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取而代之的成语故事2篇 作文题目【汇集20篇】

高中般要求写800字,可是就是这简单的八百字却难住了很多人,作文到底该怎么布局谋篇,如何写才能得高分,怎么才能凑够字数,没有思路怎么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中作文题目大全,希望你喜欢。

浏览

4905

作文

1000

成语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可是,妈妈讲的太慢了,也太少了,听到石老师说要看这本书,我立马让爸爸给我买来看,看着看着,我就被成语里面的小故事给吸引住了。真的是太让我爱不释手了,“成语爷爷”真的是太有智慧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让我为之深深地吸引。

其中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说的是一个人总是觉得他的禾苗长得太慢了,于是就拔出这些禾苗想让它长得快一些,但是因为禾苗离开了土地就全部死掉了……

我喜欢《成语故事》这本书,它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励志简短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简短的成语寓言故事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一:一夔已足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

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磐。磐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磐,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华,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二:奄奄一息

不久,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

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三:燕雀处堂

孔鲋,字子鱼,孔子九世孙,战国末年,他旅居魏国,是当时的著名人士。他在《论势》中,记叙了一件当时发生在魏国的故事。他说:秦兵攻伐赵国。赵国是魏国的近邻,魏国的大夫们却不警惕,反而认为局势对他们有利。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击败,我们就趁它危兵之时出兵袭击,就可以轻易大获全胜。”子顺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就从未打过败仗,他们的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必能战胜赵国,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秦国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正是对我国有利吗!”子顺说:“秦国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若亡了赵国,必然不会就此满足,一定会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遭殃了。”

接着,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泛指燕子或麻雀一样的小鸟,他们在一家人的堂屋里筑了巢。母子大小,吃吃叫叫,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以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最太平、最可靠,不料有一天,这家人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往上直冒,一会儿就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而燕雀们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认为房子着火,这与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它们的窝都是好好的。它们一点也没想到大祸快要临头。

子顺讲完了这段故事,然后严肃地对大夫们说:“现在你们全不想到,赵国如被攻破,大祸便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难道人可以无知得像燕雀一样吗?”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四:一误再误

宋太祖病危时,他果然按照母亲的遗嘱,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嘱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仍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跟着年纪的增加,他变得更加骄横专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晓得母亲的遗言,当初见三哥赵光义做了天子,二心想三哥早点逝世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宋太宗身体很好,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打算用诡计手腕篡夺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磋商,咨询他对传位问题的见解,问他自己应当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服从他母亲的志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太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你,这样做已经错了;假如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消除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动机。后来有人举报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能够把他放逐到边远处所去,避免他动员叛乱。”

宋太宗服从了赵普的看法,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五:一挥而就

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他投降了元兵,又劝文天祥归顺。

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

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坐井观天的成语故事续写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心想:小鸟在空中飞来飞去,知道的多;而我整天坐在这口井里,知道的就少,真的是这样吗?于是,青蛙决定跳出井口看个究竟。

机会来啦,接连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井里的水满上来了,青蛙趁机一跳,跳出了井。他惊讶极了。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荷塘。荷塘里,绿油油的荷叶像是一把把小伞;荷叶上,小水珠眨着亮晶晶的眼睛;荷花开了,红的像火,粉的像霞……一只蜻蜓立在花骨朵上,难怪古人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陶醉于这一切的美好,听见了小鸟的声音:“喂,朋友,我没骗你吧?”“是的,朋友,我现在知道了,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呀!”青蛙不愿意再“坐井观天”了,他跳进荷塘,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

从此,荷塘中又多了一位捕捉害虫的小能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奋不顾身成语故事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fèn bù gù shēn

[成语解释]    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典故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成语故事

“奋不顾身”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人安危。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著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湖广襄阳府枣阳县有个叫蒋兴哥的男子,娶了本县王公的女儿三巧儿,两人婚后十分恩爱。有一回蒋兴哥到外面去收账,一年多没有回家,三巧儿在家等啊等啊。心里很是焦急!于是就请算命先生算卦,算命先生说:“别急,你的丈夫过几天就会回家了。”三巧儿听了高兴万分。由于一心盼着丈夫回家,便每天出外翘首以盼,脖子都望酸了。

