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山西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彩20篇)

我们每个都有属于自己的家乡,每当家乡发生变化总会牵动我们的心。以下是山西家乡的风俗作文,欢迎参考!

浏览

854

作文

444

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1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妈妈是湖北天门人,而我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担心我水土不服,并不经常回老家,上学后又由于学业繁重,回老家的机会就更少了。不管爸妈工作多么繁忙,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却是雷打不动地回外公外婆家过年。

在外婆家过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除夕团圆了。老家的除夕甚是隆重,一大早外公外婆就到集贸市场选购食材,有鱼、猪肉、牛肉、各类蔬菜、水果……采购回来后外婆和舅妈就到厨房开始准备团圆饭了,外公负责打扫房间,我负责写对联,舅舅和爸爸妈妈负责挂灯笼、张贴对联。等一切准备就绪,厨房里已经飘来浓浓的饭菜香,这时候表姐和表弟会被安排去叫大姥爷(外公的哥哥)一家来团圆。

开饭前,外公总会放一架超大的鞭炮,听说鞭炮响的时间越久,代表你来年的日子过得越红火。

这么多人,一桌是坐不下的,外婆一般准备两桌菜,大人一桌,小朋友一桌,家里的女性大多和小朋友坐一桌,一来可以照顾小朋友,二来方便随时添菜、添饭。团圆饭一般准备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天门特有的粉蒸肉、蒸排骨、蒸鱼、蒸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条红烧鱼每年都不会缺席,但是每次红烧鱼上桌后妈妈都不忘提醒我不能吃,而要留到第二天吃,寓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菜肯定是一道甜汤,寓意甜甜蜜蜜。

席间,外婆会准备一些酥饼,酥饼内芯包有红糖,表面会撒上一层芝麻,一口咬下去,一层一层的,很酥脆香甜,味道有点类似千层酥。做酥饼是一门技术活,要有一位面点师傅提前准备好酥饼皮、酥、糖材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师傅负责擀皮,其余人员分别负责擀酥、包糖、压平、烘烤,一般五六个人流水线作业,大半天时间就能准备一大筐酥饼。由于外公熟通酥饼的做法,从腊月中旬起,会被亲戚朋友轮流约到家里帮忙做酥饼,很少呆在家。

当然,还有我最爱吃的糍粑。老家腊月里,家家户户都会打糍粑,纯手工的,煎熟后,沾一点红糖,轻轻咬一口,软糯不粘牙,糯米的香味在口腔里打转,咽下去,回味会送到你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久久不会散去。

吃完团圆饭,我们会祭祖,按照旧日的说法,成年男性和儿童要去祖先的坟前点一盏长明灯,告慰祖先,我们一切安好。

爸爸妈妈小时候对过年有一种偏执的期盼,与其说是对年的期盼,不如说是对新衣和各种糖果的期盼。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回老家过年已不再关心能吃什么,更多的是对团圆的期盼,是对亲情的守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快点起床,快点,要吃早饭了。”

每当过年,我都会听到这样的话,他们就像星星,一直在我的耳边打转。也许你们认为,是我赖床,大清早了还不起床。

在我的家乡,一直有这样的一个风俗,初一必须要早起,也就是我们那边说的“赶早”那天,我们都要在六点钟之前起床,并且还要尽早吃完早饭,在大约八点的时候就要出去拜年了。而在初一的前一天早上,也同样的要“赶早”,但是不去拜年,这天的“赶早”似乎是在为春节准备。

所以,当我爸爸在叫我起床的时候,还不到六点钟,这大冬天的,怎么起得来。可能有人又要说了,我每天都是六点起床啊。那也没错,我上学的时候,也是六点多就起来了。

可是不一样的是,在二十九和三十的晚上,几乎是睡不着的,深夜时一直会有鞭炮在响。特别是十二点的时候,放鞭炮的声音简直都可以把屋顶掀翻了。在那样的环境中怎么还睡得着。没有办法,最后我都是会被拉起来,不过吃完早饭后还是可以再睡一觉的,距离拜年的时间还是有一个多小时的。每次我就趁着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继续睡觉,真不知道他们大人哪里来的精神。

在这之后,我们将会出去四处拜年,同时家里还会留下一两个大人来迎接别人来拜年。四处拜年收红包是常见的习俗了。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不过在我们家乡,拜年是有些讲究的,首先需要在拜年对象的家们口放鞭炮,几家有时候碰在一起,当然就一起放鞭炮。等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完之后,就可以进入别人的家里去拜年了。每当去别人家里拜年,收红包,我都会觉得我的早起没有白费,我的努力换来了红包,总是会感觉心里十分开心。

