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看纪录片统编教材观后感(实用20篇)

“学雷锋,像雷锋那样做人”等当代雷锋精神的内涵与要求,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道德热点问题以及学习雷锋精神的道德模范事迹。下面是观看纪录片统编教材观后感,快来围观吧。现在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观看纪录片统编教材观后感优秀作文,欢迎查阅,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4454

作文

954

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29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故事具有史诗般的属性,在以往许多长征题材影视作品中,或者立足于全景式的宏大叙事,或者聚焦于某个故事的典型呈现,而作为一部既要关联全貌、又当立足四川的八集体量的大型纪录片,《隐秘征程》一方面有整体背景的清晰交待,另一方面又没有停留在内容过程的线性描述。

该片把核心内容牢牢锁定在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件中一连串最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元素上,比如草鞋、舟船、干粮袋、标语等等这些看似寻常却能贯穿全局的关键物件或重要场景。因为历史的细微之处,最容易被人所忽略,但他们往往是最能够解读历史真相的关键钥匙,同时也是最能够实现纪录片真实性与贴近性诉求的有效因素,正所谓“于细微处见真精神,于平凡处显不平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1666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观看了纪录片家园》,感触颇深。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深深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

接着,影片又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她是如何创造出了这绝美的蓝色星球。但她却又看着人类一点点将她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让它来毒害自己的肺,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己的灭亡。

“人类的欲望与数量似乎都在无休止的增大。人类在积极繁殖的同时,剥夺了其他物种存在的权利。因为人类的存在,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000倍;因为人类的存在,海洋将在2050年无鱼可捕;因为人类的存在,北极在随便哪一年的夏天都有可能完全融化,而北极圈各国却早早地投入到了争夺北极航道的斗争中,他们似乎已经迫不及待了。

人类的处境不容乐观,地球变得越来越热,海平面越来越高,那么,马尔代夫、东京、纽约、甚至于广州…它们将要怎么办?环境问题没有疆界,更不要以为他离我们很远,未来并不遥远,只是要看我们选择怎样的未来。

狂热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或是对于数字十分感兴趣的人很多,可是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组数据,以现在的增长速度,本世纪人口总数将达到90亿;全球花在军备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的12倍;每天有5000人因引用受污染的水而死亡;十亿人在饥饿边缘挣扎,而全球一半谷物用以喂养牲口或作饲料。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森林消失,到2050年全球将至少有两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正如影片所说“要悲观已经太迟。”,是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面对贫困,数百万非政府组织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比各国的自私自利更强大。许多国家政府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全国性的植树计划是被破坏的森林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四分之三纸张是循环再造,哥斯达黎加在军备与环保之间选择了环保,这个国家没有军队,他将本应投入军备的资金投入到了环保中。但是中国每星期就建两座燃煤发电站,再看看丹麦,有一座燃煤发电站将释放的煤送到地底,而非天空。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实不管怎样做,首先要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想想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吧。

“We all have power to change ,what are we waiting for”地球很美,但有赖于你。

前几天,我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家园》,看完后,感触很深,有许多想法.

这部纪录片的开头,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就点名了中心,她是这么说的:“请听我说,你跟我一样,是智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生命是宇宙的奇迹,出现于约四十万亿年前,而我们人类只有二十万年的历史,但是生命却破坏了,地球生命赖以生存的平衡。请细听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你的故事,然后决定你应该做些什么。”

就是这一段话,使我更想观看这部电影,并且,我正在这段话的意思!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开始是先把美丽的一面展现出来,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从不同的视觉来看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

看到地球这么虚弱了,我们怎能不动心?告诉自己尽可能去善待它多一点,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很残忍,你们应该把你们的钱、物、力,用在环保、公益上,这样对你们也好,对所有人也好。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予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让我们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就让我们一起来保护这独一无二的可爱的地球吧!不要再让它受伤了!

《家园》,值得我们去观看。家园,值得我们去保护。

是啊,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是该做出行动了!从每一个人做起。关注人类最基本、最真实、最根本的需要。

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观看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感到无比的惋惜和愤怒。

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在众多园林中鹤立鸡群,汇集了天下的风景名胜,将中西建筑风格融为一体,还集中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来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存在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可是,这样一座有着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皇家园林,却在英法联军的一把火被烧成一片废墟。当我看到“那些侵略者见到园中的奇珍异宝都惊呆了,疯狂地将贵重物品据为己有”的片段时,我的肺都快气炸了,我们这个拥有黄河、长江和万里长城的民族,这个拥有亿万铮铮铁骨儿女的民族,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灰烬……

看完影片,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小小心灵受到无比的震撼,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本领,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海洋》观后感

全文共 505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的开头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一个从未见过大海的小男孩发出疑问,什么是海洋?人们解释不清什么是海,什么是洋,只能用人类肉眼所能见到的有限画面来展现。

食物链是大海的法则。没有人类的干涉,大海维持着它的和谐秩序。我们对海洋的磅礴气势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而震惊和感动。纪录片总体来说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千姿万态,二是表达人类涉足海洋对美丽大海带来的破坏污染,最后呼吁人类保护海洋,与海洋生物和谐共生。

让我震撼的还有海洋中的捕食景象,亮点在于海洋生物的成群结队,阵容庞大显得壮观无比。画面中呈现出来不仅仅是我们熟知的海豚、鲸鱼、鲨鱼、海豹等海洋明星生物,还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动物。有趣的是海洋上的食草动物,长着像大象一样的鼻子,在海底匍匐前进,扬起阵阵“尘土”,这就是它们正在进食的景象。要说海洋中最美的景象是什么,我觉得大海中的珊瑚礁群极美。

相对于前半部分来给我的震撼,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却是让人痛心和反思。人类对海洋的破坏不止是滥捕海洋动物,污水混在河中,最终流入大海,几乎所有的近海都难逃污染,在卫星地图上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深褐色的。当我看到鲨鱼的鱼鳍和尾巴被割掉后在无力的挣扎的时候很心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观看315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2685 字

+ 加入清单

315晚会由陈伟鸿、撒贝宁、欧阳夏丹、谢颖颖联袂主持,围绕“共筑消费新生态”的主题,先后报道了网络订餐、二手车网络交易、手机应用软件、定制式义齿、网络信用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与此同时,今年315晚会注重增强服务功能,展现了政府部门的行动和努力,用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倡导健康消费的正确理念和方式。

到今年,央视315晚会已经连续举办了第26届,参与主办晚会的单位达到16个,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司法部、农业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消费者协会等政府部门和机构。

一、直击新消费领域,有力维护消费者权益

网络订餐行业蓬勃兴起,给消费者带来十分便捷的美食体验。而订餐网站上的精美图片和店家信息,是消费者下订单、叫外卖的依据。可是,“饿了么”订餐网站在多个地区降低门槛要求,上线的餐厅地址和店面状况,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很多订餐网站上看得亮丽堂皇的餐饮单位,现实中却是环境卫生状况不合格的路边小店,甚至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有的还直接开在了居民楼里。记者调查中还发现,这家“饿了么”订餐平台用自己的一个营业网点就注册了五个网上销售餐食的餐厅信息,并且还存在超出营业范围,违规经营餐饮服务业的现象。

