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适合取名字的典故汇编20篇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并为之去努力和奋斗,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超越!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适合取名字的典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6229

作文

1000

关于满城尽带黄金甲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77 字

+ 加入清单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这次大起义历时十年,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没有多久,唐朝就灭亡了。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写的一首歌咏菊花的诗。黄巢年轻时,到京城长安应考,没有考上。他在长安看到了朝廷的x败,愤慨地写下了这首诗,表示了自己立志推翻唐王朝统治的决心。

唐朝晚年,特别是唐宣宗以后的懿宗、僖宗,一味的只知道寻欢作乐。朝廷政治黑暗,民间赋税繁重。贵族、官僚霸占了大量土地,老百姓却没有地种,只得到处流亡。有些地方发生了灾荒,农民靠吃草根树叶过活,官吏却照旧向他们催逼赋税。广大农民已经没法活下去了。唐懿宗即位的那年,浙东地区就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868年,又发生了庞勋领导的桂林守军的起义。

鲍元875年,濮州(在今山东鄄城北)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在今河南新练)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很快攻占了曹州(今山东曹县)和濮州。附近农民纷纷参加,起义队伍一下子发展到几万人。

黄巢是冤句(在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他的家乡正是王仙芝起义军占领的地区。黄巢精通武艺,读过经书,贩过私盐,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他本来就想推翻唐朝,这时看到王仙芝起义,就也组织几千人,起兵响应,并加入了王仙芝的起义队伍。

王仙芝、黄巢在山东、河南一带,到处攻打州县,声势越来越大。朝廷派兵去镇压,可是老是吃败仗。于是有些官员提议,把王仙芝招降过去。

王仙芝官迷心窍,准备接受招安。这事给黄巢知道了。他去找王仙芝,愤怒地说:“当初我们立下大誓,一定要把天下那些害国害民的坏人扫清。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功,你却想去做官,你怎么对得起这些弟兄!”

黄巢越讲越气愤,忍不住拔出拳头,朝王仙芝脸上狠狠打了一拳。黄巢不愿再跟从王仙芝,他带领一支军队,开始单独作战。

两人一分兵,王仙芝的力量大大削弱。他一心想当官,多次派人向唐朝官员求降。唐朝官员见他已没有多大能耐,便不再理会他。不久,王仙芝兵败被杀,他留下的队伍也赶去投奔黄巢了。

两支起义军重新会合后,大家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黄巢开始设置官职,管理起义军内部的事务。从此,起义军才算有了初步的组织。

黄巢带领起义军,准备去攻打洛阳。唐僖宗急忙调兵遣将,增援洛阳。黄巢见唐军兵力强大,就渡过淮河,向唐军力量空虚的南方挺进。他们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了福州、广州。

黄巢到了广州,没想到那里发生瘟疫。起义军将领劝黄巢离开南方,举行北伐。于是,黄巢休整了一下队伍,又带兵北上。

这时,起义军已发展到几十万人,成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他们一路上势如破竹,把各地的官军打得一败涂地,很快渡过了长江,随后又渡过了淮河。

鲍元880年十二月,黄巢打到了洛阳,洛阳官员马上开城投降了。黄巢进城以后,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洛阳城里商店照常营业,街上完全跟平常一样。

黄巢又下令向潼关进军。他的前锋部队很快到达了关外。起义军都打着白旗,那些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尽头,简直像一片白色的海洋。一会儿,黄巢来了,起义军高声大喊,好像晴天霹雳。驻守关外的唐军看到这声势,吓得各自逃命去了。

潼关左面有个山谷,谷中有条小路直通关后。起义军通过这条小路,绕到关后,前后夹攻,一下子攻破了潼关。

潼关一破,整个长安乱成一团。唐僖宗骑了一匹快马,由几百个士兵保卫着,慌慌张张地逃往成都去了。

当天下午,黄巢带领起义军,开进长安。长安百姓兴高采烈地欢迎起义军进城,街道两旁站满了欢迎的人群。

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欢迎的人说:“黄王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人们听了,都很感动。起义军对罪大恶极的官僚,捉到就杀,但看到路旁的穷人,却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

就在这年年底,黄巢在长安当了皇帝,国号叫大齐。长安成了起义军的天下,黄巢也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是黄金甲”的愿望。

新政权建立了,但黄巢控制的地方却非常小,只有长安及其附近的几小块地方。原来黄巢一直流动作战,打下的地方,都没有派兵把守。他一走,这些地方又全给敌人占领去了。

唐僖宗逃到成都以后,就纠集军队,把长安包围起来。几十万起义军挤在这一小块地方,日子一长,粮食都吃光了。就在起义军出现严重困难的时刻,黄巢手下的一个大将朱温投降了唐朝。

这时,唐僖宗又调来了沙陀族的酋长李克用的骑兵。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和唐军一道作战,击败了起义军。

黄巢见形势不利,撤出了长安。一路上,他作战又老是失利,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兵败自杀了。

[关于满城尽带黄金甲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节贴春联的习俗典故

全文共 2293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春节贴门神的习俗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非凡的本领。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的。

钟馗是民间比较流行的门神之一。传说唐明皇在夜里突发疾病,昏睡中梦见一个小鬼盗走了贵妃的香囊和自己的玉笛,并绕殿而跑。他正在气恼时,又见一个穿蓝袍戴着帽子的大鬼跑来,捉住小鬼挖出其双眼一口吞下。唐明皇问大鬼的来历,大鬼奏曰:“臣姓钟名馗,生前应武举未中,如今愿为明皇斩妖除魔。”明皇醒后,疾病痊愈,于是叫来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吴道子,依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的画像:画上的钟馗着蓝衫短靴,长髯裸臂,相貌丑陋,但心灵纯正。明皇让人把钟馗的画像贴在门上,用来镇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在除夕夜把钟馗像贴在门上,用以镇鬼驱魔。

据史料记载,最初的门神是西汉时一位王爷让人绘制的一位叫成庆的勇士画像。而东汉时神话中两位受黄帝信任、对恶鬼毫不留情的两兄弟,哥哥神荼、弟弟郁垒也成为门神。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界,那里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须赶回鬼界。鬼界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坏事,神荼和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捆起来,送去喂虎。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和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防害。

