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与陶渊明作文【精彩19篇】

浏览

7718

作文

90

致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先生

你好

《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你,让我知道了你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

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

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

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

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

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给陶渊明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陶渊明先生:

您好!

我是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您的作品,同时我更仰慕您,我特别喜欢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类的诗,因为对您的仰慕,所以也对您有诸多了解。

我知道您是东晋的文学家,著名诗人,少年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您做过几次小官,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成为了田园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您生活的时代——东晋末年,政治较为HEI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还有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

您写的《桃花源记》内虚构的桃花源是当时人们较为向往的世外仙境,也塑造了一个不守承诺的渔人,也反映除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当时有一部分人因一己私利,而出卖的承诺的奸诈小人。是啊!要不是当时的社会HEI暗,您又怎会对当时的政治不满,辞官隐退。

那一次,我梦见了我穿越了时空见到了您——陶渊明先生。看到了您当时的愁苦,看到了东晋时期的政治昏暗,“啪”忽然我从梦中惊醒,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想起了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多么的开心,多么的知足,也想起了现在有一些来源于智慧的“凶险”,哎!我多么想存在一个同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陶渊明先生,如果您尚存于世,您就会看到您当初所向往的大同社会的雏形,作为您的后代们,我们会用自己的智慧,实现老一代人的梦想!

崇拜您的人:

20XX年7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看陶渊明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太元年分,乱世。

天下苍生往来奔波,朝廷内外荒诞腐朽。

他,陶渊明,为了家庭生计趟入社会的泥潭,却在泥潭的污浊前望而却步。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心心念念的大好河山竟是用如此朽木枯株搭建而成的,于是,在良心的驱动下,他毅然决然地辞官归乡。

在乡间的山河田野中他畅快自在,无拘无束。时而恒鞭策马,时而仰天啸歌,他曾经想过的,就此恣意潇洒蹉跎一生。“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何等洒脱,何等自由!但他是陶渊明,他有着一颗普度天下苍生的大爱之心。

那个在船头高唱归去来兮的布衣男子是一去不复返了,他眺望远山,歌声渐停。他垂下头,眼底的自由被迷惘取而代之。

他在天堂的门前犹豫了一秒,最终却毅然选择了苦海修行。

青山中,农舍里,陶渊明苦苦修炼其思想。五仕五隐,他屡次进退,在围墙间徒劳的东奔西走,却只余下一个逐渐衰老的灵魂和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最终,他放弃了敲击围墙,而是在心中埋下一颗桃核,他用垂暮的岁月打磨它,提炼它,直到它发出了伟人思想的淡淡光辉。终于,一点一点,桃种长成了参天大树,又凝成了千树桃花怒放人间。

不问桃源在何处,但看流水落花来。陶渊明在乱花从中淡然隐去,深沉成圣,从此散为无数桃花散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他用一生,来大爱,来造福于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岁月。

历史将会永远记住陶渊明,记住东晋的那片桃花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11 字

+ 加入清单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50字

全文共 1117 字

+ 加入清单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流云伴着坎坷飘过清幽的山涧,风雨携夹沧桑掠过古老的年代。东晋——一个风雨飘摇,乱世纷杂的历史片段。壮美的宫殿,无上的皇权,个人的壮志满怀仅似一蜻蜓点过湖面泛起的涟漪,黄龙褂的苍穹下,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腾起壮阔的波澜。归隐途中的元亮,你的失落与无奈又何止一恨字了得?你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还没有离弦驰骋,就已湮没于一声无以名状的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市廛的喧嚣只在眼中投下失落的阴影,你毅然驾车远去,一路尘土飞扬,并无一人举酌相送,也曾幻想,更曾迷离,或许还有布谷鸟的吟唱未央

晨露,清酒,鸟鸣,诗意的田园生活如一只曼妙而又深远的骊歌,元亮你沉醉于它的音符,陶冶于它的旋律。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望断天涯,心远地偏。随心而游的你并没有刻意伪装,却赢得了身后一字靖节的高风亮节,随遇而安的你只做本色自我,世后人却流传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于世间绵远流长。你的心境照亮了黑暗的仕途囹圄中人,你的理想幻化成了千百年文人雅士追寻的目标。一切的一切,元亮你都在恣意间挥洒,无意间流露,人如其生平,你生活得自然洒脱,无拘无束,却也桀骜不羁,暗含几许惆怅。曾记否你抚孤松而盘桓,并没有忘却百里青山之外百姓的疾苦,你孤单并非因为你不快乐,只是无相与者,你感慨于乱世不随人意,理想不称现实,于是你劝人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于己你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梦想并非你所抛弃,是乱世不容你一盏明灯,高风亮节。事后,不需思虑,无需慨叹,你融入自然,逢客必饮,有酒必醉,醉于山水,更醉于心。春及则种,夏至则耕,秋来则收,冬来则闭门自赏风景如画。一室之内,多日感受,你更名一字潜,是潜心,抑或是潜于世俗之外,或许只有那日你檐下的鸟儿瞥见了那一瞬你面部的光华,然而几千年的轮回,东晋的鸟儿飞断了羽翼也到不了如今的年代,那个时代的记忆只有随风消遣,埋藏于时光的车轮匆匆,终只有陶潜二字出土,留给后人无尽的景仰与浮想。

