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晋文公 典故最新20篇

导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浏览

4516

作文

1000

神笔马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0 字

+ 加入清单

听人家说,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良。

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学馆里的教师,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教师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教师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他十分高兴,就奔了出来,挨家挨户去敲门,把伙伴都叫醒,告诉他们:“我有支笔啦!”这时才半夜哩!他用笔画了一只鸟,鸟扑扑翅膀,飞到天上去,对他喊喊喳喳地唱起歌来。他用笔画了一条鱼,鱼弯弯尾巴,游进水里去,对他一摇一摆地跳起舞来。他乐极了,说:“这神笔,多好呀!”马良有了这支神笔,天天替村里的穷人画画:谁家没有犁耙,他就给他画犁耙;谁家没有耕牛,他就给他画耕牛;谁家没有水车,他就给他画水车;谁家没有石磨,他就给他画石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很快地传进了邻近村里一个大财主的耳朵。这财主,就派两个家了来把他抓去,逼他画画。

马良年纪虽小,却生来是个硬性子。他看透有钱人的坏心肠,任凭财主怎样哄他、吓他,要他画个金元宝,他就是不肯画。财主就把他关在一间马厩里,也不给他饭吃。

傍晚,雪纷纷扬扬地落着,地上已经积起了厚厚一层。财主想,马良这一下不是饿死,也准冻死了。他走过马厩门口,只见门缝里透出红红的亮光,还闻到一股香喷喷的味道。他觉得奇怪,凑近眼去,往门缝里一张,啊!马良不但没有死,而且还烧起了一个大火炉,一面烤着火,一面正吃着热烘烘的饼子呢!财主知道,这火炉和饼子,一定是马良用神笔画的,就气呼呼地去叫家丁来,要他们把马良杀死,夺下那支神笔。十多个凶猛的家丁,冲进了马厩,却不见马良,只见东面墙壁上,靠着一架梯子。马良趁着天黑,攀上这梯子,翻墙走了。财主急忙攀上梯子去追,没爬上三步,就摔下来了。原来,这梯是马良用神笔画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东郭先生与狼经典故事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东郭先生这一寓言告诉人们,即使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存在“东郭先生”式的问题。一个人应该真心实意地爱人民,但丝毫不应该怜惜一样的恶人。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故事出自十三世纪中国明代马中锡的《东田传》一书。

故事说,有一位书生东郭先生,读死书、死读书,十分迂腐。一天,东郭先生赶着一头毛驴,背着一口袋书,到到一个叫“中山国”的地方去谋求官职。 突然,一只带伤的狼窜到他的面前,哀求说:“先生,我现在正被一位猎人追赶,猎人用箭射中了我,差点要了我的命。求求您把我藏在您的口袋里,将来我会好好报答您的。” 东郭先生当然知道狼是害人的,但他看到这只受伤的狼很可怜,考虑了一下说:“我这样做会得罪猎人的。不过,既然你求我,我就一定想办法救你。”说着,东郭先生让狼蜷曲了四肢,然后用绳子把狼捆住,尽可能让它的身体变得小些,以便装进放书的口袋中去。

不一会儿,猎人追了上来,发现狼不见了,就问东郭先生:“你看见一只狼没有?它往哪里跑了?” 东郭先生说:“我没有看见狼,这里岔路多,狼也许从别的路上逃走了。” 猎人相信了东郭先生的话,朝别的方向追去了。 狼在书袋里听得猎人的骑马声远去之后,就央求东郭先生说:“求求先生,把我放出去,让我逃生吧。” 仁慈的东郭先生,经不起狼的花言巧语,把狼放了出来。不料,狼却嗥叫着对东郭先生说:“先生既然做好事救了我的命,现在我饿极了,你就再做一次好事,让我吃掉你吧。”说着,狼就张牙舞爪地扑向东郭先生。

东郭先生徒手同狼博斗,嘴里不断对狼喊着“忘恩负义”。 正在这时,有一位农民扛着锄头路过,东郭先生急忙拉住他,向他讲述自己如何救了狼,狼忘恩负义要伤害自己的事,请农民评理。可是狼却一口否定东郭先生救过它的命。老农想了想说:“你们的话,我都不相信,这只口袋这么小,怎么可能装下一只大狼呢。请再装一下,让我亲眼看一看。” 狼同意了,它又躺在地上,蜷作一团,让东郭先生重新用绳子捆起来,装进了口袋里。老农立即把口袋扎紧,对东郭先生说:“这种伤害人的野兽是不会改变本性的,你对狼讲仁慈,简直太糊涂了。”说罢,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东郭先生恍然大悟,非常感谢农民及时救了他的命。 现在,“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词语,“东郭先生” 专指那些不辨是非而滥施同情心的人,“中山狼”则指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杯弓蛇影的历史典故_8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杯弓蛇影:抛却疑虑,寻找生命中的陽光

【出处】《晋书·乐广传》。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是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自己吓唬自己。

历史典故

西晋时期,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一位好朋友,一有空就到他家里来聊天。很长一段时间,这位朋友也没有来。乐广十分惦念,就前去看望。到了之后,他发现朋友半坐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这才知道朋友生病了。追问病因,朋友支支吾吾地不肯说,经过再三询问后,朋友才说:“那天在你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出于礼貌,只得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什么东西也吃不下。”

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雕弓,心里一动。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下,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就像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这下真相大白了,乐广把朋友接到家中,让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大笑,指着墙壁上的雕弓说:“您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心病也全消了。