在秦始皇执政时,勇士荆轲冒死行刺秦王,虽然没能成功,但人们也把他看成了英雄,所以在秦之后唐之前,人们习惯在门上贴荆轲的画像。

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做门神。在我们都熟知的《西游记》中就有个故事与此事有关: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少降了点儿雨,因此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命当时唐朝的贤臣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希望能躲过此劫。唐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王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进朝与之对弈,以阻止魏征监斩。没想到魏征下着棋,不小心打了一个盹儿,魂灵就升天,将龙王给斩了。龙王责怪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门神太宗担惊受怕,彻夜不得安宁,就把此事告知群臣,希望大家能想出良策。

当时的大将秦叔宝(秦琼)说愿同尉迟敬德(尉迟恭)戎装立在门外守卫。太宗应允了,没想到那一夜果真安然无事。可是,太宗也不忍心让两位大将这样每夜守候。于是,就命巧手丹青,把两位大将的容貌画下来贴于门上。后来,这一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民间还有贴关羽和张飞像当做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门扇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大多贴在车门或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在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个黑脸,一个白脸。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两个人都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比街门门神稍小一点儿,也是黑白二神,但有坐像的。屋门贴得最多的是“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最初是贴在新婚夫妇的屋门上,以取吉利。

随着门神的出现,贴春联的习俗也应运而生。春联也叫门对、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简洁精巧,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开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它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驱鬼,是一种吉祥之物。最早民间是用桃木刻上神荼和郁垒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辟邪防害。后来,为了方便,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这种方式既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又表达了美好的心愿,还能装饰门户。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后期,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人们在象征喜庆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到了明代,“桃符”改称为“春联”。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很重视春联,他曾下令过年时让各家各户都贴春联,并且一律在红纸上书写。www.gs5000.cn

有一次他微服出巡,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贴春联,心中不悦,便去询问。一问才知这一家是阉猪的,都不识字,还没有请人代写春联。于是,朱元璋就提笔一挥,特地为这家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这副春联,联意贴切并且幽默风趣。

对联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照使用场所不同,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上。

春联的颜色也有不同,一般人家春节都用红纸写,庙宇要贴用黄纸写的春联。如果守孝,第一年要用白纸写,第二年要用绿纸写,第三年要用黄纸写,守孝满三年后才能恢复正常,用红纸写。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因为满族崇尚白色,所以清代宫廷中春联用外面包蓝边里面镶红边的白纸写。

由于春联能表达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因此一直流传至今。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期,大臣魏光上书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持否定意见,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成为经书,为什么还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

但是元澹认为,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改换一下,这样才能更适合现在使用。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中,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更好呢?”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也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之处,本朝名相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对其进行重新整理,怎么也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头称是,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分外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典故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举例造句】: 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去野外采桑,看到一个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像碧玉一样清秀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衣着朴素大方,举止言行处处很高雅,少女顿时对这个如花似玉的男子从心底产生爱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克己奉公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克己奉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典故:克己奉公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

【释义】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历史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陽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陽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陽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成长心语】

“克己”,便是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一个时刻不能松懈的标尺。贪、嗔、痴,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这应是我们对自己的最起码的要求。“奉公”,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团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是一种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公平与公正的义务。以法律和法规为行事的准则,以共同利益为行为的目标,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适合儿童看的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2955 字

+ 加入清单

【1】 狮王末路

一头雄霸一方的老狮子被流浪狮子兄弟打败了,遍体鳞伤,从此它不仅失去了王位,而且性命难保。

所以它感慨良多:都说狮子是兽中之王,其实人们怎么知道作为一头雄狮也不是无忧无虑的,首先,狮王要对付来自狮子内部的斗争,那些流浪狮子因为被剥夺了交配权,它们随时都会跟狮王作殊死的斗争,自己一旦失败,家族就化为乌有了,并且自己的幼小的后代也会因株连九族被处死;其次,草原上那些同属于肉食性动物哪个也不吃素,野狗、土狼都敢以小犯大,以多胜少时常从狮子嘴里抢食,虽然有时候狮王发怒也杀死一两只野狗土狼,但是好汉难敌四手,中层干部多了也难对付;第三,臣民野牛有时候也像魏延一样后脑勺有反骨头,你杀死一头野牛另一头野牛不知什么时候就把小狮子给你顶死了,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在是太难了。

雄狮被逐出狮群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食物问题,雄狮平时不打猎都是靠母狮养活的,劳动技能自然就差,现在失去了狮群也就失去食物来源,只能当统治者而不能当劳动者就为生存埋下了死亡的祸根。它被赶出狮群以后吃的第一顿食物竟然是豹子吃剩下的麋鹿。

雄狮被逐出狮群所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雄狮平时有一大群母狮护卫者,只有在关键的时候自己才显显身手,现在一头孤立无援的狮子野狗土狼没准什么时候就把自己作为下酒菜。它被赶出狮群的第一个夜晚土狼就一直盯着它,一夜也没合眼。

雄狮不由得长叹道:“哎——英雄末路呀!”

【2】 池塘里的数十万只青蛙

很久以前,一个农民来到城里的一家餐馆,对餐馆老板说,他有几十万只青蛙,问餐馆是否能够收购。那时,食用青蛙是合法的,而且也很受食客的欢迎。然而,一个农民一下子能够提供几十万只青蛙,还是让餐馆老板感到有些吃惊。农民解释说:“在我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全是青蛙,到了晚上它们就鼓噪不停,烦不胜烦,让人难以安眠!”

于是,餐馆老板与农民签订了一个协议,农民半年内向餐馆分批提供青蛙,每周500只。一周后,农民再次走进餐馆,神色沮丧,面容憔悴,手里捧着两只又瘦又小的青蛙。餐馆老板不解地问道:“怎么只有两只?别的青蛙呢?”农民答道:“是我搞错了。从你那儿出来,我就去池塘捕捉青蛙,结果发现,整个池塘里只有这两只青蛙。可是,它们确实发出了非常大的噪音!”