春节虽然要遭遇“噼噼啪啪”的鞭炮的折磨,还要“赶早”弄得我没有一点精神,不过能收到那么多的红包,也能够弥补我心中的那种不快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不一样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990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上海人偏爱甜食是出了名的。在我的家乡,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就有吃重阳糕的风俗。每当提起重阳糕,我自然会联想到重阳节以及王维的那首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就是以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为背景,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据记载,吃重阳糕的习俗源自于唐朝并一直沿袭至今。传说九月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这便是古人九月做糕之意。明朝的状元康海曾用糕来庆祝自己中了状元。

对于小孩子而言,美食的诱惑力自然是无法抗拒的,更何况是甜食。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长辈们忙碌地准备着制作重阳糕的食材:糯米粉,米粉,玉米粉,白糖,各种干果等。我也蠢蠢欲动,准备届时敞开肚子大吃一顿。望着摆在桌上的各色的果仁,馋虫便被勾了起来。

可是制作重阳糕偏偏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活儿,我实在等不及了,便也来帮忙一起和面。两只小手上沾满了白色的糯米粉和米粉,粘粘的甩都甩不掉,可还是照样卖力地揉捏着,仿佛要把这和谐欢愉及祝福也一同揉进面团里。可是,妈妈却每每对我说:“快去玩吧,别把粉弄得一身都是。”我听到这话,便匆忙跑到镜子跟前,望着镜子里一头一脸一手的白色,对着镜子扮起了鬼脸。

玩了一阵子,又来看看做糕的进度,此时我发现白色的糕胚被装进了模具里,最下层的是白色,中间夹着一层红色的豆沙,最上面的那层似乎最吸引人:有红色的大枣,金黄色的板栗,绿色的果脯,还有浅黄色的核桃仁,光是看这颜色就使人直咽唾沫。

过不了多久,就闻到了从厨房里飘出的阵阵香味,我就知道已经在蒸糕了,不多会儿就能把它装进饿得咕咕叫的肚子里,心里不断盘算着到底要吃几块。重阳糕终于出笼了,冒着阵阵的白气,夹杂着果仁的香味,我恨不得爬上桌来,把肚里的馋虫给压下去,再也顾不得妈妈在一旁的劝阻,挑了一块果仁多的,对着它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烫得直吐舌头,呼呼地往外吹气。

“别净顾着自己吃,快给外公送一块去。”我赶紧奔向外公的房间:“外公,外公,快来吃重阳糕吧,我今天也一起参与做糕了,您快来尝尝好不好吃。”

传承至今,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的内涵。在这一天,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充满美好祝福的重阳糕,小辈们往往会为长辈们做一件事,以表示自己对长辈的一片孝心,这也非常符合我们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或许我们应当珍惜和牢记这份经历了几千年的华夏历史文明的产物,因为这是专属于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荣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呈献也有许多种,而枫泾古镇便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节,便会看见满街悬挂着的花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元宵的气息,听着充满喜庆的鞭炮声。我最喜欢的习俗便是猜灯谜。

元宵当天,我们一家一起去枫泾古镇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见的便是那喜庆的颜色——红色,就连湖面上的河灯都带着每个人的愿望一起飘向远方,长廊上挂着一排火红火红的灯笼,灯笼下飘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谜语,我被这热闹的场景感染了。

在一个灯笼前我停下脚步,小心地摘下一张灯谜纸,上面写着:早上不说,晚上不说(打一字)。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句中的两个“说”字说明应该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灵机一动:对了,一天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说,晚上不说,那不就是中午说吗?言字旁加上一个“中”,不对,没有这个字,但可以把“中”换成“午”,不就是“许”字吗?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彩纸给了志愿者姐姐,并说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见她从麻袋中拿出一个玩偶递给我,说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奖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个花灯,小心地摘下,上面写着: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吗?不是少了一个土吗?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声地问道:“请问是“土”吗?”她摇了揺头,说道:“不对,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能解出来,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诉是“坎”,我反过去再一想:少了一个“土”,而“少”或其他相关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来才组成“坎”,我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今年的元宵节,我似乎明白了,猜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而是重于在让人灵感突至,悟出谜底时的拍案叫绝,而又回味无穷,源于汉字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让我们增长知识,获知识在课堂之外,启迪智慧于娱乐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扬这种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我已经离开家乡多年,但端午的习俗依然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我还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呢!那时,四周不是高耸入云的高楼,而是连绵起伏的青山。那时,只要一听到端午节我就喜疯了,因为端午节可以和奶奶去打午时水,还能放纸龙、采草药!

