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武则天当女皇帝的历史典故(汇编20篇)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今天小编就来分享武则天当女皇帝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5187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趾高气扬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谦逊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美德,它能够促使人不断地进取,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才干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谦逊是成功的基础。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趾高气扬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三年》。

【释义】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历史典故】

公元前701年春,楚国掌管军政的莫敖屈瑕率军在郧国的城邑蒲騷(今应城西北)与郧、随、蓼等诸侯国的联军作战。由于对方盟国众多,屈瑕准备请求楚王增派军队。将军斗廉认为,敌方盟国虽多,但人心不齐,只要打败郧国,整个盟国就会分崩离析,他建议集中兵力迅速攻破蒲騷。屈瑕采纳了斗廉的建议,果然大获全胜。

屈瑕本就是个看重外表,且无自知之明的人,有了这次的胜利,他就骄傲起来,自以为是常胜将军,从此任何敌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过了两年,楚王又派屈瑕率军去攻罗国。出师那天,屈瑕全身披挂,威风凛凛的。

送行的大夫伯比返回的时候,对给他驾车的人说:“我估计屈瑕这次出征一定要吃败仗,你看他走路的时候脚抬得那么高,一副神气十足的样子,还能冷静地、正确地指挥作战吗?”

伯比越想越不妥,就去求见楚王,建议楚王给屈瑕增加军队,但楚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回宫后,楚王无意中将此事告诉了他的夫人邓曼。邓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子,她听了楚王的话,认为伯比说得很有道理,也建议楚王应该赶紧派兵去援助,否则就来不及了。

楚王听了夫人邓曼的话,这才恍然大悟,立即下令增派部队前去支援,但是已经晚了。屈瑕到了前线,不可一世,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早就整军待战,而屈瑕则一点也不做戒备。结果遭到了罗军与卢濡的军队的两面夹攻,楚军死伤惨重,屈瑕也因战败而自杀身亡了。

【成长心语】

要想获得成功,应保持谦逊。缺乏这样的素质,没有这样的准备,就难以成就大业。骄傲的人,往往眼高于顶,往往拒人于千里之外,往往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甚至遭人厌弃。如果是身居高位的人目中无人,必定会因其地位而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谦逊的人,平易近人,尊重别人,别人乐于跟他打交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黔驴技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黔驴技穷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处】

(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释义】

黔:地名,今天的贵州省;技:技能,本领;穷:尽,用完。贵州的驴子用尽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历史典故】

相传,古时候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之人从外地买了一头毛驴,用船运到了贵州。贵州多为崎岖山地,此人一时也想不出毛驴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贵州山中有老虎出没,老虎从来没见过毛驴,一天,它发现了这头毛驴,还以为毛驴是神,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不敢贸然靠近它。

老虎远远地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毛驴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驴的方向挪动了几步,想弄清楚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一点一点地靠近毛驴,可还没等老虎看清,毛驴突然大叫起来,声音大得响彻了山谷,回音不绝。毛驴的叫声着实把老虎吓了一大跳,以为它要来吃自己了,吓得急忙逃得远远的。

又过了几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转来转去慢慢地靠近毛驴,反复地观察毛驴,再也没有发现这只驴子有什么特殊的动静,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好像它只会偶尔响亮地叫上几声罢了。

再后来,日子久了,老虎对毛驴的叫声也习惯了,觉得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渐渐地就敢靠近毛驴了。于是,老虎向毛驴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转来转去,结果还是相安无事。后来,老虎靠毛驴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驴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驴也只是一味躲闪。

有一次,老虎试着用爪子抓了毛驴一下,毛驴终于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脚。老虎一点也不觉得疼,于是便很高兴地想:“原来这个怪物不过如此,只有这么一点本事啊!并不可怕嘛!”于是,老虎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咬断了毛驴的喉咙,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成长心语】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其实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强者,他们因为内心极度不安全,而被迫采用这样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的弱点。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相总会被揭穿的。外强中干,是一种最不可靠的本领,与其假装强大去吓唬别人,不如真正地做一个强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胆怯的,因为只要尽力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紫荆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在香港的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紫荆花的悲壮故事:1898年6月19日,《展拓香港租界专条》在紫荆城签订,英国政府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称新界),租期99年,两个月后,英方不顾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强行提前举行占据仪式,数千名民众揭竿而起,武装保卫自己的家园,反攻英国军营,使英军受到重创,但民众也遭到残酷的镇压,新界10万人口丧失了土地。劫变过后,村民们在桂角山建造了一座大型坟墓,合葬那些壮烈牺牲的英雄。后来桂角山上长出一棵从前没见过的开着紫红色花朵的树。

几年后,那种花开遍了新界山坡,色彩缤纷,尤其是清明前后,花期正盛,像是对烈士的缅怀,民众将其命名为紫荆花。

在中国古代,紫荆花常被人们用来比拟亲情,象征兄弟和睦、家业兴旺。它来源于这么一个典故:传说南朝时,京兆尹田真与兄弟田庆、田广三人分家,当别的财产都已分置妥当时,最后才发现院子里还有一株枝叶扶疏、花团锦簇的紫荆花树不好处理。

