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辛亥革命记录片观影记录观后感【热门20篇】

导语:下面请看开学吧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嫦娥三号发射全记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4517

作文

105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这一电影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通过荧幕上的历史画面,让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以促进当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革命,在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描绘祖国的未来。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注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电影中有许多细节描述,比如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与外国政府官员协谈时的激烈争论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战众人,在面对种种刁难与不理解的情绪下,孙中山先生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力量!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彻底的觉悟,在整个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后。

电影中还有那么一幕,在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同志们讨论临时大总统的事宜的时候,有刺客枪击。一阵慌乱后,刺客被抓,在审问刺客的过程中,刺客对孙中山是满嘴的辱骂,黄兴进来后说了一句:“他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当时清政府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场革命并不只是军阀形式的占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深入群众的内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播种革命的种子,而且还要让其健康成长。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场实质改变的革命。

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一旦其发展变成盲目的,脱离实际的,就需要勇于改变,将发展的方向标重新定位。辛亥革命给予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历史不会再重演,但历史的规律是会再现的,我们要观史而明智,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指导自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103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100年之际,这部电影《辛亥革命》终于以影像史记替观众梳理清晰了关于辛亥革命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即1911年到1912年旧历辛亥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先与清廷、后与北洋袁世凯完整的斗争经过。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壮烈的出场,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与妻书》100年来一直被广为传诵,我曾有幸见过这位福建青年的手书,笔迹神采飞扬之至。然而内容确实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与妻“吾至爱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复杂的感情,对妻子的深情、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的责任忍受着悲伤,忍受着无限的不舍,与爱妻永别,献身于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事业。其爱情之伟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优美的散文家书,情韵浓厚,内涵富泽,怎能令人不怆然涕下!

正如孙中山所说,参加黄花岗起义的尽是才华横溢的中国少年英雄;电影至最后也落在林觉民夫人陈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辈们流血牺牲只为换得下一代人能够过上自由阳光的新生活,这是电影作品里少有的能将大时代、大事件归一为小家庭、小悲欢的一部,也是意图用百年前的这宗大事件感化当代人的一种努力。

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

整部电影的起首,鉴湖女侠秋瑾毅然赴死的过程已经彰显创作者的意图,即想用朴实的生活道理概括那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革命历程。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

“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头,坚决地拒绝官吏的最后通牒,毅然决然走向刑场。沉重的枷锁根本无力使她低头,握紧的双手决不会再向恶势力松拳,黑压压的脚链拖在泥泞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却是义无返顾的。囚链一环扣一环,扣得越紧,封建社会的愚昧愈发显得深不可测。

两边站着的老百姓表情个个太过木讷,正如鲁迅那篇《药》里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捧着与两个儿子的合照,流下两行清泪不染灰尘。张口深深叹息,这是母亲对你们最后的钟爱。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风,吹入你的梦;你,夜里追着风。这目光熟悉又陌生,无惧、无畏,亦无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战士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正确的领导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750字

全文共 1976 字

+ 加入清单

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辛亥革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可以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2011年的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回首过去,展望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永远铭记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一切的一切。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功绩彪炳千秋。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为民族的独立的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辛亥革命的光辉永存,功绩永存。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存不朽。"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敢发。"这就是武昌首义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仍然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呼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的跨入新世纪的时候,回顾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怎能不对前人在那黑暗年代创立的不朽业绩肃然起敬?

随着时光的流逝,100年的历史硝烟已经散尽,辛亥革命是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辛亥革命给我们一种警示拼搏是一种精神,只有拼搏,人生才能绽放异彩;只有拼搏,才能发挥智慧的潜力;只有拼搏,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800字)

穿梭于镜头之间,愿用拙笔一支,记录豪情满怀的慷慨赴死,记录大义凛然的奋不顾身,记录用生命谱写下的绚烂……

当无边的黑暗蚕食着中原大地,当腐败的统治奴役着华夏儿女,当列强的阴谋弥漫在谈笑之间,当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们高举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奋不顾身,以自身绽放绚丽,亦是甘之如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洁如白莲

青石板上伴随着铁链划过刺耳的咣当声,一位妇人手铐木枷,脚绑铁链,却毫无惧色,就如同出于淤泥之上的白莲一般,一路平静,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明明是壮志凌云的话语,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视,但她,只是平静的叙说,淡然到让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旧困不住自由的灵魂,哪怕是坚固的脚镣依然锁不住革新的脚步。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800字

心里,许是放不下天真可爱的孩子,心里,许是放不下眷意浓浓的亲情……面对满官的指责,她置个人情思于度外,系国家未来于心中:“我的死是为所有的孩子!”宁静温和而令众人无言以驳。

