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历史故事搞笑(汇总20篇)

95年来,中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在全国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接下来就是小编给你们推荐的中国历史故事搞笑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6620

作文

723

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天小编介绍孔子周游列国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3153 字

+ 加入清单

1964年一个晴朗夏日。北戴河的海面上,波粼起伏,阳光挥洒,宛若一片金星闪烁的丝绒。极远处,海天一色,湛蓝无垠,整个大海显得格外温馨宁静。这时,一个泳者游出海面,走出金色沙滩。只见他突然加重了步子,身后的脚印仿佛一下深了许多。

这个泳者不是别人,他正是一代匡世伟人毛**。

“我要去黄河,你们作些准备。”毛**一回到“浴场一号”住所,便激奋地说道。

“去黄河?主席,你去黄河干什么?”毛**简单明了的吩咐中往往蕴涵着深邃含义,对此身边工作人员已很习惯,但面对这个似乎是刚从大海里“捞”出来的斩钉截铁的决定,他们仍感到十分突然。

“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呐!”稍顷,毛**扳着指头接着又说,“这次我要带一个智囊团去。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气象、土壤、化学、地质、肥料、水利、电力等等一大批专家,要像李四光这一级的专家。你们给我准备一些应付艰苦生活的东西。我们大家都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去寻找黄河的源头,把这条河从头了解起,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造福。我还可以到黄河里去游泳啊!”

说完,毛**便不再言语了,仿佛这条母亲河正在他胸中奔腾流淌。

熟读经书的毛**,他深知黄河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地位。

毛**未了的黄河情结早在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治国良臣管子就曾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五害。水一害也,旱一害也……五害之中水为大。”千百年来,黄河多少次漫流失控,尸漂四野?频繁的洪水灾害,直接危及中国大片精华疆土,直至成为历代王朝霸业兴衰、政权更替的导火索。正因如此,汉武帝率众堵口黄河岸,宋太祖御诏疏通黄漕运,忽必烈钦令察河源,康熙帝亲览修黄淮……

可是,中国革命胜利了,黄河洪水还没有被驯服。面对危如累卵的国之忧患,作为这个东方大国的最高领袖,他怎能不兴起制伏洪灾、安流息波的强烈愿望呢!

正是这种多重情感的驱使,当天下大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毛**第一次出京巡视便选定了黄河。从古城开封到悬河岸边,从邙山之顶到引黄渠畔,他一路察看防洪形势,询问治黄方略,展望大河前景,活跃的思维一刻也没有离开这条大河。

在兰考县东坝头,这个一百年前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面对危如累卵的悬河形势,毛**听说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黄河曾发生一场特大洪水,水势汹涌,尸漂遍野,灾情严重,留下了“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的民谣。毛**关切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面对领袖的千古一问,在场的陪同人员提出“修建水库防御特大洪水”的初步对策,对此他明确表态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了水患,还能为灌溉、发电,通航提供条件,是可以研究的”,体现了一代伟人对加快黄河除害兴利步伐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那次谈话中,陪同者还提出“从长远看,将来还要从长江流域引水入黄河”的远期设想,对此,毛**风趣地说:“通天河就是猪八戒去的那个地方吧?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视察结束时,毛**意味深长地留下了这句深情嘱托。

毛**的一生极具挑战性。“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每一场奋斗,无不是举重若轻、胜似闲庭信步的必胜情怀。但对于黄河,他却从不轻言“征服”,不用“修好”、“根治”之类的字眼,也很少像对长江那样发出响亮的赞美之声,他更多的是仔细品味发生在黄河身边的那些历史故事,惦记着千百年来大河两岸深沉的忧患……

伟大领袖的黄河之行,曾使多少人心潮激荡,夜不能寐!

可毛**本人似乎对于这次黄河之行并不太满意,  “那次考察,不过是走马观花,没有看出多少东西。千疮百孔的黄河仍未治好,还没能走上造福人民之路啊。”毛**几次对有关人员如是说。

特别是对于那座三门峡工程,毛**更是牵念有加。早在当初批准这个项目开工时,他就明确表示“要修水库,不要泥库”。可是工程建成后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每念及此,这竟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毛**想千里骑马走黄河,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借助这次黄河之行,努力打破与外界的阻隔,重新沟通自己与中国社会实际层面的联系。战争年代里他从未有过这种感觉。

在赣闽苏区,只要有几天时间,他就会找来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甚至地主,开个调查会。当地的社会结构、风土人情,乃至一块豆腐卖多少钱,谁家的水酒最受欢迎,土布、盐和“洋火”从哪里进的货,他都了如指掌。

在延安,他穿着和农民几乎一样的棉袄,走在街上。各种人都和他打招呼、聊天,大到边区政策建议、甚至农民说他的一句闲话,都能声声入耳。那时候,外有强敌围剿,内有路线斗争,并不时夹杂着共产国际“太上皇”指手划脚的声音。但不管多么艰难曲折,如何荆棘丛生,在“真正的铜墙铁壁”的拥戴下,毛**都出神入化地挺了过来,玩数万敌军于股掌,而且每走一步都感到很踏实。

如今,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怎么找不到了?曾几何时,全国各地还是一片莺歌燕舞,各行各业“卫星”频升,捷报频传,为何突然间就变得天灾人祸,怨声四起,饥荒死人的报告纷至沓来

为此,毛**很感困惑,决心到基层直接进行调查研究。

1960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十年总结》中写道:“八月在北戴河,中央起草了一个人民公社决议,九月发表。几个月内公社的架子就搭起来了,但是乱子出得不少……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他在不同场合提议,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次,毛**还向他的卫士披露了自己埋藏已久的心迹,他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对全国干部也是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

可是,人一旦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就连最起码的要求也成了一种奢望。他似乎怎么也无法走出这座“围城”。

毛**觉得再也不能这样继续下去了,也许这正是他要走出丰泽园,走出菊香书屋,凭借黄河再度“突围”的真正含义。

1964年8月初,平阔恬静的北戴河浴场突然传来一阵军马嘶鸣之声,一支由中共中央警卫局局长汪东兴精心组建的骑兵大队,在北京西郊香山经过特殊训练后,奉调紧急赶至北戴河海滨。