【成长心语】

乐广的朋友因为一条“英须有”的小蛇而整日忧虑,就如忧天的杞人一样。试想在一个人的酒杯里,怎么可能出现小蛇呢?疑虑是天空中的陰霾,只有及时驱除疑虑,才能看到万里晴空。多疑对人的身心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会使人疑神疑鬼,患上心病。我们的生命需要的是陽光,而不是乌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著名的历史典故四:鹜蚌相争渔人得利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之弟)听说赵国将要攻打燕国,他替燕国当说客到赵国去劝阻。苏代见赵惠文王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燕国来赵国途中,经过易水(今河北省中部的一条河,流经易县)时,看到一只蚌露出水面在晒太阳,正巧飞来一只鹜鸟去啄蚌肉。蚌马上合拢其壳,将鹜鸟的长嘴紧紧 地挟住,鹜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晒死。”蚌回答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会被憋死。”双方都互不相让,来了一个打鱼人,一下子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在苏代的劝说下,赵王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苏代讲的这个故事,叫做“鹜蚌相争,渔人得利”。至今还被人们常常引用,以说明由于双方互不相让,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从中得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入木三分典故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我们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目不见睫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庄王想出兵讨伐越国。杜子听说后,去问楚庄王:“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真的吗?”楚庄王回答:“是。”杜子又问:“您有成功的把握吗?”庄王说:“现在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不足,不堪一击。”杜子听了楚庄王的话,笑着说:“大王,您想错了。我虽然见识不多,但我知道,人的智慧往往就同人的眼睛一样,能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请您仔细想一下,我们楚国自从败给秦国、晋国后,失掉了几百里土地,难道这不是楚国军力虚弱吗?而国内又有庄矫这样的大强盗无法铲除,这难道不是政治混乱吗?因此我觉得楚国的乱和弱并不在越国之下,而您却自以为比越国强大,还想去讨伐它,这不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吗?”楚庄王听从了杜子的劝告,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结草报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76 字

+ 加入清单

晋景公正打算乘着楚国人回去的时候,发兵到宋国去尽一尽霸主的本分,临近的潞国出了事,潞国的国君潞子婴儿[婴儿,是潞子的名]来了信,请他主持正义,帮助他去平定内乱。晋景公也不推辞,立刻拜荀林父为大将,魏颗[魏?的儿子]为副将,发出大军前去征伐。

潞国是赤狄的一族,潞子婴儿是晋景公的姐夫,所以赤狄和晋国有亲戚关系。潞子婴儿虽说懦弱无能,可是有这个小舅子做他的靠山,列国诸侯跟临近的部族全不敢太为难他。就因为婴儿太老实,国家大权全在相国酆舒手里,自己反倒受了他的牵制。以前狐射姑逃到潞国的时候,倒帮了潞国不少忙。一来狐射姑有能耐,二来他是晋国的大臣,所以酆舒也怕他几分。狐射姑一死,酆舒可就横暴起来了。

他叫潞子婴儿脱离晋国去跟秦国交好。秦国也打算利用赤狄去牵制晋国,挺看得起酆舒。酆舒既然逼着潞子婴儿去跟晋国绝交,就说夫人伯姬[晋景公的姐姐]怎么怎么不好,加了一个罪名,把她杀了。晋国对这件事没有什么表示,酆舒就更胆大了。

有一回,君臣二人比赛弹弓。酆舒失手,打伤了君主的眼睛。他还打着哈哈,说:“我打得不准,情愿罚酒一杯!”潞子婴儿受了侮辱,只好揉揉受伤的地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去。他想,自己既然不能对付家奴,倒不如求求别的国替他出口气。他就偷偷地送信给晋景公,叫他发兵去拿酆舒。

晋景公把原来打算去搭救宋国的军队派去攻打赤狄。他不但杀了酆舒,而且把潞子婴儿也逮来了。不但逮了潞子婴儿,一顺手把潞国也并吞了。从此以后,赤狄成了晋国的一部分。晋景公因为荀林父征伐赤狄有功,赏给他狄人一千户。这一千户狄人就做了荀家的奴隶。

荀林父留下魏颗守着潞国的地方,自己率领着一部分军队回国去了。不料秦国不肯罢休,派了大将杜回赶到潞国来跟晋国人拼个死活。

秦桓公[秦康公的孙子]原来打算把潞国当作秦、晋两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这时候一瞧晋国人杀了酆舒,逮住了潞子婴儿,就打发杜回去争那一块地盘。那个杜回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魏颗不是他的对手。不说别的,杜回那一把开山大斧就有几十斤重。他带着三百名勇士冲到晋国兵营来,上劈将士,下砍马腿,直杀得晋国人东奔西逃,横蹦乱跳。魏颗只好下令,全军向后退了几十里。晋国人连夜堆起土垒,打算死守。第二天,杜回和他的刀斧手又来挑战。晋国人只是缩着脑袋躲在土垒里。秦国人一连气骂了三天。魏颗始终不敢露面。他正在那儿慌手慌脚的时候,本国又派来了一枝人马。大将是魏颗的兄弟魏遄。魏遄对他哥哥说:“主公怕赤狄连合秦国跟咱们为难,特地派我再带些人马来。”魏颗说:“赤狄倒无所谓。秦国的大将杜回可真了不得。我这儿正想请求救兵呐!”魏遄撇着大嘴,说:“怕他什么!明儿个我去瞧瞧,非逮住他不可。”

太阳刚一出来,露水还没干呐,魏遄就要出去叫战。魏颗拦着他说:“好兄弟,你先别忙。你昨天才来,多少也得休息一天,先商量商量怎么去对付他那大斧子。”魏遄不信大斧子会比长矛厉害,他勉强耐住了性子,听他哥哥的话,呆在营里。没想到杜回又来叫战。魏遄可真沉不住气了,带着那队兵马,就向秦国的军队冲过去。杜回这群刀斧手好比是一群小鹿给打猎的惊散了似地,四面八方乱跑。魏遄一想:原来都是不中用的家伙,就下令叫士兵们分头去追。突然一声哨儿响,杜回的三百名刀斧手立刻又排成了队伍。魏遄的队伍可早已乱了。杜回和这一班魔王大刀阔斧地乱杀乱砍,又是一个大旋风。魏遄的兵车哪儿有杜回的步兵那么灵活。乱了队伍的兵车三转弯两转弯,彼此相撞,反例作了碍事的东西。大家伙儿只好扔了车,各自逃命。幸亏魏颗救兵来得快,总算没有全军覆没。