秋瑾身处麻木的社会,遭众人不解,但她依旧坚持自我,起义失败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奋斗不息。青石板上高洁淡雅如白莲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驻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觉民:白衣飘袂,傲然如白梅

他,仅仅一袭白衣就足以构成残酷战争中最美的一道风景,脸上革命的骄傲足以让末路之人看不到生还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侠肝义胆,铁骨铮铮,利落的装枪上膛,迅捷的瞄准射击,一举一动,凌厉中饱含诗意,白衣上点点血色漫延而开,踉跄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这是独属于林觉民的www.99zuowen.com白衣,白衣之下,隐藏的是坚韧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动的是义薄云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烧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脉。

面冠似玉,肝胆如铁,心地赤诚如朝阳。即使沉尸于水下,嘴角依旧有浅浅的笑意,此情此景,凄美如画,可不难读出其中的深韵。也正是这个人,让我心疼,却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个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轻而热血的生命换取了毕生的信仰,却留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自古情义难两全!

他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绽放出革命的芳华……他们用身躯支撑起黎明前的曙光,他们用生命铺筑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们用热血唤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们用信念维护了泱泱大国的不屈。他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无比凄美,无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驱,那年轻的生命,那不屈的灵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动人的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影评:《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是什么?

不是为一家一姓的权力争夺、改朝换代,而是为国体的新生,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是树立自下而上、国家、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元首、官员是人民公仆的新政治理念,改变王权天授、王土王民、杀伐随意的专制独裁政体。

这是中国历史的真正进化。

《辛亥革命》还未所有的革命者,为革命捐款、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实际可考人名为89人)、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

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不全是不得已的逼上梁山者。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这些人是先知先觉者,是中华民族新生的不灭的源泉,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志士。

今天的人们,不应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也不应容许那些将自己的家庭、个人幸福奉为最高人生标准的人对革命者进行肆意及阴险的诽谤。

革命也许不能完成所有的历史使命,革命或许会留下历史的遗憾,但中国近代历史革命的进步意义,不容抹杀。智者如杨度、康有为赞成君主立宪,主张所谓理性地改良政治,历史已经给了这些有学问而无见识的学者以响亮的耳光。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专制的毒害,才能让人民有过上有尊严生活的机会。

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史册!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光阴荏苒,一百年转瞬即逝,今日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可否认辛亥革命为我们今日的成就奠定的基矗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我们也应适时回望,铭记历史,在历史经验教训中,避免重蹈覆辙,让中国走上复兴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这是《辛亥革命》秋瑾赴刑场时精彩开场白。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同盟会,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国,于192019年发动武装起义的史实创作,是一部全景展现辛亥革命的电影。剧中孙逸仙、黄兴、秋瑾、徐宗汉、林觉民、等大无畏救国的英雄主义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中,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记忆犹存。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正像孙中山说的“文将与诸位同志一道,致力于实现革命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就是需要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却成功的不彻底,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生、民权的革命问题,但是“共和国”的社会制度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__年后的今天终于实现了。我们缅怀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轻的英烈们,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计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谈、困苦不堪,中国人任人歧视、被人觊觎、由人宰割,革命正是为让民众获得幸福、让民众得到自由、为民族争得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时光流逝,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但是永远无法抹去历史在此间留下的烙印,那震耳发聩的枪声将永远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这样说,随着硝烟散去的那一刻起,人们就一直在探究这段历史以期从中吸取有益的借鉴。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xx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新的方式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__月__日,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爱国主义影片——

辛亥革命》。虽然我对这个名字很陌生,觉得好像不如动画片好看,也不很了解影片的具体内容,但我还是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方面,是因为集体看电影是件很激动的事;另一方面,我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这影片到底是讲什么的。

影片开演后,首先出现的是烈士秋瑾,她带着铁链,走向刑场,我当时感觉很害怕,希望她不会死去。随着影片的播放,我知道了这些值得永远记忆的名字:孙文(孙中山)、黄克强(黄兴)、徐宗汉、林觉民、喻培伦……

也知道了那些" 可恶坏蛋" 的名字:慈禧太后、怡王爷、袁世凯、汪精卫……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枪炮声声,战火纷飞的场面,及革命者的坚强、勇敢,使我更加明白了学校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那些我们从没有见过面的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还有就是影片中孙文(孙中山)的演说,他有力的话语和动作,总是感染我,尤其是他说服那些外国人的场面,让我十分感动。最可笑的是那个小皇帝和那些留着大长辫子,穿着大长袍的清朝人,动不动就下跪,让我们大笑了好几次,一幅落后可耻的奴才相,和现在的社会格格不入,并且置老百姓的死活于不顾,将中国的土地送给外国人,这样的政府就应该被推翻。外国侵略者仗着武器先进,用一些小恩小惠来贿赂中国的贪官污吏,想占领我们的土地,这是多么不公平的事情呀。我想:我们只有学好知识,学好本领,让科技更发达,才不会被别国欺负。