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议论你,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记住,他们的观点并不代表大多数,他们不过是一只鼓噪的青蛙而已。还有,许多问题,一旦搞清楚,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放在心里反复盘算,则越想越可怕。

【3】 猫的报恩

在一个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纷纷。

森林深处有一间小木屋,里面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小木屋显得独一无二,因为孤身一人的老爷爷,经营着森林里唯一的水果铺。和蔼善良让老爷爷的生意不错,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光顾他的小店,也喜欢和老爷爷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它们给老爷爷带来的森林里种种有趣的事情,常常把老爷爷逗笑得胡子都飞了起来,生活再也不会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孤零零。

当然,偶尔也有可怜的小猫、小鹿们来讨白食。这个时候,老爷爷总是会慷慨地准备很多丰盛的食物招待它们。它们从来不用担心在老爷爷这里会招白眼、受冷落。渐渐地,老爷爷的小木屋成了森林里的爱心小屋。

在这些讨白食的小动物中,有一只白色的小流浪猫已经来这里“作客”了整整一年了。它和老爷爷相依为命,相处得像父女一样,老爷爷悉心照料着小流浪猫,白天逗它玩,晚上哄它睡,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直到小白猫找到自己的“黑猫王子”,老爷爷才依依不舍地把它嫁了出去。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凌晨,天色未开,森林里小生灵们都还沉浸在美好的梦乡中。老爷爷的小木屋突然起火了,火势蔓延得很快,转眼间变成了熊熊大火,哔哔啪啪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小木屋随时有可能会坍塌下来了。但更可怕的是,老爷爷年纪大了,耳朵重了,竟然一点儿也没觉察到,仍在沉沉酣睡中……眼看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只小流浪猫这时不知从哪里窜出来,火光映照出它肥大笨重的肚子——它已经怀孕了。小流浪猫来到小木屋前,焦急地冲着小木屋大声叫唤,但老爷爷依旧毫无知觉,冲天的火焰中,小流浪猫奋不顾身弓起身窜进火海中,来到老爷爷的床前,又叫又拽地唤醒了沉睡中的老爷爷。

一场灾难终于过去了,老爷爷幸运地逃了出来。大火把小木屋烧得干干净净。可是,在冒着缕缕黑烟的废墟中,老爷爷找来找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就是怎么也找不到那只小猫……

不久,老爷爷在原先小木屋的旁边,又建起了一座新的木屋,仍旧操起他的老营生,开着水果铺。现在老爷爷照顾生意之余,常怀感恩之心,更精心照顾那些来讨白食的小动物。更多的时候,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只小流浪猫。他有时幻想着,小木屋前,会突然响起小流浪猫来讨白食的叫唤声,那该有多好啊!

这一天午后,阳光慵懒地晒着小屋,老爷爷正在屋里打盹儿,半梦半醒中,他依稀听到有小猫的叫声,老爷爷以为在做梦。没想到,小屋前,那只流浪猫竟出现在老爷爷的视线中,它的身后,还跟着两只正相互追逐的可爱的猫咪宝宝。老爷爷一下子睁大眼睛,狠狠地掐了自己一下,哈哈,不是在做梦,他的小恩猫又回来了。

现在,老爷爷与小猫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当望着在阳光下自由嬉戏的猫妈妈和猫宝宝,老爷爷在心里满足地告诉自己:“这真是上帝的礼物!”

【4】 农夫与蛇

一天,一条毒蛇爬到一户农夫家,趁着家夫的妻子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将农夫的孩子咬死了。农夫回到家,看到这种凄惨的景象,心里很难受。他下定决心,为孩子报仇。

农夫终于找到了蛇洞,就耐心地在洞口等待,终于看到了这个自己寻觅已久的敌人,农夫恨不得马上就劈死这条害人的毒蛇。农夫却又被毒蛇的气势所震慑,有些不敢下手,农夫主动提出和解,我们做好邻居,毒蛇不同意。农夫和蛇纠缠在一起,打了起来,最后双方都死在蛇洞口。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毒蛇是一条剧毒无比的野兽,它会主动攻击人类。所以人类和蛇是不可能成为邻居的。故事里的农夫很愚蠢,居然主动要求和蛇和解做好邻居。

【5】 骄傲的玫瑰

从前,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旁边有一个灌木丛,灌木丛里长着一枝美丽无比的玫瑰,但它非常骄傲,从不让任何小动物接近它,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一天,蝴蝶飞来了,准备采集花粉,玫瑰花鼓起刺,把小蝴蝶吓跑了。小蜜蜂来了,来帮玫瑰花传播花粉了,玫瑰花尖叫道:“你来干什么呀!快给我走开!”“呜……呜呜……”小蜜蜂哭着飞走了。小蜻蜓来了,想在玫瑰花的叶子上停息一会儿,玫瑰花破口大骂:“臭蜻蜓,快给我走!别把我的红色小礼裙给弄脏了!”“哼!”蜻蜓生气地飞走了。

玫瑰花想:“唉,每天有那么多小动物来打扰我,真烦人!要是我能插进花瓶里,再摆上桌,那姐妹们一定会羡慕死我的!”

它天天那么想着,月月那么想着,年年这么想着。

终于有一天,它被插进了花瓶里,还摆上了桌。

所有来到这里的客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多美的玫瑰花啊!”

玫瑰花心里乐滋滋的:“这里才是我的天堂啊!我以前真是被那个破灌木丛给毁了!”

刚刚过了不久,随着“啪”的一声响,花瓶被打碎了,玫瑰花被扔进了垃圾箱。

玫瑰花渐渐枯了,可曾经被玫瑰花嘲笑过、欺侮过的小动物们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在玫瑰花死亡前的最后一刻,它是多么希望,希望能够再看灌林丛最后一眼。“咚”玫瑰花最后一片花瓣落了下来。

它,死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50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来源于生活,大家都听过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杯弓蛇影》典故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

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

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话说对联典故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上联:华夏南北信步东亚

下联:轩辕春秋鳌博西周

十月底去桂林阳朔旅游时,公园河畔随处可见卖字画作对联的老大爷,部门某位仁兄看了又看,叹息道:想给我儿子请一副,可惜看他们水平实在一般。我夸下海口:不用花钱在这里请了,改天我以你儿子的名字为首给你儿子写一副。

某晚灵感突现,何不以他们一家三口的名字做一副对联呢?华、轩、周、信、亚、博这几个字必不可少,沿着河走回家,脑中闪现的不过是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几个简单的字,又想起小时候背的一首中国朝代诗中的几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于是乎,对联就做出来了。还算大气工整,有点历史文化感, “信步”“鳌博”这两形容词、两动词用得好像也不错,比较满意。嘿嘿,可惜毛笔字写不好,不然也可以拿红纸写成春联送人了。

(二)上联:大田化小田整整十年

下联:旧貌换新颜家家余钱

老爸10几年前作的,我当时不到10岁,压根不懂啥叫大田化小田,啥叫旧貌换新颜,只是觉得我家这副春联念起来还蛮顺口,便记住了。很多年后,才明白上联是说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联是说改革开放的成果。老爸在学校上学的年数大概只有我的一半,也能整出这样的对联来,相当不容易了。有点为老爸感到可惜,青春年华被196x—197x这十年给耽误了,我的这十年青春年华在念高中、读大学、北大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不知足呢?所以,我很知足。

(三)上联:今古传奇,奇传古今,古今轶事付笑谈

下联:山河好大,大好河山,河山焕绮诸仰观

去年作的一幅对联,费了一番脑筋,整出ABCD,DCBA,BA这种顶针兼承前启后的句子还真是有点难,汉字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有趣之极啊!