中国正在进入家庭汽车更新换代的高峰期,20xx年全国二手车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了940多万辆,交易额达到5535亿元。这个迅猛发展的市场上,许多二手车交易网络平台纷纷出现。其中,车易拍网站打出了“快速、透明、无差价”的牌子,通过网上竞价帮助买卖双方便利地完成二手车交易。然而,实际交易中,车易拍工作人员通过后台操作,让买卖双方看到的却是不同的价格界面,卖方看到的价格比买方的出价低了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被截留出来的差价以“渠道服务费”的名义留给了4S店。

网店好评数量、信用等级和销售量都是消费者进行网络消费时,评价网店品质好坏的重要信用依据。然而,在网上开设虚拟网店,即使没有任何真实货品和实际成交,也可以通过购买网络刷单服务,轻易提升了客户浏览量和信誉等级。甚至还有专门机构发送所谓物流“空包”,帮助网店获取虚假的物流信息,以此来规避网络交易平台的监管。在大众点评网上用虚构店名、地址注册的蛋糕店,利用网络刷单群,仅仅几个小时就能获得上百个好评,综合评价从零变成三颗红星。

网络刷单、刷信誉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参与人数众多的灰色产业。在一个名叫盛世网赚创业平台的刷单群里,这里的刷单群体具有明确等级、分工和利益分配机制,大量网络刷单信息蜂拥而来,有的甚至允许未成年人参加。刷手们根据信用高低和分工不同,从刷单生意中获取自己的利益。一个网络刷单群体里流动的刷手人数高达几十万人,现在用刷手真实个人信息,实名注册网站和手机应用软件的会员,又成为获利更高的刷单新热点。

二、关注消费热点,重磅揭露侵权内幕

义齿的材质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健康。国家将义齿归为医疗器械类别,对它的生产、加工、消毒环节有着严格规定。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厂家在义齿生产中,不仅大量采用来历不明、包装不规范的所谓碎钢材料来铸造义齿金属支架,就连铸造过程中剩下的钢头,也被回炉,反复使用。加工出来的义齿产品,出厂前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程序,甚至拿工人使用过的旧牙刷刷义齿,给消费者健康带来极大隐患。

功能丰富的手机应用软件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很多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手机意外产生增值服务费的现象。经过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检测,当前不少手机智能软件被植入了恶意程序,它们通过广告弹窗和界面图标,骗取消费者点击付费。

作为互联网移动营销服务商,道有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借助恶意程序为一些带有 意味的扣费软件做推广,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三、创新节目形态,增加吸引力和服务性

今年315晚会针对新消费领域的潜在风险,设置了4个消费预警环节。节目采用全息情景剧的形式,揭露商业促销活动中存在盗取消费者信—用—卡(Credit Card)信息,扫描二维码植入XXX病毒等风险,提示消费者不要被免费赠品所诱惑,放松警惕,导致个人财产和信息遭受损失和泄漏。

现场试验增强了315晚会的互动性。晚会针对红参产品掺糖造假的行为,邀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主任魏锋进行现场检测。从市场随机采购的三种红参产品中,检测发现两种产品存在掺糖造假行为,含糖量最高达到50%,远远超过20%的国家标准。

晚会邀请现场观众一同参加了手机软件安全漏洞试验,通过一道道截获观众个人信息,展示手机软件安全漏洞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315晚会提醒消费者关注软件安全问题,使用可靠的无线网络信号,并呼吁软件开发商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信息数据传输进行加密。

智能装备即将进入大量普及应用的阶段,315晚会及时关注这个引领未来的消费新热点。晚会对智能无人机、智能家电、智能楼宇、智能汽车进行了模拟黑客攻击,智能装备的控制权全都被模拟黑客所掌握。315晚会将发现的智能装备安全漏洞,都已经提交给相关厂商进行修复,呼吁厂商在设计生产智能装备时,统筹考虑,进一步提高完善智能装备的安全性。

今年315晚会还充分利用新媒体,在现场大屏幕上设置了100个虚拟观众席位。网友们可以实时收看直播,并结合节目内容发表观点,参与现场互动。

四、展示政府监管力量,大力倡树正能量

3·15晚会展现了政府监管部门为维护消费者权益,规范消费秩序,净化消费环境所做出的积极行动和努力。

在晚会现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将所有实体店销售,包括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等等,以及网络销售,包括电视、电话、邮购、直销等方式,都纳入到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管范围,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5年对654批跨境电商渠道进口的儿童用品进行了质量抽检,检出不合格产品217批,不合格率为3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2016年第一次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中,共抽查了1411家企业生产的日用及纺织品等1447批次产品,检出116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食用油等产品本周全国抽检结果,发现不合格产品14批次。

315晚会组委会依据公益性、推动力、警示性的标准,最终从基层义务维权工作者中评选出施振义、黎昌福、李洪奎等三位“315贡献奖”获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对根植于我国劳动者中的“工匠精神”,给以忠实记录和颂扬。就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以工匠的名义,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更多精彩观后感作文推荐:

1.《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2.纪录片国魂观后感汇总

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4.纪录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5.纪录片生命线观后感

6.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7.苦难辉煌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9.纪录片信仰观后感2000字

10.纪录片信仰观后感3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人生七年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56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的一周,一直到2月22日晚,断断续续地,我和孩子爹一起看完了纪录片人生七年 UP SERIES》。

看这部纪录片的初衷,是为了教育孩子而做的。孩子没有什么兴趣,我俩却很高兴地看了。

这部纪录片,从14个孩子的7岁时拍起,每七年一次。目前为止,已经拍到了他们2012年也就是56岁。时间跨度大,人生轨迹清楚。本来导演的初衷,是想了解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是,看这部片子,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人生是由多元因素造就的,家庭背景、社会阶层、性格、追求、目标的设定、自我调适与改变、婚姻等等因素,都是造成一个社会人的重要成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他们的困惑与挣扎,都是在不知不觉中造成的。

我谈谈自己的感受:

1、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不可逾越的,但是要有很大的跨度,却是不大可能的:下层可以上到中产,但很难到达上层;中产可以到上层,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沦到下层;但上层终究还是上层。

Nick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下层的SUE从小就希望改变,通过努力,跻身中产;中产的NEIL却因为一个不算成熟的选择,从此生活无着落,一生相对境遇不好,等等。

上层社会的人,志向高远,见识广博,从小他们就接触不一样的教育,所以凤凰终归是凤凰。当然,除非他们不努力,可能会沦落到中产的行列。但是,一般来说,越是上层社会,他们对子女的管束越严格,孩子们也学习更加努力和刻苦,他们认为他们肩负着改变社会的责任,所以更加认真、执着。现在看来,我们应该多关注这类人的生活,他们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对我们更有意义。