说起打午时水,还有一个传奇故事呢!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每天只能吃米糠,他家门口有一口井,紧连着龙宫。一天,玉帝让龙王去降雨,结果下了三天三夜,洪水泛滥,妖魔鬼怪也出来祸害人命。水神得知后火冒三丈,便跑去与龙王大战了300个回合,终于把龙王斩于刀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起来,他们非常感谢水神,便在端午节的中午打水,美其名曰:“打午时水”。

“奶奶,奶奶,可以去打水了吗?”奶奶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中,拎上两个大水桶,我们就出发了。经过了许久的“漫漫长旅”,终于到了水井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威风凛凛的水神像,他双眼炯炯有神,身材魁梧。奶奶在他的面前拜了几拜,我也步履蹒跚地走过去,有模有样地学着。眼前还有一条犹如长龙般的队伍,每个人都拎着一个水桶。有的正相互唠着嗑,有的则翘首以盼,不停地踮脚张望……我排在队伍中间,心里特别好奇,午时水到底长啥样嘞?是不是和普通的水有所不同呢?看着眼前的队伍越来越短,我也愈加兴奋了“奶奶,奶奶,轮到我们啦!”奶奶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靠近水井。她小心翼翼地提着水桶,把轱辘往下放,水盛的满满的,阳光反射在水中,像一大桶水晶一般亮堂。“奶奶,奶奶,我渴了!”“那也得到家才能喝。”“那你抱我看看午时水嘛。”“哇——”我惊讶地叫出来。水井的周围都贴着红色的纸,上面写满了“福”字,那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祷着家家户户都能安康福禄。

打午时水是融欢庆娱乐为一体的。端午节,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的愿望,它会一直流传下去,也会留在我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一年级家乡的风俗伊议论文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各个地区都有着不一样民族风俗,不一样民风民俗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我们黄石的春节,便别有一番风味。

黄石的春节,现如今基本是从腊月三十除夕夜开始的。为了做好一年的团圆饭,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年货。这一天午时,一家人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年饭的菜可丰盛了,什么香肠、鱼肉、海鲜、山珍等等,其中有两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样是丸子,有鱼丸子、肉丸子、藕丸子等等,这些丸子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便是鱼,这条鱼叫做“听话鱼”,一般人们不去吃它,让它听着人们在餐桌上述说着过去一年的喜怒哀乐,也象征着这家人年年有余(鱼)。吃年饭还有一个特点——热闹。大家团聚一桌,随着长辈的几声简短的祝酒词完后,大家纷纷“开战”,然后互相祝酒,谈天说地,对酒当歌,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小孩子们乘着长辈们说得起劲,还要偷偷地闹一闹。

到了“春晚”开始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十一点钟左右,街上就不知哪家哪户,带头放起了鞭炮,当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四面八方都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天上更是闪烁着丛丛烟花,天空都被照亮了。黄石这个一向平静的城市如今也是掀起了滔天巨浪,整个城市沸沸洋洋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灿烂的笑脸。这当真和王安石说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鞭炮声一向持续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才渐渐平息,整个城市又慢慢归于平静。

大年初一,本来一片寂静的城市,又被一阵阵鞭炮声吵醒。人们纷纷起床,准备好后,带着小孩子到各个亲朋好友家里拜年。虽说要到处奔波,但孩子们也很兴奋,毕竟那个亲威不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呢?孩子们一个个拿着红包,吃着糖果,双脚再累,脸上的笑容也是甜的。真是“只要肯给‘压岁钱’,‘加班加点’无所谓。”恐怕这一天才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

大年初一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昨夜燃放的鞭炮,可是有个说法,这大年初一的鞭炮扫不得,不然就会把一年的财运给扫走了。所以,人们很少去扫,也想发发小财。过年期间,街道上时不时会有几个玩龙的队伍,出来耍闹一番,给新春佳节多添几分热闹的色彩。

