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段落写作基本技巧(精彩20篇)

个性充满了力量,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行动上,也表现在语言表达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性语言的力量,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浏览

106

作文

753

高考语文作文高分写作技巧

全文共 2907 字

+ 加入清单

还是有的。我这里给即将高考的考生赠送一粒“临时抱佛脚”的“高考作文速升法仙丹”,让你们在高考作文时,不会那么慌乱、盲目、抓瞎。敬请服用!药不能停!

上周在广东某市,晚上吃饭时,一位教育局领导问我,孩子在市重点上学,初中作文写得还不错,上了高中之后,作文写得越来越不好了。能不能抽出半个小时,跟她谈谈怎样写好作文?

写作文是个大难题,只谈半个小时就要有效果,就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也做不到啊。但老虎老师知难而上,略微思考了三秒钟说,好吧,我试试。

实际上谈得很融洽,四十多分钟,高中生很高兴地走了。教育局领导说,没想到,叶开老师竟然可以从阅读开始,这么讲写作文。

我说,这是我长期的实践经验,对于在小学初中阶段缺乏有效阅读积累的学生,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前 天,我在杭州讲课,与来杭州东站接我的省语文教研员章老师说到这件事情,我说,写作文还是有技巧的,但是中小学作文教学都比较盲目,教师自己擅长“下水” 写作的很稀少,又没有好的写作课教材可以参考,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中小学作文的教与学,除了少数语文老师摸到窍门之外,大多数主要都处在“摸 猫”状态,学生写作文很不稳定。我的办法是:“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

具体解释了我的“速成法”之后,章老师觉得非常有效,值得推广。

语 文能力本应是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但今天的应试教育体系下,语文也变成了没完没了的刷题,并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并没有刷出好的效果。尤其是高考作 文,通常做法是猜题测题套题,滥用好词好句名人名言,而通篇内容空洞,虚情假意。这样的作文,即使“不离题”,也只能拿到中等的分数。高考一分只差就会痛 失名校,这样的“中等”作文,在参加高考时完全不行。

语文的客观题,通常在学生们的三年高中学习中都刷题刷到头晕了,基本合格的学生,大多知道王维王摩诘李白李太白,丢分通常是课文以外的知识没法答出来。这些我们不讲。

而70分的作文,则是难以把握的重中之重。满分要靠命,不能乱追求。但是要保证能考到58-63分的优秀线,语文分数就很高了。

如果深入了解“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的深阅读写作法,你真的很有可能写出满分高考作文。对于初中生、小学生来说,这个方法也非常有效,可以说更加有效。

丰富有效的阅读,是中小学生写出好作文的核心基础,丢开阅读谈写作的都是耍流氓。但如果在小学、初中里读书比较少,积累不够多,到了高中阶段怎么办?具体的做法是:

1、找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精读。读过了没关系,再读两遍。广东那个高中生是喜欢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建议她再读两遍,然后找英文原版读一遍。并且要对法国大画家高更的人生有个了解,看看他的画和他的相关传记。

2、了解英国作家毛姆的人生和他的其他作品,有时间的话可以延伸阅读他的其他名作如《人性的枷锁》《刀锋》、以及游记《在中国的屏风上》等。毛姆曾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四川成都拜见一个拖着大辫子的中国老头辜鸿铭。你要知道这些琐碎的事情。

3、 了解毛姆所处的时代,对那个时代的其他作家也要有些了解,知道个大概。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毛姆在干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干什么。还有,他同时代的作 家如英国的萧伯纳、德国的托马斯·曼、法国的安德烈·纪德等,他们都在干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还有怪人辜鸿铭等,凡是毛姆知道的、认识的,都可以略微了 解,明白一点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潮流,会知道毛姆对自然与人性的认识。

在深入阅读《月亮与六便士》之后,你在写作文时,就可以不断调用这 部作品以及这位作家的资料来充实内容了。比如,某年广东的作文题目是“心灵中闪过微光”,题目不佳,很抽象,很难写好。但我们运用《月亮与六便士》的内 容,可以这么说,“当法国画家高更离开繁华而喧嚣的巴黎,来到南太平洋深处的波利尼西亚群岛时,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沮丧。就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个塔希提 姑娘。在塔希提岛上,他度过了人生中最丰富也是最珍贵的时期······”

如此类推,无论什么作文题,都可以套用。

对中国考生,通常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四大名著”,因为阅卷老师大多读过,没读过的也肯定知道(没读过四大名著的语文老师?哼哼!不配当语文老师),因此,你在高考作文时,恰当地引用“四大名著”的内容时,他们都会知道,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亲切感。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余党绪说,他有个学生特别喜欢《水浒传》,了如指掌,说什么都知道,写作文时,无论什么题目都能绕到《水浒传》上。因此他的作文说理时很有逻辑,资料很有说服力。高考时,这位同学写出了满分作文。

如果你对《水浒传》如数家珍,在写作时能够恰当地引用,并逻辑合理,即使不能满分,也基本都是可以达到优的分数,确保语文的考试在优秀级别,就可以于考试中,立于不败了。

昨天下午两点钟,我在杭州江干区采荷中学讲《人工智能时代的创造性写作》,谈了一堆万物互联、纳米技术、大脑扫描、人机结合声明、碳基生命和硅基生命等内容,最后谈到了《西游记》,

我 建议听课的六百多名初一同学,如果喜欢的话就精读《西游记》。什么叫做精读呢?就是除了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外,你还知道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杨 致和的《西游记传》等相关作品,最好还知道丘处机等《长春真人西游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不直接有关但是可以拓展认识的作品。当代的影视改编版本, 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早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央视版《西游记》、如刘镇伟、周星驰版《大话西游》、如周星驰版《西游降魔篇》,还有新的动画片《西游记 之大神归来》,新的改编版《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以及周润发等主演的新《大闹天宫》等。另外,现代人新解《西游记》,如今何在等《悟空传》等,也可以了 解,还可以看看《孙悟空等师父是谁》等网文,知道一下人们为何用“猪一般的队友”等方式来活用《西游记》这部经典,这样,你写作文时,就言之有物,下笔如 有神了。

我小时候是胡乱生长的,整天都是打家劫舍、捉鱼摸虾,没干什么好事。但是父亲比较关心我们的阅读,在七十年代末书籍缺乏年代,我们还是能读到“四大名著”连环画等小人书,后来看到梁羽生、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小说,语文课本之外,知道了世界如此丰富。

这些武侠小说虽然算不上是经典名著,但也开拓了我们的知识,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我少年时代读金庸的《天龙八部》,完全不明白什么叫做“天龙八部”,也完全不懂佛经佛法佛教,但知道了大理国、吐蕃、西夏、大辽,那个宋代四面受敌的时代,在武侠小说里写得比革命史精彩多了。

后来,我算是把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都读透了,八十年代初进入大陆的香港电视连续剧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成为我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大餐。

为了深入理解新派武侠小说,我也曾有意识地了解了金庸先生的人生经历,后来顺藤摸瓜,又去读了旧式武侠小说如《三侠五义》等。这种延伸性阅读法,使我的阅读比同龄人丰富得多,在高考时,我几乎毫不费力地拿到了全县语文高考的最高分。

后来考研究生、考博士,我都是第一名,这个真是轻轻松松,势如破竹,完全可以大肆吹嘘的。

女儿说:“爸爸是考神!”

是因为,我有好办法,又能更早地运用这种方法。

好方法不常有,能把好方法运用好的更是不寻常。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亮点作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8606 字

+ 加入清单

最后这一年刚开学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资料,专门讲作文的。头几页就讲,高考作文的本质就是让你炫示。就是展示你肚子里的积淀,你会的好词好句好结构好材料之类的。一篇篇例文精巧之至,华丽之至。于是明白了,高考作文就是要这样写,于是专门找了点文学感觉很强的书和杂志来看,来提高自己这种能力。

结果作文反而不如以前,那一段的作文是我作文分数的低谷。

后来好好反思过明白了,那本书只抓住了片面的一个方面。炫示表面的东西,确实可以让我们这些屌丝眼前一亮,觉得,哇,碉堡了,这文笔,这素材,这融合,这结构,奇绝啊!

其实读完之后什么都剩不下……就跟许多市面上的所谓美文杂志一样,读的时候觉得很NB,读完了一点印象都没有。这样的文章势必得不了高分。哪怕你炫示的东西再惊人,再好,都没有用。

于是把那本书一扔,找回自己的特色。这里插播一句,推荐大家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真心不错。

至少对你高考作文,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影响。

打个比方,高考作文就像你给考官做的一道菜或者一顿饭。书上要求的那种炫示的文章,就像一位高超的面点师,用面做出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极具观赏美感,但里面没有盐没有糖,这样的菜(饭)你吃得下去吗?

相反,如果你没有那种高超的技巧去做出那么好看的面点,反而炒一盘普普通通的宫保鸡丁给考官,他会更青睐哪个?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应该是疯狂地提高摆弄文字的能力,而是注重文章内涵,把你的思想传达出去,让阅卷老师感受得到。当然,既然要提高,就需要我们在这盘宫保鸡丁的味道上下点功夫。

补充一句,你本身如果有很好的文笔,那么这是你的一大优势,不要放弃,要坚持下去,并同时注意提高文章的思想内涵。

当然,在座的看官,更多的应该是和我差不多的屌丝,文笔不会太好……所以继续往下看吧~

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在于其中心思想。这个文章的主题是你作者的思想的直接体现。那么你的文章思想如果是正确的、全面的、严谨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你的文章无疑就拥有了一个巨大的亮点。而它将使你的作文分数上一个台阶。

按照一般写作的顺序来说吧,首先是拿到一个题目,新课标卷都是材料作文,我就只说材料作文了。根据材料你需要确定你的立意。(命题作文基本与此想通)

立意要怎么确定呢?这里就要提到我贴出的博客里总结的作文命题五大原则。

并非真的有这5个原则的硬性限制,这五点只是我的老师总结出来的。他多年研究作文嘛,经验肯定不是我们这些小辈比得了的,所以这五点,大家不妨也来看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不是吗?了解出题原则,有利于我们用最短的时间确定最好的立意。

a、时代性原则: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关心国家大事,思考社会人生。高考作文题目所涉及的主题、内容,与我们的社会紧密相关,与一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有关。

a、间接性原则:关注时代热点但一定不直接就其出题,而是暗扣社会焦点、热点,间接联系时事,大处着眼,小处命题,以小见大,最忌直白。但是,间接性原则并不绝对,有些年份,直接就当年的焦点、热点问题命题,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以汶川地震来命题了。

a、积极性原则:必须体现积极的舆论导向,有利于表达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几乎没有直指社会阴暗面的。这是由高考的性质决定的。

a、普适性原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写作欲望,让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考生都有话可说。

a、猜不着原则:就是让你猜不着呗……

看看这五点,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呢?很明显,就是出题人的意图。

平时做题不管文科理科,哪个老师都会告诉我们:要学会揣摩出题人的意图,没错吧?