影片结束了,走出体育馆,外面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使我的心情好了很多,但还是无法忘记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和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大学生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我按照党组织有关辛亥革命活动的要求,观看了影片《辛亥革命》。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革命党人不怕牺牲,为了心中的信念百折不挠、坚强不屈、顽强奋斗的精神。在辛亥革命激清洋溢的氛围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为我们展开的历史画卷中贯穿了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十八省代表民主选举大总统、清廷退位等诸多历史事件。当我看到广州、黄花岗等起义失败的时候,我的心情和革命党人们一样悲愤和失落,但当看到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时候,心情又是那么的无以言说,因为此刻已不知是喜是悲,沉重的心情挥之不去,为那再现的画面,为那波澜的心情。

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自己花费一生去追求的东西,这就是生活的信念。影片中的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使国家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使人民真正自由快乐地生活。为了让社会进步,让国家富强这是他们的信念,他们为同一个梦想聚集在一起,为同一个信念奋斗终生,死而无憾。一部影片能够将革命的精神世界表现得如此强烈,是值得我们大家去观看的,为我们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以克服困难,奋斗终生。

在此之后我对自己做了深刻地反省,想着自己现在过得幸福生活,却还要自甘堕落,没有了上进心,或许是最近生活没有丝毫色彩太过平庸,没有了奋斗的目标,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理由。我应该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都是我们的革命英雄以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为己任,抛家舍业,不屈不挠,艰苦斗争赢得的,他们为此奋斗目标,勇往直前。同样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了。

想着自己失去人生的信仰,就会常常会迷失自己的生活方向,没有了奋斗的动力;那么一个失去信仰的民族,也必定难以拥有恒久的前进动能。所以我们不能丢掉这一让我们奋斗的种子。在这样一个表面平和安宁的年代,我们是不是更该有一种值得自己奋斗的理想呢?

我应该以他们作为永远学习的榜样。他们对真理和信念的追求的执着,是我一个党员应该坚守的追求,我不能没有信念和目标,要给自己一个终生奋斗的理想,人生才不会白走,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好好规划。我还要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并要取得成绩和进步,但是,行胜于言,不经过努力和奋斗,靠着幻想是行不通的。我作为一个学生,并不是生存得悠闲,相反我们责任重大,这点我必须明白,我也只有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担当起社会交给我们的任务,为祖国富强而做出贡献。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思想,实事求是,从长远的发展观点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我要做的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但我知道我会一直走下去。

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距今已经一百年了,画面的重现带给我们的只是暂时的激情澎湃。在这之后我们会不会时常记起那一刻我们曾经暗下决心。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已不能同他们的相比,但是辛亥革命的精神永远要根植于民族的血液里!这样我们才不会停止奋斗的脚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国崛起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小国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样迅速成为了世界强国,开始在世界疯狂的掠夺财富,当时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当时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等还要早几十年,而大明王朝仅仅是为了向世界宣扬天威,因而走上了闭关自守的道路。荷兰这个国家好像除了商业利润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注重资本和商业超过一切,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成为17世界的强国。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国的崛起说明了国家的兴盛需要科技与文化的支持,法国和德国的崛起和失利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成为强国。作为亚洲唯一跻身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国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险,不像英国式的工业革命,而是靠的学习和变革。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美国的崛起则告诉我们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历史上的大国,而在最近的几百年被其它国家所赶超,中国要想重新回到大国强国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五百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一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与欧洲列强一道成为强国。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领导人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

第二是提倡创新精神。荷兰通过技术的领先优势发展贸易,从而得到资源及低技术水平的产品。而技术领先的实质就是创新精神。英国的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改革,美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中国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诺贝尔奖得主,我们周围用的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几乎都不是我们的原创发明。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和发明更多更强的技术,才能加快科技进步和发展。

第三体制改革。日本改变国体为天一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其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有比较开明体制的朝代往往也是较为富强的朝代。中国必须改革束缚经济发展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为市场经济的前进铺平道路,

第四提倡民主。法治和民主这个事情可以是完全同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可以看成一件事,也可以看成两件事,我们要平衡法制和民主的关系。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同时一个国家要开始民主化进程必须有一些相应的社会制度条件相配套。

第五我们要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比如专利制度,它是英国和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于1623年制定的“垄断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法雏形的专利法,到18世纪中叶发明及专利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美国则是在宣布独立后不久就建立了专利制度—1787年所制定的合众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版权和专利权。美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护发明创造,激发了人们从事发明的动力。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完善法制。