那天晚上,魏颗左思右想,闷闷不乐,简直一点主意也没有了。忽然士兵们领着一个糟老头子来见他,说是跟将军是同乡,来献计的。魏颗挺恭敬地说:“老大爷您有什么高见?”那个老头儿说:“他们那边全是步兵,您这边全是兵车。您就从这点不同的地方想主意吧!”魏颗说:“我想不出好主意来。老大爷您说说吧!”老头儿说:“离这儿十里地,有块荒地叫青草坡。将军您可以先在那儿埋伏下将士,跟着再引杜回的步兵进入青草坡。到那时候,我自有办法帮助你们。”魏颗点了点头,说:“不妨试一试。”老头儿说:“我还得去准备准备。”他就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魏颗照着老头儿的办法布置好了,自己带着一队人马向青草坡退下去。秦国人果然追过来了。魏颗一边抵挡,一边向后退,把杜回一步一步地引到青草坡。忽然鼓声震天,埋伏的士兵全出来,把杜回团团围住在青草坡里。他可一点不害怕,抡着开山大斧,横砍竖剁,只想杀人。魏颗一瞧他在草地里来回跑跟在平地上差不多,不由得慌了,心里说:“老大爷的主意吹了。”他正在那儿出神的时候,就瞧杜回一步一摔,地上立不住脚。这下子可把魏颗瞧愣了。细一瞧,原来那老头儿正蹲在地上把青草打好了扣。他一清早就偷偷地把尺来长的草互相结着,已经把大部分的青草坡编成了地网。这时候还在那儿打扣呐!杜回压根儿也琢磨不到为什么草会扯住他的腿。他还以为有什么冤鬼来捉弄他呐。这么一想,立刻就害怕起来,急急忙忙地跑吧!谁想到不跑还好,一跑就给青草绊了个大跟斗。爬起来再跑,又给绊倒。魏颗、魏遄一瞧他立不住脚,就驾着兵车赶到那儿,双戟一块儿下去,把那个大力士活活地戳死。剩下的刀斧手一瞧主将死了,就四散奔逃,大半全给晋国人杀了。那老头子也受了重伤,看看活不了啦!魏颗把他抱到车上,带回营里去。

魏家哥儿俩非常感激那位老大爷,对他说:“全仗着老大爷出力,真叫我们感恩不尽。”他喘着说:“不,不!是我来报恩的。”魏颗说:“这话打哪儿说起?我对您老人家有什么恩?”老大爷已经不能再开口了。他挣扎着用最后的一口气说:“我……我就是祖姬的父亲哪!”说完了这句话,就断了气了。魏家哥儿俩一听说他是祖姬的父亲,大家全哭起来了。

原来这哥儿俩的爸爸就是当年帮助晋文公打天下的那位大名鼎鼎的魏武子魏?。祖姬是魏?最宠爱的姨太太。粗鲁的武人可很懂得爱情。他曾经吩咐过他儿子魏颗,说:“祖姬是我最心爱的人儿,我每回出去打仗,老是抱定有去没回的决心。我要是给人打死了,你得叫祖姬另嫁别人,可别叫她年轻轻地守寡。她有了安身之处,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放心了!”后来魏?得了重病,临死的时候,改变了主意。他对魏颗说:“祖姬是我心上人儿,我死了以后,你们把她跟我埋在一块儿,让我在地下也有个伴儿。”说完了话,就死了。魏遄打算把祖姬殉葬[殉葬,一种古代社会的风俗,就是把活人和死人埋在一块儿]。魏家的人当然赞成,一来是老头子的遗嘱,二来夫人一方面老把姨太太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抓个碴儿去了她。祖姬好比是屠夫手下的一只小绵羊,叫也叫不出来,流着眼泪,直打哆嗦。魏颗可反对这么办。他说:“父亲一向叫咱们把她再嫁出去。临死才说要她殉葬。可是我们应当知道父亲平常说的话是明白人说的明白话,后来说的话是病人说的糊涂话。咱们做儿子的应当听从父亲的明白话,那种糊涂话,何必听呐!”大家伙儿一听大公子这么说,落得顺水推舟地奉承新主人。魏颗就把那个年轻的姨娘嫁出去了。祖姬的父亲因为这个,非常感激他,老打算报恩。这回真是天从人愿,帮助了魏颗在青草坡杀了杜回。这就叫“结草报恩”。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进贡包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27 字

+ 加入清单

齐桓公做了霸主,名声越来越大,中原诸侯都佩服他,向他进贡。可是南方的楚成王,不但不服他,还真跟他对立起来,要争个高低。楚国在中国南部,向来不跟中原诸侯来往。中原诸侯把楚国当作蛮族,好像看待西戎和北狄一样。楚国虽说是“南蛮子”,可也是个第四等诸侯,就是所谓“子爵”。这个小国,可比中原诸侯更有向外伸展的余地。楚国人一面跟中原列国争夺地盘,一面向南边伸张势力。他们开垦荒地,收服临近的小部族,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到了公元前704年(郑庄公打败周桓王的第4年),楚国不但不顾意接受这子爵诸侯的封号,就是给它一个公爵诸侯的封号也不希罕。楚国的国君干脆自称为王,跟周朝的天王对立起来了。到了楚成王的时候,改进政治,发展生产,楚国已经很强了。楚成王听说齐桓公打退了山戎和北狄,又帮助了邢国和卫国,做了诸侯的领袖,就打算跟齐桓公比个上下高低。因为郑国夹在南北之间,要进攻中原,首先得占领郑国,楚成王就发兵去打郑国(公元前657年),郑文公捷[子突的儿子]派使臣向齐国求救。

管仲对齐桓公说:“与其去救郑国,不如直接去打楚国。可是要打楚国就得会合列国诸侯。”齐桓公说:“会合诸侯是件大事,不免声张出去。这不是叫楚国事前作准备吗?”管仲说:“蔡国得罪过主公,您早就想去征伐。蔡国临近楚国,咱们只说去征伐蔡国,冷不防地打到楚国去,准能打个胜仗。”

