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素材(合集20篇)

导语:“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6207

作文

1000

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总是期盼新的一年有一个美好的开始,而今年,却是一个不平凡的开端。一场疫情悄无声息的席卷而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所有中国人完美的诠释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

疫情之下,你我同在。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为抗疫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身残志坚的张定宇院长,孤军奋战的李文亮医生,身先士卒的90后药剂师宋英杰,主动请愿的杜富佳护士......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是医生护士,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他们本可以在家休息,但他们没有他们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贴心送餐的餐厅老板,是默默捐出一万多元的环卫工人,是冒险接送的热心司机,是紧急出动的建筑工人,是奔波街头的外卖小哥......所有人民都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这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什么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疫情防治前,举国一致表现出高度同心同德,坚持全国一盘棋,服从党的指挥,同时间赛跑,同病魔对抗,邻里互助。

人民日报评论“传统佳节,因坚守而动人;防控疫情,用奋战来回应。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用自己的行动,承载少人的健康;用自己的舍弃,换来了多少家庭的团圆,这不仅体现着敬业与奉献的价值追求,更展现出一种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耳边仍环绕着村干部的真挚叮嘱,眼前仍有着鲜红的硬核横幅。病毒无情,但是人间有爱,疫情之下,你我同在。

我们是不平凡的一代人,生于非典,考于疫情。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43年间最不寻常的高三寒假!对于我们而言,注定难忘。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到抗击疫情一线,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学习,不辜负所有人的期待。‘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让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你我携手共赏繁华盛世。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有信心,我们有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

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

王锋的伤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短短六天时间,收到社会各界捐款两百多万元。10月1日下午,王锋突发肺栓塞,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妻子潘品最了解丈夫的品性,她知道在王锋沉默的外表下有着坚毅的力量,她说,“他这样做,我一点都不奇怪,他平时就是这样的人,他要不这样就不是他了。”

颁奖辞:面对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筑梦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经过回顾1840年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异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新时期的伟大任务,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梦想,如何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我的个人精彩贡献,如何做一个美丽筑梦人《筑梦中国》告诉你,观看《筑梦中国》学做“筑梦公民”。

我们应当用眼睛去观看《筑梦中国》,对中国梦更科学的了解。这部片子有“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这7级告诉了我们中国从昨日走到今日,百年寻梦的过程,国人渐已醒,东方睡狮已昂首,经过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我们加深对中国梦的深刻了解,让中国梦在我们眼前更加熠熠生辉。

我们应当用心去观看《筑梦中国》,感悟中国梦的家国情怀。观看《筑梦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看故事,看画面,听音乐,更是为了感悟故事、画面、音乐背后的历史情怀,民族精神,国家担当,经过用心去观看,让自我的个人与国家的心脉一齐跳动,孕育出家国情怀,构成强大的梦想力量。

我们应当用行动去观看《筑梦中国》,为实现中国梦拼搏奋斗。中组部、中宣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基层党组织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组织集中学习观看并进行讨论交流,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观看,确保学习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观看,我们一般群众要紧紧跟上,我们要把对中国梦的的观看学习感悟体会运用到具体的行动工作实践中,用行动的光辉照耀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于敏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2月27日,“央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颁出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儿子于辛代他领奖。

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受访时回应:“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主持人敬一丹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辞: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气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此后,虽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吕顺芳,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一名普通农家妇女。2000年创办“寻亲驿站”,为孤儿寻亲提供志愿服务。15年来,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寻亲者资料3000余份,帮助200多名孤儿找到亲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2007年4月底,南京孤儿寻亲会,寻亲孤儿200余人,认亲家属150余人,有5人当场确认找到亲人。图为寻亲会最后一天,没等来亲人的孤儿们哭着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

“想停也停不下来”

吕顺芳眼下又忙起来了。5月8日至5月12日,她发起组织的“2015梦回江南寻亲会”陆续在苏州、无锡、宜兴、溧阳和南京举行,为60多年前被遗弃的“上海孤儿”寻找家人。

“上海孤儿”是指1959年至1961年间,被遗弃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城市,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弃婴。据吕顺芳介绍,“上海孤儿”中的一部分到了山西,在太原、长治、阳泉等地落地生根,目前已经掌握的山西寻亲孤儿超过400人。

从2005年至今,吕顺芳几乎年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寻亲见面会。之所以如此,皆因她心中也有一个“寻亲梦”。“我的妹妹也是一名‘上海孤儿’,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送到了上海。”吕顺芳告诉记者,母亲当初这么做是为了在困难时期给孩子一条生路。改革开放后,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遗弃妹妹一事也成了母亲临终前心里永远的遗憾。

为了寻找妹妹,2000年,吕顺芳放弃了年收入5万元的工程承包工作,踏上了漫漫的寻亲征途。“骨肉离别之苦我有切身感受,也知道千万里寻亲的难,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帮人寻亲的道路。”从那时起,吕顺芳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报纸、电视、网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寻亲者的上门访问中收集寻亲信息,再进行比对和匹配。每当发现资料有相互吻合的地方,她总是立即打电话给双方,请他们互相联系,并尽快去做鉴定。

渐渐地,吕顺芳在各地“上海孤儿”中出了名,她的家也逐渐成为这些人的“寻亲驿站”。“想停也停不下来。那么多人给我来信、来电话,对我说‘吕大姐,拜托你了!’我总不能放下不管呀!”吕顺芳说,寻亲已从最初的家事成了她目前的工作。这些年来,在她的帮助下,多达200多个家庭的失散亲人得以团圆。

“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多少弃儿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又有多少父母在牵挂儿女。心灵上的缺憾永远无法用物质财富去弥补。”吕顺芳对记者说,“有些与子女失散的老人现在大多已经七八十岁,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帮他们寻亲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那些进入耄耋之年的、说话走路都颤颤抖抖的老人,为了找到丢失的骨肉,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找来,那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啊!?”这些老人往往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有的甚至哭倒在地。吕顺芳坦言,正是这些眼泪催促着她在寻亲这条路上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我没有什么大本事,做不了别的事情,那就做一个缝合亲情的裁缝。”

这些年来,吕顺芳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千名寻亲者。只有高中文化的她学会了10多个地区的方言,建立了“吕大姐寻亲网”和寻亲QQ群,同时协助有关单位成立了“寻亲基因库”。只要一有空,吕顺芳就给遗弃过孩子的老人采集血样,送检DNA。

除了吃饭、睡觉,今年已65岁的吕顺芳几乎昼夜不分地守在电脑旁,戴着老花镜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亲消息。赶上办亲人见面会,更是一天只睡3个小时,有时深更半夜还会被电话铃声惊醒。虽然很苦、很累,可每当她看到一个个离散家庭团聚的时候,浑身的疲惫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

除了经常组织大型寻亲活动,吕顺芳还将收集整理的寻亲信息悉数搬到网上,供各地寻亲人员免费查阅。在她的5个笔记本上,满满地记录着这些年来每一条寻亲者的信息,其中几本上了年头的已经被翻烂。为防止内页掉出来,吕顺芳自制了封皮,“每一条信息都关乎每一个家庭,这些资料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让更多的寻亲者增添希望、如愿以偿?在吕顺芳看来,凝聚更多力量为爱寻找,才会增添希望,“我们常说,寻亲队伍是爱的团队、是异姓的兄弟姐妹。在寻亲这条路上,为了却自己心愿努力的同时,通过爱心奉献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

在助人寻亲之余,吕顺芳还积极投身到其他公益事业中。她曾多次为白血病患儿、尿毒症患者、地震灾区募捐,通常都是自己带头捐款。在她的QQ群里,有很多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义工群体。吕顺芳说,做公益和帮人寻亲的道理相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好事就会收获快乐。往往一个凡人善举就会改变别人,会让一个家庭重获新生。”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带着遗憾离去,想到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就感到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寻亲’的事业中来。”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她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结个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3110 字