2、人们也许从来都想象不到,父母、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终生影响。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各类孩子不同时候的不同眼神: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放在带有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里,一生都带着无助,这种无助一直影响着他们;有的孩子因为父母分开,被送到国外,无论条件多么优越,她感觉到被抛弃,不开心;有的孩子因为小时候跟父母没有很多的交流,对那段感情相对陌生。

相比较而言,在家庭和睦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得到父母的陪伴更多,在人生中更从容、自信。

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与孩子的沟通是多么重要,这些影响孩子的性格,也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

3、步入婚姻的早晚,相对决定他们的人生成功与否,也决定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个在影片中特别明显。来自下层社会的三个女孩,其中的两个,19岁就结婚了,她们的此后的生活,就是生育子女、经营家庭、离婚、再婚、更早的有身体疾病等,另一个,因为希望先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其后再考虑感情的事情,她的生活就好很多,虽然她也经历了后来的离婚、再婚,但是一切还是相对完满,她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活。因为她更加清楚,过早地涉入婚姻,可能给自己带来羁绊,所以她作出了不同于同伴的选择。

4、人生中的重要决定一定得慎之又慎。

NEIL自小是多么自信、可爱的小孩,可是当他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决定退学并重新考,这个决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人生最失败的决定。他后来没有考上,父母也很不理解他的决定,他从此多年流浪在外。虽然很多年之后,他做上了志愿者性质的议员,但是他一生的贫困、潦倒,都跟那次不算谨慎的决定有关。试想,如果他读完了那个普通的大学,那么他的一生一定不同:虽然也可能很普通,但是起码是安宁的,会有家庭,有孩子,有稳定的收入,可惜他却流离失所,度过了暗无天日的多少日子。

5、家庭的稳定,是人们成功的重要保障。

片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产阶级和上层社会,他们的家庭好像更加稳定、美满,离婚的相对较少,他们的事业发展也相对更加顺利。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他们的婚姻是在他们年龄更大的时候进行的,所以相对理性,也更加稳固。他们与伴侣一起更和谐,事业也更有成就。

6、在片中,我看到了英国的发达。

他们的下层人的生活,可能是我们国内很多中产的生活;他们的中产,也就是我们的上层了。物质的富足,环境的优美,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是我们国内很多人不能企及的。记得每次回国,初到的第一天,你会感觉到处都是灰灰的,那居民楼,感觉就像是贫民窟,当然一两天就都能适应了。有时候,朋友们对生活的那种满意,让我有种井底之蛙的感觉。说实话,人家的社会还是太发达了。我们需要多少年才能赶上。

7、片子给我们展示了活生生的人生成长轨迹,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突然害怕人生的衰老与死亡。

因为片子是连续的,你突然能看到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到中年,人神似,但形已经不太似。你觉得,任何人都会衰老,上层、中产、下层,谁都不例外。人生是那么短暂,你要面对亲人的离去,你得面对慢慢的身体老化,体型的变化,容颜的巨大变化,对生活的承受力,等等。这会儿,才会真正感觉,人的衰老就在眼前,还有死亡。惧怕的感觉,悲哀的感觉。

如果可能,我打算再次看看这部纪录片,从头到尾。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观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观后感

全文共 3581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全称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坐落于南京市江东门,地址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这曾是侵华日军集体屠杀遗址之一和遇难同胞的丛葬地。南京市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纪念馆,后经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两次扩建,该馆已蔚为大观并具有综合展示功能。

我第一次参观是在10余年前,那时候纪念馆没有今天这样气派,内部展藏也多是图片,我当时没有看完,确切地说是我没有勇气看完,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看到我的同胞被异帮当做动物一样地宰杀,于我是极大的侮辱,在快要走出场馆的时候,我看到一对花白头发的欧美老者站在巨大的图片前噙着眼泪,那一刻我很感动,感谢他们对遭受屠戮的中国人的同情,以后的许多年间,纪念馆内的照片和实物让我难以忘怀。南京,南京大屠杀,成了一个心结一个噩梦,郁在我的心里结成一个疙瘩,成了我对日本这个民族的一种情绪。

最近因为陪同别人我再次去了纪念馆,新馆造型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据介绍整个展馆分展览集会区、遗址悼念区、和平公园区和馆藏交流区等4个区域。东部高大的船头是陈列丰富的展厅,周边庄严肃穆的广场可容纳万人集会;中部是原馆的遗址悼念区;西部大片开阔区域是树木葱茏的和平公园;另外,还有十多座寓意深刻的雕塑令人心灵震撼。参观纪念馆的人气很旺,中外参观者都有,我看到了很多的是学生,这让我宽慰,90后并不仅仅只关注周杰伦。

在馆外我的心就被一次次的震撼,尤其是几座雕刻作品中的一个,一个躺在地上的母亲怀搂着幼小的孩子,孩子紧贴着母亲的乳房,旁边的地上坐着一个稍大点的在无助痛哭的小男孩。这个坐在地上的男孩叫常志强,是南京人,1937年12月的一天,当时全家躲在屋内,日本兵突然闯了进来,刺刀刺进了他母亲的胸膛,倒地后的母亲拼着最后的力气把他只有一岁的小弟弟揽进怀里、揭开衣裳给孩子再喂一口奶水,妈妈的肺被刺穿了,弟弟吸出来的都是血泡泡。一会妈妈头一歪死了,小弟弟也没了声息,很快母亲的乳汁和血液被冻上,幼小的弟弟和妈妈的身体冻结着凝成一体……这仅仅是南京被无端残害的无数平民中的一个家庭。当中央电视台的专访播出时,现在已80多岁的常志强老人回忆这段历史时仍哭喊着自己的妈妈,那一刻仿佛就在眼前。当时我也哭了,而了解了这一幕的中国人都会哭的。这被定格的画面成了人性和非人性的强烈对照,永远被凝固在历史的天空中。如今这段史实被做成黑色的雕像永远坐落在这里,值得每个前来的中国人为人性的被斫伤而痛哭。这就是一种民族的情感和情绪。

侵华日军于 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据学者考证,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伤的中国民众高达30万人以上……今天的纪念馆内利用声光电和部分实物向我们展示了当时中日两国军队血战南京的场面,当激战结束之后,历史放出了无数的野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南京经历了从人间到地狱的快速转变。即便今天站在这个纪念馆内,我仍然感到毛骨悚然,眼前那些匍匐着的逼真的模具仿佛随时都会站起来、向我们求救和哭诉。如果说当时的杀戮仅仅是兵对民的荼毒还能理解,据一些相继暴露的史料揭露,这次大屠杀是日本政府和军队高层有目的所为—那就更为可怕了,因为这暴露出日本人要灭亡我族的凶险野心。一个居心叵测的凶险民族是我们的恶邻居和天敌,从19世纪到20世纪对吾国吾民图谋不断阴险连连。世间之族,险恶如日本者,有几?

