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论文【精选19篇】

不忘初心是让我们做最初的自己,放下繁文缛节,放下偏见与芥蒂,用一颗赤子之心感受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与发展的关系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浏览

4305

作文

63

“创新·开放·跨越——首届阳江发展论坛”征文启事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阳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智库联盟、南方日报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社科联于今年9月初联合举办“创新·开放·跨越——首届阳江发展论坛”,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为阳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为办好此次论坛,现向社会公开征集论文。

一、论坛主题

创新·开放·跨越

二、举办框架

主办单位:广东省社科院广东智库联盟、南方日报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阳江市委宣传部、阳江市社科联

承办单位:阳江市海陵岛试验区管委会

协办单位:阳江职业技术学院、阳江日报社、阳江广播电视台、广东实践科学发展观阳江研究基地

支持单位:广东省社科联

三、征文选题

1、研判当前经济形势及其对阳江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双化”驱动、蓝色崛起、对接珠三角“三大战略”,精准发力,补齐短板,厚植优势。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供给侧改革,创造发展新动力,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

3、依靠创新推动阳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也可具体围绕阳江“如何发展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广东沿海临港工业重要基地”、“如何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建设广东海洋经济强市”、“如何立足阳江资源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等作专题性研究。

4、如何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扩能增效、城区扩容提质“三大抓手”,夯实阳江发展基础。也可就“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对未来阳江发展的影响”作专题性、前瞻性研究。

5、如何借鉴横琴自贸区等地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平台,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人才、资源、技术和项目优先流向的集聚地。

6、如何立足粤西、对接珠三角,参与“珠中江+阳江”区域一体化、湛茂阳沿海经济带、环北部湾城市群与东盟地区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经济开放型水平。

四、论文要求

1、导向正确,主题鲜明,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

究阳江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文风朴实。

4、论文应为未公开发表,字数在3000字以上。

五、论文征集

1、征文时间。2016年8月4日—2016年8月25日。

2、征集办法。论文统一报送阳江市社科联(市行政服务中心五楼),一式五份并附电子版。联系电话:*******、*******;电子邮箱:yjxl-8@163.com;联系人:曾伟杰。

3、评审办法。组成专门的评审组,对论文进行评审,评出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奖金。

六、成果使用

在《南方日报》开辟专版,集中报道论坛情况及成果。将论坛优秀论文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参考,并结集成书,出版发行。

阳江市委宣传部

阳江市社科联

2016年8月4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作文贵有真情作文贵在创新的论文

全文共 1869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创新作文;渐变研究;教学策略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束缚了其生命的灵性。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观察想象,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缺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

通过教学情境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高三、心灵、梦”几个词语进行想象创作等。

2.活动作文

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或者写某个老师上课的过程。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写作对象而欣喜不已。

二、表达真情,张扬个性,让学生做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创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表达真情,张扬个性,做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特色语言,表达真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果一个学生能用“烧焦的豆腐皮”来形容妈妈饱经沧桑的脸,那么他对妈妈的情感一定是很深很真挚的。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曾经有一堂作文课,大部分学生都说没有灵感,大部分老师的做法是置之不理,能写也要写,不能写也要写,还美其名曰:“好作文就是逼出来的。”丢个作文题目给学生,逼迫学生写作文的做法是极不负责的。为此,我做了大胆的决定,让学生随心的流淌去写作文,就写此刻你想什么。后来有个学生写了所有最后一节课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上课铃声响开始写起,写了他听课的一系列心理状态:肚子饥饿的状态、老师喋喋不休找不到重点的状态、同学们左顾右盼、窃窃私语的状态。一直写到下课铃声响起后大家争先恐后奔向食堂的状态。那节课,是这个学生,也是全班学生写作最积极最投入的一次。写作,就应该适时引导,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所想。

三、千篇不一律,千人寻独面,让作文教学真正走向创新

1.创新的思维——从想象到求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今后的作文教材建设中,要更新观念,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要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反对套话、空话、假话;要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与做人密切相关;要使教师认识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也是“立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2.创新的具体环节——龙眼、凤头、豹尾

龙眼:即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龙的眼睛,眼睛有神,龙会飞,标题有神文添彩。拟好标题的要求是简洁、新颖、生动、切合文意,能使人一看到标题就有读文欲。

凤头:即文章的开头。文章的开头就像凤的头,凤头美好招人看,文头亮丽引人读。文章的开头要简洁,入题要快,语言要有文采,能使人一看开头就有想往下读的欲望。可引用诗词歌词开头。也可以设置悬念开头。还可以利用排比、写景状物开头等。

豹尾:即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应像老虎的尾巴那样,结实、有力。可采用卒章显志法,即末尾点明文章的中心。也可用抒情议论句直接点名主旨来结尾。还可以同写开头一样采用排比增强气势、与前文相呼应等方法来结尾。

总之,创新写作教学,要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新作文的写法,结合学生实情,把生活材料变为课堂创新的教学资源,写自己缘于生活真实的新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多读书,掌握创新作文教学的“新”理念,领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进取心,敢于向新的人生课题挑战。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成为个体生命思维深化、情感升华、个性发展的心灵流程。

[关于作文贵有真情作文贵在创新的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3000字

全文共 5475 字

+ 加入清单

创业就意味着新生,创业就意味着希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技术创新工作,认真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事业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我们把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核心位置,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优化创新环境,更加注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科技综合实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一是创新平台及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研发机构9个,各类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0家。二是科技人才结构更趋合理。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科技人员4.96万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2600多人,其中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70多人,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达992人。科技人员组成结构趋于合理,其中高级职称人员占8.3%,中级职称人员占44.2%,初级职称人员占47.5%。五是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升。全市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由2010年的20%提高到2014年的37%。

二、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在企业的支撑作用。人才是创新驱动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关键。为此,我们坚持“高级人才靠引进,中级人才靠培养,初级人才靠培训”的人才开发之路,初步建立了一支科技与企业兼容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紧扣产业发展,在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以实施“3121”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为抓手,围绕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化工循环产业、新能源产业“三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技术合作、高薪聘请、短期租赁等柔性引才方式,聘请重点产业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顾问,鼓励他们参与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和项目咨询等工作。大力推行“人才 项目”、“人才 产业”、“人才 课题”开发模式,积极引进带着项目、技术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项目与人才的有机对接。

二是强化载体建设,在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共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重点抓好金川公司新材料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支持企业围绕重大项目和重点产业开展科研攻关,催生一批万隆实业公司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实用型科研成果。

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在优化人才特区建设环境上下功夫。围绕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制定出台了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认定、财税金融扶持等9个配套办法,从安家补助、岗位津贴、住房保障等13个方面,进一步落实好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待遇。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市政府给予每个团队50—200万元的资金资助,经评审认定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一次性资助20—50万元的安家补助,并给予每月1000—3000元的岗位津贴。急需紧缺人才可享受免租住房,并配备家俱等基本生活设施。对急需紧缺人才在金昌购买住房,实行由同级财政一次性发放5—10万元的购房补贴。同时,强化“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的理念,使各类人才享受优惠待遇和个性化便利服务,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下、用得上。

(二)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与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快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重点扶持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强化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组织举办各种类型的产学研洽谈会、产学研对接会、技术供需交流会,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构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对接平台。围绕企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提供技术转移、科技咨询、企业诊断、经营发展路线、技术发展路线等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的“一站式”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产学研各方创新合作,采取共同出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共同建立合作载体,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合作的实施意见》,开展了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建材科学院、有色金属冶金研究总院、四川大学、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70余家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与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新材料、化工材料等方面实施了80余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开发项目,推动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科技创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精神,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体系。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近年来,我们鼓励支持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申请设立科技型企业,对科技人员创办的科技企业,允许将知识产权等无形科技成果按不高于70%的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允许和鼓励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不高于60%的比例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拥有。