当晚,兄弟三人商量将这株紫荆花树截为三段,每人分一段。第二天清早,兄弟三人前去砍树时发现,这株紫荆花树枝叶已全部枯萎,花朵也全部凋落。田真见此状不禁对两个兄弟感叹道:“人不如木也” 。后来,兄弟三人又把家合起来,并和睦相处。那株紫荆花树好像颇通人性,也随之又恢复了生机,且生长得花繁叶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武牧羊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17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武牧羊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匈奴自从给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没打仗。他们口头上表示要跟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随时想进犯中原。

匈奴的单于一次次派使者来求和,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他们扣留了。汉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个汉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

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很表示同情,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还要查问出同谋的人来。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跟他同谋。

卫律向单于报告。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苏武的脖子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又想逼苏武投降。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汉奸,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了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过了几天,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折磨他没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大全:请君入瓮

全文共 17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请君入瓮,中国成语,喻指以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中文名】 请君入瓮

【汉语拼音】 qǐng jūn rù wèng

【成语用法】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以毒攻毒、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歇后语】来俊臣的高招 ——请君入瓮

历史典故大全:请君入瓮

武则天在平定徐敬业叛乱之后,决心除掉那些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可是,谁在暗中反对她,用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呢?

于是,她就下了一道命令,发动全国告密。不论大小辟吏,普通百姓,只要发现有人谋反,都可以直接向她告密。地方官吏遇到有人告密,不许自己查问,一定要替告密的人备好车马,供给上等伙食,派人护送到太后行宫,由武则天亲自召见。如果告密的材料属实,告密人可以马上做官;查下来不符事实,也不追究诬告。

这样一来,四面八方告密的人当然越来越多了。

武则天收到许多告密材料,总得有人替她审问。有一个胡族将军索元礼,就是靠告密起家的。武则天派他专门办谋反的案件。索元礼是一个极端残忍的家伙,审问案件,不管有没有证据,先用刑罚逼犯人供出同谋。犯人受不住刑,就胡乱招了一些假口供,这样,他审问一个人就会牵连到几十个几百个人。株连越广,案情就越大。索元礼向太后一汇报,太后直夸他办事能干。

有些官吏看到索元礼得到太后赏识,就学起索元礼的样儿来。其中最残酷的是周兴和来俊臣。他们每人手下养了几百个流氓,专门干告密的事。只要他们认为谁有谋反嫌疑,就派人同时在几个地方告密,捏造了许多证据。更奇怪的是,来俊臣还专门编了一本《告密罗织经》,传授怎样罗织罪状的手段。

周兴、来俊臣办起案来,比索元礼还要残忍。他们想出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刑罚,名目繁多,花样百出。他们抓到人,先把各种刑具在“犯人”面前一放,“犯人”一看,就被迫招认了。

周兴、索元礼前前后后一共杀了几千人,来俊臣毁了一千多家,他们的残酷就出了名。

有个正直的大臣对太后说:“现在下面告发的谋反案件,多数是冤案、假案,也许有人阴谋离间陛下和大臣之间的关系,陛下可不能不慎重啊!”

可是,武则天不愿听这种劝告。告密的风气越来越盛,连她的亲信、掌管禁军的大将军丘神勣,也被人告发谋反,被武则天下令杀了。

有一天,太后接到告密信,说周兴跟已经处死的丘神勣同谋。太后一听,大吃一惊,立刻下密旨给来俊臣,叫他负责审理这个案件。

说巧也巧。太监把太后的密旨送到来俊臣家,来俊臣正跟周兴在一起,边喝酒,边议论案件。来俊臣看完武则天密旨,不动声色,把密旨往袖子里一放,仍旧回过头来跟周兴谈话。

来俊臣说:“最近抓了一批犯人,大多不肯老实招供,您看该怎么办?”

周兴捻着胡须,微微笑着说:“这还不容易!我最近就想出一个新办法,拿一个大瓮(音wèng)放在炭火上。谁不肯招认,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还怕他不招?”

来俊臣听了,连连称赞说:“好办法,好办法。”他一面说,一面就叫公差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烤得整个厅堂的人禁不住流汗。

周兴正在奇怪,来俊臣站起来,拉长了脸说:“接太后密旨,有人告发周兄谋反。你如果不老实招供,只好请你进这个瓮了。”

周兴一听,吓得魂飞天外。来俊臣的手段,他是最清楚的。他连忙跪在地上,像捣蒜一样磕响头求饶,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根据周兴的口供,定了他死罪,上报太后。

武则天想,周兴毕竟为她干了不少事;再说,周兴是不是真的谋反,她也有点怀疑,就赦免了周兴的死罪,把他革职流放到岭南(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去。

周兴干的坏事多,冤家也多,到了半路上,就被人暗杀了。后来,武则天发现索元礼害人太多,民愤很大,就借个因头,把他杀了。

留下的一个来俊臣,仍旧得到武则天的信任,继续干了五、六年诬陷杀人的事,前前后后不知道杀害了多少官吏百姓,连宰相狄仁杰也曾经被他诬告谋反,关进牢监,差一点被他整死。

来俊臣的胃口越来越大,他想独掌朝廷大权,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和女儿太平公主势力大,索性告到他们身上去了。这些人当然也不是好惹的,他们先发制人,把来俊臣平时诬陷好人、滥施刑罚的老底全都揭了出来,并且把来俊臣抓起来,判他死罪。武则天还想庇护他,一看反对来俊臣的人不少,只好批准把他处死。

来俊臣被处死刑那天,人人称快。大家互相祝贺,说:

“从现在起,夜里可以安心睡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河伯娶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016 字