原来齐桓公第三个太太蔡姬就是蔡侯的妹妹。有一天,两口子坐着小船在莲花池里玩儿。蔡姬去采莲花,那只小船侧歪得挺厉害,齐桓公嚷起来。蔡姬一见他怕水,成心跟他开开玩笑,用水撩他。他慌里慌张地叫她别撩。蔡姬乐个没完,索性站在船上,两条腿分开,左右来回晃悠。就为了这件事,齐桓公气得什么似的,马上把蔡姬休回娘家。蔡侯也挂了火儿,骂齐桓公不通人情,一赌气把他妹妹改嫁给楚国,做了楚成王的夫人。齐桓公早想借着这个因由去征伐蔡国。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21年,齐桓公30年,鲁僖公4年,卫文公4年,楚成王16年)齐桓公带着齐、宋、鲁、陈、卫、郑、曹、许八国兵马去攻打蔡国。蔡国的军队哪里抵挡得住,蔡侯连夜跑到楚国,故意对楚成王说:“听说他们还要打到您这儿来。”楚成王立刻派人去打听。

八国的兵马偷偷地向楚国进发。他们满想冷不防地打进去,没想到边界上早已有个楚国的大夫,叫屈完的,等待多时了。齐桓公对管仲说:“楚国怎么会知道咱们来了呐?”管仲说:“一定有人走漏消息,叫他们有了准备。不过楚国既然派使臣来,咱们也许能够跟他们说理。”齐桓公就叫管仲去会见屈完。两个人见了面,对作揖,行了礼。屈完可先说了话了:“我们的大王听说贵国发兵来,派我来问一声。贵国在北海,敝国在南海,井水不犯河水,为什么你们的兵马跑到这儿来了?”管仲回答说:“贵国和敝国都是周天王封的。当初齐国受封的时候有个使命。有谁不服从天王,就由齐国去责备。你们楚国本来每年向天王进贡包茅,让天王祭祀的时侯可以滤酒。这几年来,你们不进贡包茅,天王就责问我们,我们也只好责问责问你们了。这是一件事。第二呐,从前昭王(公元前1052---1002年)到楚国的时候,楚国叫他坐只破船,就为这个他死在汉水。这事情也得问问楚国。”屈完回答说:“没进贡包茅是我们的不是。至于昭王死在水里的事,您要问的话,那只有去问问汉水吧!”说着扭过头去就走了。

管仲回来对齐桓公说:“楚人挺硬,光向他们说理还不够,一定得用兵马逼上去。”中原的兵马就开到汉水附近的地方。楚成王早已派了糍[同斗]子文为大将,把兵马扎在汉水那边,单等着八国的兵马渡汉水的时候,迎头干他们一下子。糍子文一瞧中原的兵马不过河,就对楚成王说:“管仲挺懂兵法,轻易不冒险。他统领着八国大军还不过来,一定有什么用意。咱们倒不如派个人过去探听探听,他们有多大的兵力,到底干什么来的,然后再决定或是打仗或是讲和。大王您看怎么着?”楚成王说:“派谁去呐?”糍子文说:“屈大夫己经见过管仲了,还是请他再辛苦一趟!”屈完说:“上回见面,管仲问我为什么不进贡包茅,我已经认了错。要是大王打算跟他们订盟约的话,我愿意再走一趟;要是打仗的话,那还是请别人去好!”楚成王说:“还是你去好。和好不和好,由你随机应变,瞧着办吧。”

这回屈完见了齐桓公和管仲,受到了挺有礼貌的招待,心里就有几分打算讲和的意思。他说:“我们没进贡包茅是不对的。可是拿武力来压人,我们也忍不下去。要是你们退兵三十里,咱们有商量。”齐桓公说:“大夫能这么帮助楚国服从天王,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呐?”

屈完回去报告了楚成王,楚成王派人去一看,八国的兵马果然退了三十里。他又不打算送包茅了。屈完和糍子文都说:“人家八国诸侯全说了就算,咱们可别说了不算。”楚成王只好叫屈完带了一车包茅,另外还带了八份礼物送到那边去。八国诸侯都挺高兴地收下了。一边招待屈完,一边验过了包茅,请屈完带回去,让楚国直接进贡给天王。

事情就这么算是办好了。齐桓公得意洋洋地对屈完说:“您瞧见过中原的兵马吗?”屈完说:“我们生长在南边,地方偏僻,哪儿见过中原的大军呐?要是能够见识见识,那太好了。”齐桓公就带着屈完,坐上车,去看看各路兵马。这八国兵马,各占一方,一方连一方地扎了好几十里地。屈完正看着,忽然听到齐国营里一声鼓响,七国军营接着打鼓相应,真是惊天动地,比打雷还震得慌。那些打鼓的人一个劲儿地打着,好像要在“南蛮子”面前把中原的威力凭着这一阵鼓声全显出来似地。齐桓公是别提有多痛快了,仰着鼻子对屈完说:“您瞧瞧,有这么强的兵马,还怕打不了胜仗吗?”屈完笑着说:“君侯服从天王,讲道义,扶助弱小,爱护百姓,人家才佩服您。要是讲武力的话,那么,敝国的城还算结实,又有汉水,兵力多少也有点。您就是再多带点人马来,也未必用得上。”就这几句话说得齐桓公脸红起来,赶着说:“大夫可真是楚国的能人。我打算跟贵国交好,订个盟约,可不知道大夫觉得怎么样。”屈完说:“您能这么照顾敝国,我们怎么能不识抬举呐?”

第二天,楚国派大夫屈完和中原八位诸侯在召陵[在河南省郾城县东]订立盟约。屈完又替蔡国赔礼,齐桓公也替郑国说情,两下里算是说开了。管仲下令退兵,诸侯各自回国。鲍叔牙在路上问管仲:“楚子自称为王,这是个大罪名,您不责备,倒要起什么包茅来了。我不明白您这是什么意思。”管仲说:“就因为自称为王的罪名太大了,我才不提。您想,这么大的罪名,他怎么能承认呐?一提,就弄僵,不是得打起仗来吗?一打起来,没个完,老百姓可就苦了。我借着他们不进贡包茅的事跟他们说理,事情不大,他们容易承认。只要楚国能认个错,就算是服了。我们对天王和列国诸侯也说得过去。那要比没结没完地打仗好得多。”鲍叔牙更服管仲了。