世界上其它大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对我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的道路走得更顺一点。我们应该思考一些国家为什么发展得好,有的国家为什么崛起后又衰落了。21世纪我们要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步伐,同时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参观了位于广州市著名风景区长洲岛的广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

走到纪念馆入口处,4米多高的孙中山铜像映入我们的眼帘,孙中山双眼炯炯有神,为“天下为公”静静沉思、运筹帷幄的神态和形象,使人肃然起敬。大道上和展厅里矗立的黄兴、廖仲恺、蔡 锷 、宋教仁、章炳麟、秋 瑾等先躯者的塑像,每个人都有一段惊险经历,每个人都是一页艰辛历史,述说着那封建王朝风雨飘摇、起义浪潮此起彼伏的革命年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细心倾听解说员的讲解,仔细观看陈列柜里的文物,当看到革命先躯英勇就义前留下的催人泪下的遗书和身后留下的世代相传的遗物,无不为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精神所感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成果实属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先烈为之献出了生命,到什么时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展品中一张发黄的纸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是同盟会会员李 湛的会员证,上面“中国同盟会”几个黑色毛笔字清晰可见,旁边还有另一会员秦更年的入会证书及交会费的收据。百年见证,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同学们表示,我们回顾辛亥历史,纪念辛亥百年,就是要学习孙中山先生和中国民主革命先躯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努力!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相信我一定会更努力,更坚强,因为我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未来的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在距今__年前的中国,曾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辛亥革命”。在1911年,也就是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那一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所以又称“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存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到如今,辛亥革命正值__周年纪,导演张黎携手功夫巨星成龙、实力派演员赵文瑄打造同名电影《辛亥革命》,让观众从荧幕中领略革命时的艰辛。影片一开始,就是以辛亥革命中遗留下来的真实照片拉开帷幕。接着,镜头放到1911年的4月26日,中国同盟会总理孙文在美国旧金山进行海外募捐。同一时间,同盟会会员黄兴带领着林觉民、喻培伦、林时爽等革命党人武装进攻两广总督署,发动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枪声响起,炮火燃烧,无数革命烈士以他们年轻的生命为腐朽的中国“治病”。最终,革命军因寡不敌众而告负,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黄兴也身负重伤。徐宗汉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遗体72具,葬于广州城外的黄花岗。同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湖北新军被紧急抽调前去镇压。在武昌,新军当中的革命党名单泄露,湖广总督瑞澂开始对名单上的革命党人逐一捕杀,革命形势十分危急,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了革命第一枪。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黎元洪被革命军将士紧急推为军政府都督。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风雨飘渺的清廷只好请袁世凯出山,率北洋军镇压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镇压革命军,另一方面仍试图在各方势力的博弈中,暗地里通过革命党人汪精卫传达与革命党和谈的愿望。革命的危急关头,孙文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之后,袁世凯率兵南下。阳夏保卫战打得异常惨烈,黄兴和黎元洪艰难支撑,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夹击下,黄兴毅然决定率部撤往长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图大业。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经过多方努力,南北代表唐绍仪和伍廷芳终于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文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接着,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接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虽然,在辛亥革命中,让人最为扼腕痛惜的是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民主共和的思想却深深植入到了中国人民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辛亥革命的作文:《建党伟业》观后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建党伟业》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故事《建党伟业》从1911年辛亥革命讲起一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伟业》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页,几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如毛泽东、孙中山、胡适、袁世凯---等等,都是可以单独写一部电影了,要把如此众多的人和事,在短短二个小时内说清楚,其实根本不可能,因此不可避免,《建党伟业》剧中人物形象丰满的不多,但历史事件述说着非常清楚,观看时随得《建党伟业》剧情的起伏,会有热血沸腾的感觉,《建党伟业》编剧的功力确实不凡,演员的演出也十分精彩,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建党伟业》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从辛亥革命一直到五四运动中的大事说得非常清楚,不少人物都写着有声有色,比如,发哥演着袁世凯痛骂日本人,霸气十足,一个枭雄的形象让发哥演活了,为了当皇帝,出卖国家主权,签订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再比如,刘德华演着蔡锷将军,火车站与小风仙挥泪相别,与孙中山相谈时的吐血,抱病上战场的沉着,很好地再现了一代儒将以身许国。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以及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历程,是《建党伟业》浓墨刻画的另一条主线,刘烨演着毛泽东确实不错,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他演着青年毛泽东初到北大,颇有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他听胡适讲课时与胡适的对话,蛮有意思,与杨开慧的爱情平淡之中见深情,刘烨的演技真是牛!