+ 加入清单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张桂梅同志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勤奋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老师总是笑着说:

“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她,没有生育自己的儿女,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那些失去父母的贫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爱,分享着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用

真爱点亮了那些无依无靠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奉献之歌。她就是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 “ 儿童之家

”福利院院长张桂梅。向传递真爱的使者张桂梅学习为主题的 “ 感恩行动 ” 在迅速掀起,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通过学习张桂梅先进事迹以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和接班人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甘为园丁,做到教育安心和专心,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热爱本职,踏实工作,不追逐名利。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与能力。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认真听取他们的教诲。讲好普通话,使用规范字,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上好每堂课。绝不得过且过和放任迁就学生,而要以又红又专的高标准要求学生,以满腔的爱心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诱,管教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深入学生,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多办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初春的天气不算太好,天空已经阴沉了好些天了,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夜幕降临,一场初春的冷风逼得我们都躲在家里,等待着这场料峭的春寒过去,大地重回生机……

新冠病毒的蔓延,让每个城市都面临着巨大的灾难。它像一股龙卷风,把无辜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卷了进去。这个新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和病毒战斗,这场战斗注定不会太轻松。

与此同时,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还有一群不平凡的人在战场上,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履行着应有的职责,时时刻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在病床边,他们与死神作劲敌,与病魔在抗战,与新型冠状病毒作斗争;在黑夜中,他们以无畏的勇气,惊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挽救着一个个生命。

他们,是我心目中的战“疫”超人,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是守护我们的白衣天使。

多少个白昼,他们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多少个黑夜,他们与死神和病魔在抗争;多少个瞬间,他们那疲惫而坚定的眼神让我们自豪又心疼。在这个新年里,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决然走向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身穿白衣战袍,戴好口罩和护目镜的他们尽管心急如焚,却依然保持镇定,对患者亲切询问,一一救治,脸上永远挂着坚定的笑容。因为这个笑容,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我们一定会胜利!

身处这场战争里,我们却没有看见战场上厮杀的紧张场面,即使是住在方舱医院的患者,每天带着口罩,听着医生护士一遍遍地询问,眼神中也不见焦躁不安,因为护士医生在身边旋绕,让我们感觉到安全,也感受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因为有着护士医生的守护,可以消解我们凝在眉头的忧愁。我们看到他们在战斗,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战斗,在和萦绕的黑雾拼个不休,汗水不停地滴落,让平安被这个世界再一次拥有。

武汉,让国人的心变得很乱,却让我们看到了那些白衣“超人”在为我们的安危战斗,温暖萦绕在我们的心底,成为一个个生命的音符,在歌唱着一份份不屈和坚强。

生命的琴弦,在白衣天使手间,一遍遍开始着演练;并不是演绎,也不是回忆,而是生命的足迹,在进行着隔离,在变得执意,在用尽了所有的坚持。

你们并没有什么钢铁之躯,而是想要用生命的歌曲,谱写着无悔的人生;用真情,编写着新春的旅行;用爱,构筑着一道生命的长城,让我们可以安心地生活。

谢谢你们!敬爱的叔叔阿姨们,你们就是我们心中的战疫“超人”!因为有你们的保护,我们相信春天就快来临。

那时,阳光明媚、春意盎然,你们也可以放松心情,踏着轻快的步伐,享受一把“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的惬意,穿梭在武汉美丽的樱花树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在2019年的末尾,2020年的开始,中国又迎来一次巨大的危机,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的危害十分恶劣,又正值春节阖家团圆的日子,疫情闹得人心惶惶,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悄无声息的打响了。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而在此时此刻,不论是医生,警察还是人民解放军,只要是在一线上救死扶伤的人,都是最伟大的逆行者,是最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民族英雄!这些伟大的逆行者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不顾生命危险冲上前线,因为他们知道穿上了白大褂,就担起了国家重任。

岁月静好,可是真的是如此吗?不,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可能有人认为他们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可他们想的是:“别人的生命也同样重要!”这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善良驱使着他们成为“最美逆行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一线医护人员的身上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也祝愿他们不会感染肺炎,对于哪些家人染病去世的人,我们已无时间去伤心。现在最应做的事就是稳固好自己,不再为国家添乱,待在家中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不为伟大的逆行者添麻烦。

他们用一身白衣,换我们一生平安,即使前方是条不归路,他们依旧奋不顾身冲向前线,2003年的非典,是他站出来说:“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17年过去了,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又是他挺身而出,他就是钟南山院士,如今已有84岁高龄的他依然奔向前线,而这么多年来他仍然不忘他父亲的一句话:“一个人要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东西,才算没有白活”。这句话始终鞭策着他。钟南山以及各地医生不畏生死,为我们遮风挡雨保驾护航,他们是最美的逆行者,是最美的背影……向最勇敢的逆行者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中考作文素材: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王威抗癌女斗士

全文共 4082 字

+ 加入清单

伊春女孩王威癌症全身转移 奇迹康复当上护士

王威,1987年出生的黑龙江伊春女孩,8岁时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晚期,16岁时癌细胞转移到全身。在20岁生命将走到尽头时,她写信给星光大道,打算死后捐献器官。她的事感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为她捐款,北京煤炭总医院给她免费做了手术。她奇迹般地康复了,医院支持她上了卫校。今年,25岁的她成为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她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癌症是可以战胜的。

伊春女孩王威癌症全身转移 奇迹康复当上护士

王威露出自信的微笑

19日,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威笑容灿烂。她说,脖子上那道手术留下来的长长的疤,是一段岁月的纪念。重生以后,在护士岗位上她尽心尽力,“我因为爱活下来,现在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我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听听鸟叫,看着阳光照在树上影子斑驳的样子,觉得一切都挺美的。

病发:

一边输化疗液一边看书

记者: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的是癌症?

王威:8岁时,父母一直把药的包装纸撕掉。妈妈常常探我的鼻息,看看这孩子还有没有气。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脖子上的包又长起来了,自己开始懂事,也有些猜测。当时我与父母有一段很随意的对话,我问父母是怎么回事,爸爸很“轻松”地说,医生说你这是癌,但是没什么大不了,你看你现在不是也正常上学嘛。

记者:病痛是否影响了你的学业?

王威:我觉得生病让父母很操心,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做好,让父母放心,所以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在市重点高中,我是班里的前三名。我特别喜欢学习。

16岁时,做化疗后我头发、眉毛、睫毛全掉光,整个人被激素吹起来,我还坚持上了两个月学。即使输化疗液时,我还是在看书。我不想承认我不能上学了,不想面对这件事,觉得也许有一天会重返校园。

王威与毕福剑合影

记者:是什么让你一直这样阳光?

王威:我想给别人带去快乐,远的不说,至少让身边的人觉得开心一点,因为有我在。我总是觉得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睡觉上,想多看看这个世界,听听鸟叫,看着阳光照在树上影子斑驳的样子,觉得一切都挺美的。

我决定捐献器官,如果一个人因为我能够重获光明,对他及他的家庭是多么重要。

病重:

决定捐献器官帮助别人

记者:你病重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王威:16岁时,每顿饭都会吐,每天几乎都会吐血,小时候也吐过血,但没有这么频繁,那时候因为小还觉得特好玩,觉得好像武侠片里描述的“内伤”。

在父母、姐姐面前我都不哭,夜里蒙着被子哭。我当时知道癌症就是死,与其愁眉苦脸面对家人,不如开心一点。我吐血、吐饭几个月,也瞒不过了,才让家人知道。

记者:是否想过轻生?

王威:我生病以后,紧接着父母双双下岗,父亲不得不去捡垃圾为生。从来没有种过地的父母承包了一点地种水稻,恰逢1998年洪水,全赔了进去。我也想过别拖累这个家,没有我父母会过得轻松很多。我的家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我,他们并不坚强,但是他们很顽强。可能我也挺顽强的,医生一直在说你什么时候就该走了,但我还活着。

记者:你是如何想到要写信给星光大道的?