(四)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下联:长江流水情水流江长

第一次见到这副对联,是10来岁的时候老爸教的,小时候觉得这句子真是妙极了,从上往下念与从下往上念居然一模一样。中国这100年来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写字是竖着从上往下,现在已经是横着从左往右了。

去年在水木BBS上见有人讨论上联,才知上联原来是经典之作。看到几个下联,老爸小时候教的不在其中,有一句倒是很妙:西湖灵隐寺隐灵湖西。春节回家,拿起毛笔就写了这一经典对联,老爸见到“西湖灵隐寺隐灵湖西”这一句也觉得好。难得的是,生平第一次听见老爸称赞俺的字:“你的海字一气呵成写得不错”。其实我的毛笔字写得很差,看来钢笔练了几天田英章的行书还是有效的。

(五)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

第一次见到这幅对联,是念初中的时候在一本《读者文摘》上读到,说的是八国联军时候的事。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坐在我右边的右边的璨璨同学整出上联来考我,我悲愤道:****四小鬼鬼鬼靠边,四个带鬼的成语不知道怎么念。后来,在金庸老爷子的《射雕英雄传》中再次看到这幅对联的活用: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前年春节回家给表弟压岁钱,在红包上写了拳打四面八方脚踢魑魅魍魉几个字,老爸见后问道:大过年的,你怎么用魑魅魍魉这个词呢?我当时那叫一个惊讶,差点就问道:老爸,你是怎么知道这四个字怎么念的?惭愧,我读书向来不求字解,整得一堆字不认识,难怪高考语文英语拖后腿,要是都能考数学那分,本科就能念北大了。

(六)上联:寒塘渡鹤影

下联:冷月葬花魂

14岁的时候在《红楼梦》中读到,红楼中的对联不计其数,这两句惊为天作,对曹翁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古典诗词真是要靠童子功,我现在能完整背诵的古典90%是16岁以前读到的,小时候过目不忘,现在读一百遍依然记不住,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可惜小时候条件有限,接触到的知识太少了,连《红楼梦》都是借来读的,工作后立马花200大洋买了一套邓遂夫校订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却再也静不下心从头到尾重读,可叹。

(七)上联:子当父做马

下联:父望子成龙

首次接触对联,七、八岁的时候老爸教的,意思是说,儿子把父亲当做马来骑,父亲仍心甘情愿希望儿子能成龙。想在回想,这幅对联真是太好了,十个字形象阐述了中国生生不息上下五千年的子孙教。当爹妈的真的是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孝顺。嗯,以后自己结婚生娃了,也要教小孩这副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典故

全文共 2542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喻指自己推荐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晁错削地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汉景帝也像文帝一样,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决心把国家治理好。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音cháoAcuò),才能挺不错,大家把他叫做“智囊”,汉景帝即位以后,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汉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同时又有二十二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也就是所谓同姓王。到了汉景帝那时候,诸侯的势力很大,土地又多,像齐国有七十多座城,吴国有五十多座城,楚国有四十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特别是吴王刘濞(音bì),更是骄横。他的封国靠海,还有铜矿,自己煮盐采铜,跟汉皇帝一样富有。他自己从来不到长安朝见皇帝,简直使吴国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晁错眼看这样下去,对巩固中央集权不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一直不来朝见,按理早该把他办罪。先帝(指文帝)在世时对他很宽大,他反倒越来越狂妄自大。他还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产盐,招兵买马,准备叛乱。不如趁早削减他们的封地。”

汉景帝还有点犹豫,说:“好是好,只怕削地会激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存心造反的话,削地要反,不削地将来也要造反。现在造反,祸患还小;将来他们势力雄厚了,再反起来,祸患就更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诸侯大多不是荒a8淫a8无度,就是横行不法,要抓住他们的罪恶,作为削减封地的理由,还不容易!过了不久,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家乡颍川(今河南禹县)特地赶了出来。他对晁错说:“你当了御史大夫,地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不安分守己,硬管闲事?你想想,诸侯王都是皇室的骨肉至亲,你管得着?你把他们的封地削了,他们哪一个不怨你,恨你,你这样做究竟是为的什么?”

晁错说:“不这样做,皇上就没法行使权力,国家也一定要乱起来。”

他父亲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做,刘家的天下安定,我们晁家却危险了。我老了,不愿意看到大祸临头。”

晁错又劝了他父亲一阵。可是老人不体贴晁错的心意,回到颍川老家,服毒自杀了。

晁错正跟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幌子。煽动别的诸侯一同起兵叛乱。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甾音zī)、济南等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有点吓了。他想起汉文帝临终的嘱咐,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三十六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上有个妒忌晁错的人就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引起的。他劝汉景帝说:“只要答应七国的要求,杀了晁错,免了诸候起兵的罪,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撤兵回去。”

汉景帝听信了这番话,说:“如果他们真能够撤兵,我又何必舍不得晁错一个人呢。”

接着,就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腰斩。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个奏章。

一天,中尉来到晁错家,传达皇帝的命令,要他上朝议事。晁错还完全蒙在鼓里,立刻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

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忽然拿出诏书,要晁错下车听诏。中尉宣布了汉景帝的命令,后面一群武士就一拥而上,把晁错绑起来。这个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这样莫名其妙地被腰斩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派人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下拜?”

汉军营里有个官员名叫邓公,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事情况。汉景帝问他说:“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

吴楚愿不愿意退兵?”

