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王羲之兰亭序整篇(经典20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下面是小编为您推荐的作文:

浏览

226

作文

42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书法,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他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王羲之写《兰亭集序》

全文共 14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大家都知道王羲之写了《兰亭集序》,但你知道他为什么写吗?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吧!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可惜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失传,只留下来一些古人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还很多,其中《换鹅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观外的池塘里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并让人把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里有这么好的白鹅,哪有不去观赏之理。

一天,王羲之兴冲冲来到道观外,一看到池塘里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鹅,一下子惊呆了,久久痴痴地伫立在池塘边。

“来人呐!”忽然,王羲之对跟来的仆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观的住持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会,住持老道匆匆赶来,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哪有这份闲心,心里想的只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请道长开个价吧!”

住持老道脸上显出难色:“鹅是敝观为供香客们观赏而养的。卖是不卖的。”

王羲之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脑子一转,又说:“那,那这样吧,我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总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阵,终于把本意道来:“换是可以的。不过,鹅换鹅不行。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超人,贫道想将我的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毫不思考地就答应了:“行!怎么个换法?”

“嗳,恳请您替敝观书写一卷《道德经》,若右军大人肯屈就,那么这群鹅全都归您了。”

“那敢情好!现在就去书写。”王羲之答应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第二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兰亭怀羲之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728 字

+ 加入清单

一丝昏暗的烛火轻轻摇曳着。烛光下,一位面目清秀的男子正在挥毫泼墨。他有时大胆书写,有时小心描绘。他就是我们的书圣——王羲之。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怀着满满的崇敬来到了兰亭,重温王羲之的精神。

走进兰亭,脚下的古老的青石板布满了“时光的痕迹”,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我看到了墨池,那里的水已经变得清澈无比了。可王羲之那不放弃,努力学习的品质却已烙印在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王羲之蘸墨洗笔,龙飞凤舞地写字。他已经写了一张又一张,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但他浑然不顾。

我想他的一手好字肯定与他的勤奋离不了干系。而我做每件事都只有三分钟热度,不像王羲之那样坚持,总是半途而废。我如果像他那样坚持,应该也会有所成就吧!我从今以后要学习这种坚持,做一个有用的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竹影也在水的涟漪中若影若现。“唰唰唰”竹子轻轻地舞动着,就像一片海浪花翻腾。

我又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小小溪里的水缓缓流淌着,要欣赏两岸的风景。

这儿就是王羲之与他的十几位好友玩曲水流觞的地方了。

曲水流觞是一种游戏,规则是一个酒杯顺流而行,到谁前面,谁就喝下这杯酒,并吟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闻名中外的《兰亭序》就是记录了这件事。

当时,王羲之即兴写下了《兰亭序》,只是为了记录这件事,可见他的功底有多厚。

“嘎嘎”,一阵鹅叫传进了我的耳朵中,原来,我来到了“鹅池”。“白毛浮绿水,红掌泼清波。”这群鹅有着橙红的嘴,雪白的毛,仿佛一群王子、公主“大驾光临”。它们可是王羲之最喜欢的动物。那高傲的样子,那目中无人的态度,让我也喜欢上了它们。

我慢慢走出了兰亭,天上多了一抹夕阳红,云朵也被感染上了彩虹色,一切显得那么平静,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兰亭序全文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詠,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蹔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兰亭序原文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通“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抗战电影《兰亭》观后感

全文共 1795 字

+ 加入清单

看抗日电影兰亭》,不由想到:中国电影理应走出去,但首先要走进人心;要入人心需要先有信心,这信心来自于文化精神的坚守。真正的好电影是给人情感律动和精神愉悦的,看了难以忘怀,思绪翻腾,心中激荡起恋恋不舍的情感。《兰亭》就是这样一部独特的作品。

眼下这个年代,电影屈就于行进中的市场化,已经渐渐丧失文化坚守,执着于精神创造变得稀罕。像《兰亭》这样不俯身于娱乐市场法则,是中国电影乃至中国艺术多么需要的沉静个性!被惊心动魄的奇观震撼、走出影院却很少回味的电影太多太多,动感似乎是时代给予的常态,不如此不足以吸引人,但吸引人的同时又有多少能入心动情?危险在于,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模仿好莱坞类型片,试图大收回报,遑论收益回报是否实现,大收观众的情感却成为难题。我们珍惜《兰亭》,是珍惜美好的观赏感受:在一种朴素纯净的情态里,不动声色地呈现真切的历史和情感,既触动神经末梢,也触及情感泪腺。在很多宏大的作品变成“神剧”的时候,《兰亭》围绕着小人物的悲欢,却不是写个人小小的哀愁,而是将个性精神和时代氛围巧妙结合,发自内心地书写宏伟历史。