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元宵节。旧社会人们要吃着美味的元宵,还要逛灯会,看花灯。乡村到了这天,孩子们要把自我做的各种各样的灯笼点燃,举着灯笼从村头窜到村尾,从村东跑到村西,给每家每户拜年。而几十年后的今日,人们一样吃着元宵,但没有花灯可看了,人们聚集在空旷地放孔明灯。放孔明灯时,人们会在孔明灯上写下完美的心愿,为来年许下一个心愿。人们把新的一年里完美的愿望寄托给孔明灯,都期望心愿成真。人们接二连三地放起了孔明灯,抬眼望去,天上那火红的孔明灯胜过天上的繁星。

如今的春节,虽然少了几分代代相传的古老“年味”,却多了一分当代社会的气息,让人们时刻感受到社会的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风俗有很多,有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这些节日有故事也有美食,不过外国也有节日哟!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要吃粽子,粽子里的陷多种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可能会把粽子放在水边祭拜屈原。我的家乡也有这样的风俗,人们会把粽子放在水边,再把一杯酒倒在地上,是敬屈原的,也是求平安的吧!过端午节时,还要划龙船,那场面可热闹了!划龙船还没有开始时,就已经人山人海了,有时挤都挤不进去,所以最好来早点来。划龙船开始时,现场更热闹了,人们会拿着粽子在旁边大喊:“加油!加油!…”队员们拿着桨奋力划动着,哪一队先到终点就会得到奖品,那奖品想都不用想当然是粽子了。

中秋节也是我过得传统节日,中秋节必须吃美味的月饼,月饼的陷也有很多,人们都喜欢吃。关于中秋节的来源,也是有一个传说的,就是嫦娥为了不让一个小人得到仙丹,就把仙丹吃了,最后升天了,人们为了纪念嫦娥,就把这一天叫中秋节。中秋节的由来可真悲伤啊!不过,有些人会在月亮下拜月亮,可能是为了赞美嫦娥的高尚品质。中秋节是我最爱的节日,因为奶奶会给我讲好听的故事,吃晚饭时,难免会拿几个月饼吃,奶奶有时要哄我,就会把月饼放在嘴边,说几个故事,再给我吃。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节,每人都要一口气吃几个月饼,月饼不仅外表好看,而且很好吃,所以我过中秋节总是开开心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297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来了,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春节风俗。我们东北的风俗就由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节的时候,我们东北不会忘记的一件事就是在家里和面包饺子,这时候,家里人会想出许多的办法来让家里人幸福,好运。比如说有些人会把一个红枣放进饺子皮让人嚼一嚼就嚼到了好运。还有一些人把一个杏子放进了饺子皮让人咬一咬就咬到了幸福。

对了,东北还有一些人玩一种东西来庆祝新年,那就是红红的鞭炮。吃完热乎乎的饺子就会来放鞭炮,人们把鞭炮立在雪堆上点燃了就马上跑去远处看。“砰!砰!砰!”鞭炮炸开一团火焰出了来,代表着红红火火。

这就是东北的风俗。

我竞争的目标是我原来的职位——班长,原因是我很快乐我也要带给同学们快乐,建立心中快乐星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谁没有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每个人的家乡虽然不一样,但对家乡的热爱却是相同的,我当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乡的一些风俗吧!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叶。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红枣,咸的要加香菇、肉丝和盐巴等。首先用两片竹叶卷成锥形,然后放入米和馅,用筷子插几下,使米和包馅更结实,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绳把它梱紧。蒸好的粽子香气扑鼻,可好吃了!端午节时,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可以驱赶蚊虫,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还可以驱邪。划龙舟是端午节才有的比赛。几条龙舟一字排开,哨声一响,几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向终点冲去,先划到终点,并夺到旗子的队伍就获胜了。那是多么精彩的比赛呀!

除了端午节以外,我家乡的春节也很让人喜爱。每到春节前,人们会络绎不绝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篮子都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鹅、鱼、猪肉等,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在家里,大家忙个不停,手拿扫把,脚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新年新景象,大家都为新的一年有个好开始而忙碌着、快乐着。不用说我们小朋友是多么喜欢春节的到来了。

我爱家乡的风俗,更爱家乡的亲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风俗习惯

全文共 1915 字

+ 加入清单

里三层外三层地裹着,从0℃左右的长沙坐着慢吞吞的1803列车,经过二十来个小时的长途旅行,回到了相隔已久的湛江海湾,回到了日夜相思的梦里水乡。

回家那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多,乡中已经处处张灯结彩,尽显迎春之意,在这座海滨城中,却是一点寒意也没有,从下火车开始,我便将自己尽情地沉浸在这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度气温的空气中了,暖暖的冬,噢,温暖的家乡,我回来了。