+ 加入清单

魏文侯想起中山离着本国太远,一定得派个亲信的人去守才放心。他封太子击为中山侯,把西门豹替换回来。

太子击坐着车,耀武扬威地准备上中山去。刚要出京都城门,对面来了一辆又破又旧的车,上头坐着的是魏文侯一向顶尊敬的名人田子方。太子击知道他的怪脾气,连忙停住车,拱着手,让他先过去。田子方连正眼看他一眼也没有,照直地就过去了。太子击瞧他那个神气劲儿实在有点不服气。他叫手下的人跑过去揪住田子方的车。他自己上前问他,说:“我有句话要请教:谁可以骄傲,是富贵人呐还是贫贱人?”田子方笑着说:“我告诉你,自古以来,只有贫贱人才能骄傲,那些富贵人是不能骄傲的。当国君的一骄傲,国就保不住;当大夫的一骄傲,家就保不住。你瞧楚灵王为了骄傲亡了国,智伯瑶为了骄傲把家族也灭了。说到贫贱人,那可不同了。他吃的是粗菜、淡饭,穿的是旧衣、破鞋,他不仰仗富贵人,又不争权夺利。要是贤明的君主来请教他,随他的高兴贡献点意见;要是君主不听他的话,他就把两只空袖子一甩大摇大摆地躲开。周武王能够把那个有万辆兵车的纣王杀了,他可拉不住首阳山上的两个穷人!贫贱的人不神气,谁神气?”太子击挨了他一通教训,只好再行个礼,奔中山去了。

太子击到了中山,西门豹回到安邑就又闲起来了。翟璜对魏文侯说:“邺城[在河南省临漳县西]那地方正在上党[在山西省长治县]和邯郸[战国的时候,邯郸包括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两南部的地界]的中间,跟韩国、赵国两下里紧贴着。这块重要的地方非派西门豹去不可。”魏文侯就派西门豹去管理邺城。

西门豹到了邺城,一瞧那地方非常萧条,人口也挺稀少,好像刚打过仗,逃难的居民还没回来的一座空城似的。他就把当地的父老们召集到一块儿,问他们:“这个地方怎么这么凄凉啊?老百姓一定有什么苦楚吧。”父老们回答说:“可不是吗?河伯娶媳,害得老百姓全都逃了。”西门豹一听,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又问:“河伯是谁?他娶媳妇儿,老百姓干么要跑呐?”父老说:“这儿有一条大河叫漳河。漳河里的水神叫河伯,他喜爱的是年轻姑娘,每年要娶个媳妇儿。这儿的人必须挑选模样好的姑娘嫁给他,他才保佑我们,让我们这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要不然,河伯一不高兴,他就要兴风作浪,发大水,把这儿的庄稼全冲了,还淹死人呐。您想可怕不可怕?”西门豹说:“这是谁告诉你们的?”他们说:“还有谁呐?就是这儿的巫婆。她手下有好些个女徒弟,当地的乡绅又都跟她一条藤儿。我们这些小民没有法子,一年之中,要拿出好几百万钱。他们为了河伯娶妇,大概也得花二三十万,其余的就全都入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了。”西门豹说:“你们就这么让他们随便搜刮,不说一句话吗?”父老说:“要是单单为了这笔花费,还不太要紧。顶怕的是每年春天,我们正要耕地撒种的时候,巫婆打发她手下的人挨门挨户地去看,瞧见谁家的姑娘长得好看一点,就说:‘这个姑娘应当做河伯夫人。’这个姑娘就送了命了!有钱的人家可以拿出一笔钱来作为赎身。没有钱的人家,哭着求着,至少也得送他们一点东西。实在穷苦的人家只好把女儿交出去。每年到了河伯娶妇那一天,巫婆把选来的那个姑娘打扮成新娘子,把她搁在一只苇子编成的小船上。那时候岸上还吹吹打打,挺热闹的。然后把小船搁到河里随着波浪漂去。漂了一会儿,连船带新娘子就让河伯接去了。为了这档子事,好些有女儿的人家都搬走了,城里的人就越来越少了。”西门豹说:“你们这儿老闹水灾吗?”他们说:“全仗着每年给河伯娶妇,还算没碰上过大水灾。有时候夏天缺雨,庄稼旱了倒是难免的。要是巫婆不给河伯办喜事,那么,除了旱灾,再加上水灾,那就更不得了啦!”西门豹说:“这么一说,河伯倒是挺灵的。下回他要媳妇儿的时候,你们告诉我一声,我也替你们去祷告祷告。”

到了日期,西门豹带着几个武士跟着父老去“送亲”。当地的里长和办理婚礼的人,没有一个不到的。西门豹还派人去约了些过去把女儿嫁给河伯的人家都来看看今年的婚礼。远远近近的老百姓都来看热闹。一时聚了好几千人。真是人山人海,热闹得厉害。里长带着巫婆来见西门豹。西门豹一看,原来是个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老婆子。在她后头跟着二十几个女徒弟,手里拿着香炉、蝇甩什么的。西门豹说:“烦巫婆叫河伯的新媳妇儿上这儿来让我瞧瞧。”巫婆就叫她的女徒弟去把新娘子领来。只见她们搀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走了过来。她还哭着呐。苍白的脸上擦着胭脂粉,有不少已经给眼泪冲去了。西门豹对大伙儿说:“河伯夫人必须是个特别漂亮的美人儿。这个小姑娘我瞧还配不上。烦巫婆劳驾先去跟河伯说,‘太守打算另外挑选个更好看的姑娘,明天送去。’请你快去快来。我这儿等你的回信。”说着,他叫武士们抱起那个巫婆,扑通一声,扔到河里去了。岸上的人都吓得连口大气也不敢出。那个巫婆在河里挣扎了一会,沉下去了。西门豹站在河岸上,静静地等着。聚在那儿的人张着嘴,顺着西门豹的眼睛向河心盯着。这许多人都没有声音,只有河里的流水“哗哗哗”地响着。