《兰亭》的主人公林耕,一个多少有些江湖气息的小人物,在抗日年代却娶了一个温柔的日本妻子秀代,他试图隐瞒秀代的身份以免她受伤害,却看到亲人兄弟们被无辜屠杀,卷入抗争的被动和最初解救女人的被动一样,都源自中国人骨子里的忠义情感,最终在不能不反抗的心理驱动下,完成了极有代表性的中国百姓的抗争心路。《兰亭》的独特性依存于创作者始终不懈地抗争着电影追逐时潮的趋向,坚守着理解历史大义和理解普通人心的统一:抗战不是儿戏一般的一呼百应,而是被屈辱被压抑之下的揭竿而起。从个性角度看待历史却得到历史真相的呼应,冷静描摹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却恰好排斥了虚无夸饰的浮华表现,贴近人生真实的残酷和抗击残暴行径的高尚都那般栩栩如生。

《兰亭》的独特在风格,在故事,在角度,也在情感表现。导演肖风一贯的风格是奇峻蕴藏于常态、散文诗般的行云流水却高潮迭出。非职业演员让影片一开始就恍如生活之不起眼,战争的危险并非剑拔弩张,呈现的反而是蝴蝶湾的悠然安宁,但正是在这样的常态下暗流潜滋默长,紧张慢慢袭来直至残暴屠杀降临,战争的可怕和反抗的渐生因而让人印象深刻。

故事的奇特之处在于中日人物之间异常的纠葛。林耕原本喜欢日本女孩秀代,她却以自身残疾为由冷酷地拒绝了;日本商人井上落魄时投靠林耕并且信誓旦旦不做军人,最后却成为对自己孩子和中国百姓下毒手的施暴者;秀代爱上林耕和中国,愤怒斥责父亲的残暴,和丈夫一起帮助游击队;林耕原本靠武力谋生江湖,却慢慢卷入抗战大业而英勇捐躯,等等。在初衷与结果大相径庭的演进中,一个传奇般的江南抗战故事发生了。

《兰亭》角度非为一般战争片的轰轰烈烈,而是在舒缓的生活情态、人际纠葛中慢慢展开,凸显侵略暴戾的可怕和人民变为勇士的合理性。中日两国个体身上又巧妙折射了敌友的微妙关系,大到侵略与保家卫国,中到诚信守义与否,小到恩怨德行的把持,等等,都令人信服。

进一步看,《兰亭》将情感沉淀与民族历史的挖掘交融在一起。我们看历史不应该遮蔽毛糙的一面,不应该忽略多样性,人性的复杂在林耕的反抗中体现出来,那既是江南地域独特性使然,又是整个国家的真切折射。守着自己的蝴蝶湾却被侵略打破,护卫着个体私情却不能不投身民族大业的洪流,从“活着就有一切”的信念,到为正义事业哪怕是死也快慰等,表现得都那样自如,情感铺展动人。看到绍兴街巷里弄的老太太不动声色地锤击鬼子兵的沉稳,我们知道当一个民族哪怕是江南那温柔之地的老人都起来反击时,抗战怎么会不取得胜利。当发誓不当军人的井上最终成为侵略者并且杀了抗日义士、杀了亲生女儿时,当守着妻子躲避在世外桃源的林耕最终成为杀敌勇士时,当秀代当着父亲的面说出“你是人类的耻辱”时,影片巧妙完成了个体情感透射时代大义的艺术表达,爱恨的故事鲜活地呈现着时代生活的必然。《兰亭》让我们看到电影应该回到文化、回到现实、回到人本,中国电影已经到了重视生活本真而透射时代真义的关口了。美好来自于真实的情感投入而不是投机的夸饰。不能不惊讶于一个柔弱山水中小人物的情感故事,居然在影片收尾处顺乎情节自然地从池塘泥水中挺立起一群被掩护的抗敌伤员们,这雕塑般的群像就是普通人成为国家精神的象征。所以可以坚定地说:人文情怀的坚守不仅是表现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电影应该把守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兰亭序简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其中又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右军宦游山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乘兴而书写了一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二十四字,其中二十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无」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子孙,直至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入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人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臣、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又复出,收入玄宗内府,且刻石置于学士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小说:王羲之为何成为光棍

全文共 3333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下面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小说:王羲之为何成为光棍,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应栏目!