回到村中的家,便开始了忙活着准备过年,因小弟今年要复习高考,家中种种便由我这大姐当头了。

大扫除、置年货、买春联等等,而今年最是不同的是要我帮奶奶提鸡去拜神,因多年在外求学,对家中种种习俗自是不甚熟知,对拜神游神之类更几乎是一直排斥远离,只知这里的人们将拜神与祭奠祖先列在了重要的必须仪式里面,这个中有无数般规矩,村中家家户户必有懂得之人熟记,到日子时便相应张罗。各村中设有土地公、石公、老爷庙等等,也自然有布场请灵的道士,为大家向神灵及先人请愿、还愿,年初正月里人们前来祈愿一年的平安顺利、兴旺发达,到年底自然是还愿谢恩的时候了。各家便选好日子,杀鸡斩鸭,分别提到各个庙中,酬谢一年之风调雨顺。几天下来提着鸡和糕点,还有那些拜神用的香和纸元宝,跟着奶奶走遍各大庙小庙,听村中道婆道士的念词,心底却不时漾出对家乡的无比依恋来,迷信也好,封建也罢,这些老人们谨记遵守了一辈子条条规矩,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表达吗?村间蹒跚的脚步,吃素、烧香、祷告,那一跪一拜之间,包含着多少浓浓的思念!

在家过春节,种种习俗过去和如今基本没变。除夕团年,一家人中午吃过饭便分工贴春联,在各个房间放上两根没洗过土的蒜或是连头拔起的胡萝卜预示“一年到头”的顺意,然后是将全家打扫干净把垃圾倒掉(正月前三天都不能扫地和往外仍垃圾),一切收拾好后,长辈们开始派发利是,小孩子们轮流洗澡换上新衣一起去放烟花,大人们则是呆在家里,看着电视里的粤剧,到晚上便开着全部的灯通宵迎春,团坐在大厅吃点心、看电视、话家常,一过十二点便点燃买好的长长鞭炮再渐渐睡觉。正月初一起来后便互道恭喜,一起吃个桔子,桔子是越酸越好,寓指好酸(粤语音同“孙”)吉利。

按家中传统,到初二父亲五个弟妹一起带着全家过来与爷爷奶奶团聚,大家聚在一起,老屋就显得很挤了,二十几个人必定要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大家站起来围着桌子吃饭,拉家常,好不热闹。

近日在电视上看到,广州十万摩托车大军浩浩荡荡回乡过年,我想,过年回家与亲友团聚,不仅仅是人本性中对家的眷恋与归属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坚守。那些坐飞机、挤火车、骑摩托车,甚至是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人们,如同祭拜祖先那样,也是在完成一种文化仪式。

明天,我又将踏上开往长沙的列车,郑重奔赴我的另一处心灵之乡,那里有我学识渊博的良师,有我风华正茂的挚友,有我求之不倦的理想。海边的女儿又将走到远方,尽享那方美丽多姿的风景,但我也终会记得,再待春到时,回家过年。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风俗六年级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就是春节了,正所谓初一的饺子得三十晚上坐一宿!这马上就得坐一宿了,当然得露一手!

大年三十一大早,老妈就把我从床上拽了起来,我起来一看,大家正在包饺子,我赶忙跑过去想要帮忙,我一过去,老爸就给了我一个硬币,让我将硬币包进饺子里,我兴致勃勃开始了我包饺子的历程。首先我拿了一个饺子皮,用勺子挖了一勺饺子馅放进饺子皮里,两手一捏,一个饺子成型了。大家都说我包的不错,我顿时骄傲了起来。这时,一直在厨房忙活儿的姥姥走出来对我说:“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饺子,辞岁时包饺子即到子时也包饺子,此为两年之交,往饺子里面包硬币的意思是招财进宝,有财运的哦!”我立刻兴奋了起来,准备捞一把“财运”!

晚上十二点,饺子下锅了,元宝似的饺子把我馋的口水垂涎欲滴,我们坐到桌上开始吃,都在挑个大的想要吃到硬币,突然,老爸大叫一声,将硬币吐了出来,老爸乐开了花,而我一脸的羡慕与遗憾! 这就是我们家春节的风俗,大家在过节吃饺子时,一定要包住财运,抢占先机,千万别被自己老爸吃到“财运”了!我很喜欢这个风俗,希望一直保持下去,也希望财运成真哦!