年逾古稀的毛**,在卫士簇拥下登上一匹专门挑选的白色高头大马。他昂首挺胸,挽缰策马,行进在金色的沙滩上,一如当年“屈指行程二万”之风采再现。

“练吧,不会骑马就去不了黄河。如果人生连黄河都没有见过,那是会后悔的。”毛**语重心长地鼓励身边工作人员。

然而,就在这时,一场“千里走黄河”的壮行却注定要搁浅了。因为毛**感到中国已经出了修正主义。

1964年12月26日,是毛**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订了几桌菜,请部分中央领导人,各大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少数劳动模范、科学家一起过生日。宴前,毛**即席讲话“今天不是做生日,也不是祝寿,我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什么四清四不清,什么党内外矛盾交叉?这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党内有产生修正主义的危险……你们什么事情都不给我讲,有人搞独立王国,尾巴翘得很高。”

一顿寿宴大家吃得索然无味。

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当然要比千里走黄河重要。于是,黄河骑兵大队很快就宣布解散。一场最高规格的“黄河壮行计划”无果而终。

不过,即使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中,毛**也没有忘记黄河的事情。1972年他大病初愈,在接见美国总统尼克松时还曾风趣地说“前些时候我到马克思、列宁那里去了一趟。他俩对我说,你那个国家的钢铁、粮食还太少,再说你还要去黄河,你不用来这么早了。你先回去吧。看来我的一片真诚感动了马克思和列宁,去黄河还是有希望的……”

黄河啊,这是毛**魂牵梦绕的一条大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鹬蚌相争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5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材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字】鹬蚌相争

【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

【基本释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近义词】鱼死网破

【成语故事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典故记载】

【原文】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翻译】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一个死蚌。’河蚌对鹬说:‘今天不让鹬嘴出去,明天不让鹬嘴出去,就会有一只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抓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就会蒙蔽老百姓的眼睛,看不清危险的形势,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周密地谋划攻打燕国这件事。”赵惠王说:“好吧。”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拓展阅读】

老人和他的孩子

一个老人病重在床,将不久于人世。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边说:“我的孩子们,你们试试看能否把这捆竹筷子折断。”长子拿起这捆筷子,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也没折断,于是说:“把它交给力气大的人去吧。”把筷子交给了老二。二儿子接着使劲折,也是白费气力。小儿子想来试试也只是浪费时间,一捆筷子没折断一根,还是原样子。父亲说:“你们瞧瞧,看看你们父亲的力气如何?”三个儿子以为父亲在说笑话,笑而不答,但他们都想错了。只见父亲拆开这捆竹筷子,毫不费劲地一根根折断了每一根筷子。“难道我的力气比你们大吗?当然不是!”他接着说,“你们看,这就是团结一致的力量。孩子们,你们要团结,用手足情意把你们拧成一股绳,就像这捆竹筷子一样。任何人也不能打垮你们。”

不久,父亲就死去了。父亲留给了三个儿子很多财产,同时也留下很多麻烦。面对财产,三个兄弟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嫉妒,不停争吵,要求分家;面对麻烦,三个兄弟不能协调共同解决。结果,财产被法庭判给了一个父亲生前的债主,三个兄弟失去了全部家产。当他们想起捆在一起又被拆散的竹筷子和父亲的教诲时,已经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633 字

+ 加入清单

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成语是不可缺失的一堂课程,成语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成语的意思。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国古代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1)【对症下药】

东汉末年,有一个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的医术非常高明。有两个病人,一个叫李延,一个叫倪寻,都得了头痛发热病,找过很多医生也没治好,于是来找华佗。华佗经过细心诊断,给他们各开了一个药方。给李延开的药方是发散药,给倪寻开的药方是泻药。他们俩一看,心里就嘀咕起来:都是一样的病,怎么用药完全不同呀?便问华佗这是什么道理。

华佗说:“吃药要看具体情况,你们症状相同,可是得病的原因却不同。倪寻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李延却是从外部受寒造成的。病因不同,当然用药就不能相同了。”

两人听了,便放心服药,病果然很快好了。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对症下药”。“症”指病症。现在这成语的用法广泛得多。不光形容治病,凡是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问题,采取恰当措施和方法的,都可以用这个成语来比喻。相近的成语还有“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意思是要有目标地射箭。“对症下药”强调的是要根据客观情况采取有效方法;“有的放矢”强调的是办事要有目的性、针对性。

(2)【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亦作“拔山扛鼎”。

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4)【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5)【掩耳盗铃】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6)【精卫填海】

夏朝以前,国家还没有形成,那时候的帝王,远不如后来帝王那么阔气,享有许多特权;而是纯粹的人民公仆,只有尽义务的份儿。帝王的子女也没有什么太子,公主之类的特殊称呼,身份也尊贵不起来,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炎帝有个女儿,名叫精卫,性格开朗活泼,喜欢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

精卫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不知羞耻,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精卫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精卫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

精卫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炎帝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精卫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精卫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精卫,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过些天,精卫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精卫说:“哪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精卫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精卫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精卫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

精卫死后,变成一只红爪白嘴的小鸟,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衔来石头与树枝投向大海,并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像是在激励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7)【自坏长城】

自己损坏御敌的长城。比喻妄自损坏国家力量。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朝廷召檀道济入朝。

他的妻子向氏说:“世上突出的勋功,是道家所忌讳的。今日无事召他进朝,祸事就要来了。”

元嘉十三年春天,檀道济即将受朝廷派遣回到自己镇守的地区,因为水道停聚还没有出发,彭城王刘义康假传诏命,将檀道济召去说要饯行,结果把他逮捕交给了治狱官。

当时人们曾有一首歌谣唱道:“可怜《白浮鸠》,枉杀檀道济!”

檀道济被捕后,非常愤怒,眼睛里像要喷出火来,只一会儿,就喝了五斗酒。

他把头巾摘下来摔到地上,说:“这是毁坏你们的万里长城啊!”

北魏人听到这个消息,都说:“檀道济已经死了,吴人们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从此以后连年向南方攻伐,大有饮马长江的野心。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军队打到了东临长江的瓜步镇。文帝登上石头城远望,满面忧虑,慨叹说:“倘若檀道济在世,怎能弄到这步天地啊!”

(8)【助桀为虐】

帮助暴君桀(jié)做残暴的事。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桀,夏朝末年的一个暴君。也作“助纣(zhòu)为虐”,纣,商朝末年的一个暴君。虐,残暴。

秦朝末年,刘邦击破秦兵,攻入咸阳。

他进入秦宫,只见宫室、帷帐、名犬、良马、珍宝、美女数不胜数,就想留下来住在那里。

从起兵就跟着刘邦的樊哙,劝他住到宫外去。刘邦不听。

于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劝道:“因为秦皇荒淫无道,您率众反抗他,才能到这儿来。要为天下人推翻酷虐害民的暴君,应该以俭朴为本。现在咱们刚入秦,如果就要安享秦皇吃喝玩乐的这些东西,这就像人们所说的帮着恶人夏桀干恶事了!而且谚语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您能听取樊哙的谏言。”

于是,刘邦领兵回到了霸上。

(9)【枕戈待旦】

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天亮。

晋代刘琨年少时就有远大志向,性格奔放而富有才干,喜欢结交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而又较爱张扬。

他和范阳的祖逖是好朋友,听到祖逖受任用北伐去收复失地,刘琨在给亲友的信里说:“我现在是枕着武器等待天明,时刻盼着去消灭来犯之敌,也时时担心祖逖会跃马扬鞭飞奔在我的前面啊!”