二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根据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优化整合化工循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资源,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在申报项目中优先申报项目。近三年来,工信委争取上级技术创新扶持资金 1560万元,我市万隆实业公司被国家列入301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得到扶持。2014年全市共(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把培育创新型企业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4年,金川公司31项重点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镍电解活性硫化镍除铜研究”等课题取得重大进展,“充填新材料的研发”等成果已应用于工业实践,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6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科技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级计划,争取国拨资金4000万元。完成15项国行标、17项企标的修制定。全市工业企业申报专利420件,工业企业授权专利343件。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发展和壮大我市重点产业,支持和鼓励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联合承担重大科技任务(金川集团公司已与兰州大学联合创建了甘肃省有色金属化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市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

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围绕在新能源、有色金属深加工、化工循环、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双自”创新型企业。制定出台了《金昌市创新型企业培育管理办法》、《金昌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管理办法》,积极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市级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奖励30-50万元。

三是营造良好投融资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扶持政策,引导担保公司加大对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担保,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使之快速做大做强。项目进行10%的配套,落实国家关于企业研发费用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协助银行系统做好科技项目的考察论证工作,促进金融与科技有效结合。同时,广泛吸引社会和涉外资金,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撑。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市企业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担负知识和技术传播任务的中介机构门类不全,力量薄弱,服务能力差。二是科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科技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不高。三是科技人才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在全市科技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小,尤其是缺乏高精尖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科技力量67.8%集中在金川公司等省属企业分布不够均衡,且年龄老化。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以新材料为主的接续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快孵化器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以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途径,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努力加快形成设施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服务一流,“人才——技术——环境”三位一体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在借鉴其它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孵化器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金昌特色的科技孵化器发展模式。

(二)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用更加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系,通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资源和力量凝聚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上来。

(三)建立人才开发机制,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围绕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特区”建设,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着力聚集一批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企业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队伍,培养一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博士后流动站、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提供较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研发启动资金,安排住房,提高生活待遇等,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拓宽科技融资渠道。从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出发,加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经费,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全社会用于科技研发经费在“十二五”期间达到GDP的2.5%,贯彻落实促进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建立多层次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高新技术保险业务,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外汇管理制度,落实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加快成果转化等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完善科技开放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科技人才、两种知识资源、两种技术市场,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鼓励支持企业和科技机构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紧密关系,鼓励并支持国内外企业和科技机构参与我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公开招标和竞争,创新科技项目的双边与多边合作,扩大多种形式的地区性与国际性合作和交流,引进管理、技术与智力。大力推进高新产业技术发展,加快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出口。鼓励并支持企业与知名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战略合作,参与全球竞争。

五、几点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经费保障体系方面:一是建议省上出台政策,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稳定增长机制,逐年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二是建议省上制定鼓励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加强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配置,促进科技和金融有机结合。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是建议省上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和扶持不同类型的中试基地和专业性孵化器的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经济发展需要开展科研工作,促进产学研结合。二是建议省上制定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政策,合理配置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比例,加大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方面:一是建议省上成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协调小组,在关系全省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领域和共性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攻关,实现相关技术的集成和产业化。二是建议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运用能力。并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原创性发明项目的开发。三是建议省上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完善研发机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创新求发展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改为“民族”)强盛的必经之路。

——题记

创新,是遨游人生的翅膀,是国家崛起的基石,是(改为“民族”)骄傲(改为“的”)

本领;创新是万木从中的那一抹嫣红,是洪波涌起的一盏渔灯,是疾风暴雨中的一顶雨伞;创新,是划破寂静夜空的流星,是唤醒生机春日的一缕阳光,是引领走向春天的主倡者......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革新。

创新,决定发展,发展,决定命运。多少能人义士提倡创新,商鞅变法(从到关联词使用不完整,句意不明);多少民族国家提倡创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上);(此句标点怪异,“可见”却见不到什么,语句不顺不通)。

著名的阿西莫夫曾说过——“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由此看来,科学须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发展。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不就是如此么?

“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绝不遵循常人的细微逻辑”司汤达曾这样说过。(改为“非一般的思维”)便是创新的体现。你的思维强,创新便靠近你,成功便靠近你。“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多么的强悍,对的,在这个发展的世界中,你不创新便落后了,清不就是个教训么?闭关锁国,自以为满足,可西方却在飞速发展中,早已超越了清的想象,最后被奴役了。这个教训(不妥)将成为中国人的激励史。

后来的中国改革开放,耻辱逐渐被洗刷——香港澳门回归、中美建交、加入WTO......这一系列事件,中国强起来了!

青少年创新,一个光荣而又沉重的任务。正如《中国少年说》——“少年智,则国智。”中国(改为“下一次”)飞跃,在我们身上。

让我们一起高举“创新”的大旗,喊着“创新”的口号,做(删掉“”一个)“创新”的一代!

评语:文章题记和开头的文字写的妙。下文用历史证明创新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并激发青少年创新,构思完整,逻辑合理。但在很多看似细枝末节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差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作文

全文共 2278 字

+ 加入清单

你我同心,砥砺前行

七十二年前的那一天,中国发生的巨变,我只能在历史书里看见。可是这十六年间的每一天,变化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我没有经历“非典”,却经历了新冠肺炎;我没有看见万隆会议上的“求同存异”,却目睹了“一带一路”上的温情流淌。七十二年对于我来说太过漫长,我错过了我的祖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但在我有记忆的这段时间里,我用心记录了她的点点滴滴。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智能手机了如指掌,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那时候,我从不知道网络上有那样多的新鲜事物,不知道什么是流行,不知道作业里的难题在手机上就能得到解答,更不知道校园以外世界的模样。到了三年级,第一次接触了网络,我才终于睁开了蒙昧的双眼,见到了更广阔的天空。初中,我们新增了“人机对话”。这是我此前从未尝试过的。我终究是不知,电脑是怎样审查那一份份各异的音频的?高一这一年,我第一次上了网课。和在教室上课完全不同的感受,又一次震撼了我。如今,我再一次回想起曾经的无知与幼稚,想起那些尚且狭隘浅薄的日子。我知道我的祖国和我一样,有过跌跌撞撞的时期,我也知道,我所感受到的变化,正是来源于她的成长。我的祖国,我想知道,面对着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着期待与不安?我们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想知道,我的感受,你是否也感同身受?

我在一天天长大。我以为“两个一百年”离我很遥远,可是今年,就已经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以为你所制定的那些宏伟的计划,都太过漫长,可是那些数字、那些年份,已然向我越靠越近。在20__年,我竟是初次体会到,我们之间并不存在隔阂,我们浑然一体,我们休戚与共,我们有着共同的愿景,面对共同的挑战,我们同样地努力拼搏,我们共同成长。

我正值青春,而你亦是少年。

你有着五千年的厚重积淀,沧桑却不苍老;你有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与赤诚,恰似少年,恰似骄阳。你像少年一样地拼搏,像少年一样敢想敢做,你像少年一样地做梦——中国梦,梦里是腾飞的巨龙!你是早早肩负起重担的少年,你的双肩比其他人更宽阔,你的胸襟比其他人更旷远。你的目光坚毅,昂首阔步,如我,如千千万万中国少年!

我从书本里汲取养分,团结合作;你对全世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我们都在学习,我们都在进步;我们都有收获,我们共同成长。我相信努力就有回报,你坚信明天会更好。我们是如此的相似,如同血肉手足——我的确是你的骨肉。这片土地将我与你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归家的路 成长的路

是夜

走在归家的林荫小道上

萧瑟的秋风一阵一阵

把时间划开了一个大口子

我盯着这昏黄路灯影笼罩下的地面

陷入了回忆的漩涡

充满烟火味的小巷

Its a Title Here

上小学时,家还住在老街区里,砖红色的矮房一幢紧挨着一幢,仅留下羊肠小道,供行人穿过。傍晚时分母亲总会牵起我的手在小巷里穿梭。橘黄色的夕阳洒在灰蒙蒙的水泥路上,给空气中的点点尘埃都镀上了金光。一路上的絮絮叨叨,我总是想把学校里的新鲜事悉数说与母亲听,当然,无非也就是意在“显摆”在学校里学到的那点新知识。母亲也不恼,还会给我买个糖葫芦做为奖励。买来糖葫芦之后,她还会让我给阿姨道谢。起初还有些忸怩,后来也就驾轻就熟,不仅会大大方方地向叔叔阿姨道谢,还会小嘴抹蜜似地向他们夸赞糖葫芦可甜了,我可是深谙嘴甜的孩子有糖吃的道理的。举着阿姨笑吟吟地赠送的糖葫芦,在街旁商贩热情的吆喝声中,一步步地,离家越来越近。