由于三巧儿长得漂亮,在外东张西望时惹来了一个叫陈生的外地人,他用银子收买了卖珠子的薛婆,让她帮忙引荐自己和三巧儿相识。薛婆收了陈生的银子便不时在三巧儿面前说陈生的好话,最终,陈生硬是从中作梗,拆散了蒋兴哥和三巧儿。一桩好姻缘就这么没有了。后来人们便用“东张西望”这个成语,来形容心神不宁地到处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寓言故事的成语和道理:亡羊补牢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到羊圈里一看,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就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故事道理: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它说明:羊丢了,把羊圈修补起来,剩下的羊就不会再丢。:犯了错误,立即改正,就能减少错误。遭到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可以避免继续出现的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一个关于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半途而废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释读】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混混沄沄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gǔn gǔn yún yún

【近义词】:滔滔不绝

【反义词】:时断时续

成语出处】清·龚自珍《明良论二》:“大臣无耻,凡百士大夫法则之,以及士庶人法则之,则是有三数辱社稷者,而令合天下之人,举辱国以辱其家,辱其身,混混沄沄,而无所底,厥咎上达下,象似水!”

【成语解释】水流汹涌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

【混混沄沄造句】他说起话来就混混沄沄,一刻也不停歇。

【混混沄沄的成语故事

《明良论》是龚自珍于1813年至1814年(嘉庆十八年至十九年)写成的一组政论文,共四篇。当时他才二十二三岁左右。该篇是第二篇。1813年,河北、河南、山东爆发了天理教农民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其中一支起义队伍曾经袭击皇宫,嘉庆皇帝颙琰(yóng yǎn)十分恐慌。他一面连续颁发“谕旨”,大骂官吏们“寡廉鲜耻”,把发生危机的责任推到他们身上;一面又变本加厉地推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一套“治民之术”,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龚自珍面对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的激烈斗争,感到地主阶级已不能按照旧的一套统治下去,必须进行改革。因此,他站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针对颙琰的“谕旨”,写了《明良论》,大声疾呼变法革新,并从君臣关系、用人政策等方面揭露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着重指出腐朽的根源在于君主极权和“不思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简短成语故事居心叵测

全文共 434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時期,赵惠文王派大夫楼缓出使外国。

当時楼缓早已居心叵测,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惠文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 赵惠文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 这時楼缓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 赵惠文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楼缓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時我能回赵国吗?” 赵惠文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楼缓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 楼缓走后便逃到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 消息传来,赵惠文王执意不信,并说:“我向楼缓发过誓,决不相信任何传言。” 大臣们看赵惠文王执迷不悟,非常生气。“居心叵测”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存心险恶不可推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青州从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世说新语·术解》。

意思:原用作美酒的隐语,后用指美酒。青州:古代州名。从事:古代州郡长官的僚属。

东晋大将桓温手下有个幕僚很善于鉴别酒,有酒就叫他先尝,尝到好酒,他就说“青州从事”,尝到差的他就说“平原督邮”。那是因为青州有个齐郡,平原有个鬲县。“青州从事”是说酒已到肚脐(谐“齐”);“平原督邮”是说酒还在胸腹间的横膈(谐“鬲”,本读lǐ,此处应读gé)膜上停留。

“从事”、“督邮”均为僚属一类的官名,这里是作为一种风趣的称呼。后遂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青钱学士

出处:《旧唐书·张荐传》。

意思:指屡试屡中的文人。

张荐的祖父、唐文学家张(zhuó)年轻时共八次应科举试,都考中甲级,两次授与长安尉,又升任鸿胪丞。共四次参加官员选拔,起草裁决文书和策问是吏部的第一名。当时一个员外郎名叫员(yǔn)半千的对人说:“张的文章就像青铜钱,一万次挑选一万次选中,从未听说他有落选退回的时候。”当时的文学界很重视他,把他看成是“青钱学士”。

后遂用“青钱学士”赞称屡试屡中者,用“青钱万选”称屡试屡中的文章或喻人之文辞出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姑妄言之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ū wàng yán zhī