楚成王派屈完带了包茅去朝见周惠王,周惠王乐得眉开眼笑,赏给屈完一些东西,又把祭祀太庙的“祭肉”赏给楚国,还说:“好好地镇守着南方,别跟中原诸侯相争。”同时,齐国派来了使臣隰朋[隰xi二声]来报告收服楚国的经过。天王夸奖齐桓公尊重天王的好意,准备好好地招待隰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萧规曹随”,以酒治国,以醉治国,留下了千古美谈。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大汉王朝就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继承皇位的是幼小的刘盈,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吕后手里。这个早年善良贤惠,宽厚容忍的吕雉小姐,已经变成了心狠手辣,权欲熏心的吕太后了。她一心要除去所有刘姓诸侯和开国将帅,因为她相信这些人将来都会和惠文帝刘盈夺权。

幸而有个大管家萧何,支撑局面,平衡关系,一方面阻止吕后过分伤害刘氏政权,一方面疏导功臣对她的不满,避免强烈内争,造成皇朝崩溃。

但是萧何积劳成疾,重病不愈,不就去世了。

接替相国位置的,是曹参。刘邦死时有遗诏,萧何生前有推荐,这个位子非他莫属。

这个曹参,最早和刘邦,萧何一起闹革命,久战沙场,出生入死,身上有七十多处伤口。他资格比萧何老,战功比萧何大,却位居萧何之下,所以两个人的关系有点不对付,有点小杂音。

为了刘氏江山不变颜色,他们抛弃前嫌,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班。

奇怪的是,曹参这个猛将上任以后,没有点起“三把火”,却来个“新官上任三壶酒”,每天日夜饮杯,醉眼惺忪。上朝不是打盹就是打哈欠,官员将领们堵他的家门,他是兵来酒挡,将来也酒挡,谁来都是一句话:“请进!有酒!”扭住不放,一杯一杯地碰,一杯一杯地干。你要开口,他马上把酒递过去:“喝!喝!”不容说话,不喝个烂醉如泥,不放回去。相国府后院的小花园,成了官员们饮酒作乐的酒馆酒吧。

积压的公文堆积如山,他不看一眼,奏请的急件连篇累牍,他置之不理。他见人最常说的话就是“喝酒”。

上行下效,宫廷内外,一片豪饮之风。还有人不知好歹,密报相国府,说下面有人能饮酒误事云云,曹参亲自下去视察,到了现场,端起酒杯,就开始劝酒。大家喝得七倒八歪,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能喝五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咱放心。能喝一斤喝五两,这样的同志不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让他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必知这话是不是从那时传下来的。最后,连日夜沉醉在酒里的刘盈也看不过去了。这是哪门子相国?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是不是等着让我炒鱿鱼了?就把曹参叫来问话。

曹参反问刘盈:“陛下自认为在贤明方面,与先皇比如何?”

“朕哪敢与先皇相比!”

“那麽陛下认为我与萧相国,哪个更贤明?”

“说实在的,你差一大截子。”

“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是不如他们。既然高皇帝和萧相国制定了非常完美的法令规章,臣的任务就是递守职位,按既定方针办,维持这套制度,让它化为习惯啊。”

好一个“萧规曹随”!刘盈茅塞顿开。原来曹参是有意降低政府效率,使吕后一党急于改变行政制度的种种努力被搁置,被延误,从而维持一个安定清静的政局。高,实在是高。

曹参当相国期间,无为而治,清静理国,坚守善法,以静制动,使得老百姓得以休息养生,安居乐业,在那个表面平和,实则波涛汹涌的年代,不愧是一个好的掌舵者。

可惜三年后曹参病逝。是不是死于酒精中毒,史无记载。如果是,真应该给他上报一个“因公殉职”,因为喝酒劝酒实在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不管怎样,“萧规曹随”,以酒治国,以醉治国,留下了千古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个唯美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中国的文化,那一定是博大精深、悠远流长。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名家辈出,灿若星河。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诞生了不少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而其背后的典故却鲜有人知。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说说这五大文学典故中你或许不知道的故事

01破镜重圆

相传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于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在约定的日期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02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

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这便是“倾国倾城”的由来。

03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别后不复再见,从而追念旧事的惆怅心情。

04两小无猜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情状。又以“两小无猜”比喻幼you男幼you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05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南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后人多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在了解了这些文学典故背后的故事,你是不是对我国古典文学又平添了一分兴趣和自豪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邹忌谏齐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30 字

+ 加入清单

西元前356年,田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

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自称是高明的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侍臣禀报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音,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听大王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

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

邹忌谈智

邹忌被封为国相,齐国重臣淳于髡认为他那么容易得位,不免怀疑邹忌是否确有真才实学,于是,淳于髡在几个徒弟的陪同下亲自去拜访邹忌,想试探一下邹忌的才能。

邹忌彬彬有礼地迎接他,而淳于髡却狂妄无礼,一进门不打招呼就径自座了上位,语含轻蔑地说:「我今天是有几个问题来问问邹国相。」

邹忌恭敬地回答道:「洗耳恭听!」

淳于髡说:「自古事君周全者昌,不周全者亡。」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将此言时时放在心上。」淳于髡又说:「木头做的车轴,涂上猪油就非常顺滑,但如果孔是方的,即使涂上猪油也转动不了。」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小心侍奉君王,不敢肆意妄为。」

淳于髡又说:「两个分离的东西可以暂时用胶粘在一起,但时间长了,不可能总是黏合得天衣无缝。」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不会对礼法生搬硬套,一定心系民生,了解民意,再行其政。」淳于髡又说:「如果狐皮大衣破了口,不能补上一块黄毛狗皮。」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会慎重选择贤能君子来参与国政,不让小人夹杂其中。」

淳于髡又说:「大车如果不时时修整,就不能总是运载那么多东西;琴瑟之弦若不加调校,就不能准确地奏出五音。」邹忌答道:「谨记先生教诲,我一定慎重地修治律法,严格督查官吏。」说到这里,淳于髡没有再说下去。他向邹忌行了跪拜大礼后,离开了。

回去的路上,淳于髡的徒弟疑惑地问:「老师,您刚与相国见面时对他十分鄙夷,而告别时却又对他非常恭敬。前后变化怎么这么大呢?」淳于髡说:「邹忌确实才能不凡,我用隐语的方式问了他五个问题,他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回答得很到位。我对他没有怀疑了。」