2

充满书卷气的临江小路

Its a Title Here

初三,搬入了新小区。新小区里是整齐的洋红高楼,宽敞平整的柏油路在绿茵草皮和缤纷花坛间纵横穿梭。学校临江,家也临江,我拒绝了车水马龙的道路上的拥挤,选择独自沿着新修的沿江风光带前行。江边有书亭,校旁有书店,我是那儿的常客,也是在那埋下了爱书的种子,有时会怀揣几本书在江畔且行且吟。会由绿竹游鱼联想到白日学到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的优美诗句,也会因眼前如雪的江月而触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之思。成长或许是在处于孤独和宁静的一瞬间而完成的。水汽氤氲,我在点点渔火的陪伴下,一步步地,离家越来越近。

3

疫情阴霾下的灰色公路

Its a Title Here

这年春节,本应是阖家欢聚、张灯结彩的一派盛景,却因新闻上不断攀升的病例数而弄得人心惶惶。村里的干部建议我们暂留外婆家,因为县城里也出现了新冠病例。思索再三,父亲决定再住一段时间。青山绿水好是好,可我还是会时常盯着通向村外的那条灰色公路神游。兴许是想家里那条孤单的金鱼了,想热闹的教室和和蔼的老师了。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听说武汉封城了,街道上冷冷清清,将满城的悲伤与哀愁一并封锁,将无数悬着的心和热切的挂念一并封存,我不得不从心里赞叹这个英雄的城市。我在紧罗密布的网课任务中汲取知识,同时不忘收看播报的新闻,让一颗心也为那头民众的或悲或喜而颤抖不已。脱离了现世安稳的庇护后,人间冷暖犹为清晰,人间真情犹为可贵。当我终于可以坐上归家的车的时候,当我终于可以摇下车窗看着外面的风景飞驰而过的时候,我望着前方一望无际的道路,眼前蓦地浮现出了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身影。若不是那些一心向善、敢于奉献的人民英雄,我归家的道路又怎得通畅?千万人归家的道路又怎得通畅?

我想,前辈们缔造了光明,为我们护住了烟火味十足又不乏诗意的生活,为了岁月静好而负重前行,我们也该从他们那里接过重担,守护住身后的万家灯火。

我从未如此真切且清晰地感觉到我的生命树在脚下的土地扎了根,根向四周无尽蔓延,根的那端连着芸芸众生。

思绪返回,在璀璨星夜之下,我加快了归家的脚步,我想我必须尽快地充实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全文共 926 字

+ 加入清单

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繁星。立世者,失去的多,得到的会更多。显然,中国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当众多国家正在拉帮结盟,或面对一股子债券而烦恼不已时,中国早已非复吴下阿蒙了。中国懂得抓住机遇与挑战。当其他国家徘徊在沙漠的梦里,企图以一些“闹剧”来提升国际地位的时候,殊不知梦中的甘泉与广袤的银河,在梦醒时分徒留下干渴与沙尘。中国并没有徘徊在自己的梦里。即使有大跃进,文革,但仍然走了出去并发展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中国自古以来,便懂得如何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唐盛世,便广交天下,东西方文化,在此时得以融合。中国的迅速发展,无疑让国外媒体惊愕不已。随着“天宫””嫦娥”“神舟”一项项计划的部署,更是让国外媒体无不赞叹如今的中国已今非昔比。

北极星虽亮,但切莫忘记在世界的另一头,更有比北极星闪耀的南十字星。在闪烁着。为此,中国不应该为自己如今的高速发展而有所骄傲,应是以骁勇虎将之态,去迎接更多的挑战。

然而,一昧的谋求数据上的进步,尚不明智。比数据更重要的是,学会去以德服人,让国人,让外媒,真诚的敬佩于中国的发展。在今日的中国,即使GDP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位,然而贫困的人,为衣食住行而担忧的人尚不在少数。没有贫民窟,这让我们更不知道深居于深山密林中的他们,可能正在为黄昏的生活所苦恼。也许也正因为居于密林,鲜为人知,这让更多的人麻痹大意,只置身于眼前,盲目的去追求数字上的增长。中国的发展,不因沉迷于他人对你的夸大其词,不应过分在乎外媒的议论纷纷,而应时刻注视着国内命中的呼声。不是所有的人都满意这份答卷,更不是所有人享受过这个崛起的甘果。

有了钱,就得花。有若说过:“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牺牲部分实力,削减今日的辉煌,是为了明日有更绚丽的朝阳。太阳东升西落,在黄昏时你会为它的昏暗而悲歌,但是只有这样,明日的朝阳才会更加刺眼。由此可见。政府只有付诸行动,才真正担当的起崛起的词汇。中国人,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发展的路上,求扎实,在扎实的途中,求稳固。中国发展,不要盲目的注重数字的提升,要切合民意。外媒的关注,是如今中国经济实力上升的实证,为此,中国更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复兴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五四精神的创新与发展

全文共 1253 字

+ 加入清单

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日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肯定他们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和追求,勉励当代青年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上世纪初,在饱经沧桑、满目凋敝的旧中国,优秀的热血青年以昂扬无畏的姿态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犹如早春平地一声惊雷,彰显出巨大精神力量,代表着诚实、进步、积极、自由、平等、创造、和平、互助是一曲青春的赞歌。五四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令当时阴云密布、暮气沉沉的中华大地为之一振。

曾经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然而“五四精神”却长存于国人心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近百年沧桑变幻,全体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的人民共和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13亿国人齐心协力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全力打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继承并弘扬五四精神,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习近平同志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于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高度关注,殷切希望他们继承五四精神,为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步伐,机遇与挑战并存。环顾四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际形势空前复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心生胆怯,继而推行饱藏祸心的所谓“亚洲战略”,不断以种种借口挑起事端,妄图形成“合围”之势,打乱中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的大好局面;在国内,历经多年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之后,受全球经济发展趋缓的冲击和影响,局部行业和领域出现疲软和萧条。此外,贫困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时刻影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成功应对当下的局面,保持持续、健康、高速发展,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与聪明才智必不可少。诚如梁启超所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弘扬五四精神,要求我们青年一代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勇于担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弘扬五四精神,要求我们崇尚理性、脚踏实地、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立足岗位、刻苦学习、发奋工作的实际行动;弘扬五四精神,要求我们正视历史与现实,学会思考和创新,敢于、善于面对发展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

青春有梦勇敢追,五四运动作为宏大的历史事件已经远去,但其遗留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指导之下,我们才能真正抛却顾虑,用我们的双手和汗水,逐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学创新作文教学论文

全文共 1880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标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以及作业布置三个环节,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创新能力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但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应从小加以引导和培养。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在需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以生为本,做好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要学会尊重差异。面对班级里几十个理解能力、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的学生,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显然不够合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

2.立足教材,加强课内外联系。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依据,离开教材的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依托教材。居高方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建立与学生日常生活及课外活动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

3.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必定建立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最优方案。超越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设计,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1.鼓励学生质疑。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创新的前提。人类社会也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的。长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质疑的能力,不会问也不敢问,被动接受无疑会造成课堂一潭死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具有创新活力的。"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教师学会放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比教会学生某个知识点重要得多。新课程改革一直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学会放手、敢于放手,充分相信学生,把探索的权利交还学生。如,阅读课文可以交给学生自学,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其团体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放手不是放任自流,要把自主探究学习落到实处,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三、优化作业设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作业内容要有差异性。传统作业布置采取一刀切方式,全班几十个学生面对内容相同、标准相同的作业。但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客观差异,这样的作业不可避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吃",有的学生"吃不下",遏制了部分学生的能力发展,也给另一部分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层次性、差异性的作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才智和特长,享受作业完成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作业形式要具多样性。传统的家庭作业大多以听、说、读、写的形式完成,注重知识获取,却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内化。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单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安排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内容的丰富,还要兼顾形式的多样。在巩固型作业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擦出思维的火花。