十载一轮回,生命的光华经不起时光的侵蚀与打磨,不论你如何超然于世,依然会叹于感吾生之行休,亦或许是你真的超脱了凡人对于生死的遐想与恐惧,早于你有生之年便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豁达。真的是生如夏花,死若秋水,平静得原于自然,归于大地。

纵览你一生清贫,诗般的生活入梦,你的形象却也一样高大,同样迷离。后人的眼光还不足以承载审视你一世的光环,稚幼的眼中你永远是亘古的英雄!沧桑的古老遗留下不变的客观,而不同的年代又有不一样的论断,你定格在古老的东晋,而在我狭小的部落格中赋予你的是无限的景仰。我眼中的陶渊明,只一词心境缠绕了一生的潇洒旅途。

我眼中的陶渊明,心境如其人,千年之叹于陶潜五斗诗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11 字

+ 加入清单

渊明公,与你相识,是从那一篇《桃花源记》开始。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淳朴生活令我无法忘怀。品君文章,乃余之畅快!

余读《五柳先生传》,为你嗜酒、好读之趣事而捧腹大笑,为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深感同情。余甚爱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品格,尤爱汝“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之随性!世间洒脱豪放者莫过于你!世间安贫乐道者莫过于你!

余于书页间,仿佛见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余陶醉于公之言行举止,更陶醉于公之言论诗文!汝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乃真隐者,大隐者,后世之典范也。想汝当年居于那“桃源仙境”,过着采菊耕种、自食其力、著文自娱的生活,令余羡慕不己。

时隔千年,余若有回天缩地之良方,定当沐浴焚香拜见先生。邀汝至闽南大酒店畅饮,俯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交通桥梁,盘虬卧龙;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同汝共享中华盛世之繁华景象。较之古代有大不同、大变化、大进步也,想汝亦有同感!

我辈当今结庐在人境,处处车马喧,何从觅一隐士如公者?时光飞转,唯一不变者乃官权金钱者也!宝马香车、琼林玉殿虽已难觅,但人心贪婪之欲,人心污晦之情仍留于世间。何从于城阙间寻一“桃花源”?何从于尘世间寻一“陶渊明”?汝可见“房叔”“房姐”们倚仗高官厚禄、花天酒地,虽不杀人放火,却挥霍钱财!汝可见环境污染使贫民穷者痛哭流涕,纵有良田而颗粒无收!汝可见世界各地暴徒寇盗四处猖獗,枪声不绝,人心惶惶!世界文明虽已进步,中华大国虽已强盛,但乱我心者处处皆在,毁我环境者日日可见。悲哉痛哉,何处觅桃源、何处采野菊?予不如与公归去来兮也。

若人人皆似您“不为五斗米折腰”,若人人皆似您安贫乐道;若人人皆似您“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世界即变为桃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渊明公,您虽已逝,可遗风仍在,您之爱菊,世人皆爱牡丹,但菊之隐逸,非牡丹能比。您之精魂化作菊香,吹遍了万代,醉遍了千古!试想,若世界变为桃源,将多么安逸舒适啊;若人人有汝之气节,将多么和谐美好啊!

我坚信,你之所以隐逸,不是因为害怕尘世的困扰、社会的黑暗,而是宁愿做牡丹花丛中一朵孤傲的菊花!你宁愿生长于穷乡僻野,也不愿意生长在朱门酒肉中。您的淡淡清香飘遍山野,却无人知晓。但您的精神传遍古今,在我们的心中永恒。有人您胆怯,不肯做屈原一般的人物。但我认为,您是真正的巨人,您在田园的隐居中创作诗篇,自得其乐,流传千古,教会了我如何做一朵清淡至傲的野菊,顽强固执地坚守仅属自己的净土,教会了我如何淡看荣利、淡看人生。

无论如何,身为小辈,我都没有资格去评说您。但请允许我直呼您的名字——陶渊明。是你固执地给历史添上一抹菊香,是你在平淡中带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5.陶渊明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宫阙,他选择了江湖,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佳作运用示例]

(1)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2013年江苏满分作文《何必惊扰美丽》)