王威:2008年春节吃年夜饭时,我又吐血了。这么多年下来,我对自己的病情,从逃避到接受。我觉得应该趁还没有离开人世,做点有意义的事。我决定捐献器官,如果一个人因为我能够重获光明,对他及他的家庭是多么重要。我的器官如果在别人身上还活着,也许我爸妈觉得闺女还在。

当时我跟父母商量,我妈听完眼泪汪汪的。但我们很快达成一致,我给星光大道写了一封信,我说希望离开时也能帮助到别人。另外还有一个心愿,因为在病床上爱看星光大道,也想去唱一首歌,在这个舞台留一个印象,如果以后爹妈想我了,还有一个念想。

手术做了整整6个半小时,很成功。前几天我抽血体检,医生告诉我可以结婚生孩子了。

转折:

爱心手术改变了命运

记者:2008年对你是一个转折,有没有想过写信给星光大道以后,大家会捐款给你治疗?

王威:2003年化疗就是在北京做的,当时也存一丝希望,要是误诊就好了,因为都活过这么多年了,结果一检查是晚期。写这封信时,我并没有想过求助,因为我们已经尽了所能,多方求医,都没有治疗的办法。我姨妈拿着我的片子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找医生看,医生说,这个人现在还活着吗?那真是奇迹。这是一封告别的信,我没有想到,为别人做点事的想法能够改变我自己的命运。

记者:手术前医生预估成功率有多大?

王威:煤炭总医院动用最好的团队给我做手术,当时医生说预估成功率有百分之八十多,但他们对平时的手术心里的把握要达到百分之九十九。毕竟难度很大,我之前做过两次手术,气管被肿块挤压变形,神经、血管、肿块都随着我的成长一起长,盘根错节。

手术前,我妈妈握着医生的手说,你们尽管去做,我们相信你们,还从来没有一个医生愿意试试的。肯试就好,就有希望。最后手术做了整整6个半小时,很成功。这几年,我又经过几次碘131放射治疗,前几天我抽血体检,医生告诉我可以结婚生孩子了。

记者:这些对你意味着什么?

王威:就像一个犯人从监狱里被放出来了,原来一直被约束着,结婚生孩子这些事情都是我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当然,对我来说人生已经有很多神奇的事,也许以后会有更多神奇的事。

重生:“VV笑”面对人生

我原来是没有未来的人,活一天算一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成为护士。我因为爱活下来,现在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记者:穿上护士服那一刻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王威:我原来是没有未来的人,活一天算一天,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成为护士。我的一切都重新开始,身体和心灵都获得新生。我把护士服保护得很好,上面还写了我的名字(王威),威字我用了胜利的“V”代替,我的网名“VV笑”即取“微微笑”的意思。

对我来说,护士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生命的一部分。自己原来也是病人,会更用心去做好这份工作。我照顾病人的时候,不会嫌他们烦、脏、脾气大,因为我知道这个病会把人折磨成什么样。我还挺喜欢跟患者聊天的,尽可能给他们安慰。我因为爱活下来,现在我要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记者: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王威:踏踏实实把护士工作做好,开始新的生活。我原来的方向是怎样过好剩下的每一天,忽然间变成怎样过好剩下的许多天。其实也有点不适应。短期的计划和长期的计划有很大区别,很多东西可以从头再来。我还要兑现当初的承诺,目前我已经与同仁医院签了眼球捐献协议,下一步还有其他器官捐献协议要去签。

据《北京晚报》报道2008年4月12日,王威出现在《星光大道》的节目现场。出人意料的是,站在台上的这名癌症女孩满脸笑容,自信且坚强。只有她脖子下面那两块突出的大瘤子,醒目地提醒大家,女孩灿烂笑容的背后,是十多年与病魔艰苦抗争的磨难史。

节目播出后,每天都有全国各地上百名观众打栏目热线询问王威病情,或为她捐款,爱心救助行动迅速在全国展开。主持人毕福剑率先捐出1万元,王威的前期手术治疗费很快凑齐了。

2008年4月21日,王威住进了煤炭总医院。4月29日,王威走进了手术室。经过紧张手术,王威双侧颈部的多个肿块被彻底切除。2010年4月23日,王威复查胸片和CT显示双肺无明显异常,颈部下方除一根浅浅的疤痕外,外观与常人一样,王威彻底康复了!

2011年“六一”期间,王威再次登上了《星光大道》的舞台,她穿着护士服,唱出一首《感恩的心》。王威说,她想用歌声告诉大家,爱如潮水令她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了。

《深度观察》对话抗癌斗士17年患4种癌症

主持人曹景行采访王威

黑龙江女孩王威在8岁时被查出患了甲状腺癌,被医生告知只有三年生命,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与癌症战斗了17年之后,如今王威已经奇迹般地康复了,并成为煤炭总医院的一名护士。

12月27日、28日晚21点15分,王威和其父母做客江西卫视深度观察,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如何与癌症抗争不息,一个坚强的女孩如何战胜死神的故事。

死亡线上挣扎17年 母亲每天清晨探其鼻息

王威在8岁时,被确诊患有甲状腺癌,得知天真烂漫的女儿患了癌症,并只有王威的父母如遭雷击,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治疗,下岗后的夫妻俩种地、捡垃圾维持生计和高昂的治疗费用,他们对女儿隐瞒真相,撕掉药瓶上的包装纸,骗女儿这只是普通的病。

王威回忆,小时候就常吐血,当时还觉得好玩,以为是武侠剧里描述的那种“内伤”。2003年,王威的病情开始恶化了,癌细胞接连转移到淋巴系统、肺部和骨头上,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化疗并未见效后,医生再一次下达了“死亡通牒”,王威只剩下了六个月的生命。

在《深度观察》现场,王威回忆父母的付出感动落泪,父亲曾是一名警察,为赚钱跟着一个小女孩身后捡垃圾,却被当做小偷,父亲的屈辱让她心痛;而母亲更是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天清晨,母亲都会习惯性地探一下王威的鼻息,确认她还活着。

登星光大道感动大众 煤炭总医院免费救治王威

20岁那年,王威的病情加重,连走一步路都会胸闷,痛得无法忍受,甚至无法平卧,只能坐着睡觉,王威每一天都有一个念头:生命也许明天就要划上句号了,过完08年的那个可能是生命中最后一个春节的时候,王威开始计划送给世界最后一份礼物,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交代。

王威写信给自己最喜欢的节目——星光大道栏目组,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了他们,希望能够捐出自己所有可捐献的器官。王威的故事感动了星光大道栏目组,他们带着王威走遍了北京20多家医院,寻医问药,而煤炭总医院的一位主任被王威的坚强感动,对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给她免费实施手术。

深度观察嘉宾:坚强的生命诠释正能量

在《深度观察》演播厅,王威的抗癌斗争史也使现场嘉宾和观众极为震撼,王威说:“我每活一天,都觉得是从死神手中抢过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程立耕教授赞叹王威的父母十分了不起,他们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所有父母的榜样,这也给了孩子坚强的力量。他提到前段时间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白血病男孩帅帅”,帅帅的父母本可以捐骨髓治疗帅帅,但却没有努力救治,孩子去了之后却互相埋怨。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时统宇表示,王威的父母令人感动,王威的坚强和懂事同样令人赞叹,“2012年大家开口闭口都用“正能量”这个词,来说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我认为今天王威在这里,现场给我们诠释了一把什么叫生活当中的正能量。”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

3月1日,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获选的十大人物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获选人黄大发的默默无闻的精神,深受感动和启发,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定不移、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收获颇丰。