3.作业评价秉承多元性。不同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自然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传统的以分数、等级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已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多元的评价方式必须要打破单一、僵化的评价标准,不仅重视知识学习,还要看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整合各方,综合考量。

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终身、个性化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内涵。自觉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开放式创新作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全文共 2166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那么,如何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本文中,笔者提出开放式作文训练的一些独到见解,以及多样训练、提倡创新、展示作品,形成竞争、留心生活、积累素材等方法。并且提出了开放式作文的批改、讲评应当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开放作文 作文创新

作文教学中,常会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无病呻吟,夸大其辞,内容失真荒诞,生活积累少,思想深度不够,阅读面偏窄,缺乏技巧等问题。导致一提到作文,往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针对这种现状,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规律,我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尝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1.开放式的作文训练

(1)多样训练,提倡创新

心理学认为: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有兴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平时的作文训练要形式多样,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作文题目不必固定,可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布置作文题。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分析讨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我眼中的菲利普夫妇",让学生多角度思考,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赛,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思考问题,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拓展思维,又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再如,临近中考,离别在即,很多学生偷偷利用上课时间写纪念册留言。显然,严厉禁止不可行,于是,作文课上我请同学们推出几本文采颇佳的留言册,请留言的同学谈谈留言的初衷和感想,引导学生回顾了初中三年自己难忘的人和事,课后写成文章。因为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可说,课上发言积极踊跃,课后习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可感。

(2)展示作品,形成竞争

习作发表,最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愉悦感,会更加热爱写作,乐于写作,这符合"从动机走向目的"的心理学教育规律。为此,我特别在黑板报设置了"佳作欣赏",展示周记或作文训练中的优秀作品,每周更新一次。同时,鼓励学生向校刊《白沙》投稿。()看到自己的习作荣登每月一期的《白沙》校刊,学生们引以为豪。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写作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3)留心生活,积累素材

"留心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因此,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周围事物,收集积累语言材料,思考人生,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思想的火花,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只要胸中有物,源头有活水,学生就有了写作的自信,自然不会再将写作文视为一件苦差事。

2.开放式的作文批改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传统的作文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处于被批评的被动地位,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如能引导和指导学生参与作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立意能力和鉴赏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学生批改作文,教师要切实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教师首先要做好做足示范,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掌握作文批改的要求:一看思想内容。如中心是否明确,所选材料是否能为中心服务,详略是否得当,观点是否正确鲜明等。二看表达形式。如遣词造句,标点符号是否恰当,语言是否简洁流畅生动等。有了明确的标准,评分就不会随意了。

为调动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组织学生批改的方法宜多样化:①作文水平较好的学生独立自改,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学生自改,力求悟出为文之道,有所提高;最后综合学生自评和教师评语。②分组互改,按照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水平高的搭配水平低的,四人一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③组织学生集体改,即抽样批改,挑选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好差兼有)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批改。学生在批改过程中,教师可在各组间巡回辅导,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批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推选范文和拟写评语,另一方面,可随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批改中出现的问题。

3.开放式的作文讲评

开放式的作文讲评的目标是及时仔细审阅整理,总结经验得失。作文训练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环,就是对学生作文进行评讲。作文讲评是作文批改的延续和发展。作文讲评就是要让学生及时明了自己作文和全班作文的情况,确实知道"不该怎样写",从而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它既是本次作文的终结,又是下次作文的开启,它能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巩固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大有帮助。

讲评中我力求典型讲评和学生讲评相结合。典型讲评用以指导全班,以优秀带动一般,对典型作文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明优劣,明得失。学生讲评则可以让学生自我教育,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优秀习作的作者现身说法,汇报自己的写作经过和心得体会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价得失,最后师生共同小结。对于佳作交流的学生,每次要轮换,以此激发更多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写作中敷衍了事和抄袭现象少了,校刊《白沙》上习作发表数量显著提高。我坚信,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创新人格一定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总是止步于青山绿水处,倾听不经意的鸟鸣虫叫;总是流连于山穷水尽的路口,期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也总是沉醉于灯火阑珊,回首刹那默然的惊喜。机遇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许正是怕错过稍纵即逝的它,才会如此珍惜上天赐给我们的每一个时刻。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夜唳之中,独立于乌江之上,你那深邃的眼神让人迷离,此时的你大概已了然了吧,犹记得,鸿门宴上,优柔寡断不仅让你错失了杀刘邦的最好机会,更落得个“竖子不足与谋也”的评价,也许你是后悔的,怎奈“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当四面楚歌之声响起,你知道一切都晚了,霸王颈血浸染乌江,苍天抽泣,大地无语。人这一生实在没有过多的机遇供你去把握,一次的错过足以让你身败名裂,当然,一次的把握也足以让你光辉一生。

没有资本,再好的机遇也是枉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花费了六年时间,不断观察,不断摸索,像神农尝百草,日复一日的在一簇簇野草堆里搜寻,最终开创了震惊世界的一次“绿色革命”。因为努力,因为善于抓住机遇,更因为他那丰厚知识的沉淀积累,让他在机遇面前,有了更进一步对自己人生升华的资本,没有这些,即使机遇仅仅是与他一步之遥,这一步也永远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世称“卧龙”的诸葛亮可谓三国时期一颗明星,然而世人尽知其神机妙算,却不知他隐居隆中边种地,边修学,静观天下,待机而出。刘备的三顾茅庐,为他的出山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多年的知识储备让他早已按捺不住寂寞,大干一场才是他所追求的。也许无边的等待是痛苦的,但只要相信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那么当机遇来临,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分外辉煌。

当破晓的光晕驱散西湖之畔的水汽,当混沌的尘灰又一次隐没在潮动的人流之间,当一切暴露在阳光底下,就连那机遇也无处遁形之际,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它,去创造另一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创新与发展作文800字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的时代在飞速地发展着,人们的思想带着脚步不断地向前走,当一切旧物质被这滚滚历史车轮扬为尘埃时,我们又何在穷山恶水的地方探索发现。当生活中出现被人重叠的假象时,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努力地改变自己,另立独特。所以,创新便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深思与行动。

说到创新,我们不妨先侃一下模仿。模仿是一种带有艺术色彩的行为,它能巧妙地用各种方法使自己与被模仿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正如齐白石老人教育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里便诠释了模仿的害处,模仿并不代表超越,不代表创新,更是一种比较贬义的代名词。从古至今都有人们模仿名人而发展自己的例子,名人或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会被模仿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加夺人眼球的亮点部分,具有榜样先锋的意味。

不过,他们到底能走多远?

下面便是创新了,我们会把创新理解为探索、发现、发明、发展。是说在创新这条道路中,我们唯有探索到了,才可以与自己的意愿,更加接近现实。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有爱迪生刚开始发明的电灯,爱迪生之所以发明了电灯,他是有一个勇于探索和大胆创新的念头。

刚开始钨丝灯出来之后,效果昏黄,色泽差。不过我们也不是甘于一成不变地使用它,当旧时代翻去之后,白炽灯出现在了大家的生活中,它拥有的一系列特点是电灯起源所没有设计到的。这更是创新部分的体现,一个懂得创新,不断创新的人,是历史记住的人,当提到灯泡,大家都会说出耳熟能详的爱迪生,谁会提后来的人呢?