从他的信里,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志趣和期望。

(10)【与狐谋皮】

跟狐狸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与所谋者利害根本对立,事情绝对办不成。

通常用作“与虎谋皮”。

周时有个人,喜欢皮袄,也喜欢美食。

他想要做一件华贵的皮袄,就去和狐狸商量要它的皮;他想为祭祀做一席羊、豕美馔,就去和羊商量要它的肉。

可是,他的话还没有说完,狐狸就成群结队地逃到墓群里去了;羊只就你呼我叫地躲到树林深处去了。

所以,这个人十年没有做成一件皮袄,五年没有摆成一桌酒席。

为什么呢?是这个人找狐狸、找羊商量的事做错了。

(11)【游刃有余】

宰牛技术十分熟练,刀在牛的骨缝里自由移动碰不到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游刃,运用刀子。余,余地。

有个厨师给文惠君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依靠的地方,脚踩踏的地方,膝盖抵压的地方,都哗哗有声。刀插进牛身,也嚯地一声响。这些声响无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旋律,合乎《经首》乐章的节奏。

文惠君说:“啊!太美妙了,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样的地步呢?”

厨师放下屠刀回答说:“小臣喜好的是摸透事物的规律,这远远超过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见的没有不是浑然一体的全牛的;三年以后,就不再看到整个的牛了。现在,小臣凭心神来领悟而不必用眼睛看,省去五官的作用只将心神作用施展出来,就能依顺着牛的天生结构,劈开那自然的缝隙,循着那骨节的空窍,按照它本来具有的情况自如地运刀。经络、肌腱、连筋着骨的部位都不曾碰一下,何况大骨头呢!好厨师一年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割;一般厨师一月得换一把刀,因为他是用刀硬砍。如今小臣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杀的牛有好几千头了,可是刀刃就像从磨刀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那些骨节地方都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什么厚度,用没有什么厚度的刀刃插入那有空隙的地方,宽宽绰绰的,刀刃的运转一定是大有余地的。所以,我的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还像刚从磨石上新磨出来的一样。虽说这样,每当碰上筋肉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它很难下刀,就总是惊恐地戒备起来,目光集中在一点,行动慢慢地缓下来,用刀非常轻,待嚯地一声那关键已经分解开了,像一堆泥土似地散落在地上。这时,我才提着刀子站在那里,向四周环顾,为完成这活儿悠然自得,心满意足,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说:“妙极了!我听了厨师的话,从中懂得了保养生命的诀窍了。”

(12)【熟能生巧】

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巧,巧妙,技巧。

北宋时曾经获得朝廷谥号“康肃公”的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他。陈尧咨也以此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着,斜着眼睛看,好久不离开。看到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靶,老头儿只是微微点头赞许。

陈尧咨问他说:“你也懂射箭吗?我的射技不是很精妙吗?”

老头儿说:“没有别的,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

老头儿说:“是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的。”说着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拿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

油从钱孔中流进葫芦,钱却没有沾湿一点。

老头儿于是说:“我也没别的,只不过手熟罢了。”

陈尧咨笑着打发他走了。

(13)【世外桃源】

世间之外的桃花源。比喻空想中生活安宁、民风淳厚、环境优美的地方,也比喻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的地方。

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靠捕鱼为生的人,一天顺着溪水行船,不知走了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只见两岸几百步以内,没有一棵杂树,遍地芳草鲜美,林中花雨缤纷。渔人很惊异,便把小船继续向前划去,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到了桃林尽处、溪水源头,发现有一座山,山峰有个小洞口,仿佛有光亮透出来。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走进去。刚进去,里面十分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再向前走几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优美的池塘、桑树、竹林等等。田间小路纵横交错,村落传来鸡鸣狗吠的声音。人们来往耕作的情形,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和外界一样。老老少少全都自由自在,快乐逍遥。他们看见渔人,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渔人全都告诉了他们。人们就邀请他回到家中,摆酒杀鸡来款待。村里听说有这样一个客人,都来问候和打听消息。他们自称祖先为了躲避秦代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没有出去,于是和外边的人断绝了来往。问到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渔人就把他所知道的外界情形一五一十地讲给他们听,他们听了都惊叹感慨。其余的人也都相继邀请渔人到家中,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一连住了几天,才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叮嘱他说:“用不着对外面的人说起。”

渔人出了洞口,找到了自己的船,顺着来时的路,一处一处做了标记。回到郡里,便到太守那里说了这个情况。太守随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那条路。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趣高远的人。听说这件事,兴致勃勃地打算去寻访,没有去成,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去探访的人了。

(14)【玩物丧志】

沉湎于所玩赏的事物,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

周武王攻灭商朝后,打通了和四方各个民族的来往。

西戎族来献给他一只獒,武王很喜欢。

太保担心武王溺于玩乐,就写作了一篇题为《旅獒》的文章。在文章中,太保写道:“啊!圣明的君主重视修养德性,四方的民族都来归顺。远友近邻竞献异玩奇珍,请将这些东西只做日常使用。且不可奢费耳目身心,万物的安摆都要把正分寸。欺辱和捉弄人是丧失道德,迷醉于玩好的东西将把志气耗尽。思想的追求要专注于大道,君主的言语要传达大道的声音。万勿使无益之事妨害正事,天下的功业才能建成;万勿偏宠稀奇古怪而轻贱温饱日用,百姓的富足才有保证!”

(15)【刮目相待】

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人。刮目,擦拭眼睛。

当年,吴王孙权曾经对手下的将领吕蒙和蒋钦说:“现在你们都当权掌管政事了,应当学习知识提高自己。”

吕蒙说:“在军队里常常苦于繁多的事务,怕是不允许再读书了!”