黄大发同志是名副其实的年份英雄,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率领群众凿水渠、开山路、造粮田,一辈子、一条渠,客服艰难困苦,穿越几座大山,横过多处悬崖,创造人间奇迹。黄大发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正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同志评价他那样,信仰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的信仰也曾高大上,但对照黄大发同志的事迹来看,我是否接地气?自己是一名出生在基层的农家娃,在组织的关心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回想起当初自己“生于基层、成长基层、工作基层、建设基层、奉献青春”的入职誓言,自己确实沉下了基层,但地气还是接得不够,导致于在开展某些工作时还存在地气不足、思想陈旧、方法不新。通过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和对《塘约道路》《苦难辉煌》等基层工作读物及党史书籍的学习,我深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把自己的信仰用实践来证明也可以接地气的,用时间的齿轮来推动向黄大发、龙增刚、文朝荣、邓迎香等身边的先进人物靠齐。

一是提升好几种能力。

首先提升好个人的身体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只有身体好了就可以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再次提升好个人的知识结构,把学习这个人生永恒的主题坚持好,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学习待人接物,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好几个原则。

首先遵守好各项法律法规和工作的组织原则,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严守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能解决的绝不过夜,不能及时解决的研究商量解决。第三是守好生活原则,延承传统美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尊老爱幼,争做一名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和谐的邻居、合格的市民。

三是履行好几份职责。

一方面就要履行好家庭的职责,对于分居的父母亲人就要经常走访,平时或周末多陪陪老人,对于子女就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就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就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就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另一方面就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就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就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相信自己能够把时代发展的热情洋洒在这片故土,也能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

秦玥飞2010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怀着改变中国农村的热望,他在2011年来到湖南成了名大学生村官,至今已经五年。

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同时也是一个被寄望会用先进理念给农村带来新变的城市青年、名校的大学生。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

秦玥飞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在体制机器外滚动,零敲碎打,有单枪匹马的无力感,也有独当一面、不受缚于体制的自在。他试图改变环境,但环境也在雕琢这个年轻人,从打扮到言谈,甚至到观念。

对基层的民众和官员来说。秦玥飞是热忱、有礼貌的年轻人,是半个“干部”。人们对他既有招待远客的淳朴热情,也有对“当官的”一向有的冷眼揣度;既有对留洋高材生的好奇和卑怯,又有教他做人的架势、对境外势力的鄙薄。

秦玥飞得到了体制的表彰。人们记住了一个青年奋力击水的姿态,赞叹他所散发的正能量。但很少有人指出,环境改变甚少,秦玥飞仍然挣扎在缺乏权力、资源和队友的困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观看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999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人们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接受一次灵魂的洗礼,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心情似乎一直很沉重,眼泪总是停不住。

方城县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开国少将栗在山等都出生在这里。王锋出生、成长的村庄名叫古城村,位于广阳镇区东南2公里处。村北可遥望三贤山,这座山古称广武山、三尖山。东汉时,魏伯阳、燕子龄、闫子奇三位道士鼎力相救刘秀,使其摆脱了王莽追兵,刘秀成就帝业后,封三位道士为“三贤”,赐此山为“三贤山”。古城村东边的村庄,就是栗在山将军的故里栗贾庄村。厚重的历史文化,贤人名将的传奇故事,无形之中对这里的人们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崇文尚武的风尚和侠义助人的习惯。

王锋上小学时,在姑姑家所在的佟庄小学上了一年一年级,之后转回古城小学上学,初中是在广阳镇一初中上的,高中是在方城县二高中上的,后来通过自考上了郑州大学。

上学期间,只要星期天或是节假日回家,王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家里学习,从不出门和别的孩子打架、产生矛盾。王锋的父亲王荣义、母亲周文焕也经常教育他,光学习,不要淘气,也不要招人家东西,别人遇到困难要主动帮忙。王锋平时喜欢读的书就是《增广贤文》和《平凡的世界》等,从中汲取了不少励志和养成好品质的素养。

王锋牢记父母的话,在学校经常帮助别人。现任广阳镇一初中教务处副主任的张延兵和王锋是同村,也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发小。张延兵那时家里非常困难,而王锋父亲早年做过生意,杀猪卖肉能挣些外快,家里条件相对好一些。那时候,王锋帮助过他很多。初中时,张延兵的饭票总是不够用,王锋就把节约下来的饭票塞给他。1997年张延兵到南阳上大学,正在郑州大学上学的王锋听说他贷款上学,就托人捎回来300元钱给他,以解燃眉之急。

现在广阳镇一初中教学的张浩阳老家是刘双桥村的,上初二时和王锋是同班,王锋是副班长。上初中时,大家都是从家里带小麦到学校换饭票。有一次,张浩阳换完饭票不小心弄丢了,没钱吃饭,女生脸皮薄,也不敢给家里说。王锋知道后,就组织同学给张浩阳捐饭票,他自己主动带头捐。因为有了王锋和同学们的帮助,张浩阳一个月的生活费才有了着落。

学校组织集体劳动,王锋总是争着干、抢着干,从不偷懒。有一次学校组织到河里抬沙,由于王锋个子小,班主任老师闫铭就安排是副班长的他做记录,谁知他说啥也不干,非要去抬沙,最后没办法只得让班长来记录。

对于集体和邻居,王锋也充满了关爱。2013年4月,古城村小学改造房屋,教室不够用,王锋就主动腾出自家一楼的三间房子做临时教室。学生上课时,他还跑前跑后义务为师生提供开水。

村医李兰的诊所每天人来人往,有谁要喝开水,自行车没气,都要到隔壁去找王锋。去的人多了,王锋干脆专门买了个气筒放在门口,方便别人使用。李兰家的电脑坏了,由于王锋是学计算机的,只要他在家,随喊随到,从不推辞。

王锋家门口的东边是村民们的育烟苗大棚。村民王林育烟苗时,王锋二话不说让他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装育苗营养钵,而且还主动帮着干活。

王锋对家人也是充满了关爱。王锋姊妹五个,上有2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王锋的母亲患有乳腺癌和糖尿病,还伴有脑栓塞后遗症,父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弟弟患有癫痫病。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王锋一个人苦苦支撑和照顾。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王锋大学毕业后,先是在郑州打了8年工,后来又先后到马来西亚、南阳油田打工。只要一发工资,他就赶紧往家里寄钱。父亲、母亲、弟弟的病,都是他带着上方城、上南阳、上郑州去看,听说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好,他就跑到药房邮寄回来。他到马来西亚打工期间,就让妻子潘品照顾他们。

为了让父母住得好一点,2009年,王锋拿出多年打工的积蓄,盖起了新房,让父母搬进去住。为了给弟弟娶个媳妇,他把自己的婚事放在后边,给弟弟置办了家具、家电等,先让弟弟结婚成了家。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看着一家人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人,也为了和妻子、儿女团聚在一起,2015年7月,王锋结束了长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在同学宋德申的帮助下,利用夫妻二人都教过书的优势,在南阳市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中,办了个托教班,每天忙忙碌碌地招呼二三十个小学生,赚些辛苦钱。

对自己的托教班,夫妻俩倾注了大量爱心。为了提高托教生学英语的兴趣,王锋购置了投影仪、打印机,从不额外加钱。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王锋夫妇用心做好良心教育。午饭、晚饭都是四菜一汤不重样;刚立夏就购置床铺,供学生午休;晚上其他托教都是7点半下班,可王锋为了让学生们扎实掌握知识,反复出类型题直到学深学透,有时托教辅导一直到晚上9点才结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是学生们最快乐的时刻,他们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可口的饭菜,一边和王锋、潘品探讨着学习上的困惑和成效,百十平方米的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家的温暖。

英雄壮举

王锋和妻子潘品教书的日子是平静和幸福的。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改变了王锋的命运,也改变了王锋一家人的命运。

5月18日凌晨1点刚过,正在熟睡中的潘品被丈夫推醒。“咋有股烧焦的煳味?”王锋说着打开位于一楼北侧的卧室门,此时紧挨着的一楼大厅已是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大厅内存放的10余辆电动车、摩托车正在熊熊燃烧,并传来“咚咚”的爆炸声。“失火了,快救人!快救人!”见此情景,王锋顾不上思索,也顾不上穿衣服,一边迅速打开楼房的大门,一边大声呼救。由于他们一家居住的房间离大门口最近,王锋折回身冲进火海,先将潘品与一双儿女转移到安全地带。