当小沈阳火爆娱乐圈之后,你又有多少由心而发的感慨呢?小沈阳凭借自己优秀的模仿技艺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欢笑,他也是红了一时。但是,当小沈阳热飘过之后,我们又会怎么记得曾经有一个名人,他像个演员似的,只唱别人唱过的歌。是的,我们不是记得一个仅靠模仿便能名垂千史的人,或许,当时我们对他并不是崇拜。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活在人们心里,是因为他用自己最独特的方式去让人们记住自己,他们不会只用一种方式去展现自己;在各个领域提高自己;不断创新一些新形象和新事物来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加完美,一定要不断地努力,创新自己的生活那样才可以永久地立足于大地之间。如学习也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取得成绩,是比固步自封的死学更有智慧。

模仿与创新是并列存在的。摒弃模仿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开拓创新才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在我们的时代里——创新才是王道。

[创新与发展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

全文共 6290 字

+ 加入清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当代以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为代表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以及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37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交往方式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今天中国社会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大众性、开放性和前沿性,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人作为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的巨大能动作用和深化改革对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千百万大众的实践,千百万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成效显著。去年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今年1—9月新登记注册的企业达315万家,注册资本金20.7万亿元,同比又增加了19.3%和40.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当代以互联网、大数据发展为代表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以及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30多年中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劳动者所对应的生产资料已不仅是土地、工业制造设备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今天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变化,它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浩浩荡荡的大规模实践活动。

当年小岗村18位村民手印所体现的群众实践突破,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特定条件下制度突围之急迫。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中,科研人员、青年和大学生、国际人才、返乡人员、基层群体等各类人物主动参与,其群像更为丰富生动。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草根性成为普通大众收获新一轮改革开放红利的最直接与现实的实现方式

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有着特定文化承载、个人意志和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事人才制度和人口户籍政策等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人们的生活观念、财富观念、时间观念、风险意识等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带来城乡人口大流动,传统观念中的安土重迁瓦解了;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年很难去趟县城的农民的命运。作为计划经济特色之一的单位制变革,使一批人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走出原有的小社会“安乐窝”,走上创业创新之路。

在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高门槛,不是普遍大众能轻易迈过去的。今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低门槛使机会平等有了更为有利的基础,依托于“互联网+”的创业和创新无处不在,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找到获得成功的机会。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给了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遇,一批人通过诚实劳动和艰苦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今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积极的流动效应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大得多。今天,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让更多的人实现人生价值,这有助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也会让更多年轻人,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新变革,是对传统经济条件下创业创新的超越

创新是将“支配的原材料与力量”通过“新组合”引入生产以实现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在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家不是简单的社会身份,而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眼光、承担风险的勇气、强大行动能力的个性化人格特质。

20世纪70年代后,创新出现了向多元主体开放式参与转向,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其它主体也参与进来,形成了系统性、网络式、集群化的创新行为和过程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创新尽管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但还不具有人人可参与的大众性。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带来创新组织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创新呈现出明显的个人化、小规模、分散式、渐进性特征,创业创新活动变成了社会大众人人可及的事情,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空间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使得那些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受到高校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毕业生,还是普通农民、家庭妇女、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甚至有的残障人士等都可以参与进来,都可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机会和空间。

长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中创业和创新只是少数人从事的“高大上”的事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只能沿着前辈的生活轨道谋生。随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淘宝网”等平台凭借技术难度小、进入门槛低、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帮助千百万普通民众实现创业梦想,在中国城乡地区形成了极强的示范和带动效应。近年来东部地区的浙江、山东、江苏等地出现了一批“淘宝村”,极大改变了现代技术发展与普通民众的疏离,这是他们前辈没有遇到也没有想到过的事情。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当代信息化高度发展条件下技术范式的深刻变化

人类知识的生成、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今天数据已经渗透到几乎每个行业和职能领域,成为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对数据收集、管理、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催生出一大批新产业。据测算,自印刷术发明以来,过去上千年印刷材料的数据量相当于200PB(数据存储以比特(Byte)为最小单位,为1024进位制,从低到高依次为B、KB、MB、GB、TB、PB、EB和ZB),而2011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约为1.8ZB,相当于人类过往数据量的9400倍。

与工业革命不同,知识经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与数据的排他性约束相对少。与传统工业扩大规模带来边际成本递增不同,同一(同类)数据则可以被多个主体同时使用,乃至越用越丰富,其边际成本还会出现不断降低趋势,这对国家治理模式、企业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个人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社会生活正日益高度数据化,数据信息的传播也从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络裂变式传播转变。比如,传统条件下对消费者需求只能依据人口统计特征来描述,而个人需求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情景依赖性难以把握,现在大数据通过细分化、个性化、精准化、动态化,可以实时模式化其需求行为。“互联网+”和大数据在带来传统重构的同时,更催生了无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空间,它把人重新组织进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之中。

大数据具有无限接近消费者潜能的性质,它极大地推进了人的愿望、需要和现实需求与可能提供的产品、服务在更细微层面的匹配,预示着新一轮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依托于互联网所带来的平台效应、链接效应和重构效应,使“淘宝村”等业态所面对的市场早已不是简单的地域性本土市场,它连接的是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

五、中国进入发展新阶段和现代科技迅速进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迫切需要,并提供了巨量空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28.2%、47.9%和23.9%,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下,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的模式难以为继。2014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13%,但消耗了世界能源的23%、钢材和水泥的50%,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十分严峻。

作为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第一大国,在农业就业人员比重逐步降低的大形势下,随着工业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已难以有效解决新增就业问题,必须通过吸纳劳动力能力较强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5年至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从约7.46亿人增加到7.72亿人,其中第二产业增加了约5300万,而第三产业增加了约7800万。

今天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创新要素的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在关键产业都可以找到深度融合和成长的空间,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内容、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带来了人们传统商业思维和商业逻辑的变革,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不断变化的商业模式中的资源、价值、结构、关系和边界。

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极强的衍生和拓展能力,基于平台商业模式的向上、向下延伸、跨界和全方位扩张,催生了难以计数的商机。苹果公司为iPhone手机推出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模式,为众多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开发工具。应用商店允许用户直接从iTunes商店浏览、购买和下载应用程序(苹果公司提取30%的版税)。App Store技术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推进了苹果从原来的iPod向iPhone平台商业模式转变。同时,也诱发了各大信息技术(IT)系统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终端制造商推出自己的“App Store”。现在门类众多的应用软件可谓日新月异、千姿百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中国是一个赶超型的发展中大国,不仅要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同时还要补2.0方面的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广泛参与性和渗透性,在基本经济运作层面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商业模式的融合。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各类高校在校人数超过3500万,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蕴藏着巨大的知识和创新能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国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等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产业革命”,使中国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取得了“当惊世界殊”的骄人成绩之后,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表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是开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金钥匙”。

抓住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大创新机遇期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思想和现实意义是探索经济增长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模式,本质上符合新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基于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型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强调决定一国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来自知识生产、知识运用、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符合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和逻辑。

其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顺应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阶段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和发展现实,具有非常深刻的国际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再平衡和深刻调整的重大挑战,也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事实证明,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稳定复苏和新一轮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常常讲重大战略机遇期,其实就是重大的创新机遇期,核心就是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启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创新驱动,真正实现全球经济转型发展和再平衡。也正因为如此,后危机时期,许多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如欧盟在2013年启动“2020创业行动计划”,英国倡导“青年创业计划”、“大学生创业项目”,法国提出“青年挑战计划”,美国2011年启动“创业美国”计划,日本则更加强调通过产学合作来培养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中国同样也需要抓住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增长过程中重要的创新机遇期,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创造内在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稳定发展继续做出应有贡献。

打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赶超增长新动力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战略任务等诸多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从目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向未来高收入经济体赶超增长的趋势和方向,这一点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新常态下亟待改变的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即需要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中高速赶超增长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战略。首先,万众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源泉和手段。通过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市场活力,动员企业、科学家、高校科研单位以及金融机构等,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促进知识研发科技化、应用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形成各类充满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等,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转换,真正走向创新驱动和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增长的道路。这一点正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动力所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魅力所在。其次,大众创业也是中国经济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和选择。国际发展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之所以沦为“中等收入陷阱”,核心问题就是缺乏万众创新基础上实现大众创业,导致经济结构升级困难,大量失业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贫富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等等现象。反观一些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经济体,经验之一就是通过万众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结构调整任务加剧,增长动力亟待转换,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积极推动经济升级转型,成功迈向高收入经济体。

大众创业是万众创新的实践者探索者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动力,两者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首先,万众创新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动力,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众多的劳动力、众多的创业者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创业新平台。其次,大众创业推动万众创新。创新尤其是科技成果转换和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大众创业的实践探索和积极推动,大量的创新行为本质就是创业实践和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临界点爆发”。这个“临界点爆发”既是科研研究、技术发明以及企业家的风险精神等发挥作用的结果,更是成千上万创业者的实践和探索的结果。从这一点来说,大众创业是万众创新的实践者、探索者,也是一切创新的实践来源和思想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万众创新,也需要大众创业;而归根结底,需要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相互推动、相互引领、协调发展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条件,因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更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若放在十年前,再高明的预言者也难以料到,一群风尘仆仆的快递小哥,会在日后成为中国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这个变化告诉我们:只要有适当的土壤,创业和创新可以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了广阔舞台,要勇做弄潮儿,在实现个人梦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改变发展模式摆正发展与环保关系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必须以环境质量和环境标准、环境总量和容量、生态保护和百姓环境健康等为前提、为条件、为依据确定发展项目的定位、内容及规模等。