呆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上了年纪,不中用。去了这么半天,还不回来,你们年轻的女徒弟去催她一声吧!”接着就扑通扑通两声,两个领头的女徒弟又给武士们扔到河里去了。大伙儿吓得瞪着眼、张着嘴,一会儿望望河心,一会儿望望西门豹的脸,大伙儿嘁嘁喳喳地就议论开了。又呆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女人不会办事,还是烦收捐钱的善士们辛苦一趟吧!”那几个经常向老百姓勒索的土豪正想逃跑,早就给武士们抓住了。他们还想挣扎一下,西门豹大声喝着说:“快去,跟河伯讨个回信,赶紧回来!”武士们左推右拽,不由分说,把他们推到水里,一个个喊了一声,眼看活不成了。旁边看着的人有的手指着河心,直骂这几个土豪。西门豹冲着大河行个礼,挺恭敬地又等了一会儿。看热闹的人当中有的害伯,有的高兴,有的直咬牙,可是谁也不愿意走开,都要看个究竟。

西门豹回头又说:“这些人怎么这么没有用?我看还是烦当地的里长大家伙儿辛苦一趟吧!”吓得那一班人的脸上连一点活人的颜色都没有了,直流凉汗,哆里哆嗦地跪在西门豹跟前,直磕响头。有的把脑门子都磕出血来了。西门豹就对他们说:“什么地方没有河?什么河里没有水?水里哪儿有什么河伯?你们瞧见过吗?罪大恶极的巫婆,欺压良民的土豪,利用迷信,搜刮百姓的钱财,杀害他们的女儿。你们这些人,不去教导百姓也就罢了,怎么反倒兴风作浪,助长这种野蛮的风俗?你们已经害了多少女子,应该不应该抵偿?”一大群年轻小伙子好像唱歌似地嚷着说:“对,应该!太应该了!这批该死的坏蛋,早就该办罪了。”那些里长连连磕头,说:“都是巫婆干的勾当。我们实在是受了她的欺骗,上了她的当,并不是成心要这样干的。”西门豹说:“如今害人的巫婆已经死了。往后谁要再胡说八道地说河伯娶妇,就叫他先去跟河伯见见面!”群众都嚷着说:“对呀!把他扔到河里去!”

西门豹把巫婆跟土豪们的财产都分还给老百姓。打这儿起,河伯娶妇的迷信破除了,以前逃走了的那些人慢慢地又都回到邺城来了。

西门豹叫水工测量地势,动员魏国的劳动人民开了十二道水渠,使漳河的水灌溉庄稼,把荒地变成良田,一般的水灾、旱灾可以免去。老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魏文侯听到西门豹这种办事的能耐,就对翟璜说:“我听了你的话,叫乐羊收服了中山,叫西门豹治理好了邺城。如今只有西河[地名,在现在陕西省华阴、白水、澄城一带,在黄河西边,所以叫西河]地方,要防备着秦国的侵犯,你瞧叫谁去守呐?”翟璜仰着头,想了一想,说:“有了,主公要是派他去,一定能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大禹治水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大禹治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尚书·大禹谟》。

【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历史典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长心语】

大禹率领民众,与洪水作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更是其强烈责任感的最好体现。具有责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价值感的孩子,将来很难获得成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家长首先就要敬业爱岗,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小时候对自己有责任感、对家庭有责任感、对集体有责任感的孩子,长大以后才可能对社会有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孙武演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吴国阖闾为王之后,未过三年,就已国富兵强,民心可用。于是,他动了伐楚之意,想拜一位高人为大将。伍子胥向他推荐了齐国人孙武。阖闾听说孙武是一个隐居山林的闲人,便十分扫兴,可伍子胥对他说:“这个孙武精通兵法,有鬼神莫测之妙,只是不愿意四处炫耀,所以不为外人所知。”

阖闾将信将疑地说:“那就把他请来吧。”

孙武来到宫里,阖闾向他请教兵法,孙武并不多说话,只是把随身带来的一个包袱打开,抽出几轴帛书,说道:“这是我写的十三篇兵法,请大王一阅。”

阖闾接过兵书,请伍子胥当堂朗读。伍子胥刚念完一篇,阖闾就拍案叫好,再念一篇,他已经手舞足蹈了,待念到第三篇时,他已经听呆了,连叫好也忘了。

阖闾问孙武:“先生的兵法真是极天地之妙,寡人十分佩服!只是寡人这么小的国家,人微力薄,不知能不能用上先生的兵法?”

孙武自信地回答:“我的兵法可用于大邦,也能用于小国。能用于劲旅,也能用于妇人。”

阖闾问:“妇人也能操戈演阵吗?”