浓烟迅速吞噬了整栋楼。“赶紧报警!一楼还有学生!”说着王锋又冲进火海中,救出了困在一楼的两名学生和一名托教老师。此时王锋还没被大火烧伤,他完全可以保命外逃,等待外援。但人命关天、时间紧迫,随着“噼噼啪啪”的燃烧声,潘品在被惊吓得神情恍惚之中,看到丈夫毫不犹豫地第三次冲进了正在燃烧的居民楼。因为,二楼、三楼还有10多名住户啊!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的样子,王锋从火海中跌跌撞撞地跑了出来。此时的王锋头发已全部烧焦,全身像“黑炭”一样,神志已不清醒,嘴里一直重复喊着:“楼上有人,快来救人啊!”并且一直沿着小巷向外边跑边喊,身后留下了一串清晰的血脚印。

听到王锋的呼喊声,周围邻居纷纷起床加入到救火队伍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几天之后,潘品仍然心有余悸:“由于火势太大,门口没有水源,邻居们回家端水灭火,一盆盆水泼上去,但根本没有效果。”此时被王锋呼叫醒的二楼、三楼的居民也纷纷采取自救措施,为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施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当晚1点35分,消防队员和救护车赶到现场,大火被迅速扑灭。“把王锋抬上救护车时,他还一个劲地说‘楼上有人,先救他们。’”邻居卢先生叹息道,那时王锋已处于半昏迷状,但他唯一惦记的就是先抢救别人。

从王锋所居住的居民楼到通往张衡路口的小巷里,大约50余米远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王锋带血的脚印。直到5月20日下午记者现场采访时,虽然经过了一场雨水的冲刷,还是能依稀看到那一个个奔跑救人的血印。

那一夜,王锋凤舞烈火,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使他们全部安全脱险,而他自己却被重度烧伤。

在那栋居民楼前,是两棵又粗又高而又稍微向西倾斜的杨树,它们枝繁叶茂,青枝绿叶,在略有凉意的晚风中伫立。在那场突发的大火中,它们和邻居们一起共同见证了王锋的英勇救人行为和揪人心肠的呼喊。

爱心接力

英雄王锋用他的义举大爱感动了南阳,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中央、省、市、县新闻媒体及时深入采访,跟进报道,使王锋的英雄事迹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传扬,彰显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唤醒社会爱心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10多天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东方今报、南阳日报、南阳晚报、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腾讯网、大河网、映象网、南阳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给予迅速集中报道,共刊发报道稿件120多篇。

南阳日报还开辟专栏,邀请南阳的作家、诗人们赋诗作文,用文学的方式歌颂王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张中坡创作的散文《生命的奔跑》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不妨抄录于后: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有人对自己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别人的生命珍惜,有人对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无比珍惜。当你以奔跑的姿势拯救别人生命的时候,你奔跑的姿势就上升到了一座城市的高度,你的生命瞬间也就得到了升华,你的生命也就升华成为南阳的精神之光。

那个夏日的午夜,你一直在奔跑,赤身赤脚在奔跑,在烈火中三次来回奔跑,在南阳居民区的小巷里奔跑,用尽全身的力气在奔跑,用尽整个的生命在奔跑,用自己的生命去抢救别人的生命、保护别人的生命,直到居民楼上的10多名男女老少全部被救出,被烧成“炭人”的你才瘫倒在路旁。

奔跑中,你脚下蹚火,你脚下生风,你一心想的就是救人,你唯一做的就是救人,你一直大声呼喊的一句话就是:“着火了,快来救人!”当居民楼里的人们全部被安全救出,当你面目全非、被抬上救护车的那一刻,他嘴里喃喃说的却是:“先救别人!”

你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居住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不过几步路的距离。当你打开大门,你可以自己独自逃生,但你没有。你爱妻子、爱一双儿女,他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不能失去他们。你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此时,你可以一家三口逃生,但你没有。你爱托教的学生、爱托教老师,他们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二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救出了两名学生和一名老师。此时,你还可以安全逃生,但面对越烧越旺的大火,你没有。你爱这些熟悉的或陌生的邻居,你们在城市的同一屋檐下简单租住、艰难讨生活,他们也被你视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你第三次毫不犹豫地回头冲进了火海,冲上了二楼,冲上了三楼,用嘶哑的声音,用激烈的敲门声,喊醒了这些午夜酣眠的邻居,留给了他们生命的希望。

小巷里那一串带血的脚印,是你奔跑时留下的脚印。它们像一个个鲜红的心字形状,烙印在夏天的水泥路上,洋溢着你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你不是“赤脚大仙”,也不是在炼丹炉炼过的孙悟空,但你却赤身赤脚在火海里决绝地穿行。火是灼热的,火也是可以摧毁一切的。我不知道火在烧烤你的肉体时,你是怎样的疼痛,但我知道,那时你是怎样的焦灼,你满心焦灼的都是别人生命的安全!你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疼痛!

你来自南阳盆地乡下一个古朴的村庄,你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南阳打工讨生活。在城市里你依然像乡村的一株庄稼一样朴实无华,城市的五光十色和酒绿繁华没有侵染、影响你的品质和本色。你从不抱怨家庭的贫困,你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你用爱心和生命一直在呵护、温暖着家人。关键时候,你又用爱心和生命呵护、温暖了10多条鲜活的生命。

此时,家乡大片大片金黄的小麦已在收割,而你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正在接受漫长的治疗。你火海救人的消息感动了南阳盆地、感动了大江南北,你的亲朋好友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在南阳的左邻右舍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你的家乡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南阳全城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全国各地的无数网友、无数好心人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就连明星黄晓明也参与了救援你的行动……有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在病床上的你并不孤单。这么多好心人参与救援你,本身就是对你火海救人行为的点赞、敬佩与回馈!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必定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就是人世间最至简至朴的道理!

作为老乡,我为你骄傲,我为你自豪。在家乡父老乡亲和天南海北无数爱心人士的热切期盼中,衷心祝愿你早日康复,重新与家人步入安宁幸福的生活。

烈火救人英雄王锋,好人一生平安!

有位读者给张中坡打电话说:“看了你写的《生命的奔跑》,让人泪流不止!写得太好了!向你致敬!更向英雄致敬!”

王锋的爱心和英雄事迹,在媒体的报道后,迅速引爆了全社会的爱心,天南海北的爱心人士纷纷到南阳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或是通过转账、微信红包、轻松筹等各种渠道为王锋捐助善款,捐助总额达240多万元。传递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至善大爱、和衷共济的正能量。

面对躺在病床上体无完肤、痛苦不堪的丈夫,王锋的妻子潘品痛彻心扉,这个老实、善良、本分、话语不多的传统女性,用她的坚强和乐观默默承受着、期盼着、感激着。这些天来,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见到每一位前来捐款的爱心人士,她都用那句诚挚的感谢和深深的鞠躬表达着自己的情感。“真的觉得特别过意不去,让这么多人来帮助我们,我觉得忐忑不安,无以为报。现在王锋的捐款已经够了,请捐给更需要的人。”连日来,她婉言相拒了多笔善款,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是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关爱,为王锋带来了生命的希望,真的非常非常感谢!我一定照顾好他,鼓励他争取早日康复,回报大家的爱。”

抢救英雄

为了让英雄王锋重新站起来,10多天来,南石医院成立以院长为首的专家治疗小组,夜以继日地全力组织抢救。

5月18日凌晨1时50分,南石医院烧伤二病区接到了一名全身烧伤的患者。他,就是三闯火海救人的王锋。

值班医生孙羽飞迅速为患者做了全面检查,王锋全身烧伤面积达98%,其中90%三度烧伤,8%二度烧伤,属于特重度烧伤,生命垂危。增派医护人员,腾空急救床位,布置仪器设备,调配血浆和卫材……该病区即刻开通绿色通道,做好一切准备,全力实施抢救。