话说王羲之穿越到了现代,仍旧写着一手好字,而且还保留着曾经“东床选婿”时的袒胸露乳的习惯。整天埋头挥毫洒墨,把心思都用在了书法上。由于缺乏锻炼,渐渐地变得肥头大耳、肚大腰圆。

当初他也像其他穿越的人一样,投生到了一户现代社会人家,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听人说,他在满月的时候,父母给他准备了满月礼,他看到一只毛笔,就一把攥住,不撒手了,旁边的红色大钞看都不看。

家里因为穷,所以也没怎么关注他的成长,直接就放养,随他去了。从他学会写字后,就成天的练啊练、写啊写。而且特别喜欢那些过时的不能再过时的知识,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爱好一直延续到了高中。

据当时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回忆说,“他写的作文所引用的句子有许多我都没见过,查阅现代的各种资料也查不到。” “不过作文写的确实不错,所以每次我都给90分以上。”据他的同学回忆说“他常去学校门口的旧书摊那里翻来翻去,一翻就是半天。”

高中时候的王羲之,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不错,但因为他特殊的爱好,导致了偏科,高一的时候每门功课的成绩还比较平衡,到了高三的时候,理科经常不及格,而且还排斥外语,只留下一门语文还可以。所以最后他只考上了一所民办大学。对于这样的现实,他是不能接受的,包括他的父母,一家人都坚定地认为读书是唯一出路。他在得知自己成绩之后,整天像丢了魂一样,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他的父亲肯定是不会再让他读的,主要是没钱。所以高考失利了,在他父亲的眼里就注定了失败,永远的失败了,因为这样的家庭条件下,机会只有一次,所以直接给王羲之判了死刑没有用的一个废物。而母亲的爱是伟大的,应该说全天下的母亲都是爱她的孩子的。所以这位要强的母亲说服了他的丈夫,砸锅卖铁也要给他上大学。

老师们都不相信他能考上大学。其实他非常仰慕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当然也不是真的要头悬梁、锥刺股,他只是吸取古人的习惯,就是开夜车。白天因为困,常常迟到、补觉,所以老师认为他是碰巧才考上的。

其实高中的时候,王羲之文笔很好,高一的时候,还是年级的精英,所以信心十足,经常炫耀自己的才华,觉得哪个女同学长的漂亮,就会写上一份情意绵绵的情书,送到她的班级。当时那位女同学看到他的真诚与勇气,就答应了和他交往。可当他听到别人说那个女同学有很多交往的男生,他就决定不找人家了。他认为这样的女孩不能要,水性杨花,有违纲常,触碰了他的传统思想的底线。还有一个女同学是主动追求他的,按理说,这应该有结果吧,他曾写过一封信赠予了她,却并不是情书,信中说道“承蒙小姐厚爱,小生才疏学浅,不值得小姐挂怀。”文绉绉的一股酸腐味,活脱脱的一个古代人,确切的说是一位古代秀才。他认为女人不能太主动,时常躲着人家,那个女同学追了他三年,最后绝望的放弃了,听说那个女同学现在精神还不正常。

等大学开学了,王羲之的心神也暂时恢复了过来。大学的前两年,都非常的努力,成绩没有出现挂科现象,平均分在80分以上,而且有两门课的分数比较高,接近90分。但因为家庭的原因,学费是学校的助学贷款,全班级只要他一个人做了贷款。这样的情况,又不是国家机密,因此其他同学很快就知道他家穷。所以一个个像老鼠见了猫一样,远离他,不敢跟他说一句话。奇怪的是同学远离他,他也主动远离其他的人,摆出了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则。“万事不求人”是他的座右铭。

大学的生活只能给他带来无尽的烦恼,或者说是痛苦更为确切。因为每当吃饭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女生到食堂排队买饭,为了肚子,他也只好与那些女生一起排队买饭,如果不排队,他喜欢吃的大排都会被人消灭光。为了肚子,他不得不忍受女生身上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比如化妆品的味道,而且他很在乎“男女授受不亲”一类的旧思想。不过此时为了肚子,他也豁出去了。终于轮到自己了,大排刚好剩下一个,他很庆幸!饭买到后,他会立马飞奔出食堂,好像有一种逃脱苦海的感觉。每当乘公交的时候,如果某一排的其中一个座椅被哪个女孩占了,他会迅速的向后走,直到找到没有女孩坐的的一排坐下,如果没有找到,他也只好站着。有的时候,如果他坐下来,突然有一个女孩要坐旁边的座椅,他会立马起身离开,好像很害怕女孩,也好像很不习惯与女孩有任何的接近。