我国要走向富裕之路,又要走向绿色发展之路,两者都是关系国家民生、国家强大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因此必须摆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发展关系。

回顾历史,建国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后,我国更是大力发展经济,GDP以平均每年8%~9%的速度增长。在进出口贸易上实行“两头在外”的发展,进出口贸易上去了,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今,我国经济建设已取得辉煌成就,GDP总量已居世界第2位,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在重经济轻环保发展的背后留下的隐患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锐减、人民健康受损,社会难以承载。虽然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但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人们长期形成的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这次严重雾霾,我们应深刻反思,应该觉悟,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的后果不是“双赢”而是“双损”。

因此,要转变观念,升华认识。调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和科学关系。必须以环境质量和环境标准、环境总量和容量、生态保护和百姓环境健康等为前提、为条件、为依据确定发展项目的定位、内容及规模等。只有这样才能约束、逼迫和推动各类企业必须实行转型发展,由粗放式发展转化为集约式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支撑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行创新发展。

这种发展才能称为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产生的GDP才是绿色的,是真实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要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赢发展。环境保护才能还清老账,不欠新账,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才能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低谷,才能避免雾霾天气的发生和曼延,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创新作文的论文

全文共 6357 字

+ 加入清单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作文,人文主体,培养个性.

[提要] 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思维,激发兴趣;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生活是作文源头活水;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有记者问“童话大王”郑渊洁:“您如何看待当今的作文教学?”郑回答:“挺摧残孩子们的。”是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学生作为作文主体 的正轨,这样使得我国 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要求与束缚了生命灵性的作文教学之间形成了巨大 的落差。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

由北大、清华、复旦等七所著名高校联合著名文学刊物《萌芽》杂志社,发起 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已举行了三届,他们摈弃了那种酸文假情的应试作文,呼唤真情 的回归,鼓励灵性的飞扬,大赛佳作纷出,倍受关注。那么,这种打破传统作文模式,提倡自由自在地抒写、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作文能不能让更多学生来学习,能不能从理论上 、模式上建构一个框架,让中学作文教学能有更好的氛围,使学生的心灵舒畅,个性得到解放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 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

我认为“创新 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辩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 色的个性。

一、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 了文章,但创新精神 严重阙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 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设计想象擂台赛,如根据“雨天、网吧、羽毛”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2、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用150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们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

3、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比如《树》:从“环境”引发其挺拔、不怕困难,从“吸收”与“奉献”引发其巨大贡献,从“根深叶茂”引发基础与成材的关系。

4、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为了激活创新思维,可以启发学生对已成定论的观点、成语、说法等生疑质疑,构思时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鼓励提出与传统迥然不同的看法。比如,“滥竽充数”有的学生批评齐宣王的“在其位不谋其政”,“主张吃大锅饭”。又如“班门弄斧”可逆向思维“弄斧到班门,下棋找高手”,不怕出丑,向行家学习,少走弯路,这是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要注意 的是,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搜出“心灵上实际体会到的一个或几个强烈的印象”(陀斯妥耶夫斯基语)。

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

常见这样的现象:命题作文写得丢三落四、空洞无物的学生,在练笔、日记中却可以倾诉得委婉、细腻,诚挚动人。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命题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生那活,感悟人生而唤醒其沉睡的心灵呢?

1、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有感于韩日世界杯上届冠军法国队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前锋·中场·后卫》的作文,论证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拥有欧洲三大联赛最佳射手的法国队在世界杯上颗粒无收,让行家大跌眼镜。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 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 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 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 的内在价值。比如:从“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又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 素,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 的能力。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还比如走访石雕艺人,让学生了解青田石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增强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爱乡情感。走出课堂,最要紧的是培养学生捕捉生活中材料 的自觉性和善于捕捉的能力,当然需要老师多引导学生锻炼认识生活的能力,认识它的意义,理解它的实质,感受它 的价值,掌握它的特点,因为 只有真诚拥抱生活,才能抒发心灵深处的

真情。诚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论诗:“诗者:根情,言苗,华声,实义。”写作亦是如此。

4、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 因文得义 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也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而我们的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正如语文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于漪所说:“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它有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我的一些做法是:

(1)摘抄重要、精彩部分,有助于欣赏水平、思辩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剪录。有关报纸资料的积累,有助于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写、评、答,启发文思,锻炼写作。

(4)把握作家思存生活的方式、角度,提高综合素质。

5、“关注自我”" 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学生人生境界

“新概念”作文重内在质量,轻外在模式,这是作文的一大进步!这样学生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苦闷,传达自己的渴望,可以驰骋想象,思接千载,情通万里。

(1)只“关注自我”易落入个人狭小的圈子,忘了关注外部世界,有真情实感,少了真知灼见。因为关注自我,可能是单纯的自我表白,涉及的情感又多是生活的肤之痛引起的苦闷、压抑、反叛等,“自我”的圈子极小,表达喜空灵,不求实际,这就沦为自我抚慰,就只能是“小我”的自视、自足、自怜、渴望、忧虑、欣赏、热爱、追求等情感,避开了与社会内容的碰撞,没有思维内质,显得苍白无力。

(2)不要以“小我”而冷落了“大我”,注入些理性,充实精神。

当前我们强调个性,张扬个性魅力,会不会因“小我”而忘了“大我”?所以,“ 创新作文”要特别注意注入理性,充实精神。如果能将单纯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对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的议论品评,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自然现象的深沉关注,这样的“关注自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作文”,才有真正意义可言。比如《假如我只有三天可活》、《假如世界到了末日》都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剧烈的震荡!把自己的生活与社会紧紧联系起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精神境界又高了一层!

三、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新概念”作文就是要让学生真情表达,张扬个性,作自己的主人。我的一些做法是:

1、运用特色语言,真情表达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语),作文也如此,“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孔子语)。独具特色的语言要求在准确、简洁、流畅、鲜明、生动、形象的前提下提炼个性化的语言,形成个人独特的语言风格。

(1)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如有位学生写自己一天天长大“岁月的光线拉长了我的身影”,通过这一句话,我们仿佛看见:夕阳下,一少年迎风而立,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影子。

(2)凝练含蓄,意义丰富。如有位学生写《我所居住的班级》“那儿是我的家。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家里我才会感到温暖。那儿有充足的阳光,可以照到每个人的心里,那阳光可以让人永远的值得怀念和回忆。”廖廖几句就写出了对班级的深深依念,意蕴隽美,让人玩味。

(3)多用修辞,富有变化。如:比喻、排比、拟人、反问等。可以仿写课文。如学了赵丽宏的《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炊烟)更亲切了。那是一种动人的招手,是一种充满魅力的微笑,是一个似曾相识的陌生人,友好地向你挥动一方柔情的白手绢······”这一个比喻兼排比句,把对炊烟的抽象感觉,具体形象化了。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有的学生写到“这几天很想家,那一种感觉是昭君出塞时的一步一回头,是雏鸟对归巢的渴望,是余光中《乡愁》中的一枚邮票。”

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叶圣陶强调:“作文贵有新意”。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作文,谁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作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1)让学生说其想说,写其想写。中学时代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正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却常常使创新的火花四溅。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比如我鼓励学生自由作文,有人便写了《黄鼠狼给鸡拜年》,说老师满脸微笑,还以为本学期无作文之束缚,不料,微笑的陷阱是要我们更好的写作······

(2)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叶圣陶先生说得很形象:“爱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要还学生以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的作文。学生作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散文,小小说,杂感,日记体,自传体,书信体,等等,可自由挥洒青春与激情,如:《一只被咬过的苹果》、《假如穿越时空隧道》、《假如我是你》等题目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天地,使他们获得写作自由之后,才华如大山而爆发。