30多万人是怎么死的?大量的史料看到:日本人把南京青年当做靶子练习刺杀;活埋南京和平居民;尚能呻吟挣扎者也被刺刀杀戮,最后将全部尸体焚化;日军还搞杀百人比赛;日军将砍下的中国人头挂在铁丝网上,所有能想到的杀人办法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纪念馆内的一面墙上有一个屏幕,每一秒一个头像出现瞬即消失,那代表一个生命的离开,一个屈死的灵魂的远去。30万人被杀戮,今天的我们想象不出这个数字的具体内容和现实情景,让我们做个比方来说明30万人被杀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设想一列火车可以乘2000人,那么30万人可以装得下150列火车,每一个小时开来一列车杀光一车人,杀光这150列车的人也需要一刻不停地忙乎一个礼拜。我们可以设想那无数的尸体、满地的鲜血,日本人又是如何处理?此时我想到一个词汇:引颈就戮!是敌人过于凶残还是我们过于绵柔?那一刻,中国人,你都怎么了?1937年的那个冬天,无疑是20世纪最寒冷的日子。南京被世界遗忘了,上帝也许没有遗忘、却把南京交给了魔鬼!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人为何有那么多的深重苦难——饥饿、灾荒、亲人分离、而这一代的南京人更是遭遇了中国人最最不幸中的不幸---被外帮欺凌,惨遭屠戮。中国人活得为什么那么窝囊 ?凭什么,中国人就该遭受这一切?中国人其实都不错 ,就是没遇见一个好的政府,从晚清以来一直这样。这让我们思考一个最基本但最崇高的问题,什么是最高利益,原来最高的就是最基本的,正如吃饭住宿等是最基本的,人需要生存、只有生存才有尊严,尊严是崇高的垫脚石。一个政府,如果连最基本的民众的生命都保护不了,谈论任何主义都只是增加笑料……历史给人借鉴,历史不可忘却,历史需要思考!

20世纪的中国国民党政府无论怎么诠释都掩盖不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没有全力去保护自己的国都,一个保了而没能保住的国都,一个丢了自己的国都连人民百姓一并丢弃的政府,怎么都洗刷不去自己的耻辱。这样的政党和政府不丢了自己的江山才真叫奇怪。南京大屠杀从表面上看是日本人的凶残,其实从内囊里是因为国民政府羸弱体虚才招致外帮欺凌。日本人固然极端没有人性,但国民政府轻率卸去了肩上对民众的信用支撑,这也是民众损失那么大的一个因素吧。信用,在这里和生命划上了等号,最关键的时刻,政府在哪?这也是后来的人们为什么那么迫切要求于政府的公信力,说白了就是民众需要政府一个落地有声言而有信的表态和承诺的原因,老百姓要求的还不够少么?

在南京丢失前,大多的民众是不会相信一个那么大的国家的国都会丢失的,1937年年底的这个冬天里,甚至有一些百姓全家人挤在一起、挤在并不算暖和的破旧被窝里,靠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去安抚着全家妇孺的恐慌。也许他们认为这只是一般的兵祸、闹腾一段时间就会过去,他们更相信政府派了那么多的军队可以守住这里,因为这里是首都。直到那帮叫做“日本鬼子”的同类端着异常雪亮的刺刀闯进家园,刺向胸膛、割断咽喉、剖开腹腔、斩断肢体……在如今的纪念馆里仍保留一个区域:横七竖八的尸体、被剥下衣服的女人、躺在妈妈身边的孩子。所有的现场复原情景活灵活现,让你毛骨悚然!南京,1937,人间地狱!恶魔出世!日本人从人演变成了魔鬼,中国人从人被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弱小动物。现在想来把纪念馆称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遇难一词用的真是十分妥帖,许多的中国人在死的那一刻真的没闹明白,1937年12月的那段日子里,南京人——大多是最弱势的平民、妇孺,他们招谁惹谁了?但死亡就十分残忍而迅速地降临了。

我们现在经常听到“反人类罪”这个词,那么什么叫反人类罪?反人类罪即在战前或战时,对平民施行谋杀、灭绝、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为。这个词用的十分精准,1937年12月,日本人在中国的南京所做的一切,对于主权国家来说这是对别国最粗暴的干涉;对于人类来说这是对生命最轻贱的伤害;而对于文明而言,日本人逆推着历史的车轮把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倒退了一万年、十万年、一百万年,日本人使得自己的面目回到了猴子时代、禽兽时代。

1937年12月13号开始,中国的一个叫南京的城市被淹没在浓稠的血泊之中,而日本则永远地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在南京大屠杀和中国人的八年抗战之后,"日本人"这个词在汉语和中国人的日常用语里就成了杀戮、极端凶残和最无耻的强盗的代名词,而“日本鬼子”这个词也从此成了一个固定词组,这个词不需要翻译和解释,无论对于妇孺、儿童和一切文盲语障者,这个词都是最贬义的且充满恐怖的黑色词组。“日本鬼子”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造就了全民族永远的仇恨,“南京大屠杀”则是中国人永远无法弥合的伤痕、这个伤痕是那么深不见底而且时时发作和流血。

纪念馆外,空气清新阳光明亮,不管过去发生过什么,大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生活的本色一如既往,此时你会真切地告诉自己,能活着真好!但我们身后那些屈死的人,就真的成了飘荡四方的冤魂孤鬼、一任时光之河把他们淹没了么?如果不去纪念馆,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个深不见底的伤痕吗?如果不去纪念馆,我们还去纪念那往日一段段血洗的历史么?透过历史的烟尘我们还能嗅到往昔那刺鼻的血腥之气么?当中国人每每不得不提出面向未来时,我们的一衣带水的邻居,却如此娴熟地抹杀历史忘记过去。张纯如女士说:忘记过去就是新的杀戮。而过去的那段人类史上最血腥的罪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看抗日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人面前,他能忍下满腔的仇恨屡次救了敌人的族人。而秋叶子的表现与杨玉福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秋叶子在几次闲下中想杀了杨玉福,但没有机会,有机会时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叶子为了告诉她的族人战争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杀死了。在这片电影中,三个主人公之间的所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着很好的借鉴。都反映着在当代的国家的思想传统:杨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国以德为思想传统的表现,杨玉福运用得很好;秋叶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败失尊严为思想传统的表现;娜莎代表的是俄国军人以服从为思想。一个国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国民的身上,一个国民所受的文化素质之深浅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如果国民的文化素质不深,不会关注国家的兴亡,他只会关注自己的生活是否过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学到了一些常识:例如说在草原上发生大火时,不要顺风而逃,而是在一与火绝缘处用东西保护头部扒以地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教师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02 字