祝大家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天天开心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风俗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同,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介绍更多有趣的风俗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无锡,那里有山有水风景秀丽,也有着各种传统节日,而我参与最多的是无锡的清明节。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开是无锡最美丽的季节,在那个时候所有的花儿都绽放起来,那些树郁郁葱葱,绿油油的草地上花儿都显得格外美丽。可是往往在这个美丽而又寂静的时候,总会迎来我们那悲伤的节日——清明节。

记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国外亲戚都会来到上海一起开车到无锡去扫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过世的亲戚。我们会上山去烧香祭拜,我总会见到那些大人都会拿着花,在那儿默默地祈祷。扫完墓后我们还总是会去参观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爷爷奶奶们也会回忆起他们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每次听着他们的述说,我都会幻想起老人们的童年,让我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他们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后我们会在一起聚餐聊着闲话,每次清明节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总是在这个时候,他们都忘记了刚才的忧伤,都会谈论着各自的将来。

这就是我家乡无锡的清明节,有悲伤、又有欢乐,又有童年的回忆,又有丰盛的美食,这些点点滴滴都构成了我们每次回家乡的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六年级家乡的风俗议论文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可喜可贺的节日里,我们辞鼠迎牛,真是一派新气象呀!

俗话说:“春节包饺子,不吃掉耳朵。”这可是有来头的。古时候,民间相传饺子的习俗是:女娲是用抟土造人的。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耳朵容易冻掉,为了使它不掉,女娲在耳朵上扎了小眼,用细线拴住,另一端让人咬在嘴里,耳朵就不会掉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女娲,就每到春节时就包有馅饺子吃,也是为了图个吉利。

“新年到,新年好,家家户户包饺子。”我家也不例外。在包饺子前,准备工作是必做的。首先,是拌馅子,肉和芹菜切得碎碎的,再放些葱、姜、蒜,和酱料搅拌好,其次是皮,在包饺子前把和好的面搓成条状,然后切块、压皮,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形。这可是大人们口中的“军事重地”,因为这些我都不熟悉,就由妈妈来代劳了。

接下来,包饺子我可要大显身手了。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下,只见她拿着皮往里面放了一勺馅,然后把饺子对折,捏中间,然后自两边向中间捏褶,向变魔术似的就包成了一个像元宝似样的饺子。其动作熟练至极,一气呵成,让我钦佩不已。接下来,轮到我了,我拿着皮,放了一大勺馅,目测很好。然后,我也中间对折用力捏,怎么也捏不上,饺子就是不听话,左右合不上口,我很着急。妈妈见了给我出了一招沾点水,我一试,还真好用,把皮子粘得很牢,但是等我包好了,一看是瘪的,难看极了,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妈妈边鼓励边手把手地教我,最终,通过我不断地尝试,终于有了进步。

开锅煮饺子了,闻着饺子香,吃着香甜的馅,全家人圈坐在一起,真是喜庆又团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一大清早,大人都起床开始忙活了。

洗漱后,顾不上吃早饭,外婆外公舅舅便开始准备下午的祭拜用品,其中猪头、鸡、“金元宝”是最马虎不得,也是最费时间的。

看,外公外婆一起将腊月腌制好的硕大猪头,放入铁锅中煮。妈妈说,这猪头是外公专门从安徽买来的,是过年祭祖最重要的,柴灶里要花半天时间才能煮熟。

在等的时候,晚辈们也陆续起床吃早饭。年纪稍大的糖糖姐姐和我,开始分工帮忙贴窗花、春联等事情,一边争论着“这样贴好看”“不这样好看”“这样”“这样”……一片欢笑。

年纪小的三个妹妹不能帮忙,便可以看——杀鸡!这鸡非常不寻常,是用来祭祖的,必须是大公鸡才行!“杀鸡开——始——了——”只见外公左手提着菜刀,右手擒着大公鸡,气势汹汹地走到鸡的面前刀口对着鸡的脖子一抹,只见一缕鸡血滴到一个盘子里,几十秒后,将鸡扔到开水桶里。