邓公说:“吴王为了造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了。这次借削地的因头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错杀了,恐怕以后谁也不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后悔已来不及。亏得周亚夫很能用兵。他先不跟吴、楚两国的叛军正面作战,却派一队轻骑兵抄了他们的后路,断绝了叛军的粮道。吴、楚两国军队没有粮食,自己先乱起来。周亚夫才发动精兵出击,把吴、楚两国的兵马打得一败涂地。

吴、楚两国是带头叛乱的,两国一败,其余五个国家也很快地垮了。不到三个月时间,汉军就把七国的叛乱平定了。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虽然仍旧封了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打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不许干预地方的行政,权力大大削弱,汉朝的中央政权才巩固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狼外婆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257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山村住着一个老嬷嬷,她有三个闺女,大闺女叫大门环儿,二闺女叫二门鼻儿,三闺女叫笤帚疙瘩儿。

有一天,老嬷嬷赶集买了点心、烧饼和香油果子,装进一个篮子里头,去走娘家,临走时嘱咐孩子们说:

“今天我去看外婆,明天才能回来。晚上早吃饭早睡觉,不是娘回来,谁来叫门也别开。”娘叮嘱了一遍又一遍,才挎着篮子出门走了。

老嬷嬷走到半路里遇到一个蒙着灰头巾的老婆子,老婆子说:

“你上哪村去呀?”

老嬷嬷说:“我到东村去走娘家。”

“走累了吧?咱坐在地头上歇歇吧!”

“歇歇就歇歇吧!”

两个人坐在地头上说起闲话来了。

“你家有几口人呀?”

“我家有四口人,我有三个闺女。”

“她们都叫什么名字呀?”

“大的叫大门环儿,二的叫二门鼻儿,三的叫笤帚疙瘩儿。”

“你住在哪个村呀?”

“我家住在西村庄南头,院子里有棵老枣树的就是。”

老婆子说:“哎,我看你头上有虱子,我给你捉捉吧!”

老嬷嬷说:“好吧!”

原来这个老婆子是个妖精变的,它说:“捉虱子,你别嫌疼。”说着就用指甲掐一块头皮放在嘴里嚼嚼吃了。

老嬷嬷说:“俺不让你捉了,疼死俺了!”

“哎,忍忍疼,捉得净!”说着又掐了一块头皮放在嘴里嚼吃了。

“俺可不叫你捉了,你怎么掐我的头皮吃呢?”

“好,不捉了,不捉了!”

“那你篮子里是什么东西呀?”

“是点心、烧饼和香油果子。”

“你给我一个吃吧!”

“这是看俺娘的礼物,那可不能吃。”

“你不给我吃,我就把你吃了!”

老嬷嬷吓了一跳,抬头仔细一看,知道它是个狼妖精,就把篮子里的点心给它吃,那狼妖精“呱哒”一个、“呱哒”一个,狼吞虎咽地吃开了。

老嬷嬷心想,逃命要紧,撒腿就往回跑开了。

狼妖精吃完了篮子里的东西,就去撵老嬷嬷,一霎儿的工夫就撵上老嬷嬷了,它一下子把她扑倒,拉到高粱地里就吃了。

狼妖精等天黑了,就装扮成大门环儿的外婆,去准备吃她们姊妹仨。

狼外婆走到村头,看见一家院子里有棵老枣树,就敲门喊开了:

“大门环儿,二门鼻儿,笤帚疙瘩开屋门儿!”

姊妹仨听见叫门,便问道:

“你是谁呀?”

“我是你外婆呀!”

大门环儿说:“俺娘不是去看你了吗!你怎么来了呢?”

“你娘病倒了,头疼得天旋地转,叫我来和你们做伴。”

大门环儿一听声音不像外婆,就说:“你不是外婆,你怎么说话嗡嗡哝哝?”

狼外婆说:“昨儿伤风,鼻子不通,说起话来才嗡嗡哝哝。”

二门鼻儿借着月光从门缝里一瞧,瞧见手上有毛,就说:“你不是外婆,你手上怎么有毛?”

狼外婆说:“那不是毛,那是新做的皮手套。”

笤帚疙瘩从门缝里一瞧,瞧见腿上没有带子,就说:“你不像外婆,外婆扎腿带子,你腿上怎么没扎带子呢?”

狼外婆就赶紧念咒:“东风刮,西风刮,刮两个高粱叶来把腿扎。”

果然飞来两片高粱叶,狼外婆赶紧用高粱叶把腿扎上,就说:“你看腿上不是扎着腿带子吗?好孩子赶快把门儿开开!”

笤帚疙瘩儿又从门缝里一看,真看见扎着腿带,就说:“外婆真有腿带,我来把门儿开开。”说着,“哗啦”就把门开了。

狼外婆赶紧进了家。

大门环儿说:“外婆,我点上灯吧!”

狼外婆说:“千万别点灯,点灯妨公公!”

二门鼻儿说:“我打着火吧!”

狼外婆说:“千万别打火,打火妨婆婆!”

笤帚疙瘩儿说:“摸黑睡觉吓得慌!”

狼外婆说:“摸黑睡觉睡得香,一觉睡到大天亮。外婆搂着你睡,还怕吓得慌!”

狼外婆真的搂着笤帚疙瘩儿睡,和大门环儿、二门鼻儿蹬腿睡。

刚刚睡下,大闺女和二闺女都觉着外婆有个毛疹疹的大尾巴,她们齐声问:

“外婆,外婆,你怎么还有一条大尾巴呢?”

“别胡说,那不是大尾巴,那是我带来的一匹麻!”

这时,狼外婆就悄悄把三闺女笤帚疙瘩儿掐死吃起来了。

二闺女听见外婆“咯吱咯吱”地吃东西,就问:

“外婆外婆,你吃的什么?”

“我不是伤风了吗?我吃个胡萝卜压压咳嗽。”

大闺女说:“给我一块吃吧!”

二闺女也说:“给我一块吃吧!”

狼外婆说:“死丫头片子,看把你们馋的,给你们一块!”说着扔给大闺女一块。

大闺女一摸粘糊糊的,仔细一摸,知道是小妹妹的脚指头哩!她悄悄告诉二妹妹说:“不好了,她不是外婆,是个狼妖精!她把妹妹吃了,赶快逃到院子里去。”

大门环儿说:“外婆外婆,我拉屎。”

“到床底下拉去!”

“不行,床底下有床神。”

“到门后头拉去!”