成语故事】宋代文学家苏轼早年在杭州做官,因写诗讽刺朝政,得罪了皇帝,被贬到黄州。晚年又再次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轼到儋州后,因偏远荒凉,常读书写作,邀请朋友“姑妄言之”讲笑话,晚年写笑话集《艾子》。

【出处】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奚。 《庄子·齐物论》

【解释】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用法】作谓语、定语;与“姑妄听之”连用

【近义词】随便说说

【相反词】姑妄听之

【英语】tell some body something

【成语举例】这不过姑妄言之罢了,哪一个能办这件事? 《九命奇冤》第二十九回

【成语造句】

◎ 这方面的原因笔者姑妄言之,可能有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付之一炬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71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fù zhī yī jù

【出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唐·杜牧《阿房宫赋》

【解释】付:给;之:它;炬:火把。一把火给烧了。

【用法】作谓语;表示野蛮残暴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付之丙丁

【押韵词】十八层地狱、殚心积虑、视同一律、温香软玉、优柔餍饫、颠来播去、深见远虑、大同境域、浮名虚誉、长辔远御。

【年代】古代

【谜语】纸船明烛照天烧

【法文】livreraufeu

【俄文】преáтьогню

成语故事】唐敬宗时,朝廷大兴土木,挥霍无度,杜牧十分气愤,就写一篇《阿房宫赋》,讲述秦朝的阿房宫是十分的繁华,最后被西楚霸王项羽放火烧了三个月才烧完,借古讽今,希望能让当权者吸取秦亡的教训

【成语示例】除夕,京师富家竞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成语例句】

◎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一系列的不幸接踵而至,当年夏天普法战争爆发,巴黎歌剧院被迫关闭;9月,正值盛年的列昂猝死于心脏病;三年后一场大火烧毁了巴黎歌剧院,连带所有保留剧目的布景和服装全部付之一炬。

◎ 1972年,金顶的古建筑群被人付之一炬,令佛学界、文物界人士痛心疾首。

◎ 2月2日上午,在天津市郊一片开阔地上,6000多公斤含有矿物油的禁售食品被付之一炬。

◎ 南来以后,为了安全,抛掉了不少部稿子,有的给埋在地里烂了,有的连埋都来不及,只好付之一炬。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爱势贪财

成语拼音:ài shì tān cái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为人。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成语来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一个知义多情的女儿,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

爱势贪财的成语故事

王熙凤背着太太她们为守备与张家调停婚约之争,张家父母见贾府派人来调停,自然爱势贪财,就把以前的婚约退掉,没想到他的女儿是个烈女,就自缢身亡。原婚约的男方守备之子听说金哥自缢,也投河而尽,让张李两家人财两空,凤姐坐得3000两银子。

爱字开头的成语

爱势贪财    爱屋及乌

包含有爱字的成语

爱屋及乌    爱势贪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639 字

+ 加入清单

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安安分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安安分

【汉语拼音】ān ān fèn fèn

【近义词】:安分守己、规规矩矩

【反义词】:放荡不羁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

【成语解释】做事不敢越轨,为人规矩老实。

【安安分分造句】像我这样一个又丑又穷的老婆,虽然讨你的厌,可是安安分分,不会出你的丑的。

【安安分分的成语故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有人请教他时,他便请人家代笔画了,自己题上两句诗,写上一个款,便算是他画的了。”我说道:“这个于他有甚么好处呢?”继之道:“他的仿单非常之贵:画一把扇子,不是两元,也是一元。他叫别人画,只拿两三角洋钱出去,这不是‘尚亦有利哉’么?这是诗家的画。还有那画家的诗呢:有两个只字不通的人,他却会画,并且画的还好。倘使他安安分分的画了出来,写了个老老实实的上下款,未尝不过得去。他却偏要学人家题诗,请别人作了,他来抄在画上。这也还罢了。那个稿子,他又誊在册子上,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这也罢了。谁知他后来积的诗稿也多了,不用再求别人了,随便画好一张,就随便抄上一首,他还要写着‘录旧作补白’呢。谁知都被他弄颠倒了,画了梅花,却抄了题桃花诗;画了美人,却抄了题钟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个哑巴,他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一天,村长的孙子过满月,把全村的人都请过去吃满月宴。哑巴也来了,到了村长家,哑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东西,就想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哑巴伸手扒开纸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夺下哑巴手里的黄连,连连摆手,连喊带叫:“哑巴,这是黄连,苦得很!”好奇的哑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让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黄连抢到自己手里。