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探索,以及因此而和以胡适、辜鸿铭等国学大师为首的保守思想的辩论和冲突,是《建党伟业》写着很精彩的第三条主线,冯远征演出了陈独秀特有的领袖魅力,看完《建党伟业》,你会觉得,没有陈独秀,可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没有这样顺利。

《建党伟业》的画面也很注意视觉效果,让人目不暇接,我最喜欢南湖上周迅演着王会悟撑得一把伞,坐在嘉兴南湖的船头,烟云笼罩的湖上,古色古香的木船,船头美丽的女子曼妙的身姿,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美景,真是美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纪委反腐记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1月4日晚八点,乌镇机关干部牺牲休息时间集体观看了由中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反腐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篇《严防“灯下黑”》。

专题片开门见山、直击心田,不仅深刻剖析了党十八大以来少数纪检干部违纪违法的的行为,更通过不少优秀纪检干部的先进事迹弘扬了纪检系统忠诚、干净、担当的主旋律,意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责任意识,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定力,站稳立场,不断锤炼过硬的品质和作风,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反腐败斗争态势发生的变化,党内监督承担的职能也从之前的惩防腐败,上升为持续以更高标准鞭策激励全体党员努力提高自己,作为新形式下的党员干部,我们是否应该以更高更严的标准来要求以及监督自身呢?这个问题你我是否深思过?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全体干部的责任与义务,“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应当是我们全体干部的行动指南。

据悉,除政府机关组织观看外,全镇24个村党支部和镇直机关支部也认真组织观看了此专题教育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国崛起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75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的确,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纵观《崛起》,其重点介绍了历史上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18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片中有几处出现了中国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国崛起时段中的中国的情形,更发人深省。第一处是在开篇,“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当时,世界处于航海时代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为了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竞争,而引领霸权的正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宣扬国威,而别国在开创贸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第二处是在介绍日本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在鸦一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由此,日本决定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跻身列强做了铺垫。第三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从1890年以后,日本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这是中国近邻日本的崛起实录,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意识到闭守国门的劣根。

需要借鉴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西班牙,葡萄牙让我们看到了对外贸易对国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兰的商人让我们明白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资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许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其革命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日本和苏联都是后来才崛起的国家,和中国的处境及其相似。同样认同自己的民族优越性,然而当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在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表面的繁荣。当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苏联和欧洲毕竟毗邻,思想交流方便,突出体现在彼得大帝时期攻夺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几乎是谦卑学习并顶着叛乱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这是当时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在看到中国不敌西方列强入侵时也自动打开国门,往来通商,并积极和西方先进国家沟通,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使团,其中大量出国人员为自愿,这与随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被迫入洋学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地理的隔阂是中国当时闭塞的原因,那比中国更东的日本的崛起将给予这种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过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彼得大帝时期普通百姓,射击军军团,乃至彼得儿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削弱其对先进,强盛等状态的无限渴望。

中国历史上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是有的时候走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走过弯路能够使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能够使中国在今后的交锋中不受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辛亥革命》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辛亥革命到现在已有100年了,整整1个世纪,我中华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中国已不在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中国现在已是一头早就醒了的雄狮,屹立在世界。

我满怀激情去看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影片,辛亥革命是一次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推动力历史的前进。

在观看这部电影中,它仿佛把我带入了那场革命的时代,从同盟会的建立到广州的黄花岗起义一个个熟悉爱国主义者的面孔呈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为了祖国明天的安定与繁荣,更早的让人民摆脱封建王朝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们甘愿牺牲自己去唤醒更多受压迫的人民;从林觉民《与妻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有些人早做好牺牲的打算,他们已不堪忍受这个满目疮痍狼行于世的社会;从秋瑾英勇赴义的坦然,看出他们对死的坦然,他们想唤醒更多的人们,为后代创造更加美好的环境。

虽然这次起义没成功,但它唤醒了更多的人们,更多的人们去参加革命,他们的就义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唤醒了更多的人民,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的投入革命,追求一个更好的社会。

在这段影片中我感受到革命者那种不屈服的精神,孙中山和黄兴等其他革命领导者并没有因为这次革命的失败的放弃他们对共和民主的追求,敢于在封建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敢于反抗,敢于斗争,他们也无畏时代环境的恶劣,敢于生命去诠释自己的理想,去改变祖国的未来。

正是因为这种不屈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迎来了第一个胜利,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武昌起义的成功在整个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各个省份纷纷独立,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建立具有化时代的意义,它更快的加速了封建统治的瓦解,一个崭新的共和主义国家的成立。中国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虽然革命的果实却遭到袁世凯的窃取,复辟称帝,但革命的整体还是成功的。

看完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革命者为了祖国未来的繁荣与富强,也为了给自己下一代建造更温暖的家,他们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奋斗。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革命者那种无谓牺牲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感动,我真想回到那个年代和他们一起革命,更近的去感受他们的气息。