(2)苏轼评陶潜,“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陶潜弃官而去,心中挂念的又岂是日暮归家时分那一缕炊烟?他于纷繁官场中并未深陷,也未曾片刻迷失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一颗超脱淡然之心,处处皆是风景。正因为风景是人心的栖居之所,所以纯净的心灵需要安放在纯净的环境中涵养。陶潜不愿心被混浊的官场束缚,不愿被阿谀奉承蒙蔽视听,从而丧失了那一片绝美的风景,才毅然离去。他挂念的不仅是家,更因心底那一片净土渴望回归。最终,他的心居于田园,给世人一幅采菊东篱、把酒高歌的隐士图。

(2014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陶渊明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我眼中的陶渊明,他像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之间,清澈的泉水恰似他纯净的心灵。

我眼中的陶渊明,它像一袭微风,他的田园诗,永远那么清新脱俗,拂去尘埃世俗,所及之所,虽只有枝叶轻舞,殊不知唤醒的是久久沉睡的心灵。

我眼中的陶渊明,他像一朵淡菊,高傲地绽放在山间,散发独特的幽香,哪怕一辈子无人知晓,也要远离市嚣,追寻恬淡闲适的生活。

我眼中的陶渊明,永远的白衣胜雪,衣袂飘飘,就像周敦颐笔下的莲花,郑燮笔下的青竹。他不在乎名利,而是用自己的笔描绘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千古佳句抒写归隐生活的闲适。有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他的文章,不加雕饰,没有精致的修辞,华美的辞藻,一如他的粗茶淡饭,粗布短衣。似无意为诗,却处处流露出对污浊世风的厌恶和对安贫乐道,归因自然的生活的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陶渊明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走进陶渊明作文

全文共 1923 字

+ 加入清单

陶诗流传千古,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尤其在这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陶诗的价值更被得到充分的认识。这不能不归功于陶渊明在其诗中所创造的平淡自然而又真实可感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陶诗风格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真实、自然、平淡。陶诗是平淡自然的,但并非平直淡寡、枯索无味,而是在平淡中见真情,在质朴中含至味。即苏轼所说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陶诗展现的是淳厚澄澈的心灵,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言志述怀都始终围绕这样一个中心。因而陶诗又是淳厚有味、真实可感的。

陶诗所以真实,在于他的生活有真实的可表现的内容。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开始是出仕与归隐的矛盾,接着是躬耕理想与生活实际的矛盾。不断体验这些矛盾,认识和揭示这些矛盾,就是他创作的全部过程。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诗人以真率的态度,将自己真挚而深切的思想感情熔铸在他表现生活的过程中。诗歌创作上,感情是最关重要的因素,生活中的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感情的渗透,便会失去作品感人的魅力。在陶渊明的笔下,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和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这些自然景物中,都熔铸着他无限喜悦的主观感情,它们都在人境之内,与人的生活融成一片,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情调、高远的精神境界,藉此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例如: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

陶诗所以真实,还在于诗人具有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手段。而这吐出地表现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善于挑选最恰当的字表达出最完美的意境,使人感到亲切自然,韵味无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见”字就把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偶尔见山,初不用意”的情态完全展示于读者面前。又如“中夏贮清荫”之“贮”字,写夏日树荫的清凉可掬,达到了高度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陶诗没有华丽或艰涩的词句,所有的语言都非常自然而平易近人,做到了语言的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由于具有娴熟的写作技巧,所以陶诗抒情形象活现,情调气势生动,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于自然,具体到诗歌创作,强调的是情感的原生性、原发性。陶诗抒写情感的手法很有特点。他善于用散漫的笔法勾勒出几幅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经营出一个宁静和美的境界,让自己的情感自然地从画面中渗透出来。《归园田居》、《移居》、《读山海经》第一首都是很好的例子。诗人善于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他的笔下,傲雪盛开的菊花、“含熏待清风”的幽兰、“卓然见高枝”的青松、“暧暧空中灭”的孤云,都是他孤高傲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情操的象征。陶诗在语言上擅长用“草屋”“墟里”“桑麻”“井灶”等这类浅显古朴的田家语和白描的手法来传写农村的生活情调和气氛,描绘出一幅平淡无奇而极有韵致的画面,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极高境界。陶诗几乎不渲染、不夸张,尽可能避免在形式上做文章。他把丰富的意蕴、深厚的情感,熔铸在单纯的形象和朴素的语言中,从而获得一种“表里俱澄澈”的纯净透明之美。陶诗的自然,是生活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平淡是一种境界,陶诗不雕章琢句,精细的描绘事物本身。陶诗往往表面平淡,底蕴却极为丰富,读来韵味隽永,可谓冲而不薄、淡而有味。陶渊明还善于以冲淡的情态表现强烈的感情。他的诗,在形似与神似高度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诗人往往突破客观景物外在的局限。以神写形,着重反映诗人的气质和神韵,在写景中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