(3)选材“笔下见时代,墨中尽风采”。 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选用一般人熟视忽视的材料。如,写自己心灵与生活:a、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的欢乐,抑制不住的兴奋,热泪盈眶的感动,挥之不去的惆怅,······ b、自己的思想:别具慧眼的见解,刨根问底的质疑,社会现实的忧虑,人生道路的迷惑,······c、自己的校园:风采炯异的老师,性格鲜明的同学,休戚与共的小组,色彩缤纷的班级,····甚至一丝飞扬的思绪,一声由衷的赞叹,一句温馨的祝福,一次有趣的对话,一场激烈的争论,一分纯真的友情,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一道道独具魅力的心灵风景和一幅幅别有情趣的生活画面。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乔奇说:“发明 和发现存在于: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东西的同时,想到从没人想到过的东西之中。”作文亦是如此,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巧取角度,或发现别人未察觉的、不易察觉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样能写出新意,写出生命个体的独特的感受。比如有位学生写了一篇《我是差生》的作文,大胆而细致地刻画了作为差生的心理及所受遭遇,感受独特而新颖,后来在市里获了奖。

3、让心灵飞扬

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

中学生敏感天真、活泼又富于幽默感,平时叽叽喳喳、嘻嘻哈哈话很多,可是一写作文,就象变了一个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用太多的条条框框约束了他们的心灵,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对生活的刻骨铭心的体验和感悟,使他们不能让独特的言语才情诉诸笔端,不能自由自在地外化心灵运行的轨迹。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个体生命以自己的思维触角对外界予以深切关注与体验,使学生流泻出的文字饱含心灵深处奔涌而来的生命情思,真实体现个体生命之间形形色色的独特的气息与韵味。如本学期在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现个性,学生积极性极高。如《我似男生》写到:我是爽快的人,一碰见婆婆妈妈的人就拼命逃——烦!······近段时间,我们女生认为中考体育选篮球易得分,于是我们班女篮球手最多,也闹的最凶。我家没有篮球,于是我一口气借了三个。家里人都好奇地问我:“你还打篮球?”可我只是埋怨自己不是男生的口气说:“中考需要。”······我专门找了个“小师父”我这才知道什么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的滋味了。打蓝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一运球,球就东逃西撞,前倾后跳,我的形象便成了“陀螺”,球哪儿跑,我哪儿转。此文让一个不服输的,活泼青春的初三女生跃然纸上!又一位学生的《痘痘大挑战》写道:哼!我一定会战胜你们这些可恶的痘痘的,等着瞧吧!······人算不如天算,当挑战进行到第二阶段,痘痘未投降,我的胃就投降了。······我打了几瓶点滴才治好了胃,而痘痘呢,还依然在我的脸上长着。······我懂得了一句话“别跟自己的痘痘过不去”······。字里行间凸现出来的青春气息、生命感悟是独特的,可以说是心灵的自然流泻与飞扬。

四、“新概念”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不能在教改风起云涌时无动于衷“任尔东南西北风”,甚" 至板着面孔给教改浇冷水。

2、“新概念”的“新”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即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体现着个体生命的鲜活灵动性。决不能哗众取宠,耸人听闻,脱离生活实际,否则,“新概念”作文教学会走上误人子弟的歧路。

3、要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学生的看法、认识不可能都正确都成熟,有些不足、缺点,乃至错误,决不能全盘否定,而要热忱帮助,保护其积极性。

总之,新的时代,中学作文教学也应有新的面貌,让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文主体性,放手学生自由地、大胆的去写他们想写的、爱写的一切,去尽情展现带有他们生命痕迹的心灵和风采。“ 创新 作文”教学,正是凸现了生命的人文主体性,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作文教学会成为个体生命思维深化、情感升华、个性发展的心灵流程。

[关于创新作文的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创新与发展作文

全文共 1047 字

+ 加入清单

汽车前进需要燃料,小鸟飞行需要翅膀,电脑运转需要电力,那世界富强又要靠什么?是创新

它能使一台近一个房子大的电脑变为一个能在手中随意掌控的小型机器,它能使我们从人力、手工生产转变为大机器生产,它能使汽车走进我们的家庭,它能使飞船飞上太空...太多太多,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以后,科技的不断发展(“是”应改为“使”)我们惊叹不已,北京奥运(逗号应该为顿号)上海世博会,(逗号及“运动馆”删掉)等气势磅礴的建筑使我们眼花缭乱,手机、电脑的不断发展更是让我们(成语解释: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故该成语不妥,感情色彩不当。)。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世界的不断需求,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成语不妥)的主题,创新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整句逻辑推理关系混乱)。

创新十分重要,那如果过于保守,世界将会怎样?牛顿是大家熟知的物理学家,他的贡献更是独一无二,例如,力学三定律、(还有一位科学家叫莱布尼茨,议论文需注重语言的严密性)、万有引力等等。但到了晚年时,他(添加“的”字)研究(删掉“并”字)陷入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说的范畴而不能自拔。他用宝贵的十年时间去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一无所获。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过于保守,永远只处在一个永不上升的台阶上,那这个国家将会逐步落后,然后走向灭亡。

不仅在国家发展上,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例如,在课堂上试着提出一些疑问或者在与人交往中(改为“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别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些都是创新。

(过度不自然)每个人都爱做梦,因为梦里有我们的梦想,有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情,但那并非坏事,或许某个发明,(此句重复无益)(不妥,太过绝对)来自于一次的想象(成语解释: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用在此处不妥。),一次偶然的梦境。大胆提出来,或许你的提出,会给世界的发展又增添一份燃料。

其实,正如雨果所说”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的确,如果离开了创新,就会停留在某个阶段,那时候科技将会是落后的,生活将会是乏味的,地球将会是黑暗的。”如果你要成功,你应该朝新的道路前进,不要跟随被踩烂了的成功之路。”成功源于努力,但努力下的成功如果只是一味的抄袭别人,那就毫无意义。所以,一切皆有可能。(此段,对想象与创新的关系处理生硬。“一切皆有可能”与本段、全文关系不明朗)

奋斗吧!朋友,创新吧!少年,不做盗版,只求创新,不做最好,只求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着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其实质是,发展的中国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创新发展”这个话题,正是在这着名的“世纪之问”—“钱学森之问”成为深刻而尖锐的现实话题,引发举国上下一片讨论和反思之声的背景中诞生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就是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开创者之一乐黛云说:“学术上不该老讲‘统一思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筹)创校校长朱清时说:“培养大师首先改革教育体制。”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模式。”

教育专家、华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敏强说: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环境。科研项目都强调团队作战,分工越来越细,很难涌现出主导型的人物。社会要为知识分子营造发挥才能、冷静思考的环境,同时社会要宽容,允许科研工作者有缺点有个性。也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环境,当知识分子都把当科学家作为第一位的梦想时,大师才会更多地涌现。”

这些铿锵的语言表达的是时代的呼声,呼唤创新,呼喊变革!因为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思维,需要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精神,创新带来发展,创新带来时代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抢抓机遇创新发展

全文共 1532 字

+ 加入清单

“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建设幸福河池’目标,给罗城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给罗城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富民强县、建设幸福罗城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平权满怀信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围绕党代会精神,实现“富民强县”、建设幸福罗城发展目标,罗城县委书记黄平权、县长银邦克说,“十二五”时期是罗城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富民强县”进程的关键时期,县委立足实际,提出了“坚持一个主题、抓好六个提升、打造六大品牌、实现一个目标”(“1661”)工作新思路,即坚持以加快罗城科学发展为主题;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保障、优势资源科学利用、社会管理创新水平;打造仫佬族文化、于成龙廉政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民族教育、优质天然山泉水、优质特色酒业品牌;实现创建全国模范民族自治县目标。以“1661”工作思路指导和推动全县各项工作。

未来五年,罗城县紧紧抓住三大机遇加快发展,一是紧紧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仫佬族)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机遇,大力实施特色村寨、小城镇建设、农村交通、产业发展等项目;二是紧紧抓住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加快推进桂西资源富集区开发的机遇,力争到2015年,全县有色金属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三是紧紧抓住30周年县庆机遇,通过开展县庆活动,达到凝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加快科学发展的目的。