孙权说:“我哪里是想让你们精研经书去当博士啊?但是应当要求你们粗学粗知一些基本知识和经验。你说你们事多,能多过我吗?我年少的时候,遍读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读过。到统管国家的事务以后,深深思考领悟《诗》《书》《春秋》三史、诸子百家和各类兵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益处。像你们两人,悟性很好,学必有得,为什么不好好学起来呢?应当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和三史。孔子说:‘即使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去左思右想,也没有什么益处,还不如去学习。’光武帝统帅军队而手不释卷,曹孟德也自己说老了更加爱学习了,你们为什么不自我勉励呢?”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起来,而且心志专一,不知疲倦。他所览读的书籍,连一些老文人都比不过。继任周瑜职务的鲁肃,曾一直看不起吕蒙,后来看到吕蒙的变化,很快改变了态度,他拍着吕蒙的背说:“我一直以为老弟你只会打仗,现在看来,你学识精通广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东吴地区的阿蒙了!”吕蒙说:“士人分别三天,就应当用新眼光来看啊!”

(16)【两袖清风】

衣袖中没有暗拿任何进贡的财物。形容为官清廉。

明代着名的民族英雄于谦,曾经担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作为地方最高长官,他前后在任十九年,遍巡州县,考官访民,兴利除弊,发展生产,政绩优异,而且自奉简朴,不结私交。)他回京城的时候,总是不带一件礼物。

人们传颂着他的一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和线香这些土特产,本是这些地方老百姓过日子用的东西,现在却因为一级一级向上进贡而成了地方和百姓被搜刮的祸殃。自己偏偏这些东西什么也不拿,就带两袖清风进京去朝见天子,免得民间也怨怒、议论!)(后来他被奸邪权贵陷害抄家时,“家无余赀,萧然仅书籍耳”。)

(17)【名不副实】

名声和实际不一致。副,相称,符合。

有个人给他的大儿子起了个名字,叫“盗”;二儿子,叫“殴”。

叫“盗”的大儿子拿着衣服在外面除草,他的母亲喊他时,直叫他:“盗!”

官衙里的差役听见了,以为这个儿子是盗贼,于是上去把他捆绑了起来。

那个母亲赶紧叫二儿子“殴”去给差役说明白,因为喊得急,嘴里只能蹦出一个字:“殴!殴!”

结果差役死命地打已经抓住的“盗”,几乎被打死。

(18)【难兄难弟】

东汉时期,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生在贫家,自幼好学,办事公道。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更是廉洁奉公,断事公平,百姓很佩服他。他的生活十分简朴,家里没有仆人。他的大儿子元方,小儿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陈实出门办事,大儿子在前边拉车,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路上行人见了,无不称赞他们。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问季方说:“你的父亲有何功德?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季方答道:

“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源泉所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源泉之深呢?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又想让他当司徒官,但是他不干,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因为陈实、元方、季方的声望极高,当时豫州的城墙上,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有一次,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争来争去没有结果,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陈实想了一会儿,对两个孙子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弟。他俩的功德都高,难以分出上下啊!”

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荀韩陈列传》和《世说新语·德行》。后来“难兄难弟”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

(19)【招摇过市】

孔夫子有一次到卫国,住在蘧伯玉家。卫国卫灵公有个夫人,名叫南子,她听说孔子到了卫国,很想见见他,就派人去与孔子说:“天下各方的君子,凡是愿意与我的君主以兄弟相称的,必定来见见我,而我也很高兴会见他们。”

孔子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不想见南子。可是南子不肯,又派人去请,孔子没法,只好去拜见南子,孔子进了她的门,向她施了礼。南子隔着帷帐向孔子答了礼,满身佩带的珠宝发出一阵叮当声,孔子说:“我一向没有拜见你,今天见了,以礼作答吧!”

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些天。有一次,卫灵公同夫人南子乘着一个车,还有宦官陪侍。孔子坐在后面的一辆车上。他们张张扬扬地从街市走过,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孔子看到卫灵公这个样子,很有感触地说:“人们是这样喜好女人,而不喜好德行啊,我还没有见过重视德行像重视女人这样的人呢!”

孔子对卫灵公的行为很厌恶,便很快离开卫国走了。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招摇”,是张扬炫耀、故意以引起别人注意。后来人们就用“招摇过市”,形容故意在人们面前虚张声势,夸耀自己,吸引别人注目。

(20)【行尸走肉】

像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比喻没有思想、无所作为的人。

汉代有个学者叫任末。

在他十四岁求学的时候,因为没有固定的老师,就背着书箱,不怕山高路远,四处拜师。

他每每说起,人如果不学习,那末怎么能够成功呢?

平日,他常常依倚在树林下,用茅草编缀成小屋,削荆条为笔,割树取汁当墨,刻苦学习。到夜晚,他就以星月为光苦读,如果光线太暗,就绑一小捆儿麻蒿点着来给自己照明。每逢读到书上有特别契合自己思想的内容,就随手写到衣服上,记下当时的情景和心得。他的弟子们对他勤学的故事很喜欢了解,轮流拿干净衣服换他那些有题写内容的衣服。

任末还坚持一条,不是圣人的经典不读。

在任末临去世的时候,他告诫弟子们说:“只要人爱好学习,即使死了,他的精神和建树仍会长存人间;不学习没追求的人,虽然活着,也只能说是行走的尸体、走动的肉体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历史上的宽容故事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宽容是做人的美德)

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

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刘秀大败王郎,攻入邯郸,检点前朝公文时,发现大量奉承王郎、侮骂刘秀甚至谋划诛杀刘秀的信件。可刘秀对此视而不见,不顾众臣反对,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壮大自己的力量,终成帝业。这把火,烧毁了嫌隙,也铸炼了坚固的事业之基。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站得高,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作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后来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吕蒙正初入朝堂时,有一朝士指着他说:“这小子也参政?”吕蒙正装着没听见。而与吕蒙正同列的人却几次让吕蒙正追问那个人是谁,吕蒙正不允,说:“若知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记,所以还是不问的好。”吕蒙正后来终于成为北宋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2372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张廷玉之父,六尺巷典故主角。张英于康熙六年中进士,选庶吉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康熙四十七年卒,谥文端。雍正年间,赠太子太傅,入祀贤良祠。乾隆年间,加赠太傅。

六尺巷旁张英后人录的张英诗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

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张氏家族清白传家

在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方面,清康乾年间的张英、张廷玉家族可被视为一个“范本”。

“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这20字,即为桐城张氏家族传承至今的家训。

“礼让”石碑坊

张英虽官居高位,但生活俭朴,史载他除官服外,日常生活中要求自己“誓不著缎,不食人参”,不饮酒,不观剧,对于当时官场流行的请客吃酒和请戏子“唱堂会”一概不参与,好与茗茶、山水为乐。