意境单纯而丰富,语言朴素而明净,是陶诗的面貌呈现。“不杂”、“不繁”,使陶诗绝去尘滓,出神入化。最终达到心灵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统一。平淡的美学之境与现实的人生之境紧密相联,陶渊明阅尽沧桑,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在人生归于自然、归于本真的同时,诗歌也归于平淡。

需要指出的是,陶诗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实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如果没有真实为前提,自然与平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在陶渊明的笔下,乡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加以表现,呈现出如此的新鲜和活力,由此为后人辟开一片开阔自如、情味独特的新天地。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并且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共同遵守,直至今日。

仅此两点,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就已经不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描写陶渊明的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0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是因为他,中国史书上多了“隐士”的章节;文学茂林中多了一缕清风、一幅傲骨。

他41岁辞官归隐,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无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就这样感叹着,回归了田野的怀抱。每天与日光、月光、满天星斗、青山绿水作伴,“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岂不乐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有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更是将他那种态度的率真描绘的淋漓尽致!岂不妙哉?

做个无忧无虑、心地善良的田园诗人;做个智慧而快乐的老人。在他的诗文里,无处不流露着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在每日充足的生活中,挥洒出一篇篇流传千古的篇章。

《桃花源记》的诞生,撩拨着、震撼着一代又一代善良的人们的心弦,也及其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没有世俗纷争;没有官场黑暗;没有战争;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的人生乐园、人间天堂,岂不令人向往?

那种举手投足间的洒脱、那字里行间的自然、那待人处世的率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他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读他的诗,你会忘记生世的喧嚣,专注于心灵的宁静。他的诗文,在诵读中得以传扬,他的精神在诵读中“香远益清”。

他整天与一壶小酒、一间“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草房子为伴,不免有淡淡的寂寞!但我们看到的却是陶渊明那种对生话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桃花源”的向往!哪来寂寞可言?

他的一生充实而有意义,他——就是不朽的陶渊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陶渊明与菊花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迷上了菊花,在东园辟了个花圃,专门用来栽培菊花。凡经过渊明亲手莳弄过的菊花,株株壮健,枝枝挺拨,花色艳丽,更奇妙的是一般菊花通常是春生夏长,秋季开花,而渊明的菊圃之中,几乎一年四季都有菊花在盛开,一茬接着一茬,可以说是常盛不衰,四季如秋。每当秋风一起,东园中的菊花竞相开放,花朵黄白相间,青红错杂,引得满园蜂蝶纷飞。一些倾慕者又给渊明加了一个雅号,尊称他为“菊仙”,也有人暗地里称他为“菊痴”。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3.陶渊明的家世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年,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忠心为国,曾在平定杜韬和苏峻的叛乱中,立下了盖世功勋,被朝廷任为太尉之职,封为长沙郡公。渊明的祖父陶茂字梅九,是陶侃的第七子,由于不满兄弟相争,早年就愤而辞去了武昌太守之职,回到寻阳柴桑旧宅隐居,陶渊明之父陶敏是陶茂的第二个儿子,从小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为陶茂所钟爱,陶渊明的母亲孟氏是当时的大名士孟嘉之女,婚后一年,即在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六月,产下一子,取名渊明,字元亮。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晋废帝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渊明6岁时,父亲陶敏被征西大将军桓温辟为掾属,他和妹妹就跟随父母来到桓温征西府驻地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后来又迁往父亲所任的安成(今江西安福)太守任上,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然而好景不长,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367年),渊明十二岁时,父亲因操劳过度,一病不起。父亲过世后,母亲孟氏即带着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寻阳柴桑,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陶渊明在少年时代就“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常以曾祖陶侃自强不息,终于建立功勋,成为国家栋梁的事例来勉励自己,暗自发奋,努力学习。每日清晨,鸡鸣即起,习武练剑,晚上则常常秉烛夜读,直到夜半之时。到了十七八岁,已是文韬武略,多所通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陶渊明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的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吗?

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曾热衷于官场,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负。但当他做了彭泽县令,了解到官场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羁鸟倦旧林,池鱼思故渊",他还是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从此躬耕农田,不问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远离尘世,隐归田园,看花开花落。陶渊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因为有菊,那颗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场的牢笼束缚太久了,难道没有什么寄托?选菊吧!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不正像他不羁的性格吗?是陶诗将心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也是陶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姿态帽子流传至今。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色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了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幽幽香菊与他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50字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的文人往往儒雅,博带广袖,暗香浮动,高谈阔论于山水之间。而陶渊明是乱世中的一朵空谷幽兰,开在那一场络绎缤纷的晋朝花雨中。