“不行,门后头有门神。”

“你到院子里拉去吧!”

大门环儿急忙跑出去了。

二门鼻儿也说:“外婆外婆,我也拉屎。”

“床底下拉去!”

“床底下有床神。”

“门后头拉去!”

“门后头有门神。”

“那你也到院子里拉去吧!”

大门环儿和二门鼻儿悄悄地说:“这是个狼妖精,一定是它把咱娘吃了,又装扮成外婆来吃咱姊妹仨的。现在它先把小妹吃了,我们一定要为娘和小妹报仇,你别害怕。”

二门鼻儿哭着说:“我不怕,我要为娘和妹妹报仇。”

她姊妹俩带着油桶和井绳,急忙爬到枣树上去,她俩坐在老枣树柯杈上,把一桶油倒在枣树下半身上,防备狼外婆爬树。

狼外婆在床上等啊、等啊,也没把姊妹俩等回来。它等急了,就喊开了:

“大门环儿、二门鼻儿,你们两个死丫头片子,你们干什么呢,怎么还不回屋来?”

正巧,这时有一家娶媳妇的路过村头。

大门环儿说:“我们在这里看娶媳妇的哪,你也快来瞧吧!你听,唢呐吹,锣鼓敲,呜哒呜哒好热闹。”

狼外婆听到了唢呐声和锣鼓声,又惦记着吃她姊妹俩,就来到院子里。它一看姊妹俩在枣树上,它就往树上爬,树干上倒了油,它一爬一出溜,一爬一出溜,树皮把爪子磨疼了,还是上不去。它说:“大门环儿、二门鼻儿,外婆怎么上不去呢?树为什么这样滑呀?”

大门环儿说:“你到针线簸篮里去拿裹针来,把针一根根地插在树上,树就不滑了。”

狼外婆到屋里摸着针线簸篮,拿出一裹针来,把针一根根地插在树上,然后它又往树上爬,爬来爬去,那针把它的脚掌也扎疼了。

二门鼻儿说:“外婆,我这里有井绳,我把绳子放下去,你用绳子捆住腰,我把你拔上来吧!”

狼外婆说:“好吧!”它用绳子捆住自己的腰,说:“捆好了,你拔吧!”

二门鼻儿用劲往上拔,拔到半空中,她猛一松绳子,“呱唧”把狼外婆摔了个仰八叉,摔得它鬼哭狼嚎:“哎哟,摔死我了,你这个死丫头片子,我非吃了你不可!”

大门环儿说:“外婆外婆别生气,我比妹妹有力气。我来拔你,定能顺心合意。”

狼外婆说:“那好吧,你若是摔疼我,非吃了你不可!”

大门环儿抓紧绳子往上拔,快拔到树柯杈了,大门环儿猛地一松手,“噗通”一声,把狼妖精摔得七窍流血,死在地上了。

大门环儿和二门鼻儿凭着聪明和勇敢,终于为娘和小妹妹报了仇,雪了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如嚼鸡肋典故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下车泣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学习历史典故,让孩子读懂半部中国史!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下车泣罪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出处】

(汉代)刘向《说苑·君道》。

【释义】

罪:指罪犯。下车向遇见的罪犯流泪。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历史典故】

禹,通常被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又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早在尧的时代,洪水便已泛滥成灾,给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禹在舜的时期受命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任务,帮助百姓解决了水患带来的困扰。舜见禹治水有功,又深受百姓爱戴,便把部落领袖的位置以禅让的方式传给了他。

有一次,禹乘车出外巡视,刚巧有个罪犯被押着从他的车前经过。禹见到了,便吩咐把车停下,问押送的人:“这个人犯了什么罪?”押送的人回答说:“他偷别人家的稻谷时,被抓住了,我们把他送去治罪。”

禹听到这里,便走下车,来到那个罪人身边,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犯罪的人知道问话的是个大人物,吓得低着头不敢吭声。禹见他不说话,便尽力地规劝他,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

禹身边的人见了,都十分不解。其中一个问道:“这人偷别人的东西,就应该送去受罚,大王为什么要痛哭流涕呢?”禹擦了擦眼泪,说:“我不是为这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以德化人,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从来没有人作奸犯科。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做出这损人利己的事来,因此,犯罪的人虽是百姓,其实是由于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让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尧、舜啊!”禹当即命人在一块龟板上刻了“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八个字,然后下令把那罪犯放了。

【成长心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是面对错误,每个人的态度却各不相同:有的人面对错误,寻找它产生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有的人面对错误,或将它归罪于外界的客观条件,或将它归罪于别人,总是不肯自我反省;有的人面对错误,从自身寻找症结,并将别人的问题也一并归到自己身上,连别人的那一份也一起承担……这其中的差别,我们一目了然;这其中的对与错,我们也了然于胸。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与其浪费时间推卸责任,不如抓紧时间,好好地反省一下自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割发代首

全文共 1069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释义】割掉头发代替头颅。比喻以身作则,讲诚信。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曹操为了统一中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千方百计拉拢人才。

曹操手下有两个谋士,分别是毛蚧和苟彧。一天,他们为曹操提了两条建议。其一,要利用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这叫“挟天子,令诸侯”;其二,要重视耕种,开荒种田,广积粮。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这两条建议。于是,经过仔细筹划,开始实施。

他首先打听到汉献帝的下落,然后亲自去朝见皇帝,把皇帝接到许昌,他自封为大将军,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条措施实施了,曹操心中很是高兴,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曹操开始实施第二条措施,解决粮食的问题。他派人起草并颁布了“屯田令”,同时,命令军队也要大量开荒地,实行军屯。并严令士兵保护庄稼,不准践踏禾苗,若违犯,就按军法处治。

一次,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带兵出征,任务紧急,队伍行军急速。老百姓都躲得远远的,不敢收割庄稼。曹操得知后,就传下军令,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不要害怕。士兵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过麦田,曹操骑着马,麦田里突然飞出一只鸟,这只鸟正从曹操骑的马头上掠过。战马受惊,一边嘶叫一边四蹄奋起窜进旁边的麦田。当曹操用力将马即刻勒住停下来时,低头一看,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于是,曹操赶紧跳下马,对主管法令的官说:“我的马将麦子踩坏,违犯了禁令,请求按军法议罪。”主管法令的官说:“将军是一军的主帅,怎能议罪?”曹操又说:“我自己制定的法令,我违犯了不治罪,怎么能够服众?”主管法令的官又说:“对尊贵的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您是一军的主帅,何况踏坏麦田又不是存心违法,而是出于意外,我看就不必议罪了。”曹操听了,略略沉思一会儿,说道:“既然这样,那就暂且免去死罪吧,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说完,他脱下帽子,用剑把自己的头发割下一绺来,用力掷在地上说道:“姑且用割发代替砍头。”曹操割发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全军传开了。全军上下,个个敬畏,人人遵守军令,无一敢违犯。当时,在曹操的屯田基地——许昌,军民共同发展农业,保护庄稼,这样,使被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与发展起来。这为曹操打败群雄,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成长心语】