张英《聪训斋语》有言:“余昔在龙眠,苦于无客为伴,日则步屟于空潭碧涧、长松茂竹之侧,夕则掩关读苏陆诗,以二鼓为度,烧烛焚香,煮茶延两君子于坐,与之相对,如见其容貌须眉然。”其嗜茶之深可见一斑。

张英虽好茶,“终日不离瓯碗”,但告诫自己“为宜节约耳”,节约方法之一就是多饮家乡茶。

在谈及山水之乐时,张英说:“山色朝暮之变,无如春深秋晚。四月则有新绿,其浅深浓淡,早晚便不同;九月则有红叶,其赭黄茜紫,或暎朝阳,或回夕照,或当风而吟,或带霜而殷,皆可谓佳胜之极。其他则烟岚雨岫,云峰霞岭,变幻顷刻,孰谓看山有厌倦时耶?放翁诗云‘游山如读诗,浅深在所得。’故同一登临,视其人之识解学问以为高下、苦乐,不可得而强也。”可谓深得游山之味,将山水看作友人,视为知己。

张英次子张廷玉的为官往事,也备受同僚和后辈称道。

张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号研斋,桐城人,累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保,封三等伯,历三朝元老,居官50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去世,配享太庙,赐祭葬,谥文和。

李鸿章曾有言论及张廷玉,颇具代表性:“桐城张文和公,以硕学巨材历事三朝,为国宗臣,而中更世宗皇帝御政一十三年,辅相德业,冠绝百僚,至于配食大烝,颁诸遗诏。盖千古明良遭际所未尝有。论者谓汉之萧张,唐之房杜,得君抑云专矣,视公犹其末焉。”

对于廉政之道,张廷玉在其所著《澄怀园语》中说:“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张廷玉不仅如是要求自己,也以此教育儿孙。

张廷玉之子张若霭,少年早慧,书画修养非常高,深得乾隆喜爱,经常出入内府帮乾隆鉴定字画。

一次,张廷玉在一位官员家中看到一幅名人山水古画,珍贵异常,回家后将此信息告知了张若霭。张廷玉的意思是这样难得一见的珍品画卷,应该让儿子去鉴赏鉴赏,不料没过几天这幅画却悬挂在了自己家中。

在家中见到此画,寻常不动声色的张廷玉忍不住黑下脸来,责骂张若霭“我无介溪之才,汝乃有东楼之好矣!”

介溪为明朝丞相严嵩号,其子严世藩号东楼。严嵩一家为明朝著名的贪腐家族。

听到父亲如此责怪,张若霭立即将此画归还原主。

更早之前,传承祖辈礼让之风,张廷玉还将张若霭曾高中的探花之位“让”了出去。

雍正年间,张若霭曾在殿试中博得一甲第三名,但张廷玉以张氏子弟恩隆过盛为由不受,向雍正皇帝两次坚辞,请求将探花之誉“让于天下寒士”。雍正力挽不成,只得将张若霭由一甲第三名降为二甲第一名。

这两段往事,也在2015年被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改编为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的情节主线。

张廷玉一生淡泊名利,不为物欲所困。他认为,“人生之乐,莫如自适其适。以我室中所有之物而我用之,是我用物也;若必购致拣择而后用之,是我为物所用也。我为物用,其苦如何?”

张廷玉不仅在朝为官清廉,在家,张廷玉也为夫有德,与其妻姚氏感情甚笃,相携同进。

据《安庆晚报》刊登的《张廷玉:六尺巷走出的相国》一文所载,姚氏曾因结婚多年未有生育,而屡劝张廷玉置妾室,但均被其拒绝。

姚氏为张廷玉同乡长辈姚文然之女。姚文然曾官至刑部尚书,生前很喜欢聪敏的张廷玉,便将小女加以许配。张廷玉夫妻相守11年,感情笃坚。当时长兄张廷瓒为官京师,桐城家事全由姚氏料理,迎娶三位弟媳、一位侄媳妇,均一手操办,可谓贤内助。只是姚氏一直未有生育,常戚戚不乐,屡劝张廷玉置妾室,但均被拒绝。

张廷玉中进士前一年,姚氏病亡,生前感叹说:“君非常人,将来何可量?惜逮予身仅见此耳。”张廷玉“心酸肠断,双泪欲枯”,回忆生平,写下了悼亡诗20首。其中有云:“自怨自怜还自悼,如醒如梦复如痴。家人相劝无多哭,浑未思予不哭时。”

三年后,张廷玉陪同父母南归,抵家次日就哭于姚氏殡所,作诗四首,有“视膳惟余心最苦,不堪回忆作羹人”之句。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张廷玉奉旨回乡祭父,又酹酒姚氏殡所,撰诗有云:“昨向妆楼检遗墨,班昭犹有未残篇”、“重将不尽安仁泪,寄与鸡鸣戒旦人”。

而当古稀之年的张廷玉为姚氏作传时,犹痛惜地说:“如果夫人今日健在,也是七十余岁的人了。五十年来,朝廷给予的诰赠荣誉,只能使夫人在泉下荣光,却让我抱憾终生。”

11年相守,50载相思,张廷玉夫妇其情坚贞可见。

贵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一门三世得谥(张英、张廷玉、张若渟)、六代翰林(张英、张廷玉、张若霭、张曾敞、张元宰、张聪贤)的张家,簪缨世族,贵胄满朝,却始终清白传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假秀才招打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假秀才招打,是什么就是什么,像这样假充内行,到处招摇撞骗的人,一遇到动真格的场合,没有不露馅出丑的。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有一户有钱的人家,生了个儿子,从小没读什么书,骨子里粗俗不堪,却偏偏爱装成个文人雅士。

一次,这人要到衙门去递状子,以便追回人家欠他的债务。他心想,如果县官看自己是个知书达理的人,肯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打赢官司就会容易多了。于是他对县官谎称自己是秀才。

县官见他跪在地上,仔仔细细地打量了好久,心中疑云顿生。县宫想:这个人獐头鼠目,形象猥琐,言语也粗俗得很,哪里像个秀才呢?接着又转念一想:人家都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也不能妄下判断。对了,我来考他一考吧,看他是否货真价实。

主意打定,县官便开口问他说:“既然你是秀才,那你且先说说‘桓公杀子纠’这一章应该怎么讲?”这个人哪里知道县官是在考他《论语》里的句子呢,一听这话,大惊失色,浑身吓得直抖,心想:完了,出了人命案子了,老爷怎么偏偏问我呢?难道是怀疑我跟这桩命案有什么牵连吗?于是他磕头如捣蒜,连声大叫道:“青天大老爷,我冤枉啊,小人确实不知道其中的实情啊,老爷明察!”县官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低声自语道:“果然是个冒牌货,竟敢骗到我的头上来了!”接着就命令手下的衙役把这人按倒在地,重打20大板,直打得他皮开肉绽,哭爹叫娘。

这人一瘸一拐地出了衙门,对他的仆人说:“这位县官太不讲理了,硬说我阿公打死了翁小九,把我打了20大板。”仆人问明是怎么回事后,就对他说:“这是书上的话呀,你姑且答应他,说你略知一二不就应付过去了吗?”这人一听,赶紧拼命摇头说:“哎呀呀,你可别再害我了,我连叫不知情都还被他打了20大板,如果说知道,那岂不是要抓我去偿命吗?”