现在好了,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把握出题人的意图了:选拔有利于社会安定、国家进步的人才。大概就是个这吧。反映到作文上,就是:选出一位关注时事,顺应时代,思想积极进步,能合理分析问题,能为国家排忧解难,能合理解决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有一定说服力的考生,给他的作文打高分。

不管你是不是这种出题老师和阅卷老师喜欢的小青年,为了得高分,现在把自己先变成这样一个小青年吧。反正又不会损失什么。

现在你已经是一个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小青年了,你的思想非常健康向上。但这就够了么?当然不够。

你需要把你的这种正确的思想具体化,清晰化,条理化,这就反映在你每次作文的立意了。

立意首先要审题。

就说材料作文吧,题目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就事论事型,比如11年的新课标卷;一种是提炼观点型,比如12年的新课标卷。

一般来说第二种更常见。所以我先说这种吧。审题,就要求你认真读材料,全面读、全面想。干巴巴地说,不清晰。

我就举例来说吧,2012年的作文题目如下:

全国课标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来写一下我审题和确定立意的历程:

读一遍材料,知道故事说的是什么了。同时大概在心里有个判断,修船是关键,顺手是关键的关键,顺手修的船救了几条人命是更更关键。

然后开始全面地分析题目,想想可以有哪些立意。当时我记得我想了这些:举手之劳何乐不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认真细心的可贵,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每个人多付出一点世界就更美好一点……

那么怎么从中筛选出我要为之动笔的那个“最佳立意”呢?

这里要补充一点就是,有的材料有一个最佳立意,有的却有多个,比如这个题目就有多个很棒的立意角度。所以有时候不必太过纠结,到底选哪个呢?当你实在觉得剩下的几个方向都很好的时候,你可以根据写哪个自己更有话说,或者写哪个你的材料更充分来确定到底用哪个立意。

你在脑子里形成这些立意的选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会闪过一个个适用于此的材料、事例,是吧?这个就可以帮助你来更好的选择正确的角度。

选择的时候,就要结合命题的五个原则来考虑了。其中时代性、间接性、积极性是最需要我们考虑的。

作为一个积极的小青年,你立意的积极性基本上可以保证了那么怎么能让自己的立意顺应时代性和间接性呢?

时代性和间接性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其高考作文材料,它一定紧紧符合这两个原则。

于是我当时再考虑到这些之后,果断选择【职业道德】作为论述的中心来写。

为什么?大家看到这应该已经明白了吧?不明白的话,我再稍作说明:此时你需要想想我国当前存在的明显问题有什么,这就符合了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就要求你关注时事,什么是关注时事?不是像初中准备考时事政治那样专门总结一些你甚至都没听说过的所谓国际大事来背,而是你能感受到、能了解到的身边的一切。其中当然就有当前社会上不少人职业道德的问题,比如地沟和谐油、三和谐鹿之类的;也有正面的,比如吴斌、刘红安这些人。

这些并不需要你刻意准备,只需要在学校没事看看杂志报纸就可以了解的很多。而你作为毕业班的学生肯定少不了这种活动来作为课余的放松娱乐,不是吗?

材料不会直接指出这个,这就是间接性,它需要你自己挖掘出来。无疑,同时需要符合这两点,又要符合题目中的材料内容的,就是“职业道德”了。

选择了职业道德作为你文章论述的中心,那么接下来需要的就是一个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可以这么说,【一定是一个判断句】。

所以你需要先想好这个中心论点,【它必须清晰、明确】,它关系到你整篇文章能不能清楚地表达。并且记住,中心论点一定要在文章开头清楚地表达出来!(此法只针对语文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的屌丝们。。。你语文如果已经轻轻松松120+,130+并且有自己成熟的写作套路,当然就没必要参考我这个)

那么怎么让你的中心论点明确下来呢?

【积极性】原则很重要,同时你也应该从这个中心论点中传达出一点,就是【你的观点有一定的深度】或者一定的广度。(我不敢妄言自己的看法就多么有深度,我想说的主要还是你要从这个论点中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有点深度,因为咱们指望不上文笔,就只能靠加强思想性、条理性和说服力来征服阅卷老师了)这么说比较抽象,来看例子。

还是说今年高考作文吧,我的标题是“职业道德乃社会基石”,这句话也正是我的中心论点。

总之,经过一番酝酿,你需要在动笔前明确你的中心论点。这个时候你必须能够用一句话(无论长短)来准确表达你的论点。

接下来是什么,该考虑动笔了,你的文章还缺少什么呢?

1.素材 2.谋篇布局

先谈第二点。

如果写作你真的头疼,那就干脆直接练就行了;如果对自己有些信心,不妨按自己熟悉的套路来,如果有一些你觉得有用的经验,可以借鉴一下;如果像我前面说的,对自己的写作很放心,自己的写作套路很熟练很成熟了,那么这些你可以不看。

引材料-亮明中心论点-延伸、深挖出两三个分论点-从反面或者侧面说一点-回归中心论点,再引述材料,并总结提一下上述几个分论点。

这就是大概的文章结构。我相信不少老师都会讲到。不要怀疑 这就是最适合咱们的结构,你写三篇作文就能把这个结构烂熟于心。

有了它,你作文起码45以上就可以保证了。

这里注意一点。谋篇布局,我已经说了文章结构,但你的文章呈现在阅卷老师的屏幕上的时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卷面结构。

书写已经说了很多,所谓卷面包括的不仅是书写,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卷面的布局。你可能觉得我有点扯淡了,卷子人家印好的,我们怎么能影响卷面布局?

能。就是你要把段落安排合理。

下面我复制一段我老师博文的内容,大家一看便好理解了。

文章的布局,要设计,要讲究,这一问题,在下曾有文章《密不透风疏跑马》做专题的阐述: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讲究章法,讲究布局。

兴致上来,挥毫泼墨,浓笔重彩;气息沉静,惜墨如金,大片留白。以至于出现了疏朗处,可以骏马驰骋;细密间,针扎不进,水泼不进,风亦难以吹进。

世人面对如此的谋篇布局,面对如此的出神入化,只有钦敬,只有叹服。

书法,如此。

写作,一样如此。

我们的写作,一样应该如书法作品,“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构思间,逻辑关系,起承转合,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缜密得不能再缜密,细致得不能再细致。语句上,行文上,惜墨如金,惜字如金,多一字,多一句都不行,都不能。短句子,短段落,疏疏朗朗,清清爽爽,让人读起来就舒服。

文章,由文字组成。

但是,读不同的文字,给人不同的感受。

我们读一个逗号到底,满纸黑压压文字的文章,感觉如何?我们读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文字,感觉又如何?

当然是一沉重,一轻松。

满纸黑压压的文字,本身就给人以压抑感,给人以沉重感,让人难以卒读;而长长短短,错落有致的文字,让人感觉轻松,心生愉悦,止不住有阅读的冲动。

一般人的阅读心理如此,高考作文的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就变了,就不同了?不!

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和我们毫无二致。阅卷老师的阅读心理不仅和我们一模一样,甚至较我们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想看,哪一个阅卷老师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定数量的时间里必须批阅一定数量的文章。大量的文字阅读,通篇的密密麻麻,黑压压的文字,让阅卷老师有什么心理,有什么反应?

不可避免的烦躁,不可避免的厌读。

就是责任心在控制自己,就是道义感在告诫自己:静下来,沉住气,阅读,阅读!公平,公正!但潜意识的厌读,潜意识的烦躁,对黑压压的文字,不说刻意打压吧,但绝对不会有什么好感。

但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之时,一阵清风吹来,又有什么感觉?

清爽极了,舒服极了。

清爽舒服之间,心情好了,情绪好了,笔下的分数自然也好了,也高了。

卷面怎么安排,有数了吧?

来谈具体的作文内容。

分论点,大家写几次作文就有感觉了,基本上任何一个中心论点都可以往更细的方向挖掘挖掘,这样就有了你文章中的几个分论点了,每一点都可以配上你积累的素材,基本的结构可以这样:

段首可以承接上文,过渡下来,写明一个分论点,然后简述一个事例,【然后加以议论】,【紧扣你的分论点来议论你写的事例】。

括号内很重要,也是很多人作文难提高的最大问题所在。

缺乏议论,或者议论无力,那你的文章怎么表现出说服力?怎么表现你的思想?又怎么能得高分?

素材之后的议论该怎么写呢?

就是把材料往你的论点和分论点上靠,或者说,阐述一下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素材,它哪里能个证明你的论点。这个其实不难的,你练几次就会发现很容易。这种议论一篇文章中肯定要出现好几次,那么你不妨变换几种方法来议论,比如正面论述,反面假设等等,想想平时自己怎么说服别人的,这里也是一样的道理。练几次就有感觉了。

如果觉得难得很大,怎么办呢。读报纸。《中国青年报》我想哪里都会有。一般学校里也会定吧,反正我们学校是每个班每期都有一两份(或者更多?)。

找其中议论部分比较多的文章来读,你慢慢体会他是怎么议论的,他是怎么写的。你想想,人家都是很权威,很专业的记者,他们的文章,能不好?

模仿人家的笔法,没事的时候摘抄一些自己觉得对自己写作有用的部分。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了,这不是又要耽误哥练数学的时间?其实不然,你完全可以在学累的时候拿出青年报读一读,抄一抄。这样一来,你既放松了,又potentia、lly提高了语文的能力(包括阅读和写作,你摘抄时还可以练字,有没有发现,我勒个去,效率真高!)。况且你没必要每期都看,更没必要每个版块都读,社会相关的版面多看看,上面会有一些好的素材和议论,其他的就挑自己感兴趣的读读看就行。如果你是高三,可以说,【《中国青年报》】完全可以替代你的一切课外阅读材料。

至于什么《意林》《读者》《课堂内外》《格言》《看天下》《作文素材》……这些,有条件、有闲心可以读读,也都是不错的、适合咱们看的杂志。如果觉得耽误时间,没事就读青年报是完全足够的!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轻松了许多?是不是觉得自己语文速成有了很大的希望?

嗯,说到这里,基本上素材的积累也说完了。

回想一下,【时代性原则】,它就告诉我们,常用紧跟时代脚步的素材会为你加分的。

但并不是说一定要通篇最新素材。你的古诗文的积淀,稍加练习便能运用得当,他们的成功运用,也能成为作文的一个亮点。

但是注意了!不要为了炫示而炫示!一切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一切以中心论点为主,以能清晰地、突出地传达你的思想给阅卷老师为主。如果素材、议论、古文运用得不得当,那就弄巧成拙了。

说到素材呢,就顺便说一下文笔。我说的文笔并非真正的那种文采飞扬的文笔,而是能为作文增色的一些笔法。比如很简单的,排比句。一般而言,文章的后半部分,在某个分论点或者反面补充论点的时候,用个排例会有不错的效果。一是闲的文章错落有致,结构精当;二是显得你博闻强识,素材丰富;三是令文章更具可读性。一般那些容易被用烂的素材,而你又觉得不错的,而且又确实很切合你的论题的,不妨写成排例。

同样的,比喻啊什么的这种修辞的运用,可以穿插在文章各处,甚至当你熟练运用之后可以有一些巧妙地、灵活的使用。比如你可以把一个大的比喻融入整体的文章结构,这样的巧妙设置,无疑会使老师对你的文笔、心思刮目相看。不要紧张,【这种文笔是人人都能学会的】,并不是非得小学时候你那些老写范文的同学才能写成的。只需要你练作文的时候用心,写个几次,你就熟悉了,可以信手拈来,真的,相信我。

另外有一点,这个对你文章的完整性,对你思想传达的完整性,都有不小的帮助。

就是在文章后期要从反面考虑一下立意。反面可以从这么几个方向,一是如果你的立意被反驳,怎么破;一个是你的论证如果都是正面的论证,你这个时候应该从反面来反证一下。

有点抽象?

听我细说。

举个例子,还是说职业道德那个作文,我从正面写了吴斌和刘红安之后,让人读来虽然觉得挺充分,但也不免觉得不够全面。于是从反面略写一下,地沟和谐油之类的泯灭职业道德的事,并加以议论,这里与前面的议论进行对比,可以加强文章的紧凑度,并且加强说服力,对吧?