他,孤洁清逸,与天地为一体,浑然得为世所忘。千年后,人们不仅记住了荣光一时的王谢世家,也记住了这朵隐居在田园中的馥郁怡人的幽兰。其家虽贫,但木樽中斟着的是泛着诗意的烟水寒色;不像富贵的王谢世家,那金铸的酒樽中分明氤氲着浓艳奢华的色泽。

他,粗布衣衫,食不果腹,却钟爱于东篱下采菊的恬淡清幽,他在魏晋的浓黑墨渍里映忖得更加轻而飘逸。当无数趋炎附势之徒为了门楣而苦恼,而他却能有禅者般的清透睿智,放下仕途的波折,只为求得心灵上的一方净土。

也许,一切美好的存在只是为了映忖命运的悲哀,当悲哀已经注定成为悲哀,他明智地选择了为悲哀营造一层美丽的遮掩物,不让悲哀流露的那么突兀。

如果说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是魏晋时代最沉痛的一抹琶音,那陶渊明便少了一种沉闷与苦涩,当终日饮酒的阮籍已在穷途之哭的苦闷中消耗余生,陶渊明却在用余生去转换人生视角,另辟人生蹊径,他倘徉于山水,采菊于东篱,悠然于南山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洒脱飘逸,阮籍是注定品尝不到的,而酒味中的苦涩消沉和醉眼迷离的逃避怅惘,陶渊明却放弃了去尝试。

阮籍的悲哀完全没有任何的遮掩,反而用苦涩的穷途之哭映忖的更加凄绝;陶渊明的悲哀完美得掩饰在那一种洒脱无为,乐安天命的性情之下。他甚至痴心不已地做着梦,一个仙外桃源的梦,而这个梦延续了千年,也是很多人共同做着的遥遥无期的一个梦

陶潜是隐逸的智者,沉重的官袍下扭曲着多少真诚的本心,所以他执起了锄头,摆脱了官场的沉浮,用心用情地去欣赏菊的芬芳,固守纯真善良的人性本色,沉浸在自己真实而孤独的净土世界里。他像兰,孤洁清傲,他又像菊,恬淡隐逸,在岁月里静静绽放,清香悠远,沁人心脾,荡气回肠。

清晨的霞光飞舞在肩头,傍晚的星光闪耀在身后,风吹佩兰,锦年流逝,一颗心早已波澜不惊,摆脱了名利的熏染,换来浮生半世之闲。佛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而陶潜凌于众生之上,浊世中的众生或惊,或诧,或畏,或怖,或悲,或喜,而他只随着自己的本心去追寻极乐,用完美的田园风光掩饰这个时代的悲哀与黑暗。

时世造英雄,若是时世造就不了你,那么,也希望你顺随本心,不要因为悲哀注定成为悲哀,而使美丽只作为忖托,辜负了完美神奇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不愿做陶渊明——大学生活反思作文

全文共 3947 字

+ 加入清单

已经很久没有独自静下心来好好与文字打交道了,前几次麻木的坐在电脑前,手指下意识地在键盘上游离,不知道想告诉自己些什么。好失败啊,仿佛对文字失去了直观的感觉,曾经相识的伙伴此刻却变得那么的陌生与疏离。更让我觉得人格分裂的是心中又有一种必须吐之后快的“块垒”在不停的搅扰着我早已纷乱的思绪,焦躁、烦闷、茫然、虚浮、空幻……很想寻找出问题的症结,但是越是急功近利地整理杂乱无章的情绪越是让我摸不着头脑,结果只剩下一次次苦思与冥想在心头纠结,纠结,纠结……多米诺骨效应正潜藏在心底暗自发酵,发酵,发酵……直至喷薄欲出的一刹那准备做个永久性的了解。

大学生活并非像中学时憧憬的那般美好的像乌托邦,回想起当初听完高中老师对大学天国世界的描述后同学们脸上露出的那种对大学心向往之的欠揍表情真的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大学圈子里出现太多中学不曾有也不会有的状况,很多只有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出现的包括人际问题交往问题竟然都一一在大学生的身边出现,而且出现的那么突兀和没有道理。一直以愤世嫉俗的文艺青年自我标榜的笔者在这些欲望的漩涡中也漫无目的地挣扎着,犹豫着,彷徨着,非功利地追求着,探寻着,奋斗着。我不太想用尔虞我诈来形可爱容纯洁的大学校园,我也不太想把心机、城府、手段等恶劣的词语安放在我亲爱的大学生朋友身上,我更不愿意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比作一场少部分人之间带有强烈追求为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与达到自我目的的完美化而进行的类似政治家们之间的玩弄手段与权术的黑暗斗争与政治博弈。