孙武说:“当然可以。”

吴王阖闾命人从后宫挑选了一百八十名宫女,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向他要了两个平日备受宠爱的妃子,作为左右队长,阖闾也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一百八十名宫女分做两队,来到校场,一个个身披软甲,头戴战盔,左手持剑,右手握盾。吴王的两个妃子也穿戴整齐,分别站在两队前面。孙武手执令旗,登上将坛。他公布号令:“你们先原地坐好,听到第一通鼓的时候,两队一同跃起立正;听到第二通鼓的时候,左队左转,右队右转;听到三通鼓的时候,人人举剑挺盾,准备迎战。”

孙武说罢,命令擂第一通鼓。

两队宫女有的站起来,有的还坐着,并且打打闹闹嬉笑不止,都觉得这件事很好玩。

孙武严肃地自责道:“约束不明,号令不清,这是将军的错误啊!”

于是,又把三项号令重复了五遍,然后,亲自擂鼓,以振士气。

谁知,这些宫女平日里都散漫惯了,推推搡搡,扭扭捏捏,根本不把孙武的话放在心上。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说:“这回,孙武可要出丑了。”

孙武在将坛上看宫女们前仰后合的样子,十分气愤,他大喝一声:“拿斧来!”随后对身边的执法官说:“三令五申仍不能遵令而行,这是士卒的错误!执法官,按军令,此罪应如何处置?”

执法官回答:“当斩!”

孙武说:“士卒太多,不能都斩,那就处决队长以示惩戒吧。”说完,就下令把吴王的两个爱妃给杀了。

孙武重新回到鼓前,擂响了战鼓。

两队宫女起身立正,秩序整齐,个个精神抖擞,无不严肃认真。

这时,孙武便向吴王阖闾报告说:“队伍已经训练好了,请大王检阅。现在的她们任您选用,就算是赴汤蹈火,也会服从您的命令的。”

可是,吴王阖闾还在想着那两个被杀的妃子,一点情绪也没有了。他说:“算了,我不想检阅了,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孙武听了,非常失望,说:“原来大王只喜爱我的兵书,并不想按我兵书上所说的那样去打仗啊。”

吴王仔细思考一番觉得孙武说得对逐渐从伤感的情绪中恢复过来,正式任命孙武为大将军。

孙武后来果真帮助吴王阖闾完成了称霸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着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范蠡和文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36 字

+ 加入清单

越王勾践整顿内政,努力生产,使国力渐渐强盛起来,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经常商议怎样讨伐吴国的事。

这时候,吴王夫差因为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说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派人专门物色最美的女子。结果在苎罗山(在今浙江诸暨南)上找到一个美人,名叫西施。勾践就派范蠡把西施献给夫差。

夫差一见西施,果然容貌出众,把她当作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国派文种去跟吴王说:越国年成不好,闹了饥荒,向吴国借一万石粮,过了年归还。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当然答应了。

转过年来,越国年成丰收。文种把一万石粮亲自送还吴国。

夫差见越国十分守信用,更加高兴。他把越国的粮食拿来一看,粒粒饱满,就对伯嚭说:“越国的粮食颗粒比我们大,就把这一万石卖给老百姓做种子吧。”

伯嚭把这些粮食分给农民,命令大家去种。到了春天,种子下去了,等了十几天,还没有抽芽。大家想,好种子也许出得慢一点,就耐心地等着。没想到,过不了几天,那撒下去的种子全烂了,他们想再撒自己的种子,已经误了下种的时候。

这一年,吴国闹了大饥荒,吴国的百姓全恨夫差。他们哪里想到,这是文种的计策。那还给吴国的一万石粮,原来是经过蒸熟了又晒干的粮食,怎么还能抽芽呢?

勾践听到吴国闹饥荒,就想趁机会发兵。

文种说:“还早着呢。一来,吴国刚闹荒,国内并不空虚;

二来,还有个伍子胥在,不好办。”

勾践听了,觉得文种的话有道理,就继续操练兵马,扩大军队。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要去打齐国。伍子胥急忙去见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样子一定要想报吴国的仇。不除掉他,总是个后患。希望大王先去灭了越国。”

吴王夫差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照样带兵攻打齐国,结果打了胜仗回来。文武百官全都道贺,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评说:“打败齐国,只是占点小便宜;越国来灭吴国,才是大祸患。”

这样一来,夫差越来越讨厌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后尽说伍子胥坏话。夫差给伍子胥送去一口宝剑,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的时候,气愤地对使者说:“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吴国东门,让我看看勾践是怎样打进来的。”

夫差杀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会鲁哀公、晋定公等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南)会盟,把精兵都带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残兵。

等夫差从黄池得意洋洋地回来,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大军攻进了吴国国都姑苏。吴国士兵远道回来,已经够累了,加上越军都是经过多年训练的,士气旺盛。两下一交手,吴军被打得大败。

夫差没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践求和。勾践和范蠡一商量,决定暂时答应讲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作好了充分准备,大规模地进攻吴国,吴国接连打了败仗。越军把吴都包围了两年,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说:“我没有面目见伍子胥了。”说着,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坐在夫差原来坐的朝堂里。范蠡、文种和别的官员都来朝见他。吴国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里等着受封,他认为自己帮了勾践不少忙呢。

勾践对伯嚭说:“你是吴国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还是去陪伴你的国君吧。”

伯嚭垂头丧气地退了出去。勾践派人追上去,把他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又带着大军渡过淮河,在徐州约会中原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给勾践。打这以后,越国的兵马横行在江淮一带,诸侯都承认他是霸主。