现在我们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祖国,我们不需要和他们一样去流血牺牲。可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什么,我又在做什么,当今这种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怎么利用,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新一代的接班人,上一代革命先人用鲜血我们营造一个美好的家,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维护。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和维护,热爱祖国,认真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把知识更好的运用,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使祖国变得更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辛亥革命》观后感高中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们第一次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看了这部历史性的电影,身为90后的我,其实并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能和家人一起看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也从电影中了解了中国过去100年的历史和曾经那些伟人所做的一切。100前的中国还很落后,在广州起义后,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其中电影片段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喻培伦身装炸弹,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清朝士兵同归于尽,来建立新中国,还有林觉民在被俘虏后,他虽然脚被锁链铐着,但他依然表明自己改革的观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骨干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莫过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只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真正了解其意义的又有多少?我们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现在崭新的社会是用无数淋漓的鲜血和别无选择的伤痛换来的。而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纪念那些伟人,向他们的行为致敬。也许现在我们还是会问革命所为何事?电影中的各位伟人给了我们答案:

在绍兴被杀害的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认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更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一个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而生在当代的我们所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眼前美好的生活。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这旅途上有你,也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开台王颜思齐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408 字

+ 加入清单

9月11日晚,大型高清历史人文纪录片《开台王颜思齐》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首播,真实还原厦门海沧历史传奇人物——“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开台功绩。纪录片一经播出,在两岸民众间引发热议。

《开台王颜思齐》由海沧台商投资区策划投资,海沧电视台、厦门文广影音有限公司、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讲述明朝末年的海沧传奇人物颜思齐逃离大陆、发迹日本、辗转台湾并组织民众开发宝岛、建设台湾,受到后人世代敬仰与缅怀的故事,是厦门首部由政府策划主导、投资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

再现“开台王”传奇一生

颜思齐,厦门海沧青礁村人,是明朝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东南沿海一个海商集团的领袖,是大陆成规模组织百姓移居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第一人。

“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不畏艰险、不言失败。”厦门海沧青礁村村民颜有能说,从小听“开台王”的故事长大,纪录片让他对先祖颜思齐的形象和事迹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颜有能表示,颜思齐敢于开创伟业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颜氏宗亲,“我们颜氏能走出这样一个‘开台王’,是我们的骄傲”。

青礁村民、院前济生缘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表示:“作为青礁村民,我们将秉承先贤敢闯敢拼、勇于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发挥‘海丝’先行区的优势,将青礁闽台生态文化村建成百年产业,并与台胞携手,将青礁建设成为两岸美丽新家园的典范。”

台胞盼“两岸一家亲”

“海沧不论是气候、饮食还是文化和台湾都很接近。”陈洁缇是台湾台中市人,在厦门海沧创业开办公司多年。曾经考察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厦门海沧。“以前一直认为是地域接近的缘故,看了纪录片才知道从老祖宗开始,大家就有这么亲的血缘。”她说。

400年前,颜思齐组织3000多名大陆居民到台湾艰难拓荒,开拓疆域。“当年先祖来台湾开垦,才有现在这么多颜氏宗亲的子孙。”台湾台中市大甲镇澜宫董事颜清标表示,作为一名在台颜氏宗亲,非常希望借助这部影片宣传,让“两岸一家亲”的亲情变得更加浓厚。

“400年的台湾开发史,先祖颜思齐功不可没。”台湾地区民意代表、海沧颜氏的在台后裔颜宽恒认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承,开台第一人颜思齐的历史地位应当得到海峡两岸的共同尊崇。

“开台王”功绩获两岸肯定

“创作团队采取电影故事片戏剧性的拍摄手法讲故事,并通过大量视频特效进行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捷介绍说,纪录片在讲述颜思齐故事的同时用当代人的视角审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导演张晓闽则对海沧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弘扬深表赞赏。她表示,这部纪录片能够成功问世,体现了海沧区委、区政府的家国人文情怀和历史责任担当。

随着近些年来对颜思齐研究的发展,不论是海峡两岸的政界、学界,还是民间,都对颜思齐开创移民开发建设台湾的事业予以充分肯定,尊其为“开台王”“开台第一人”。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连横著有《台湾通史》,为台湾历史人物列传以“以思齐为首”。连横也是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战说:“台湾是一个移民的社会,也是一个垦拓的社会。今天的一切都是先人兢兢业业、夜以继日成就的。”

海协会原副会长、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铭清介绍说,如今在台湾有颜思齐纪念碑、思齐阁、颜氏大庙,颜思齐得到50多个宫庙的供奉,“颜思齐开发台湾的事迹还写进了台湾高中课本。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也让‘开台王’颜思齐这座丰碑永远高耸在两岸同胞的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革命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细腻,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喜欢影片开头宁静的那段告白,她带着脚镣走向断头台的那一刻,出影时间最短,但是却让我最为感动,她在牺牲前说的:“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顿时,我有一种眼泪要冲出眼眶的感觉。

今天的我们其实就是她当年说的孩子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真的不要忘记那些流过鲜血和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欢笑和幸福。战争的场面看着让人揪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勇敢的抛弃家中的妻儿和一切,拿起捆绑的手弹跑向敌军的那边。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牺牲的事迹,一幕幕不能忘记的场面,深烙在心底!