呵呵,或许我的思想太过偏激,或许我的想法太过单纯,或许我的视野不够开阔,或许我的阅历不够丰富,或许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或许我说的这么多根本就是无聊透顶的废话,或许你可能要批评我说你小子只不过是想在单调的生活中制造一些可笑的噱头罢了。

或许我真的就是像你说的这样。

突然想起中学时的政治课堂上老师询问大家人生理想时同学们五彩缤纷的回答,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的说了一大坨后,总结出来都不过是希望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种种。相形之下我的回答算是比较“惊世骇俗”的了。“我想生活在一处具有桃花源气质地方的,每天与三两知己谈笑风生,把酒临风,过着自在逍遥不受世俗约束的快乐生活。”说罢后老师就给出了一个“隐士风度”的评语,当时的我都有点飘飘然的仙风道骨的感觉了。

或许那只是当时我无心的戏言,但现在如此“愤世嫉俗”的我是否真的需要寻找到这样一处桃花源做个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呢?

或许就像陶渊明那样品味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渴望摆脱“樊笼”复返自然。

这样返璞归真的生活是很让人向往,但细细思量如果真的哪一天让我用大学生活去交换陶东篱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话,那不管打死打不死可以想见我都是不甚愿意的。再想那号称鄙弃高贵、淡泊名利,只求寻找属于内心的快乐与安宁的陶大先生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生存情状下能“晏如也”我倒能勉强相信,但是“常著文章”真的只是简单的为了“自娱”与“示己志”吗?如果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终生隐逸,不愿再与红尘世俗有任何的瓜葛与纠缠的话那么还需要“常著文章”吗?我很同意季羡林先生的一种创作观即“写文章是一种惨淡经营的生活方式”,更加赞赏韩愈所谓“文以载道”关于创作的主观目的论述。陶先生既然还能想到通过一支秃笔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看法观念、人生态度,就是想以文字的传承方式让后人明白甚至理解同情他面对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而做出的非理性思维的无奈的选择,甚至是想给予后人“古有先例,不要重蹈覆辙”的警示与告诫。而非号召大家都去如法炮制,动不动就来个让人瞧不起的消极避世,还要打着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冠冕堂皇的旗号来进行无谓的自我维护与辩解,因为相对于“懦夫“这个词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隐士“的头衔。“归去来兮”又何尝不是作者一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呢?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谁人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恐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黄粱美梦陶先生也未必没有做过。他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博得了一代代以君子自居的封建文人的景仰与崇拜,我们自小接受孔孟之道熏染的恂恂儒者学习的是的是千古纲常、春秋大义,岂能让不入法眼的五斗米就折毁了这巍然挺立的铮铮傲骨?但我想说五斗米也是米,彭泽县令也是个官儿,如果先生真的对战乱频仍、纷乱难合的现世打心眼里瞧不上,就不必选择那个官俸只有五斗米的彭泽小令,他只消一有自我意识起始就想着去“乐山乐水”,去遁世隐逸,那么中国历史上也就少了这段广为传颂的具有教科书意义的典型范例了。作者既怀有“兼济天下”大豪情,又有“独善其身”的小性子,结果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选择在乱世中激烈的碰撞着,相持着,互斥着,胶着着,我猜作者也想从这不甚健康的思考状态下解放自己,寻找到两者相互制约掣肘的平衡点,但先生殊不知“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科学论断,结果在面对万物皆以萧条且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先生就孤傲的卸下修齐治平的神圣光环,意外的造就了一种畸形的非出于作者本意的无奈的人格理想,这种无奈是作者对时代不给自己制造腾飞机会的无端蔑视,是对自身价值一种无法实现的心理判读,是表面上乐观旷达实则是自我放逐与自我沉潜的痛苦抉择。没办法,峨冠博带的庙堂与水木淡远的山林无法达成和谐的统一,就连曾主导熙宁变法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范仲淹君也只能苦苦悲叹“吾谁与归”,那句封建士大夫们奉为圭臬的忧乐之论只不过是居庙堂之高的达者对处江湖之远者的穷者的带有勉励与思想洗脑功能的实践性规劝,真正能做到的乏善可陈。最终无奈的情愫只能化为一句句深沉的自我解嘲自我安慰式的嗟叹: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回到那个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桃花源,只有那里才是作者真正的人生栖息安宁之所。

陶渊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栖息地,我呢?