大家吃个午饭,便可以去祭拜了,但是婴儿和儿童只能待在家中。听舅舅说,祭拜时,要先把祖先的坟前、周围打扫干净,把猪头、鸡摆好,焟烛点燃,再点香,每人需持三支香,将东南西北每个方向都拜一遍,然后将香给插上。最后将“金元宝”烧了,就大功告成,可以回家喽。

这,就是我的家乡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乡的风俗六年级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屈原投江身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河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被蛟龙吃光,便用楝树叶包裹饭团。粽子就这样产生并流传下来了。

我家每到节日都会自己动手做各种食物,比如元宵节会吃元宵,就亲自动手做。端午节特有的粽子,毫无疑问也是自己动手了。

奶奶会提前几天购买好所需材料,一盒金黄金黄的咸鸭蛋黄,一捆又长又大的棕叶,一大袋颗颗饱满的糯米和四、五斤肥瘦相间的猪肉。奶奶先把粽叶一张张地刷洗干净,接着把猪肉切成一块块大小合适的块块,然后把糯米淘洗二三遍并用少量的酱油搅拌均匀,最后把切好的肉块用调料进行腌制。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马上就能开始包粽子了。

拿起两片粽叶,用双手做成一个漏斗形,留下半个粽叶在外面,一只手握住粽叶,另一个手用勺子装两勺米放入粽叶的中心,再放入一颗蛋黄,然后放入一块猪肉,接着用米覆盖在上面,均匀地铺满,再用剩余的半块粽叶裹上去,用手握紧,就成了一个柱形,用五六十厘米的细绳一圈圈地把粽子扎紧,最后打上一个结,一个粽子就完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磕磕绊绊地包了起来,开头几次,都不太成功,经过奶奶的指点,我逐渐掌握了其中的诀窍,速度也不知不觉快了起来。不一会儿,粽子就全部包完了。奶奶烧好煤炉,架上一口大锅,锅里加入水,把一个个精致玲珑的粽子放入水中,盖上盖,慢慢地煮。奶奶说,心急吃不了香粽子,要慢慢等,等到每一粒米都吃到蛋黄和肉的香味并且把香味锁住,粽子才成。于是,我又开始等,这简直是一种煎熬,足足等了五个小时,锅中飘出各种诱人的香味,我知道,解馋的时候到了。

拿起一个粽子,用剪刀把绳子剪断,把粽叶剥开,金黄的米粒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像是丰腴的东坡肉一般。把粽子放在碗里,粽子还冒着热气,一种混合着粽叶清香的米肉奇香,立时钻入鼻中。拿起筷子,插入粽中,把粽子一分为二,可以清楚地看到肉和金黄流油的蛋黄,第一口咬下去,软糯软糯的米粒在牙齿上跳起了舞,再咬一口,就咬到了肉,肥肉的油腻中和了瘦肉的柴,可以说是肥而不腻,咬一口蛋黄,嚼一嚼,咸香咸香的,一口再一口,一个棕子很快就没了。我嘴巴里忙得不亦乐乎,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锅里,早就惦记着吃第二个了。饿死鬼投胎般的样子,惹得奶奶哈哈大笑。

粽子的美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故土乡恋,皆在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用来辞旧迎新,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用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丽的家乡山西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美丽山西。那里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生产各种农作物,尤其是水果更为驰名。宽阔的公路两旁种植着大片大片的果树林,放眼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春天,果树林里芳香一片。瞧,那粉红色的是桃花;那雪白的是梨花;那粉白的是杏花;那火红火红的是石榴花……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真是一个花的世界。

夏天,那大片大片的果树林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这个季节树林里百鸟争鸣,小动物们也在林子里欢快地追逐打闹,它们在这美丽的果园里安了家。抬头看,青青的果实挂满了枝头,那一串串的果实枝条压弯了腰。看看那诱人的果实,你一定会馋的流口水。但是我告诉你现在果实还没成熟,又酸又涩,所以不能吃。要想吃到又香又甜的水果,一定要等到秋天水果成熟的季节。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也是家乡人们最忙碌最开心的季节。瞧,红通通的苹果挂在枝头向你招手;玛瑙似的葡萄多惹人喜爱;粉嘟嘟的桃子撅着嘴;黄澄澄的梨子含羞地低下了头;石榴高兴得咧开嘴巴笑……它们争先恐后地等着人们来摘,摘下的水果堆成一座座小山。人们个个脸上都喜气洋洋的。这时,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家乡的人们都会拿出又香又甜的水果热情地招待你。

冬天,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季节,漫天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田野里、树枝上都积满了厚厚的白雪,从远处看,银装素裹美丽极了!