勾践得胜回国,开了个庆功大会,大赏功臣,可就少了个范蠡。传说他带着西施,隐姓埋名跑到别国去了。

范蠡走前,留给文种一封信,说,“飞鸟打光了,好的弓箭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您还是赶快走吧。”

文种不信。有一天,勾践派人给他送来一口剑。文种一看,正是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的那口宝剑。文种后悔没听范蠡的话,只好自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白头如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出处】(汉代)邹陽《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陽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陽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陽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陽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陽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

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陽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

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同仁堂与康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2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康熙皇帝得了一种怪病,宫中御医把所有的名贵药材都用遍了,就是不见病情好转,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药。

这天,康熙独自出宫微服夜游,来到一条街上,发现有一个小药铺。此时,已是夜深人静,小药铺里却灯火通明,还听到那里传来读书声。康熙心想,宫中御医不过是一些庸才,没有什么真本事,真正的人才还是在民间。自古道小药铺内有人参,我何不来这里看看?于是,康熙便上前敲门。

进屋后,康熙见一个四十多岁的人正在烛光下夜读,猜想,他一定是这小药铺的郎中了。郎中见有来客夜访,便问:“阁下深夜造访有何见教?”康熙说:“深夜登门,多有冒昧。只因我得一怪病,浑身发痒,遍体起红点子。不知是何原因?请了好多名医,都没有治好,先生能不能给看一看?”郎中说:“好,请你脱去上衣,让我看一看。”

康熙脱去上衣,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说:“阁下不必担心,你得的不是什么大病。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再加上长期吃人参,火气上攻,因此起了红点子,以致发痒。”

康熙问:“此病能根治吗?”

郎中很肯定地说:“不难。只要用些药就会好的。”说着,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个罐子,铺开一个包袱,把罐子里的药全部倒出来,足有七八斤重。

康熙不觉一愣,说:“先生,这么多药,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

郎中笑道:“这是大黄,不是让你吃的。你拿回家去,用这八斤大黄,煮水百斤,放入缸内,等水温适中,便入缸洗浴,少则三次,多则五次,即可痊愈。”

康熙心想,宫中御医那么多奇方妙药都不管事,莫非他这不值钱的大黄能治好我的病?郎中见康熙面有疑色,便笑着说:“阁下请放心,我决不会讹你钱财,这药你先拿去一用,治不好病,我分文不收。”

康熙说:“好,若能治好我的病,定有重谢。”康熙回到宫中,按郎中所嘱,如法洗浴。果然,他下到浴缸中,就顿时觉得浑身清爽、舒服,妙不可言。连洗三遍之后,竟然全身不痒,再一细看,身上的红点子一个也没有了。

康熙十分高兴,第四天又微服来到小药铺。郎中一见康熙面带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于是故意说:“阁下今天是送药钱来的?”

康熙说:“正是。先生,你说要多少钱?”

郎中哈哈大笑:“见笑了,那天晚上见你半信半疑,我才故意说治不好病分文不收,如今病好了还是分文不收。我见你气宇非凡,只想跟你交个朋友罢了,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康熙微微一笑:“学生姓黄,字天星,一介书生。”

郎中一听高兴地说道:“我叫赵桂堂,也是一个穷书生。父亲立志让我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多次名落孙山,如今只好在京城开一个小药铺,一面行医,一面攻读,希望有朝一日能来个鱼跃龙门。”

康熙说道:“赵兄,常言说,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依你高超的医术,我可以力荐你进宫担任御医,岂不是鱼跃龙门了吗?”

赵桂堂笑了笑说:“你错了。我以为,行医者应为普天下百姓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进皇宫当御医,尽管享尽荣华富贵,可不能为天下老百姓治病,非我所愿,医有何益?”

康熙一听,不禁说:“赵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仁兄,请恕我直言,既然你屡考不中,何不安下心在医道上大展前程?”赵桂堂说:“我也是这么想呀,只是行医也非易事,我没有这么多的本钱,空有淩云之志,也难有大的发展前程。老兄,你若日后发了大财,资助我一把,帮我建一座大药堂,也算我没有白给你看一次病。”

康熙一听毫不犹豫地说:“若真要建药堂,叫什么名字好呢?就叫同仁堂吧,你看这个名字怎么样?”

赵桂堂见他当真,便笑着说:“刚才我是一句玩笑话,你莫当真。再说,建大药堂需一大笔钱,谁知道你何时才能发大财呢?这是云彩边上的事,远着哩。”

康熙说:“眼下不妨试试。”说着从桌子上拿起笔来,顺手写了一张字条,又盖上印章,然后说:“赵兄,明天你到内务府衙门去一趟,那儿有我的一位朋友,说不定真能管事。”说完,告辞而去。赵桂堂看着匆匆离去的黄先生,心想这还是个怪人呢。

第二天,赵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着字条找到内务府衙门。递上字条不一会儿,就出来一个太监,把赵桂堂领进门内,走过一所院子后,又来到一个大屋子前,太监打开屋门,朝里一指说:“赵先生,这些够不够你的药钱?”