同时,最关键的是,我只用了不多的笔墨,就把我的文章的论述(或者说文章中心、思想)补充得很完整。从阅卷老师的角度看,会发现这个学生考虑很全面。对不?

这种反面论证属于我刚才说的第二种,这么说比较好懂了吧。

第一种我觉得不需要举例子了吧,一般来说,你在考虑立意的时候,肯定已经全面考虑过了。也就是说,大家不妨养成这样的思维惯性,等高考完之后再忘掉。那就是:审题的时候,按我之前说的确定好立意,然后试着站在对立面,找其中的漏洞来反驳,然后再站回来,怎么完善你的论点,来驳倒这个反驳的意见。

我觉得这个思维挺有用的,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多这样想,你的思维会比较严谨,这样自然而然反映到文章中,思想性就上去了。有时候阅卷老师甚至都会觉得,哎呦,我都没想到,这个学生能写到,嗯嗯,一定要打高分!

这里我多转一点东西过来,是一个同学的问题和我的回答。我想这些应该挺有用的。

a、同学问: 可以举个例吗?不太明白耶,我现在准高二,语文是硬伤……每次只有90+,很无奈啊

我回复 a、同学: 举例子的话,你勉强看看这个哈,大概明白一下我说的意思。这个例子未必恰当。比如,我说:公车私用反映了监管制度的缺位,那针对这个论点,就可以有这种反驳:思想都足够进步了的话,就不需要制度来约束了。对此可以再反驳或者补充:要消灭公车私用,同时需要制度完善和思想进步。

我回复a、同学:我想强调的就是,这种试图反驳自己的论点来使自己的论点更完善、更全面的思维比较重要。但并不是每次写作都要用,因为有的论题不适合这样写……你写多了就能感觉到啦。这种思维你可以在平时多训练训练自己,有时候写作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没想得足够完善,在写作途中想到了,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完善你的论点,这么说,不知道你明白了没有?另外再说一点就是,有的题目,你通过自己反驳自己发现了你论点的不完善,你可以从一开始就按完善的写,不一定非得在谋篇布局中体现这种反面的思维。事实上,我说的两种反面的角度,第二种是比较常见的、比较好写的。

这第一种,更多的可以作为一种临场补救手段。

最后,文章结尾,你有文采你就发挥,你没文采你就走平实路线。但结尾一定是要有的!

结尾的内容就是总结你的论述,回归中心论点,另外结尾一定要点到作文题目给的那段材料(只针对材料作文)。再有就是,结尾不宜太长。百字之内能解决就解决最好。

再转一名同学的提问,我觉得这个挺典型的,我以前也有这种问题。

他的提问:麻烦大神帮我看看我是神马情况了。。我平时作文都写的还可以,是同学也说不错。但每次作文课或考场上限时写出来的作文,我就怎么都憋不出了。而且这似乎都成了惯性,每次考场上写作文都有弃笔的冲动,这种心态下写出来的作文实在是惨不忍睹啊。完全就在凑字 可我已落入迷惘,不知道怎么办。

我: 客气了,不敢称大神。你的情况,我毕竟不是特别了解,先妄论一二,说的不对的话你告诉我哈。我觉得你应该是平时很用心雕琢你的文章,可能每次都想出新,突破自己。仔仔细细反复地审题,再确定立意。在文章结构方面也非常用心,但每次都是重新构思,没有总结过自己的文风,没有总结过结构。

而且,可能你平时写文章并非规范的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如果是平时的作文作业(现在应该不会留这样的作业吧。。。),你可能就是由于时间充裕,字斟句酌,追求完美。素材选择上也很谨慎,很认真。这样自然化时间要多一些。但是至于你说你一旦限时练习或者上了考场就写不好, 可能是由于我刚才说的,你没有总结过一套自己熟悉的写作套路。你文章写得好,所以可能不屑这种按条路写作的方法,但反过来想想,既然咱文笔基础好,又想得高分,干嘛不先委屈一下自己,适应一下这种按照路数写作的方式呢?

要知道,当你有一套自己的熟练的、成熟的套路之后,谋篇布局上你基本不用花时间。而且这个套路还可以在立意和选材上起到一定的帮助,何乐不为呢?课下不紧张的写作,当然还是按自己的想法来写,每次都有新感觉更好。但练作文的时候,就按照套路来,这样当你熟练掌握了自己的套路之后,也可以随时在有灵感的时候做出迅速的合理的调整。提高写作的效率。这样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雕琢自己的文句,充分发挥自己的文笔优势,完爆你的竞争对手~

简单总结一下作文吧,就是【思想是第一位的】。

思想决定立意,立意的过程中一定要参考作文命题的五大原则。

思想要全面,每一个你能想到的方向都要尽量深挖。这个不仅在作文时候要练,平时也应该注意,毕竟这个对咱们其他方面包括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自己试着反驳自己,再使者反驳反驳的意见。可以使你更严谨,可以使作文的思想和议论更NB.

素材的选择,和议论的笔法的学习和练习,都离不开《中国青年报》,多读多抄吧。

书面结构要安排合理,错落有致最有爱了。不要出现一大段话一大段话那样的。。。

文笔可以慢慢培养,没有的话,只要思想性够了,分也低不了。但如果反过来,为了炫文采而牺牲思想内容,放心吧,四十分上不了。

书写一定要整洁。练字要坚持练,尤其当你过了初级阶段,你的字稍微成型之后,你会慢慢爱上写字,汉字真的太美了,真的。

文章结构,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成熟的一套,就直接套用我说的那个就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新闻稿件写作技巧与方法

全文共 3582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的的人来说:好第一篇新闻稿件十分关键。结合具体实践经验,本文将对次做如下论述:

一、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意思准备

同是大学生记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环境里,也都到实践中去了,到学生中去了,为什么有的记者能写出漂亮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仍然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说发现不了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呢?为什么有的学生记者通讯员总是埋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一再要求编辑老师为他们提供采访的话题,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新闻敏感的问题。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美国新闻学家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形象的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他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1)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

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记者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在大学生记者群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刚开始成为一名学生记者,通讯员的时候,由于都是刚刚从中学来到大学,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成为了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校园记者。

二、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人民艺术家老舍曾经对初学写作的年轻人说过:“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认为“材料少了不好办。”有个外国记者说:“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行,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些都说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作为一个初学写作的大学生记者,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新闻写作的问题,作为记者,要积累新闻素材,必须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法国作家果戈里便有一个近五百页的笔记本,他总爱把自己每时每刻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时记到这个笔记本上。他说:“一个作家。应该象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每一个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就必须养成随得随记的习惯,把在校园内看到的一切与师生相关、有可能产生新闻的素材积累起来。一个校报记者在几年的采访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笔记本”,将成为他从事新闻写作和研究工作的“万宝囊”。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笔记本上和记忆中的材料,如何进入新闻的既成轨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构成为新闻的特殊由头,就为记者进入材料的世界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开启了一扇大门;同时,找出最便于读者接受的角度,实质上是对材料的归纳和梳理,并对读者认识、接受事实起到了一个“导读”的作用。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分享或讨论以及反映相关话题,请到论坛讨论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三、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大学生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清代的袁枚对“主题思想”的问题讲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铜钱,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可以用绳子穿起来,一串铜钱叫“一贯”,袁枚认为,文章的主题就好比是穿钱的绳子,要是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来统帅你的文字,那你写的东西就像撒满一地的铜钱,不能派上用场。如获得1986年全国高校校报好消息一等奖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结良缘》(3),如果作者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为中日友谊写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向往中国、追求自我存在价值的高度,就不会使这篇消息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消息。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四、虚心请教,大胆投稿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请教的时间,可以贯穿到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寻找新闻线索可以请教;如何拟订采访提纲、选好新闻题材、提炼和表现新闻主题可以请教;如何使写出来的新闻更加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应该虚心向学长、师长请教。

一篇新闻概写好后,还得大胆投稿。有的初学新闻的学生记者,或者认为自己的作品羞于出手,即使写好了,也不敢或不愿寄出去,或者总是过分要求稿子的质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结果错过了报道的时机。其实,由于校园存在范围小、易于捕捉、头绪少等特点,如果不抢时间积极投稿,就会让别人抢得先机,即使你写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练笔了。

当然,大胆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没有任何目的,打的是无准备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一定要认真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结构、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或播出)周期甚至编辑部的人员构成、编辑姓名及联系电话等。是邮寄的,还要弄清楚通讯地址,保证所投稿件万无一失地寄到编辑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写稿之前,针对传播媒介的特点,引导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法,对写作内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闻稿写好之后也能够有的放矢地投递到报纸等媒体的相应版面、专栏及编辑手中,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几率(或播出几率)。

总之,作为初学新闻的大学生记者,如何写好第一篇新闻稿是十分关键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大学生记者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不断提高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才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写作技巧的基础总汇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网络小说写作技巧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一:选择大众喜欢的题材。一个小说要有好的题材和故事梗概才能吸引广大读者,才能获得认可,好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大众的喜好,利用好这一点,我们的网络小说一定火。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二:要充分运用想象力。想象力是一个作家最起码的基本素质,不管你是写什么的,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网络小说也是如此,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三:书名要新颖,吸引人。有一个好的书名,大家浏览的就多,小说不仅仅是写给作者个人的,更多的是写给广大读者的,只有拥有了广大的读者,我们的网络小说才能畅销。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四:详尽的故事情节要交代清楚。不管我们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详细的故事情节要给读者交代清楚,掌握了这一技巧,我们的亮点就会更突出,读者也会更进入故事当中。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五:将新鲜的词汇加入到小说的写作当中。流行的都是好的,不管是什么,都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新鲜词汇,在小说中可以加入,会给小说增色。、

网络小说写作技巧六:宣扬一定的精神,有自己的魂。小说要流行除了故事,还需要一种精神和魂,只有有魂的小说才可以更受大家喜欢,才可以让我们读小说的人受益,也会让我们的小说长久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考作文写作技巧解析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呢?小编收集了中考作文写作技巧解析,欢迎阅读。

一、从人生的体会方面去思考,关注生活,写出个人生命体验。像我们所说的“责任”这个话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责任感是不同的。而这种话题更多地体现在针对学生这一个年龄层次来进行命题的,更多是关于学生的责任、学生的生活,不是空洞地喊口号式责任,而是注入了很多的人文精神的一种责任。

二、从哲理的思辨性方面去思考。比方说“优势与成败”这个话题,体现出成败和优势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具有优势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而在劣势下面他也并不一定就失败。这是一种辩证哲理思维,我们平时要多去仔细思索、思考,从理性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作文内容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注意用辩证眼光看问题。

三、结合我们时代的一些特点去思考。平时要多关注时事,看一些报刊评论等,有利于从时代的眼光去把握问题。

四、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平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素材,而且要按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比如从自信心的角度去总结一些素材,从责任的角度又总结一些素材。可以按这样的类别整理情感、道德、科技、环境、自然、人生感悟、社会生活、文化问题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英语六级写作方法技巧

全文共 3491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是一种语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与语法知识后,就要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这些落实到纸面上就是英语写作。为提高大家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技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英语六级写作方法技巧,欢迎大家学习!