一场与死神的争夺战就此打响。瞬息之间,大家各就各位,开始了紧张有序地抢救:建立三路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给氧,确保呼吸道畅通;插尿管、清创、持续心电监护……从当日凌晨2点到早上7点多,抢救治疗措施在一步步进行中。烧伤患者需要静脉补液抗休克,这是前期抢救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在给王锋建立了三条静脉通道后,医护人员需要不停地往里面补液,在第一个24小时里需要补液1万多毫升,而前4个小时里需要输入至少6000毫升的液体。当班的医护人员守护在病床前,时刻观察着王锋的病情。

抢救中,院长赵俊祥、科室主任王硕汇集全科医生讨论治疗方案。鉴于患者情况危急,医护人员做通家属工作,于当天9点左右切开患者气道。当时从里面吸出的炭末特别多,如果不及时切开气道,后果不堪设想。

前期的护理工作更是艰辛。由于王锋全身烧伤面积太大,身体不断往外渗出液体,每半个小时要翻一次身,每两个小时要换一次敷料和床单,翻身的过程中还要不触碰到三条静脉通道,并确保通道畅通,难度可想而知。在全力抢救王锋的十几个日日夜夜里,特医、特护24小时密切关注着王锋的病情变化。

主治医师孙羽飞在对王锋进行抗休克治疗的几天里吃住在病房,24小时关注患者病情。这位寡言少语的年轻医生微笑着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当医生就要一切以病人为主。”

由于前三天的抗休克治疗及时有效,王锋的生命体征得以稳定,在入院第七天就做了首次切痂植皮手术。

5月25日8点多,王锋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时间越短,对患者术后恢复才越好。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该院派出8名医生分4组为王锋实施手术。在3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医护人员在王锋腹部仅存2%的完好皮肤部位进行取皮,以对其双上肢和右下肢进行植皮。手术顺利实施,虽然王锋闯过了休克期,但他还面临感染关,治疗、护理工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

6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烧伤界顶级知名专家夏照帆听闻王锋的感人事迹,专程赶到南阳对其治疗提出了很多方案和具体指导。6月3日上午8点多,南石医院对王锋成功进行了第二次植皮手术,对其左下肢进行切痂植皮。面对大家的“加油”祝福,王锋坚强、乐观地回应“好的”。目前,王锋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在抢救王锋的过程中,南石医院组织了最好的专家,采取了最好的技术和药品,全力以赴救治。目前乐观判断,王锋的伤情感染期为半年左右,待度过感染期后,将进行恢复期的治疗。

学习英雄

王锋的英勇事迹,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常万全看到家乡王锋的英雄事迹报道后,深受感动,十分挂念,特意与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通电话,向英雄表示敬意,向英雄家属表示慰问。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市委副书记王智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新会,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和卧龙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余永海等领导分别多次到南石医院看望慰问王锋及其家属,详细询问医疗和生活中的困难,鼓励家属要坚强面对眼前难关,要求医院邀请国家顶级专家参与救治,党委、政府和人民会当好坚强后盾。

各级学习王锋的活动也迅速展开。王锋被授予河南省“见义勇为好青年”和南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雷锋式好青年”称号。团省委、南阳市委和方城县委分别作出了向王锋学习的决定,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学习他心系他人安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忘我的担当精神,学习他敢于拼搏、勇闯火海的顽强意志和舍身为民、不计得失的大爱情怀。

“王锋不仅是方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方城人的骄傲,也是南阳人、河南人的骄傲。”方城县委书记褚清黎说,“方城将大力弘扬王锋的先进事迹和感人精神,让王锋精神在方城全县落地、生根、开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成为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方城、加快方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

凤舞烈火,侠义英雄,义薄云天,精神永存!我们相信,英雄王锋一定会尽快好起来,他的英雄事迹和感人精神也一定会在全社会传播得越来越久远,散播成更多的河南好声音、中国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3171 字

+ 加入清单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王定国颁奖典礼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王定国,“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生于1913年,是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她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9月,被评为双百人物之一。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王定国这样回忆。

这是一个忠贞追随者的人生写照。

百多年风雨,从黑暗到光明;两世纪奋斗,唯初心从未变。

蜕变:从童养媳到女红军

王定国的原名叫王乙香,1913年2月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的一个佃户家庭。困苦的生活迫使她早早地挑起了重担,六七岁的她,就要到卖担担面的面食馆推磨挣钱。

那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家也难逃噩运。由于没有粮食,她的妹妹被活活饿死了,父亲也因过重的压力病故了。无奈的母亲卖掉了她三岁半的二弟,才安葬了她的父亲。为了活下来,只好把她给了邻村的李家当童养媳。

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乙香简陋的家,成了农会活动的秘密联络点。她从退婚、剪长发、解放小脚开始了闹翻身、求解放的征途。

获得自由的王乙香改名王定国,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

1933年10月,许世友率红九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拿过枪、上过战场……

至今,王定国清楚地记得走上革命道路的那些细节: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如果说一个人从平凡到伟大有一个起点,入党就是王定国的起点:“从那天起,我就只有一个想法,跟党走,不掉队!”

长征:五过雪山三过草地

1935年3月,王定国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自此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一个震撼世界的艰难征程。在王老记忆中,牺牲与战斗永不磨灭:“草地我走了3遍,翻了5座大雪山,我们文工团要做宣传鼓动工作,行军途中跑前跑后,走的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应该是一倍以上。”王老在雪山上还冻掉一个脚趾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也不疼也不流血。”

王老记得:“百丈关战斗,当时敌人把路全都堵住了,不让我们走,牺牲了很多人。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枪很少,大家都背着乐器赶路,手里有扁担之类的棍棒。也不是空手打仗,用棍棍棒棒打。”

艰苦卓绝这四个字,对长征中的女红军来说,考验更大。王老说:“过草地很艰苦,仗打得也很苦。敌人多,我们人少,打得好就赢了,打得不好,人就没了。”

革命路上有艰险,有时更会身临绝境。“我们想的,就是打开一条路,唯一目的就是和其他部队会合。男女没有什么区别,打仗时不是说女的留下男的打,而是大家一起打。”王老如此坚定。

过若尔盖草地时,王老的体重仅剩下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除了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严酷环境,饥饿、疾病、疲劳也是大敌。历经艰辛,王定国最终还是走出来了。

让王老铭记的,是和毛泽东主席一起过草地,“毛主席和战士们一起行军,也不骑马,徒步前行,还一路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

王定国的这条路走得心里踏实,步履坚定。

战斗:在危难中鼓舞士气

从长征开始,王定国的战斗方式就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剧本。

王定国身材瘦小,平时就爱唱爱跳,还担任过地方革命负责人,随中央红军长征后,被抽调到剧团做宣传工作。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那个时代的战地宣传是怎样的情景,又意味着什么。

王老曾这样回忆,“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拉拉队,大家看了我们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

一边要长征,一边要作战,一边还要创作、编演、做宣传。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演员们还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有人说:宣传队员所走的长征路,有时甚至超过一般部队的一倍。

仓德山是红军战士们翻越的第四座雪山。在那之前,战士们已经翻过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雪山上空气稀薄,气候变化无常。上山时,还是阳光明媚,爬到半山腰就云遮雾罩,寒气袭人。等爬到山顶时,气温更是急转直下。爬上来时刚出了一身大汗,紧接着被冷风一吹,顿觉腰背冰凉。战士们的双手被冻得僵直,几乎抓不住木棍,耳朵也仿佛是要被冻掉一般。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王定国和剧团的战友们仍然坚持着为同志们鼓劲,他们用自己的歌声和呼喊唤起同志们的斗志:“打了胜仗以后,剧团要去慰问我们的战士,我们去唱唱歌,跳跳舞,欢迎归来的战士,他们就不想战斗的事了,忘记战斗的苦了。”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振奋着每个战士的心。”王定国回忆。