赵桂堂定眼一瞧,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满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下子呆在那儿了。这时,只听太监说:“赵先生,万岁爷有旨,你给他看好了病,分文不收,他要送你一座同仁堂,你如愿以偿了吧。”赵桂堂这才如梦初醒,原来自己并不介意要跟他交个朋友的黄兄,竟是当今皇上,真后悔当初自己的荒唐,怎么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出来。

果然,没过几天,一座大药铺拔地而起,取名“同仁堂”。赵桂堂搬进新居开业典礼之时,怎么也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亲自前来祝贺,慌得赵桂堂束手无策,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笑着说:“你莫要心慌意乱,你的药钱我可是还上了,下次再看病,你仍得分文不收呀。”从此之后,北京城便有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同仁堂”大药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22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喝酒总是带有一份诗意,,而往往英雄壮士总能喝酒。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藏着许多与酒有关的典故。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1、长安酒会

冠军酒局让政治走开,让杀伐走开,让一切不痛快消失,让所有快乐降临。这就是大路为什么评选盛唐饮中八仙长安酒会为第一名的原因。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原因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怎样的一种盛况?我们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体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有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盛行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我们知道,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起饮过酒,而且还不只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些其他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可能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如果你不能证明他们没在一起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曾经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况描述)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

2、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目前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认为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则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有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简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出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气氛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无法执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说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时情节发展到高潮,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个时候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如果历史真是一场戏,如果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愿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必然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3、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4、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很“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么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怎么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么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很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很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时他忽然担心起来,责备自己当时怎么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么满,现在回去怎么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么多了,总得有点收获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总是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一切,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5、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现在的春节团拜会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6、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一个著名的酒局,也是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话说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荣登大宝,从昔日重臣摇身一变成为今天的皇帝。自打坐上龙椅之后,赵匡胤却一直惴惴不安。他非常担心历史会重演这一幕,以后若是手握重兵的部下也效仿他当年的做为,自己的江山也就易主了。

赵匡胤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于是在961年,安排一次酒局,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武将饮酒。酒席上赵匡胤效小儿女情状,象失恋了一般唉声叹气个不停。众人问明白了才得知皇帝担心他们手握重兵日后会造反。他们只好告老还乡以享天年,并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他们的兵权从此被彻底解除了。在969年,又召集节度使王彦超等宴饮,解除了他们的藩镇兵权。这也开启了宋朝数百年重文轻武的国家体制。宋太祖的做法后来一直为其后辈沿用,三军统帅常常是个文官,武人比文人低一等。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兵变,但这样一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能调动军队的不能直接带兵,能直接带兵的又不能调动军队,虽然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但却大大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以至宋朝在与辽、金、西夏的战争中,连连败北。

在古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来有效,拳头就是硬道理。宋朝在这方面的表现在历史上提供了一个非常奇特的范例,或者说是反面教材。若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宋朝远胜秦汉,甚至与盛唐相比也不遑多让。然而宋朝的军事实力却不敢恭维,屡屡被起步于奴隶社会的辽、西夏、金、蒙古所击败。这种国富兵弱的格局,最后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可见,生存权都保证不了,一切都是白搭。所有这些后果,都起始于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所以这一场酒局,虽然政治影响力极大,但在大路眼里,由于它的负面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让它进入前五的。

7、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经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区别。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定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及时打消了北方士人们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常见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重要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建立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8、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经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同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似乎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雅致高格,与众不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名气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经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说,两人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谁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那里,这里且按下不表。

9、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美人图之一。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太监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这是十大酒局中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为主角的酒局,所以不可不选。

却说这天傍晚,皇宫院内凉风习习,皓月当空。唐玄宗与杨贵妃本来相约在百花亭品酒赏花,届时玄宗却没有赴约,而是移驾到西宫与梅妃共度良宵。良辰美景奈何天,虽然景色撩人欲醉,杨贵妃也只好在花前月下闷闷独饮,喝了一会不觉沉醉,边饮边舞,嘴里念叨着“李二郎你枉为人君,说话不算数……” 万般春情,此时竟难自排遣,加以酒入愁肠,立时便醉。一时春情萌动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面对高力士等一干太监宫女,杨贵妃频频作出种种求欢猥亵状,倦极才怏怏回宫。

《贵妃醉酒》是出著名的京戏。据说《贵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杨贵妃大醉后自赏怀春,轻解罗衣,春光乍泻。当然高力士们不解这种风情,倒也无伤大雅。后来梅兰芳同志亲自出手,以霹雳手段对这部作品做了“去污化处理”,所有少儿不宜内容统统被切掉了。于是,《贵妃醉酒》也就从当初的**变成了今日8岁以上孩童也可观赏的正剧。

10、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相关的酒局实际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丈夫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日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要求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顾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人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这样欢天喜地的大结局?我们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得不承认拳头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中若有河东狮吼,不妨领贵夫人去老舍茶馆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因为是戏说,大路谈及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很多,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欧阳修改革文风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

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福州小吃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福州人或是早先到过福州的外地人,很少有人不知,在福州市区最繁华的南街,有一间以福州小吃著称的饮食店「味中味」。后来因城市建设的需要,「味中味」被拆除,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

福州的地方小吃很独特,共有百多种,虽然不能说是全国独一,但称之为国内罕见是当之无愧的,如锅边糊(鼎边糊)、鱼丸、肉燕、虾酥蛎饼、芋泥、光饼等等。如今侨居海外的福州人,难忘魂牵梦萦的美味,也将这些美食小吃带来异乡。在纽约福州人聚居的地方,开了很多家福州小吃店,使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也能品尝到家乡的传统口味,深受广大侨胞的欢迎。