英语六级写作方法技巧:

方法一:叙述法

叙述法发展段落主要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时间或空间的排列顺序,通过对一些特有过渡连接词的使用,有层次分步骤地表达主题句的一种写作手段。用这种方法展开段落,作者能够清楚连贯地交待事物的本末,从而可以使读者可以清晰、完整地理解文章的含义,例如:,

In the flat opposite, a woman heard the noise outside. When she looked out through the window, she discovered that her neighbor was threatened by someone. She immediately called the police station. In answer to the call, a patrol police car arrived at the scene of the crime quickly. Three policemen went inside the flat at once, and others guarded outside the building to prevent anyone from escaping.,

这段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从发现案情、报警、到警察赶到、包围现场的过程。全文脉络清晰,叙述的层次感强,结构紧凑。

常用于叙述法中的过渡连接词有:first, an the beginning, to start with, after that, later, then, afterwards, in the end, finally等。

方法二:列举法

作者运用列举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论据对topic sentence中摆出的论点进行广泛、全面地陈述或解释,列举的顺序可以按照所列各点内容的相对重要性、时间、空间等进行。,

Yesterday was one of those awful days for me when everything I did went wrong. First, I didnt hear my alarm clock and arrived late for work. Then, I didnt read my diary properly and forgot to get to an important meeting with my boss. During the coffee break, I dropped my coffee cup and spoilt my new skirt. At lunch time, I left my purse on a bus and lost all the money that was in it. After lunch, my boss was angry because I hadnt gone to the meeting. Then I didnt notice a sign on a door that said "Wet Paint" and so I spoilt my jacket too. When I got home I couldnt get into my flat because I had left my key in my office. So I broke a window to get in and cut my hand.

根据本段主题句中的关键词组everything I did went wrong,作者列举了8点内容,分别由first, then, during the coffee break, after lunch time等连接词语引出,使得该文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内容连贯。

常用于列举法的过渡连接词有:for one thing , for another, finally, besides, moreover, one another , still another, first, second, also等。

方法三:重复法

句子的一部分反复出现在段落中,这就是重复法。它往往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气氛,使文章结构紧凑,有感染力。比如:

Since that time, which is far enough away from now, I have often thought that few people know what secrecy there is in the young, under terror. I was in mortal terror of the young man who wanted my heart and liver; I was in mortal terror of my interlocutor with the iron leg; I was in mortal terror of myself, from whom an awful promise had been extracted; --

该段中反复应用了I was in mortal terror of …我经常处于恐怖之中。

以上, 我们结合具体文章讨论了展开段落的几种方法。在实际写作中,我们往往不必拘泥于一种写作方法,而是将若干方法穿插在一起,使文章有声有色。

方法四:因果分析法

在阐述某一现象的段落中,常采用因果分析法。例如:

The role of women in todays society is changing. One reason is that women have begun to assert themselves as independent people through the womens movement. Also, women are aware of the alternatives to staying at home. Another reason is that increasing numbers of women who enter new fields and interests serve as role models for other women. Moreover, men are becoming more conscious of the abilities of women and have begun to view their independence positively.

本段中,主题句提出了一种社会现象,推展句则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作出各种解释。 常用于因果分析法的连接词有:because, so, as a result等。

方法五:对比法

将同类的事物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进行比较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通过对比,更容易阐述所述对象之间的异同和优缺点,例如:

The heart of an electronic computer lies in its vacuum tubes, or transistors. Its electronic circuits work a thousand times faster than the nicer cells in the human brain. A problem that might take a human being a long time to solve can be solved by a computer in one minute.

在这段文字上, 作者为了突出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之快,首先将它与人脑进行了比较, "-- a thousand times faster than --" ;而后,又将这一概念具体到了 "a problem"上,通过对比使读者从 "-- a long time -- in one minute"上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常用于对本法或比较法上的过渡连接词有:than, compared with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英语考研作文命题依据及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小编提醒大家,要想把作文写好,要想在考研写作中得高分,平时一定得多阅读优秀的范文,特别是一些漂亮精彩的句型。同时也有必要掌握一些写作模式和技巧,不断地模仿练习,最后才能真正打造出高分作文。

一、命题依据

考研话题牵涉面广,包罗万象,变幻莫测。但从历年考研真题研究中可以发现写作基本上可粗略地划分为两大类话题:永恒话题(everlastingtopic)和热点话题(hotissue)。所谓永恒话题,是指那些不以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为转移的话题。这类话题一般都是一些宏观的大话题,没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如有关社会道德范畴的话题。另一大类是热点话题,即近几年或某一年特殊的社会现象, 媒体普遍报道过或公众普遍谈论的话题。如AdvertisementonTV(93),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2003)等,所以,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留意类似话题的英文素材预以备战不妨是个好的办法。

二、写作技巧

1.精心构造全文的引言段

考研作文阅卷老师每天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也较长,因此长时间批改水平参差不齐、质量高下不一的作文难免感到疲劳,厌倦,甚至气恼。据测试统计,一口气读完12 篇后才走神的人极少,定力惊人。因此,在考研写作三段制中,第一段最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和注意力,因为考研作文采用的是总体评分法(GlobalScoring),作文评卷老师往往主要凭借第一段的总体印象打分。有人把文章的第一段说成是黄金段落,说老师就是在这一段中不断地“淘金”。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此,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要精心构造全文的第一段,最大限度地满足阅卷老师的期待心理,力争给他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经验告诉我们,阅卷老师在看完文章的第一段后就已基本上给文章定了分数档次,即使在第二,第三段中发现文章中的其他一些美中不足之处,他也只是微调几分,总体分数还是比先定的档次低的文章要好得多。总之,引言段在全文三段中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如果要按重要性依次递减的顺序来排的话,那么应是引言在先,其次是结尾段,再次是拓展段。

2.制造语言的闪光点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理语言干瘪平淡,让人看之面目可憎,读后味如嚼蜡。要想攫住阅卷老师匆匆的一瞥,留住他们的兴奋点,就非得在语言上猛下功夫,多制造些表达上的闪光点。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际作文分数的高低。语言表达的亮点体现在小到一个词,短语大到一个句子中。高分作文往往是“锱铢必较”,几乎字字计较。很多人作文分数很低往往是因为用词面太窄。当然,词汇的积累是有个过程的。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只能认词,却不能再现,更不用说写作时运用了。

3.避免中国式英语

母语为非英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将母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直接迁移到英语表达当中。中国人学英语时往往会受母语根深蒂固的影响,最易造出中国腔的英语。有人把“价格便宜”直接写成“The price is cheap”,把“这件事小菜一碟”说成“This is a small dish”,让人看后苦笑不得。因此要尽量摆脱中国试英语,方法看来只有一条:多看外国人写的文章,多多阅读。不难想象,阅卷老师如果在短短的二百字文章中到处看到Chinglish,他无法使自己对你文章的印象好起来。

4.尽量有路标词

路标词(signalword)又称衔接词(connectives)就像灯塔为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一样,它能突出文章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英语文章讲究启承转合。“启”就是开启观点:“承”就是接着话茬进一步发展论证或补充:“转”就是讲相反或对立的观点:“合”就是总结概括。一篇文章若没有路标词便会杂乱无章的乱堆在一起,给人凌乱没有条理的感觉。标志词或衔接词的作用绝对不可小觑。

此外,多种句型的交替使用,文章脉络层次的分明,论据的合理充分等在写作中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2363 字

+ 加入清单

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编收集了毕业论文的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毕业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掌握一定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材料的收集整理方法与技巧

1.1 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1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 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前后要加引号。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技巧

全文共 1850 字

+ 加入清单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不妨看看读后感的基本写作方法。以下仅供参考!

一、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二、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三、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   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四、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学想象作文写作成功的技巧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想象。就是继续沿扑一种事物或现象设想下去,设想出不在眼前讯新事物或新景象。

示例

1、看到鲜关的大草幕,我们觉得它们恰似一个个漂亮、害羞的小姑娘。头上戴着缘色的太阳帽。

2、看到池特里挨挨挤挤的荷花,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装,站在阳光里,随着一阵徽风吹来,翩翩起开。

3、看到小壁虎少了一截尾巴。我们推侧它受伤的原因。

4、看到彩虹。我们忽然感到像做梦一样正走在通往天宫的七彩桥上。

写作文时,如果只会“照实写”,不会想象,那么笔下的事物、人物就会显得死死板板。在写“眼前所见“的同时。如果能够写出“脑中所想”—融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文帝就会丰宫多彩。把想象融人作文时,要注意以下儿点:

(1)要大胆,想象出与众不同的内容。当然。想象要大翅,但这绝不是说可以乱想、瞎想。

(2)要合情合理,尊重科学与生活。

想象要从客观现实中引出。想象的内容要与现实有紧密的联系。“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才新奇又可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关于网络评论的写作技巧大全

全文共 3887 字

+ 加入清单

一、网络评论的概念

网络评论是就某个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评论。主要区别于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上刊载的评论。网络评论与传统媒体的载体不同,严格意义上,网络转载的其他媒体的评论,不属于网络评论,网络评论是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原创评论。

二、网络评论的特点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64亿,其中,10—19岁网民是最大的用户群体,拥有高中学历者占到39.4% ,主要构成群体是青年学生和城市白领。由于网络载体的原因,网络评论与报纸、电视等评论存在不少差异,其特点是:反应迅速、文章短小、观点鲜明、论证新颖、语言鲜活。

1、反应迅速。新闻事件发生后,纸媒、电视等媒体要发布评论,有时要受制于出版和播出时间的限制,而网评不受这个限制。比如人民网人民网评在发布莫言获得诺奖的评论就发表在2012年11月11日当天,而人民日报《让文学回归我们的内心》则在第二天了,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莫言获奖说起》、《莫言获奖空前不绝后》则在2012年11月13日。

2、文章短小。纸媒评论一般字数在1000——1200字左右,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字数在1200字左右;而网络评论字数一般在1000字以内,人民网的“人民网评”现在一般在1000字左右;新华网的“新华网评”则在800字左右的较多。

3、 观点鲜明。网评的观点受制于网络媒体的特点和网络受众的特点,它的观点通常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不像纸媒评论以及杂文那样,需要铺垫、绕弯,而是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紧接着就论述。但是网络评论的标题制作一般较长,基本上是把新闻事件和观点同时表达出来。

4、论证新颖。网络是一个新媒体,网络评论的作者新人也较多,许多人没有传统媒体的条条框框,与我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联系紧密,从论证技巧到语言文字都有着新鲜的痕迹。王石川的《致考生,努力了你就无悔青春》这篇评论,就借用了年轻人喜欢的歌曲《致青春》,拉近了评论与年轻读者的距离。“青春是一场渐行渐远的诗歌,无论悲欢,都是记忆;无论好坏,都不是终点。走过这段路,轻装上阵,迎接下一个渡口。”他的这种观点在《致青春》的歌曲氛围中,是很容易被考生们接受的。

5、语言鲜活。网络评论在很多时候都使用了网络语言。除了文中使用以外,有许多网评标题也都是由鲜活的语言组织起来的:《“电荒”源于利润“掐架”》、 《新车改:没有执行力,“神马”仍将都是“浮云》 、《 “菜鸟”能给马云下多大的蛋》.......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比如“杯具”、“神马都是浮云”、“ 斑竹 ”等等。鲜活的网络语言甚至影响了正规的纸媒。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就用了网络词汇“给力”,中国组织人事报评论:《正确对待群众的“拍砖”》就用了网络语言“拍砖”。

所以,网络评论写作,要使用网络语言,这样,写出的评论才是网络评论而不是别的什么评论。

三、网络评论写作技巧:

(一)重视选题。

1、选题的意义:新闻稿或者信息,最“金贵”的还在于选题、立意,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特别是在“读题时代”、“速读时代”,找选题=找新闻;筛选题=选出特别值得做的新闻,放弃暂不值得做的新闻。一篇稿件的生命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立意选题。