旁边的人看哑巴那副傻傻的样子,也跟着大声喊:“这不是吃的,这是入药用的药材,你不能吃。”俗话说,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十个聋子里面有九个是不会说话的。是啊,哑巴怎么听得见呢?但他看到众人阻拦的样子,犟劲又上来了,“哇哇”叫着,仿佛在说:“我偏吃,我偏吃,你们算老几?管得着吗?”众目睽睽之下,哑巴把黄连塞进了嘴里。

黄连到了嘴里,但哑巴并没有嚼。他想:“不行,不行,万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办呀?”思忖了一会儿,哑巴动了动腮帮子,跃跃欲试。

村长抓住他的手,连比带划地命令他:“放下,黄连可是天下最苦的东西,你小子也敢吃!”哑巴一看村长生气了,反而坏笑起来,边笑边大嚼起来。

这下可不得了,刚嚼两口,哑巴的脸都痛苦得变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头,不停地往外哈气,用手扇嘴边的苦气,想要把黄连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旁人见了连连摇头,叹道:“唉,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前倨后恭就是指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对同一个人十分恭敬,下面一起来看看前倨后恭的成语故事

成语释义

原先傲慢,后来恭顺。形容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倨:傲慢。

故事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出处译文

苏秦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苏秦笑着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他是一位着名的策略家,非常聪明。

苏秦曾经到秦国去游说,向秦王陈说天下大势,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秦王有眼无珠,觉得他没什么才能,只会夸夸其谈。

回到家中,他的父母、兄嫂,甚至是妻子都觉得他这辈子不会有出息,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特别是他的嫂嫂,经常白眼相向,对他冷言冷语,骂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并说若是他这种人都能出人头地,这个世界就太怪了。

苏秦非常生气,于是发愤苦读,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后来,他研究出一套“合纵”之术,就是联合六国,合起来对付秦国。他先去游说燕王,很快得到赏识,拜为当朝相国。后来,他又奉命到赵国游说,又被赵王欣赏,挂了相国之印。再往后,他又去其他四国洽谈联合事宜。其他四国早被强秦欺负苦了,见到苏秦的主张可行,就都封他为相国。

这样一来,苏秦就挂了六国相印,成为权倾天下之人。有一次,他去楚国议论国事,经过家乡洛阳。他父母知道了,就将庭院打扫干净,摆下酒席,并率领全家人,到三十里之外迎接他。他的妻子、兄弟只顾低着头,看都不敢看他。他的嫂子则伏在地上,规规矩矩地拜了四拜,向苏秦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

苏秦笑了笑,对嫂子说:“嫂嫂,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对我又这样谦卑,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他嫂嫂又惭愧又害怕,对他说:“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你现在地位高、金钱多啊!”

苏秦听了,不由叹息了一声,说:“同样是一个苏秦,富贵时亲戚们惧怕我,贫贱时连父母也瞧不起我。人世间不以贫贱富贵对待别人的,又有几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小人:泛指道德不好的人;度:揣测;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的胸襟。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造句:辛显令《喜盈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看到这种人就够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字开头的成语

以子之矛 以小人之 以五十步 以天下为 以身试法 以强凌弱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以德报怨 以逸待劳

包含有以字的成语

失之毫厘 挟天子以 星星之火 以天下为 以五十步 以小人之 以子之矛 自以为得 不以一眚 贪天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牛鼎烹鸡的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牛鼎烹鸡”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作更高一些的官。”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

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呵。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卖剑买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解释】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比喻改业归农或弃恶从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近义词】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反义词】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例句】王将军战争后~,种豆南山,无疾而终。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点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故事里的百姓们开始改做农业,家家都有收成,都能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的兴趣能支撑你走下去,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多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