福州小吃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并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纸上谈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拜七岁小孩为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范滂进监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21 字

+ 加入清单

汉灵帝刚即位的时候,窦太后临朝,封她父亲窦武为大将军,陈蕃为太尉。窦武和陈蕃是支持名士一派的。他们把原来受到终身禁锢的李膺、杜密又召回来做官。

陈蕃对窦武说:“不消灭宦官,没法使天下太平。我已经是快八十的老人了,还贪图什么?我留在这里,只是想为朝廷除害,帮助将军立功。”

窦武本来就有这个意思。两人一商量,就由窦武向窦太后提出,要求消灭宦官。可是窦太后跟汉桓帝一样相信宦官,怎么也下不了这个决心。

陈蕃又向窦太后上奏章,举出宦官侯览、曹节、王甫等几个人的种种罪恶。窦太后仍旧把奏章搁在一边不理。

这一来,倒是打草惊了蛇。曹节、王甫来个先下手为强。他们先从窦太后那里抢了玉玺和印绶,把窦太后软禁起来;又用灵帝的名义,宣布窦武、陈蕃谋反,把他们杀了。

这样一来,宦官又掌了权,凡是窦武、陈蕃提拔的人统统被撤职。

李膺、杜密被撤职回到家乡,一些名士、太学生,更加推崇他们,也更痛恨宦官。宦官也把他们看作死对头,找机会陷害他们。

有个名士张俭,曾经告发过宦官侯览,侯览一心想报复。正好张俭家赶走了一个仆人。侯览利用那个仆人,诬告张俭跟同乡二十四个人结成一党,诽谤朝廷,企图造反。

宦官曹节抓住这个机会,吩咐他的心腹上奏章,要求汉灵帝再一次下令逮捕党人。

汉灵帝才十四岁,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党人。他问曹节:

“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有什么罪?”

曹节指手划脚把党人怎样可怕,怎样想推翻朝廷,图谋造反,乱编了一通。

汉灵帝当然相信了他们,连忙下令逮捕党人。

逮捕令一下,各州各郡又骚动起来。有人得到消息,忙去报告李膺。李膺坦然说:“我一逃,反而害了别人。再说,我年纪已经六十了,死活由他去,还逃什么!”

他就自己进了监狱,被拷打死了。杜密知道免不了一死,也自杀了。

汝南郡的督邮奉命到征羌(今河南郾城)捉拿范滂。到了征羌的驿舍里,他关上门,抱着诏书伏在床上直哭。驿舍里的人听到哭声,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消息传到范滂那里,范滂说:“我知道督邮一定是为了不愿意抓我才哭的。”

他就亲自跑到县里去投案。县令郭揖也是个正直人,他见范滂来了,吓了一大跳。他说:“天下这么大,哪儿不能去,您到这儿来干什么?”

他打算交出了官印,跟范滂一起逃走。

范滂感激郭揖,他说:“不用了。我死了,朝廷也许能把抓党人的事停下来。我怎么能连累您。再说,我母亲已经老了,我一逃,不是还连累她吗?”

县令没有法子,只好把范滂收在监狱里,并且派人通知范滂的老母亲和他的儿子跟范滂来见面。

范母带着孙儿随着公差到监狱来探望范滂。范滂安慰她说:“我死了以后,还有弟弟会抚养您。您不要过分伤心。”范母说:“你能和李、杜(指李膺、杜密)两位一样留下好名声,我已经够满意了。你也用不着难过。”

范滂跪着听他母亲说完,回过头来对他的儿子说:“我要叫你做坏事吧,可是坏事毕竟是不该做的;我要叫你做好事吧,可是我一生没有做坏事,却落得这步田地。”

旁边的人听了,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像李膺、范滂这样被杀的一共有一百多人;还有六七百个在全国有声望的,或者跟宦官有一点怨仇的,都被宦官诬指为党人,遭到逮捕,不是被杀,就是充军,至少也是禁锢终身。

只有那个宦官侯览的对头张俭,却逃过了官府搜捕。他到处躲藏,许多人情愿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他。等到官府得到消息来抓他的时候,他又躲到别处去。于是,凡是收留过他的人家都遭了祸,轻的下监狱,重的被杀,甚至整个郡县遭到灾殃。

经过这两次“党锢之祸”,朝廷里的比较鲠直的官员遭到沉重打击,大小官职差不多都由宦官和他们的门徒包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十个与羊相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羊,古往今来都有描述,下面是十个与羊相关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一、爱羊

典出:《论语·八佾》

原文: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二、苏武牧羊

典出:《汉书》

原文: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三、蹴蔬羊

典出:《笑林》

原文: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

四、叱石为羊

典出:《太平广记》卷七《神仙七·黄初平》

原文: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隨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见,但見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五、羵[fén]羊

典出:《国语·魯语下》

原文: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六、歧路亡羊

典出:《列子》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七、羔羊

典出:《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国风·召南·羔羊》

原文: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yù)。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八、葛由骑羊

典出:《列仙傳》

原文: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蜀,蜀中王侯遣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无极,隨之者不得还,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九、穀亦亡羊

典出:《庄子》卷四上《外篇·骈拇》

原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穀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十、虎皮羊

典出:《法言义疏》卷四《吾子》

原文:或曰:“有人焉,自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

“敢问质。”

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