凡是成功的新闻稿件都离不开选题好这一点。第21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第22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选题首先都不错。

2、如何选题:这个还是要依照新闻的价值来选择,即新闻的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样五个方面。

通常,新闻新闻,新鲜性这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都能顾及到更好,一般只能兼顾两三点。

例:《北京警方夜查天上人间等4家豪华夜总会》这篇新闻稿,这五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比如首次查办高档夜总会是新鲜性;天上人间的政治胭脂到底有多厚是重要性;首都多年以来首次查办高档夜总会是显著性,腐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接近性,高档妓女则是趣味性。

3、网络评论选题的特性:

比新闻还要注重选择。

因为评论是新闻的衍生物,是对新闻的进一步拓展,所评论的新闻本身是否具有价值对评论可以说具有生杀予夺的影响。由头的新闻价值高,受众的关注度高,读者相对来说也会较多。反之,由头是个没有拓展意义的新闻,是个不值得评论的新闻,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勉强为之的评论一般也不会受到读者过多的关注。

选题确定了,评论就有了明确的目标;选题定不下来,评论犹如老虎吃天或者无头苍蝇;选题如果选错了,评论就可能失败。

选题还涉及到写什么和从哪个角度采写的问题。因为新闻事件是纷繁的,所以必须选择;还因为新闻事件是复杂的,所以必须选择角度。也就是说,选什么是个大主题,确定之后,还要确定从哪个角度切入。

(二)制作一个“点睛”的标题

著名散文家秦牧说过:“好的题目,总是概括力很大,饶有深意,引人深思,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写文章,一个好的文章标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对于网络评论的标题来说,一个精彩的标题更是能提高这篇评论的点击率。

例: 《丈母娘眼光直瞄教育短板》

这个标题,是我们根据文章题意和作者原来的标题最终制作成的。原题是《丈母娘,你辛苦了!》文章主要说一个女老师曾有一个得意门生,若干年后别人给她女儿介绍的对象,碰巧就是这位得意门生。但老师却坚决反对:“你看他的背,好像有些驼了;走起路来怕踩着了蚂蚁,就像个小老头;你看他的眼镜,镜片那么厚,至少也有七八百度;你再看他说话细声细气的,哪像个小伙子,更不说像个男子汉了;最让我看不上眼的是他那么古板,表情那么单一,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文章最后说:“丈母娘推高房价”、“史上最牛丈母娘有27项择婿标准”,而此次为教育“把脉开方”的竟然又是丈母娘!丈母娘真是太辛苦了。

修改过程为:《丈母娘,你辛苦了!》——《丈母娘眼光直指短板》——丈母娘眼光直瞄教育短板。这篇稿子央视专门介绍了,人民网、新华网等也都转载了,人民网还将其提到首页显著位置。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种现象一方面在说现在是读题时代和读图时代,另外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出了好标题的作用。

好的网络评论标题应具备的特点:直接、准确、简洁、新颖、生动。

1、直接。最好是观点的直接反应。

我们说过,网评的受众多是年轻人,时间少、很忙碌,网评标题制作最好一目了然,一看就知道是说在什么。比如《虐童不是家务事》,《莫忘“租友”的先天缺陷》、《名人八卦当休矣》。

2、准确。准确是指,标题要恰当地概括或者点出稿件的核心内容。标题中最好包含评论内容的关键词,做到题文相符。这样,读者看到关键词,如果有兴趣,就会逗留,甚至看下去。《音乐下载收费,切忌操之过急》、《世界水日,为水请命》、《反思“到此一游”背后的社会成因》,都比较恰当地反映出了评论的主要内容。

有一篇网评的题目为《韩国看不上爱国者》,从字意看,似乎是”韩国看不上热爱祖国的韩国人”,而实际上,文章中的“爱国者”指的是美国的“爱国者—3”导弹系统。那么,这个题目就不准确,容易引起歧义。

还有一篇来稿:《手机控,微博控,加剧道德“失控”》,说的是西安发生的一件事:发生了车祸,诸多围观者却只顾拿手机拍照发微博,没人救援的事。文中的主要观点是:手机控,微博控,加剧道德“失控”,加速良知流失。事实上,执勤民警打了120,而且,手机控,微博控,与道德“失控”在逻辑上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个标题就不准确。

3、简洁。简洁是指文章的题目用语要精炼。能用3个字说清楚的,决不用5个字,能用5个字说清楚的,决不用8个字。

按照阅读习惯,一般纸媒评论标题在4——8个字较好。但是网络评论标题得字数稍多,主要是为了要把新闻信息和观点都包含进去,字数太少,或者标题太虚,会让读者感觉摸不着头脑。

例:《中国足球那点事儿》,绝不是说中国足球出了什么事了,而是在探讨中国足球应该怎么走出困境。因此完整的话应该是“中国足球如何改变年复一年的沉沦”。但是,作者在确定题目时,对题目进行了语言的艺术提炼,使题目精练了。

4、新颖。会有一些作者用同样的新闻由头写评论,编辑用稿胜出的,很多是标题新颖的。

例:前一阵关于“拆迁暴富”的新闻由头,手头有这样几个标题:《拆迁暴富是福还是祸?》 、《农民拆迁暴富返贫现象值得关注》、《如何看‘拆迁暴富’现象》、《如何打破‘拆迁暴富’魔咒》。就我个人的看法,最后一个标题较好。因为它新颖,新颖在“魔咒”这两个字。

另外,《航母Style:娱乐版的爱国表达》,新颖在航母范儿;《秦岭毁容,无异于“焚琴煮鹤”》,新颖在“焚琴煮鹤”很少用来作标题上;《传播“快时代”要有“慢思考”》,新颖在提出了“快时代”的时代特征。

5、生动。标题的生动,就是标题让人看后要有跳跃感。要让静态的变动态;让枯燥的变有趣;让抽象的变具象。那么,标题就会生动起来。例:《开咬茅奖的N个好处》,就是用了“咬”这个动词,使标题生动了起来。而《“烂娃桃”的“桃子生态学”》这个标题,则是令人感到有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吃了不少败仗,邱吉尔上台当首相时,为了鼓舞斗志曾发表过一篇有名的演说,其中有这么一句:“我所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是鲜血、劳累、眼泪和汗水”。从那以后,许多英国人都引用这句话,但都只记住了“鲜血、眼泪和汗水”,而把“劳累”一词遗忘了。因为“劳累”是一个抽象的字眼,难以捉摸,而其它3个词都是具象的,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形象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英语四级考试作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260 字

+ 加入清单

想要在20xx年英语四级考试中作文拿高分,遵循以下技巧就行。

20xx年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技巧一:

总体原则:六个字:先结构后表达。

总体做法:三步法

1. 审题:两项内容:1)英文标题+2)汉语提纲 (如果汉语提纲不是三条,则将其转化为三条提纲)

2. 将三个汉语提纲转化为一个英文表达,充当该段主题句。(首尾段可无主题句,但中间段落最好有)

3. 将主题句扩展成一个英文段落。(方法:举例、数据、对比、列举、补充说明、因果法等)

20xx年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技巧二:实例及具体时间分配

第1、2步为准备工作 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以内:

(注:建议考生带上手表,以便掌握写作时间分配,超过三分钟按照已经列出的关键词的内容展开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一道六级的写作考题为:

directions: 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thirty minutes to write a composition on the topic college students" part-time jobs.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an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1. 有些人赞成大学生做兼职, 有人反对

2. 我的看法

审题:1. 题目:college students" part-time jobs

2. 提纲:1. 有些人赞成大学生做兼职, 有人反对;2. 我的看法

题目关键词为: part-time jobs

3. 提纲转化为三条:

1. 有些人持相反意见

2. 有些人赞成大学生做兼职

3. 我的看法 (无需写出)

20xx年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技巧三:先结构:

联想课堂所讲:三段或四段式结构,且每段只写一项内容。

以“三段式”为例:

后表达:(三方面:句、词、衔接)关键词罗列

1. 联想开篇句式:when it comes to …, people" opinions differ/vary. 或者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for … to do sth, 或者 it can be noticed tha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

将这些表达以关键词的形式列出:如: when… 或者 it is …

2. 转化主题句:

1) 有些人持反对意见- others hold the opposite view.

理由:1. main task- academic study, 2. society complex- cheated

2) 有些人赞成大学生做兼职- hold the positive view

理由:1. ease financial burden 2. enrich experience

3) 我的看法- both right …….

3. 扩展成文

最后,请检查基本语音错误:1, 单词拼写 2, 时态, 3, 单复数,4,关联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散文写作模式和技巧

全文共 4825 字

+ 加入清单

不论诗歌,还是散文,传统认识集中体现在一般写作教材上,对其定义的认识既不准确统一,又片面地强调社会属性。不合乎文体本质属性的传统文学体裁定义在本书中一概不提。需要的是最终表现作者个体生命本真的文体定义。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作者在散文中的形象比较明显,常用第一人称叙述,个性鲜明,正象巴金所说“我的任何散文里都有我自己”,总之可以说是表现自我。这就需要大胆无忌。正如鲁迅所说“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还推崇曹操及魏晋散文的“力主通脱”。又如刘半农所说,散文要“赤裸裸地表达”。还如一些人所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就怎样写”,“心口相应,信口直说”,“反正我只是这样一个我”。写真实的“我”是散文的核心特征和生命所在。这是定义的最大要素。

散文语言十分重要。首要的一条是以口语为基础,而文语(包括古语和欧化语)为点缀。其次是要清新自然,优美洗练。此外,还可以讲究一些语言技法,如句式长短相间,随物赋形,如多用修辞特别是比喻,如讲音调、节奏、旋律的音乐美等。

必须明确一个散文写作观念,这就是散文的唯一内容和对象是作者的感情体验。所有教材都提出了散文要写感情,但却是作为一种必备因素和一种内在线索。应当强调指出,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朱自清的《背影》不是要记录回家和父子离别的琐事,而是要吐露一种对父亲及失败了的父辈的怜惜和敬爱。刘真的《望截流》,重点不是顺理成章的工程本身或建设者业绩,而是一种回归历史进步主流的内心感受。散文一开始就使自己沉浸在一种突如其来的悲喜交集的感情体验中,由此生发联想——小时候跟着妈妈赶集差一点丢失,四十年代初一度离开部队,“文革”中被迫放下笔等。最后又面对横江截流的宏伟场面,激情满怀。感情体验,是散文的内在结构。有了它,就可以天马行空地起草。这一点,不能不明朗和确定。有了散文的内在结构——感情体验,只要再明确外在结构的核心就可以写好散文。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

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而细节只能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或多或少,随手拈来,任情挥洒——以感情体验的表现为准。由此,我们说散文(应称艺术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散漫如水,手法灵活。只要弄清以上四点,写真实自我及由此生发的个性口语、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就掌握了散文写作的要领,什么意、章法(如文眼)、意境等等一般化认识都不必过于拘谨地学习,其它文体理论知识和写作基础理论都会讲到。

散文可以主要分为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仍按传统的不明确的说法)两种。下面将两种散文的模式列出,供初学者和高等教育应试者选择使用。

一、记人散文模式

【开头】①感情化语言概括叙述。我和该人,重点在后。介绍该人,如肖像描写。②两者关系及该人精神特质的议论。

【中间】▲一种情况:一件事。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细致叙述和描写。

▲另一种情况:几件事。每件事即每层次前,可以用对该人精神特质的一个因素领起。以对该人的感情体验及整体议

二、论来贯穿几件事。

【结尾】①重申特质,照应开头。②深化感情关系,发出感慨。

三、抒情散文模式

【开头】1叙述自己与景物的关系。2议论景物和自己。

【中间】1描写景物,分出层次,细致动人。2联想发挥,更大意义。

【结尾】感慨

四、散文写作——构思、联想、语言

散文,往往通过生活中偶发的、片断的事象,去反映其复杂的背景和深广的内涵,做到“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要达到这种境界,构思是关键。