似乎他这辈子的命早已注定了。按理说,考上大学了,肯定是个大学生。但是大三那年,最疼爱他的奶奶去世了,他认为自己不孝,无法原谅自己,始终无法走出心里那个坑。他失去了精神支柱,突然变了个人一样,逃课,不学习,整天沉迷在网游中,最后连毕业答辩也不去了。

同学们都结束了学业,他也从大学离开了。出来之后,他除了会写几个漂亮的字和几篇好文章之外,可以说是“书生,百无一用”。出去找工作,因为没毕业,没有任何经验,面试官一看他的身型就知道他没有干过活,根本不是干活的人。

即便这样,他在找女朋友的问题上很是苛刻,要求对方必须是黄花大闺女,而且和他一样爱好琴棋书画的。相貌丑陋的不要,怕丢了他的面子。他自己胖,还要嫌弃胖的女孩(这种情况下,即便人家是黄花大闺女也不想要了)。

每个人都有梦想,包括他。他天天为了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而想破头皮,常常想的睡不着觉,快要成了秃子。他不知道有钱人根本不需要想,这个问题放在有钱人那里根本不是个问题。光想不做有什么用!他自己也知道。这也只能怪他投错了胎,他的父母好像也是托生过来讨债的,哪有钱给他。但是他还是做着春秋大梦,仍旧好高骛远,想着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想当年是何等的风光,右将军,著名书法家,多少达官贵人追捧他。可他忽视了眼前的现实,一是没关系;二是没钱;三是岁数大了;四是外型已经严重走样,哪个姑娘喜欢看他那大腹便便、未老先衰的熊样。

后来他在网上聊了一个姑娘,但人家看到他的照片后,说他头顶没毛,他也并未生气,因为他很清楚那是思虑过甚。但是已经“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什么了,他也没有什么信心去追求人家了。

同样从古代穿越过来的李君、张君、赵君、吴君却与他有着天壤之别。李君是一个富家子弟,标准的富二代,穿着名牌、开车豪车,别说老婆,外面的小三都不知道有多少个。张君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但是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一所名校,在学校自谈了一个女朋友,早已结婚、生孩子了。赵君是一个读完初中就下来打工的小伙子。因为头脑灵活,不怕吃苦,在厂里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不过两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赵君现在吃香喝辣,因为老板家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将来厂子自然归他的。吴君,从小也喜欢书法,但是无论是用功,还是水准都不如王羲之,可是他的父亲是某某省文化厅厅长,于是吴君成了书法家,某某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某某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他认为自己的字写的比那些所谓的书法家还好,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于是他自告奋勇地去了某某市的书法家协会,找到了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面带笑容的问他“我们协会里有你认识的人吗?”,其实他早就知道那位吴君在这个协会,但是他觉得他不配,因为他曾在报纸上看见过吴君的字,简直像毛毛虫爬的一样,所以事先并未找过人家,他回答道“没有”。那位负责人又问“那你有没有发表过自己的作品”他心里想着“不就是加入协会吗,干嘛那么费事,我写的字不就是能力的证明吗”,因为很多刊载需要花钱,还要认识编辑,而他又认为那些报纸也没什么大用处,所以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最后他还是回答道“没有”

他失落地回了鸡窝大的出租屋,躺在床上想了一天,他最后得出了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结论这个社会只要有关系和钱就行,根本不需要什么才能。于是他放弃了努力,放弃了学习,放弃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在种种压力下,他再也承受不住精神的打击。他被彻底地击垮了,成了一个拾荒者,穿的衣服破烂不堪、头发像乱稻草、眼睛没有一点神、胡子拉碴,现在真的成了一具行尸走肉。只不过头脑还在进行着简单的运转。他认为自己不能回家了,他恨那些曾经在背地里说他“即使考上大学,也念不起,即使读了大学,也没用”的邻居们。其实那些邻居们只不过认清这个社会,说了实话罢了。最后不仅没有姑娘追他,连给他提亲的媒人都没有了。