+ 加入清单

上学时就知道抗美援朝的历史,也知道一些相关的英雄故事。但是此前,抗美援朝仅作为一种历史认知,存于我的大脑,有过感叹,却未曾激荡过情感,更没有为之流过泪。

然而昨天,看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时,我是忍不住多次落泪。这部为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而拍摄的纪录片,把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具象化在观众眼前,直抵人心,催人泪下。

该纪录片一共6集,分别为《正义担当》《殊死较量》《血性迸发》《英雄赞歌》《万众一心》《伟大胜利》,每集约50分钟,以史论结合、故事表达的方式,传递历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纪录片首先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全面而深刻地剖析,指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的正义性,是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人民的战争,为求生存、保和平,中国人民不得不战。

放眼当今世界格局,回顾当年历史形势,会发现,_,他们的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实在令人折服,抗美援朝的确是立国之战。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正是抗美援朝的胜利,奠定了新中国的世界地位,换来了直至今日的和平。而如果当年不支持朝鲜,任由美帝国打到鸭绿江边,那后果真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场战争中,共有19765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万千忠骨长眠在那片盛开着金达莱花的土地上。因那青春的热血与不屈的灵魂,金达莱花更加娇艳明媚,动人心魄。

有些英雄故事,上小学时就学过,但那时年幼懵懂,不解英雄之血性与悲壮,而今观之感之,心不能平,情不能禁,泪不能止。

黄继光,主动去炸敌人的火力点,炸不成竟毅然扑上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喷射的机枪。

苍天可鉴,21岁的年轻战士,用这舍命一扑,让敌人胆战心寒,机枪哑了,志愿军冲了上来……

邱少云,埋伏在山下,大火烧着了身上的棉衣,烧焦了肉体,但30多分钟里他却坚如铁打,纹丝不动。

大地为证,邱少云身上燃烧的,是那炽热的爱国之心,是那坚强的卫国之志!26岁的英灵,在烈火中永生!

杨根思,守卫阵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面对汹涌而上的敌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

山河有灵,28岁的杨根思用不屈的生命证明“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还有曹玉海,毛岸英,张桃芳,刘光子,杨连弟,袁孝文王海……正如解说所言,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近6000个功臣集体和30万个战斗英雄。

英雄流血我流泪,看一次我流一次。血战飞鼓山,血战长津湖,血战三所里,血战横城,血战砥平里,血战铁原,血战汉江,血战上甘岭。每一次血战都写满英雄的故事,每一个战场都回荡着英雄的赞歌。

牺牲的英灵我们永远铭记,凯旋的英雄我们顶礼膜拜。他们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向帝国主义证明: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70年过去了,新中国通过打赢那场帝国主义强加的战争,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赢得了尊重,换来了和平。70

年来,国家持续高速发展,如今正迈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人为之自豪。

然而,罪恶的美帝国至今仍然敌视中国,妄图遏制中国,破坏中国的发展。它大概是忘了70年前的教训。70年前,志愿军装备非常落后,都能把装备先进的美军打得落花流水,何况今日?

无数英灵守护着的中华大地,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代代相传。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上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一座千古奇耻的纪念碑;这是一个"国穷民穷被狗欺"的有力见证,这是30,0000中国人生命的终点。在70年前的南京,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它经历了一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这便是后来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华裔美籍作家张纯如深入探究此事,写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文译本为《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日本人对南京的洗劫,是一个可怕的事件。集体屠杀士兵、杀缪并强暴数十万平民,兽行的发生违背了所有的全部战争法则与惯例。如果就其残忍程度与暴虐规模来说,也是世界历史上此类事件中排最前面的。

南京大屠杀一直保持一个模糊时间的状态,不同于在日本出现的原子弹爆炸,或是在欧洲上演的犹太人的大屠杀。南京屠城的恐怖景象,事实上很少被亚洲之外的人们所知晓。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的政治家、大学教师以及工业界的领袖们,他们不顾大量事实的存在,死死地一口咬定,南京大屠杀不曾发生过。他们不想让西方国家知道他们丑恶的罪行,于是,他们开始了对历史别有用心的歪曲。他们数十年来系统地从他们的教科书中,肃清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参考书目,搬走了展览馆里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照片,销毁原始的资源资料,而且从大众文化中去除任何有关此次大屠杀的痕迹。

任何想使记录不会掺水的尝试,必须遮住阳光,于是就见不到作为一个民族,在面对整个这一时期他们行为纪录的时候,日本人在想尽办法安排、培育和维护他们的集体"健忘症"。他们还在精心培育的神话中,把国家的角色伪装起来,声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受害者,而不是战火煽起人。在广岛和长崎爆炸的原子弹,造成日本人民的大恐怖,帮助这种神话调换真相。

但是,想想看,我们难道就没有错吗?

在一次被俘虏的过程中,我们有一支很强的武力--超过两个日本团,为什么一点也不曾尝试抵抗,就轻而易举地变成了俘虏?这么多部队的长官,他们都跑哪里去了。两个日本的军团,在我们7000名俘虏已经被解除了武装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决定奋起反抗,他们的部队就会消灭的!为什么我们不发起反抗?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投降?为什么我们要选择逃避!

如今日本人不但没有承认自己当年的错误,而且教育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十七年前,我是躲在父母身后的90后;研究生毕业,我是选择到基层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90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是在“疫”线坚守和成长的90后。

“疫”线有我,集结出征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是母亲每年最盼望的节日。今年春节有些“特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年初一,虽然没有往年走亲访友那么热闹,但一家人安安静静待在一起就是新年。下午四点,当一家人正在边收看疫情防控视频边包饺子时,我收到了单位停休的通知,同时收到停休通知的还有作为医护人员的妹妹。母亲没有反对,也没有挽留,只是说:“下次回来,咱们去拍张全家福。”

在母亲眼里已经二十六岁的我永远是个孩子,临走时硬塞给我一份压岁钱,母亲说压岁钱有祈求平安的寓意,从我踏出家门起,母亲怀着不安的心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而我和无数90后一样,毅然奔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疫”无反顾,携手同行

回到单位我发现,当我能够和家人一起踏踏实实地吃顿年夜饭时,她却没能吃上一顿安稳饭,她是我的同事,她是我身边的榜样,她是挺在前面的逆行者,她是深耕基层二十多年的老组工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她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协调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我做出最好的示范。

当抗疫集结号吹响,我们单位所有组工干部没有却步、没有抱怨,大家迅速集结,踊跃投身抗疫工作,至今已连续奋战二十多天,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过休息。我们知道,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基层工作者。一分一秒在文字和数据间流过,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在与时间作斗争,工作事务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当看到抗疫防线越来越坚固时,大家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疫”战到底,奋勇冲锋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村队、社区防控力量,我作为乡镇下派干部的一员,来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看到社区工作者们用平凡的背影绘就了疫线靓丽的风景。我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被称为“钢铁侠”的80后巾帼,尽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疫线,拖着植入了6个钢钉的身体与疫情展开赛跑。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工作者们怀揣着“疫情不退,我们不休”的信念,团结一致、各尽其责,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没有特殊的装备,只有一个口罩,他们也没有钢筋铁骨,只凭着一颗责任心,为上千户居民保驾护航。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脚下沾满泥土,眼中却始终闪烁光芒!