构思,是作者对一篇作品的整个认识过程,从他对外界事物的最初感受到成篇的全过程。就是进入下笔阶段,也仍然在思考,在探索,在继续认识所要描写的对象,深入发掘其底蕴和内涵。这是一种复杂的、艰辛的、严肃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家人格、修养、功力的考验。由于事物间的联系是深邃而微妙的,作家要善于由表及里,从纷繁错综的联系里,发现其独特而奥妙的联系点,才能够从“引心”到“会心”,由“迎意”到“立意”。

构思的奥妙,不同的作家有不同发现。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不同的构思方法。秦牧的构思方法,有人叫做“滚雪球”。他写散文,起初的感受只是一点点,如一片小雪花,随着题材的增加,体会的深入,联想的开展,那感觉一步步膨胀起来,就象滚雪球一样。这里可贵的是最初的感觉,照秦牧的话说,它是事物的“尖端”部分,最富有“特征”的部分,一旦被作家抓住,就象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肥沃的土壤里,作家用思想、感情的阳光雨露恩泽它,使它萌发成丰富的果实。这是一个核心,越滚越大,形成统一的构思。他的名篇《土地》、《社稷坛抒情》就是很好的例子。

徐迟的构思方法,叫“抓一刹那”。这“一刹那”他认为是事物的“精华”部分,最有“光彩”部分。抓住这“一刹那”,就抓住了头绪,抓住了中心,零散杂乱的材料才得以集中,才有了归宿。如他的《在湍流的涡漩中》的创作,正反两方面的教训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杞麓湖的述说

尹汉胤

通海,一片令人留连遐思的土地,静静地深居在云贵高原腹地。高耸绵延的大山,舒缓地环抱着它。在厚重的大山怀抱中,它就像一个熟睡的婴儿,宁静而安详。远远望去,它又像是深宅大院中精美小巧的后花园,隔绝了外界尘世的纷扰,沉淀着岁月,品味着生活,幽雅地经营着自己秀美的河山。千百年来,通海人在这块土地上自给自足地繁衍生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奏,悠然地度过一个个寒暑晨昏。

眼前那一片诱人的湖水——杞麓湖,阳光下波澜不兴,沉静如一面铜镜。望着它平静不语的水面,会使人感觉在那水中不知蕴藏着多少秘密。其实通海的历史变迁,特别是700年前,发生在此的那一幕动人心魄的烽烟历史,都深藏在那湖中。

公元1252年,后来成为元宪宗的蒙哥为灭亡南宋统一中国,命其弟忽必烈统率10万大军平定云南。蒙古铁骑从宁夏六盘山绝尘而来,以锐不可挡之势,迅速灭亡了与中原割据了500多年的大理国。尘埃落定,蒙古骑兵屯军在杞麓湖畔。水草丰美的杞麓湖,成为了他们的高原牧场。从此,北方游牧民族剽悍勇武的血液,溶入了这高原湖泊。

历史兴衰,朝代更替。当年的马背民族,早已放弃了骑射,弃甲归田。地理环境的改变,使当年蒙古军户的后代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学会了造船,在杞麓湖中捕鱼,开垦农田插秧种稻,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生活。美丽迷人的杞麓湖畔,在彝族、傣族、哈尼族那动人的情歌中,又融入了悠远的蒙古长调,那歌声寄托着蒙古族对遥远故乡的思念,那歌声述说着蒙古族在陌生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历史。那歌声盘旋萦绕在杞麓湖畔,那歌声将这片高原湖泊与遥远的蒙古草原连结在了一起。

走进通海蒙古族聚居的兴蒙乡,见街上的房屋建筑形制严格而美观。房屋墙上,多饰有花砖砌成的风火墙,屋脊上雕塑有精致的龙头。一问才知,通海的蒙古族早在明朝,便有人出外学习建筑。清朝时,蒙乡的泥瓦匠已遍布滇中南地区。通海的聚奎楼、清真寺,个旧的宝华山营庙,开远的弥勒寺,蒙自的四角楼,昆明西山的西园、南屏街兴文银行、翠湖卢汉公馆,都有通海蒙古族工匠参与建造。乡间更流传着蒙乡建筑祖师旃班的故事。传说蒙乡人的建筑技艺是鲁班传授给旃班,再由旃班传授给了蒙乡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是鲁班向旃班赠送《艺经》的日子,旃班也在此日收徒。为此,蒙乡人将四月初二这一天定为“鲁班节”。每到鲁班节,外出做工的工匠,都要回乡聚集在鲁班祠,各路工匠聚在一起喝茶、饮酒、交流技艺。通海兴蒙乡的建筑业不仅在云南享有盛名,而且已成为兴蒙乡的一大产业。

穿行在一座座房屋院落间,见乡里的蒙古族青年,脸型线条硬朗,有着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想不到在异乡水土生存了700多年,其民族基因依然那么清晰地保留在脸上。可看着他们现代化的住房,时尚的服装,我又有些疑问,不知在他们心里是否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走近乡政府,一座昂首奋蹄的骏马雕塑,醒目地矗立在门前广场上,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蒙古人历滇750周年纪念”几个大字使我意识到,岁月地域虽隔绝了他们的故土,放弃了传统生活,但那飞鬣扬鬃的骏马,依然是他们传承凝聚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供奉有蒙古先祖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的“三圣宫”,3位蒙古先祖的塑像,目光威严地凝视着前方。如他们有知,一定会为自己这一支流落他乡的子孙感到骄傲。如今兴蒙乡居住有5000多人,其中97%是蒙古族。漫漫7个世纪,这一支蒙古族,在远离故乡的云南杞麓湖畔,与当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地融入了这片红色土地,并用自己的勤奋智慧,创造着自己新的生活,赢得了云南各民族的尊敬。

见证了兴蒙乡700年历史的杞麓湖,700年中与兴蒙乡同悲共喜、相守相依的杞麓湖,在默默期待,期待着兴蒙乡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人民日报》 ( 2006-07-04 第15版 )

追寻青藏铁路精神(人民论坛)

唐 宋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之际,上千名中外记者踏上吉祥的天路,去掀开神山圣水的神秘面纱。一位在美国定居的华侨特意飞回祖国买票,她要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坐首趟列车翻越昆仑山,去感受文成公主当年进藏的旅程。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 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昆仑山被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河源昆仑,是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情结和象征。在绵延5000多年的浩瀚历史中,很多朝代都曾探源三江源,这种历尽艰险的探索,是对地理方位的考察,对神话传说的验证,更是对民族之根的探求,对理想精神的追寻。

今天,在古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第三极”,青藏铁路矫若游龙,飞舞于世界屋脊。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锤炼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镌刻在地球之巅,激荡于江河之源。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世界上穿越冻土区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桥……青藏铁路建设者以科技创新挑战世界极限,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青藏铁路被国际社会誉为“可与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很多人感喟,如果没有雄厚的国力,没有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就不可能创造出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修建高原铁路的人间奇迹。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中,人们看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创造历史伟业的精神。面对生命禁区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面对技术更复杂,条件更恶劣,保障更困难,任务更艰巨的严峻考验,十万筑路大军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用长达五年的艰苦奋战,改写了世界铁路建设史。“白天劳累扯块白云擦把汗,爽;夜晚孤寂摘颗星星点盏灯,酷。”铿锵有力的宣言,以苦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在十万筑路大军中,有眼睛肿得睁不开依然坚守岗位的隧道工程指挥者,有在昆仑山地震时冲进隧道与塌方作抗争的班长,有放弃国外高薪的工作机会选择青藏线的大学生,有参加过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老铁道兵”的儿子,有接到孩子的电话就忍不住流泪的母亲……这些无私奉献的青藏铁路建设者,怎不让人由衷赞叹,感佩不已?!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两千年前的屈原,留下了脚踏祥云游览昆仑的梦想。“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1935 年,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翻越岷山,面对如海的雪峰,毛主席写下了《念奴娇·昆仑》,抒发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和抱负。而今,奔驰在雪域高原的列车昭示世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不断创造非凡的业绩,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走一趟青藏线吧,去感受古老而现代的昆仑文化,去丈量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拔,去追寻荡气回肠的青藏铁路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的作文怎么写

全文共 2954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的作文怎么写

来源:太原奥数网整理 2011-10-20 10:15:39

[标签:小学生 作文 写作技巧] [当前16019家长在线讨论]

怎样写好写人作文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

要写好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好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形象,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的独白,对话,交谈以及语气。“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表现。因此成功的语言描写能恰当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年龄、思想、品质、作风和个性特点。描写人物语言时,要注意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相互间的关系。描写人物的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心理活动是无声的语言,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活动的手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了。

2、抓住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可以从人物的年龄、外貌、语言、动作、兴趣、个性、生活习惯等诸方面去考虑。一个人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文时,我们应根据中心思想有所选择地写。

3、选用典型事例。人与事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做的事很多,在作文时我们应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文章中心思想的典型事件。

4、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小学阶段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写一个人、写两个人、写几个人。其中应以写一个人为主。

一、写一个人。

记一个人的写人记叙文,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通过写一件事写一个人。有的文章写人只写了一件事,写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画写。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事例是很多的,通过一件事写人就要选取最有代表性的生动事例来写。

2、要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使人物的形象逐步完整。

3、要把事情写具体。用一个典型事例记叙一个人,应该把这一事例写具体,这样人物形象才能丰满。

4、为了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全面,使重点记叙的这件事有充分的依据和坚实的思想基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文章的开头可以对人物作简要的介绍。

(二)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

我们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时使用一件事来反映一个人就显得比较单簿,不足以充分反映人物的特点及其品质,因此,必须用两三件事才可能说的明白,再现得充分。

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几件事不能相互矛盾,,人物的性格在几件事中要和谐、统一。

2、概括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在一篇简短的作文中要用几件事写一个人,不可能将每一件事详细叙述,因此一般可以彩杨交代和具体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即先概括交代一些事例,再具体记叙一两件事。

3、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

通过对比方法写一个人,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同一个人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变化;第二种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前后相比,说明这个人的品质;第三种是一个人同另一个人比,突出歌颂其中一个人。

通过对比的方法写一个人要注意:

(1)要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特点。

(2)要写出人物的真实表现,不要捏造事实,采用拔高或贬低的方法。

二、写两个人

写两个人,一般是写《我和**》,**应包括亲人、同学、朋友、老师等熟悉的人,要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必须注意:

(一)要写好人物之间的联系。《我和**》,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和”字,这就要求从双方写起,通过具体的事例,写出“我”和**之间的联系。在叙事过程中,要写出彼此之间都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只有从双方落笔,才能把握住题目要求写的重点。

(二)用对话展开情节。写《我和**》作文时,由于要写出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写好两个人之间的对话。要用对话展开情节,用对话表现文章的中心。

三、写几个人。

写几个人是比较复杂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写“一家子”、“这一班”,也可以写“几个小伙伴”。总之,不论是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几人都行。

这类作文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列人物表似的介绍。

(二)有代表性的介绍。

(三)以一件事为线索写几个人。

(四)通过几件事写几个人。

小学生作文写作技巧——写人的作文怎么写(2)

来源:太原奥数网整理 2011-10-20 10:15:39

[标签:小学生 作文 写作技巧] [当前16047家长在线讨论]