请大家想想,为什么王羲之最后成了一个落魄的光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千古一梦话兰亭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

兰亭集序》,书法上的巨制,散文中的名篇!千百年来,多少人心慕手追,瞻临细品,如清茶余韵袅袅,似美酒醇香浓浓。循文揽胜,我又一次沉醉在字里行间,品文赏书,慕百侣同游、恣情山水之情,感禅思妙悟人生哲理之趣。

简练畅达是序文的一大特点,开篇以极其简练的字句点明时间、地点、事件,继而写景、议论抒情。写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写景物“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活动“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写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虽无藻饰斑斓夺目之色,却有冲淡平和清丽淡雅之幽,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皆备。羲之惜墨如金,却字妍句丽,彰显魏晋清谈之风,涌动文人雅士的雄辩之才。

融情于景是序文的又一个特色,羲之触景生情笔触之间流灌着钟爱大自然的深沉情感,满溢豁达积极的人生情怀。俯仰之间足见羲之胸襟怀抱之开阔,“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羲之文思如泉,妙笔生花,如同神助,随着视角的迁移,情思的张驰,行文极有层次条理地展开,快人快语如幽兰轻吐。深情诵读兰亭序文,韵律谐美,如临泉叮咚,似在耳畔;兰亭宴集,犹在眼前。

千古一梦,世殊事异,可唯一不变的是那份深沉的情感——“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序文后半部分,情调由欢快畅达转入深沉感慨,羲之抚今追昔,寥寥数语道尽友人相聚种种情态:“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免不了兴尽悲来,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流露出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流露出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热情的执着。禅思妙悟,清谈阔论,不失飘逸洒脱之气质;一句诤言,醍醐灌顶,独树一帜,化消极伤感为积极豁达,在思想层面立一新高,不失擎天拄地之气概。

羲之出身名门,家人多善书者,而天资聪颖的他自幼酷爱书法,勤加练习,功底日益深厚,中年王羲之已是同时代书法名家。在这风和日丽的

三月初三日,与名流四十一人齐聚景色优美的兰亭行脩稧之事,流觞饮酒作诗助兴,成诗数十首汇为一集,公推羲之当场作序一篇。兴之所至,羲之情思流转,舞动鼠须蚕茧留痕,运笔自如,出神入化,序文一气呵成。观其书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灵动与骨力并现,是谓字字珠玑,章法结构完美,后人评注,有“神气冲合”之妙。《兰亭序》在书法艺术上登峰造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形神兼备,其韵天成,开一代书风。二十个“之”字,形态各异,飘逸灵动,气韵鲜活,为人们津津乐道。唐时,太宗独爱,将其树一新高,历代名家评点载誉,更是推波助澜让《兰亭序》家喻户晓享誉世界,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历代名家钟爱,世人景仰!习书者多有瞻临,每得其要无比欢心。

每感斯文,心潮波翻浪涌,余撰文释怀:一曲兰亭千古梦,尽得风流贯古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兰亭游记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劳动节,我去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乡浙江绍兴的兰亭游玩。

一进入景区,只见有一块大石头,石头上写着“兰亭”两个大字,继续往前走,林深叶茂,过了一座小桥,我们到了鹅池,鹅池旁边也有一块石头,据说,上面的“鹅池”二字是由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共同完成。鹅池的水真清啊!一条条美丽的鱼儿在水里玩耍。鹅池的水真静啊!静得像一块美玉。

继续前进,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一座亭子下,亭子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兰亭序》了。这块石碑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沧桑。可是,上面金光闪闪的字却依旧看上去写得那么有力,那么规整。亭子旁有一片竹林,竹林边有一块石头上写着个“太”字,上面的“大”字是王献之写的,下面的点是王羲之写的,可谓是画龙点睛啊!

穿过竹林,来到一个小池塘边,池塘里的荷花可多了。有的完全开放了,有的只是花苞,还有的看起来含苞欲放。

兰亭的景色真美啊!它令我流连忘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兰亭游记作文

全文共 810 字

+ 加入清单

兰亭,一直因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序》而名闻海内外。今年的国庆节,我终于有机会前去游览一番。

来到兰亭,只见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真是美不胜收!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四角碑亭,碑亭中间竖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大字:“兰亭”。据说,这两字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写的呢!

