴直通整个大脑,直接让身体放松下来。

我们一边吃,一边将洗好的樱桃兜在衣服里,一口一个,这些樱桃不仅滋润着我干燥的唇舌,也滋润着我的心。

儿时的樱桃是那么的特别。此后,不管我吃了再好的樱桃,也比不上自家樱桃树上的那些果实。这些樱桃,不仅美味,还饱含着儿时的快乐与记忆,总使我想起,以前的夏天发生的那些事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舌尖上的新年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看《舌尖上的中国》之饺子和年糕篇,看到爷爷奶奶们在为春节儿孙团聚手工准备年货时,不由想起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妈妈为全家人准备花生糖、炒米糖、芝麻糖、肉圆、藕圆、蛋饺、糖醋鱼、萝卜丝的情景。

小时候住大平房,还算宽敞的厨房里有两种炉子,一种蜂窝煤炉,平常生活使用;另一种灶台,平时都是冷的,只有过年前才会点燃。那时候妈妈总会提前很多天准备各种材料,虽然家庭不算富裕,但妈妈对食材还是相当挑剔的,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今天。偶尔到我家来烧饭,就会对我们买的各种调料和原料,鄙视一番。扯远了。

然后妈妈会选择一个完整的休息日,从一大早开始忙起,赶着当天把一个品类全部完成。灶台的火通常吃完午饭后点燃,为了第一时间吃到新出炉的各种稀奇货(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到,小时候觉得很稀奇),放了假闲得慌的我,自告奋勇的去帮忙烧柴火。点火当然不用我,因为技术含量太高,我只要保证燃起来的火焰不灭,再根据妈妈的要求偶尔加柴减柴控制火量就可以了。看着熊熊的柴火,和星星点点纷纷往烟囱里挤的小火星,听着柴火被烧得啪啪作响,脑子里浮现着即将出炉的美食,尽管小脸被烤的通红,也心甘情愿。

第一天通常先做春节零食——糖果子,可以赶在年前送些给长辈朋友,也让贪吃的小家伙们提前饱饱口福。熬糖稀是制作糖果子的第一步,,先把大量糖和水融合,然后用大火烧开,后改小火慢慢熬,熬到糖稀淡黄有一定粘度时,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花生米或是炒米、芝麻一类,搅拌均匀收收干,整体捞起来,稍稍冷却后,放在大桌子上擀平、切条、切片,等到完全冷却后,就变成香脆可口的花生糖、炒米糖或是芝麻糖了,不过一次只能成一种哦,做几种就要几次以上完整的过程。

猴急的我,常常等不及每锅糖果子完全冷却就要下手,忙着把微热柔软还有点粘牙的甜点往嘴里塞。就这样一锅一锅一种一种品尝下来,肚子彻底饱了,晚饭也不用吃了,然后借口困了,就提前撤退了。至于妈妈后来搞到几点才收工,我也不太清楚了。反正第二天通常还会看到一种叫百脆的零食,应该是在薄薄的一段一段的面外面撒上芝麻再油炸而形成的。有甜味有咸味,相当酥脆。

还有一种好吃的糖果子是花生酥,这个应该算是糖果子中的战斗机,我认为是最好吃的一种。不过自己家没法做,除了上面的步骤外,还需要捶打这一过程,这通常由两个壮汉完成,他们抡着手中的大木槌此起彼伏的捶打那些熬好的花生米糖稀混合物,严寒的冬天,虽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圆领衫,头上仍然兹兹冒着热气。在“咚咚”的捶打中,暗红色的花生糖逐渐变成白色,糖稀完全丧失了本色,壮汉们把它捞起来,擀平切条切片冷却,它就由原先香脆的花生糖,变成酥脆的花生酥了。

再一天起锅就轮到春节菜肴了。这些用大锅油炒(炸)过的食物,可以储存很长时间,这样春节那几天,既可以保证顿顿丰盛,也不用那么忙着准备了。炒萝卜丝是唯一需要提前准备的蔬菜,用油炒过的干萝卜丝,到吃的时候拿出来,加上黑木耳,糖醋麻油一拌,酸酸甜甜的很是爽口。肉圆藕圆糖醋鱼这些,炸完还只能算半成品,到吃的时候需要简单再加工才能出类拔萃,所以做这些食物时,我是基本都要溜出去玩了。有时候炸肉圆时,被香味吸引过来,缠着妈妈炸几个全熟的吃,就很满足了。

蛋饺制作是用不上大灶的,用小炉子小火煎就可以了。蛋皮通常是买现成的,肉馅妈妈自己调,有时候忙不过来,就叫我来帮忙看炉子,给蛋饺翻身,这些工作也会换来几个成品蛋饺的奖励,嘻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舌尖上的家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武渝超

“来喽”随着爸爸的一声吆喝,一盆热气腾腾的油泼辣子面映入眼帘,鲜红的辣子油洒在白花花的面条上,显得格外诱人,而绿色的青菜搁在面条上面,“红、白、绿”三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好像一幅美景,让人食欲大增,但我并没有急着动筷子,而是眼前浮过一幅幅画面。

几个月前的奶奶生了病,病得很重,爸爸只好去医院照顾奶奶,久久没有回

“怎么又是米饭啊?”我看着桌上的米饭和菜却一点儿食欲也没有,“唉,什么时候能吃上一碗油泼辣子面啊!”我一边抱怨,一边用纸巾擦了擦口水。想起那股麻辣的、美味的油泼面,我的口水便不住地往外涌,“快了、快了,等你爸回来就吃到了,快吃吧!”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大口的吃起了米饭,我还是毫无食欲,就一直盯着碗里的花纹儿看。

几天之后,爸爸和奶奶回来了,爸爸在厨房里做油泼辣子面,我和奶奶在外面聊天,我们俩一句有一句无的说着。奶奶更老了,脸上的皱纹又多了几条,手上的皮肤松弛了,眼睛也更浑浊,显得愈加苍老。说起话来总是喘不够气,我看的心中一阵苦涩,是为了时间的流逝,还是为了奶奶的衰老呢,我不知道。

油泼面还是一样好吃,时间过去了那么久,这道菜的味道还是没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