无悔:生死追随不改初心

在王定国的一生中,更严峻的考验是在参加西路军作战那一时期。

1936年11月,西路军向河西走廊挺进。王定国所在的剧团改称为“红西路军前进剧团”,过黄河后剧团跟总部行动。

“战斗中,我右腿被流弹击伤,剧团从士门到凉州时,我右腿又挨一枪,腿完全麻木了,天冷血流出来也冻成了冰,也不知道痛,包扎了一下照样行军。”王定国回忆说。

1936年12月5日,剧社奉命慰问从古浪突围出来的红九军,不料与马步芳部队遭遇。终因弹尽粮绝、寡不敌众,剧社余下的30多人被敌人抓入了牢房。

“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不叛变、不泄密、不出卖组织,千方百计营救战友,是王定国那个时期的全部信念。

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全力营救被俘的西路军官兵,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当时担任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是谢觉哉。

等见到营救回来的红军官兵时,谢觉哉一下子认出了王定国。谢觉哉日记中曾记载,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经过“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革命家庭。

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从此,不识字的王定国有了一个不知疲倦的“识字教师”。

从此,王定国先后生育了7个子女,并全都抚养成才。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王定国在谢老走后的6年里,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大量谢觉哉文献,总文字量多达500万字。

岁月易逝人易老,但革命者王定国心随党走不觉老。

1983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开始了新忙碌。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关注林业发展,提出了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等建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又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法治人物颁奖礼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希望,他们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决定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而孩子的成长发展,最先是由父母引导的,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就成为孩子的终身教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到了上学的适龄,开始接触学校教育,就存在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否有机地结合。如果两者的教育理念统一,那么,孩子的发展会呈良性发展,否则,就会产生冲突,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使学生的发展向更好的方面发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在我的班里面有一名女生,其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常常在她面前炫耀自己,并且时常表现出对别人的鄙视,因此,造成了她在班级与同学的交往当中也常常表现出骄傲自大,非常自我的情绪。她在和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总是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当遇到不同观点时,她总喜欢说“好吧,我不和你说,让我妈给老师打电话解决!”时间长了,身边的同学都对她非常反感。这正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她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她产生了影响,而她父母在她面前变得更为高大,所以在她与人交往中,一旦遇到问题,她想到的不是自己去面对,而是求助于父母,这种家庭教育不利于她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父母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带给孩子正面的引导。

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家马卡连科在《家庭和儿童教育》中曾这样写道:“爱是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创造人类最伟大的珍贵的东西。”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在我班里还有这样一名男生,其父母长期在外做生意,对其照顾很少,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的脾气非常暴躁,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学们发生争执,例如他坐在班里一个地方,当别的同学需要从他身边经过,让他起来让一下的时候,他就会大发雷霆,甚至是大打出手,同学们对他的行为都很不满,不愿与他交往,这样一来,他就更加自闭。因此,我们必须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那么,如果我们要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之间成为互相补充的关系,就必须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适当教给家长进行家教的方法。在班里还有这样一个女孩,自小被养父养母收养,而养父养母的家庭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当她上高一时,得知自己不是养父养母亲生的,就感觉所有的人都在欺骗她,从此不再信任任何人。当自己的认知突然改变,而家庭也并没有很好的对其引导教育,导致在她的心中仇视亲生父母,对养父养母不知感恩,对身边的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缺乏安全感,性格上表现出冷酷、冷漠的倾向。这正是因为家庭教育中并没有给她正确、及时的教育与疏导,才导致她在学校对所有人的怀疑和不理解,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达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的目标。

总之,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学生的必然途径。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让我们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连心桥,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为一体,相互配合,真正达到促进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晚会,获选的十大人物都很值得我们学习,尤其对获选人黄大发的默默无闻的精神,深受感动和启发,学习黄大发同志坚定不移、愚公移山的奋斗精神,收获颇丰。

黄大发同志是名副其实的年份英雄,也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他几十年如一日,把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率领群众凿水渠、开山路、造粮田,一辈子、一条渠,客服艰难困苦,穿越几座大山,横过多处悬崖,创造人间奇迹。黄大发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我。正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同志评价他那样,信仰可以高大上,也可以接地气。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的信仰也曾高大上,但对照黄大发同志的事迹来看,我是否接地气?自己是一名出生在基层的农家娃,在组织的关心下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回想起当初自己“生于基层、成长基层、工作基层、建设基层、奉献青春”的入职誓言,自己确实沉下了基层,但地气还是接得不够,导致于在开展某些工作时还存在地气不足、思想陈旧、方法不新。通过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和对《塘约道路》《苦难辉煌》等基层工作读物及党史书籍的学习,我深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把自己的信仰用实践来证明也可以接地气的,用时间的齿轮来推动向黄大发、龙增刚、文朝荣、邓迎香等身边的先进人物靠齐。

一是提升好几种能力。首先提升好个人的身体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好的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根本,只有身体好了就可以身体力行,才能弯腰实践。再次提升好个人的知识结构,把学习这个人生永恒的主题坚持好,学习党的政策法规、学习业务理论技巧、学习待人接物,主动适应新常态,不断练就新能力。

二是坚守好几个原则。首先遵守好各项法律法规和工作的组织原则,严守规矩底线,不踩法律红线,按规矩办事,用制度管人。再次是严守工作原则,始终坚持不推诿不扯皮、不摊派不遥控,搞好单位团结,带好干部队伍,处理好各项工作事务,能解决的绝不过夜,不能及时解决的研究商量解决。第三是守好生活原则,延承传统美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尊老爱幼,争做一名孝顺的儿子、合格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和谐的邻居、合格的市民。

三是履行好几份职责。一方面要履行好家庭的职责,对于分居的父母亲人要经常走访,平时或周末多陪陪老人,对于子女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当好子女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一方面要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组织和领导安排的要及时抓落实,自己分管负责的要亲自指导跟踪问效。另一方面要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职责,作为一位公民一名国家干部,要敢于同社会的不良风气说不,要善于带头做合格公民,传播正能量,传递好声音。

总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相信自己能够把时代发展的热情洋洒在这片故土,也能够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代发展同心同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林俊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宋思雨

今天上午,我们观看了感动人心的节目:感动中国,以往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总是泪流满面,非常感动,看完以后,只要想起来了,我的鼻子都会变的酸酸的。那么这次的感动中国又是怎么样的呢,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吧!

出现在感动中国的,并让我流泪的第一位是:卢永根老先生。这位老先生是坚持为祖国做贡献的,他从中国飞到美国后,有探访的名义在美国留学2年。家人都劝他留在美国,但他坚持要回国。还为身在美国的女婿写了一段话:“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是一位爱国忠义者,他人的实验室即使再好,但也是为他人干活。”这句话促进了许多在外国的有作为的科学家回国了。我认为他是一位彻底的爱国主义者!

第二位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字叫做:王珏。他是一名医生,他宁愿拖着自己的病体去为别人治病。也不愿意花大价钱,去大医院治病。他在为一位老人治病的时候,看见老人的屋子很破旧,就亲自花钱给老人装修房子,如果很晚才治完病的话,就会亲自把老人背回家。每次过年,他都会回小岛上去看望敬老院的老人,给老人发红包。还一直坚持为敬老院捐款,每年都会捐两万元。从来都不会变!

第三位是一位老人,叫做黄大发,老人这一辈子的誓言就有一个,就是让村民全部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他和村民奋斗了将近4、5年的时间里,终于让大家合上了干净的水。在干活的时候遇到了悬崖峭壁,他都不会畏惧,自己第一个下去,然后在一起一点一点的挖掘水渠,让水能够六到各个村子里面,能让很多的村民吃上大米饭,有干净的水喝,有果子吃。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建造水渠而奋斗,现在已经83岁了!