绕过了石碑亭,前面便是大名鼎鼎的“鹅池”了。鹅池里当然少不了鹅。七八只大白鹅神态各异,有的在悠闲地戏水;有的正闭着眼睛晒太阳;还有的在争抢游人投下的食物……有趣极了。鹅池边上也有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二字。看了石碑边的介绍,才知道这两个字还真不简单,这可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合作完成的书法作品呢!简介上还详细说明了王羲之爱鹅、养鹅、观察鹅、最终把领悟到的心得和书法完美融合的小故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穿过鹅池,就来到了兰亭最著名的景点——“曲水流觞”!相传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羲之和一群好朋友来到兰亭,沿小溪而坐,让侍女把倒满酒的酒杯放入小溪中,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把酒喝掉,再作诗一首,故而成就了一件千古雅事,王羲之也为此事作了一篇序来纪念,这篇序正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走过“曲水流觞”,迎面是一座祠堂——右军祠,里面是回廊形的建筑,刚好把墨池围在了中间。墨池的顶端是王羲之的雕像。回廊的四周还挂满了历代名家大师临摹的《兰亭序》。

参观了右军祠,我们来到了一个高大的台子前。台子上有一个亭子,中间一块碑巨大无比,听爸爸讲,这个碑大有来头——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时作的《兰亭即事诗》,所以这一座亭就叫做“御碑亭”。

从御碑亭出来后,我们又参观了兰亭书法博物馆和砚瓷博物馆,再一次领略了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游玩过兰亭,我一直都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这里虽然地方不大,景点也不多,但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心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兰亭序注释

全文共 1392 字

+ 加入清单

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咸:都。

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高高的样子。

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流觞(shāng)曲(qū)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曲水,引水环曲为渠,以流酒杯。

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一觞一咏:喝着酒作着诗。

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是日也:这一天。

惠风:和风。

和畅,缓和。

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骋:使······奔驰。

极:穷尽。

信:实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句首发语词,不译。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表示时间的短暂。

取诸:取之于,从······中取得。

悟言:面对面的交谈。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趣(qǔ)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趣舍,即取舍,爱好。趣,通“取”。万殊,千差万别。

静躁:安静与躁动。

暂:短暂,一时。

怏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不知老之将至:(竟)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本有“曾”在句前。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往、到达。

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

向:过去、以前。

陈迹:旧迹。

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兴,发生、引起。

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

期:至,及。

死生亦大矣:死生是一件大事啊。语出《庄子·德充符》。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临文嗟(jiē)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喻:明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出自《齐物论》。

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王羲之写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妙书新春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经典对联妙笔生辉

王羲之的书法很不错,除夕之夜要写对联。可是写了许多对联都被别人偷走了。

无奈之下,他便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么不吉利的对联当然没人偷了。岂料,快到子时的时候,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对联便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幽兰亭记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有很多有名的亭子,如浙江杭州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等。就拿我们黄州来说,最有名的亭子就是遗爱亭了,我们的遗爱湖公园就是以它来命名的。而我今天要写的亭子,它默默无闻,藏身于遗爱湖公园,甚至连名字也没有。只是因为一次偶然邂逅,我便对它念念不忘。

周末了,我乞求爸妈:“带我到遗爱湖去玩吧!”妈妈顿时脸上笑出了一朵花,“你不是说遗爱湖都玩够了吗?”我不好意思地说:“我要去找一个亭子。”

“什么亭子?”爸爸好奇地问。“我也说不清楚,我们一起去找吧!”

我们一路骑车来到了遗爱湖,却并不着急玩,而是四处张望,寻找着那个亭子。爸妈给我找了好几个亭子,我都说不是。我眉头紧锁,摆出了一副苦瓜脸。亭子也似乎跟我们玩起了捉迷藏,总是找不到。我告诉爸妈,那个亭子在一个小山坡下,遗爱湖边。爸爸于是把我们带到一个山坡上,在我们鹰一样的眼睛的搜寻下,它无所遁形,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极其窄小的羊肠小道,顺着小道,我们来到了一个亭子里。“就是它”,我连跑带滚地尖叫起来。

这个亭子并不太大,却十分好看:顶端雕刻着一朵大花;旁边有一只栩栩如生的龙王;底下还有围成方形的大凳子。亭子里一个人也没有,这个亭子仿佛成了我们的小小世界。我们一家人,躺在大凳子上:闻着公园里的花香,看着天上的流云,听着树林里的鸟鸣,好惬意啊!更吸引目光的还有周围的兰花,在微风的轻抚下,它们跳起了动人的舞蹈,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们给这个亭子取个名字吧,免得以后找不到它!”爸爸提议道。只见爸爸妈妈都不怀好意地看着我,我若有所思,接着就胸有成竹地说:“就叫它‘幽兰亭’吧!我给它取名了,就是作记号了。这个地方很偏僻,少有人来,我们的‘幽兰亭’好孤单哦!我们以后经常来看它,好不好?”爸爸妈妈点点头。