在忙忙碌碌中,我与社区工作者们已经一起奋战了20天,我们在阵风可达七级的室外全天执勤,在零下六度的寒冷天气里清扫冰雪,每天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用早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登记信息……但是每当想起居民说“看到你们在,我们很安心”时,我们便能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听到居民说“你们辛苦了”时,大家一整天的疲累就消失了。

“疫”路有爱,共待花开

在这场战“疫”中,传递着爱和温暖。当宝贵的物资送到社区,社区工作者不舍得打开,赶紧把暖贴拿给全天在室外值守的安保人员,被冻得耳朵通红的保安大哥却也不肯打开使用,当我们问他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不肯使用时,他笑着说:“我想把暖贴留给晚上值守的人,我知道晚上更冷。”听到这里,大家鼻子一酸,眼泪又在眼窝里开始打转。随后,镇里下派的包社区干部自费一千多元,为大家买来充足的暖贴,只希望能为寒风中的抗疫战友送去一丝温暖。在参与社区抗疫工作时,我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有位居民让保安大哥转交给我一个手工编织的红色手链,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总为我钩织物件的母亲。原来,当我们坚守疫线时,不只远方的亲人为我们牵肠挂肚,还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也在关心关爱着我们。

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在散发光热。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居民们遵守规定、主动配合,积极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心的居民还为我们送来了很多物资,一瓶酒精、六个口罩、一箱手套、一壶热水、四个苹果、四盒草莓……居民们用点滴温暖汇成爱的洋,每个举动都让我们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信心倍增、充满力量。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众志成城,用心铸就钢铁长城;我们同舟共济,用爱凝聚磅礴力量;我们坚定前行,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观看纪录片《英雄之城》心得体会观后感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打不倒的民族,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早已融进中华民族的骨血当中。

在这场战“疫”中,面对病毒、面对被感染的风险、面对死亡,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从未退缩,始终以不畏艰险、顽强不屈的姿态主动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涌现出了无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逆行者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再次让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焕发灿烂辉煌。

当前,疫情防控积极向好的态势转变,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这种向好的态势和阶段性成功,离不开各方各面的艰苦努力和无私付出。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工作正处在关键阶段。特别是随着境外疫情的快速扩散,国内大批企业、工程项目逐步复工复产,一些公共场所、旅游景区陆续开放,春耕备耕从南到北逐渐展开,我们绝不能有“松劲歇脚”想法,必须以如履薄冰的谨慎和见微知著的洞察,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慎终如始、久久为功,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民若安好,时时都是春天。那些岁月镌刻下的“最美”的身影,那些战“疫”记录下的感人瞬间,必将在时光的年轮里传承激扬、斐然倜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央视《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增强战胜疫情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

要增强“生命重于泰山”的政治自觉。“生命重于泰山”,在当前防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服从党组织安排。要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与广大群众并肩作战,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无畏冲锋在“疫”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要增强“疫情就是命令”的思想自觉。“疫情就是命令”,广大党员干部要闻“疫”而动,要充分认识到严峻疫情就是对党性的考验、对初心的考问,要将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中之重,要以“我是党员我带头”的积极性主动投身到这场严峻斗争中去,以“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真抓实干,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攻坚克难。既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在抗“疫”斗争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在矛盾冲突面前不躲避、在危机困难面前不惧怕、在歪风邪气面前不退缩。

要增强“防控就是责任”的行动自觉。“防控就是责任”,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扛起责任,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实干抓好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以“草摇叶响知鹿过”“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细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容面对各种棘手问题、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定力消除群众顾虑、坚定群众信心,在“疫”线当先锋、作表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人民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新时代的“人民斗争”一定能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战胜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国家地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完了两集的《地理·中国纪录片——走进百慕大之后,貌似一切都没觉得那么神秘了,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讨厌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么久,今天看节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后,虽然胃口下来了,但是却是一脑子的无语。

我说胜春,你今天讲的确实精彩,这点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过让我无言的是,你们最后给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气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为超雷暴、磁场或者电子雾所影响的区域性事故之后,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说胜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们说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气所致,那么还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这么早就下结论?还是说你们又在哪里看到了什么科学家的强有力证据?我算得上是一个强烈的百慕大迷,我觉得,你们说的这些,有些不可思议。

这样说来,百慕大一点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说:百慕大的天气可真够糟糕啊,去了N多飞机,N多轮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气原因,每次都是因为天气事故,这可能吗?上千上万的事故,都是天气原因?这样,百慕大天气不是也太糟了吗?

说实话,我不信服于这个答案。

网上还暂时没有下部,敬请期待。

至于为什么不信,我想已够清楚。

网上看完了以前的纪录片追风而行,相比之下,我还是很喜欢这期节目的。讲述了很多的龙卷风知识,而且还讲述了怎样逃脱,还讲了龙卷风的一些内部数据,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欢龙卷风,从这期节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识,谢谢你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有什么关于龙卷风或百慕大的想法也欢迎来我博客交流,成为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观看智能学堂观后感

全文共 152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合理的安排学习课程及内容。

学习并不是学得时间越多越好,量越大越好,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吸收和理解能力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学习的记忆是因人而异,有自己的一套记忆规律的。在记忆力最高的时间段里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在快要遗忘的时间段中进行强化复习才是科学合理的辅导安排。抓准黄金记忆规律针对学生个人的记忆规律制定相应的辅导课程,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

教你如何为小学生选择好辅导形式

学习内容也是有它的独特性的,每个学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学习能力也不完全一样,那么每一个孩子所掌握的知识架构都会存在不一样的问题点。“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就好比“缺锌补锌,缺钙补钙”,但如果盲目的给孩子服下“十全大补丸”可能不单原有的问题没治好,还把其他完好的部分给击垮了!

教你如何为小学生选择好辅导形式

综上所述,合理的给孩子安排学习课程和学习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要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所有的课程和内容都应该是孩子所需的,针对孩子本身的知识架构和学习能力,记忆规律做一个全面的评估,再以此为根据来设计该学生的辅导方案,培优补差,有条理的规划好辅导模式,真正科学的做到个性化智能辅导,而非“盲目治疗”。

第二,辅导形式不拘一格,全面拓展学习思维。

黑板,粉笔,书本,笔记,试卷,老师在讲台上稀里哗啦的不停讲,学生在课桌上沙沙沙的不停记,死板呆滞,毫无拓展毫无创意,这样的教学辅导方式又怎么会培育出一个富有创新思维的新时代英才呢?!