县委书记黄平权、县长银邦克说,罗城县将按照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2011年设区市换届新任领导干部集体谈话会上提出“六个倍加珍惜”的要求和河池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罗城实际,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对矿产资源整合开发,把资源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做强做优天然山泉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酒业,通过打造红酒文化品牌,把酒业培育成为全县又一新兴支柱产业。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糖蔗、毛葡萄、桑蚕、优质水稻、茶叶、烤烟等绿色产业为发展重点,重点发展具有罗城特色农业产业深加工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糖蔗种植面积达25万亩,野生毛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毛葡萄果4万吨。

三是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力谋划实施于成龙公园、城东新区、凤凰古街、城西片区、进城大道、罗城港(牛毕)火车站迁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撤点并校、城乡电网升级改造、罗城至柳城六塘二级公路等一大批事关罗城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

四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充分挖掘仫佬族民居特色,结合现代建筑风格,切实抓好县城新区的规划开发、成龙湖景区、进城民族大道、沿江路凤凰古街、四星级大酒店等标志性项目建设。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县级新农村示范点和城乡风貌改造建设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是大力弘扬仫佬族文化和于成龙廉政文化。深入挖掘整合仫佬族文化资源和“一代廉吏”于成龙等人文资源,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和文化精品培育工程,加快于成龙公园廉政教育基地建设,让仫佬族文化走出广西,走向全国。

县委书记黄平权、县长银邦克说,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该县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今后工作中,该县将集中人力、财力实施十项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养老、社会救助等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全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文共 1246 字

+ 加入清单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提出的治本之策。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对这种新变化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引领和指导发展实践。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每一次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的创新和完善,都推动实现了发展的新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发展实践,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布局、发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深刻洞悉,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主干课程,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作文创新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型教学,把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新作文铺路、培养和发现创新,注意求新务实。

关键词:作文教学;创新;个性写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照作;教师批改、讲评。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角,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于发挥,因此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创新性作文教学则是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入手,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潜能。学生喜欢写作文,他就会自觉地去看、去闻、去思。

一、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型教学,把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

创新性作文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观念,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把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布置学生清除身边不文明的事,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取样,再进行“清除”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以《文明的新风》为题,为人们设计一下未来文明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兴趣高了,通过实地调查,他们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展空间,教师一定要先转变观念,重视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让学生“学写”转向让学生“会写”,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写苹果,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以及所感受的不同,会写出不同的文章来,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对苹果的观察经验、感受去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肯定学生的作文,为学生进一步创新打下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新作文铺路

课堂气氛,需要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全责备,使学生能自由和安全地作文,使课堂气氛较松活跃。比如,写《妈妈》这样的文章,有的学生写自己的妈妈非常凶恶,如何打自己,写得很真切,但有的教师就指责说:“你妈妈都是为你好吗?你怎么能把妈妈写成这样呢?”这样一批评,课堂气氛肯定会沉闷下来,学生的思维肯定被抑制了,因为他们有了顾忌,害怕教师批评,所以,教师一定要以激励为主。

四、培养和发现创新,注意求新务实

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创新不能拔高了基本要求而一味追求创新,求新要务实。所以,教师教学生作文时,一定要把学生引至新的内容,大胆放手,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引导他们找出与众不同的方法,想出与众不同的思路,说出与众不同的话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然,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成就感。

这样打破了以往僵化的课堂,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活水,使学生被禁锢的思维得到解放,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作文教学何愁得不到质的飞跃呢?

参考文献:

[1]冯芳花。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的几种模式。创新作文教学研究,2000.

[2]常淑芹。小学生作文创新教学初探。课题研究阶段总结,2011-03.

[3]杨梅花。小学作文教学创新之我见。甘肃教育,2004(04)。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浅谈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论文2500字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浅谈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茶的历史悠久。饮茶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一大习惯之一。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发展;精神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作为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古代中国十分普遍。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种植和生产茶叶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有关茶的丰富、深厚的精神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渗透了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等众多领域都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与“茶风俗”、“茶道”相比,“茶文化”的范畴要深广的多。茶以文化面貌出现,应是在魏两晋南北朝时期。

有关茶的诗词歌赋随着文人饮茶的兴起,开始逐渐问世。茶开始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带有了一定得文化内涵,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精神作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上至帝王、贵族,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士人,都聚敛成风,皆以夸豪斗富为荣。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便提出了“养廉”的问题。于是,陆纳、桓温以茶代酒之举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出现了。在陆纳、桓温手中,饮茶已不完全是人为地使用它的自然使用价值,而是带有精神文化的内涵,进入了精神的层面。由此开始,饮茶并不仅仅为了提神解渴,它开始成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并表示一种精神、情操的手段,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文化思想交融碰撞。在众多思想中,玄学独树一帜,十分流行。而玄学家们,大多是所谓的名士,爱好虚无玄远的清淡。因此,在东晋、南朝时,出现了许多清谈家。后来,清谈之风渐渐发展到一般文人。虽然最初的清谈家有很多好酒,可是与酒相比,茶可整日长饮,令人清醒,从而保持思路的清晰和心态的平和。因此,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便从好酒转向了好茶。而在他们那里,饮茶已经被视为一种精神现象了。紧接着,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饮茶开始和佛教、道教联系在一起。因为坐禅是佛教徒日常中的重要环节,而坐禅要求头正背直,静心专一。这样长时间静坐,容易导致疲劳困倦,需要清心提神,因此饮茶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好的途径,茶成为了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而在道家看来,饮茶能够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轻身换骨,从而帮助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中国茶文化也由此初见端倪。因为尽管这个时候完整的宗教饮茶仪式和阐明茶的思想原理还没有形成,但很显然茶已经脱离了作为饮食的物质形态,具有了显著的社会、文化功能。

中国茶文化在隋朝基本初步形成。茶在先前都是药用,而到了隋朝,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普遍饮茶的形势,也多是因为百姓认为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陆羽在茶文化发展历史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780年,陆羽所著的《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也以此为标志。《茶经》阐释了茶的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的艺术,并把儒教、道教、佛教的思想精神与饮茶相结合,首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直至《茶经》诞生后茶方大行其道,因此《茶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以后大量茶书、茶诗的开始出现,如《煎茶水记》、《十六汤品》、《采茶记》、《茶述》等。此外,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与禅教的兴起有关。上部分提到,由于茶有提神益思、清心静气的功能,所以寺庙崇尚饮茶。许多寺院不仅在周围植茶树,还为了专门从事茶事活动而制定了茶礼、设立了茶堂。

茶业到了宋代有了很大发展,这也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专业品茶的社团开始在文人中出现。如由官员组成的“汤社”、由佛教徒组成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好茶,甚至在宫中设立了茶事机关。赐茶成为皇帝笼络大臣和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给国外使节的赏赐中茶叶必不可缺。在平民百姓中,茶文化更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

可是,尽管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也因此十分兴旺,但走向繁复、琐碎、奢侈的茶艺,已经失去了唐代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茶文化的精神也淹没在过于精细的茶艺中,失去了其高洁深邃的本质。不论是朝廷、贵族、还是文人,喝茶都成为了“喝气派”、“喝礼儿”、“玩茶”。因此在元代以后,茶文化进入了曲折发展期。北方少数民族饮茶,主要是出于生理上的需求,对品茶煮茗等文化精神方面的活动兴趣不大。而汉族人面对故国破碎,异族压迫的情形,希望通过饮茶表现自己的情操,磨砺自己的意志。这两股思想潮流在茶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了茶艺的返璞归真。

明清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也已经改成“撮泡法”。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都是文人雅士关于茶的传世之作的代表。随着茶的种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质地、款式、花纹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到了晚明时期,饮茶的境界又有了新的突破,文士们开始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认为应当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茶叶出口到了清朝也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更是数不胜数。

新中国成立后,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以茶为载体,经济发展也得到了促进。

总之,茶文化注重“和”字,千百年来在缓解压力、凝神静气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即使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也不例外。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茶文化也必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王玲.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1992.

[2]舒玉杰.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M].北京出版社,1996.

[3]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4]丁以寿.中国茶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