爸爸于是又随口吟出了李白的那首《兰花诗》“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我似懂非懂地看着老爸,他接着说:“在这幽静的花园里,兰花一定是在为懂得她情怀的知己而开放,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如果此生没有遇上知己,兰花怕是宁愿孤独终老,也不远将自己风华绝代在庸俗的世人面前展现,因为俗世的一粒尘埃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她惊扰,再也回不去当初的模样。”

回到家里,我已然把“幽兰亭”当做了自己朋友,经常会想起它,期待着下一次的重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渴望梦回兰亭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铺了纸,匀了墨,蘸了笔,却悬笔半空,迟迟难落,心中思量跌宕,想他,天下第一的书圣;想它,天下第一的兰亭

羲之登斯楼,不知何因不晓何感。只感觉他登得豪迈,眺得壮阔。眼前,不知是大江还是夕阳。深呼吸着,羲之感觉得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那是大自然的拥抱。景非最美,楼非最高,他却望得出神,立得淡定——手里一樽浊酒,饮得,心神畅爽。捧樽对日,身影拉了好长;倚着阑干,听鸟儿啁啾鸣唱。风很轻柔,吹起了羲之白纱的长衫,吹动了鬓角缕缕青丝。拭过被风带起的宣纸,借着酒美景致的良辰,羲之,落笔了。

这是一支怎样的笔啊!还记得它入木三分的刚劲吗?还记得它《圣教》一贴中洒脱的轻柔吗?天地造化一般,羲之的心,仿佛恰就点在笔尖,点在纸上。如腾龙蛟蛇飞舞,笔墨连缀毫无间断;如春水梨花映衬,白宣上墨迹落下淡雅的行迹;如山峰突兀挺拔,字字铿锵,笔笔有力。如日灿月明般,纸上早已是一片辉煌……“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这天下第一行帖做《兰亭序》,这千古绝唱,由一代书圣创造,也铭刻了一代书圣,王羲之。

想到这儿,心倏然静了。仿若我亦登兰亭。我亦站在了当年羲之站立处,远眺……我亦看到了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亦赞美千古的兰亭……至此,我亦落笔。

没有羲之的入木三分,不够《兰亭》的新颖清雅,但我知道,而今手中这支笔,点缀出的,是我心的痕迹。闭上眼,仿佛身在兰亭,并肩与羲之,复落笔,一气呵成“永和九年……”,我的心,在笔尖,我的情,在纸上,而我的感,在那永不褪色的墨中,一起隐藏在笔尖,一起沉淀在纸上。

梦同天一般,纯净,辽阔而广大。摹着《兰亭序》,尽管只是唐人仿作而非真迹,我都依然感觉得到,羲之的氤氲。我用心用情地摹着,思虑着一代宗师的绝唱,渴望着梦回兰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东床快婿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

郗山与微山岛隔水相望,山上有一座好大的坟墓,墓前有一统石碑,上书:“东晋太尉郗鉴之墓”,系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笔。?

郗鉴是金乡县人,少年时家中贫寒,连饭也吃不上,可为人聪慧好学,加上他贤达的人品德性,以儒雅著名乡里。大家伙都想让他成才成名,就自愿献粮献钱资助他,于是他便刻苦地习文练武,奋进不息,不久就文武全才了。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当皇上时,郗鉴被诏为龙骧将军兼兖州刺史。后来司马绍登基又升他为东骑大将军,督都徐、兖、青三州军事。咸和年间,郗鉴奉旨平叛叛党,立了大功,又加封他为太尉。在朝廷里除了文官丞相王导,就数他这武官太尉了。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生得人有人才,貌有貌相,郗鉴爱如掌上明珠。女儿尚未婚配,要为女择婿,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可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丞相王导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这“东床快婿”王羲之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被后人称之为“书圣”。?