所以说,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像这样假充内行,到处招摇撞骗的人,一遇到动真格的场合,没有不露馅出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励志成语故事:按图索骥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按图索骥,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蹄如累曲”之语,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曲尔。”

【典故】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刃有余》中华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叫庖丁。一天,魏惠王来看他宰牛,只见庖丁手起刀落,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解开来,全身的动作和刀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游刃有余”原本是说刀刃在骨缝之间移动,还绰绰有余,用以形容庖丁技术的高超。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办事很有把握,非常熟练,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古玉的历史说明文作文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着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孔子为何喜欢颜回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

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讲抗疫故事做奋进青年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心得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坚定信心”位于十六字总要求之首,贯穿抗疫始终。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信心”二字,为大家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在困难面前,乐观自信比黄金还珍贵。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始终坚信只要从容不迫、信心如磐,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突然、来势汹汹,恰逢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前后,大规模人员流动使得疫情短时间快速蔓延,中国人民在疫情笼罩下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平静祥和的生活一夜之间被新冠肺炎疫情这个恶魔打破,难免引发人民群众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不安,但党中央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部署作出后,全国人民迅速定下心神,抱着必胜信念从容不迫地投入到抗疫斗争中。一时间,无论是身处疫情救治一线的医务人员,还是坚守防控一线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无论是居家自我防护的健康公民,还是因感染而入院治疗的患病同胞,大家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信心、加油鼓劲。护目镜下坚毅专注的笃定眼神,互联网上暖心提气的跟帖留言,新闻镜头里受访者的胜利手势,方舱医院里优美的广场舞姿……乐观坚强自信成为疫情阴影下中国人民最强大的免疫力。人民群众自觉保持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对国家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境外疫情输入风险的充分信心,把积极乐观的好情绪转化为做好每一个防控细节的催化剂,不因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而盲目乐观,坚持做好疫情期间个人心理调适,充分彰显了从容不迫、信心如磐的新时代乐观精神。

乐观自信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摆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发扬从容不迫、信心如磐的伟大精神,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雄心继续奋斗,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亚伯拉罕·林肯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的名人故事br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的名人故事h历史上十大不可以思议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以他那非凡的大胡子而闻名的亚伯拉罕·林肯是一个古怪的人。尽管实际上他并非出生在小木屋,但他却有一个相对悲惨的童年。在他出生的地方,繁重的劳动成了他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几岁时,他的母亲又因为乳毒病而去世。作为总统,他六尺四寸(约1.93米)的身高也足以令他自豪了,他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高的总统。即使在他死后,他的故事也没就此画上句号。1876年,一个制造假币的团伙想要将林肯的尸体作为向联邦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他们不仅索要20万美元赎金,还要求释放他们的一个同伙。这个团伙最终被捕并判一年监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最具“大唐感”的中国女声——双笙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双笙是公司旗下唯一的艺人,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在互联网上积累下了近100万粉丝。日本知名网站niconico是中国Bilibili站的原型,双笙在上面发布的《采茶纪》、《月出》等四首古风歌曲,不到两周时间里被点击了25000多次,平均每天有2000个日本网友在niconico上面听双笙唱歌。

日本年轻人形容她是“最具大唐感的中国女声”,“听完之后前所未有地想学汉语”。

今年5月21日的日榜歌单中,双笙演唱的原创歌曲《月出》成了唯一上榜的中文歌。她的声音甚至被拿来和初音作比较。初音是日本知名虚拟歌手,在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群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不过在陈杰的公司方圆3公里内,最出名的人是两个高中生,17岁的王俊凯和16岁的王源,他们都是中国目前最受欢迎的少年偶像组合TFBOYS成员。

公司楼下的奶茶店每天至少播放3遍TFBOYS组合的成名作《青春修炼手册》,而在楼上,投资人希望以TFBOYS成名的案例说服陈杰接受他的投资。

作为专门发展古风音乐的公司,陈杰和他的团队正在打造的,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少女偶像。古风歌手双笙在这两个中年男人的嘴里被赋予了一种可能性:下一个重庆的TFBOYS。

这很像一个巨大的赌局,开赌前,已经有热钱把古风音乐推向了可能到来的风口。2014年年底,国内著名古风音乐制作公司米漫传媒获得创新工场1000万元人民币天使投资。2016年5月,米漫传媒再次融资6300万元人民币。

在他们眼中,少女双笙有着和年龄不匹配的经历和价值,因而围绕着她,可能编织成一个只在这几年才出现的商业机会。而陈杰要做的,只是将这个姑娘推向风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100位皇帝顺序表

全文共 2269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历史100位皇帝顺序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皇帝

7.汉新帝(王莽)——夺权容易,守权难

8.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9.汉明帝(刘庄)——东汉时期小有作为的皇帝

10.汉章帝(刘炬)——“章草”皇帝

11.汉桓帝(刘志)——碌碌无为的皇帝

12.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

13.三国魏武帝(曹操)——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14.三国魏文帝(曹丕)——政坛、文坛双峰并峙的皇帝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智慧与魅力并存的皇帝

16.三国吴大帝(孙权)——智勇兼备的英雄

17.西晋武帝(司马炎)——西晋开国皇帝

18.西晋惠帝(司马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19.东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第一代皇帝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中国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匈奴汉国第二代国君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神射手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受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少数民族皇帝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残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古代三位最杰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有着雄图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鱼鳞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历史上最为昏庸、荒淫的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南朝皇帝中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骄子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历史上最癫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杨坚)——历史上有名的“惧内”皇帝

35.隋炀帝(杨广)——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渊)——大唐帝国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范