这以上三位全是让我感动,泪流满面的前辈,他们都为不认识的人,有困难的人,还有学校,很多的地方捐出自己的积蓄,拿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做出了很多普通的人都坚持不到的事情。他们全部都愿意付出一切帮助他人。而我们却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生活里,他们的生活很简朴,从来不会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多,因为他们更多的生活是为他们建造,为他人的幸福而奋斗。但我们并没有生活在那种环境下,就在这么好的环境下的我们依然在家对每天吃什么饭,每天穿什么好看,帅气的衣服都有很多的要求。

比如,有一次,我和妈妈出去玩,因为有点累,就想喝些东西,然后妈妈买了一瓶水给我,我平常可是最不爱喝水的了,于是斩钉截铁地说道:“不喝,我不要。”后来妈妈拗不过我就只好买了饮料。

但是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条件可没有这么好,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所以让我们一起和这些老前辈们奋斗,让我们一起争取不要再对生活有那么多的要求!

感动中国结束了,这就是今年的感动事迹。让我们期待明年的感动中国节目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甄选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0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中央电视台播出《感动中国》节目。这个节目,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年一次,全称应该是:某某某某年感动中国人物。昨晚看到的,当然是20xx年度。节目采取晚会形式,由敬一丹,白岩松主持。说是节目,其实是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敬一丹和白岩松,都是央视资深主持人,主持这个仪式,很得体。晚会气氛庄重,肃穆,高尚,神圣。主题配乐,主持人风格,与现场气氛相互烘托,相得益彰。对每一个获得感动中国称号者的颁奖仪式,简单而凝重。先是在大屏幕,用短片介绍称号获得者的简要事迹,然后请其到台上亮相,听其获奖感言。最后的程序,是由一对儿童男童女,奉上奖杯,献上鲜花。

获奖者,有的是德高望重,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虽历经磨难而终生不悔;有的是解放军下级军官,在国家与民族遭受大灾大难之际,舍小家,顾大家,置自己亲人安危于不顾,奋力抢救别人,义无反顾;有一位公众人物郭明义,这个时代的活雷锋,乐善好施,自己并不富裕,却长期以助人为乐,救助,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有的虽出生在上海大都市,却扎根西北大草原四十余年,用自己的医术,默默为草原人民服务;有的自己身陷贫困,却胸怀慈爱之心,在靠为别人捏脚,足疗赚取微薄生活费的同时,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助其成人成才;有的作为普通士兵,顽强磨砺自己,上天入地,身形矫健,一颗报国心,全身硬功夫;有的作为教师,面对突发的火灾,英勇不惧,不顾生死,数次出入往返现场,先后救出多名受难儿童,自己最终被火龙夺去年轻生命;有的作为监管警察,自己身患脑癌,但乐观坚强,以自己的职责与爱心,对在押包括死刑犯在内的重刑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那些不久于人世的生命,同样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与人世的温暖;有的身为列车长,在自然灾害面前,沉着冷静,科学有序地疏导数百名被困在悬浮于岌岌可危的断桥上的列车里的旅客,而脚下就是肆虐的滔滔洪水……。颁奖仪式的最后,有一个特殊群体,获得了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特别奖,他们就是赴海地维和,不幸遇难的共和国八位警察。这些获奖者,都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骄子,我们社会的骄傲。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一员。像那位获奖的农村大姐,只是一个在桑拿洗浴场所,为别人捏脚足疗的力工。然而,她却以自己坚持不懈的善行,赢得了人民与社会的肯定与尊重。是的,这些获奖者,分别以自己的独特义举,感动了中国。烈火现英雄。一些获奖者,是在突发的灾难面前,放射出了令人尊敬的美好的人性光芒,并作出壮举。大多数获奖者,其实就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但是,正是这些普通人,却为了一个心愿,长期付出自己的爱心,自己的贡献,苦了一个自己,幸福无数别人。获奖者中,大多数都亲身来到了现场;一小部分没能来,因为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国际主义,而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于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之子,怎么褒奖,都不过分。他们理应赢得社会的尊重。那些吃饱了没正事儿可干的宣传工作者,应该把眼光对准这样的优秀人物,认识他们,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宣传他们,弘扬他们。创造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团结友爱,无私奉献的清新的社会生活氛围。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与社会,才能有希望,才能永远充满勃勃的生气。

整个仪式,都是由那对儿童男童女负责颁奖。对于这样的安排,组织者也许自有他们的苦心。大概这是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寄寓着希望。然而,我认为,如此隆重的重要活动,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国家主席应该来,政府总理应该来,宣传部长更该来。理由很简单,却充分。因为他们感动的,是我们整个中国。我们需要这种感动。

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感,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善良坚强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时,走路的脚也更结实一分,就像是一次年度的充电,一个缺点的电池再度内心充实,于是,又可以支撑自己,也希望可以帮助别人。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

正像别人说的,被别人感动,心动,被自己感动,心暖。让我们向这些伟大人物致敬,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这个节目,我想在我们每个人耳边,都有听过,可看过的不知道有多少。在我第一次看这个节目过后,我很后悔,愧对自己为什么早早不看呢?在看后,给了我很多对自己的看法,和一些精神鼓舞的力量!

在2010年“感动中国”评选人物颁奖盛大节目中,有一些鲜味人知惊天动地的事迹和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想她们每个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所发事迹的真切感言,值得我们寻究和学习。他们用智慧,勇气,爱心,拼搏,那种不怕屈服,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来的太容易,但是太脆弱,去的不容易,因为他很坚强,他能与死神做最后一搏。生命只有一次,生命的意义在于这一次,看我们怎么去把握。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更要学会怎么用生命去奉献,怎么用知识去获取。要知道什么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主,时刻做好牺牲自己的准备。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更要听从党的指挥,一切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虽然有些事不是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也要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人的这一生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要向那些人学习,做一名雷锋的传人,做一名真正有文化道德素质的中国人。

在“感动中国”这一节目中,我深刻了解了一点,“态度”这一词。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包含了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分辨是非的举措,恒心,勇气,和理性的思考等。这对于我们大学来说,是要认真学会去做,学会去改变,学会去对待的一件事,或许我们的一生就因为态度的改变而改变着。

在看到“感动中国”时,我情不自禁的回想起了解放前和解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科技水平,精神物质文化水平,国家的昌盛,和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的重大改变。这都是老一辈的科学家,革命家,知识分子,用自己的智慧,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

我那小时候的理想是想当一名科学家,因为我对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对事物喜欢不断的去巡查到底。我一生最佩服的是英雄,因为我也想成为人们心中的一名英雄,英雄很伟大,很了不起,总是那么的令人刮目相看。我也很喜欢有知识聪明的人,因为在受教育的成长过程中,我想我的成绩变得很优秀,我也想考清华北大。我想,现在虽然这些理想多么的令人回味,令人羡慕,令人想马上去做到,但不管做哪种,我想都是爱国的。因为我们必须爱国,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也不能没有祖国!

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也很感动,感觉有一股士气逼着让我大声吼出来!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为我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现在什么都不怕,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有你们在,那我还怕什么;因为有你们的精神支持着我,我也不必害怕。祖国给予我太多太多面对一切困难的办法和勇气,所以我什么都不怕!唯独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这是没有自信诚实的表现,我想祖国也不需要没有志气的人吧?

在每年的寒假放假中,作为我们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平安回家过个大年。我想不光是我们这些学生,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带着含辛茹苦的血汗钱想平安回家和子女团聚。可万一在旅途中天灾人祸眼看就要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了?我们此时此刻要学会冷静,团结,寻找迅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保护自己,保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爱,这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用爱去帮助每个人,用团结的力量去挽救更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命。只有这样做,我们才不会遭到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在看到刘丽姐姐的感人事迹后,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为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以后该如何去回报我伟大的母亲,还有我的祖国呢?我想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大学生在看完“感动中国”后,都有所感触。我们真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而不是在这混文凭。刘丽姐就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无私的关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如同自己的子女一样。酸甜苦辣不是吃出来的,而是用自己脆弱的身体磨练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2024感人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_年2月18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_,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