目前应该还处在寻找ing的状态,而且是带有的一种无目的无意识的空洞的寻找,这种不佳的状态使我不经联想到二战结束后西方现代文明在战争中的那种爆炸性的自我摧毁下人们内心滋生的空前的绝望感,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绝望感作祟,存在主义哲学才有其生长的土壤。如果让我把自己现在的状态做个比喻,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或许比较恰如其分。进入学校之前对学校对专业对班级的种种美好的断想统统被扫进公墓,仅存的激情可能只有在上课时才能找到暂时的寄托与慰藉。我不是很想用混乱无序来形容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班级,进校前就有人正面或侧面的向我传递着相同的信息:这个由通过艺术道路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的不团结与学风问题。开始我并不相信别人口中的贬低会真的存在于这个专业这个班级,毕竟今年我们专业的过关率是跟往年相比最低的一届,就是说最终通过选拔被挑选进来的同学都是一匹匹在专业评委老师严格的审度下脱颖而出的千里良驹。我同样也不想用事与愿违来对我刚才所说的内容给予否定,但是从某个侧面看那些曾对我透露过相关信息的人一语成谶。

我也不想具体罗列我到底哪些不满与埋怨,这不是在开批斗大会,别人的事情我也无权过问,毕竟每个有都有自己的想法,何况是在我们这个多么富于鲜明个性的班级。做好自己最重要,我永远坚持这个简单而朴素的观点,不要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样最终还是自己吃亏,毕竟未来是属于自己的。

那么我就放开手去寻找吧,北大中文系的钱理群教授浸淫现代文学领域多年,尤其着力于鲁迅思想学术研究。他将自己研究鲁迅的心得结集后没有流于俗套叫什么“鲁迅概观”、“鲁迅浅谈”云云,也没有像什么“鲁迅心理思维构建与精神分析引论”种种般故弄玄虚,而将书稿付梓时冠名为《心灵的探寻》,大师级的学术研究就在这里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与风采。按理说钱教授作为中国当代一流的鲁迅专家、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绝对可以利用其学术权威以压倒性的姿态将他的研究理论束之高阁。但它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探寻一位中国20世纪思想巨人的内心世界,他给出的不是终极真理,只是一种能动地引导大家去探寻未知世界的思考与做事的方式方法,至于最终能不能探寻得到则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探寻过程中的心灵体味。我想我现在也应该学着点钱教授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心态,只要自己树立一个前进的目标,然后向着目标进发,探寻自己的心灵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其实细想陶渊明不是也树立了一个自己的目标吗?可是问题在意他的这个目标太过逼仄狭小,或许在他的那个历史环境下还可以勉强安身立命,但于今天这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来说,只能成为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任人唏嘘。

喜欢尼采“上帝死了”的超人哲学,喜欢他孤傲决绝的处事原则,更敬佩他将自我的绝对意识演绎到如此瑰丽多姿。别人的所作所为又与我何干?连上帝的意志我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这天地玄黄间的芸芸众生?黄仁宇最终是没能做成中国的拿破仑,但中国却多了一位见微知著并以其睿智打开国人视野的历史学家。胡风将他洋洋洒洒的“谏言书”呈递给毛泽东时必定早已想清楚这样做会招致的后果,但是他还是固执的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情,虽然连反革命集团始作俑者的大帽子都扣到了他的头上(尽管后来为胡风平反),但如今任何一个有良知的自由思想者都奉他学习的榜样。

所以我不会选择做“陶渊明”,我要做的应该是“尼采”、“钱理群”、“黄仁宇”、“胡风”,大学毕竟是求知上进的殿堂,管他腥风血雨、山崩地裂、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一步步踏实地走下去,终会抵达理想的彼岸。

抛却那份沉沦颓丧,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不管我要不要找,想不想找,能不能找得到,路都要靠要自己走下去。

“我将穿越,但我终不会抵达。”

坚定的走下去吧,笔还在自己手中,信念还在自己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陶渊明的生平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陶渊明

你好,我想我应该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来自现代我叫谭欢欢。关于你我想对你说的太多。

初次接触你是因为你的“桃花源记",那篇文章意境协调特别美,有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阿,我在感叹,那种大同社会是多么难实现。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世外桃源那般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的韵味。很喜欢那篇文章给人一种似品茶般的那每份期待,百读不厌,每次读后,总是思路已经在脑海中萦绕很久很久……我爱读你的田园诗集,实在的原因可不是那精妙绝伦的诗体文采,而是每首诗都散发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爱你的诗集可这并不意味着爱上你。

你出生在一个不太平年间,但你却整日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桃花源记“是很美,但是那毕竟不是现实,与你所处之境却是水火不容,你在幻想,你在呼吁,你在逃离。可这是没有用的现实与幻想总是对立的,既然生在乱世,就应该去坦然面对,不应该整日有退隐深山老林的想法。你的诗集大多以自己为主,可是你的家人呢?因为你的避世,所以抛下一切,包括你的家人。你自己逍遥快活,所谓你的“安贫乐道”留下你的家人们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孤军奋战,正是因为情势艰难你才要退隐,你不觉得你这样很像逃兵吗?我不禁脑海浮起一段画面:“你的家人们在外孤苦奋战,你在他们身边说出你的幻想还劝他们理解你。”那画面着实是令人可笑。那你的生身父母呢,幸苦养大的孩子因为生性爱幻想太天真,要抛下他们去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田园生活“。你是自私的,凡事都想到自己,为自己的天真幻想去傻傻追求。你是懦弱的,遇到麻烦就想逃避,整日去幻想那些不可能会实现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我跟你很像,我是个懦弱的女孩,遇到事情不敢去面对然后总是幻想一些明明知道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是通过看到你的文章,我决定了:我要放开对自己的那份束缚。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吧,也许站在一个路过人的立场下,看别人所经历的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楚。

让我们一起放开束缚,做最坚强的自己吧!