古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以身作则,实属难能可贵。我们现代的青少年,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的小事上,都应该有从自己做起的意识,以身作则,这样,你就会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志者事竟典故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刘秀派耿合去攻打占据山东青州十二郡的豪强张步。张步兵强马壮,是耿合的一个劲敌。张步听说耿合率兵来攻。就派大将军费邑等分兵把守历下、祝阿、临淄,准备迎击。耿合先攻下祝阿,以后用计相继攻下历下和临淄。张步着急起来,亲自带兵反攻临淄,于是在临淄城外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的大血战。在战斗中,耿合大腿中了一箭,可是他勇敢地用佩刀砍断箭杆,带伤仍坚持战斗。 刘秀闻讯。亲自带兵前来支援。在援兵还未到达的时候,部将陈俊认为张步兵力强大,建议暂时休战,等到援兵来后再发动进攻。可是耿合却认为不能把困难留给别人,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耿合终于把张步打得大败。几天后,刘秀来到临淄,慰劳军队。他在许多将官面前夸奖耿合说: “过去韩信破历下开创基业,现在将军攻克祝阿,连战连捷,两功相仿,从前你在南阳曾建议请求平定张步,我当时以为你口气太大,恐怕难以成功,如今才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石匠与年轻人的典故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古印度,有一个青年,他看别人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心里很羡慕,他也想过过这种生活,可是他没有钱,他为此特别苦恼,他总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富翁。

“要是我能有一大笔财富,那该有多好啊!到那个时候,我的生活多快乐呀!”他总是哼这样的老调。

有一天,一个老石匠从他家门口路过,听到这个青年人的话,就问他:

“你抱怨什么呀?其实,你有最大的财富!”

“我还有财富?”年轻人惊讶起来,“我有什么财富呀?”

“你有一双眼睛!你只要拿出一只眼睛,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石匠说。

“你说到哪儿去了?”年轻人说,“不论你给我什么宝贝,我都不会拿眼睛去换的!”

“那好吧,”石匠说,“那就让我砍掉你的一双手吧,你也可以拿这双手去换许多黄金!”

“不行!我不会拿自己的手去换黄金的!”年轻人说。

“现在你知道了吧,你是很富有的。”老石匠说,“那么,你还抱怨些什么呢?相信我的话吧,年轻人!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健康和精力,这是无论用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老石匠说完,就离开了那个年轻人。

那个年轻人听完老石匠的这番话后,深有感悟,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工作,再也不抱怨自己穷了,也不再羡慕别人的花天酒地的生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典故解说

全文共 2867 字

+ 加入清单

关羽一生忠义无双,所以被中国人称为关公,奉为武圣,文武庙中与孔子并祀,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多么完美的形象。关羽深感曹操恩德,但为了义兄刘备,在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文丑回报曹操后,坚决求去。此时曹操可能杀他,刘备寄寓袁绍帐下,袁绍也可能杀他,但关羽义无反顾,是中国人心目中讲义气的经典。

讲到关羽之死,已经有一句成语“大意失荆州”,好像关羽是一个不小心才失了荆州,然后“败走麦城”,父子同死,让人不胜唏嘘。但是从《资治通鉴》的史实上看,关羽却是犯了一连串的管理失误才丢掉荆州,并且为整个组织带来了巨大的负面结果。

刘备从四川起兵东征为他报仇,却又被陆逊火烧连营,兵败夷陵。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雄据荆、益二州,外连东吴,内修政治,然后两道北伐,统一中原,恢复汉室。最后因为关羽的“大意”,“隆中对”的战略完全被破坏,两道北伐成了六出祁山,蜀汉大业终于无法完成。

那么,关羽是如何“大意”的呢?

首先,在外交上,与东吴的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是蜀汉集团的最重要资本。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郡县,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北部郡县,刚好益州州长刘璋昏弱,抵抗不了汉中张鲁的挑衅,就留下关羽坐镇荆州,亲自带军入蜀,趁机把四川吃了下来。原本周瑜想趁赤壁大胜之后征蜀,结果被刘备挡了下来,此时刘备独吞益州,实力大增,孙权怒不可遏。此间,孙权曾向关羽求亲,要为自已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这可是天大的喜讯,对外交有百利而无一害,但关羽却一口回绝,诟骂使臣,“虎女焉能嫁犬子”之词更是让孙权气上加气。

更遭糕的是,此时关羽北伐,大破曹操手下将领于禁,接收了于禁的部队,粮草不足就跑到孙权地盘上抢粮。之前,刘备借荆州不还,孙权要求归还,十分不愉快,好不容易两方和解,才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关羽跨过湘水开孙权的粮仓就食,等于撕毁了和约,孙权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遂全军出动,给关羽致命一击。

关羽大军北伐,把基地留给了糜芳与傅士仁,这两人能力不够,供应前方军需常常不能及时,关羽总是大骂“等我班师,军法伺候”,两人遂生叛变之心。之前,以“吴下阿蒙”著称的吕蒙驻守东吴的荆州前线,已密报孙权,决定图谋关羽,陆逊接替他的位置,立刻写信给关羽,对他歌功颂德,大加拍马,还暗示自已也想投靠过来,托以前程。关羽看信,心花怒放,认为自已的后方十分安全,遂抽调全军支持北伐,后方空虚。万事俱备,吕蒙大军出动,一战未打,就占下了关羽的基地江陵。不知道关羽是不是以为两国有和约,认为这只是一场误会,基地被夺后,关羽不立刻急行回军夺回失地,反而带着大军慢慢回程。项羽在基地彭城被刘邦攻占时,杀了报信之人,封锁消息,丢下大军,只带三万铁骑立刻回袭,在刘邦阵脚不稳还在大肆庆祝时,就一举击溃刘邦五十六万大军,相反地,关羽不但让全军知道基地没了,还派了使节往来与吕蒙谈判。吕蒙趁此机会,安定江陵城的治安,秋毫无犯,还让人民写信给关羽军中的子弟报平安,结果关羽大军军心涣散,一路走一路散,又是一仗未打,关羽大军就被击溃了。