孩子需要或许更应该是把文字化的课程丰富起来,不仅拘于白纸黑字,它可以是带色彩带画面带声音的视觉化精彩课程,平面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变化成二维甚至三维化的图像影音。这样的课程学习是不是顿时生动了起来,孩子也更容易理解与记忆了,思维也不在囚禁在”平面文字“的囚牢里。

教你如何为小学生选择好辅导形式

学习圈子从个人的小圈子发展至人与人互动式的学习交流大圈子,一个人的学习空间就像是坐井观天,能看到的那片”天空“永远只有那么一圈,学习的圈子应该是无限的,交流和互动是拓展的手段。除了向老师单向的学习知识,学友间也建立以学习知识为基础的交流互动,以游戏竞赛作为交流的形式,游戏作为辅导练习,既可打破学习的沉闷感,也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把学习形式变得轻松有趣的情况人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爱上学习。

第三,真正做到对学生个人学习的全方面管理。

家长爱在假期课后给孩子安排辅导班的原因也有其中一项是因为没有时间去管理孩子,担心脱离了大人管理的孩子会放任自如而荒废了学习,那有多少辅导班能做到真正的全面管理到每个学生呢?家长除了通过孩子的学习成绩去看到辅导的效果,还能从哪些方面知道更详细的辅导情况呢?

如果你觉得把孩子接送孩子上辅导班上下课就算是作为家长完成了对孩子辅导过程的任务,那你就错了。虽说在辅导班中有老师在场,孩子多少都能学习到些内容,可孩子到底学了些什么,哪里学会了,哪里还不会,哪些地方提升了,哪些地方需要提升,这些通通需要了解。辅导教师的角色任务就是管理好没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为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学习的个性化辅导方案,还应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在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时第一时间内给予解决方案,全面细致的照顾好各方面学习问题,还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将整个辅导过程详细的分析后报告于家长,让家长也参与到辅导的过程当中,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好的掌控辅导过程。

教你如何为小学生选择好辅导形式

只有在满足上述条件下的辅导模式才能为之真正有质量保证的学习辅导,以此家长在选择过程中也应该更全面的去了解辅导模式,如果到现在你还对选择小学辅导方法有所疑惑的话不妨到本网站的首页中去了解更多的辅导内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 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实果真如此么?

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 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 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 ?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看升旗仪式观后感

全文共 197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在清晨5点多赶到天安门广场的,当时广场已经聚集了大批的人员(应该大多是来京的游客),显然这个时间,肯定都是来看升旗的。看到如此场面,我再次印证了先前的设想,场面肯定会非常壮观,令人激动。当天安门的中门大开,国旗护卫队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从金水桥上走过来时,人群开始躁动起来,就象先前大家都拼命往升旗台近处挤,丝毫不顾执勤的武警战士劝阻一样,都又一起挤向了拍照国旗护卫队更好的位置。在拥挤的人群中,虽然自己被推来推去,但也没有引起更多的不快,毕竟大家来一次都不容易,将这一神圣的时刻和场面固定下来,留作纪念,完全可以理解。终于,国旗护卫队来到了旗杆处,我想躁动的人群应该会逐渐平静下来了吧,但我错了,当国歌开始奏响,我正要立正站好,向国旗行注目礼(我所站的位置看不到还没升起的国旗),去尽情享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时,躁动的人群反而更加的“疯狂”,人人举着相机,拼命的往前挤,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国旗已经升到快一半高度,站在我身旁的妻子,终于也忍耐不住,举着相机欲挤上前去,这时,我愤怒的近乎有些失态,一把拉过妻子,转身推开后面正在拥挤的人们,站到了人员稀少的外围,静静地伫立着,直到升旗结束。在外围能更清楚、全面地看到周围,但所看到的更加让我难受,挤在前面的飞快得按着快门,不时回过头大声招呼一下后面的亲友跟上去;后面的,要么在咒骂、埋怨挤不上去,要么三三两两在一起的说笑着。我努力的想找到一个哪怕稍微有点庄严肃穆表情的人(也许是想安慰一下自己),但没有,真的,一个也没有。在回家的火车上,我的心情仍然久久难以平复,想到了很多,甚至想到自己是不是太苛刻,太极端,太缺少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后来,我想起另一件事情,一件同样让我终身难忘,并且与此次感受截然不同的场面。也许没有那次的经历,我也不会有这次的如此心情。

时间是20x年的夏天,提到这个时间,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足球世界杯”、“中国队”、“第一次”这些字眼。是的,的确与世界杯有关。但那届世界杯,无论是对国人的意义,还是中国队的成绩,都不是我要说的。我给大家讲讲在中国队第一场比赛(对巴西)前所经历的场面。当然,我也没有到过比赛现场,是在电影院里看的(不知哪位天才想到把电视直播的足球赛与电影银幕结合起来),那场面、效果是相当的震撼,但这也不是我要说的。比赛当天,我已提前向单位请好了假,约了几位朋友,一同来到电影院,我走在最前面,当正要伸手掀开影院大厅入口处的厚重的皮门帘时,一股巨大的声浪,不,是气浪,将我推的不禁后退两步,等我回过神来,才明白是中国队的队员入场了,人们的欢呼声就像爆炸的气浪。赶紧和朋友们进去,各自找好座位坐下,环视一下四周,能容纳一千三百多人的影院此时几乎已座无虚席,观众大都很年轻,应该多是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的举着某某院校的标语)。大厅内欢呼声此起彼伏,我和朋友隔着座位大声的交谈着(声音小了听不见),突然喧闹的人群安静了下来,我回头一看,所有的人全部站了起来,原来是开始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愣了两秒钟,我和朋友们也都站了起来,此时,我感到自己的脸有些发热,我和几位朋友们都是公务员,却没人习惯这一应有的举动,倒是在学生们的带动下站起来。雄壮的国歌声很快让我忘记了刚才的惭愧,甚至让我忘掉了来时只是消闲、图快活的目的,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大声的唱起国歌,其实我也不知自己声音是大是小,因为无论你此时声音多大,你也根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你只能听到一个声音——义勇军进行曲,一千多人合唱的义勇军进行曲。随着那激昂的旋律,渐渐的,我感到自己的胸膛在膨胀,脸庞在发热,眼眶在湿润,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感情脆弱或容易激动的人,三十年的人生经历,无论什么事情,无论什么在别人看来感人的影视剧、文学作品,都没有让我留下过感动的泪水(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除外,以后有机会很想和各位网友聊聊这部电影),但是这次,我却莫名其妙的流泪了,我注意到,激动的人,不,是非常激动的人远不止我一个,很多人把手按在胸膛左侧,脸庞在银幕光线中映的通红,喉结在上下滚动。此时此刻,我彻底抛掉了以往对国人很多陋习的鄙视,抛掉了自己曾经的自卑(我爱看鲁迅的作品,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他们把中国人刻画的那样深刻,因而对“民族劣根性”这一说法很有认同感)。