38.唐高宗(李治)——懦弱的皇帝

39.唐中宗(李显)——被3个女人左右的皇帝

40.唐睿宗(李旦)——两次即位继承大统的皇帝

41.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42.唐玄宗(李隆基)——音乐皇帝

43.唐肃宗(李亨)——两耳不闻窗外事

44.唐代宗(李豫)——唐朝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

45.唐德宗(李适)——饱尝战火的洗礼和考验

46.唐顺宗(李诵)——进入太上皇角色最快的皇帝

47.唐宪宗(李纯)——中兴之主

48.唐穆宗(李恒)——纵情享乐终其一生

49.五代十国后梁太祖(朱晃)——五代时期的第一个皇帝

50.五代十国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唱戏的皇帝

51.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

52.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善始未能善终

53.五代十国后汉高祖(刘禺)——后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54.五代十国后周太祖(郭威)——五代时期后周的建立者

55.五代十国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帝王

56.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五代十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57.五代十国南唐烈祖(李界)——后废吴主自立,建立南唐

58.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59.五代十国吴越武肃王(钱镏)——“海龙王”

60.五代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前蜀国的建立者

61.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建立者

62.宋真宗(赵恒)——信小人、远贤臣

63.宋仁宗(赵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64.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契丹民族的英雄

65.辽太宗(耶律德光)——使契丹走向强盛的人

66.辽穆宗(耶律琛)——“睡王”皇帝

67.辽景宗(耶律贤)——辽朝皇帝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68.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真族的民族英雄

69.西夏景宗(李元吴)——中国西夏第一位皇帝

70.元太祖(铁木真)——一代天骄

71.元太宗(窝阔台)——蒙古帝国第二任可汗

72.元世祖(忽必烈)——大元帝国的缔造者

73.元成宗(铁穆耳)——守成之君

74.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

75.明惠帝(朱允坟)——帝王之旅四年告终

76.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

77.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平庸老实人

78.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

79.明英宗(朱祁镇)——玩童皇帝

80.明代宗(朱祁钰)——“代替他人当皇帝”

81.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

82.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

83.明世宗(朱厚熄)——近支即位,承大统

84.明穆宗(朱载重)——平平淡淡才是真

85.明神宗(朱翊钧)——一代英主却背负千古骂名

86.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的皇帝

87.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

88.明思宗(朱由检)——历史剧中的悲剧人物

89.清太祖(努尔哈赤)——开疆扩土、骁勇善战的英雄

90.清太宗(皇太极)——血腥人生

91.清世祖(顺治)——清人关后的第一位皇帝

92.清圣祖(康熙)——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93.清世宗(雍正)——一位扑朔迷离的皇帝

94.清高宗(乾隆)——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

95.清仁宗(嘉庆)——励精图治却未能扭转历史

96.清宣宗(道光)——满清唯一的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帝王

97.清文宗(咸丰)——有重整江山之心,却无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绪)——清朝第一位非皇子人选而继承大统的皇帝

100.末代皇帝(宣统)——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八集观后感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新疆,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家乡是个瓜果之乡。一提到瓜果,我情不自禁地就想到吐鲁番的葡萄。白色的无核白,堪称“中国绿珍珠”。紫色的玫瑰香葡萄、红色红提、绿色的有马奶子葡萄,圆圆的黑珍珠,椭圆形的丽扎马特……酸甜可口,让人吃了还想吃。

再说哈密的哈密瓜,吃起来又脆又甜。听爸爸说,在古代哈密瓜是专给皇帝进贡的贡品呢。还有库尔勒的香梨,它皮薄汁多香甜可口,爸爸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猪八戒偷吃的人生果就是它呢。还有库车的小白杏、和田的石榴……真是数不胜数。

家乡还有丰富的物产。最有名的要算“一黑一白”了。“黑”指的是工人叔叔开采出来的石油和天然气,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燃料,而且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白”指的是农民伯伯种植的棉花,白白的棉花就像天上的朵朵白云漂亮极了。听爸爸说,新疆的日照时间久,所以新疆的棉花丝绒特别长,在全国都很有名。说不定您身上穿的衣服就含有我家乡的棉花呢。我真为家乡有丰富的物产感到自豪。

我的家乡美景可多了,比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要是骑着马儿在大草原上奔跑,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终年不化的雪山,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美轮美奂,就像仙境一般。

我的家乡美食多多,有香喷喷的抓饭、筋道的拉条子、实在的大盘鸡、美味的烤羊肉……哈哈,我的口水再一次流了出来。

听了我简单的介绍,你心动了吗?心动不如行动,快到我家乡来吧,热情好客的新疆人会用最甜的瓜果,最香的美食,最美的大自然迎接你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历史故事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我的祖国,我更爱生我养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闻名中外的山西省太原市,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已有2500年的历史,它吸引着中外的许多游客,她像一位温情脉脉的母亲,用她那甜美的乳汁养育着她的儿女们。

太原是一座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有许多着名的大学如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还有许多中学如五中、十中、一外、二外。许多重点的小学:如五一路小学、校尉营小学,它们为山西的经济、文化腾飞培养了数不清的人才。那一个个出色的人物不正在默默地为山西崛起做着贡献吗?

山西的历史悠久,太原的晋祠有许多寺庙比如说圣母殿,圣母殿里有一尊泥像叫水母娘娘,还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每当人们看到它时就会想到那美丽善良的水母娘娘。

山西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这块土地上,曾出现过许多英雄,如革命烈士范序亭为山西的革命、太原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数不清的革命领导人,亲自带领山西人民打鬼子、求解放,如徐向前、薄一波,再往前推古代有着名诗人白居易、荀况等,他们为如今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山西有许多特产如太原的老陈醋、太谷的饼,稷山的枣,都闻名全国。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特产多,她养育了我们山西代代儿女,所以我爱我可爱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728 字

+ 加入清单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以其美艳绝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流传千古。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有关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历史典故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於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5、沉鱼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6、落雁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7、闭月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8、羞花

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茶花仙子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积淀浓浓的底蕴,情意绵绵,景韵朦胧。在神州大地的各个隅落,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茶花仙子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一天,玉皇大帝邀请各路神仙到武夷山玉皇楼为儿子做满月。那天清晨,云雾飞舞,金鼓齐鸣,天门打开,众仙女一个个披纱戴花,轻盈盈地飞出天门。她们在宫廷里岁月寂寞,都想看看人间是个什么模样。哪晓得拨开云雾朝下一望,她们都惊呆了。只见武夷丹山碧水,九曲环绕;山上青竹摇曳,岭下绿树婆娑;七彩的山花点缀在郁郁苍苍的峰峦沟壑之间。树林里百鸟欢唱,花丛中蜂蝶翻飞,真是山青水秀,景色怡人!仙女们情思涌动,心想何不先去观赏一番,再上玉皇楼也不迟!