瞧。我的家乡一年四季景色都很迷人,春天的花、夏天的鸟、秋天的果、冬天的雪,人们欢喜的称赞我的家乡是“花果山”。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来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特别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到,家家都守岁。年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必等着通宵过去后,人们才可以睡下。

晚上大家都围坐在沙发上,观看着好玩的春晚,看着电视里播放的好玩乐趣的小品与各种年终的庆祝歌舞,欢天喜地,一派祥和,总令人激动与欢乐。

至于为什么要守岁,我也不大清楚,只知道好像最开始是为了在这一晚赶走什么东西似的,以保平安。所以一家老少在这一天都得守岁。尽管爷爷奶奶们大约在半途时候就会微微睡着,可年轻人却精气旺盛,通宵不累。

这不正巧又到了年上,我外婆已慢慢靠在沙发上,眯着眼睛睡着了。妈妈亲手亲脚地帮她盖被子,还是将她吵醒了,她立马叫嚷着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好,我还没有那么老呢。”我与妈妈听着这话,总忍不住笑开了。一边的姨妈好像不怎么专心,静坐在沙发上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敲电脑,有时还看看剧,好像对于电视里的春晚,并不是很在意。

我与妈妈则专心多了,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春晚的小品可逗啦,演员的动作夸张而有趣,台下的观众哈哈大笑,我和妈妈也都笑得人仰马翻。妈妈可不会放过任何教育我的机会,这时候总会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其实演员的动作就像我们写作文一样,可夸张,也可带些讽刺。细细地观察演员,说不定会让你的作文更加锦上添花。”……

在这些唠唠叨叨“爱的教育”中,又是一年除夕过去了,正月十九过去了,年也过去了,守岁也只能等到下一年再进行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不假,我们家乡的许多习俗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现在,我就来介绍家乡的葬礼吧!

葬礼就是家里的亲人去世了都要做的事,我们家乡的葬礼是非常复杂的,不像大城市只要人一去世就送到了火葬场去了。我们这里有人死了,要先给去世的人穿上寿衣,把遗体放在棺材里,放在灵堂的中央,前面摆上逝者的画像,供人们吊唁。家中有老人去世了,远方的儿女不管远近,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要在这时候赶回来见亲人的最后一面。

亲人去世后,家里就要锣鼓班子来,锣鼓敲起来,悲哀的唢呐吹起来,周围的乡亲邻里,远处的亲戚只要得到消息,都会赶来吊念,帮助安排丧事活动。逝者的晚辈都头戴身披长长的孝布,在棺材前的一个火盆里跪着烧纸钱,他们心情悲伤哭泣着,叫着那位去世的亲人的名字。到了傍晚七点多,鼓锣声就不会停了,会一直响到天亮,还有人悲伤地唱着歌谣,这被我们这的人称为闹夜,就是有两个唱夜歌的人,一人提着锣,一个人挎着鼓,围着逝者的灵柩慢慢地转圈,踏着缓慢的节奏,用悲伤的声调现场自编的夜歌,内容大多是历史故事,更多述说逝者生前的功德,让现场的听众都心情都很沉痛。深夜一二点时,就会开棺见亲人最后一面,这是最悲伤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要去逝者告别,有的亲人甚至会爬在棺材上大哭,因为这是永别。

到了第二天,我们这里就会把棺材抬上山入土为安,时间有早有晚,上山和下葬的时间,必须按照道士事先算好的吉时才行,不像县城天还没亮就把人送上了山,这应该就是“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吧!

送葬时,有一列长长的队伍,前面有亲戚晚辈举着花圈,后面就是抬棺材的和锣鼓班子。一声唢呐打破了寂静,锣鼓响起来,震耳的鞭炮声不绝于耳,后面还有撒纸钱的跟着。棺材抬上了山,那里有早已挖好的井,在道士的指挥下就把逝者安葬在这里了。

埋坟的第一天傍晚时,逝者的亲人要到坟上去“烧包”,就是拿着一条用稻草编成的一个大辫子一样的东西,去给亡者烧掉,前三天每天晚烧一个,传说是为亡者死后怕冷就晚上一晚上烧一个,给亡者作伴,到了第三天就要建坟了,坟建好之后,这丧事才算完毕。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葬礼,你说是不是很有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