吕蒙以“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以及“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等语而闻名,看看他能一仗不打就拿下荆州,又一仗不打就击溃关羽大军,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柏杨的评论说得很好,汉高祖刘邦把基地关中留给萧何驻守,刘秀把基地河内留给寇恂主持,曹操把许县屯田交付给枣祗,智能之人都会把基地托付给最有才干的人,以提供源源不绝的粮草与兵源,只有关羽任命两个自已最不信任的蠢材守基地。

对独当一面在外经略的方面大才,聪明的领导只能加官晋爵、怀柔以情、系之以恩。韩信趁刘邦之危要求封齐王,刘邦即使再不高兴,但不得已,还是只能封王,否则韩信就会叛变而去,只有关羽口口声声说,我一回来军法从事。这样的“大意”对中国的领导之学有何启示?

从种种事迹来看,关羽是一个英雄主义太强的人,他是一个好将领,但是刘备把他放到领导的位置,却是错用了人。关羽的英雄主义在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比如,刘备称帝,封了五虎上将,其中有一个老兵一样的人物黄忠,关羽就耻于与他并列而大发雷霆,差一点不肯受封,可见得他是如何自负,甚至连孙权都看不在眼里,而自比为虎,比喻孙权为犬。又比如,他身旁都是一些听命行事的人,所以他会把基地留给两个蠢材,而大军在外,也没看到谋略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可见得关羽的军事行动几乎就是他一人的“onemanshow”(一人独秀)。

为什么英雄主义在中国是一个不好的领导呢?

首先,中国的好领导都要靠团队,一个领袖与其团队成员的交换也是长期的人情交换,显出“君恩臣忠”的人伦法则。领袖提供资源,提携后进是“恩德”,而成员努力做事,达成任务是“报恩”。中国团队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领袖给恩德却“不求回报”,是为了加强他的人脉网,而成员会尽心尽忠,也是因为在一个群体的合作努力中,团队发展壮大,资源丰盛,在“均沾”原则下,大家都能享有更多的资源,进行更多的交换,累积更多的人脉,从而有机会完成个人的目标。所以这依旧是一种理性交换的行为,但要展现出符合人伦法则的风貌。如果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人总是表现出自我为主的理性算计,总是一个人独揽所有光彩,智从己出、谋从己出、恩从己出,让人家做配合表演的角色,就无法建立这样的“自已人”关系。看看关羽集团中一群蠢材,败走麦城时也只有儿子跟着,就可以看出关羽根本没建立一个管理团队。

其二,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人无法与人做好长期的互惠交换。中国的组织行为固然有一部分是员工与组织间的互动,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个人与同事间以及领导与部属间的交换行为。唯有透过交换,个人才能累积人脉,为了将来组织内的升迁,或个人的转职甚至于创业储备资源;领导则透过交换建立自已的班底,完成任务,展现绩效,达成组织目标。忽略了这些个人与个人间的社会交换,只分析个人与组织间的关系,就无法了解中国人组织行为的全貌。

只是这些社会交换都是长期性的,在长期性的思考下,很多环境的限制条件是不清楚的,因此,也很难仅仅根据理性算计做出正确决定,符合“人伦”、“均沾”的行为法则往往是长期中较好的选择,所以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方式─表达甚至坚持自已的意见,个体的意识高于团队意识等等─是十分不合适的。在长期性的思考下,不确定性既然太高了,中国人会选择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利益与人均沾、隐藏个人意见,遵守传统规范(虽然这些行为也会视情境而定),因为这样反而可以累积声誉,带来人脉,在长期中更符合个人的利益。关羽军中所有的光彩都定格在他骑着赤兔马挥着青龙偃月刀就能战无不胜时,别人的价值都不见了,价值交换也显得没必要了。没有交换,没有功劳,也没有资源累积的机会,他的下属如何能够被激励?如何愿意效忠?剩下的不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之人,就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辈,也难怪这些人一战不打就投降了,一战不打就跑光了。

柯林斯在《基业长青》及《从优秀到卓越》中形容的第五类领导人,正是那种谦逊自牧,能让部属有所发挥的领导。这样的领导不只是成功于一时,而是会立下百年不衰的基业。“谦逊”、“自我克制”、“照顾别人”,这些特质是不是很像中国人传统智慧中的好领导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月亮的历史典故三:玉兔捣药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捣制长生不老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和姐姐们,飞到了月宫陪伴嫦娥居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典故故事:急来抱佛脚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í lái bào fó jiǎo

【成语故事

北宋的的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曾经推行"王安石变法"。他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很有才华的文学家。他虽然学问大、地位高,不过,据说平时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也并不摆架子,很有幽默感。

有一回,王安石跟几位朋友在一起闲谈,谈来谈去就聊到学佛上了,也就是读佛经、修佛道之类事情。王安石平时对佛学就有研究,就谈了一番自己的看法,比如佛经的主张是什么,应该怎么做等等。有一个朋友说:"不光如此。要学佛的话,我们每人还应该定时向佛忏悔自己做错的事情。"王安石一听,便开起了玩笑,"听你们这么说,真是佛法无边啦。将来我老了,就去庙里跟和尚一块儿过。这好比一句诗,投老欲依僧。"

王安石的这位朋友也很会开玩笑,他一听也乐了,"您这个投老欲依僧只是一联诗的上句,我给您对个下句怎么样?""好啊。""我的下句是急来抱佛脚。你看,这不是对的很工整吗?老欲依僧,急来抱佛。"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急来抱佛"演变成"急来抱佛脚"这条成语,比喻事到临头,才想解决的办法。

典故】王丞相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宋·刘攽《中山诗话》

【释义】比喻事到临头才慌忙准备。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事先不作准备

【相近词】急则报佛脚

【成语示列】只有三年大阅是他们的一重关煞,那一种急来抱佛脚情形,比起那些秀才们三年岁考还要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

[典故故事:急来抱佛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鸿门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86 字

+ 加入清单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熊心的人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