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给天下人谋求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一句句,无不感人肺腑,而我所流泪的真正原因,其实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美好愿望——这是多么美好的、直到现在仍尚未实现的愿望啊!以至于我在心里怀疑,他们的愿望,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美丽的愿望而已。那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果,我迷茫了,迷茫得流下了眼泪。

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孙中山,当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还是一名医生。他从一位医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发动11次武装起义,失败了再起义,越挫越勇,百折不挠,历尽磨难,其坚定的爱国信念,深深地感动我们。为了给国家留下一个光明体制,为实现最高政治目标推翻帝制,他毅然辞职让位,以总统一职换袁世凯叛清,实现共和制度,其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这样的情节只能是由伟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电影情节塑造出来的!可是回到我们的现实,我们扣心自问,现在的生活条件照当时相比要优越得多的多,可我们是否能够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不畏艰险困苦,不畏挫折,为了自己的信念、信仰而坚持到底呢?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无私呢?要知道,在当时,大总统的位置可是相当于皇帝宝座啊,这在现实社会中,还不要说什么大总统的位置,有多少鸡皮蒜毛之事又让多少人为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所以说孙中山先生的境界和觉悟,那是难人可贵的,更非等闲之辈所能及也。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才会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追随于他,为之而献出生命。

也许我们当中的有人会说,自己生错了年代,如果也生活在那种乱世,说不定也将成为这些革命先烈中的一员。其实,我觉得这是遐想也好,假设也罢,都毫无意义。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新的方式去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最后,谨以此片表达我们心中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也希望我们这些作为晚辈的,能够发自内心的去保持对于前辈先贤们的崇敬,并以其为榜样,激励自己,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出于对考古的特殊爱好,我一口气看完了《探索发现·洋海古墓》系列的记录片,但遗憾的是只看了六集便匆匆打住,开始重新回到我的学习正轨,但终归是有些收获,这里便与各位可算是“奇文共赏”吧。

关于符号。记得在翻开历史文化册时,当讲到文字时。 虽然与文字相差甚远,但如今回看这些符号与文字的区别,其实符号所蕴含的涵义要比文字多的多。比如一个何字其甲骨文为,所代表的含义便是士兵荷戈而行(因而何和荷也属于古今字),盘问过往行人,而例如一个三角形符号蕴含的含义却可能是生殖的象征,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丰产就意味着一个部落能够存活下来,而生殖的优劣便意味着劳动力,而劳动力则关乎着生产力,因此远古先民便形成了原始的生殖崇拜,一个三角形符号便汇聚了这一切能量,从欧洲到亚洲,先民盼望着丰产,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符号的第二点便是原始的神崇拜的形成。如今再看那张大汶口的陶器符号,能看出其中由三部分组成,而这三部分最下面像山,中间则有点像缺月,最上面则像日,如果连接起来,其实便可能是天地的代表,因而那个陶器符号的含义很可能便是一种原始的天地崇拜。古代的生产力落后,因而对于一些现象便无法解释而形成神的思想,从而形成宗教(但一直到希腊,由于殖民活动大规模开始,一些现象是既成的神系统所无法解释的,于是便逐渐延伸出自然哲学),其中便包括类似于萨满教这样的原始宗教,而萨满巫师便是其中的核心人物。洋海古墓出图的一具骨骸,一具干尸皆后来被断定为巫师,而其墓中中则含有麻等独有的随葬品,可见巫师的地位之高。

关于文化。观看洋海古墓的第二个震惊之处便是其形成及其久远的东西文化交融。大家皆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才拉开了中西方经济文化往来,而早在其1000多年前,洋海人在人种上首先便体现出欧洲人的类型,其次在装饰上体现出亚述以及欧洲文化痕迹,而在陶器上则体现出典型仰韶文化的特色,可谓中西方文化的神秘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辛亥革命观后感

全文共 2032 字

+ 加入清单

开始关注这个电影,是因为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它的海报,上面写道——“我们的历史,从这里开始。”然后我开始拼命回忆,古代历史真正的起点大概是在夏朝,近代历史的起点是鸦片战争,当代历史的起点是建国,哪儿跑出来一个辛亥革命。看着看着突然反应过来了,哦,是繁体字的海报,瞬间明白过来了。所谓的我们,其实指的是我们的台湾同胞。