怎样写好写人作文2

写人的作文,就是通过记叙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道德品质、精

神风貌及思想感情。要想写好写人的作文,必须学会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方法。

一、抓住特点。

有的同学爱学习、有的同学爱帮助别人,有的同学爱做小手工,有的同学爱吃零食,等等。这“爱学习”“爱帮助别人”“爱做小手工”“爱吃零食”就是这些人的主要特点。写人的作文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通过特点反映出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等等。这些特点抓得越准确,事例写得越具体,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刻。如《胆小的我》,就是抓住了“我”胆小的事,写出了“我”胆小的性格特点。

二、选好事例。

写人的文章,也要写事例,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来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最好用两、三件事来写一个人)。选择事例时,要选那些能打动人、影响人、感染人,给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也就是要选择典型、新颖的事例。作文时,你第一个想到的事例不要用,第二个想到的事例也不要用,第三个甚至是第四、第五个想到的事例,你用在作文中一般容易吸引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你容易想到,别人也容易想到,大家都把这样的事写在作文中,作文就成了人云亦云的“大路货”,得不到高分或老师的好评。所选的事例要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当你读完《胆小的我》后,你对“我”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了,作文就成功了。

三、运用描写。

要想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要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神态、肖像等多种描写方法。如《胆小的我》中“吓得我大叫一声,赶忙把眼睛蒙住,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这句动作描写,把“我”胆小的性格写得惟妙惟肖。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职业。对同一个事物,一个小学生说的话肯定同大学教授说的话不一样。

四、写出细节。

要把人物细微的动作及其变化,写具体,写生动。如《胆小的我》中“把礼物放在了一个明显的地方”,第二天“故意给‘忘了’”。一“放”一“忘”,把“我”胆小的性格特征,给写活了。

五、善用对比。

对比是写人作文经常用到的写作方法。可以拿自己的某一方面特点、爱好、特长和他人的对比,即横向对比;也可以写自己现在在某一方面怎么样和过去自己在某一方面如何进

行对比,即纵向对比。通过横、纵对比,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主要特点给突出形象地表现出来。运用对比描写,不应该勉强凑合,适合采用对比写法就用,不适合采用对比写法的就不要用。

上一页

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考大写作技巧

全文共 1832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写文章要“凤头、猪肚、豹尾”,就是要求开头精彩,内容充实,结尾有力。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高考语文满分作文开篇五大技巧,希望大家能抓住最后的机会。

1 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高考作文,你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下面举例中,运用比喻、排比,使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畅达、音韵和谐。

例: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 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 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点点空白 悠悠情思》)

2 悬念导入,吸引读者

高考作文在开始写之前,不妨用3-6分钟精心构思,用悬念导入,这样容易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人们阅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例: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是天使》)。

3 故事先行,引人入胜

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举例中的“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

作者叙写的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雨燕减肥”这一话题的深刻寓意。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这故事先行,既能引人入胜,又切合话题。

例: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 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 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4 引用开头,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巧妙地借用诗歌、名言、典故、俗谚语开篇,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当然,引用要突出主题,要准确、得体,切忌张冠李戴、弄巧成拙。举例以引用诗词名句开篇,从多方面多角度论述了“意气”,增强了论证效果,突出了主题。

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5 设问开头,引人深思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题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题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例: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 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颗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 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

总之,采用怎样的文章开头,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来定。总原则是用上好的开篇,能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材料更新颖,语言更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及方法

全文共 1674 字

+ 加入清单

1、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括,绝不可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定。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

①文题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

②开篇 如《改造我们的学习》

③文章中间 如《拿来主义》《论积贮疏》

④结尾 如《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论据 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用事实来说话,而理论论据靠经典性取胜。论据必须围绕中心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选用的事例与论点若不能保持一致,势必削弱说服力量。像1999年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若写议论文,就必须要弄清“记忆”与“记忆力”的区别,有的考生所举的事例就明显犯了论据与论点游离的错误,举了郭沫若倒背《红楼梦》的事例,使说服力大打折扣。

选用事实论据还要注意几点:

①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

典型就是指论据要具有代表性。

②论据必须具有新颖性。不少学生的议论文写作离不开一些陈旧的事例,像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似乎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就非写张海迪不可,类似的内容不是说不可以用,而是说你用,他用,大家都用,谁的作文与众不同呢?

③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与记叙文的表述不同,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包含的内容也较多。

①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我们写议论文一般以立论为主。

②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

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

也即: 引论 本论 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

a、总分总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一篇文章中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层次会使议论文更具活动性。

③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

《简笔与繁笔》:举洋洋洒洒百万言的《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断,景阳岗的山神庙,一个“破落”使境界荒芜之景全出。这里两个字对百万言,可谓用简到了极点。同样作品里作者写繁笔的好处时,却又举了短篇小说《社戏》中的例子,也不得不说是极为典型。

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

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把文化遗产喻为一所大宅子,列举一个青年对待大宅子的态度来表达作者对文化遗产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形象、生动,给人们以很深的印象。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B一脸快乐状)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我建议同学们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

近两年高考没有考查名句,全给高中生造成一种误解,不考就不积累是不对的。

浙江一考生在2000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与人如此的不同。信手翻着宋人话本《碾玉观音》,不由得这样想。话本的开头是这样的疑问,“春已归去,不知哪搭是春住处?”秦观说:春是到江南去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往。“苏小妹说,春是被带走了。”燕子衔将春色去,沙窗几阵黄梅雨”。还有苏轼说、秦观说……(《—花—世界》)

我只是选取了该文的一个部分,议论文中部分名句或古典诗词曲的引用的效果就不用再说了罢。

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我们也不再细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gssue写作如何拿高分?教你四种方法技巧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gre考试实施,很多考生都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新gre作文部分,新gre作文考察考生完成题目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融合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写作能力,以更好的反应研究生院和商学院所需思维方式,新gre作文考试issue写作如何写?下面是备考gre issue写作的方法,虽然是延用老g issue作文题库,但并不影响备考,我要学的是写好gre issue写作的方法,而不是看案例的新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大家能掌握几种快速的分析技巧加上一些通用性很强的国际化事例,准备GRE ISSUE文章将事半功倍。

拆分法

分析题目极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其基本原理就是面对一个云山雾罩的抽象的大的概念,将其一分为二或者一分为多进行分别讨论。

解析法

通过对题目主体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支持论证的有说服力的理由与典型的论据。主体需求,可以是个人,教育,社会,政府与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正反法

对题目的主张或者结论分成两面分析。没有绝对对错,哪边理由与例证多我们走哪边。也可写成让步式或者对照式两面论证。

比较法

适用于题干中两个对等概念的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公共基础知识写作的技巧

全文共 246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共基础知识写作是公务员考试的重难点,而相关的技巧又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公共基础知识写作的技巧,欢迎大家浏览。

一、扣政策

我们写工作总结,往往要对前一段工作进行全面、审慎的回顾,即对前一段工作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依法行政和实施领导的情况进行审视。所谓扣政策,具体地讲,一是有无违法、违背中央指示精神、违背客观规律、侵犯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被作为经验在总结;二是理论上的提法是否符合党报党刊中的舆论子向和跟新提法;三是引用的政策法规是否得当。如果政策使用不当,或有错误,那么,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不正确的;如果推广,则是有害无益的,甚至会造成恶劣影响。

二、抓特色

所谓“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就一份总结而言,一是指内容上的独特风格。有的秘书写总结,喜欢套用老模式,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连重点也不突出,就更谈不止有什么特色了。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要突出“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神”的工作成绩,写作的重心应当是反映当地工作中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东西。要写出自己“这一个”的特色,要唱好“地方戏”和“拿手戏”。而对于那些照抄照转一般化的工作情况,年年可套、家家可用的“常规性武器”,各级各地乃至全国都适用的“普通话”,就没有必要写人总结之中。那样的材料即使报上去也不会有多大用处。在当今“快餐化”的时代,生活、工作节奏已不断加快,阅文者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阅读尽量多的文字,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只有突出文章的特色,尽量缩短文章的篇幅,才能达到阅文者的要求。二是指在形式上要突出特色。工作总结的标题要突出全面工作总的特色,文章各个部分要紧扣主旨突出各个方面的特色,每一段的开头也要概括本段要旨。目前流行一种将具体事实与数据用黑体标出作为小标题,让阅文者在一两分钟内就能读完一份经验材料主干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找典型

典型的作用巨大,效果明显,一个好的典型就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对于广大群众是一种非常现实、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比一般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一份总结是否有用,同其所反映的内容与事迹的典型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结,东拼西凑找材料,方方面面有成绩,就是通篇难找一个有一定分量的典型,这样的总结对工作又有何益呢?领导的总结性讲话离不开一条条活生生的典型经验,办公室主任最感兴趣的是下级总结中的典型材料,而秘书则往往为得到一个典型事例.更是打烂了电话,甚至“踏破铁鞋”。那么,怎样才能寻找到典型呢?除了平时在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典型外,还可以从效果、做法、认识等三个方面去发现典型。首先是从效果上找典型。某项工作产生了最佳效果,取得了显著成绩,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领导的重视。对于本地区本单位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能够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而又优于别处的最佳处置方案及工作经验,应当敏锐地抓住并及时地撰写。模范集体和先进个人都有科学的经验值得推广。其次是从做法上找典型。某方面工作能取得实效,自然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先进的做法。但如果某项工作略见成效或效果暂时不明显,也可总结比以前有所改过、比别人先进,特别是有创意的典型做法。再次是从认识上找典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深化、观点的亮化和主题的升华,写进总结中,仍然不乏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清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件,无论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都要做到真实、新颖、贴切、有力,所引政策法规、名人名言、领导讲话、群众评价等都必须准确无误,不能断章取义、拼凑曲解,更不能“想当然”。总结中常见的一些所谓的“群众评价”,不像群众的口吻,倒像秘书的杜撰;所引政策法规条文有些已经过时或不够贴切。事实材料就更有讲究。要真实,就不能虚构杜撰,。同时,材料一定要新,要选择最新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今年的材料可谓新,去年的材料还算新,前年的材料也许就是“陈芝麻”了。要贴切,就要用一根红线贯串所有的材料,即围绕中心来精心选择材料。在修改和审核时,对于那些虚假的、过时的、“外围”的材料,要毫不吝惜、坚决摈弃。

五、理思路

写得好的总结,思路往往是很清晰的,犹如一位出色的导游,预先设计好路线,将你有顺序地引到一个个游览景点一样,看完所有的景点而行程丝毫不乱。我们写工作总结,一般是按照“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绩及经验——存在问题及教训——下一步打算”的思路来结构文章;还是采用“横式结构",分别按照各个方面的工作来写,边写做法、成绩、经验,边写存在的问题及教训和打算。具体总结某一方面的工作时,是先写做了什么工作,谈重要性,次写做法与效果,后用典型集体和个人的事例来予以说明,按照“做了什么——怎样做的(情况与做法)——做得怎样(成绩和经验)”来构思;还是只写“做了什么”与“做得怎样”,而略去“怎样做的”这一部分呢?即使在一段话中,上下旬之间也存在一个思路途接的问题。