门庭若市

邹忌身高八尺,长得非常俊美,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美男子。不过他听人说,城北有一位徐公,是天下少见的美男子,于是心里始终记着这件事。有一天早晨,他起床梳洗之后,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漂亮的帽子,站在镜子前面,左照右照,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满意。他看见太太在旁边,就问太太:「夫人,听说城北的徐公长得很美,我要是跟他比起来,你觉得谁比较好看?」「当然是你长得好看啊!」虽然自己的太太这么说,但他却不太相信。

于是有一天,他又问姨太太:「你觉得我比较美,还是城北的徐公比较美?」「城北的徐公啊,那比得上你呢!」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邹忌趁这个机会,又问来访的客人:「到底城北的徐公跟我,那一个人比较美?」「城北的徐公我见过,他长得就像大家所说的,非常俊美,可是…」「可是什么?」「跟您比起来,还差一大截呢!」「哈哈哈!」

过了一些日子,城北的徐公刚好有事来找邹忌,邹忌见了徐公之后,就觉徐公长得比自己好看;等徐公走了以后,邹忌偷偷的一个人照镜子再比较,更得自己的长相比徐公差远了,于是他心里开始有了疑问。「奇怪了,为什么太太、姨太太,甚至于上门的客人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可是明明…我明白了,太太说我漂亮是对我偏心,姨太太说我漂亮是怕我,而客人这么说是有事想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长得比徐公漂亮。」

邹忌明白以后,立刻上朝去见齐威王,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告诉齐威王。「大王,我的太太、我的姨太太,甚至来找我的客人,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可是,当我见到徐公的时候,我才发现,他长得比我漂亮多了。」「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的太太是对我偏心,我的姨太太是怕我生气,而我的客人是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了谎。」

「哦,你的意思是…」「大王,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臣子,就受到这么多欺骗,何况是大王呢?我的身边有太太,有姨太太,还有宾客,而大王身边有多少人呢?大王所听到的不实在的话,恐怕比我还多!」「要不是你提醒我,我不晓得还要被欺骗多久。传令下去,在全国各地贴出告示,凡是能够老实说出国家和我的缺点的人,有赏!」就这样,有许多人提出了对国家跟齐威王个人的意见,改善了许多的缺点,使齐国强盛了起来。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相反词︰门可罗雀

汉朝翟公官居廷尉时宾客盈门,失官后门前冷落,可张网捕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药王孙思邈救龙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上学,每天能背诵几千字。长大后,善于谈论老、庄及百家的学说。后周宣帝时,因为政治扰乱,隐居在太白山,学道炼气,将养身体,寻求超脱凡俗的仙术。他洞晓天文历及观天占验的术数,尤其精于医病用药,而且为人仁慈,做事处世,务求积累阴德,一方面专心培育自己本原,一方面以济人救物为功德。一天,他偶然出门,在路上见到有人想打死一条小青蛇,蛇已经被打伤,流着血。孙思邈忙恳请行人住手,并立即脱衣服赎来小蛇,帮它敷上药,放生在草丛间。

一月多时间过去了,孙思邈再度出门,碰见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带着许多随从和马匹。少年下马,迎上前来拜谢孙思邈,说道:“小弟承蒙道长相救,父母想见见您。”孙思邈救的人多,也不记在心上,听到此话也不当什么回事。那少年再次恳切拜谢邀请,思邈只好上了他准备好的马,和他并驾齐行。那马如飞,—会儿到了处庄园。那里花木正透着春色,景色祥和明媚,门庭焕然如新,极有气派,人物往来既多又有气势,望去俨然是王爷的府第。

少年请思邈入内,见一人端庄俊美,带白袷帽,穿绛色的衣袍,身后跟着许多侍从。看到思邈,高高兴兴地上来迎接,嘴里谢道:“十分想念道长,所以派孩子来迎接。前不久,小儿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伤害,全靠您脱衣救赎,保全性命。这儿我们的同族不少,都感激先生再生之恩。今天能面见道长,真是荣幸啊!”一会儿,请思邈进入内堂。里面好像是宫殿的内宅,见一位中年妇女,领着个穿青衣的小孩出来,再三拜谢说:“这小孩儿呆头呆脑,被人打伤,全仗道长救护才免一死。”思邈这才想起曾经救活一条小青蛇,不由疑问重重:这是什么地方?又见左右服侍的都是太监婢女,侍从呼戴白袷帽的为“君王”,称乎中年妇女为“妃子”,心中十分诧异,便悄悄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泾阳水府。”原来那“君王”,是泾阳的龙王呢。龙王请来宾客僚属,排下酒席,奏起音乐,宴请孙思邈。思邈推辞,说自己正辟谷服气,只能喝几杯酒。

在水府流连了三天,龙王问孙思邈想要点什么谢礼,孙思邈回答说:“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锻炼形神,眼中虽看到各种物事,心中却没有什么欲求。”龙王把美丽的轻绡和珍贵的珠子、黄金送给他,思邈坚决辞谢不肯接受,龙王说:“道长是不把它们当回事罢,可怎么报答您呢?”于是命儿子取来秘藏在龙宫的药方三十篇交给思邈,说:“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着它们可以济世救人。”于是备好仆马,送思邈回到所居的山上。

思邈对自己遇到的事十分惊异,试着用那三十篇医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后来,他编写《千金方》三十卷,将龙宫之方编入书中。

《千金方》是医家的千古名着,造福世人不可胜数。孙思邈修道有成,医业又精,救人无数,所以被百姓尊为药王。在他家乡耀县,人们立庙纪念他,那庙所在的山就被称为药王山,周围民众至今仍流传着药王和龙王相交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倚门倚闾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倚门倚闾的历史典故让我们知道了母爱是滋润我们生命的水,不可或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具体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六》。

【释义】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历史典故】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成长心语】