众仙女驾起紫云,飞过天河,从三仰峰飘到天游峰,顿时被山下那阵阵的山歌所吸引,便驻云凌空,尽情游览武夷那奇幻的山光水色……

众仙女中年纪最小的茶花仙子,平日里最喜唱歌,一听到那动人的茶歌,心就醉了。她随着歌声,翩翩起舞,不知不觉离开了众姐姐来到天游峰的一览亭上,见那九曲溪边郁郁葱葱的茶园里,后生哥壮如骏马,姑娘们俏似彩蝶。后生哥肩背竹茶篓,姑娘们手提方竹茶篮,穿梭在碧绿的树丛之间,一边采茶,一边对歌。欢快的歌声,清朗的笑声,飘荡着,满山满坡。茶花仙子忘情地看呀、听呵,越看越听越是心驰神往,越听越看越觉人间赛过天堂!她心里美呵,美滋滋的。甜呵,甜蜜蜜的。她也情不自禁地轻轻唱起仙曲,神荡荡地朝着峰下的茶园漫步走去,连云中仙姐们的呼唤也没有听见……

“快来看呐,天上的仙女下凡啰!”

不知是哪个茶姑呼喊一声,把来到九曲溪边的茶花仙子从遐思美想中惊醒过来,茶花仙子这才知道已到了凡间。她慌忙仰首遥看云天,已不见了众姐姐们的踪影,只看到一团镶着金边的白云朝着她闪闪烁烁,又隐隐约约地听到鼓钹笙箫的仙乐声,恍然想起,玉皇楼宴会就要开始了。她立即凌云驾雾,风风火火地赶往玉皇楼。

茶花仙子来到玉皇楼前,众仙女已在轻歌曼舞了。她匆匆上了玉阶,穿过金门,眼瞧见在绿檐红墙的大厅前,站着个仙汉,仔细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爱发酒疯的李铁拐。她心一沉,暗自嘀咕:真倒霉,单单碰上这疯仙把门。

这李铁拐平日脾气就古怪,今天他刚到过武夷山田父家做客。这田父是知道李铁拐嗜好的,便亲自上灶,炒了几个山珍小菜,搬出一坛陈年留霞酒,放在李铁拐身边。李铁拐到田父家已经好多次了,同田父已成了至交好友。李铁拐一点也不客气,他自斟自饮,待到他把一坛酒喝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才猛然想起今天玉帝爷邀请他出席金童的满月宴会。他来不及向田父道别,急匆匆地赶到金童楼,这时宴会已经开始。要是往常,玉帝非治他罪不可。今天,玉帝高兴,只是罚他到门口把门。李铁拐哑巴吃黄连,不得不从。现在茶花仙子也迟到了,他刚好把气出在茶花仙子身上。李铁拐一双醉眼圆睁睁地盯着茶花仙子,责问她为何姗姗来迟。任茶花仙子怎么求情,也不让她进去。两下三下,两人就吵了起来。这时,歌舞仙女闻声赶来,怒斥茶花仙子犯了天条,不许她参加宴会,罚她与宫婢一起为众歌舞仙女递送百花,并说回到天庭后再跟她算帐……

在飘逸的仙乐声中,玉皇楼仙宴结束了。

众仙腾云驾雾各归山洞去了,仙女们也抱着各自的花束,乘着彩云向天庭飘去。

路经天游蜂时,茶花仙子见峰下茶园里依旧歌声阵阵,笑语声声,想到自己回天庭后将被贬入冷宫的凄凉情景,难过得直流眼泪。她想:我不能生在凡尘,也要为人间增添春色。她毫不犹豫地把要带回天宫供奉玉帝的茶花向天游峰哗然撒去。霎那间,那芬芳多姿的茶花在微风中散成一片片洁白洁白的花瓣,纷纷扬扬,熠熠闪闪。当这些花瓣落到九曲溪边的山垅茶园时,忽又慢慢地聚在一起,在一阵馥郁的香气中变成了一株枝叶繁多的茶树,像一把张开的大凉伞。此后,每年八九月间,这株茶树就开满了无数流芳溢彩的小白花,亭亭玉立在这一带葱郁的茶丛之中,十分惹人。从此,人们就把天游峰下这株名丛称为“仙女散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故事:李清照为何又称“李三瘦”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李清照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代词人李清照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雅称别号,比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

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之句,清代文人陈廷焯评价为“婉转曲折,煞是妙绝”;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称“‘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较病酒悲秋为尤苦。”

在《如梦令》中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句,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说:“‘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在《醉花阴》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据说,李清照写好《醉花阴》一词后,寄给了两地分居的丈夫赵明诚,“明诚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便3天3夜闭门写作,得15阕,与李清照的词混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赏鉴。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高考写作素材:小城里的中国故事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国最好的故事在县城,这些故事生猛、真实,带着土腥气,讲述时不需要矫饰,这些故事有世俗功利的一面,但牵扯到骨与血的时候,却一点儿也不掺假。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我每次回家,都觉得家乡县城越来越像贾樟柯镜头里的汾阳,充满了故事。

这故事由青春、记忆以及勃兴的当下组成,这故事散落在县城街道、新老建筑以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上。

回到老家的第二天,县城飘起了小雨,我牵着五岁女儿的小手,漫无目的地闲逛着。平时不爱走路的她,那天没有“求抱抱”,而是安静地跟随我走着,这个城市对她而言,仿佛没有一点陌生感。

我觉得这是一件挺神气也挺神奇的事。

自己也不曾想到,会有一天牵着女儿的手,走在少年时呼喊过、狂奔过的街道上。出生在别的城市的女儿,在她父亲的家乡,会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她长大之后,是否还会带着她的孩子来这里,是否还会体会到安宁、自在的气息?

我见到了弟弟妹妹们,当年他们都是孩子,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见到了家人、亲人、同学、朋友,见到了县城里的官员、社会上的小混混,见到了出租车司机、饭馆老板、卖煎饼的、卖水果的,见到了城管车、摆摊小贩……

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见面亲热不亲热,我都是一个外来人,是待几天后要走的,他们的话里透着客气;吃饭埋单的时候,我永远没有机会,因为总是有人说,你是客,远来的都是客。

有一段时间,我也一度这么认为,可今年心里就悬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怎么就是客了呢?

这个县城过往的故事满满地塞在我的记忆里,有的写了出来,有的不舍得写。

中国最好的故事在县城,这些故事生猛、真实,带着土腥气,讲述时不需要矫饰,这些故事有世俗功利的一面,但牵扯到骨与血的时候,却一点儿也不掺假。

小城依然年轻,而我对它有了依恋和了解的愿望,是因为我开始变老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