时至今日,在北京的经历虽然难以忘却,却也再没有那样极端的看法,那些举着相机往前挤的人们,都是和你我一样,在平凡的生活,繁杂的琐事中,难得半日闲,给自己找点乐的,没有任何恶意,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要一个标准。再过两天,我的父母就要从北京旅游回来了(突然想起这个话题,就因为父母要去北京),我想他们肯定也会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希望他们不会像我那样怀着沉重的心回家,无论是希望这种场面只是偶尔让我遇上了,还是希望他们根本不会往别处想,都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241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节奏缓慢的电影,却讲述着一个漫长的故事。小从刚出生,到长出羽毛,再到张弛飞翔。短短的两分钟,春夏秋冬,已复一年。灰雁,飞越1800英里,从欧洲西南部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短短几个字,展现了一种震人心神的力量,也瞬间让人明白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是用最简单的温暖带给你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与感动。

候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个关于归来的承诺,他们的旅程千里迢迢,经历了危机重重,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生命而战。这是影片开头的话,精炼,简洁,点明中心就好,不必多言。

他的脚上缠着了绳子,用尖尖的嘴巴,抬起脚,弯着脖子,想把它咬下来,呵呵,他灵动得那么可爱,惹人怜惜。余光中曾说过,一切的美都是从惹人怜惜开始的。而这些大雁,体现着的则是自然的美,那是最纯粹,最干净的美。一切的滥美之词用在形容自然上都显得那样肤浅,粗俗,而我不会那么多的唯美词语,我只知道,看着那一幅幅的画面,我惊住了,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声音,很空灵的声音,回荡在心里,好像一下子就变得清明了许多,一切混沌的思想,杂乱,刹那间被洗涤,那种清水流过手心的感觉,那是我最爱的感觉,好像我离完美很近,很近。

气象之美

日月星辰,云雪雨露,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影片随着拍摄的进度,展现给我们了不一样的节气,不一样的色彩。春意盎然时,一片翠绿直晃人眼,“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大雁们似乎也因着这生机盎然的天气,总是蹦跳着,很欢乐的样貌。冰封大地时,苍茫无边,皑皑白雪,素裹银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不禁有点担心当毅力不在是唯一的条件,他们还能坚持吗,。毕竟,他们那样瘦小,他们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吗,能忍过饥饿的煎熬吗,能挨过这茫茫的雪吗?

情感之美

影片不止一次展现了大雁的情感,令我影响深刻。犹记得一开始,便是妈妈忙碌的帮小鸟觅食的场景。鸟儿们,呆在窝里,张大着嘴巴,不停的叫着,“妈妈,妈妈”。那是自然界最大的恩赐了吧,亲情,没有哪个造物主能创造出如此完美的爱,无私,伟大,不分物种,不分地域,不会被时刻阻隔,被地域分开。看妈妈用翅膀,护着小雁,看妈妈用尖尖的嘴巴,啄着小鸟,与他嬉戏玩耍。感情,重点体现的就是那两只白天鹅,头颅相抵,构成一个完整的心形,与水中倒影交辉相映。最浪漫的象征,他们轻吻,拥抱,脖颈相依,互伴前行,不离不弃,生死相许。经历过惊天动地,最终细水长流,在征途上鼓励,互助,扶持。感情,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齐,再也不能分开。

歌声之美

影片没有过多的背景音乐,只有雁儿们或低沉或高亢的鸣叫,只有翅膀划过高空的时呼呼风响,只有扬起的水花再次掉落水中和海浪相互拍击的声音,只有悠扬旷远的乐声。那些空灵的乐声,为丹顶鹤和天鹅们的舞蹈鸣响最好的节奏,为新生的雏鸟欢喜唱诵。天籁一般的歌声甚至与鸟儿们一齐越飞越高。

迁徙之美

飞翔始于小男孩剪开梦想的绳索,越过湖面,麦田,桥梁,飞过丛林、沼泽、自由女神像和艾菲尔铁塔。每一个身影,轻轻划过的,是我们的心田,留下了最深的记忆。

白天鹅在红色的河流上滑翔,一道绚丽的白,宛如星辰滑落天空;黑色的斑头鹰在白雪的映衬下,与远处的山脉对照呼应;墨色天空中的鸟和月;繁花似锦的大地上银白飞鸟。仙鹤展翅翩翩起舞,行云流水一般,轻盈而又舒展;成群的海鸥并起直飞,气势磅礴,冲击视觉。

迁徙的过程,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副画,美得令我心惊,令我动容。自然的美不单单在色彩,在雄壮,在奇特,更多的美在灵魂深处,美在每一个角度都能带给你最深的感动。

“飞翔不是体力和智力能够解决的,它是一个奇迹”,有个诗人这样说过。

名导雅克·贝汉说:“飞翔对鸟来说不是人们想象的什么乐趣,而是为了生存而拼搏。它们要穿越云层、迎着暴风雨,许多困难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人与自然

我们坐在荧幕前,看到的是鸟儿们飞翔的姿态,一展翅,一跳跃,觅食,休息……每一个流畅的曲线,都是最完美的弧度。我们体会到的则是鸟的精神,由内而发的一种毅力,令人深深地折服。这种折服,是人类最后的救赎,然而,有人依旧没能体会这其中的美。

关在笼子离得野鸭们,凄厉的叫着,追赶着,却逃不脱细小的网洞,逃不脱人类的掌控。当一幕幕自然美景展此刻我们面前时,那三辆割草机,出现的那样不合时宜。娇人可爱的鹦鹉,关在牢笼中,失去最珍重的自由。一声声的枪响,我如坐针毡,揪心般的疼。突然就怨了,恨了,人类与自然,本是一体,何苦相逼。

好在虽然影片偶尔会有人类的痕迹,却无从掩盖鸟的光芒。笼子,收割机,轮船,铁轨……那些都只是飘过的物件,甚至被讽刺为歇脚点。那本完全是一个鸟的世界,一个人类无从踏足的世界,一个干净的纯粹的世界,却被人类的私欲与血腥,狠狠的破坏着。现代社会真的进步了吗?进步到,连鸟都不如,进步到再也找不到一片净土,安放我们的完美,进不到只能在影片中寻求自然的美,我们明明就身处自然之中,可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安详,清净的美。在欣赏影片时,我想大家大概会忽略吧,时代,科技,高楼大厦,金碧辉煌,那些是不是不美丽了啊,是不是很做作,很刻意,很虚假呢?这一刻,我们以前所坚信的所追逐的,都变得虚无缥缈了起来。

“自然界的美是自然的、纯粹的美,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我们在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中,灵魂能够得到陶冶净化,身心能够得到哪怕是暂时的自由。这对健康人性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

就这样,鸟儿们又飞回当初的地方,再一次飘过老妪,享受人与自然的亲切。影片结束时,我的心还不能平复,还依旧爱着那种跳动着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