没有水的世界,生命荡然无存;没有母爱的世界,生命岌岌可危。面对母爱,任何语言似乎都是苍白的;面对母爱,任何艰难困苦都是不堪一击的。对母爱的鉴赏和领略,是我们一生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当你在外面玩疯了、忘记时间时,母亲一直站在门口等你回去;当你闹别扭不吃饭,母亲热了又热,只怕饿坏了你;当你过生日邀请同学来家里的时候,母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丰盛的饮食,只为了让你与同学玩得开心……你平安、快乐,便是她最大的幸福。不要再嫌弃母亲唠叨,因为她的衰老是你成长的前提,感恩母亲,就从这一刻开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智斩独角龙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定海城东有个上张家村,村后有一座百米高的狮子山,山南有个天然古洞,当地群众统称其“独角龙洞”。传说,从前在这洞裹住着一条独角龙,十分凶恶残暴,还经常变成美男子,半夜三更闯进民宅作怪。

这独角龙原来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长得很丑,却又特别喜欢寻花问柳,水族中一些长得漂亮的鱼姑、虾姑,见了他都怕得要死。后来,他觉得水族中已找不到中意的姑娘了,就来到上张家村这个地方,变成一个白面书生,到处戏弄姑娘。

有一天,他路过狮子山,着到山脚下有个包子店,便进店歇歇脚,买几笼包子填填肚。这包子店是个姓李的寡妇开的。李寡妇年纪三十多,上无公婆,下无子女,独个人靠卖包子过光阴。独角龙见她长得十分标致,就每天来店里买包子吃,一面吃包子,一面和李寡妇搭话。

这样天长日久,李寡妇就被勾引上了,成了独角龙的姘头。独角龙也不愿意回龙宫去了,就在狮子山南边找了个山洞,白天进洞睡大觉,夜里溜进村来与李寡妇??混。后来,李寡妇慢慢年老色衰了,独角龙开始冷落她,就到村里丢另找新欢。有一次,一个名叫赵娇娇的姑娘路过上张家村。这姑娘学得一身好武艺,跑在江湖上,走南闯北,专行侠义之事。她走了一天的路,人累了,肚子也饿了,就进店来买包子充饥。正巧碰上独角龙也在店里。独角龙见娇娇年轻又漂亮,口涎拖得三尺长。他摇身一变,变成店小二模样,替李寡妇送出一笼火热的包子来,暗中已把一包蒙汗药撒进包子里。娇娇肚子饿得咕咕叫,只顾抓来就吃,一些些工夫,一笼包子吃得精光,可是人也迷迷糊糊睡着了。独角龙好不欢喜,抱起娇娇就走。回到山洞里,独角龙现出本相,眉开眼笑地对着娇娇吹了一口凉风,喊着:“姑娘醒醒,姑娘醒醒!”

娇娇打个呵欠,睁开双目一着,四周黑不隆咚,当面站着一个黑怪物,知道自己吃了亏,厉声问道:“你是什么东西?胆敢作弄姑娘!”

独角龙见姑娘醒来,嬉皮笑脸地上前说道:

“姑娘别怕,我是东海龙王的七太子,你我今生有缘。姑娘进我洞府,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娇娇毕竟是个闯过江湖、见过世面的女侠,听了这怪物的话,心里虽害怕,表面却十分镇静。她想,既然身陷魔掌,想一下子脱身不可能。虽然自己学得一身武艺,且有祖傅金镖带在身上。可是,这怪物满身铁鳞铁甲,金镖也难破它的皮肉。眼下只有慢慢寻找机会,制服恶龙。于是对独角龙说道:

“龙爷呀龙爷,你是龙仙,我是凡人,怎么能配婚?要是让老龙王知道了,说你违犯龙宫规矩,岂不害你受罪吗?”

独角龙一听,气呼呼地说:

“天上的七仙女也不怕违犯天规,敢与凡间董永婚配,我龙七太子就不能娶个凡间女子做老婆吗?”

娇娇又说:

“龙爷呀龙爷,可惜你全身上下穿着铁鳞铁甲,没一点肉皮见着,想成婚也难呀!”

独角龙一听姑娘心动了,高兴得手舞足蹈说:

“这有何难?只要我把喉咙底下三片龙鳞揭下来,就可变成凡夫肉身的美男子。刚才我在包子店里给你送包子,你不是见过了吗?”

“噢,刚才那送包子的店小二就是你龙爷变的?倒是蛮英俊的。”

娇娇按着又嗲声嗲气地说:

“龙爷呀!你真有那么大本领吗?我还是不大相信:古人老话讲,口说无凭,眼见是实。你有真本事,再变给我看看!”

“你还不相信?那我就当场变给你看!”

独角龙边说边举起爪来,揭去喉咙底下的那三片龙鳞。娇娇见独角龙对自己毫无戒心,当他伸长头颈揭去龙鳞的时候,娇娇迅即飞出一支金镖,不偏不倚,正刺中独角龙的七寸咽喉。独角龙一声长啸,两颗龙眼乌珠像猪尿泡那样凸了出来,龙尾巴在石洞里眶当、眶当一阵乱甩,便一命呜呼了。

娇娇杀死了独角龙,为民除了害,人们都很感激她,“娇娇智斩独角龙”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灯谜的典故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关日久见人心的由来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孔夫子到六十岁之后,不再环游列国。就在曲阜家乡办了一座学馆,靠授徒为生。老先生喜欢吃鲜肉馄饨,天全国午都叫子路到馄饨店买馄饨当点心。

这全国午,子路又去馄饨店买了一碗馄饨,双手端着朝学馆走来。哪晓得刚走到学馆门口的老柳树下啊,一片树叶子被风吹下来,恰巧落在棍饨碗里头。子路一看,怎么办呢

到店里换一碗吧,先生等着要吃;用手去拿掉叶子吧,又没洗手,对老先生不尊敬。突然,他灵机一动,低下头来,用嘴去衔叶子。

合法这时候,孔夫子等馄饨吃等得心焦了,抬头朝窗外看,正悦目到子路用嘴伸到馄饨碗里,他心里一动,也不吱声,等馄饨来了,端碗就吃,一面吃,一面心里就当心数了,果真只有十九只。“凭我的名望,店家从来不敢少我半只,老是一碗二十只。目前为啥独独少了一只?子路啊子路,你是我的自得弟子,竟会做出这等事来!”想来想去,着实惆怅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孔夫子独自上街散散心,勿知勿觉来到馄饨店门口。只见东家人满面堆笑迎了出来,招呼老先生进去坐坐。孔夫子情面难却,只好到店里去坐坐。端过主人泡的茶慢慢喝着。正喝着,又见东家人用碗盛着一只方才出锅的馄饨,必恭必敬放到老汉子眼前。

老汉子一愣,“哎,老板,这算啥?”东家人讲:“嗬,三四天前头,由于小店客人多,就拿馄饨同面一锅下的,手忙脚乱,捞到后来,才发现还剩一只馄饨在锅里头,目前特意给先生补上。”老汉子说:“一把只馄饨算得什么。”东家人道:“子路先生已付足一碗馄饨铜钱,我却少给他一只,这非礼之财,我是千万不能取的。再说,假如老先生是有心之人,发现少一只馄饨,勿是要猜疑子路偷吃了吗?子路先生勿是要被冤枉煞吗?”