再说郗鉴晚年病重时嘱咐家人道:“吾一向崇敬仁者的微子,智者的张良和军家之杰的目夷,离他们的墓地不远有一风景秀丽的小山丘,地处徐(州)兖(州)之间,历为吾供职辖区,吾死后就葬于此。”王羲之还为其岳父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碑文。后来,这座无名的小山丘就叫做“郗山”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它的作者是谁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兰亭序》的作者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羲之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绝,不仅具有其独特的风格,而且真正地达到了龙飞凤舞的境界。他才思敏捷学识渊博,集各家书法融于一体,终自成一脉,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书法宗师。他调教出的徒弟,也就是他的儿子王献之,在我国历史上也颇有盛名。王献之生性好强,才智过人,因此在父亲的教导下,勤练书法,即使是冰冻三尺,也不间断,直至写完了二十缸墨水,才真正学好书法,并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以此名扬天下。 高考作文高分必备素材 逆境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书法家勤学苦练故事三、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

欧阳通,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古代书法名人的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兰亭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从桂一年秋”,这就是大诗人陆游眼中的兰亭

兰亭,是我的家乡————绍兴的著名胜景:“兰”字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此植兰而得名,“亭”字则因汉代在此设立驿亭所称。兰亭是东晋书圣王羲之的住所,王羲之在兰亭写下的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因此而闻名天下。

兰亭地方不大,但是景色雅致。那儿的鹅池碑、兰亭碑、御亭碑……处处都在诉说曾经的故事:相传王羲之很爱鹅,专门为养鹅建了一个池,至今还养着几只可爱的白鹅呢!而鹅池碑上的“鹅”字由王羲之所写,笔法娟秀挺拔;“池”字则由王献之所写,笔法豪迈奔放,这块碑也因此被称作“父子碑”。鹅池的北岸就是碑亭,碑上的“兰亭”二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笔。

碑亭的东面则是曲水流觞之处,当年王羲之会友在兰亭清溪,他和友人沿溪而坐,在清溪上游放下装了酒的觞,酒觞顺水而下,在谁那儿停下,谁就得赋诗一首,作不出则罚酒一杯。王羲之则乘着酒兴,挥笔写下名作“兰亭集序”。

继续向前走,就能看到御亭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所临写的“兰亭序”,反面则是乾隆皇帝即兴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这也是兰亭的镇亭之宝。

御亭碑的背后有十八口水缸,名曰临池十八缸。传说当初王献之问父亲字要怎么才能写得好,王羲之就指着这十八缸水说:写完这十八缸水,秘诀就有了。王献之恍然大悟,从此苦练书法,写完十八缸水后,终于成为和父亲一样有名的书法家了。

十八缸旁有十八张石案,可以拿毛笔蘸水缸的水在石案上写字。我握着毛笔,却不禁陷入了沉思:原来如王羲之、王献之这样的书法大家,也不是与生俱来就写得一手好字的。欲要取之,必先予之,正如高尔基所说:天才处于勤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例文一:兰亭游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我去兰亭游玩。

坐着3路游览观光车,我发现了路两旁有大大小小的池塘,远处有连绵不断的山丘,瓦蓝的天空,小桥流水,两旁黑瓦白墙的农家小院,真不愧是江南的水乡。售票员报站兰亭风景区到了。我们下车,看见了一片翠绿的竹海。妈妈像一个孩子似的吵着让伯伯拍照。 我们进入风景区,一股微风吹来,让人心旷神怡。穿过一条幽静的小径,导游说:“兰亭分八个景点,分别是:鹅池、乐池、小兰亭、流觞亭、御碑亭、右军祠、兰亭江和书法博物馆。”游玩一个多小时后,我影响最深的是:临池十八缸。

临池十八缸:王献之刻苦练习书法,以练完三缸水,自以为自己的字跟父亲不分上下。便写了个“大”让父亲点评。王羲之一句话也没有说,只在下面点了一点就走了。王献之又给母亲看。王母仔细看过叹曰:“吾儿练了三缸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了非常惭愧,下定决心练完了十八缸水,终于练成了一手好字。旁边还有石案供游人写字,不分男女老少,来到这里都会拿起毛笔一笔一划认真地写。

兰亭的景色真是迷人,四周的高山崇山峻林,山顶的树木似乎跟山融为一体。有刺耳的蝉鸣声、欢快的鸟叫声、哗哗的流水声、五颜六色的野花、清风亮节的竹林、编排有序的篱笆墙、停在湖中整齐的竹筏,真是鸟语花香啊!在兰亭可以石案练字、沙案写字等等。这里处处都有书法圣地的气息。

这次兰亭之行,使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