[给陶渊明先生的一封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50字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眼中,陶渊明一直是一位高风亮节的田园诗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打破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之风,在官场上起起落落,几经风雨,多次复出又多次退隐,最终下定决心过上了他眼中的理想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44岁时,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但诗人心怀恬淡。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腐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田园,他躬耕陇亩,以当地农民共话桑麻,虽然在务农上手艺不精,但却同农民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晚年,他写出的《桃花源记并序》表达了他的政治思想,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虽然我并不赞同,这是一种道家的消极观点。但这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是在诗人无力改变社会之后的最好方式。俗话说打你打不过,躲还躲不起吗?在作者与黑暗社会抗争无果后,抱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观念毅然选择退隐田园。

也正是因为这种永不折腰的气节,使陶渊明在我眼中一直保持着超凡脱俗的形象,一提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来历: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当了江州祭酒,相当于当地的教育部部长,看似官挺大,实则在科举不甚普及的古代,只是一个品级很低的小官,而且身处江州,又没什么油水,即使有,按照陶渊明的性格,也不会去捞取。但就是这么个小官,周围也尽是腐败,所以时间不长,就辞去了官职,可回家后,生活不能自给,又被迫重返官场。年底,郡督邮来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迎接郡督邮,因陶渊明不能忍受作为一个文人而向庸俗的乡里老儿而卑躬屈膝,所以在发出岂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感叹后,放弃每月五斗米的俸禄(五斗约为75斤,大约一袋半的大米,仅能糊口)退隐田园,从此再不复出。

也正是这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使陶渊明的超凡脱俗的气节刻画进了我的眼中。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表达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与仰慕,陶渊明50岁后生活日渐贫困,最终于公元426年逝去。此时,东晋十六国的纷争已过去了七年,但却并没有新时代的繁荣,南北朝双面对峙,战争依然不断,伟大的诗人是在战乱中贫苦交加中逝去的,享年62岁。

陶渊明虽早已逝去,而他在我眼中则代表了封建社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追求。他始终是我眼中伟大的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写给陶渊明的一封信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陶元亮先生:

久仰大名!冒昧打扰先生的清修生活,实属无奈之举,望先生见谅!

晚辈乃公元某一高二学子,距先生生活的年代千余年,先生怕也没听说过。曾于国学书中读到先生的作品,深深折服,桃花源内“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诚斯美哉!寥寥几笔,一派简静、单纯的和谐景象,就彷如绕梁美梦一般,令晚辈我回味无穷,羡慕不已。

然,梦终有破碎之日,何况黄粱之梦?先生莫慌,且听晚生细细道来。晚辈生活在21世纪中国的一个南方小城,此地亦有一小镇名为桃源,却断然与陶先生笔下的桃花源相差甚远。许多工厂拔地而起,所谓工厂,便是由机器代替人力工作的规模庞大的作坊。此类工厂,大抵都是些重金属工厂,排出令人不适的气体与污水,田地早不见昔日的自然之美。没有往日嬉笑打闹的河畔小童,没有牛背上悠然的笛声,没有夏日塘中戏鱼田田荷叶间,没有春日南飞燕儿的低语呢喃,晚辈亲见的,只是桃源河中漂浮的废弃物,闪着毁灭光芒的油污,田间骤然而起的厂房,乌黑的烟及刺目的白漆广告……如此凄寒又荒凉的场景,出现在众人眼中,令晚辈痛心疾首。每每思及至此,晚辈彻夜难眠啊!

话到此处,先生若想说,环境尚可补救,问题不大。晚辈则肆意顶撞一句,若是人也污染了呢?莫说晚辈猖狂,其有迹可循:“屋舍俨然”——昏暗的屋内赌博声音此起彼伏,“阡陌交通”——左顾右望猛踩油门冲红灯,“黄发垂髫”——打架斗殴诸如此类层出不穷。虽说不能完全杜绝恶劣风气,但是任其泛滥成灾亦不是长久之策。

晚辈此番话并不是愤世嫉俗,而是有感而发,是对一个城市的担忧,对于人类文明的担忧与爱啊!

___

20__年__月__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