听到这头,孔夫子自言自语道:“子路啊子路,老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不该!这真是日久见人心啊!”东家人听了,把“日久见人心”几个字牢紧记在心里头,还常在主顾眼前提起。从此今后,“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直传播到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风雨同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46 字

+ 加入清单

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你知道风雨同舟的成语故事吗?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风雨同舟相关典故内容,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风雨同舟的意思

[释义] 舟:船。在风雨中同乘在一条船上;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

[语出] 《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如也;左右手。”

[正音] 舟;不能读作“dān”。

[辨形] 舟;不能写作“丹”。

[近义] 同舟共济 休戚与共

[反义] 过河拆桥 背信弃义

风雨同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时,吴、越两国连年交兵,两国百姓彼此在感情上也很难共容。有一次,吴国人和越国人碰巧共乘一条船渡河。开始时,他们都不理睬对方。船至河心,狂风骤起,霎时惊涛骇浪迎面扑来,船随时有可能覆没。此时,他们忘记了仇恨,相互救济,好像一家人一样。由于全船人的齐心协力,终于安全到达对岸。

风雨同舟的成语接龙

风雨同舟 → 舟中敌国 → 国色天香 → 香车宝马 → 马到成功 → 功败垂成 → 成千上万 → 万众一心 → 心口如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听计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咷气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用风雨同舟造句

1)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如纽带,牵系你的心,我的心,每一颗真心,爱心。因为它,大家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2) 要珍惜朋友之间的缘分,因为芸芸众生中,只有朋友最“气味相投”。“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真正的朋友,是不是亲人,却胜似血亲!

3) 似探询的关切,似多情的问候,这是你迷人的双眸;如优美的散文,如动人的诗歌,这是我相思的哀愁,唯愿今生牵住你的手,风雨同舟到白头。

4) 是的,新郎和新娘要饮三只依次增大的碗中的水,以象征他们相偕而行,风雨同舟。

5) 无论平时他们多么的吵架斗嘴,在这种关键时刻,还是要风雨同舟,共同对抗外人。

6) 在佛教婚礼仪式上,新郎和新郎要啜饮三只依次增大的碗中的水,以象征他们相伴而行,风雨同舟。

7) 每个本局的议员,亦必知道若要市民生活如常,"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只许成功,不可失败。本港的命运,从今已与祖国不可分割,必须风雨同舟。

8) 党风行风船风风雨同舟,国事家事人事事业兴旺。

9) 陆侃如夫妇风雨同舟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10) 九十载风雨同舟,传承党训,发奋图强,携手并进,开创未来。

11) 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舟,天晴便各自散了。

12) 笔走龙蛇二十年,分明非梦亦非烟。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贤。屈指当知功与过,关心最是后争先。平生赢得豪情在,举国高潮望接天。

13) 人生旅途,有风雨兼程,也有雨后彩虹,只要风雨同舟,就能看到雨后彩虹。

14) 不管条件多苦。我们都会风雨同舟。

15)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将风雨同舟,共渡难关!

16) 这对老夫妻已风雨同舟几十年,互相已深深了解。

17) 欢迎您到我公司参观考察,共谋发展大计,风雨同舟,共创宏图伟业!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困难更应该风雨同舟。

19) 贫困山区的各个村庄更应该风雨同舟,互相帮助,一起走出贫困的生活。

20) 无论以后发生什么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都会和你风雨同舟。

21) 生活告诉我们,爱不在于朝夕相伴,而应能风雨同舟……

22) 白头偕老,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对老人半个多世纪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感情恐怕最适合不过了。

23) 真正的友谊是在风雨同舟的旅程中缔造的。

24) 希望在新的一年大家风雨同舟,携手前进。

25) 遇上对的那个,就愿意患难与共,风雨同舟!

26) 灾难过后,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一定能够重建我们的美好家园。

27) 我们是风雨同舟的战友,彼此十分了解。

28) 一个真心的朋友能和你风雨同舟,当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助。

29) 一个好的男人和一个好的女人,在共患难的日子里,是一种奇怪的有四只脚和四只手的动物。他们虽然有两颗心,却只有一个念头----风雨同舟地向前。毕淑敏

30) 真诚的合作,可以丰富彼此的心智,挑战极限;可以壮大势力,昂首阔步地前行;可以相惜相依,风雨同舟;可以多一双有力的手,力挽波澜;可以多一个宽大的翅膀,结实可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墨守成规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墨守成规,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欢迎阅读,谢谢!

墨守成规mò shǒu chéng guī

[释义]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 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 因循守旧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反义] 标新立异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见“故步自封”(353页)。

[例句] ~是无法实现四化的。

[英译] follow the old routine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楚王想攻打宋国,命人叫鲁班设计制造了攻城的云梯。墨子知道这件事后,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楚国的都城。他对楚王说:“你如果攻打宋国,是不会得到胜利的。”楚王十分骄傲地说:“鲁班是天下手艺最高超的木匠,他已经替我做好了攻城的云梯,我一定能把宋国攻下来。”墨子说:“那么我就去帮宋国守城,你叫鲁班来攻,看他能不能取得胜利。”于是两人在楚王面前演示,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梳理了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动物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489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汉学成语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关于动物的成语,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情,而他们所拥有的品格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动物的故事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亡羊补牢》典故一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展开阅读全文