我发现现在的国人评价历史电影,都不会先评价电影本身,而是滔滔不绝的讲述所谓的意识形态。这部电影是我在历史课上看的,原因很简单,在它上映的时候我根本就没有听说还有这么一部电影。犹记得两个《建XX业》上映的时候,学校、车站、广告,不知道有多大的噱头,以至于电影上映了两个月还有无数国人疯狂追随。而《辛亥革命》,同样是历史片,同样是巨星云集,同样是壮观的战争场面,却无法得到人们的追捧。

大陆有一种很特殊的电影分类,叫做“主旋律电影”。什么是主旋律,其实就是红色,红的让你炫目。可能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会责骂当今的学生,为什么我们对于那些主旋律电影那么没有热情,难道就这么不爱国吗?那么我要说,我们不是不爱看,而是觉得它们不过是历史书的翻版,不过是把历史课上的东西搬到了银幕上。我们来看一看吧,不论是《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还是《辛亥革命》,哪一个不是正史正谈,大而俗地描写历史的流水账。它和大陆的电影“主旋律”是分不开的。为什么我们不爱看?因为那段历史我们早已熟悉,电影如历史书一般将正义给予给革命,让我们想起——“辛亥革命的意义?”“这是一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所以说它其实是给老百姓普及历史常识的一部片子。再看外国的一些历史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莱恩》,都是从一个个体事件,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来从侧面审视历史,而不是像我们的电影从1911一直哗啦一下讲到1921。我并不是说国外的电影就有多好,但是的确,外国的历史片拿到大陆来放,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得懂。说到这里我们肯定都懂了,我们国人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连辛亥革命是哪年发生的,牵扯到的人物都是谁还不清楚,那么何谈对于历史的拓展与反思?如果我们对于历史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与解读,那么我们的电影是不是也能脱离“主旋律”的束缚?

既然形式上不能吸引群众,那么必将从另辟蹊径,从电影的场面和剧情来下功夫。可以说《辛亥革命》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很好的。还记得当初我怀着怎样的爱国情怀到电影院,却看到我们的伟人在打情骂俏,不亦乐乎,影院里时不时的传来悦耳的嬉笑声,而这部影片带给人更多的是反思。我庆幸黄兴和徐宗汉的爱情停留在最美好的地方,保留了历史本身的神秘感和严肃感,让它至少可以出现在历史课上。

让我感到悲哀的是,这一段蔚蓝色的历史,却被红色染的不红不蓝。大陆的近代史电影总是让我很无奈。过分的束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这是现在的社会每一个家长都知道的,就像写随笔能写2000字,写作文却憋不出800是一个道理。但是我们的制度却不允许“非主流”电影的发展,似乎“三民主义”并不是他所宣扬的内容。我们背过无数遍的辛亥革命的意义去哪了?我们张口就来的“三民主义”得到体现了吗?

不过在这种畸形的审查制度下,《辛亥革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片子了。从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总统、袁世凯逼清王朝退位到最终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解释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以及他要去总统职位的原因。它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洗脑,很好的脱离开我们大陆的现状,至少还原了真正的史实,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相。

从意识形态上说,我相信《辛亥革命》是有所进步的。文革之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电影出现。它对于袁世凯和黎元洪的刻画,还是相当令我感叹的。袁世凯或许是第一次这么光鲜亮丽的出场,在背负了叛国,复辟的骂名之后,这位历史人物的命运总是不怎么样。但是撇开道德不谈,他的军事才能,谋略与勇气,可以说后无来者。他是一个政治人物,而不是一个流氓,不至于让我们恨之入骨。孙淳很好的诠释了他,虚伪,但是令人敬佩。黎元洪处事的畏首畏尾,和他在战场的风云四起英明指挥,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容词能够描述的。其实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复杂的,伟人也不是上帝。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名的人,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影响全凭后人给你创造的环境,就像我们和大陆对岸的同胞,文化相通,政治却不相融。如果你只是随波逐流,那未免太单纯了些。

另外,它对于西方势力的演绎也很出神入化。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侵略者都是抱有消极态度的,但是从《辛亥革命》中,我看到了冷静,明事理,没有偏激的西方人。从荷马李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看到政治、经济利益争夺背后的,超越国籍的信念。历史并不是儿女情长爱恨情仇,而是理性的,有规律可循的。战争或革命或许只是利益的取舍,但它们的背后,也有人性的一面。

所以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陆也可以带我们走进蓝色的历史,没有红色的激烈与热血,却富有蓝色的理性与冷静。激情太久,我们需要沉淀下来,从另一个角度去爱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