六、删冗文

梁实秋先生说:“文学作品无不崇尚简练,简练乃一切古典艺术之美的极则。”这同样也是我们写总结所追求的最佳境界。简练就是简要而又精练,就是“少而精”。总结要简练,就要讲究立意精辟,结构精巧,材料精确,叙议精当,文笔精悍。看来要写出高质量的总结,还真须下一番功夫不可。当然,“简洁”是相对而言,不是越短越好,也不是一切总结皆作短文。言之有物,短文长看;言之无物,长文短看。有的同志热衷于“做文章”,可谓“妙笔生花”,观点精心提炼,内容苦心剪裁,文字刻意润色。既有“四六旬”,也有百分比;既有面上概括,也有典型事例。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热热闹闹,内容却是空空荡荡。你去审视它的每句话,会惊奇地发现,有用的句子寥寥无几,整个文章除了耽误听众(读者)的时间以外,毫无实际意义。要使文章精练,—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提高文章的含金量,删去一切冗文,争取在尽量少的文字中含有最大的信息量。一份工作总结能够在最短的篇幅内传达最大的信息量,往往给人以单位领导作风干练、办公室办事果断、信息来源广泛、秘书知识丰富的良好印象;既能对工作作出客观的评价,又能使人在愉快之中受到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10个作文写作技巧绝招

全文共 2149 字

+ 加入清单

写作文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运用一些小技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个作文写作技巧绝招,欢迎阅读。

1、移步换形法

【特点】

采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建筑物,可以不断地变换立足点和观察点,对建筑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同一个建筑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建筑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容易把读者搞糊涂了。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建筑物时,一定要抓住建筑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

2、说明介绍法

【特点】

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首先要注意紧扣文章确定的中心进行必要的说明介绍,切忌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在说明介绍的过程中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采用说明介绍法描写建筑物时,还要注意整体的连贯性,也就是说在说明介绍完毕以后,文章要返回到描写建筑物上来,并与前文衔接。文章从描写建筑物转到介绍说明,或从介绍说明回到描写建筑物要有过渡词或过渡句。

3、环境衬托法

【特点】

周围都是绿色,中间的一点红色就特别鲜艳夺目,所以说“万绿丛中一点红”。对建筑物周围的景色进行适当描写,建筑物就显得突出。描写建筑物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建筑物,因此描写景色时要能衬托建筑物的特点,切忌离开建筑物而大写特写景色。造成喧宾夺主。在描写建筑物周围的景色时,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便于读者了解建筑物的位置。

4、彩笔描绘法

【特点】

植物总是由根、茎、叶、花、果组成的。运用彩笔描绘法时,要把根、茎、叶、花、果各个部位的最主要特点写出来,要写出它们的形状,写出它们的颜色。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仔细观察。要分辨出植物各个部位的颜色,同样是红色,要分出是火红的,还是粉红的;同样是黄色,要分出是桔黄的,还是金黄的;同样是绿色,要分出是碧绿的,还是嫩绿的……要仔细区分各个部位的形状特点,同样是花,花骨朵与盛开的花就不一样。观察得仔细,描写得具体,读者就好像看到一张植物的彩色照片。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还要运用恰当的比喻,要写出自己的情感。

5、远近结合法

【特点】

同一棵植物,远看和近看是不一样的。这同照相一样,放在照相机的前面和远离照相机,摄下来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采用远近结合法描写植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状和颜色的特点,给读者以完美的印象。采用这种方法描写植物要把观察点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说清楚是远看的还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叙述的顺序,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这样文章才能条理分明。

6、时序变换法

【特点】

植物各个部位的形态和颜色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我们把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写出来,同时把前后有关的情况交代清楚,就等于在不同的时间给植物拍了彩色照片。看了这一组彩色照片,读者对它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采用时序变换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在平时积累资料。要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对同一植物进行仔细观察,并记下观察日记,这样,写作时才能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取舍,写出一篇好文章。其次要注意观察的连续性。

7、生长变化法

【特点】

植物总是要生长的,一般要经过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等阶段。如果把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的形状、颜色的特点和生长的情况与下来,就好像给这棵植物拍了一部小电影。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了解植物生长的全过程。采用生长变化法描写植物,首先要注意把植物生长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写下来;其次要交代植物发生变化的原因、前后情况和过程;此外要注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条不紊地写下来。

8、展开联想法

【特点】

我们看到一棵植物,往往联想到其它事物,这些事物往往与这棵植物有共同之处。例如我们看到棉桃,联想到洁白的雪花,这是因为雪花和棉花的颜色相同;我们看到大西瓜,联想到篮球,这是因为西瓜和篮球的形状相似;我们看到冰在雪地中郁郁葱葱的松树,想起那些在敌人面前不怕严刑拷打,决不屈膝的英雄,那是松树与英雄的品质上有相似之处。采用联想的方法描写植物,要注意抓住植物的主要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要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首先要认真读书,了解生活,使自己的头脑储备丰富的知识。其次是勤思勤想,经常训练,使自己有丰富的想象能力。

9、突出重点法

【特点】

植物总是由根、茎、枝、叶、花、果组成。我们在描写植物的时候,可以对植物的根、茎、枝、叶、花、果的各个部分进行描述,也可以只对植物的某一部分进行描述。采用重点突出法描写植物时,首先要找出这棵植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对最能体现这棵植物特点的部分从颜色、形状、气味等多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此外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

10、对照比较法

【特点】

俗话说:“不见高山,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我们描写植物时,往往通过对照比较的方法来突出植物的特点。对照比较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种植物与另一种植物进行比较;一种是把植物本身两种截然不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采用对照比较法要注意抓住所要描写的植物最显著的特点与其他植物作比较。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采用对照比较法还要注意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感人。抓住同一植物不同部位进行比较时,要注意找出矛盾点,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高考作文写作技巧:高考作文高分秘籍

全文共 2633 字

+ 加入清单

一、准确地审题

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每一个考生都必须按照同一的命题要求来写作,否则就不好比较了。说得“白”一些,就是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千万不能我行我素,否则便是“跑题”。跑题,意味着彻底失败。当47万考生都在比赛“排球”时,你却偏偏去踢“足球”,即使踢得有如马拉多纳,也是无效的。 审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考生朋友必须定下心来,一字一句把命题看清楚,千万不能慌慌张张地“扫描”。临场怎样默读?大体上讲,乃是一个词、一个词地“慢”读!譬如:请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得—少于—800字。这是审题的一种好技巧,可以强迫你把题目全部看清楚。如此阅读,目的是找出“关键词”,吃透“关键词”。关键词是命题老师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决不能等闲视之。2003年的关键词,是“情感亲疏”的“亲疏”和“认知事物”的“认知”;2004年的关键词,是“山的沉稳”的“沉稳”和“水的灵动”的“灵动”。你把这些关键词抓住了,你的立意和构思就不会滑到其它地方去了。

关键词找出来了,你最好用铅笔轻轻把它圈出来,以强化自己的定向注意,免得心中一慌,丢三忘四。那一年考两幅漫画的比较,有4个关键词——“欣赏”、“比较”、“更”、“理由”,许多考生都看出来了,但下笔时一乱,便丢了其中的一两个,成绩大受影响。如果用铅笔圈出来了,有一种可视的“物质”依托,你就不会“黑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了。

二、辨析几种作文模式

从1999年起,江苏考生连续6年面对“话题作文”。有人问我:今年考不考“话题”了?我说:6月7日上午准知道。用意很明白,即不要猜题、押题,只要从多方面准备好了,临场一定有底气。

一般说来,高考(课程)作文的模式主要有3种: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下面分别做一些说明。

①话题作文。

只要题干中有“请以______为话题”一语,你便可立即认定:此乃“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命题者的一种“启发”和“提示”,仅供参考。它的关键部位是引号(“……”)中的那些文字,这是明确的、法定的指令,大家都得遵照。所以,我恳请47万考生朋友一定要把引号里的每个字、每个词看清楚,想明白,然后再立意、构思、行文。话题作文可以不使用考卷上提供的“材料”(如去年的哲理散文诗,前年的智子疑邻寓言),而且鼓励考生挣脱“材料”,开辟新的天地。说得再具体一些,即你的文章中可以不涉及“材料”的内容,但必须直接与引号中的词语相关。再者,“话题”本身不是文题,你应当自己拟定一个好题目;直接把话题拿来作标题,效果肯定不妙。

②材料作文。

这种模式,多年不用了,但生命力还在。不可忽视。如果题干中没有“话题”二字,你就得小心了,应当想一想:这究竟是什么作文?1999年高考作文没有“话题”二字,但却是“话题作文”,它的表述是:“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这一年,江苏阅卷点发明了“话题作文”一说,第二年全国命题移植过去了,从此风靡天下!一般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是: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记叙文或议论文)。材料作文的“材料”,是考生写作的根本依据,所以这类作文在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如果通篇没有提到“材料”,那就严重违背命题要求了。这,正好与“话题作文”相反。材料作文既要紧扣“材料”,又不能大段复述材料,比较顺当的做法是:一开始,交待一句“读了以上材料,我想到了什么什么”,然后进入正文;在正文写作中,可以适时回顾、点击一下“材料”。

③命题作文。

这种作文不需要考生自己拟题,文题已经直接印在考卷上。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习惯”、“尝试”等等。它往往文体不限。审读这类考题,必须把这个词的内涵吃透,或者把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吃透。譬如“尝试”,是指一个或一些人主动、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从未做过的事,从而获得某种感受或启示。考生如果把“主动”和“第一次”丢了,写成了“被动”和“第二次”,那就视为“跑题”。前年,我为江苏省高中作文大赛命过一道题:“乡音”。这就是命题作文,学生必须围绕“乡音”展开思路,文体也不受限制。

三、选材切忌“撞车”

请注意:今年6月7日上午,在咱们江苏省,是47万考生在写同一道作文题。纵观全世界考试领域,此乃极其独特的“景观”!这就决定了高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明显不同。平时作文选材“撞车”,只是五十多人(一个班)搞摩擦;高考作文选材“撞车”,可是几十万人相碰呀,其后果必定灾难无穷!那年考《圆的想象物》,某省12万考生中竟有3万多人不约而同,把“圆”想象为“太阳”,3万多个“太阳”当空照,把我们都“烤焦”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考试”,研究“高考作文”,这里边也有“学问”,也有“素质”。

四、怎样在考场上避免选材“撞车”

方法很简单:当你拿起笔来,不假思索,马上就能想到的那个“题材”,千万不能写!再补一句: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那个“题材”,也不能写!

正确的做法是:你花上两三分钟时间,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我估测一下,自己要写的“题材”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自己的发明。

还有学生问我:“我的生活本来就狭窄,写起来必定会撞车。怎么办?”对此,我们深表理解和同情,当今高中学生的生活面的确很不开阔。万一挑来挑去,还是青菜萝卜“大路货”,如何是好?我以为,你总得设法放一点“味精”进去吧,否则太乏味了!举个例:那年考“战胜脆弱,选择坚强”,10多万考生不约而同地写了一种压力——考试!这是大实话,十分正常。但10多万人“英雄所见略同”,那就从“英雄气短”了。有一位考生,也写“考试”压力,也写挑灯夜读,明显地落入了俗套。然而,他机智地加了一点“味精”:夜读中的“我”,突然发现书桌上的时钟已经快要耗尽电池,那根长长的、瘦弱的秒针,正爬到“45分”那一格,再也爬不上去了;但是,它仍然在顽强地颤动、颤动,企图向上攀升……呵,我就是这根长长的、瘦瘦的、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伟大的秒针啊!——读到这儿,阅卷老师的心弦被打动了,眼眶甚至有点湿润。这就是作文中的“起死回生”,这就是奇妙的“味精”,这就是我经常讲到的高考作文中的“亮点”。有了“亮点”,你的作文才能向“发展等级”分进军!

末了,再说一点:今年语文试卷将采用“电脑阅卷”,各位考生务必用黑色水笔方方正正地、一笔一画地把字写清楚,否则,电脑扫描的效果将会受到影响。切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